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幸福感调查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幸福感调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幸福感调查

篇(1)

大部分婚姻与爱情无关

在本次调查中,48.9%的参与者认为婚姻是“过日子”,27.1%的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相依为命”,而选择“实现美好爱情”的仅16.2%。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参与者的婚姻观是理性、务实的。

另一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在回答“你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是什么”时,49.7%的人相信“婚姻是爱情的前提”,但也有40.5%的人认为“婚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内容与爱情无关”,还有4.2%的人选择“只要婚姻的其他方面令人满意,爱情可以完全没有”。

理性、务实的婚姻观,一方面有可能使婚姻、家庭更加稳定。因为仅从爱情的角度理解婚姻很容易将其理想化,于是生活中一些难以避免的小矛盾、小摩擦就会使人感到无法容忍,继而使婚姻变得更易破裂。“过日子”的婚姻观则默认生活本身的平凡,即“与爱情无关的大部分内容和大部分时间”才是婚姻中的主要内容;而“相依为命”似乎更加强调对方之于婚姻的积极意义,如此显然更有利于婚姻的稳定。

另一方面,理性、务实的婚姻观似乎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在参与者的观念与经验中,婚姻的物质属性要大于精神属性,而这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者的婚姻幸福观。在回答“婚姻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主要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时,46.4%的男性选择了“获得一个在生活中可以依赖的人”,而认同“获得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或“体验爱情”者之和仅有30%;女性选择“依赖”一项的比例则达到了65.9%,仅有18.1%的人选择后两者。

希望配偶忠诚 自己渴望出轨

在回答“你是否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时,60.8%的男性和47.9%的女性坦言“是”。显然,这些数据与近年来中国婚外恋现象不断增加的事实形成呼应。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著名作家王海认为,喜新厌旧的心理深植于人性之中,而与社会环境的更替相比,人性的变化总是微小而缓慢的。看似居高的婚外恋比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社会对婚外恋现象的宽容。在各种制度、文化和心理限制解除后,如今的人们已经敢于释放自己被压抑的人性,并且相对轻松地承认这一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比例婚外恋人群的出现,是人性摆脱众多束缚之后,社会宽容的结果。

中国政法大学夏吟兰教授对婚外恋的解读则主要经由性别和历史的角度。夏吟兰认为,婚外恋的大量存在与中国人在历史上形成的一夫多妻的心理基础有关。虽然西方人在“性”问题上也显得比较开放,但由于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约束,他们对一夫一妻制度和婚姻还是比较尊重的。多数带有“性解放”意味的行为都是在婚前发生的,一旦结婚,至少会收敛很多。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中,有钱人往往就是一夫多妻多妾。当婚外恋现象在当代中国大量出现之后,很多人仍然认为这种“多妻”、“多妾”、“多情人”的生活状态是富有、时髦的标志。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动婚外恋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社会环境对婚姻的重要影响在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在回答“你认为社会风气对婚姻是否有影响”时,59.2%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38.2%的人认为“有一些影响”,两者之和超过97%。绝大多数人认同社会环境对婚姻的影响,而婚外恋现象的日益增加显然也与此有关。

另一方面,婚外恋的大量存在已对传统的婚姻伦理,即夫妻间应相互忠诚、相互信任构成一定的挑战。在回答“你是否怀疑或曾经怀疑配偶发生婚外恋”时,41.4%的男性和46.5%的女性表示“是”,而前述近半数女性和多一半的男性曾经有过或期待进行某种背叛婚姻的行为这一事实,更使得夫妻间的怀疑言之凿凿。

然而,另外的一项调查数据,又暴露出人们在忠诚问题上的矛盾。在回答“你能否忠于配偶”时,79.3%的人选择“能”;对于“你认为忠诚之于婚姻主要体现为什么”这个问题,68.8%的男性认为必须在肉体、精神和物质等层面全方位地忠诚,而持此观点的女性则达到81.1%。这说明在对性别比例进行平均计算后,有近75%的参与者称自己至少能够在肉体、精神和物质等方面忠于婚姻,然而,这却与承认上述“经历过或渴望婚外恋”的数字比例存在不小的分歧。

排除不诚实的因素,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很可能暗示了人们对于婚姻忠诚问题存在着“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重标准。换句话说,相当一部分人希望配偶在婚姻中绝对地忠诚于自己,但与此同时,自己却不希望接受婚姻忠诚条例的约束,对配偶履行同样的忠诚道德义务。

过半数人宽容婚外情

尽管平均约有半数的调查参与者承认自己有过或期待婚外恋行为,并且依据大多数人的标准,婚外恋被视为对婚姻的不忠,但在问及“你认为幸福的婚姻有赖于什么”的时候,59.4%的男性和57.9%的女性均选择“夫妻双方的理解和包容”。这说明,多数人都认为幸福婚姻的首要条件是宽容。

“如果配偶发生婚外情,你会怎么办”时,38.1%的人选择了“坚决离婚”,而50.4%的人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宽容,选择了“劝配偶结束婚外情,否则离婚”,另有11.5%的人对此表示了无所谓的默许态度,“只要不损害家庭的物质利益或危及婚姻则无所谓”。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3.5%的人认为婚外情应受道德谴责,41.6%的人认为“可以理解并宽容”,还有4.9%的人表示“无所谓”。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不管是作为受害者一方的配偶还是社会的大多数,均对婚外情表现出了相当的包容度。而这种宽容也是为了维护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多数人以宽容和期待宽容作为寻求婚姻幸福的办法。

对于已经发生的婚外情,59.7%的当事人选择“下决心结束婚外情,保护家庭和配偶的利益”。 25.1%的人选择在情人与配偶之间平衡,15.2%的人选择考虑重新选择婚姻伴侣。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事人对待婚外情的态度偏向理性,多数婚外情现象因此无疾而终。王海认为,婚姻的幸福不仅来自感情与身体,它所牵涉的内容太多,以至人在追求幸福时不得不考虑到各个方面。就婚外恋而言,仅从这一行为本身体会到十足幸福的人应该并不多,因为当婚外恋影响到自己与亲人关系的时候,婚外恋的当事人还是会感到不幸福。

王海的观点在另一个调查结果中得到了佐证:56.3%的人认为“婚姻使自己感到幸福”,其中,“性格”、“孩子”与“家庭”是维系婚姻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但有一个调查结果应当引起重视:接近六成人表示,婚外恋的原因是寻求情感的寄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性、务实的婚姻观所带来了婚姻与情感的背离,相当部分人的情感不能从婚姻中得到满足。这是导致婚外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婚姻幸福感的杀手。

调查:你认为维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1、你认为婚姻是:

选项 比例 票数

过日子 48.9% 5,014

两个人相依为命 27.1% 2,772

实现美好的爱情 16.2% 1,661

说不清 7.8% 800

2、你认为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是:

选项 比例 票数

爱情是婚姻的前提 49.7% 5,080

婚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大

部分内容与爱情无关 40.5% 4,139

说不清 5.6% 574

只要婚姻的其他方面令人满意,

爱情可以完全没有 4.2% 426

3、你能否忠诚

于配偶:

选项 比例 票数

能 79.3% 8,013

否 20.7% 2,096

4、如果配偶发生婚外情,你会怎么办:

选项 比例 票数

劝配偶结束婚外情,

否则离婚 50.4% 5,137

坚决离婚 38.1% 3,890

只要不损害家庭的物质利益

或危及婚姻则无所谓 11.5% 1,178

5、如果你发生婚外情,你会怎么办:

选项 比例 票数

下决心结束婚外情,保护家

庭和配偶的利益 59.7% 6,017

平衡好情人与配偶的关系 25.1% 2,524

对配偶与情人进行比较,

可能重新选择婚姻伴侣 15.2% 1,533

6、你认为社会风气对

婚姻是否有影响:

选项 比例 票数

有很大影响 59.2% 6,065

篇(2)

(安康学院,安康 725000)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学习、就业、家庭、婚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对幸福的追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幸福感状况良好,但也存在偏差。基于调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建议:1.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4.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pressures such as learning, employment, family,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lso chang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colleger is in good condi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first, strengthen the well-be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 a positive mental quality; secondly, strengthe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buil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thir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mote students’ happiness levels; forth,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关键词: 幸福感 大学生 调查 建议

Key words: happiness; colleger;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55-02

0引言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 、“颇扑不破的原则”。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转变,仅仅通过物质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评价等已经不能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标准,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在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问题之上,更加追求一种内在的、对自身生活质量的充实需求,幸福日益成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较高,思维较敏锐,其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荣辱与兴衰。近年来,大学生学业、人际、就业等压力加剧,弃学、厌学甚至自杀等现象屡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主观认知和体验中消极、不科学的一面。因而,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话题的探讨理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价值。

1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所谓幸福感,是指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幸福感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同时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个人的体验所制约,因而,又具有个性。笔者选取陕西五所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方式,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8份,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基本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1.1 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幸福的正确理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正面反映,对大学生幸福理解状况的了解,是考察他们幸福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们追求幸福的方向。在“家庭幸福、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事业成功、有份满意的工作、有知心朋友、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受到理解和尊重、有目标和追求、学习顺利、为社会做出贡献、自由自在、有权、有钱、随心所欲、吃喝玩乐”等16个选项中。一致性最高的前五个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能和自己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数分别为92%、75.56%、92.86%、77.1%、82.7%。而排列后五位的是,自由自在、有权、有钱、随心所欲、吃喝玩乐,百分比分别为19%,12%,9.8%,7.2%,5%。“有目标和追求”“为社会做出贡献”等社会评价指标已不是衡量“幸福”的首选标准,表明在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选择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价值。

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是积极的、向上的。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健康的,对幸福的追求方向也是理性的,有价值的。当然也有少数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对影响这些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探析,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价值观。

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2]主观幸福感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环境满意度、爱情满意度、学习满意度、自我外貌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自我总体满意度。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精力旺盛,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缺少磨难,处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可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无疑会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社会栋梁具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主观幸福感10项满意度进行5个等级划分,即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调查结果如表2。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整体水平较高,但幸福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爱情满意度、经济满意度、自我总体满意度三项指标评价较低,说明由于还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独立地位,大学生面临着经济、求职压力,学生时代的爱情是奢侈品,这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

1.3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要素分析通过开放式问卷和个人访谈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幸福快乐的主要因素有: 客观因素,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学习压力、身体外貌形象、家庭状况、社会支持等;主观因素,如人际关系、精神、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等。

①身体外貌形象:身体外貌形象因素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无法改变的,因而当有些学生在对自己这方面不满意时,很可能引起心理上的自卑,从而影响到对幸福的感知度。②家庭状况:在这里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家庭社会地位等。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生长于和谐、融洽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更高。家庭经济与家庭社会地位主要是通过影响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来影响学生的幸福感。当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较好,或者来自于城市家庭,其生活满意度较高。相对的,当学生的家庭贫困时,要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可能影响到其对幸福的感知度,从而导致对幸福的理解偏差。③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大学生来自于情感的支持, 比如人际关系间的友情支持、爱情支持、以及来自于老师的认可支持,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④人格因素: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期是相对稳定的,这与稳定的人格特质高度相关。大多研究认为,神经质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外向性和生活满意度正相关。[3]这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会对相同的事情做出较为不同的反应。⑤自尊:很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大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和总体自尊呈中等程度相关。即高自尊者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乐观自信,有较好的应急方式,所以能较好的应付各类问题,幸福感相对高。同时, 集体自尊感较高的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位置,能够在集体中体验到较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样的大学生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⑥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学生。[4]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如面对、解决问题,会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极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可见,提高安康学院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养其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2对增进大学生幸福感的思考与建议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幸福观,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幸福生活的构建,是大学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内涵。针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建议从大学生本身和学院两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2.1 加强幸福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幸福的本质,这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体验幸福,增强主观幸福感的前提;加强大学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事业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协调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与创造需要,认识和处理好个人需要和集体、社会需要的关系,使个人需要自觉地服从和融合于集体和社会需要之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挫折与成功的关系,充分认识自己,明确方向,避免盲目,树立目标,坚定信心引导学生对挫败正确归因,消除悲观,战胜挫折,振奋精神,增强韧性,并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保证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适应环境,去创造幸福美好的未来。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大学生体验幸福感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为大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生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在一定的集体或社会活动中的价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丰富,有意义,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满足需求、增长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2.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促进大学生幸福感水平提升

幸福感是外部环境与内在心理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幸福是在人们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拥有一颗爱心,心存一份美好的感情,不断地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创造幸福,把握自身发展规律,改善自我认识方式,促进自我调适,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从而提升幸福感水平。

2.4 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加强自我完善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确立人生理想,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防止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拼搏、努力、奋斗和奉献中追求人生幸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抓住在校期间一切发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质的机会,同时多关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努力成才;加强与父母同学、朋友、师长和社会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与能力,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意志,提高应对挫折、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能力;正视自己的人格缺点,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严谨、开放、自信、自强、独立而稳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04).

篇(3)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心理感受。在国外,主观幸福感已成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在国内,也日益吸引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主要涉及理论研究、跨文化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和测量工具的研制这几个方面。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除了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之外[1,2],大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居民、老年人和大学生群体[38],罕见专门以农民为对象的研究。虽然有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对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比较研究,但两者的结论却截然相反[9,10],曾引发社会和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因此,进一步研究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粤西4市1县5个村的300例居民。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为76%。其中,男112人,20~40岁46人,40~60岁40人,60岁以上26人;女116人,20~40岁45人,40~60岁56人,60岁以上15人。采取下村走访调查,用明确清晰的指导语指导被试作个别测试,对文盲或看不懂题目的被试予以清楚的解释和说明,做完后,立即回收问卷,并发放纪念品。

1.2 研究工具 考虑到目前一些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卷或量表受文化、语言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我们采用美国Gallup机构使用的单一项目测量(虽然基于单个项目的测查相对比较粗糙,但已证明是非常有用的[11]),由很幸福、较幸福和不幸福3个选择项组成,得分各计为3分、2分和1分;Cantril(1976)编制的含11个等级阶梯(0~10)的幸福感阶梯量表[11],可测目前幸福感,过去幸福感(5年前)和未来幸福感(5年后);自编生活满意度项目,由住房条件、经济、子女、邻里关系、周围环境、总的生活满意度这六方面组成,作为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使用SPSS10.0软件包对有效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t检验等处理。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的农民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对不同性别、年龄农民主观幸福感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异,但总的幸福感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LSD法)发现,40~60岁的中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差于20~40岁(MD=0.1904,P=0.045)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MD=0.3061,P=0.012)。而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MD=0.1158,P=0.341)。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平均值为1.99,略低于2.00的中值水平。

描述性统计发现,回答不幸福的人数为49人,占21.5%,同答较幸福的人数为131人,占57.4%,回答很幸福的人数为48人,占21.1%。交叉分析表明,女性回答不幸福的人数为30人,大大超过男性的19人,占61.2%;从年龄来看,40~60岁的农村中年人幸福感最差,在回答不幸福者中占57.1%。

2.2 过去幸福感、目前幸福感、未来幸福感之间的得分比较 对农村居民的过去幸福感、目前幸福感和未来幸福感的相关分析发现,3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正相关,其中,目前幸福感与过去幸福感、未来幸福感的相关较大(r=0.496**;r=0.495**),未来幸福感与过去幸福感的相关较小(r=0.286**)。对这三者分别进行t检验发现,三者之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合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目前幸福感显著高于过去幸福感(t=8.401,P=0.000);而其未来幸福感显著高于目前幸福感(t=17.374,P=0.000)和过去幸福感(t=21.342,P=0.000)。对年龄进行多重比较(LSD)发现,在目前幸福感上,年轻人显著好于中年人(MD=0.5978,P=0.040),在未来幸福感上,年轻人显著好于老年人(MD=0.8617,P=0.031)。在过去幸福感上,3个年龄层的人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2.3 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各项目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与住房和经济两大因素的相关最大,且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住房和经济因素与目前幸福感相关最大,其次是未来幸福感,而与过去幸福感相关最低;从农村居民的未来幸福感来看,子女因素的相关性有所上升。

2.4 生活满意度各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见表3。

从表3可知,在总的满意度方面,有61%的农民是满意的,但从农村居民对各个具体领域生活的满意度来看,超过一半的人(51.3%)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含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住房不满意者亦达46.9%。交叉分析表明,在对经济不满意的人中,中年人比例最高,为51人,占43.6%;年轻人45人,占38.5%;老年人21人,占17.9%。在对住房不满意者中,中年人比例亦最高,占41.1%;其次为年轻人,占40.2%;老年人只占15.7%。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当代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但在年龄上则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中年段的农民主观幸福感最差。毕明等人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也发现,35~54岁的中年群体的幸福感最低[3]。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压力大;再加上人到中年,在新观念和新技术的学习上以及体能上都不如年轻人,使其难于适应转型期农村急剧的社会变化,而倍感焦虑。因此,在考虑如何提高农民主观幸福感时,应更多地关注农村中年群体。本研究发现,虽然大部分农民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但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平均值略低于中值水平,说明农民的幸福感尚不够稳定,感到很幸福者的比例少。因此,对大部分农民感到幸福这个调查结果不能抱有太多的乐观心理。

篇(4)

三下乡已经结束了,现在正是进行经验总结的时候,我感慨良多,我们四个课题组在进行三下乡的活动过程都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活动历程,其中有困难、挫折、和气馁,但获得的更多的是成熟、勇敢、自信。

“大学生幽默压力应对与幸福感关系研究”课题组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忠于学术、忠于实践的精神,进行了一次开放性问卷,两次预测,才进行正式问卷的发放,总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课题组遇到了了暑假期间,大学生大部分回家的困难,但是我们整个课题组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在中大、暨大、华工和大学城发放问卷,在此期间我们深刻的理解到坚持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圆满完成了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为实践报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在博士师兄的带领下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实践报告。

“珠三角外来务工人员心理资本投资对促进职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影响机制研究”课题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经验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让我们明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良好途径,是促进大学生投身实践,培养锻炼增长才干的好渠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了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为头脑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更好的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提高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沟通交流的能力,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我们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在三下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更体验到了一些深刻的东西,而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

第一、团队成员的招募。三下乡队员的招募决不可随随便便招募。作为这个团队的成员,每个队员都要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标,把团队的活动当成自己的责任、当成自己的活动来办,有强烈的主动精神,并且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招募的成员尽量要各有所长,每个人能在团队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把活动做的更好。

第二、珍惜。是什么样的缘分,让我们能一起参加三下乡,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为了共同的目标,付出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努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机缘难得,唯有珍惜。珍惜今天,珍惜生活,珍惜让我富有!

第三、责任。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我们的各位组员都把追求顺利、圆满完成“三下乡”的活动,写出高质量的研究实践成果当做的自己的责任,而对此次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即使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也毫不退缩,正是大家的责任感和热情才促使了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

第四、团队意识。来自不同专业的各位组员,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良好的团队意识是一切活动成功的前提。我们是一个团体,一个集体,一切都应该服从,不论是做什么工作,一切都应该为大家着想,为团队着想。

第五、沟通交流。每个人不断地都会有些新的想法与体会,也许是喜悦,也许是忧伤,经常与队员们谈心,听听大家的心声,了解大家的感想,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集思广益,或是彼此分享喜悦的心情。

第六、主动。主动考虑队伍里的大小事情,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动地提出疑问,主动。这一个个主动,虽然简单,却意义重大,让我了解到更多,学到更多。

篇(5)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年龄为18~25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82份,有效问卷173份。其中,男性75人,女性98人。

二、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为了探讨不同性别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研究不同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珠三角地区男、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与性别的关系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在研究初期,学者在研究主观幸福感时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性别对个体自认的、公开的幸福感没有影响,个体的快乐是不分性别的。近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积极新的平均水平上,男性与女性非常接近。一些研究认为,女性倾向于体验比男性更高水准的不愉快情感。有的学者认为,造成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是因为情境的特殊性。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对珠三角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可能因为对于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而言,面对的是比较开放、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比较多的环境,从而导致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在评价主观幸福感水平时,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信任的积差相关分析

由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可知,4个P值都小于0.001,所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预测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赖存在比较高的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四、多元回归结果

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为因变量,以依靠性、预测性、信赖的得分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信赖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

从表3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主观幸福感总分的估计值=57.658+0.749×信赖

五、因子分析

为了探讨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KMO值=0.821,因此,可以认为,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接受。Bartlett’S值=329.681,且P=0.000

由表5的分析结果可知,若提取3个因子,则能解释全部信息的78.957% ,接近80%,能反映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根据表6分析结果,可以建立以下因子模型:

生活满足=0.895F1-0.158F2-0.162F3;控制感=-0.016F1-0.036F2+1.OO3F3

忧郁愉快=0.786F1-0.011F2+0.114F3;就业担忧=-0.056F1+0.984F2-0.036F3

松弛紧张=0.549F1+0.325F2+4.387E-02F3;精力=0.806F1+8.785E-03+5.814E-02F3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表5)可知,影响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3个因素为:

第1个主因子在生活满意度、忧郁愉快,松弛紧张、精力4个变量上的负荷较大,可理解为积极情绪。

第2个主因子是就业担忧,是指大学毕业生对毕业后就业情况的担忧程度。

第3个主因子是控制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思想的控制。

六、讨论

由表2可知,尽管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与预测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赖存在比较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研究的假设。但从分析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不高,这主要是由于调查的样本较大,所以仍然存在比较高的显著正相关关系。

由表6可知,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主观幸福感的第一个主因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包括心情忧郁愉快、生活满意度、精力、松弛紧张,换而言之,是对生活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对生活感到满足,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其次,是个体处于较放松的状态。第二个主因子是就业担忧,主要是担忧毕业以后的就业情况,尽管就业担忧是暂时的,但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第三个主因子是控制感。

七、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差异;

2.珠三角地区大学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信任度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篇(6)

一、前言

人类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然而对于幸福的定义却各有不同。幸福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质量评价满足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幸福取决于一个人的想法。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的综合评判,是衡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指标。情绪平衡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大学生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期,他们在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上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必须面对学习的压力,爱的压力和人际压力,主观幸福感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主观性幸福感测度量表,这一量表来自于Diener等人的设计,其中包含三个测度量表:生活整体满意程度、积极与消极情感体验,内部一致性系数(Alppha),这三者测度结果分别为0.797、0.763、0.829。这三个量表当中,其中第一个子量表中,生活满意程度由五个子项目组成,第二个子量表由六个和八个项目构成,采取7级计分的原则,其中,在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方面需要将两者的结果相结合,计算得分之和。

在某民办高校以及某公办高校,分别进行量表440份的发放,其中有效问卷401份收回,问卷回收的有效率为91.1%。 数据均采用SPSS11.0分析。

三、数据结果

(一)学校性质对于学生整体幸福感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得出,对于大学生而言,整体的大学生活满意程度以及消极情感上在学校性质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年级对民办高校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由数据结果得出,不同年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学生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85、25.15、17.27,大二学生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75、23.18、20.13,大二学生在各项的均值分别,17.27、26.73、19.55。

(三)是否独生子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由数据结果得出,是否独生子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独生子女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11、24.61、19.24,非独生子女在各项的均值分别为19.86、24.71、17.92。

(四)性别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体验影响

数据处理后结果不难发现,民办高校中,大学生积极情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

(五)原生家庭其与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显著性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原生家庭区域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六)生活费用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在生活费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P

四、讨论与结论

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存在着体制上的根本差别,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办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上都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大学生。

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维度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在积极情感上显著高于女生。研究中不难发现,从整体幸福感和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角度而言,女大学生总体优于男大学生,然而从情感的积极以及消极角度而言,两者并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学生的性别对于整体幸福感和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说是显著性因子,而研究的目的对象不同,结论自然也有所不同。

就原生家庭所在区域因素而言,这一因子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生活的满意程度具有显著性的影响,结论是农村学生的满意程度高于城市学生的满意程度。虽然城市学生的经济水平偏高,但是有更多的机会为大学生开阔眼界,认识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与此同时,城市中的生活压力与农村相比也更大,这也是城市学生都对于整体大学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都要低于农村学生。

对于生活开支费用,整体生活开支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中满意程度呈现出显著性的差异。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并不都是随着生活费用的提高而提高。家庭经济水平在达到平均水平之后整体生活满意度会有所改善,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不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

[2]李景华,胡洁,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3]李志,彭建国,彭晓玲.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J].探索,2000,(03).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甘肃某高校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70人;文史类专业179人,理工类专业114人;大一72人,大二97人,大三46人,大四78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甘肃省某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由Fazio在1997年编制,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指定的一种定性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3]。量表共有33项,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越高。量表包括6个因子: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S)、对健康的担心(H)、精力(E)、忧郁或愉快的心境(SH)、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O)以及松弛与紧张(RT)。量表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0.88,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状况分析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均分为21.09(大于18),表明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在中上水平,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所处环境较为满意。“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3.92±0.55)、“对健康的担心”(3.8±0.76)、“精力”(3.48±0.71)、“忧郁或愉快的心境”(3.59±0.68)以及“松弛和紧张”(3.43±0.65)等维度的均分都高于中等水平(3分)。但是,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2.87±0.61)维度上低于中等水平,反映出大学生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专业差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P

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城乡差异分析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城市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除“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之外)高于农村大学生(P

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结构差异分析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P

5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稍高于男生,但无显著差异(P>0.05)。

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5反映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上不存在差异(P>0.05),其中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级,而大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相对于其它年级最低。

三讨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专业差异,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与郑雪等的结果不同,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学科差异[4];与尹海兰的研究结果相反,她认为理工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文史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3]。这可能是由于抽样方法不同或抽样对象的构成不同造成的。文史类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较小、娱乐活动较多,理工科学生实验课程较多、生活相对单调,但是理工科学生的就业情况相对好于文史类学生。因此,研究结果的不同,需要考虑抽样对象中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的比例是否适当,所在学校和地区的就业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城乡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城市大学生在总体和各分量表(除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这说明城市大学生比农村大学生要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学生越幸福。由于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学习条件一般都比农村大学生好、生活上压力较少,而农村经济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学习条件都较差,所以导致他们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要比城市大学生少。这与谢敏芳、李黎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农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城市大学生[5]。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家庭结构差异研究相对来说较少,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这与我们的经验和假设不太相符。一般来说,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等玩伴,会比非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孤独和寂寞,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和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一般经验的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抽样对象的年龄特点造成的。我们的一般经验和基本假设可能更多来源于对年龄较小独生子女的印象。但是,独生子女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家庭中只有自己一个孩子的生活,而且他们的交往对象和社交领域也不同于年龄较小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并不只局限在家庭中。此外,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观点,大学阶段是发展亲密关系(恋爱关系)的时候,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并没有什么显著不同,他们并不缺少恋爱对象。所以,独生子女大学生并不会像年龄较小的独生子女那样会有较多的孤独感。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陈静、杨宏飞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6]。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只在“精力”这个因子上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这与张利霞、霍建勋(2009)测得的结果相同[7]。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不存在差异,其中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级,大四学生相对于其它年级幸福感最低,这与杜军、张欣和何宝平的研究结果相似[8],可能是因为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

四对策与建议

1确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目标理论认为,目标和需要实现时就会产生幸福感。因此,幸福感会因人们的价值和欲望的不同而有差异,目标的不同层面与幸福感的不同成分相联系[9]。如果大学生能够充分地相信自己,由自己的兴趣和实力来决定目标,让目标吸引自己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具有了从事任何活动,并且达到任何一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大学生一旦敢于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投入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时,离自己的目标不远了,将会产生较高的幸福感。

2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幸福的本质和获得幸福的途径

首先,幸福面前人人平等,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必须靠自己付出努力,而不是靠别人,越是刻苦勤奋的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享受到的学习的乐趣就越多,进而感受到的幸福就越高。

其次,建立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发挥班集体积极的社会支持作用。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大学生来讲,班集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体,可以对内向的学生引导他们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其融入集体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幸福体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最后,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叶浩生,郭永玉.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4.

[3]杨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08(10):182.

[4]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4):49-50.

[5]谢敏芳,李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与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6):105-106.

[6]陈静,杨宏飞.杭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52-55.

篇(8)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样本取自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3级全体新生2957名,最后有效被试为2817名,平均年龄18岁。来自农村的为1734人,城市的为1083人。独生子女为750人,非独生子女2067人。文科学生为1014人,理科学生为1803人,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本次调查采用《综合幸福问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MHQ 是在整合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理论框架与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建构的多方位、多测度、多功能的本土化的幸福感测评工具。该问卷包括一个指数(幸福指数)、两个模块(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九个维度(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获取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 0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 大一新生幸福感及各维度描述性分析

大一新生幸福指数分值均数为6.21,标准差为1.76,最高分9 分, 最低分1 分。超过5 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1.7%,认为有些幸福的22.3%;幸福的35.9%;很幸福的12.6%;非常幸福的3.9%。居于两者之间的占17.0%,有8.3%在中点分5 分以下。表1数据显示出四高(高健康关注、高利他行为、高自我价值、高友好关系)模式,提示大一新生具有健康向上、自信自尊、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参见表1

2.2 大一新生幸福感比较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对幸福感影响,我们对人口统计项目进行了分析。

表2数据显示,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幸福指数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生活满意度和生命活力二个维度上,城市大学生高于农村大学生,表现为更珍爱生命,关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与行为方式,更愿意帮助他人,富有爱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等特征。

表3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幸福指数上没有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4数据显示,幸福指数在文理科组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人格成长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正性情感维度上,文科大一生高于理科大一生;而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人格成长维度上,理科大一生却高于文科生。

3、讨论

本次调查大一新生幸福指数是6.21分;显示出四高(高健康关注、高利他行为、高自我价值、高友好关系)模式,大学生幸福指数高于高中生(6.09±1.91)、中专生(5.73±1.83),但低于研究生(6.60±1.08),提示教育水平可能增进幸福感水平。早期研究,往往把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认为其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本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幸福指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维度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更高的幸福自我评价,更多的生活满意以及较少的负性情感,提示独生子女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

篇(9)

大学生是社会团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社会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这对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研究方面,受到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可的是Diener的研究。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某种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估。这是从心理方面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是指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所在地等情况。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仅仅使用人口统计学变量来反映主观幸福感是不完全、不科学的。采集的样本数据不同,所显示的调查结果也不同,有些结果甚至是相反的。

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家庭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高,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但是,有些调研的情况却与这个结果相反。有些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大学生也同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二者呈现较少的相关性。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些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收入较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目前的生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标准相对较低,同等消费水平下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起到的影响。这种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客观因素。比如,当人口统计学变量受到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时候,往往会对原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增强的,也可能是减弱的。上述社会支持也可能作用在主观因素上。比如,某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尊心、人格特质等产生影响的时候,就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同样,这种影响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2.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是主观因素之一,它的分类是以艾森克的理论为基础,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三个维度来影响主观幸福感。学者陈灿锐在其《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中,基于理论和数据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相互关系。他认为: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有相关性,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高度负相关,与精神质呈现较小负相关,而与内外倾之中的外倾性呈现中度正相关。

自尊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主观因素之一,也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直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还可以用自尊来测量和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程度。有研究数据表明,正能量情绪指标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的情绪与自尊呈现负相关。自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可以避免焦躁和多虑,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情感。

归因方式是当个体行为产生后果的时候归纳原因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本身所决定的,而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以外的某种外在因素决定的。相关调研表明,内控型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性,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其自身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将更多地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但是,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结果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无论自身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这种结果的取得对于其个体本身的影响程度非常低,但还是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1.社会方面

社会要努力提高支持的力度和强度,为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降低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2.高校方面

高校应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加校内休闲活动,扩展大学生的休闲空间,加大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投入力度,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鼓励他们采用健康的休闲方式放松自己。另外,高校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量减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出现。

3.家长方面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与孩子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4.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应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渠道。当遇到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要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及时适应新的环境。

篇(10)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ZHU Lingchun

(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To survey the men and women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thods: general well-beings cale to survey the 60 graduate students. Results: Girl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our school. The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the satisfaction of life and interests, sad or happy mood, energy, gir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the three factor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higher than male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likely to face the pressure from the latter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society,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le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graduate; factor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①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个体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轻松、愉快等)和消极情感(抑制、焦虑、紧张等)两个方面。②③

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对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的研究却很少。作为具有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研究生,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精神压力,有人对2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轻度和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者分别达37.57%和10.05%。④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消解,则会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因此,研究我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校硕士研究生幸福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我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探讨影响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并分析男女研究生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65名在校研究生为被试对象,剔除无效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其中男生问卷30份,女生30份。被试者平均年龄21~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5岁。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版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用于测量被试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总体幸福感量表(GWB)⑤由美国国立卫生院中心制定的一种测量工具,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1996年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每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48~0.7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性为0.91,女性为0.95,重测一致性为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内容分成6个因子: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全国常模得分:男性为75分,女性为71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1.3 调查方法

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说明答题方法和注意事项,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运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男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一般资料

表1 主观幸福感男女生平均分差异比较

注:**表示sig.

根据检验可知,女生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平均分(M=92.00)高于男生(M=73.7),具有显著性差异(t =7.212,P

2.2 我校男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差异比较

分析可知,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的因子中,女生比男生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8);在精力的因子上,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0.009),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中,女生比男生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女生高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2)。

表2 主观幸福感六种因子的性别差异

注:*表示sig.

3 讨论

3.1 我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及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女研究生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如王淑燕⑥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男生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显著低于女生。同时,女研究生在六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研究生,其中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精力三个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我校女研究生更容易从生活中感受幸福,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满意。跟全国常模相比,我校女研究生总体幸福感的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意义,这与冯翠仙、⑦钱宇凤⑧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男生的平均得分比全国常模稍低,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也值得我们关注。

3.2 男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同等条件下男生的压力往往大于女生,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1)社会对他们的期望较高,虽然现在强调男女平等,但传统的观念仍然存在,如:男生被看作家庭、社会的“顶梁柱”,男生自出生以来,被灌输的观念往往是“你是男生,你应该很棒”,“你是男子汉,必须担起重任”等等;(2)男生对消极情绪及心境的处理方式,“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不像女生遇到挫折时可以示弱,可以哭出来,或找人诉说等等,他们一般把消极的情绪埋藏在心里,然而放在心里的负性情绪不会自动消失,研究表明,消极情绪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否则会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3)现实中的压力,首先是感情上的问题,我校是工科类学校,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男生人数远超过女生,很多男研究生仍是单身,已有研究表明,处于单身的个体主观幸福感一般较低。其次就业压力,虽然男女研究生生都会面临着这方面的压力,但男生在这方面的压力往往比女生更大,因为社会现实要求男生必须多挣钱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他们要靠自己,特别是研究生这个年龄阶段还要面临买房成家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关注我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特别是男研究生,应帮助其疏解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注释

① DienerEd.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2):276-302.

② 张灵,郑雪.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116-121.

③ 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0-74.

④ 孙艳平,吴谅谅.浙江省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卫生,2003.5:514.

⑤ 汪向东,王希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刊):83-86,127-129.

篇(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从温饱走向小康再走向富裕,逐步形成收入橄榄状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在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收入增加的同时,人的主观幸福感是否也相应成比例的提升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选择福州地区的中等收入人群为调查对象,研究中等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与收入状况的是否匹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调查其收入与幸福感的现状以及相互关系,关系到其切身利益,为未来的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也对同类地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

国外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较早,也相对比较全面,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大都是集中在对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统计分析,只有个别是直接针对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大都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收入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但也有不少学者得出差异较大的结论,认为收入只是影响主观幸福感诸多因素之一,主观幸福感受到国家、地域、社会、心理以及价值观等众多因素影响。现将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1收入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这种观点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收入更高时,人们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其主观幸福感相对也就更强,但此效用相对低收入群体要比高收入群体大得多。2000年Schyns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对比较理论及个人特征理论,建立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研究证明了此观点。同年,Dieneretal在加尔各答对贫穷人群研究中发现,个体的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密切。

1.2收入仅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其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有限

这种观点认为,收入对幸福感的作用存在一个最高极限,一旦达到这个极点,收入的增加将不会使幸福感产生变化。Graham and Pet-tinato (2001) 发现,当收入水平较低时,绝对收入的增长能够导致主观幸福感的增强,但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会变弱。Cum-mins (2000) 分别分析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及高收入组的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对于高收入群体,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 0.135;对于低收入群体,收入与幸福感相关系数上升到 0.257。以上研究刚好和美国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1974)有关收入增长与幸福指标研究结果相吻合。他的结论是在不同的个体之间,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并非直线型的,而是存在一个临界点,呈U型关系,即在收入较低的群体中,收入是其快乐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线性相关;但是,相对于中高等收入群体来说,收入的增加反而伴随着“快乐收益”快速递减现象,在较高的收入阶段,收入与幸福感的曲线关系几乎趋于水平状态,即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增加,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

1.3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

决定主观幸福感除了收入等经济因素外,还有许多非经济因素,例如健康、家庭生活、年龄、业余生活、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社会价值导向等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2012年,广东省调查过群众的幸福满意度发现,民众认为在影响其幸福感的各因素中,家庭生活、健康、人际关系等项高居首位,而后才是工作稳定,收入增长,富余的业余时间,第三是社会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最后是完善的社会保障、福利等体制。

2.数据来源及调查结果描述及分析

本文的数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取得,结合福州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平均收入水平,确定以收入水平和职业为划分依据,选定问卷调查对象。具体来说,就是选出福州地区人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区间内的群体为样本,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司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如会计、律师、医务人员、记者等)、个体经营户和其他职业的人群为主要受访者。本次调查问卷共设置十个客观题目和一个主观表述题,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有关受访者的收入现状、收入满意度等;二是有关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构成、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压力等项目;第三部分是针对主观幸福感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大小、目前所得收入与其幸福指数是否匹配,最后,还从收入角度出发,直接给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分等。

本研究共预定500份纸质问卷,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过程中,将无效问卷剔除,有效问卷共计437份,其中,月收入在3000-6000元区间的,即符合项目研究设定样本——中等收入群体的有248份。

下面针对问卷样本数据进行具体统计和分析。

(1)不同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评价统计,如表1。

调查问卷中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分值设置为91-100、81-90、71-80、61-70、51-60五段区间段,计算具体指标时分别折算为95、85、75、65、55五级。通过统计发现,不同的收入群体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收入较高的群体,总体主观幸福感自我评价也较高,平均值达到79.4;而中等收入群体的评价分值也居中,平均值为78.82;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平均自我评价只有74.33,差距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较高收入者,除温饱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外,还可以有富余的收入来丰富额外的、有关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所以幸福的自我评价也较高,反之,收入较低时,生活的主要重心还在为温饱而努力,基本生活外的可支配收入就相对缺乏,人的需求满足程度就比较低,所以,其主观幸福感评价也低。

(2)福州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按照职业标准分类情况统计,如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群体对主观幸福感评价平均得分是78.22(百分制),相对较高,这与前人的研究中结论认为,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收入的增加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用仍然较大是相吻合的;从评分标准差看,样本总标准差达到11.39,可能是因为问卷中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自我评分区间间距较大,这在预估范围内,尚可接受;按职业分类统计分析发现,相对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差值尤为显著,达到了17.2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分类较多,差异较大,其收入和工作压力差异也大,所以主观幸福感的样本离散程度也较大;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标准差只有9.27,低于平均值,说明其职业和收入相对稳定,所以人的主观感觉也较相似。

(3)中等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关系图,如表3。

表3 主观幸福感与收入关系图

从上表看,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仅占18.9%,而认为他们之间有一定关系的就有135人,占样本总数的55.65%,而且还有25.4%的人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很有关系。说明在这一样本群体中,超过八成的人都认为收入还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的。分析其原因,由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已经能满足生活基本需求,但是,跟高收入者相比,其富余的程度远远不够,还是对收入的增加有一定的期待,所以,大都认为收入对其幸福感的提升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4)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表,如表4

表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表

从上表看出,在影响收入的各种因素当中,比例最大的是生活质量,将近七成的人都认为,它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收入项目仅有60人选择,只占四分之一不到的比例;超过40%的人认为,丰富的业余生活也是提升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同时,社会环境、政府服务也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此项统计,再一次表明,收入与生活质量、业余生活、社会环境和政府服务等各因素一样,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但是其作用并不显著。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基础之上,总结有关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福州地区中等收入群体实证调查,据统计分析表得出如下结论,即这一群体的幸福满意度达到中上水平;而且大部分人都肯定,收入与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收入对提升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弱化;人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深受生活质量、业余生活、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服务所影响。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伊斯特林悖论”。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1)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人们的收入,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丰富的业余生活项目,维持安定、良性的社会环境,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为提升主观幸福感创造客观的因素。

(3)从个体内在看,要加强社会学、心理学的教育,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感知能力。

(4)要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导向,培养民众快乐的人生观和正面的价值观。 [科]

【参考文献】

[1]任国强,桂玉帅,刘刚.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的经验与国内的证据.经济问题探索[J].2012(7):24-29.

[2]管皓.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J].南开经济研究,2010(5):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