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版权危机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Victor F Weisskopf(September 19,1908-April 22,2002)生于奥地利,是一位美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他曾随海森伯、薛定谔、泡利和玻尔做博士后工作。二战期间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与了曼哈顿计划,之后反对核武器扩散。战后他加入了麻省理工(MIT)物理系,并成为系主任。在那里,他被他的朋友们亲昵地称为ViKi,并以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政治家双重身份被大家所敬重。
1974年10月17、18号,MIT为Victor举行了一个庆祝会,与会者们选了自己觉得能引起Viki兴趣的论题进行演讲。编者从中选了一部分论题进行整理,于1976年发表为“美国物理协会会议第28期会刊”,本书是这一会刊的再版。庆祝会的辉煌与本书各位作者杰出的地位不仅反应了他一生对现代物理的重要贡献:线性变化理论、标量场的量子化、量子电动力学、核反应、壳模型的建立、强子的结构;也反应了他作为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理事长、MIT物理学院院长、高能物理顾问委员会主席、公共场合自然科学的代言人对社会与物理界所起的作用。
本书共有11章:1.James Killian的开场白;2.Hans Bethe的能源问题,其中的分析可以延用至今,“去年,中东一桶油要3美元,今年大概要10美元甚至更多”,现在,当然,一桶油大概要花费100美元;3.Julian Schwinger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无模式看法,这场会议一个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发生在理论物理因为夸克而发生的转化阶段,本章与第6章分别代表了这之前与这之后两个阶段;4.E.M.Purcell的低雷诺数下的生活,他教人们怎么在粘稠的液体下游泳;5.T.D.Lee的高密度物质的一种新的可能存在形态;6.Murray GellMann的夸克、轻子与玻色子的世界;7.Ben R.Mottelson的角动量对原子核的作用;8.S.M.Ulam的对数学家有用的物理,数学家都是从公理家推出定理,但物理学家不是这样的,他们试图从定理(观察现象)中推出公理(自然法则);9.Max Delbruck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发现DNA的,他觉得亚里士多德的物理简直是一个大灾难,但是生物想法―一代传向下一代是定好的―直指DNA;10.W.K.H.Panofsky的军备控制谈判的可行性;11.David Hawkins的第三种文化,本章的重点在进化与伦理。
本书内容广泛,深入浅出,许多演讲对于我们理解夸克前与夸克后时代各方所持的观点有很大帮助,不仅适合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们作为课外书阅读,也适合于物理学研究人员阅读,甚至于对军事、人文等学科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也会觉得本书很有意思。
[关键词]图书馆版权危机危机管理
图书馆版权危机是指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在图书馆领域内版权利益关系失衡而可能给图书馆声誉、形象、服务、管理以及经济利益带来负面效应的非常规事态,是当代图书馆危机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和谐图书馆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我国图书馆版权危机呈多发态势,有的案件甚至被最高人民法院列为全国100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但是,在关于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却鲜有涉及版权危机的探讨和理论成果,这同实践形成了明显反差。版权危机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新型范畴,学会预防和处理版权危机对图书馆领导者及有关从业者来讲都是一堂必修课。
1图书馆版权危机的类型
1.1入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
这种版权危机是由于图书馆主动或者被动地入藏和传播了存在版权瑕疵的文献资料,客观上为此类文献资料提供了市场,侵犯了出版者和原权利人的利益而引起。比如,2002年,香港公共图书馆因被动购入约500本盗版书后,采取措施消除影响。在“殷志强诉金陵图书馆侵犯版权纠纷案”中,法院认为:“图书馆在采购、收藏各种介质的图书、期刊时所应尽的主要注意义务是购买合法出版物。”图书馆不仅不能主动购入盗版物,而且要防范盗版物的被动入藏。对入藏的盗版物应立即停止使用、封存或者销毁。
1.2开发馆藏不当发生的版权危机
这类版权危机的共同特点是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开发中对版权合理使用规则的违犯。比如,编辑馆藏资料引发的版权危机、对馆藏数字化和传播引发的版权危机,还可能因为开展对馆藏音像制品、软件的出租、刻录引发版权危机。图书馆在馆藏资料汇编、翻译、馆际互借、音像制品服务、信息咨询、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相关条款、《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条、第七条等相关条款和《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办事。
1.3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
这类版权危机的共同特点是其起因并非由于图书馆的行为侵权,而是供应商没有解决好授权问题。比如,“吴锐等诉超星公司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诉超星公司案”、“樊元武诉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案”、“殷志强诉金陵图书馆侵犯版权纠纷案”、“何湖苇等诉浙江省图书馆侵权纠纷案”、“何海群等诉北京交大、中国人大案”、“李昌奎诉超星图书馆系列案”等。防范这类危机的难点是图书馆无法具体审察供应商提供的电子资源本身是否存在侵权问题,但图书馆只要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在合同中要求供应商对其提供的资源进行无瑕疵担保就往往可以免责。相关图书馆版权危机事件证明了这一点。
1.4信息导航不当引发的版权危机
深度链接本身并不构成侵权,但却使得设链者使用了被链接网站的内容,未经授权地行使了其本不应该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起到了传播被链作品的作用。所以,深度链接的设链者往往会成为被和法律惩处的对象。比如,2008年8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认定: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未尽到注意义务,以“深度链接”方式在未得到作品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直接通过网络链接使用涉案作品,且未向权利人支付报酬,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判决图书馆赔偿北京三面向版权有限公司1万元。这是我国发生的第一例因图书馆开展信息导航服务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表明版权危机正在涉及新的技术领域。
1.5读者违规行为引发的版权危机
读者的故意侵权,或者无知侵权都可能引发图书馆版权危机。比如,2004年4月,某高校学生在检索SPIE时连续短时间内超量下载全文,致使该校IP被数据库供应商关闭。2007年暑假开始后,某高校相继收到国外CA网络版、ACS和SDOS供应商的邮件,告知该校IP中有连续下载同一刊物的整期(册)文献的现象,属于恶意下载,被停止使用三大数据库。某高校学生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器批量下载了西文电子过刊全文库——JSTOR中的数千篇文献,导致JS-TOR立刻封锁了该服务器的访问权限。JSTOR还委托律师向该校图书馆提出法律质询,损害了学校声誉,并带来2万余元庞大国际通讯费的损失。读者的违规行为还有使用软件工具下载、冒用他人账号下载电子资源等。
1.6帮助侵权可能导致的版权危机
我国法律没有“帮助侵权”的特定表述,但是这一概念在我国民法制度中得到认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的规定,帮助他人实施侵权的人将承担共同侵权责任。比如,许多图书馆都对超星公司的互联网版税解决方案——读书卡表示接受。表面上看,这属于法定许可行为,即不经权利人许可使用其作品,却向其支付报酬。但在我国版权制度中,图书馆并非“法定许可”的权利主体,把有版权意义的馆藏数字化并放到网上供阅览和下载是在法律的边缘上行走,容易导致法律纠纷。在这种服务模式中,图书馆有帮助供应商侵权之嫌。对于上述超星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方式,图书馆如果“明知”侵权而为之,则在可能的诉讼中会被法院认定是主观故意,而承担法律责任。
1.7精神权利纠纷所导致的版权危机
精神权利纠纷导致的版权危机可以由于图书馆未获授权而行使发表权,或者在馆藏资料开发中漏掉、误写权利人姓名,或者在三次文献编辑撰写中未经授权地对享有版权的馆藏资料的修改,或者对其中心思想的擅自篡改而引起。比如,在崔世勋、周诚望分别诉辽宁省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侵犯版权纠纷案中,三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均因在编辑出版《东北地区古籍线装书联合目录》一书的过程中侵犯权利人的署名权而败诉。图书馆在开发馆藏中,要按照《著作权法》第十条(一)至(五)、第二十二条相关规定和《条例》第十条(二)的规定保护权利人的精神权利。另外,图书馆如果是委托他人创作作品,或者是同他人合作创作作品,精神权利的享有和行使要依合同约定。
2图书馆版权危机的防范
2.1思想防范
“自律”可以“让图书馆变得好一点”。防范危机的前提是通过多种渠道与形式来提高图书馆员和读者的版权意识和保护版权的能力,即提高自律性。比如,从2005年开始,岭南大学每年都在新生中宣传版权知识,列举侵权行为,请各位学生关注。实践证明,在图书馆员和读者中开展版权教育,能有效避免侵权事件及版权危机的发生。在提高图书馆员和读者保护版权意识的同时,要强化版权危机意识的教育与正确、完整危机观的培养。危机教育要注重对象的普遍性、内容的针对性与过程的长期性,要通过专家演示、情景模拟训练、以案说法等方式增强图书馆员对版权危机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提高处置危机的能力。2.2组织防范
研究表明,图书馆危机管理小组(LCMT)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版权保护日渐趋强的法律环境中,我国图书馆应建立以馆长负责制为中枢的危机管理常设小组,或者将其职能包含在图书馆整体的危机管理组织之中,但是应有专门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比如,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图书馆就设有版权图书馆员岗位。馆长(副馆长)是“首席危机官”,在版权危机管理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版权危机管理涉及到不同的专业领域,因此图书馆还应聘请法律、技术、公关、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建立危机管理顾问组织,为危机管理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危机管理组织不能只是一种装饰,或者只在危机到来时才启用,而应采取措施使其运作常态化、规范化。
2.3制度防范
我们不能把版权危机的责任完全归罪于法律的不合理,更不能完全归罪于权利人的“私欲”,而应该首先“检讨”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与合法。行为要受到制度的调整,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是版权危机的重要隐患。防范版权危机必须在制度层面贯彻危机管理的思想。图书馆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的版权危机预防制度包括:《图书馆版权政策》、《图书馆藏版权瑕疵防范与鉴别制度》、《图书馆使用版权授权协议签订制度》、《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版权保护警示制度》、《图书馆收费服务成本核算制度》、《图书馆藏版权状态评价制度》、《图书馆版权危机责任认定制度》等。
2.4机制防范
要使版权危机管理收到理想的结果,必须建立若干科学正确的、高效率的应对机制:①计划机制。版权危机管理建立在完备的应对计划(应急预案)之上,目的是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在国际图书馆界,危机预案越来越受到重视,牛津大学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预案都有其特色。②预警机制。准确预见,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基于经验教训,应建立图书馆危机预警系统,对版权危机可能发生的原因、方式等进行分析,开展超前管理,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③合作机制。各个图书馆本身缺乏应对版权危机的所有类型的必要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有必要在合作基础上以资源共享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④技术机制。技术不仅能保护版权,而且受到版权法保护,图书馆要在技术上尽到保护版权的义务,这也是法律规定的重要免责条件之一。
3图书馆版权危机的消解
3.1正面应对,快速反应
危机爆发的突发性和极强的扩散性决定了危机应对必须要迅速、果断。因为,危机的破坏性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非线性爆炸式增长。通常认为,“24小时”是危机反应速度极限,处理危机要遵循“24小时”法则。危机发生后,图书馆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任由事态发展,或者惯性思维,拖泥带水,慢条斯理,力求四平八稳。危机管理小组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介入危机,控制事态,降低损失。在“杜修贤诉中国国家图书馆侵犯版权纠纷案”中,国家图书馆采取先入为主的策略,迅即行动,同当事人积极沟通,并表明希望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最终使危机得到化解。
3.2以诚相待,谈判磋商
在“李昌奎诉青岛理工大学侵犯版权案”中,作为唯一被告的青岛理工大学图书馆采取了真诚相待的态度,并努力斡旋,促成李昌奎与超星公司谈判达成和解协议,使李昌奎撤诉。以诚相待是处理危机的一项重要原则。版权危机发生后,图书馆要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无论危机的原因如何,责任归于何方,都要对当事人的遭遇表示同情与安慰。另外,对版权危机的处理不仅要着眼于解决直接的利益问题,而且要根据当事人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情感联络策略,解决其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问题,这有助于危机的解决。
3.3媒体友好,引导舆论
“苏图事件”的实质是围绕我国版权制度中复制权限的合理使用规定与文物保护条例中相关规定的不一致产生的争执,特别是善本文献版权归属与读者的复制权利问题。在该事件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把图书馆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危机中采取媒体友好策略,可以化解媒体对危机事件的过分关注,逐渐将媒体视线引向其他方面,使负面报道慢慢平息,或者是创造新的关注焦点使媒体舆论转向,还可以对抗噪声、阐释缘由、化利为害。危机管理中,图书馆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刻意回避媒体,而要准备充分的资料应对媒体访问,要避免向媒体挑战,要统一信息口径。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要同媒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加深友谊。
3.4把守底线.合理抗辩
在“樊元武诉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案”、“殷志强诉金陵图书馆侵犯版权纠纷案”中,图书馆都作了合理抗辩,并得到了法院的充分支持。合理抗辩是解决图书馆数字版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处理版权危机中,图书馆要坚持“核心立场”法则与“最高利益”法则,对涉及图书馆和广大读者利益的原则问题毫不动摇,积极抗辩,争取最大权益。
3.5寻求干预,权威支持
在处理危机的进程中,图书馆要注重寻求第三方干预(thirdpartyintervention)。“第三方”往往是图书馆的上级领导部门、图书馆学术团体以及有关方面的专家。第三方对版权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起到催化、协调和认同等作用。就我国图书馆的现状来讲,在第三方的角色中,中国图书馆学会下属的“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应该积极介入图书馆的版权危机管理,发挥其权威性。
3.6尊重事实,承担责任
[分类号]G253
所谓危机,劳伦斯・巴顿认为是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本文认为馆藏发展危机指的是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组织、保存与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市场、用户需求、资源类型等外部因素和图书馆经费、管理、策略等内部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对馆藏存在负面作用而又不甚确定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内涵与外延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内涵上,由图书馆拥有访问权和保存权的资源扩展到图书馆可能只拥有访问权而没有保存权的资源,即用户通过图书馆可以访问的一切资源,包括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在外延上,从获取渠道上看,馆藏即包括图书馆通过订购、呈缴或自建的资源,还包括网络采集等方式采集的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馆藏主要有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从资源保存看,可分为具有本地保存权的资源和不能本地保存的资源。可以说图书馆馆藏在类型、结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面临的馆藏问题日益复杂,由此导致图书馆在馆藏采集、馆藏组织、馆藏保存和馆藏评价等环节中面临诸多危机。本课题将主要从上述4个环节出发,结合课题调查问卷的相关调研结果,深入剖析图书馆当前的馆藏发展危机,并提出预防与化解危机的策略。
1 馆藏采集危机
1.1 采集经费危机
必要的经费支持是馆藏建设与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图书馆经费来源一直以来只有财政拨款,随着书刊、电子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管理与维护成本的不断增加,设备投入的不断加大,单一来源经费往往不能满足图书馆的需求,许多图书馆特别是县级或区级图书馆的文献采购量近年来零增长现象非常普遍。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年度经费预算也无法跟上资源价格的增长步伐。但是,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这些数字资源在采购模式方面类似于传统的期刊订阅,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以保持其内容的持续更新,在资源保存方面,大多只有使用权,而不能保存在本地。因此,如果没有持续的经费支持,就会导致前期的大量投资付之一炬。
1.2 资源类型危机
面对数字资源数量的剧增和利用上的便捷,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利用数字产品,尤其是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科研用户首选使用、习惯使用和依赖的基本资源。致使许多学校开始大量订购专题或综合期刊全文库,同时尝试停订相应的印本期刊。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随着数据库订购量的逐年增加,印本期刊的订购量却逐年下降,2008年仅订购了198种左右的印本期刊。更有权威报告预言,到2016年,科技期刊将主要以数字版本为基本出版形式。在E-Science环境下从事科研活动需要利用各种类型、多种来源渠道的学术信息,除了传统印本资源和期刊论文、图书等数字资源外,还包括新的数字资源类型,如预印本、实验室报告、私人交流等,尤其是演讲稿、备忘录、数据单表等新型资源类型。因此,图书馆馆藏采集的资源类型决策必然会更加复杂,资源采集工作也将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1.3 知识版权危机
资源类型及资源采集渠道的多样性,使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的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版权危机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收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或开发馆藏不当发生的版权危机,更多的会陷入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可以说是,稍有不慎,便会被卷入到错综复杂的版权危机中。在入场券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方面,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图书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购入侵权资料虽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不能够再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应防范侵权资料以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流入馆藏之中,而对入藏的侵权资料要停止使用、封存或者销毁。而在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方面,面对国内版权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图书馆极有可能由于购买数据库供应商未能妥善解决版权问题的资源而面临承担连带责任的危险。
1.4 采集渠道危机
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来进行。本课题通过调研国外若干所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的现行战略规划,将其馆藏采集渠道加以统计后发现,除了前述传统馆藏采集渠道外,图书馆还通过入网、联机共享、租用、免费获取等多种方式获取馆藏资源。图书馆馆藏采集渠道的多样化,在给图书馆带来获取便利的同时,也让图书馆在渠道选择上面临更大的风险。
1.4.1 印本资源 印本资源的保障功能是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最基本职能,图书馆印本资源的获取方式主要是各种书目。据本课题“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印本资源,尤其是中文图书仍然是读者最喜欢借阅、需求量最大的文献类型,而5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在馆中文馆藏在质量或数量方面不能满足利用需求,主要表现在所需要的图书在公共OPAC系统中检索不到、馆藏图书陈旧等。因此,图书馆中文藏书质量与藏书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用户对图书馆资源提供方面的依赖性。但是目前国内图书出版现状以及采集渠道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给中文图书的采购质量带来很大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①出版市场缺乏学术出版规范增加了资源采集的盲目性。由于缺乏学术评审制度,致使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比例较低。而且出版信息不规范、不准确,造成书目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图书误采、漏采现象比较严重。②采集渠道的多元化无法真正弥补单一渠道造成的危机。利用书商书目,原则上可以弥补原先渠道单一的局面,图书馆可采购到更多有价值的图书,从而提高印本馆藏质量。
然而,本课题对2002-2005年国内5家图书馆经济类藏书质量进行对比发现:①随着与书商合作力度的加大,5家图书馆经济类藏书质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②采集渠道比较稳定的图书馆,藏书质量最为稳定;③采集渠道变化较大的图书馆,质量下降幅度也最为明显。此结果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书商书目的全、精、准产生怀疑。据一项对当前比较大的三家书商书目进行对比的调查显示:折扣率较低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三家书目收集数量差异非常大,最高的与最低在相差近4倍左右。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书商书目中出版社库存书、滞销书、特价书、二渠道书或合作出版书目信息的比例越来越高。
1.4.2 数字资源 由于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的出现,及这些资源有着不同于传统印本资源的存取、传播、利用方式,与以往相比,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本课题调研,53%问卷显示其所在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比例逐年增加,88%的问卷表明数据库资源主要以购买到本地、租用使用权为主要途径,而网络资源的采集渠道主要是免费获取。因此,各数据库供应商资源采集渠道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样会给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带来巨大风险。这表现在:①数字资源内容存在不稳定性;②销售模式让图书馆灵活选择资源的余地减弱;③联合采购挤压了图书馆自主选择所需资源的空间。联合采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更多的电子资源,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如Project Muse中的410种期刊,其中有37%与EBSCO全文数据库中的期刊重复。
2 馆藏组织危机
图书馆常用的资源描述方法有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机读编目格式(MARC)、资源描述框架(RDF)、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本体(Ontology)等,而常用的资源组织方式有在线联机目录、导航链接、门户、数据库、机构仓储等。本课题调研了国外若干所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的网站和现行战略规划,了解当前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方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即便当前较有实力的图书馆,其对馆藏组织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联机目录、导航链接、机构仓储和数据库等方式。这些资源组织方式,对于传统的印本资源或数据库资源,从检索利用的角度来讲,已日趋成熟。但是,对于网络资源却存在着危机。
2.1 网络资源的有效组织
目前,普遍的网络资源组织方式是通过文件、主题树、数据库或超媒体方式,建立学科导航库、学科知识库或建成本馆特色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等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最终联接到相应的网络资源,或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或知识库中自由航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但是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组织制造了复杂的环境,信息内容量庞大,流动变更频繁,造成网络资源组织危机,致使图书馆网络资源开发不足与低效利用现有资源现象并存。一方而,图书馆利用自动标引、自动文摘、自动编制分类表、自动编制索引等手段对“海量”的网络学术资源进行组织,往往对信息质量缺乏准确判断,因此网络学术资源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学科导航作用,影响了用户对专业学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缺乏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从而影响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利用。
2.2 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带来的挑战
大众标注(folksonomy)是一种Web2.0环境下组织网络资源的新方法,主要是指用户使用标签(tag)对自身创建或他人创建的网络资源进行标注,以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资源利用者,而是参与对资源的创建、修改、完善、评价和推荐,乃至组织和分类的行列。面对着如此丰富的标注对象类型(图书、文章、音频、视频等)以及参与用户的广泛性和标注的随意性,图书馆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客观地认识此类资源,并且有效地利用其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为了确保信息资源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效地被发现、自动处理、集成与复用,从而有助于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则是Web2.0环境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图书馆能否在语义标注、语义推理、语义搜索引擎和语义Web服务等占据先机,也将使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也将成为阻碍图书馆在Web2.0的环境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危机。
3 馆藏保存危机
图书馆馆对印本资源,尤其是珍贵文献和古籍图书的保存可以说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保存制度和保存方法,随着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主体馆藏,有关数字资源的保存问题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强烈关注。但是数字资源自身的技术属性、销售模式、涉及的政策法律等独特性,使得数字资源的保存危机日益显现出来。
为了有效地保存数字资源,图书馆往往需要在订购期间或数字资源有效期内持续进行不同的数据备份,并且确保每一个备份文件都能够供人们在任何时候能方便地访问、传播,并能够以当前较为通用的方式加以利用。而确保随时将数字资源转换成另外一种可处理的格式进行存储,需要图书馆拥有坚实的技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印本资源的老化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易于发觉,而数字资源的老化却不易被发现。如果没有在数字资源的存储介质或存储格式老化之前,制作备份,并将其以当前技术可识别的存储格式及时迁移到当前技术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中,那么,数字资源将无法恢复,也无法被正常读取。此外,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主要有保存在本地和租用使用权(IP访问)等形式,对于租用使用权的数据库,出版商一般只授予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限制图书馆对所购资源的保存,并使用相关技术限制用户的复制与下载。图书馆如果对数字资源没有保存权,一旦图书馆因为经费或其它原因造成不再续订,图书馆将无法使用原先所订的资源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外文数据库采取这一形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我国已处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危机之中,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必须与危机抢时间,尽快建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体系”。
4
馆藏评价危机
合理、完善的馆藏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检验馆藏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对馆藏结构和各载体资源采购决策适时进行完善、调整的重要依据。据本课题调研统计,11%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在图书馆具有完善的馆藏质量评价机制,71%的受调查者表示对馆藏资源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评价或正在摸索实践,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缺乏馆藏评价机制,势必会给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带来危机。
馆藏评价危机的突出表现就是馆藏评价指标滞后。目前,我国图书馆界使用的馆藏评价指标并未能适用新的馆藏发展需要与实际的馆藏结构。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量(c级标准)以及质量(A级标准)同时作为图书馆能否满足高校本科教学所需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上,往往强调量上的达标,而在对质的评价缺乏适当的评价机制,因此对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评估在即,许多图书馆没有考虑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进行“突击采购”,可是特定时间内各学科专业文献在市场上的品种是有限的,势必会采集大量陈旧文献或增加复本率以达到量的要求,而缺乏质的控制;此外,馆藏测评体系缺乏,由于馆藏测评体系构建的工作量大、花费的时间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评价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即使认识到体系构建对馆藏质量提高的
重要性,但是也没有投入人力与物力开展馆藏测评体系的构建与调研工作。
5 图书馆馆藏危机的应对策略
5.1 系统考虑、综合解决资源采集危机
资源采集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首要环节,解决图书馆馆藏采集危机需要综合考虑:首先,公共、高校图书馆重视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共同建设,而专业图书馆侧重于数字资源的建设,根据本馆定位,引进、保存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侧重;其次,妥善解决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中会涉及到种种法律问题,解决好这些法律问题将能帮助图书馆更完善、更顺利地进行资源建设和长期保存;第三,加强文献出版、发行及销售市场的调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采购模式;第四,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团结,联合抵制数据库供应商的不公平条约。
5.2 采用不同的资源描述方式揭示资源、加强组织体系之间的互操作
由于图书馆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建设特定范围的信息资源,其信息资源内容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因此采用的描述方式也较为高级,如RDF、XML、Ontol-ogy等。采用不同的资源描述方式与组织方法,将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揭示资源,帮助用户实现知识发现。同时图书馆在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争取技术上的突破,实现各个图书馆的网络信息组织体系之间互操作,增加信息利用的有效性。而且要根据图书馆馆藏信息的特点,运用完善的检索系统,建构多层次的,包括联机联合目录、网络数据库和可直接在网上获取的电子化、数字化文献信息的资源结构,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明确的导航作用。
5.3 依靠图书馆联盟,争取数据库资源的长期保存权
时尚杂志的危机与转型 尹晓冬
一场永远新鲜的马拉松接力赛 李霞
耕作在《国际象棋小世界》 李昂
直面挑战的《上海译报》 任玲
古代出版商的读者服务意识 施勇勤
编辑应坚持写作 许宇鹏,陈吉平
策划精品图书的方法 马根娣
图文类图书版式设计刍议 应黎声
科技类图书中自然科学名词的规范化应用 何剑秋
引文审读『盲区及灭错对策 罗时嘉
科技论文编辑规范与习惯用法的协调 陈智
图书宣传要突出个性和创意 陈增爵
高校学报编辑应增强学术规范意识 畅引婷
重提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 吴劲薇,沈志宏
青春类杂志的办刊特色与不足 孔明珠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论女性期刊定位 贺强
少儿报刊开展创新教育之我见 吕江虹
科技期刊英文标题的规范化问题 熊春茹
著录英文参考文献应注意的两类问题 倪东鸿
《汉语主题词表》存在问题分析 刘春林
实践最好从踏实开始--读《清华精神九十年》 汪家熔
关于新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 陈福康
网上图书宣传在美国 王蕾
国家地理学会与《国家地理》杂志 员荣亮
几宗出版业民事案的办案启示 余震琪
委托作品内涵及版权归属 岳楠
难忘徐迟 陆潜
文化使者在上海伴侣相依的英美--李约瑟与鲁桂珍·聂华苓与安格尔 陆潜
以后的出版研究(下) 张志强
鸳鸯蝴蝶派与中国近代出版 王建辉
《书目答问》传世百年三论 徐雁
我国近代地图出版业的文化贡献 李明杰
总目录
创新、品位和压力--获奖编辑的追求 群明
蝴蝶效应和青蛙效应--中国出版重整格局 陈纪宁
老树春深更著花--《唐诗三百首》图文本成功的启示 高克勤
难道我们只能做"羊"?--浅谈经济期刊如何应对WTO 牛国锋,牛瑾
创造出版业的基因多样化优势 刘杨
向世界贡献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中国出版人肩负的使命 王联合
编辑的知本与知本的激活 杨晓鸣,沈国明
期刊发展的大趋势 欧阳志刚
编辑意识、策划意识、主体意识 杨闯
突破"围城"天地宽 陈儒林
拓展品牌营销的空间 朱胜龙
编辑逆向思维四步曲 何其捷
畅销书、长销书、版权交易 向洪
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道 吴永贵
小图书大策划 张丽珍
可读性和必读性 杨青
两部巨著中的一点美中不足 陈福康
从《革命烈士遗文大典》谈思想政治读物 徐保卫
当"巨石轰然坠落"时 孙欢
"防火墙"与"桥头堡" 孙梅
可敬的韦老太 吴道弘
大学出版与出版大学 贺圣遂
论出版集团的跨媒体经营 陈可
高校学报如何与国际期刊接轨 吴成福
出版业网络营销的策略 江翠平
论期刊主编决策活动 吴成福
甘霖洒大地--任大霖与儿童文学编辑出版工作 周晴
品牌·读者·五度 徐锦江
"双校论"小结韵言 孙培镜
出版时尚化种种 楚山孤
平面媒体错位传播现象透视 刘玉清
新闻类周刊的现状与发展 陈亦骏
学生刊不必争抢同一块奶酪 李凌芳
版面设计的加法与减法 王天真
关于上海"出版工作室"的调研报告 舒途,逸青
1.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研究
2.社会组织在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3、社会组织在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与责任
4.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
6.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研究
7.社会团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8.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与管理研究
9.基金会发展与管理研究
10.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体制研究
11.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2.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3.社会组织资金筹集研究
14.社会组织项目管理与评估研究
申报课题要围绕上述研究范围,参考附录中的研究方向,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题目,也可以围绕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选定研究题目。
二、课题申报及成果收集
课题需按要求填写《2009年社会组织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申请表》,于2009年3月10日前报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文本文件一式三份,加盖单位公章,同时发送电子邮件)。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题申请进行审核、论证,3月25日前将在中国社会组织网上公布立项名单,并发立项通知。
承担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课题的研究,于2009年10月10日前,以书面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将研究最终成果寄至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信封上请注明“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课题”字样。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将对收到的课题报告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报告分别给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并发给部级课题结题证书,在中国社会组织网上公布。通过评审并结题的课题报告的著作权属于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没有通过评审的课题报告不予结题。
三、研究要求及成果形式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重大任务,分析现状,解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指导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研究课题要观点明确,内容翔实,文风严谨,行文规范,未公开发表,已获奖论文不得参加评奖,文字责任由课题作者负责。
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书面研究报告。
(1)课题报告不少于1.2万字。
(2)课题报告必须有案例、实证、调研、数据分析,或者有国内外经验剖析,这些内容不少于报告总字数的1/4。
(3)课题报告必须有不少于2千字以上的对策建议。
(4)一般应为总报告形式。若有专题调研报告、重大问题研究分报告、相关研究资料等分报告,原则上每篇不超过5千字,且不计入总报告字数。
(5)课题报告有关版权、版式、注释及学术规范等要求参见《课题报告写作要求》。
四、经费资助
>>【关键词】
案例研究法 图书馆学 聚类分析
1 引言
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实证研究方法,它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发现问题(motivation)、启发灵感(inspiration)和解释说明(illustration)[1]。因此,早在1986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王忠民教授,在其文章《图书馆学案例分析方法》中指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除了能增强图书馆学理论对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之外,还有两个突出优点:第一,应用案例分析方法可以节约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以方便研究工作。第二,案例分析方法有助于改变当前在图书馆界流行的那种奢谈理论,不重应用的学风”[2]。由此可知,案例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但基本都是从评述案例研究法的角度出发的,对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做归纳的还很少。因为,案例研究文献是通过分析案例来解决问题的,它本身包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案例和有针对性的、切实的对策和建议。因此,笔者认为如果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这些案例研究文献进行总体的归纳分析,一方面可以引导读者对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另一面也可为图书馆彼此间增进交流和分享经验提供有用的信息。笔者在下文中,将会从文献总体分布、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分布及研究主题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收集的数据出自于CNKI数据库,由于考虑到数据库对2012年数据收录的不完全,因此,笔者将时间段设为1986-2011年之间。具体操作是:进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页面,编辑检索表达式(“主题”=“案例”and“图书馆”)or(“个案”and“图书馆”),匹配方式为“精确”,共收集到1 530篇文献。然后,剔除有关研究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法的文献、一部分非研究性文献(如报纸、年鉴等)以及一些内容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运用案例研究法解决图书馆学领域内问题的研究性文献994篇,其中有博士论文9篇、硕士论文138篇,共占13.88%。从这点看,案例研究法受到了我国图书馆学高学历研究人员的重视。
3 文献分布分析
3.1 文献总体分布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1986年王忠民教授提出图书馆学案例分析方法以后,并没有很快引起较大的反响, 2002年之后,相关文献量才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尤其是在2006之后,文献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
图1 1986-2011年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从以上文献总体分布分析来看,今后图书馆学中的案例研究文献每年还会逐步增长。
3.2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分布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每年引用国外案例的文献量都呈递增状态。并且经计算, 1986-2011年引用国外案例的总文献占到所有案例文献总量的14.78%。以上分析,一方面说明我国图书馆学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另一方也说明图书馆学者的国际化意识越来越强,能够以较强的职业素养快速捕捉到国外的先进案例,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图2 1986-2011年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年代分布
4 主题分析
4.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笔者运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系数据挖掘课题组开发的 BICOMS 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对检索到的968篇案例研究文献进行了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首先,文中将词频≥8的关键词定为高频关键词,共有34个,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研究文献高频词统计
然后,对表1所列高频词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最后形成了一个35×35的共词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共词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为该词出现的频次,非对角线上的数据为相对应两词的共现频次。如关键词“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共现9次,说明这两个词同时在4篇论文中出现;换言之,有4篇论文的关键词中同时标有上述两个词。为消除出现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 系统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具体方法是将共词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相关的两个词的总出现频次的开方的积,即A、B 两词的Ochiia 系数=(A、B两词同出现的次数)/( * ),结果如表3所示[3]:
表3 案例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相关矩阵(部分)
为了消除非对角线上0过多的现象,以方便进一步处理, 用1与全部矩阵上的数据相减, 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案例研究文献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4.2 聚类分析
笔者将以上得到的相异矩阵输入SPSS中,通过选用组间联接聚类方法,最后的聚类树状图如图3所示:
图3 案例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其中纵轴的数字代表的是表2中关键词的序号,横轴的数字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个关键词在越短的距离内聚集到一起,说明它们关系越密切。如图3中的22号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与33号关键词(虚拟参考咨询)是在所有关键词中关系最密切的一对,且它们与17号关键词(服务模式)聚为一类。因此,根据图3可将近年来案例研究文献的主题划分为10类,它们分别是:①服务模式、数字参考咨询、虚拟参考咨询;②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信息资源;③图书馆联盟、模式、服务;④知识产权、数字化、知识共享;⑤信息服务、企业、公共图书馆;⑥电子资源、数字资源、案例分析;⑦图书馆管理、危机管理;⑧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知识管理、图书馆、案例、案例研究;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参考咨询、网络环境、读者服务;⑩数字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
那么相应地,可以发现,如果将这十10类主题进一步划分的话,它们分别隶属于:图书馆服务领域(第1类、第2类、第3类、第5类、第8类、第9类),图书馆知识产权领域(第4类),图书馆资源建设领域(第6类),图书馆管理领域(第7类)四大领域。除这些热点应用领域之外,结合文献分析,还可发现,在图书馆建设、流通部分业务和采编业务外包、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多方面也有相应的案例研究。
4.3 主题分析
通过上述文献总体分布分析、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分布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文献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法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当中,这些文献中的案例不但有效地指导着我国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而且还为图书馆教学案例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1图书馆服务领域
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可看到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服务到传统与数字化服务相结合的转变、从大众化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变、从无视读者信息获知权到图书馆开始维护公众信息获知权以及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平等获取信息之权利的转变。具体内容如下:
作为传统服务的公益性讲座服务,受到了部分学者的特别关注。镇江市图书馆社会工作部主管金炜对镇江市图书馆公益讲座的三个成功案例进行了剖析,对中小型公共馆开展公益讲座提出了切实的建议[4]。另外,朱开忠也以安徽家谱讲座为例,指出“图书馆讲座工作大有可为”[5]。
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化服务、知识服务以及图书馆自助服务、图书馆主题式增值服务、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服务等问题近10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和进展,同时积聚了最大量的案例研究文献。其中不乏一些创新之举。如汪建中以南岸学院图书馆应用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开展文献咨询服务为例,研究比较了图书馆向读者发送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与发短信服务(SMS)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之后,认为SMS文献咨询服务最适合学生的需求,而且其成本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6]。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部副研究馆员姚飞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为案例,阐述了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的具体实践,从而开辟了一种主动服务的新模式――社交网络模式[7]。另外,像建立基于镜像服务器的电子期刊服务模式、图书馆自助服务模式、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等也有相关案例文章。
个性化服务的突起。随着“以人文本”理念的深入贯彻,个性化服务成为了各馆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案例也不乏其数。但最引人注意的是,最近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个性化的私人图书馆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作者马艳霞对北京“皮卡书屋”、郑州“绘本TAXI”、 北京“书飞网”、 成都“哈里爷爷读书汇”这4个私人图书馆的个性化运作和独特的服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8]。
图书馆对读者信息获知权的重视。以往,由于图书馆重藏轻用的观念、资源垄断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缺乏,限制了公众信息权益的获得[9]。如今,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一站式、集成的服务[10],重视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的发展,关注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等,以此来维护读者信息获得权益。
4.3.2图书馆资源建设领域
这部分的案例文献多以分析高校图书馆中文和外文的期刊文献建设为主。主要内容有:杨毅在《电子资源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一文中从电子资源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引进原则、电子资源的优势、配套信息服务及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总体分析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取得的成果;在中文期刊采选方面:秦明指出,应采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指导图书馆期刊的采选工作,但又由于《总览》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出版时间具有滞后性,因此,除了以《总览》中的核心期刊作为参考依据,还应结合其他的相关工具,如《统计源期刊》、《科学引文源刊》、《社科引文源刊》等,并关注各类期刊的动态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全面、有效地搞好采选工作,确保读者对期刊文献信息的利用[11];在外文期刊的采选方面,周晓欧提出图书馆应借助于文献资源的使用统计分析来衡量资源利用率,这对于资源采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其文章《SDOL数据库的使用评估―――东华大学图书馆使用案例研究》中,从全文下载量、零下载量期刊情况、纸质期刊在数据库中的使用情况、单篇成本、用户群的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东华大学图书馆Elsevier SDOL数据库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读者使用该数据库的整体情况,为图书馆电子资源订购提供有效依据。除此之外,江杭生还探讨了从学科结构的角度优化调整馆藏外文电子资源的潜在依据和问题。
另外,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政策制定、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优化配置检索以及视频资源建设等方面,也都有具体的案例研究。
4.3.3图书馆管理领域
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目标的活动”[12]。在这部分案例研究文献中,主要受关注的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和危机管理。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开发和管理就成为了学者重点关注的焦点。胡芳以国外众多图书馆对馆员职业生涯管理为案例,为我国图书馆职业生涯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另外,还有学者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析,如王蕾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个案研究――以新疆大学图书馆为例》、张祺的《浅议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燕山大学图书馆个案分析》等文章。
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馆经费危机。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如果只依靠政府资金支持已不足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有的学者用案例研究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产业化经营,还有的案例研究了民间资本的介入。②图书馆人才危机。王世伟认为中国图书馆界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一轮新馆建设之后,近年来又兴起了二期工程与新馆建设的新一轮,令人为之振奋,但伴随而来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核心人才的紧缺。他指出人才问题必须通过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予以解决[13]。③资源危机。资源危机造成的某些重要文献缺失、损毁,将给图书馆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14],例如“巴金赠书流失事件”。作者燕辉对“巴金赠书流失事件”中的国家图书馆危机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④服务危机。它是目前我国国内图书馆面临的最重要的危机。燕辉说:“纵观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案例,大多是因业务问题,如乱收费以及服务态度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引起的,相比国外图书馆关于火灾、水灾等危机而制定的精细的图书馆危机管理计划及方案而言,国内图书馆需认真思考我国的危机管理计划[15]。
其次,还有一部分文献对标杆管理、定标比超、组织内部沟通、业务重组、查新信息的规范管理等问题也使用相应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4.3.4图书馆知识产权领域
知识产权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其价值,个体或组织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权益。对于图书馆来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冲突正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16]。对此,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刘可静在《非营利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管理解决方案研究以ARTstor数字图书馆为典型案例》一文中提出了非营利数字图书馆以5项原则和5类措施为核心解决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矛盾的管理解决方案。作者认为,只有对这些具体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运用,才有助于平衡用户和版权人的权益。汤罡辉也通过对图书馆的7个外国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纠纷的分析,指出图书馆只有从过去的案例中寻找维权的经验与对策,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并规避侵权风险[17]。 另外,詹庆东从分析著作权的认知状况角度出发,以港台为参照系,对大陆地区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著作权的认知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建议。
5 结语
我们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也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看到,有大量的批判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对案例研究法应用不规范的文献。可见,这是我国图书馆学者多年应用案例研究法以来,开始逐渐暴露的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业内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总而言之,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开展案例研究不但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还可以深入剖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馆之间相互借鉴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案例研究在众多图书馆研究方法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建议今后在拓宽案例研究法运用领域的同时,还要学会规范使用,这样我们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1): 20 - 24.
[2] 王忠民.图书馆学案例分析方法[J].图书馆建设,1986(2):19-21.
[3] 崔雷.专题文献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9(4):49-51.
[4] 金炜.从三个成功案例谈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运作[J].图书馆界,2009(4):37-39.
[5] 朱开忠.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个案分析――以安徽馆家谱讲座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5(5):80-82.
[6] 汪建中.SMS: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参考咨询服务――来自澳大利亚南岸学院图书馆的案例[J].现代情报,2007(12):199-200.
[7] 姚飞.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实践案例[J].图书馆杂志,2011(6):24-28.
[8] 马艳霞.基于案例分析的私人图书馆运作模式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1(3):105-109.
[9] 杜娟.从具体案例看公共图书馆如何维护公众信息获得权益[J].黑龙江史志,2010(7):61-62.
[10] 孙玉玲,赵瑾.面向研究生的集成信息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IC案例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09(3):56-60.
[11] 秦明,吴家玲.《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中文期刊采选工作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期刊采选工作个案分析[J].情报探索,2007(2):15-19.
[1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 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13] 王世伟.当前中国图书馆人才发展的思路与案例评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6-9.
[14] 郭雷.从图书馆危机的案例来审视危机预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110-111.
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金融工具和离岸市场业务”。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欧元存款和银行存款,国际支付系统,跨国的资产冻结,欧洲债券和全球债券,国际资产证券化,国际股票市场的竞争,国际清算结算系统,国际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国际掉期和离岸互助基金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国际新兴金融市场”。这部分着重介绍了亚洲一些国家的项目融资、新兴市场国家的民营化与机构投资者、亚洲货币危机。
从内容来看,书中收录了两位教授的有关论文,选摘了其他著名教授的有关论文和著名著作中的片断,还引用了一些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原文,严格说来,本书是作者“半写半编”而成的。由于本书的领域涉及广泛,内容复杂,每部分都请最好的专家来写,请最有名的权威来支持。这种既突出重点,又体现合作的方法,使本书内容的每个部分都是最好的,全书也是最好的。
这两位法学教授在分析国际金融法的时候,不是就有关法律条文或判例进行介绍,而是从经济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出发,用统计数字和图表向读者展现国际金融的现状与发展,然后进行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分析,再转入各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分析、国际机构的政策分析,最后才落实到各国的有关法律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条约。这种风格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同美国法学院着重案例教学和司法技术研究不同,在曾经创立了案例教学法的美国哈佛法学院里,这两位教授居然不用案例分析,却用经济统计的数字来分析,以引起读者对国际金融宏观的兴趣。
垂直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大数据时代图书情报人员新能力
国内机构知识库的最新发展探析
提高纸质期刊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唐卡图像语义信息的描述框架研究
“暗网”应用情况及监管方法研究
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
词汇链文本表示模型计算方法综述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网站研究述评
高校图书馆数据分析机制研究
数字化笔记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产品的组织任务特征研究
知识管理:不要再摸着石头过河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共享方法研究
我国知识创新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开放创新中介网站特征、案例及启示
互联网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探讨
高校图书馆面向研究生的服务模式探讨
国内图书馆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政府危机管理信息服务建设研究
研究信息专员:内涵、核心能力和服务
ESI助推学科建设作用分析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治理国内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及评述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出版商政策研究
我国信息产业政策研究热点分析
老年人代际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专利发明人人名消歧的研发团队识别研究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APP推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数字环境下专业图书馆的业务重组和转型探讨
多学科交叉环境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探索
基于SCI论文的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态势与国际地位分析
我国地区大学生元素养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东亚地区研究机构图书情报学国际发文的计量分析
基于AHP-模糊数学的8所煤炭高校科研竞争力比较研究
信息素养教育在美国法学教育中的角色分析及思考
公共图书馆面对MOOC版权问题的应对策略研究
在线协作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特性研究
网络众包模式下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集群研究足迹分析——基于网络可视化视角
试析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的困境及其突围之道
知识管理实践与企业市场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知识管理推动创新:国际研究视角与本土实践
互联网时代企业“知识+”的概念探微与实践策略
从我国全民阅读调查数据看阅读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知识管理论坛》获得首批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出版资质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37-01
“2015最受观众期待的电视剧”调查榜单TOP10中,除了《虎妈猫爸》外,《花千骨》、《华胥引》、《盗墓笔记》等剧作皆为网络小说改编剧。网络小说改编剧是由首次在网络上、拥有较高人气并受到追捧的小说,经过改编形成剧本后,进行再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热播为我国影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小说改编剧有何特质,为什么会如此盛行?热播背后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趋势又如何?以下将分别阐述说明。
一、网络小说改编剧盛行的原因
(一)坚实的受众基础。首先,影视剧选择改编的作品通常在网络上拥有较高点击率和关注度,在登上荧屏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铁杆粉丝”。另外,在网络小说写作过程中,读者会通过论坛等形式即时反馈,作者可以根据网友的喜好修改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小说的读者既是受众,又是文本创作的参与者。
(二)巨大的商业价值。近年,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价格虽然一直走高,但对于影视剧制作方来说,拿到一个有粉丝基础的网络小说版权就意味着不用再担心广告和收视率,更加利于招商引资。且改编后,电视播放、院线上映以及网络输出等多种渠道使得作品重播平台多,收视范围广,还伴随一些其他形式文化产品的消费,高性价比优势和巨大的商业利益,必然让众多影视制作公司趋之若鹜。
(三)丰富的创作内容。网络发散性和极具创造性的思维让作品蕴含了无尽的活力,内容更符合年轻的大众群体。于是,故事奇特新颖,题材多样的网络小说脱颖而出,网络小说改编剧主要集中在玄幻仙侠、言情和爱国英雄梦系列等,对影视剧的题材内容有了很好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影视剧类型单一化的局面。
二、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改编题材受限。首先,玄幻、仙侠类网络小说以奇幻想象内容取胜,拍摄过程中无法用镜头语言还原小说中的情节,且对人力、物力财力有高要求,于是那些备受观众和影视公司青睐的小说无人敢改编,或高投资改编而播出时遭吐槽的状况屡见不鲜。
(二)整体制作水平偏低。由于改编剧所选择的网络小说题材多为宫廷穿越和都市情感等,拍摄过程中对场景的选择、服装的筹备都非常方便,过多关注低廉的制作成本,导致了最终整体制作水平偏低。一些改编剧后期制作采用逆光柔光加磨皮,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就像劣质的90年代明星贴纸,电影《何以》也被指用时装、段子和秀恩爱来凑成电影,画面清晰度太低,人物背后用暖黄色灯光代替景色。
三、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自制剧兴起。网络自制剧源自互联网视频网站,针对白领等年轻受众群体对后宫、穿越、职场等题材的喜好,剧集制作紧凑,台词直白、植入热门话题,注重与受众互动等特色,都与网络小说特点不谋而合,被称为“网络文学模式在视频行业的移植”。可以说,网络自制剧,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未来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小说的视觉归属。虽然,自制剧在宣传渠道、制作内容等方面问题重重,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品网络小说改编自制剧出现,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体验和乐趣,透过自制的这种方式,也实现制作方和观众的双赢。
(二)运营平台不断完善。人气网络小说被搬上荧幕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但如果在其成功背后各方权利主体的行使边界和归属没有约定清楚,并且没有一个成熟的运作平台,很容易造成版权纠纷。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的合作需要网络小说作者,网络小说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三方共同的努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需要更正规的监管机制,使网络小说改编剧的运作平台更加的完善,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版权问题,网络小说改编剧才能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网络小说在改编再创作的同时,应发挥镜头语言对文学语言的再创造,除了表现人物场景对话外,更应该体现其内涵。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热播,在未来的发展还会继续,应严防其背后潜藏的影视危机,正确引导并顺应发展趋势,在影视剧题材创新的同时,展现中国影视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谢莹,蔡骐.电视剧传播与网络资源的开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9).
[2]田超,高宇飞,韩浩月.静观网络小说电影改编热[J].中国文化报,2014(6).
[3]刘晓宇.网络小说改编剧热播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4).
[4]孟艳.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据我所知,白烨先生是互联网媒体“口水战”阵地上的伤病员,刚从火线上下来,依然心有余悸,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对“媒体时代”横加伐挞,其言论的公信力恐怕就要打折扣了。白烨指责媒体在“顾彬访谈”事件上弄虚作假,并称“至少这种强势的媒体报道,把人们对于文学、文坛的印象改变了,扭曲了,使得人们从他们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个由种种事件构成的多事的甚至是戏剧化的文学与文坛,那个由许多实力派作家的潜心创作和大量各类作品构成的高雅文学和主流文坛,在一定程度上由媒体以他们的方式裹挟了,遮蔽了,成为退居于后台的和藏匿于媒体背后的隐形文化存在。”试问:文学难道不是依靠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吗?它不也在传播的平台上公之于众吗?白烨先生所介入策划的贝拉的小说《9・11生死婚礼》,不是也通过媒体消息的吗?其造势恐怕不亚于“顾彬事件”吧?究竟是谁“裹挟了”和“遮蔽了”它呢?一个小小的流言,就使得白烨所称那些“实力派”作家制造出来的所谓“高雅文学”、“主流文坛”土崩瓦解了,这还有何“实力”可言?这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的文学,还有什么“实力”面对严酷的现实?还有什么“实力”去介入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顾彬的“垃圾说”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当下文学的基本判断。即使顾彬没有这样说过,也会有别的人以另一种方式说出来。也许,在白烨看来,还有《9・11生死婚礼》这样的作品不是垃圾。白烨在评论文章中认为,这个“虚构”的自传体小说“表现和揭示人类全部价值”,而那位身份可疑的作者贝拉,“一定是一个潜在的写情的高手乃至是圣手”,而且“她是独树一帜的,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但这部小说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只要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下读者评论,就会一目了然。
不错,互联网媒体确实有许多杂乱无章的消息,但白烨所怒斥的“社会文化生活种种乱象的策源地”,用在他自己所制造的虚假新闻上却更恰如其分。他本人正是虚假炒作的始作俑者。关于《9・11生死婚礼》被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以102万美元买断版权的说法,被指为虚假消息,对此,白烨先生本人至今尚未作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把公众看作是群氓,以为公众就可以随随便便被任何一个流言所“裹挟”,正出于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白烨先生才会跟图书出版商联手搞出“贝拉事件”。
毫无疑问,随着公共媒体的不断开放,各种各样的言论都会出现,有时甚至是白烨所称的“种种无序、无德又无良的现象”。但在我看来,这种种言论的混乱和失范,决非源于公共媒体的开放性,相反,而是公共媒体的封闭、垄断和禁锢所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话语权利的不平等,普通公众表达欲长期被压抑,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为话语平民的怨愤,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尽管多数“粉丝”无非是起起哄而已,但这起哄的背后,却潜伏着更加严重的公共心理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在我看来,并非对公共媒体言论的钳制,相反,应该更大限度地开放言论空间。
(一)互联网著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
互联网著作权作为宪法性基本权利,有待公权力积极介入保障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可见著作权包括互联网著作权是一项宪法性的基本权利。而作为基本权利普遍具有两项基本功能,即防御权功能和收益权功能,防御权功能要求国家为保证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不为侵害行为;收益权功能要求国家要以积极的作为,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提供一定的服务或者给付,所给付的内容可以是保障权利实现的法律程序和服务,也可以是对公民在物质上、经济上的资助。
(二)行政法必须维护公民互联网著作权
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社会要健康、稳定的发展都必须有一定秩序,除了道德教化和自我约束之外,管制是维护秩序必不可少的手段。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介绍,中国的很多网站很早就开始努力保护美国、日本、韩国等外国影视作品的版权,当他们从版权商手中购买了影视作品的版权后,一般要返回到海外来源国家指定机构对上线作品的版权申请进行认定,但是现在这个审核渠道非常不畅,有时从公司购买到虚假版权,苦于无处审核,导致侵权作品上线,中方企业因此随后受到海外版权商的起诉,严重影响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所以作为现代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行政职权加强与其它国家合作,疏通中国企业对国外各类作品版权确认的途径,既保护了外国著作权人的版权,也维护了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形象,体现出依法行政,服务于民的现代政府形象。
此外,与司法保护“不告不理”被动式相比著作权的行政保护是一种主动出击式的保护,且根据我国目前的著作权纠纷诉讼管辖的规定,著作权纠纷一般应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受理,这无疑也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而县级以上各级著作权行政主管机关就可受理著作权纠纷。可见,行政保护比司法保护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
综上,政府管制对于互联网著作权的保护有其合理基础和必要性,应当充分发挥其在我国互联网著作权保护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互联网著作权管制立法现状存在的不足网络版权管制立法作为政府依照行政权对网络版权进行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法的性质,它是行政法对互联网时代的应对和发展。
为打击日益猖撅的网络盗版侵权问题,保护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各部委还颁发了数量相当的各类通知、通告、制度和政策之类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政府也将出台相应的地方规章进行管制。如深圳市政府将在今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条例》和《深圳市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互联网行政保护办法》两项地方行政立法。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己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网络版权管制立法体系,但不难看出仍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一)网络立法开始出现“乱”象
目前,涉及进行网络版权管制立法的行政机关大体有国务院、国家版权局、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公安部、文化部及地方政府,这其中的许多立法直接管制对象并不是互联网著作权,而只是基于本部门对网络其它方面管理的需要涉及到了对互联网著作权的管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版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普遍具有条款内容笼统、操作性差的通病。如国家广电总局2004年10月14日施行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中涉及网络著作权只有一条即第18条“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应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这就导致此类立法太过原则,对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实质意义甚微。这是其一,其二各部门在多头立法时,正因为没有通盘考虑,共商合议,出现了交叉与矛盾。例如具有影视剧情节的网络短片,广电总局因其存在“向公众传播”的目的,要求需根据《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的规定,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许可证才可上网传播;但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版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在作品完成之后就自然享有,不需要领取任何许可证。这里的作品是个泛指概念,当然也包括符合作品构成要件的网络短片,而且“向公众传播”是信息网络传播权最本能的表现属性之一。
(二)立法过程缺乏民主参与
我国《行政法规制度程序条例》第17条第4款规定:“国务院法制机构主要从以下方面对行政法规送审稿进行审查:是否正确处理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意见”.第19条第2款规定:“重要的行政法规送审稿,经报国务院同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第21条规定:”行政法规送审稿涉及重大、疑难问题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召开有关单位、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听取意见,研究论证“.第22条规定:”行政法规送审稿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的,国务院法制机构可以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巧条则首次在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中较为详细地规定了立法听证程序。
但是在实际的立法和决策过程中,这一制度执行状况并不尽人意,总的来看,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程序具有以下不足:
1.任意性。无论是《立法法》和两个条例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性规定,大部分公众参与程序都不是强制性程序,是否采取属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范围;2.民主性、公开性不足。行政机关内部程序偏多,公众参与途径较少。如公众缺少对立法事项的动议权,一般立法事项的提出只能由行政机关决定。对征求意见的审查,行政机关往往拥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审查流于形式;3.模糊性。关于公众参与的程序规定不够具体、明确,操作性不强。如立法法和两个条例中关于公众参与的描述多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操作的程序;4.效果不明显。政府对公众意见缺乏及时的、负责任的反馈和回应,一些公众参与方己面临”公共信任危机“.
这些不足无一例外体现在我国的互联网著作权保护的行政立法中。论文格式立法者大多限于跟自行选定的公众、网络服务商和协会协商,即使真正有公众参与了,其意见对于立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或单纯只是形式上的过场,我们不得而知。
三、对构建和完善我国互联网著作权行政法保护的建议当前造成网络版权管制无力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网络盗版侵权涉及多个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而各执法部门间又缺乏有效可行的协作机制,或推诿扯皮,或争相监管,影响执法活动的整体效能。所以有必要在我国整合各方资源成立独立、统一的互联网著作权监管执法中心,通过立法授予其独立的监督执法权限,一旦发现互联网侵权盗版行为即可采取具体的执法措施,不受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牵制,独立行使执法权,具有重要意义。中心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一)建立统一的中心数字版权监管平台,独立行使执法职权要规范网络作品的交易、传播及使用市场秩序,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适应网络作品交易及传播需要的预防性管制机制:
1.确权,就是要对网络数字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既然人类可以以数字形式来提供信息,当然可以针对每一个作品,通过设立数字识别符号,确认数字作品的权利归属,并在数字作品进入流通领域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技术防范措施,这是基础性工作;2.示权,就是把作品权利信息进行公示,建立一个网络作品权利信息查询系统,使使用者或潜在的购买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网络作品及权属状况;3.维权,积极运用科技的和法律的手段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因为数字作品易复制且调查取证难度大的执法难度就可克服,可以在流通中借用技术手段对有数字识别符号的作品进行跟踪监控,起到防范作品被非法复制、传播以及在发生侵权行为时方便快速地识别作品权利归属、及时调查取证的作用。所以围绕着”促进作品传播、规范市场秩序、便于执法取证“三个重点目标,应该在监管执法中心首先建立统一的数字版权监管平台。该平台应集数字作品版权登记、合同备案、作品权利信息查询、版权贸易展示、数字作品版权认证、执法取证支持等业务于一体。
(二)群众参与,受理网络侵权盗版举报投诉
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2006年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在全国50个中心城市建立了”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权利人和公众发现网络著作权或其他方面知识产权被侵犯既可以向该中心举报,也可以向该中心投诉,即拨打全国统一的12312服务热线,或者直接登录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进行网上举报和投诉,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到举报投诉以后,将进行记录,统一转给版权管理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将及时反馈给投诉人。于此同时,国家版权局作为我国版权行政主管机关也在其政府网站设立了”全国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举报中心“专门受理网络侵权盗版问题,并在该网页公布了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10-8521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