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士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士心理健康论文

篇(1)

从调查结果来看,实习护生面对压力时所选择的应对因子最多的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会选择退避、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2.各种类型的应对方式

各种类型的应对方式在SCL-90自评量表中各个因子得分都显示出不成熟型>混合型>成熟型,且各个因子得分之间的差异都具有显著意义。

3.实习护生心理健康分析

在本次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两组SCL-90设为因变量,将SCL-90与应对方式设为自变量,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α水准均等于0.15。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具有显著性意义的因子是偏执、情绪稳定、合理化等。

二、讨论

从调查结果能够看到,在临床护士实习期间,面对压力的时候,所采取应对方式的不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当面对压力时选择较为成熟方式应对的护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良好,评测得分较高;而选择不成熟方式加以应对的护生,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佳,评测得分也较低;选择混合方式应对的护生,其心理健康评分处在不成熟与成熟中间。护生面对压力的时候所选择的应对方式不同,那么他们所反应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就有所差异,选择应对方式越成熟,那么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在临床护理教学指导中,应该注重下面几个问题,以确保护生能够在实习中更好的应对压力,以及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1.注重情感对于人的能动性作用

对于临床护生而言,其实习质量与他们所投入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关联。注重对护生情商问题的养成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去认识自我,找准自身定位,规范自身的心态与行为方式,从而确保实习效果。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层面来看,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充分融入了情感治理的因子,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护生树立对于专业学习的自信,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情绪,让护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此一来,当护生进入到实习工作中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自主性地调节情绪,从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2.加大对实习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

实习护生在从学校理论学习进入到实践实习的过程中,怎样更好、更加及时地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变换,找准自身的职业定位,将是决定其实习质量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极大地提高对临床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在校学习期间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培养更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能力及对待职业的责任感等。

3.帮助护生做好实习工作前的思想准备

护生对于实习工作有一个心理准备,这是降低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为了避免护生进入工作环境以后茫然不知所措、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应该动员护生提前了解关于实习的知识信息,如自己多读书、多上网了解实习工作,学校组织一些实习前的指导讲座、请护理专业毕业生回校作交流报告等。只有护生做好充分的自身准备,理智地应付困境,平心静气地淡化烦恼,才更容易找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采取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压力。

篇(2)

当前,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根据2012年7月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所提供的数据,截止2011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899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7%。对老年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社会护理,保证老年人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老年人心理健康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为数众多的老年人而言,只有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才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才能有利于健康长寿。1977年巴里・卡兰德用于评价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价量表,也包括了精神健康的内容。

根据相关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五个方面:首先,精神愉快、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健全的人格,正确面对自己和外界事物,而非怨天尤人。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集体感和社会荣誉感。第四,能准确判断事物,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第五,正常的行为能力,拥有正常的社会观和伦理观。①然而,现实往往与这个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随着老年人机体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同样会出现老化现象,这种改变很可能导致并引发身心疾病,同时可能有碍家庭社会和谐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当前,老年人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精神抑郁:一些老年人随着社会角色的变换往往很容易处于精神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心境忧伤、悲观、精力丧失、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心情烦闷等症状。

精神焦虑:老年人随着生理条件的变化普遍可能发生情绪改变,可能出现焦虑的心态。精神的焦虑状态往往导致老年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难以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影响其身体健康。

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降低,可能出现较强的失落和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可能导致孤僻、敏感、多疑、缺乏生活热情,以期通过精神隐遁来逃避社会。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心胸狭隘,采用偏执、固执的处世方式以掩盖内心的失落与自卑。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老年人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理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对来自现实的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大不如前,容易引起自卑、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态。一些疾病,例如糖尿病、脑萎缩、动脉硬化等,也可能通过改变人体既有的平衡状态而直接引起老年人性格的变化。

社会适应:退休后的老年人都会发生较大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年人可能由于难以忘记往日的成功而倍感空虚寂寞。如果不能获得较好的调整,他们就很有可能进入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精神需求: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精神上可能出现空虚、害怕孤独的状态而更多需要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然而,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家庭的社会养老功能淡化,老人的亲属由于忙于事业和学业而缺少足够的时间陪护。缺乏足够的关爱可能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陷入孤独和苦闷的状态。

经济状况:一些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原因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状态中,不得不面对朝不保夕的高度精神压力状态。即便是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也往往会对自己的收入能否应对突发的各种事件而深切怀有危机感。这些压力和危机感往往导致老年人的精神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心理学的主要关注。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对心理疾病的医治和矫正方面。这无疑是不够的。如马斯洛所言:“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②诚然,没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心理处于良好状态。老年人处于人生的晚年,如果心理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一旦心理问题爆发就几乎没有挽回的余地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心理学及其指导的现有社会看护模式是存在局限性的。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创新。与传统心理学所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主动性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和人格。它主要关注的内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关注和追求个体幸福感的塑造,强调积极主观体验;致力于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同时,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积极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内容。③

积极心理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价值。不难理解,老年人的社会看护都应努力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拥有幸福、积极的体验和心理状态,而不是被动应对心理问题。这样,积极心理学就为老年人的社会看护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即通过营造幸福的心理体验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消灭在最初状态。相比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积极心理营造模式的看护策略明显在老年人健康心理维护方面更加高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陪护策略的创新

传统社会陪护策略极其不足。很明显,传统的社会陪护无外乎家庭―社区―养老院―医院等模式。这些模式之间往往相互独立,缺少联系和互动,同样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缺陷,内容缺乏体系性、连贯性;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心理状态不佳的不良状态。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对社会陪护策略的创新。国内外研究表明,要使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愉快,获得最佳心理状态和喜悦、欢乐、舒畅、满足的好情绪,能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延缓衰老,达到身心的健康。④因此,社会看护应该吸取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更多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满足老年人的具体精神需求而实现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

追求积极心理的社会陪护策略分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积极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和修复性因素。因此,社会的看护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的协调和互动。

家庭:家庭成员应该更多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努力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关怀、照顾和沟通,以自身的努力创造老年人健康幸福心理状态的家庭环境。

社区:社区同样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居住环境。社区应该通过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宣传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通过多种社会沟通的方式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养老院:养老院的职能同样应该包括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养老院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咨询、引导、治疗等系统化的积极心理促成策略,同时重视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而实现减缓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应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鼓励和选择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优秀传媒作品。同时应该通过影响社会公众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老年人,重视老年人心理权益的良好社会风气。

政府:政府应推动医疗保险体制的扩大和改革,通过减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而舒缓他们的精神压力,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对养老、敬老基础设施和老年心理的投资来促进全社会范围内老年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结论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老年人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可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传统的心理看护模式由于仅强调消极的心理疾病诊治,忽略积极心理状态的营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主动、积极营造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家庭、社区、养老院、大众传媒、政府、等社会各方应该在老年人心理看护的过程中通力合作。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研究员)

注释

①潘红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中国疗养医学》,2009年第9期,第825~826页。

②[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篇(3)

通过CNKI查询,2002年以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论文越来越多, 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赵霞等[1]在2014年采用16PF人格问卷对232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护士心理健康问题较医生更为突出。张斌[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年轻的护士心理健康比年资高的护士差。针对此问题,国内学者在论文中提出了各种护理心理的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年轻大学生上的成功实践,同样可以在临床低年资护士心理干预上起到重大作用。

1 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朋辈心理辅导符合低年资护士的心理需要

据李美艳[3]调查研究表明82%的低年资护士心理压力或思想困惑时找朋友倾诉。而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临床低年资护士的心理需求。

1.2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相互鼓励,共同提升心理素质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中,不仅仅帮助他人缓解职业压力,解除心理困扰,给予情感的支持;同时可以认识他人,反省深化认识自己,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3 朋辈心理辅导是医院专业的心理干预的重要补充

临床的低年资护士长期轮流值夜班,工作强度大,临床技能考试和培训繁多,很难抽出时间参加护理的心理辅导。即使低年资护士参加有限的护理的心理辅导,而辅导教师由于角色、地位、年龄、经历、价值观等方面与护士存在差异,很难真正走进低年资护士心里,从而流于形式敷衍了事。而朋辈心理辅导员为低年资护士同事,有共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排班,心理沟通随时随地进行,干预效果显著。

1.4 朋辈心理辅导可以配合科室护士长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

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近距离的接触和观察同伴,及时了解同伴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护士的严重心理问题(如离职倾向、工作委屈等),及时向护理长反应,积极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事件。

2 构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切实提高实效

2.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

朋辈心理辅导员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培训和朋辈辅导的效果。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自愿报名、面试筛选、认真培训,合格上岗”的流程,把好选拨、培训和考核关。报名中必须保证公开和自愿的原则,选拔心理健康、乐于助人、业务能力强、人际交往能力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护士,有计划的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设计并模拟丰富的心理辅导案例,不断改进科学简单的考核的内容和办法。

2.2 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途径

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主要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如个别会谈、网络平台等。

1)个别会谈:与专业咨询相比,朋辈心理辅导不受时间、场地等因素影响,及时的给予有心理问题的护士同志相应的帮助。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朋辈心理辅导员运用所培训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咨询技巧潜移默化的排除同事心理困扰。

2)网络平台。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出现,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进一步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更好的及时的解决护士的心理问题,使得朋辈咨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

2.3 朋辈心理辅导的管理

医院首先要建立医院-护士长-朋辈心理辅导员三级管理机制,健全朋辈心理辅导的规章制度,成员接受护理部的定期管理。管理部门对其表现,及时反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3 朋辈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朋辈心理辅导虽在高校取得巨大成功,但在临床低年资护士心理辅导上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很重要。管理部门要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业务指导和道德培训。

篇(4)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2.1资源护士和普通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评分比较见表l。

2.2资源护士工作压力源评分较高的前l4个条目见表2。

2.3资源护士和普通专科护士健康水平比较见表3。

3讨论

3.1资源护士的工作压力源 国外许多研究证明,护士工作中主要的压力源为工作负担过重,而国内的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是引起中国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表1结果显示,资源护士在患者护理、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及人际关系及压力源总均分方面显著高于普通专科护士(均P<0.05)。并且其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维度的评分最高,达3.45±0.54,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源,其子条目如“经常倒班”、“上班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太大”、“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非护理性的工作太多”评分也较高。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资源护士支援的科室通常都比较繁忙,如各个重症监护室等,或者是缺编较严重的科室,责任比较重大,重危患者比较集中,因而工作负荷过重成为她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压力源。与此同时,资源护士也面临着与普通护士一样的问题,如继续深造及晋升的机会太少。虽然资源护士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但是护理提供给她们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依然不够大,因为资源护士往往需要3~5年以后再确定科室,在这些年期间,虽然护理部制定了许多倾斜政策,但是没有科室的依托,她们的晋升和继续学习的机会依然比普通专科护士少。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在普通专科护士较少碰到的压力源,如缺乏良好的归属感,病房的布局对护理工作造成不便等也出现在资源护士身上。这可能与资源护士的流动性过大,没有固定科室有关。有不少资源护士指出,频繁更换科室和工作环境使其觉得无论在哪个科室都犹如一个过客。因而,在以后的工作调配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护士的需求,在保障护理资源配置的同时,尽量减少流动性。

与普通专科护士相比,资源护士在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而在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的应激评分不高。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资源护士的调动一般视病房的需要而定,大部分都在繁忙、危重患者多、责任重、人员编制少的科室,所以护理工作量较大,而流动性大决定了她们对新环境的人和物都不够熟悉,人际关系不如普通专科护士融洽;另一方面,由于医院对资源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有一定的规划,再加上大部分都在急危重症的科室工作过,因而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应急能力、抢救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比普通专科护士强。

篇(5)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著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著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篇(6)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正体验较高的职业压力,而且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持续高水平的压力能使机体内用以适应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综述相关文献,旨在引起研究者的进一步关注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维护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研究者多采用临床心理问题诊断技术常用的评定工具,进行定量定性研究,如常用9O项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16PF),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STAT)、MARKS恐惧/强迫量表、人体评定量表(GAS)、医院焦虑和抑郁情绪测定表(HA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情感平衡量表等,也有采用自制经过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相关量表和问卷。

    2国内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2.1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身体健康,而有15呈非健康、70呈亚健康状态。医务人员尤其在护士中,其亚健康发生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护士存在超重和慢性疲劳为主要状态的亚健康比重占75以上。很多研究表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刮,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在护士中普遍存在,如运用SCL一90量表评定,护士普遍表现异常的因子多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有的因子得分甚至显着高于常模。但也有研究证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高于般人群,这可能与护士接受的教育背景有关,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如了解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

    2.2不同年龄、工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护士的健康水平及其表现方式不同,自我肯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工作年限长、职称较高的护士自我肯定程度更低,年龄大的护士有更多的工作压力,年轻的护士心理更健康。工龄在10~20年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工龄段的护士差,工龄较长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抑郁;工龄较短的护士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恐怖。也有研究显示,年轻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其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常模,可能与她们初出校门,工作经验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动手能力不强,又担心发生差错事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繁忙,护理文件书写要求严格等因素影响以致心理压力较大。而30~39岁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可能与年长护士技术娴熟,精力充沛,受重视及处事较安详机警、独立性强,较自信有关。

    2.3地方护士与军队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护士个性人格有关,有研究发现,军队护士与地方合同护士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军队护士由于长期受军事化管理,其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而成熟,独立性、自律性较高,富有事业心,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而地方合同护士在其成长过程中,较少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因此其性格轻松活泼、热情,且做事尽职,有恒负责。由于军队护理人员担负着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特点,有双重责任与工作应激,军队特殊的环境和要求、护理人员普遍的压力源等造成了其某些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显示,军队护士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我国常模,且抑郁状态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军队护士中易出现焦虑、抑郁状态的人群特征是:25~35岁、6~15年护龄、情绪不稳定、A型行为者口。。也有研究表明,军事应激条件下军队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人群好,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2.4不同科别及医院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关于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报道较多,尤其是精神科、急诊科、ICU、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及手术室等特殊部门的护理人员,多数表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及其他综合科护理人员,可能与其特殊职业环境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的偏见有关。也有报道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能与其接受较多的心理知识有关。另外,手术室护士的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普通护理人员,且其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普外科病房护士;而急诊、院前急诊门诊和小儿急诊科的护士较一般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护士更容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等。ICU护士具有更多的应激源,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低于普通内科护士,分析原因其相关性较大的不是工作量及时间分配的问题,而是管理及人际关系,护理专业价值体现及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问题_2。而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评分均值也明显高于国内常模,造成艾滋病病区护士抑郁和焦虑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对艾滋病预后不良和传染性的恐惧,担心职业暴露,护理难度大,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不够。不同性质医院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张丽对乌鲁木齐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整群抽样的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护士较肿瘤医院护士心理问题更为突出,综合医院护士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肿瘤医院护士表现为强迫和恐怖。其原因可能为综合医院较肿瘤医院患者病情复杂,病程变化快、危重患者相对较多、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心理压力大;而肿瘤医院患者病情相对单一,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死亡有心理准备,相对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5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现代认知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影响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严重应激状态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异常。在突发SARS疫情期间,发热门诊护士SCL一90各因子得分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及常模,其中躯体化、精神病性、抑郁、恐怖、偏执、人际关系、焦虑、强迫等均有显着差异,可能与SARS疾病的特殊性、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角色冲突等因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其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使得护患纠纷呈上升趋势。魏丽丽等研究发现护患纠纷事件中,护士SCL一90的9个因子得分及总均分均显着高于常模,其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低;其中护士SCL一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显着正相关,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个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除偏执、精神病性外,均与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4个因子呈显着负相关。护士心理健康状况除了与心理应激源的大小有关以外,还受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成熟型和混合型应对方式会加重应激反应,采用此应对方式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成熟型应对方式者低。

    2.6不同人格特质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格是一个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特点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应对时依其性格特征以习惯化的方式来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在环境应激中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护士的人格特征会影响护士对压力的感受,焦虑程度高的护士感受的压力更大,A型人格作为压力作用于人的重要中介变量与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A型人格的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低,心理健康水平差。邹志方等研究发现,A型性格护士SCL一90总均分和其余9个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和全国常模,阳性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4.8,主要分布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偏执、焦虑;且A型性格护士的不良心理作用超过了专业训练对心理的调适作用,其可能起到紧张“增敏”作用,故对紧张较敏感,在紧张源作用下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而A型人格的人恰好可以成为促进各项事业积极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要帮助护士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到扬长避短非常重要。

篇(7)

    工作压力(0ecupati0nalStress)或职业压力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之间失衡而出现的(可感受到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压力,以及由于不能满足需求而引起相应的(可察觉的)功能性紊乱。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医院救护职业是存在高度应激的职业,工作责任重大、工作负荷过重、负性心理应激源过多,使医生、护士乃至医院服务人员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应激反应的比例大大增高。资源护士也称为全科护士,是我院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医院的经验,根据我院自身护理特点和需要,设立的一个护理群体。资源护士区别于一般的专科护士在于其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地点不固定,需要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为了解资源护士的工作压力,2007年11~12月笔者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调查资源护士工作中的压力源并与普通专科护士进行比较,以期为管理阶层制订措施促进资源护士的心理健康,保障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①资源护士。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医院40名资源护士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样本38名,均为女性,年龄22~36(25.3±3.17)岁。学历:中专2名,大专14名,本科22名。参加工作年限2~18年,平均9.0年。成为资源护士3~5年,平均4年。职称:护士2名,护师27名,主管护师9名。②普通专科护士。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同一所医院的87个病房随机抽取40个科室,再从每个科室随机抽取1名护士,获取有效样本40名,男5名、女35名,年龄21~38(26.5±2.89)岁。学历:中专4名,大专18名,本科18名。参加工作年限1~20年,平均10.0年。职称:护士8名,护师26名,主管护师6名。两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由调查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职称、文化程度。②资源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以李小妹等编制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为基础,增加6个资源护士可能面临的应激源:感觉前途无望、专业素质要求不高、工作不能胜任(归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病房的布局对护理工作造成不便(归于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归属感(归于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最终量表由5个维度、41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应激越大。量表内容效度为0.88。Cr0nbach’Sa系数为0.86,分量表信度也均在0.60以上。③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此量表用于包括90项有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10个基本症状因子。采用1~5级评分,分数越低,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此量表在国内广泛应用,信效度较高。

    1.2.2调查方法  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深入科室发放,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取得研究对象配合后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问卷填写方法,要求30min内上交。资源护士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普通专科护士40份,均有效收回。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数据调入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秩和检验。

    2结果

    2.1资源护士和普通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评分比较见表l。

    2.2资源护士工作压力源评分较高的前l4个条目见表2。

    2.3资源护士和普通专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见表3。

    3讨论

    3.1资源护士的工作压力源  国外许多研究证明,护士工作中主要的压力源为工作负担过重,而国内的研究表明,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是引起中国护士压力的主要来源。表1结果显示,资源护士在患者护理、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管理及人际关系及压力源总均分方面显着高于普通专科护士(均P<0.05)。并且其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维度的评分最高,达3.45±0.54,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源,其子条目如“经常倒班”、“上班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太大”、“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非护理性的工作太多”评分也较高。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资源护士支援的科室通常都比较繁忙,如各个重症监护室等,或者是缺编较严重的科室,责任比较重大,重危患者比较集中,因而工作负荷过重成为她们面临的最突出的压力源。与此同时,资源护士也面临着与普通护士一样的问题,如继续深造及晋升的机会太少。虽然资源护士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但是临床护理环境提供给她们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依然不够大,因为资源护士往往需要3~5年以后再确定科室,在这些年期间,虽然护理部制定了许多倾斜政策,但是没有科室的依托,她们的晋升和继续学习的机会依然比普通专科护士少。

    值得指出的是,一些在普通专科护士较少碰到的压力源,如缺乏良好的归属感,病房的布局对护理工作造成不便等也出现在资源护士身上。这可能与资源护士的流动性过大,没有固定科室有关。有不少资源护士指出,频繁更换科室和工作环境使其觉得无论在哪个科室都犹如一个过客。因而,在以后的工作调配中,要充分考虑到资源护士的需求,在保障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尽量减少流动性。

    与普通专科护士相比,资源护士在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所承受的压力更大,而在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方面的应激评分不高。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资源护士的调动一般视病房的需要而定,大部分都在繁忙、危重患者多、责任重、人员编制少的科室,所以护理工作量较大,而流动性大决定了她们对新环境的人和物都不够熟悉,人际关系不如普通专科护士融洽;另一方面,由于医院对资源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有一定的规划,再加上大部分都在急危重症的科室工作过,因而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应急能力、抢救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比普通专科护士强。

篇(8)

护士承受压力的原因

护理的工作性质:护理工作繁重,琐碎,但责任重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经常面对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患者,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反应迅速,精力高度集中、紧张,以及面对死亡患者心理产生的应激。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的日益提高,医院对护士的管理和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护士承受巨大的专业压力,及与工作有关的复杂人际关系,这些都使护士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

社会认同与护士自我价值的冲突:在传统观念中,护理人员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单纯地看做是医师劳动成果的附属品而被弱化,因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中国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护士的社会地位较低[2]。

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缺编严重,工作超负荷造成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如护理质量下降、执行医嘱所用的时间减少、与其他工作人员协作时间减少等[3],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使临床护理人员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工作状态,可产生紧张、压抑情绪。

倒班模式的影响:倒班工作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很多方面,三班倒,打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没有节假日定期休息,睡眠不足对护理人员的认识能力和神经性行为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知识技能更新的压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各种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的压力。

自我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人处于放松状态时,骨骼肌松弛,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处于低活动水平,有效的放松训练,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是有效的[4]。

拥有同情心,换位思考:遇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和思考问题,使自己保持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就能减轻或消除矛盾冲突引起的不良情绪。

建立牢固的支持系统、创造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人在社会中生存,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被爱、关心、帮助,一个牢固的支持系统对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包括朋友、同事,尤其是家庭。

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做到自信、自立、自强,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适中,既不要过分要求自己,也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我鼓励和自我批评,以建立自信心,及时纠正不足。

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不规律、休息不好很容易导致情绪不好,为了保证工作质量应为自己安排一个安静、光线暗一些利于睡眠的环境,以保证睡眠质量。业余时间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休息时游览自然景观,使自己心情愉悦,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加强个人修养,熟练专业技能:护理人员主动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展自己在除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之外的,如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人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层面,这对于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语言行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护理人员应熟练各科常规及专科技术操作,在紧急情况下能做到“稳、准、快”,增强应变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梅,张楠.浅谈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2009,3:18.

篇(9)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41

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是集高危新生儿及精密仪器设备于一体,具有高护理风险、高责任的护理单元。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独有的护理工作性质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很大影响。本次分析是针对NICU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与问卷调查者为德州三家三级医院NICU护士75名(调查组)和普通病房护士75名(对照组)。两组被试者均为女性,近期均无特殊家庭事件影响。NICU护士年龄20~45岁,平均33.45岁;护龄1~28(12.5±7.6)年;从事NICU工作(5.75±2.18)年。学历:中专24.3%,大专46.3%,本科及以上29.4%。职称: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39名、初级职称32名。对照组护士75名,其中内科护士21名、外科护士23名、妇产科护士26名、五官科护士5名。两组年龄、学历、职称、护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1],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调查者与各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由各科护士长将调查表发放到护士手中,3 d后由调查者收回。为确保测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测试前向被测试者讲解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合作和支持。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合格问卷150份,合格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1 调查组SCL-90症状各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2.2 调查组SCL-90症状各因子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NICU护士压力与压力源分析 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护理工作中有关压力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Selye的一般压力理论[2],认为压力是一种综合表现状态,是某种事物对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的一系列的紧张反应状态[3]。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压力反应,干扰人体恒定状态的所有内外环境的变化。NICU护士的压力源来源于多方面,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而持续高水平的压力则会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

3.1.1 职业环境因素 职业环境造成的高度紧张、高危险度、高责任感是导致NICU护士心身疲惫的主要原因[4]。NICU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室,也是危重患儿密集的场所,患儿病情重,又不允许家属陪护,使护理工作量加大。患儿病情复杂、变化快,不确定因素多,可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导致护士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产生焦虑情绪。护士日夜守护在患儿身边,长期承担着各种生活护理、各种导管护理、呼吸机护理等,极易出现疲劳、消极、悲观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3.1.2 社会心理因素 由于NICU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对护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专业理论强、经验丰富又要求护理技术水平高还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要求的同时护士的社会地位却没有提高,在我国护士的社会地位仍较低[5]。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医轻护的观点,认为护士的工作仅限于打针、输液、发药,无任何技术含量,在出院时往往会感谢医生,却很少关注护士,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超负荷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使护士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不良的身心疲劳状态,严重地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心理健康。

3.1.3 生理性因素 (1)护士的工作是日夜倒班制,体力工作繁重,生活无规律,用餐时间错位。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儿数小时,脑力、体力过度支出,再加上频繁的昼夜轮班,造成生物节律紊乱。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造成护理人员机体抵抗力下降。(2)NICU内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测与治疗仪器设备。持续心电监护和床旁摄片,无疑增加了护理人员接受辐射的机会,长期接受辐射,会引起人体生物学改变,机器的噪音常导致护士的身体和心理机能下降,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睡眠障碍等。(3)护士与外界交流少,NICU护士比普通病房护士更多的面对死亡、抢救等极端痛苦场面,易致护士产生悲哀、无助等挫折感,长此以往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易产生抑郁心态。本分析显示NICU护士的抑郁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病房护士(P

3.1.4 NICU护士人际关系的压力 (1)护患关系紧张:入住NICU的患儿医疗费用高,家长对收费不理解。患者欠费后护士无法取药及实施必要的治疗,患者用不上药就直接找护士,对护士产生不满,甚至经常表现出过激言行,把护士当成出气筒,家长看不到护士的付出,护士无成就感。(2)医护关系不和谐:NICU工作要求护士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国内外新的业务和技术充实自己,不断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紧张的抢救工作要求护士反应迅速,医护之间配合默契。有些医生对护士的不满和挑剔均使护士心理压力增加[6]。

3.1.5 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的压力 目前NICU普遍存在护理人员不足的现状,达不到相应的床护比,NICU床护比例标准为1:2.5~3.0,人员短缺,护理工作量过多,护士超负荷工作,造成职业倦怠。

3.1.6 职称晋升和继续教育方面的压力 由于社会进步和知识更新造成激烈的社会竞争,职称晋升注重学历、科研文章、技术水平等项目,护理人员基础学历较低,为了职称晋升,护士在工作之余还要参加继续教育,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使护士有巨大压力,更易发生灰心、无力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征。

3.2 对策

3.2.1 提高心理素质 NICU护士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情绪,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转移注意力,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在被不理解的情况下,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及适应力,掌握不良情绪的合理宣泄,提高自身的应激能力,有效调节情绪,乐观地面对生活。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值,客观地对待学习、晋升、职务,树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最佳的工作心态。

3.2.2 强化技术训练,提高抢救应急能力 能力的提升是舒缓压力、维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7]。开展抢救应急训练,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能。对常见的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等,制定规范周密的抢救流程,开展模拟急救训练,制定系统的理论培训计划,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严格按抢救程序有条不紊的工作,有利于缓解抢救危重患儿时的心理压力。

3.2.3 领导重视 医院的护理管理者对NICU护士的工作应给予足够重视及肯定,应关注NICU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减压计划,定期对NICU护士进行减压训练,使护士学会运用正确、积极的减压措施,以缓解心理压力。在排班上应考虑NICU护士的感受,征求她们的建议,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做到合理、弹性排班。在继续教育和职称晋升上,医院领导要重视对NICU护士的分层次培养,多给予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在职称晋升时给予加分及优先聘用等政策倾斜。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注重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NICU护士工作积极性。

3.2.4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取得社会、单位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充分利用报刊、媒体等,加强对护士的正面宣传,使公众理解NICU护士、尊重NICU护士的劳动,提高NICU护士的社会支持度。医院管理者应引导医院各部门重新认识护士应得到的社会地位,提高全院人员对护士的尊重,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家庭成员更应爱护支持护士的工作,体谅护士的辛苦,减少护士对家庭事物的分担,解决后顾之忧,在情感上理解、支持护士的工作,使护士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因此,在NICU护士工作中要尽量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她们的心理状态,保证她们的心理健康,同时,NICU护士们也应该积极学习,努力调节自身状况,学会自我减压的技巧,保证心理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齐艳.国内临床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2,8(2):114-115.

[2] 顾乃平.护理专业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95.

[3] 刘玉馥,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

[4] 戴琴,王开发.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护理杂志,2002,19(3):14.

[5] 程然,宋桂荣.大连市护士压力源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6,4(20):965-967.

篇(10)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篇(11)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6-01

1 压力的表现形式

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环境压力、人际关系、社会价值的体现、家庭矛盾、职业风险的压力等都能够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反应,适度的压力对我们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持续长期的高水平的压力是有害的,当我们遭遇到超过个人承受能力的压力时,会使得身心健康受损、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退步,适应力渐降、甚至免疫系统减弱[1]。心理健康症状、生理健康症状、行为症状等等。过高的压力对护理队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护士短缺或更新过快,工作效率下降,工作质量下降,甚至工作时发生意外。

2 护士的职业压力分析

护理学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科学,护理工作的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和减轻痛苦。护理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在工作中必须面对众多压力,高强度的压力易使护士产生倦怠。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护士的压力如下 :

2.1 工作性质紧迫;护理工作的平凡、琐碎、繁重,经常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使护士经常精力透支,日积月累对护士的健康产生伤害。临床护士的工作质量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胜任。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这又给护士带来不同的心理压力[2]。

2.2 复杂的人际关系;护士在工作中产生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如医护、护患、护护同事及与护理管理者之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发生冲突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护士的工作,尤其是涉及护患关系,护士即使遇到严重的歪曲事实,被误解及冤枉的情况,遇到情绪过激,甚至言行伤害的患者,护士必须保持平和和冷静,以宽容大度继续承担应负的职责,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加之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训练,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许多老护士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应变能力,也有被患者误解,挨骂的时候,也曾有过放弃临床护理工作的念头。

2.3 工作环境不良: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沟通障碍的场所,护士每天要接触不同性格的病人,应对病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既要处理各种应急情况,又要承受生死离别的情感冲击,既要完成繁重的本职工作,又要应对各种检查。还有细菌、病毒、核放射的威胁,以及拥挤的工作空间和空气中充满不适的气味[3],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使身心疲惫的护士不得不应对的工作环境,极易遭受疾病的侵袭。

2.4 社会价值不被认可;重医轻护,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而护士则被认为是医生的助手[4],甚至有的人认为是“高级保姆”,这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会使护士怀疑自己的价值及能力。虽然工作勤奋、努力,但护士的收入仍然很低,护士的职称、文凭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肯定和补偿,发展机会、外出进修学习等问题上的不合理状况,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产生心理压抑、自卑、失望、焦虑,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产生心理压力。

2.5 知识技能更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各种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护士的知识技能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创新,提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护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还要努力学习,这也给护士带来了新的挑战压力。

2.6 工作与家庭矛盾产生的压力;作为护士既是妻子又是母亲还是女儿,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肩负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护士工作中的负面感受有时会影响家庭生活的和谐气氛,面对家庭的责任和家务琐事,难免不消耗护士部分精力,还要承受因怀孕、分娩、月经、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加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的持续存在,会使护理人员失去精力、理想和目标,表现为躯体、情绪和行为的异常。也就影响了护理质量。

2.7 职业风险性的压力:由于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患者及变化多端的病情,不确定因素多,护士必须及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容不得半点疏忽,否则直接威胁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是每个护士努力的方向。因此,护理工作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的工作,职业风险带来的压力更是让人窒息。

3 针对各种压力,我们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以提高护理质量,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3.1 要从平凡、琐碎、繁重的护理工作中找到乐趣。把每天的重复当作娱乐和锻炼,认真的完成护理工作,把患者的健康当作天职。

3.2 错综复杂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护患关系,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身为一名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加强自身修养,要善于通过自己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鼓舞病人以增进护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取得病人主动积极的配合。避免造成护患冲突。

3.3 创造一个清洁、卫生、舒适的环境 改进医疗器具,完善防护设施,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尽量减少或避免职业性损伤对护士健康的危害,营造关系融洽、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人际关系,这将有助于护士保持愉快的心情、良好的心态进行护理工作。

3.4 提高护士社会地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理人员进行宣传,让社会更多的了解有关护士护理方面的知识,理解、重视护理事业,尊重护士有利于激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消除自卑感。树立崇高理想,使护士更深刻地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体现自己的价值,并注重精神与物质奖励,对她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使护士有归属感。在职称的晋升上,要有相应的倾斜政策,适当提高比例,以提高其竞争意识,增强岗位吸引力。

3.5 护士应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如通过外出学习、自学考试、论文交流等途径。护理人员不仅应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技能。必须定期对护士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在科室内制定一整套操作方案,使每位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程序和操作技能,以便抢救过程中得心应手,并从多方面汲取知识,提高心理素质,不管遇到什么病人,都能以平常的心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

3.6 护士学会放松与减压,要向亲人倾诉,得到亲人的理解和安慰,陪亲人参加活动的同时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以便投入更好的工作。不应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或其他地方的不快带到工作中。这是每个护士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3.7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规范医疗程序,耐心积极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疑问,杜绝工作中的差错、事故。万一出现的差错,应给予主动道谦并及时纠正,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也表达医院的诚信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心理压力,使的护理队伍人员流动性很大,给护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超负荷的紧张工作,常常有人发生虚脱现象。就是这样工资并不高,福利待遇也没有,社会价值不能体现。合同护士的同工不同酬,护理人员流失现象严重。而通过相应的干预对策,绝大部分护理人员能够战胜心理压力,做好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育红,付爱荣,张会清.护士的压力与心理健康探讨[J] 中国教育与研究杂志 2009,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