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两小儿辩日的翻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吸收语言精华,又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到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文言文,一直小学语文教师们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教学文言文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在读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我在上《伯牙绝弦》中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默读课文、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上完课后让全班齐读,感受伯伢和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又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必一字一句的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举手提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枯燥,还能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伯伢绝弦》后,补充: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接着给学生讲: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最后小结: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也让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矛与盾》《郑人买履》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第三步仔细揣读翻译好的白话文,看语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需要补充哪些省略了的词语、删掉哪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助词,如果遇到词序上有问题的地方就调整一下词序。
在这三步过程中,要按以下六种方法翻译:
1.留。文言文中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专有名词可照抄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一句中的“庆历四年”“巴陵郡”都应保留,即可翻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做巴陵郡的太守。”
2.换。①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可翻译为“(他)悠闲恬静,少语寡言,不羡慕荣华利禄。”②古义换为今义。如“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中的“岁”应换成“年”。
3.补。补充文言文中省略成分,以及虽不是原文省略,但应正确译出原意或合乎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或句子。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即“太阳刚出来大得像车伞一样,等到中午时却小得像一个盘子了。”
4.删。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无法译出的某些文言词,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文言文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应删去。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中的“之”字只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义,可取消不译。
人有卖骏马者,比②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⑤。”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⑥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贾(gǔ):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⑥一旦:一天。
1.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人有卖骏马者 有闻而传之者 B.往见伯乐 见两小儿辩斗
C.比三日立于市 非得一人于井中 D.愿子还而视之 子将安之
2.选出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而视之
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3.对文章意思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
A.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B.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允诺给他一天的做买卖所得的钱作为报酬。
C.伯乐其实并没有发表什么评论,他“还而视之,去而顾之”,无非是在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
D.相马专家伯乐的关注使马身价倍增,表明了人们迷信权威的社会现实。
4.翻译下列句子:
(1).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
(2).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参考答案:
1. B
2. D
3.A
4.(1)”欲,立,市,莫” 各1分,通顺1分,共5分;(2)”愿,子,去,顾”各1分,通顺1分,共5分.
拓展阅读:【翻译】
有个人要出卖骏马,接连三天站在马市上,却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骏马。
这人找到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给帮帮忙,去围着我的马转个圈儿看看它,临走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做买卖所得的钱。'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转圈儿看了一看,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寓意】
一、长句多停易理解
朗读是把握句子停顿的良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一般而言,文言文里总会出现较长的句子,在把握朗读节奏时,首先要做到多读几遍、多停顿、再衔接,这样能够将句子读得更顺畅,理解更透彻。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一句,理解“以”是“认为”之意,“去”为“距离”之意,再把握节奏就容易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很多长句,看似艰涩,却极易理解,多读几遍便可准确把握节奏。如《为学》一文中“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与“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两句在停顿上的难度稍大,但只要见词即停,再前后理顺,就可以使句子节奏明快起来:“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当然,我们在读长句时,还要兼顾前后句子的内容,停顿适当,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遇见指示要停顿
在朗读时,句首有“忽”“盖”“若”“然”“然则”“故”“是故”等引起性连词或总结性连词要停顿。如《童稚记趣》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找准句首“忽”字,再从中心内容的思考出发,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就可作出正确判断了:“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要注意此处的“而”与“来”是相连的,不能单独划分节奏。“盖一癞蛤蟆也”仍按照这种方法划分,即“盖/一癞蛤蟆也”。“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划分也与上句相同,即“故/时有/物外之趣”。
在句中有“亦”“而”“则”“犹”“遂”等连词,连缀其间,起着承接、转折、并列等作用,这时遇到也要停顿。《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对唐睢说的那番话里有“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其中“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这句话,如果把握住“而”表示对安陵国的轻慢,“君”指的是安陵君,就容易划分节奏了:“而/君以五十之地/存者”。
《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非常典型,根据中间连词的提示划分极为简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如《童稚记趣》中“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就要把握住“而”字表顺接的关系,作出停顿的划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两小儿辩日》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一句既要把握“此”在句首的引领作用,又要兼顾“而”在中间的转折关系,划分时也应该容易得多:“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为学》一文中“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一句,既要把握“而”的转折关系,又要理解“与”字的并列关系,划分时稍有难度,即“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指示性的词语对我们准确把握句子停顿极有帮助,多积累、多掌握这些提示性词语,会使你的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三、动词引领要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很多句子里有动词引领,让人容易理解其含义。朗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找准关键动词,让动词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能够对句子的节奏准确把握了。
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一句,在了解了“为”是通假字“谓”之意的基础上,整体理解句子“谁说你智慧多呢?”这样“孰为汝/多知乎”划分节奏就不会出错了。
《桃花源记》中写桃源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了解“率”为带领的意思,即适当停顿:“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也需要了解“延”为“邀请”之意,在整体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把握句子停顿:“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根据一定的语言顺序停顿,准确把握朗读节奏便不是难事了。
四、语气语调指示停顿
有的文言文中,人物讲话时,语气语调是不同的,停顿也要适当。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畅谈天下形势提到要刘备派将领直向中原,“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个长句中,要想准确停顿不出现错误,必须在了解诸葛亮当时讲话的语气的基础上划分节奏。“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一句出现了两个“将”字,在明白第一个“将”是名词,与“上”相连,即“上将”为将军、将领之意,第二个“将”是动词,是率领的意思,那么停顿自然出现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利用前面所讲动词引领停顿的方法判断即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后一句属于两层含义句,领会到一层意思为“百姓箪食壶浆”,另一层意思为“迎接将军”之后,节奏划分也如车行平川,极为简单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在划分时还要注意,遇到“不”、“于”、“再”等词语及现代汉语为单音词、古语中为复音词的,如“可以”之类的词语时也要以“可/以”的形式去读。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文言文的句子有长有短,里面的连词更是数不胜数,动词穿插其中,我们要想把握句子的停顿,根据以上三个妙招,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让自己的语感更强烈,如果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多据实例演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妙。
参考文献:
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先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分析,包括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通过分析,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选择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上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差。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督促和自身情绪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而这二者相比,自身情绪对学生的影响要更加明显,因为,很多学生会对教师的督导产生抵触情绪,而情绪缘由他们内心,这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过程。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授课效果,就要将教师督导和学生的情绪主导相结合。而情景教学法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教师将督导转变为一种环境上的促进,而学生则在情境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创设相应情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如果将他们置于一种陌生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感到紧张局促,在注意力上很难集中。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时有发生。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学生在面对一片陌生的文章时,就会产生类似的情形,他们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但是,没有重点,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是由于陌生感造成的。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一定要尽力避开这一点,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着手点,进行情境的创设。
比如,在《槐乡的孩子》一课中,笔者就没有直接带着学生学习文章,而是从笔者当地的一种特产入手,请一些学生来谈谈自己对这种特产的感受。在学生发言后,笔者对他们进行了总结,然后道,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吃过槐花?或者槐花做的食物?学生有些人来自乡村,踊跃发言,说出槐花在他们心中的味道。笔者道,有一个叫做槐乡的地方,每当槐花开放的季节,那里的孩子都会品尝到他们独有的快乐。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情境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的陌生感,这对于他们在课堂中精力的集中以及课堂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情境的真实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不应该止步不前,而是应该合理地应用这些新兴技术,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近些年,多媒体几乎在小学中已经普及,合理地对其进行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方面吸引,这种特点有利有弊,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具有一定的新奇性,在课堂进行中,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其吸引。
比如,笔者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中,就用到了多媒体,首先,笔者先向学生介绍到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的一份瑰宝,不仅有着美丽的景色,还有这富饶的海产。先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趁热打铁,在多媒体上播放有关西沙群岛的科教片,充分展示了西沙群岛的美景,随着多媒体传来的鸟语和海水呼啸声,几乎所有学生都沉浸在了西沙群岛的美景中。在科教片结束时,很多学生仍旧意犹未尽。笔者引导道,在很多人眼中西沙群岛只是具有美丽景色的海岛,其实,在这份美丽之下,还有这富饶的海产品。如此一来,就将情景构建和课文教学精密地衔接在了一起,有着之前情境导入的作用,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学效果有着不小的提高。
三、构建情境,将抽象具体化
小学语文课本包罗万象,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在学生理解时成了大麻烦,为了方便学生理解,笔者尽力将抽象化为具体,创设相关情景,给学生的理解提供便利。比如,在最新版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着文言文。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就较为的抽象,即便教师一句一句给学生翻译出来,学生也很难真正对其有着一定的体会和认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来深化教学效果。比如《两小儿辩日》一文,笔者在翻译完文章后,就给学生播放了这则文言文改编的动画片。然后,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合作将《两小儿辩日》以一种话剧的形式在班级中表演出来。在这种话剧表演的情境下,学生能够进一步地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需要细致地分析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否太过抽象,然后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手段构建合适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体来说,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较为适合初级教育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古今异义】
(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行当)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日光下彻(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像长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齿一样)
(6)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8)四面竹树环合(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9)日光下彻(形容词作动词,深深透过)
【一词多义】
以:A.卷石底以出/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送东阳马生序》)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相当于“而”)(《黔之驴》)
C.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E.(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
F.吾欲辱之,何以也(用)(《晏子使楚》)
G.可以为师也(凭借)(《〈论语〉八则》)
H.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按照)(《曹刿论战》)
I.而吾以捕蛇独存(因、由)(《捕蛇者说》)
J.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K.以啮人(如果)(《捕蛇者说》)
【重要句式】
(1)坐潭上〔坐(在)潭上,省略句,省略介词〕
(2)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应为“以全石为底”)
【重要词语】
(1)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2)俶尔远逝(忽然)
【重要句子】
(1)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文法提示】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最突出的是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资料链接】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就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中考链接】
(2012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2)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B.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我听到很多个关于邱林的小段子:一个说因为四环素牙和长相问题,邱林屡考导游不中,愤然改阵地上了网,成了最先在网上介绍丽江的纳西人之一,反倒成了真正的“丽江名导”。又有的人抱怨不管什么场合,只要邱林在,其他人完全没有插话的份,能做的事情就是笑,这些话亦真亦假,有酒嗝的味道。不过两年前记者会上他真的说了:我叫邱林,今年30。有合适的,大家给我介绍个女朋友――哄堂大笑。
这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梦想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没当成;想当个导游,至少有张导游证――他没有;想当个好演员,拍些好电影――还在等。有部传记里有一句:一旦经历过簇拥和掌声,就很难去接受落幕后的冷清。《千里走单骑》巨大的荣光过后,邱林也知道“媒体好像很快就忘了我”。
但是他坚持他的梦想仍是电影,从很多年前学电脑、阅读到学外语,他永远知道自己下一步做什么。从来没见过一个人,能把白日梦做得这样踏实。
Q:生活是什么样子,环境、机会、自身哪一部分造成的影响最大?如何看丽江?
A:环境、机会和自身的原因,都有。老了我会回丽江,这是我的家。丽江已经不能给我幻想,所以我出来了。趁年轻,我想在外面,32岁算年轻吧?
Q: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性格里最牛部分是什么?
A:爱做梦的人。在过去的日子里我有很多梦想,也有的并没有实现,但有梦想的日子是好的。性格里最牛的一部分也是爱做梦。在以前,这一点恰恰是我性格里最弱的部分,社会或者是家人,都会让你别再继续梦想,做点“正常”的事。
Q:怎么看别人说你有病?觉得什么样的人和事才是真正有病的?
A:无所谓。“在事情没做成之前,别人说你有病,一旦成功,别人就说这是艺术”这话是拍戏时导演说的。
真正有病?我觉得谁都没病。人和人之间只是不能互相理解,才觉得别人有病。
Q:现在的生活会继续到什么时候?以后的计划?
A:没有戏拍,就用空下来的时间多学东西。导游像导演,所有的事你都得管;演员很自由,只需要做好自己,两个职业我都会继续下去,我喜欢电影。
“我不想走他的老路,学半辈子俄语也只能读写,听不懂也不会说”邱林用拍广告的钱,去珠海学日语。班上有同学想放弃,邱林笑他:四个月就不想学?我爸学了四十年――同学不信。
邱林说自己和父亲在执著这一点上一模一样。他的父亲,名字叫邱茂洪。
邱茂洪:“人要有点精神生活, 我喜欢,我就一直这样做。”
邱林的父亲邱茂洪近六十岁,常年戴一顶假耐克的帽子,洗得灰白的夹克。他退休了,在民主路上帮助小儿子修自行车,同时也出租自行车。
早七点,邱茂洪从丽江古城的家出门,沿狮子山走到民主路,手里揣一俄文书,一路叽里呱啦地念诵。他说早上空气好,人清醒,而自己的口语需要很大的提高――外语是时髦年轻人的事情,而他土得冒渣,讷言,目光呆滞,还孜孜不倦地要提高口语,好像是有“病”。
到了修车铺,他坐在半米宽的车铺屋檐下读俄文书,或者在人行道的树荫下查俄文字典他已经翻译了几篇俄国当代作家的小说,在小学生用的本子上,一笔一笔写下来,常有人看一眼他,诡异地说:“给我算一卦!”,他张张嘴,百口莫辩,想:自己是有素质的人,不跟人计较,埋头继续翻字典――字典用了快四十几年,残破不堪,确实像一本算命的秘籍,要算命的人,嘀咕一声“有病”,走了。
邱茂洪从中学开始学俄语,有四十几年了,中间也有和俄文有关的工作机会,比如去东北当翻译,但各种原因,他放弃了,除了免费帮人做过一些职称需要的俄文翻译,他保留着和俄国所有有关系的点滴――一张发黄的纸片,一张圣・彼德堡的明信片,一个多年前来租车、在北京学习的俄国留学生留下的信封,上面歪歪斜斜地用中文写着他的地址……
他自己也做过一些主动接近俄国的大胆或者“有病”举措,用俄文给普京发过一张丽江的明信片,据说在俄国对中国的广播里提到了,他提到圣・彼德堡的时候是一种熟悉的表情,采访过程中,夹杂俄语,老提到普京,弹舌音听上去颇像回事。
他沉浸在自己和俄语的爱情里,一爱四十多年,孤独寂寞而满足,“病”得不轻。
Q:你翻译这些俄国的小说,没有想过出版吗?
A:今年是中俄文化年,我想这是个好事,我就翻译了,想献给国家。我不想太多出版的事情,因为翻译的东西要和原作者联系,我不知道怎么联系。
Q:大家学俄语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但是到今天,丽江当初一起学俄语的人早就放弃了,恐怕只剩下你一人了,你这都是为了什么?
A:人要有点精神生活,我喜欢,我就一直这样做,我能一直这样做几十年,我觉得很快乐,心里踏实。
Q: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视线里,承受一些非议和各种眼光。也许你要比一般的人承受得更多,听过别人关于你“有病”的评价吗?
A:很多人经过的时候会回头看我,我不看他们,我看我的俄文书。
Q:你的家人和你周围的人对你这样的翻译学习俄文是怎么看的?
A:他们都习惯了。
1做“知之者”也做“好之者”和“乐之者”
孟子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从三个阶段的蜕变过程就是最佳的心理状态,小学教师遵循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传统单一的讲解接受式教学上加以灵活变动,形成符合师生的快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恰当的运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的知识技能,例如教师在教到《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在做好低年级学生的人身安全意识工作之后可以让学生课后自主观察课文中的“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并且抛出问题布置实践讨论环节“其他动物在雪地里画什么呢”“青蛙为什么睡着呢,还有哪些动物下雪天会睡着呢”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创造的快乐和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当前社会发展更新的趋势之下,培养出单调机器人式的学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快乐教学法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应用,教师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丰富的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并且乐在其中的灵活性人才。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乐之者”,教法灵活,上课不拘一格,针对于不尽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惊喜的收获。他们在教改实践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视科学与民主管理,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讲究实效,学生受益匪浅,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角色扮演,采用对话的模式将原文与翻译来“辩证”,教师可在旁侧查漏补缺加以指导,并且让其他学生选择支持方共同参与讨论。一个学生持:“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的观点,而另一学生则是持“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观点,在这个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将课文的意思、生词、语法等教授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日中为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和辩论的勇气,在课后实践中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太阳是否是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2快乐教学法的重要性
快乐教学是教师通过浓缩或者是扩充等各式各样的手法来实现书本内容的生动化、辅助课堂中的小游戏、娱乐项目、趣味性的语言、多样化的动作手势、教师亲身示范表演等教学形式来为学生创设自由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堂里可以适度的抛开了语文教学传统方法代之以诵读表演加入手势眼神体态等各种表情和动作。比如在《卢沟桥的狮子》教学中,可以带领孩子一边朗读、一边表演、一边思考,让语文课就像做游戏一样有趣,像演电影一样快乐。在语文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辅助多媒体教学实现再现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真正会教语文的老师,致力于创建快乐学习的课堂,意识到快乐教学法的重要性后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本来应该很快乐的事情,但因为各类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现在语文教学却变得分外沉重和压抑。目前的现状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非常想创设快乐学习的教学环境,也探讨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想让学生每天都能够轻松快乐地学习,但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免考试成绩下滑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这样沉闷的学习环境不仅丧失了学习的快乐,效率也远离我们而去:加大了传授知识的密度却牺牲了学生的愉悦的感受,造成了低效率的语文教学。当下很多语文名师和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和致力于创建快乐语文学习课堂,快乐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3结束语
教师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实践的目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课导入,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能为学生放开思维、驰骋想象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语言,与学生口语和常接触的书面语都相差甚远,读起总感觉拗口、理解不通,难度大,这也是学生难以爱上文言文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变换形式的课前导入,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进行,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新课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师回肠荡气、神韵别致的范读;讲趣味盈满、内容新颖的文言小故事,如郑人买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鹬蚌相争等。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借助声像俱美、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以优美的朗读声把学生带入幽美的的"世外桃源"。总之,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加强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
语感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语感,新课标给出了方法,要求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材料,多读多积累。因此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以其人之见读其人之文,自然能通晓、领会其文章内容。这样读能解意,读能培养语感,加强朗读,反复地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法宝。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就能变成有感情的音响,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内容和感情,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有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即使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课文、读注解、弄清字句等。如《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岳阳楼记》中的"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美工整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诵读,产生兴趣,为语感打基础。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不教就要先教,教他方法。文言文教学也应该这样"授人以渔",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预习文言文、如何朗读文言文、如何理解文言文等等。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而了解文言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弄清生字、通假字等特殊字的读音,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了文意,还应深入地学习了解相关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如教学《爱莲说》时,比较文中八个"之"字的用法,哪些"之"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有就是文学常识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更便于记忆。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指导,甚至参与学生的预习中去。
4.实词教学,加强文言文新旧知识联系
语文是一门渐进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需要日积月累,文言词语教学更是如此,分实词和虚词,虚词数量有限,常见意思也较少,而实词数量多,义项复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常用实词,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古今对比,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①以旧带新。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到哪里去找这个"同"呢?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里找,如学习《隆中对》中的"此用武之国"一句时,我首先叫学生解释"北国风光"的"国",使学生知道"此用武之国"中的"国"和"北国风光"的"国"字词义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新旧比较。一词多义,是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困难。要掌握一个词语的多种解释,我采取新旧比较,词义辨析的方法。如学习《两小儿辩日》,在解释"去"时,我着重联系旧知识,使学生掌握古今词义的不同,然后作为新知识积累下来。待到学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则着重于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掌握"去"有"离开"、"除去"等不同解释;③古今对照。学习文言文,归根结蒂,是为了提高理解阅读和运用现代语文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4
文言文阅读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命题中,文言文阅读的考量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试题比重有所增加,难度也有所加大。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复习最有效化,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一、以学生为本位,有效呈现考点
教师不妨把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原题印发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设置两个问题:(1)你发现了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出现什么样的考题?(2)你的发现给你的文言文复习带来了什么启发?就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有的是比较阅读,有的是纯课外阅读,有考加点字的意思,有考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有考句子翻译,有考对材料的理解、概括,有联系链接材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看法……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试试不看参考材料来解答部分题目,然后再进行较深层次的发现。诸如:有的加点字不看文章,单纯看所在句子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就是考通假字、词类活用,是课内出现过的词,只不过换了语言环境。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理性的归纳。
文言文考核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1)朗读节奏的把握;(2)关键词语的意义与作用(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比较);(3)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处理;(4)文言句子的完整理解与准确翻译。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的把握及写作特色的发现与分析等。
以上归纳总结,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的,让学生探究规律,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的不谋而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不能丢开书本”,“以内养外”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二、逐册精选复习,有效地夯实基础
逐册精选复习,目的在于有效地夯实基础。这“基础”一为“基础知识”,一为“基本规律”。
依据考点,我们可以用四个复习板块来构建复习课堂:(1)文学常识;(2)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3)实、虚词解释,句子翻译;(4)内容理解。制作教学PPT,每册书复习1~2课时。
板块复习是课堂复习的一条主线,适时的“旁逸斜出”,又能使课堂复习内容更加充实,学生的思维量增大,有效性增强。如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板块中《黄鹤楼》一文,教师情境设问:“最近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青歌赛’,问‘江南三大名楼’,你答得上来吗?”(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复习到《两小儿辩日》,问:“出自哪里?体裁?我们还学过出自《列子》的哪篇寓言?”复习《黔之驴》,问唐宋家;复习到《爱莲说》,问还学过哪些“说”?(《捕蛇者说》)
复习课本知识,绝不是照本宣科,简单提问书本白纸黑字现有的内容,那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课,好比织网,有经有纬,疏密得当;有效的复习课,要温故而知新,举一会反三。
三、关注课堂细节,有效地激发活力
1.关注情境,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上进,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记得上一届初三的文言文复习,正值央视第十五届“青歌赛”的盛大举办,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设置情境,模拟素质考核进行文言文知识复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样,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也非常适合复习课的情境设置。用一点小智慧,给学生一些轻松,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复习课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2.关注后进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文言文复习课上,把那些最基本的又常在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专门留给一部分后进生来回答,也是教师要经常关注的地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的解释。在复习课上,教师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约”掉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忽略掉后进生的客观存在,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