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交通安全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lso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people, and for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higher requirements.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raffic engineering safety accident occurrence frequency is higher, presents the trend has been increasing, to many families bring great losses, the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afety traff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important premise; At present in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efforts, security management made some progress, but there's a problem, so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should cause us enough value!
Key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最近这些年来,交通工程行业新开工的项目数量迅速增加,使交通工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怎样提高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降低交通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是我国交通工程企业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交通工程施工控制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交通工程危险的各种因素做好充分的认识和打算,同时还要针对重大的交通工程危险因素和具有重要影响的危险关键因素,进行重点的控制。因此为了将交通工程的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限度,运用科学的、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策略已经迫在眉睫。
1.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内容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很复杂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交通工程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交通工程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交通工程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而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为交通工程施工安全保驾护航的,因此与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按照目前的分类,可以把它的特点分为以下三点:第一,由于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生产岗位不固定,流动作业多,作业环境不断变化,作业人员随时面对各种新的威胁和隐患,同时人员流动性大,作业技能参差不齐,因此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困难很大;第二: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内容多变,主要表现在同一工种,但不在同作业时段,不同作业部位的作业内容常常不同,因此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繁杂性。第三,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包作业多,总,分包之间以及各分包队伍之间的企业安全文化不同,容易导致管理冲突!因此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多样性。
其内容主要由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全国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检查督查情况,针对隐患问题,切实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建立完善村镇建设工程的安全巡查制度,确保交通工程施工安全;二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专项安全检查。同时抓紧完成交通工程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发证工作,启动开展交通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核与发放工作,确保在指定的日期前完成;三是加大交通工程安全监管力度,提高执法能力,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进行监督。四是加强建设单位对项目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组织、协调、监督,切实强化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树立交通工程单位投资工程安全生产的社会形象。
2.交通工程企业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造成交通工程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系统的缺陷和失效。
首先是安全意识淡薄。一些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和企业没有真正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没有按照要求将安全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重要议程。一些建设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本不懂安全工作却要领导和协调这方面的工作,以致只能应付任务,造成所管辖范围的安全工作滞后于质量管理和资质管理,而有些交通工程企业的领导不能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位置,看不到安全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制度不落实,甚至还有的管理者认为“交通工程施工死人不可避免”,片面强调妨碍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的客观原因, 忽视或开脱自己的主管原因和责任。
其次是相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力。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建设主管部门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专职监管人员少、监督覆盖面小、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落实,主要体现在:与有关部门沟通不力,事故处理不当,造成了很多同类事故在同一个地区屡次发生,发生后又不能及时结案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和教育; 部分建设主管部门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还未能落实在行动上。如有多起事故发生时施工单位却没有按照交通工程市场的规定办理交通工程施工手续,照样施工,对此建设主管部门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对开发区、高教园区的工程,村镇建设工程以及房屋拆除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存在监管盲区。
再次是建设工程各方主体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部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重效益、轻安全,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防护不符合标准要求,“三违” 现象时有发生,未能建立起真正有效运转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一些建设单位,包括有些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单位,未能真正重视和履行法规规定的安全责任,任意压缩合理工期,忽视安全生产管理;部分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对安全生产隐患不能及时做出应有处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的安全生产监理责任未能真正落实到位。
最后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从目前交通工程业的总体情况来看,操作工人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普遍缺乏。主要原因是企业对使用的职员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这部分人员目前占操作者的绝大多数。他们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伤亡者也是这部分人。
3.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为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有重要作用。
首先应该要求生产班组每天上班前须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及时做好班组安全活动记录,交底要有针对性的内容;施工员、安全员每天对作业面上须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对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落实执行人员和整改期限;项目工程部每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由安全员及时做好台帐;检查要有重点。
其次要讲究实效,并建立项目整改书面通知单,及整改反馈档案制度;项目要设置专人负责安全的管理及有关记录,对较大隐患在短期内不能及时整改的,应采取紧急措施并向上级请示;对操作班组或个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制度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并以相应的奖罚措施制约。凡承包单项工程的承包人,在签定合同时,必须签定安全责任合同,对自己所管辖的民工生命安全负责,如发生伤亡事故,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均由承包人自己负责,与公司无关系。
最后要认真开展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做到人人讲安全,人人管安全的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一切施工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凡违反规定或冒险作业,发生伤亡事故者,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由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所有的起重指挥和挂钩人员,在未操作之前,必须环视周围和楼下,有无人员工作,要求做到一要看,二要喊,三离开后,才能指挥起重,做到人生安全,否则发生人身伤亡事故,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完全由肇事者负责赔偿。塔机人员,一切操作必须按规范执行。凡不听指挥,违章操作,造成人生伤亡事故,一切责任和经济损失由塔机工负责赔偿。
4.结语
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事关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交通工程企业的信誉,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其重要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交通工程不断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丽丽. 浅论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方向[J].中国当代交通工程,2010,(7).
(1)交通防护栏是指在交通工程中道路的起到防护作用的栅栏,其可以按照在城市道路中的具置分为道路两侧的防护栏、道路中央的防护栏或者位于桥梁位置上的防护栏三种类型。或者将交通防护栏按照施工材料的不同分为混凝土防护栏、波形梁防护栏以及缆索防护栏三种类型。其中波形防护栏以其特有的防重装性能好、不容易发生变形以及养护成本较低和外观更加美好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我国的交通工程中。交通防护栏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止车辆在道路通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空盒子方向进而向道路外侧移动并且撞向护栏飞出道路以外的范围或者是车辆在道路通行的过程中因为失控发生方向上的变化进而变化车辆的左右行道,对道路上的其他车辆以及行人造成生命财产上的威胁。
(2)交通标志是指在交通工程中为了保护道路结构或者保证道路通行顺畅不受阻拦而树立的各种交通标志类型。通常交通标志会在名牌上直接表明警告、禁止通行或者指示方向的道路标志。交通标志的类型包含单柱式、双柱式、单臂悬式、双臂悬式以及门架式和附着式等。
(3)交通标线是指在交通道路工程中为车辆和行人提供方向指引作用以及通行区域划分的画在道路表面的方向指引标线,其对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活动护栏是指在交通工程中为了便于特种车辆的通行在一侧道路施工封闭时临时开启方形的活动设施,其具有一定的隔离性能,能够保持自身快速灵活的移动。
二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要点
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要点,要根据安全设施的不同类型进行分析。本文将简单的对以下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要点进行分析:
(1)交通防护栏的施工要点
以当前我国广泛使用的波形防护栏为例,交通防护栏的施工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应该针对波形防护栏的具体施工情况选择合适的波形防护栏施工方法,当前波形防护栏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打入法和埋设法。其中打入法是指直接将波形防护栏一根一根的打入道道路体内,适宜土质较为松软的路段,埋设法则是指将波形防护栏埋入事先挖设好的防护栏坑内,比较适宜石质路段或者桥梁工程额定桥头位置。打入法和埋设法相比,打入法的施工工艺更加简单,耗费成本较低,但埋设法则对波形防护栏的后期维护工作进行较为有利。以打入法为例,在交通工程波形防护栏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波形防护栏的测量定位是否合理、波形防护栏立柱打入土体的高度以及垂直方向是否符合工程标准、防护栏刮板的施工是否足够严谨等等。其中波形防护栏的立柱打入土体时,一定要保证例如打入的位置与测量定位的位置完全符合,保证防护栏立柱的高度符合工程的要求,保证防护栏的垂直方向是完全垂直。
(2)交通标志的施工要点
交通标志的施工过程中应该重点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交通标志的测量定位以及基础开挖工作,交通标志的测量定位工作必须以里程桩和路缘石为测量基准,除恶遇到必须进行调整的情况才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调整。当交通标志的测量定位工作结束后应该迅速进行基础开挖工作,开挖的基坑大小应该经由工程师亲自调整和确认,并且经过工程师确认符合相关标准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否则就要重新进行基础开挖工作。开挖的基坑数量最好跟随工程进度安排,提前做好下雨天的基础开挖准备工作,保证基础开挖不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次是交通标志的支模浇筑工作,在基坑开挖工作确认验收以后,应该迅速进行直播浇筑工作,防止开挖的基坑产生变化。支模浇筑工作中应该将先绑扎好的钢筋笼以及预埋件放入基坑内牢固定位,严禁将钢筋笼直接放入基坑内后才进行绑扎工作,确认监理工程验收质量合格以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在支模浇筑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连接法兰盘的位置和标高,做好螺栓的包封工作,防止其在落入基坑以及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产生损坏。
三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管理要点
在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管理过程中,相关单位应该做好以下管理措施以保证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
(1)成立专门的安全设施管理机构,监督和控制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
在对交通过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交通单位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安全设施管理机构,负责对安全设施的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以及施工效率等与安全设施的施工有关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工作。同时,安全设施管理机构还应该根据交通工程的实际实施情况,根据安全设施的具体施工情况以及国家的规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对安全设施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安全设施施工的诸多影响因素做好防治措施,明确安全设施施工过程中各个岗位的责任以及义务,保证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能够取得圆满的成效。
(2)严格做好审查工作,保证安全设施的质量检查和养护工作质量
交通单位应该针对安全设施的质量以及使用效果做好最终的质量审核工作,对质量或者使用效果存在问题的安全设置责令施工单位进行返修或者重修,严重者甚至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养护工作,交通单位也应该提醒相关养护部门时刻注重对安全设施的检查以及维修,保证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使用期限和使用效果能够得到最大效果的体现。
施工前加强对产品及原材料的质量合格检验,这是一道最重要的质量管理程序,拒绝任何不符合设计或技术规范要求的产品或原材料进入施工场地。原材料的主要控制内容如下。(1)水泥的标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安定性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和含水率,如其含泥量超出标准规定值时,应进行冲洗;外加剂和掺合料必须经过试验,符合要求方可使用,掺量必须严格按照产品技术说明书的规定或试验配合比的规定。外加剂应事先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在混凝土拌合物搅拌时均匀投入,严禁干粉投料;现场配合比换算、拌和、运输的过程控制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标志牌、波形梁护栏、隔离栅等的质量隐患往往不是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进场构件的质量上,安装的检验比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进场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易及时发现,通常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进场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检验十分重要。(2)有关人员必须到进货的生产厂家检查和确认其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及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货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以保证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产品进场后,技术人员要依据规范的规定试验和检验,确认后方可用于安装,发现疑问时,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频率。
1.2 工序流程的控制
把好质量关,消除工程中隐含的不合格工序的发生。如护栏的工序:到达现场-设置安全措施-基础放样、修整或开挖基坑-浇筑砼基础-立柱安装-护栏板安装-调校-清理现场-完成其中的基础放样和基础混凝土的浇筑等隐蔽部位也应重点控制。
1.3 技术人员的控制
技术人员是运用广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教育项目部的工程技术人员,使他们认识到创精品工程最重要的是先从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目标做起,认真自觉地履行监理程序,从最基本的施工要素做起,严把质量关。
2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管理的应用
2.1 公路交通标线施工技术
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标线技术中要把握好施工的时间和温度,必须将施工温度控制在6℃~33℃之间,当温度过高,车流量过大时,要增加车辆禁行的时间,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在公路交通标线施工中施工的温度和速度都会对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质量。这些因素的存在,对技术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确保标线涂料的质量,才能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在整体施工流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与施工材料的性能相结合,才能根据施工现场的温度做好适当的调试,保障工程质量的达标。
2.2 公路交通标志施工技术
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中交通标志具有分布广、结构多、类型多的特点。在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以设计图纸为导向,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对周围的环境做好记录,防止施工中出现过多的问题。做好交通标志樁号的记录及标志版面设计内容的分析研究,放置好交通标志后,要进行360度无死角的检测,对其进行适当的角度调整,确保视线观测范围的通畅。在高压线放置中,必须将其设置在准确的位置,才能保证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功能的发挥。
在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施工技术中要对互通立交区段的开挖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中防止对立交区内光缆、电线的破坏。在标志设施基坑挖方中,要将没有用到的材料运出,还要保障基坑排水功能的有效发挥。
交通安全设施标志面板要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对其形状、图案、颜色、字样及选用的材质进行设计。为了保障交通标志面板的平整度,通常采用面积小于8平方米,厚度为2毫米的铝合金板。还有一些交通安全设施的标志板采用了铝合金龙骨加固技术,这是在铝板与铝板金龙骨之间采用铆接加固的一种方法,以此增加交通标志面板的稳定性。现阶段在交通安全指示标志施工技术中已经采用了焊接拼接技术,但这种施工技术很难使板面的平整度得到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耗力大,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还易损坏标志面板。随着道路交通等级的不断上升,车辆行驶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要求交通安全设施标志的尺寸必须扩大,质量必须提高。在标志面板施工中,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采用新的拼接技术,简化施工的操作流程,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确保标志面板数字自动化的有效控制,提高公路交通标志施工的技术水平。
2.3 公路交通护栏施工技术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中护栏立柱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设计的标记并结合路桥工程中路基中心与标高的相关文献进行材质选择及施工。在交通护栏施工中可以选用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设备做好护栏立杆的测量工作,同时还要根据护栏之间的间距,选择不同高度的标杆。当立杆放样时,出现间距零头必须采用科学的调整方式对零头数按比例分配。放样结束后,要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立柱施工中常常采用的是打桩机打入技术,在打入立柱的时候要确保柱体的准确位置,当打入太深时,要做好拔出及二次打入的准备,这样才能提高公路交通护栏技术的精准度。
在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护栏施工中,通常采用的钻孔施工技术,主要是利用打入地下的钢立柱、波形梁护栏板等设施构建出完善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其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公路交通的安全,防止事故撞击对路面的过大损害。公路路基主要是由石土经过压实技术的处理构建出来的,在立柱打入施工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二灰碎石土层的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最常用的就是开挖技术,即在立柱安装的地方进行孔穴开挖,再用风镐等机械设备对二灰碎石进行精准地凿除,随后将立柱打入设计深度,最后进行材料回填。
2.4 公路交通隔离栅的施工技术
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刻不容缓的使命[1]。高校、研究所虽然拥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但由于产学脱节,使得高校、研究所处于科研成果脱离产业需求和有市场需求的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尴尬境地[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很多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始关注这一创新模式,从以前的“产学研”过渡到“政产学研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代表了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所和市场五方面为了共同整体利益联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所进行的政策服务、科研开发、生产营销、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是政府、生产、教育、科研、市场不同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模式[1-4]。安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安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程实践,它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4-5]。如何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初步探析近6年来重庆科技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的安监部门、安全产业、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科院和企业集团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阐述了该机制的模式和内容,以及其实践成效,为我国工程高等教育及其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初步实践及成效
(一)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情况
1.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学院始建于2006年,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重庆科技学院管理和建设,是集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安全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三届学生,共180多人。学院及安全工程专业在重庆市安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安全技术及工程于2011年被列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安全工程2012年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专业之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0余人。拥有一支专业背景、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2008年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在学院挂牌成立。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批准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落户学院。学院拥有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2个省级中心实验室———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鉴定实验室;已建成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等6个专业实验室。学院坚持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多层次的政校企协同办学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服务石油与冶金两大行业以及重庆市区域经济与安全生产领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时,为石油、冶金、化工、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安全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近年来学院在安全生产政策与规划、非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安全风险控制等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的支撑了安全学科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程本科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实施困难
安全工程本科实践教学实施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实践基地建设难。安全工程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应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外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较差,学生的实习不能有效结合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实习实训效果不好。(2)实验室建设经费筹措难。仅仅满足本科教学的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经费非常有限,而且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验室难度较大,不利于安全工程实验室向更高层次的发展。(3)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就业难。安全工程专业为新办专业,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缺乏,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还没有得到完全认可,同行业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就业渠道,就业品味较低。
2)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难以提升
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大部分是近5年的新进教师,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理论难于在实践中得到深化,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结合工程实际,案例教学难以实施,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科专业特色和方向不明确,亟待凝练
一方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全国及区域内的影响力较小,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还未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科方向也尚未形成,需要进一步凝练;再次,专业建设和办学层次也尚待提高,应根据社会及行业对相关人才的要求,建立动态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需求。
3.采取的措施及解决途径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系列问题及面临的困境,结合实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办学。
行业主管部门的协同办学和大力支持,在招生就业、科研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方面采取政策倾斜;行业协会推荐专兼职教师队伍,采取柔性引进办法,充实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和师资。
2)科技企业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政府主管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安全生产协会等,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开展“项目式”工程教育,学生结合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全程参与安全评价和标准化评审,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深化,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发挥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政府监管、技术服务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安监部门作为纽带,搭建了行业企业和学校办学的桥梁,使教师和学生深入安全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合作,便于掌握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信息,并理论联系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4)实验室建设与行业需求、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满足于现有本科教学体系的需要,更紧密联系行业需求和科技服务,实施动态发展。一方面,根据行业内最新技术需求、发展动向以及科技服务实时增加功能。另一方面,根据行业需要建设科技服务反哺实验室,不断充实和完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适应性。
(二)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内涵
1.“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的形成
安全工程学院是由重庆科技学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于2006年共同组建,双方成立办学协调组,由重庆市安监局局长任协调组组长。安监局作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发挥引导作用,从政策倾斜与导向、科技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大力扶持安全工程学院办学,引导、推进安全工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则围绕安全工程人才能力需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工作,并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作为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负责全面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实施途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介入安全生产领域,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开展高危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培训、安全评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另外,依托学院,还组建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学生“对路”、成果“管用”的教学思路,全面推动教学和科研深度融合。
2.较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院构建了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函授学历教育和安全生产培训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安全工程成为了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拥有国家安监总局认定的安全技术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设有油气生产安全、化工生产安全、矿山生产安全、建筑生产安全等4个专业方向。以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能力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依托学院的安全评价所(国家甲级资质)和职业危害检验检测中心,围绕安全评价、职业危害检测检验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学生在安全评价和检验检测方面的培养特色。
3.“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
学院全面拓展安全检测检验、安全生产科学研究、安全评价领域和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在市安监局的支持下,建立了“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和“重庆市职业危险检测与鉴定实验室”等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训练实验室、安全风险预测与评价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m2,构建了高水平的安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该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要求,也是重庆市安监局对高危企业开展安全监管、执法检查和检测鉴定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依托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安全科研新平台,提升学生科研创新的新能力;依托学院国家安全评价甲级机构,提高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另外,在市安监局的协调支持下,还建立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长寿化工园区等10余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导师责任制,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到位,全面促进学生与岗位的深度融合。
4.具备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打造
学院通过实施“四大计划”,培养造就了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背景深厚、学历、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是实施“高水平师资引进计划”。引进20名高水平中青年教师;二是实施“团队培育计划”。打造了安全生产专家教授和中国安科院、中国科学院兼职教授担纲的4个教学及科研团队;三是实施“特聘教授计划”。聘请了国务院安全生产专家组、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市安监局等一大批学术造诣很高的兼职教师;四是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深造、2名到国内知名高校访问进修;举办“中国-加拿大职业卫生国际论坛”和“安全大讲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根据青年教师专业特点或岗位特点,选派部分教师到市安监局相关职能处室挂职锻炼,全面参与安全监管和科技服务工作;落实与区县安监局和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协议,选派专人与之对接。目前,学院有31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9人,占29%;副教授10人,占32%。国家级安全生产专家3名、安全检测检验专家2名,重庆市安全生产专家10名,12名教师具有国家安全评价资质。在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监局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近4年承担了各类安全工程相关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4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教研项目20项,承担横向合作项目300多项,完成科研合同金额达1200多万元。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教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国际论文30多篇,SCI、EI、ISTP等收录和检索50多篇。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1.构建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
“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是以服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重庆市安监局为主要政府依托,安全工程学院为主要载体,整合重庆市安监局和主管行业的政策、行政资源,联合高危行业企业,构建联合办学协作体系,共同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实现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运行格局。目前,产学合作、联合育人的机制已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2.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先后与国家安监总局、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中国科学院重庆安全工程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交通安全研究所、正在建设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科研机构;建有国家二级安全培训基地、国家甲级安全评价机构、重庆市安全标准化评审组织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文化协会、爆破协会也挂靠在学院。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政府决策咨询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不仅为行业企业提供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为政府安全决策咨询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师提供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良好平台。
(二)“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应用成效
1.为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决定在重庆建设全国首个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进行推进。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打造高素质安全生产人才队伍,是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近几年,通过安全工程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重庆市全国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和“平安重庆”建设。
2.有力地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依托重庆市安监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走“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道路,形成了完备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建成了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成立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3个科研机构,启动了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建设,拥有国家安全评价甲级资质和安全培训二级资质。安全工程学科已成为重庆科技学院乃至重庆市高等学校最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特色学科。
3.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通过协同办学,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趋合理,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优化、有效;通过建立政校企互动机制,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多渠道投入机制,实验、实习及工程训练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鼓励学生成长成才,市安监局和市教委在学院设立了300万元的“安全工程奖助学金”,部分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为推进学生就业,市安监局专门发文,向监管企业和单位推介应届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4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5个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获学校资助;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均在85%以上,升研率达1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8%,就业单位涉及安监部门、企事业单位、工程设计、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学院的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历届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报到率达到100%,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4.为其他专业的建设与教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发展途径
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组建6年的新学院,牢牢把握了安全生产上升为国家战略和重庆市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新机遇,探索和实践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形成了政校企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新跨越。经过6年多的不断发展和内涵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新机制不仅为我校应用型的消防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及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办学模式借鉴,还为重庆市同类高校如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定期指导办学。
三、展望
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机制,有效地改变了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践证明,依托政府和企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是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明显的特色,也是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的成功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以及我校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王文和 邹碧海 徐茂 刘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2]张瑾.工程教育“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
摘 要:水路运输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水路运输系统的安全备受关注,通过从事故统计、事故致因分析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等多方面的研究。目前长江已经形成了6个预警因子4个预警等级的单因素预警系统。随着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将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引入到船舶通航风险预警中将突破传统单个风险因子预警系统的不足,介绍了预警系统信息采集、预警系统框架和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并以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船舶尺度进行了预警。该预警系统能够很好的实现船舶尺度的预警,为船舶安全过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多源信息融合,预警系统,水上交通安全
中图分类号:U6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4
水路运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具有运能大、通用性强、运费成本低等特点,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
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国内外不少学者通过建立船舶事故数据库分析事故原因,从而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此,在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有学者试图通过建立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模型来提前预知水上交通风险,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受到多重因素(风、流、能见度、船舶、外部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将不完整的多源信息加以综合集成,形成对水上交通安全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
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发展现状
1.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交叉、综合、延拓产生的新的系统科学研究方向,随着微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应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
1.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信息融合技术在预警系统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王刚毅为了实现对尾矿库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功能,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预警和安全评估方法,对降低尾矿库溃坝风险及控制灾情损伤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强提出了一种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信息融合算法应用在赤潮的预测预警中,研究各种理化因子与赤潮藻类浓度间非线性对应规律和有效预测赤潮藻类浓度。苏晓燕提出了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邓军提出了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和前述其它系统一样,水上交通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采集各个影响因素的信息,则可以通过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从而实现有效船舶通航风险预警。
2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的研究进展
2.1 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信息采集
水上交通安全单个预警信息包括水文、气象、船舶、交通流信息。水文和气象信息采集目前相对较为成熟,且在长江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信息传感器,而对于船舶尺度和船舶交通流信息采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船舶尺度采集。由于航运船舶通常为不规则形状的几何体,必须选测多个规定点的几何距离,计算出船体的若干个近似截面积,再结合船舶的航行速度计算出船舶的近似容积。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非接触式测距技术,构造一个多传感器系统,测出船舶的相关几何距离。
(2)交通流信息采集。严新平通过比较了多种交通流信息采集手段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长江在航船舶交通流状态信息采集系统三层构架,其中由IC卡子系统、GPS子系统、CCTV子系统、雷达子系统、AIS子系统、RFID子系统以及激光扫描子系统组成信息采集层,依托现有的长江航运信息网络与公共通信网络设施组成信息传输层,由交通流数据库、电子航道图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信息处理层。
2.2 多源传感技术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应用前景
随着通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如AIS信息、VTS信息等)的采集,推动了水上交通安全研究的发展;由此不断改进在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统计与机理模型。
信息融合技术为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它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同类或异类传感器(水文、气象与通航环境信息)所提供的局部不完整的观测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 加以互补,降低其不确定性,形成对水上交通事故有个相对完整的感知与描述,从而提高水上交通事故预警决策与应急响应的准确性与效率。
3 研究展望
3.1 理论与方法研究
在船舶事故致因机理和系统安全工程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船舶事故演化规律,及船舶事故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明确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概念、特征、功能与预警等方面内容;构建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舶通航风险预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3.2 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对于船舶通过桥梁通航风险,主要受到外部通航环境、桥梁尺度和船舶尺度因素影响,对于外部通航环境信息,宋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功能航标的信息采集方法,目前内河航标配备间距约为1km左右,在该航段内的水文、气象信息相对稳定,可以为船舶通过桥区的外部通航环境提供信息来源,对于船舶的尺度,主要包括船舶的长度和宽度,考虑到需要提前获取船舶尺度信息从而实现桥梁主动预警,选取毫米波雷达作为船舶尺度的采集传感器,将毫米波雷达安装在桥梁上,并通过返回的图像信息获取船舶尺度信息。
3.3 船撞桥预警模型建立
船撞桥多源预警模型的建立步骤如下:①在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收集与预处理基础上,构造完整的、相互独立船撞桥预警指标体系;②利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多源船撞桥预警信息处理的贝叶斯决策法、人工神经网络法、无监督学习模式分类法、D-S证据推理算法和模糊推理算法等;③建立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船撞桥预警模型库。
在上述多源信息融合方法中,论文考虑采用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外部通航环境的信息融合,建立船撞桥通航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图1)。
在上述通航风险预警系统中,通过将风速传感器采集的风速信息、流速传感器采集的流速信息、能见度采集的能见度信息、毫米波雷达采集的船舶尺度信息和桥梁自身的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建立船撞桥预警系统(见图2)。
3.4 案例验证
本案例采用模糊推理的信息融合方法,分别建立了能见度、水流、风速、桥梁轴线法向与水流夹角和通航尺度的隶属度函数。
通过建立相应的模糊推理规则可以获得船撞桥预警信息,以在不同风、流条件下的超尺度船舶预警进行验证,分别建立了小尺度、中等尺度、超尺度的10艘典型船舶进行计算,与《内河通航标准》船舶所需航迹带宽度进行比较,可以获得预警结果(见表1)。
4 结论
(1)在水上交通安全预警领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
(2)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是由人、船、环境和管理多因素造成的,而人为因素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尽管如此,由于人为因素也会受到外部通航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水域通航环境仍然能够体现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
(3)水上交通安全预警技术方法尚处探索阶段,特别是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刚刚起步,所采用信息融合技术方法比较单一,如果能够实现水文、气象、通航建筑物等多源信息融合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为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水上交通安全预警,一方面需要在理论方面借鉴已有成熟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典型水域(如密集水域、桥梁水域)开展示范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喆.水上交通事故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报,2010(12)
2 Dragger,K.H., Kristiansen,S.,Karlsen, J,E. et al. Cause relationships of collisions and groundings conclusio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J]. Norwegian Maritime Research,1981(3)
3 王刚毅,陈晓方,桂卫华.多源信息融合的尾矿库实时预警与评估系统设计[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2(4)
4 苏晓燕,张蕙杰,李志强,等.基于多因素信息融合的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11(5)
5 邓军,肖旸,陈晓坤,等.矿井火灾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方法的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4)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交通运输网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日新月异。在现阶段的交通安全管理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一直是各施工单位长期宣导和追求的目标,交通安全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合理的规划道路不仅仅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更体现了我国越来越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的决心,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杜绝交通安全的发生。
二.山区公路交通存在的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中的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区的交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以及公路管理部门的重视,山区的路况差再加上本身的技术等级低是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些公路还伴有弯急、路侧险要等问题,无疑的给公路交通安全增加了相应的矛盾。
1.山区公路分布比较广,施工技术等级较低。
我国山区分布较广,总量较大,多坡陡弯急路侧险要的特点,再加上施工技术等级较低,给本身路况不好的山区就增加了很大的困扰,容易造成公路交通安全事故。
2.山区农村公路路侧环境较为复杂。
我国山区公路绝大部分路段为越岭线,因为大多数路线都是在深山里面布设的,靠着悬崖。地质条件差,经过山岭的路段较多,然而道路两边的地势甚为险要,再加上绕道走山区公路的车流量较多,组织相对混乱。
3.山区公路安全防护的配套设施不健全。
很多山区公路的铺设,由于资金、技术、人员、配套设施等等的因素,使道路交通安全没有办法落实,而有一些配套设施的山区,有时因为应付工作或者资金的问题,根本就达不到指示的效果,丧失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功能。
4.提供的信息不全面。
由于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配套设施极为不完善,在一些重要的路段本该提供给驾驶员重要的信息,而其配套设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对策。
道路交通安全的建筑在工程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基础上,要对道路交通建设质量和安全进行合理分析,并建立及时的检查制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改善。为实现道路安全建设工程的施工安全效益最佳,要采取下列做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关注着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加关注着党和人民政府在老百姓以及各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面对山区当前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各级领导及其政府机关,应认真落实各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切实将山区道路建设好,切实抓好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为祖国和人民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道路交通网。
2.加强对山区公路建设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道路交通质量安全专业知识培训,通常采用典型事故、实例进行教育,并对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认真学习、分析、讨论、研究。制定学习奖惩制度或措施,并设立考核指标,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检测,来掌握山区公路建设人员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
3. 加强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施工单位的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并且要将宣传教育经常性的普及和贯穿到道路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根据接受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教育方法,同时选择针对性的交底内容,以保证道路交通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在进行对山区道路建设人员的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其管理者进行教育,必要时要增加专业性较强的细分科目的学习。
4. 深入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施工管理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和施工环境,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质量,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施工单位要将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同时看重,要将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同步开展和同步进行。明确道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人,制定质量安全管理的工作要点和完善编制工程项目的安全计划,建立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逐步完善职工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5.落实职责,规范化管理,切实履行交通安全监督员的职责。
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监督员,要带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交警等执法人员搞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6.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的引导,努力提高广大山区人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积极开展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知识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人人做到不违法开车、不去坐违法车。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多种宣传手段,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7. 各乡镇和各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切实提高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双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抓基层、打基础做起,从重事后查处向提前防范整改转变,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实现“少事故、少伤亡、少损失”的目标,全力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结束语。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是我国当前交通项目管理的重点,在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开展交通安全培训课程,合理规划道路,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完善我国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将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山区群众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少飞 林志 陈建忠 邓欣 WANG Shaofei LIN Zhi CHEN Jianzhong DENG Xin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交通安全问题探讨 [期刊论文] 《公路交通技术》 2009年6期
[2]朱汉容 唐伯明 刘唐志 朱珣重庆市山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期刊论文] 《公路》 ISTIC PKU 2009年7期
[3]陈坤 王艳妮 山区公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公路与汽运》 ISTIC 2007年2期
景观设计是高等级公路及城市道路整体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其自身的功能及效用。总体来说,栽植的植物有三大类功能:安全驾驶功能、美化功能和保护环境功能。
道路景观是指道路使用者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通行时,视野中的道路及环境四维空间形象,同时,它也包含路外人视觉中对道路及其环境配合的宏观印象。
影响道路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性质与用路者的视觉特性。由于这些性质、特性不同,对景观设计、建筑尺度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论文主要从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这两个角度来研究景观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设计原则。
1.高等级公路
路旁栽植设计
(一)视线引导及线形预告栽植
路旁栽植主要是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其次是协调高等级公路的环境景观。驾驶人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辆及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车速高时,驾驶员注视前方的距离越远,从而导致视野变窄(驾驶人员的视野仅有40度左右),其主要集中力是观察视点较远路幅的线形变化状况以及道路的现行情况。为避免驾驶人员因判断错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必须要使驾驶人员能明白无误地了解其道路的线形。
解决视觉与线形的关系,其出发点在于研究道路上行驶的车辆,从驾驶人员的角度分析路线的立体线形设计是否顺适,是否容易产生判断错误或存在盲区。
因此路旁栽植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在曲线半径R=700m以下的小半径,凸型竖曲线顶部及平面线形的右转曲线段应在路旁栽植。
(2)在凸型竖曲线爬坡一侧有弯道时,为能预估曲线的弯曲程度,可在曲线内侧部位路旁栽植,其树高在3m以上。
(3)填方路段路肩处应进行栽植,并应根据曲线半径的大小及背景等条件考虑。树木的间距一般取1m-5m,树高应选1m-3m左右的中高树。
(二)适光栽植
由于高速公路上行车速度快,为使驾驶员能很快地看清路况,辨清路线,对路旁栽植有以下要求:
(1)为解决突然出入隧道时司机视力难以适应明暗突变的状况,在隧道进出口附近可密植。
(2)对低填方且大交通量的长辅道上,可以在主线与辅道之间植树,以达到遮光防止夜间眩目的目的;白天也可遮隔辅道和高速公路,达到保护沿途环境和保持视觉舒适性的效果。
(三)突出目标栽植
这种栽植主要是从驾驶员的心理或视线上的考虑,达到提示或引起驾驶员重视的目的。
(1)在单调地形延续不变的适当路段栽植。连续填方地段,应在坡顶、坡面种植1m-3m左右的树木;挖方地段,则宜在坡脚栽植不高于1.0m 的矮树及花木等,坡面只宜播种花草。这种栽植可以消除因景观单调使大脑易于产生的困倦和疲劳,还能起到突出目标的作用。
(2)在沿途景观、地形无甚变化及因长途驾驶难以判断所经地时,要在休息、服务、联络、进出口等设施构造物前适当里程处,栽植与沿途植被不同的树木。比如,在周围原是常绿针叶树的地方,宜栽阔叶树;在落叶处,则用常绿针叶树效果更好。
(四)防灾栽植
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有时会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如雷、电、风、雨、火的影响而发生交通事故,所以要在景观设计方面进行预防。
(1)选择防雷用的树木,要求成长快,能够很快发挥作用,分枝性好且枝叶密度大的,可采用30m以上的间隔进行栽植。
(2)在风大处,如海岸沿线、平原填方地带、隧道进出口和挖方地带的断开处,应进行防风栽植,海岸沿线,还应选择耐盐树种等。
中央分隔带的景观设计
中央分隔带植树的功能要求主要是遮蔽眩光、引导视线和协调景观。
(1)中央分隔带的植树间距以不小于中央分隔带的设计宽度为原则,一般为3m或<3m。
(2)进行栽植设计时,要考虑道路的结构、地区条件和土质特性、栽植后的维修管理等来决定栽植形式和树种等方面。
(3)树高要从司机驾驶车辆座位的平均高度考虑,以高出路面1.5m为准,并在考虑纵坡等条件的基础上,按高出地面1.5m-2.5m的范围变化。
(4)在直线平坡地带,树木应种在中央分隔带的中线上,当平曲线半径过小时,应将植物中线定在靠近曲线内侧车道的路缘带上,以保证其行车视线。
(5)在中央分隔带每2km的范围内设计一个开口,在接近开口端的6m范围内应停止栽树,保证视线不受阻。
(6)在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部分,应栽植1.5m以下高度的树木,以防止眩光,并引导视线。
(7)在中央分隔带植树,还要考虑选择对废气排放有抵抗能力、而且容易修剪、下枝生长缓慢的树种。
2.城市道路
现代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概念中,车速一般以40―60km/h作为界限,在此之上,街景要考虑车速影响,反之车速则不成为环境控制因素。换而言之,也就是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作为线形景观设计的对象;商业街、居住区道路仍可根据一般街道美学概念处理环境及景观问题。
关于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景观问题可归纳为两个重点问题:
(1)线形设计要突破以往以交叉口作为节点的折线连接手法,要将道路自身作为几何线形设计的对象。
(2)道路两侧建筑也要有变化,宜高低有错,这样可以从天际看清楚建筑物的轮廓线,这种高低变化和必要的绿地配合形成一种虚实变化,会使环境充满时代气息。
为了美化街道,同时在盛夏可以为行人遮阳,应进行道路绿化设计。它包括人行道绿化、分车带绿化、基础绿带、防护绿带以及广场、停车场绿化和街头休息绿化等形式。城市道路绿化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5%―30%,对游览性道路、滨河路及有特殊美化要求的道路可适当提高绿化比例。设计规则如下:
(1)在距交通信号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设施的停车视距范围内,不应有树木枝叶遮挡;同时,绿化不应遮挡路灯照明。
(2)分隔带与人行道上的树的枝叶不得侵入道路限界。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最外侧机动车道路面标高1.2m的树木;弯道外侧应加密种植以诱导视线。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上不宜种植乔木。植树的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5m。
(3)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宽度的要求,株距为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不宜小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不宜小于1.2m×1.8m。
(4)广场绿化应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及功能进行设计。结合交通导流设施,可采用封闭式种植。对于休憩绿地可采用开敞式种植,并可相应布置建筑小品、坐椅、水池和林荫小道。对于交通广场.绿化必须服从交通组织的要求。不得妨碍驾驶员的视线,可用矮生常绿植物点缀交通岛。
(5)停车场绿化应有利于汽车集散、人车分隔、保障安全、不影响夜间照明。风景区停车场,应允分利用原有自然树木为车辆遮阳,因地制宜布置车位。
(6)改造旧路时,应注意保护现有绿化,尤其是现有树木。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等,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叶一飞,杨少伟,高速公路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陈胜营,汪亚干,张剑飞,公路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 金仲秋,夏连学,公路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 张殿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交通信号的出现可以追随到1868年伦敦市首次使用燃气色灯信号控制单个交通路口[1~2],随着科技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控制也得到巨大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机动车的急剧增长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对于如何有效地组织交通,以保证道路安全、畅通,便于居民出行,专家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按照控制区域常常可分为单点控制、干线协调控制、区域协调控制[3],较为有代表性的区域控制系统主要有TRANSYT系统、SCOOT系统、SCATS系统等[4~7]。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城镇由于经济相对滞后,城市规模小,没有实施相关的交通管理规划,只是根据自身管理或安全需要设置交通信号,缺乏科学的依据甚至不符合交通信号设置的一般规律, 针对这一问题,文中就中小城镇交通信号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2 中小城镇发展状况
2.1 经济发展状况
交通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外在表现。国内中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总体来看,出现东高西低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中小城市的GDP一般在几亿到几百亿不等,跨度较大[8]。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9],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中小城市GDP一般都在200亿以内,县及以下级城镇GDP绝大多数只有几个亿甚至更少。
2.2 交通信号发展状况
交通信号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因为交通信号设置建设是城市建设投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的交通信号主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设置,以单点定时控制为主,部分节点采用感应控制,没有交叉口采用干线或区域协调控制。城镇设置交通信号设施的策略是城市发展到哪里,为便于管理,就考虑设置设施,基本没有详细的计划或规划。
3现状存在问题
从安徽、河南、江西等多个地区调查数据来看,中小城镇交通信号存在主要问题有交通信号硬件设施不完善,交通信号设置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3.1 交通信号及相关设施
1.信号灯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或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中小城镇交叉信号灯的设置一般都出现在近十年,许多设置与国家规范[10]不符,如图1所示,地级市信号灯设置33%不符合规范要求,县级以下城镇甚至超过了50%。有的城镇部分交叉口信号灯设置与实际需要不符,交叉口可能需要设置多个相位,而设置的信号灯却是满盘灯,无法满足信号设置需求。
图1 各级城镇信号灯设置符合规范图
2.信号机不符合要求
信号机往往是交通信号设施中问题最多的硬件。由于交通信号设施往往是分期投资建设,购买的信号机可能是由不同厂商供应,信号机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有的信号机有网络通信功能,有的没有;有的有多时段控制功能,而有的不具有;这样就导致了信号机之间无法通信或协调控制,影响整个网络的控制效果。
3.相关设施
参考国家规范[11~12],地面标线、标志与信号控制方案不匹配,例如安徽省某市某交叉口现状如图2所示,交叉口信号相位如图3所示,南北方向设置单独左转相位,显然地面标线和标志没有标示单独左转车道,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导致驾驶员误判,影响交叉口有效通行。交叉口设置的电子警察无法判断在红灯时是否对闯灯车辆进行抓拍,尤其是对左转待行区等待左转车辆抓拍,导致车辆不能有效利用道路空间资源。
图2 西林会堂交叉口现状图
图3 西林会堂交叉通信号控相位方案
3.2 交通信号设置
1.信号周期 许多城镇交叉口信号周期设置极其简单,一天只设置一个周期,小的城镇超过90%的交叉口只设置一个时段,地级中等城市也有近70%的交叉口只有一个配时方案,如图4所示。部分交叉口信号周期时间设置过长导致延误增加,或过短造成行人过街不安全[13]。
图4 各级城镇信号设置时段图
2.信号相位 相位设置只根据感性认识,在满通需求条件下通常通过设置多相位保证交叉通流通行的有序性,没有根据实测交通量进行分析。
3.绿灯间隔 多数城市绿灯间隔设置一般为黄灯3s,全红时间没有。没有根据交叉口具体特征或本地区机动车机动性能进行设置,往往造成交叉口事故率居高不下[13]。
4.信号协调 交叉通信号协调控制往往实施起来较为困难,但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比如以一条主干线为轴发展的城市完全可以实施干线协调控制。
4 发展战略研究
交通信号的发展应考虑近、中、远期城市发展规划,设施建设及实施应相互结合、综合考虑,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交通控制效果。在交通管理规划的基础上,从信号设施和信号设置着手,交通信号建设发展一般性原则归纳如下:
4.1 信号设施
1.信号灯 信号灯的形状一定要考虑交叉口在城市中的区位及相交道路的等级,并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根据未来相位设置需求信号灯的灯头选择主要两种满盘灯和箭头灯;信号灯灯杆根据交叉口大小进行设置,为减少投资,可全部设置为立杆灯[14]。
2.信号机 信号机根据中远期进行设置,在招标过程中信号机基本参数应有以下要求:支持8个以上相位、支持4个以上时段、具有TCP/IP网络通信功能。若城镇管理规划中有部分交叉口实施线控或区域协调控制,则该区段交通信号机应支持感应式、内嵌时钟或网络协调功能。
3.管线 若交叉口近期没有实施信号控制,交叉口信号机、信号灯之间连接的过路钢管应预埋。若交叉口与交叉口之间远期实施协调控制,交叉口之间管线可考虑远期铺设。
4.2 信号设置
1.周期设置 在给定条件下,进行长或短时交通条查,结合道路渠化,设置信号周期。一天中应设置多个时段(至少在白天和夜间设置两个时段),设定多个配时方案。
2.绿灯间隔 绿灯间隔的选择较为困难,无大量调查数据条件下可以相位绿灯起始至第二辆车通过停车线时间差值的平均值作为参考。
3.相位 相位的设置,尤其是左转相位的设置一定要调查一个周期内左专车的交通量,按照规范要求,一般大于三辆车可以考虑设置单独左转相位[15]。
4.3 信号协调控制
根据城镇发展走向以及道路网结构,考虑近、远期实施干线协调控制或区域协调控制,实施交通信号设施协调发展战略,并在未来年对交通信号进行改造。
交通信号的发展必须结合城镇综合交通规划、交通管理规划、交通安全规划等内容,进行交通信号的发展投资建设规划,信号设施间协调发展,比如普通的定时控制不允许设置感应式信号机,只需设置多时段的信号机即可。信号设置相互协调控制,以便于交通组织和管理,同时信号设置必须保证交通安全。
5 结论
交通信号是对交叉口实施交通管理,有效组织交通的重要手段。交通信号应按照规划近期中期远期逐步实施,交通信号建设的连续性是保证交通控制能否完成未来交通需求的重要内容。建议中小城镇在实施交通信号时,在所述内容框架下,进行交通管理规划,保证交通信号系统安全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李江.交通工程学[M] .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赵中杰,丁恒,乔梅梅.两近距离城市交叉通信号的研究 [J].交通标准化,2004,7.
王学堂.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术论文集[M],西安:西安公路交通大学,1997.
丹尼尔 L.鸠洛夫,马休 J.休伯著.蒋璜,任福田,肖秋生,安永溪,徐吉谦译.交通流理论(美国运输科学研究所专题报告165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3.
荆便顺.现代交通控制理论[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任福田,刘小明,容建.交通工程学[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日)佐佐木纲,饭田恭敬等.交通工程学[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6[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0
中国统计局,2006中国百强县(市)发展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1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887-2003(道路交通信号灯)[S].2003,5.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S].1999,4.
交通部公路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道路交通标志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刘志强,葛如海,龚标.道路交通安全工程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
杨晓光等著.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合理预测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设备材料、人力资源以及管理费用,对这一过程进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随时调整成本偏差,合理控制费用支出在计划之内,通过这些举措做好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方式。
一 当前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认识的误区依然存在
部分管理人员意识不清、对成本管理概念模糊,分辨不清楚自己岗位中包含哪些成本管理的内容,简单理解为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部门来完成,该部分纯粹是成本管理人员的职责,由成本管理部门对此负责,与自己毫无关系。
2项目经理对本项目成本控制重视程度不高
项目经理由于不够重视成本管理的意义或者职业素养与能力缺乏无法预测成本风险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项目经理即是成本责任第一责任人,他对此有不可小觑的意义。
3 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
成本控制应当做到有章可循,然而,很多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或存在严重缺失。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容易造成混乱的项目控制过程,项目当期盈亏以及单项工程盈亏无法核算,然而,如果完工后再进行工程核算显然无法达到工程控制的要求,也失去了成本控制的意义。因此,及时、准确提供完整的财务、造价信息,准确真实地体现工程施工的基本情况与生产花销,才能确保成本管理有序有效的开展,成本信息的反馈以及分析才能准确为项目的经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二 成本超支的原因分析
1从客观方面来讲,有原料价格增加、施工要求提高、完善部分工程成品、拖延工期、提高工作量、上级单位或有关部门的干涉、施工过程中不断修改施工图,地震、泥石流、阴霾天气、洪水爆发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以及其他风险事件等。
2从主观方面来讲,有权责归属不明、部门无法协调办公、原料质量低劣、管理松散混乱、临时增加的材料更换费、操作不达标、劳动效率低下的工人,严重浪费生产资料、虚增的材料消耗量、工程工序混乱、整体施工熟练程度低、出现质量问题而进行的返工以及停工整顿安全事故等。
三. 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对策
1进行施工成本计划的制定
施工成本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就是项目计划期的书面方案,其中包括施工费用、成本降低率、为了降低成本所使用的措施与建议以及成本水平。这些是施工伊始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根据施工成本计划制定目标成本。以下三个要求是满足施工成本计划编制的核心:第一,企业对施工生产成本的管理要求、施工合同中对项目质量以及工期的要求;第二,工程施工方案必须以合理、经济为前提和基础;第三,定额的要求以及市场价格的要求。在工程开始之前,应当完成施工成本计划,并且将计划中的成本目标逐一分解、落实,与此同时,应当确保拥有得当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手段以及明晰的成本目标使得各项成本得以落实。
施工单位强化成本管理的要点是成本核算工作顺利准确地完成,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于控制工程成本方面大有裨益。施工单位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始终包含着成本核算工作,其需要将施工单位的实际投入的工程施工成本和成本预算进行比照,以便于详尽地了解资金使用状况,使施工企业轻松掌控整个施工过程,有效控制施工工程成本,随时发现成本波动的状况和原因,加强了资金的使用率,资金流失和资金浪费状况从而得以避免,成本管理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和完成。
2人工与材料成本管理
随时关注基材价格变化状况,才能在采购物料时把握最佳订货时机,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前提之下,尽量在原材料价格的低点订货有助于直接将施工工程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在订货时选择不同的原材料供应商,可以分散风险,不但能够保证原料提供及时,更能够预防供货拖延导致的工期压力以及工程成本上涨,从而确保施工成本计划得以落实。然而,虽然一般交通工程材料规模浩大,但是如果原材料一次采购过多,则会导致库管费和运费过高,从而提高施工工程成本;如果基材订货过少或者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从而导致中断原料供应,同样会增加工程成本。所以,应当通盘考虑原料供应商的信誉、材料生产以及运输能力,施工现场的仓库容量以及保管能力,合理控制购进原料的数量与时间。
(1)加强对人工成本的管理
如何管理人工成本,对于施工单位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如何卓有成效地控制工程成本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作用。签订用工劳动合同往往是施工单位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项目中强化人工成本所采用的手段。然而,合理有效达到用工成本管理的关键点并非劳动合同而是合同之外的用工。如何有效地控制合同外用工带来的成本支出成为施工企业进行人工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通过与所有劳务人员签订用工合同,并且制定完整的用工机制和准则,有利于杜绝合同外用工的产生以及劳务用工的随意性,利于强化施工单位控制人工成本。
(2)加强对施工材料费用的监管
通过有效而严格地监管施工原料费用从而强化施工工程成本管理是施工单位或者部门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项目上应当特别需要注意的。核算工程成本时,原材料购进所产生的费用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占有极大的比例。因此,施工单位对施工原料花费费用的监管是控制工程成本的关键步骤。第一,认真调研施工单位的施工原料的使用状况,正确统计消耗的所有施工原料数量,才能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施工中制定出详尽的原材料采购计划。比如,施工原料的品种、施工原料的数量、施工原料所产生的费用预算、原料价格预算等。第二,在摸底调研原材料市场的市场价格后,施工单位应该有效控制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同时,在确保最优购进价格的基础上保障原材料的质量可靠。综上所述,有效进行施工单位的施工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严格控制原料购进费用。
3建立完善的工程成本考核机制
施工单位有效进行施工工程成本管理的另一途径是对已有的考核机制加以补充和完善。如果能够建立起完备的机制和办法,严格监管各个项目在成本管理上的盈亏状况,明确奖惩,对项目负责人能够尽职尽责管理的,管理效果良好的给予相应的奖励,对项目负责人缺乏责任心及能力不足从而造成工程亏损的给予惩罚,那么就能够将责任落实到实处,使每个工程项目负责人积极有效地协助施工单位管理施工工程成本。
结语
施工单位在交通安全设施工程中,需要采取“理性客观预测、有效静态控制、及时动态管理”的成本造价管理手段,根据企业自身和工程特点,恰当处理工程安全、施工进度、成本造价、工程质量、劳务用工等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进一步健全成本控制体系的机制。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结合本文论述的部分成本核算及成本控制方式,使得施工企业在交通设施施工的效益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郭伟.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J].发展,2010,(11).
据张超介绍,协会科学技术奖是根据国务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科技部《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经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登记备案的,是我国安全生产与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社会力量科技奖项。奖励范围是:为我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奖项设置为一二三等奖,涉及安全生产科技领域项目的完成单位、组织或个人均可申报。
“这一奖项的设立,对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技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张超介绍说,协会将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的重要支撑予以高度重视,成立了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同时,依据《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协会还组织成立了由32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委员由有关科研、教育、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学者组成。
在组织评奖工作过程中,协会严格遵守评奖办法和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协会人才荟萃的优势,认真履行评审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权威和独立的原则。内行把关,专家负责,严格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严把评审质量。为了规范评奖工作的申报、评审、授奖等工作,协会还于2009年出台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目前,协会已连续开展了2009年、2011年、2013年度三届评奖工作,报奖和获奖项目数量逐届增加,有近500个项目参评,其中获一等奖项目32项、二等奖项目68项、三等奖项目127项。据张超介绍,这些获奖项目都是一些实用性、关键性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受到了广大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2009年一等奖获奖项目“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示范”,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在协会的推荐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本项目以大型储罐安全保障为中心,以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最终目标,项目包括检测与评价方法,还包括风险分析软件到检测仪器,配套性强,在我国全面建立了大型储罐群的安全检验技术体系,提出了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和声发射检测技术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12家石油、石化和冶金企业中,对1000多台大型常压储罐进行了工程应用、风险评估和检测应用,为企业减少停产检验时间带来了2.3亿元的经济效益。
2011年一等奖获奖项目《露天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是神华集团等单位完成的。项目运用系统管理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将独创技术和集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引入了能量控管的原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了实用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国务院安委会已印发通知对神华集团煤矿安全生产经验,包括本获奖项目在内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3年一等奖获奖项目《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是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项目围绕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问题,重点研究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辨识、安全规划、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事故仿真及应急救援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标准和系统平台。提供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和应急救援的支撑技术、理论和新方法,目前已在我国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世界第三、第四大电站),以及其他69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了推广应用。
学术交流年会
“学术交流旨在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协会的委员、理事及会员单位,召开学术交流年会,为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及学术灵感,提供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2004年7月,协会在重庆召开首届学术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截至2013年,年会已连续举办了10届。“每届年会的参会人员均在300人以上,一般是一个主会场,4个不同内容的分会场。每届学术年会我们还都出版《论文集》,产生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张超介绍说。
通过举办年会,协会搭建起一个高水平、国际化、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广泛集成学术资源,把学术交流与推动安全发展和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年会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年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也不断增强。
科技助力发展
除了进行科技评奖和召开学术交流年会,协会还肩负着安全行业优秀人才的评选推荐、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专家库的管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编辑出版等职责,为会员单位搭建起一个科技交流的平台,用科技助力安全发展。
二、工作思路
2015年,全县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实施以“锁定一个目标,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一个核心,推进五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115”计划。即锁定建设教育强县这一目标,抓住促进教育公平这条主线,突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全力推进学校安全工程、数字化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师培训工程、音体美器材配套工程、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推动全县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规划新建项目19个,新征土地514.56亩,新建校舍总面积146148平方米,规划投资23467万元。新建高标准塑胶运动场4个(规划投资1410万元。新建“211工程”改厕项目4个,改厕面积1238平方米,规划投资120万元。完成续建项目4个。规划完成校安工程加固项目32个,加固校舍面积54547平方米,规划投资2027.5万元。
(二)建设数字化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课堂录播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课堂教学实时测评系统和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2处高考考点的网上巡察系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对现有教学设备进行排查,及时更新维护,确保发挥作用。
(三)实施教师培训工程,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校长、班主任、教师等实施分类培训。进一步发挥教研室和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职工职业素养,打造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四)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加大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继续推进“高效课堂示范学校”创建,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不断完善高中“选课走班”制,并逐步探索向初中延伸。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逐步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五)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统一城乡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提高,努力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坚持依法治教,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实施“两免一补”“三免惠民”工程及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做好贫困生救助、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及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六)实施音体美器材配套工程,切实加强学校艺体教育。按照《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加快艺体教育教学设备、器材的配备、更新,提高艺体教育水平。
(七)逐步理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幼儿教师素质。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实用人才。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精品专业,积极争创“技师学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培育实用型人才,高标准承办全市中职学校师生技能大赛。
(九)实施学校安全工程,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认真落实安全教育课,加强师生自救自护教育;落实“三防”措施,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以落实各级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实现教育科学发展。
按照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制定并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入研究分析全县教育面临的困难与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准确把握全县经济社会快速、跨越发展的态势和教育发展阶段性重点,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谋划,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教育活动。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载体,提高师德教育的成效。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和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发现、培养和树立师德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做好困难教职工帮扶工作,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做好老干部管理与服务工作,加强老教师活动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制定校长管理办法,完善校长培养、选拔、考核、交流、监督机制。加强班主任管理,制定班主任管理办法,并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积极探索支教的新途径、新办法,确保支教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学科需求和编制规划,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评选,发挥其骨干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区域内校长、教师的交流、调配制度,增强办学活力。
实施教师培训工程,进一步提高队伍的业务素质。强化校长高级研修。与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一期校长高级研修班,选拔德才兼备、有培养前途的校长出国研修。深化班主任培训。通过分层次(高中、初中、小学)组织“创新班主任”专题讲座、实施班主任带教、开辟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沙龙等形式,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平台、教师教育网平台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小学教师学科全员培训,安排1000名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突出抓好音体美教师技能培训。实施“名师带教”。与师范大学联合,通过名师诊教、名师交流、学员汇报课等有效手段,提高全县名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发挥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促进教师实用教学技能的的提升。重视语言文字的基础阵地作用。通过普通话培训、测试及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切实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确保顺利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三)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将标准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备和更新等结合起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严格划定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范围,加强对学校招生工作的指导,严格核定学校招生人数,保证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与流入地居民子女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
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达到初中870元/生年,小学610元/生年。加强教育财务内部审计,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按寄宿生人数的10%和小学750元/生年,初中1000元/生年的补助标准做好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实施农村小学生乘校车补助工程、义务教育“三免惠民”工程、“仪器配套工程”和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强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继续做好贫困生救助、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和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
以实施教育数字化工程为重点,切实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强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加快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年内5处初中、3处小学建成探究实验室。以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和机器人竞赛为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创新德育模式,拓展德育载体,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努力构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县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强化课程管理,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深化选课走班制教学改革实验,加强音、体、美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学,认真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必修地方课程。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鼓励和指导广大中小学结合当地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题库》;实行“评语+评价+成长档案袋”评价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和期末考评结果的紧密结合。加强对中小学考试评价工作的管理,认真落实《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统练。加大对课程开设不全、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课外作业量过大等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对违规办学行为的定期通报制度,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育科研。开展“高效课堂示范校”创建活动,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消除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课堂思维的深刻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深化“三好一星”活动,严抓过程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年内创建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初中、小学各1处。强化教育科研,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增强教研指导教学的能力。深入研究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实现教育科研与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突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解决制约教学效率,影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最实际、最具体的问题,避免工作中的“假、大、空”倾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对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开展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学段的训练重点和方法要求,建立养成教育检查考评机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阅读、劳动、锻炼、卫生等习惯。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内涵。通过举办讲座、专家论证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指导学校认真谋划,科学定位,扎实推进,努力办出教育特色。认真开展好学生文学社团、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做好校史编辑工作,加强调度和指导,对各单位报送稿进行汇总、校勘,年内完成初稿及两轮修改。以争创省、市级规范化学校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年内力争9处省规学校通过复评,10处市规学校通过复评。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施音体美教学器材配套工程,强化学校艺体教育。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调整膳食结构,注重营养搭配,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身体发展的食谱,努力提高饭菜质量。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大课间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特殊教育,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规范化。
(五)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贯彻落实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41号)要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确保公益、促进均衡、丰富内涵、提高质量”的原则,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办园体制,完善县、镇、村(学区、社区)学前教育网络体系,推动全县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年内争创市级示范、一类幼儿园2处,力争5处幼儿园达到首批乡镇中心园认定标准并通过省级认定。积极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逐步推进托幼一体化。
加快南部城区实验幼儿园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强镇办中心园建设,新建中心园要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镇办中心园,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投资权限逐步收回;未完成高标准中心园建设的镇办年内完成规划,力争早日建成,同时积极做好村办幼儿园的新建、改建与扩建工作。
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办园条件,今后凡新建园都要按照《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建设和配备设施,已建成的幼儿园要对照标准逐步完善。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全县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督促整改,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整改后仍未达到保障幼儿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依法予以取缔。狠抓幼儿园常规管理,提高保教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按照《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和《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常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
强化幼儿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增加招聘数量、鼓励中小学任教的公办幼儿教师调转到幼儿园工作、中小学教师转岗培训等方式,逐步增加公办幼儿教师比例,优化队伍结构。制定关于加强幼儿教师管理的意见,对幼儿教师进行规范管理,落实幼儿教师待遇,保障非公办幼儿教师最低工资不低于当地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1.8倍(1285元/月)。
(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实用人才。
加快职业学校综合实训楼建设,完成内部设施配备,积极争创“技师学院”和“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优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通过开展教师课堂大赛、教案设计与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教学论文评选、专业教师操作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打造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强化措施,改革招生办法,力争全年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围绕企业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探索“校企对接”“订单培养”等合作办学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城镇再就业培训工程,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七)积极推进学校安全工程,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档案,落实学校“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队伍建设,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加大对学校重点部位的安全隐患治理力度,围绕学校安全管理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校车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雷电安全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强化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课计划、课时、教师、教材、教案、质量评价“六落实”。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修订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传染病预防、紧急疏散等方面的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师生自救自护能力。严格落实学校安全工作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形成学校安全工作报告常态化机制。
(八)加强作风建设,维护教育良好形象。
加强机关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完善机关考核制度,增强机关干部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确保各项工作科学、协调运转。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校园活动。开展教育行风民主评议活动,提高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规范教育收费,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继续坚持校长谈话制度,定期开展“校务恳谈日”活动。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制定实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继续推进依法治教,以“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为抓手,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师生法律素质。
创新教育督导机制,改革学校评价办法,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切实抓好督导整改,高标准迎接省、市政府教育综合督导工作。建立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责任区督学作用,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年初制定评估验收项目计划,统筹安排各项检查、验收、评比活动,切实减轻基层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