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生劳动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有效“阶梯”、是进步发展的重要“通道”。人才作为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作为必修课之一,是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追求和核心要义的基础科学。学生主体在认知数学知识要点内涵、掌握数学问题解题技能的进程中,需要良好的动手探究、思维探析等能力素养作为保障和支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主体探究能力,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和现实任务。现简单论述对初中生数学自助探究能力培养的见解和思考。
一是营造生动教学氛围,以景触情,催生主体探究内生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主体的内在学习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渲染作用。发自内心的自觉探究行为,需要良好、积极的内在情感进行促动和趋势。决定了数学教师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能利用教师的权威,要挟学生主体强行入轨,开展探究。从初中生情感发展实际出发,科学营造良好、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情感促动、情景渲染等方式,提振初中生探究实践内生潜能。首先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减少课堂压抑感,增强课堂融洽感,将初中生与教师的和谐关系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知任教学科的情感,为主动数学探究打下思想“基石”。其次重视生动场景搭建。学生主体对事物或现象充满“趣味”、产生“好奇”,才能自发探究解决。教师要有效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底蕴、应用之美、直观趣味等特性,借助现代化教学器材,予以生动展示和呈现,吸引他们的“眼球”、挖掘他们的“潜能”、促动他们的“意识”。如“轴对称图形性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分析、案例探究等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要让初中生主动认识和探知轴对称图形性质,通过情景教学法,借助电子画板,运用教学软件,将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予以呈现,让初中生直观感受图形的特点,从而内生主动探究情感。
二是实施互动教学方式,以导促学,引导主体深入探究实践。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构建因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二者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的发展状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推动学生主体更有序、深入地探究和实践。教师要培养初中生主动探究数学的情感和能力,就必须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发挥教师课堂引导、指点的主导作用,在有效、有序、深入的“引”和“导”的进程中,推动初中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如“图形的平移性质”数学探究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师引生探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实践教学活动:
师:借助多媒体器材,向学生演示某一图形平移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的特点。
生:进行图形前后对比观察,思考总结出观察结论,即图形的位置改变,但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师:提出本次探究课的任务内容: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之间在做怎样的变化。
师:利用教学软件演示课件,要求学生观察图形的四条边位置、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生:根据教师探究任务,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共同探讨平移的性质,开展讨论分析。
生:相互之间合作讨论,得到结论:①变换前后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变换前后的图形全等;③变换前后对应角相等;④变换前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师:总结提炼图形平移的性质内容。
以上探究图形平移的性质活动,通过设置问题的回答,学生直接观察得出性质;有助于初中生对平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初中生能动探究能力提升。
三是开展问题讲解活动,以题为介,积淀主体有效探究技能。常言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学生主体要自主能动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既需要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更需要探究技能作为能力保证。探究技能及探究方法的获得,可以利用数学问题这一有效媒介,进行全面、深刻的掌握和获取,从而为初中生主动探究、有效探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论。
问题:已知A,B分别是直线Y=X+3上的两点,点A的横坐标为1,点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为B1,求直线AB1的解析式以及ABB1的面积。
初中生感知题意,得到其基础认知:根据题意提供的条件内容,涉及一次函数待定系数法及图像的坐标特点等内容。
教师进行点拨,指出:“要求直线的解析式,需要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函数解析式求法;要求ABB1面积需要确定他们的坐标点及边长。”
初中生再次深入研析,得到其解题路径:“要求直线的解析式,首先要求得A,B的坐标,根据对称点的性质可以求得B1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的解析式;求ABB1的面积,可以采用构图法,过点A作x轴的平行线,过B作y的平行线,过B1作x、y轴的平行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矩形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求得。”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提炼解题方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差进行计算。”
教师利用问题发散特性,对该问题进行衍生变式,组织初中生进行巩固练习,以此强化和提升初中生探究解析技能和水平。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要将探究能力培养作为学习能力培养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教学要素特性,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组织和推动初中生有效探究,提高初中生数学探究技能和素养。
一、引 言
教育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初中生所处的特殊学习阶段,其学习动机表现出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长期性与波动性共生,感性和理性同在. 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要求初中生树立正确、积极、高尚的学习动机. 初中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学习动机树立的深远意义,切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现情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教学研究,发现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既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一面,又表现出消极应付的一面.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 部分初中生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不能根据新课改要求以及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明晰的前进目标、追赶的学习标杆,片面的将学习活动作为应付式的劳动实践,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能结合自身目标理想,进行深入细致、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知、思维探索等实践活动,学习动机上方向性不够,纯洁性不够. 如很多初中生数学学习实践活动,是在家长殷切要求和巨大压力下开展和实施. 二是主动学习探知能动性不强.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不能保持积极探知、能动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过分“依赖”教师或其他学生,习惯于“吃现成饭”,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析,从而导致其学习探知活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三是探究研习深刻性不强. 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深入贯彻和落实能力培养要求,导致初中生未能深入认识和理解学习能力锻炼和树立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导致部分初中生学习探究出发点不高,自我要求不严,对知识点深刻内涵和数学案例深刻意义不能深入探索和研析,导致其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培养良好数学学习动机方法策略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主导,是实践探索的“明灯”.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对象良好学习动机的树立,需要正确的学习目标“指引”. 初中生作为特殊学习群体,心理上的特殊性和情感上的波动性,更加需要明晰、正确的学习目标.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在每节课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恰当、适宜的目标“任务”或追赶“对象”,使学生学习上有目标,追求上有对象,行动上有“动力”.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新知教学中,教师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课教学目标要求,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学习实际,设置“学生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理解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割的三角形的面积周长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的学习要求,同时,鼓励中下等类型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把中上等学习群体作为“追赶”的“目标”,保证其学习动机更加明晰,更加主动.
二是培树学生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源动力”. 良好的学习情感能够催生出学习对象更加正确和纯洁的学习动机. 笔者以为,正确的学习动力,需要良好、积极、能动的学习情感进行“支撑”. 因此,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力进程中,要注重学习对象积极能动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善于利用新改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和生动的情感素材,为初中生提供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初中生学习情感与教学情景产生“共鸣”,碰出“火花”,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特性,通过向学生讲解我国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研究方面的显著成果,并展示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提出的“勾股定理”的内容,让学生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状态下,主动学习探知相关内容. 又如在“相似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器材,根据该节课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某兴趣小组测量旗杆高度”的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逼真、直观、形象的教学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深入探知其知识点内容和案例问题.
1.1.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教学也逐渐走向轻负高效的模式。学生家长繁忙或不重视,导致学生的课余空闲时间也大幅度增加。对于孩子不断增加的空余时间,很多家长就逼迫孩子参加更多的补习班,双休日上完这场,接着上那一场,一刻不得停歇。学生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也就无从谈起参加休闲活动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外公外婆视之宝贝。节假日在家什么也不用孩子干,什么也让孩子动手。随着孩子空闲时间的增多,加之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也就导致孩子节假日及其余空暇孩子没事可干。他们不知什么是休闲,怎么才算休闲活动,如何去参加。有的便迷上上网导致厌学,助长了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1.1.2初中阶段的休闲习惯和态度,受家庭、同学及学校团体影响最深。目前学校教育体系已从重于知识的传授向“注重知识+综合实践能力”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的课余时间创设学生实际运用及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休闲活动中去,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热爱劳动等良好的社会实践方法及社会适应能力。
1.2意 义:
1.2.1休闲活动也是初中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环节,面临当今升学的强大压力,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发展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可缓解学习、精神压力,稳定情绪。不但有益于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建立轻松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
1.2.2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由初中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设计及开展,提高了他们的创新、创设能力。
1.2.3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有其教育性、广泛性、实践性。在关爱学生个人身心健康的同时,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休闲活动风气,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作用。
1.2.4课外休闲活动具有休闲性的特点,提倡自由参与,从活动中发现快乐。所以学生也较乐于参加。更因活动的多样性将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进网吧、上网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通过休闲游戏活动增进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2.课外休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目的
2.1培养学生“四自”品质,即:自主创新、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约束。
2.1.1自主创新:从起初由学校统一设置休闲活动项目,到学生自主创设活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性,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2.1.2自主实践:使学生在群体的活动中,感受活动乐趣,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2.1.3自主探究:通过参与已有的活动项目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好奇心。并引领学生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多方面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水平。
2.1.4自我约束:通过参与休闲活动,逐步实现学生由被动的他律向主动的自律趋势发展。
3.研究方法
3.1创编课外休闲活动
在课外休闲活动的创编上我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如:球类、棋类、舞蹈类等。另一种是通过体育教师和学生自主创设的休闲活动项目,如:谜语竞猜、百科知识问答、你比画,我猜、环保小卫士――到街面捡垃圾等。
3.2课外休闲活动的实施方案
对于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的实施,我采用分阶段的形式进行,实施方案如下:
3.2.1早期准备阶段:
1.加强休闲活动宣传与人才培养
(1)加强休闲活动的知识、技能和安全教育宣传。
(2)培养能指导学生正确进行休闲活动的活动小组长。
2.创建学校休闲活动环境,发掘周边休闲活动设施。
(1)改善学校休闲活动环境。
(2)建立多样的学校休闲活动设施。
(3)发掘学校周边休闲活动资源合理运用。
3.2.2中期实施阶段:
1.确定以初中生为主体的休闲活动。
(1)确定符合初中生的课外休闲活动。
(2)创建学生活动小组,并定时开展小组活动。
(3)教师对课外休闲活动小组及时检查辅导。
2.建立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管理体制
(1)建立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的评价、奖励办法。
(2)建立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的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
(3)建立初中生课外休闲活动制度。
3.2.3后期总结阶段: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课堂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碰撞的发展前进过程。教师“导”的效果,需要通过学生的“学”进行验证和考量;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导”进行促进和提升。随着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价值观的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关系的配置,成为一个亟须解决和深入研究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或学生的“学”脱离教师的“教”等现象,导致教与学之间活动效能事倍功半。下面笔者就科学配置课堂教学中“导”与“学”之间的关系,从三个方面作论述。
一、以导促学,教师的“导”应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学”的“推手”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和促进学习对象主动学习、深入学习,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有生力量”。初中生在学习探知数学学科的进程中,既有着主动进取探索的积极一面,又有着畏惧退缩的消极一面,并且容易受内在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出现消极懈怠的不利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状态,不联系教学实情,“自顾自”地实施讲解活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扬长避短”,成为“医治”初中生消极情绪的“理疗师”,成为“促发”初中生积极情感的“激励师”,借助于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语言激励、积极评判、场景设置等形式,吸引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教学中,在新知导入环节,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发现部分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不强,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实际,教师对该节课的预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利用该节课教材所呈现的“生活应用”特点,通过设置情境“红旗路小学准备购买银杏和绿松两种树苗共500棵,用来美化校园,已知银杏的价格为25元/棵,绿松的价格为30元/棵,通过询问知道,银杏、绿松成活率分别为95%和90%,如果购买树苗用去了14000元,试问银杏和绿松各买了多少棵?”,诱发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吸引初中生的眼球,让初中生切身感受数学教材内容的内在美,从而在有效“导”的进程中,提振初中生主动“学”的精神,增强初中生深入“学”的意识。
二、以导引学,教师的“导”应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的“指南”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水到渠成的简单活动,而是充满困惑的艰辛“劳动”,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苦和坎坷,从而影响阻碍“学”的进程和效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需要采用以导引学的方式,指引学生科学探究,认真思考,探析问题,从而逐步掌握和获取数学知识的“精华”和解决问题的“精髓”,让初中生对所获所得既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将初中生学习活动引向深入。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导”和“学”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教师的指导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脱离教师的可控范围,应该做到“以教导学”、“以导引学”,推进初中生学习探知的进程。如在“如图所示,已知有一个O,它的直径长度为10厘米,弦AB的长度为8厘米,点P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试求出OP的长度取值范围”案例教学中,教师就利用教师主导地位的指导特性,采用以导引学的教学方式,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答该案例实践活动。初中生探知问题条件内容,意识到该案例涉及“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点,初步觉察出解答这一问题案例时,需要借助“圆的性质”、“垂径定理”等数学内容。初中生结合问题解答要求,根据给予的问题条件,其分析过程为:根据问题条件可知,应该采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进行重新构图,根据题意,可以先过O的圆心O作OEAB,连接OB,根据垂径定理内容,可以知道AE=BE=1/2AB,此时构建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从而求出OE的长度,由此得出所需要解答的内容。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分析过程,强调指出:“在此题解答中,要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建出直角三角形。”
初中生在教师指点下开展解析问题活动,教师并有意识地要求初中生总结归纳这一问题的解答方法,初中生针对解析过程中的“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关键环节,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得到其解题方法为“采用构图法,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三、导学结合,“导”“学”活动应成为实现师生共进的“利器”
笔者认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一个互补互进、共同发展的有机结合体。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刻认识教师和学生这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导学合一、导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指导中渗透学生的“学”,在学习中融入教师的“导”,在科学、高效指导下,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学习。同时,以学生的有效学习展示和呈现教师的指导实效。
总之,有效教学活动的取得,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和学生的高效“学”。教师只有科学配置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教与学之间进行有效渗透,相辅相成,使教师的“教”成为学生主体高效学习、成长进步的科学“指南”,使学生的“学”成为展示有效课堂教学的“明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构建要素之一。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强烈的学习情感、良好的学习情态进行有效支持。情感在学生学习活动有效开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实践证明,情感因素的有效发挥和利用,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丰富、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认知过程、意志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习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加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的情感目标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之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激发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只有有效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深入参与学习活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对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的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挖掘教材丰富情感因素,激发初中生主动学习情感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能动学习探知的内在特性,但初中生处在人生和情感发展的特殊时期,易受自身学习情感的影响,学习活动出现波动性、反复性。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它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如果学生保持良好心境、饱满热情,就能够积极行动,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相反。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习情感培养,作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情感的重要条件,重视教材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工具等教学要素的有效运用,采用积极、鼓励性的教学语言,设置趣味性、生动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情感和状态始终保持兴奋、良好,主动能动学习成为内在要求。
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增强学生主动探知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学习情感,利用其生活现实运用性,利用教学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蝴蝶、蜻蜓、风筝”等直观、动画画面,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进行主动探知。又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新知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要求学生判定“如果有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正确。学生在分析这个命题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主动探知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有效激发,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知新知过程中。
二、积淀探析实践劳动成果,激发初中生探究学习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坚定的学习信念作为思想保障。实践证明,学生探究学习情感缺乏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未能掌握正确的探究策略,内心“没底”,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和强化对初中生学习探知解答问题策略和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探知新知识、解答新问题,逐步积累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劳动成果”,形成正确有效进行探知问题的有效方法,做到“胸有成竹”,增强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学习情感。
如在“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80°,AE平分∠BAD交BC于点E,CF∥AE交AE于点F,则∠1为多少度?”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增强初中生学习探知的积极情感,将解题策略传授作为重要前提,先让学生进行问题初步探知活动,学生探知后认为:“该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这时,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认为该问题解题时需要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线的性质求∠1的度数即可。”此时,教师对学生得出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学生得出解题方法,其过程如下:
解:AD∥BC,∠B=80°,∠BAD=180°-∠B=100°.
AE平分∠BAD,∠DAE=∠BAD=50°.
∠AEB=∠DAE=50°.
CF∥AE,∠1=∠AEB=50°.
通过对上述问题解答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逐步掌握了解答该类型问题的方法,增强了进行该类问题进行有效探究的“底气”,学习情感也随之增强,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教人知识,让孩子具有知识技能,更要育人品德,让孩子学会做人,具有爱心和个性;教育不但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孩子们的未来。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发展状况,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现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
1.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与其对应的评价要素及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
2.关于评价标准的使用说明
(1)道德品质方面。凡有违法犯罪或经常性违犯校规、校纪并受到学校处分尚未撤销的,此项直接记D等,其他按表所列12项评价标准考量能达到80%以上(即能达到10项及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即达到8项及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即达到7项及以上)的记C等,余下记D等。
(2)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分别按每方面设定的评价标准项数,能达到80%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的记C等,其余记D等。但对D等级的评价特别是公民素养方面,仅限于个别学生,且能给出明确解释。
(3)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等级均在B等以上且有4项为A等的定为优秀;等级均在C等以上且有4项为B等的定为良好,余下的定为合格;等级均为C等和D等的定为不合格。
二、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行,以班为单位按照上述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工作,方式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班级评价工作小组综合评价。评价时要认真查阅有关原始资料,如班主任期末评语,学生个人奖励或处分的原始记录,担任校、班、组干部、参加校内劳动、活动的证据,学习计划、总结、反思、期末质量监测成绩、小论文、小制作和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班级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要针对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初步结论及其相关事实,通过集体研究,确定所评价的各六个方面内容的等级,再依据六个方面的具体等级决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经过更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决定。
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先将评为优秀的学生予以公示,其余档次的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公示时间为一周,待学生及家长无异议后再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手册。
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room
ZHANG Shaorui
(Chaozhou Chaoan District Dongfeng Middle School, Chaozhou, Guangdong 515634)
Abstract Thanksgiving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two basic elements, for young people to establish personality plays a vital rol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gra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of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actual interview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gratitude and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reason, and summed junior high ideological and moral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raining related to the actual sense of gratitude and responsibility measures. Articles for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junior high moral character classes, establish good moral standards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junior high class; ideological and moral; thanksgiving; responsibility
1 感恩与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质量的形成与发展。”感恩与责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能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对初中生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自立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感恩与责任教育,能够使初中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老师,奉献家庭及回报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水平。综上所述,对青少年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感恩与责任心态,是十分必要的。
2 初中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现状及其原因
2.1 初中生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现状
为了科学、客观地统计初中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笔者选取了30名来自初一至初三不同班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并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现状的调查。在对学生的访谈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帮父母分担家务”,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没有对父母说过谢谢”、“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当问到在家里承担的责任时,好几名学生明确回答:“除了学习,没有我要承担的责任”。在30名受访的学生中,只有4名学生表示:“曾经做过很少的一点家务”而在对家长的访谈中,绝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孩子缺乏感恩心理,没有责任感”。与此同时,多数家长也承认“忽视了孩子感恩与责任意识的培养”、“没有对孩子进行专门的感恩与责任教育”。通过上述调查可知,当前初中生的感恩与责任教育比较匮乏,多数学生不具备感恩与责任心态。
2.2 当前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上述情况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我国许多家庭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家庭因素。现在的初中生绝大多数是家里面的独生子女,从出生起就备受家庭成员的瞩目。过多的宠爱使孩子觉得父母的爱理所应当,自然不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会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使父母将学习作为孩子的唯一要务,而对他们在家庭责任方面要求较弱,这就使孩子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身责任感的现象。其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场所,然而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重智育、轻德育”现状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即便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部分教师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感恩与责任品质的培养。 即便进行了感恩与责任教育的相关活动,也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其三,社会因素。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人们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生活在缺乏感恩文化与责任观念的环境中,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当前网络中一些错误、负面的意识形态也影响着初中生的思想发展,造成他们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缺失。
3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感恩与责任教育
3.1 对父母的感恩与对家庭的责任
对父母的感恩和对家庭的责任,是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八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受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设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发言,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如:“夸夸你的父母”、“想一想你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说说你能为家里做的事”等。最后,还要教育学生孝敬家里的长辈,即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在八年级(上册)《我与父母交朋友》中,通过讲解“严也是一种爱”、“交往的艺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感恩心理、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3.2 对教师的感恩与对班级的责任
对教师的感恩和对班级的责任,是初中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八年级(上册)《老师伴我成长》中,教师可通过“我知我师”教师环节的设置,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例如,课上让学生发言讲述“我最喜欢的老师”、“老师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课下让学生收集赞美老师这一职业的诗句,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阳光下最高尚的职业”等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艰辛,激发他们对教师的感恩心理。在七年级(上册)《新学校,新同学》时,可以让每位学生讲述自己对班级的责任,谈一谈自己为班级、为同学所做的事,如运动会上为班级获得好成绩、劳动中勇于承担重活、日常学习中帮助他人、下雨天送同学回家等等,从而增强他们的集体责任感。
3.3 对生活的感恩与对社会的责任
对生活的感恩与对社会的责任,是每个青少年应尽的义务。在七年级(上册)《珍爱生命》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感恩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必须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只有那些勇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在八年级(上册)《同济携手共进》中,让学生感受朋友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帮助,从而让学生懂得感谢同学、朋友及身边的人,并承担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发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作用,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4 在思想品德课堂培养感恩与责任意识的措施
4.1 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学生。在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感恩与责任的重要性。并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探索既符合感恩与责任教育特点,又易于初中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通过课堂讨论、主题班会、命题作文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感恩与责任意识,切实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4.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思想品德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对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感恩与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切实做好感恩与责任教育,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方法的探寻和实践,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道德水平的培养。注重时事热点中感恩与责任教学资源的挖掘,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提升自己观察、总结、阐述的能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切实感染学生,从而达到对初中生进行感恩与责任教育的目的。
4.3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尽管我们不应将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能力进行衡量的唯一标准,但学习毫无疑问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初中阶段,有许多学生智力条件并不差,但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提升。这主要是由于其在小学阶段就未能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升入初中后,因知识的复杂化和课程数量的增加,导致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成为许多初中教师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解读
总的来看,初中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会对学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学习习惯缺乏计划性;(2)未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3)因学习环境的问题而未能养成较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4)缺乏充分运用工具书辅助课外阅读的习惯;(5)不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总结,很少在课堂中做笔记;(6)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注意力;(7)无法独立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较为懒散;(8)未能形成在学习中进行思考的习惯。
二、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原因探讨
1.教师与学校
由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相对不稳定,做事很难做到持之以恒,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的思想影响,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监督力度不足,就很难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思想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将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只顾提升学生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将M一步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欠缺。
2.家庭
近年来,初中生的父母工作越来越繁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由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负责照料的,而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差,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上均有较大的欠缺,再加上隔代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亲疏远近问题,监护人只将对学生的管理理解为“吃得饱、穿得暖、不出现意外”,却很少过问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很难解决学习问题,很可能会在学习压力下出现怠惰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逃学情况的发生。
3.学生自身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初中生都是家中的“独苗”,在生活中得到了全家人的溺爱,也形成了不爱吃苦、不爱劳动、不爱动手的不良习惯。若学生将懒散、任性的情绪带到学校,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应对措施
要想使学生真正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从其刚升入初中时就开始着手培养,这有利于课程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应对初中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指导
要想取得一定的学习成果,就必须首先从学习方法上下手。所谓的学习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选择、运用和掌握学习方式,并实现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无疑是主体,教学活动的优劣则直接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因此,教师必须尽早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也要主动学习,掌握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多种基本学习模式。
2.约束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
由于初中生仍处在青春期,缺少对各类诱惑的判断力和抵制力,很难约束自己长期进行某一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制订相应的学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应高度重视对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对各类学习活动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得到杜绝,进而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
3.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
很多初中生所具有的不良习惯在小学就已经养成了,要想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对其旧有的不良习惯进行矫
正。在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教师都应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作为重要的教学工作来展开,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毫无疑问,想要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学生严格的自我要求、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摘要】初中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点。初中生处在心智还不成熟,但又正走向成熟的转换期,所以初中班主任的管理也处在一个转换期。在这个敏感时期,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如何解决管理中的难题便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该阶段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把注重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 班主任 管理 策略
1.班主任角色
初中生是从小学迈入初中,从童年时期进入懵懂的青春期,开始在心理和生理上进行着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蜕变,面对一切未知的世界和新奇的知识,初中生心理上既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恐惧;既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信心又表现出气馁胆怯的行为。
班主任是学生在该人生阶段的领路人和指导者,需要在课堂上解难答疑,同时更需要在课堂外指点迷津。班主任还是连接学校与家长的纽带,在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起着连接家长、学生、学校的重要作用。
2.班主任管理策略
2.2.1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
班主任要通过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班级管理知识,以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时效性、操作性。并且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积累管理经验,不断丰富自身的班级管理知识。
2.2加强师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
学生的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有师生交流不到位的原因。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应该看到,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方针策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班主任要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做到统一管理、具体指导。
同时班主任还要及时和任课教师沟通,从任课教师处了解班级学生的上课状态、思想动态等其他方面的情况,以便于及时的处理班级出现的新问题。
2.32.3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既是一个班级的领导核心又是这个班级的组成成员;既要树立权威又要平易近人。因此在班级的教学管理中必须掌握艺术性和科学性。班主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方针理念,一视同仁切实关怀到每位学生。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成绩好坏之别。对待学习优异的学生要进行激励表扬,鞭策其取得更大进步;对待学习落后的学生更要倾心竭力,深入浅出进行动员、帮助和指导。
2.4心理建设
班主任要针对各年龄段的学生身心的成熟度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现状,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指导和干涉,使其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2.5情绪管理
班主任善于引导学生情绪,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即是有效的情绪管理。工作实践中,情绪管理充分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6时间管理
初中生时间观念普遍不强,对日常事务所需时间估计不准是其心智不成熟、对成人依赖性强的重要表现。所以,班主任除了让学生明确学习、劳动等常规作息时间外,还需因人而异做时间分配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这就是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