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农机推广人员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打铁先要自身硬”。农机推广工作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取决于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现在的情况是,一大批老专业技术人员已退休,相当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落伍,新进的技术人员对推广业务不够熟悉,难当重任,青黄不接的问题比较普遍,加之缺乏先进的推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开展。
(二)农民购买力较差。我国人口众多,大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农民的总体收入较低,因此,大部分农民购买力偏低,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购买机械。特别是部分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地区,农业生产带给农民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单纯靠务农为生的农民根本不具备购买先进机械设备的能力。
(三)农机装备更新缓慢。由于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缺乏足够的重视,投入资金有限,加上农机推广体制不活,致使先进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缓慢,机械设备更新不及时、种类不全、总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和引进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新时期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的途径
1、应聘人员范围:是在实行岗位管理的事业单位中,按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定程序,在本系统下一聘期实施之前,通过评审、考核或定职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在岗人员。
2、竞聘人员资格:具有副高任职资格并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可参加竞聘七级岗位;在十级岗位受聘满6年并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可参加九级岗位竞聘;在十级岗位受聘满12年并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可参加八级岗位竞聘;在十二级岗位受聘满6年可参加十一级专业岗位竞聘。
第七聘期农机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2人。各岗位设置数为副高12,中级17,初级12。
二、时间安排
根据人保局要求,专业技术职务第七聘期竞聘上岗工作10月底前结束。农机系统各项工作进行时间安排:
1、9月28日前各单位填报专业技术人员情况登记表,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和现聘任专业技术聘书原件、复印件。
2、10月20日前,各单位根据市局意见制定本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第七聘期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并报市局,批复后,组织实施。
3、10月25日前,各单位按照市局批复的实施方案,按照任职资格年限等条件,组织竞聘人员申报竞聘岗位,同时书面报市农机局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经局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各单位按照程序组织竞聘并完成竞聘工作。
4、各单位竞聘工作结束后,将结果书面报市局。市局将竞聘结果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人保局批复后,市农机局公布聘任结果并颁发聘书,聘任工作结束。
三、聘任程序
1、成立领导小组和聘任委员会。农机局成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第七聘期竞聘上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系统竞聘上岗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各单位要成立聘任委员会,聘任委员会人员组成要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要有领导、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代表参加,聘任委员会具有编制考核评价标准、聘任方案并组织实施的职责,同时受理考核及聘任结果异议等。
2、宣传发动。聘任委员会向专业技术人员宣传市政府文件和农机局聘任实施意见精神,明确评聘分开的目的、要求、方法和步骤。
3、确定各岗位聘任数额、岗位职责、聘任条件及聘任的各项事宜。
4、专业技术人员述职。分岗位级别由符合任职条件的具有竞聘资格的人员进行述职,专业技术人员将任期内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科技成果等进行总结,同时,汇报对下一步工作打算。
5、在量化考核和个人述职的基础上,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民主评议。
6、奖励政策。为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多出科研成果、、信息等,各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对获得各级先进称号和科研成果、、信息等的人员给予适当加分等。
7、直聘条件。连年考核为合格以上,上一聘期内获得以下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下一聘期可直接聘任同级专业技术职务:
(1)获得县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
(2)经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
(3)获得县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一等奖前二位,二等奖首位);
(4)被评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的;
(5)受县级以上政府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的;
(6)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优秀的。
8、参加副高七级竞聘落聘的人员,直接聘任中级八级岗位,不占用中级岗位数额;参加中级八级岗位竞聘落聘人员参加九级岗位竞聘,参加九级岗位竞聘落聘人员参加十级岗位竞聘,参加十级岗位竞聘落聘人员直接聘任初级十一级岗位,参加十一级岗位竞聘落聘人员直接聘任初级十二级岗位。
9、各单位对确定的各岗位拟聘任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5天。
10、公示无异议后,将拟聘任人员名单报农机局党委。经党委会研究,确定聘任人员名单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保局审批后予以公布,按规定办理有关聘任手续,按照聘任职务兑现工资。聘任时间从2011年7月1日到2013年6月30日止。
针对市拖拉机驾驶持证率不高的问题,我校从降低培训门槛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出发,继续采取优惠农民培训的措施,疏通“生源”渠道,通过认真协调,取得了不错的培训工作业绩。截至目前,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4期,培训人,完成年培训任务%,有效的推动了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拖拉机驾驶持证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精心组织,完成了54人的继续教育工作
继续教育是国家人事部门制定的一项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的重要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本年度农机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达到即提高培训质量,又学习方便的目的,我校首先通过积极协调,争取了州、市人事部门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其次在市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冬季这个特殊的农闲季节,进行了市XX年度专业课程培训;三是严格了继续教育的培训教学和到课制度,从管理层面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四是根据市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授课内容;五是于5月下旬聘请老师完成了公共课教学。使全市54名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继续教育培训。丰富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为提高XX年农业生产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科技之冬”措施得力,培训任务完成好
针对去年新机械、新技术和“膜下灌”、残膜治理配套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幅度大,以及有关农机作业质量提高的问题,本届农机行业科技之冬培训,在市农机局的领导下着重抓了培训教学和培训管理两方面的工作。在教学上,一是确定了9项培训内容;二是选派了11名高、中级工程师组成讲师团;三是每个授课人员都进行了认真的文字备课,部分课程采用了多媒体备课;四是对备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督察。在管理上,一是确定了各个乡镇的培训责任目标,二是根据责任目标进行了“三结合”的培训,即市乡(镇)培训结合、乡镇培训与村组培训结合、市级专业教师讲课与乡镇技术人员讲课相结合;三是建立了农机科技之冬工作规范内容,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共完成农机科普培训0.73万人次。其中:农机操作人员及农机大户培训率100.4%,农民农机科普培训率30%,特别是极大地限度的支持了我市本年度膜下灌项目的大面积推广工作,为全市的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十、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全年共完成农民培训2200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63人、农机管理人员120人,农机安全教育培训1200人、农机法律法规及新技术等各类培训617人。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发展农机化面临的机遇,增强了搞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把握了工作重点、着眼点、着力点及奋斗目标,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浅旋播种机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全市新增农机具4363台(套)。六是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七是通过对拖拉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市拖拉机手的驾驶技术和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取得驾驶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资格证的人员达到270名。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农机局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监理所长、副所长、科教科科长、管理科长等组成,由农机监理所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落实工作责任。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地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此,局领导认识十分明确,我局把农机培训列为考核各镇(街道办)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年初分解下达了培训任务,在全市农机工作会上作了重点安排部署,局领导和主管科室人员经常深入督促检查和指导农机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培训问题,切实推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任务。根据培训任务、教学条件和实力,切合实际地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把农民培训工作与目标考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体培训小组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到各镇村进行现场讲解、实地培训。今年共办农机安全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200人,办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8期,培训120人,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10期,培训263人。
(四)围绕科技项目实施,开展关键性农机化技术培训。今年,我局承担省农机局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插秧、秸秆气化利用试点3个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分别在禾丰、师古、皂角、湔氐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点培训技术人员80人、农民390人。农机购置补贴新技术培训460人,秸秆气化使用技术培训370人,印发农机实用技术规范及技术简介等资料2300份。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12个,示范面积达8000亩。
(五)围绕购机补贴,开展农机具操作手培训。为了让农民懂得新购置补贴机具的构造原理,做到会安全使用操作,我们把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作为落实购机补贴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抽调系统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机培训暨科技宣传服务组,由局领导任组长,分片深入各乡镇,分别举办以农机具选购注意事项,手扶拖拉机、微型耕作机、水稻插秧机的安全使用为内容的培训班,培训农民1200名。
(六)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要求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市局主抓基层农机管理干部的培训和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相关业务科室承担农村农机实用人才培训。二是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把集中培训、联合办班、送教下乡、上门培训、田间指导等培训形式灵活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在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总结出以下问题:
市现有市级农机推广机构1个,区(县)农机推广机构4个。市级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参与制定农机技术推广规划;组织农机技术培训宣传;研制、试验先进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对选定推广的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制定本市技术规范、执行技术标准,参与农机技术推广的鉴定;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技术信息;指导区(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织织、农民技术人员的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区(县)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负责本辖区农、林、牧、副、渔新机械化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宣传培训、咨询、农机化质量等工作。市农机推广站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高级工2人。区(县)农机推广机构现有干部职工6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全市农机推广机构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1:0.08。工作经费来源财政拨款和农机推广项目经费,资金用途主要是引进试验示范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技术的宣传培训费;试验、示范基点、基地费;现场会、巡回演示会等会议费;购买演示机具的购置费;下乡人员补助费等。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技术推广情况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谷物沟播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日光温室机械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捡拾、全方位深松、玉米秸秆揉搓、饲草打捆等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其中14项推广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12项获科学技术奖。通过推广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农机具,培养一大批农机技术人员,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围绕市政府重点工作,正在实施的农机化技术项目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果园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青核桃机械脱皮技术,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识10余万亩、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7余万亩、机械加工玉米秸秆饲草13余万亩、果园旋耕、施肥作业20余万亩,玉米联合收获3余万亩。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化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检修、调试机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化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根据果园管理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果园机械开沟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机械除草技术、机械植保等技术服务;根据春、夏玉米播种农时季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地膜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硬茬播种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深施化肥等技术服务;三夏三秋期间根据农机生产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玉米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春播、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印发果园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小麦生产机械化等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材料和培训教材,技术人员结合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带着这些宣传材料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宣传日活动及新机具、新技术演示培训活动中发放。
推广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积极申报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机化的发展,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严格按项目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二是围绕我市的农业生产,引进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满足农业生产对机具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机技术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进行农机技术宣传,印发培训教材、技术规范,举办机具现场会、培训会等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二)农机化质量工作情况
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主要围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市农机推广站每年对200台购置补贴机具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调查有问题的机具,及时将情况书面反馈给区(县)农机管理站调查处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二是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开展田间作业质量巡查。春播、三夏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玉米播种机作业质量进行了田间巡查,待玉米出苗后,再次进行了实地复查,通过调查整理,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区(县)农机(推广)管理站,要求各区(县)加大对玉米播种机田间作业质量的监督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三夏”期间,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组织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对辖区内在用的补贴机具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质量情况、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按照财政补贴机具调查表的内容认真调查填写,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四是及时调查处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维护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农机化质量工作主要经验:一是明确了农机化质量工作承担单位及负责人,监督投诉信息员实行持证上岗。二是对投诉记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便函、书面协议书、现场调查记录、结案记录等样表进行了规范。三是对各种补贴机具进行质量调查,对有问题的机具及时给予调查处理,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四是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化质量监督投诉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深入田间对重点补贴机具进行产品质量调查,对作业质量进行巡查。四是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实行属地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快速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的共同联动,使我市农机化质量工作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农机化质量工作经费短缺,制约工作的开展。
2、农机推广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四、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以试验示范为核心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1)农机项目实施的前期资金无着落。农机科技项目申报主要通过市科技局。立项后正常的试验、示范费用,宣传、培训费用、差旅费用、租车费用、场地租赁费用、演示会费用及项目组参加人员培训费用等一般由乌苏市农机局拨少量资金。新机具的演示也只能在农机户享受国家30%的购置补贴后进行,给项目实施、技术改进、创新造成极大的困难。
(2)缺乏推广试验、示范检测仪器设备。乌苏市农机局农机推广站(包括基层乡镇农机推广站)参加和承担多项自治区、地区、县(市)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但常用的新技术试验、示范检测仪器如土壤养分速测仪、土壤水分测量仪、土壤水分温度测量仪、多参数土壤水分记录仪、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土壤硬度计、土壤紧实度仪、便携式土壤水势测定仪、GPS面积测量仪、土壤容重测定仪(环刀法)、土壤振筛仪、土壤酸度水分计、土壤酸度水分汁、土壤盐度分析计、土壤肥力、pH值测试计等推广试验、示范检测仪器设备几乎为零。技术培训设备除市农机局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和拖拉机模型外,其他设备只能依据《自治区财政2011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自治区农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争取自治区财政2011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来实现。2005年乌苏市农机局示范、推广的《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作业技术推广》项目,部分农机户要求退换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1LFGT-435型翻转犁,因其重量与主机不配套,而其配套的重量要求无依据,检测设备空白。2007—2009年示范、推广的市农机局申报的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项目《棉花一膜八行/(六行)超宽膜高密度机械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采用2.00、2.05 m的超宽膜,出苗快,苗期长势旺盛,可明显提高地温,解决乌苏市春播时气温反常、地温低造成烂种的问题。但因无检测仪器,无法测定地温提高的度数,给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科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专业技术人员参观、学习机会较少,知识面不广,知识更新慢,视野狭窄,不能适应农机科研新成果快速发展的步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4)项目评审连续性差。乌苏市科技项目2年评审1次,但2006—2007年市农机局申报的项目《水稻插秧、收获机械机械作业示范、推广》《加压微灌机械作业技术示范、推广》《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作业技术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作业技术示范、推广》等,因种种原因,没有进行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相关材料只能存入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项目评奖后奖金发放迟缓。乌苏市农机局2008—2009年度申报的农机科技推广项目,于2010年8月通过乌苏市专家评审团(市科学技术管理局在项目评审时抽建)及项目领导小组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并在乌苏市科技网公式。2011年3月28日,依据《乌苏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乌苏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文件精神,下发了乌政发〔2011〕61号文件《关于奖励乌苏市2008—2009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通报》,该通报指出乌苏市农机局申报的科技推广项目《棉花一膜八行/(六行)超宽膜高密度机械作业技术试验、示范》荣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金1万元;《棉花双膜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械作业技术推广》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奖金5 000元;《番茄高产综合机械化试验、示范》荣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奖金5 000元,并荣获塔城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专家评审团和地区行署、市委科技进步奖评审领导小组的认可和肯定。但因种种原因,到2012年1月6日市科技局召开2011年年终总结大会时,才发放2008—2009年项目奖金。《番茄高产综合机械化试验、示范》荣获塔城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奖金2 000元,而三等奖奖金不足以支付项目鉴定费、科技进步奖评审费、差旅费等。
2建议
(1)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时,人事部门与农机系统相关人员,依据《县(含县)级以下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量化赋分参照标准》进行初审打分,业绩成果主要以获奖项目为主,共占20分左右。规定自治区或地区级获奖项目,一等奖:第1、2、3、4位加分;二等奖:第1、2、3位加分;三等奖:第1、2位加分;但自治区农机科技项目数量较少,主要以县(市)级项目为主,项目主要参与人员的从第4位开始其业绩成果将不得分。乡镇农机管理站技术人员得分较低。可通过改革将县(市)级推广获奖项目纳入《县(含县)级以下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量化赋分参照标准》,使主要参加人员和实施乡(镇)农机站人员。
(2)按照《全国科技进步县(市)》标准,加大科技推广金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并落实到位。已立项的科技项目前期费用包括项目正常的试验、示范费用,宣传、差旅费用,租车费用,场地租凭费用,演示会费用等。在项目经费中人员培训费是一项重要开支,而组织部门把领导或者部门领导外出学习、培训、考察作为重点,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反而较少,造成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知识面不广,知识更新慢,视野狭窄,不能适应农机科研新成果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一现象不但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项目的开展。建议组织部门把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考察作为重中之重,有计划地组织、多形式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考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以适应农机科研新成果、实用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现代农业做出贡献[1-2]。
(3)积极引进项目实施的试验、示范仪器。有效开展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实施科学管理,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3-4]。
(4)项目评审结束,应及时召开科技大会,表彰新技术、科研成果应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大力推广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按时发放奖金,提高办事效率。
3参考文献
[1] 王平.辽阳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农业装备,2010(12):50-5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越来越得到高度重视,并开始走向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市场经济带动着农业的进步,使一些农业机械化用具提高了科技的水平。由于一些农机手的文化水平不高,虽然在拖拉机的操作上比较娴熟,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而对于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缺乏重视。不具备拖拉机的维修技术而使其机械使用的安全系数降低,不但影响到其功能性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会影响到拖拉机的使用寿命。
1 农用拖拉机维修保养中的不当之处
1.1 油选择与使用方法不当
在农用拖拉机的维修保养当中,油是常备物品。
1.1.1 油的选择
在为农用拖拉机选择油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选择适当的油。而且,根据季节的不同,所使用的油也会有所区别。在冬季所使用的油一般都会有防冻效果,而夏季所使用的油则具有抗高温性。拖拉机操作手由于对油的选用往往会忽视,这就容易造成油对拖拉机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不会达到维修与保养的效果。
1.1.2 油的使用方法
购买油要注意质量保证,根据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操作。另外,油也是有保质期的,一定不可以使用超过期限的油。所以,及时更换油对于拖拉机的维修和保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使用后的油,其中会留存有机械杂质,尤其是一些机车经过了大修之后,如果对其中的杂质不清理干净,就容易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
1.2 对新车不认真检查与保养
由于对于新购进的农用拖拉机性能认识的不足,所以,很多农机操作手认为,新车是不需要进行保养和维修的。但是,如果对于新买来的农用拖拉机不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修,就很容易由于操作技术上的不成熟而导致机身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了农用拖拉机的使用寿命。
1.3 活塞的安装方法不当
在农机拖拉机上所安装的活塞装置,注意一定不可以用明火加温。有很多的农机手,为了方便起见而采用明火加温的方式,结果导致了活塞变形。活塞在设计上,应实际需要而薄厚不均匀,在高温的作用下而导致变形后,会大大地影响到了其使用寿命。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农用拖拉机造成很大的影响。
2 农用拖拉机维修保养技术
2.1 供油不足的保养技术
当拖拉机出现供油不足现象,特别是在拖拉机运营的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出于安全起见,就要及时将油管或者机油滤清器卸掉。油嘴或者柱塞要更换或者清理,注满油后在将机油管上好。然而如果出现漏油现象,要将接头处的胶圈更好,并拧紧螺栓。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拧紧螺栓的同时,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如果拧得过紧。
2.2 农用拖拉机磨合保养技术
对于新购进的农用拖拉机,在进行维修保养的时候,尤其是经过大修之后,要按照规定进行磨合。磨合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规定从低速、中速到高速来运行发动机。一旦有异常发生,要及时排除故障并继续磨合。
2.3 机件严重磨损的保养技术
为了提高机件严重磨损的保养技术,需要提供清洁的空气、水和油。特别是如果使用不洁净的机油,当农用拖拉机出现供油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残渣堵塞油道。同样的道理,如果使用不洁净的水,很容易在水垢的作用下,导致发动机降低功率。空气不洁净而导致的缸套和活塞的磨损,会使发动机启动困难,并严重地磨损了纪检。拖拉机的使用寿命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3 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农用拖拉机的维修保养当中,虽然农机的使用寿命所受到的影响是很多因素所造成的,但是有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用拖拉机的维修与保养问题,就需要重视对拖拉机操作人员以及维修保养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并提高农机手的文化素质。
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用拖拉机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那么维修保养人员也应该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提升专业知识水平。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设立农用拖拉机专职培训机构,以解决维修人员面对农机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无所适从的状况。采用组织培训的方式,让维修人员在原有的知识技术水平上得以提升,使其在专业技能上与新型的农用拖拉机同步。
4 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农用拖拉机的使用,其维修和保养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如果专业技术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其使用寿命。而通过了解拖拉机维修保养中的不当之处,并学习一些技巧,同时提高农机手的基本素质,对于促进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29
当前,在农业机械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农业机械保有量和活动量都大大提高,我国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相关政策,激发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现在大多数农户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农业机械,方便了农业生产的开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农机事故频发也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困扰,所以加强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势在必行。而我国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应引起农机化部门的重视。
1当前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机维护网点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建设起步晚,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个别地区不重视其建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的农机部门没有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放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中去考虑其重要性,对于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部分农民对于农机维修网点的利用不合理,对于很多需要去农机维修网点解决的问题没有及时与农机网点取得联系,影响农机网点作用的发挥。
1.2农机网点工作条件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农机维修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但是由于农村工作条件所限,很多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导致设立在农村的农机维修网点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工作在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是在本村就近招聘的维修工人,很多技术人员甚至没有获得从业资格证书,维修全靠自己摸索和平时经验的积累,遇到技术难题很难解决,影响农机维修效果。同时也存在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设备老化,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1.3农机维修网点布局不科学
农村网点数量和布局位置要满足当地农民所需,数量一般为1~2个,保证农民及时维修农机,尤其是对于人口基数大的农村,建议设置2个农机维修网点,满足农民农忙时节维修农机所需,以免耽误农时。位置上要选择居中的位置,要满足大多数农民所需。
2解决农机维修网点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2.1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政策扶持
农机部门要加大对于农机维修网点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积极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充分发挥农机维修网点的重要作用。同时国家要适当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各地口碑好的农机维修网点要给予较大关注和支持,保证其正常运行。
2.2完善农机网点建设,保证布局合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农机维修计划,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在各个乡(镇)中选择几个优秀的维修点部进行大力扶持,包含对维修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对于农机网点的布局要合理,一般来说农机维修点部辐射范围在5~10公里。主要原则是便民、利民,让农机维修能到做到就近维修、时间短、质量好、少花钱。对于所建立的维修点,要根据当地农机使用状况分析,从而进行成本和利益的估算,确保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2.3加大农机维修人才培训力度,提高网点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农机维修网点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了维修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农机化部门要致力于农机维修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适时进行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给大家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指导,保证农机维修人员工作的安全性,提高农机维修人员法律意识,培养农机维修人员爱岗敬业、诚信服务的工作作风。只有不断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保证农机维修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3 结语
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是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更不能忽视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把农机安全生产放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整个大局中去考虑,健全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廖传亮.农机维修网点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0,(05).
[2] 沈功伟,钱家坤.农机维修网点安全工作不可忽视[J]. 浙江农村机电,2004,(04).
根据农业部农机化司《关于开展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神,作者对吉林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市、县、乡农机推广体系是健全的。特别是近几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和全程机械化项目等农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农机化作业面积迅速增长,综合农机化水平已经达到6%以上,出现了农民争先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大好局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吉林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全市5个县(市)4个区87个乡镇共有市、县、乡农机推广机构97个,人员431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150人。
1.1 综合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38866台,农机总动力254.04千瓦,农机化作业面积583.1千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1%。农机投入显著增加,仅2009年中央财政就投入农机购置补贴638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539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3177万元,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3%。
1.2 新技术推广实现了新突破 机械深松灭茬起垄复式作业技术得到了普遍推广,达到30.75万亩;水、旱田旋耕旱耕新技术普遍推广,达到91.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重点在磐石、蛟河推广,达到15.3万亩;等离子处理新技术达到35.2万斤;药剂机械喷洒新技术达到39.7万亩。
1.3 服务组织蓬勃兴起 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376个,合作组织37个,这些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新生力量和新型农民代表,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 社会化服务深入基层 为抓好全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工作,各级推广部门积极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围绕着水稻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等主要环节,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好水稻插秧机和水稻收割机的检修、调试和技术跟踪服务工作,解决农民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和机械收获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协调和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耕、种、收跨区作业,提高机具有效利用率,扩大作业面积,增加机手的经济效益。
1.5 培训、信息宣传工作得到了加强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粮食生产中心工作,利用农闲季节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街开展实用农机技术培训。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及时发现、总结、完善、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大力宣传农机化惠农政策,宣传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作用。在各电视台、报纸进行宣传,营造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
2.吉林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乡(镇)街农机站工作条件差,办公场所简陋,无设备、无场地。全市有10多个乡镇没有办公场所,靠租赁办公室办公。信息网络匮乏,基层农机站无电脑,无法进行网络办公,有些技术信息无法传递。
2.2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素质低、专业知识老化,基层站非专业人员比例占30%以上。
2.3 农机化管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财政只保工资,不给工作经费。
2.4 基层缺少交通工具,没有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职业技能更新培训无场地、无经费。
3.加强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改善办公条件 国家和省、市、县给基层农机推广部门投放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乡、镇、街农机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装备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畅通。
3.2 加入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建立农机化发展资金,把农机化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可根据不同乡镇,不同推广项目重点加以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施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3.3 建立农机技术知识培训制度 省、市、县、乡各负其责。定期组织开办培训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调整专业人员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工作需要。
3.4 加强农机市场、销售和维修网点管理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省、市要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要持证上岗。
3.5 大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 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户和股份制组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购机补贴、农用柴油、农机作业等方面给予帮助,使他们向社会化服务,实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发展。建成农机化服务基地,发挥中坚骨干带头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37-0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技能培训工作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乡镇农机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认真分析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机技能培训水平,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1 培训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1 培训现状 回顾庵东镇农机培训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级农机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镇村广大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机技能培训,主要以农机技能实用技术、《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的“两个规定”,创建“平安农机”,实行绿色证书及高等院校进修等措施。3a来,共开展各类农机技能培训教育,以及函授教育和高等院校进修,高中专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累计5 000多人次。
1.2 面临问题 一是认识不清晰,工作力度不大。由于个别领导对农机技能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农机培训可有可无。由于认识不清晰、抓培训工作力度不大,近几年来,培训次数减少,时间短,效果差;二是农机从业者文化程度偏低,老龄化。据农机年报表统计,农机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占48%,初中以上占52%,平均年龄为45.5岁,其中60岁以上老龄4.5%,50~60岁占12.5%,50岁以下的占83%;三是缺乏创新意识。对新技术、新知识引进较少,培训教材内容不新鲜,仍然老一套的培训模式;四是农机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乡镇农机站从事农机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有的转行外流,有的兼管其他工作。同时,在职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制约农机培训和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五是农机培训教育专项经费不足。对农机培训教育资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较小,缺乏专业教材和相应的培训设施,同时经费不足也制约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等。
2 提高技能培训工作水平措施
2.1 加强领导,组织保障 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机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提高认识,清醒地认识到农机技能培训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议乡镇党委、政府把农机技能培训教育工作摆在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到位。财政每年都应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用于农机技能培训。配备相关设施教材,从而激发广大从业人员学科技、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热情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2 建立健全培训工作体系
2.2.1 加强培训计划制订 为确保技能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政府对农机技能培训工作年初要下发文件,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进行部署、指导,年终总结表彰。由农机职能部门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技能培训的效果。
2.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建立一支高素质与高效益的技能培训队伍,推动农机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对技能培训教师要定编、定岗,补充新鲜血液,每年有计划招聘农机人员充实到培训队伍中,使这支队伍后继有人;二是诚聘上级业务部门、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专家参与基层技能培训;三是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基层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委、政府在政治和生活上要关心专业人才,帮助解决好实际问题,使农机专业人员安心在基层工作;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教育。要积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政治和理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热爱本职工作。在业务上,做到经常充电,政府出资,每年有计划选派到农机高等院校学习进修深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2.3 加强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平台 为扎实地开展农机培训工作,必须加强完善市、镇、村、专业合作社四级组织的网络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由政府出面牵头并与上级有关部门、镇成校、村校及专业合作社,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机培训信息服务体系。要加快创建农机从业人员学习网,打造农机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网上编制基层农机专业人员师资库,做好农机培训后的网上迫踪工作,加强老师与(下转142页)(上接137页)学员的信息互相交流,及时指导帮助解决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2.3 拓展多模式的技能培训
2.3.1 利用村文化学校开展技能培训 要充分利用村文化学校资源整合配置和综合功能优势,增强技能培训教育的活力,把村文化学校作为农机技能培训重点基地。政府牵线搭桥,由镇农机部门负责与镇成人学校、村文化学校互相联合,共同承担各类教育和培训任务,齐心协力,将农机技能培训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当好领导的参谋,建立村科技图书室,购买相关农机科技资料,给农机从业人员在空闲时间营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
2.3.2 加强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培训 为扎实做好镇村创建“平安农机”工作,树立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农机安全生产示范典型,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在培训方面要强化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农业部关于拖拉机及驾驶员管理的“两个规定”。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向创建“平安农机”村发放“平安农机”示范村创建活动倡议信和拖拉机驾驶员安全知识学习读本等资料,增强广大机手、农民群众和农村学生的农机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机手自觉遵守农机安全法规,自觉维护农机安全生产秩序。
随着近年来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确,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受到影响,有些地方农机工作甚至空白。另一方面农机推广体系仍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推广人员观念落后,缺少危机意识,不明确工作职责所在,同时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也难以适应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发展要求。
(二)推广人员素质偏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推广,所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调查显示,全国推广人员中,县级农机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7%,初中以下无专业知识的人员占16%,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仅占总数的10%,可见推广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专业知识薄弱、思想陈旧老化,后备力量不足,限制了推广工作的开展。
二、如何将农业机械化技术进行推广
(一)转变农机推广服务观念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根本、科学是关键、人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首先农机推广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中的地位,支持和鼓励农机推广人员采取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各种形式,增强农机推广人员为“三农”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进一步优化推广人才结构。其次,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要积极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让高校与科研院所等部分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二)加强机械技术推广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
积极探索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新路子,做好政策推动与示范带动,大力推广与优化服务相结合。机械技术推广宣传的对象不仅仅是农民,更重要的是对县、乡、村各级政府加强宣传,鼓动他们对该技术项目出台政策引导扶持,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另外,可以现场推广,从市、县、乡镇甚至村庄,层层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大力示范推广新机械化技术。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采取专家讲座、开办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和幻灯片等形式,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机械技术得到不断的推广与发展,带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机械工业的发展,同时带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要创新,要发展,只有机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更多的人了解先进的机械技术,能运用机械技术去创造生产,我们国家的机械工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国际上才能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