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一段考语文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整体感知、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主题,把握关键句子。
2.准确辨识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和感情基调。
3.理清作品思路,重点分析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过程。
4.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及蕴含的感情。
5.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6.了解分析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对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如对比与烘托、伏笔与照应、抑扬与悬念、含蓄与讽刺、卒章显志)进行鉴赏。
8.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创造性思考与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
9.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如进行联想、想象、赏析和迁移创新等。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趋势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选文大多出自文摘类报刊(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的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整体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取代客观试题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知识储备】
记叙文阅读涉及到以下知识点: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指贯穿于文章始终的脉络。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某一事物或某一句话为线索等等。有的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倒叙,是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插叙,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述。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一般在书信中或为了表达某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
五、记叙文中常用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从切入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七、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渲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物抒情、衬托等等;常见的写作特点:首尾呼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伏笔悬念等。
【高效应对】
【中考题例】(2011年湘潭市中考题)
放 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蛮荒的山野,父亲竟然那样放心。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我了。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中考原题】
1?郾 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卷的括号内。(2分)
(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
2?郾第6自然段中说“父亲竟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2分)
3?郾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郾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2分)
5?郾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的?(3分)
【最新拟题】
6?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7?郾文章在叙事过程中,详略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8?郾阅读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感受和启迪?
【答题指导】
一、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
此类试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文本的内容大意,一般以概括题的形式出现。它涉及对文章的要素、段落层次和脉络线索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概括全文,概括片段,概括场面。因为概括类试题要求语言简洁,所以这类题目的作答一般有字数限制。
对于叙事类记叙文来说,一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要先从故事的六要素入手。阅读文章之后,考生应该自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是主人公?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也就是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分析归纳时,从全文出发,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6,考查的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作答前应先粗读文本,然后围绕故事的六要素发问,最后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可以得出答案:“我”跟“老黑”结下的深厚情谊影响了“我”一生。
二、如何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人物的情感或心理变化过程?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于文章始终,这些线索的存在,不仅将文章的相关素材进行巧妙串联,而且能够让它们合为一体,共同表达完整的故事和主题。人物和事件是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故事发展往往离不开人物的参与,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需要在故事中进行体现。所以要回答此类试题,就要捋清人和事的关系,弄清人物之间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1,“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就需要到“我”与“老黑”发生的故事中去探讨和分析。首先,审清题目考查的范围,找准起止段落。题干中已经给出了三种“情感”,所以作答时没有必要逐段分析,利用题干中透出的关键信息,找准空缺处对应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即可;其次,细读文本,勾画与作者情感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兼顾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依次为:害怕、感激、激励(鼓舞)。
三、如何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语言跳动的脉搏是关键。说白了,就是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理解。
对于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切入。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5,考题涉及的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处,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我”生发的感慨,应该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推断,这个句子距离文章主题比较近,而记叙文讲求卒章显志,结尾处的议论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这一点看,这道题的作答应该联系到全文的中心,结合整体感知内容,便可得出答案:“我”在放牛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老黑”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四、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此类试题考查的形式非常灵活,可以直接设问,也可以含蓄表达。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4,其实就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老黑”虽然是一头牛,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命题者关于其“生命的气息”的设问,其实就是要我们挖掘“老黑”身上最美的品德。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从文中关于“老黑”的叙述和描写中突破,如“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等句子,特别是“老黑”驮受伤的“我”回家,我们可以归纳出“老黑”“生命中最珍贵的气息”,即:忠厚、善良、淳朴、勇敢等优良品质。
五、如何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是文章写作中必要的“调味剂”,对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如油盐酱醋,虽然没有米面重要,但若少了它们,饭菜便索然无味。由此看来,此类试题一般都属于鉴赏类,考查对这些手法和技巧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作答时,若手法(技法)没有亮明,首先应该先进行手法(技法)辨析,弄清到底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是写作技法,是哪一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写作技巧;其次,要根据辨析结果进行深层揣摩,头脑中要反映出各种手法所能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和相应的作答术语;作答时要侧重于对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一般需要联系文章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层的表达。
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3和题7。题3考查修辞手法,而且第二个设问中确定了答题方向,从抒感的角度进行鉴赏;题7考查的是“详略”技法的作用,属于文章构思的范畴。作答时应该根据文本的叙述明确哪里详,哪里略,然后再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题3的答案为:拟人、比喻、夸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色的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题7的答案为:详略得当,文中在叙述“老黑”和“我”的几个小故事时,有的写得比较简单,如“拉我上坡”等,而对于“驮‘我’回家”却用了大量笔墨,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渲染,如此安排,凸显出“老黑”的善良品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育力和震撼力,对全文而言,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重要作用。
【名师提醒】
记叙文阅读具有形象性强、规律性弱的特点,大部分试题都是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阅读时可以采用“五步五问法”:
第一步看标题,问属于哪种记叙的类型,弄清是写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
第二步抓要素,问叙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得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找线索,问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和行文构思。
第四步掘中心,问写作此文的目的意义,揣摩文章的中心,达到理解文章的终极目标。
第五步探手法,问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弄清文章的闪光点,抓住赏析重点。
准确解答记叙文试题,要把握好四个步骤:
一是审好题。要分析题目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从历年命题思路来看,一般都是先从全文内容的把握再到分段考查,即由整体到局部,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二是多联系。由题目要求去找到原文段落,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范围。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三是深分析。即在上下联系锁定范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四是精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的语句量过大,就要进行压缩。答题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仿真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始于谎言
榛 生
①我第一次考试作弊是在初一。考试的前几天,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去外校弄到了据说很可能会考的一套数学题。因为自己的数学太烂,我也厚着脸皮挤进人群,问他:“能告诉我几道题吗?”他看了我一眼,诡秘地笑笑,不肯透露一个字。
②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回过头去,正是那个男生。他告诉我,刚才他跟别人讲的那些题都是假的,真正的试题是这样的……
③那场考试后,我小小的心愿是:可以不再被数学老师叫到办公室去“单K”。可是,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我居然考了全年级的第一名。
④一个从来没有把学习当成正经事的小孩,忽然成为全年级第一,这意味着什么?顿时,我成了老师们的争夺对象,在分班的时候被分在最有实力的一个班。我莫名其妙地成了奖状的获得者、学习委员。
⑤最可笑的是,在大扫除的时候我偷懒,但老师宽容我,别的女生偷懒则被狠批。很多想也没想过的好事就这样发生在我身上。我不能说老师势利、学校功利,那也许只是人们对一个考第一名的孩子天然的喜爱和善意。只是这些发生得都太突然了,那个秋天,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心怀巨大谎言的人。
⑥我开始变得沉默、不快乐,巨大的压力像黑色的乌云笼罩在头顶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有点恨那个男生。
⑦一个小孩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长大?也许就是在她撒下第一个谎的时候。为了不让谎言穿帮,我开始变得努力。我变成了心事重重的孩子,目不旁视,心无旁骛,像任何一个书呆子一样,啃书,好学,戴上了近视眼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领教了另一种人生。那是好学生的人生,在读书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⑧那是难堪又充实的一年,在心灵上的自我修正,就像练习舞蹈的人在劈腿,活活把身段练得柔韧刚强。偶尔抬起头,我会撞上那个男生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他开始害羞地躲避我。那场考试,他也是作弊者之一,但是他最后变成了次次需要在考试时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0期,有删改)
1?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始于谎言”有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中,我的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郾作者说:“一个小孩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长大?也许就是在她撒下第一个谎的时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郾文章结尾提到那个给我试题的男生,说他变成了次次需要在考试时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我”,你愿意怎样帮助他“修正心灵”?请将你想做的或说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我”和“他”在作弊后开始不同的人生。
2.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作弊之后,步入了好学的人生;另一层是“那个男生”作弊之后,变成了次次需要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
3.做贼心虚所致,一直深深自责、惭愧和难堪。
4.示例:同意这种观点,对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撒谎也是一种人生的尝试,是心灵经受的一次考验和历练,在某种意义上,撒谎之后孩子的心智会变得更成熟,正如文中的“我”,在历经“心灵的自我修正”之后,人生也变得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