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8: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

主要教学设计如下:

一、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找出范进发疯过程中反复说的两句话。

2.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范进未中举人时,“不好”在哪些方面?中举后,又“好”在哪里?

3.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人物的性格特点。

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二、探讨文章主题

1.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发疯?

2.文章通过叙述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三、赏读文章,体会讽刺艺术

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章通过运用哪些手法达到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四、疑点辨析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布置作业

中了举人的范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而他只是千千万万读书人中“幸运”的一个,那些未中举人的读书人命运又将如何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孔乙己》,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连秀才都没考中的读书人到底遭遇了些什么,比较范进和孔乙己的异同点。

一堂课45分钟结束,未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匆匆讲完讽刺艺术,下课铃就响了。我只布置学生课后辨析疑点:范进中举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诚然,这节课学生发言面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自己对学生的指导也比较到位。但是,因为在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变化的环节中纠缠时间过长,导致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我本节课的最大遗憾。接下来的几天,我还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精简不必要的过程,使课堂结构更完整呢?

后来又有幸听到了同组其他老师的同题的公开课,有的老师上课容量大、节奏快,一节课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上课选点少、挖掘充分,虽不能做到全面开花,但也能让学生受益良多。听课过程中难免会观察到学生的反映,有了一些有趣的发现:知识容量大的课堂上,学生或聚精会神聆听老师讲解,或面呈呆滞状、神游天外;选点少,给学生充分思考空间的课堂上,学生或激烈讨论或冥思苦想,偶尔也有谈到题外话手舞足蹈者。学生的种种表现不一而足,甚至会延伸到课外。突然间纠结自己几天的问题豁然开朗:一堂课的完整与否能够重于学生的收获吗?课堂结构再完美,内容再精深,如果学生不能吸收,没有收获,那有什么成功可言呢?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呢?新课改背景下,人们常提到的有效教学倒是可以拿来一说。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我以为,不管课堂结构完整与否,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收益,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也可以称之为有效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有效课堂呢?

首先,教师要精选讲授内容,适当给学生留白,不求面面俱到。我以前上课,经常对学生不放心,总希望学生能将我想到的点全说到,说不到之处就要点拨学生。包括这次上《范进中举》时也有如此毛病。范进中举前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作者写得很详细,可以比较的点非常多,我希望学生都能找到,无一遗漏,所以在学生找不到的地方,花力气点拨了一番。但事后想想学生仅是在短时间内阅读文章后的体会,我是教学十几年,查阅了多少参考资料后才有的收获,怎么能强求学生一下子达到要求呢?做老师的恨不得把所有已知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全部灌输的话,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会越来越强,自我思考、辨析的能力就会逐步丧失,创新意识也会逐渐消退。甚至某些时候,你已知的不一定都正确,如果学生带着某种错误的认知前进那更危险。所以,大胆留白,相信学生,让学生课后再去咀嚼、消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学生领悟多少比教师教多少更加重要。

其次,教师要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立足文本,精心预设,才能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的内容,不仅要面对博大精深的教材,还要面对各种状态的学生。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能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比如这次《范进中举》教学中,我自己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倒是深入教材研究了很多,但是没有预想到学生的思维状态是简单的,所以开始的引导比我想象中的费力许多,在此环节费时较多,差点打乱了我的教学节奏。再有我估计学生对范进前后的性格对比不容易理解透彻,所以备课时早有打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第11段,也就是范进和张乡绅攀谈的一段,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范进中举后圆滑世故、虚伪的一面。所以,当你预设到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越多,你的课堂驾驭就会越自如,学生的思路就会越容易理顺,教学效果就会越显著。否则,学生糊涂,老师也只能干着急。

篇(2)

情景思维主要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借助直观教学或语言描写的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求知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接受的情况,根据课文内容的感彩来确定自己在讲授中的情感状态,该喜则喜,该悲伤时则悲伤。在讲课时的内容穿插,课堂提问和诱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灵活多变,以形成一张一弛的有致的节奏,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创新。如教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由这句话,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韩麦尔先生到底想什么,请补充说一说。”同学们回答如下:

“我――我――我恨死了普鲁士兵,他们侵占了我们的祖国。”

“我――我――我们的国家将灭亡了,我们的人民被逼为奴,还连我们的法语都不许学,我深感痛心啊!”

“我――我――我恨战争,是战争使国家不得安宁,是战争使人民流利失所。”

不同的回答,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投入情感,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情景之中,沉浸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之中,这样在情景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中学课文中很多课文倾注作者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入情地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其中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对敌的憎恶等,这样势必扩大他们的情感领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达到“教书不忘育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思考问题时的环环相扣,不脱节,主要是为了防止遗漏。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如讲授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读懂课文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说:“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下层知识分之,他中举前总是逆来顺受,中举后,他竟喜疯了。围绕范进的比较主要的一个人是胡屠户,作者为什么要写胡屠户?”问题提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分析讨论起来。

一学生说:“因为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范进怕他,写他对范进的一番臭骂,可以反映出范进中举前的落迫生活,不得不对胡屠户‘唯唯连声’、逆来顺受。”

另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去给范进送钱,并奉承一番,说明胡屠户欺贫爱富,是一个市侩式的典型人物。”

又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报录人叫胡屠户打范进嘴巴,并吓唬他。这说明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也说明作者厌恶科举制度。”

教师精心的安排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其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由上例可见,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仔细地回答,同时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问”犹如一个光点,在学生的“思维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从而把学生的所“感”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联系起来,贯穿起来,最后问题迎刃而解。

三、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联想广度。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组织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活动引导到既定的目的、要求上。如教读《白毛女》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以两个字概括课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内容。”此时,学生会积极发言。通过分组讨论,得出课文就是写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债”,黄世仁穷凶恶极地“逼债”,这一“躲”一“逼”就形成了这出戏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性。正是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把思维引向全文,把问题放在全文中进行分析、讨论,所以行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四、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篇(3)

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组织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设计中,如何通过一个“着力点”呈现知识,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设计技能与设计方法,如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控制等。

一、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通常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我们只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个目标,而忽视了其他两个目标。这样,我们对教学目标就定位为学生学什么,如何获得知识与解题技能,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的实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应试现象依旧严重的弊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初中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错位。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实施,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模式,让语文教育焕发应有的生机。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我们在肯定传统理念思维,肯定愚公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要从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愚公的做法是否与时俱进。这样,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这篇寓言故事,觉得传统的教学目标有大而空的嫌疑。有资料显示,华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35份教师的教案做过教学目标统计:其中5份无教学目标的陈述,30份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词语都是要求学生“掌握、了解、能力、培养、理解”这样的要求性词语,没有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

二、设计个性化内容,进行课文个性化理解

阅读文本时因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一样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个性阅读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最新理念。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与文本对话,注重理解文本内涵。教师的引导面面俱到,却忽视了让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这样,学生没有自己的心得与感受。学生面对至理至善的文章,没有自己的个性理解与心得,这样只能是俗读、浅读,甚至是误读代替理解,这样的解读可能会让精彩的文章变得庸俗。因此,我们应该设计个性化的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在对文本提炼、加工、组合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有个性化理解,就设计个性化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作者的善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愿望,他们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变得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通过“善”与“愧”方面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对文本有整体的思考,若没有以这样的教学角度切入,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三、着力优化问题设计,注重适时适度合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可以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教学设计中如何优化问题设计是每个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随口发问,结果很多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课堂上学习要点,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度肯定不会高。因此,我们在备课环节就应注重问题的设计,并把握好问题的适时、适度与科学合理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效度明显提升。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不同人的态度的变化是怎样的?为什么作者详细叙述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作者是怎样勾勒这些人前后的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词语概括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四、设计有效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语文的学习就是对语言的咀嚼与品味,语文教学设计中离不开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当看到文本中写得好的句子与段落时,我们总会驻足,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这些语言。但是,我们通常还是比较模糊地对语言、语段进行分析。在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实践证明,品读语言还必须在“情”的带动下认真地品,让学生感受作者语言中的表情达意,从而体会其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小山的动词,并把用儿化音的句子找出来。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作者北方语言的特色,从深情的视频范读中感觉有了儿化音的韵味,从而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从这样的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品味语言教学设计促使学生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综合上述,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动态、课堂评价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文学作品可谓是语文课本海洋中的一朵靓丽的浪花、一道撼人的瀑布、一块强力的磁铁、一幅经典的图画。如《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背影》《范进中举》等等。可以说凡是读过初中的学生都不会忘记文中的人物以及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他们太魅力“十足”了。如何让文学中的“经典”更加吸引学生,并将这些“经典”永久地镶嵌在脑海中,单凭借朗读、讲解、讨论的方式,效果还不是那么完美,这是我教学多年的感触。但如果我们思考、践行“创意”性的教学,那效果就大可不一样,因为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听过我上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认为。

那只“花瓶”

“花瓶”让他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那件长衫,那句“窃书不能算偷”,那像鸡爪一样罩住装着不多茴香豆的手,那被丁举人吊着打的残样,那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用手“走”来的情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的那只满是泥的手……就如一朵朵鲜花绽开在名为“孔乙己”的田圃中,令人驻足欣赏,不愿迈步离开。但是在课堂实际的讲解中,我们又不难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那散布在整篇文章中犹如鲜花般的“特性”时,仅靠文字板书效果不是那么理想,怎么办呢?我问自己。几经思索后,我决定这样:先画了一个花瓶,学生每归纳孔乙己的一个性格特点,我就画一枝花插在花瓶里。花的颜色根据孔乙己性格的好坏而定,好的就用红花表示,缺点用白花表示。在揭示主题时,我问学生:“花瓶中的白花多还是红花多?”学生说白花多,原因是什么?与水有关系,那是什么水?科举制度下的毒水。通过对“瓶中花色与水的关系”的认识,学生对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这个主题就很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下课后,听课教师对我这个板书设计很称赞。这节课后来被录制成光盘,当时上课的学生人人拥有一张作留念。当年参加上课的学生和听过我这节课的教师直到今天见到我还在赞叹这个板书设计真得好、新颖、让人记得深刻。

这已是我2003年4月的一个“创意”教学片段。

那位“屠户”

“屠户”让学生感悟他的智慧。鲁提辖的拳头确实厉害,厉害到三拳出手后便让横行霸道的屠户一命呜呼。但我们别忘了鲁提辖打前的“三激”,它也是“经典”,它映射出鲁提辖超群的智慧。而“三激”情节往往又被教师和学生忽略,为引导学生不仅赞叹鲁提辖的高强武力,更重要的是要领略他的智慧。于是,我让一位学生扮演“镇关西为鲁提辖剁肉”的场景,第一次惊喜万分,心花怒放,动作迅速;第二次顿生疑团,动作缓慢;第三次,怒气盈天,举刀欲砍。那位同学拿刀剁肉的动作虚拟得恰到好处,那开始满脸堆笑、点头哈腰的神态是那么的逼真,那贼溜溜的眼睛逗得同学捧腹大笑,兴奋地使劲用手敲打桌子……一个鲜活十足的“镇关西”,同学们又怎么会忘记这一镜头以及该镜头表达的作用呢?

笑过之后,我点评这位“屠户”学生的精彩来源于他认真的阅读和细腻的体会,他是一位未来的影视人才。一赞美后啊这可不得了了,以后的课堂他更加投入、积极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这一“创意”教学设计不正是体现了这个理念吗?

这是我2005年11月的一个“创意”教学片段。

那一“出招”

“出招”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要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三拳”可以说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了。为了再现它的魅力,我们可谓是用尽不同的招数,有用朗读的,有用影片的,有用评书的,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学生看过、笑过、鼓掌过,甚至背诵过,在考试试卷上要学生填写三拳具体落在哪里时,问题就出来了。诸如“太阳”“眼睛”“眼眶”等不准确的答案就来了。怎么办?我是这样“创意”设计的:同学们你在自己的面部找到“太阳上(太阳穴)”“鼻子”“眼眶际眉梢”,然后用手摸一摸这部位,接着同桌两人依次演示对准对方这三个部位用力打过去,但当手快到这一部位时马上停住不动,最后谈当对手的手打过来快要到该部位时自己的感受。如此一“出手”,作业和考试他还会填错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和我的学生就是这样做的。

这是我2008年11月的一个“创意”教学片段。

那位“疯子”

“扮疯”让学生震惊不已。“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片段是文中的超级“经典”:“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这是《范进中举》最经典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如何把这一场景逼真地显现出来,仅仅是研读语句、分析疯的变化过程似乎还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想出一辙:找个学生扮演范进,逼真显现喜极发疯那啼笑皆非的一幕。我找出了该班中表演水平最高的同学,在那第二次表演中,我们震撼,他竟然在疯跑的过程中真的把自己重重地摔倒在教室前门的水泥地上。那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啊,地面冰冷又满是灰尘!我和其他同学都被这一幕感动了!谁都没有引导他那样做,是语文感染了他,是他感悟了语境,是他被文学“迷了心”。于是他为了“他”倒了,“倒”得那么自然,这就是经典语段的魅力,语文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的学生用他的肢体语言已经很直接地告诉我们他是那么爱“范进”,爱语文!

这是我2009年12月的一个“创意”教学片段;

这是我课堂教学中学生最投入一个情景;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令我最震惊、最感动的一幕;

这是令我直至今天甚至一生都回味无穷的“兴奋剂”。

篇(5)

(二)注重点,忽视面课堂上所有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制定的合作策略往往偏重于优等生,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时间久了,他们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还有很多学生仅仅出于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到学习状态;老师在制定和组织合作模式的方法不正确,课堂控制力度不够,脱离合作学习的范围,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

(三)重讨论,轻评价对于学生们的讨论成果,老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但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和示范课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性,对学生发表的看法只是一味的表扬和肯定,却不管学生的意见是否有说服力。有些教师在学生提出一些困惑时,因为自己一时拿不准或没有心理准备,干脆回避自己的质疑,草草收场。以至于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里,有学生说:“唐雎是不能带刀拜见秦王,又哪来的刀杀秦王”的时候,老师面带微笑鼓励说:“你善于思考”就搪塞过去了。老师的这种评价其最终效果就是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有始无终,失去了它本有的功效。

二、合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分组,指导合作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例如读写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等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的人数在4—6人最佳,每组都要包含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各种能力要均衡,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要创造条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合作学习任务、合作交流方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巧。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方式,教师给小组成员分配好任务:一人念作文,其他人认真倾听,可以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看法,作文被念的同学认真做好记录。这种方式,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也达到了很好的合作学习成效。教师也要根据小组之间的情况随时做出必要地调整,使得每个小组都是最佳组合,一旦确定小组之后短时间内不要变动,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合作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精心策划,有的放矢合理把握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时机。开展合作教学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随意开展和滥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教学,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文言文的背诵和文学常识的了解掌握等,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内容需要在具体的文字环境中精讲或者涉及到讨论的知识可以开展合作教学。比如,诗歌教学《星星变奏曲》中语言美和意象美的品析;小说《故乡》一课中主题的理解;古典文学《智取生辰纲》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古典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典型意义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因此合作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精心策划和选择,可以将文章主旨、结构和章节的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内容使用到合作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实现团队合作,解决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三)把握互动,灵活引导教师要懂得转换角色,能够随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当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这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设计要结合课文的重点,确立一些有梯度和有层次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学习。在教学诗词《望江南》时我采用小组朗诵比赛的形式,在合作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中女子内心的孤寂、愁苦;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采用课本剧形式,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演读。在此基础上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把小组讨论与小组间竞赛、抢答、展示成果、表演、课本剧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生生互动、组间交流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地介入到小组当中,提供合理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讨论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方便老师做出总结。在《望江南》小组朗读比赛中,我在小组内对词的重音、节奏的把握作了引导,在《范进中举》演读中,引导学生抓住范进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还可以自己添加神态描写。

(四)强强扶弱,共同进步教师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组讨论的目的是每人都有机会参加到讨论当中,从而实现所有学生成绩的提高。小组讨论当中要避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要引导和矫正,让弱者树立信心,强者养成聆听的习惯。对于在课前让学生花长时间作准备的任务,比如综合性学习中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等可在小组内让学困生先发言,优等生补充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带领学困生学习。比如《范进中举》课本剧表演中,范进、胡屠户的扮演者由活跃、善于表演的学困生来担任,优等生对他们的朗读、动作、神态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小组成员,都参与了其中,共同取得了进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课堂纪律,防止一些学生借讨论学习的机会影响课堂纪律等。

(五)科学评价,巩固成果合作模式要建立有效地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要以小组为基础,评价的内容要针对小组讨论的情况,禁止针对小组个人,尤其是成绩比较差而讨论效果不好的情况,评估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实现学生由个人向团队合作学习的转变。对于评价体系必须以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讨论所采取的策略等方法,制定出系统地评价体系,也可以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体系,进行客观地评价,结果要带有鼓励的性质,也可以对合作讨论的过程进行评价。

篇(6)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方法,其标志就是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读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实现言文合一,并能提高教学效果。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一味地分析讲解,把学生读书的时光全部占用了,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失误。

那么怎么指导学生朗读呢?

首先,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越标准,越纯正,朗读效果越好。其次,朗读时要感情充沛,以声传情,要表达出文章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第三,运用形象思维,唤起自己内心视像,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第四,在朗读中准确的运用停顿,把文章内容读清楚,把意思和作者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为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还可运用范读、领读、轮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切实把语文教学的朗读抓好。

二、探究思路 进入情境

要进入文章的情境,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撰写文章的思维轨迹,行文的先后次序,感情流淌的线索,事物发展的进程,语言连缀的脉络,一言以敝之,古人称之为“意脉”。

怎样探究文章的思路进入情境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因此,要反复阅读课文,由句而段,由段而篇,“缘文寻路”。如果文章的思路是一条康庄大道,读者可以驰骋其上,看到光明的前途;如果是羊肠小道,曲径通幽,读者可以沿路而进,领略险峻风光;如果作者的思路另辟蹊径,读者举步探胜,可以得到崎崛的愉悦;如果作者匠心独运,乍看“山重水复疑无路”,但读者努力探索,与作者心心相印,峰回路转,将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我们潜心“求之于本文”,一定会和作者的心灵相“感通”的。

三、品味语言 体会情境

汉语言具有特殊的美。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细细品尝课文言语的味道,从中体会出情境的美。常言道: “言为心声”,从不同个性风格的作者笔下生出来的文字,也一定会使读者品出不同的味儿:情味儿、意味儿、韵味儿。学生品出了个中滋味,就实现了言语美的再现。从而体会出课文的美。而美的语言韵酿着美的情境。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美文中的绝唱,且看他笔下的荷叶、荷花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将荷叶比作的裙,不仅形似,而且极具神韵和情致,犹如飘然于池塘月色中的一群美丽的仙女。叶烘托着花,‘袅娜’让人想象到他们的绰约多姿,也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温柔秀美 ;‘羞涩’使人窥探到他们的含蓄,似乎也能让你触摸到他们温热的脸颊。至于‘明珠’、‘星星’、‘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更是让人从视觉、听觉上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领约到无比美妙与奇异的意境。” (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欣赏着如此美丽的语言,自然会体会出美的情境。

四、设置疑问 深化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文本信息,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一旦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那么学生就会深深的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从而使教学丰富多彩。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可以从各个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篇(7)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26

高中语文教学的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大模块,小说教学作为“阅读与鉴赏”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那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地把握小说教学的细节呢?

一、诵读景物描写,预测情节发展

小说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而构成小说空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景物环境描写。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往往是小说最为细致的部分,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整体的理解,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景物描写这一细节,让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推测整篇小说的脉络发展,进行情节构建,不失为一种出色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中,对“风雪”的描写就成为理解小说情节的一个关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诵读重要的“风雪”描写段落,然后判断在这样的描写之后,情节应该是有怎样的发展,这样的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有怎样的作用,作者进行景物描写的意义又在哪里。带着疑问,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在经过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悟关于“风雪”的描写,在整篇小说中所起到的“蓄势”作用。很多学生提出,如果没有风雪,那差拨也就不会有放火的机会,没有风雪,林冲也不会出门去买酒,更不会走到山神庙去,没有风雪,草料场的房屋就不会被压塌,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避风寒,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情节发展。教师则趁势总结,这些“风雪”的描写,成为故事发展的基石,一步一步推动着情节的前进,让整个故得流畅而自然,给读者以更加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大大减少了作者在故事写作过程中人为的构造感。

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小说里的景物描写有了更深刻和独到的认识,在之后小说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轻松地以景物描写这一细节来切入,进行整篇小说的分析与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小说整体的情节走向就有了更为明晰的把握,而在预测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小说教学课堂生机盎然。

二、体会用词褒贬,揣摩作者情感

小说是一种内涵范围广泛的文体,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小说也分为很多种类型,但无论哪种小说,都是在词汇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可以说,词汇,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组成单位,因此,作者的很多情感,就会不自觉地包含在这些词语之中,通过对词语褒贬的推敲,就可以让学生对作者情感有一个更为明确的把握。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选列了契诃夫的著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文章中有很多词语,隐喻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对这些词语进行观察,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文章中有很多对套子里的人的有形描述,例如“雨鞋”、“穿着棉大衣”、“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等,这些描述通过对人物外在的形象的表现,刻画出一个习惯生活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教师一定要把这些词语重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蕴含在词语里的讽刺意味,从而在实例中明白小说作者用词的精妙,提升自己的小说阅读水平。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许多学生表示自己的小说阅读视野得到开阔,而在方法技巧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词汇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单位,一定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而对词汇赏析的教学理念,也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让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三、拓展链接类文,提升鉴赏能力

篇(8)

叶澜教授对什么是“课堂教学”曾有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观点既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历程,又暗斥了现在语文课堂的诟病。语文课堂虽经历了新课程的改革,但仍存在着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课堂也缺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那么,语文课堂的生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语文课堂的生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体,而是在教化熏陶之下不断情感化和灵魂化的生命,是含咀着汉语言文字的养料和经典文本的精华而不断发育,日益提升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满堂灌”、“机械操练”我们应给予抨击,更多的该是我们去追求语文课堂生命内在的丰厚与完美。

本文浅谈如何以“以学定教”为策略,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实现动态生成,绽放语文课堂的生命之花。

一、关注预习,寻找生成切入点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来讲,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关注学生预习就可以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亦是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此,关注预习,确定教学起点,寻找生成切入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或更新的一个重要观念。

动态生成性课堂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学生预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揽全局,从学生的疑惑中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人文关怀,开启生成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阅读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情感来接触文本,所以说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养成为目的。

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适时的人文关怀,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那么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裸读”,拓宽生成空间

“裸”字的基本字义是“露出,没有遮盖”。 学生在预习时需要“裸读”,直接面对教科书文本学习,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可以接触教参,要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采用“裸读”的方式解读文本,摒弃任何的背景资料,完全不借助外力,尽量用原生态的状态去品读文本。

当然,学生“裸读”后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期待等教师,而教师更需要学生的问题,掌握学情,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展开教学过程,期待更多的动态生成。

正所谓多种观点的碰撞能促进个体反思,从而对文本解读做进一步省察。“裸读”后,教师可以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适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广度,促进有效生成。这样,学生可以在省察文本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顺学而导,激荡生命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地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的处理思路才是值得追求的。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学会应变、善变,机智地整合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教学目标、变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课堂并非教师无须备课,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屋建瓴,在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设计出能促进生成深度或厚度的追问,以便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开山劈道,披荆斩棘。如老师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已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再次追问:“既然范进终于中举了,终于推开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门了,他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但是为什么吴敬梓还要设计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呢?”

篇(9)

课前,请学生借助导学案认真预习课文。这样的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避免浮躁。

课堂上,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小说教学设计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高效课堂要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前查阅到的作家资料,共同为作家建立一份名家档案(提示:可从性别、籍贯、创作经历、代表作等方面着手)。学生资源共享,执笔速写之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我适当点评并总结。这样导入,既能检查学生课前对作家的熟悉情况,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愉悦的情感基础。

2.互查预习,积累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以提问解答或默写竞赛方式(小组内一对一互查)互相检查预习导学案中提出的字词积累情况。组内互查预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合作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喜欢阅读小说,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读书。将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与学习写作方法作为目的,借助多媒体出示以下学习目标:记住一个故事――默读文章,复述(概述)故事:感知一个形象――品读文章,探究人物:学习一种方法――研读文章,学习写法;收获一点启示――再读文章,明确主题。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完成学习任务,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学习知识不是继承“遗产”,没有学习过程,就无法真正成为知识的“富翁”;离开了学习的体验,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学习。所以,我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视个人能力,独立思考,尽力完成上述学习目标。如有难度,与本组其他组员讨论,讨论时,我会提示同学们先一对一讨论,如还不能解决,再提请组内讨论。

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巡视,注意观察,根据学生合作交流情况,适时给学生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用复述法或概述法记住故事,用圈点勾划法分析人物形象,用讨论法学习写法,从而领悟文章的主题。

如在“感知一个形象――品读文章,探究人物”的环节学习中,我会提示学生用痕迹读书法在课文中圈、点、勾、划,给出勾划提示――人物描写方法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品读文章细节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在“学习一种方法――研读文章,学习写法”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一文一得,比如在《窗》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掌握“先蓄势后陡转”的写法;在《甜甜的泥土》和《范进中举》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对比的写法。

4.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与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我会根据学生的发言,或针对性点拨,或补充完善,或评价鼓励,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引导其他小组给展示小组适当评价,鼓励学生们形成个性化的评价。这样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

篇(10)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寻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只有抓准了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1.紧扣文眼

以教学《口技》为例,此文可从不同角度来学习,但若扣住一个字,一字立骨,一个字就可以串领全篇文章。什么字呢?“善”。正面描写也好,侧面描写也好,所有一切都是围绕这个“善”字写的。类似的还有教学《孙权劝学》时可扣住“劝”字,教学《隆中对》时可扣住“对”字,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扣住“不辱”一词,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扣住“吗”字,等等,从而层层深入。抓住文眼,围绕一个词设计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回答灵活地加以引导,从文本出发,又不拘囿于课文本身,真可谓“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

2.品关键词

宋代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品味涵咏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细品,否则既陷于琐碎,也难以把握整体。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文意的探索,纲举目张,辐射全文,深入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意的心领神会。

如在教学《傅雷家书两则》时,细品两篇文章中出现的“坚强”:

“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这两句话中的“坚强”,稍不注意便可能被我们忽略,甚至熟视无睹。但是你若保持警觉和敏感,将目光聚焦这两个“坚强”,并从课文的整体情境来细研文本,你会发现这两个“坚强”的确是打开文本内核的智慧之门。

类似我在教学《范进中举》一文时,就请学生细品范进喜极而疯后的疯言疯语“噫!好了!我中了!”中的“好了”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回答范进相比于从前哪些方面确实是“好了”?以你的眼光看他果真是“好了”吗?

3.巧抓转折

文本中的意脉有时候会有转折之处,这些转折处,恰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智慧之门。例如近期在教学顾老师印发的议论文补充材料《读书养气写作》一文时,一开始学生极易把第2小节的“读书可以养气”当作全文的中心论点,教师提示除了从标题《读书养气写作》即可判断全文是在谈三者的关系而非仅仅谈读书和养气的关系,还可以从文章的过渡句来发现论点:第4小节写道:“如果说读书可以养气,是输入;那么,养气则可以写作,是输出。”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把握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变化转折的叙事抒情类文章。

4.转化角色

篇(11)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河中石兽》时,我根据教学中学生对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问,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设置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 “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了老河兵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

我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城乡有很明显的差异,每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总体上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学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七年级上册《春》中讲,《济南的冬天》中也讲,以后几册的散文中依旧讲;细节描写的运用,七年级《秋天的怀念》中讲,八年级《背影》《蜡烛》等课文中讲,九年级《范进中举》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七年级讲,九年级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学生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绿色蝈蝈》这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描写、记叙文字多于说明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说明文的写法(说明为主,穿插少量描写记叙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记叙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写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蝈蝈的特点,理解了文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比喻、议论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合理分组

认知倾向,是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