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角色游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好比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真正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更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
二、做好游戏的充分准备,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物质空间
1.提供非专门化的游戏材料
成品玩具虽然逼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游戏起到启示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玩具,为幼儿留下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较小,幼儿不容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它们进行象征性的改造。因此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为幼儿准备具有开放性的半成品玩具或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完成游戏中所需要的某些物品。如早茶店可提供半成品的包子,让幼儿用橡皮泥做成肉馅,用皱纹纸撕成菜叶,然后做成包子,才能拿给顾客吃。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不厌其烦,乐趣无比,充分激发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我国有研究者比较了4-5岁幼儿在相同情景下长时间游戏(30分)和短时间游戏(15分)中幼儿的表现,发现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儿童更多地表现为闲散行为、旁观行为、过渡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游戏。此类研究表明,充分的时间会鼓励儿童进行较高社会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游戏;时间较长,儿童就能从容地选择游戏伙伴,商讨必要的合作角色,使小组合作游戏的发生频率增加;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更加喜爱游戏。游戏时间短,儿童则无法去筹划和编排游戏,儿童不能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只能从事形式简单的游戏活动。
因此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尽量避免因为游戏的其他环节而减少孩子真正的游戏时间。
3.在角色游戏中要善于利用好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
因为幼儿对外界事物好奇,往往显示出独立的见解和思维,很少模仿别人,能够用新方法对待旧事物。
对于由幼儿的好奇心引发的独创行为,应该给予表扬、鼓励,使其好奇心得到强化,并为此去寻找答案,这将使幼儿受益终身。孩子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就会形成创新意识,在他们幼稚清新的心灵中形成自己的性格,成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刚过不惑之年的康尔于2001年捧走了世界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应该学会创新。创新意味着你不但要熟悉已有的事物,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许多自己的新想法。”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岁孩子的大脑量已达成年人脑重量的95%,是开发和利用幼儿好奇心,培养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幼儿对自然、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小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热爱社会的兴趣,以及将来成才都是十分重要的。
4.创设情境启发幼儿想象
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如:在玩“医院”游戏时,教师可以设计有个受重伤但没带钱的病人来看病。根据情境让幼儿在不违反医院规定的前提下想出可行的办法。幼儿在情境中自然很容易受感染。
5.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游戏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启发他们妥善解决问题。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谦让协调解决外,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创新,可以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玩:“水果市场”的游戏时,“摊主”大声喊着:“快来买哟,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绿绿的大西瓜哟。”我见没几个“顾客”去买,便去问“摊主”:“怎么只有这些大家都已经吃腻了的水果呢?”我让他去想想、去问问“顾客”想吃什么样的水果。只见过了一会儿,他便把橡皮泥制成的红苹果、黄梨、绿西瓜揉成一团重新捏了捏,又叫卖起来:“快来尝呀,最新品种:彩色多味水果哟。既有苹果味,又有梨味,还有西瓜味哟。”果然,“顾客”纷纷抢购了他的新产品。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教育;儿童观;主体性
正确的儿童观强调教师应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立性,并且保障儿童发展成长的各种可能性,提升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增强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众多幼儿教育方法中,角色游戏与儿童观的理念贴合度较高,那么角色游戏具体指的是哪些游戏?对幼儿教育产生何种意义?实践中角色游戏是否存在许多不足?如何发挥角色游戏价值?这些都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也是提升角色游戏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幼儿角色游戏概念及意义
(一)角色游戏定义
角色游戏指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对游戏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教师为他们提供的游戏素材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游戏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情境。幼儿教育阶段角色游戏比较多,不同阶段的游戏种类也不同,常见的游戏种类有娃娃家、医院看病、市场购物等场景。角色游戏并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和思维框架,因而学生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不同的角色生活。
(二)角色游戏与“儿童观”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幼儿开始从自然人逐渐走向社会人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幼儿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技能,这是“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角色游戏将儿童置于游戏中心位置,教师只是辅作用。在以医院为主题的游戏中,能力比较强、责任意识比较重的孩子往往会选择“医生”的角色,而自我认为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更倾向于“病人”的角色,在游戏活动中他们需要履行不同的职责,承担不同的义务,如果自我认知不到位,很可能无法顺利完成这个游戏。同时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也逐渐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会兼顾到他人的利益,这正是角色游戏的价值体现。
二、幼儿角色游戏开展中暴露的问题
许多幼儿园都会开展角色游戏,教师的参与是保障游戏顺利开展的关键。从角色游戏活动实践来看,许多教师都能参与到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完成游戏的不同阶段。但也有的教师因为游戏参与比重过多,或者因为引导方式不科学、不全面,造成角色游戏质量偏低,针对这部分问题有必要着重讨论。
(一)教师大比例参与主导了游戏进程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当是被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即只有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障碍,或者幼儿主动提出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此时教师才会适当对游戏进行引导。但是从实践来看,受到早期“儿童观”的影响,孩子经常被认为是附属品,因而在游戏中许多教师选择的是主动引导的方式,此时游戏很可能就在教师的控制之中,而幼儿的主体性色彩明显被弱化。在被动引导中,幼儿经常会选择提问或者告状的方式,此时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主要是解决该环节出现的问题,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会主导了整个游戏的发展。
(二)指导不全面阻碍了游戏的进度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包括游戏规则、游戏材料、游戏内容等部分。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每个角色特征,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本次故事的背景情节,能够在游戏中运用到的素材。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应维护秩序不被打破,学生都是按照规则进行游戏。教师对游戏内容指导是否科学全面,也关系到游戏开展是否顺利。实践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游戏内容指导环节,而是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慢慢探索这些内容,造成孩子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对游戏兴趣度不高。
(三)指导方式不科学影响个体的发展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内在介入指的是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在与学生共同游戏中指导学生的某些行为。外在介入指的是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整个游戏,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无论是哪种指导方式,都能对游戏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实践中,部分教师确实认识到了介入对于游戏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介入方式上欠缺科学。比如在外在介入的时候,教师经常以“命令”的口吻指导幼儿,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一些行为,这无形中改变了孩子的思考方式,不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
三、借角色游戏让儿童放飞自我的途径探索
(一)针对幼儿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身心的游戏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们对游戏兴趣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年龄较小的学生,喜欢模仿大人们的生活,他们更喜欢一些趣味性较强,以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游戏。随着年龄的成长,许多孩子渴望像大人一样走入到社会之中,他们更加希望体验社会生活,此时的角色游戏则更加具有“社会化”的色彩。因而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年龄段心理变化,合理选择符合幼儿该阶段心理特征的游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每个阶段的孩子对游戏的偏好呈现以下特征:小班阶段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只喜欢“娃娃家”的游戏;中班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喜欢“超市购物”“医院看病”“饭店点餐”等互动性较强的游戏;大班的学生则喜欢社会交往性较强的游戏,包括“点餐做饭”“美容美发”这种偏向于模拟经营的游戏。在分析完不同阶段幼儿喜好特点的基础上,笔者按照学生意愿选择对应游戏主题。比如小班阶段的学生只喜欢“娃娃家”这一种游戏,那么我们就为他们设计“娃娃家”的游戏。小班孩子的对角色游戏的喜爱和偏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小班阶段的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比较多,与社会接触程度比较浅,因而他们更偏向于家庭类的游戏,他们的喜好应得到教师的尊重。
其次除了教学素材中常见的几十种角色游戏种类,笔者有时也会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设计角色游戏或者提出新的游戏主题。一方面这是尊重学生意愿的重要体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游戏的主人翁,有良好的自我认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提出来的游戏主题,来判断幼儿心理变化的过程,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另一方面,采用幼儿所提出来的游戏主题,可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更加地投入。大班的孩子社会经验相对较多,也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因而在教学中经常会提出自己对游戏的设想,此时我们只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他们一起将游戏优化即可。而小班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还停留在模仿大人所有举动的阶段,对游戏也没有过多的想法。此时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他们展现更多的游戏背景,激发他们的思维,辅助他们提出对游戏主题的想法。对待每个孩子,教师都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平和交流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游戏主题。
比如在大班“医院”主题游戏中,孩子们按照游戏前的讨论分配了医生、护士以及病人的角色。在游戏过程中,“病人”向“医生”表达了自己身体上的不适,“医生”经过诊断确认病因,并且给出诊治的办法。但是在“护士”找药物的时候,却发现现有的素材中没有这款药物。此时有孩子提出:“生活中很多医院对面就是药房,我们可以在对面再设置一个药房,来满足医院购买药物的需求。”在孩子提出这个意见之后,我认为可行,则在“医院”主题游戏的旁边又开设了“药房”主题游戏,将两个角色游戏一起进行,增强了游戏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二)引导学生多参与游戏,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
正确的儿童观强调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成长,让他们能够主动、全面地了解社会。这种观点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为:学生应是游戏的主要领导者,他们应参与到游戏每个环节之中,借助游戏来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逐步走向社会。比如在制造游戏材料阶段,孩子们完全可以亲身参与其中。
在每次的角色游戏材料准备阶段,笔者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确定了游戏主题之后,笔者便和孩子们商量这次游戏需要哪些素材,这些素材在生活中是否可以找到,能否用废旧的材料制作出这些素材等等。比如在“火锅店”主题的角色游戏中,笔者将材料任务布置给幼儿,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餐具、锅、电磁炉、菜品等不同的材料。有些孩子将自己家中的碗筷带到了学校,有些孩子将今天妈妈买的一些菜带到了学校,还有的孩子正在为没有找到电磁炉而发愁。此时笔者帮助这些孩子想了想生活中是如何涮火锅的,将火锅放在哪里的?有的孩子提出,火锅一般都圆圆的东西上面,我们如何找到这些圆圆的东西呢?这时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找身边废旧的泡沫或者纸箱,在上面挖出一个圆圆的凹槽,符合火锅的大小就可以替代电磁炉了。“对!我们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几个按键,调节火锅的火力大小。”孩子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互动探讨中,我们一起解决了素材的问题,为这次游戏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体验生活也是帮助角色游戏开展的关键,有时候可以选择与家长合作,共同完成体验生活的任务。比如下次课堂游戏是以“饭店”为主,笔者将游戏主题直接告知家长,请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附近饭店,看看饭店每种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对饭店这个行业有更多了解。
(三)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
儿童观强调要尊重儿童独立成长,这是儿童自主性的体现,也应将该观念与角色游戏融合。现实中,当幼儿面对难题的时候,教师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当幼儿的行为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总是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这种直接指导的方式看似推动了整个游戏的进展,实则无形中将教师的思想强加在了幼儿之上,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明显被削弱了,很多孩子也会逐渐觉得游戏丧失了趣味性。因此当孩子面临难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在旁耐心等待观察,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时间。在幼儿实在解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刚接触“医院”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时,笔者发现扮演“医生”的孩子在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都采用打针的方式。一般两人之间的对话是:
医生:请问你哪里不舒服?
病人:我头疼。
医生:我给你开个药打针吧。
面对不同的病人,医生给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逐渐形成游戏中的“套路”,很快学生就对这个游戏丧失了兴趣。此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而是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医生看病的视频,让他们观察自己的行为举动与动画中的医生有什么差别,在观看完视频之后,终于有孩子提出了这样的想法:我发现医生都会问很多内容,包括哪里不舒服?这种情况有多久了?是否有药物过敏历史等等?病人也会回答很多的问题,我们的对话太简单了,而且不是每种病都需要打针的。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将发现问题的机会留给了孩子自己,由他们来寻找问题所在,这才是孩子主体性的体现,这也是角色游戏本质所在。
(四)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提高幼儿动手合作能力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宠爱让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同时因为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只需要和父母相处,很少接触其他同龄的儿童,久而久之他们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不断地加重。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相比,更加考察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想共同完成一个游戏,每位孩子都要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足够的认知,了解这些角色的任务和责任,在游戏中还要与其他角色良好沟通,共同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比如在以“饭店”为主题的活动中,负责点菜的孩子需要及时将客人的菜单递交给厨师,这样厨师才能迅速做出相应的饭菜。有些客人不要辣椒,点菜的孩子还需要在菜单上写明确,这些都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与他人沟通能力,并且具有团队意识,这样才能又好又快完成任务。
作为教师,要注重合作能力在游戏中的培养和体现。在游戏开始之初,就为孩子们明确讲解每个角色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应当履行的职责,并且告知如果配合的不够默契,或者哪位孩子懈怠了,则可能造成何种后果。以这种方式让孩子提前明白合作的重要性,这样在游戏中才会更加投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与其它游戏相比,没有固定的游戏模式和内容,学生需要凭借自己对游戏和角色的认知,来完成整个游戏,这对于幼儿创造力、思维能力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紧密结合“儿童观”的理念,以促进孩子们的独立成长、全面发展为主来指导游戏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连格,孟迎芳.专家--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4)
[2].戴雪芳.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例谈[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6)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7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另外,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所以可以这样认为: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在游戏中,幼儿最钟情的应该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的模仿行为,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它能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童心嬉戏的世界,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的角色、主题和情节都是幼儿依照自己的兴趣、意愿、经验而设计和演绎的,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交往,发展了能力。任何幼儿都离不开游戏,游戏能使幼儿的创造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角色游戏的情境。
一、根据年龄特点,创设不同的角色游戏主题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角色游戏环境的目的是提高幼儿参加角色游戏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模仿和活动,从而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愉悦,得到发展。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不同的,刚入园的幼儿缺乏角色意识和交往经验,接触的人较单一,因此在为他们创设游戏主题时也较为单一,例如“娃娃家”游戏,一个班中约有3~4个家,比如“甜甜家”“美美家”“贝贝家”“宝宝家 ”等平行的角色游戏主题,虽然主题单一,但是幼儿只要玩得开心,得到锻炼,就达到了幼儿教育的教学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由直觉行动性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角色游戏的主题也有了扩展,情节也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为中班幼儿创设了比较丰富的角色游戏主题,如“美食一条街”上有:“宝贝甜筒店”“小熊奶茶铺”“迷你甜心蛋糕店”“尚可爱烧烤店”,还有“鲜芋仙”等一系列游戏主题,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游戏主题。这时候的幼儿在主题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空间,他们更加乐意参加角色游戏的活动,进行与同伴之间交往。由于选择空间变大了,幼儿在游戏中所体验到的成功的快乐更加丰厚,更加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根据能力差异,提供层次性的角色游戏材料
每一个幼儿的家庭环境不同,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他们之间一定存在差异,并且他们的能力发展速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教师要注意孩子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愉快地开展角色游戏,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甜心迷你蛋糕店”中,我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材料,为能力强的幼儿准备了一些灵活的材料,如美工刀、彩色纸等,为能力较弱的幼儿准备了固定的游戏材料,如各种形状的蛋糕模具,只要把橡皮泥往模具上一按就能做出各种形状的蛋糕。在美工区,我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来提供材料:有涂色的,有撕贴的,有绘画的,有皱纹纸直接粘贴的……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材料来活动,这样,每个幼儿在技能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活动的兴趣。
三、根据心理需求,确保开放的角色游戏空间
开放的游戏环境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大胆想象,自主安排游戏空间,自由拓展游戏情节,能够突破由预先设置的空间、材料而带来的思维定式的局限,也有助于幼儿与他人合作、协调、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例如:除了在教室提供“百宝箱”,还可以在各游戏主题中投放不同的材料,既满足了幼儿在象征性活动中的需要,又能让幼儿邀游在想象的世界,极大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如:打破布局的限制,让幼儿自己创设游戏环境,幼儿竟把“娃娃家”开到了阳台上,玩得很尽兴,能力得到了发展。
开放的空间满足了孩子行为上的自由,而封闭的空间满足了孩子心理上的自由。在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应考虑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有归属感,在空间的“开放”与“封闭”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张力。
孩子们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创造性地反映幼儿个人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富有创造性的角色游戏环境,让幼儿玩得开心、玩得舒心、玩得有价值,使孩子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性环境中健康成长。
“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也就是说幼儿体验要以生活情境或模拟情境为背景,以幼儿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为基点,当幼儿进入一个现实生活情境或接触模拟情境环境时,通过对社会情境的亲身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诱发生成与场景人物的口语交际。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平泛,幼儿口语交际学习应更多先感知于现实生活情境来强化和提高。以角色游戏“超市”为例,幼儿都有随父母去“超市”购物的经历,对“超市”硬件设施、人物都有一些知识储备,但对于“超市”物品如何归类摆放、物品价格标签、“超市”与人物之间会有怎样“听与说”的口语交际,幼儿在没有经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听、看、模等的观察体验前是很茫然的。因此,我们在创设“超市”角色游戏前,必需先组织幼儿到“超市”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请幼儿仔细观察“超市”的物品摆放、价格标签、电子秤、收银台,重点观察“超市”收银员、导购员,顾客是如何进行人物间的口语交际的,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他们的语音、语调、语词、吸收更多的口语交际的词汇信息的同时,为角色游戏中的人物对话提供前知识准备。此后,教师有计划创设角色游戏“超市”场景,让幼儿模拟再现他们所了解的“超市”,幼儿通过与材料、同伴的互相交往,在充分表达、倾听、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二、强化“角色游戏”,提供口语交际“新发现”平台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指出:“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已探索发现或创设出来。对于幼儿而言,通过自已理解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新语,就是一种“新发现”和“再创造”。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主题创设、角色扮演、情节发展、材料使用均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要使游戏内容充实、新颖,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将各种知识经验渗透在区角、参观、早谈、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如外出游览和参观时,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来往的车辆和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观察售货员、理发师、医生的工作细节,幼儿只有在生活中观察得细致,感性认识越丰富,在游戏中的反映才越逼真。
二、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及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1.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幼儿的行为。例如: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幼儿。
三、科学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没有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而游戏规则要让幼儿所理解接受和实施,就不能由教师一手包办,而应该由教师、幼儿共同协商制定。在游戏过程中,会发现无法预测的意外,常常在活动中讨论,边讨论边实施,边实施边修改,最后,在大部分幼儿的认可下,教师归纳成规则。当幼儿在游戏时作出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行为,教师应直接制止,加以引导。
四、重视全面的介入观察
观察不仅仅为游戏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还是联结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大部分的桥梁。教师只有充分观察,才能正确地判断游戏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才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干涉幼儿游戏。
1.通过全面的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度,便于掌控游戏的节奏。
2.观察游戏主题是否丰富,物质提供是否恰当,思考变更游戏内容和材料。
3.观察幼儿经验是否充足,角色之间是否冲突,判断介入指导的最佳时机。
五、开展有效的适度指导
1.运用语言提示指导。教师的语言具有多种功能,正如夸美纽斯所言:一个动听、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主要通过和幼儿的交流、对话让幼儿主动进行“社会的、认知的知识建构和与他人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
教师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具体真实的想法。如“你要做什么呀?”“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促使幼儿引起思考,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明确判断。而当幼儿遇到困难、缺乏目的时,教师可用简单语言进行建议性提示。例如,“糖果店”的糖果卖完了,游戏没法开展下去,教师说“我们一起再做些糖果吧”,引导孩子们开办“糖果加工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范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二、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环境布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吉欧教育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游戏环境不仅包括空间、场地布置,还包括各种游戏材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大多是无意注意,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他们随意性较强,同时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匮乏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他们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看到好玩的游戏材料和同伴游戏或者老师的示范,都会激起他们玩游戏的欲望,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得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老师在帮助学生开展游戏时,要注意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并且保证充足的数量,以免因引起争抢,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在小班,为了避免幼儿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物体的数量应多一点。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多布置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使幼儿置身于相对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在角色游戏中制作爸爸、妈妈、医生的头饰,区分角色,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游戏中,由于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表现能力不强,且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因此,他们较难玩好角色游戏。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游戏中的引导者,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明确角色分工和游戏规则;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玩伴,和幼儿一起游戏;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想象、玩耍、交往。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在出现纠纷的时候,适时介入游戏,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小班幼儿刚开始不太会玩游戏,他们在娃娃家中只会把娃娃抱来抱去,小客人们不知道去哪里,老板们在店里也无所事事。这时老师可去“娃娃家”当客人,“笃笃”敲门,引导幼儿招待客人,让娃娃家的姐姐买吃的,妈妈做饭等。在菜场,做客人排队买菜、问老板什么菜好吃?多少钱一斤?提醒幼儿能在各个区域游戏进行游戏,不要乱跑,避免摔倒。
三、指导方法
⒈参与式介入法: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一般可以采用平行式介入发和交叉时介入法。比如:老师以小客人的身份一同参与游戏,引导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如何招待小客人。
2.平行式介入法: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参与相同的游戏,利用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玩游戏,目的在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模仿欲望,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3.交叉式介入法: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发展。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则扮演配角,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
四、如何有效指导
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的游戏,只有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才能给予适时正确的指导。
首先,先把握好介入游戏的时机,根据观察需要而定,我们必须先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是否要介入游戏,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并且拓展游戏。反之,我们不仔细观察游戏,匆忙打断游戏,就会破坏孩子们的游戏,导致游戏的破裂。
其次,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时,不要过于急躁地介入游戏的游戏,必须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参与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无论是采用平行介入游戏还是交叉介入游戏或者是垂直的干预指导幼儿游戏,教师都应该仔细观察,根据实际游戏情境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
最后,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材料指引和言语引导等策略指导幼儿的游戏。同时要把握游戏问题的关键所在,对症下药,不可以影响游戏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06-002
我们无论在家里、在学校,随时随地都可能看到孩子们独自一、两个或三、五个快乐地玩着“扮家家”。孩子们是天生的表演者,通过装扮的过程,除了可以让孩子在认知上获得满足,在社会性发展上得到充实外,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暂时脱离现实的束缚,让孩子跳跃到幻想的世界中去。
一、经典游戏深入化,幼儿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角色游戏是一个为幼儿提供学习并与他人一起游戏分享、轮流扮演角色的地方。“娃娃家”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游戏,它获得了所有孩子的喜爱。“一锅、一碗、一瓢、一灶”上演着我们生活中家庭里发生的日常小故事。经过小班上学期的“娃娃家”角色游戏的开展,我班幼儿对娃娃家游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能够积极地去参与到游戏中,会主动和老师提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但孩子们通常是独立游戏,单一游戏,不会和别人一块玩,即使是和别人靠得很近时也是如此。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烧菜、喂娃娃吃饭时,语言的表述还不是很多,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从头到尾仅仅就机械的重复烧饭的动作,没有任何交流交往。于是在这学期我们采用调查表的方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家里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相处的。通过家庭调查表的调查了解,角色安排后,在角色扮演中及与人的互动中,幼儿有机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当幼儿扮演“妈妈”“爸爸”“宝宝”等角色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正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的体会。而角色游戏还是一个能让他们尽情尝试扮演各种角色的地方。在游戏中能主动根据角色进行角色对话。随着游戏活动不断的开展,幼儿会从中积累经验。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遇到问题也会开动脑筋,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责任心,懂得了娃娃家的幼儿不能随便离开家,否则家里就会不安全,不能让宝宝一个人在家。每个扮演宝宝的幼儿,手上都会有一个玩具娃娃,宝宝负责将爸爸妈妈烧好的饭菜喂给娃娃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以宝宝为重。
照片中记录的是这样一件事情:韩恩倩是今天游戏里的妈妈,当她发现邻居家陆雪婷妈妈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后,立刻抱起自己的孩子,领着陆雪婷的孩子,去找陆雪婷。找到她后把孩子往她手上一放说道:“刚跟你讲孩子抱在手上不要丢,你就丢了。”“谢谢。”陆雪婷立刻抱着孩子,再也没有松开过。通过这一个小片段。可以发现,对于游戏规则,孩子们已经能够听懂、理解,并认真去进行活动,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
二、角色职责明确化,自主解决游戏中的矛盾
随着娃娃家的开展,发现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发挥、体验的空间。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开设了“聪聪小吃一条街”,如“冰糖葫芦店”、“果饮吧”、“蛋糕店”、“汤圆店”等。幼儿通过与家人去蛋糕店、饭店共同的观察,知道服务员、客人是怎样待人接客的。孩子们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迅速的找到扮演这个角色的关键。并且知道服务员的规则,服务员要服从大家、服务员要保持微笑、大声的叫卖自己的物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通过一次次游戏的开展,小朋友越发的熟练、对这些游戏也越发的热衷。每当游戏开始时,这些服务员就会热情的吆喝、每个店门口都会排满了顾客。在游戏中能主动根据角色进行角色对话。随着游戏活动不断的开展,幼儿会从中积累经验。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遇到问题也会开动脑筋,如这张照片上讲述了游戏中遇到冲突幼儿是如何自己解决问题的:“这么多人在等冰糖葫芦呢,什么时候才能到我呢?”他立刻对顾客说,“这位顾客请等一下,一会就到你了哦。”“这么多人等呢,你还要一串串的做,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你别急,要不你先逛逛,等一会我做好了,我叫你。”顾客听了后走进了蛋糕店,买了一块蛋糕在座位上品尝。不一会糖葫芦店的服务员拿着一串糖葫芦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你好,你的糖葫芦做好了,给你。希望你下次再来。”顾客拿着糖葫芦很高兴的吃了起来,一会后他又出现在糖葫芦店的门口,很有耐心的排队。通过一次次的游戏,每一次游戏后我们都会总结出一条游戏的心得,于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就这样自然产生。而且幼儿还能主动参与维护,您现在看到的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当了管理文明购物的小管理员。当她发现购买冰糖葫芦的顾客们将队伍排的乱七八糟时,她就会主动去将小朋友们排排好。当发现章钧程擅自触碰服务员的制作工具时,她就会提醒章钧程:“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是服务员又不会做,你的手也没有消毒,你随意触碰,其他吃的人就会生病的。”章钧程一听立刻将手藏进了口袋。“好吧,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章钧程再也没有随便触碰服务员的东西了。
三、情境创设为媒介,改善幼儿饮食习惯
都说游戏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提炼,游戏就是一个缩小后的社会。这不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自然角开始动工了,结合“豆宝宝的成长史”,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走廊上种植自己的小豆豆。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很明显显示出自己对这个游戏的兴趣,还将自己进行的活动命名为“农民劳动”。每天都要带着爸爸妈妈来关注自己的小种植。孩子们对于种植有了空前的热情,家长们也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们进行了农家乐活动。孩子们对于种植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天游戏结束后小结时,幼儿向老师提出了:“为什么我们不种地呢,做一个真正的农民。”“我看到的农民都是在田里干活的,还有的农民树上有了果实,他还垫脚去采摘呢。”由于幼儿提出的建议,我们决定干脆把后面的走廊腾出来,变成我们小型的农场。我们还设计了农场的牌子、并进行了一个小型简单却隆重的挂牌仪式。小朋友们对这个农场的创设激动不已,我们创设了三块地,分别是萝卜地、胡萝卜地、茄子地,还创设了农民采摘地。这些果实,我们事先就让幼儿在区域游戏里自己用水彩笔涂上了颜色进行制作。幼儿看着自己动手创作的果实,对这个游戏的兴趣更加浓厚。总是会询问老师:“聪聪农场什么时候好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聪聪农场”终于开业了。孩子们个个都争着拿锄头在田地上种上几下,一时间农场成了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为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们将数学活动中的手口一致点数、序数等内容加入其中。从而引出了种菜的规则:“用锄头锄5下地、将果实种在土地里,洒水,将蔬菜收下来送到菜场。”为了增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每一次都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职业,工作的内容及工作感想,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喜爱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同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种完菜后,吃饭挑食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问其原因,他们说:“种菜很辛苦,太不容易了,不能浪费,我们要吃完。”没想到小小菜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改变了幼儿的饮食,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幼儿勇于表现自我,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随着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低碳环保是一大重点,我们有机的将主题与游戏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通过家长的巧手制作,利用废旧材料,帮我们的小朋友制作出了一件件精致的衣服。如佐罗、水果王子、公主、警察等高难度的服装、饰品。一个新的角色游戏“宝贝时装秀”诞生了,每次玩游戏的时候,都有部分小朋友能穿上精致的衣服为我们大家展示。刚开始幼儿较羞涩,不知道如何展现衣服的特色;我们通过观看幼儿模特走秀的视频、图片,让幼儿学会尝试。渐渐的班上出现了一批活泼开朗勇于表现的小模特。并且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展现,我们还创设了美丽的舞台。现在你看到的照片上的孩子叫郭楚懿,由于家庭原因,他缺少安全感,养成了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喜欢独来独往。通过时装秀的走秀活动,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孩子固有的天真烂漫,找到了朋友。游戏真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为了能把游戏更好的串联起来,我们将美食街和时装秀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模特走秀分了时间段,共表演两场。表演完的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购物,坐在旁边品尝。等开始的时候再进行表演,这样既改变了单一的表演,又可以和美食街上的游戏产生互动,孩子又可以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五、师幼互动共成长,生活中玩出游戏
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也同样在游戏中得到了提升。以前我们开展游戏都是设想好游戏,创设好环境,让幼儿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展现,幼儿能从中获得什么?学会什么?无关紧要,只要游戏开下来有人玩就行了。通过一学期的深入研讨,我们自身的思考方式和切入点发生了转变,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本身并不需要扮成某个角色,而是随意提供建议和幼儿交谈
我们学会了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当孩子遇到游戏中的困难时,我们以路人的身份,给幼儿加以提示。如娃娃家中经常会出现只有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忙着外出购物。这时,我们并没有以老师的身份去干预游戏的进程,也没有以客人的身份去改变游戏。而是以路人的平行身份,在购物处以聊天的形式,提醒幼儿。
路人:“爸爸妈妈你们在买什么呢?”
妈妈:“我的宝宝想吃糖葫芦,我们来买冰糖葫芦的。”
路人:“你们两一起出来了,你们的宝宝呢?”
妈妈:“一个人在家呢。”
路人:“呀,宝宝一个人会有危险的。万一坏人来了怎么办?”
妈妈:“爸爸,你在这里买糖葫芦,我现在就回家带孩子。”
几句简短的平行对话,孩子自主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立刻将自己的身份得到了更深的理解。
2.教师直接加入幼儿的游戏活动,扮演某个角色
每当有新游戏加入时,针对有难度的地方,我们老师会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如在糖葫芦店,老师以服务员的身份指导幼儿如何窜珠;汤圆店老师以厨师的身份,向幼儿讲解制作汤圆的过程,培养小厨师。时装秀上老师以导演的身份,统领布局,指导幼儿看懂手势进行表演。
六、家园联动秀游戏,爸爸妈妈同参与
说完孩子与老师,没想到我们的家长在游戏中也受益匪浅。他们的观念有了最大的改变。刚开始进行游戏时,家长看到孩子每天都讲述自己玩了什么游戏,问学了什么本领,都说不知道。家长听后便开始有点担心了,他们在网络上议论开。
“成天玩,以后怎么得了!”
“每天到学校去,都看到孩子在玩,真怀疑是不是能学到东西。”
“孩子在家老是神经兮兮地抱着娃娃说一大堆话,真担心他的头脑是不是有问题。”
事实上,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成人自己。大部分的成人几乎都太过于“正经”了。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许多原本死板的东西,都可能变成活泼有趣的玩意儿;而本来冷硬的物体,也可能变得充满感情、富有意义。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体现了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相象丰富,能够利用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能促进幼儿品质、行为能力和意识的提高,真正体现了现代的教育宗旨。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先靠成人的说教是没有好效果,而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游戏中可大大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促进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1、培养幼儿关心别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始玩游戏时,都是老师定出主题)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少能想到能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只知道别人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是应该的,而通过玩角色游戏,能够体验到帮助、关心别人的快乐,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开始玩游戏时,大都是老师与幼儿确定主题,然后选出一组长,由组长从举手想要参加该游戏内容的幼儿中选择,最后大家共同协商确定角色在娃娃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有时还会有别的角色出现如姑姑、叔叔等,然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有一次"爷爷"王宇取钱到商店买回一个大蛋糕,问这是给谁买的?他说:"今天孩子过生日,给孩子买的"。过了一会儿他又领着孙子去看病,他说:"孩子突然发烧,他爸爸、妈妈不在家,只好我陪他去看病",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我说:"快去吧,别耽误了"。我现在真替王宇高兴,因为他平时和小朋友玩玩具时总是你争我抢的,不知道照顾别人,也不能和同伴友好的相处,而通过游戏使他变得懂事了,他在扮"孩子"时也能听爸爸妈妈的话。角色游戏既能锻炼孩子动脑动手的能力,又能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后的快乐。
2、在交往中会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能主动的使用礼貌用语而大部分幼儿是在家长的提醒下使用,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这孩子见了人总不说话,太没礼貌了,而在角色游戏中,我却发现幼儿之间玩的很好,再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幼儿都能正确大胆的使用礼貌用语。在游戏中,有的幼儿去娃娃家做客时,会主动的敲门,娃娃家的小主人呢,往往也是热情的款待"你好,请坐,请吃水果"。有时还会带客人去参观"动物园"等,商店里的售货员,每次看到顾客去时,总是微笑着说:"你好,请问要点什么?"顾客询问时,幼儿也是认真的回答,顾客走时,还不忘说一声:"请拿好,欢迎下次再来。"通过游戏,使幼儿体验到礼貌用语给人带来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学会了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
从游戏的本质来看游戏是游戏者自己决定的,是轻松而愉快的活动,游戏者应有自主感、责任感,也就是说,幼儿应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在每次选择游戏内容时,总是积极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内容。但也有少数内向、胆小的幼儿坐在那里静静的看着老师,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被动的等着老师的安排。为了调动这部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就要根据幼儿的平时的表现情况,从实际出发引导生活及自理能力强的幼儿讨论确定主题,进行游戏,或启发有某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帮助和指导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的幼儿去玩他们的游戏,从而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及自主性的培养。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的自信心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受到肯定或获得成功而培养起来的,我班有个小女孩,人们常夸他漂亮、可爱,可他有个坏毛病-缠着父母听她唱歌,这虽然是个好事,但她的父母晚上根本无法看书、学习。于是父母找到了老师,请老师帮助纠正,我们认为,只有肯定她的成绩,多给她掌声与微笑,并与幼儿一起参与到唱歌中来,再引导她做个听话,但不影响父母的乖孩子。于是在玩角色游戏时,我特意将她引导到小剧院组,她在"小舞台"上大声唱,她的伙伴们在旁给她伴舞,她的声音特别宏亮,表情也很自然,演唱结束后我和"观众们"一起给她鼓掌,在讲评时,称赞她唱歌自然大方,小朋友都爱听,并希望她有好听的歌时,要唱给小朋友听,同时再引导她做听爸爸妈妈话的乖孩子。几个星期后,小女孩的妈妈高兴的说:"佳佳变得非常听话了,会倒垃圾,愿学绘画,背儿歌了。"当然在幼儿园她表现的更好,学会了关心体弱的小朋友。她的进步,可以说就是从不自信到树立起自信心逐步有所提高的,玩角色游戏可以使那些平时胆小、内向、羞涩的孩子树立自信,敢于参与各种活动,并能够大胆的和其他幼儿进行游戏。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环境与材料不是摆设,都要以幼儿的操作为基础,具有可操作性。在美观、温馨的同时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并与其产生互动。小班主要以平行游戏为主,而且孩子们喜欢摆弄游戏材料,因此小班角色游戏区的材料要真实、接近幼儿生活,比如娃娃家的炊具、娃娃家的衣服、鞋袜、奶瓶等都是生活中真实物品,在摆弄、操作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中大班教师如果为幼儿准备的玩具材料过于逼真,把“饺子”、“馄饨”、“饼干”等精心包装,幼儿就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老师的诸多“不许”,大大减弱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为了不过多的限制孩子,让他们充分自由的玩,在小吃店可以提供少量的成品食物,更多的提供一些半成品如橡皮泥、彩纸、各种菜的轮廓图等,可以让孩子自己制作馄饨皮、饺子皮、将各种颜色的彩纸撕成碎纸片,孩子们尝试自制各种馅料。大班的美林阁餐厅游戏区域给孩子提供了红、黄、蓝、白等各种稀设颜料,根据顾客的要求调制成“牛奶、”“雪碧”、“可乐”、“芬达”等各种饮料等,同时让孩子讨论、制定规则达成一致:给杯子做上不同标记代表冷饮和热饮。孩子们在游戏中品尝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食品、调制的饮料、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更浓了,持续的时间也更久了,角色游戏的情节发展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二、游戏材料体现层次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孩子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为不同需要的孩子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发展。
比如在银行游戏中,小班幼儿使用的是雪花积木代替钱币;中班可以采用点卡和数字结合;大班则可以完全是印有数字的纸币或是银行的练功券、还可以采用借记卡、存折等,不同的游戏材料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要。
小班幼儿具有平行游戏的特点,给他们提供的材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应多一些,玩具的体积要大些,颜色要鲜艳些,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幼儿见到这些玩具就产生强烈的游戏愿望。可爱的娃娃让幼儿看了就想抱一抱,形象逼真的仿真蔬菜、水果、糕点等更能激发游戏的欲望。因此老师在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应多给他们提供丰富的低结构材料,使幼儿有机会自制玩具,鼓励孩子一物多玩、以物代物。将三角包牛奶盒子当做超市里条形码识别器,牛奶管子当做医院游戏中的医生用的体温表等,在促进幼儿社会往的同时,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三、游戏材料富有动态性
研究表明在角色游戏中,并非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而应该根据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适时的增添各种游戏材料。材料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因此材料应围绕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水平实施动态化投放,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引领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进人了新阶段。《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成人对儿童需要的满足、对儿童天性的呵护、对儿童成长的善待。作为新时期的幼教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自己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使游戏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幼儿教师应成为游戏理论的学习者
幼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各种游戏理论,能有助于自身树立正确的儿童游戏观,还能真正发现幼儿游戏的内在价值:即游戏是一种释放天性的教育、有助于幼儿自由快乐地主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促进智力的发展;游戏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一种社会教育,有助于幼儿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游戏是一种意志教育,有助于激励幼儿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游戏是一种规则教育,有助于幼儿轻松掌握社会规则,形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提升自己的自制力;游戏还是一种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之,游戏是一种能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学习游戏理论,掌握游戏的内在价值,使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宗旨。
2幼儿教师应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如何使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广大幼教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大家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幼儿的游戏离不开环境,幼儿的发展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从游戏中获得的,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创造适宜他们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游戏环境。好的游戏环境应该是开放的游戏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放性的物质环境即游戏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二是开放的心理环境,即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
3幼儿教师应成为教学游戏的创新者
在幼儿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在教学中跟着教师做完游戏后,当教师告诉孩子们要去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一下子蹦了老高,欢呼雀跃着:“噢!要出去玩喽!要出去玩喽!这个案例明显的反映出幼儿发自内心的喜欢“玩”,并非是教师的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不得不反思如何才能让幼儿在玩中学?如何才能让幼儿喜欢玩教师的教学游戏?这就需要教师成为教学游戏的创新者,有助于幼儿爱上教师的教学游戏。
(1)游戏的创新应体现出时代感。在幼儿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游戏应贴近变化的世界,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如手机商店、自助银行、机器人餐厅、科技馆等蕴涵商品社会信息,彰显时代特色的游戏能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使孩子的想象力进一步丰富,更自然地为孩子搭建“模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桥梁。
(2)游戏的创新应体现在游戏与地域文化的巧妙融合上。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更多熟悉的是身边的事与人,所以游戏同样遵循幼儿教育生活化的共性特点,体现在对地方文化的积极吸纳、科学选择上。
(3)游戏的创新还应体现出游戏内容的适宜性。第一,需要体现与季节的适宜性。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季节相吻合,如小舞台的模特表演游戏适合在春夏季节,便于小朋友制作服装、换装表演;“花市”游戏也适合在春天玩,因为春天百花盛开,材料容易收集;第二,需要体现与年龄的适宜性,游戏内容的安排必须适合不同幼儿年龄的发展要求。如“娃娃家”游戏适合小班等小龄幼儿,超市、医院、菜场等难度中等的游戏适合中班幼儿;科技馆、大型新村建设、旅行团等合作要求比较高的游戏适宜安排在大班,虽然不存在绝对的分界,孩子们有自由选择游戏的自由,但难度反映了孩子们成长的速度,按照年龄阶段安排游戏内容,符合儿童心理学发展的规律。
4幼儿教师应成为游戏开展的有效指导者
4.1观察是有效指导游戏的前提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首先应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做出适当的指导,避免盲目的指导;其次,设计严密的观察计划。教师应根据观察目的,设计观察计划;最后,要注意观察与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语言进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教师从幼儿的外显行为理解其心理状况和游戏水平,有助于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更好的指导,但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不能盲目,不能想当然,应制定明确的观察目的。
4.2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是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而不是成人强加的逼迫性活动。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游戏自。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诸如游戏的主题、玩具、材料都要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游戏的情节、内容应该是幼儿自己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要以幼儿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环境布置也是幼儿自己的事情;游戏中的规则是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确定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这样幼儿才愿意自觉遵守;游戏中只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才能使活动的方式方法具有灵活性,才有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体验,才能使幼儿以自己的方式、速度将外部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更不能包办代替或导演幼儿的游戏。
5幼儿教师应成为游戏资源的挖掘者
《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互相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儿童游戏中的很多内容是对生活的再现与模拟,儿童所生活的社区与家庭是孩子汲取知识、积累素材、发展自己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教育资源和游戏资源的,教师要有发现家庭、社区中资源的智慧眼睛,需要在大量的素材中进行筛选、加工,并合理地剪裁,以便被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作为协调与整合家庭、社区、幼儿园三者力量的枢纽与核心,教师要及时为幼儿游戏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因此,教师成为游戏资源的挖掘者是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的关键。
5.1要发现社区是幼儿游戏取之不竭的资源库
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建筑、桥梁、广场、公园等是儿童结构游戏时的好题材,医院、超市、菜场、餐馆、服装店、秀发馆、游泳场等成为孩子观察模拟角色的好去处,消防队、博物馆、科技馆等是孩子们丰富知识的好教材。固定的场所、变化的人与事、流动的风景、节日的场景等等,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社区都已成为孩子们获得物质与精神资源的重要部分。
5.2要发现家庭是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家长对幼儿游戏态度的认同是幼儿园游戏高水平的重要保证。家长参与游戏主题的拓展,收集制作游戏材料,扮演游戏角色,承担游戏的部分指导任务,记录幼儿游戏中言行进行发展分析、协助进行的准备工作等,能为游戏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对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不合理部分进行了思考,在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游戏理论的学习者,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教学游戏的创新者,游戏开展的有效指导者和游戏资源的挖掘者,使游戏能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使幼儿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对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进行定位,不仅能使教师正确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还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最终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白乙拉.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学基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版),2004(10).
[2] 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 张志娟.试谈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J].幼儿教学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