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07:4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近二十年来,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为了解和挖掘其背后的问题和成因,本课题组以成都市为例,深入彭州市、崇州市等地,对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102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男40、女56份),回收率94.12%,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职业现状。参与调查的村官中,超过90%的为本地人,基于方便照顾家人和节约生活开支的考虑;且当地政府也愿意接纳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更为了解的本地大学生。本科与大专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仍为主要力量,这与村官工作本身的性质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工有关。大学生村官日常工作内容繁杂,多为资料整理、文字起草等,而农业科技、文化教育、自主创业等工作所占比重极低,未充分发挥其专业技能和能力,与大学生村官计划初衷相违背。而薪酬满意度低是当前村官政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收入仅为1500元左右,接近60%的人对现行工作标准不太满意。

(二)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与能力培养

1、专业技能与基层工作脱节。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分布相当广泛,其中理工类比例最高,管理类其次,而农学和医学明显偏少,这也解释了当地村官很少集约农村优势资源进行农业创业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认为专业对村官工作开展帮助很大,暴露出政策执行主体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缺乏正确的标准,无法与农村真实需求相对应。

2、大学生村官能力培训与开发不足。现行的村官培养方式多采用上级单方面意识的交任务、压担子,缺少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划,极可能因压力过大而引发大学生村官的不满。一派了之、撒手不管的方式更是极其危险的,缺少配套的培养方式如结对帮带、岗位培训等,难以促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尽快适应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来实现成长。

(三)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过程

1、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不纯。择业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投入和满意度等的重要前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大多数村官表示,刚毕业大学生经验缺乏, 很难寻找到满意的工作,被迫选择村官。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成为大学生择业的第三大动机,揭示了部分人择业动机不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对基层工作不够了解,尚未摆正对村官工作的认识,导致了其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离职率高的问题。

2、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规划不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村官群体中,仅有13.5%的人对于未来有明确而详细的职业规划。由于国家规定了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所以大部分人都处于在这五条路中选一条的观望状态,缺乏具体周全的职业计划,而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期满再就业问题。

3、大学生村官出路选择。留任基层当两委对仅仅工作两三年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难度较大,且偏低的薪酬福利降低这一选择的吸引力。考公务员是大学生村官最主要的出路选择,但随着公务员队伍的越来越饱和,竞争相当激烈,政策优惠难以覆盖到大部分村官。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期间,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有限,且面临百万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冲击,进入企业求职的道路异常艰辛。自主创业虽然是众多大学生村官向往的出路之一,但存在严重的资金支持问题;且大学生村官也难以寻找和获得合适的项目,又面临当地村民信任的风险而难获支持。继续深造的实施难度更大,基层工作事情繁琐,综合时间、精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机会成本考虑,大多数人被迫放弃这一选择。

三、优化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对策思考

(一)政策本身合理合法化。首先,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异地大学生村官能够参加村两委竞选;其次,避免政策或规定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此,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理合法化,以给予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明确的身份定位。

(二)村官摆正观念认真规划。大学生村官应摆正心态,慎重选择。在就职前,应主动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做好吃苦准备,并不断提升自身适应力;就职后,应明确职业规划,以良好的心态努力工作,保持学习精神,提升胜任素质,避免与社会的脱节;主动建立人脉关系,把握提升机会,为未来做好准备。

(三)执行主体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充分结合农村实际需要和大学生专业优势来选择人才,规范大学生村官选聘流程。当地政府及直属上级不仅要改变认识,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更要加强对村官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学习,使大学生村官们能迅速适应工作并成长。政府应对福利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将村官福利落到实处。

(四)社会加强认同和支持。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政投入,并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银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资金,促进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加大对大学生村官优秀事迹的宣传以增强社会对其的认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96-01

《一千零一夜》中最美的就是那些瑰丽多姿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凡人的爱恋和人神之间的爱恋将爱情的甜蜜、忧伤、相思、煎熬、期待、痛苦等经历和感受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用人类最美的情感感染了大众。

一、一见钟情、坚贞不渝的凡人爱恋

最美的爱情就是一见钟情且忠贞不渝,《一千零一夜》中讲到的凡人之间的恋爱一般都是一见钟情的。比如《阿拉丁神灯》中阿拉丁对公主的爱情;《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中阿里与祖曼绿蒂的爱情。在一见钟情的同时又对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一旦双方相爱,就绝不允许违背誓言,如若一方违背誓言就会遭至残酷惩罚,要求双方是绝对忠贞。以《脚夫与三个女郎的故事》为例,一个生活原本富足的女子被设计见到了一个仰慕她的英俊男子,不想却一见倾心,随之与这个英俊的男子写下了婚约。一个月后,女子到一个年轻商人的铺子买衣料,因贪图省下一笔钱而答应让商人吻她,不料却被商人咬伤了她的脸。回家后,男子发现这一切,勃然大怒,说:“如果有人插足/有第三者存在/我的灵魂就会拒绝再爱/因为我的情感受到了伤害/我会对自己说/倒不如一死/因为如何能与情敌/共同分享自己所爱。”男子一怒之下就要让黑奴砍了这个女子,任凭女子怎样哀求也不肯原谅她,说:“我抛却了心爱的人/并不是由于厌腻/而是她犯了罪过/导致要将她抛弃/她要在我们的爱之间/再另一个伴侣/而我却是一心一意/只信仰爱情的专一 。”最终在乳母的苦苦哀求下,男子还是将女子狠狠打了一顿赶走了。

通过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普通大众对爱情的定义――自由、平等、忠贞。男子认为女子违背了他们的誓约,任何的欺骗哪怕是一点儿的不贞也是不可容忍的。为了偶然的一次不贞,这个女子要用下半生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来弥补。再比如《哈里发哈伦赖施德微服私访》中珠海里与杜尼亚的故事可以说是与之类似的。就因为珠海里先是答应杜尼亚在她沐浴时留在家里等她回来,但是杜尼亚刚走,就有人通知他王后要见他,珠海里见完王后回来,杜尼亚勃然大怒,怒斥他是背信弃义的人,要杀了他,直到众人求情后,才把他痛打一顿赶走。 虽然最后在国王的调解下,双方和解了,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对爱情的忠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历尽艰险,幸福在人间的人神之间的爱恋

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流传着一些人与人之外的或神或仙或妖或魔相恋的故事。这个有点像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写的人与花妖狐怪间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寄托了那些在人间难以获得或实现的婚恋感情。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要想与达官、富贵家的子女缔结良缘是痴心妄想,可是在故事中仙、妖、魔、怪(这些凡人难以触及的生物)却偏偏倾心于普通人。当神仙在凡间中寻找爱情,也体现了幸福在人间这一美好的愿望,虽然期间历经种种磨难,可是依然不改初衷,更会对来之不易的爱情成果倍加珍惜。

在《赛义夫和白狄尔图・格丽曼的故事》中就叙述了埃及王子赛义夫爱上了美人图中神王女儿白狄尔图・格丽曼。他辞别父母,航行前往中国寻找心爱的人,结果没有找到,就又向印度出发,却不料途遇风暴,虽然他和几个随从幸免于难,但却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遇到了吃人的怪物,他和随从乘怪物不备,仓惶出逃,但随从全都葬身鳄鱼腹中,他孤单一人四处流浪。后来,他救出了塔祝・姆鲁可国王的公主,在国王和公主祖母的帮助下,赛义夫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和白狄尔图・格丽曼结为夫妇。这个故事就是讲的人神之间的爱情。神本来是那样的触不可及,但在这个故事中却成为一个普通凡人爱恋的对象。追爱的过程虽然不可思议,但在男主人公――赛义夫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战胜了种种磨难,与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由此可见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更是惊人的。在《飞毯的故事》中,仙女费丽巴若引诱艾哈迈德到她的院落,主动要求艾哈迈德王子做她的丈夫,并帮他解决一切难题。在这个故事中仙女费丽巴若可以自由选择丈夫,这在当时的东方国家是不现实的,所以人们通过故事来实现,表达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以上的两则故事即赋予了人神性,又赋予了神人的情感。

《一千零一夜》经历了长达八、九个世纪的成书过程,融汇了当时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对爱情、婚姻的认识。在《一千零一夜》中,绝大多数的爱情都是以大团圆为结局的,无论是凡人之恋还是人神间的爱恋,都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之后幸福的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愿望,这是普通大众对人类最美情感的真挚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东方民族的爱情观和审美要求,虽然有时并不是那么完满。

参考文献:

[1]钟跻昆,刘光敏译.《 一千零一夜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6).

[2]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

篇(3)

庾信,这位在古代文学界里素有“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创造性之功的文学巨匠,文学成就巨大。他的赋作在其百花盛开的众多诗文作品中一枝独秀,耀眼夺目。庾信一生创作颇丰,但他的赋留存下来的不多,现存的只有在南期间创作的7篇和入北后期创作的8篇,共15篇赋文。数量不多,篇幅虽少,却反映了庾信由前期的“宫体”浮艳向后期的“凌云健笔”的“老成”境界转变的过程。

一、《小园赋》的评价及研究情况

《小园赋》选自《庾子山集注》,是庾信后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于作者羁留西魏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即公元555年或556年)。因庾信在梁亡以后羁旅北国,仕于魏周,故后世评论家又有“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的评价。以“侯景之乱”为界,庾信后期的作品主要是抒写自己的羁旅异国的身世遭遇,感慨国破家亡,风格苍凉萧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表现上更显成熟。对于庾信后期的文学创作,历代评论者或从社会道德伦理角度,或从文学创作的技巧、文学自身发展的承袭角度,抑扬褒贬,各抒己见。其中具有典型性代表的说法是有唐令狐德钡摹按矢持罪人”之诋毁说(《周书・王褒庾信传》)和北周宇文的“贻范缙绅”之赞誉说(《庾开府集序》)。对庾信及其文学创作的批评始于南北朝,而经过历代批评家的完善而形系统,这里便不多论述。

对《小园赋》的评价可见于此后历代学者的评注,如《六朝文絮笺注》:“《小园赋》者,伤其屈体魏周,愿为隐居而不可得也。其文既异潘岳之《闲居》,亦非仲长之《乐志》,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也。”杜甫《戏为六绝句》写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有“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北周宇王在为庾信写的集序称:“(信)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诔夺安仁之美,碑有伯喈之情,箴似扬雄,书同阮籍。”(《庾开府集序》)又有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的评价:“他如《小园》、《竹杖》、《邛竹杖》、《枯树》、《伤心》诸赋,无不托物抒情,寄慨遥深,为屈子旁通之流,非复荀卿直指之遗,而穷态尽妍于《哀江南赋》。早作多事白描,晚制善运故实,明丽中出苍浑,绮缛中有流转;穷然后工,老而更成,洵非虚说。”等高评价。

文学界对庾信赋作的总体研究及其单篇赋作的研究论文异常丰富,但相对于庾信其他赋作,如《小园赋》的研究论文不是很多。一个原因是不具有代表性。《小园赋》和《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等并列为庾信晚年所作的抒情小赋,而《哀江南赋》则被认为是庾信晚年赋作的最高成就,倪[誉为“史赋”,可见其艺术水平、思想深度之高。《哀江南赋》写于周孝闵帝元年,作品传达了作者离家去国、羁留他国的不幸遭遇,个人遭遇与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因其用情之深、风格之苍凉慷慨,成为不同于抒情小赋的名篇巨制。现文学作品多把《哀江南赋》列入文本中,表明《哀江南赋》的影响力远胜于《小园赋》。另一个原因是学者多对庾信诗文或赋作做整体上宏观上的概况研究,如樊运宽的《庾信后期骈文的特色》、何世剑的《二十世纪以来庾信研究综论》、池万兴的《古文化积淀的艺术再现――论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用典》、李伟兵的《庾信骈赋“使事无迹”探》、陈信凌的《庾信后期诗赋的美学风貌》以及博士论文《庾信及其文学作品研究》等等,或挑选庾信赋作某几篇进行对比分析,而很少进行单篇赋作的分析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评论界对《小园赋》的研究主要从其艺术特色、主题思想、思想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其中有吴利晓的《小园赋》的独特展示,作者分别从《离骚》创作模式的效仿、对故乡的特殊情结、动乱中的淡定三个方面对《小园赋》进行分析研究;贺碌摹队谴又欣 不可断绝――从看庾信的艺术成就》,作者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也指出了庾信的艺术成就以及所取得艺术成就的原因在于当时社会背景与个人资质的共同作用。不过真正对《小园赋》作读音韵律、用典来源做综合分析的莫过于享誉国内外的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真可谓“咬文嚼字”,其深厚的研究功底、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娴熟生动的演讲技巧在讲录的字里行间可见一斑。她主讲的“迎陵讲赋”栏目从庾信的《小园赋》、《哀江南赋序》开讲,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在讲述《小园赋》之前,叶先生首先介绍了庾信人物生平、经历境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当然还包括一些细节性的文学知识。李美迪在其硕士论文《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中分析庾信后期心态成因中,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社会传统文化思想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她试图探讨其后期心态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且揭示出庾信后期心态在诗赋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她认为,庾信后期心态呈现出交叉型的结构特点有乡关之思与得失之感、归隐之意与用世之心、屈节之耻与忏悔之情这三个方面。就题材来说,同样是写小园的景象及其借小园抒发个人情怀的还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张矢的在她的论文《隐于现实中的“小园”――兼论庾信与陶渊明作品中“园”意象之异同》一文中,就很有特色地把两篇作品进行比较。作者从内容题材、创作手法以及感情基调三方面论证陶、庾二人塑造的“园意象”同中有异。同在“恋园欲隐”,而异在陶“园”宁静安详、风格倚丽,为真正隐者的安乐窝,而庾“园”是羁旅者聊以的精神家园。

二、《小园赋》创作特色论析

1、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

庾信在文学史上“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美誉,不仅表明了庾信的文学成就,也点明后期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把南朝清新倚丽的风格和北朝刚健质朴的风格结合起来,造就了自己个性独特的赋作魅力:“苍凉”。以至于杜甫有“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的评价。

庾信的词赋清新秀丽,如李白所言:“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郭建勋在《文学评论》中撰文论述了庾信辞赋的一些特征,他认为前后期庾信的辞赋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有差别。他指出,庾信的后期辞赋与前期赋作在语言丽、对偶工整、用典频密、结构清晰等方面是一致的,但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由于作者心境的变化,不再运用五、七言诗体句的形式,而以四、六言赋体句为主;其次,在修辞上不再偏爱色彩艳丽鲜明的金翠红绿之类,而多用悲伤痛愁等情感倾向浓烈的语词;再次,较前期更多运用象征兴寄、委婉达情的手法。这样的评论看法对于《小园赋》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分析都有重大的借鉴参考意义。

从创作风格看,《小园赋》既有描写小园景色的轻松、优美的描写笔调,显示一种轻松惬意的生活,比如用巢父之所、壶公之地比喻自己的小园,用“南阳樊重之第”和“西汉王根之宅”的富丽堂皇反衬小园的简陋朴实,如“桐间露落,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落叶半床,狂花满屋”等;亦有深沉悲痛的抑郁之思,远离故土、羁留北方的经历、国家沦亡的痛苦使庾信在赋中尽情地表达出来,形成南北兼备刚健豪放的风骨,苍凉悲壮的意境。

2、语言典雅,音韵流丽

南北朝是中国著名的乱世,朝代更迭频繁,民不聊生,但是文学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在诗歌方面成就卓著,赋体文学也进入鼎盛时代,讲究音韵流丽、制典繁复、对仗工整。综观庾信的全部作品,虽然其前期的赋作大有卖弄辞藻和文笔的嫌疑,这是由于社会地位高贵、生活安稳富足和文苑席位耀眼等因素的作用。但绮丽始终是他文章的原色和基调,所谓绮丽,“是指其文章透露出美艳和悦的感官形象”。这种效果是由句式整伤、字词华美、声调谐和等因素共同制造出来的。这在《小园赋》里面随处可见。如以下一段:

门有通德,家承赐书。或陪玄武之观,时参凤凰之墟。观受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久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

三、结语

《小园赋》是庾信晚年的作品,其时庾信经过时光的冲洗与积淀,由对初居北地的不适应和对现实遭遇的愤激转为平静处之,心境显得相对稳定和沉静。通过对《小园赋》的分析研究,可发现这篇赋作中所描绘的“小园”正好契合着庾信心中的伊甸园形象,《小园赋》很好地体现了庾信由前期的“宫体”浮艳向后期的“凌云健笔”的“老成”境界转变的过程,是展现庾信后期赋作乃至其心境的一个生动注脚。

参考文献:

[1]庾信撰、倪[注、许逸民校点 《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令狐德薄吨苁椤ぞ硭氖一庾信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宇文:《庾子山集序》,倪[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篇(4)

徐先生的学生、知名作家王小鹰和孙顒献上一份特别的贺礼——一幅由王小鹰作画,赵丽宏题诗并书写的长轴山水画。画上诗曰:“高山不老松,风月见峥嵘。群峰贺百岁,天涯桃李红。”

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以此贺诗为话头,拉开了徐中玉先生百岁华诞庆祝会暨“中玉教育基金”成立、《徐中玉文集》首发仪式的帷幕。徐中玉先生曾任两届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激动地说:“我们时常想念徐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无论是我们进步的时候、鲁莽的时候、闯祸的时候,您总是和我们在一起,苦乐同当,在您百岁华诞的喜庆日子里,让我说一声,给您添麻烦了,我们爱您。”

算起来,1915年出生的徐中玉并未到百岁,华师大此次是提前为他祝贺。在庆祝会主席台上,另有两位“校宝”——103岁的校老书记施平和95岁的中文系教授、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不少人笑言:“这简直是300岁的生日庆祝会。不仅在华师大,就是在全国、全世界也难以找到第二场了。”

徐中玉向华东师大校长陈群转交了“中玉教育基金”100万元人民币的支票。他即席答辞说:“我虽已年近百岁,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我一生钟爱的文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拿出一些积蓄支援贫困学生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数目不多,略表心意而已,谢谢大家给了我这个机会。”

徐中玉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月前,我来到华师大二村,看望这位前辈。那天,徐先生在阿姨陪护下刚从长风公园“走步”回来。虚岁已99岁高龄的他,背不驼,腰不弯,思路依然清晰,只是耳朵有点背。徐先生让阿姨拿出6本大书,高兴地告诉我,他的6卷本《徐中玉文集》已经出版。同时告诉我,他的五万册藏书将向他告别,原来,他已准备将它们捐赠给华师大图书馆和家乡。于是,我跟着他到各间房间“巡视”了一圈,又一次参观了他的宝贝,他笑着说,下次来,你也许看不到它们了。回到他的卧室,我看到五斗橱上堆着的一大摞各式版本的《大学语文》,老人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连说,这不送的,因为我还要修改。我知道,由徐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仅华师大版已经出到了第九版,可先生仍说:“我想,还可以改得好一点。”就此,我们的交谈从这已经发行了3000多万册的《大学语文》课本开始了。

恢复高校通识教育国内第一人

大学是否应该开设语文课?这本是显而易见的事,然而自1952年以后此课在大陆却缺失了整整30年。徐先生告诉我,其实,大学语文在建国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虽然当时无统一的教材,但在师资上,各大学安排的多是知识面最博的老师。如清华大学,由最有教学经验的朱自清、吕叔湘等来担任。他当时就读的青岛国立山东大学,语文课也由沈从文等系里最好的老师来教。

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文理不兼,大学语文课(非中文专业)在高校的课堂上消失了。就此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严重脱节。毋庸讳言,这是根本违背教育规律的状况。于是,徐中玉成了提倡以中文为根基的高校通识教育的国内第一人。1978年,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徐中玉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共同发起,在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此举立即得到了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同仁们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1981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中断了整整三十年的“大学语文”课终于重见天日。

徐中玉告诫大家,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应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这种学习乃是一辈子的事。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一生受用,只能进一步加强,力求做得更好,决不可忽视、削弱。

就此,他担负起编撰大学语文教材的重任。他说,编第一版大学语文时,因为那时文化空间不能让我们完全自由发挥,编选文章不免有些保守,选编的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没有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结构上采用的是文学史的办法,从先秦两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最后到近代、现代。尽管这样,这版大学语文一问世就受到欢迎,两年时间里,三百多所大专院校都采用了这本教材,一次发行量高达34万册。

为配合教学,也为弥补没有外国文学的缺陷,编第二版时,就增收了现当代文学作品8篇,外国文学代表作品10篇。到1985年修订第3版时,不仅撤换了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的文章,而且补充、修改、重写了某些说明、注释和思考练习题,增加了《常用应用文写作要点》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要点》等。

“不管编哪种大学语文,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宗旨不能变。”徐中玉坚持主张精选中国优秀文学名作为主,酌选外国文学精品;力主启发、感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薰陶滋润,结合有准备、有重点的讨论。从1981年到现在,大学语文随着时代和视野的变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自1981年的第一版起,至今已经出了九版,而修订工作一直没有停止。我翻开最新版的《大学语文》,在附录中,增添的不少“常识”内容马上吸引了我,如《诗词格律简释》《古汉语常用虚词》《常用修辞例解》,及《我国历史朝代表》《简化字总表》等。难怪新版课本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我知道,近二十多年来,除华师大出版社版外,徐先生还应邀编写过各有其用的大学语文教材7种。作为教育家,徐中玉还提出,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尽在于教材,更在于教学。鉴于大学语文的实际定位是通识教育,所以徐先生认为,编好教材重要,教好这门课,方法更重要。大学语文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有些人认为,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课、公共课谁都能教,其实不然。大学语文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它要求授课者古今中外广泛涉猎,文、史、哲相贯通。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徐先生对有些高校安排新来的教师先教三年大学语文,教满三年走人,新人进来再接着教三年的做法很有看法。他试问,这样怎么能把大学语文教好呢?

他说,大学语文一定不能搞成中学语文的延续,它应该更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文学作品是以艺术的方式表达真、善、美,它通过文学的语言来感染人、打动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作为教师,要有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和胸怀,不能要求学生的观点一定要和自己的观点一致,考试不能搞理科化的“标准答案”,因为,文学欣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平等讨论,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

同时,徐先生对大学的教育改革一直抱有热情,并身体力行予以支持。时任中文系主任的徐先生多次在大会上热情鼓励学生课余文学创作。对在创作上有一点成绩的学生,还常常点名表扬。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徐先生在系里宣布,对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以用文学作品代替。孙顒、赵丽宏、王小鹰等人当年的毕业论文,就是诗集和小说集。今天已成为知名作家的他们,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这样的做法,该是史无前例的。华师大后来涌现出的作家群、评论家群,与徐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大有关系。”

“实事求是”,治学一生

徐中玉还是作家,更是文艺理论家,特别对中国古今文论尤是研究专家。他是江苏江阴人,母亲来自农家,不识字。父亲以中医为业,过着清贫生活。两个姐姐读完初级小学,就去袜厂摇洋袜,家里将读书机会给了儿子。他后来考进省立无锡高中的师范科,读师范免学费还可供饭。毕业后按规定去小学教了两年书,凭这个经历才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随校内迁,转到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又在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后留校任教。从此他辗转教书,一生未出校门,以教学研究为业。

徐先生毫不讳言,“我不喜欢读理工科,读书时数理化成绩一直平平。”他高中读书时已爱好写作,在江阴县报上发表。最早写的是小说,都是关于教书生活的题材。进大学后,开始在《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益世报》等许多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也在《论语》《人间世》《宇宙风》《逸经》《大风》一类小品文杂志写文章。因性格关系,他的小品文字并不闲适。

老舍先生当过他的老师,老舍讲述的《小说作法》对他影响很大。他大学时代开始爱好文学写作完全是受老舍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但后来从习作小说转向文学研究而且重在古代文论,那是他遇到了叶石荪先生。

这是1936年,清华大学心理系的叶石荪教授,乘暑假之便来山大讲学。叶先生是朱光潜先生的好朋友,在美国、法国专攻心理学,还写得非常优美的旧体诗词。徐先生至今没忘,上叶石荪先生的课,让他一生受用。叶先生的讲授给了他四点启发:一是要有适合自己兴趣,有意义而且力所能及的研究目标;二是要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叶先生给徐中玉看了他的大量卡片和笔记,并且告诉他怎样做,怎样用;三是对不同学派要培养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四是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徐中玉先生深得其道,自此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他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至今还是《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的主编。我很想听听他治学经验,徐先生却谦虚地说不敢妄谈,最后才用“实事求是”谈了其治学的“体会”。

徐先生说,首先要“实事”,治学应该从实事出发,也就是从实际出发。搞文学研究的人,“实际”同样是无比丰富、复杂的,有过去社会、过去各色各样人的实际,又有当前社会和当前各色各样人的实际。实际既记录、反映在书本里,有的也会生动感人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需要我们从种种现象中及时去捕捉、理解、思考。这句话的核心是“求”,而且是“求是”,即不但去求,还必须求出个“是”。知也无涯,是也无涯。所以“求”,一定要“勤求”、“力求”, 甚至“苦求”才有效。松松垮垮,打一天鱼,晒三天网,肯定不行。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真是心得良言。学术研究不能有丝毫懈怠之心,只有狠下功夫,学术之功,才能大有建树。求“是”,还要“博采众长”,无论谁说谁写的,只要是正确、合理、有长处的,就应该博采广集,取精用宏。

在很多学者心目中,徐中玉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其实他在读书期间做研究已经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特点,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去中山大学查阅过徐先生的档案,“因为看到先生在自传中说,自己的硕士论文有30万字,几乎不敢相信,特地去档案馆查阅了,发现果真如此。并且,当年徐先生为了查阅论文材料,辗转跑去连县图书馆,因缺少返程车费,结果不得不向学校申请资助。”

正是这“实事求是”,徐先生做学问没有半点虚伪。几十年来,他的著述已有几百万字,编写教学书刊逾2000万字,其代表专著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古代文艺创作诗集》《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激流中的探索》等。其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获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

对如此的成就,他却说,“我搞文学研究工作,从未想建立什么庞大体系,高谈一套一套理论。我也从不迷信文学流域内五光十色的主义,特别是以为主义可以解决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这把钥匙可以开通所有的锁,切记主义容易变成陷阱。”

他认为中国古代文论专书最高明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并无理论专著,以创作为主的苏轼,则是留下最多文论资料、而且最有创新见地的代表人物。先生直言,现在的文学研究之风,远不如他们精细而阔大,富有艺术魅力。所以,他建议,今天的论者须把从使用电脑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转用到精心思考和反复推敲上去才好。

平民生活,省下一百万捐赠作基金

这位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徐中玉教授坐在我的对面。我不能想象如此的大教授今天依然住在这样陈旧的房子里。先生的寓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华东师大教工宿舍,自后迁入,一直住到了今天。在这套9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等,没有一件新式的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经斑驳或脱落了。

“我有很多书,到处都是书。”这是徐先生很自豪的话。当他笑着领着我观看他的藏书时,我估算着约有五万册,涉猎之多,宛如一个小型的中文系图书馆。桌子、架子、柜子、窗台,还有过道的走廊,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全都放满了书。除了徐先生和保姆的床,其它两间房已没人睡的床上也堆满了书,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床”。

“我有这么多的书要看,哪有时间玩呀?”徐先生看着这些宝贝,珍爱之心溢于言表。五万册书,除了摆放在书橱里的能看出大致的分门别类,其余的都显得杂乱无章、随意无序,整理它们是一个难题,但对先生来说,每天在每个藏书间里“巡视”,就是在心里为它们整理秩序。

这里,似乎除了书,先生再无其它爱好。他不吸烟、不饮酒,也不喝茶,茶几上的保温杯里永远都是一杯温热的白开水。看书累了,他就用吸管喝几口。儿孙们给他买来的新衣服,他几乎都不穿,总是说“旧衣服穿着舒服”。甚至连那副老花镜,都是先生花15元钱在地摊上买来的。

如今,在卸任了所有社会职务之后,徐先生仍然每天戴着老花镜或是拿着放大镜,一如既往地为他写过的、编过的、出过的书纠错。“学问做了不少,但不一定好,有一些被大家讲得蛮好,”先生指着书桌上他近期经常翻看的书说,“在我看得到的日子里,能改多少就改多少吧。”

《大学语文》占据了徐中玉教育生涯中的重要地位,书桌上一摞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这是他最近正在看、正要改的书,“我们出的四五种大学语文教材,都还在修订中。”作为主编,他不提成就,而是一再重复地说,“还是可以(弄得)更好”。

徐先生现在每天依然要看三四小时报刊,见到好文章就剪下来,根据不同主题装在不同文件袋里。有的写着“孔子儒家”,有的写着“鲁迅研究”。“这样我写文章时,查资料就很方便。”徐先生解释道。从剪报中可以看出,老人家不但关注学术研究,还很关心教育。《“红警”拉响能否自动停工停课》《学生守则被指“空洞”行为规范其实“具体”》等文章,都是他在近期所剪下的,并在其中一些字句下划了重点线。

今年春节,趁着儿女们都在场,徐中玉先生表达了想要献出稿费等生平积蓄100万元在华东师大设立助学扶贫基金、并向学校和自己老家的图书馆捐出家中数万册藏书的意愿,结果,获得了家人的“全票通过”。

徐先生说,这100万元怎么用他不管,由学校决定,但他强调:“这笔钱不是资助一个人的,是一批学生。”阿姨在一旁说:“徐先生自己很节俭,他吃饭穿衣都不讲究。他现在早餐是牛奶麦片;中午小碗饭加薯类等粗粮;晚上则是馄饨、面条之类的面食。这些钱都是他省下来的。”

篇(5)

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填报了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专业。大学生在校时调换专业,毕业时选择与原专业不一致的职业,考研更换专业的事例屡见不鲜。专业的冷热程度、家庭的环境以及就业的形势等外在因素也导致学生将职业与专业紧密联系。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一方面注意发挥母体高校学科专业优势,一方面将这种优势与区域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需要结合,为此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如一些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以后,还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选择专业。通过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分析专业认同与学习效果、职业认知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改善学习行为,认清职业发展路径,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指导提供辅导依据。

一、研究方法

(1)内涵界定。国外文献中的专业认同多是指对专门职业的认同研究,在对象上主要是对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其含义等同于职业认同。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专业认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因此对专业认同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张田等在《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中指出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一是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这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即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是否积极,是否满意和认可所学习的专业;三是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由其引起的学习的行为;四是由以上的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维度即以上述四个维度为依据,精心设置问卷以期进行实证研究。

(2)研究假设。本研究中,就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研究问题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假设二: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3)抽样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编制《独立学院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样本,覆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由于学院专业设置的调整和专业人数的限制,仅对四年均设置的专业及50人以上的专业采取分层、等量随机抽样调查发放。共发放问卷800份,涉及国贸、金融、工商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生物技术、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专业,回收736份,回收率为92%,并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回收的问卷。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比如在学生专业认同的认知方面,要求被试就每个项目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中选择,依次记为 5、4、3、2、1 分。为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基本状况,我们对参与本次调查的736名学生在专业认同及其各因素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数据表明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总体平均值为M=3.3423,处于中等(M=3)偏上水平,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接受和认可时,会通过调换专业改变现状;即使无法自由调换专业,会在所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带动下,慢慢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适应和接受所学专业。

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中,最高的是认知维度得分,说明学生比较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和社会价值,也侧面反映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产生认同的基础。最低的是学习效果维度得分,可以看出专业的认同对行为和效果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多元方差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一,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及各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专业志愿进行差异分析,以期检验专业认同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性。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在总体专业认同度及其他各维度上,女生的平均值高于男生,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在态度情感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在不同年级上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四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大二以上年级,其中大二年级专业认同的平均分值最低,四个维度也基本呈现出类似的特点。根据访谈和座谈会的情况了解到,在新生入校时,学院为新生举行的专业解读说明会、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使得新生对专业产生了较高的期望和好奇心,加之早晚自习的纪律约束也使得新生仍能延续高中的学习习惯。而进入大二大三以后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加深,专业难度逐渐加大,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会有所降低。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不同专业类型上的差异。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专业认同度总体及其各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总体上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认同度较高,理学的认同度较低,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居中。这可能和专业的性质及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相对广泛,如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政府机构等均可以选择,且经济学专业知识涉及范围广,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有充足的选择余地。理学的某些专业理论性较强,需要有进一步的深造才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专业认同较低。较之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等专业要么实用性、应用性较强,要么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广泛,因此学生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在专业志愿上的差异。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仍然采用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方法,专业志愿为第一志愿提报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第二、三专业次之,调剂专业最低。第一、二、三类志愿填报的学生为自主选择专业或遵从父母意愿,可能更了解或熟悉所选专业,专业兴趣或专业前景等内外在因素使得学生更加投入到专业学习。调剂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不甚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该专业,产生转专业或消极学习的态度,因此该群体的专业认同相对较低。

三、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1)大学生专业认同四维度之间的关系。对专业认同、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等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表1给出了专业认同与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且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表1 专业认同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变量 专业认知 专业态度情感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专业认同 0.835 0.792 0.704 0.813

为了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分别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专业认知、专业态度情况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类;以标准化为Z分数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为分析变量,通过聚类分析将样本分为高中低三类。分析结果发现:在专业认知上,对专业了解较多的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专业了解较少的大学生群体;态度积极、喜欢所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显著地高于态度消极、不喜欢或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也验证了研究假设二,即专业认同各维度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2)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秦攀博(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专业具体情境对大学生专业认同影响极其显著,在专业具体情境中,专业价值因子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专业学习环境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专业地位和就业也对专业认同有影响,比如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率、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等方面也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而张弘等(2010)认为人格特质、专业难易程度、专业前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产生影响。根据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学生自身、家庭因素、专业前景、职业期待四个方面编写量表,测量其对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情况。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差异。在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上,各平均分大小排序为认知>态度情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说明学生本身对专业的了解、认识程度影响了其对专业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接纳专业的过程,越是熟悉越了解专业领域的知识,对自己是否适合该专业有了较为清晰的判断,对自身学习专业的优劣势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学生自身的影响在今后专业学习中是否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起着较大的作用。

(4)大学生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量表从专业志愿、父母及亲人职业的影响、生源地三个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α系数分别为0.542,0.081和0.045,除了专业志愿呈现出较明显的相关性外,父母及亲人的职业和生源地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不明显。

(5)专业前景的影响。专业前景的量表从专业态度情感、专业的价值、专业的学习环境、专业的社会地位等角度编写问卷并测量。由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分与专业前景问卷的总分及其因子相关达到显著,为了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专业前景各因子对专业认同的多元回归分析

项目 R R2 增加解释R

专业价值 .701 .512 .457

学习环境 .689 .492 .102

社会地位 .754 .569 .071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专业前景的四个因子在预测专业认同时,只有三个因子(专业价值、学习环境、社会地位)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够解释63%的变异量,这与秦攀博(2009)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中专业价值因子能解释变异量的45.7%,其次是学习环境因子能够解释10.2%,然后是社会地位因子能够解释7.1%。

(6)职业期待的影响。职业期待的量表从预期工作价值、物质待遇、工作环境、稳定性四个方面进行测量,以了解职业对专业的影响程度。对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专业认同和职业期待呈现正相关,且工作价值、工作环境、物质待遇、稳定性四个因子均进入了回归方程,且能够解释54.9%的变异量。

四、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进而影响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时专业认同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水平中等,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学校、 教师、 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多方面努力。

(1)学校应重视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不同年级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学校首先应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及毕业等阶段针对性的开设讲座,提供相应的学业指导,减轻学生专业上的困惑和焦虑感,如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专业解读、典型学习、实践基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贴近专业。其次,发挥教师第一课堂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上言传身教,感染学生。有些学生因为上课内容死板、枯燥、上课氛围沉闷而逃课,因此教师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学科前言动态,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再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奋斗方向。一些学习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学生的启发很大,授课效果良好,学生对学业、职业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专业学习上更能明确目标。此外,独立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应尝试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如有的独立学院开设校企合作班,办班形式多样,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专业视角。

(2)家长积极鼓励,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的意愿。前文分析表明,专业志愿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家长希望子女今后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往往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学生也以父母的意愿为主。但进入学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发现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产生学习困难。针对此类情况,一方面,家长与学生应积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如果学校有相关的转专业政策,家长也应多渠道了解专业相关信息,结合子女的兴趣给予建议。

(3)学生自身采取积极措施正确认识专业认同。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因专业调剂,或是发现所学专业与想象中的不相匹配,或者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挫折感,导致其丧失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影响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对此,学生首先要积极调整心态,通过咨询教师、阅读专业书籍等途径了解专业,增加对专业的认识;其次,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明确自身在专业上的优劣势,增加专业技能;再次,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或双学位或是听课等方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 (8):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