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29-03
The Investigation Of Self 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Of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Xiehua Hubing Sunzhiyi Liucuihong Luqi Xuyanjiao Maxiaohua
【Abstract】Purpose:The study aim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elf 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 and make further efforts to help them with their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health guidance . Methods:Random sampling questionnaire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50 samples from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diagnosed by the professional ophthalmology department of three level and first-class hospital from 1996 to 2012 . The questionnaire , including the IOP , age , gender , daily sleep quality , hobbies and interests , emotional state , the quality of life ,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status of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etc , consists of demographic data,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disease ,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 self-efficacy scale , WHO-QOL-BREF questionnaire ,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 The database was collated by using Excel and analyzed by statistics.Results:98% IOP of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could be controlled normal and stable through the clinical drug , ocular operation or drug plus operation treatment . At the same time , 2% unstable , even had ever been controlled normal , due to the frequent volatility of the mood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elf 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were the family atmosphere whether warm , and the family members whether mutual understanding , supporting , guiding and facing the difficulties jointly .The coping style of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should can be generally improved .Conclusions: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health guidance for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could be focu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guidance about their copying ways .the Self Efficacy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should can be generally improved with the gradual perfect of their copying style.The factors that could not be ignored for the Primary Glaucoma Patients maintaining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normal and stable were the good personality and the peace of the mind .
【Keywords】Primary Glaucoma ; Self Efficacy ; Life Quality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祖国经济腾飞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大家对眼睛和视觉质量的关注也日益密切。青光眼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不可逆盲的主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光眼的症状、视功能的损害以及各种对症的治疗方式、不良反应使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使患者的心理、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受到影响,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健康【1】 。
青光眼是一种公认的最重要的眼科心身疾病【2】。
原发性青光眼是指主要由风、火、痰、郁、虚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常,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而致【3】,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致盲率已排列为第二位,其致盲过程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虽然眼压得到了有效控制,视功能的损害仍然不断进展,发展为视神经萎缩。另有一部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虽然在正常范围,却发生了青光眼典型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这表明了眼压升高并不是青光眼发病的唯一致病因素。缺血学说越来越受到关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眼部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其血粘度水平升高可能是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潜在性危险因素【4】。原发性青光眼与“血瘀”关系密切,“血瘀”症候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球结膜血管扩张,视网膜静脉迂曲及动脉变细,视盘苍白,脉弦涩或结代、舌质紫暗或舌体有瘀斑、球结膜下出血, 伴高血压、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糖尿病者【5】。动、静脉小血管功能障碍,特别是静脉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微循环功能受损,是各型原发性青光眼病发病的共同基础【6】。血流变学与原发性青光眼的联系日渐明确 ,它在原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学、治疗学中有重要的意义【7】。
社会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青光眼有明确的联系,青光眼患者主要表现为A型性格,患者的精神性和神经质倾向人格特征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密切相关【8】。
1.2 研究意义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心身疾病,因患者发病前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产生情绪应激是导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发病重要原因之一,青光眼的发病及复发与精神、情绪等有关,反过来心理因素的变化又影响了青光眼的治疗【9】。原发性青光眼是指与可以认识的眼病、先天及遗传疾病没有确切联系的一类青光眼。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相对于此类患者的意义不言而喻。
1.3 综述
自1857年至今,世界各国学者已有多种不同的青光眼分类方法,1952年Sugar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青光眼的分类过程也正是人们对青光眼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10】。原发性非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生活质量、自我效能等各方面可干预性较强、预后可改善空间较大。
1.4 研究目的
1.4.1 分析总结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在接受临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药物加手术同时治疗的基础上眼压控制方面的大体预后。
1.4.2 观察影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焦点因素。
1.4.3 探索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群体在应对方式方面是否普遍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1.4.4 分析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应着重侧重的焦点问题。
1.4.5 总结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在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是否会随应对方式的改善而有所提高。
1.4.6 6. 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维持眼压稳定所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三级甲等医院专业眼科在1996年至2012年期间确诊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群体中随机抽取的50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
2.2 抽样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2.3 研究工具
主要应用电话回访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眼压状况、生活质量、事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状态等各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汇总及探讨。
2.3.1 人口学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医保类型、性格类型、情绪稳定性、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
2.3.2 疾病基本信息
包括眼压测量值、远视力检测结果、眼压是否稳定、原发性青光眼发生部位、病史、治疗方式、既往病史等。
2.3.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由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使用厕所、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十个项目组成。每项均设完全独立、需要部分帮助、需要极大帮助、完全依赖四个选项。
2.3.4 自我效能量表
本量表共分6个方面,采用1~10级评分法。
2.3.5 WHO-QOL-BREF问卷
由27个问答项目组成,用以简要了解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
2.3.6 社会支持量表
共9项,用以了解研究对象来自家人、亲朋、单位等的支持情况。
2.3.7 应对方式问卷
由20个项目组成,每项分别有不采取、偶尔采取、有时采取、经常采取4个选项。
2.4 资料收集
2012年12月,与三级甲等医院专业眼科病案室微机中心工作人员联系,调取自1996年至2012年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全部患者信息简表,从中随机抽取50名,进行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向回访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及其匿名性,取得受访者的同意,沟通过程中及时准确记录,随后及时总结汇总。
2.5 统计分析
将所有问卷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表格,采用均数、百分比、相关性分析等探索影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焦点因素等。
3 结果
3.1 基本资料
三级甲等医院专业眼科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群体中随机抽样电话回访问卷调查,共50人,年龄10岁至85岁;性别构成为男士23名,女士27名;已婚人员46名,未婚人员4名;高中及中专学历者30人,大专及本科学历者2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18人;日常生活能力完全自理者42人,基本能自理者8人;眼压稳定且正常者49人,波动不稳定者1人。
3.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4 讨论
4.1 随机抽样的50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生活现状大致可分以下三类:
4.1.1 在家人的相互理解、帮助和引导下,自身的应对方式、心理及性格正在悄然完善,家庭氛围更加和睦温馨,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4.1.2 家人能够互相理解,但不能够做到相互引导、相互帮助,或许是由于沟通能力有限,或许是源于自身太过强势,总之,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及家庭氛围一如既往,没有改变;
4.1.3 家人不能互相理解,甚至相互诋毁,更无法做到相互帮助与引导,以致互相埋怨、敌对、冷战,最终导致家庭关系淡漠,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持续低下。
4.2 随机抽样中的50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控制现状,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4.2.1 在接受临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药物加手术同时治疗的基础上,眼压能够保持稳定且正常的随机抽样中的样本量为49例;
4.2.2 在接受临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药物加手术同时治疗的基础上,眼压即使曾经保持稳定且正常,但随脾气性格的剧烈波动而不稳定的随机抽样中的样本量为1例。
4.3 发性青光眼患者在应对方式方面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对生活事件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11】 ,人格特征异于正常人群【12】, 患者在心理评定量表中的多项因子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异【13】,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公认青光眼是眼科的心身疾病,与青光眼有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也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们的注意【14】 。中年青光眼患者群在心理评定量表中的多项因子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性心理因素包括焦虑、想法固执,易激惹等【15】。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核心主题可概括为生活调适、加强养生保健和疾病之医疗管理,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有其特殊之处,眼科医护人员应当开展针对该人群自我管理行为的护理干预,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如何将自我管理整合至青光眼患者常规护理模式之中【16】。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青光眼患者的负性情绪,并能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能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患者获得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18】。 社会高支持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社会低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在应对方式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5.1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可着重侧重其应对方式方面的沟通及引导。
5.2 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会随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应对方式的改善而有所提高。
5.3 良好的性格与平和的心态是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维持眼压稳定所不容忽视的焦点因素。
附录 原发性青光眼相关调查问卷
一、基本情况
(一)疾病基本信息
1. 眼压测量值: OD OS
2. 远视力检查结果: OD OS
3. 眼压是否稳定:①稳定 ②不稳定 ③不确定
4. 原发性青光眼发生部位: ①左眼 ②右眼 ③双眼
5. 病史 年
6. 治疗方式: ①手术为主 ②药物为主 ③未处理
7. 有无其他疾病: ①无 ②有
(二)人口学资料
1. 年龄:________ 岁
2. 性别:①男; ②女
3. 婚姻状况:①已婚; ②未婚; ③离婚; ④丧偶;
4. 职业:___ _____
5. 文化程度:①初中及以下;②高中及中专;③大专及本科;④研究生及以上
6. 家庭经济状况:①收支平衡; ②收支节余; ③入不敷出;
7. 医保类型: ①公费医疗; ②城市医疗保险; ③新农合; ④自费;
8. 性格类型:①偏外向; ②偏内向;
9. 情绪稳定性:①稳定; ②一般; ③不稳定;
10. 睡眠质量:①好; ②一般; ③不好;
11. 日常生活能力:①完全自理; ②基本能自理; ③完全不能自理;
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得分情况
三、自我效能量表:请选择对应的数字以显示你有多大的信心去完成以下事情
四、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请您根据近两周来的经历和感觉填写
五、社会支持量表
下面的问题用于反映您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支持,请按各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合作!
六、应对方式问卷:请您在每项最符合自己情况的数字上打勾
参考文献:
[1] Liang Juan,Liu Wei,Ji Jian. Current progress in life quality study on glaucoma patients. Chinese Ophthalmic Research, 2009 -10. http://
[2] 杜明艳,刘福源. 青光眼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及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0年05期. http://
[3] 彭清华,谭乐娟,谭涵宇. 原发性青光眼古今中医文献整理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01期. http://
[4] 李艳丽,李静敏. 原发性青光眼血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相关性分 析. 大连医科大学眼科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2009-10-19,2010年 02期.http://
[5] 黄江丽,李翔. 原发性青光眼与“血瘀”的关系及“血瘀”症候特征的探讨.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 2011年 10期.http://
[6] 胡蕊茹. 原发性青光眼中药复方疗效观察及发病机制初步探讨. 辽宁医学杂志 , 1999年03期 .http://
[7] 边广庆. 原发性青光眼血流变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报 , 2003年04期. http://
[8] 陈莉,杨新光,陈蕊.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心理和行为特征调查. 国际眼科杂志 , 2009年11期. http://
[9] 李娟,马晓华,毕宏生. 青光眼患者心理因素的探讨. 国际眼科杂 志 , 2009年09期 .http://
[10] 李美玉 青光眼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1] 张绍蓉,周金梅,张银芹,邓雪莲.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问题的研究. 护理杂志, 2003年12期. http://
[12] 马淙,刘俊,徐晨,李海灵,严浩.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当代护士, 2009年07期. http://
[13] 阎曼妮,孙兴怀.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情绪状态及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复旦大学2009年眼科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9-09-27, 2009年 11期. http://
[14] 孙蔚,郭恩元,王思慧,蔡鸿英,孟宪锐.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个性特征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1997年03期. http://
[15] 唐桂兰,张淑英,段蔚,朱晓弘,刘刚,曲建梅,刘晋林,刘少君,杨彩珍,屈宏波,张纯,安翠霞. 中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因素分析.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 2011年05期. http://
[16] 吴沛霞,席淑新,郭文毅,夏海鸥,卢惠娟. 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质性研究. 护理杂志, 2012年18期. http://
[17] 宋爱东. 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11期. http://
[18] 徐晨,陈志群,严浩,马淙,刘俊.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社会支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 2009年01期. http://
[19] 刘俊,李海灵,马淙,徐晨.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05期. http://
[20] 巩新红,李滨.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 2011年34期.http://
作者信息:
谢 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1980年6月生人,女,本科,门诊部护士长,主管护师,护理学。
胡兵,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主任护师。
孙志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主管护师。
刘翠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主管护师。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不是什么新事物,但大规模发展却是近二三十年的新现象。其间,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此类研究生教育迅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政府引导、人口变化和就业趋势等也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第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盛密不可分。这种经济高度依赖知识产品的生产者,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髙要求,促使其延长受教育年限,将专业教育从专科和本科层次提升到研究生层次。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新专业层出不穷,如金融数学和油气工程。同时,一些原先没有像医生和律师那样被视为“专业”的行业,也慢慢跨人了专业或准专业的轨道,如作曲和创作。结果,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门类日益繁多。
第二,研究生教育层次新专业的设立,有时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直接相关。当国家和地区需要发展某一产业时,往往会与高校联手,有针对性地设立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学位项目。20世纪90年代,西澳洲政府决定把油气开发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并为发展该产业培养一支当地的技能型劳动力。于是,州政府与石油企业和地方高校合作,由当地一家主要的石油公司出资,在西澳大学设立了油气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艾德华兹维尔分校新设的生物技术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也呼应了将圣路易斯市建设成“生物技术区”的政府目标。
第三,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医疗卫生行业尤其如此。随着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从治病救人转向提供医疗保健指导和临终关怀服务。同时,全球人口流动的加速要求地方医疗卫生机构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保健观念的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与病患沟通,了解病患如何界定“疾病”,制定能被病患接纳的治疗方案。于是,20世纪80年代起,护理实践方面的研究生培养计划相继出炉。1986~2006年间,美国开展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从 220个增至518个,硕士学位项目由180个升至417个,博士学位项目也由39个升至101个。
第四,有时候,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取向有关。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但事实是,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并不从事学术工作。美国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该国的博士生中,只有一半想在大学教书丨\这项研究突显了研究生教育的传统目标与实际效用之间的偏差,引起了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质疑与批判。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之外,增设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批判的回应。
第五,少数情况下,研究生教育层次新专业的设置,是为了吸引生源,维持相关学科的生存。例如,美国不少数学类专业团体(如美国数学学会)积极推动两年制的产业数学和应用数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原因之一是为了通过专业型硕士生教育,让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像法律和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那样,也享有丰富而灵活的就业机会,从而将其保留在数学领域。
在上述五项因素的促动下,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显著增长。在美国,1984~2000年间,专业型硕士学位的授予量从27.1万增加到36.6万'增幅超过35%。与此相关,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高校也在增多。以美国为例,2000~2004年,其3856所高校中,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从260所增至406所。尽管最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仍然掌控了50%的博士学位授予权'但与20世纪末75%的比例相较其控制力已明显减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澳大利亚。1990年,澳大利亚只有一个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项目,到2001年,这一数字升至131个。1996~2008年,澳大利亚名校的博士生人数占该国博士生总数的比例,从56%降至48%。可以说,如今,参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研究生教育正在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
近年来,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发展上又呈现出两种新动向。首先,一些非政府专业组织和基金会积极参与,大规模资助高校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使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由个别高校的自主行为,转变为一种集约化的行为。例如,成立于1934年的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AlfredP.SloanFoimdation)专门资助美国科技与经济方面的研究和教育。1997年起,它选择14所研究型大学,为每所大学提供不超过45万美元的资金在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开展两年制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此后,它又在另12家研究机构,出资设立了一套生物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到2005年,已有约45所高校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开设了专业科学和数学硕士学位课程。
其次,专门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院得以成立。1997年,美闰成立了第一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学院凯克研究院(KeckGraduateInstitute)它隶属克莱蒙特学院,致力于生物科学的教育与研究。2000年,凯克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28名学生。如今,它与企业和其他高校密切合作,提供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和双学位教育,并设有生物科学管理方面的博士后工作站。
二、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若干特征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有如下明显特征。
其一,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具有强烈的市场取向,所以在设立新专业之前,高校一般会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对相关专业的需求,判断设立新专业的可行性以及课程应该包含的内容。以美国为例,1999年,肯塔基大学护理学院在开设护理实践博士专业之前,向州内382名卫生保健机构的主管发放了问卷。其中,60%的主管有兴趣聘用该专业的毕业生,并估计说未来五年内,可以为毕业生提供80个就业岗位〃\斯隆基金会在资助专业科学和数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前,一般要求院校建立企业咨询委 员会,分析企业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了解它们希望毕业生具备何种技能。市场调查不仅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与课程的适用性,而且可以建立业界对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信任,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网络。
其二,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企业中担任中层或高层领导。他们在工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希望在专业技能之外,掌握其他领域的本领,如市场营销和通信技术、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财务规划和人事管理,以便更好地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与此相关,接受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学生以在职为多,愿意辞去工作,全力攻读学位的仅为少数。西澳大学油气工程研究中心招收的硕士生,平均有近十年工作资历,全日制学生只占15W。在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70%修读专业物理学学位的学生还从事其他工作。
其三,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专业多出现在跨学科领域,如金融数学和计算化学,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和学生高度关注专业之外的知识与技能,如客户心理分析以及与他人共事的技巧。例如,斯隆基金会称其科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科学+”(science-plus),即把严格的科学和数学学习,与管理学、政策学和法学等内容相结合,并强调培养协作与交流能力?。可以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不仅是高级从业人员,还有专业型管理人员。
由于单个院系很少具备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条件,所以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通常依靠多个院系甚至多所高校的合作。如西澳大学油气工程专业的教学,由来自当地三所大学七个学院的14个系共同承担,有些课程还聘请了西澳洲之外和国外的教师前来讲在一些高校,专业型博士生不像学术型博士生那样,由一、两位教授指导,而是由一位主导师与来自其他院校的专家小组共同指导。
其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多样化的考察和实习为核心,以便学生了解企业或行业所处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把握劳动力市场和客户的动态,协助企业解决真实的问题。而且这种考察和实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工作场所中所需的闭队合作技能。在美_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二年级研究生用一学期时间,结成六人一组的酒店发展咨询团队,考察相关酒店,访谈酒店管理人员,分析其各类的资产与市场,探访酒店的竞争对手,撰写酒店发展计划,并向业界代表作口头陈述。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纺织与服装系为专业型硕士生设计了四类实践项目:一是在企业指导下的实习;二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开展市场调查;三是为企业做一个项目,如广告、推销和时装展;四是完成一份企业分析报告,评估其优势与不足。这样的实习对在职学生有不小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可以与自己就职的企业一起,开发各种实用项目,实现学习与工作的融合。
其五,企业的参与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如前所述,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项目在设立之前,往往需要开展以企业为主的市场调查;设立成功之后,高校也要借助企业的力量,为学生安排考察和实习。除此之外,企业还在教学和学生指导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西澳大学的油气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由企业员工讲授的课程约占课程总数的一半一些企业还为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提供奖学金和设备等资助。例如,凯克研究院与企业有着广泛而深人的联系,单是实习项目就得到了13家公司的资助。事实上,向凯克研究院捐资的企业如此之多,2005~2010年间,研究院便募集了3000万美元。
其六,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此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差异纷呈,除高级从业人员外,还有专业型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所以即便是同-个国家的同一门专业,其学制和课程要求也千差万别,学位名称亦各不相同。以英国的医药工程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为例,各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从一年到三年不等,在A校可以得到大量学分的“生物工程”课程,在B校也许只是几个小小的单元。至于学位名称,牛津大学称之为“生化工程”,利物浦大学称之为“医药T:程”,帝国理工学院称之为“医学工程与物理科学”,此外还有“生物医药工程”、“医药工程与物理学”和“医药技术设计”等。
在授课方式上,为了照顾在职学生的需要,夜间授课、周末授课和网络授课等形式日趋普遍|91。有调査显示,美国的专业物理学硕士学位课程中,有五分之一开设了夜间课程。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保健物理硕士学位项目专门面向在职人员,多数课程可通过远程学习完成%。一些高校还将课程划分为不授予学分的独立模块,方便学生短期学习。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学生评估上。一般而肓,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有校外专家参与的答辩。虽然一些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项目对学生也有此项要求,但总体而言,评估方式差异很大。例如,美国护理专业的博士生,一般需要在毕业前完成一个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项目,如发起一项改变或改良实践的行动丨151。此外,企业也在判定学生学业成败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三、面对的挑战
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因其贴近市场、政府、学生和学科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某些专业型研究生学位已经得到行业协会或专业团体的认可,成为相关行业或专业的人职条件\不过更多时候,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不得不面对质量保障不够完善、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1.质量保障的缺失
如前所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极为多样,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学位名称等,都可能大相径庭。如何保障这形形的专业教肓项目都能达到最基本的质量标准,便成为各国面对的首要难题。
高等教育阶段,院校或专业在设立之前,一般需通过政府认可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否则,院校或专业很可能得不到政府资助,在生源和劳动力市场上也缺乏公信度。不过,这些认证制度主要面向本科层次的教育。由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应认证制度仍在建设中。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高校有权授予研究生层次的学位,那么它就可以自行开设专业型研究生学位项目。例如,A大学有权授予硕士学位,那么它虽然不能自行开设专业型博士学位项目,却可以提供专业型硕士学位教育。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依靠相关院系和高校的自律。
不过,在一些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推动下,个别专业开始有了全国性的设置标准。例如,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髙级护理实践硕士教育要素》和《高级护理实践博士教育要素》,设置了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但它同时指出,该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各不相同,有的担任机构领导,有的是诊所专家,有的是政府医疗卫生系统的决策者。所以各院系在设计课程时,重心可以有所差异,或以领导技能为主,或围绕高级临床实践,或关注信息技术等,实习内容也可以多种多样,有的管理某个护理保健机构,有的照料病患,有的制定并实施卫生保健政策。可见,这两份《要素》给院系留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更重要的是,《要素》不是专业认证标准,仅供院系在自愿的基础上参考执行。所以总体而言,《要素》对相关的专业教育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英国的情况有所不同,皇家护理学会作为英闰最大的护理专业团体,于2010年了专业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认证标准,从课程、设施、学习资源、招生、管理、师资和实践等15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细则。例如,课程必须兼顾理论与实践,实习时间不少于500小时,专业设置必须充分考虑业界的需要,并通过有效途径,让业界参与质量反馈和评估。同样,美国教育部也已批准美国婚姻顾问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MarriageCounselors)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行认证。
总体而言,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设立多由高校自主决定,来自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的认证只是刚刚起步,涉及的专业领域极为有限。而且,即便在那些已经设立认证标准的领域,也有不少不愿接受认 证的院系运作其中。
除专业认证外,另一种质量保障模式是制定全国或地方统一的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framework),如英国的国家资历框架和澳大利亚的资历框架。这些框架写明各级资历拥有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标准,从而引导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但是,为照顾不同专业和课程的需要,这些资历框架的用语一般较为模糊,院系要达到既定标准,难度并不算大〃。此外,至少在英国,院校有权选择不参与此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质量保障缺失这一问题,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虽然一些人批评说,认证和评估机制的薄弱造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混乱与低效,但也有人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无政府状态是其灵活性的反映也是其成功的秘诀明。
2.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竞争
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不得不承受来自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竞争。一些研究发现,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如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虽说前者培养的是高级从业人员和具有技术专长的管理者,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自己必须听从持有学术型博士学位的上司之令。这迫使不少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持有人,最终只能回到学术的轨道上。例如,南加州大学的专业科学硕士学位项目,第一届共有15名毕业生,其中7名决定留在学校继续深造,只有3名进人了企业界。新泽西理工学院亦是如此,11名计算生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在医药公司工作的仅3人。宾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10名硕士毕业生中,也只有3人进入了企业界网。
与此同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正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其传统的刻板形象。例如,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了“综合型研究生教育研究与培训”计划(In>tegrativeGraduateEducationResearchandTrainee-ship),实施以专题研究为核心的博士生教育。它以问题为导向,倡导跨学科研究。基金会已在五年的时间内,向55所大学的70个博士学位项目拨发了6400万美元%在英国,政府协同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和知名高校等,将研究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于2000年开展“新博士学位”教育(NewRoutePhD?)改革。“新博士学位”教育仍以学术研究为主,招生标准与学术型博士生的标准相同,学生仍需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传统的答辩,方可正式毕业。不过,它在课程中增加了一些跨学科内容,如演讲与交流技巧、团队建设与管理,此外还有企业培训。目前,已有伦敦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等16所高校参与其中,涉及生物科学、商贸、教育、工程、环境科学和法律等13个学科领域气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变革,使其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晰。调查发现,髙校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包容各种新颖的课程和研究课题㈨。既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巳不再那么刻板,既然它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方式,也能给予学生跨学科的体验和实地培训,那么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特别是当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缺乏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同等的吸引力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该何去何从?
3.其他挑战
美国的相关研究发现,选择整形美容手术的有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但47%集中在35~50岁之间。而最终选择手术的主要基于身体和心理因素。国外研究发现,促使人们寻求整形美容手术的因素有体像、体像障碍、自尊、被人嘲笑的历史、教育、文化背景和媒体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为BDD、体像、自尊和被人嘲笑[1]。然而,也有研究指出被人嘲笑这一因素与人们寻求整形美容手术没有相关性[5]。还有一点,虽然自尊与体像高度相关,但并没有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会倾向于寻求整形美容手术。王肃生等[6]把人们寻求美容手术的动机概括如下几点:①想要改善身体某个部位;②羡慕别人,如明星等,希望能变得跟明星一样;③为了适应工作环境、职业要求、社会活动等;④因为别人的议论和劝说才来进行美容手术;⑤为了取悦他人,如恋人、家人;⑥想要改变先天或后天容貌畸形;⑦赶时髦,多见于青少年。
另外,国外还有对整形美容男性群体心理做了研究,发现促使男性进行整形美容的因素主要有丧失恐惧、工作担忧和需要、社会形象、社会评价及等[7]。
2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分类与术后满意度
2.1 整形美容求术者的心理分类与满意度:黄立等[8]研究了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临床治疗情况,认为整形美容患者有三种:①先天畸形患者;②后天畸形患者;③异常心理患者。申玉琴[9]通过对鼻整形病例进行研究,将美容整形患者心理分为四种类型:①主动乐观型;②恐惧依赖型;③缺陷障碍型;④精神癔病型。牛进宝等[10]对女大学生美容心理进行了研究,将其心理状态分为五种类型:①合理美容型(占多数);②期望过高型(很少);③自卑心理型;④受人鼓动型;⑤适应需要型。徐宏志通过对283例要求美容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认为寻求美容手术的心理可以分为三类[11]:①希望自己锦上添花,更富魅力者(24%);②自己要求手术的愿望并不强烈,经别人议论和劝告而要求进行美容手术者(38.5%);③对自己的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为避免别人的讥笑而进行手术(37.4%)。Reich根据美容整形患者的人格特点,将美容受术者分为五类[12]:①忧虑型;②依赖型;③情感型;④偏执型;⑤分裂型。
2.2 影响术后满意度的因素:吕磊[13]的研究发现,受术者术后满意度与手术医师的职称、学历无关;满意组和不满意组的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民族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满意组P因子(精神质)评分明显高于满意组;不满意组躯体化、偏执评分明显高于满意组;SCL-90中,躯体化、偏执两因子的评分与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即身体不适、易猜疑的受术者易不满意术后结果;EPQ中,P因子的评分与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即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友好者不容易满意手术结果。
有研究者对睑袋手术患者的人格特征与术后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睑袋手术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6PF测验中,患者组E因素(恃强性)、H因素(敢为性)、L因素(怀疑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EPQ测验中,患者组L因素(掩饰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睑袋手术患者人格特征的恃强性、独立性和专业有成就者的个性因素(次级因素)与其术后满意度有显著相关。睑袋手术患者人格特征的16PF-E因素、16PF-Q2因素和16PF-G因素具有线性回归关系,且均为正相关,而且Q因素(独立性)对睑袋手术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影响最大[14]。国外学者研究了有心理障碍者进行整形美容手术的情况,发现美容受术者中有5%~15%的是体像障碍患者[15-16],国内也有研究指出在要求施行美容手术的就诊者中有7%~15%的是体像障碍患者[17]。大多数体像障碍的患者对美容手术的效果都不满意,有些患者甚至会寻求法律途径或对医生采取野蛮行为,大约25%的体像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计划[18]。在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有25%的是自恋人格障碍患者。还有研究指出,在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有9.7%的是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对手术效果的期望往往不切实际,可能永远不会对手术效果满意[19]。
3整形美容手术与患者心理
3.1 整形美容手术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刘晨等[4]研究发现,整形美容受术者术后自尊、BDD 及EPQ 中的神经质量表(N) 、精神质量表(P) 及掩饰量表(L) 较术前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整形美容手术不仅可以改变患者的外部形象,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改变患者的体像,使其消极体像得以矫正,因而情绪更加稳定,社会交往适应性不断提高,更加合群。刘通等[20]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手术前比较,受术者术后焦虑、抑郁、自尊及体像障碍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刘芳[21]对颌面外科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的心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心理反应无差异;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心理反应有差异,知识分子适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非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不利于健康反应发生率高于非知识分子,同时有适应不良反应和不利于健康反应的知识分子发生率高于非知识分子;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心理反应也有差异。
大量研究发现,美容手术确实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也有研究与此相悖[22],有研究指出,不同的整形部位,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程度或方面也有所区别[23],有关腹部成形术的研究发现,手术后患者对体重的看法有很大的改善,腹部和其他体重敏感部位的改变可以提高性生活满意度。对减肥手术的研究发现,心理状况的改善在手术后的前几年是有局限性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减肥手术并没有解决大吃大喝的问题,尤其是术后2年后,这种行为又会重新开始[24]。
3.2 整形美容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彭丽辉等[25]对要求隆乳整形术的受术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术前受术者一般存在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担忧心理和盲目心理。黄向莹等[26]研究发现,整形美容受术者与一般健康人群相比,两者在焦虑反应均分、阳性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影响焦虑的因素比较中,两者在疾病影响自我形象、疾病影响自尊、身体缺陷导致丧失自尊、担心治疗效果、社会支持不足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梁英等[27]的研究表明,整形外科手术受术者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社交障碍和心身症状。
4整形美容患者的心理治疗
事实证明,对具有体像障碍者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整形美容手术,可使心理治疗效果与整形美容手术治疗的作用相辅相成,同时解决其形体缺陷和心理问题 [28]。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五种心理疗法[29]:①心理分析治疗;②行为疗法;③疏导疗法;④合理情绪疗法;⑤是顺应自然,为所当为。
5小结
归纳总结国内的文献资料,发现很多研究者都比较关注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术后满意度的研究,很少涉及某一特殊的心理症状。同时,国内研究大都停留在语言描述上,即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而且很少有对某一整形美容手术的专题进行研究。从研究的科学性上,有些研究的研究工具本身就有问题,虽然国内已有相关的研究,但量表常模的确定尚有不足[30]。有些是采用的自编量表,有些是采用的国外量表,其信度和效度如何,没有相关报道,这就会让我们对研究的结果产生怀疑。另外,还有被试样本的选择,不同的被试样本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23]。因此,进行不同的整形美容手术,其相关的心理状况有可能不同。在某些问题上,如对影响人们寻求美容手术的因素方面,国外研究中还提到了媒体宣传的作用,国内尚无对此的研究报道。此外,促使人们寻求美容手术,什么因素起关键性作用,也没有相关研究。
随着人们对整形美容手术的认识越来越深,社会对它的偏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进行美容手术。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在整形美容受术者中有很多是心理障碍患者,可以说,不少美容受术者是因为心理障碍才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进而想要选择手术来改变这种情况。所以说仅靠手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更严重者还可能会引发医疗纠纷,正如英国整形外科医生曼切斯特所说:“美容整形外科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美容外科是要处理人们的情感、心理、社会...”,其别强调了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倘若遇到一个心理已有严重障碍的求美者,应该用的不是手术刀,而是心理疏导”。因此,整形外科医生心理学和精神病知识的掌握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Haas CF,Champion A,Secor D.Motivating factors for seeking cosmetic surgery a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J].Plast Surg Nurs,2008,28(4):177-182.
[2]程 荑,李建兵.整形美容外科心理卫生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69-70.
[3]马如梦.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的初步修订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4]刘 晨,栾 杰,丛 中,等.121例整形美容受术者心理状态初步分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3):174-176.
[5]Didie ER,Sarwer DB.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o undergo cosmetic breast augmentation surgery.Journal of Women's Health[J].2003,12(3):241-253.
[6]王肃生.美容整形受术者动机的心态分析[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5,6(3):167-168.
[7]Fried RG.Esthetic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men psychologic aspects of male cosmetic patients[J]. Dermatol Therapy,2007,20(6):379-384.
[8]黄 立,冯幼平,吴 欣.美容整形患者的个人心理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9(2):108-110.
[9]申玉琴,连和,聂素洁.美容整形患者心理状态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1):78.
[10]牛进宝,苏联珍,董永鹏.女大学生美容问题心理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1.
[11]徐宏志,刘桂荣.283例要求美容手术者心理探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1):46.
[12]何 伦,彭庆星,于 彬,等,美容心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5.
[13]吕 磊.美容整形受术者心理评估与术后满意度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4.
[14]徐 烈.眼袋手术患者人格特征评估与其术后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5.
[15]Wilson JB, Arpey CJ.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suggestion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in a surgical dermatology practice[J].Dermatol Surg,2004,30:1391-1399.
[16]Veale 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J].Postgrad Med J, 2004,80: 67-71.
[17]吴军玲,梁伟中,刘凤荣.整形美容患者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2):258-260.
[18]Malick F,Howard J,Koo J.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cosmetic patients[J].Dermatol Ther,2008,21(1):47-53.
[19]Napoleon A.The presentation of personalities in plastic surgery[J].Ann Plast Surg,1993,31:193-208.
[20]刘 通,张福奎,耿传卫.整形美容受术者焦虑、抑郁、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6):552.
[21]刘 芳.颌面外科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的心理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43-144.
[22]Rankin M, Borah GL, Perry AW, et al. Quality-of-life outcomes after cosmetic surgery[J]. Plast Reconstr Surg,1998,102:2139.
[23]Michael AB,Thomas Pruzinsky,Thomas FC,et al.Measuring outcomes in plastic surgery: Body imag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abdominoplasty patients[J].Plast Reconstr Surg,2003,112:619-625.
[24]Sarwer DB,Thompson JK,Mitchell JE,et al.Psych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bariatric surgery patient undergoing body contouring surgery[J].Plast Reconstr Surg, 2008,121(6):423e-434e.
[25]彭丽辉,彭玲妹,许 璜.隆乳整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现代护理,2007,13(33):3207-3208.
[26]黄向莹,整形美容手术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6,12(14):1281-1283.
[27]梁 英.180例整形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J].南方护理杂志,1997,4(3):35-36.
[28]王雨银.术前心理干预对美容受术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2,6:24-29.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5-0112-04
Research on FourFactor Model of Job Performance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Sport Coacher in China
LI Lin,FU Dong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Sichuan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has chosen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as its sample.The data of
participa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methods of interview,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so as to discuss the job performance model of prof 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yielded that the job perf ormance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was constructed by four factors, namely,task performance,contextual performance,development performance and co 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The Job performance scale turns out to be extraor dinary in terms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Confirmatory f 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a best fit for the fourfactormodel of the job perfo rmance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aches in China.
Key words: coach; model; job performance; task performance; contextual p erformanc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counterproductive performance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作绩效(Job Performance)概念提出以后,该主题的研究 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如今,工作绩效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之一,但是对于工作绩效的概念至今仍没有一个被学界共同认同的观点,分歧主要在于把工 作绩效定义为结果还是行为[1]。
工作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构、概念、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对于工作绩效结 构的研究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早期工作绩效的研究主要以职务职责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以 “产出和结果”观点为主要理论,后续研究以“任务绩效”概念取代了“结果和产出”理论 [2],成为该理论支持者在工作绩效模型研究时的主要关注点。随着研究的继续深 入,许多 学者认为“任务绩效”单维度结构已经不适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量研究认为工作绩 效结构应为多维结构,二维、三维、四维等多维度结构模型被提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结构模型,任务绩效(Task Perf ormance)和关系绩效(Contextual Performance)以及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B ehavior)与组织越轨行为(Organizational Deviance Behavior,或叫做组织层面的偏差 行为)等[3]。
通过文献资料研读发现,20世纪末期国外学者已意识到工作绩效是体育组织人力资源管 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对绩效的关注始于对体育组织内绩效评估的研究,即体育 组织中工作绩效研究始于应用性研究。我国体育组织工作绩效研究同样始于应用性研究,不 过我国体育组织工作绩效研究与国外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组织层面的研究先于个体层面 [4] 。通过对我国体育组织工作绩效文献研究发现,我国体育组织中的工作绩效结构研究还处于 探索和萌芽的阶段,尚未开展实证研究。体育组织中开展绩效评估研究应借鉴国内外管理学 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遵从工作绩效研究回归工作绩效结构为研究逻辑起点的思 路,结合我国政治制度下的体育组织特点,首先从个体即教练员层面开展实证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维度和结构作为 本研究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推导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可能存在的维度进行推导和假 设,主要涉及理论包括胜任特征理论、人-岗-组织匹配理论和持续学习理论。
1.2.2 访谈法
1)非结构式访谈法:自行编制“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研究访谈提纲(管理者用A/B )”对部分省、直辖市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和领队进行非结构式访谈。
2)半结构式访谈法:自行编制“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研究访谈提纲(教练员用A/B )”对目前正在从事竞技体育教练员工作,并且工作年限5年以上的专业体育教练员进行半 结构式访谈。
本研究将专业体育教练员定义为我国执教省级以上专业运动队的教练。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访谈和理论推导编制的《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调查问卷》对我国专业体育 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
本研究调查对象包括我国部分省、直辖市和行业体协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副主任、领队 和教练员等,他们分别来自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北京市、广东省和河南省等地区,其 中主任27人,副主任48人,领队81人,教练员35人,共计191人。项目包括乒乓球、足球、 水球、游泳、田径、羽毛球、网球、武术、举重、跆拳道、摔跤、排球和篮球等。
本研究要求每名管理者最多对其管理的3名教练员进行工作表现评价,研究共发放问卷5 50份,回收问卷514份,回收率为93.45%,其中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95.91%。研究将 全 部问卷进行编号,按照编号的奇偶进行分组,偶数组246份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 分析,奇数组247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型因素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EXCEL、PASW Statistics18.0和AMOS17.0软件对访谈、问卷调查得到的 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2 理论与分析
大量文献分析发现,胜任特征理论(一种重要的绩效评估方法,McClelland,1973;教 师绩效评价的三种理论之一,Medley & Shannoe,1994)[5,6]、“人―岗―组 织”匹配理论(该理论是以任务绩效为理论基础的绩效管理模式理论之一,韩翼,2006)[1]和持续学 习理论(被认为绩效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组成部分,Daniel & Elaine,1999)[7] 的研究成果可作为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
胜任特征理论中的基准性胜任特征主要对于教练员岗位的基本职责进行了界定,而鉴 别性胜任特征主要考察了人们潜在的一些特质,这些个性特质是决定关系绩效的一个重要因 素;“人―岗―组织”匹配理论则涵盖了与教练员工作绩效相关的多种因素,特别是教练员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持续学习理论则侧重于关注教练员自身的发展以 及教练员团队的发展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通过大量理论文献的研究和推导可以看出作为体 育组织中所特有的职位,教练员需要面对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上下级的人际交往沟通;紧 跟专业发展趋势等诸多问题,因此考察其绩效优劣需从多层次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所以本研 究理论假设支持在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基础上的多因素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的观点。
3 工作绩效结构维度探索性研究
3.1 教练员工作绩效量表编制 本研究借鉴Campbell(1990)和韩翼(2006)对工作绩效量表的建立方法,在关键事件 法的基础上,建立教练员工作绩效量表。
本研究对四川、北京、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教练员与相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副主 任和领队进行了访谈。其中访谈教练员20名,管理人员13名,项目包括:田径、排球、乒乓 球、羽毛球、举重、篮球、足球等,全部访谈都是在办公室或者会议室中进行,全部访谈过 程均通过三星录音笔和OPPOMP4进行录音。
全部访谈录音由8人分成4个小组进行了录音转录文字文档,每份录音均由每小组中的两 人进行转录,并进行关键事件指标的提取和概化工作,提取关键事件指标之后,经过4位熟 悉教练员工作的专家(相关项目管理者)进行了评审和修订,共提取关键事件指标494个。 该4位专家再次对该494个关键事件进行了概化、合并共得到64个关键事件指标。为保证量表 各个维度的题目能够更加全面、清晰、合理,根据访谈得到的关键事件指标并借鉴以往相关 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如韩翼(2006)《雇员效能变量调查问卷》[1],杨芬(2008 )《护理 人员工作绩效调查问卷》[8],阎其乐,王家同,张国锋等(2005)《直升机飞行 员工作绩 效评定量表》[9]等,对每个指标编写了尽可能多的题目,并最终得到初测量表题 目共65条 。研究聘请了7位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专家对初测量表条目的表面效度、逻辑效度和语言 等方面进行了评定,通过专家对量表题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量表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筛 选和加工,并且聘请两名中文系研究生对量表语言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最终入选初始量表 的条目共48条,其中任务绩效维度11条,关系绩效维度14条,发展绩效维度10条,比赛管理 绩效维度7条,反生产绩效维度6条。本量表计分形式采用 Likert 7 级计分方法进行计分。 初始问卷编制后,对四川省小球管理中心的管理者进行了预测验,根据反馈意见对个别条目 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访谈和理论推导编制的《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调查问卷》包括任务绩效、 关系绩效、发展绩效、比赛管理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等五个维度,共计48项条目。对初测问卷 进行区分度分析和题总题他分析后删除条目6项,开展探索性因素分析包括5个维度42个条目 ,其中任务绩效包括9个条目,关系绩效包括12个条目,发展绩效包括10个条目,比赛管理 绩效包括5个条目,反生产绩效包括6个条目。
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是一项用来找出多元观测变量 的本质结构、并进行降维处理的技术,能够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 因子。研究运用主成分正交旋转对42项保留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进行三次探索性因素 分析后删除15个条目,其中第一次删除条目12项(V6、V8、V9、V12、V13、V14、V15、V16 、V19、V32、V33、V36),第二次删除条目3项(V10、V11、V21)。第三次探索性因素分析 ,取样适当性值(KMO)为0.93(根据1974年学者Kaiser的观点KMO值小于0.5时不适宜做 因 素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观 测变量适合做因素分析。量表27个条目共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维度,且这4个公共 维度总方差解释值达到69.60%,各公共维度解释变异量为27.17%、17.32%、16.91%、8 .21%。
四个公共维度下分别包含条目6项、3项、12项、6项(表1)。根据理论模型和保留条 目分析,该4因素结构模型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等四个维度, 共计条目27项。
3.3 新量表信度检验及分量表之间相关
由于需要采用新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因此需要对新量表进行信度检验。通过表2 可以看出信量表的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α系数分别为0.88,0.87,0.95和0.91,说 明新 量表的各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各分量表之间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表明分量表具 有较高相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4 假设模型的提出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本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工作绩效结构的分析,基于工作绩效不同成 分的内涵,我们以维度为单位,对工作绩效的结构建立了3个二阶假设模型。
假设模型1根据Borman和Wotowidlo于1993年提出“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二因素结构 模 型,他们认为工作绩效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行为,表现为一种非连续的过程,员工在 一天工作中不可能随时做有益于组织的工作(图1)。
图1 假设模型1 假设模型2根据韩翼2006年提出的“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的四 因素结构模型,根据本研究和韩翼的研究将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合并为发展绩效,因此假设 模型2是一个三因素结构模型(图2)。
图2 假设模型2 假设模型3根据本研究提出的四因素结构模型,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 和反生产绩效”(图3)。
图3 假设模型3 通过AMOS17.0软件对3个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我国专业体 育教练员工作绩效最优拟合模型。
5 工作绩效结构模型验证性研究
使用经过条目分析所保留的27个条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
样本来自于条目分析时保留的序号为奇数的247人 。统计方法为最大似然法,矩阵为协方差矩阵。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发现,假设模型1由于一阶因子过少(2项),无法进行分析。假设模型2和假设模型3相比较 ,假设模型3的X2/df、GFI、AGFI、RMSEA、CFI等指标占优,说明假设模型3的具有更 好的模型拟合度(表3)。
测量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值模型图如(图4)所示。各项目在相应维度上都有较高的载荷, 除TP2、CP1和CP2 在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维度的载荷低于0.6外,其它项目载荷均高于0.6 。 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的因素负荷量分别为0.81,0.94,0.86和- 0.5 7,四个维度对高阶工作绩效的预测力分别为0.66、0.88、0.73和0.33。从图4可以看出 :关 系绩效在工作绩效的因素负荷量最大,其预测作用也超过了任务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 效这三个维度。
6 结 论
1)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由四个因素构成,分别为任务绩效、关系绩 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研究量表》由4个维度、27个 条目组成,其中任务绩效包括6个条目,关系绩效包括3个条目,发展绩效包括12个条目,反 生产绩效包括6个条目,且量表信度和效度俱佳。
2)在我国专业体育教练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中,关系绩效具有最大预测力,超过了任 务绩效、发展绩效和反生产绩效等三个维度。
参考文献:
[1] 韩翼,廖建桥.雇员工作绩效结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1-18.
[2] Borman, W.C., Motowidlo, S.J.. Task performance and contextual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for personnel selection research[J].Human Performance,1997(10 )2:99-109.
[3] Organ, D.W. 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 r[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43-72.
[4] 李明.评价业余体校组织工作绩效指标的设想[J].浙江体育科技,1985,4:9-12.
[5]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Oxford: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4.
[6] Medley, D.M., Shannon, D.M..Teacher evaluation[M].Oxford: The Internati 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994,10:6015-6020.
[7] Daniel,R.L.,Elaine.D.P..The Changing Nature of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 r Staffing,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M].Jossey-Bass Inc.,1999.
YE Yumei XU Rong WANG Le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teaching is a crucial stage during medical student training. How to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of seven-years-program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while enhanc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develop comprehensive medical personnel, is a major problem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o explore.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improving students' clinical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ir anti-pressure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
[Key words] Seven-years program;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
首都医科大学从成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以来,一直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七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两阶段教育,即前三年于校本部完成基础教育,后四年于临床医学院完成的临床教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5年开始承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教育工作,每年招收近4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出很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临床教育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保障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一直以提高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加强其抗压能力、增强其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教学工作宗旨。现将多年来临床教学体会做以下总结与分析:
1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七年制医学生因其特有的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多、时间短的结构特点,教学计划安排十分紧凑,大致分为四部分: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及见习;临床内、外、妇、儿通科轮转实习;二级学科定向实习;科研能力培养及硕士毕业论文完成。其中,前三部分主要在于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如何使医学生高效利用见习及实习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是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扎实医学生理论基础
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是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七年制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后需要完成1年余的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在此阶段,学习环境由学校变为医院,学习内容由基础变为临床,需要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转变[1]。多年来,我院采用往届优秀学生经验交流的方式,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较大,非常有助于尽快掌握临床学习方法。此外,大量的专业知识在短时间内输入大脑,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及掌握的牢固程度均不足,需要在后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巩固[2]。可采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会的方式,学生间将各自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相互分享,并对相应疾病的理论知识予以回顾总结,让其真正做到做自己的老师,相互学习。
1.2 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关键阶段。见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标准化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进一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激励医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笔者有三方面的体会,即介绍、监督、协调。首先,在医学生第一次由课堂走向临床前,作为班主任,需要对带教老师、临床环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介绍,以尽可能消除学生对未知的恐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临床见习[3]。第二,监督是见习过程中督促学生必不可少的方法。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的双线评分制度是实现监督的基础。由带教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记录平时成绩,同时每次见习选择一名学生主要负责问诊、查体、完善辅助检查,并做简要病例汇报,带教老师根据表现评分,每名同学最终见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及表现成绩构成。如此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见习,而且可以让每名同学都有机会独立思考疾病的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临床思维方法,熟悉临床诊疗常规。第三,做好学生、带教老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协调工作对见习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根据学生的专长合理分组,以促进相互学习;做好与带教老师的沟通,是实现监督及严格评分制度的保障;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见习更是不可或缺[4]。通过上述三方面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见习,完成由课堂到临床,由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过渡。
1.3 充分发挥医学生临床实习的能动性
临床实习是在见习基础上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临床实习的目的是应用医学理论解决实际疾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患者、护理人员交流的表达能力[5]。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分为内、外、妇、儿通科实习及专科定向实习。而学生们实习能动性不足主要发生在通科实习阶段,专科定向实习阶段学生们一般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患者,而且伴有科研任务,所以能动性较高。
七年制医学生在临床通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足是带教老师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通科实习中的能动性是我院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另一问题。首先,狠抓医学生的理论基础。如前文所述,扎实的理论基础是临床实习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前提。第二,注重实习前临床技能的强化培训及实习中临床操作量化管理[6-8]。近年来,我院采取实习前强化、集中式技能培训,利用业余时间,应用专业模型,集中对各项基本技能进行培训,并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四大穿刺、心肺复苏、消毒换药等基本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对临床操作项目及数量制订标准,并由教学干事定期检查学生操作的完成情况及规范程度。通过组织院级、校级技能大赛,督促、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临床技能操作,并相互学习。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技能评价越来越高,一方面老师放心让学生参与临床操作,另一方面学生也更愿意参与临床实习。第三,提倡提问讨论式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分为讲解式、提问式及提问讨论式[9]。讲解式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不利,提问式容易导致查房气氛紧张,而提问讨论式既可调动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积极性,又可以在讨论及上级医师的总结中学习分析疾病的临床思维方法。此种教学查房模式在临床实习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
1.4 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我院教育处联合相关科室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医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义诊,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社区病患进行问诊、查体、基本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等一系列诊疗工作,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诊疗思维的建立、了解社区常见病种,而且通过耐心细致的服务,进一步体会身为医生的责任与奉献精神。
2 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加强抗压能力
医学生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是考试焦虑。我国约55.2%的大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而医学生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内容抽象、专业技能要求高,考试焦虑情况尤为突出[10],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郁是我国医学生的另一个常见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医学生抑郁发生率约为10%,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医学研究生的抑郁发生率约为15%[11]。医学生学习竞争大,工作环境特殊,人际关系复杂,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导致高抑郁发生率的原因。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12]。据不完全统计,63.8%的医学生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13],这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抗挫折、抗压力能力差,因此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医学知识服务社会。
2.1 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结合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文化教育,也要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14]。在此主要探讨笔者对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摸索与总结。
当下医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不是没有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教育,而是在于没有意识到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开设有心理学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此类课程多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进行授课,不少学生反映理解困难,收获不大。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院后,临床教学本应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院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导致一部分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医学生抑郁主要源于抗挫、抗压、自我定位等能力不足。一方面,七年制医学生大多是高中时的佼佼者,但是步入大学后,高中时的优越感变为大学的挫败感,大幅度心理落差以及抗挫能力不足,导致抑郁发生。另一方面,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不同的患者,会遇到各种困难,加之当下医疗环境紧张,临床工作体力及精神压力均较大,此时需要临床带教老师或临床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积极给予引导,使其努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并学会适当释放压力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
2.2 提高临床教师自身素质
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结果[15]。目前,临床教师工作普遍由临床医师承担,临床医师在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其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并不具有优势。在紧张医疗环境下,一部分医师自身消极情绪较重,会对医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医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好,但是不具备系统的心理教学方法。所以遴选高素质的临床医师教师团队,进行规范化心理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对提高临床心理素质教学的整体质量至关重要。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与医学生接触较密切,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心理、情绪变化,早期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良情绪。同时,为人师表,自身素质高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生。
2.3 加强医学生心理干预
当医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会同时对生理、认知、行为产生严重影响,表现为失眠、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迟到早退等。及时、正确地予以心理引导及干预,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从心理危机中解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陆凤艳等[16]尝试构建“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包括朋辈支持体系、师长支持体系、学校支持体系、医院支持体系四部分。其中,辅导员在医学生生活生扮演者亦师亦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触较密切。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培训的辅导员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心理辅导及咨询,有助于早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尽早予以疏导。心理干预亦可通过指导学生自我定位实现。医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具备自我定位的能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在其自卑或是自大时引导他们做一合理的自我定位。教会他们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保持自信,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伴随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纠纷发生率不断升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引起。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可以使学生适应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实习医生诊疗水平的有效手段[17]。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以便充分获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简单明了的向其交待病情,了解其所需所想,自如开展和终止谈话[18]。而目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对医患沟通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心理准备及应对技巧,因此其医患沟通能力普遍偏低。所以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三方面,以增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3.1 医患沟通课程
在临床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入医患沟通课程,采用书面教学、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教育[19]。通过医患沟通课程教育,使学生们掌握语言、心理、行为沟通技巧[20],同时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即高效的医患沟通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诊断的正确性、治疗的有效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伴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医师的临床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训更加规范化,所以有研究者建议将医患沟通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善考核系统,将医患沟通能力考核纳入规范化培训考核内容[21],增强住院医师综合素质。
3.2 模拟训练
针对临床中常见的医患问题或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通过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22-23]。标准化患者是临床教学中常用的提高医学生沟通技能的模拟训练方法[24]。所谓标准化患者即经过专业训练,可以为医学生提供标准化病史采集及沟通交流训练的正常人。通过与标准化患者反复演练,既不干扰临床工作,又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临床场景,因此对临床专业技能及沟通技能的掌握更加深入。我院目前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模拟训练,即学生分别扮演某种疾病的“患者”或“医生”进行问诊及交待病情等沟通交流,并予以录像。一方面,通过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医患沟通的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另一方面,参考录像带对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如此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以利于改进交流方式和提高沟通能力。
3.3 实战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65-04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推动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带动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满足现代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启动实施了“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是国家深入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1.政策引导,明确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理念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办校特点,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统筹学校工作,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构建与实施于生产项目的“做中学”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引企入校,厂内设校,大力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学教体系。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关系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关系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国梦实现。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近几年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河北省每年都有近10万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受挫。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后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通知还要求完善并落实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让2013届699万名毕业生为之拼搏的就业季刚刚落幕,2014届727万名毕业生又迎来了新的就业季。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却又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用工荒。为什么出现这种就业的“两头落空”现象?其重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学生自身定位存在误差。高职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到稳定清闲、社会福利高的大城市、大公司工作。在择业过程中过于考虑地域、单位规模、收入等眼前利益,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多作考虑,因而常常出现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合适的现象。其次,缺乏人力资源市场中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渴望招到的是只要花简短的时间了解企业具体情况和程序之后就能实操应用“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当下高等教育过分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只能让求职者一岗难求,但大量高级技工岗位出现空缺的矛盾愈演愈烈,缺乏职业技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根软肋。
3.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2013年上半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在2012届624.7万名大学毕业生中,8.5%的人还处于失业状态,约53万人。根据蓝皮书对2013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2013届未签约毕业生中,硕士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为70%,本科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为69%,高职高专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为66%。为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重点抓教学质量上。高职教育的重要转变,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及运行模式进行改革。当下,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有一些问题。首先,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很好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有“跟风走”的情况。哪个专业热门就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盲目跟进,而一些社会急需人才却因为需要较多自己投入而相对较少。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决定继续联合举办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有全国各地的2745家中小型企业纷纷上网或更新其招聘信息,但从学生投放的简历方面看,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较少。大部分还是几年前比较热门的计算机、会计、英语、贸易等,这些专业的人才可以适用于各类行业,但是对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带来的作用相对较弱。其次,在课程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忽视了高职院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导致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训教学力度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学的内容无法迅速应用于岗位。对口的实训岗位数量不足,校企协调沟通不够,导致工学结合达不到预期目标。
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就业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院校也都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新模式,如: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
二、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人才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1.模块教学可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发展形势呈现多样化趋势,高职院校应始终明确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区别于本科阶段的学术教育,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要能直接运用于经济建设的某一方面。因此,“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培养模式,寓教于工作,寓教于实践,培养具备较强的时间能力的人才成为省会对高职院校的直接要求。
2.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的一项突破性改革。所谓模块,是指把事物分成几个板块,就是将一大事物按需要、特征分成便于管理、便于运作的若干小块。模块教学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学院以某一专业的市场、行业、企业要求,有针对性的将专业学科分解式教学,从而达到某专业所需求的,应该掌握哪些应知应会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更具体、更实际、更适合用人单位所需的一种教学方式。如:旅游管理专业,在基础课模块学习基础上再加之酒店管理、客房管理、旅行社管理三个模块教学。改变以往的单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学习过程中也较容易接受相关知识,进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训教对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手段。在模块教学中采用实际训练和理论学习对接,让学生走出现有教室,到实际操作场地边训练边学习,达到干中学,学中干,使学生通过训教对接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工学结合”、“模块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掌握就业应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在学业有成的同时,技能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真正实现了“知识+技能”双丰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战场”,而学院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直接上岗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形成学院、企业双促进的局面,进而推动校企的发展。
三、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训教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法探索
我院初步形成了学院的办学特色,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和自身条件,经过认真研究,拟建设计算机技术、涉外护理、酒店管理和建筑工程四个重点专业。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成立以石家庄经济职业学院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酒店管理学院院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酒店管理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教学工作的督促与落实。领导小组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就是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定位,解决好“办什么样的酒店管理学院”、“怎样办好酒店管理学院”、“学院和酒店之间如何取得共赢”等问题,确保“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落实,确保“技能+学历”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推动学院、学生、酒店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2.合理安排教学资源。第一,彰显酒店管理学科特色。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重在日常服务与经营管理,通过在酒店日常服务实践,结合教师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工作的同时,体味理论知识的运用,充分掌握学习内容。第二,整合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石家庄外事教育集团资源整合优势,对现有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改革,将酒店管理团队与教学团队相结合,紧紧抓住集团外事会馆、快捷酒店的扩张契机,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第三,抓住市场机遇,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与重点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聘用合作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优秀团队,在学院开办专题讲座,将现实生活紧密贴合的实例编订为课堂教程,让学生接触最新的知识、技能教育。
3.进行教学计划调整。学院综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酒店日常运营管理模式,教学模块按前厅、客房、餐厅、酒店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及教学实训总结报告六个板块展开。①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即第一个教学模块),以前厅接待为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运转与管理》、《职业形象设计与训练》、《酒店服务礼仪》、《计算机基础》。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即第二个教学模块),以餐厅服务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餐饮美学》、《食品营养学》、《中国饮食文化》、《宴会设计》。③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即第三个教学模块),以客房服务,附带旅行社接待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公共关系》、《中国旅游客源国概论》。④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即第四个教学模块),以酒店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财务管理与预算》、《经济型酒店财务管理与培训》、《会计基础》。⑤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即第四个教学模块),以酒店综合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展开。课程设置包括:《酒店服务心理学》、《餐饮经济学导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⑥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即第六个教学模块),以教学实训总结报告为内容展开。所有学生统一返回学校,汇总各模块实操报告,并装订成册,完成个人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毕业考核合格后,根据自愿及双向选择原则,推荐学生就业。《商务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模块的始终。
4.培养适应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集团外事会馆锻炼了一批优秀的酒店日常管理人才,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酒店管理学院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足之处是教学理论化成果相对较少,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而学院青年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一线具体工作经验。因此,要将“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多渠道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工作。推动该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层次、数量和结构渐趋合理,形成合力梯队,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5.多渠道、多形式、零学费招录学生,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加强酒店管理学院招生宣传工作。在学院招办的带领下,结合学院招生工作大局,抓住“工学结合”、“模块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高等专科院校“免除学费”的宣传亮点,充分利用试点专业已在教育厅立项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突破单一的高考录取传统模式,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考察。酒店管理学院开展“单招”、“五年一贯”、“对口升学”、“普通高考”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工作,通过“笔试+面试”的方式,为广大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顺利升学的平台,让更多学生拥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
“零学费”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集团所属深圳艾利威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议金地产公司、外事会馆和大外物流中心等一批中型企业为实行“零学费”的优惠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免除学费后,保证学院正常运行的资金缺口由用人单位,石家庄外事教育集团和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共同承担。其中,用人或实习单位承担学费的70%,集团承担学费的20%,国家有关资助政策承担学费的10%。“零学费”的教学模式,是适应酒店管理教育新形势下探索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资源均衡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四、实行“模块化教学、训教对接”教学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
1.建立了企业与高职院校两个学习场所。企业和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学生在企业学习的时间约占整个教学的70%左右。通过企业实践与企业一起成长,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工作纪律的习惯,树立起自觉的工作意识。高职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学生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学习时间约占整个教学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比例大约是7:3。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校内实践课,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
2.明确了学生的企业学徒身份。由于学生在两个学习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学生与所选择的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其在学习期间所应履行学徒的权利和义务。而在学校,他们是学生,要接受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
3.培养了一批实训与理论教师。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师,是“模块化教学、训教对接”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部分,他们由企业提供,一般是具有多年职业实践经验,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成为实训教师的,而理论教师则是高职院校内有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
4.完善了适应教学改革的实训与理论教材。实训教材根据职业特点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组成,并辅之以专用工作记录本、测验习题集、工作评估册、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系统地进行。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选用高职院校专用教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教学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不搞以学科为体系的“三段式”教学。
5.实施了技能与专业理论的双重考试。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最后参加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由包括企业主、企业实训教师、高职院校教师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考试中以技能测试为主,学生通过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考试后,可获得毕业证书和企业的培训合格证书。
五、进一步深化模块化教学、训教对接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要创新思路,高职院校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突破传统学术型基础型的培养模式,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全面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模块教学趋向实用性,综合知识传授的教学,它要求对现有“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三段式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革。现行的课程对职业实践的需求重视不够,特别是专业课、技能课课程门数多而单一,理论多又实践少,这样学生所需的实用性技能操作难以达到“进企业能顶岗”的目标。模块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按需实教”的特点。授课过程轻松而愉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关键能力。为此必须改变现有教学计划以适应模块教学,在课程设置中以围绕“人才培养”开展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减少理论课,以够用为度,不求全、不求深。
2.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模块教学、训教对接服务。模块教学特点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与企业联系紧密,搞好这一教学改革,创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之服务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在课程分配上要明确学校和企业分管的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标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时,校企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和财力条件下,学校要与企业协商如何科学有效地确定学生应该在基地训练的项目。实践基地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体现不同的能力训练体系和不同的课程体系,从而确定不同的专业训练模块。其次,企业选派的教师要能达到教学的要求。企业员工是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也是师傅,企业要注重这方面师资的培养。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积累实训教学的知识和经验,企业实训教师要与学校专职教师进行交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加强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的管理。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证合作正常进行。寻找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制定合作规划;过程中要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深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努力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同时要善于总结合作经验,加强合作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合作实践。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适时了解与本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加强本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
3.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适应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综合性课程教学,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素质能力,基础课教师应对其所任专业班级的专业知识技能有所了解;专业课教师应具备有与所设专业模块适应的技术职务和实践能力;实训老师必须能顺利完成操作示范和指导,还应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有较高的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原所学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跨出学科培养成“双师型”教师成为教学模块技能操作的行家里手,能为学生示范。其次,教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没有与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学双方就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没有良好的沟通就无法有效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再次,实训基地操作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掌握模块理论知识,做到不仅能讲操作还会讲理论。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属于新鲜事物,它的发展实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同,所以我们要加强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同时也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加强引导,以保证高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之,采用模块教学、训教对接的教学改革方案必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理论,掌握了技能,为社会、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增长才干,提高业务素质;使实习基地(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实力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吴薇.浅谈高职学生就业定位问题现状及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2]赵进忠.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高职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