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综合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4: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综合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综合教学论文

篇(1)

二、小学音乐综合教学问题的对策

1.明确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是为了增强音乐综合教学的效果,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开端,也是实施的最终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教学水平,使得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水平上升到一个可观的高度。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有价值的音乐问题,并且要带领学生去主动思考,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解决小学音乐综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要要求广大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采用合理适宜的训练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创作能力。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演唱,和在音乐的舞蹈以及表演中欣赏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

3.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

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也是影响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多积累音乐知识,而且还得定期做一些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给学生适当地加一些课外延伸知识,比如乐器知识、歌曲创作的背景故事以及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等等。例如,有的教师就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有名的音乐家的小故事,像莫扎特、贝多芬还有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的故事,讲述他们在音乐的道路上是如何前进、如何创造辉煌的。教师还要给学生传达一些具有时代性和流行性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健康、积极向上,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更能引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4.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

篇(2)

二、教学内容

一般在组织教学资源方面,综合性课程从一个课题知识网络中自然的引出另一个课题或几个课题,新课题就好比从旧课题中浮现出来一样,侧重不同学科间相关教学内容的衔接,所关注的课题可以从各个学科的视角进行审视,教学中的侧重点在于各学科中可以综合的部分及其之间的逻辑和顺序,这也就要求学习者从多个学科熟悉教学内容。cMOOC的综合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一开始就制定好的,其知识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的网状节点信息,常常是非良性结构的、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向学习者提供阅读资料展示学习主题,与学习者在线讨论延伸课题,定期安排相关学科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提供教学录像,使学习者可以复习倾听专家意见。虽然有特定的学习主题供参考,但在什么时间、地点学习,阅读多少资料,投入多少精力,进行何种形式和程度的交互等都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对于某主题的延伸和展开,将由众多学习者一起建构完成,课程将会在各个学科中延伸扩展到何种程度,与由陈列的主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课程参与者的努力程度有关。关联主义和联结主义诞生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用于解释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综合性课程旨在连接学科内容之间的可以综合的部分,注重调动学习者已有学习基础,并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事物。而在Web2.0时代,关联主义提出分布式知识,并认为学习者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者通过路径寻找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所获取的知识不但存在于个体内部,也存在于个体之外的网络中,内部和外部构成的知识体系,均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基础,并可以从网络知识的反馈中不断重新建构和扩展,这就易于学习者面对综合性的问题从各个学科中持续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三、教学信息的组织

从综合性课程分类方式来看,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有多学科型、跨学科型和超学科型。1.多学科型多学科型的侧重点在于学科自身,这种课程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学科的课程标准,用各个学科的标准来审视,研究主题的标准来自各个学科,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形成一个公认的事实,对学科结构的掌握程度影响学习结果。各个学科内的原理、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者要努力习得的内容,从不同学科去探索,基本概念、规则、技能是截然不同的。2.跨学科型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围绕交叉学科中基础概念、基础知识和技能来组织课程,跨学科的技能、概念被组织成信息模块,嵌入到课程的标准之中,认识和评判课程内容的标准来自不同学科,因而对一个问题或现象的认识可以产生很多正确的答案,知识本身是社会建构而成的,学习者要追求的是跨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3.超学科型其课程内容的组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情境,或者是学习者的问题和关注点。一般根据学习者兴趣爱好、学习环境、课程标准选择学习主题、概念、生活技能、现实世界的情境和学生的问题,因而这种课程中的知识是不确定、不明确的,但是存在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的关系,也有很多正确的答案。学习者不但要提出问题,也要一同探究主题、获取知识和技能,并顺其自然地在相关知识中延伸拓展出新的问题,成为新的学习开始位置。这三种综合性课程组织内容的方式存在差异,课程内容的标准也因此而异,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的课程标准逐次变得更加不确定,学习内容、任务、策略的变化也越来越强,各个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就越不稳定,节点之间信息流动的就越慢,因而学习的难度就依次增大。网络知识的获取,要求相关的网络节点形成的链路不断被强化,对跨学科尤其是超学科课程内容的组织,就要更加依赖于网络知识对于学习者的帮助。

四、教学目标

关联主义和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综合性课程思想制约着教学目标的制定。cMOOC的综合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在关联主义看来,每个主题是丰富的、没有边界的、非结构化的,因而它就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获取知识的途径比知识本身更紧要,因而它也关注是否促进基于网络联结的分布式认知促进和网络互联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cMOOC综合性课程不以结构化知识传授为主,而注重非结构化知识的传授和网络知识的搭建,学习者面对的是不良结构领域的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对学生高阶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更符合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特征和要求。课题或项目的延伸与连接要求学习者具有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精神,具有延伸和展开相关问题的能力,掌握利用工具查询或检索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方法,而且应当熟练使用信息化的课程平台,以及使用社会化的网络媒体,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和实践精神,并具备较高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尤为注重认知策略的获得,提高综合能力。

五、教学互动

互动有利于改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习兴趣。cMOOC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集成性高,信息容量大,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交互行为,单个个体难从所有相关学科解释一个个现象或事物间的联系,因而需要树立分享信息与创建网络知识的意识,这都离不开教学互动,从互动主体来看,cMOOC的综合性课程可以分为五种类别。1.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在组织教学、阐明主题、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和课堂评价的活动中会产生这种互动,学习者对教师行为的反应是群体反应的一部分,不属于独立个体的行为,容易受到其他学习者的影响。2.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课程进行中,学生个体可能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教师通过技术工具学生沟通,既有同步行为,也有异步发生的行为,教师将期望、印象传达给学习者,学习者通过努力反馈给教师答案,体验期望和评价。3.学习者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者个体间的互动,不想与教师的互动一般存在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距,他们之间能够在情绪上相互激励和感染,知识相互补偿,行为相互制约,形成良好的班级团体有利于实现真诚关爱的教学氛围。4.学习者个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互动。当学习者个体与学习伙伴之间讨论合作,协作完成任务时,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和服从群体任务的素质,锻炼人际交往和协作的能力。5.学习者群体与学习者群体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cMOOC的平台将学习者进行分组,形成学习者群组。学习者群体既可以是同质分组,也可以是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形成的群体互动,易于培养学生集体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异质分组有利于提高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将小组的成果转化为全班成果。六、教学组织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关联主义的学习者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一是开放性,网络中的学习者实体并非固定隶属于某一个组织、社区或者集体,学习者具有加入和退出组织的自由,机动灵活的选择和创造知识建构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能否持久事关重大,学习社区或小组的机制完善程度,还有学习者自身努力和坚持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开放性既是此类学习的优点也是缺点。二是多样性,通过网络建立的学习组织、社区,其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像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以年级分组进行集体授课制教学,他们的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教育背景、职业、爱好等都可能不同,将形成各自独特的状态,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各自的网络节点。三是自主性,学习者并非能够准时的上下课或者参加活动,每个学习个体依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参加课程,其结果可想而知,因而对于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只用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因故未能及时参加的学习者应当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微博、邮件等异步教学的方式完成学习。

篇(3)

(一)综合语文课,提高学生抒情描写能力

在美术课中,有新课导入、教学新授、分析示范等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刺激智障学生的听觉,以增加他们的感受能力。课堂中,教师用栩栩如生的语言描述场景,使学生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讲出自己绘画的想法和画面的构成,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作画步骤和绘画技术来表现想象中的场景,在提高绘画技能的同时使其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综合数学课,提高学生理性分析能力

可教授学生利用数学中的数量、大小、比例等知识,以提升画面的美感。绘画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图画中有哪些基本形状,有几个不同的形状,哪个大哪个小,分别在画面的什么位置;绘画时也要注意形状、大小、位置的区别,反复巩固,使画面布局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并使其能用线条和基本形状勾勒画面的基本组合。

(三)综合音乐课,丰富学生表现能力

美术课中综合音乐活动,学生心、手、眼、耳、口并用,使学生手部精细动作发展与脑部功能发展相互促进。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韵律的美感,并将之体现在绘画上,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节奏、韵律的变化,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和表达。

(四)综合自然课,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活动中,需要学生能够细心观察。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分类分层、步步深入地了解周围环境,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自然的种种变化会让学生充满好奇,这时教师要抓住契机,带领他们观察春天的各种变化,感受小草新芽的嫩绿、百花争艳的缤纷,引导他们在绘画时把观察到的事物有条理地表现出来。

二、综合学生现实生活

美术创作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笔者学校在特殊教育“生态范式”的指引下,利用主题实践、社会实践等课堂,加强美术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表现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

(一)开展生活化游戏,提升发现美的意识

不少智障学生有弱视、色盲、注意力不集中、动手能力差等障碍。针对这些障碍,教师可开展一些具有补偿、矫正功能的训练游戏,如“羽毛飞飞”游戏。游戏前,准备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羽毛,可以将之染成各种颜色;学生拿起一根羽毛,然后放手使其飘下来。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首先,对学生进行色彩训练,使其认识自己或他人手中羽毛的颜色;其次,学生进行了眼部运动,看着羽毛从上飘到下的过程,使学生眼珠得到了活动;再次,在参与这一活动时,学生会专注于自己羽毛飘落的过程,提高了专注力。

(二)创设生活化课堂,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1.课堂结构生活化

让美术与生活沟通起来,将生活场景作为课堂导入、美术活动内容来源或作品成果展示方式,能使课堂教学结构富有变化,营造出广阔的美术教学空间。如在教学“纸拖鞋”一课时,以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首先出示一个摆放了各式拖鞋的鞋柜,然后开展“买拖鞋”游戏,让学生选择一双自己喜欢的拖鞋,并说明自己购买的理由。学生积极投入到“买拖鞋”情境,并在这一生活情境中认识到自己需要的拖鞋是款式新颖、色彩鲜艳、大小合适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了“在玩中学”的乐趣。

2.课堂内容生活化

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充实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孩子生活。如在画蔬菜时可以带学生到菜场观察蔬菜,要求家住农村的学生到自家菜地种菜、拔菜,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视觉感受。另外,还可通过摸一摸蔬菜的质感、尝一尝蔬菜的味道,获得多种感官体验,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3.课堂技术生活化

筛选生活中的活动,并把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当作一种美术技能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如,在学习“线条的认识”时,利用学生喜欢的开车游戏,引导学生用车轮蘸上颜料在白纸上随意开动。学生接到这一任务很开心,都拿着喜爱的汽车蘸上漂亮的色彩后“开车”,作品中出现了直线、波浪线、锯齿线等线条,无意识地创作出一幅幅令人遐想的抽象画。再如初学橡皮泥捏制时,就可开展“做面条“”搓汤团”等生活情境化的游戏。在这一游戏中,学生会模仿大人,将自己知道的“做面条”“搓汤团”等生活技能运用到美术活动中,自然就掌握了把橡皮泥变长和变圆的技能。

(三)搭设生活化表现平台,培养创设美的能力

篇(4)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综合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语境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应当适应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尽可能熟练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相对自如地应对国际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及各种涉外业务活动的挑战。然而事实是,由于长期的应试及灌输式教育,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虽然能够使学生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听力、阅读及词汇等英语习题,却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而语用能力却很薄弱。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总体素质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更应当为适应需求而进行改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英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者、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者,培养适应2l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设置情境,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

设置情境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重视的一种手段。“情境教育更关注学习者本身在教育、学习情境中所扮演、担当和确立的角色。学生角色扮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习并建立起“主动角色”,使学生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积极主动投人,参与教学教育过程。具体在日常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参与、操练口语、感知语言运用、陶冶情操,如组织英语辩论赛、课堂英语游戏、舞台表演、英语演讲、英语小品等语境活动。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讲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Thesportsmeeting这一课时,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身穿运动服、手持扩音器,带着口哨走进教室。告诉学生将要举办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举办Relayrace,利用讲台进行Longjump等,配上录音机里的运动员进行曲,整堂课有着浓郁的运动会氛围,接近一种真实的语境。学生始终怀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随后学生的课后作文中了解到,实际上学生也乐意用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实践证明,只要英语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情境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是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在综合英语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是始终发生的,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协作,与同学的协作等。每当教师启发时,学生应当积极与教师协作,自发通过教师作为中介来获取知识,如围绕教师所提问题,全神贯注思考,认真对待,积极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还要讲授哪些、强调哪些知识。教师在导人英语文化时,设计的任务应当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如发现了哪些文化间的差异,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社会性的互助,促进学生学习。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团队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学习群体,这就是一个知识合作建构过程。以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Unit6Goodmanners为例。在老师指导下,预先让五个组长带领各自团队,将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画,组织自己的小组设法改串成整个对话,为表演做好准备。学生分别在团队小组中,共同学习其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然后进行讨论改写,协作学习。接着在老师组织下,开展小组问竞赛,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edon’tlikepeoplewithbadmanners.Whataregoodmannersorbadmanners’?.Whetherweshouldpunishthepersonswithbadmanners9.Whatarehtedi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辩论胜出的团队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在原来分组基础上对各个角色的Manners进行辨别,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协作写作,总结该团队最后的意见,提交老师。教师总结后,给予鼓励,希望其他同学下次继续努力。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可以相互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三)组织会话交流活动,促进英语学习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充分把握这一点,那么对英语的听说以及对知识的温故知新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组织会话学习小组,让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组织会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在课上教师经常按角色分组,好差生搭配,上台表演,选出最佳组合、最佳表演者。笔者有时还故意安排不同组的同学相互检查近期的学习效果,要求临桌几位同学相互交流怎样学习英语单词,如何加深单词记忆等,并从交流中体会不同学生的单词学习方法,从中感悟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样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不但促进了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英语知识结构学习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新课文的篇章结构、语言点、句子结构、正确语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后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如:笔者利用一节课时间,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篇章,使之能复述课文,并且归纳本文的教学目标,写出心得,综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第二节课整体处理学生不了解的重点词语、句型,利用测验检查其具体的字、词和语法等是否能灵活运用,然后发一份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几个问题,要求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可以口头完成也可以写下答案;第三节课做一套同步训练题,包括单项填空、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两篇。学生能自我检测是否掌握了该单元的重点。教师在综合英语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而不要求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听说能力的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挂图、录像、声音模拟等)。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在教师启发下,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疑问。其中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遇到的各种障碍,或者是由学生自己创设的、由感而知的、与主题有关的感受及设想。由此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学生也应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程度好的学生应尽情表现(提问、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学生注意听、学习、模仿。在教师适当引导下,程度好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挖掘出问题。这部分学生表现完了以后,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增,也会积极地发表意见。经过这两轮演示,程度差的学生此时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词语了,也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操作了。这时,教师或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提问,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这样,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较好的同学主动带领下,可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个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全体学生都应该踊跃参加,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语言和自己不会表达的语言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后,在教师创设的情景的帮助下,能够清楚而自然地听出并能说出新的语言。接着教师迅速检查,以确保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应认真思索,给出暗示,以便教师知道是否继续深入讲解。

(二)读写能力的完善

新的语言点介绍完毕,教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对话或文章,由教师给出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回答,以便教师检查其阅读的速度及质量。下一步由学生提出难点,教师解答;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此时对重点、难点作一些解释,必要时运用汉语帮助解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目的。同时,根据文章的题材类型、学生的读后感言,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如短文、信函、故事及调查报告等。其实写作教学更应当重视过程教学。新的写作教学并不是只给学生一个写作题目,学生完成后上交,而是更注重写作的过程步骤。整个教学步骤包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的观点,学生计划和组织观点,然后起草写作,最后进行反馈教学等。在这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写作,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简短的分组讨论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文章,而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给出改进意见,此时应重视文章的中心内容。接着学生分别完善各自文章,然后互换修改文章的组织和语言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倾听并相应地给出参考意见,最后作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建构意义教学,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共同得到提高,达到多赢目的。

教师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当新课文的阅读理解已经没有了疑难后,教师便顺应变成了“乐队的指挥”,先集体后分组,或按集体——女生——男生等形式进行听说写教学组织工作。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个人都会说能写(用时约1O至15分钟)。练习阶段,学生尽可能用所学语言表达实际意义,这需要做许多实际性的练习。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应开始试着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也可先把要说的内容大致写下来再表达。在操练过程中巩固学过的词汇、语句、语法等。超级秘书网:

一堂课可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景——学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学生

3.介绍语言点——教师

4.操作——学生

5.练习——学生

篇(5)

2.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在古诗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对古诗的写作特点的运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来说,其中的字、词、句、意都经过了提炼和丰富。在对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诗句的深入理解,进而实现对古诗的意境、语言美的体验。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古诗本身相对简洁,并且其中单音节词较多。在古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从每个字入手,对于诗句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现代汉语和古诗的语序、表达手法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进行日常古诗学习的过程中,要步步为营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印象逐渐加深,进而达到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目标。在传统的古诗创作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显露出独特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例如,在《鹅》这首诗歌教学中“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诗句,采取赋的手法,对于白鹅嬉戏的姿态和神态生动逼真的进行表现,并且不利用任何修饰和铺排。而杜牧的《山行》这首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采取了比的手法,对于诗人的情绪进行了表达,进而形成了一段名句。在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种比的手法,让作者对春天的感觉和情绪得到了体现,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感受。在《锄禾》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著名的节约粮食的诗句,其采用兴的手法,以锄禾为引,对后续节约粮食的道理进行了阐述和表达。这种赋比兴的手法的应用,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技巧手段,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这种技巧的教学,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其中艺术形象创建的手法和重点进行有意的深度讲解。在古代诗词中,很多修辞手法的应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并且得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对于“夸张”的意识表达手法来说,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白帝城的高、轻舟的快、瀑布的壮观进行了表达。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又将李白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进行了深入的表达。这些多种多样的艺术修辞手法,对于诗词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另外,古诗词中的结构也是非常精巧,并且蕴含丰富气势和意境的。通过作者巧妙地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构思和创作,表达了深刻的精神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提高对字、词的使用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对自身情感进行表达。

篇(6)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效率的几点意见

1.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意识,而上述多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同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因此要注意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其他学科的文章也应用到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在拓宽学生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能力,又如对于平时的作业训练答案,可多采用主观答题的方式,不确定具体答案,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2.丰富课堂资源,开拓学习领域

语文是我国学生们必须要学好的母语,因此,教师们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效利用书本资源,还应充分发掘课外资源,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充分整合,努力实施最优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以便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丰富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篇(7)

二、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智育素质的培养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观察老师的相关动作来进行学习,然后对这套舞蹈动作进行模仿。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观察力,同时还能够逐渐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其实舞蹈的动作也是一种肢体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舞蹈中的内涵,在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又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放飞心灵,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舞蹈中的各种技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在高职院校中,因为学生学习舞蹈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中的技能,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地将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培养起来,从而让学生的智育素质得到了培养。

2.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这种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身体进行各种含有韵律的动作来体现。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舞蹈的要求,这门舞蹈教学注定需要学生刻苦的训练。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磨练。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必须不断地增强才能够坚持下来。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学生在长期的舞蹈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地增强思想品德修养。并且舞蹈表演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需要多人一起表演,在多人一起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的动作必须统一协调,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逐渐养成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并且表演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团体协作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每个学生都具有集体观念才能够完成表演。因此这些都能够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了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很多学生都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很少去在乎别人的感受。因此通过舞蹈教学中的集体训练,能够很好地消除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3.高职舞蹈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各种舞蹈动作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将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活动开来。舞蹈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肌肉、内脏器官以及韧带等身体的多个部位都得到运动,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促进身体全身的血液循环,让身体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对学生大脑的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相关的资料表明,长期参加舞蹈训练的学生,身体一般都非常的健美,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利用舞蹈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让学生时刻都能够保持充沛的精力,对学习各方面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高职学生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1.关注教学过程

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舞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够只观察学生对舞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意整个舞蹈的教学过程。因为舞蹈的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因此舞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向学生不断地渗透舞蹈的艺术美,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效率,不能够完全沿用套用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运用现代的科学效益观以及现代的价值创造原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在同样的教学质量基础上,最好是用最少的时间,这就是现代高职舞蹈教学的目标。还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舞蹈的基础也比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不同的层次来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评价上,也不能够太注重学生的舞蹈技能,教师应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给予鼓励与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舞蹈。

2.渗透文化气氛

我国的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只是结构设置中,通常学校都比较喜欢注重对象的专业性结构,对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性却不是非常地看重。这种培养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出舞蹈艺术的表演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综合性素质人才,要求高职舞蹈教学中培养的是知识结构更加齐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过去的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设置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高职舞蹈教学,而现代的高职院校需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通过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因为文化素质是高职舞蹈教学中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一个学校只有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特色,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培养学生舞蹈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需相应地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结构的设置中,同样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活动

因为舞蹈的本身就带有很高的实践性,所以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舞蹈的实践性对学生的重要性。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在培养学生相应的舞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舞台表演以及在社会中义务服务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中实践,不但能够很好地磨练意志,还能够增强学校的影响力。高职舞蹈教学的实践性不仅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比如在讲完各种舞蹈知识之后,可以安排更多时间进行实际的排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喜欢的舞蹈,并让学生自己创作与编导一些相关的舞蹈节目在学校中表演,这样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出来,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一个目的。

4.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之一,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取得发展与进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也应该要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因为舞蹈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挖掘舞蹈动作中的内在关系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在观察中不断思考,从而养成一种创新的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打开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篇(8)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的学习包括文字学习、口语表达和写作三方面;其中文字学习又包括学写汉字、阅读文章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学习是极其丰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许多语文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初中生经经过了小学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倡导“综合性学习”的模式,积极利用课内课外多种资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语文教学中必须的内容,还要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语文知识的研究,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已经不是填鸭式教学可以满足的,它需要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并且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综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生活实际,在合作和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涉及的知识学科较多,方式比较丰富,但是它仅仅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进行,不能偏离“语文性”这个主题;它提倡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教学的视角开阔开来,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书本,而是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各项资源,体现一个“综合性”的内涵;它不仅使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得到拓展,还以体验式的语文学习注入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感所想,都有利于语文思维的拓展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老师的挑战

在综合性语文学习的背景下,教师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首先,语文老师要网罗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夸张一点说,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语文老师都应该有所涉猎,积极将有益于语文素养提高的知识和方法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语文老师只有熟谙这些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指引学生处理各种不同的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时,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语文老师要创新课堂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打造开放型课堂,不要固守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一种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固守前人的规定,还要及时地对学生语文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关的修正,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工作,并且对语文活动的实施进行评价和课后思考,以便顺利进行下一轮的语文学习。第三,语文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沟通和交流,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共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需要和解决暴露的短处和问题;语文老师还应该建议某些新颖的语文活动,这要求语文老师和学校方面、家长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1.开拓课程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了要立足“语文性”之外,还注重一个“综合性”,因此,课堂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开拓课堂外的优秀资源,将课堂内外的资源进行一个有效的整合,达到课程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课堂外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延伸,比如,不同的地域会有代表性的名人和文化标志,在教材中提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瞻仰文化名人,了解相关的事迹,并对他们的作品深入了解;其中,山东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在学习《论语》时,济宁的学生可以去参观“三孔”名胜,了解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生阅历和作品,感受人文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初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可以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习《红楼梦》的节选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刘心武评 < 红楼梦 >》,让学生了解名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有效的拓宽,丰富了语文学习。

2.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需要,必须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围绕学生这个群体进行教学,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除了要教授教材内容外,还要设置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去做一个“语文文化名人”的专题,比如,一组学生选择苏轼,就要了解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还要给出合理的评论,体现学生们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要学会“举一反三”,学到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时,要去了解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和相同风格的作品,使自己的语文涵养丰富起来,真正从综合性语文学习中收益,这收益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也是人生阅历方面的,毕竟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以上探究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启发,能够思考出更多的综合性学习策略,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我想不少教师放弃“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内容涵盖面广、大,在一定程度上受时间、空间、学校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有的教师还认为它不仅耽误时间,不好操控,而且不会对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提高,因此干脆放弃。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可以自己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减少难度。

拿《山水与文化》为例,祖国山山水水多得数不胜数,我们对它们的熟悉程度也会明显不同,直接学习山水与文化的关系肯定既散乱又难以把握,实际上把握山水与文化的精髓不需面面俱到,只要课堂时间容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就可。我和同学们根据大家的了解程度,一起挑选了四处具有代表性的山水:泰山、西湖、黄河、本地山水(汉江和隆中山)。这四处既有广为人知的景点又有带有本地特色的山水,既有粗犷豪放、雄伟壮阔的一面又有温柔细腻、婉约柔美的特点,基本上包括了众多山水的特点并且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和它们相关的知识很多,不仅利于搜集,而且教师和学生比较容易透过山水的表面的认识来逐步挖掘他们与文化间的关系。

二、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其主动参与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以及网络条件,动员全班同学参与,让他们自行组合,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因此我针对我们选好的四个小专题,把全班分为四组,让他们各自推荐了一个小组长,负责安排任务,组织搜集调查,最后再把该组的资料收集起来,由我来把它们设计到多媒体上。为此,我专门组织了几次电脑课,让各组到网络上寻找需要的信息,并适时抛出问题:山水都是自然物,为什么人们看中他们,并赋予它们以精神甚至于形成了一种文化?你们所找的山水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除此之外,我还把我的一些与之有关的书籍、画册、光盘等提供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回家和亲朋好友进行交流,或者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地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

开始我还不放心学生,担心他们不能胜任,事实证明,这个准备过程简直就是轰轰烈烈,整个课堂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耳边尽是激烈的讨论声。不仅如此,学生觉得给他们的时间不够,要求再给他们几节课准备,但是确实时间有限,我就给他们提议,每组可以把没有完成的任务交给本组走读的同学,让他们充分利用家里的电脑来完成任务。

因为专题是小组成员自己选的,每组每人都有负责的任务,并且在准备工作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选择和筛选能力,提供了一个和家人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把他们那种激情和活力激发了出来,这些都是有悖于传统教学中学生无形中形成的一种依赖教师被动学习的模式。

看来综合性学习通过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识和能力的途径。

三、形式多样,各尽其能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限于准备过程中的行为,更在于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的成果,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合作精神,还需要在他们头脑中注入竞争意识,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在这个时候,可以给各组学生进行激将:看哪组准备最充分,哪组表现能力最强,哪组的成果最吸引人……这样将他们一军,要他们明白,即使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但是如果没有作到深入人心,那么就不是最后的成功,所以各组要形式多样,各尽其能。形式多样,各尽其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内容上的丰富性。收集的资料可以涵盖许多方面和领域,比如大的方面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美术,小的方面可以有图片、诗词、散文、成语、俗语谚语、民间传说故事等。只要有能力,符合专题,都属于选择范围。但要注意适当取舍,进行筛选,可以选择大家熟悉的共知的具有代表性的并且与文化有密切联系的部分。二是形式上的多彩性。内容要靠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所认知,怎么样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力,能吸引人,能深入人心是每组同学要考虑的。这个任务交给组长去安排组织。事实是平时繁重的学习任务已经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局限了学生的特长,但是一旦给了他们这个机会,给了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他们就会光彩四射,各显其能。

特别是在学生收集的材料中,已经不仅仅限于介绍归纳,还把眼光关注到社会热点,比如在收集黄河资料中就提到了黄河断流、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的事实,呼吁大家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不要让世界的最后一滴水是我们的泪水。有的同学把山水文化注入情感,上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度。这使得我们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四、教师穿针引线,恰当评价,适时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堂中的自主意识并不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老师在旁边当观众。这违背了课堂教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此时的教师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更不是看客,而是应充当或导演,或助手,或组织者的角色。

篇(10)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综合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语境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应当适应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尽可能熟练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相对自如地应对国际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及各种涉外业务活动的挑战。然而事实是,由于长期的应试及灌输式教育,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虽然能够使学生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听力、阅读及词汇等英语习题,却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而语用能力却很薄弱。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总体素质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更应当为适应需求而进行改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英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者、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者,培养适应2l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设置情境,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

设置情境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重视的一种手段。“情境教育更关注学习者本身在教育、学习情境中所扮演、担当和确立的角色。学生角色扮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习并建立起“主动角色”,使学生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积极主动投人,参与教学教育过程。具体在日常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参与、操练口语、感知语言运用、陶冶情操,如组织英语辩论赛、课堂英语游戏、舞台表演、英语演讲、英语小品等语境活动。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讲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Thesportsmeeting这一课时,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身穿运动服、手持扩音器,带着口哨走进教室。告诉学生将要举办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举办Relayrace,利用讲台进行Longjump等,配上录音机里的运动员进行曲,整堂课有着浓郁的运动会氛围,接近一种真实的语境。学生始终怀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随后学生的课后作文中了解到,实际上学生也乐意用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实践证明,只要英语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情境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是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在综合英语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是始终发生的,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协作,与同学的协作等。每当教师启发时,学生应当积极与教师协作,自发通过教师作为中介来获取知识,如围绕教师所提问题,全神贯注思考,认真对待,积极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还要讲授哪些、强调哪些知识。教师在导人英语文化时,设计的任务应当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如发现了哪些文化间的差异,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社会性的互助,促进学生学习。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团队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学习群体,这就是一个知识合作建构过程。以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Unit6Goodmanners为例。在老师指导下,预先让五个组长带领各自团队,将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画,组织自己的小组设法改串成整个对话,为表演做好准备。学生分别在团队小组中,共同学习其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然后进行讨论改写,协作学习。接着在老师组织下,开展小组问竞赛,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edon’tlikepeoplewithbadmanners.Whataregoodmannersorbadmanners’?.Whetherweshouldpunishthepersonswithbadmanners9.Whatarehtedi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辩论胜出的团队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在原来分组基础上对各个角色的Manners进行辨别,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协作写作,总结该团队最后的意见,提交老师。教师总结后,给予鼓励,希望其他同学下次继续努力。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可以相互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三)组织会话交流活动,促进英语学习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充分把握这一点,那么对英语的听说以及对知识的温故知新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组织会话学习小组,让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组织会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在课上教师经常按角色分组,好差生搭配,上台表演,选出最佳组合、最佳表演者。笔者有时还故意安排不同组的同学相互检查近期的学习效果,要求临桌几位同学相互交流怎样学习英语单词,如何加深单词记忆等,并从交流中体会不同学生的单词学习方法,从中感悟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样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不但促进了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英语知识结构学习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新课文的篇章结构、语言点、句子结构、正确语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后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如:笔者利用一节课时间,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篇章,使之能复述课文,并且归纳本文的教学目标,写出心得,综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第二节课整体处理学生不了解的重点词语、句型,利用测验检查其具体的字、词和语法等是否能灵活运用,然后发一份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几个问题,要求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可以口头完成也可以写下答案;第三节课做一套同步训练题,包括单项填空、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两篇。学生能自我检测是否掌握了该单元的重点。教师在综合英语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而不要求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听说能力的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挂图、录像、声音模拟等)。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在教师启发下,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疑问。其中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遇到的各种障碍,或者是由学生自己创设的、由感而知的、与主题有关的感受及设想。由此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学生也应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程度好的学生应尽情表现(提问、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学生注意听、学习、模仿。在教师适当引导下,程度好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挖掘出问题。这部分学生表现完了以后,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增,也会积极地发表意见。经过这两轮演示,程度差的学生此时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词语了,也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操作了。这时,教师或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提问,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这样,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较好的同学主动带领下,可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个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全体学生都应该踊跃参加,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语言和自己不会表达的语言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后,在教师创设的情景的帮助下,能够清楚而自然地听出并能说出新的语言。接着教师迅速检查,以确保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应认真思索,给出暗示,以便教师知道是否继续深入讲解。

(二)读写能力的完善

新的语言点介绍完毕,教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对话或文章,由教师给出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回答,以便教师检查其阅读的速度及质量。下一步由学生提出难点,教师解答;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此时对重点、难点作一些解释,必要时运用汉语帮助解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目的。同时,根据文章的题材类型、学生的读后感言,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如短文、信函、故事及调查报告等。其实写作教学更应当重视过程教学。新的写作教学并不是只给学生一个写作题目,学生完成后上交,而是更注重写作的过程步骤。整个教学步骤包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的观点,学生计划和组织观点,然后起草写作,最后进行反馈教学等。在这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写作,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简短的分组讨论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文章,而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给出改进意见,此时应重视文章的中心内容。接着学生分别完善各自文章,然后互换修改文章的组织和语言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倾听并相应地给出参考意见,最后作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建构意义教学,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共同得到提高,达到多赢目的。:

教师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当新课文的阅读理解已经没有了疑难后,教师便顺应变成了“乐队的指挥”,先集体后分组,或按集体——女生——男生等形式进行听说写教学组织工作。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个人都会说能写(用时约1O至15分钟)。练习阶段,学生尽可能用所学语言表达实际意义,这需要做许多实际性的练习。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应开始试着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也可先把要说的内容大致写下来再表达。在操练过程中巩固学过的词汇、语句、语法等。

一堂课可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景——学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学生

3.介绍语言点——教师

4.操作——学生

5.练习——学生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65-01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了这一目标,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讨论交流往往流于形式,其作用、效果远远不是新课标中预想的,甚至连讨论的内容、形式、方法等都脱离了学习的总目标,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摆设,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根本宗旨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突出综合、加强实践、强调自主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让学生认识讨论的目的是学会交流,完成学习目标

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来完成,但是,在交流讨论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一学习内容。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都十分有限,各自的生活时空都相对有限,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因为他们控制力差,不懂的讨论的技巧,最终导致讨论的目标无法实现。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某位同学过于积极,完全沉浸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使其他同学无机会表达或羞于表达,他最终得到的还是自己的信息和观点,而别人拥有的信息和观点他始终都不知道。因此,让学生认识讨论的目的是学会交流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2.综合性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选择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讨论"主题

讨论的主题是学习活动开展的核心。学生的一切话题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而主题必须能够让学生进行多种活动(思维活动),同时还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而且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想去探讨的。这类主题可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设计,也可由学生提供材料或师生共同关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设计,但在课前一定要精心的预设,讨论的话题不能随随便便的产生。

3.指导学生搜集讨论材料,能写出讨论提纲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收集感兴趣的围绕主题的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新课标中对中高年级综合性学习分别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的阶段目标,其目的是帮助他们养成获取信息的习惯,而把收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类,有助于他们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的额形成发展。能围绕主题写出讨论提纲,更能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4.引导学生制定、遵守"讨论"规则,以保证讨论过程的有效进行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讨论过程中,随心所欲,善于表达的,滔滔不绝,不善于表达的,默默无语,甚至课堂混乱使课堂失控。因此,指导学生遵守讨论规则是维护讨论有效进行的保证。如轮流发言、小组讨论不离开中心话题,发言时语速适中,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对不同意见表示反对时不能使用中伤性的话语。

5.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的参与讨论,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提高有效讨论的水平

对于小学生而言,讨论水平的形成、提高,需要长期加以指导,特别是支持或反对他人的观点时,不能信口开河,乱说一气,养成一种散漫的学习态度,对己对他人都无益处。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引经据典或搜索正确的实依据来讨论主题,是培养学生科学讨论的习惯,也是使讨论有效的重要保证。尤其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与事实是否一致,引述的事实是否真实可信、对论述自己的观点有无价值、在讨论结束时,能否总结本人在这次讨论中的得失等。

6.合理展示,及时反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

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因此讨论成果的展示是对讨论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展示的方式可由学生自主决定。但老师要对讨论及时进行反馈总结,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上。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对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走访,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并加强指导,在了解、指导的同时,要一同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交流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合作伙伴,这样不仅可以增

进师生间的友谊,还可以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如何讨论,使课堂变得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