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药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3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药文化论文

篇(1)

二、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立德树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立德树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对立德这样描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由此可以看出立德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医院校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自觉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当中,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利用中医药文化促进立德树人工作在中医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文化育人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形,传统中医药文化包罗万象,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育人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运用在日常的育人工作中,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代对医德的论述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充分发挥丰富的中医经典医籍对于培养中医学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坚定学习中医信念、巩固其专业思想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甘肃中医学院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甘肃中医学院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纳入立德树人工作体系之中,发挥文化陶冶人、感染人、培育人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以系列中医药文化课程为核心,构建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

通过梳理学校开设课程,笔者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构建中医药文化课程群为核心,构筑了立德树人的人文基础,主要从学习中医必备的3个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中医专业背景,以中医文化课程群为核心,培养深厚的中医药人才文化素养。通过不断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药文化3门课程为核心,由20门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它们分设中国医学史系列课程、专业能力拓展系列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等,见表1~表3。中医药文化系列课程突出了中医特色,加强了对于经典医籍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的中医文化积淀,丰富学养和人文精神,筑牢文化基础,课程群的建设,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夯基础、着长远的作用,成为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人文基础。

2.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为重点,打造立德树人的新领地。

学校建有敦煌医学馆,馆中陈列有敦煌遗书中的医药文献、敦煌壁画中的医学内容以及敦煌医学的近现代研究成果,突出了古丝绸之路地域特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与转化实验室,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研究机构,学校将敦煌医学研究的学术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教学优势和“以文化人的”独特优势,对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树立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板块”分方案项目成立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已经开展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等。学校坚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科研成果进课堂,把高水平的中医药文化研究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中来,这极大地拓展了学校立德树人的视野,有效提升了立德树人的层次,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新的文化高地。

3.以学校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治学思想和成长经验为基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甘肃中医学院历来重视中医文化传承,将老一辈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作为学校极为重要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在学校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名老中医,如西北针王郑魁山、真气运行学创始人李少波,以及于己百、黄正良、席与民、王文春、杨廉德、王德林、周信有、张士卿、王道坤等医学名家,他们有高尚的医德、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20世纪80年代学校制作了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教学录像片,2013年对这批教学录像片进行了重新数字化和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学生学习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更好地传承老一辈中医专家、中医名家的治学思想和诊疗经验,学校设立了14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和1个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通过收集整理、挖掘研究、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一步加强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些老一辈专家学者的治学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学子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启迪和精神指引,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4.以各类文化展馆为立德树人营造浓厚中医文化氛围。

学校建有中国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国医学史馆、中药标本馆等一系列文化展馆和古籍文献室,这些展馆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了感知中医药文化的平台。

篇(2)

二、奋发向上的中医药特色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育人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是赋予学校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风格的综合体现。学校一直重视学校的精神环境建设,“大医精诚,止于至善”是我们的校训,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浓缩,“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强调“大医”者要兼具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强调追求完美境界,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也是大学精神之所在。以精神文化为重心,提升校格、人格,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以宣传校训为核心,大力弘扬学校独特的人文精神。校训广场把“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融汇于校园景观建设之中,实现了办学理念的表征化、形象化。在董奉广场一侧种植了一片桃花心木,林中有一“桃花心木”石,石上刻有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桃花心木为常绿乔木,种子顶部有翅,飘落如螺旋桨,喻示中医学子桃李满天下;桃花心木广植于台湾,也寓意着两岸中医同溯一源;同名散文富有哲理地阐述了逆境中桃花心木成材的故事,寄望杏林学子能像“桃花心木”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存,努力成才。

三、严谨开放的中医药特色校园学术环境

学校处于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重要转型期,营造一个严谨开放的学术环境是实现学校重大转型的关键。时珍园、中医药博物馆让学生在入学初就能了解中医药发展史,受到中医药文化熏陶。教学楼、实验楼中设立了中医名家画像,全面生动地展示中医药学的文化审美意蕴,传递中医药学古朴深厚的文化气息。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中医先辈的石像,鼓励后人为之勤学不倦。学校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开展了临床技能大赛、实验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中医药基础知识大赛、护理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挑战杯”校内选拔赛严格把关,经过动员、各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决赛等多个环节,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还形成了以“旗山讲坛”为龙头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旗山讲坛”建于宋慈湖上,是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学术报告厅,于2007年年底正式启动。学校积极发挥“旗山讲坛”文化品牌效应,陆续开展了“宋慈湖畔话中医”系列学术讲座,通过中医药及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家”开展中医药继承及创新发展方面的讲座,加深师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同时,以“旗山讲坛”为核心,向外辐射发展,不断拓展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如2013年依托教改实验班“修园班”,开设“修园讲坛”;承办了福建省第四届中华传统美德大讲坛,并成立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篇(3)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篇(4)

中新网陕西铜川7月14日电(贺向前)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征求药王孙思邈中医药研究论文,征集到的获奖论文将在该市10月举办的国内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的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进行交流。

陕西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达3600多种。从远古的岐伯、神农尝百草,至享有“药王”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历代名医辈出。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属京畿重镇,文物遗存众多。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出生于铜川市西南部的耀州区,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称为“药王”。相传铜川药王山是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铜川市决定打响“药王”品牌,把药王养生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为此,该市将从今年起,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使铜川成为西部中药材信息服务、集散中心,力争把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铜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将于10月中旬在孙思邈的故乡——陕西铜川举行,活动期间,该市将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公祭药王孙思邈仪式、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铜川)国际保健养生产品博览会以及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

据介绍,这次征文主要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征文内容主要有: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孙思邈医德医风研究、孙思邈养生保健方法与长寿研究、《千金方》中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10个方面的内容。(完)

篇(5)

有机化学是药学研究与药物应用的有力工具。用于临床上的大多数药物(包括合成药、生化药、天然药等),其主要成分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这都需要我们了解及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性状。有机化学同时也是中药研究与创新的必备手段。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与应用中药的特长,开发与创新临床上有效的中药新品种,是我国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临床上使用的中药方剂组成成分复杂,同一种中药出现在不同的方剂中其所起的功效不同,这与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有关,可以说一种中药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比如:中药的配伍,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在熬煮中药的过程中,药与药之间发生了某些相互作用,其实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使中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而结果是有的增进或减低了原有药效,有的则抑制或消除了毒性和烈性。因此,弄清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对临床用药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有机化学的又一原因了。

(2)从化学学科的分类上来看

有机化学在大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都是先学习无机化学,然后再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学习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即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不好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化学还是中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一大必考科目,考研的同学只有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成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有机化学的历史上、从它与生活的联系上,从它在临床用药上、在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上还是在大化学中的作用上、在学生考研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它不是问题。

2.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1)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某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就会特别吃力。例如,醇、醛、酮这几章节的内容没学好,后面再学习糖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就很吃力。因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糖类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衍生物,糖的结构中含有醇羟基、醛基和酮基,它同时具有醇和醛、酮的性质。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跟随老师思路,不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2)老师在课堂上会反复的强调某些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考试恰恰不都是考重点难点么?如果掌握了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应该就不成问题了。(3)老师教学多年,不管是在知识层面上、解题思路上还是在常见错误分析上,经验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硕士、博士甚至是教授。在课堂上,老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古训必定有它的道理。老师除了传授给我们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与方法,定能学好有机化学。

2.2课上做好笔记至于笔记

我建议大家记些老师强调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例题。不懂的课下可以问老师,即使将来忘记了,还可以再复习。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做个有心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就会成为你学习有机化学更好的捷径。

2.3课上、课下积极地记忆“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相比较,“记忆”对有机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有意记忆、联系实验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趣味记忆、记错记忆等等,这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都适合我们,我们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做好实验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先要做好实验。在做实验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不要眼高手低,而且要学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6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而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进而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实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反应,从而更轻松地记住反应。

2.5学会思考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和发明者深入看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的。可见在学习知识上,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它会使你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尤其是有机化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能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篇(6)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提炼企业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团体以及每个个体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生存的支柱和前进的动力。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它渗透在企业的基本信念、共同理想、奋斗目标、价值观念、竞争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反映在全体员工的思想精神风貌之中。

1.企业精神必须反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要求。

企业精神必须反映企业的基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员工的行动指南。在目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市场经济和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与要求,企业精神应该强化爱岗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知识创新精神,努力培养企业员工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发展观念等现代意识。

2.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集中反映了企业职工的思想活动。

一般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是企业职工对企业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精心分析,全面归纳,反复推敲,从企业的宗旨、目标方向等方面进行概括提炼出来。

3.企业精神必须以人文本。以人为本,要确定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要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一切管理活动。一是要突出柔性管理。目标管理是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基层、到人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在监督和考评上更多的注重成果,而非过程,这就为职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高职工对工作的兴趣,本身就是为了发挥人的潜能,为此企业还可以采取工作岗位轮换等方式来实现此目标。二是构筑双赢平台。企业要构筑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平台。

(二)树立企业管理风格。

以企业精神具体化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风格。包括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如依法治企、从严治企、规范化管理、微机管理、服务承诺制等。企业管理风格不是一天两天,一月半月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时间培养。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发动职工充分讨论定出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广泛宣传,并由领导示范影响职工,一步一步地树立起来。

(三)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或者说是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它包括企业领导形象、员工形象以及企业整体的服务形象。企业形象的形成和建立使企业的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专业技术、公共关系在社会和客户心目中形成总的印象。企业形象不仅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事,而且与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条件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领导重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等都需要靠领导去提炼和设计,也需要领导的规范行为带领和影响员工贯彻执行。因此,抓好企业的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好领导的认识问题。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那种把文化教育、文娱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已不多见了,但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经济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向现代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严峻的挑战,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促进企业管理的驱动器,正是现代企业管理先行者潜心研究的宝贵结晶。

(二)全员参与是保证。

全员参与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体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得不到企业职工的认同,没有企业职工的广泛参与,就如同无源之水一样必然枯竭。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三)创新发展是根本。

创新发展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只有创新的企业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总体上讲,目前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低级阶段,摆脱旧观念旧思维羁绊,不断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事业需要创新。如何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呢?一是要重新审视企业的现有文化,对企业文化进新系统的研究和不断的探索。二是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其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广泛性、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三是要立足于问题的发现、分析的解决,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客观要求出发,从利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出发,不断地创造出新的适合企业发展,适合科技进步富有时代气息的企业文化。

三、 企业文化的主要作用

(一)扩大企业的辐射面。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和交往,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以良好职业道德、精湛技术、优质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在联系与交往中必然给人们带来深远的影响。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留有美好的形象,是取之不尽的无形资源,将受益无穷,它能刺激客户,使其对企业产生有益的行为,使企业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优秀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使绝大多数企业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企业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优秀企业文化能培育职业道德,可促使员工在深化企业改革、利益关系调整等变动中,正确妥善处理公与私的关系,能巩固和发展团结向上、协调稳定的群体关系。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整个实践活动中界定员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激励员工自觉地按照企业总体水平、统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强化员工的创业、敬业精神,为促进企业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

(三)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崭新成果,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原有企业管理理论的总结创新的结果,因此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角度上思考。经验管理属能人模式,凭感觉、靠经验管理、靠个人的能力、素质、经验和风格在发挥着作用,结果使大部分企业长期停留在租放管理水平。科学管理属于制度模式、企业各单位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了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了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了科学化,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都有成套科学的、规范的制度和程序。

(四)提高企业竞争力。

篇(8)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18-01

前言: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分支之一:中医,如何在市场中不断发扬光大,是一个摆在所有中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构建中医院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传统医学,是摆在所有中医院面前的一个难题。

作为社会文化体系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表现方式,医院文化是一种由团队精神和文化积累出的,医院在经营期间及其职工在从事医疗护理工作期间所表现出的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等,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也是一个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医院文化,一方面,它具有医疗行业的自身特色,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文化的通性:医院的内生增长性,职工的内部凝聚力、人才的激励奖罚机制等;以及医院的形象所塑造的市场竞争力,如医院的市场形象、外部信誉,亲和力等。

中医学,源远流长,曾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相较于西医,中医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崇尚自然,献身精神等方面。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中医学的传承者,中医院更应该大力建设中医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新时代的中医院。

一、中医院构建医院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构建核心价值观: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原因,中医院建院时间普遍较短,大多数是在解放后成立的,由于时间不长,且从建院初始往往就形成中西医并存的状态,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水平比较低,因此吸收西医方面较多的先进技术,技术的引进导致意识形态多样化,有些中医院因此失去了自身特色,在患者看来,并不比其他医院更有特色,而要构建中医院特色文化,则首先需要对中医院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整合,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向心力,进而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发扬光大中医学。(二)提升医院集体凝聚力一个集体是否优秀,是否团结向上,首先就表现在这个集体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当员工在一个彼此拥有同样价值观的团队中进行工作,共同的价值观将会使其形成共同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构建拥有共同文化的员工团队将大大提高组织人员的向心力,反过来,人员的向心力提高了,则对于新成员的溶入又将起着积极的作用,这样不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什么困难,医护人员都能心往一处使,力向一处用。(三)提高执行效率一个单位的政策制度制定再好,财务细则规定再细,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则一切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集体没有良好的向心力,则任何制度与任何命令,都将大打折扣,因为人员的心态积极与否,决定了这个集体的执行效率高下,是否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了制度控制,物质分配合理外,员工的心理情绪也需要进行调节。因此,构建中医院文化,创造共同的精神、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才能将医院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真正的有机整体,进而提高医院制度的执行力,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四)提升竞争力俗话说的好,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下,整个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市场呈现出服务供应迅速增长的趋势,于是酒深也怕巷子深了。如今人们在进行服务消费的时候,较以往更加注重品牌效应,所以,现代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硬件的竞争,各类的软实力也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指标,树立医院的形象与社会声誉,创建中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中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之道。

二、构建中医院文化体系的实施和操作方法

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群众口碑,是当代中医院责无旁贷的责任。建设中医文化,需要中医院通过良好的服务、过硬的技术来实现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建立良性循环,扩大中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仅仅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够的,通过成立院领导挂帅的工作检查小组,将文化建设任务分配到科室,定期检查文化建设工作进度,并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工作目标计划,将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医文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土壤。(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中医院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医院就在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专门负责制定计划、确定考核方案、检查工作的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医院各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二)长远规划,持续发展。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些文化方面的元素或者艺术手段展现中医院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同时在服务理念上展现传统中医文化:杏林春暖、大医精诚等,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使人们在需要就医时会倾向于在中医院接受治疗,从而扩大中医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三)加强考核,注重实效。。医院需要将文化建设列为各科室年度考核目标之一,定期检查工作进度,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阶段性评估,其考核科目包括:理念认同度、工作执行效率和文化表象建设进度等,切实把这项有利于事业发展、有利于体现医院价值观念的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作者单位:无锡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18.

[2]唐汉钧.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外科卷[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56.

篇(9)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

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10)

一、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交往表现在合作、援助,抑或战争、冲突,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世界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格局。事实上,无论是何种交际,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自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逐渐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人员也因此需求量增多,但优秀的翻译人员在国内是非常紧缺的,对翻译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一名译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跨文化交际,指的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交际利用语言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信息来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信息反馈等环节所构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达到交际双方所预期的交际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的关系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得体性和有效性,跨文化交际体现在特定的场合中。Kim的定义是从微观来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他更强调的是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而不是交际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流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不相通,此时为了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翻译则是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多方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如语言、文化、心理以及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能力等多个方面的众多因素。需要对译员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和提高的另一点表现在译员在通过语言表达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自己的身份,所处的语境需要,还要判断自己所说的语言从语法,文化等方面是否能够被对方所接受。除此之外,译员应有很强的文字水平,能够很好的对语言进行文字转述,需要通晓交际双方的国家背景及往来关系和文化渊源,要对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要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是一名合格译员必备的基本技能,保证了译员能够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

下面将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译员的重要性:

1.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比较肤浅的意识,就是会外语就能做翻译,这是一种误解。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姜江说,外交部的青年翻译培训是两年,第一年在海内,第二年在国外。在海内深圳翻译公司第一年的前半年是封锁式培训,比大学的要求还要严格,天天早晨8点和下午1点准点听外台,或看外国的电视节目,由其他同道做指导,做听力和笔记的训练。半年之后开始实习的阶段,去旁听英文处、法文处同道们现场的翻译,让青年人有现场感,同时也介入他们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手段让他们尽快成熟。一年之后再派他们到国外去,如美英,通过国外语言环境来进步语言水平,同时开阔视野,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特点,为归来之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一过程便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译员不是单单只会外语,而要了解外国文化,并且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一场国际性会议,译员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这个会议的主题,流程等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2.如若译员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难免会出现失误。例如中方接待人员到机场迎接到中国访问的外宾的时候会说,“您一路上辛苦了”,把这句话译为“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语法上来讲,这句话这么翻译没有错,但是在外国人听来这句话就显得很奇怪,因为这尽管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但是并不符合英语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对于译员的跨文化交际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如何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的储备与积累。笔者认为,广博的知识面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的基础,译员应注重平时对于各个领域知识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这样会或多或少的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因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而导致交际失败。

(二)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作为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语言能力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要深度发掘基础语言知识的文化内涵。第一,语音语调。译员的语言发音要精准的同时,发音的技巧也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例如连读语调和同化等以及对于语音的辨析能力,因为交际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英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第二,词汇和句法知识。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是翻译的重要类别,从这些词汇中筛选出用的较多的高频词汇,加强发音,并进行必要的拼写和记忆,并挖掘文化内涵。第三,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的重点是其基本技巧和技能,翻译技能的培训范围很广,例如:笔记。由于大多数人的记忆力不是超群的,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借助笔记进行辅助。笔记是口译的关键,对译员的培训过程中,笔记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掌握翻译过程中处理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林超伦先生指出了口译四大要领:“别停下,即使没有听懂!也要保持连贯。别露馅,即使说错了也要及时纠正,不能失态。别着急,态度一定要平和沉稳。别太久,不能把一句话翻译的太复杂。”

(三)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根据苏曼“文化适应模式”的观点,要尽量缩短与对方文化和语言的距离,这样才能习得对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1.要树立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2.要进行充分的文化导入;3.建构合理的跨文化学习体系。

五、结语

总体来讲,我们从上述方面很容易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对于一名翻译人员的重要性。作为翻译人员毋庸置疑的是要准确并及时客观完整的传达交际者的意图。这对翻译员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其精通源于和译语的同时还要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并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这就要求其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时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培训译员的主要目标。(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Lyons,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Z].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建才.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

[4]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11)

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

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抑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

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

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四个基本原则作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

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6.5研究方法:个人创造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

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

动地使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展开描述。

3.6.6统计学处理:说明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统计学符号按GB3358

-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3.6.7伦理学描述: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

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7结果

报告研究的结果,不应简单地罗列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始材料和数据,而

必须将其归纳分析,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用文字和各种

图表表达出来。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合乎逻

辑,不能有任何虚假或含混不清,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

3.8讨论

讨论强调新的和重要的内容,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

,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研究工作尚未完成不要声称并暗示工作的优先权。如果

不能导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或待解决的

问题等。应将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

。不必重述已在前言、结果部分详述过的资料或数据,和过去文献已报道的内容。

3.9图

图应具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和图例,不阅读正文,就可理解图意。图的

内容不要与文字、表格重复。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

主辅线分明,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图高度与宽度的比例一般掌

握在5∶7左右。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没有

杂乱的背景。病理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实物照片涉及尺寸者应附

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

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

图的书面材料。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一致。

3.10表

制表的基本要求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

性。表的内容不要与文字、插图重复。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须与正文

一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一律使用三线表。

3.11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有通用译名的

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

新版本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

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文,但人名后

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

”。

缩略语:文题中一般不用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

中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使用缩

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3.12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

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

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13数字用法

数字的使用,执行《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年

出版〕。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

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3.13志谢

志谢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

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

。原则上应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

3.14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主要是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

阅参考;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省篇幅;同时,也是对他人成果和著作权的

尊重。因此,应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一般每篇论

文均应有参考文献。论文所列参考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原著的,而不应是转引

他人的。应选择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用10年以前的文献。应注意引

用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进展,且易于查找。由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较

严,项目较多,稍不注意即出现差错,使读者难以查找,因此必须认真核对原著,

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注意准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出第1~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

”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

;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3.15脚注

脚注常用于注明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基金资助项目等。获得基金资助产

出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

明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可按

级别依次列出。

4初稿的审查

4.1要注意布局结构。“四段式”的各部分都要妥善安排,既要明确分工,

避免重复,又要互相配合,防止遗漏。“四段式”是基本结构,但应根据论文的具

体内容,作灵活的处理。每篇论文一般均分为几个部分、若干层次,分别冠以适当

的小标题。标题不可过多。同层次标题之间,内容要有联系,体例应统一。全文的

标题要相对均衡。

4.2行文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不应过多地插入枝

节问题,罗列一大堆资料和数据,以致扰乱甚至淹没了主题。材料和方法部分,要

着重介绍有关保证科学性和提供重复验证的必要信息。评价实验结果、临床诊断和

治疗效果等,一定要说明其标准。在结果分析中,绝不要无选择地罗列所有资料和

数据,但要详述有意义的结果,包括正面的、阳性的结果和反面的、阴性的结果,

有时后者更为重要。讨论部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观点统

率材料,夹叙夹议,最能引人入胜。临床论文尤其应该用自己的病例统计数据和个

案来进行论证。

4.3要善于将图表与文字配合使用。三者内容不应该重复。核对图表在文内

是否按序标引。

4.4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科技文章不同于文艺作品,不要求辞藻华丽,

形象动人,而要求准确、简洁、通顺、合乎语法和修辞。

4.5要重视规范化和标准化。注意医学名词、简化汉字、计量单位、标点、

符号和数字使用的规范化,第一次使用缩略语时是否写出全称,核对参考文献是否

按序标引以及著录格式是否标准。

4.6认真通读全文,检查有无笔误、拼写、打印、计算错误。

5投稿前的准备

投寄论文要选择适当的期刊,做到“知己知彼”。投稿前,要认真阅读目标刊

物的稿约,并且分析其已刊出论文的水平、特点及其栏目,将之与自己的文章相比

较,以决定如何投寄。

一般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刊出的论文具有国内先进性或重要指导性,同时

也重视临床实用性。

稿约中一般都对来稿提出格式方面的要求,应认真对待,以免因形式审查不合

格被退稿而延误论文的发表。

必须注意的是,切忌一稿多投,即同时投寄两种刊物或多种刊物,或投寄一刊

后未等退稿又投寄他刊。但是,同时向不同刊物投寄中文稿和外文稿,则不属一稿

两投,因为其读者和文种均不同。在国际上,这种情况称为平行发表(parallel

publication)或二次发表,与一稿多投引起的重复发表(duplicatepublication

),有原则区别。

二次发表要符合以下条件:⑴作者已征得两个刊物的编辑的同意。负责二次

发表的编辑必须得到首次发表的复印本、单印本或原稿。⑵首次发表到二次发表

的间隔至少1周,双方编辑经过协商后除外。⑶二次发表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读

者群,往往以缩简本为宜。⑷二次文本真实反映首次文本的数据和解释。⑸二次

文本的标题页脚注要向读者、审稿人、文献机构说明论文全文或部分发表过,并标

出初次文献。比较合适的脚注是本文依据某杂志首次报道的一项研究,并附参考文

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