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产品质量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8 00:01: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品质量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品质量管理

篇(1)

第一条 目的

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一个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决定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保证本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以确保及提高产品质量,使之符合管理及市场的需要,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范围

1.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2.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3.仪糟管理;

4.原材料质量管理;

5.制造前后质量复查;

6.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7.产成品质量管理;

8.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9.产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检验;

10.产品质量确认;

11.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三条 组织机与工作职责

本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见《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规定》。

(二)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第四条 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范围规范包括:

1.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2.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3.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第五条 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制订

1.质量标准

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会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依据操作规范,并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外标准、客户需求、本身制造能力以及原材料供应商水准,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填制质量标准检验及规范制(修)订表一式两份,报总经理批准后,质量管理部一份,研发部一份,并交有关单位凭此执行。

2.质量检验规范

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合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将检查项目规格、质量标准、检验频率、检验方法及使用仪器设备等填注于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制(修)订表内,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并且经总经理核准后分发有关部门凭此执行。

第六条 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修订

1.各项质量标准、检验规范若因机械设备更新、技术改进、制造过程改善、市场需要以及加工条件变更等因素变化时,可予以修订。

2.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每年年底前至少重新校正一次,并参照以往质量实绩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各规格的标准及规范的合理性,予以修订。

3.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修订时,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应填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制(修)订表,说明修订原因,并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报总经理批示后,方可凭此执行。

(三)仪器管理

第七条 仪器校正、维护计划

1.周期设定

仪器使用部门应依仪器购人时的设备资料、操作说明书等资料,填制仪器校正、维护基准表设定定期校正维护周期,作为仪器年度校正、维护计划的拟订及执行的依据。

2.年度校正计划及维护计划

仪器使用部门应于每年年底依据所设订的校正、维护周期,填制仪器校正计划实施表、仪器维护计划实施表作为年度校正及维护计划实施的依据。

第八条 校正计划的实施

1.仪器校正人员应依据年度校正计划进行日常校正、精度校正工作,井将校正结果记录于仪器校正卡内,一式一份存于使用部门。

2.仪器外部协作校正:有关精密仪器每年应定期由使用单位通过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申请委托校正,并填写外部协作请修单以确保仪器的精确度。

第九条 仪器使用与保养

1.仪器使用

(1)仪器使用人进行各项检验时,应依检验规范内的操作步骤操作,检验后应妥善保管与保养。

(2)特殊精密仪器,使用部门主管应指定专人操作与负责管理,非指定操作人员不得任意使用(经主管核准者例外)。

(3)使用部门主管应负责检核各使用者的操作正确性,日常保养与维护,如有不当使用与操作应予以纠正。

(4)各生产单位使用的仪器设备(如量规)由使用部门自行校正与保养,由质量管理组不定期抽检。

2.仪器保养

(1)仪器保养人员应依据年度维护计划进行保养工作井将结果记引于仪器维护卡内。

(2)仪器外部协作修理:仪器故障,保养人员基于设备、技术能力不足时,保养人员应填立外协请修申请单并呈主管核准后办理外部协作修理。

(四)原材料质量管理

第十条 原材料质量检验

1.原材料购人时,仓库管理部门应依据《原材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收料,对需用仪器检验的原材料,开立材料验收单(基板)、材料验收单(钻头)及材料验收单(一般),通知质量管理工程人员检验,质量管理工程人员应于接到单据三日内,依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完成检验。

2.材料验收单(一般)、(基板)、(钻头)各一式四联。检验完成后,

第一联送采购部门,核对无误后送会计部门整理付款,

第二联会计部门存,

第三联仓库留存,第四联送质量管理组。每次把检验结果记录于供应厂商质量记录卡上,并每月将原材料品名、规格、类别的统计结果送采购部门,作为选择供应厂商的参考资料。

(五)制造前质量条件复查

第十一条 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质量管理部主管收到制造通知单后,应于一日内完成审核。

1.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1)订制规格类别的是否符合公司制造规范。

(2)质量要求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本公司的质量规范,如有特殊质量要求是否可接受,是否需要先确认再确定产量。

(3)包装方式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包装规范,客户要求特殊包装方式可召接受,外销订单的运货标志及侧面标志是否明确表示。

(4)是否使用特殊的原材料。

2.制造通知单审核后的处理

(1)新开发产品、试制通知单及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或尺寸外观要求的通知单应转交研发部,并告知现有生产条件,研发部若确认其质量要求超出制造能力时,应述明原因后将制造通知单送回制造部办理退单,由营业部向客户说明。

(2)新开发产品若质量标准尚未制定时,应将制造通知单交研发部拟定加工条件及暂行质量标准,由研发部记录于制造规范上,作为制造部门生产及质量管理依据。

第十二条 生产前制造及质量标准复核

1.制造部门接到研发部送来的制造规范后,须由主任或组长先核查确认下列事项后方可进行生产:

(1)该制品是否订有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判定的依据。

(2)是否订有标准操作规范及加工方法。

2.制造部门确认无误后于制造规范上签认,作为生产的依据。

(六)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第十三条 制造过程质量检验

1.质检部门对制造过程的在制品均应依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问题,迅速处理,确保在制品质量。

2.在制品质量检验依制造过程区分,由质量管理部pQC负责检验,检验包括:

(1)钻孔一pQC钻孔日报表。

(2)修一一针对线路印刷检修后分15条以下及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mQC修一日报表。

(3)修二一针对镀铜锚后分15条以下及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pQC修二日报表。

(4)镀金一pQC镀金日报表。

(5)底片制造完成于正式钻孔前,由质量管理工程室检验并记录于底片检查项目。

3.质量管理工程室在制造过程中配合在制品的加工程序、负责加工条件的测试:

(1)钻头研磨后依规范检验并记录于钻头研磨检验报告上。

(2)切片检验分Pm、一次铜、二次铜及喷锡蚀铜分别依检验规范检验并记录于检验报告。

4.各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异常时,组长应立即追查原因,处理后就异常原因、处理过程及改善对策等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指示后送质量管理部,责任判定后送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办公室复核。

5.质检人员于抽验中发现异常时,应报部门主管处理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核签后送有关部门处理。

6.各生产部门自主检查及顺次点检发生质量异常时,如属其他部门所发生者应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7.制造过程中间半成品移转,如发现异常时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第十四条 制造过程自主检查

1.制造过程中每一位作业人员均应对所生产的制品实施自主检查,遇质量异常时应予挑出,如系重大或特殊异常应立即报告主任或组长,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填列异常说明、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送质量管理部门判定异常原因及责任发生部门后,依实际需要交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办公室拟定责任归属及奖惩,如果有跨部门或责任不明确时送总经理批示。

2.现场各级主管均有督促部属实施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抽验所属各制造过程的质量,一旦发现质量异常时应立即处画,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降低异常重复发生。

3.制造过程自主检查的规定依《制造过程自主检查施行办法》实施。

(七)产成品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 产成品质量检验

产成品检验人员应依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迅速处理以确保产成品质量。

第十六条 出货检验

每批产品出货前,质检部门应依出货检验标示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将质量与包装检验结果填报出货检验记录表报主管批示是否出货。

(八)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第十七条 原材料质量异常及反应

1.原材料进厂检验,在各项检验项目中,只要有一项以上异常时,无论其检验结果被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检验部门的主管均须在说明栏内加以说明,并依据材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

2.对于检验异常的原材料经核决主管核决使用时,质量管理部应依异常项目开立异常处理单送制造部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时通知现场注意使用,并由现场主管填报使用状况、成本影响及意见,经经理核签报总经理批示后送采购部门与供应厂商交涉。

第十八条 在制品与产成品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1.在制品与产成品在各项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或生产过程中有异常时,应提报异常处理单,并应立即向有关人员反应质量异常情况,以便迅速采取措施,处理解决,以确保质量。

2.制造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除应依正常程序追查原因外,不良品当即剔除,以杜绝不良品流人下一制造过程。

第十九条 制造过程质量异常反应

收料部门组长在制造过程自主检查中发现供料部门供应在制品质量不合格时,应填写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原因,连同样品,经报告主任后送经理室绩效组登记(列入追踪)后,送经理室质保组,由质保组人员召集收料部门及供料部门人员共同检查料品异常项目、数量并拟定处理对策及追查责任归属部门(或个人)并报经理批示后,第一联送总经理办公室催办及督促料品处理及异常改善结果,第二联送生产管理组(质量管理部)做生产安排及调度,第三联送收料部门(会签部门)依批示办理,第四联送回供料部门。

(九)产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检查

第二十条 产成品缴库管理

1.质量管理部门主管对预定缴库的批号,应逐项依制造流程卡、QAI进料抽验报告及有关资料审核确认后始可进行缴库工作。

2.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对于缴库前的产成品应抽检,若有质量不合格的批号,超过管理范围时,应填立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情况并附样和拟定料品处理方式,报经理批示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及改善。

3.质量管理人员对复检不合格的批号,如经理无法裁决时,将异常处理单报总经理批示。

第二十一条 检验报告申请工作

1.客户要求提品检验报告者,营业人员应填报检验报告申请单一式一联说明理由、检验项目及质量要求后送总经理室产销组。

2.总经理办公室产销组人员收到检验报告申请单时,应转送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质量要求超出公司产成品质量标准者,须交研发部)研究判断是否出具检验报告,呈经理核签后将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办公室产销组,转送质量管理部。

3.质量管理部收到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于制造后取样做产成品物理性质实验,并依检验项目要求检验后将检验结果填人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后,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室产销组,第二联自存凭。

4.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检验,质量管理部接获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会同研发部于制造后取样检验,质量管理部人员将检验结果转填于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表送产销组,第二联自存。

5.产销组人员在收到质量管理部人员送来的检验报告表第一联及检验报告申请单后,应依检验报告表资料及参考检验报告申请单的客户要求,复印一份呈主管核签,并盖上产品检验专用章后送营业部门转交客户。

(十)产品质量确认.

第二十二条 质量确认时机

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在安排生产进度表或制作规范生产中遇有下列情况时,应将制作规范或经理批示送质量管理部门,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取样确认并将供确认项目及内容填立于质量确认表。

1.批量生产前的质量确认。

2.客户要求的质量确认。

3.客户附样与制品材质不同者。

4.客户附样的印刷线路与公司要求不同者。

5.生产或质量异常致使产品发生规格、物理性质或其他差异者。

第二十三条 确认样品的生产、取样与制作

1.确认样品的生产

(1)若客户要求确认底片者由研发部制作供确认。

(2)若客户要求确认印刷线路、传送效果者,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应同意少量制作以供确认。

2.确认样品的取样质量管理部人员应取样二份,一份存质量管理部,另一份连同质量确认表交由业务部门送客户确认。

第二十四条 质量确认书的开立作业

1.质量确认书的开立

质量管理部人员在取样后应立即填写质量确认表一式两份,编号后连同样品呈经理核签并于质量确认表上加盖质量确认专用章转交研发部及生产管理人员,且在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日期然后转交业务部门。

2.客户进厂确认的作业方式

客户进厂确认须开立质量确认表,质量管理部人员应要求客户于确认书上签认,并呈经理核签后通知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客户确认不合格拒收时,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填报异常处理单呈经理批示,并依批示办理。

第二十五条 质量确认处理期限及追踪

1.处理期限

营业部门收到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送来确认的样品,应于二日内转送客户,质量确认时间规定:国内客户五日,国外客户十日,但客户如须装配试验始可确认者,其确认日数为五至十日,设定时间以出厂日为基准。

2.质量确认追踪

质量管理部人员对于未如期完成确认,且已逾2天以上者时,应以便函反映到营业部门,以掌握确认动态及订单生产。

3.质量确认的结案

质量管理部人员收到营业部门送回经客户确认的质量确认表后,应立即会同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于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完成并安排生产,如客户确认不合格时应检查是否补(试)制。

(十一)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二十六条 制造过程质量异常改善

异常处理单经经理批示列入改善者,由经理室质保组登记交由改善执行部门依异常处理单所拟的改善对策切实执行,并定期提出报告,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改善结果。

第二十七条 质量异常统计分析

1.质量管理部每日依pQC抽查记录统计异常规格、项目及数量汇总、编制不良分析日报表送经理核准后,送制造部以使了解每日质量异常情况,拟订改善措施。

2.质量管理部每周依据每日抽检编制的不良分析日报表将异常项目汇总、编制抽检异常周报送总经理室、制造质保组并由制造室召集各班组针对主要异常项目进行检查,查明发生原因,拟订改善措施。

篇(2)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035--02

东方电机5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自90年代东方电机开始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来,东方电机的质量管理走上了稳定上升的轨道,然而,我们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近几年随着东方电机产值产量的大幅提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保证东方电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正常、有效,使企业能健康蓬勃发展,建设百年东电,是摆在全体东电人面前的难题。如果把东方电机比做一棵大树,要想这棵大树能枝繁叶茂,依靠的是每一条小枝和每一片叶子的茁壮成长。在东方电机,这些小枝和叶子就是我们的班组,班组是企业产品的直接生产单位,是产品质量的直接控制者,班组质量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抓好班组产品的质量,搞好班组质量管理,打造产品质量磐石,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

一、影响班组产品质量的因素

(一)操作波动。质量波动一般分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一般因原料质量差异,设备磨损,操作调节微小变化,工艺偏差控制范围的正常变动等因素引起,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异常波动一般因操作不按规程进行,工艺执行不严,设备带病运转,监视测量不准,原料不符合质量标准等因素引起,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影响班组生产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操作波动,操作波动是指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操作因素,影响班组生产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设备、工艺、材料、环境,切实有效地把这五个因素控制起来,及时消除异常波动,就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而五个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因素,因为班组生产是靠人监控的,监控者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最终结果。产生操作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责任心不强,也就是质量意识问题,没有做到勤观察勤调节;二是没有“三按生产”,执行工艺和操作规程不严,操作失误多;三是技术素质低,既不会分析又不会处理;四是设备维护保养差,设备带病运转;五是上下工序协调配合差,生产不稳定。这五点是导致操作波动的主要问题,只有把造成操作波动的问题解决好,把影响产品质量的“五个原因”控制起来,才能稳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XXX电厂在安装汽轮发电机后做电气试验检查时发现转子有匝问短路现象。将转子汽端护环拆除后,发现在25#槽距槽口约300mm处1、2匝之间有一根磷铜焊丝,通过清理,共发现4根使用过的磷铜焊丝遗留在发电机转子内。事故原因是:在电机制造厂内焊接转子线圈接头时,由于操作者没有认识到该工序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未能将使用过的焊丝完全清理出去,使焊丝留在线圈端部内腔,在后序焊头、装拆木桶、配装极问块等多项工序的清理过程中,仍未能及时发现,致使将此问题遗留到电厂。前面的案例就是由于操作者责任心不强,执行工艺和操作规程不严等原因产生操作波动而造成质量问题。

(二)错误的思想观念:1 依赖检查把关。“班组出产品,质量靠检查”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职工中依然存在。反正质量有检验人员把关,只要把工时挣到手,自检(特别是手工作业)做不做没关系。出了质量问题,找检查、找工艺,跑质量处理单回用了事。2 生产进度第一。生产单位的口号是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是,往往生产任务繁忙的时候就成了保量不保质,把“质量第一”放在嘴上,把“生产第一”放在手上,“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还存在。这是分配模式的考核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以产量为主的考核方式让一些人注重多挣工时,多拿奖金,反而忽视了产品质量。

(三)班组长领导意识。班组是企业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单位,班组长俗称“兵头将尾”。面对“兵”,班组长是质量管理的策划者、监督者,质量工作的先行者;面对“将”,班组长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执行者、实践者。承担如此多职能的班组长,其质量意识好坏往往决定班组整体质量意识的好坏。XXX电机在进行厂内空载试验时,电机一次冷却水不能循环,导致电机高速空载运行时的空载损耗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的带出,电机温升过高,致使多个部件报废。事故原因是:由于试验负责人未按程序认真对试验前准备状态进行检查确认,试验人员未开启一次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进水阀门,就开车试验,从而造成质量事故。

(四)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班组内部缺乏质量监督机制,质量指标没有落到实处。质量上的大锅饭好坏说不清,责任落不实。凭感觉,“拍脑袋”定质量,不是靠数据说话。

二、搞好班组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一)班组质量管理应该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质量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影响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影响企业声誉。不能把加强班组质量管理仅仅看做是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而要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来对待,建立以产品质量优劣作为衡量班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建设以质量为核心的班组生产管理体系,创建质量优先的班组精神。

(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强化质量意识是抓好班组产品质量的思想基础,进行质量意识教育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教育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懂得产品质量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优质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兴旺和发达,能给国家带来繁荣与富强,劣质产品会导致企业丢失市场、亏损,甚至倒闭。作为企业的员工,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要有企业光荣我光荣,企业收益我受益,我与企业共命运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以一流的工作质量,为社会生产出优质产品。其次教育职工懂得产品质量优劣与生产进度,经济效益等的密切关系,没有产品的高质量,就谈不上生产的高速度,优质才能有效地增产,增加效益。产品质量低劣,是生产中最大的浪费,要克服那种只重视产量、进度而忽视质量的错误思想。

(三)严抓平稳操作,减少操作波动。平稳操作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平稳操作就是要稳定工艺,一是要抓好交接班,交接班是了解上一班生产、工艺、质量、安全、设备运行及遗留问题等的过程,对于稳定下一班生产工艺和质量至关重要,要严格按交接班要求进行交接。二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求班组成员能熟练掌握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如工艺操作法,工艺条件,工艺参数,安全技术要求等。都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特殊情况听从班组长或上级指示进行调整。

(四)提升员工素质,打好质量基础,广泛开展QC攻关活动。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技术素质。以练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学习基本理论为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实际训练,通过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增强岗位实际操作本领。使其在生产

过程中同生产工具实现最佳结合,达到优化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在提高员工技术水平活动中,可根据生产中实际问题广泛开展QC活动,增强员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增强员工自信心和责任心。

篇(3)

质量在我心中——表明质量是人控制的。我就从“人的责任心”来论述质量在我手中这个观点。我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人是管理机器的主体,人决定质量,而非机器决定质量。质量也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产品质量是我们每一个职工干出来的,而不是质检员检出来的!因此应该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把产品质量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严把质量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假如我是一名质检员,产品在我这里验收不合格,就不能流到下道工序。举个例子:上班了,假如我接班后继续生产,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经过分析是上个班留在机器里的产品,不是我生产出来的。但责任应该是我的,我应该承担,为什么呢?因为我应该去检查!假如我检查了,就会把不合格的产品按程序处理。这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质量在我心中,强调的是人的责任。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我们都推开,那么,企业怎么生存?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拒绝承担个人责任是人的通病。一个有责任的管理者和职工,应该为事情的结果负责。无数的事实雄辩的证明,勇于认识错误不但能推动事情的发展,更有助于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似乎更不愿意认错。因为在潜意识里,认错就意味着失败,认错就意味着认输。而在现代企业中,往往认错就代表牺牲。代表着经济赔偿。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质量就代表着诚信,质量就是一个品牌!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根本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篇(4)

第一章 总 则

一、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执行本办法。

二、医疗器械产品是救死扶伤的工具,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医疗器械工业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强质量管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质量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为此,凡生产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科学的管理技能和先进技术,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四、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企业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企业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加强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理化检验工作、质量责任制、质量情报工作等。特别要重视对现场原始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质量信息的反馈。这些工作要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溶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形成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体系。要抓好职工的技术培训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素质的关键。

五、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各企业都要积极推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逐步取代传统的管理方式。企业要研究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逐步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以优良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

六、产品质量检验应严格执行标准,要把检验工作贯穿于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就应落实试验顺序、检验项目、方法,同时研制测试设备。在检验工作中要积极采用统一的基础标准,通用的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抽样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不断提高检测水平。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七、企业要把质量工作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的厂长应主管质量工作,对产品质量负全面责任。

八、企业应设置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的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协助厂长拟订质量工作长远规划和制订企业年度质量方针、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

2.在厂长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的质量管理活动。

3.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产品质量升级创优计划,产品质量考核计划,并督促检查计划的执行。

4.组织指导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督促检查各部门的工作。

5.组织制订本企业的质量经济责任制和奖惩条例。

6.制订降低质量成本的目标和方案,协同财会部门进行质量成本的汇集,分类和计算,努力降低质量成本。

7.组织职工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制订有关的各项制度,帮助选好课题,定期召开成果发表会,做好评审工作。质量管理小组的建立和活动应报请主管部门登记。

8.制订对职工的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计划,并负责实施。

9.收集、汇总、分析厂内外的质量信息,并反馈到有关部门。

10.负责与外协厂签订外协产品的质量协议。

11.组织本企业的质量审核,定期地对本企业的产品质量、现行质量体系及其效果进行评价,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九、加强质量检验工作,企业应设立质量检验科,质量检验科科长的任免,须征得上一级领导机关的同意。质量检验科负责监督、检查产品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其职责:

1.按照标准和有关合同,组织和监督对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毛坯件、半成品直到成品出厂的质量检验工作,并做好原始记录,建立产品质量档案。

2.根据产品质量考核计划,提出相应的质量考核指标。检查全厂各道工序的质量检验工作,定期组织对产品质量检查考核(包括成品和部件),并统计上报全厂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关键工序必须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信息反馈。坚持首件检验、中间检验、最终检验。

4.贯彻不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批不出厂的原则。负责签发产品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在质量问题上发生矛盾时,企业领导应以检验部门的检验数据为准。

5.会同设计部门进行周期检查,以保证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技术要求。

6.参与新产品、改型产品的设计审查和工艺审查,协助做好新产品的鉴定工作,编写有关试验及检验报告。

7.质量检验人员应由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并精通业务的人员担任。检验中应按产品图纸、工艺规程、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并作出正确判定。对重大质量事故,有责任及时向上级质量部门如实反映情况。

8.做好检验人员的定期业务培训工作,保持检验人员的相对稳定,检验员的任免,须征得厂长的同意。

十、企业要积极开展对用户的技术服务工作,研究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的使用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应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用户服务工作。其职责:

1.建立用户访问制度,对出厂产品进行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的调查。认真及时处理用户来信来访,建立用户对产品意见和处理结果的档案,及时反馈质量信息。

2.医院设备类或电子仪器类产品,应传授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技术知识,帮助用户培养使用、维修人员,解决使用中的疑难问题。

3.对于产品中的易损件,应保证提供备品、备件。

4.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服务网点。

第三章 工程质量

十一、生产部门要充分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加工周期和检验周期。认真编制好生产计划,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防止突击装配、突击检验的做法。禁止未经训练的其他人员参加装配和关键工序操作。搞好工艺卫生,改善零部件的加工、运输,提高装配和包装质量。

十二、技术部门应保证产品图纸、工艺规程等技术文件正确、完整、统一,并严格贯彻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经上报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标准,不得擅自降低标准要求。正常生产的产品图纸、工艺文件的更改,必须经过必要的实验,并办理审批手续。

十三、新产品经鉴定合格后,应对产品图纸、质量标准、工艺文件、工艺装备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完善工作,具备条件后才可投产。对轮番生产的产品要做好产品上、下场的管理工作,投产前要对技术文件、工艺装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产品质量。

十四、新工艺、新技术用于生产,必须经过鉴定验证,并须经过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同意。材料代用和零件回用,必须保证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零件互换性。

十五、要重视产品的内在质量。对产品质量的评价要逐步考核其内在质量指标,如使用寿命、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能耗效率、精度保证性、性能稳定性、噪声、振动,特别是医用电气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

十六、要认真组织好设备管理和维护工作,开展三好(管好、用好、修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活动,保持设备精度,努力提高设备完好率。

十七、教育全体职工提高质量意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要按规定进行有关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技术业务培训、考核。

十八、加强计量工作。企业要设立专门管理计量工作的机构或人员,要配齐必要的计量器具和测试仪器、设备,并使其处于完好状态。贯彻执行计量法令和计量管理制度。

第四章 奖 惩

十九、达到各级优质产品要求的医疗器械产品,可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优质产品奖。

二十、申报国家优质产品必须是分等办法规定的优等品;申报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必须是分等办法规定的一等品,其具体质量指标按当年分等细则要求执行。

二十一、医疗器械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并应执行择优供应原料、燃料、动力的原则,确保优质产品的生产。

二十二、要把提高产品质量与企业职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对在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上做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

二十三、要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企业出现质量事故要查明原因,及时上报,杜绝类似事故发生。对于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企业必须追究领导责任,并上报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对于直接责任者要给予处分。当年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产品,不得申报评选各级优质产品。重大质量事故是指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重大医疗事故者或由于质量问题造成5000元以上经济损失者。

二十四、对于产品质量长期低劣,用户意见很大的企业应限期改进,必要时应停产整顿。在产品质量上若发现弄虚作假欺骗用户的情况,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篇(5)

中图分类号:TB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99-01

1统计技术的要义

作为专业基础性学科的统计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特征。在控制产品质量的全过程中有效应用统计技术,对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定量或定性分析,生成有价信息并寻求改进机会,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并依据相关的数据信息决定企业的应用资源,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

2落实统计技术工作的全流程

近几年,统计技术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广泛应用,为此掌握统计技术工作的全流程,并真正落实到位,已显得尤为重要(见图1)。

2.1 明确数据信息搜集

依据当期企业内部产品的最终质量水平,明确生产线中的关键工序点,并将关键重要工序确定为质量控制点,并对其具体质量情况进行数据搜集,适时控制。

质量数据收集方式包括:(1)产品质量检查,包括:产品实物质量自检、互检、专检,产品质量监督性抽查等。(2)过程质量监控,包括:设备、工装、检测器具日常状态监控,统计过程控制,工序控制点审核,过程质量监察、专项过程质量审核等。(3)质量体系审核与评审,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绩效自我评价、管理评审等。

2.2 规划设计统计内容

生产现场的数据搜集是统计数据的来源地,并预先周全考虑哪些数据是有用的信息,为之后整理以及分析数据做好便利性工作,为此,需全面真实记录规定数据的种类以及每类数据的划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2.3 整理归纳搜集到的数据信息

企业在进行统计技术操作过程时,需严格规定数据搜集的方法。产品生产现场搜集到的数据通常是毫无章序可言的,需整理归纳并有效应用统计技术将本质性的数据提炼出来,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依据。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1)指标对比法。在可比条件下,将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指标对比,与前期、去年同期及同行业水平对比分析。(2)实际调查法。对统计数据不一致,提供信息不充分情况,由系统主管部门深入实际调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统计技术法。广泛应用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技术对零散分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准确识别质量波动趋势和变化规律,提高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

2.4 适时调整并完善统计技术

应用统计技术,可适当依据过程来判断结果以及结合用户反馈信息进行合理的对比评价,或直接对比产品出厂抽样检验结果进行相关评价。对此,前工序的数据结果若在正常范围下,由于出厂抽样检验的不合理情况超出控制值,表明当前的数据采样、数据信息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需深入实际彻底查明现有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合理的改进完善。

2.5 管理数据并规整到案

对搜集的原始数据进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不丢失。并进行必要的整理,记录。同时,也需做好统计分析,记录各个阶段的管理。

3统计技术应用的现状

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将自身的发展目光放在产量、利益以及短期效益上,并未将统计技术的应用真正融合到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中。延续传统凭感觉、靠经验方式来判断质量问题的来源,判断性失误一层接一层。

另外部分企业从事控制产品质量的相关负责人员具备的技术素质相对不高,在产品质量管理中并不能扩大应用统计技术的范围,甚至未发挥应有的实效。

4统计技术的应用有效强化,完善产品质量管理

依据真实可靠的数据应用科学统计技术,参与产品质量的评价,也即应用数据来表明质量的现状、预测产品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而真正落实科学化的产品质量管理。

(1)基于科学的理论依据前提下,进行统计技术的选择,避免原则性的违背。统计技术选择的首要前提,即是全面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落实统计技术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统计技术的应用水平,进而保证产品的质量。(2)统计技术是一项逐步更新发展的科学技术,方式各异多样。对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加大企业内部教育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全体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尤其是企业中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让他们更为熟练地掌握统计技术并充分应用到产品质量管理过程中。(3)健全各项生产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技术工艺规程,使制度执行真正落到实处。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数据无法得到有效信息,会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严重背离质量管理的初衷,所以必须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企业的质量文化要营造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人人具有强烈质量意识的氛围,进一步明确过程各环节的质量责任,使质量工作重心置于过程优化之中,要进一步倡导基于测量、基于数据监控所有过程及活动的工作作风,要以数据展示质量改进成果。

5结语

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关键性工具,即是统计技术。企业全面掌握产品形成过程中真实具体的数据信息,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此,企业要真正实现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升级、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就需要全面落实统计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相互协作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质量是产品价值的体现,标准是产品质量的目标,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有了标准,才能有效确认产品是否符合要求,才能保证产品质量,才能依靠质量优势树立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标准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一、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标准的产生,将商品的生产厂商与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企业依靠高质量标准的产品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消费者根据标准来衡量产品质量,以此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商品的产生依赖于工业化的生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无论是工业化的生产,还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标准的支撑,有标准才能实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才能顺利的开展市场营销。从当前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就必须要掌握国际通用的技术标准,以此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抢占世界市场份额。

对于产品质量管理而言,标准有助于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通过对标准的科学管理,能够合理控制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与此同时,对标准的管理还能促进企业加强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从而积极进行改进,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于标准的管理还能强化预防性质量控制,通过审查、复查产品标准来推动企业完善标准的节奏,使企业深刻认识到标准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对产品质量的预防性控制。在标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编制标准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产品控制的科学性,为产品质量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避免了标准编写错误的发生。例如保健食品的标准编写有生物制品和植物制品之分,如果该保健食品本身为生物制品,若是按照植物制品标准进行微生物检验,将无法控制食品的质量,导致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相悖。通过标准管理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将产品质量统一规范的进行检验和区分,不仅便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且有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对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产品质量管理的工作量,完善产品质量管理的环节和程序,提高产品质量管理的效率,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二、标准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在标准编写、落实、修订等方面出现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不良影响。

(一)标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编写问题

编写方面的问题多为编写不规范,或是标准内容不完整,或是与国家标准差异过大。标准格式不规范的现象很多,不少企业在编写企业标准时都未能严格参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编写格式,尤其是细则编写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标准内容不完整体现在编写标准时未给出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贮运规定等;与国家标准差异过大表现为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相比不一致,过高或过低,分析其原因有些企业在编写标准时早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些企业为降低产品成本而压低产品质量标准,有些企业不了解国家标准而使企业标准高出国家标准,还有些企业考虑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而提升企业标准高出国家标准,未能严格贯彻国家标准。另外,很多企业编制的标准没有质量分等,仅有合格品指标,而没有给出优等品、合格品等之分。

之所以出现标准编写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定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在制定标准时仅安排几个人起草,负责人批准后即予以,还有的未按照标准手续,调查、审查等制定标准的环节都被简化,个别企业标准制定时甚至未验证技术要求等重要内容。

2.落实问题

有些企业在编写完企业标准后,没能将企业标准有效落实,有的企业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和客户而走形式,还有的企业本身没有制定企业标准、检验产品质量的能力,也未委托有检验资质的单位负责产品检验。由于企业对标准的实施不够重视,想蒙混过关,导致有的产品标牌、说明书指标和标准不一致,甚至使用虚假合格证。

3.修订问题

在企业标准实施后,随着产品的改进应更新标准号,然而发现有不少企业因缺乏检测手段,不重视对标准的修订,仅仅将标准作为应付检测的手段,导致改进后的产品仍使用原产品的标准号。

(二)解决措施

1.要建立标准化组织网络,结合企业情况配置标准管理所需的人员和设施,尽量设立专职机构来保障标准管理职能的落实,为标准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人员、资金的支持,并重视从思想观念上给予教育疏导,以保证标准化管理的有序运行,充分发挥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注重对标准化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提高标准编写人员的能力,才能保证企业标准的水平。目前多数企业十分缺乏标准化编写人才,从外引进的难度和成本也很大,因此可以通过培训来逐步提高标准化人员的专业水平,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人员培训方面的支持,保证培训的质量。

3.规范标准的编写和修订程序,在编写标准前要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多方面征求意见,及时对标准草案进行审查和复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品的改进,标准也要随时进行修订,紧跟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步伐,以保证标准的适用性。另外,在编写和修订标准时,要注意向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靠拢,标准可以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样能够促进产品的改进。

4.企业在标准管理过程中可以积极向标准化协会等组织咨询,发挥中介组织的指导带动作用,借助标准化中介组织的力量开展人员培训等工作,以提高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关于标准化服务的中介机构有很多,包括网站、服务咨询机构等形式,企业可以结合实际需要选择中介组织合作,这样不仅标准化管理的成本较低,而且质量和效率有所保障。

5.企业的标准管理不应局限于企业自身,还可以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共同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既可以选择制定企业标准,也可以选择行业标准,这样有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标准化管理能力,更有助于行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产品质量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然而由于我国标准化管理起步较晚和部门职能交叉的缘故,标准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整优化,标准化管理将得到有效的规范,其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陈磊.标准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质量信息,2009年03期.

[2] 刘正和.产品质量监督中标准监督的重要性[J].质量管理资讯,2006年12期.

[3] 周伟 .标准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J].质监资讯,2007年10期.

[4] 马红艳.强化标准监督――现代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新的重点[J].检验技术信息,2009年11期.

篇(7)

采购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始,其质量好坏对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直接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石油企业,由于其采购产品大多用于井下隐蔽操作,因而对机械产品安全性能的要求极高,其采购产品质量好坏非但对企业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资金,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石油企业生产效率,我们需要严格把关采购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采购物质质量水平。

一、石油企业现行采购体制存在的不足

1.采购过程中,物资采购中心及采购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

在石油企业实际物资采购过程中,外部物资供应商乃至内部职员,通常均无法分清物资采购中心与采购管理部门,有时甚至出现两部门代行两者职能的现象,因而给采购工作带来不便。由于物资采购的归口管理不够完善,部门企业又将采购权向内部用料单位下放,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多头分散的自由采购现象,导致采购成本高效益低、内部监督难以到位。

2.物资采购渠道分散,部门冗余,采购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目前在物资采购方面,仍然采取买卖谈判以及订货会等传统的模式,但在国际上逐渐流行的电子商务网采购以及招标采购方面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同时采购部门繁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二十多家物资采购企业,而二级供应站共有200多个,职工工作量严重不足,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现象。此外,采购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有责任心的物资采购人员严重缺乏,并且在石油企业物资采购中因为人为因素引发的问题日益增加。

3.采购物资质量偏低但价格却偏高,且储备量较大,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为储备观念落后,同时加上重复采购以及盲目采购等,造成我国大多数石油石化企业当前储备的物资量很大,占用的资金量过多,导致物资出现严重的积压浪费现象。不少企业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直来那个监督检验制度,从而造成一些不符技术标注的产品设备应用与石油炼化工程项目之中,进而导致过多的生产事故隐患。

二、加强物资质量管理,提高石油采购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确保采购合同质量符合全面准确的要求

作为一项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采购合同对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因而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签订的合同能否正常履行以及供方能够将满足质量要求的合格产品及时地提供给企业。通常为避免企业生产环节流入不合格的产品,所以需要将产品执行的验收方法、质量证明文件、违约责任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等产品质量条款在合同中作明确规定。因此,作为石油企业,应当对石油采购的合同承办及审查人员进行相关质量知识培训,确保他们充分掌握对产品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如产品的技术标准、合格证以及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验收以及检验的方法、如何处理不合格产品以及质量争议的相关处理程序等。同时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应全过程实时地对产品采购活动进行质量监控,尤其是采购招标评标及签订合同的过程,更应严格进行把关。

2.建立并完善相应的采购物资质量管理制度及检验标准

为确保石油采购产品质量管理具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认真调查并清理,建立并完善一套科学使用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及验收标准,例如《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检验质控控制程序》、《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等,确保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履行严格依照经济管理合同进行,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采购计划、进货检验及验收标准等。此外,为尽量节省石油企业的有效资源,还应以采购产品的重要性为依据,对其进行分类并实行ABC管理,重点控制重要的采购物质。并及时将这些检验验收规范以及相关管理手段提供给有关部门,是指成为石油企业采购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对于一些重要的采购产品,部门企业当前还采取一些质量认可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3.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采购方式,方便企业对不同物资的采购

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主要靠采购业务员在市场上的采购能力,其需要的采购业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市场上进行采购活动。石油集团在内部指定专门部门实施采购计划时,应当加以严格的监督及审核,令采购过程变得更加合理及透明,从而有效预防部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弄虚作假(如拿回扣)等现象,以便使得采购成本得到有效减少。采购部门在采购时既能分散采购,同时也能集中采购,前者主要用于企业对物资需求量少且价值不大的情况下,由部门分散采购,可及时将企业需求物资提供给总部;后者则主要针对大宗型物品以及价值较大的设备。此外,在石油产品采购时,还应对物资价格、采购地点、物资运输方式以及付款方式加以综合考虑,确保在物资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适宜的采购地点及运输、付款方式,从而有效避免物资储备量过剩以及运输成本给企业效益带来的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综合考虑石油采购物资的质量与价格、采购地点以及相应的运输、付款方式等,依据物品价值、数量的要求来确定相应的采购方式,并且依据相关制度规范,各部门更加明确自身的职责,从而使得整个采购过程井然有序,有效避免了石油企业物资采购过程中的不必要损失,进一步提高了石油企业生产效率。

篇(8)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9-2

一、农产品特性与农产品质量特性

农产品是由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动植物体或以动植物体为对象的初级加工产品,如粮食、棉花、秸杆、禽畜鱼、牛奶、水果、蔬菜、饲料、面粉等。农产品有两大作用,一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和食物原料,二是为工业生产提供生产原料。农业生产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生产和服务产品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统一。农产品是不可间断的生命连续生长过程的结果,各生产环节只有继起性,没有并列性;农业生产活动有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劳动支出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于自然的光合作用过程和植物生命周期过程,它的直接产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碳水化合物,具有易于腐败、不易保存的特点,消费具有一定的时限性。业生产中劳动者在各个劳动环节的支出,只能在最终产品上表现出来。而每个劳动环节的劳动付出,对最终成果的作用程度难以计量。时间具有随机性,作业过程分散,这些特点决定其他人员如管理者,不可能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的活动实行有效监督。农业生产的这些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者在劳动时间的安排上必须灵活和及时。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也就更加难以控制。

由于农产品自身独有的特性,有关农产品的质量信息难以客观实时地测量,人的直接感觉不能发现和做出评价,必须借助仪器设备才能够检测出来,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性判断。农产品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有用物质含量、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用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需要借助高新仪器由专业人员进行检验鉴别。质量信息在农产品生产商、农产品流通中间商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现象,甚至最了解农产品质量的生产商有时也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的质量状况。农产品质量水平的评价存在动态性,在特定阶段,相对于一定的科技水平,农产品质量是安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认为安全的东西会变得不安全,消费者开始不喜欢原来认为是高品质的农产品。例如在温室大棚中经过化肥、温度控制等现代化种植工艺生产的转基因蔬菜,曾因个头均匀、色泽鲜艳备受消费者喜爱,但现在用传统农业方式生产的不使用化肥的农产品却被认证为有机农产品,成为市场上质量等级最高的农产品。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原理

理想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具备有效竞争机制的市场结构,能够约束经营主体采取能够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经营行为,明显有别于目前高度分散的原子型市场结构,其基本特征是:(1)农业平均经营规模扩大,达到一定水平;(2)产业链个环节之间密切合作,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达到合理水平;(3)行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合理,允许资本在合理程度范围内进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4)产品品种结构空间合理,经营主体具备差异化竞争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在价格层面展开竞争。

三、我国农业经营规模现状分析

农产品生产者经营土地规模分析。土地制度是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虽然国家承诺土地承包制度30年不变,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土地承包权在农村集体内部平均分配,因为农村集体内部人口的变动,农户实际承包经营的土地实际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且中国各地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但以农户平均拥有的土地数量,也能够大体反映农产品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水平。

农产品生产者经营土地收入分析。我国仅仅占有7%的世界耕地,人口却占世界人口22%,以如此低的土地资源成功自主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实现小康水平,证明农产品生产效率较高,农业取得巨大成就。

我国农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基本经营制度,决定农户作为独立的农产品生产者,数目众多。虽然农产品总量很大,但户均生产农产品数量非常小。2005年,水果平均产量61.6公斤、猪肉平均产量32.2公斤,奶产品平均产量11.3公斤,水产品水平均产量8.5公斤,粮食产量较大,也仅仅是375.8公斤的水平;上述人均生产农产品数量,乘以户均平均人口(户均不到4人),就是我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平均农产品产量。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户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户均产量受经营规模制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四、经营规模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农户难以维护正常的自然环境。响农产品质量的环境污染事件,多是由农业以外的人类行为引起,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周边土地、水源和大气的污染。当影响农业生产的污染行为发生时,肯定会损伤涉及到的农户的利益。损害发生时,农户的抵御意愿和行为非常有限。原因之一是,农户因规模经营狭小,农业生产活动给家庭带来的收益绝对值较小,环境污染给单个家庭带来的损失不大;同时,因为规模狭小,农户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对抗造成污染的企业;司法途径解决的不确定性,也会使农户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原因之二是,良好的自然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分散的农户在对抗附近企业造成的污染。

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使农户既缺乏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意愿,又缺乏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能力,高质量农产品不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能够生产出来的。相反,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经营规模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规模经济源自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个方面。从内部规模经济看,经营集中有助于分担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成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同时经营规模扩大可以提高农产品经营者的财力水平和预期收益,从而提高经营者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动力和能力。从外部规模经济看,生产的集中使分散的交易能够有组织、高效率地进行,为经营者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如享受折扣、送货上门、技术服务等,大批量交易还能够降低流通费用,享受规模流通的优势,大规模经营可以提高经营者面对投入品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的市场地位,增强谈判能力,从而可以获得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生产条件和获利能力。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农业经营规模制度安排

通过产权组合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按照合作原则,以促进其成员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入股,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并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经济实体。家庭经营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能节约监督费用,但形成分散小规模经营与外部大市场之间的冲突。在家庭独立生产基础上实行自愿联合,以消除家庭组织分散化、规模小、实力弱、不能很好融入市场的制度缺陷。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是许多农户的横向联合,为之提供资金融通、产前采购、产后加工和运输等服务的经济组织,它是农民在农业家庭经营基础上,为了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地位、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农业盈利空间,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运销和加工、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农业信用融资的一种企业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走向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必然结果。

通过产权组合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法人地位,使企业组织能够聚集必要的资源,具有行使生产、研发、销售等独立市场行为的能力,而且受国家法律约束较强,内部管理和组织行为较为规范。在分工合作效率、行为自律、组织能力等方面,企业组织制度优于个体制度。企业制度能够扩大农产品生产的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济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好处。理论上可以证明,现实中也可以看到农业企业可以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市场价格高出普通农产品数倍,可以获得远远高出分散经营同等面积土地的收益。

通过农业核心技术分离建立专业化组织。农业生产以生物的自然生命为基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传统农业认为整个生产过程为核心技术,难以进行分解,限制农业生产过程的劳动分工专业化。农产品生产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分散化小规模经营,在传统农业观点之下,必然引起农产品生产过程所有环节都在小规模模式下进行。农产品生产环节专业化组织的服务领域比较广泛,既包括以提供种子、化肥、资金为内容的产前服务,又包括以田间管理等为内容的产中服务,也包括以销售、储运、加工等为内容的产后服务。只要这些活动可以从农产品生产环节分离出来独立进行、专业组织可以专用设备和技术提高作业效率、作业结果比较容易衡量,农户与专业公司之间的交易便能够顺利进行。农户把这些生产活动交给专业化服务公司去经营,公司按照技术规程和合同条款要求为农户服务,农户则按照合同向专业化服务公司支付费用。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J].农业质量标准,2003(1):4-6.

篇(9)

二、工作目标

通过“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促进企业质量意识普遍提高,强化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杜绝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群众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三、主要内容

(一)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继续深入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促进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并积极组织名牌产品的申报。

(二)加强对我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对市级重点监控产品扩大监督检查和抽查覆盖面。

(三)组织好各项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落实我市20项民心工程之一的家具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工作部署;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区域性质量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处罚力度,惩治违法行为,有力震慑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四)组织对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的全面巡查,对重点获证企业持续保证能力进行专项检查,做到问题企业限期整改,违法企业依法处罚,坚决打击无证生产违法行为。

(五)全面贯彻《食品安全法》,深化食品企业日常动态监管,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完善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质量档案;抓住区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食品安全重点区域整治,防止发生区域性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提高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六)组织开展起重机械和压力管道元件等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加大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治理和安全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使用特种设备行为。通过对起重机械和电梯维修保养单位的自查、检查和对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单位摸底排查,建立相关台帐等措施,排除特种设备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认真为企业开展标准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平台的作用,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准确、及时地提供标准信息服务。

(八)开展以涉及民生的计量器具为重点的专项整治行动,查处无证生产、打击假冒伪劣和计量作弊等违法行为。

(九)加强对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提高认证质量。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对“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扎实、高效、有序展开。我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局“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质量管理科。

(二)注重宣传,扩大声势。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加大对“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质量和安全年”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三)精心组织,密切配合。

篇(10)

产品质量义务是指产品质量法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和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要求。网购是销售者直接向消费者提品的过程,主要涉及到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根据《产品质量法》,销售者应当承担以下产品质量义务:

1.进货时的产品义务,即销售者在进货时必须查明货物的质量、合格证、生产日期、认证标志等是否完整齐全,拒收不符合产品质量法的产品,坚决抵制伪劣产品。

2.销售前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即销售者在进货以后、销售以前对产品质量负责,不能忽视可能引起的质量问题。

3.保证符合产品标识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假冒产品标志。

4.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不得掺杂、掺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的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

(二)网络销售中违反产品质量义务的表现

在实际网络交易过程中,违反上述产品质量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其中最常见的为以伪劣产品假冒知名产品,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1.假冒知名商标。

例如,网上热销的“某”红枣产品,大部分为假冒产品,2009年,郑州市查封大量仿冒的“某”红枣产品生产销售窝点,其中90%的仿冒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

2.以伪劣产品冒充名牌正品进行销售。

以网购中日益兴起的海外代购为例,据报道,海外代购的许多产品均是名牌产品的真瓶子灌入假产品,海外小票、IP地址均系伪造。

3.产品与说明不符,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皮鞋、毛绒布制玩具、羊绒针织服装等14种电商产品进行抽检,502批次中近三成产品不合格。其中服装类产品成分含量不实情况严重,11批次号称羊绒服装的产品未检出羊绒成分。

二、网购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网购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由于其交易平台的特殊性,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因此比传统交易中的商品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一)产品展示过程存在缺陷

网购产品以图片、文字说明进行产品展示,而图片和文字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选择性,一些商家的图片并不是实物拍摄,而是直接复制使用其他商家的图片,极易混淆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即使是实物拍摄的图片,也无法全方位展示产品的质量情况,且为了达到美观效果,多数产品图片会进行后期修饰,消费者仅通过图片也无法真实掌握产品尺寸、颜色等重要信息,给一些商家创造了销售问题产品的机会。

(二)网络数据易修改

多数网购消费者习惯通过已有的产品评价来确定产品的质量,由于网络数据可以任意编辑,一些商家会将差评更改为好评,或为自己提供大量好评,以此误导消费者的选择,掩盖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的事实,使产品质量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

(三)商家身份难以确定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多数网络交易平台提高了商家入驻条件,要求入驻商家需提供身份证信息、工商注册信息等。但这些信息的提交只是以数据的形式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难以确定其真伪,而大部分购物网站只是向买卖双方提供交易平台功能,缺少足够的人力、物力对商家信息进行验证、把关,难以确保商家的真实身份,一旦网购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相关监管部门仅根据商家在网上的注册信息并不一定能找到其本人,给后期的监管工作造成困难。

(四)法律的规定存在不足

作为新兴的销售方式,网购从出现到繁荣,只用了短短数年时间,法律的制定却未跟上其迅速发展的步伐,直至2014年,网络销售者工商信息公示、发票出具等常见问题才在《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和部门规章中作了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且虽然上述法律和部门规章规定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的责任承担主体,但对于具体的赔偿方式、数额等并未作明确规定,不利于惩罚措施的执行。

三、网购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为保障网购产品质量,维护网络交易秩序,需要平衡销售者、交易平台、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和义务,建立权责统一、三者各司其职的质量管理制度。

(一)制定法律明确销售者、交易平台的义务

1.销售者法律义务

网店商家是网络交易中的销售者,与传统实体商家相比,网店商家最大的特点是身份的真实性难以确定,这也是网购产品质量难以追责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已颁布《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并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但是却未规定违反“工商信息公示”义务的后果,对于个人商家的个人信息公示也未有体现,这使得“信息公示义务”条款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因此,法律应对网店商家的身份验证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完善网店商家“提供真实身份证明”义务的规定,并规定违反后果,对提供虚假身份证明和工商注册信息的商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2.交易平台的法律义务

交易平台毕竟不是专门的审核部门,通常情况下只是提品交易中介和技术支持服务,让交易平台确保销售者身份的真实性在实践中仍有难度,因此,法律应强化交易平台的网站管理和技术管理义务。如规定交易平台应发挥网站管理作用,完善现有的商家信誉体系,通过对差评或投诉次数累计到一定程度的商家拉入黑名单等模式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商家。

篇(11)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这是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全面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并科学预测未来的基础上,就新世纪质量发展做出的科学论断。在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优劣将决定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成为和平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产品质量即是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固有特性,如产品的各种物理特性、产品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简言之,就是产品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有用性和效用性。

1.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质量意识不高

企业质量意思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主质量意识不浓。受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不少企业的高层领导尚缺乏适应新形势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知识。许多企业还未确立指导企业长远发展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员工质量意识缺乏。一些人员往往认为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几个人的事情,与己无关,对出现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同时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员工质量意识与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准则存在差距。

1.2质量体系不健全

企业受制于人才、管理水平等因素,其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简单,职责不清,部门间协调不足。无法有效的制定质量管理方针、目标,没有清晰的可操作的权责分配控制架构,大大限制了其产品质量。

1.3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缺陷

据调查,我国企业应用控制图控制生产过程的比例极低,采用工序能力分析等质量方法的为数很少。质量检验仍是控制质量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粗放型管理仍占主流,由此导致不合格品损失居高不下。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序流程控制不足,对工序操作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不力;二是产品质量检验存在缺陷,重视度不够以及检验方法单一,都影响了质量控制效果。

2.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策略分析

2.1加强和培养质量意识

①发挥企业主的影响作用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来源于管理。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的定位及工作支持程度也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

作为质量改进的领导者,各级管理人员要负责传达质量改进的目标并保证全体员工真正理解;要培育一个交流沟通、互相合作的环境,创造必要的质量改进的环境。

②建立高质量管理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质量文化的竞争。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③加大对员工质量意识的激励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人,这就要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在内部推行民主管理,积极采用员工的合理建议,制定“零缺陷”活动计划,增强员工的民主参选意识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应把全体员工的工资与质量挂钩,推行质量工资制。

2.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是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在组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载体,他包括企业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活动;在组织外部,它用于证实组织的能力,表明组织有能力向顾客提供符合要求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此外,市场导向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遵循持续改进的重要原则。

3.加强过程质量控制

3.1建立标准化、制度化的生产工序

重视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从市场研究到开发、设计、制定产品规格、制定生产工艺、采购原材料、直接生产过程、工序控制、质量检验、产品测试,再到销售、售后服务,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产出。在这一过程中,管理水平越高,如先进的工艺安排、准时生产制、ERP物料管理系统等管理手段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而且也体现了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3.2加强质量检验的力度

①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

②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做原始记录,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实行质量追踪。同时要把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职能紧密结合起来,检验人员不但要负责质检,还有指导生产工人的职能。生产工人不能只管生产,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要先进行检验,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相结合;

③要树立质量检验机构的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任何部门和人员都不能干预,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

注:本论文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生产运作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09A08。

参考文献:

[1]张桃生.中国中小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郑.中国产品质量的综观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