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优秀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优秀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优秀教育论文

篇(1)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许军民.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7]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9]程海梅,陈思源.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10]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11]丁淑敏.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師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篇(2)

到会的嘉宾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会主任李未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全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吴敏生教授;《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周立柱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主任蒋宗礼教授;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主任、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教授;台湾铭传大学资讯学院贾丛林院长、杨健贵学务长和国际学院王立天主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倪明选教授;《计算机教育》杂志总编焦金生教授。

另外到会的《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殿富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国家级名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系陈明教授。

开幕式上,李未院士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计算机教育》杂志出色的组织工作和福州大学细致的准备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本次论文获奖者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真诚的祝贺!在接下来的热情致辞中,李未院士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七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指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引发的强烈震撼和深远变革,对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做了纲领性和前瞻性的预测。李未院士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举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一面鲜明旗帜,引发了台上台下各位老师和同仁的强烈共鸣,引领着各位教育工作者坚定和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福州大学校长吴敏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福州大学建校50周年来为福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所做的杰出贡献,肯定了计算机教育论坛的举办对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计算机教育的促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带来的巨大福音。

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在致辞中重点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计算机教育所必须经历的改革创新发展阶段,号召大家深入探讨计算机教育。他倡议:让我们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航空母舰永远航行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前列!

《计算机教育》杂志焦金生总编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论文的评比过程,并宣布获奖名单。本次论文大赛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36篇。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主席台的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奖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他们能够踊跃参加《计算机教育》杂志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论文评比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计算机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作出自己的贡献。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张铭老师代表所有获奖作者发表了获奖感言。

开幕式后,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正式拉开帷幕。李未院士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验证》、上海交通大学傅育熙教授的《构筑校企合作体系,全方位促进工程教育的实践》、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的《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天津师范大学王立柱教授的《十年课程改革有感》、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的《瞄准定位,科学施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殿富教授的《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才观》、台湾铭传大学贾丛林教授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的《IT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施方案与改革实践》、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课程改革思路》主题报告陆续展开。每位专家聚多年研究之精华,集毕生经验之大成,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独特新颖、热情洋溢的专业演讲大会,论坛迭起,反响热烈。

在第二天的分会场上,各位老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分别在“专业组”、“基础组”和“职教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青海大学黄维通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担任各分会场主持人。

苏州大学徐云龙教授、复旦大学高峰教授、黑龙江工程学院孔宪君教授、四川大学陈杰华教授、台湾铭传大学王立天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系David M. Arnow教授、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周艳明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常理民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因为报告都很精彩,很多老师在三个分会场之间“紧张地转换”,希望能够多听几个报告,接触更多更新的思想,开阔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组王立天教授的《上一门不用教科书的课――运用5段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和David M. Arnow教授的《CodeLab and Teaching――The Craft of Programming》分会场报告视角独特,贴近教学,引发了与会代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希望现场得到两位老师的解答,为自己的课程内容或课题指点迷津。王立天教授应老师们的强烈要求,在主题报告后又做了《通识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小报告,演讲结束后还被很多老师簇拥在中央,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育问题。David M. Arnow教授的演讲刚刚结束,就被几个教师请到会场外,共同交流中西方教学的异同及计算机程序教学的体会,并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便于继续合作,交谈十分融洽。分会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仍在继续,大有意犹未尽之势。

很多老师纷纷反映,“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加强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交流和合作,拓展了计算机界与社会、企业和各方人士沟通的渠道,表彰、激励、鼓舞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赢得了良好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篇(3)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篇(4)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下面对113次“问答”作类化性地阐释。

1.诸侯君王卿大夫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政”,“答”的是“仁政”。从具体章节来看,除直接“问政”的篇章季康子问仲由、赐、求可从政?(6.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12.17、12.19),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有诸(13.15)?叶公问政(13.16)以外,还有问孝、仁、拜神、弟子好学、患盗、陈(阵)等,但这些“问”都可以说是问“政”思想行为的关联,或者说是君王卿大夫以问“政”为目的而引发的“问”。

从孔子的回答来看,都是围绕孔子的思想核心“为政以仁,为政以礼”来回答。如“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15.1)”孔子的回答与“遂行”就是明确反对卫灵公的“武治”治国思想,表达了“礼治”“仁政”的思想;“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2.17)”孔子的回答赋予了“君臣父子”名分的道德内涵,要求各尽其职,各行其道,纠正不符合名分要求的道德思想行为。孔子针对当时存在的弑君、弑父,僭越的行为,仁德、礼仪人伦秩序的悖乱现象,发出了“正名”的呐喊。治国安民就是要君臣“正”,尽其职,行其道,而道就是“合礼”的“仁道”。孔子其他章节的回答也是围绕“仁道”“礼治”的思想来阐发的。

2.孔子弟子之“问”:概括来说,“问”的是“仁”,“答”的是“仁”。先来说“仁”,整部《论语》讲“仁”109次,而113次“问”中,孔子学生直接问“仁”的也有13次。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2.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13.1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17.6)”,还有其他章节问“仁”及孔子答“仁”的内容。孔子对弟子问“仁”有不同的回答,到底“仁”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孔子对学生曾参说的话可以推知“仁”的真意:“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吾道”就是孔子的整个思想道德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是“忠恕”。孔子对“忠”的定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对“恕”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而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所以概括说“忠恕”就是“仁”。

3.孔子及他人之“问”:概括说“问”的是“礼”,“答”的是“礼仁”。如“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孔子回答的意思是,礼仪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人的内心真正合乎于“礼”的仁德,正如孔子所说,“人而不仁,如礼何?”(3.3);孔子入太庙(周公庙),每事问的懂礼行为及对周礼的恭敬态度(3.15);阙党童子不知礼的行为(14.44);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的“礼”问,“仁”问品德(10.17);曾子回答阳肤“为士师”的“哀矜勿喜”的“仁道”劝告(19.19);子贡回答公孙朝,老师(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19.22)。“文王武王之道”的“道”不就是包含“礼”“仁”为主要内容的“道”吗!而“礼”是什么?《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回答,我们可以参见《礼记》中孔子及言游谈及的“礼”:“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礼就是做事的准则)”,“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子游问所谓礼,恐怕就是指导人们抛弃坏的而保全好的行为吧?孔子说:“是的”)”。所以孔子及他人之“问”,问的是“礼”,答的是“礼仁”。

二、孔子的思想体系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9.8)”。“叩其两端”是孔子解决鄙夫之问的方法,在这里我把这种方法拿来,“叩其两端”——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用来解决《论语》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问题,明晰孔子的思想体系。

篇(5)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十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既延续了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也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全面领会十精神,准确把握十关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准确定义教师素质的新内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任务,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为实现十提出的各项教育目标和任务服务。

一、教师品德的体现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更加注重师德建设。要鼓励广大教师做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十精神的模范,并把十精神贯穿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教书育人,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切实在实际工作中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爱戴、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即品德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读教材、备好课外,还要努力去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跟上时代的新步伐。在小学阶段,人们眼中的语文教学就是识字、写字、读文、背诵、习作等。其实,小学语文看似简单,但却包容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还有情感与人生态度。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是给学生输入精神食粮,让学生认知世界,学会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精神食粮、认知能力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人性的发挥、知识的传播。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么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你的语言……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教师风范的体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注重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业务水平。十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学科专业新知识,还要学习教育教学新方法,掌握教育教学新技术。善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轻负高效学习;善于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在语文课教学中,如果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的话,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是教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从另一角度来看,只能说明该教师业务技能欠缺,他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谁都能做,而后果是误人子弟!

要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师资风范体现的要求。作为教师,如果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无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作为教师,如果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能成为其他教师课下效仿的经典。这样的老师看起来有点“文皱”,可是在他的熏陶下,学生们确实受益匪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三、教师爱心的体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更加鼓励教师勇于改革、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十报告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这是一个呼唤创新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教师。今天的教师,既要能够推陈出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善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下一代。

作为语文教师其爱心的体现,是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的前提。有爱心才能有责任心;有责任心才能有真心;有真心才能关爱学生、教好学生、带好学生。爱心能使语文教学的艺术达到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不是大众化的,而是突出的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学生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就不能称为艺术了。

篇(6)

关键词 文化教育 优秀运动员 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升,这一点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鉴于此,本文就从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误区

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练员或者是运动员,仍然没有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文化教育的质量;二是,在贯彻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认为文化教育,就是文化教学,将文化课学习当作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部。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文化教学,仅仅是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工作相较于文化教学工作来说,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例如:文化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等等。因此,只有以文化知识的教学为主线,全方位的拓展文化教育的途径,才能够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将文化知识教学当作文化教育的全部的做法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消极的、不利的。

(二)学训矛盾的存在

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各种运动训练是占据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再加上,长期受“锦标主义”的影响,运动队和运动员自身常常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者是社会利益等等因素,人为的激化了“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学训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目前来说,也仍然是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的一个常见问题。

(三)教学经费的不足

目前,对于多数运动队来说,文化教育经费的来源仍然较为单一,且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教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以至于造成了教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陈旧、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严重影响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

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根本,要转变思想,一是要注意摆脱传统的,只重视运动训练成绩而却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观念桎梏,将文化教育作为运动员发展的根本纳入优秀运动员的培养理论体系;二是要切实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在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和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的建设,以此来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保证学习时间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解决优秀运动员普遍面对的学训矛盾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的问题。《劝学》中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因此,为了确保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必须要在日常的训练中,确保运动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时间。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很多运动队靠“耗时战”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式,积极的通过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等方式,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避免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拓展经费来源是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运动训练,因此,相较于普通的学生而言,他们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就少得多,而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要有更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来保障其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增加经费投入。例如:体育系统不但要注意加大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运动队还应积极的争取教育系统的经费支持和各类公益基金的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地方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把它们继承和延续下去,对于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潮汕文化是以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市为主,由讲潮州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种属于汉文化的地域性亚文化。1、以“开放融合。兼取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其突出特征。潮汕地区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其中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木雕闻名遐迩,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汕头市澄海区有着浓厚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氛围和数量众多的地方艺术门类。近年来,澄海区中小学在利用潮汕地方艺术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渠道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2、2010年澄海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澄海实验学校和莲下中心小学2012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澄海实验学校小学2011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另有四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澄海区各中小学在如何通过有效途径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

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 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

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 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喜欢,感兴趣,才有传承弘扬的可能。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家人在与孩子的言谈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一点一滴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引导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诸如聘请民间知名艺人,在课外或课内担任艺术辅导员,开设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讲座或课程等,这是地方优秀传统艺术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教育、文化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文化公益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社区、村居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创造一个展示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地方优秀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地方艺术往往比较质朴,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既能走进地方艺术的殿堂,又能摆脱它的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澄海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篇(8)

以北京地区广大中小学教师为主。欢迎其他地区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参加。单位和个人均可报名。

网上报名网址: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选择“‘健康杯’评选系统”。

二、时间安排

1.优秀论文提交时间:2009年9月10日至2009年11月10日。

2.优秀论文评选时间:2009年11月、12月。

3.研讨交流及颁奖活动:2010年1月(北京,时间地点待定)。

三、活动说明

1.本次论文征集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老师自愿参加。

2.主办方将选择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专家、优秀教师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把关,客观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坚持三审制度,评审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

3.论文形式包括:经验总结、咨询辅导案例、活动设计、调查研究、教育教学感悟、理论研究等。

4.论文以作者原创为主,注重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突出个人特点和区域特色,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质和时代要求。抄袭文章不予参评。论文字数在4000字到5000字之间,内容简介1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

5.请作者详细注明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姓名、职称、联系方式。

四、参评要求

1.论文征选形式。为保护环境,节约纸张,提高效率,此次论文征集活动采取网上提交方式进行。请进入心理健康网:省略,进入首页后在左侧点击“健康杯”评选系统,进行注册投稿。网上提交成功以后,会显示“您已成功投稿”。不要再寄文章的纸稿。

注册投稿步骤请见心理健康网“杂志快讯”和“健康杯”栏目的《“健康杯”活动网上投稿步骤》。

2.严禁抄袭别人的作品,严禁从网上下载文章进行投稿。

五、评选结果

1.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

3.主办方将另行组织专题研讨交流培训活动(通知另发),并向论文获奖者颁发证书。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例和实践活动案例获奖者进行颁奖。

4.省略

投诉电邮:chen.rainbow.省略

篇(9)

第七届(2013年)评选活动将自2013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3年6月10日。第七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3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王妮妮 《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眼动特征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李春会 《一位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差异的叙事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郭梦之 《社会故事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个案研究——以

进餐活动为例》

王 玲 《莫扎特音乐对儿童表情识别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李 寅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不同参与者立场与观点的比较研

究——以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为例》

张云亮 《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

武琬霄 《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促进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的实践研究》

王厚菊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行为及其同伴关系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刘晓晖 《当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幼儿教师评价改革研究》

代 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学前教育改革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李聪颖 《北京幼儿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刘 琴 《中外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分类准入制度的比较研究》

刘小飞 《5~6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

吕雪娇 《中班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

张冬瑞 《幼儿园教师运用非正式评价的现状及改进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军利 《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

的发展研究》

曹高慧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基于CLASS

系统的研究视角》

张孟勰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幼儿用筷动作发展研究》

谷 禹 《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

南通大学

王 娟 《3~6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孟 岩 《幼儿教师缄默游戏观对游戏指导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 颖 《幼儿园对话教学研究》

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沈 娇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

梁小静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宋寅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培娣 《幼儿园课程统一化抑或多元化:基于教师态度与行

为的视角——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王 蕾 《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袁军荣 《幼儿在园心理压力研究——以上海市区某幼儿园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

王艳梅 《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研究——以昆明市三所民办

园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张 丹 《教育戏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生命

教育之“人与自己”为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 懿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

朱君莉 《两种音乐教学法在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与学习品质上

的教学实验研究》

王 英 《幼儿教师实施“尊重”品格教育的个案研究》

宣兆霞 《乡镇中心幼儿园民间游戏物理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湖州市A幼儿园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欢 《少子化时代中美家长育儿态度对比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陈曼丽 《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

数学活动〉为例》

鼓励奖

上海师范大学 秦英娟

福建师范大学 林 娜 季奎奎 郭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 郑晓博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

刘佳丽 《多重视角下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研究》

马 波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要“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吗——以

X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汤成麟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虹宏 《幼儿园实习教师的生活体验研究——以浙江某幼师学

院八名实习教师为例》

费青青 《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研究》

张家虹 《大班幼儿加减法策略运用特点研究》

赵哲悦 《教师对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认识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以诸暨市区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例》

蒋丹丹 《学前儿童数感发展的眼动研究》

篇(10)

二、主办单位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学院(系)

四、活动时间

征稿截止时间:2013年6月10日

评选揭晓时间:2013年7月30日前

五、评审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霍力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荣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晓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秦金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刘云艳(西南大学学前教育系)、刘明远(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郑健成(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周世华(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活动组织

1.评选范围:全国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2013年应届毕业生独立或合作撰写的毕业论文。

2.论文分组:分设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三个组。

3.论文推荐:大专、本科生参评毕业论文由所在院校(系)集体推荐。推荐数量:大专生控制在本院校(系)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本科生控制在20%以内。每篇参评论文均应附上两位具有高级职称指导教师或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评语。研究生推荐名额不限,由导师推荐并写出评语。所有参评论文均一式一份并附上作者本人学生证复印件,于2013年6月10日前(以当地邮戳为准)寄至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编辑室(邮编310012)。参评者同时登录《幼儿教育》杂志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根据网站指示注册并上传参评论文的电子文档。

七、评选和奖励

1.特邀全国各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科带头人组成论文评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分组评选,按一定比例评出各组优秀论文。

2.由主办单位颁发获奖证书。

3.获奖结果将在2013年9月《幼儿教育·教育科学》杂志及其官方网站“幼儿教育网http://”上公布,部分优秀论文将选登在《幼儿教育·教育科学》上。

4.获奖作者编入“中国幼教招聘网http://高级人才库”向全国各用人单位重点推荐。

篇(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已完成价值超越,教育的核心已从注重职业能力转向职业素养。二者在教育的意义上都是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有机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是文件的重要精神。

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一是提倡强健体魄,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既能够强身健体,又能磨练意志。二是蕴含伦理规范,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等。三是蕴含完善的人格修养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自身人格的修炼,即修身为本、道德至善。四是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五是蕴含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良习惯多。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贪图安逸享乐,虚荣心极强,由此造成抽烟、酗酒、旷课、打架斗殴等问题。二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普遍有得过且过心理,依赖心理严重,动手能力差,生活状态一塌糊涂。三是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学生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存在自卑、爱走极端等心理障碍,由此给学生管理、同学交往等带来不利因素。

第二个方面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一是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一切以眼前利益为关注点,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态浮躁,满腹怨言,无法正确看待企业、社会、家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忠诚度差,频频跳槽。二是纪律性差。学生散漫惯了,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不是正确面对调整自己,而是消极应对,要么自行离职,要么被企业开除,要么懒散混日子,无法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三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团队意识,难以在企业长久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首先,紧抓理念的融合。二者之所以能够起到的教育作用,其实质乃是抓住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古语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好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积极效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该上自领导,下至老师,自上而下从各方面点滴去力行、去做、去实践。

其次,紧抓内容的融合。一是抓住人性本质。激发老师学生向善之心,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正如古语:“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长养人的善心、善言、善行,这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二是重点培养职业精神。帮助学生养成不计较个人短期得失、乐于奉献、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良好品质。三是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德智体美,样样涉及;琴棋书画。门门略知,着力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四是突出教育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为核心,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则可以《弟子规》、《孝经》、《朱之治家格言》、《大学》等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言教、身教、境教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注重形式的创新。一是精编校本教材。精选《弟子规》、《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中华德育故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开设部分课程。二是巧设教育媒介。充分利用早读、社团、演出、文艺等渠道,如在早上素质教育课上学习经学;在第二课堂上学习书法、中国画、音乐、太极拳、武术、乐器等;在学生活动上开展读书会、社团、义工队等实践性活动;在班级上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班会、团会;在技能文化艺术节上增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实践感悟等比赛。三是成立学校分享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力行情况进行分享,通过成立“师生读书会”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最终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等优秀品质真正入心入德。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融合的成效

一是学生素质得到提高。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教育,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能够自我反省改过。在校能够有爱待人,团结他人;在家能够尊重长辈,感恩父母;在社会能够谦恭有礼,遵循秩序,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修正完善,普遍较谦虚好学、主动学习,尊重领导、师傅、同事,在企业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奉献精神,不计较短期工资和个人短期得失,具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好,不拉帮结派。

三是招生入学率得到提高。学生普遍对家长、老师、同学发生了诸如感恩、团队意识等积极态度的变化,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管理教育后,后期学生的稳定性得以提升了,流失率降低,学生和学校的正面形象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同,招生入学率明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是当前以及今后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这样一个群体,更应该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本质来引导学生,长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教育其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