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摄影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摄影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摄影教育

篇(1)

我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每天徜徉在校园里,我的眼中时时、处处会有儿童的身影,我的身边时时、处处发生着关于儿童的故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时,我已踏进了校园:操场上有参加早锻炼的儿童,我用镜头对准他们,留下的是孩子们跳跃、奔跑、做游戏的身影;教室里,孩子们在认真地上早课,我用镜头对准他们,留下了孩子们阅读、书写、表演、交流时的一幕幕场景。我的相机里记录了孩子们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可爱的姿态,他们的欢呼、雀跃、拍手、嬉闹、微笑、愤怒、惊讶、甚至流泪……这些通过镜头摄入的场景不仅仅留在我的相机里,更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校园中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成长姿态,给了我激昂的工作状态,让我每天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二、摄影中感悟教育的管理艺术

我是一位教育管理者,追求完美,作风严谨。在老师眼里,我是一位严厉而挑剔的校长。随着我对摄影艺术的深入追求,我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大光圈与小景深”,暗示我要多放大老师们身上的优点,淡化一些无关紧要的弱点;“小光圈与大景深”,则启发我要多引导老师们多看身边同伴的长处,感受团队的力量,因为有了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才能把自己托得更高;“快门与速度的关系”,告诉我教育管理中“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有了我独特的管理方法――“一分钟评价”法;追求艺术作品的“创新与独特”,促使我在教育管理上也不断出新,并由此促进学校在课程改革上的不断创新,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奠基。摄影给予我在教育管理上的帮助远不止这些,且无法用文字来一一诠释。

三、照片成为生动的课程资源

一到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便会和摄影协会的影友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采风。不知不觉,优盘中的照片素材越来越多。我把它放到学校资源库中和老师们分享。我把自己拍摄的山川河流用于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资源;我把自己拍摄的家乡美景用于课堂,作为孩子们了解家乡“娄东文化”的课程资源;儿童又是天生喜欢小动物的,我便向摄影协会的老师们拷贝他们拍摄的一些珍稀动物照片,一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构图和用光技巧;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这些素材提供给科学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目前,我校的课程建设逐步彰显特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的“国际游学课程”和学科“嵌入式课程”的创生多多少少与我的摄影生涯有关,这些课程中的大量图片素材中融入了我的一份心血。

篇(2)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49-03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作为现代高层次的摄影艺术教育,必须根据摄影艺术教育的特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完善、充分、系统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这将对解决当今我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导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正确,健康顺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将对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立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首先要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摄影美学思想,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外摄影艺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深化对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应包括下面一些具体内容:

1.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首先要探索影视文化的时展特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文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摄影文化。正确处理民族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2.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要深入研究摄影艺术教育发展规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当今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的需要。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摄影教育理论要明确研究摄影艺术独特的创作规律。

3.摄影艺术教育理论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研究考察摄影艺术的规律和特性,研究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和摄影造型技巧手段,以及摄影艺术形式美的构成。

4.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要重视对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史的研究,深入开展摄影艺术批评研究活动。建立中国摄影艺术作品的评价体系,完善摄影作品的评价体系是摄影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摄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摄影的物质手段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更新。尤其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变化,必将带来摄影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的变化。摄影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这应是摄影教育理论的重大研究课题。

6.中国摄影教艺术育理论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追求人格的完美,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自我更新,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总之,当前中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需要有独到的高水平的理论见解,能解决指导当前中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将高等摄影艺术教育至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认真总结摄影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特点,重视加强摄影理论队伍的建设。倡导理论研究与技术学科并重的学风,适时调整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理念,与社会携手共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认真总结新时期摄影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努力改变当前摄影教育理论落后于教学实践的现状。

二、科学的设置摄影艺术教学课程,加强教学管理,编写高水平的摄影教材

作为高等摄影艺术教育,必须要有一个非常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和一个完善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顺利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摄影教学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用摄影艺术语言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记录社会典型瞬间。培养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走向社会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摄影教学的重点:摄影造型能力的培养及视觉语汇的积累。使学生通过摄影的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实践,完成对摄影本体语言的认知。使学生建立个人摄影理论知识框架,丰富理论结构。完善学生进行摄影创作实践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学生摄影创作的个性特点,具备独立的摄影创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作为四年本科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一、二年级首先要侧重摄影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摄影艺术语言,培养学生的摄影造型能力和专业兴趣。具体课程应包括:相机及感光材料、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曝光、摄影色彩构成、数字摄影。图片的后期处理以及有关摄影美学、中外摄影史、艺术概论,意象性想象构成等相关辅课程,为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进入三、四年级后,完成从基本技能向摄影艺术的观察、思维与表现的强化过渡。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选择进入艺术摄影(是指产生社会审美需求的艺术照片为目的的一种摄影门类)、新闻纪实摄影(准确地反映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以真实性为特征的一种摄影门类)、商业广告摄影(是一门以传达广告信息为目的,服务于商业行为的图解性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实践、深入社会、开拓视野,提高艺术理论修养。从摄影艺术规律向拓展摄影表现风格,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的升华性过渡。进入四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四年的专业学习,进行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完成本科阶段最后的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

以上是作为四年本科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课程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课程设置上,中外摄影史、摄影美学、当代艺术理论等课程应占相当比重。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同一学科领域跨系选课,艺术方向包括电影、艺术造型、舞蹈、音乐、戏剧、艺术收藏、设计、编辑、包括构造理论、美学媒体理论、展示设计,摄录像影像技术,经济学,哲学,外语,大学语文等课,学生都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可以对学校所开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影赛影展,要大胆向有关摄影专业报刊杂志投稿。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教学研讨及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当今影视发展创作的最新动态。

在摄影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摄影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当今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摄影技术,但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将数字摄影与传统技术结合起来形 成有机的联系。

要重视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好教学设备的建设,管理和有效利用。摄影实验室是大学摄影教育中的重要教学设施和手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器材和科学实验设备,并提供相关的图书资料,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实验室教学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教学的管理工作包括学校的校风,教学制度,卫生状况,师生关系,班级风气等。教学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教材是教学的资源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实施的根据之一。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为师生编选的材料,一部好的教材应该具有成熟性和相对稳定性。反映中国摄影教育的特点,能满足不同摄影教育层次教学的需求。能组织出具有不同特点的教材,是摄影教育成熟的标志。大学摄影教材应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材吃透,要认真备课写出课时计划,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材料,提供了便利,但教师也面临一个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的问题。教材是“死”的,教师的课必须讲“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过好教材关,凭着教师的技能艺术和智慧,把教材上的知识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摄影专门人才

作为高等摄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视觉传播时展需要的摄影专门人才。作为一名优秀的摄影专业学生要做到具备以下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对教育质量的终极思考。学生要不断运用新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观念。学在生最初学习掌握摄影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同时,就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生活,从社会生活中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场面。实现理论、实践、创作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

2.在高等摄影教育中,培养学生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中。强调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摄影艺术教育的宗旨,不是训练会使用照相机的人,而应当是培养会用照相机思考的人。

3.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机械式的被动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自主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定向的思考选择能力更重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今世界摄影艺术的格局,了解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艺术等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自身所处的时空环境,激发和诱导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发展因素。

4.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现代化不断向纵深推进,数字时代摄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字技术带来了数字影像和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并由此带来了数字化影像技术、传播技术与视觉文化、数字影像传播与伦理问题等等相关联的新课题。新时代的摄影人必须能够正确看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影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影像创作与影像传播。

5.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摄影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今数字影像技术将成为主流摄影技术;摄影对拍摄者的技术要求将越来越低,人的人文艺术素养在摄影中的作用将越发明显。不懂自学和自学能力欠佳的学生,不能够独立思考和把握个人的自主能力的学生。在现代竞争机制的社会里不可能有施展个人才华的有为前途。

6.大学摄影教育很重要一个方面是为社会经济服务,为社会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摄影教育除了在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方面外,应注重传授实用性知识,还应注重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更新自我提高自我。摄影专业学生要有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常识。并对商品市场要有充分认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溶入社会,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教育更像培养一个学生去学习如何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本领。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摄影教师队伍

在高等摄影教育中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应占主导地位,中国摄影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如何将对整体教学的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专业摄影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摄影教育要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以高素质的专业摄影教师作为保证。

作为二十一世纪高等摄影专业优秀教师应当是这样一些人:

1.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摄影专业教师必须善于学习,具有渊博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娴熟的技能技巧,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说服力。才能融会贯通,要把教材吃透,把技法教活,突破难点,解决关键。教学手段要多元化,给学生提供选择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摄影专业教师一定要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

2.教学能力要强。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的主观条件。它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一个优秀的摄影家,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摄影教师。教学能力是一名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他(她)除应具有的摄影专业理论素养、技能技巧外。还应包括组织教学、管理与判断,语言表达、机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潜能、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

篇(3)

也正是因为摄影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再一次降低技术门槛,促进了摄影教育的蓬勃发展。无论中外,摄影基于档案资料性质的影像实证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于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稳定专业水平的摄影人员完成工作。数字影像知识体系的建立,摧毁了像柯达这种曾经的神话企业,也催生了无数新的摄影相关行业。摄影教育的市场在全球都在扩大。特别是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这一技术革命使我们获得一个与西方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前进的时代契机。中国大学近十年摄影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数字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并肩而行。

在普通高校,增加摄影选修课,摄影的讲座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系多增加摄影专业方向或者摄影课程。一些大学、艺术院校新设立了影视专业,或摄影方向。而专业性的影像学校在不断地扩大规模,民办的艺术类大学很多都设立摄影专业,私立的摄影培训机构更是比比皆是。

数字摄影教育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摄影教育的扩大,与摄影知识体系的变更紧密相关。摄影教育从胶片时代完全过度到数字时代,知识体系的更新迫使并促进了教育领域摄影知识体系的全面更新。数字影像设备的体系,包括前期物理光学原理的数字相机和数字虚拟环境下的后期图像处理,最后到明室打印输出而构成整个系统。摄影的理念范畴,包涵了对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最忠诚的影像记录和还原,也包涵了导演摄影和后期图像再塑造而建构的虚拟社会与自然影像。

摄影知识体系的变化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也带来了教师结构的重组和教育思想的新面貌。无论中国、外国,大学的摄影教育都经历了这个转变。

中国摄影教育必需用繁荣来描述。在前两年前的统计数据,大学设立摄影专业的学校已经达到100多所,去年摄影专业毕业生达万人。中国的大学有不同的规模和性质,摄影专业依托于不同背景的大学,其特色也不同。在一些资深的传统艺术类院校,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仍然维持着20人左右的小班级教学。按照艺术教育的传统规律,师资比较低,目的是让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培养有创造力的摄影创作人才。现在艺术院校都有摄影专业或影视专业,多数在摄影的大范畴内设立了多个专业方向,扩大规模,如商业摄影,图片摄影,数码摄影,影视摄影等等。各省的艺术院校、师范学院,摄影专业招收学生规模常常较大,30、40人一个班,一届两个班。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大学,也有不少开设艺术专业,视觉传播专业,影视专业,摄影成为普及性的课程。

中国大学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因其背景不同,课程内容与结构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美术背景、电影背景、新闻传播背景等。各类美术学院,摄影的技术、艺术课程之外,多是有大量的美术学科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后期电脑图像处理的强调,学生对美术历史的了解也比较多,不少毕业生在商业摄影、艺术摄影方面都早有建树。电影背景的学校,对社会性的影像、关于人的影像表现更突出,也多结合视频,“两栖”影像培养。新闻传播背景的学校,自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使用摄影的培养最有力。

中国的大学,因为教育管理制度的特点,教师人员固定,教学大纲明确。同一学校的学生按照班级在大学接受统一的教育。学生所学课程的选择度很低。

在欧洲、美国进行摄影教育,公立与私立的大学并存。但是他们首先分为艺术专业学校和综合性大学两类。艺术类学院,招收人数较少,摄影门类方向明确,时尚摄影方向、人像摄影方向……他们的目的是培养创作型人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通常不分具体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毕业时决定创作方向,到了研究生阶段,一般学习方向比较明确。

在国外的大学中,获得终身教师资格的人非常有限,一个系常常只有4、5个固定的老师,但是他们可以聘任在行业中有成就、有影响力的摄影师来做阶段性的老师,比如3到5年。这样聘任老师的数量是终身教师的数量的三倍甚至五倍。

因此,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加灵活自由。在法国第学摄影系,聘任来的老师,常常带着学生做他个人正在进行的摄影创作,学生也有时间跟几乎一线的摄影创作者直接深入沟通。巴黎第学曾经聘任过弗孔担任教师多年。也曾经有一门课叫《爱与这座城市》,任课老师是艺术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今年聘请了PAUL SHAMBROOM,一位自20世纪90年代就有作品被美术馆收藏的美国当代摄影师担任研究生摄影方向的指导老师。这样的老师能把行业中有效资源带到学校,为学生与专业领域建立起便捷的桥梁。

国外的大学没有班级,每个人选课的自由度非常大,一门课上,有一年级的学生,也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跨系选课,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为突出。再加上一般国外的大学没有集体宿舍,每个人自己去找房子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多元。这些都形成了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在基本风格上的不同。

国际交流是突破学校教育围墙的良好手段

中国的大学通常都是有专属的校园,由围墙围住。美国的不少大学都是没有围墙的,教室也是普通人都可以去参观的。但是学校仍然是一座有着隐形围墙的知识城堡,国际交流是突破城堡束缚的一种方法。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跨国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多元带来的是思路的解放。现在中外大学摄影专业越来越注重国际交流活动。

中国大学常常在校内组织讲座,邀请国内摄影名人和国际摄影人做摄影文化的讲座,把外国影像文化引进来,年轻的教师通常承担了更多的工作。

中国学摄影的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大学参观,与国际大学联合做创作,做展览,在一些学校也是年年都有的。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正在进行的《变迁》主题创作,其宗旨是“以影像的方式去开发未知的领土,去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自然景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通过镜头去认识人,关心人,表现人,实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文化的交融,从而重新认识自我、重新读解本国文化、重新思考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今年8月有14名师生去美国参加展览,举办研讨会并进行新的创作。

西方的大学,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非常有兴趣,再加上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力量,欧美大学组织的与中国进行的交流活动,总是能够获得各项资金赞助,学生和老师也积极地参与。

美国摄影高校教育排名第三的帕森艺术学院摄影系,参加了三届平遥摄影节的高校展览,每年带学生来北京,并且跟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都有交流。帕森艺术学院是以时尚、设计为主方向的一所私立艺术学院,本科摄影教育以时尚摄影为主,培养商业影像领域的工作人才。研究生艺术硕士教育,以艺术摄影为主要方向。每一届研究生大约15人左右,夏季在学校展厅举办的研究生毕业展,每个人的作品都风格鲜明,毕业展览中的作品就有在中国拍摄的。

在西方大学更能体现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的外国留学生多。在中国大学里学习摄影的外国学生较少,以周边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亚洲的国家与地区为主,欧美学生少。

在西方大学里,中国的学生也不多,但是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多元地文化背景给摄影的创作带来了特有的活力。

摄影理论的教育与研究

篇(4)

在科技视讯的时代,文字已经不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媒介,影像也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影像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笔者认为,在视觉文化的视域下,现代摄影教育不能再一味只强调器材的使用和技法的熟练,而应重视生活周遭事物与摄影教育的关联。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这一名词由“视觉”与“文化”组合而成,是指有关视觉的文化现象。“视觉”指的是对于视觉产物的关注,“文化”则侧重视觉产物的产生、传播及使用情况。视觉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关系,影像通过视觉的表达与呈现,能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影响视觉影像的呈现方式。我国台湾学者赵惠玲从其他学者对视觉文化所下定义的共性中总结出三点来解读视觉文化:1.将“视觉影像”视为视觉文化探索的“起点”,强调以视觉影像为始点向外连结,追索将影像“视觉化”的个体及社会脉络背景。2.视觉影像的影响力取决于观者的视觉性,因此视觉文化不只关心影像的产生背景,更关注“观者心态”(spectatorship)的探究。3.视觉文化着重视觉性与日常生活的实践,强调将视觉范畴从纯艺术扩增到日常影像。①可见,视觉文化将传统艺术的范畴扩大化,不再局限于定义狭窄的精致艺术,而是延伸至人们每日生活的一切影像,并在研读视觉影像时要研讨影像背后的社会背景及观看者观看影像时产生的心理反应。

沃克·普查林把视觉文化划分为纯艺术(fine art)、工艺/设计(craft/design)、表演艺术与景观艺术(performing arts and arts of spectacle)以及大众与电子媒体(mass and electronic media)四个领域,视觉文化研究已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的氛围下,艺术表现的内涵也有了新的意义,开始强调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脉络关系,而非只是艺术品本身,视觉文化讨论的焦点则强调视觉如何创造意义。

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在读图时代,解读影像及探索影像背后含义的视觉文化思潮逐渐受到艺术教育界的重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一词最早是由学者保罗·邓肯(Paul Duncum)提出的,他主张应以视觉文化作为艺术教育新方向。认识影像再现的力量、研究文化认同的形成、解读创意产物的功能、了解视觉叙述的意义,并对科技盛行进行批判检讨都成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新增的议题。美国艺术教育者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认为,教导学生影像的力量,以及影像的力量所带来的高度自由与责任,是艺术教育一项根本的责任。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必须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文化影像教学为起点,而不再只强调传统的艺术。视觉文化的学习,是一种“看”及“如何看”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建构出个人的态度、信念与价值观,进而教导学生批评思考,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②

传统的艺术教育大多着重绘画领域,而甚少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影像,在目前这个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氛围中,视觉影像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视觉艺术课程必须有所改变,注重提高学生自身思辨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看法。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判断影像意义时,应采取批判的策略,寻找有形作品背后无形的内涵及所传达的意义,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视觉文化形象的能力。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概念融入摄影教学

在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中,摄影教学扮演重要角色。摄影结合网络造就多元且极具渗透力的影像文化,不论是平面媒体还是互联网络传媒,都迅速且不间断地向大众传递着各式各样的影像信息,视觉影像在不经意间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左右人们的判断。为了更好地解读、判断影像背后的社会含义,避免学生对影像信息全盘认可接受,造成理解的偏颇,摄影艺术教育者应在课程中引入视觉艺术文化教育的概念,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影像,并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过往精致艺术的教学内容,纳入生活影像的欣赏与解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脉络,引导学生审视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一)扩展教学内容范畴,从经典摄影作品至生活影像

克雷·弗里曼(Kerry Freedman)曾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指出,艺术图像对学生而言具有宗教、经济、政治等信息,但也仅仅说明了人、事、物等信息,反之,学生却认为大众文化的视觉图像对他们而言是具有影响力的,且会试图了解甚于鉴赏艺术作品。可见,生活影像相对精致艺术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更有吸引力的,且这种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因此,要调整摄影作品鉴赏课的内容,将对生活影像的鉴赏纳入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摄影影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它并不特别,是人们一直切身经历的东西,但并非所有的生活影像都适合成为教学内容,正如保罗·邓肯强调的,每天的日常生活影像只有在其能建构并传达人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时,方具备成为视觉文化研究题材及教学内容的条件。因此,在摄影教学过程中,对日常生活影像的选择需更加谨慎。

(二)摄影教学应贴近生活

摄影不仅仅是按动快门,留下一张照片,它可以成为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载体,更能成为人们观看小生活、大世界的一扇窗。相对于水彩、素描,更容易操作的相机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摄影除了随意的生活记录外,如,能透过机器的辅助,延伸人眼的观察和手的记录,拓展个人的生活观察,其社会意义远比纯图像美学的成就更高。③因此,不论是指导学生通过相机的取景框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还是教授学生了解影像的意义,进而从摄影创作中聚焦生活点滴,都是摄影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所在,而这也是与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重视学习者对影像意义的探索、重视课程与生活的连结相呼应的。

(三)重视摄影作品的影像解读,建立批判性思考

保罗·邓肯认为,视觉文化最重要的是人们如何诠释、解读视觉影像的意义。影像解读的意义,不仅是影像本身的特质,同时也存在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影像与观看者的关系之间。作为摄影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影像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之外,也应该尝试让学生探究影像作品之外的文化关怀与社会脉络背景分析,让学生在鉴赏摄影作品的同时,将关注的触角延伸至影像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学习中加深对社会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影像解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批判的能力,从影像中认知影像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进而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与他人的处境,由此产生关怀他人的态度,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

注释:

①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23—24.

②Duncum.P.Visual culture.Development,definitions,and directions for art education,2001:101—102.

③游本宽.学拍照?还是学摄影?[J].美誉,2008:161,74—79.

参考文献:

[1]赵慧玲.视觉文化与艺术教育[M].台湾:台北市师大书苑,2005.

[2]reedman.k.Teaching visual culture[M].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

[3]嘉宝.摄影记录的真实[J].摄影天地,1997.

篇(5)

―、将摄影艺术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高校应树立“大艺术、大人文”的观念,不仅需要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丰富人文精神世界的公民。人文、艺术课程同专业课程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摄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一门艺术,对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乃至精神世界的--种终极关怀的情感,同哲学、文学等社会学科一样:,同样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首先,摄影艺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甚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其次,摄影艺术也是一种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能够陶冶人们高尚情操、裨益人们纯净的心灵;同时,摄影艺术更一门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

 

摄影课程的开展,并不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美术功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程的实践过程来看,摄影艺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对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本质和实践来看,摄影艺术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二、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摄影艺术课程专业教学内容

 

高层次的艺术教育方式,首先必须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此,现代化的摄影艺术教育,应当依据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确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专业教学内容。摄影教学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教学培养方案还不够完善,教学大纲设计简单,大钸分教学内容旧、知识点少,高校应当依据当前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补充学科中的新内容。

 

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授课的同时,应注重把摄影S论和摄影实践相结合。应当在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学习之上,将课程内容的理论、方法、规则等知识要点设计成可实施的作业,进行实践的运用,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专题,让学生能够运用摄影知识去表现所学专业,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传统的摄影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效果,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教学效率。

 

摄影艺术是关于“美”的认知与体现,同其它艺术专业一样,通过摄影作品向人们传达和展示着特定的审美内容。作为高校开展美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摄影课教学中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视觉感受力,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美育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勇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大胆的进行创新。

 

三、加强大学生摄影艺术素质的修养

 

(一)通过加强自学、自修以提高摄影艺术修养

 

许多大学生通过摄影艺术课程的学习会激起对摄影艺术的爱好和兴趣,不满足于一般课程的学习内容,对摄影艺术理论和摄影技术技巧有着更深层次的知识渴望。课堂上的老师讲授是有限的,而通过自学、自修的方式来学习摄影艺术理论和实践是无限的。在专业课堂教学和教学摄影行为以外,学生对于摄影知识的自我选择、学习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通过阅读摄影专业论文、书籍、报刊等,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摄影专业知识,从而完善摄影艺术知识结构,提升摄影专业理论水平。作为摄影教学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课后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整理一些经典艺术书籍或精彩的影视作品,从而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和构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摄影艺术修养。

 

互联网时代,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便利性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对于摄影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对学生加以引导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把握当前的学习内容,通过与原有的知识点建立联系,更好地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在摄影艺术的自学与自修的过程中,无论是阅读专业摄影书籍还是浏览国内外摄影专业网站,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大量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艺术创作和理论,包括艺术家的生平与艺术思想等。摄影与很多艺术学科之间都有相似相通之处,在摄影艺术的自学与自修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我艺术修养,需要扩大阅读和欣赏到许多其他文艺形式的理论和作品,这样无疑会对大学生人文情怀与精神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二)通过开展摄影社团、摄影学会等活动提高艺术实践素质

 

摄影艺术学会、社团等组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学会和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作和评论。通过研讨活动,可以让热爱摄影的学生们互相交流摄影心得和体会,针对在摄影艺术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共同探讨,共同解决,从不同的声音中愉快地学习摄影技术。摄影作品是学生对思想与情感自我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展览,通过互相交流,扩大影响,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自尊、合作、白我激励等品质的形成。在数字化时代,摄影学会、社团可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空间,如QQ群、论坛、微信等共同探讨、摄影相关信息。如太原科技大学在老师指导下成立了校摄影协会,创建了“中国大学生数码影像网”,为学生摄影艺术的学习提供了一个专业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不同的专栏,并设立下载专区,学生在阅读文章和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学习。通过网上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又加强了交流和联系,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大学生中形成较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群体,可以组织外出社会实践,进行拍摄活动,学生只有了解与亲近大自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灵感的源泉。通过社会实践,游历名山大川,观察风土人情等摄影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地丰富学生社会阅历,积累创造素材;让学生们能够把美的原理融人创作实践,从而更加关注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感受社会,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摄影教学这种趣味盎然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出更加富有美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东平.中国摄影教育应对策略探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4).

 

[2〗賣茹.摄影艺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8).

 

篇(6)

课时偏少。《新闻摄影》与《摄影技术基础》这类课程不同,除了讲解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外,还要与新闻紧密结合,讲解不同新闻体裁的拍摄、文字说明的写作、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与法律问题等。实验学时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练习摄影的各种技术。考核方式较单一。作为必修课,一般是理论考试70%+实验20%+考勤10%。对于大多数理论类的课程,这种考核方式设置较合理,但是对于摄影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期末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拍摄技术。课程设置的学期不合理。每个学校该课程设置的学期不一样。我们当前版本的教学大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因为大四学生都比较忙,相对来说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课下拍照片,提高摄影技巧。

2.教学资源较匮乏

照相机数量有限,更新换代慢。一批照相机往往经过几届学生使用,有时设备已经陈旧落后,不能成为学生拍照的好帮手。而且做实验时学生分组,不是每个同学都有足够的机会拿着照相机尽情拍照。教师资源有限,不同教师擅长的方面不同。有擅长理论的,有擅长拍摄实务的。教材内容较单一,配套资源不足。一般来说,新闻摄影的理论和实务介绍的比较多的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不够详细,缺少一些照片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有些教材摄影技术方面介绍的比较全面细致,但又缺少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操作的介绍。而且多数教材一般都没有相应的配套资源,比如多媒体课件,网站。

3.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做好笔记。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率地传递知识,但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学生拍完照片作为作业交上来算实验成绩,教师打完分数存档。整个过程缺少对学生作品的反馈。没有及时的反馈学生就不知如何改进。新闻意识不够,缺少实践。新闻摄影拍摄的照片主要是为了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现在学生只是拍摄完照片,完成技术方面的操作,基本没有用于新闻实践。现有的新闻摄影实践课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普遍采取演示教学和模拟训练的方式。课堂教学基本只能在教室或者实验室进行,而模拟训练由于受到学时和课堂时间限制,基本上也只能在实验室或者学校以及学校附近进行。

二、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思考

1.合理设置课程

适当增加学时,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以全方位地介绍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拍摄实务以及摄影技术等知识。此外,实验学时的比重也需要增加,因为最终摄影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得看实践的情况。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笔试成绩占一定比例,通过答题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对摄影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平时成绩比重大一些,侧重于对摄影实践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自评、教师点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客观地给出分数。可以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就他所拍摄的作品谈一谈摄影方面的心得或者对摄影某方面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每节课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结合拍摄的作品讲解一个小知识点,根据表现给出分数。学期设置靠前一些。摄影学习,基本不可以零基础开始学习。所以,可以在大一、大二设置《新闻摄影》课程。因为摄影操作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课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不断实践,才能熟练掌握技术。相对来说,大一大二时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而且热衷于学校和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实践学到的摄影知识,对拍摄照片有很高的热情,乐于参与到各种实践当中。

2.提供多种学习资源

增加照相机的数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拍照。购买设备时,尽量购买当前比较流行的、经典的、耐用的设备,好用的器材能够让学生得心应手地发挥。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其他的辅助设备,比如用来冲洗胶片的暗房、用于室内摄影的影棚、用于影片的后期处理加工的计算机机房等。配备教学梯队,并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每名教师都有自身的特点,有擅长的方面,有薄弱的方面,如果能配备一个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师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薄弱的方面,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提高自身能力。在假期时,可以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完善教材,提供配套资源。更新教材实例。对于技术部分,建议多增加些图片、照片,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提供相关配套资源。比如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网站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还能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3.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使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讲完某个知识点,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下完成,课上交流。比如,讲完“景深”,可以让学生课下每人拍摄一组不同景深效果的照片,课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能力,还能开拓视野,了解身边的同学是怎样拍摄照片的。每次任务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作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及时对学生作品给予反馈。反馈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效果,对学习的不足及时补救。对于实验课,学生交完实验报告和作品后,教师及时批改,之后可以把成绩和评语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哪里需要改进。平时在课上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作出点评,同学们也可以讨论。通过MOOC、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学习。现在MOOC非常流行,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能够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观看视频的方式,既能够看到老师的影像,屏幕上也会打出老师说话的文字,帮助学生记笔记。而且还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答疑。关键是在宿舍中就可以听知名大学教师的讲课,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学习完毕之后,提交作业通过考核之后,能够获得证书,证明你学习过这门课程并顺利通过。网络上也有许多视频公开课资源。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这样的方式,知识的讲解在课下完成,课上时间可以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4.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运用知识,掌握摄影技能。比如利用传媒学院丰富的资源,学校的新闻制作中心挂靠在传媒学院,可以让同学们参与到新闻制作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从事新闻报道,拍摄新闻照片。可以与地区的媒体合作,让学生们去实习。深入实际去了解新闻是如何采访、如何拍摄的。以学科专业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性的相关比赛也不失为另一种有效手段。人文知识竞赛、“最美校园”摄影大赛、微电影艺术节、DV短片比赛、“小小记者”大赛、学术科技展,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甚至相关指导老师在与他人的比拼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对专业知识及人文感悟的新的认识。

篇(7)

17世纪中期,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法国早期美术教育的确立与形成。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原有美术学院的基础上,一批新成立的法国国立美术学院才真正确立。而今,法国的摄影与造型艺术教育体制相一致,分为三大体系:大学、学院和私立体系。巴黎第学(Université Paris 8)的摄影专业创建于1980年代。1997年,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变化,称为摄影与多媒体专业,以摄影理论、摄影史、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为其教育方向。2010年更名为摄影与当代艺术专业,而这也是法国大学设立的唯一一个摄影系。另一所大学,巴黎索邦第一大学(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的艺术史系,下设有摄影史课程,这些课程完全以摄影史研究为目标,教授摄影史和当代摄影两大领域。通过详实的史实和系统的方法论,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摄影史完整的方式与方法,课程由法国著名的摄影批评家、摄影史研究者米歇尔・普瓦威尔(Michel Poivert)为导师主持。法国大学里的摄影教育以摄影史和摄影理论研究为主,同时也兼顾国民教育的普及性。像艾克斯-马赛大学、波尔多大学、里尔大学等都有摄影课程及摄影理论研究。

法国的高等摄影教育除大学以外,就是以学院为核心的摄影教育体系,这些学院由法国文化与传播部直属管理。法国共有58所造型艺术学院,其中有10所国立学院,代表了法国最高等级艺术教育水准,在法国通常称此类精英教育为“Grande Ecole”即为“大学校”。其他48所院校属于地方类造型艺术学院,由地方财政拨款。摄影教育或以摄影为形式的艺术表达已经在所有的这些学院体系中普及。在10所国立学院中,具有摄影专业的学院有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路易・卢米埃尔国立高等学院( nationale supérieure Louis-Lumière),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 -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和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 Nationale Supérieur de la Photographie d’Arles),阿尔勒摄影学院也是法国唯一一所以摄影为专业的国立学院。这些国立学院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通过对个人作品集、笔试、面试等方面的考查,选拔具有影像潜质的学生。学院的学生人数也是严格控制的,一般每年只会招收20-30人左右。所以法国的学院教育,特别是国立学院保持了精英式教育,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的艺术品质,也能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院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性为目标,比如卢米埃尔国立高等学院的摄影系,学生在取景、布光、黑白暗房、彩色暗房、数码影像等领域,都可以成为具有很高摄影技术水准的人。像弗雷斯诺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和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方向,除了摄影技术,更多的是对摄影艺术思维的培养与锻炼。通过对摄影史、艺术史、作品讨论和作品展示等等人文艺术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具备对某一摄影方向的研究能力和方法。

私立学校的摄影教育在法国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学费昂贵,但入学不需要经过像国立学院那样激烈的竞争考试。私立学校更加注重对摄影实用性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每个学校教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摄影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法,有的以商业摄影,有的则以数码影像和后期制作为教学重点。所学时间较短,两到三年,或几个月都可以毕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像SPEOS、EFET、MJM和Gobelins都是私立摄影学校或是开设有摄影专业的图像设计类学校。这些学校里,Gobelins图像学校凭借严谨的教学、优良的摄影设备和较好的就业前景获得了很好的声誉,每年也都设有入学考试,通过竞争才能进入该学校学习。该校摄影专业分为两个方向,取景和后期制作。以商业摄影为主,并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习机会,为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大学、学院和私立为主的摄影教育构成了法国高等摄影教育体系的主要方面。他们互为补充,也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教育。在当今的法国国民教育中,特别是在造型艺术领域里,摄影已经普及化,虽然像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或其他美术学院没有摄影专业,但是都会有摄影或录像方面的导师进行创作指导,摄影已然成为教学及学生创作表达的重要媒介。

回想笔者考入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已经是十三年前的事情了。2001年,笔者在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本科毕业后,于同年就来到了法国留学。在国内时,就已经了解到阿尔勒摄影学院是一所法国著名的摄影学院。来到法国后,一边学语言,一边准备报考这所学院,列出的24本参考书,大部分笔者都通览了一遍。2003年,经过摄影主题拍摄、论述笔试和面试等环节的考试,终于考上了梦想中的阿尔勒摄影学院,到现在也忘不了得到结果时兴奋激动的心情。记得第一学期,刚刚入学,身边的同学都是法国人,一切感觉既新鲜又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上课,对这所学院和同学也越来越熟悉,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节奏。大家在入学之前,对摄影从实践到理论都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课程也并不陌生,但真正学习到细节还是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一年级时,大量的摄影技术课程排得很满,黑白暗房、彩色暗房、大画幅摄影、数码影像和影棚课让人应接不暇。像彩色暗房课,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判断冲洗的照片偏色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彩色暗房老师的指导,大家才能熟练地操作,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大幅彩色照片很是欣慰。在这里,冲洗彩色胶卷都是免费的,学校有专业的吊挂式冲洗机,可以冲洗从135到8×10画幅的彩色胶片。二年级的课程会设置一些工作坊,比如报道摄影、设计、录像与声音等工作坊,通过邀请校外的艺术家来完成课程。三年级也同样设立了一些工作坊,其余的时间同学们就是进行各自的个人创作。学院在课后时间也是开放的,记得每天晚5点下课后,从6点开始,各个部门图书馆、黑白、彩色暗房、数码工作室和影棚都由学生负责管理,一直可以工作到晚上11点。

在这三年的学习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阿尔勒摄影学院特别注重摄影史、当代艺术史等理论课程的教学,虽然课量不是很大,但都是提纲挈领。请来了巴黎索邦一大的摄影史研究者米歇尔・普瓦威尔讲授当代摄影,以及毕业于阿尔勒摄影学院、现任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策展人及研究员的克莱蒙・谢湖(Clément Chéroux),摄影评论家埃曼纽尔・埃尔芒热(Hermange Emmanuel)和马赛大学的当代艺术史教授佛朗索瓦・巴佐利(Francois Bazzoli)等在法国颇有建树的摄影、艺术理论专家。面对纷繁复杂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现象,通过理论课程的讲述与梳理,使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从一年级开始,就需要同学寻找各自的摄影主题和方向进行创作,每学期都会定期有作品品评课,每个人需要把摄影作品展示出来,老师会针对每个人的作品提出建议,并提供相类似的艺术家案例供课后进行查阅。二年级时,会开设有研究与创作工作室,由一名老师任课,并在此期间邀请一到两位艺术家来参与到工作室的课程里。此工作室的目的还是围绕摄影创作展开,通过作品的展示与讨论,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从创作方法到作品展示,每一个细节的完善与修正。每一学年都会有两次的作品审查,相当于一次小型展览。学生可以在学院里找到任何一个展示空间,每个学生有20分钟的展示时间,4-5名老师会参与到作品审查中,并会提出与创作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有专人记录下学生与老师对话的主要内容,之后会通知学生能否进入到下一学年的学习。记得同班同学就有两人的作品审查没有合格而留级,另一位同学最终没有毕业。这种严格的作品审查,对大家多少都形成了压力,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阿尔勒摄影学院的图书馆摄影书籍也非常丰富,经过30多年的积累,现有藏书4万多册,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资料,方便学生研究之用。在阿尔勒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每年7月份都会举办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阿尔勒摄影学院的学生可以申请在摄影节里的一些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接触到摄影家,近距离看到原作,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使眼界更为宽广。阿尔勒摄影学院每年只招收25人,学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加起来总人数也才75人左右。学制三年,属于研究生阶段的摄影教学,最低报考标准相当于法国学历的DEUG,即大学二年级的学位(BAC+2)才拥有报考的资格。文凭是由阿尔勒国立高等摄影学院自己颁发的,该文凭在法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为一级,即最高级别。在法国58所造型艺术学院中,只有6所学院拥有这样的资格颁发学院文凭,其余学院的文凭属于国家文凭。

2001年,笔者到法国留学时,身边的同学有学习版画、油画、服装和设计专业的。学习摄影的同学相对较少,有的在大学、艺术学院和私立学校学习。那时来法国学习艺术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在国内各美术学院毕业。法国的造型艺术学院体系和中国的体系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中国,我们的美术学院像大学一样是按专业来划分系别。法国的艺术学院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打破了专业系别的存在与界限。在一所艺术学院特别是在造型艺术学院里,只划分为美术与设计两大分类。学生在进入学院学习后,可以按照个人的创作方式选择适合个人化的创作媒介,摄影、录像、新媒体、绘画、装置和雕塑等媒介都可以根据个人的选择而使用。用影像作为创作表达的手段,在法国的艺术学院里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创作方式。所以,很多在国内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到这个体系后也开始使用影像参与到艺术创作中。近年来,随着国内摄影专业在大学、在艺术学院的普遍开设,来法国学习摄影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因为语言问题以及严格的入学考试,能够考入到国立级别的高校学习摄影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常少的。

篇(8)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29-02

一、概述

人类图像从2000年开始逐渐进入数字时代,数码相机从2000年10月的325万像素的佳能EOS D30开始逐步走向实用阶段。至2013年3月飞思公司的具有8000万像素的数码后背,数字图像拍摄设备日趋完善,色彩还原、感光度、宽容度、暗部噪点等技术问题一一得到良好的解决,成像质量从最初的百万像素的实验性机型到如今动辄几千万像素的成熟数字单反相机、数码后背,影像的清晰度已经完全满足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像质量需求,尤其由于数字技术的成熟、制造成本的降低、以及数字相机的操作越发智能化,以致于摄影的经济成本和技术门槛逐步降低,大多数普通人可以轻松地拥有并且操控中低端的数字相机。摄影这一胶片时代的精英人群的图片创作手段变成了可以随意消费的图像采集工具。尤其是当带有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拍照这一行为便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日常活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轻而易举地进行拍照。甚至可以在拍摄完成后立即对图像进行调整和修改、这一系列技术的革新和成本的降低促使了摄影图片样式的变化、摄影语言也由此变得更加多样化,产生了所谓“草根摄影”,更多的人们拿起数字相机、手机时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录事件,为了记录而记录,人们躲在监视屏后,无需等待,“立拍立现”,对不满意的“作品”直接按下删除键。人们丢失了取景器后对瞬间的耐心等待,对构图、光影、色彩、画面构成的执着,不再斟酌画面的每一点细节,对于影像的取舍只存在与删除键的确定和取消之间。于是,无以数计的垃圾图像出现。人们对画面原本既有美感的原始追求渐渐消亡殆尽。仅存于画面之内的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关于“某事”的信息“残影”。

二、数字时代的摄影教育

艺术摄影方面,由于图像后期处理软件的完善,大量虚拟影像出现。照相机从忠实记录的手段沦为画面中各种元素的采集工具,影像的创作从元素录入计算机才宣告开始,并经软件的“调色”、“分离”、“组合”生成全新的图像再付诸打印呈现出最终作品。甚至有些“摄影艺术家”已完全摆脱了相机的录入过程,直接经由计算机软件的处理,“凭空”制造影像,例如缪晓春的《虚拟最后审判》系列作品中所有人物、场景,甚至云朵均为计算机软件制作而成,最终作品作为影像艺术与其他摄影作品同台展出,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米开朗基罗式的虚拟影像,能称之为“摄影”吗?这样只是在3D场景中 “摄影式”的对于虚拟“时间”和“空间”的瞬间截取是否能够等同于摄影“观看”对于现实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的截取呢?

除去如缪晓春般的直接依靠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外,所谓的“观念摄影”,在影像的呈现和表现方式上,有很多的艺术家通过布置道具、摆布物品、装扮人物来虚构出一场“真实”,并用相机对“虚构”进行“真实”的记录,试图来表现艺术家的“梦境”、“个性”、“世界观”,例如艺术家马良的“移动摄影室”系列。

近些年,一幅作为艺术的摄影作品是否成为艺术作品的分水岭被认为是是否以“执导”作为创作手段,很多人认为只有艺术家身体力行的对画面内容进行主观摆布、操控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被认为是“有思想”、是“艺术摄影”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当然,这种“执导型”的作品中,不乏好的,有思想内涵的作品,但是在这种认知驱使下,往往忽略了在我们的生活的现场本来就不缺乏“创作”的艺术养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有“观念的”、有“态度”的,这种取自自然的画面内容有时甚至更有魅力。在对这样的内容进行观看和抓取时,已经包括了你对世界的感叹,因为你不仅传达了见识,也表达了你的见地。在与无限的景物之中,你对什么有感受并直面其身,这本身就是摄影理直气壮的优势。

在新闻纪实摄影方面,亦有许多新闻图片记者为了画面的构图、事件气氛的渲染和突出事件的中心,对拍摄后的新闻图片进行后期加工,改变画面的构图,调整现场环境的颜色,甚至为了照片的“丰满”添加原图所没有的元素。似乎对于报道摄影的图片,画面的“艺术性”高于了“事件”的忠实性,甚至于以新闻摄影权威著称的“荷赛”,其第五十六届新闻摄影单幅一等奖,由瑞典摄影师Paul Hansen拍摄的两个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礼的图片也存在着明显的修图痕迹,原图被曝光后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质问,对于新闻图片,何为真实,新闻摄影的底线是什么?

反观中国的摄影教育,摄影术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后的短短五年时间,于1844年即由外国传教士引入中国,但中国的摄影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其间的摄影语言的传承和学术断裂自不必说,单从初始阶段的教员组成上已窥见一斑。当时的高校摄影教员多从企业的宣传部门、媒体的摄影记者和最早的摄影爱好者转变而来。比起其他诸如油画、版画等绘画专业教师,师承某某,某某又师承西方某大师,摄影这一同是西方舶来文化的艺术形式。在师承关系上已露出明显的欠缺。在摄影语言的继承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断裂和缺失,在摄影教育活动中就缺少了摄影语言在一百七十余年发展的文化脉络。在教学课程和作品要求上,一味追求“新颖”、“流行”,忽视了摄影语言的传承和摄影语言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语言特性的教育,导致学生一味的追求“观念”、“个性”,对观念摄影艺术的语言形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作品毫无摄影语言的独特性,以致于原本学习雕塑、油画等专业出身的艺术家,由于对原专业的了解,艺术史、绘画史和艺术规律的掌握,在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时候,其作品的呈现结果甚至优于摄影专业出身的科班艺术家。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摄影专业学生对于摄影媒材语言的特征掌握不够,不能完全在作品中体现摄影语言的独特性。所以我们的摄影教育迫切需要一种通过摄影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摄影家与可见世界及其图像传达(照片)的关系,一种类似于油画家和画布、国画家和宣纸的关系,在这一建构过程中,体现摄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具有独特性的一面,重建一种符合摄影语言特征的影像形态和价值标准。

三、对策

那么究竟如何展开数字时代的传统摄影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理论教育

篇(9)

一、传统的摄影技术课程是基础

数字成像技术对传统胶片摄影具有颠覆性的意义的冲击,两者在成像原理、存储介质、输入输出方式、后期加工方式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不管是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在照相馆的基本结构及使用、光线的选择、影调的控制、摄影本体语言的运用等专业技术知识上都有共同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基础摄影知识与数码影像知识并重。

比如传统暗房和电子暗房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以保留也必须保留传统的黑白暗房制作实验,但是可以将传统的彩色暗房制作适当的精简甚至完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彩色的电子图像处理。理由很简单,传统的黑白暗房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还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因此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而彩色手工暗房过于复杂的操作和过于昂贵的器材设备,加上基础部分也已经在黑白暗房时间中完成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会具有太大的价值,完全可以被数码成像系统所替代。尤其是对于新成立的摄影系科或专业来说,与其投资庞大的传统的彩色暗房毒害污染环境不如逐渐投资现代数码成像技术设备,如电脑、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等,既环保又一步到位适应现代彩色摄影的需求。传统摄影技术的课程,如照相机及其使用、感光材料、曝光技术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等,还是必不可少,它可以使学生了解影像的形成过程并学会控制影像效果。

二、加重数码影像技术课程的比例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光为基础的摄影正经受着数字技术的洗礼,从前期拍摄到后期照片的存储、处理、传输及输出皆可见数子数字技术的身影。在新闻、艺术、商业等几大摄影门类中,都广泛地应用到数字技术。

摄影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和信息交流工具,但在信息市场上正遭受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强有力竞争新闻摄影必须提高自身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所以新闻摄影界已经普及应用数码摄影技术和网络技术。各大新闻社、通讯社的摄影记者都已配备了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各种移动设备拍发新闻图片。这样新闻图片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可不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特别是一些时间性强,急于见报的重大新闻事件,是目前采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主要题材。

数码影像技术为广告摄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数码摄影的即时性使得摄影师可以马上看到拍摄的效果。拍摄后如果觉得不理想,可以立即重拍,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拍摄后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图片的加工合成,既可以制作出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画面,又加快了广告制作的速度,帮助客户把握广告传播的时机。在商业人像摄影中,基本上各大影楼都使用影像处理软件进行美工设计制作,为设计、编辑数码图片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持。

在艺术摄影中,借助PHOT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作品进行加工制作,大大丰富了传统摄影的表现手法,使摄影创作的思想、观念能够更完美地表现出来,使摄影创作成为无限的可能。如果翻开这几年的摄影报刊,如《大众摄影》《摄影之友》《人像摄影》等,可以看到经过电脑处理的作品越来越多。

经上所述,数码技术在各个摄影领域的运用已成主流。在我们的摄影教育中应加重数码影像技术课程的比例,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图片市场化、产品化的运作机制,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今信息化社会,图片信息已成为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影像图片已经布满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并以良好的势头发展。有专家预测,21世纪的网络信息主要以影像和文字信息的传递为主,其中影像将占70%以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影像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特别是自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世界影像和图片市场将在向中国摄影界打开大门的同时,其成熟的市场化,产业运作机制也将对中国摄影界造成极大的冲击,加快摄影市场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摄影的宣传教育功能及艺术审美功能,而对图片的商品特征的认识把握不足,以后,我们的摄影不仅仅作为摄影界内部分人自我陶醉的展览品,应该借鉴国外摄影业营销的成熟经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市场规律办事,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及图片网站的优势,让大量摄影作品进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流渠道,转化为产品、商品,推进摄影的市场化进程。在摄影的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市场经营、图片的商业运作、服务心理、创意策划及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内容。

三、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我国的摄影教育起步较晚,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相比尤显薄弱,,在技能教学方面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应该引入多媒体组合教学,网络教学,利用课件的互动性教学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这种全新环境中,使用电脑、网络、视听媒体等各种工具手段授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且与视觉传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摄影教学的要求相吻合。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为一体,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极大的拓展了各种影像信息源,可以对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演示,形象解说,为自己的教学过程尽可能地创造更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室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除了可将教学大纲、知识要点及大量的信息资源融于课件中,还可以把一些工作原理等较抽象的内容设计成动画演示,以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运动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件中设计出一些形成性联系和协商学习的环境,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调动各种手段在关键的知识点提供最佳的互动界面,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全面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大量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也提供大量的摄影佳作供学生欣赏、借鉴。实物投影仪可直观展示各种图片、实物,并在投影仪下给学生演示操作方法等。借助这些视听媒体,加上教师适时机的传神引导,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意识,这对缩短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直觉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都起了积极作用。

四、大力发展网络摄影、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摄影从业人员的素质

篇(10)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传统美学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审美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颁发文件要求,今后学校的艺术教育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特别提出了艺术教育要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真正实现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

摄影艺术是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元件为工具,运用构图和用光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创作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美的思想感情。摄影艺术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物理知识,有了物理知识理论指导的摄影技术才会运用的得心应手,否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摄影技术也难有大的突破。同样,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将一些抽象、生硬的物理知识巧妙地应用到摄影艺术中,将会极大地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物理的效果。

摄影艺术与物理教育融合的意义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也曾说过:“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终将在山顶重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在各方面均衡协调发展。

摄影艺术与物理教育的融合实践

笔者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经常利用节假日跟团或独立外出采风拍摄作品,积累了大量的风光和人文摄影作品。课余我也喜欢带一些摄影社团,教给学生有关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指导学生拍摄作品。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本人尝试着将摄影艺术和物理教育相融合,由摄影引入物理,再由物理理论指导摄影实践,使学生真正体会物理从生活中来,又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运用现有摄影作品,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使用一些摄影作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所学的物理原理和规律得到深刻的记忆和充分的理解。例如,笔者每次在进行“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时,都会使用(下图)这幅作品。这是在一个雨后的夏日所拍摄完成的,绿绿的芦苇叶上滚落着几滴小水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究其物理原理原来这些小水滴在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具有收缩到面积最小的趋势。而在体积一定的条件下,球的表面积最小,因此一个个小水滴都近似于球形。有了这样铺垫,学生对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有了直观认识,就可学习液体表面张力的原因等后续知识了。

篇(11)

摄影记者的内在素质始终体现在新闻摄影创作的立意、构思、画面构图和内容主题的提炼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和视野自然会开阔,报道手段自然会增多。进入新世纪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

二、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是辨证统一的,作风促进业务,业务改进作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发展。

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说摄影记者应做到“三勤”,即“脑勤、腿勤、耳勤。

脑勤,即:勤学习、善思考。勤学习善思考是认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摄影记者的思维应围绕摄影报道的特征展开,在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同时应注重瞬间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视觉方式,追求一切突破常规视觉的可能,培养独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观察力。摄影记者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路和习惯,善于抓形象的关键所在,把抽象的主题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腿勤,即:“勤跑善抢”,摄影记者只有主动深入基层走到百姓身边,体察百姓疾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经常使自己处于捕捉新闻信息的良好状态,在跑动中发现新闻。哪里有新闻,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能把鲜活、视觉独特、动感强烈、新闻点突出的新闻摄影作品奉献给读者。如果说新闻照片拍得不够好,苦恼于没有好新闻,那是因为你的腿不够勤,生活贴的不够近。

耳勤,即:多听多看,不耻下问。充分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网获取新闻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但不能道听途说偏听偏信,对听道看到的事情能够具体分析,能透过事物表象看到本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影响客观事物的主要因素,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从平常的一些闲谈中能分析捕捉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没有快捷、灵通的信息网络,不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即便是新闻发生在眼前也有可能和新闻失之交臂。

三、熟练掌握现代数字网络技术。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的诞生与广泛应用给新闻摄影带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摄影记者的思维理念、业务知识、工作方法等都要深刻变革。数码照相机和传统照相机相比,其方便快捷的优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快”是新闻的生命,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数字化新闻摄影明显优于传统新闻摄影。数字网络摄影记者如虎添翼,但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摄影记者要不断进取,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数字技术,能够随时随地能通过网络向编辑部传输图文。今天跟不上数字网络发展的步伐,那么明天就会在新闻摄影领域落后于他人。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素质教育仍然是从根本上解决交流、传播问题的关键。除了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外,素质教育还应包括文化知识、外语能力、思维能力、写作水平、创新能力、计算机运用水平等内容。如果说高等摄影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准高、全面发展、能走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中的一部分优秀者应当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摄影大师。毫无疑问,对于当今的摄影记者而言,语言、文字水平是和摄影图片质量同样重要的两个翅膀之一。拥有强硬的两翼,才能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优美、飞得潇洒!那么,高等摄影教育人才的选拔应当更加看重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水平、外语水平。在特殊素质方面,应当注重视觉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摄影语言的把握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考核。选拔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人才,加以全面培养,素质与能力并重,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创新能力与表达能力、传播能力并重,才能培养符合传播全球化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应作如下设置:

1.设新闻摄影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招一些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来新闻传播院系学习新闻摄影的第二学士学位,使毕业生实现“多专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