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钱塘湖春行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第四学段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关于“古诗文教学”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考改革不断变化,古诗文内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中考复习的重头戏。然而,由于古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在表达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涵义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大段大段的背诵,也俨然成为学生的重大负担,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厌烦,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古诗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设适宜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情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采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学习了“记”这种文体知识,学习本文的生字读音后,进行了朗读,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学习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这五个问题。(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怎样的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无论在整体认识上,还是在作者的感情处理上,学生们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在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二)采用画面冲击法,创设艺术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又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画面: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再让学生随伴着音乐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声”的力量,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心灵的共鸣
笔者认为,无“声”不成课。没有了声音,整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声的利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指导朗读,充分体现语言的规范性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配上名家的朗读,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配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音乐与古诗的美感
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这首民歌的大意,领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风光,我一边播放《草原牧歌》改编的轻音乐,在银幕上播放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的草原风光幻灯片,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充满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也可用此方法,这首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围之中,进入对词的学习,不必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音乐搭桥,体会意境,训练审美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成了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我就从网上下载沙漠冬季风光图片来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图扫描进课件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再配上豪放、粗旷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马上能体会到作者那豪迈粗犷的胸怀和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饮酒》一诗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采菊图,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活泼、抒情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披文入境,很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防止走马观花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可以大幅度增加课堂的容量。在每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教师都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虽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既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所学文言文的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语言的精美,促进词汇的积累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材料,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利用大屏幕,教师将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等用法,以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释文言文的句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