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二次回路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二次回路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次回路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39-03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系统传授一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生做笔记,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与高职教育目标有较大的差距。根据高职教育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即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生产或服务各环节的操作技能;具有对工作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判断、处理和解决的能力。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计划与实施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生产、设计或服务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中一种较好的方法。基于此,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内容及体系

变电站二次回路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强电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电路与磁路、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设备,后续课程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毕业实践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识读电气二次回路原理图、展开图、安装图;为将来从事电气二次部分运行、调试、安装、检修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来教材内容分为六个章节,首先对变电站二次回路图进行整体性概述,介绍各种二次回路符号、名称、识图的方法等;然后再分别介绍变电站中的操作电源、互感器、断路器和隔离开关控制电路及信号回路等。

二、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传统教学中,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大纲是在教材基础上形成的,然后根据教材目录章节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大纲时注重知识的掌握、理解、了解等,不注重知识在生产现场的系统性、应用性,本应在生产现场作为整体应用的东西被分散在课程各部分讲授。学生学完后只知道电路图,却不知道其具体用法,不了解图与图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前复习上次课内容,然后引入新概念,介绍新知识,最后归纳总结,布置作业,下课。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先对每种二次图纸进行讲解,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题和练习,最后在期末安排一个电气二次安装实训。由于高职学生素质较低,理解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差,因而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导致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三、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教学目标及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应以该专业相关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为了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了由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广西恒都输变电工程公司、广西浩天集团等96个成员组成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依托该集团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专业带头人、知名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召开研讨会,听取专家的意见,了解行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以及就业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然后,深入企业走访了大量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和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岗位上应用的情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明确了就业岗位,该课程面向就业岗位初次为变电站值班员、变电二次检修工、变电二次安装工,晋升岗位为技术专责、站长、工区主任等。此外,还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能识读电气二次回路原理图、展开图、安装图;能从事电气二次部分运行、调试、安装、检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改革思路。课程设计体现“工学结合”思想,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详见表1。以变电二次检修工、二次安装工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生产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整体设计课程,通过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将变电二次回路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融入具体任务中,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模式并设计过程化考核方法,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据此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职学生活跃的优势,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点,采用了“做中学,学中教”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教学主线,及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满足生产岗位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表 1 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1.能识读控制、信号、测量以及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等二次接线图

2.能按产品图样和技术要求调试电气二次设备

3.能正确实施电气设备检修前的安全措施,进行检修后的验收工作

4.能用电工工具检查、分析电路,排除电气故障

5.会查阅图书资料、保护规程、产品手册等

6.会编写验收纪要及验收报告等工程文书 1.掌握二次回路基本知识

2.掌握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3.掌握信号报警二次回路

4.掌握主变、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二次回路

5.了解二次回路交直流电源 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职业意识;规范操作、安全操作习惯;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精神

四、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一)课程项目的设计。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变电二次安装、检修工的工作过程是:安装、调整、检修变电所控制屏、继电保护屏、仪表、直流电源设备及其二次回路接线,达到验收规范的规定要求;依据工作任务标准以及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开发,整理归纳教学内容和学习课题,将原课程知识点解散并重构于4个项目中,详见表2。每个项目下设若干工作任务,将相关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训练内容,设计以项目为驱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通过各种电气二次设备和装置的检修与调试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使教学具有“项目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特点。工作任务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

表2 变电站二次回路课程改造情况

(二)课程项目的实施。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对职业岗位上所要求的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生产、设计或服务业务项目的实际完成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包含“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行动过程。以项目一为例(见表3),教师由易到难创设3个任务,分别确定完成这一任务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以及完成这一项目后的工作成果,然后下达任务给学生。

表3 项目一实施情况

项目

名称 任务名称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

目标 项目

成果

10

KV

线

检查与测试开关柜的交流电流电压回路 能识读保护测控装置的交流电压电流回路图并能在开关柜上找出相应的接线;能用万用表检查回路及排故。 了解二次回路基本知识。掌握开关柜保护测控装置的交流电流电压回路。掌握检验二次回路接线正确性的方法。了解开关柜上二次设备的布置。 培养规范操作、安全操作意识,严谨细致工作作风及团结协作精神 线路开关柜二次回路验收纪要及验收报告

检查与测试保护测控装置的直流控制与信号回路 能识读线路开关柜控制与信号回路;能判断控制与信号回路的异常、故障及处理。 掌握断路器的就地、远方控制回路;掌握保护装置对断路器的跳合闸;掌握断路器的防跳回路;掌握信号输出输入回路。了解操动机构储能电动机控制回路、开关柜带电显示、位置指示回路,加热及照明回路。

检查与测试10KV电容器开关柜、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的二次回路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 能识读电容器开关柜、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的二次回路;能识读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能用万用表检查回路及处理故障。 掌握电容器开关柜的二次回路;掌握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的二次回路;掌握电压互感器一、二次接线及电压并列装置。了解电容器开关柜、站用变开关柜、母联开关柜上设备的布置。

具体阐述如下。

1.资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职教集团优势,将学生带到一个完全真实的变电站工地,参观10KV线路开关柜,提出工作项目,即要求对开关柜二次回路进行检查及验收,并提交验收报告,随后提供了相关二次回路图。教师针对图上的各种文字符号和看图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二次回路图有一个基本了解。

2.计划。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组合成项目任务团队,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开关柜检查与验收。学生分组讨论项目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分解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和工作步骤。

3.决策。教师提出任务完成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行业和企业规范制订团队工作计划、日程安排、工作流程、人员分工与职责划分,各团队提出测试方案后经教师检查认可。

4.实施。学生团队成员相互协助与配合,按照既定工作计划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的任务查阅课本、图纸和相关验收规范,自主进行学习,遇到问题时,团队一起讨论并解决。教师监控每个团队和成员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对于共性问题统一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5.检查。任务完成后,各团队汇报完成的情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展示完成的验收纪要和报告,现场演示检查与测试开关柜相关二次回路过程并进行讲解。

6.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情况和展示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主学(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40页)习能力、操作规范性、检查与测试科学性、团队成员的协作性和创新性等。还可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示范性的操作,让学生看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总之,在进行项目化改造之后,整个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教学过程是在生产现场进行,学生面对的是实际生产设备和图纸,使得教学内容不再抽象化和分散化,变成直观化和整体化。其次,教学内容实战化,每个项目教学过程都是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相对应,学生觉得所学知识会在以后工作中得到应用,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再次,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将学生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最后,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学生个体与团队之间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培养了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汤佩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特点探讨[J].高中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1997(1)

[2]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2)

1.引言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搞好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想尽办法来加强实践教学设备及环境的投入,很多高职学院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随着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功效及使用效率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针对TQXDB-1A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培训系统(以下简称继电保护实验系统)在高职电力技术类专业继电保护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应用进行研究,在分析总结实践应用方法及效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部分改进设想,以期能开出更多的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训练项目,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提供更好的平台,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继电保护实验系统的构成及功能特点

2.1 基本构成

“TQXDB-1A型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培训系统”采用实验台结构,实验台主要由TQWB-III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装置、常规保护继电器、成组保护接线图、信号源、控制回路模块、按钮开关、万能转换开关及直流电源、信号灯、蜂鸣器等附件构成。

2.2 能完成的主要实验实训项目

该实验系统能完成的主要实验实训项目有常规继电器特性实验(8大类型)、常规继电器组合后的成组保护实验、10KV微机线路保护实验(具备三段式电流保护、电流电压联锁速断保护、反时限电流保护、低电压起动过电流、复合电压起动的过电流、自动重合闸、低压减载等功能)、具有事故灯光控制的断路器控制回路实验、闪光继电器构成的中央信号实验、冲击继电器构成的中央音响信号实验等,基本能满足继电保护等电气二次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

3.实践教学应用分析

3.1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展情况

TQXDB-1A型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培训系统自2009年底投入使用以来,从实验室使用登记表的记录情况看,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二次回路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开展了部分实验实训项目。其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主要开展的实验实训项目有单个继电器的电气特性实验、常规两段式电流保护实验、方向性电流保护实验。电气二次回路课程主要开展的实验实训项目有事故灯光控制的断路器控制回路实验、具有防跳功能的断路器控制回路实验、冲击继电器构成的中央音响信号实验、闪光继电器构成的中央信号实验。

3.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2.1 实验培训系统自身存在的不足

(1)实验培训系统生产厂家没有提供完备的设备技术说明书,不利于实验设备的维护;

(2)生产厂家提供的实验指导书中部分原理接线图有错误、部分项目的操作步骤不清楚(比如整个实验台有多个电源开关,其操作顺利及功能作用等没有介绍),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养成及新教师的培训使用;

(3)电磁型电流继电器(或电压继电器)的2个线圈引出接线端子只有1对(被厂家设计为串联连接方式),不利于通过对继电器两个线圈进行串联或者并联的定值调整设计训练;

(4)电磁型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参数测试没有配备测试仪表,无法准确测量;

(5)一次系统模型部分没有配备相应的测试仪表,无法监控一次系统电压、电流等电气参数;

(6)一次系统试验电源电压直接接三相交流380V电源,没有被三相调压器控制,因而无法控制一次系统模拟短路故障后的故障电流大小(设备安全保障性不够)。

3.2.2 实验实训项目的应用开发问题

由于设备生产厂家提供了较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所以多数任课教师直接利用指导书中的实验项目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目前主要开展的是单个继电器的特性试验、利用特性实验信号电源进行单相两段式电流保护模拟试验,并没有模拟出线路故障后保护跳闸断电的真实效果,与工程实际脱节较严重,在校内举行的学生继电保护技能大赛中可以证明这一点。比赛中,多数同学对采用两相两继电器式电流保护接线方式完成电流III段保护的模拟实验要(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状况)没有感觉,仍按照平时上课时训练的接线方式(单相式接线原理)去完成,其结果可想而知。显然,该实训设备的功能作用远未充分发挥,整体利用率并不高。

4.综合应用开发及改进设想

4.1 实验系统改进设想

针对常规继电保护实验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改进设想:

(1)实验系统中使用的三相交流电源先经过三相调压器后,再由三相调压器的输出端接入实验系统中,达到通过控制一次系统电源电压来限制输电线路模拟故障后短路电流大小的目的,以保障相应实验设备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

(2)电磁型电流继电器(电压继电器)的两个工作线圈分别引出2对接线端子,以便学生充分理解两个线圈串联与并联后动作值的变化关系。

(3)特性信号实验电源部分的电流源输出因为调节旋钮损坏无法调节大小的问题,采用新增独立的电流源来代替原有电流调节方式,从而提高电流调节的可靠性。

(4)利用微机保护测试仪代替实验台的部分辅助仪器设备来完成如方向继电器等特性试验。

4.2 综合应用开发设想

基于本实验台的功能结构组成特点,结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二次回路等课程的教学标准及目标要求,重新编制与工程现场操作步骤及标准要求更贴合的工学结合实训指导书,多开发、开设综合性更强的实训项目,减少单一的特性实验。举例如下:

(1)继电保护课程设计:《35KV电网继电保护设计》。学生完成方案配置及相应的整定计算后,就可以利用本实验系统中的器件完成最后的保护装置设计并演示动作效果。

(2)各类基本的传统保护模式跳闸综合实验。从一次系统运行方式模拟、故障参数的计算、保护的原理接线、故障模拟等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与真实工程现场的线路保护装置基本一致。特别是电流互感器及断路器跳闸控制回路方面真实感很强。

(3)微机线路保护的基本训练。主要是熟悉微机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故障信息查询等综合应用方法,与传统保护的训练重点不一样,微机保护装置从实验接线来说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TQXDB-1A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培训系统[Z].湖南长沙同庆电气信息有限公司.

篇(3)

二、项目教学的实施

根据《供配电技术》课程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供配电系统一、二次设备的安装、接线、调试、基本设计;能够对负荷进行用电监察,保护电气设备,;能够熟练对变电站设备进行操作、安装、调试、维修和初步设计,能够独立完成变电站倒闸操作任务;取得电力部门核发的“进网电工许可证”和“特种工操作证”相关职业核心能力资格证”。就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把“教什么”“怎么教”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强化实践环节,尽可能多的采用实践教学法。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在就业中所需的岗位技能,我系电气教研组也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学习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性较强课程多采用的《项目教学法》,努力把理论知识优化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实训项目。根据课程需求,学校重金引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仿真软件和模拟操作装置,可以真实的模拟工作过程,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做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将课程设计成5个学习项目,在每个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我就以项目四“二次系统的调试与运行维护”中的任务四“自动装置的检验与调试”其一实训项目“二次回路高压断路器控制和信号回路故障检测”为例,介绍一下项目的推进、项目的完成、项目的评价。(一)布置实践项目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识读断路器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的原理图,给出对应的安装接线图并能够进行正确的接线,在认识中完成实践。(二)规定本期项目预期目标查阅断路器分合操作要求,并会对高压断路器进行模拟分合操作,进而上升到更高层次,根据灯光信号回路判断断路器控制回路是否正常,判断故障存在位置及故障原因。在推进该项目时,首先简单给学生讲解电气回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和正确的断路器操作规程,让学生分组协作;其次,现场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接线,在对断路器控制操作时,互相交流操作过程和故障查找方式,期间只对学生进行引导,答疑解惑。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项目完成后,及时进行验收和总结,再次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课程内容掌握现状,指出加以改正和完善。

篇(4)

公司学习心得体会(1)

 

今年3月30日至7月30日,根据公司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国网技术学院举办的继电保护培训班。能成为首批培训员工中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感谢江西省电力公司以及九江供电公司的领导给我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次培训是在国家电网技术学院进行的。这里是国家电网公司为大力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而组建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电网实用新技术与新技能应用示范中心。

 

培训期间,先后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如《企业文化》、《团队建设与沟通协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知识课如《安全规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两票管理》等,并在继保实训室对主变保护屏、线路保护屏、母线保护屏、断路器保护屏等进行了校验和故障查找消除。在这4个月的培训生活中,我的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以下从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次学员培训。

 

专业知识理论方面

 

(一)对《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的学习。这是继电保护专业的最基础的部分,要掌握故障分析,首先要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可以说继电保护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对故障分析的重新学习,我对电力系统常见故障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各种故障的特点进行总结,我发现了故障的规律性,以及继电保护在这些故障的针对性。

 

(二)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进行学习。继电保护原理也是继电保护专业的基础,这门课通过对各种故障的特点进行总结分类,讲述了保护的构成原理,以及各种原理的保护的使用范围,优点和缺点,以及系统中各种保护的配合使用问题。由于我们这些同志绝大部分来自地区供电公司,所以我们主要学习了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保护原理。

 

(三)对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以下简称CT、PT)的学习。CT和PT是继电保护专业必须掌握的部分,因为继电保护对一次系统的保护是建立在对一次系统的监视上的,CT、PT将一次的大电流、高电压变为继电保护能够使用的小电流、低电压。通过学习,我掌握了CT二次绕组有好几个,分别供保护、测量、计量用,以及零序电流的采集方法;CT、PT的极性接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保护是否能可靠工作。

 

(四)二次回路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知识点。以前学校重视原理教学,二次回路部分并没有讲。这个月在开始讲二次回路前,我对其进行了恶补,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找老师和有工作经验的同学请教,在后来通过上课学习,我对二次回路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二次回路分为控制回路、测量回路、信号回路、调节回路、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回路以及操作电源系统,现在我掌握比较好的是电源系统、测量回路和信号回路,其他的回路我正在不断的学习中。

 

(五)学习北京博电继电保护测试仪的使用。在学习中,既温习了各种继电保护原理,还掌握了测试仪的使用方法以及对各种保护的测试方法。

 

继保实训室涵盖了变电站所有的继电保护。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让我们亲自随意动手学习。让我门可以清楚以后自己将从事怎么样的一个工作,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做母线差动保护实验时,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跳闸出口压板和失灵压板全部投上,然后给某条母线加故障,同时使母联开关失灵,然后观察跳闸现象。这个实验在几面保护屏上都有工作,如果在实际变电站里,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但在实训室,我们可以放心的做,这样通过观察现象,然后进行分析,总结就可以学到很多,形成面得知识,而不是单个独立的知识点。

 

通过这2个月实训学习,让我又从新了解和认识了继电保护这个专业。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了解,更多的是对于从事继电保护的人员应当具有的专业精神和素质。继电保护要求的是快速,准确和精确,不能出一点差错,这就要求我门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认真的对待,仔细在仔细,小心在小心,一点点疏忽都可能让整个电网受到巨大的伤害,让企业受到巨大的损失。

 

企业文化方面

 

在培训期间,我们学习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历史及发展、公司的企业文化、国网职工职业道德,电力法律法规,安全生产规程等。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是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它涵盖着核心价值观(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奋斗方向)、战略目标(一强三优)、工作思路(三抓一创)、战略实施举措(两个转变)、发展要求(内质外形)等。我觉得国网企业文化可以给电力员工以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的作用。而发展成现代公司是国网上下统一思想的基础,统一行动的指南,是公司总部、区域电网公司、省公司及各市县公司的统一目标和共同任务,是每一个电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团队建设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在参加了拓展训练和学习了《团队建设与沟通协调》后,我明白实际工作中没有任何一项工作是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大家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配合,激发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产生1+1远远大于2的效应。

 

牢记国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让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企业努力工作,一定会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企业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明白了这些,我体会到本次培训注入了国网公司对我们的期望,同时也是自己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企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次宝贵机会。

 

纪律方面

 

本次的培训,国网技术学院实施的是半军事管理,制定了详细的纪律,并将每个学员在纪律方面的表现作为量化考核成绩的一部分。5月初,全世界范围的甲型流感蔓延,学校响应号召,实施了封校和严禁离开济南的政策,我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班主任、班委会的管理,服从学校的各种规定,绝不外出。严格遵守国网技术学院得各项规章制度,对每天的早操、上课、晚自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培训期间采取了封闭式,全过程,半军事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学员在学习和生活纪律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适应从职工到学员的转变,从平时工作散漫的生活向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转变。良好的纪律也是我们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生活方面

 

在丰富学员业余生活方面,国家电网技术学院也做了很多工作。山东做为文化大省、孔孟之乡,其文化底蕴进过五千年的积蓄,是相当深厚的。为了让广大学员了解齐鲁文化,国网技术学院组织我们继电保护班的学员前往曲阜、李清照故居参观。通过导游的讲解,我被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深深的吸引住了。并对自己从小就敬仰的一代词宗命运多舛有了新的认识,对她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勇和豪迈气魄相当的钦佩。

 

骄阳似火的天气,热火朝天的赛场,激情四射的呐喊。学院举办的“鲁能智能杯”篮球赛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印象。它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业余生活,更拉近了之间的距离,使友谊更加牢固,更加长青。

 

七一前夕,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学院举办了首届新员工培训班党员知识竞赛大型活动,党员们从竞赛中体验到乐趣,也增加了各自的党性修养。毕业晚会让我见识到同学们的多才多艺,更加让同学之间的情谊得到升华,同时也对即将离别的同学,即将分别的老师,即将告别的济南深深的留恋。

 

结语

 

培训所给予我的,远不止这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期4个月的学习已经结束了,4个月时间过的真快,刚来学校的时候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转眼间就要离开了。4个月时间不短,我在这里不仅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交到了很多朋友,认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同行,开阔了眼界。马上就要和这个学校告别了,马上就要和这里的朋友离别了,对于我来说,有着对于学校,老师,同学的不舍,更多的是对于以后工作和未来的憧憬,我们都应当有着急不可待的心情,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大展身手,去用我们在这里学习到的知识更好的面对以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更好的回报对我们满怀希望的老师,家人,同事,去回报对我们有着殷切希望的公司,去回报社会。我们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交出一份让国网,让单位,更是让自己满意的答卷。

 

公司学习心得体会(2)

 

俗话说得好:“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找一份工作容易,而找一份好的、适合自己发展前途的好工作却并不那么容易,而认真务实坚持做好一份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必须认真对待、珍惜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工作机会。今天不努力工作,而就意味着明天要努力找工作了。

 

公司企业就好比像一艘行驶在大海之中的扁舟,只有大伙齐心协力、共谋划策、凝成一股神,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稳步快速地达到胜利辉煌的彼岸。

 

只有公司企业在不断茁壮成长、公司企业获得辉煌的成绩时,才有自己稳步向前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公司是我家,要做到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会舍小家为大家。要与企业的兴旺壮大共同成长进步。与公司企业共命运,共谋更大最大的发展。要学之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专长。

 

在工作中要安份守纪、勤勤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乐观的心。对待工作事情要有军人般的气质与气魄,要学习遵照军人般的纪律和习性。忠心乐观高兴的服从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交代的事情要按质按量按时认认真真的完成好。爱岗敬业、团队意识时刻牢记于心。多与领导、同事沟通交流学习,虚心学习。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电子电器技术产品是在不断飞速的发展,唯有给自己不停不断地充电,以求完善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本领,才能让自己立于社会不败之地。在生活工作中多多地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多站在公司立场想想,扪心自问。

 

对有利于公司企业健康良好稳步发展的好的意见建议要及时勇于提出来,严谨对待工作,在工作上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工作之中要有豪放的气概、畅所欲言、性格可热情活泼开朗,做到与全公司领导同事和睦融洽相处、共同进步。

 

企业文化是一个包含企业行为准则、企业信念、企业价值观的复合体。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动力,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法宝,是保证企业长盛不衰的核心力量,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有效手段。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如果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依靠企业文化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既有利于公司的发展,也有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好的企业文化,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潜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洒汗水的人就不可能收获,既然选择了自己的事业,那么你就必须准备为之付出代价---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创业是很难的,它不属于那些贪图安逸享乐的人,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好好的努力吧。抓住今天,你就会拥有明天。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带到工作之中来。

 

公司学习心得体会(3)

 

我们常常困惑于智慧到底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才能捕捉智慧的光芒,在成本与利润的衔接点上找到我们需要的平衡。我们也常常困惑,人的力量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我们为何常常在庞大的市场面前惊慌失措,无从观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只有——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不错。即使已经参加工作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知识的学习。相反,作为企业的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一些开阔心智的书籍,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大有好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用别人的智慧来填补自己的大脑。去年,在全局范围内开展的学习《细节决定成败》、《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等几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新年伊始,我部就形成了学习“五本书”的热潮,我站的学习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学以致用,2月份,通过对《解放军精神》一书的认真学习,通过与解放军的全面对比,经过几天深刻的反思,我已查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虽然我们也许已没有机会成为解放军,但是,我愿意也已下定决心要以解放军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象解放军一样优秀的人,即使我做不到那么好,但是,我深信,只要我努力了,就是进步,就有成功的可能。

 

下面,就是在学习之后对自己提出的几点要求,希望籍此可以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一、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坚守职业天职与使命。

 

既然我们选择了工作,就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好。一个人一生中除去休息的时间以及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时间,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可以说,工作等于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如果一个员工不能站在理想的高度上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不能满腔热情的去工作,那么他成功的机会就非常渺茫。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上进心的员工来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工作更应该是天职,是神圣的使命。

 

然而,现实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被人忽视、没有被安排在好的工作岗位上、没有高工资、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等怨言,一副很受委屈的样子。其实,你有没有认真的审视过自己:你真的应该被安排在那个你所认为的重要位置、领到你所期望的工资、得到别人的重视吗?不劳无获,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付出就没有理由索取,当你伸手向企业、向领导要这要那的时候,你有没有认真的审视过自己你为企业付出了什么?你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没有资格埋怨别人,要怪只能责怪你自己;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摒弃埋怨,积极进取,努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热爱你所在的企业,热爱你所从事的工作,尽你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企业多做贡献,相信总有一天,大家会看到你的努力,你也会得到所期盼的一切。

 

篇(5)

0引言

西南交通大学有部分直接服务于铁路现代化建设的专业,其中“铁道电气化”专业作为教育部、铁道部的重点特色专业而一直受到重视。

分布于铁路沿线的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供电的枢纽。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从事牵引变电所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同时对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示范性教学实践基地”基金支持下,2002年西南交大在峨眉校区建成一座集教学、实习、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

1模拟变电所简介

我校模拟变电所分为两期建成:

I期是与实际变电所相同的开关控制屏柜和继电保护屏柜、中央控制盘、交直流电源盘、以及自行设计的模拟负载电量和故障盘。如图1所示。

Ⅱ期是模拟一段地方电力网或电气化铁路的环境下,一个调度中心使用远动监控系统控制的五个变电所,图2是这五个模拟变电所的一次接线图。该项目综合了地方与铁路、不同主变、不同接线类型的各种变电所,且负载的大小和相位均可调节,其中S”模拟变电所采用了WBH-891型电铁主变微机保护装置、WKH-891型电铁馈线微机保护装置、DQWC-03牵引变电所二次设备测试系统。

模拟变电所中被监控设备的位置状态信号、保护动作信号、预告信号、事故信号等遥信信号通过电缆与RTU (Remote Terminal Unit远方终端)的开关量输人/输出模块相连接,电流、电压等遥测信号将通过信号变送器柜,输人RTU的模拟量输人模块;控制中心下发的遥控命令,通过以太网传输,实现遥信、遥测、遥控的功能。远动监控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RTU是采用施耐德电气公司的PLC系列中模块式结构的Momentum,其编程软件Con-cept是一个基于Microsoft Windows环境的编程软件套件,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可扩展性;主站组态软件iFix支持工业标准,具有开放性、可组态性、兼容性及可开发性。

为了比较和研究,我系的教师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科研开发,其目标是在模拟变电所二次系统中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实现变电所自动化管理,其结构图如图4。

2教学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内学生及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可对照变电所各种屏柜,提高阅读二次系统接线图、安装施工图的能力,通过开闭操作、设置故障等项目的训练,可以培养他们对现场运行中出现的故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包括一次设备的故障范围的判断、二次系统的故障判断、查找和处理。

2)变电所基本电器及二次接线方面实训项目n个。如断路器结构、原理;断路器参数的测量与调整;变电所二次接线、电缆的数字编号法以及“相对标志法”的识别;二次接线盘后安装图及实际安装技术;变压器控制、保护盘结构、接线、检测、调试及整套保护联动实验(包括整定计算);在以上各盘设置不同故障(可达几百种)练习查找及消除故障的方法等。

3)运动系统遥测、遥信信号源接线的校正及采集的遥测量的精度实验。

4)利用便携式计算机对遥控设备进行合、分实验,让学生了解远动系统是如何驱动被控设备动作。

5)利用一般的浏览器访问各RTU中PLC的网页,实时了解该PLC的运行、通信等状态的实验。

6)上位机各种功能的校核实验。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调度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iFix软件的各种功能的使用,从而对远动系统有更深层的了解。

7)利用组态软件Concept对PLC进行配置,使学生熟练掌握利用Concept按照所用的PLC型号及设计要求对PLC进行配置;利用Concept对PLC遥控、遥信和遥测功能的编程,使学生熟练掌握Concept编程方法。

8)自动化组态软件iFix系统的安装,熟悉掌握iFix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其安装过程。

9)通过在iFix系统新增6#模拟变电所的实验,使学生了解iFix系统的可组态性及可扩展性。

10)进行继电保护单体测试及数据管理。

11)进行继电保护盘上测试及数据管理。

12)微机保护装置的调试与特性实验。

3实践意义

模拟变电所实训基地自1998年投入使用后,至今已连续培训了五届毕业生和一批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经总结,其实践意义在于:

1)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与场所。能完成供变电工程、继电保护、变电所二次接线、微机监控技术等几乎全部专业课程的大量综合性实验,以及电气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检修调试技术、查找故障及排除方法的实际训练。而且充分利用学校具有的学科优势,以模拟变电所为基地,配合学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开发如电工理论、电气装备、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网络与通讯等领域的多个应用性、研究性实验;同时由于人员和设备的集中,能够按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训,尽可能使学生参与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活动。

2)对于现场技术和施工人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阅读二次回路图纸、熟练地掌握接线、配线工艺,能查找和处理运行故障和设计缺陷。通过实地培训,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读图、判断、查找、处理故障的能力。该基地于2000年为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和考核职工283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81-03

《供配电技术》是高等职业学院电类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供配电技术》不仅是一门传统的专业课,而且还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课程。也正是由于这门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鉴于该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淡化了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并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我院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供配电技术》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为中心重新整合成若干个教学任务,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组织学生全程参与各项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是个知识技能整合的过程,而绝不是删减的过程,它应该是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到若干个工作任务中去。它不仅仅是体现在对实践环节的重视,更是追求融合重组以往的理论、实训、实验等环节割裂的状态,引进任务式的教学法,既围绕一个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打乱原有的按知识学习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完全融合起来。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学习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全程参与实践活动,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不是任务最终的结果,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咨询教师、查找、排除故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并体验工作的辛苦与乐趣。这种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的教和学都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同时至关重要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看到各自的成果,而产生的成就感。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突出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以任务驱动法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更多的参与实际动手的教学活动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根本上避免了原来学生学习死记硬背的弊端。不同工作任务的设置还可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到不同工作场景,增强学生今后就业的自信心。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同样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因为从任务分解组合、各类实习手册编制,到实施中教师需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教师平时要关注专业动向,经常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以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要求作为主导的教师转变为引导者、主持人。作为主体的学生既要适应独立学习、分析、判断、操作,又要学习与同学、教师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也能锻炼他们的协作精神,实现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技能有机融合,即理实一体化。

3 《供配电技术》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过程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防雷与接地措施、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等八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要求如下:

1)工厂变配电所一次主接线的识读:熟悉工厂供电系统的结线方案、结构与布置。了解电力线路的结构与敷设。

2)常用高低压配电装置的选择与校验:能用需用系数法进行计算负荷的统计和计算。能够根据变电所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台数和容量。能正确合理地确定变压器的运行方式。

3)工厂配电线路的敷设与导线的选择:能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根据短路条件选择和校验导体的截面。

4)工厂变配电所二次回路的识读:能够读懂并能正确绘制保护装置的原理图和展开图。

5)工厂变配电系统的保护:熟悉工厂变配电系统对保护装置的保护要求。了解常用保护继电器的结构、用途及工作原理。了解线路、变压器保护的工作原理与保护的整定计算方法。

6)防雷与接地措施:能够正确维护、使用安全用电设施和制定安全用电措施。能够正确地对触电者进行现场急救。

7)工厂照明装置的敷设维护:了解常用照明光源和灯具、了解灯具布置方式、了解照度标准及照度计算、掌握照明供电系统分析车间电气照明平面图及布置图。

8)变配电所的运行与维护:了解变配电所值班制度及值班员的职责、了解变配电所停电与送电操作、巡视工作任务及巡视周期、了解倒闸操作票的填写。

3.2 工作任务的选择

每个工作任务应能通过对学生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培养和训练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对合格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的职业素质的要求。每个工作任务应该由企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和教师一起选定。

3.4 任务实施

教师对学生确定的任务实施方案/方法/途径等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核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通过安全、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工作岗位要求他们掌握的操作方法和生产工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师在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要随时关注各组学生的工作进展,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克服、处理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设备、仪表,把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工作任务中去,并自觉地总结相关的工作思路与方法,绘出电路图,做出总结笔记,从而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各工作任务的教学目标。

3.5 任务的评价

在任务实施的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一起评价该阶段的成果。每个任务结束后各组的代表在班级前展示各自团队的成果,学生和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情况自评、互评、师评最终综合给出成绩。

4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收获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实际操作技能上也有了明显的进步。(1)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它要求学生深入实际来完成教师指定的工作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了真实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2)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看、听、思、做、练的有机结合,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借助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5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5.1 专业教室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需要有一个硬件环境,即专业教室。理想的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专业教室内可分为实训教学区和教学研讨区两部分。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设备最好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甚至应有一定的超前性;教学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提供网上查阅资料的计算机、白板的设施。

5.2 软件环境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软件环境,包括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等等。还有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活动的指导手册。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在硬件环境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软件环境建设的效果会直接决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6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推动了高职教学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程、教材原有理论体系,根据“能力本位”的要求,将课程全部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将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转换成与实际工作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从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职业能力为主的模式,这种转变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把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应用于《供配电技术》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介才,戴绍基.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刘介才.工厂供配电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7)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主要是从化课程设置出发,以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为目的,通过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专业知识,从而达到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是目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止步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应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

(一)继电保护课程涉及广泛的其他专业知识,包括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然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只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继电保护理论层面的知识。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二)基于现有继电保护教学的教材的不完善性,导致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本事,造成专业性人才培养存在应用性瓶颈。

(三)继电保护课程的属性管辖不明,导致专业性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专业性人才就业不对接,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继电保护知识的兴趣,教学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理论教学,强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的学习

下面通过最简单的过电流保护装置为例,来说明继电保护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1、线路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原理。过电流保护的原理是通过线路中的电流增大来引起反应的一种保护装置。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继电器KA的线圈是用于测量线路中的电流值和监视被保护线路的运行状态。它接在被保护线路电流互感器TA的二次回路上,如果出现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就会小于流经继电器KA线圈回路的电流,电流继电器就会立即感应,触点闭合,接通逻辑回路中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回路,时间继电器启动并经延时后触点闭合,接通执行回路中的信号继电器KS和断路器QF跳闸线圈YR回路,使断路器QF跳闸,切除故障。线路图如图1所示:

微机继电保护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微机继电保护硬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接口、电源部分。其原理分析如下:

交流电压、电流经过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输入到计算机保护的输入通道。借助配置的多路输入通道,通过多路转换开关将每个输入电气量按输入时间前后分开,依次送到A/D转换器,然后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后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的运算处理,判断是否发生故障,通过开关量输出通道输出,经光电隔离电路送到出口继电器,从而接通跳闸线圈启动调整回路。

(二)强化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能力训练,强化学习记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中必须加强整定计算的训练,强化学生记忆。例如电流速断保护整定计算公式时应运用合理的方法使学生面对复杂的公式形成简化清晰的记忆模式。

1、动作电流:Idz=KkI(3)dmax2

继电器动作电流:

其中:Kk―可靠系数,DL型取1.2,GL型取1.4

Kjx ―接线系数,接相上为1,相差上为√3

I(3)dmax2―变压器二次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Ku―变压器的变比

一般计算公式:按躲过变压器空载投运时的励磁涌流计算速断保护值,其公式为:

其中:Kk―可靠系数,取3~6。

Kjx ―接线系数,接相上为1,相差上为√3

I1e―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流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2、速断保护灵敏系数校验:

其中:I(2)dmin1―变压器一次最小两相短路电流

Idzj ―速断保护动作电流值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四、改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改革继电保护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构建完善的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体系出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理论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

(二)强化实训,就业憧憬联动学习热情

定期安排学生到电厂、变电站等进行实训参观,通过课程与实训对接,使学生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充满憧憬,从而提高其学习热情。

(三)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评估体系,从全方位提高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案例分析处理、实际生产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改造等,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岗前达标的要求。

五、加快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课程定位、明确教学课程目标、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制定实用的授课计划和考核方案。

(一)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继电保护的概念、形成继电保护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和框架、了解继电保护整体运作模式,对继电保护的一般流程有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从继电保护分析应用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从事继电保护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优化要以继电保护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设计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律,考虑相关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本课程的要求,将真实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分解,将每个学习环节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最终形成完整的继电保护教学管理体系。

六、完善教学方案,深化继电保护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最新的行业技术人才要求为导向,制定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安排以帮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案设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设计,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相关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整合,运用模块法将课程细分,针对教学任务分别设计相应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出任务,导入教学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设置案例教学,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进入专业角色。根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全面完善继电保护课程升级。

综上所述,通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探究,提出新的教学方案,促进继电保护教学取得更好效果是当前继电保护教学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培养符合电力系统要求的继电保护技能型人才。继电保护的课程改革将在高校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得到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简介:李小雄(1968-),女,湖南新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副教授;李杰(1982-),男,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工程系,助教。(河南?开封?475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46-02

一、“继电保护”课程改革概况

继电保护是高职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历来所采用的是以知识理论体系为构架的传统教学模式。[1]该模式中,教师是主体,主要运用以课堂-黑板-教材-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尽量用形象的、精彩的、满堂灌的语言描述课程中有关各类保护的深奥原理,但是学生逐渐产生倦怠,从而出现瞌睡、思想开小差、玩手机、说话等行为,造成课堂教学效果差,使得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又由于教学环节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与工程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很少,因此出现了实践技能较差的教学质量问题,不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事实上,由于继电保护课程内容丰富、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把理论讲透,把技能练好”的境界,更达不到电力系统中岗位技能要求的标准。[2]为了培养“懂理论、会设计、能安装调试、善于维护管理”的电力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我们组建了一个课程改革小组,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电力行业、大型用电企业、电力建设集团的调研;通过与电力专家及一线技术员共同研究,分析得出电力行业“继电保护工”的职业岗位任务和任职要求,共同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几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上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并着力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大力改善实践条件,突显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本课程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放在实训室(基地)里进行,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开展,教师对着设备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分小组按工作任务进行各项实践技能训练。各教学单元具体的实施步骤为:教师讲解基本知识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制定工作方案并选出最优方案学生练习技能完成工作任务教师检查学生提交的任务成果反馈与改进。该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充分实现“做中学、做中练、练中学”的教学思想。教学环境既是工作环境,教学过程又是真实的工作过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有利于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三、项目化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开发

本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职业技能要求项目化教学内容”。本课程是为将来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自动装置的“设计、安装、检验、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将来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保护装置的安装、检验与调试;电力系统保护的运行监视;保护动作后的故障处理和分析;电力系统的保护设计。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归纳起来如表1所示。

2.教学内容的组织

通过对继电保护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我们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为载体,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7个学习型项目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继电器保护的检验与调试、微机线路保护的检验与调试、微机变压器保护的检验与调试、微机发电机保护的检验与调试、微机保护系统的运行与监视、保护系统设计;对于每个教学项目,我们又按照其实际的工作流程细分为若干个学习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教学单元;而每个教学单元是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素质要求为教学目标的,并以“任务概述-知识准备-任务实施-检查与评价-总结分析”为教学主线进行逻辑组织。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能力训练带动知识学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这种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讲原理、熟计算、会画图、能安装、会调试等职业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劳动组织能力、相互协作等职业素养。

3.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本课程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要求和技能考核标准,把“继电保护工职业证书标准中的知识、技能要求纳入教学内容中,并引入了电力行业规范和国家最新标准。学习过程就是技能训练过程,教与学在工作过程中得以实施,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的考核方式以项目考核为基础,项目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中心。课程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继电保护工”上岗证书。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改革基于的理论依据或现实问题

工厂供电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如何向工厂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并保证其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一门科学,要求学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职能教育,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人员。结合此目标,教师在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时需将内容渗透于实践当中,但工厂供电课程所需要的实践的设备电压等级高、价格高、外形结构较大型、也不便让学生操作,且电工作业为特殊工种,使该门课程的实践训练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能采取以理论课为主,结合图形辅助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极易导致高职教育向学科型教育靠拢,而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而高职学生本身具有基础较差,学习约束力较弱等特点,最终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课程没有根本的认识,甚至对于基本的高低压器件都没有根本的认识,导致达不到教学目标,学生不具有到相关供电单位实习的能力。

结合工厂供电课程教学的现状,学生学习后不能直接适应劳动岗位的要求,为了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锻炼学生的计算、设计、绘图、实践等能力,必须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2 改革的意义

本项目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宗旨,达到“动手快、后劲足”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主线,构建以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中突出实训环节占更大比例,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练习与操作的机会的特点。通过对工厂供电教学改革与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安装、维护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有设备的运行维护能力,最终显现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更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外专家针对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行为引导教学法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专家所推崇。行为引导,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提出三段式教学方法即课前的预习自学、优化课堂教学和加强实践环节这三个阶段,改变以往课堂上采用的“直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孙琴梅根据所在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和地区特点,对工厂供电课程进行分析,找到合适项目,提出项目教学法,注重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根据本课程与生产实际的关系找到一个或两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找到一个能贯穿课程的工程项目,要完成该项目,可通过几个贯穿整个项目的能力训练模块(即能力训练项目)来实现,而能力训练项目中所用的知识就是本课程的知识要求,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一系列方法都忽略了课程设计环节,没有将课程设计结合到整个教学任务中,本项目以课程设计为导向,结合行为引导、项目任务教学法,将课程设计各部分设定为每一个任务并与实践充分结合,建立模拟化教学,完成所有任务即完成整个课程设计,使学生真正地对工厂供配电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研究。

4 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改革研究的是工厂供电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针对工厂供电课程特点,结合课程设计要求,即工厂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补偿、变配电所及主变压器的选择、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选择、变配电所及柴油发电机房的布置与结构设计、供配电线路设计、防雷保护和接地装置设计,设计图纸的绘制等,在整体组织上,吸取项目驱动的特点,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围绕每一个单项行动(任务),展开相关技能的教学,一步一步,环环相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最后将整个设计模拟化,在模拟工厂的供配电房中完成,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教学,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充分锻炼学习与思考能力,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绘图的能力,并能够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学生的责任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工厂、各种实物等教学环境与教具,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5 课程改革目标

改变一味传输式的教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勤于动手,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走出传统课堂,但又不完全脱离课堂,采用模拟化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进而成为一个指导者,达到教学双赢目的,同时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实现高职学校职能教育的目标。

6 改革创新之处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41-04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电网运行及检修专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2]。

2013年以来,湖北宜昌供电公司依托国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优化标准、加强培训、稳步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工作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设备管理、加强应急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探索辅业外包等方面,率先在省内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截至2013年末,公司已基本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中的近期目标,其中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达55项,占64项目标总数的85.93%,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部分设备C、D类检修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业务。

目前,公司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1年,优化了生产工作流程,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提升了设备健康水平及相关生产指标,应急处置响应更快,变电运维质量更高,日常管理更精,各类成本更低,变电设备缺陷消除及时率、设备可靠性等指标在省公司对标中名列前茅,在给公司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变电运维效率的提升,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可供直接操作的管理范本,在全国同类单位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运维一体化实施背景

1.宜昌电网的特点

湖北宜昌电网地处三峡、葛洲坝电力外送的起点,境内多山地和江河湖泊,电网结构复杂,管理设备较多,输电通道密集,检修覆盖半径大。现管辖18座220千伏变电站,66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变压器146台,总容量8333兆伏安。2013年变电站呈大幅度增长模式,而运维人员却远远不及变电站增长定员人数,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宜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变电站辐射管辖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检修行程达4000公里,最远变电站需5个小时以上的车程,特别是偏远、山区变电站道路老旧,对运行、维护类检修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2.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下,维护类检修工作由市检修公司检修试验工区人员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由不同班组负责。从变电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到检修人员消除缺陷,大致经历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3-4]。

据统计,维护类缺陷占发现缺陷总数的50%以上,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类缺陷的处理上,没有足够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工作,导致设备缺陷、故障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对厂家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增加了电网运营成本,结构性缺员矛盾日益增强。

随着地区电网快速发展和“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扩张的电网和有限的资源给宜昌电网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上每个地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电网结构、人员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范本。因此,探索符合宜昌电网实际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3.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首先,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维护类检修工作将由运维人员自行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均由运维人员负责,并通过巡视、维护等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巡视维护和缺陷的发现到消除流程将大大简化,时间大大缩短。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将从维护类检修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试验工作,对于提高检修质量,节约电网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

另外,实施“运维一体化”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释放劳动生产力,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需要,开展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培训,适当调整检修人员转岗,安排变电检修人员转岗至变电运维站(变电站),进一步加强变电运行、检修、试验、保护、自动化、直流专业间的融合,能够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再次,实施“运维一体化”能够培养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复合型“运检双能”人才,这是解决电网快速发展与人才结构性缺员矛盾的必要手段和提高效益效率的最佳途径,对满足电网精益生产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二、“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1.“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的范围

“运维一体化”是以运维站为单位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实现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和维护性检修由同一组人员负责实施的电网生产组织模式。运维站除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辅助设施维护等变电运行业务外,还负责变电设备的维护性检修业务。

维护性检修指《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中所列无需使用的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7]。

2.“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目标

在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维护性检修业务重新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8-9]。规范一体化运作各级运维岗位的业务标准,明确变电站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内容,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阶段逐步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实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所辖运维站64项运行维护业务高度融合。

公司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实际特点,将其划分为巡视、维护,操作、检修,应急处理三个部分,积极推进。一是维护围绕巡视转,巡视准确维护精,开展的设备运维项目有48项;二是操作围绕检修转,操作高效“腾”时间,需停电进行的维护性检修项目有9项;三是应急围绕服务转,响应突出快、准、优,应急抢修类的项目有7项。

3.“运维一体化”工作实施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逐步推进。实施运维一体化要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

坚持培训先行,素质提升。运维一体化建设有赖于多技能人才、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培训工作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安全责任加大。必须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激励政策上,应对现有的岗位薪金制度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岗位薪金梯度,促进多技能业务的融合。

坚持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体系

深入开展制度建设、流程再造,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设备类别和作业项目,分电压等级明确运维一体化和检修专业化分界面;对开展实施的运维项目进行研究,在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所列运维项目优化后共64项中,确定了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近、中、远期可开展的运维项目。

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明确哪些项目采用标准化作业卡,哪些作业需要开工作票。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流程,以PMS为平台,固化项目作业流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

公司共新编26个管理制度、20个岗位职责、26个标准作业流程,涵盖了设备C、D类检修和日常维护、应急抢修、设备巡视等运维一体化典型工作流程及保护装置告警、SF6气压降低、直流接地等典型缺陷处理流程和典型工作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标准体系突出专业融合,强调工作界面清晰、监督到位,确保作业现场流程不乱、工序不减、监护不断、验收不松。

2.强化培训,着力培养“运检双能”人才队伍

宜昌供电公司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大力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岗位培训系统工程,先后开展六批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覆盖率达98%以上,组织运维人员针对维护性检修项目进行培训,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综合技能水平。安排运行人员到检修班组轮岗,学习变电设备检修、试验技能;安排转岗检修人员学习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公司以亭变电站为变电运维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能手,采用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明显。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后,运维人员均已具备运行操作及开展运维项目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技能。

同时,公司还组织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教材》《运维人员能力规范》和《运维人员成长规划》,作为运维工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性文本。

3.完善装备管理,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设备充足

根据运维业务开展需要,公司采用“购买+租赁”的方法,分阶段逐步配置相应的仪器仪表、试验设备、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确保装备充足,管理高效,维护及时。典型维护性检修初期目标需配仪器,立即采购并配备到各运维班组,每个运维班应配置运维车1台,检修试验车1台,操作应急车2台。

4.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安全

在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分阶段开展的运维业务项目由公司运检部、安质部共同审定,并在推进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分析和控制管理,杜绝因运维一体化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针对现场安全管控、倒闸操作、工作票管理、标准化作业等业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认真梳理完善,保证作业安全,确保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针对农网110千伏变电站上划后维护工作量大,在短期内造成应急抢修效率和优质服务水平下降的问题,对部分有富余检修力量的县公司建立由地(县)调控中心统一指挥、市公司与县公司协同抢修、检修试验工区协助配合的应急抢修工作机制,进一步理清了“大检修”体系下的应急抢修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

5.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为推动运维人员快速岗位成才,公司率先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变电运维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的增加及提升情况,重新测算岗级,设立1至5级运维工,对取得维护类项目资质的人员薪酬待遇提升1至2个岗级。同时优化绩效考核,将员工薪酬工资按照运行工作40%、维护工作20%、检修工作10%、岗位技能20%、综合评定10%纳入运维一体化绩效分配范围,并相应调整运维人员薪酬水平,对倒闸操作、C/D类检修项目单独进行绩效核算,拉开分配差距。

围绕“劳有所得、苦有所得、学有所得、和有所得”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细化安全指标、作业违章、系统台帐等刚性指标分值,完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贡献的“三考核”,明晰员工上升通道。

配套薪酬激励措施和机制,营造以绩效管理为手段的“比学赶帮超”工作氛围,促进员工转变观念,稳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工区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6.探索辅业外包机制,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按照《国网公司生产业务外包管理规定》,公司将变电站的辅助设施维护、保洁、环境整治等辅工作纳入物业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运行人员与物业公司维护分工界面,运行人员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安全工器具管理等工作,物业公司负责变电站的保洁、变电站辅助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此举减轻了运行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方便其精心从事倒闸操作、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工作。公司目前已外包项目12项,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7.依托公司与高校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公司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获批湖北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术上加大专业应用性合作,科研上采取联合申报项目、合作攻关、共同申报成果、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形式,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先后开展了《变电站防误闭锁方案研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研究。同时,借助三峡大学师资力量,整合变电、检修、运行专业资源,组建运维专家智囊团,定期举办“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评估会”等专题会议,开展管理诊断、效能评估、督促执行、指导纠偏。

四、实施效果

1.人力资源效率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运维人员不足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公司在国网定员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开展情况及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充分挖掘了现有人员的潜力。原有运行人员228人,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定员标准,运行和检修人员折算仅163人,劳动效率提高30%。

2.减少了停电次数,缩短了停电时间,增加了对用户的供电量

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实施以来,各类生产指标明显提升,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维护类检修处理的缺陷均可在运维班内部完成全部流程的流转,部分缺陷可以实现当天发现、当天消除,大大缩短消缺周期。同时减轻了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协调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设备停送电时间,提高了设备可用率,增加了供电量。

以220千伏某变电站为例:

4个22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2个小时(4000千瓦*2小时*4个=3.2万千瓦时)

6个1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5个小时(1200千瓦*1.5小时*6个=1.08万千瓦时)

8个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个小时(30千瓦*1小时*8个=240千瓦时)

每站增供电量:3.2万千瓦时+1.08万千瓦时+240千瓦时=4.304万千瓦时。公司所辖84座变电站(含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66座),总计增供电量18座*4.304万千瓦时+66座*1.104万千瓦时= 150.336万千瓦时,创效150.336万千瓦时*5988.5元/万千瓦时=900287元。

3.应急处置响应更快

变电站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实施应急抢修“属地化”,确保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缩短客户停电时间。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场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倒闸操作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的速度,现场设备缺陷处置时间由以往的平均3小时以上提高到现在的1个半小时,时效提高近50%。

4.运维质量更高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由于专业化巡视持续开展及运维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变电站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共巡视6511次,包括正常巡视4586次,特殊巡视1925次,维护性工作数量6116次,发现缺陷183处,缺陷消除及时率达到99%(见图7),相关生产指标位于省公司前列。

5.设备健康水平更高

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开展的每周专业化巡视、每月设备问题专题分析,深入落实设备“运行检修”双主人制度,变电运维一体化班组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彻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更为全面、准确、及时,为变电站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6.节约了设备维修、人工、车辆等运营成本

运行人员不必重复往返各检修现场,节约了人工、车辆、器具使用费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行运检一体化管理,使变电设备维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设备完好率、可用率达100%,安全管理成效显著,生产成本明显下降,通过合理安排任务,减少了重复检修,有效降低了油料费、旅差费、材料人工费和生产维护费用。

效益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模式下,运行维护人员配置、车辆、司机数量、往返路程、油费均有所降低。其中每个运维班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60000元-48000元=12000元,每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总计12000元*10个运维班=120000元。

五、总结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传统运维模式不再适应电力生产的需要。“大检修”运营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实现电网检修维护人、财、物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宜昌供电公司对“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3):144-145.

[2]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12-13.

[3]李庆梅.“大检修”下的标准化成本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8):267.

[4]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50-53.

[5]张龙,董勤伟.变电生产管理新型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力安全技术,2005,(1):5-7.

[6]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

2013,(1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