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中突出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二、思维方法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个别一般个别”的程序,探求新知以“个别一般”为主,坚持归纳法为主,演绎法为辅。让学生在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中,拥有获得新知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多设计讨论、辩论、演讲、调查等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四、实施程序及要求
本模式由搜集信息、导入新知、探究新知、集结观点、运用实践、加深拓展等六个环节构成。下面以《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把新授课的实施程序及要求作一说明。
(一)信息搜集
此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准备。由于新课程中,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要树立以课标为中心的思想,广泛收集各种教学信息,为落实课标服务。为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研究所学教材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规定,把教材、教参等相关教育资源分析透、把握准。研究教材能否落实好课标,若不能,还需搜集其他信息,为落实课标要求服务。然后根据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方法,设计出易操作、高效益的具体教学活动程序。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先看课标要求如下:
我们把这一标准与教材内容对比会发现:教材中描述了四种消费心理,课标要求是描述几种消费心理。这种差别告诉我们对消费心理不能固守在教材中的四种。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把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如:爱美心理、安全心理等列入教学活动的范围,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消费心理具有多样性。
(二)导入新知
此环节要巧设新颖的开头导语,来激发学习兴趣,其具体方法多样,在新课程实施中要尽量多采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现象,选取典型生动的事例导入,会让学生感到知识与生活贴近,能更好地增强学习兴趣,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的导入,就可以中学生当今典型的求异爱美心理引发的消费行为导入,既引发兴趣,又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本框第一个问题:消费心理面面观。
(三)探究新知
此环节是落实课标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新型师生观,倡树教学民主,积极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促进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消费原则进行逐一讨论,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生活中的获得的体验,对同一消费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实现在价值中突出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四)集结观点
经过一系列的新知探究活动,学生在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中,必然获得一定结论,即得到了正确的价值标准,这些结论性的知识,需及时归纳梳理,以使学生今后准确规范地使用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新知探究结束后,可以以图表或提纲的形式整理本框主要观点。
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观点集结如下:
1、消费心理面面观
2、做理智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五)运用实践
精心设计适量的习题,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型要多样,倡导开放的综合的题型,既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着眼发展能力的培养。选题要贴近社会生活,突出联系实际,富有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可运用下题。
最近,雷晓燕一家正在闹矛盾。雷晓燕的爸爸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拥有上千万资产。爷爷从乡下来城里后,爸爸花一千多元到酒店为爷爷义不容辞接风洗尘,又花几千元为爷爷购置生活用品。爷爷非常生气,看什么都不顺眼:晓燕正在上高中,好好的衣服说不穿就不穿了,说买就买,要那么多新衣服干什么?一到周末就下馆子,一出手就是几百元;春节快到了,父母又计划着贷款买车,开私家车去海南旅游过春节,这要花多少钱?这不是把子孙的钱都花了吗?爷爷大骂爸爸是“败家子”。
你赞成谁的消费行为?请说明理由。
(六)加深拓展
此环节作为课下作业安排,以丰富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锻炼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如:《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框,可这样安排:
前言
体育消费目前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消费,在日常生活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消费者是体育消费的主体,了解体育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无疑是我们研究体育消费的立足点。体育消费者在购买体育商品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消费欲望,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和结构写作论文。青少年是体育消费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城市青少年是体育消费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标准,青少年的年龄界限定在13周岁至25周岁。它既包括一部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包括一部分19-25周岁的已成年人。不论是在个人消费方面、家庭消费、社会消费趋势的影响方面青少年群体都表现得相当积极。同时青少年作为未来消费的主流、未来消费的意愿领导者,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影响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的走向,其参与体育消费的程度会影响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本文试图通过对城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归纳出这一人群的体育消费特点,以此为有关部门指导青少年体育消费,提高其体育消费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沈阳市13周岁至25周岁的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行为。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笔者通过对沈阳初中、高中以及社会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关于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了解其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同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问卷共发放500份,回收365份,有效率为73%。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当代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方面共有的特点
1.当代城市青少年视体育消费为时尚消费,把体育消费看成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青少年向来是求新,求奇,走在时代前面的先锋,体育消费中的部分内容就是时尚的象征,首先在品牌概念盛行的今天,运动服装以它新型的款式,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强烈的现代意识,时代感和个性感更是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眼球;其次运动项目也成为引领当今时尚消费的流行因素,无论足球、篮球这种传统项目,还是轮滑、单板、攀岩这种新兴项目都深受青少年的喜爱;最后,体育明星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所崇拜的偶像,尤其雅典奥运会之后,刘翔、姚明等已经成为青少年眼中的明星,从而带动了追星一族的体育消费。
2.当代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意识较强,消费观念超前,但尚未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青少年由于受年龄、社会阅历的制约,其体育消费观念虽已初步形成,却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只是停留在把体育当作游戏的意识层面上,觉得好玩、感兴趣才去消费,属于感性消费。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城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比较超前。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人受传统自给自足经济的影响,形成了“量入为出,略有盈余”和“先攒钱,后消费”的消费理念;而当今的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下成长起来的,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观念、思想影响较大,有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消费观,这无疑是对中国千百年来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就为青少年体育消费创造了首要条件。在进行青少年年均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中显示,几乎不花钱的占11.8%,50元以下的占23.6%,51-100元的占24.5%,101-200元的占22.6%,210-500元的占12.4%,501元以上的占5.1%。
3.当代城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结构与成年人的体育消费结构相比趋于均衡体育消费结构主要包括实务型消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总的来说,与成年人相比,当代城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结构趋于均衡,虽然实物型消费仍居主导地位,但比例逐渐下降,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消费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沈阳青少年体育实物型消费占总消费的54.8%,体育劳务消费占34.9%,观赏型消费占10.3%。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另外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尽管属于一种强制性的教育行为,但它却十分“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促进了他们在课外的体育观赏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
4.由于年龄的原因,青少年体育消费具有自愿型和非自愿型兼有的特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愿型消费占主导地位由于青少年对体育知识了解程度低,选择范围较窄,加
之其消费具有对父母的依赖性,他们在购买行为上一方面要求独立,另一方面又缺乏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其购买心理与行为常形成矛盾。因此,笔者将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大体上分为自愿型体育消费和非自愿型体育消费。在被调查的对象中,自愿型的体育消费者人数占到总人数的56%,非自愿型的占到总人数的44%;自愿型的体育消费内容以体育用品为主,尤其是运动装备,非自愿型的体育消费以体育培训为主,主要是家长为了孩子的素质技能培养或升学等因素的考虑而为孩子选择的。
笔者认为,自愿型体育消费是指青少年由于对某一体育项目或用品发自内心的喜爱甚至狂热而自觉地要求购买该体育商品。这种购买行为往往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城市青少年大多喜欢猎奇,追求新颖时尚,因此青少年对体育活动内容的品位需求远远高于成年人。首先,体育服装上要求款式新,追求名牌,他们常以拥有“名牌”而自豪。其次,运动项目上他们追求前沿的、刺激性强的项目,如轮滑、攀岩等代表时代潮流的项目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同时这些项目也体现了他们的年龄优势。第三,当代城市青少年大多是在校读书的学生,校园这个人群密集的地方容易形成相互攀比的行为,跟随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也比较严重,由于新潮前沿的体育运动是时尚的象征,多数青少年都有一定的虚荣心,因此体育消费也成为学生之间进行攀比的途径,从而引发了他们的体育消费。
笔者认为,非自愿型体育消费是指并非出自青少年的意愿而从事的体育消费活动。这种消费活动主要是在家长的带领下完成的,受家长的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体育方面有所发展,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在孩子的体育教育上投资,把孩子送到专业教练那里去训练;有的家长想让孩子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就会给孩子报一些专项培训班;有的家长只想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或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良好的道德情操等,就会带着孩子去观看竞赛表演或是带着他们去参与各种体育运动,这些活动都带动了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虽然其中一部分青少年开始时可能是非自愿或被迫去参与或观看比赛,但后来可能发展成为自愿行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青少年,在体育消费的状况以及消费观念、心理和消费结构是不同的。笔者将青少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
1.在校初、高中学生体育消费特点
首先,18周岁以下未成年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在校中学生,他们当中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是迫于升学的压力,高考时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加分,所以可以加分的体育项目容易受到重视,家长也愿意出钱培养孩子。其次,体育活动时间是保证体育消费的基础条件,由于中学生课业负担都很繁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少,因此中学生的课业或多或少的限制了他们的体育消费。据调查,由于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占42.3%。再次,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几乎成了中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日常着装,这一点是任何年龄的群体都不具备的。最后,由于年龄的原因,特别是初中生的依赖性很强,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有人陪伴,据调查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要和同学在一起的占70.5%,排第一位,需要在老师指导下的占23.6%,排在第二位,而独自一人的只占5.9%。
2.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与上述初高中学生相比,在校大学生一般都在18周岁以上,他们的体育消费目的比较明确。除了满足健身要求,他们进行体育消费还可以满足社交、娱乐需求。其次,大学生学习负担较轻,主要以自学为主,因此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为他们的体育消费创造了基础条件。第三,大学生一般都住校,受父母约束较少,比较自立,因此以自愿型消费为主。
3.18周岁以上参加工作的城市青年体育消费特点由于受教育程度会在一定意义上限制着体育消费,因此有必要把城市青年分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和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以区别他们在体育消费方面的差别。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在进行体育消费的时候表现得更理性,更具科学性,他们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系统的体育教育,了解运动方面的一些常识,因此他们大多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消费;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易冲动,跟潮流,追时髦。其次,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体育消费意识较强,目的较明确,他们更清楚体育运动的益处,因此他们体育消费往往是主动消费,比如他们会有“我要去健身”这种主动思想;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和流行元素的牵制,有一部分消费属于被动消费,比如有些青年人看身边的人去健身,会产生“我也去健身”这种被动思想。最后,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体育消费的文化色彩较浓,并且较善于计划,控制性较强。这一特点,也可以延伸至在校的大学生。
三、建议
1.指导青少年体育消费,应着重培养青少年的体育消费意识,指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促进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与游戏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笔者认为体育应该是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出来的最好途径,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可以使青少年脱离庸俗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体育消费可谓是一种积极的消费方式。
2.培养在校青少年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学校体育教育,可以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关于体育消费常识的简介。体总网的一条报道标题为“学校体育迎来突破性发展体育消费平均397.42元”,可见学校体育在体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3.对于那些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了的城市青年,则需要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如在大众媒体上穿插一些体育消费知识或在社区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等,正确引导其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载自黄志坚.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1(中国青少年研究网—专题研究报告2003),
2曹可强.论居民体育消费的特征.《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张辉,罗建英.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刘峰.陕北城镇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辽宁体育科技》,2005.1
1、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在满足于是什么,而要深究为什么了,因而高中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下,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政治教学要求教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政治理论,让他们身临其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或高效学习,使他按自己的性向尽可能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站在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学习成功的角度来考虑、选择教学方式,让教学方式成为学习的拐杖,而不是教师讲技和讲艺的展演。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标准》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的建议有: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参加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撰写小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要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文摘、百科全书等)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高中政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
3、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应用于政治课堂教学,并与政治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可以提高政治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渠道,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48-03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可以运用于学科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品德学科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的变化,更加迫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思想品德课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根据教学的内容指导选择研究的课题
如何根据初中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一般地说,要把初中政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作为研究的课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和拓展知识。例如,根据初三教材内容,可以设计出一些拓展性研究课题,如“本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状况及作用”“为自己设计合理的消费方式”“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思考”等。又如结合当前中学生盲目攀比消费的现状,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合理消费观念”。此外,我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或者查阅收集其他相关的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尽管不少学生研究的“成果”仅仅停留在对所搜集的信息材料的加工整理,但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2.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注重向研究性学习方向发展,结论与过程并重,有助于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探究空间。例如初三《关注经济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的政策态度”作了如下表述:“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但教材并没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不监督和管理、监督和管理不适当的后果是什么。在教学中笔者没有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结合本地经济模式实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生活中发现的困难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可见,要学得实际的学问,就必须从生活出发,把书本的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根据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设计课题,例如“台湾倒扁的思考”“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思考”“我校学生的消费观”等,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史料,或者通过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形成小论文。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上华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尽管学生的论文比较浅薄,但通过研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也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懂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究,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学生主动参与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
①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亲自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过程,如自己选题,设计活动计划、步骤,设计调查问卷,亲自上网查找资料等,从而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上华镇中小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充分通过对所在村居调查访问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因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②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学生以课题分为小组,一起查找资料,一起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互动合作探究;同时又在论文报告会、辩论会或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分享成功的喜悦。可以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并不是所得到的研究“成果”,而是探究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和所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
2.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是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来体现的。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①选题的指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选择有代表性又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开展的题目为课题。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又必须考虑其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如在学习初三《学会合理消费》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XX学校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这个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且选题的切入点比较好,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包括能力、兴趣、需要);又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操作性强。又如在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关于传统文化问题时,有部分学生选择“潮汕文化的探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尽管社会价值大,但可行性小,因为这个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涉及的范围太大,按初中学生的能力、精力、知识一时无法完成。因此建议学生把课题缩小,选准一个切入点去探究,后来学生确立了“潮汕功夫茶的探究”“潮汕民居建筑艺术的探究”等,最终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师给予选择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小学就开始有独立消费的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花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例如购买衣物:饰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上网交友娱乐等方面,虽然高消费的学生并不多,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强,在一些变味的人迹关系的影响下,难免会模仿。
因此,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
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
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3000二: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一年有余了(当然,如果按开学时间来算自然是不大到一年),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仿佛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是啊,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心总是会感到些许欣慰吧!不再多言,且说这个暑假我是如何度过的吧!
坦白说,本打算在暑假里到工厂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附近的工厂里都没有熟人,厂子里似乎也不缺人,远的工厂里就更不可能找到活干了(也许是不够远,后来听说许多同学都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回家,由此不免感到有些惭愧)。倒是在一开始找了一份在饭店端盘子什么的工作,不过离家较远加之还要上夜班,所以必须得住在那儿,后来让我给推辞掉了,因为那样一来几乎天天不能在家了,而我想多陪陪母亲。就这样一连十多天都闷在家里,没有找到任何工作。 一天接到高中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是次日七八个同学小聚一下,心想也是,毕竟一旦开学而同学又不在同一个城市,连见面都不太可能,更别说弄一个小小的聚会了,遂决定参加聚会。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聚会那天中午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大家无话不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有两个同学大一一年利用空闲时间自己挣了不少工资,更重要的是他们藉此锻炼了自己在社会上闯荡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个同学就在这个暑假办了一个补习班,收了五六十个即将上高中的学生,保守估计一个暑假下来净赚几千元。其间,社会一词必然成为话题的重中之重,彼此交流闯荡社会的经验、趣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一顿饭的工夫,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已经相当落后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恐怕多半是纸上谈兵吧!因此,我自是沉默而少言,有同学禁不住问我这个暑假没出去打工?我如实诉说,不想同学竟帮我出主意,他们比较了解我的性格,有些内向,所以出的主意多半是要我突破自己,多和人打交道,说在社会上不会交际是不行的!最后,一同学说暑假有很多商场都在搞活动,恰好他姨市某大型超市的经理,说可以帮我问问她那要不要人。我欣然说好!不几天同学打来电话叫我去他姨在的那家超市工作,同时还有另一个同学和我一块。 到那儿之后,工作并不是当售货员,而是这段时间超市在搞家电以旧换新的活动,也是顺应国家号召家电下乡的举措,而我的工作就是负责向市民宣传这一活动兼咨询员的身份。具体细节,在下文中会有详细说明。
那是一个有点阴的早晨,给我介绍工作的那位同学和我一块去了那家大型超市,到那后与另一个参加工作的同学会面,然后我和那同学一块被引荐给给我们介绍工作的同学他姨,我们都很有礼貌的称她为姨。随后,她把我们俩领到了一个会议室,让我们在这先休息休息,过会儿会有人来告诉我们具体的工作流程等。是时,会议室已经有几人学生摸样的人在那儿了。大约十分钟后,来了一个二十五六岁的男子,进门后他做了一个极其短暂的自我介绍,随即切入主题,现在由他正是为我们培训。 他发给我们一人一张活动宣传传单,不等我仔细看那张宣传单,那人便像我们介绍起来:我们这次搞的这个活动叫做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看着那张传单,你看那个电视是不是标有两个价,一个是原价,另一个是以旧换新价。什么叫以旧换新呢?怎么个换发呢?传单上说的很清楚,但是我还是要跟你们讲一遍,因为你们得比一般人更加明白,你们说是不是?!在座的有人点头,有人说是,还有人在莫名的偷笑。那人接着半开玩笑似地说道认真听啊!这可不跟你们上课一样,上课走个神一般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是吧?但是在这,一会没听明白给我走人。我们都笑了。笑后想想,他说的很在理,等到真正参加工作时,如果态度不认真负责,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失去这份工作! 那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跟我们解释,不仅脸上的表情丰富,肢体语言也很有特色,似乎生怕我们不能理解他所说的任何一个字:所谓的以旧换新就是把旧家电折合成一定的现金,当然这现金不能兑换,只能用于买传单上的那些电视机,旧家电不一定非得也是电视机,什么洗衣机、电磁炉的,只要是家电就行,当然手电筒是不行的。我们又是一阵欢笑,渐渐佩服起他的幽默来,这家电呢,不论它坏没坏,不管它坏的程度怎样,都能拿来换。当然有人会问,21英寸的旧电视跟25英寸的旧电视折合一样的钱?对!大家都知道,旧家电回收后就只是拆它的那一点稀有金属,而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家电这部分的含量都是差不多的。说句实在话,旧家电值不多少钱,关键是国家补贴的那13%。不同价位的电视优惠不同,你看那传单上,是不是越贵的优惠的越多?我看了一下,的确是。
培训临近结束,那人说道大家都明白了吧?不懂的抓紧问一次机会,两次机会,好,没机会啦!我们只是笑,听他讲的那么细,谁还会不懂呢?看见我们都懂了,他接着说好。看来大家动明白了,那现在我给你们分派一下任务和地点,咱们还有几个分店,总店这边就留两个人。一会呢,你们每人拿一摞这个传单,到时有人向你们咨询时发给他一张,再一个,不咨询的碰上了也发一张。发了他不就咨询了嘛。你们工作的地方呢,条件还是很好的,到时候在超市门口外边搭一个帐篷,你们就在那个帐篷里,有人就会过来问你们了。之后,他给我们分了工作地点,我很幸运的留在总店。
其实,在以前我曾见过这种活动,所以这次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没用多大点功夫我就熟知各项事宜。于是,不自觉的在心里做着各种各样的实景模拟,甚至在想到时要不要说普通话。想归想,还是要付诸实践才行。半个小时后,我已坐在帐篷里当起了咨询员,面前有张桌子,桌子右前方竖着一个牌子,上写着咨询处,而帐篷上也挂有横幅家电下乡 以旧换新。看着感觉着这些,心里莫名的感到一种自豪。原以为是两个人同在一顶帐篷里工作,不想却是分开的,超市有两个入口,可谓前后门,所以一个门口搭了一顶帐篷。不过,自己干就自己干,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的第一个服务的对象是一位老大爷,他说一口地地道道的本地话,受他影响我怎么也说不出普通话来了。老大爷似乎对一切都很好奇,一直在问,问得很是仔细,我并没有感到厌烦,反而觉得能把我知道到表达出来,从而让别人明白,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情。我发现在我耐心给老大爷解释的时候,老大爷的身后旁边又都聚集了好些人,他们都在全神贯注的听我讲解,忽然感到一阵紧张,在这之前我哪有当着这么多人说这么多的话过呀!我想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生活吧,与人打交道,没什么可畏惧的,想到这先前的紧张渐渐变得很淡很淡了。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知道的以及自己的理解统统告诉人们,看见他们带着一种理解了的表情离去,真的很是欣慰!
作者简介:徐菊红,女,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漫画、广告、地图、清单、目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以《经济生活》为例,全书中图文类72处(不包括综合探究),图类(包括曲线类,柱状图和饼状图)6处,漫画类6处,表格类2处,此外,还有一些凭证单、地图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经济生活》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它们与教材正文内容交互补充,相互契合,能够很好地承载信息,是新课程生活化理念的载体。
一、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原因
1.对于教师而言,首先,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合理使用“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增强彼此的信任、理解。而大量的思维火花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因此,研究“非连续性文本”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也符合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的需要。其次,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挖掘和使用,并能在备课、授课和评课,甚至作业布置、课程评价中注重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材研读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对于学生而言,首先,有助于启发诱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面对枯燥而生硬的政治理论,学生易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进而学习动力就会下降。“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非连续性文本”用表格、图象来综合信息,是教材重要的“语言”形式,包含着教材所要表达的很多“言外之意”,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更好地巩固知识。其次,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阅读并理解“非连续文本”的主要任务:一是寻找信息。学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图表、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相联系,从中发掘、整理信息,从而发展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要学会把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并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统一。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因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经典精炼,设计生动新颖,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3.对于政治课程而言,“非连续性文本”紧密围绕教材内容主旨,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而融人教材中。有的是对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的是对难点内容的注解,有的则拓展了想像空间,其实质就是对教材正文的延伸和具体化。因而,重视“非连续性文本”有利于挖掘教材资源,盘活教学内容,使教材知识能以更加连贯的方式组织起来。
二、使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
1.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精讲知识,创设情境,使之成为“情境教学资源”。首先,以非连续性文本为桥梁,巧妙导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起点与关键,导入的设计将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用漫画、图表等“非连续性文本”导入,有利于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渲染课堂气氛,从而缩短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效进入课堂。以“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为例,在介绍每种理财方式前,教材均配有图或表,教师可充分利用,有效导人。比如,关于储蓄存款,可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一图,设置三个问题:1.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连年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人们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3.人们把钱存到什么地方?尤其通过对第二问的思考,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人们把钱存人银行是为了获得利息,所以储蓄存款是投资理财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三问则引出“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再如,“面对经济全球化”一框,可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教材中的两幅图片:“中国市场上的外国货”和“外国市场上的中国货”,使学生直观感受经济全球化,明白商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的商品?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以此调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自然地引入课题。可见,此类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能让学生动起来,让图表活起来,从而在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中顺利导人。
其次,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载体,有效讲授。教材正文基本上采取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方式,大多比较抽象,而“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多样,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在教学中重视对非连续文本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教材内容,有效把握教材知识,并综合各方面因素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搞清疑点,进而有效落实书本知识点。比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如果直接提问“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因素决定”,这显然超越了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类似于“填鸭式”教学。因而在突破该难点时,可以借助教材中“专家点评”相关资料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小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进行如下操作。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价值怎样形成?由什么决定?生:在劳动中形成,由劳动量的多少决定。师:劳动量很抽象,应该怎样衡量?生:看劳动时间。师:现实中生产同一商品的企业很多,应该以谁的劳动时间衡量价值量?(表格呈现甲乙丙三家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进一步提问:该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由哪个企业的劳动时间量来决定?此时,学生中会出现分歧,有些学生认为是甲乙丙中的某个企业决定价值量,还有些学生认为不是由甲乙丙这些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对此,双方展开辩论,各自阐述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接下来进一步水到渠成解释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相关知识。在本案例中借助“非连续性文本”将繁琐问题简单化处理,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再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一框中关于“生产决定消费”的四方面具体体现是重点,但知识点容易混淆。在此,可以借助书本“今非昔比”图片进行如下讲解:在古代,位高权重的皇帝为什么都不能坐上飞机、使用空调?结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古代皇帝只能坐马车出行,而我们可以选择坐飞机出行,这说明什么?结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坐马车与坐飞机哪个更方便?结论: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古代没有飞机人们就不会有坐飞机的欲望,而现在正是因为飞机的存在使得人们考虑选择飞机,这说明什么?结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借助书本的图片,并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教材中有很多类似的图片或文字资源配套知识的教学,这些图文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设疑启思,提升能力,使之成为“能力训练资源”。深化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理解能力,其设置为能力培养搭起了一座桥梁,使之更有效地融人书本知识的学习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各种形式的“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能力。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对图文的分析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提高学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重组各种知识,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疑中学,培养质疑精神,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公司的经营”一框,多处呈现图片、表格等信息,可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设置以下思考或探究环节:1.分组成立一家公司,并介绍自己的公司;2.要想使自己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该如何努力?3.如果经营不善,最终可能会有哪些后果?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公司含义、类型,公司经营成功的措施,以及兼并、破产等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如,“新时代的劳动者”一框中关于就业现象的两幅图片,对应并贯穿了“就业”这条主线,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该图片资源。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开展积极的合作探究讨论,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就业现状及劳动者就业观念,从而更好适应未来生活。
3.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晓理导行,明辨是非,使之成为“道德教育资源”。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学生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更应体现在情感和价值观的内化和升华上。教材中某些“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尤其是一些图片和漫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图片、漫画等作品中人与物的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培养学生扶正祛邪的优秀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将来的人生走向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中关于“白色垃圾”的图文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你是否用过这些“白色垃圾”?对于这些“白色垃圾”你如何认识?2.关于解决“白色污染”,你有何建议?这幅图片来自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有话可说。当他们畅所欲言后很容易达成共识:应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正确消费观念。对该图片的使用和分析有利于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再如,“征税和纳税”一框中可以让学生围绕“张大爷主动纳税”、“追星族”、“优惠税前”这三幅正反例子的漫画、图片开展讨论、分析,从中深刻体会并明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光荣”。总之,图片、漫画等“非连续性文本”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理性、辩证地看待人和物,应充分利用,合理分析。
4.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整合资源,启发思想,使之成为“创新教学资源”。首先,将“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转化为实践知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实践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观点,实践是书本与生活相结合的环节。教师应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开展实践。比如,可以利用教材中实践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布置一些开放式的生活作业,让学生带着作业到生活中寻找答案。例如,学习“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时,可以结合书本中涉及银行的图片,要求学生动手填写存款单。再如“股票、债券和保险”一框结束后,可以结合课本中的图文内容设置一个实践性的作业:“假如你家有××万元闲置基金,请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一套最适合自己家庭的理财方案。”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设计理财方案,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还原教材知识的生活性。
其次,化“非连续性文本资源”为习题资源。纵观六年浙江高考的文综试卷,政治试题均出现以漫画为题材的选择题和数据图表为题材的非选择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能力。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可以将书本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作为材料载体,将课文正文所阐明的观点作为答案要点,制作成有特色的漫画题或表格题,并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等能力,并有效巩固教材知识。比如,可利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的漫画设计一道漫画类的选择题:(呈现漫画)漫画《小儿麻痹症》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协调发展;B.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C.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对待攀比心理;D.精神消费比物质消费更重要。再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框中的图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可结合图表设置如下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2)如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3)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反映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以上问题的设置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框题,还能联系第三单元的重点知识,这不仅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没有激情的行程。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而,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若想体现教材编写意图,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尊重教材,重视“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合理挖掘,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激趣、感悟、拓展功能,定能找到那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罗松涛)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自主参与 协调合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高二经济学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
三、实践尝试有感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转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无法得到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创新教学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什么问题都感到好奇,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高中生的认知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想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生的亲自实践。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融入社会和集体。最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被广泛运用到了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生动直观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和深刻。高中政治课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的主要渠道。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高中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以致于影响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德育有效地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优化了政治课堂教学,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落实。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培养情操。
一、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经济生活》教材第十一课在导入第一框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中设计了一个“通过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的探究活动。作为中山本地的学生,在感到骄傲的同时,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样的事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日常生活事例。因为这些事例跟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以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事例导课,引出政治课的主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在学中受益。例如。在学习《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这一内容时,笔者先以昔日中山人的骄傲——“威力洗衣机”更名为“东菱威力”设疑,导出曾经连续六年国内产销量第一的中国洗衣机大王——“威力洗衣机”被民营企业“东菱凯琴”收购的事实,引起学生对企业兼并和破产的重视,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走出课堂后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去关注周围的人与社会。
二、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
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正因为这些都是源于生活,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回归生活。这样,强化教学和生活的融合,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做,在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素材,然后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让课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可从中感知到生活的生动。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接受相关的知识要点,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让教学回归生活,不但能促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还能帮助他们利用所学的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出高中政治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学习学生感到轻松,效果很好,有的学习学生感到很困难,效果还不好。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基础有差别以外,学习方法的差异是重要的原因。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指导。而指导学生“会学习”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的读、有理解的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对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政治课教材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以下几种效果较好:
1.提纲泛读,是一种较快速度的翻阅法。教师依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先列出简明易懂的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因为目的性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理解观点,从而熟悉教材,初步培养了其自学能力。注意要求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经过加工形成提纲,经过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阅读提纲。例如,学生阅读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第一目题的正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形成这样的阅读提纲:①什么是商品?②货币的产生过程。③什么是一般等价物?④货币的本质。这样的阅读提纲积累下来,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
2.教材细读,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点、线、勾、圈等记号划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理出基本知识结构。具体任务是力求把教材读通、读透,重建认知结构,能够比较、联想本框题新的概念、观念与所学过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将新知识纳人原有知识的认知体系中,从而做到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提高思维素质、思想觉悟。
3.辅助文阅读,这些内容虽不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也是可讲可不讲、,但是辅助文大多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大,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地引导学生阅读,以便增强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拓展思维层面。
二、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质疑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想出问题和思考询题。教师要着力激发学生质疑提问的兴趣,引发认知冲突,使之声生质疑意识,让学生感到有疑惑。只有生疑,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使学习循序渐进。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种问题,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认识某一事物必须理解的三个方面,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材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消费观”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不少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什么是正确消费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消费观”,“怎样树立正确消费观”这三个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回答。这样,学生对“树立正确消费观”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心体验,记忆、理解起来就深刻难忘。
其次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多给学生鼓励赞赏,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对学生发现的所有问题要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去解决。而事实证明,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形成的知识,胜过教师讲解好几遍。如学习“商品”这一概念,教师让学生判断下列两种“蔬菜”是否是商品:A.自种自食的蔬菜,B.吃不了拿去卖的蔬菜。再次让学生体验商品概念: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讨论交流中,一部分同学提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又找到了一个判断商品的方法,并通过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该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选择概括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或材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和深刻性;选择能进行发散、逆向和迁移的丙容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等。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进行独立思考后,往往会想出一些具有闪光性的思想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李生良好惠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耐,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或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余地,促进其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经济全球化”教学的时候,根据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表现(如市场国际化、资金国际化等等),引导学生结合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思考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得出“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共识的同时,教师再提出“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为何越来越大?我国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应该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扬长避短?”等一些问题。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息考探究的气氛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各自的看法后,再由老师归纳、总结。而同学们发表的很多意见,诸如提高我国民族经济的竞争力、努力学习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则,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思想都是从学生的思维中迸发出来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得到肯定时,会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也会促使他们更勤于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常用“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答不到点子上”等说法来埋怨自己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犯的错误。说“我怎么想不到”,这是因为发散思维不够,说“我怎么答不到点子上”,这是由于集中思维不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使学生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能够独特地、新颖地、有价值地解决问题。 四、指导学生会归纳概括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学生经过不同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为此,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在归纳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网络不仅能简洁扼要地掌握知识体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系统、发散、创造思维,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有效训练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人探索,寻因究果;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关系;或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启发学生对于复杂问题要善于找规律—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为了便于记忆,学生编出了顺口溜,归结了这样一句话:“一路三靠一化一调整”,即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人,要实行产业化经营,还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发展我国农业措施的知识点,还培养了学生根据教材归纳、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
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应用到新的具体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会用”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教师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在学习“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物以稀为贵”这一经济现象作情境,它既贴近生活,也为学生所熟悉。先让学生收集当地近一段时期同一商品和不同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情况,然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同一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2.为什么不同商品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地考察,这样学生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印象就很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教材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1.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生产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需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由此导致其价值不同,所以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就不同。2.因为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供不应求时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供过于求时就会下跌,所以不同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在学生会运用以上基本原理以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评析“物以稀为贵”这一观点呢?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认为这一观点是对的,因为“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嘛!“稀”说明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当然就“贵”啦。也有一些学生稍作思考后提出不同看法:再“稀”也“贵”不到哪里去吧,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一辆自行车因为“稀”也不会比一辆轿车贵。经过学生各自发表见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以稀为贵”从价值决定价格的角度看,观点是错的;若从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的角度看,观点是对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既言之有理也言之有据,当学生在引据说理,据理力辩中分析了他们各自的体验后,他们就会学着把所分析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运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