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财务管理学习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9: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管理学习经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管理学习经验总结

篇(1)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 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美国纽约Baruch商学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法;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管理类中使用案例教学已经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财务管理课程也不例外,但是要做到案例教学效果好也非易事,因此,如何有效实施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值得我们研究。

根据笔者经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财务管理课程而言,有效的案例教学实施方法应该包五个方面。

一、案例选取

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形的挑战。必须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真实性。不能是自己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没有真实发生的事情不能成为案例,同时案例中不应加入评论性和分析性的语言,只是原原本本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2)经典性。案例要涵盖同类事项所有的本质特征,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即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作为案例,同时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思考,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3)启发性。案例教学中,大部分教学活动由学生完成,意味着案例要具有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反思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过于直白的案例会减小学生的思考量,不利于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于晦涩的案例会加大学生解读案例内容的负担,因此案例应具体生动、富有启示意义;(4)开放性。一个好的教学案例能够包含和促进多种观点的形成,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主题,不管是问题呈现的方式,还是问题解决的途径都可以引发案例使用者继续深入地思考与探讨,同时对于其他教师来说,既可以吸收案例中所反映的主题,又不局限于事例中的具体问题与情境,不受制于事例中问题的解决策略,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思考;(5)研究性。案例应具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使学生从正面取得经验,从反面获得教训,能够体现某些观点或提炼某些理论。

财务管理案例可以直接取自上市公司业绩变化、利润分配、兼并、重组等真实事件,因此,财务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素材非常丰富。

二、案例展示

案例出现在课堂教学上,必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事先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研究在何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案例。具体操作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以例引理型,即先向学生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中人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如《财务管理》第一章中财务管理有关竞争环境的原则是较为枯燥的内容,竞争环境的原则是对资本市场中人的行为规律的基本认识,包括自利行为原则、双方交易原则、信号传递原则、引导原则等,直接讲解原则显得很苍白,此时就可以先出示几个小案例,如“在证券市场上卖出一股就一定有一股买入。既然买入的总量与卖出的总量永远一样多,那么一个人的获利只能以另一个人的付出为基础。一个高的价格使购买人受损而卖方受益;一个低的价格使购买人受益而卖方受损,一方得到的与另一方失去的一样多,从总体来看双方收益之和等于零,故称为零和博弈。”既然双方都按自利行为原则行事,谁都不想吃亏,那为什么还会成交呢?这与人们的信息不对称有关。买卖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对金融证券产生不同的预期。不同的预期导致了证券买卖,高估股票价值的人买进,低估股票价值的人卖出,直到市场价格达到他们一致的预期时交易停止,这就使学生加深了“零和博弈”以及自利行为的理解:指一个人获利只能建立在另一个人付出的基础之上。又如,“惠普公司的管理层曾经和康柏计算机公司的管理者们直接讨论有关公司的合并问题。几个月内,两个公司向世界宣告了它们的收购计划。计划宣布当天,惠普的股票价格下降了19%,康柏的股票价格下降了10%,收购的第二天损失了106亿美元”。这显然是投资者感到收购对两个公司都很糟糕,他们通过降低愿意为公司股票支付的价格来“大声地”表达他们的意见。这样就让学生对双方交易原则有了深刻理解,它是指每一项交易都至少存在两方,在一方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时,另一方也会按照自己的经济利益决策行动,并且对方和你一样聪明、勤奋和富有创造力,因此你在决策时要正确预见对方的反应。

二是以例证理型,即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后,向学生呈现案例,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发散思维,分析讨论案例,更深入地理解概念、原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财务管理》第一章学习后学生必须掌握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在简单讲解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含义及其运用后,出示有关案例,如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年上市以来高成长高回报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所讲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判断佛山照明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设置疑问

设置疑问是对案例进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以使学生在接受案例的过程中高效地提取出最有用的信息,缩短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尽快架构起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设置的疑问一定要能体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过程,教师的指导能起到点拨思维的作用。问题设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我们可以层层设问:(1)为什么要收购?(2)收购价格多少为宜?(3)资金来源是否可靠保证?(4)新厂址如何确定?(5)收购后如果管理?等等。

四、组织讨论

在课堂上,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一方面,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由于大学课堂学生人数较多,不可能做到人人发言,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行组内自行管理,组间相互评价管理。具体为:教师布置一个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案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并提交,最终的评分对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一样的,而对小组的评分则采取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定。这是一种以完成任务,即目标为导向的活动。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分工合作,开展广泛的讨论和意见交流;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启发性意见,避免学生针对某一问题争论不休或偏离主题。

组间互评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各组派代表陈述和答辩,该形式以小组的合作为基础,要求集体上台以幻灯片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可以向在座的同学提问,也接受在座的同学的发问。这个环节就学生来讲,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做好课前准备;而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引导和组织讨论,此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中的问题,分析、推导,从中发现一些基本的财务原理,并针对性地运用财务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对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解,同时从讨论中得出自己日后的教育教学有用的结论。

五、点评与总结

案例教学中点评和总结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的知识,因此,有可能不系统、不完整,教师要及时做好总结,最好做到每案必结,以使学生及时、系统、完整的理解知识。讨论课的总结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从讨论的内容中总结出规律或得出结论,二是使学生享受到讨论的成果。学生和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使知识结构调整和完善,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有多种,以笔者多年的财务管理教学经验,案例点评必须讲究艺术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学生的发言做简要的总结和整理归纳,以求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教师进行观点总结不能只代表自己,也不能是学生中的个别人的,而要代表一个群体,需要反映全体学生集体成果的思想和意见。归纳既不可原样复制,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对学生的思想“原料”进行加工和精练。

2.在总结点评时有的放矢,指出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创新观念,鼓励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有理有据,就应该认为是正确的,是有创见的,切忌简单公布“标准答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3.避免对学生的观点、陈述妄加评论,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不能影响他们今后工作中独立思考、做出决策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教师要综合各种不同意见,向学生做一个既有共性又包含特性的结论性的交待,尤其是教师对小组和全班讨论达成共识的方案的概括,包括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真实情况的处理或结局交待给学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地应用,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4.教师要具备“信息资源库”的功能。点评和总结的环节教师不是权威的讲授专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补充一些必要的信息,成为课堂上的资料员。教师课前必须把事件发生的背景、案情反映的问题,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收集充分的信息,同时,还要链接有关财务管理理论,启发学生讨论和反思,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案例,如有可能,陈述自己的观点,提几点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综上,案例教学要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引导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会用财务管理的思维方法关注身边的财务现象。“点评与总结”环节是案例教学要探究的目的,探究出案例所蕴含的财务原理或财务规律,并应用这些原理或规律去解决经济和社会出现的财务问题的能力,达到案例教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徐美银.企业管理学•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2004,(5).

篇(2)

管理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

(一)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管理实践教学功能角度,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具体分为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模拟实践、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践(具体分为毕业实习、专业调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综合创新实践(具体分为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等)三个模块。管理学科课程实践的主要功能则是强化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教学,它是通过模仿性学习和演练,如管理情景演示、验证性动手操作、现场参与和操作等情境化与过程化的教学过程来显现管理实践的外部环境因素,以便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更好地进行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与管理学科相关知识紧密相关的管理技能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管理学科专业实践的主要功能是强化管理专业知识与综合管理能力教学,它是通过管理知识和管理技术集成性学习和训练,如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管理实务运作、管理方案制定等专题化和综合化的教学过程来显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广泛性,以便使学生对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实务的综合应用得到训练和强化,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将管理知识与管理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的管理过程和决策过程;管理学科综合创新实践的主要功能是强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创新的教学过程,它是通过管理知识综合与管理理念创新的应用性学习和事件,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管理项目分析、管理技术创新等方法创新或者应用创新的教学过程来显现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以便使学生对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的集成创新得到训练和提升,目的是培养学生管理创新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二)管理实践教学的形式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平时作业和课程实践。管理学科平时作业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学科知识内化,获得管理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模仿性学习,通常为管理学科知识的简单应用,课程作业的目的是巩固管理学科知识,一般是在每个章节讲授内容之后进行;课程实践可以根据管理类课程教学具体情况来设计其内涵和数量,一般课程实践设在课程结束的期末进行;专业实践属于集中性管理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在大三初期集中进行。管理实践教学方式分为集中性实践学习、分组协作实践学习、个体化实践学习、多样化实践学习四种不同形式。集中性实践学习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易于同学间可以相互观摩和借鉴,整体效果较好;个体化实践学习则比较重视学生的自身差异和主观能动性,管理实践教学活动呈现着分散性、个体性和差异性;分组协作实践学习既是集中性实践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也是个体化实践学习的重要补充形式,它既可为集中性实践学习引入个体化实践学习的自身差异和主观能动性,又可为个体化实践学习引入学生间交往因素,可兼有两种实践教学的优点。多样化实践学习是对集中性实践学习、分组协作实践学习、个体化实践学习的综合应用,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加以区别具体教学环境所选择处理的综合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方法分为示范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创意实践教学法、研究性实践教学法、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法等形式,在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协调发展和综合应用。(三)管理实践教学的环境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环境包括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室实践环境和企业实践环境三种。课堂实践教学环境的特点是易于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密切接触和信息交流,进而具有暂时封闭性和内部循环性的特征,比较适合于课程作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模拟演练等实践过程;实验室实践环境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实务模拟训练,它使课堂实践教学环境得到时空方面的自由延伸,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实验室实践环境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单项或者综合实验而获取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的有效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实践环境是以企业为实践基地来完成采购、生产、销售、品保、财务管理、管理流程优化等工作过程的观摩、学习、体验和操作,它可以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为将来的管理实务操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创建管理实践教学环境,不仅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处理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并且通过管理实践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可以使学生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外部信息和企业实际,自觉地参与企业管理过程而培养和提升学生与综合素质,实现从理论知识—方案研究—实践应用—经验总结的最有实效和最为重要的一种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条件,如何利用信息和平台来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管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1管理实验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来自于管理实践,而管理者必须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实验方法始终是管理科学创新和研究、传播和教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实验方法在管理学科发展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1.1.1管理实验的起步时期(19世纪末期一20世纪40年代)

管理实验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步,管理科学的理论在实验、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积极性等。人们基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及其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和对比研究,探寻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比如泰罗的铲掘实验和金属切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吉尔布雷斯夫人的动作分析实验分析如何设计合理的工序,梅奥的霍桑实验分析如何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等。

1.1.2管理实验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一20世纪70年代)

此阶段管理实验所涉及的面进一步拓宽,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开始被运用起来。在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实验有:阿吉里斯的“成熟一不成熟人”实验、韦伯的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绩效研究比较实验、弗约的社会性动机比较实验、加拿大萨斯喀钦温大学C.C.Potter教授开发的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系统(BusinessSimulation)等[1]。

1.1.3管理实验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重视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被开发出来并投人使用。管理实验的中心也由以人和工作为中心转向以组织和流程为中心。在管理实验的方法和成果在研究领域和企业不断提出和实践,并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发达国家的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1]。20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受到重视。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也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1.2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工商管理学科属于软科学,但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更强调学生实践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据高等教育司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点增至2866个,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就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2]。通过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排名前几名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调研,发现这些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挖掘等。

我校是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为数不多的民族类院校,同样存在如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对该学科实验教学的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等问题。

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通过实验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发现和总结在管理各环节中的规律并能够提出新问题,从而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管理理论的继续、补充和深化,具有课堂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移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能。

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重三轻”上面.

2.1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型人才和宽口径、适应性较强的管理通才。目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薄弱,对工作实践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难以尽快胜任工作,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即使有部分实习实践环节,但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同时,缺乏对实验环节的系统设计和科学的考核标准,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习起来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

2.2重硬件,轻软件

许多工商管理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广州商学院等都曾先后投入了3—4百万元进行工商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但还有部分院校工商管理类实验建设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技术限制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实验室功能单一。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投资了近百万元,拥有各种类型计算机,并有其他教学设备70余台,也购买了人力资源测评、统计学教学模拟、ERP、物流管理等软件,但主要是硬件设施。目前可开设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课程10余门,但还存在很多软件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课程没有形成体系,有些实验项目内容过时,实验手段不适应现代金融、证券、电子商务及信息管理等专业的要求;二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学软件支撑,一方面资金不够,另一面也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的问题,有些软件是免费下载版本,有些软件是因为学科交叉,重复购买的等;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包括实验室老师的引进和培养、授课老师实验课程方面的培训、与软件提供商提供的培训合作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措施。

2.3重局部,轻全局

培养管理通才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构建的实验课程体系上,除了在各个专业课程上弄清弄懂外,要投入相当精力在各专业、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衔接上[4]。例如在会计电算业务中,还要关注其在资金流的层面上与财务管理、与物流、甚至与信息流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及在企业管理层面上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等等,而不是单纯地只弄懂会计的电算化问题。目前,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各专业实验之间衔接不好,整个实验体系中各专业实验之间互不联系,人为地割裂了各管理类专业课程之间业已存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有的相互重复,有的则相互脱节,有的还存在知识上的空白点,造成了知识结构上的错位,不但达不到实验所要求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忽视课程本身的要点,也不能提起学生实验的兴趣。这种重局部、轻全局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课程分属于不同业务系,实验教学大纲和备课均是教师单独完成而造成的,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来进行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3工商管理实验教学问题探讨

3.1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系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3.1.1教学环境

建立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平台,以实验性的工商管理教学模拟系统为核心,以核心实验和扩展实验为层次结构,辅以开放式的实验模式和不断更新的实验环境,包括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实验软件的引入,实验教学规章制度的设立和执行,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加强。

3.1.2教学环节

借用实验平台,要设计好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环节,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同时,要加强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实验大纲和实验考核文档方面的建设。

3.1.3实验考核

各实验教学环节应该设立相应实验课程考核标准,为避免学生互相替作、抄袭的现象出现,应建立一种重过程、重手段、重运用能力、重管理思想体现、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轻结果的实验考核模式。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考核依据是其实验过程、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高效,而不应该单纯考核实验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建立一个基础实验、重点实验和扩展实验的3层次结构教学结构。根据管理学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行业、学院教学特色和特长、管理对人才的阶段性需求、实验项目在学科中的影响、实验学科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实验条件,抓好基础实验,再以各学科重点实验为基础,辅以相应的扩展实验。就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室而言,先完成如统计学、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等基础实验课程,再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加强重点试验,如工商管理可以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做为重点核心实验。在抓好重点实验前提下,根据学科层次结构和课程关系,围绕重点实验向外扩展,建设好相关的扩展实验。这样既保证了学科基本理论的扎实性,又充分照顾到相关专业实验的系统性,还从学科角度避免了实验之间的重复和空缺。

3.3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实验环节的策略与方法,如在理论教学时,上机实验注重的是验证性实验部分,要基础扎实、运用熟练,掌握其规律,这时教师以讲解为主,学生以实践为主;在课程设计部分,可采取教师辅导与自主设计相结合的形式,教师定题、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和工具,规定一段时间提交成果;在课程论文部分,以整个专业课程的范围内实行自主设计为主,老师定期答疑;在学年综合论文和毕业论文部分,结合所有所学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学的知识,实行综合性的自主设计为主的形式。老师可以间断陛进行检查和答疑。在各实验教学环节中,为了起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可以将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操作指导和实现举例等放在实验室网络上,供学生提前预习。

4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理论讲授的内容消化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使我们更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如何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来促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解决。本文从实验教学的意义,实验教学存在不足对民族类院校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作了经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80(3):9-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Z].

[3]王云昌.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体系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20—121.

[4]彭峥,任鹏.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改革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87(1):46—47.

篇(4)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财政部规定单位会计岗位属于管理岗位,这就意味着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作为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是技能应用型人才,还要在报税、理财上独当一面。因此为该岗位培养人才时,针对用人单位规模层次不同,设置理论课、实践课时数不同。

笔者在某所应用型高校担任会计学专业教研室主任工作长达十多年。起初两三年做教学计划时,按照学校文件规定的总学时数、总学分、每一学期考试门数、实践比例等要求,参考电大、自考等课程时数以及大纲,再加上教学经验,设置具体的理论课程、实践内容;后来通过带学生到企业、公司做调查,以及参加省内会计技能大赛、与各高校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对如何设置应用型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有了思考;通过与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联系、沟通,在向一些知名专家咨询、请教基础上,对应用型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有了一些新的体会,现加以总结,供同行参考。

二、设置课程时需要从基础知识、动手能力、未来发展等方面考虑

设置课程时需要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要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设置课程;其次考虑学生快速上岗设置课程;最后,要以学生未来发展潜能设置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

(一)要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为铺垫设置课程

除了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程有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政与金融、经济法、基础会计、统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与税务会计、市场营销学等。

(二)要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上岗设置课程

学生快速上岗,其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针对岗位设置仿真实验,其实验环节有:基础会计随堂实验、财务会计随堂实验(仿真实验)、成本会计随堂实验(仿真实验)、电算会计随堂实验、出纳业务实验、办公自动化、会计(工业)综合实验等。

(三)要按照学生未来发展专业潜能设置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

涉及培养的学生未来发展潜能的课程要从理论课和实践环节两方面考虑。

1.设置的理论课程。要针对专业强的财务会计设置强化课:中级财务会计(会计师考试教材或者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

2.设置的实践环节课程。(1)要针对理论课的难点设置实验,主要有:投资业务实验、所得税会计业务实验、所有者权益业务实验、利润计算及利润分配业务实验、会计报表编制实验、纳税申报表编制实验等。(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设置实验和写作:包括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画出坐标曲线图)、会计制度设计调研报告、毕业论文等。

3.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主要在选修课程设置时完成。比如,会计学内容微观,需要设置一些宏观方面的课程;会计学专业属于管理类,需要设置管理类的课程;会计学专业专业性强,需要设置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类的课程;也可以设置国际贸易类课程等,具体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而确定。

三、完成教学计划内容的保证

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目标及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培养目标及专业培养要求。

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会计和法律等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各类专业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从事会计实务、税务、审计、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要求。通过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1)熟悉国内外与财经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2)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理论与实务;(3)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4)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经济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解决会计、税务等问题的基本能力;(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6)具有一定的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英语)资料和会话的能力;(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对保证并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提出具体办法

对每一门课程“教”的要求是:在排课、选择任课教师时需要长期把关、监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1.每一门课程至少配备两位教师讲授,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2.科学地安排教师教学工作,引导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在给教师分派教学任务时,一方面要尊重教师的专业特长,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每一门课程连续讲解最少3遍才可以更换为其他的课程,并以老带青,使得老教师教学更成熟,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会计专业中各个子方向均有研究领域人才,形成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

3.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与教学水平提高的办法。教师的外出学习交流与内部交流相结合,学历提高与进修访学相结合。

4.引导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提倡教师多更换教材,这样便于教师吃透所教内容,灵活、熟练讲解基本概念,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征订教材上,除了强化专业课程运用社会考试指定教材以外,其他的教材一般不运用考试指定教材作为授课教材,避免学生学得过死,回避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会分析式、研究式的学习。

5.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监督、评估、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体系)并有序运行。注重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工作以校、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为指导,规范理论、实践环节教学评价标准,形成学校督导、系部检查、学生评教、专家评估、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毕业生返校经验总结等监控体系。

6.教材建设要有突破,教师的科研能力需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选择参编教师很重要,应该选择连续讲解该门课程至少7-8年以上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编写的教材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一般不会出现东抄西凑别人的内容,对难点内容不会出现讲解不清,甚至犯概念性错误,书的质量会高一些。长此以往,一定能培养出一支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三)要对学生学会、学扎实本专业内容提出办法

对于每一门课程“学”的要求是: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能够学到本学科核心知识,要“淡化”本学科难点知识。

应用型高校教育,不仅要做到应用型教育,同时也要达到高等教育标准,在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到基础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强化知识、专业拓宽知识、本学科学生就业的相关岗位具备的能力知识,还要让学生毕业具有“零距离”工作能力,未来发展应有的潜能等。因此,在设置教学计划时,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发展潜力为教学目的,设置实验内容要有科学性。

首先,利用一周的时间让新入校的大学生到工厂进行企业实践认知,让学生参加生产作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产作业流程,为后期学习会计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因为会计核算的简单与复杂,主要是随着实际交易活动的简单与复杂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会计工作是围绕实际交易活动的货币计量、核算与监督而展开,学生没有实践活动经验,不下厂认知学习,很难提高专业知识。

其次,把好考试关,尤其是实验成绩,十多年来,我们对学生综合实验训练的考试方法是当场答辩,这样做效果很好。

再次,让学生“淡化”本学科难点知识。其主要方法是:在实验难点内容上,由小组教师指导小组学生;在理论难点内容上,基础课程教师讲授之后,再由后期讲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师再深化、再巩固讲解,当然,讲强化专业课程的教师一定是有经验的老教师来讲授。总之,实践课程教学链条为:企业实践认知――结合课程随堂训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毕业论文;其创新点在于“企业实践认知”。理论课程教学链条为:职业道德教育――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强化专业理论课;其创新点在于设置了强化专业理论课。增设强化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掌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之时能顺利考取助理会计师,毕业后五年左右考取会计师,同时立足于会计行业,并做好管理岗位工作。

四、如何能让学生在择业竞岗时占据优势

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我们的在校生在各种竞赛中凭实力多人次获奖,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笔试面试中均取得好成绩。

(一)实行“双证书”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多年来,在设置教学计划,我们始终把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用人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双证书”教学。引导并要求学生考取财经法规合格证、电算会计合格证,毕业学生不仅有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电算会计证、法规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5)

二、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手段的选择,必须以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因素的提升为目的。根据大学生创业特点及其所需知识、技能的要求,本文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分为知识学习层、信息交流层、虚拟体验层与创业实战层四个主要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支撑了沉浸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与高校相互合作,资源整合使得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到创业实践全过程,学生完全沉浸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之中。

(一)知识学习层。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学习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创业政策、创业法规、创业融资、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风险、创业素质、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创业教育的知识学习要区别于其他基础与专业学科的教学。首先,要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以成功的案例激励学生,以失败的案例警示学生;其次,要注意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型的创业;再有,施教人员也不应局限于高校教师,要更多地聘请社会上的创业精英、优秀企业家等具有一定创业经历的社会导师进行讲授。

(二)信息交流层。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信息的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与质量。创业教育中的信息交流的主体既包括学生,又包括高校、企业、政府、产业园区等多个组织与个体。信息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业经验,还包括企业的技术信息、政府的政策信息、高校的培训信息、园区的资源信息、投资机构的投资信息等大量信息。在创业教育中要尽可能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各个方面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的准确性。

(三)虚拟体验层。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学生应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体验,在感官上对创业有更深的理解。体验到的东西使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创业教育虚拟体验层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以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入创业团队或创业企业中,亲身体验创业氛围。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大量的创业企业、创业团队请进学校来,实现企业孵化,这样既可以助推区域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便捷的创业体验环境。

(四)创业实战层。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有着较强创业意愿,创业思路较为清晰,做好创业准备的学生,创业教育就要升级到创业实战层。在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做好扶持工作,通过项目补贴、资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启动资金,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政府在资金扶持、免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创业支持政策,使学生能够在创业起步阶段进展更为顺利;其次要做好指导工作,刚创业的学生团队在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需要专业化的全程的指导,将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范围内;再次要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也包括业务、市场、技术等软性资源。而这三方面内容,尤其是后两方面,高校受限于自身的机制体制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无法单独凭借自身力量对创业学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定要联合企业、投资方等,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沉浸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篇(6)

摘要: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实践与操作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ERP沙盘模拟实训课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实现了创新,并且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效果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是在模拟一个制造企业完整经营环境的沙盘,它赋予参与的每个成员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经营环境中的具体环节,将企业里的生产管理、采购原材料、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流程展现出来。它是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仿真模拟的实习环境中,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相关实务的主要操作过程,进而达到将理论知识熟练运用于实践的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该实训课程的特点,而且在设计思想、实验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以为后续开展类似模拟教学课程提供实践依据。

1. 开展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意义

1.1有利于整合理论知识

目前高校所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但是目前大学的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单科课程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的紧密衔接。ERP实训课程是一门涉及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产品研发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课程,学生在模拟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企业某一方面的运营知识,还要思考采购、财务、产品研发等方方面面,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大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增长知识的沃土,更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走上社会的一个有效平台,其中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在校大学生首先要具备的重要能力。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一个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互动过程,每个成员都会被赋予一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对应不同的操作权限,当成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超出权限范围的问题以及成员于成员之间有不同想法时,为了企业经营最大化的目的就需要进行相互协作和沟通。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的仿真模拟企业经营过程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尝试,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ERP沙盘模拟实训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不够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不够,并且缺乏一个将各门功课知识的整合能力,以至学生不能很好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以财务为例,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来降低成本,还要考虑如何来获取利润最大化等。然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以及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欠缺,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2 学生对实训教学的重视不够

目前对学生实训教学还缺乏严格的考核体系,因此学生普遍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与企业实际经营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以及对参与人心理的影响相去甚远,使得大部分学生还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对待该课程,没有激发出真正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从实际授课情况来看,学生大多按照既定的数字组合,按章完成实训任务,将模拟企业顺利运营并获取一定的虚拟利润,还缺乏身临其境的压迫感和对环境的判断力,对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败竞争对手方面还缺乏一定的认识。

2.3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时一项团队教学课程,成绩也是以团队为单位,很难反映出参与课程的每个个体的表现,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分析。其次,由于实训课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该参与成员、对手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而这些因素对模拟操作的结果影响很大,因此该课程实际结果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最后,实训课程课时目前还比较短暂,还无法模拟一些投资项目的长期时间收益,但在现实中,这些项目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却有可能是举足轻重的。并且,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以利润额、现金余额等数字指标为主,缺乏对企业定性的认识,导致学生更多地是考虑数字的变化,缩减经营费用,甚至剔除一些正常的成本支出或破坏性的挖掘收益,比如说将适宜做储备的新产品卖掉,以增加当年的利润。这种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长期发展的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的片面认识。

3.相关建议

3.1完善评价体系

对学生沙盘模拟运营情况的评价不仅仅只看企业短期业绩的增长情况,同时也要看企业发展的潜力,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另外,企业业绩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是模拟实训课的教学目标更是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于团队的配合情况以及创新意识等运用。一是将实训课过程中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评判依据;二是既要考虑企业每个组的经营情况和报表核算情况,也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潜力。

3.2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

ERP沙盘模拟涉及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综合性极强,并且理论知识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在自身不断加强学习之外,学院可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

3.3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仿真模拟教学与实际经营环境的差距使得学生在模拟运营的对抗中缺乏竞争意识。缩短与企业真实运营环境的差距,塑造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真正重视起来,是充分发挥该课程积极作用的关键:可以将团队竞争意识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项指标,以组为单位,组与组之间进行对抗比赛,最终赢的一方给予一定的奖励。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强化,社会对大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面向企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与人才市场零距离的应用型实践人才。本文梳理了培训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总结了在实际课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以为同类的课程经验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炜,王宁宁.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初探.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73-74.

[2]杨月坤.ERP沙盘模拟实践的特色与创新.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68-70.

[3]周蕊,贺婧,欧燕群,王丽琼.ERP沙盘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0(4):38-40.

篇(7)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62-03

一、引言

实践环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张少刚等(2004)指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不但要注重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提高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所要求,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

而目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现状却是:论文选题陈旧;论文论题偏宏观,与工作实践相脱节;论文内容相似性、重复性明显,缺少对个案问题的调研分析。部分论文抄袭、借鉴成分过大,达不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如何使毕业论文撰写真正成为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手段,让师生真正体会论文撰写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京电大以会计专业为例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本文为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二、关于远程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现状研究分析

(一)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毕业论文选题为财务管理方向的最多,有59人,占调查样本的31%。其次是管理会计方向占比18%。选择会计、审计方向分别只有13%、9%。然而从论文最终得分情况来看,选择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方向的学员均分较高,分别达到78.5分、77.8分。

可见,成人在职学员更加注重会计数据的分析及应用,而不是拘泥于纯粹的会计核算。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会计核算为其他部门提供了分析所需的各种数据,最终为了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需要;第二,在实务工作中,值得探究的是会计数据的价值。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说,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领域及深度相对于其他方向更具有优势。得分较高也说明了这两种选题的价值。

2.毕业论文选题原因的调查分析。论文选题原因“工作岗位”的学员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0%。居于第二位的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选题,占样本总量的29%。处于第三位的是“个人兴趣”选题,占20%。调查统计显示,与工作岗位相关的论文得分最高(均分75.5)。

通过调查,约65%左右的学员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他们能够从自身工作岗位出发选择论文研究课题,这符合成人在职学员“接近实际生活,联系实务工作”的选题原则。另外,说明成人学员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确定论文选题、寻找论文参考资料。同时,研究表明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题,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调查表明,97%的学员认为选题阶段指导教师的作用很大。这既说明学员普遍认识到选题的重要性,又说明大家普遍感受到选题存在的困难。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不论是学员还是指导教师都应该在毕业论文选题上给予较多的投入。

3.选题与工作相关度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工作实际出发选题呈现上升态势,2006年春占比57%、2006年秋占比64%、2007年春占比68%,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员注重毕业论文的现实意义。据调查,大多数论文指导教师和教学点对务实型选题提出要求也是促进学员联系工作选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的问卷调查分析

1.对毕业论文撰写意义的认识。88%的被调查学员认为论文撰写是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12%的被调查者认为并非如此。

有85%的被调查学员认为要求撰写论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10%不确定,5%不认可。据分析,后15%学员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完成论文态度不够端正;二是不从事会计专业相关工作,对会计专业的认识也存在欠缺。

约93%被调查学员认为撰写毕业论文能够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进而对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有7%的学员不确定或不认可,据了解,这部分学员的论文与其从事工作无关。

2.搜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途径。学员搜集参考资料的途径一般为网络搜索引擎(93%)、电子期刊(80%)、教科书或专业书籍(49%)、单位资料(22%)、社会调查(17%)。调查数据表明,网络资料成为学员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参考源。带来的问题是论文观点的相似性,甚至出现大段完全相同的文字表述。此外,专业期刊具有时效性、实务性特征,成为网络之后最受欢迎的参考资料来源。运用社会调查方式获取论文资料的较少,这与成人学员撰写论文时间有限有着很大关系。

3.关于毕业论文最关键的指导项目。78%的学员关注“论述方法”的指导,有37%的学员关注“选题”的指导。表明了成人在职学员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不清楚中心论点确立及阐述的方法。同时也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员感到选题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提醒并指导学员慎重选题并更加注重论述方法的指导。

而对于论文答辩,71%的学员关心回答问题的方式,有20%左右的学员关心答辩程序及评分标准。表明指导教师在指导答辩前准备时,除了要求学员再次熟悉论文内容,最需要的就是关于针对不同答辩问题如何进行回答的指导。

(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指导中面临的困难以及所积累的经验。受访教师认为理论研究水平弱(90%)、重视程度低(86%)、时间投入少(78%)是成人在职学员完成论文中最大的三个问题。因而,对成人在职教育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表示担忧。

通过访谈了解到,92%的受访指导教师将毕业论文的选题作为最重要的指导环节,因为这与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及答辩的顺利与否紧密相关。82%的受访指导教师认为成人学员初步选题时存在两种较突出的问题:首先,选题“大而空”或过于生僻。如“论企业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其次,选题的表达不清晰,如“论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信息保障”。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员不太会把握选题的原则和方法,在这方面指导教师应该给与更多的指导,教学点也应给与更多的时间让学员用于选题。80%左右的受访教师认为毕业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点工作人员访谈记录分析

访谈的问题主要涉及论文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主要经验。在访谈中,所有受访工作人员认为成人在职学员“有工作、有家庭”的特征使得论文撰写成为较“艰难”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利用电话、短信、QQ等各种方式通知、“催促”、“跟踪”学员论文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学点工作人员参与安排毕业论文动员、聘请指导教师、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归档等一系列工作,并不轻松。

访谈中了解到,受访教学点注重总结前一学期的经验,两个教学点(占比29%)将前一届学员毕业论文选题、撰写的经验总结为一份启示录,在论文动员时发放给下一届学员。同时,对于论文指导教师,所有教学点均实施淘汰制,越来越注重选择富有责任心、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论文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仅体现在包括选题、查找资料、撰写、修改、论文答辩这个过程相对较长,也因为论文的完成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参与者应该和谐相处、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相关工作。

三、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应突出能力培养与提升,注重个性差异化辅导

1.教学计划中考虑增设提高学员实践能力的课程。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考虑设置与成人学员工作、生活紧密的“热点”课程(如,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安排启发学员思考、提高其分析能力及研究水平的“学术”课程(如,文献导读)。可以安排为选修课程并且在考核制度上给与较大的灵活性。这有利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选题,有利于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

2.前置毕业论文起始时间。建议安排在入学的第一学期,这样做有三个目的:首先,引起各方重视。开学就布置毕业论文任务可以引起学员和教学点的充分重视。其次,学员入学后会注意从所修课程中获取信息及灵感,以确立毕业论文选题并确定指导教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也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条件的学员可以提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尤其是要进行数据分析(甚至需要几年数据对比分析)的学员,可以尽早获取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对于时间相对宝贵的成人在职学员,尽早安排毕业论文选题,利于其拥有较充裕的思考时间。

3.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适当延长确立论文选题的时间段。论文选题的恰当性关系到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的顺利程度,也体现该论文的价值。据调查,教学点普遍要求学员在1-2个月内确定论文选题,而短时间内确立毕业论文的选题存在较大困难,尤其对于不从事会计工作或从没接触过专业相关工作的学员。

4.拓展搜集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途径。从调查资料分析,绝大多数学员(有的仅仅)参考网络资源完成论文的选题、撰写,这导致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和雷同现象,缺乏新意和独立思考。因此,应指导学员积极拓展论文参考资料来源。选择有新意的研究课题。

5.应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将之视为提升能力的又一重要阶段。指导教师和学员应该充分重视毕业论文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通常是检验写作者对论文主题、观点、论述方法等方面的熟悉程度,作为成人在职学员借助论文答辩进行再学习、再思考,在与答辩组教师的交流中,对所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选题类型确定提问重点。例如因工作原因选题的,应该侧重“微观式”提问,即选择实务工作中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因个人兴趣或者查阅资料选题的,则选择“宏观式”提问,即注重理解性、政策性方面的提问等。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实质上又是一次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对不同选题针对性的提问,使撰写者更深入理解自己的课题,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撰写目的。

指导教师指导前应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学员的专业基础、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年龄层次、个人兴趣领域等,分层次或分类进行选题、撰写直至答辩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指导。

(二)关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熟悉论文涉及的领域或行业情况,更应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另外,考虑选派具有一定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

(三)提高对学员的要求,使之注重从资源利用、自我激励意识、写作能力、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培养自己

教学点与指导教师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应热心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要求。另外,更需要想办法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整个撰写过程中受到一次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各个方面的锻炼,力求使学生受到一次能受益终身的锻炼。

(四)教学点应统筹安排毕业论文工作

教学点应注重协调论文指导教师、学员的沟通,及时发现并总结论文完成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加以调整控制,促使论文撰写工作真正达到提升学员综合能力的目的。

篇(8)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特征已经形成共识,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还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财经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务课程标准非常缺乏。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无法贴近实际管理需要,一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隐性能力”、“经验性知识”、“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要求与体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制定来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一门课程所期望的学习效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依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设计,其核心理念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根本要求是以行动为导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笔者基于工学结合理念和要求,结合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基础及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针对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进行探讨。 

课程定位 

所谓课程定位,就是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定位是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就可以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考核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提供直接的依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对管理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基础》等;二是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生产管理实务》、《营销管理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三是培养学生管理经验性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等。由此可见,管理实务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任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它处于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中间环节,是《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先导课程的延伸,为《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等后续课程提供支撑。 

设计思路 

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思路: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就业于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二是以行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应包括认知管理、模拟管理、实践管理三个环节,让学生遵循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进行学习。强调无论是那一个环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需要通过行动去完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后练”、“学后用”。三是以任务为归属点,课程以管理的业务活动、资源、对象为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及子情境,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其设计应突出关键知识点、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应用与表现,学生在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各种能力,修炼职业素质;通过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学习成果的迁移和应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中,清楚表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它可以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 

目标结构 管理实务课程目标从层次上划分为课程目标、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首先确立课程目标,然后分解、落实为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三者必须保持一致;从内容上划分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目标设计时特别需要明确素质目标,以体现教学的“育人”功能,即职业教育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 

目标特征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有效地组织教学。另外,由于管理实务课程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目标(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目标具有显性、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等属性,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素质目标具有隐性、笼统、不易测量等属性,这样就使教学目标的表述成为了一个难点。 

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如上所述,这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含许多隐性能力和经验性成分,不可能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以,可以采用“手段+行为+结果”的方式来表述情境及子情境目标。在我们所设计与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中,就采用了“手段+行为+结果”目标表述方式。例如,“工作分析实施”子情境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学、社会调查以及网络资源,并在教师的讲授指导下,实施工作分析。完成本情境学习(工作)任务后,学生应能够写出工作分析报告,包括认识工作分析的要求,阐述工作分析的流程,能利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工作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能对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这样表述的意义是: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手段和条件很明确;目标是通过完成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行为来实现的;结果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完成了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了所期望的隐性能力和经验,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学习目标表述这个难点问题。 

情境设计 

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一定是来源于组织实际管理工作的典型任务,当然更要跨越实际工作局限,进行教学化、系统化处理和加工,以体现教育的普适性。并且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将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置入所设计的学习(工作)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真实(仿真)情形与环境下,通过开展各种管理活动实现学习,以体现“寓教于做、寓教于用、寓教于乐”的工学结合理念及要求。 

以我们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为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基层管理岗位的实际业务活动设计了工作分析、计划制定、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劳动关系处理七个教学情境,并通过“超市收银员”作为典型管理对象来承载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子情境,每一个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完整体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工作)环节。每一个子情境都是一项独立的学习(工作)任务,各情境及子情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的结果,是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计划方案、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分析报表等管理文书。 

教学方法 

基于工学结合开发的管理实务课程一定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而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最理想的形式,所以,项目教学法必然成为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每一个学习情境及子情境设计为一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分小组实施和完成项目任务及目标,每个步骤学生都要共同参与行动。 

选择项目教学法的理由 (1)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过“知识导向”讲授法是难以培养这三项能力的,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具有隐含性,只有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通过学习(工作)过程以及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以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即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逐步训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对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能自主学习,即获得方法能力。所以,项目教学法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2)项目教学法与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基本职能来实现的,管理实务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这四项基本能力。项目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步骤属于管理计划职能的范畴,检查、评价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范畴,所以,按照项目教学法对每一个情境实施教学,学生的计划、控制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需要分小组进行学习(工作),学生要轮换担任组长,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组织、领导。这样,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全面培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对立,它们的关系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六个步骤中应穿插其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以及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其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管理实务课程的每一个子情境教学可以按照下面六个步骤和具体要求组织实施。(1)资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导入学习;教师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有关信息。(2)计划。教师提出有关要求;学生小组通过讨论,制定出各种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学习(工作)方案的制定。(3)决策。在教师在指导下,学生论证各个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论证,并提出有关意见;教师与学生共同选出学习(工作)任务方案。(4)实施。学生按照所选方案实施学习(工作);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并提交学习(工作)成果;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工作)成果交流;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将学生学习(工作)成果记录、归档。(5)检查。学生自行对学习(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采用自查、小组成员互查、各小组交换互查等方式;教师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6)评价。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教师运用量表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任务过程及成果;教师和学生运用量表、360°方法评价学生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事业心、工作作风等;学生运用量表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责任心等。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54-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目前,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采用创业课程、第二课堂、创业竞赛、创业指导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但同时也存在着定位不准、师资力量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3]本文在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近年来创新创业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创业教育中的产学合作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开放系统中不仅涉及高校和学生,政府、企业、园区、协会组织、投资机构等主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创业教育的最主要实施方,汇集各方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在创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学生是受教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创业教育最终的目的;政府作为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制定与在宏观上给予方向性的指导,通过资金与项目的扶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实践基地;园区作为企业、人才的汇集地,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产业发展导向。单独一两个主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优势也不甚明显,只有多个合作方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沉浸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手段的选择,必须以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因素的提升为目的。根据大学生创业特点及其所需知识、技能的要求,本文将大学生创业教育分为知识学习层、信息交流层、虚拟体验层与创业实战层四个主要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支撑了沉浸式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与高校相互合作,资源整合使得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到创业实践全过程,学生完全沉浸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之中。

(一)知识学习层。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学习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创业政策、创业法规、创业融资、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风险、创业素质、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创业教育的知识学习要区别于其他基础与专业学科的教学。首先,要引入更多的案例分析,以成功的案例激励学生,以失败的案例警示学生;其次,要注意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型的创业[4];再有,施教人员也不应局限于高校教师,要更多地聘请社会上的创业精英、优秀企业家等具有一定创业经历的社会导师进行讲授。[5]

(二)信息交流层。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信息的交流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效果与质量。创业教育中的信息交流的主体既包括学生,又包括高校、企业、政府、产业园区等多个组织与个体。信息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创业经验,还包括企业的技术信息、政府的政策信息、高校的培训信息、园区的资源信息、投资机构的投资信息等大量信息。在创业教育中要尽可能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各个方面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的准确性。

(三)虚拟体验层。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学生应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体验,在感官上对创业有更深的理解。体验到的东西使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创业教育虚拟体验层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以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入创业团队或创业企业中,亲身体验创业氛围。另一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大量的创业企业、创业团队请进学校来,实现企业孵化,这样既可以助推区域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便捷的创业体验环境。

(四)创业实战层。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有着较强创业意愿,创业思路较为清晰,做好创业准备的学生,创业教育就要升级到创业实战层。在创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做好扶持工作,通过项目补贴、资助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启动资金,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接政府在资金扶持、免息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的创业支持政策,使学生能够在创业起步阶段进展更为顺利;其次要做好指导工作,刚创业的学生团队在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需要专业化的全程的指导,将创业风险降到最低范围内;再次要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场地、设施等硬件资源,也包括业务、市场、技术等软性资源。而这三方面内容,尤其是后两方面,高校受限于自身的机制体制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无法单独凭借自身力量对创业学生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一定要联合企业、投资方等,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三、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创业教育经验总结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以下简称“天软”)自建院以来,树立和秉承“教学与产业相融,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办学理念。全面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产业园和行业组织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全方位的支持。

在知识学习层,“天软”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为学生讲授创业教育发展、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者基本素质、创业计划书编写等方面的创业基础知识;不定期开设“天软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聘请社会各界创业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为学生带来精彩的创业知识讲座。在信息交流层,“天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天软社区平台,从协同研发、教学管理、就业服务、资源管理等方面服务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就业等工作;并通过搭建平台、环境改造、活动举办等举措,促进各个合作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方面的有效交流。在虚拟体验层,已建设完成项目区、创意区、企业展示区等协同创新功能区;学院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十余个协同创新实验室,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体验氛围。在创业实战层教育中,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天软”创业教育服务组织应为其提供更加深入具体的服务,为其提供必要的创业资源支持,通过实施“天软校企协同创新计划”,为计算机软件行业创新创业企业、学生创业团队无偿提供办公场地、会议室、办公桌椅、水电、云服务器、云终端等资源,为企业研发与学生实习搭建高校平台。

[ 注 释 ]

[1] 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13-17.

[2] 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篇(10)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孟焰1999)。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孟焰1999)。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张海涛张琳李安琪2003)。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黄晓波赵红娥1999)。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

(黄晓波赵红娥1999)。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

、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篇(11)

Abstract:ManagementaccountingwasfollowedTaylor’sscientificmanagementproductiontoproduceatthebeginningofthecentury,and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butobtainedthepromotedutilizationandthedevelopmentintheoverseasenterprise.Theresearchdemonstratedthat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farhasnotbeenabletomeetthebusinessmanagementneed.Didthisarticlepresentsituationofanalysisthehighereducationembarkfrom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owelaboratestransforme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thehighereducation,andmadesometentativeplans.

keyword:China;Management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Thereformpondered

前言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其历史并不长。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都知之甚少,企业会计人员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将使得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管理各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的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要求,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需要,管理会计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一、中国管理会计教育落后之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

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他们在1987年合写了一本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对西方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这两位美国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近年来的西方管理会计实践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目前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几十年前研究成果的产物,甚至管理会计现在必须要从属于财务报告,从而对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规划与控制的决策已不再具有相关性。这种与决策不相关性的现象在我国仍十分突出,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方法等的理论传授上,忽视对管理会计实务的分析,普遍缺少对本国管理会计经典实务的分析,与我国管理会计实际联系较少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会计规则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上,故其狭窄的内容和僵化被动的形式远远落后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这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调查显示,“讲课+讨论”是中国管理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师生缺少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调查显示,在管理会计教学中,大约四分之三的课堂时间系“教师讲、学生听”,7.2%的课堂时间用于公开讨论课后作业中的习题与问题,有6.7%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课后作业中的案例,约4%的课堂时间用于考试(周齐武等2005)。

(三)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促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卡普兰教授(1998)对西方高级管理会计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其《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一书中,强调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意义,并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改善成本法作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的以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为主的经营业绩衡量指标与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提出以经营业绩平衡表来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四项综合指标:财务经营业绩指标、为顾客提供服务的业绩指标、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业绩指标、员工学习、产品创新与成长的业绩指标;同时为了便于理解与操作,将该书在第一版、第二版中所涉及的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量本利分析、线性规划模型、回归分析模型等全部删除,从而将数学方法的应用降至最低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增长数学方法的卡普兰教授在开展管理会计研究中的重大变化(孟焰1999)。实践表明卡普兰教授的改革是对的,在他与他同事的倡导下,西方管理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而且还产生了管理会计的一些分支学科,如作业成本管理会计、适时制生产系统、制造资源计划、质量成本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增值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资本成本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等以及人理论、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我们曾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管理会计教材中,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本量利分析法、预测分析、短期市郊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和责任会计等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约77.82%)。实际上根据历史资料编制预算或计划、标准成本控制、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等内容和方法都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了。

二、管理会计高等教育之变革

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生产要素,经济活动契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和组织结构垂直化。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较少关注风险管理,以制订标准成本和预算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经济批量原理进行采购决策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以核心要素是知识,产品的非标准化,生产规模的小型化等为基本特点。因此,企业管理会计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市场变化研究,具体包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更新、培养目标更新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更新:

(一)基本理论更新

管理会计视野的拓展和管理会计人员角色的转变,对管理会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管理会计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业绩评价,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其立足点在企业内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创新,管理会计有必要拓展其视野,关注和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和威胁,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相应地,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现行管理会计理论一般地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而市场的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个市场中人们取得信息是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低要求决定等。上述假设与客观实际已经是越来越不相等了。例如管理会计中的许多市场预测方法就建立在上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技术不变假设和边际收益递减假设等更是支持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基本假设,而基于此假设的管理会计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就难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二)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

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首先体现在正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将管理会计教育的重心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其课程开发采用“整合取向”,重在考虑多元化知识和现有课程的融合、彼此间的接触、作用和相互渗透以及对现有课程的补充、拓展、加深等。我国不少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专业课时几乎占总课时的1/4,在专科层次上,这个比重更高。根据调查显示,目前,会计专业学生缺乏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文写作、财务管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生产管理等知识,会计核算知识并不缺乏。因此,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在囊括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应涵盖相关专业知识,如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工程技术等。

孟教授(1999)根据自身的体验认为,总的来看,进入本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发展前景是令人振奋的,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就管理会计教学本身而言,绝大多数管理会计老师(89.7%)采用中文教科书为教材,有4位(约占10%)采用英文教科书,有3.6%的教学资料选自英文学术期刊,2.08%选自英文实务期刊。由此可推定,如果那些被选用的中文教科书能有效地掌握西方管理会计实务或制度,否则它们对于西方管理会计创新的全面介绍仍然有限。当然,本文的观点并非主张中文的管理会计教科书必须涵盖所有西方管理会计技术或制度。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更新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于1990年9月的《状况报告第1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提出,会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终生学习,并主动适应职业要求的变化,具体内容为:①技能。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智力判断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②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③专业认同。指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认同会计专业,乐于掌握作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学识、技能和建立相应的价值观念,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进行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人员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应性及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管理会计教育必须正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这种角色转变,改进教学以使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胜任工作,除了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和发展商业管理、战略分析、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于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于1996年结束的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的调查表明美国的企业高层经理对管理会计师期望的变化(J布洛切爱德华,H陈康,W林托马斯2002):经理们希望管理会计师不仅要关注短期财务成果的管理报告,而且能够整理并解释有助于企业成功的信息,包括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竞争优势战略提供关键因素的信息。为了推动管理会计教育的改革,IMA提出了一项四步行动计划,以促使教育界对会计课程进行修订,使主修管理会计的学生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对他们提出的技能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1)举办企业界与教育界的交流会,商榷共同的需要;(2)由IMA发起的会计教育改革小组定期会晤,以敦促会计改革项目的开发以及实施;(3)由IMA负责的“管理会计的实证分析”;(4)促进IMA研究成果的交流(任忠奇,夏鑫2003)。

当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这表现在,学术界特别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很难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开展调查研究,因而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情况缺乏了解;而实务界对学术界发表的科研成果感到理论性太强,与企业现实情况不相符合,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所以中国管理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办法,也不能等中国建立起管理会计师协会和开设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再动手,有据于此,本文根据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几点改革设想:

(一)、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积极响应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配合下,发起了“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开展“中国管理会计典型案例经验总结与研究”的活动,将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开拓性尝试。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

参考文献:

1、周齐武,杜荣瑞,王斌,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7

2、黄晓波,赵红娥.经济形态变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研究1999,12

3、孟焰.面向21世纪的中国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9,10

4、张琳,周建伟,李安琪.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与中国管理会计教育[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