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设计艺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绘画艺术的个性来衡量设计艺术的个性,却不理解绘画艺术与设计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画家尤其是现代派画家,他们在创作时完全可以不考虑其作品的社会性,绘画作品不为一般的人理解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荣耀。典型的代表就是梵高。他的那些极度个性化的作品可以在各种拍卖会上卖出天价,并为历代艺术家和收藏家津津乐道。然而,设计师作为商品的美化师,他们的个性化在很多场合下有时必须隐藏起来,其作品的意义才能够被实现。这不是说设计艺术不能有个性,而是说设计艺术的个性的展现方式有别于绘画艺术。第一,设计艺术的实用性决定了它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其形式的新颖性,而不是思想上的独创性,它主要通过对视觉的冲击来实现其价值,它所创造的是产品而不是思想;第二,形式上是否悦目始终是设计作品个性的前提,过分的抽象往往会弄巧成拙;第三,观众(抑或用户)的可接受性永远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大课题,不考虑这一点设计就无法立足于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可以做的只有两件事:迎合市场和引导潮流;这两个方面是必须同时进行的。作为商品,设计作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同时具备艺术价值与使用价值。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它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检验,设计最后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能否实现美化产品最终达到促销的目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服务时,都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对设计的需要,设计师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去猜测客户的心,以使得自己的设计方案得以通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绞尽脑汁去思考去解释自己的作品,也许自己认为满意,但最终的评判则要通过客户对其设计的认可来实现。在这里有一种情形可以肯定:那就是被客户选中的未必就是“好作品”,未通过的方案不一定就是“坏作品”。但由于对作品做最终裁决是客户,设计师只有屈服于他们的“上帝”。不过,设计者并非处于完全的被动地位,他们可以以潮流的方式来影响、引导、培养它的顾客。其实,深层次上的主动权是掌握在设计者手中,因为顾客的审美标准总是受时代潮流影响的,而潮流的引导者恰恰就是设计者全体。是设计者首先告诉顾客:什么是美的时尚,什么是符合潮流的。然后才有顾客的选择。在迎合和引导的过程中,顾客和设计者的双向选择推动着设计业的发展。
从我国设计业的现状来看,迎合和引导这两方面都做得不怎么好,艺术人的清高往往在设计过程中作祟,他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必定就是顾客需要的东西,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曲高和寡,无人问津;在引领潮流方面,我们的设计者又放弃清高变得自卑起来,只知道一味地唯西方马首是瞻,把自己的民族特色丢得一干二净。这种现状,非改不可。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创新的问题。
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生命,在中国设计界,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上文提到的一味追求个性,脱离市场实际的曲高和寡,另一个就是一味仿古崇洋,缺乏创新的坐吃山空。后者的危害性更大。以工艺品设计为例,目前,我国大陆生产的工艺品大多以复古题材为主,有的甚至只是低劣的抄袭。这些主体相似的工艺品不外乎求财纳福、延年益寿之类,造型也以元宝、如意、仙鹤、松柏、寿星、童子、神仙、关公为主,颜色也只有单调的红黄等喜庆的色调,表现手法也不外谐音、会意之类。这种滥俗制作造成的最大后果将会断送艺术设计的前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求财求富甚于求美,导致馈赠的礼品过度语言化,而且是浅俗语言化,例如,送糖表示生活甜美,做一个小孩骑马抱金锞的小玩意就表示“马上发财”,坐在镀金的大象上手抱如意就是“吉祥如意”(“骑象如意”的谐音)等。设计者过于迎合这一大众心理不惜反复弹唱这些老调。第二个原因是设计者想像力贫乏。无庸讳言,在中国的设计从业人员中,真正接受过系统现代艺术教育的不多,能独立完成艺术设计、产品开发的更是少之又少。由于现今大多是缺少富有创意的作品,中国的工艺品市场已面临严峻的挑战。据调查,外宾在华的旅游消费中,旅游购物只占10%,而他们在国外的旅游消费中这一比例为60%,日本人甚至泰国人都感叹,在中国旅游有钱花不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工艺品市场存在的严重缺陷。
第三个问题是艺术设计实现的问题。
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实现并不仅仅是设计过程的完成,还要包括成品制作、批量生产、市场销售等流程。因为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整个市场服务,具有显著的商品特征,在其实现方式上必然是脑力劳动创造和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物化过程。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刷,批量生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未脱离过大机器生产而独立存在。即使是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设计作品的机器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不仅应懂得设计,还应了解机器制作的过程,印刷装订的工艺,还应懂得在何种状态下,机器墨色套排序列会对作品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纸张的品牌、种类、性能会对设计作品的最后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忽略了后期制作的过程,学生所学的东西不但与市场脱节,甚至与艺术品的制作脱节。这也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15-01
设计艺术发展至今天,创新已经不仅仅是靠着艺术一己之力便能达到。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设计的内容要求、“人性化”、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些要求和观念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设计艺术领域,催生着艺术设计中科技之花的绽放。
我国的艺术设计从古至今都映射着技术之光,从鲁班时代的木工技术、秦砖汉瓦时期的瓦当工艺、唐宋时期的陶瓷、纺织、印刷等到明清时期的彩画、珐琅工艺。无不以精湛的手工工艺技术将设计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时至今日,他们中的一些依然在我们的设计领域大展拳脚,甚至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设计”(Design)虽然是工业革命以来,20世纪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但设计作为人类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生存方式,从原始人类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日用百货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在这已经发展了千年的设计艺术中,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产品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在手工业时代是手工技术的产物,在大工业时代,是大工业技术的产物。我们目前所使用的任何设计产品,只要具有价值,凝结了人类的劳动,其中都有科学技术的成分和因数。科学技术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自工业革命以后,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设计中越来越体现出了科学技术的美,“这种美主要是通过工艺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技术。这不仅对于造物的实用功能有决定意义,而且是形式的内容之一,它展示着来自材料自身的美。正如竹内敏雄认为的那样,技术加工的劳动是唤醒在材料自身之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自然之美,把它从潜在的形态引向显性的形态。”如现代使用的茶杯就有纸、玻璃、金属合成、塑料以及高科技的纳米材料等等,这些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加工使产品中体现出了材料自身的美。同时,设计产品的形体、色彩等形式美的要素也是科学技术美的具体形式。科学技术在材料加工的过程中遵循着自然的内在规律,而在艺术形式的构造上,则可以超越来自材料自然性的限制而趋于自由。现代的产品的设计大多是几何形的,如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和我们居住的房屋,这些规律性很强的富有秩序感的机械形式表现着深刻的合目的性美和技术美。而且,由于设计产品具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所以除了对其形式要素的审美外还有对其功能的操作性体验的审美,这就通过功能体现出了科学技术之美。“对于设计产品的美不像艺术品的欣赏那样是超功利的,也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形式和结构特点而言的。毫无疑问,工业产品的形式和结构特点是首先被感受到并别被给予评价的,但是对工业产品的欣赏不是只将欣赏者所具有的对形式美的固有情感投射到产品上去,而且还要将欣赏者自身对产品的认识,如对产品效能的主观判断以及对产品的技术含量的估计融合进去,因而这不只是对产品外观“艺术性”的欣赏,更是对产品技术性的评判。”这就像我们在购买电脑时,除了要选择它的外形以外,更看重它的功能性和操作的便利性,这就是科学技术美的体现。
现代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影响还通过对设计观念的影响体现出来。例如,大机器工业制品中普遍出现的抽象和几何的形体所体现出的技术美,具有一种冷峻的理性精神和精确性风格。这种风格是一种“技术理性”的文化观点所影响的,这种观点是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技术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而形成的。因为科学是崇尚理性的,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理性化以及设计艺术的理性化。产品造型简洁、整一,风格一致、轻快,无不必要的装饰和附饰,材料、功能、结构、形式合体而和谐,透视出理性的科技之美。再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流线型”风格,它本来是在汽车进行风力测试中,为了符合空气动力的功能要求而设计的,体现出了汽车的科技美。但之后它却泛滥于工业设计中,不管电冰箱、手机、烤面包机都采用流线型,这就已经与其原先的功能作用无关,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样式设计”,并成为20世纪30~40年代最流行的产品风格。这实际上是因为流线型在当时成为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反映了科学技术对大众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和设计必须为大众服务的性质。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设计能从材质到工艺方法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认可科技中好的一方面,将科技作为实现艺术设计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的迷信科技,否则我们的设计又会陷入到“设计雷同”的怪圈。总之,既要利用科技创造出更多的为人所用的设计,同时也要平衡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更好的将设计推向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81-01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传统服饰以汉民族的着装传统为基础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着装特点,这其中突出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游牧文明产生于狩猎和游牧生活。不言而喻,其产生于不适合农耕的区域。当狩猎生活成为人类祖先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的生活方式时,游牧文明的特点开始形成,与农耕文明的差异正式展开。所以,从文明发展的路径看,他与农耕文明可以说是分道扬镳了。
二、审美取向比较――审美意识影响民族性格
在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文化类型是相对封闭、内向和淡雅的。宋人在对人生意义、宇宙社会秩序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上, 追求复古、理性的思考和伦理的自觉。这对宋代服饰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可见,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而游牧民族的审美就明显的机动和善变了许多,强调阳刚之美,这种差别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三、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差异比较
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款式和外形上的体现
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在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
相反,游牧民族的服装,非常重视合体性,外形也不是那样的宽松。整体造型稳健, 线条舒展奔放。男装多直线呈T型,夸张肩部, 挺拔而有力,上松下紧, 富夸张效果, 衬托男性豪迈刚健的威武形象。
(二)在色彩上的体现
在服饰色彩上,农业文化的服装颜色较为清淡,通常采用间色,例如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色,或素或绣,质朴、清秀,强调本色。
而游牧的服装对红与绿、黄与紫及赤与蓝等纯度极高、反差极大的色彩运用极多,草原生活是单调寂寥的, 只有鲜亮的色彩才能表达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四、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相互影响关系
中国服装是中华各民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共同创造。宋代服饰是隋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服饰融合之后的结果。由于服饰制度被不断地破坏,百姓与官吏的服饰常常混淆使用,加之五代时期南北方社会动荡,中原人士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的过程中 ,一方面将自己的先进的服饰文化传播给这些民族 ,另一方面也深受其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强调实用功能的特点 ,影响到汉族民族的服装 ,还表现为不断丰富着服装的款式结构,表现在领子、襟摆开衩等方面。
(一)“圆领左衽”
左衽服装更方便穿着者引弓搭箭的动作 ,而相对紧窄的圆领形式则更好地起到防寒保暖的功能。宋代的官服也承袭着“圆领袍衫”这种式样。此外,有领座带翻领的式样 ,是北方游牧民族为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款式。
(二)裤褶、o裆和半袖衫
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优选 ,由于他们具有功能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从而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更加丰富”。
(三)襟摆开衩的变化
从襟摆开衩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北方民族服装的实用性对汉民族的服装的影响。与游牧、渔猎经济不同 ,农业文化服饰在款式结构上少有丰富的式样变化。
五、结语
作为多学科交融与进行时态的设计艺术,是一个不断用观念、材料、结构进行整合与演化的形式复合体。形式与设计意义、设计文化、设计功能等呈现出开放性的发展格局。诸多影响设计艺术走向的要素也塑造了形式创造的面貌,如符号、象征、结构、材料、时尚、消费、风格、流派等等。这些要素条件以及融汇后的观念与技术,不断催生着形式语汇的裂变与演化,使众多精彩的设计形式应运而生。
一、形式与设计意义及符号、象征
当熟人相见时,会脱下帽子互致问候。“脱帽动作”这个形式就是一种符号,象征着特定的意义,意义代表着相应的价值。人用赋予形式以意义的方法,使每种形式或每一个事物都具有了区别于他物的特殊性,并使之成为能够代表其自身的符号。而象征则是通过种种相互关联的形式,表示出与之相应的思想、情感与概念,因此,作为符号的形式总是象征着某种特定的意义。
在诸多形式感受中,正是由于形式的符号化过程,才使世界对人充满了意义,由一个单纯可感觉的世界走向一个可以理解、富有内涵的世界。任何符号都从属于一定的符号系统,同时一个符号有可能形成多重指涉关系,从而获得多重含义。形式的符号化过程往往是将形式要素转化为语义要素,将形态、色彩、结构、材料、功能转化为信息的载体,使形式要素成为能传播信息的符号系统,设计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形式语言的建构活动。象征借助于形式载体表达出某种意义,形式载体与意义之间一般具有的“相似性”,可以引发人的想象,从而使观者从载体的形式中领会出意义。
椅子的形式作为一种符号,往往象征着不同的意义。如埃及图坦哈蒙王的御座椅,材料雕刻部分用薄金片包贴,扶手是一对变形的神鹰,椅腿也模仿狮腿的形态。中国明清时期皇帝的宝座,尺度远远超出座椅的功能要求。宝座上繁缛纹样的雕刻,表面黄金镶嵌装饰及图案的样式,无不象征着特殊的寓意。这些形式都显示王者的权力和威严。在巴洛克和罗可可时期,欧洲宫廷及贵族坐椅,采用贴金、漆绘、镶嵌、刺绣、丝缎等材料工艺及装饰手法,形成了豪华精美的风格,也象征着使用者的尊贵身份。
二、形式与设计功能及结构、材料
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设计功能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艺术各个领域的形式创造中,结构与材料是对形式与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二个因素。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而成为某种功能的客观实体,这个客观实体的结构与材料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效能。
结构是指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相对固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设计对象的结构意味着各种材料的组合和存在方式。同一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不同,它的功能效用也会有很大差别。材料作为一种形式媒质,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及纳米材料等,这些材料在硬度、强度、韧性、可塑性等方面都远胜于传统的天然材料,设计中的结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几乎使设计形态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地。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许多产品的外部形态并不受限于内部结构,而是更多地考虑操作的便利性与舒适度,功能则通过可视化的屏幕显示和按键操作来完成。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体性因素在人机交互和人机界面的设计中日益成为重要的参照,因此,形式的亲和力、操作的舒适性等方面对人的感知能力的适应程度较之以往也大为改善。
三、形式与设计文化及时尚、消费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综合性表现,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整合过程,它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一定的价值观及观念为导向,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各种文化形态形成了交叉连接,设计文化因此也具有了多元共存的特点,反映出多元化、多样性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
不同文化因素的互补和交融也是一种整合过程,它使设计文化不断地吸收着社会综合发展成果。或表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以强化形式的历史印记;或将传统样式通过解构手法作现代式的诠释,以现代的构成方法及材料工艺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使人们在传统形式中体验新的视觉感受。如在靳埭强的招贴设计中,经常可见砚台、毛笔、筷子、天然的石块、水墨痕迹等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物件和图式符号,使作品呈现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在当代设计艺术中,形式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时尚消费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倾向。新思想和新观念必须通过具体的设计形式才能转化为一种时尚。各种艺术设计新形式,引领着时尚消费的潮流。另一方面,从绿色生态到低碳环保,从小区绿化到花园城市,从绿色家电到新能源汽车,设计文化处处体现着人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四、形式与设计师及风格、流派
中图分类号:J0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09-01
由于受西方近代设计文化的影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现有版式设计相关理论在对西方某些设计艺术流派的模仿、借鉴与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呈现出明显的西方化倾向。
目前,有关版式设计研究与探讨的文章繁多,然而综观其特点,多数在重复地描述已被证实正确的理论、法则、公式。认为版式设计只是艺术设计的一个方面,并认为其艺术价值远不如纯精神性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纯艺术”重要,其实用价值也不如视觉传达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纯设计”重要。
现代意义上的版式设计理论应用广泛,它与纯艺术有共通之处,它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它与艺术、科技、数理等关系密切,都是通过具象或抽象的点、线、面的合理搭配传达特定主题。
一、重新思考现代版式设计
目前,在设计学领域流传较广的版式设计概念是:“版式设计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此处“视觉元素”可理解为由点、线、面概括的图形、文字,结合有彩色或无彩色,可以抽象也可具象,或抽象与具象混合使用,用显性的个性化方法表现内敛的客观理性,理性要明显大于艺术性,看似艺术性较强,实则强调实用性,强调可见性,强调理性,可以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错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版式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师设想在版式设计中加入味觉、加入听觉、加入感觉,原版式设计的概念就不能完全适用,或者只能是局部适用,换一种说法,此概念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有可能阻碍人们对版式设计持客观而正确的认识,有可能造成误会,带来概念界定的不明确。
据此,进一步解释版式设计:将图形、文字、色彩、声音、气味等元素在一定版面上组合,表达个性化思维。结合相关设计理论,此版式设计概念至少包含四层含义:
一是看得见的图形、文字、色彩仍然是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但应用的领域有所扩大。此处讨论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与以前学者观念中的版式设计基本要素不同,它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用传统理论方面分析,图形、文字、色彩,二维空间性是版式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用发展观点方面分析,现代版式设计是版式设计艺术,是用具象或抽象的图形、文字、色彩表达设计师的理想,可以突破二维空间的平面性,有向更多领域发展的趋势,能和科技新发明同步,并用大众乐于接收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和广告、包装、书籍装帧等的具体内容完美结合,在实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艺术美的享受。
二是可将版式设计基本要素进行有序或无序的重叠、分割、扩大、缩小、变形。此处应理解为构成设计在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在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础上,用分割与组合的方法创造出更多的平面或立体形状,而用这些形状能组成现实生活中的所有形状,当然,这对物体本身或写实的素描、色彩画而言,是相对的概括,俗语说,浓缩的都是精华,这话用在版式设计中非常恰当,如进行设计时,用一种基本形概括地球的形状,很显然,这种基本形状应该选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或其它基本形,如用基本形组成常见的办公桌形状,则可以用几个方形组合解决问题。
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又可以由写实或抽象的肌理构成,如用芝麻的小点组成一个基本圆形,再用此肌理拼成的圆形表现月亮、苹果、西瓜等的形状;也可以用树皮构成的基本形表现上述物体。尽管形状还是那个圆形,但给人的感觉已不一样。除了用点、线、面构成物体,也可用实物或点、线、面组成自然界的任何一样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由不同的肌理组成。
可以推断,用抽象的点、线、面可以表现出自然界任何一种形状,也可用具象的自然物表现抽象的事物,它是一种具象或抽象基础上概括,它是相对于写实的概括,用这种概括的方法,更便于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是借助某种形式向外界表白独特的想法,此时理解现代版式设计,就应与艺术性的设计结合分析,应理解为现代版式设计艺术,用艺术的眼光分析、思考问题,并用设计的手法表现出来。如大小不一的文字重叠在一起,杂乱而无序地排列在版面上,表明设计师碰到难题时的心情,用金碧辉煌、瓜果飘香的画面表现收获的喜悦。
四是不影响未来版式设计的发展方向,可以超越版式设计的平面性,听觉、嗅觉、感觉等都可加入到现代版式设计中,现代版式设计发展潜力较大,也更全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版式设计的基本要素添加了新的内容,如光学在版式设计上应用,味觉在版式设计上应用,甚至,设计师的意念也可以应用于现代版式设计,现代版式设计可以超越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创造出色、香、味俱全的版式设计艺术。
二、与现代版式设计紧密相关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科技和现代版式设计
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版式设计涉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已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并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力量。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能带来新材料、新工艺的变化,并能通过版式设计相关作品表现出来。
从人类历史某一片段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提高,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化工合成材料如塑料、金属表面肌理等被运用到版式设计领域,各种纹样、色彩等获得了更广阔的天地,极大地丰富了版式设计的表现力,增强了版式设计作品的感染力。照相术发明后,胶片影像取代了油画;激光照排技术发明后,设计师能够在版式设计上随意处理各种艺术效果;电脑及互联网技术普及后,人类的信息交流更加快捷和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塑造三维空间的视觉错觉成为举手之劳,能轻易将图形、文字纳入到统一的版面空间中,给人以无限的美妙感觉。
(二)艺术和现代版式设计
现代版式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密不可分,现代版式设计也被人们称为版式设计艺术,是版式设计,也是艺术设计,即利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基本元素表现设计师的意图和想法,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强调创意,突出个性,注重情趣,设计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把心中的理想翻译成大众能够愉快接收的视觉语言。合理的版式设计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无生命的版式面能够眉目传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使版面充满动感和灵性。
艺术性强的现代版式设计,是观众与设计师心灵的共鸣。从现代版式设计的具体版面编排分析,版面图形、文字、色彩要素的统一,不仅是方便阅读的需要,也是产生视觉美感的需要。统一的图形、文字、色彩在视觉流程的引领下,各种视觉要素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对观众而言,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心灵旅程。现代版式设计艺术中适当的对比有助于主题的突出,主体要素对比强,陪衬物相对对比弱,并呈现一定的韵律性,如诗,如歌,如舞,有助于版面中由主到次元素的表现。
引言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智慧,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将自然物的改造与自身所需的功利性相结合,创造出使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各类工艺。千万年来,我们一直在利用设计能力改善与美化着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不同的生存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与设计理念。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价值观与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设计文化带给了中西方人民以不同的审美体验与享受。以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为起源的西方美学,和以儒道释为基础的中国美学,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现今各种设计观念的盟芽。中西方设计艺术既有自身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也有审美观方面的相通之处。下面我就用中西方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来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相通与区别之处。
一.从中西美学思想看中西设计
艺术设计发展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艺术设计推动了社会发展,发展了的社会逐渐在生活中使人们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审美观。我们首先从民族审美观入手,看看中西方的设计理念区别。
学者陈望衡认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主要有四个要点1.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儒家)2.崇尚空灵的审美境界(道家)3.崇尚传神的审美创造(气韵生动)4.崇尚“乐”与“线”的审美意味(音乐与绘画)。其中的中和、空灵、与传神非常具有民族审美独特性。无论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道德仁义与社会和谐,还是道家追求的人合于天,逍遥无为。它们重视的都是一种内在精神享受,强调人的内心精神状态,重精神,重伦理的文化开始忽视了对自然,对科技的理论研究。忽视了人作为个体是应该拥有凭借智慧改善自身生活舒适度的激情的。因此在中国衣食住行各方面设计理念都大量贯穿着伦理道德教化的痕迹。
尽管古代的帝王权贵们也不忘极尽奢侈的物质享受,但豪华居所与奢华工艺的设计理念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等级,或是体现民众习俗与祝愿。如宫殿建筑,突出封建家长制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中轴对称的木结构民居体现了宁静、平和、内向的氛围。在家具与工艺品,日用品的设计上舒适性也被摆在其次,或繁或简的装饰与造型大量的体现内在精神理念。
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设计美学审美思想类似,中国的孟子与墨子也主张审美与实用结合,但儒家对人伦对礼教的重视无形中阻碍了对自然科技进行探索的兴趣。漫长的封建农业经济使中国迟迟未能从手工艺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长期处在农业经济影响下的中国艺术设计,其美感形式与封建思想意识是无法脱离的。
英国的罗素认为西方文化的渊源有三:一是希腊文化,二是犹太宗教与伦理,三是现代工业主义。这三方面都对西方社会的各方面包括设计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中国没有影响。
西方的设计美学,更加重视将形式美与实用功能相结合。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他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表达了对功能研究的重视。在海洋文明与商业经济的发展中他们带有对自然,对他人强烈的征服欲望,崇尚敢于冒险,积极探索,张扬个性的英雄主义。在设计中也明显的表现出这种征服欲。典型的例子就是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细高的尖券与色彩斑斓的圆形彩色玻璃窗,又高又尖的塔楼耸入云霄,处处彰显着鲜明的个性。这种风格在中世纪风靡欧洲大陆,并深刻影响着手工艺产品,家俱和室内装饰。
二.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中西设计
西方以工业为基础与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亦决定着双方有所区别的设计形式美学。
西方在18世纪工业化形式日益明确,英国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全新的改变。由于生产力基本形式的改变,西方设计也开始进入了新的时代,设计开始围绕机器和市场运行,设计形式与市场价值相互影响,产生了工业生产带来的几何化抽象形态审美,摈弃了矫饰繁复的装饰风格,更加崇尚功能和抽象。新艺术运动当中的维也纳分离派,造型简单明确,简单的直线和自然形态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富有现代感,可说是现代主义设计的过渡时期。美国的艺术装饰设计风格崇尚流线形,喜欢运用现代的和装饰性的几何形体。种种迹象都体现着工业化社会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巨大影响。
开始于二十世纪初的欧美的“现代主义运动”是一次现代设计革命,强调设计应该为社会服务,正视机械生产所产生的所谓“机械美”,它带有明显的民主特征,与西方社会化大生产引发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更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
现代设计运动的重要核心——荷兰风格派提倡艺术的“简单化”和“抽象化”。它的代表人物蒙德里安,热衷于在作品中体现对“纯洁性、必然性、规律性”的追求。通过直线,矩形或方块以及简化提炼的色彩来传达追求意识。风格派宣扬“合作”,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的思想正是切合了西方工业化民主思想。
这些艺术流派的设计风格都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人们对机器时代的认识。
我们可以从上述各式西方设计流派中看到,无论是何种设计风格,都不可避免的要流露出设计者对社会的认识与个人情愫的表达,西方设计对于个人情感的表达是较为强烈的,所以会出现了这么多的艺术流派。中国设计也重精神重情感,但中国式的艺术表达的多是家族式,集体式的情感,而不是个人的。原因是以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必然需要以血缘式情感和集体式情感来维系封建家长制。
中国设计风格中集体性、社会性、道德性的因素占据了绝大部分,没有给个人留下多大空间。使得设计作品中缺乏个体意识。不利于自我主体精神的表达。与西方外向、进取型的民族精神相比,中国的含蓄内敛成为设计的主要形式美感。比如明清家俱的床,三面都竖立木雕文精美装饰,人在床面上被置于一个狭小的半封闭空间中,反应出中式设计保守内向的的一面。明代家俱刚柔相济,曲直相间,方中有圆,圆中带方的艺术特色也很好的反映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和统一圆融的处世方式。中和的审美思想认为,虽然思想感情十分强烈,但喜怒,哀乐皆不能形于色,而要让它们在内心酝酿激荡,这就叫“中”;这些思想感情一旦作为诗歌或其他文艺作品表现于外,必须符合礼,而有节制,这就叫做“和”。
不同于西方受工业化影响的各设计流派,中国设计风格的抒情化非常浓厚。中国民间工艺设计中还常常表达出对至善至美思想情操的追求和对吉祥美好生活的祝愿,从汉代画像砖中众多伦理教化的主题到象征高洁人品的梅、兰、竹、菊到在家俱、陶瓷、服饰的装饰纹样上体现吉祥美好的祝愿,都表达出中国人民求善求美求吉利的祝愿心理。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为其典型代表,在封建社会晚期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吉祥纹样系统。包含了中国人民所期望的全部美好祝愿。如福、禄、寿、喜、财等。中国设计中还常出现被赋予了力量象征的想象的动物形象,如夔纹、饕餮纹、龙、凤、麒麟、避邪、天禄等,还有汉代瓦当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极富神秘的东方色彩。
概括来说,中国的设计思想倾向于抒情写意,西方则倾向于表现叙述,“抒情”更多的是对自然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追求意境。带有安逸、满足感。“表现”更多的是要向现世传达自己的观念。带有一种强势、进取性。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别。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师法自然,以追求自然美为主,采用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的自然式。著名的古典园林理论专著《园治》(计成)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园林评判标准。既要善于利用园内外环境景观要素构成景观。书中还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著名园林规划设计规则。中国园林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追求诗情画意,即意境美。
西方的古典园林则以人工因素为主,采用强调理性的规则形式来追求人工美。表现出对自然的征服欲。这正符合了古希腊哲学崇尚有规律、有秩序、合乎比例的、协调的整体美的审美思想。
中西文化发展至今,已经越来越综合化与大众化了。有人认为任何比较都是简单而拙劣的,的确,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片面的。艺术设计势必将要经历设计思想观念的更新。我们除了要把握日新月异的设计理念和技巧,也要扎根于优良的传统文化。同时把握民族感和时代感,才能寻找到新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
一、设计界面的涵义
界面的说法以往常见的是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而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一物关系的学科,对象物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机器与设备,而是有广度与深度的物;这里的人也不是“生物人”,不能单纯地以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人的尺度,既应有作为自然人的尺度,还应有作为社会人的尺度;既研究生理、心理、环境等对人的影响和效能,也研究人的文化、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要求和变化”。
设计的界面存在于人一物信息交流,甚至可以说,存在人物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设计界面,它的内涵要素是极为广泛的。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界面的存在
美国学者赫伯特.a.西蒙提出:设计是人工物的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或使用环境)的接合。所以设计是把握人工物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接合的学科,这种接合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设计界面的一个方面,是认识的主体和设计服务的对象,而作为对象的“物”则是设计界面的另一个方面。它是包含着对象实体、环境及信息的综合体,就如我们看见一件产品、一栋建筑,它带给人的不仅有使用的功能、材料的质地,也包含着对传统思考、文化理喻、科学观念等的认知。“任何一件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中所包含的那些个别物体的表象。”分析“物”也就分析了设计界面存在的多样性。
为了便于认识和分析设计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分类为:
1)功能性设计界面接受物的功能信息,操纵与控制物,同时也包括与生产的接口,即材料运用、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一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造物的协调作用。
2)情感性设计界面即物要传递感受给人,取得与人的感情共鸣。这种感受的信息传达存在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情感把握在于深入目标对象的使用者的感情,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抒发。设计师“投入热情,不投入感情”,避免个人的任何主观臆断与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界面反映着设计与人的关系。
3)环境性设计界面外部环境因素对人的信息传递。任何一件或一个产品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或室内外环境作品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环境的物理条件与精神氛围是不可忽缺的界面因素。
应该说,设计界面是以功能性界面为基础,以环境性界面为前提,以情感性界面为重心而构成的,它们之间形成有机和系统的联系。
三、设计界面存在的方法论意义
当机械大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如何有效操纵和控制产品或机械的问题导致了人机工程学。二战后,随着体力的简单劳动转向脑力的复杂劳动,人体工学也进一步地扩大到人的思维能力的设计方面,“使设计能够支持、解放、扩展人的脑力劳动”。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追求自身个性的发展和情感诉求,设计必须要着重对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考虑。设计因素复杂化导致设计评价标准困难化。一个个性化的设计作品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同?新产品开发能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实力还并不强大,设计开发失利承受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有根据地认识、评价设计,使其符合市场,就需要对设计因素再认识。利用界面分析法,正是使设计因素条理化,避免将人作为“生物人”的片面和走出笼统地说“设计=科学十艺术”的简单误区。
现代的人机工程学和消费心理学为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们的成功就在于实验、调查和数理表述,是较为可系的。同样对设计艺术而言,进行设计界面的分析,也要有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生物学、技术学学科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它要直接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之上。相对于机械、电子设计和人机设计,以往人机界面设计把握了技术科学的认识和手段,忽视了人文科学观念与思想。它的界面设计只能存在于局部的思考范围内,只成为一个设计的阶段。
有人以功能论来评判设计。“功能决定形态”曾是20世纪上半叶的设计格言,它的提法是片面的。这是因为:第一,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包括使用功能、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等。“过分追求单一的功能会导致将许多重要内容(装饰性、民族性、中间性)被排斥掉”。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功能’的概念所能包括了的,更何况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也并不是时时处处等质等量的融洽在一个统一体中,随产品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它们各自的主次地位也随之变化”。在现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情感因素越来越成为设计的主要方面。物质意义上的功能在保持其基础地位的情况下,却日益不能代表情感诉求的表述;第二,按“形态服从功能”而设计的产品,对于不熟悉它的使用者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产品要为人们所理解,必须要借助公认的信码,即符号系统;第三,满足同一功能的产品形态本来就不是唯一的,象汽车等成熟的产品,年度换型计划等措施成为商品经济中日益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设计的专业需求,而这时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已能满足,简单地以物质来决定设计是不恰当的。
相反,设计界面体现了人一物交流信息的本质,也是设计艺术的内涵,它包括了设计的方方面面,明确了设计的目标与程序。
四、设计界面的分析
按照设计界面的三类划分,有助于考察设计界面的多种因素。当然,应该说设计界面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绝对的,三类界面之间有涵义上也可能交互与重叠,如宗教文化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但它带给信仰者的往往更多的却是宗教的情感因素。在这里环境性和情感性是不好区分的,但这并不妨碍不同分类之间所存在的实质性的差异。
1功能性界面
对功能性界面来说,它实现的是使用性内容,任何‘件产品或内外环境或平面视觉传达作品,其存
在的价值首要的是在于使用性,由使用性牵涉到多种功能因素的分析及实现功能的技术方法与材料运用。在这一方面,分析思维作为一种理性思维而存在。如果作为一种处理方式来设计产品,则这种产品会使多种特征性(如民族性、纯粹性)因素中性化,如果去除产品商标,就很难认出是哪国的或哪个公司的产品。当然,这方面也说明了产品中存在着共同性因素,它使全人类能做出同样的反应。人的感觉和判断能力有着国际性的、客观性的特征。
功能性界面设计要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国际符号学会对符号学所下定义是:符号是关于信号标志系统(即通过某种渠道传递信息的系统)的理论,它研究自然符号系统和人造符号系统的特征。广义的说,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都是符号,如字母、数字、仪式、意识、动作等,最复杂的一种符号系统可能就是语言。设计功能界面,不可避免地要让使用者明白功能操作。每一操作对人来说应是符合思维逻辑的,是人性的,而对机械、电子来说则应是准确的、确定无疑的,这双方的信息传递是功能界面的核心内涵。
2情感性界面
一个家庭装饰要赋予人家居的温馨,一副平面作品要以情动人,一件宗教器具要体现信仰者的虔诚。其实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为人所接受,“敝帚自珍”正体现着人的感情寄托,也体现着设计作品的魅力所在。
现代符号学的发展也日益这一领域开拓,以努力使这种不确定性得到压缩,部分加强理性化成分。符号学逐渐应用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广告学等领域,如日本符号学界把符号学用于认识论研究,考察认识知觉、认识过程的符号学问题。同时,符号学还用于分析利用人体感官进行的交际,并将音乐、舞蹈、服装、装饰等都作为符号系统加以分析研究,这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宝贵与有借鉴价值的情感界面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
3环境性界面
任何的设计都要与环境因素相联系,它包括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综合领域。处于外界环境之中,“是以社会群体而不是以个体为基础的”,所以环境性因素一般处于非受控与难以预见的变化状态。
联系到设计的历史,我们可以利用艺术社会学的观点去认识各时期的设计潮流。18世纪起,西方一批美学家已注意到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深受地理、气候、民族、历史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指出:“文学艺术是人的创造物,原则上是由创造它的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无论是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现代主义或20世纪80年代的反设计,现代的多元化,“游牧主义”(nemadism)都反映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性界面设计所涵盖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有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等,这方面的界面设计正体现了设计艺术的社会性。
以上说明了设计艺术界面存在的特征因素,说明在理性与非理性上都存在明确、合理、有规则、有根据的认识方法与手段。
成功的作品都是完善地处理了这三个界面的结晶。如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扩建工程,功能性处理得很好,没有屈从于形式而损害功能;但同时又通过新材料及形式反映新的时代性特征及美学倾向,这是环境性界面处理的典范;人们观看卢浮宫,不是回到古代,而是以新的价值观去重新审视、欣赏,它的三角形外观符合了人们的心理期望,这是情感性界面处理的极致。
五、设计界面的运用原则
1)合理性原则,即保证在系统设计基础上的合理与明确。
任何的设计都既要有定性也要有定量的分析,是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努力减少非理性因素,而以定量优化、提高为基础。设计不应人云亦云,一定要在正确、系统的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严密地理论分析,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动态性原则,即要有四维空间或五维空间的运作观念。一件作品不仅是二维的平面或三绝的立体,也要有时间与空间的变换,情感与思维认识的演变等多维因素。
3)多样化原则,即设计因素多样化考虑。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调查人员与公司出现,为设计带来丰富的资料和依据。但是,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设计信息实际上是一个要有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体系。
4)交互性原则,即界面设计强调交互过程。一方面是物的信息传达,另一方面是人的接受与反馈,对任何物的信息都能动地认识与把握。
5)共通性原则,即把握三类界面的协调统一,功能、情感、环境不能孤立而存在。
六、设计界面的应用方法
设计界面所包含的因素是极为广泛的,但在运用中却只能有侧重、有强调的把握。设计因素虽多,但它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结果是物化的形,但这个形却是代表了时代、民族等方面的意识,并最终反映出人的“美”的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FB47文献标识码A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观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莫合力纳吉(LaszloMoholy-Nagy)。“设计是包含规划的行动,为了控制它的结果,它是很难的智力工作并要求谨慎的关键的决策。它不重视把外形摆在最优先地位,而是把与之有关的各方面后果结合起来考虑,包括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效果。”——利特(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设计从根本意义上讲是社会和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设计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对社会的理想。讨论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先要看看人们对社会的理想模式,或要求、或幻象、或期望、或责任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就是说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研究科学的双重性的调和,即科技给人和人生存方式的影响及科技给社会带来的污染和危急。设计的观念决定了设计艺术发展方向,本文即从以下角度探讨了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态势。
1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人类的价值和思维方法的改变都是漫长的,但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其发展。控制人口的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丹麦的设计师福林特(NielsPeterFlint)的设计观念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他怀疑西方的物质享乐和消费注意价值观,主张从工业文明的物质享乐转变为非物质的过程,强调服务和无处不在的信息交换,他甚至向往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他正专心于“衍续”(sustainable)产品和建筑的观念设计研究,并开设了一家以自己的名字(flint)命名的商店,专门出售“衍续”产品。
可以看出,工业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好设计观念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实质。英国的工业化开始发生于18世纪,西欧、北美的工业化都始于19世纪,到本世纪中叶进入成熟的高度工业化阶段;而其他一些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始于20世纪;对于广大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则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此工业化是一个世界化的进程,而且至今这个进程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工业化带来的是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其本质是追求物质化。西方在达到高度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活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也目睹了工业化带来的一切负作用。西方的许多学者提出,从工业化的物质文明向非物质文明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信息技术。21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的设计向非物质的设计转变;从产品的设计向服务的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
人类社会发展是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这一问题将在信息时代的设计中得以解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从事具体的工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而从事信息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在迅速增加。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新的技术又一次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工业时代生产规模的庞大、集中、标准化向后工业时代的小型、灵活、多样化发展。产品的个性化和文化特色成为生产的重点设计的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的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产品设计中,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已没有必然的联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的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的产品也成了一种时时变化着的东西,通过这种产品设计师与顾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例如多媒体设计、虚拟空间的设计和网页设计,它们的传统形式已不复存在,纸张、油墨、装订线已变成了各种电子线路,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已不像一份报纸、一本书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纹丝不动,而是在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光芒,变换着各种造型,每当你按下一个按钮,将会出现一幅新的场景与新的文字,它们将按照你的要求,提供给你不同的功能:查寻资料、浏览网站、了解产品、发送文件。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设计艺术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种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概念,结果就会如同水中捞月一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概念上,东西方的哲学体系有基本的差异。在西方而言,特别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人类已被视为大自然的主宰,甚至可以控制大自然,因而导致后来兴起的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卓越的科技发明。可是,在东方来说,人类往往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不断努力寻求与大自然的协调。我们这个以西方为主导,竞争激烈的消费社会,往往欠缺安稳;而东方哲学体系所灌输的和平安静思想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空间构成的意识、生命力的节奏与韵律、线面的有机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种种充满活力的造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它们恰恰是承载东方文明的载体。这些造型不是单纯的再现已知事物,也不是纯粹的主观的幻想,而是以科学思维所不能替代的直观感受在未知的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外部世界中的探险。它记载了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生存的勇敢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这些造型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
先进世界资讯发达,社会及文化发展渐成一体化。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制的逐步瓦解,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已有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在设计实践中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原理和平面化特征以及画面中各元素之间力的平衡的研究是发展中国设计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绘画的构成中讲究“经营位置”,也就是说在平面化的效果中注重各部分的和谐与完整,各种元素之间力的关系力求达到平衡,即各种元素的力度包容在整幅画面中,“内容即使繁杂,也统一于意境”。同时,对传统构图中的“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和传统笔墨效果的吸收与借鉴也是重要的课题。
3设计在未来的挑战之一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从长远角度看,最好的生态产品将会成功并控制市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我们。自然资源迅速减少,环境污染公害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导致西方工业经济衰退。保存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要求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探索新方法解决垃圾处理,以减少污染,节约原料;改善产品结构,使其可修理;使用无废料的太阳能;节约用水设计等。
格鲁斯(JochenGros)于1975年提出“有意义的功能”理论,设法跳出自然科学思想的目的理性,倾向于人文科学思想方法,尤其是知觉心理学,它在德国首先提出再生循环处理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思想即生态设计。
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扩张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为当代的发展不应该损害后代的发展权利和机会。目前,追求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获得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计划,《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与农业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是以科技和信息作为经济发展的原材料,是建立在人类智力或智能充分发掘与利用基础之上的,不会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应用,进而产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相反,它要利用科技手段去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以维护生态平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人类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变革是持续不断的,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探讨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须明白设计是一个边缘学科这一本质,在人类科学与文化都在进步与革新的时代,对于作为艺术与科学、物质与精神、人与环境和谐之纽带的设计艺术,变是永远不变的原则。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22-01
艺术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和需求的产生的根源都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设计艺术从本质上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根据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发展以及不同社会形态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社会性质等。
人类的历史活动是从在原始社会制造工具开始的,当人类的祖先把一块天然的石头敲打成用来切割的石刀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石刀的创造,无论是功能的实用性还是形式的美学特性,都源于原始社会中人类对于生存的需要,早期的石器是粗糙的,随着人类实践经验的增强而逐渐改进,最终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实用性、宜人性和形式美的设计品,石器工具的这一创造,原始社会这一特定环境起了决定性作用。
马斯洛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是从低到高逐级发展的,设计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需求逐渐发展,设计活动也伴随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当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农业畜牧业的时候,设计也逐步发展,继石器产生之后,陆续出现了陶器;石器主要体现了强烈的实用性,陶器则开始成为一定社会文化的象征,最典型的是人面鱼纹彩陶,人面鱼纹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鱼是丰产的象征,表达了原始居民祈求丰产、种族繁衍、部落强大的愿望,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以部落群居的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
虽然早期的艺术设计几乎都是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器皿,但是它们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象征。商周典型的设计品——青铜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沟通人神联系的重要中介物和贵族等级关系的标志物,被赋予了越来越浓烈的原始宗教和政治含义,其造型设计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而是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等级尊卑。鼎是当时国家和权利的象征,被视为传国重器,这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在《易经》中也有关于鼎的一卦:鼎,元吉,亨。表示十分吉祥、亨通的意思,因此在等级尊卑严格的朝代,对于鼎的拥有和使用,成为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周朝就有所谓的“列鼎而食”——“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
设计艺术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和一定的欲求后,就开始作为一种明显的社会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社会面貌的承载物。同样是纹样设计,商周的饕餮纹体现了奴隶社会的恐怖森严;六朝时期的动物纹体现了对于神灵崇拜的宗教观念;隋以后的花鸟图案则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提高、生产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解放。
中国的设计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世界各国的设计亦是如此。埃及金字塔规整宏伟的秩序感体现了埃及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劳动生活状态和整个社会所追求的严明、宏伟以及对神灵狂热的崇拜;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垂直向上的动势、高耸的塔尖和彩色玻璃画把人们的目光引向飘渺的天空,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基督教的崇拜和向往;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设计也随之变革,繁复累赘的装饰被简洁规整的形态取代,精雕细琢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转变为大批量的机器生产;二战以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美国设计逐步商业化,“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的提出,让美国设计打上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烙印。
当人类进入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现代社会,设计艺术也迅猛发展,设计原材料的大量使用和设计产品的迅速更新引起了严重的环境破换和污染,在人们意识到设计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以解决社会性需求为目的的设计实践探索,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等设计思想开始涌现,设计开始以长远的眼光考虑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此可见,无论是简单的石器打磨,还是做工考究的青铜鼎;无论是狰狞恐怖的饕餮纹,还是富丽繁华的花鸟纹;无论是森严肃穆的建筑,还是意境优美的园林;无论是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批量生产,还是战后美国的商业设计;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设计思想都受到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是多方面的,体现社会特性、服务社会,也影响着社会发展,因此,作为设计活动的主要实践者,设计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时刻将设计活动与整个人类社会相联系。设计不是简单的绘制方案、制作成品,而是设计师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中的创造活动;设计必须考虑到社会规范、文化背景、价值观的影响,设计不仅只对客户负责,还应该对用户、社会和环境都承担相应的责任,设计师不仅要对设计负责,还要对自己没尽到的责任负责;设计师不仅要面对设计,还要面对市场、面对社会,关注社会,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全社会的真实需要,尽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真心实意地为满足这些需要设计,为社会设计,为全人类利益设计。只有这样,艺术设计的社会性才能充分体现,才具有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艺术设计史[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10年后的今天,若想再到烤鹅仔处一饱口福之时,却发现“此地空余黄鹤楼”,烧鹅仔早已倒闭。但麦当劳一如十年前,红红火火,人流不息。有好事者询问麦当劳方庄店经理原因,他回答:“麦当劳出售的是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与企业文化密切结合,不可分割。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对文化领先和知识创新更加注重。
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必将进入中国这一庞大市场,高举“文化竞争”的旗帜圈地圈钱,文化竞争将成为未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商战”的主旋律。企业的竞争将更快进入商业文化竞争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带有更明显的文化竞争色彩,更多的类似于烧鹅仔和麦当劳的故事即将上演。事实上,这样的战斗在麦当劳、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名牌进入中国后就已打响。外国企业在登岸之时,必将带着各自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寨。在未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忍气吞声绝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入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这需要我们自身加倍努力与探索。
现代企业需要现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研究,不断提高文化的附加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中国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这种文化的看似无形却有形的竞争呢?国内制造型企业还沉湎于“价廉物美是一个永远的胜律”,没有认识到“产品文化”的价值。企业家将如何从企业文化的层面来更新各自的产品管理理念、产品文化呢?在产品或服务层面值得我们思考:这一层面上的文化营销就是推出能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引导一种新的、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
二、产品、产品文化、企业文化
什么叫产品?狭义的理解,只是工厂生产出的实物,如食品、服装等。广义的产品概念,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凡是提供给市场的、消费者认为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或使用后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求、某种欲望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产品,例如服务、咨询也是产品。
所谓产品文化,是以企业生产的产品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换言之,企业产品不仅是技术和工具的产物,而且是员工崇高理想和自觉奉献精神的结晶;不仅凝结着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且凝聚着职工无限的创造力,是企业员工群体特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的、知识的、能力的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到底,产品深深地打着企业文化的烙印,二者相融相合。
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产品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对其企业的认同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是通过接受其产品与蕴涵在其服务中的产品文化来实现的。
产品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换句话说,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将在企业所提供的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中得以体现。这正是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建设时,同时强调产品文化的原因之所在。
三、厂家不仅是卖产品,更是卖文化*
今天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已不单单只是为了使用,同时对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很看重,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对产品怡情诉求更为强烈。因此,企业在文化创牌努力中,有意识地将符合消费者怡情诉求,象征人们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现代人的价值观,顺应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产品,就可以产品为载体,向品牌投入文化,在满足消费者怡情的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产品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自己附着于产品的文化识别。产品符合了这样的人文需求,就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含量在情感上打动消费者,使其因怡情需求而积极购买你的产品,实现情感营销的高附加值销售方式。
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它卖出去,在买方市场的今天产品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景。有位资深的经济学家说过,“产品的一半是文化”,“文化也是商品”。当我们习惯于在大街小巷听“正宗牛肉丸”、“地道煎肉包”的吆喝声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有人在卖产品文化赚钱了。美国有名的化妆品制造厂露华浓公司总裁C·雷布隆先生就以“口红不是化妆品,我们让美流行人间”的经营宗旨而取胜于市,闻名于世。
以研究购物心理而闻名的V·帕卡特,在其《隐藏的说服者》一书中这样写道:也许“生意人你不曾想过,如果卖的不是发油而是希望,如果卖的不是桔子而是新鲜的活力,那将会怎样?”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仍沿袭着“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老方式,侧重于产品本身的宣传,在文化韵味和服务方面的宣传不够而造成产品压库严重的现状,我们大有必要加强产品文化的宣传。尤其在市场推广广告策略的制定上善于将企业产品的核心价值进行提炼,赋予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须知,当今许多购物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他们除了看中产品质量外,更看重的是企业形象和售后服务。“卖啥偏不吆喝啥”的高明之处,在于使顾客在潜移默化中认识你的企业形象的同时,进而对你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红豆服饰、娃哈哈食品等企业注重产品的文化宣传,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四、设计以文化为底蕴
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以人为核心进行外延,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人类最初的设计,正是针对人们最普通最基本的需要展开的。几千年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沉淀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消费品蕴藏着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人们对自我实现的不同追求。
*
设计需要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世界将是一幅模样,但创造是有基础的,不同的地区有其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情况、人文思想、民族习惯等等不同。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法兰西民族,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法兰西民族追求美妙而浪漫的生活习惯,时尚成了这个迷人国度奉行的生活准则。时装、香水这些体现浪漫、时尚的载体成了这个民族的代名词,洛可可风的延存与装饰艺术运动的渲染形成了一种华丽、经典的法国浪漫风格;德意志民族则不同,气候干燥、多山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严谨的德国人。因而,德国的设计体现出了严谨、重功能的品质,就连较为倾向艺术性的平面设计在这里也自由不起来。包豪斯是其代表,乌尔姆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就是科学技术,从而形成重功能、技术,缺乏艺术感的德国风格;与之相反,美利坚民族是个民族大融合,渴望自由的环境下造就了设计的幽默感与随意性。短暂的历史,自由的人性,使美国设计更具轻松、乐观的色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总之每个民族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包括产品设计)表现自己,借助有形的实体表达民族识别要求和寻求民族认同感。
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设计的文化内涵问题,设计必须融入当地的文化进去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地位的国度里,更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即“神”融入进去。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将浸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之精髓融入设计中。儒家的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和”。“和”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必然衍生多样性。而多样化也是造型与装饰在注重整体效果之下的多样性。把“和”的观念应用于造物工艺之上,就体现在形式与功能的协调结合与造型的多样性。古代工艺产品中讲究和谐,讲究节制,过分强调设计中的某一方面,必然会导致失“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古代艺术家的造型审美趣味很少指向“五色”、“五音”、“五味”等炫人耳目之物,而更多指向“朴素”、“平淡”一类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就是“尚清”的审美追求。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审美要求“内敛”,正是美善统一的自觉要求。“和”还体现在“天人合一”,表现在造物设计上就是体现“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使用功能,他们需要通过让人赏心悦目的形式购买包含其中的人文价值、精神关怀和自我意识。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明式家具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因此,明式家具无论是在造型上、材料上、装饰上、工艺上都体现出传统文人文化的特有的追求:自然而空灵,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的韵味,透射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中国提倡谦和好礼,廉正端庄的行为准则,在造型上,明式家具造型浑厚冼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明式椅歇息,或许不是最佳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明式椅对于使用者而言,似乎更在乎于一种文化上的慰藉。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设计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这是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的根本所在,这也是设计师的责任。
五、产品设计中的文化意蕴
企业的文化是市场给与的,严格的说是消费者所给与的——一种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企业形象建立靠的是企业自身的产品,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或其它——因为可以支持企业生存的是有市场的产品。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产品来展开,来强化既定的发展策略与形象。产品是企业的文化符号和承载体,是企业文化的化身。人们是通过消费产品来认识企业的,而不是相反。因此,通过产品,人们可以认识企业及其文化内涵。
1、产品形象
产品形象是通过产品表现出来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关于产品及其企业的印象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集合体。比如有形的物体、服务等和无形的感受。
产品形象是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和情感。
产品形象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反映。
2、产品反映企业文化*
产品反映企业文化。一般来说,产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企业文化的:
a、产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
b、产品反映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
c、产品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以及企业变化发展、文化的演进;
企业形象在开始时是靠规划的,但在企业中可以执行企业战略到具体形象——产品——上,工业设计是责无旁贷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的设计方向、风格是否和企业整体战略保持以一致,对企业文化建设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产品通过外观线型塑造、细节刻画、色调品位等元素的共性化处理,在市场与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的风格统一、特色鲜明的产品形象和产品个性。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代言者。
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通过整合策略性设计方法实现企业的设计形象(DI),并通过DI系统的实施面向市场推出产品形象(PI),使得企业产品具有家族性、延续性、共生性以及整体个性。所传达的是透过“风格”表露出企业深层文化底蕴和产品发展趋向,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超越CI(企业形象策划)的,是CI所无法比拟的。
3.产品整体概念与产品设计
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须具备核心层、有形产品层、附加层,从而构成产品整体概念。
核心层表达了产品的效用或服务;
有形产品层包括质量、样式、品牌、包装、特点等五大特征;
附加层即是产品设计者所能提供的附加服务和附加利益,而这正是我们要讨论的产品的设计。
4.产品设计是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方方面面重新设计。杨振宁预言,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世纪,产品设计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产品设计既是对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同时又是在超前性地设计着人们的未来生活,所谓设计创造未来,设计不仅创造美的形态,更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这一项活动必然随着人们文化水准的提高而越来越重要。
5.产品文化设计的四大要素
产品设计对企业及其产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其中,关键是注意在产品中体现文化内涵。
文化情调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购买某种商品,往往要考虑商品的情调——那种能体现自己爱好、情趣、欣赏品味的感受。为此,产品的设计者应以情调为切入点。
文化功能产品设计者通过产品所表达出来的实用、审美功能。这是产品设计者的核心要素。因为这反映出商家及其产品的品位,同时也反映出使用者的价值取向、个性特征、身份地位以及文化认同的方向。
文化心理这就是要注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切忌自以为是。
文化精神产品应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企业家的精神。
六、结论
进攻一地的市场,了解和利用当地习俗和传统文化相当重要。当今时代,消费者心理普遍要求市场带有“文化味”产品问世;而这种产品的“文化味”越浓越有名,该产品就越受欢迎越易出名,因而也更容易成品牌。这一点,正是目前许多厂家、商家还缺乏认识的。长期以来:一些厂家、商家坚守为市场提供优质耐用产品就得的信念,这没错儿;但它们对产品“文化味”却考虑不多,认为那都是文化人的事,消费者水平低不会加以计较。这便是一种很成问题的问题。不是么,商品本身就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这种特别的文化能否更快更好地为人所接受,其中重要之点是这种物化了的文化在人们心中有无地位有无影响力。有不少企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不在产品原材料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而是文化含量低;不在服务的手段不足,而在于服务的文化品位还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有些企业家百思不得其解,认识不到产品文化含量对增强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很多产品在功能、人性化、造型和色彩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市场中,建立文化型产业是在高层面竞争的手段,也是目标,需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管理者文化素养,突出经营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全面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产品的文化含量包括使用功能是否与时俱进,不断多样化;包括产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化程度;包括产品款式造型和色彩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水平。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愈益密切,文化的力量愈益突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这种文化色彩首先体现在企业的产品上。就是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理的和心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