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Practice is a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logistics, business English will repair class, a stud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ne must have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course esoteric, the operation extremely difficult, the existing mode of teaching to focus only on the teaching of knowledge, ignoring th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Therefore, according to hospital status and experimental students, faculty situati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problems in teaching, teaching plans to reform, strengthen basic course of study,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many other reforms.
【Key words】Teaching; teaching; teaching plans; Simulation Laboratory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05-02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截至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中国在出口规模上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外贸对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三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必备的技能,是物流、经管专业学生在校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深奥难懂,操作流程难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会记住一整套概念,整套进出口贸易操作流程,但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必须在懂得国际商法、熟悉商务英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能,熟悉相关法规和案例。目前,我院物流专业、经管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基础课只开设大学英语和经济法,而没有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商务英语》、《国际商法》等基础理论,造成学生商务基础知识不牢固。
二、教学模式落后
现行的教学模式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该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而并没有考虑到就业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且,由于与传统本科的教学模式趋近,教学计划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弱化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多信息大、更新快,教学过程中局限于讲授,往往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介绍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以期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优秀外贸人才,而且目前我院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或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最终导致《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很难与时俱进,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四、学生基础知识差,教学效果差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对话等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由于我院学生基础知识差,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模拟实训无法在全英语环境下进行,教学效果差。
五、深化改革完善我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
目前,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修改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增加模拟实验室投入等措施,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程学习。
我院物流专业、经管专业的教学计划过分依赖国内贸易,弱化国际贸易,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一步深化,我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是物流专业、经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因此,我院的教学计划必须加强商务英语、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 、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
2、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院目前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采用的是“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国际贸易实务的国际标准化操作模型和英语谈判环境又决定了传统教育方法很难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目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主要为采用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改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在学生学过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选择综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教会其实际操作的技能,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采用多媒体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中有些内容关靠粉笔和黑板是讲不好的。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和直观理解,利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件和录像带,穿插在授课过程中放映,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在讲到有关外贸运输中的运输工具时,象集装箱的种类,各种装卸设备等,学生平时不太容易见到,很难让他们产生印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通过多媒体方式来讲课,又有演示又有解说,学生很快就明白和掌握了这一章的内容。
3、建立模拟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专业实验室,重视实务模拟作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理论课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手段外,还可以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实验室,这是由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所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如银行、海关、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而每一环节有其特定的程序)所决定。学生在此模拟实验室内,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4、改革考核办法,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取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该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除可采取在实训或课程结束时,任课教师单独设立实训项目考核方法外,更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中,可以把与《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贸单证员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等)的取得纳入考核。这一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又能引导教学过程,规范实践和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真正实现了课程的考核目标。
5、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实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技能培养方法应力求多元化。除校内正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应从整体上为学生策划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训练的技能融会贯通,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能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 ,学生精力充沛,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外贸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外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总之,我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紧扣大纲、突破教材,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实验室模拟为手段、职业资格证取得为考核、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为方法,并且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改革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环境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也需要不断的前行和创新,但由于现阶段的教材出版时间比较老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的话,所起到的教学效果必然无法与时代接轨。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课程上的设置与国际贸易大环境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难以适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
(二)重理论轻实践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并比较愿意采取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来说毫无意义,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操作能力上表现的比较差。再加上学校在实践操作上投入的比较少,最终导致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理论得不到根本性的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学校所安排的动手操作课程比较少,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与现代化社会的实践能力要求呈现出了较大的差距。很多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毕业实习阶段,但由于经费问题或是基地建设等问题,导致最终的效果并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在毕业后学生很难适应岗位上的要求。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当前教材内容落后的情况,应积极的做出改革。教学的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而做出改变,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主导者作用,作为教师应积极的进行进修或者培训,参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会议,丰富自身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及时的得到更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带给学生最新的内容。而对学校来说,应鼓励教师对国际贸易的新规定和技术等进行积极的药酒,将能力和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1]。只有教师本身有了较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把握好最新的知识结构,将最新知识带给学生,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运用全新的知识来进行解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结合科技发展
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经济变化而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国际贸易在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每个区域之间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的网络技术所代替,在国际贸易教学上应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当前只有结合科学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方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体现出更多的优势。
(三)善用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某一问题采取小组模式来进行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通过大家的意见来讲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首先,讨论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功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的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答案,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答案留下深刻的印象。讨论式教学能充分的带动学生之间互动。在讨论中,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带动班级形成一个大的网络结构,不仅教师可以提供建议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将激发教师产生新的想法,使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四)加强实践操作锻炼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操作部分首先应在校内进行实施,通过课堂网络模拟实验教学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帮助他们对操作技能有初步的了解。其次,可以在学校内设置场地,来进行模拟操作,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模拟国际贸易环境,并完成国际贸易的流程。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拓展,专业技能也将得到提升。此外,校外的实践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导致部分学校根本无法实现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一些企业中来进行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最直接的锻炼。同时也可以安排相关的专家到校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岗位要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推动专业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JIANG Cheng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51)
Abstract Under the opportunity of Shanghai Free Trade Zone, with the growth of demand in foreign trade, shipping, financial personnel, based on the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try to stud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develop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ake effort to transport outstanding graduates for foreign trade industry.
Key wor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methods; script type
目前高校经济与管理系里各个专业分别都开设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受众面广,但教法陈旧。面临着国贸专业学生多半缺少实践操作锻炼,和其它经管专业学生对该课程兴趣度不高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三大环节——理论、政策、实务设计出一套适合现代学生的本课程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度,对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1 理论环节
1.1 剧本式教学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理论部分涉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前两部分通常都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往往是学生听得累,不易集中注意力,老师缺少和学生互动也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而这部分又往往是考证和考研的相关内容,因此可以尝试用剧本教学法,把每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作为剧本里的角色,按照时间顺序,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带出一个理论的提出,即生动又形象地把这部分内容串联在一起。角色分别为重商主义代表托马斯·孟、绝对优势论代表亚当·斯密、比较优势论代表大卫·李嘉图、相互需求论代表约翰·穆勒、要素禀赋论代表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之谜代表里昂惕夫、英国工人和葡萄牙工人。第一幕,托马斯·孟出场,他主张奖出限入,最好是不买只卖,不主张两国交换货物,假设英国工人就生产毛呢,葡萄牙工人就生产酒,那么在托马斯·孟的观点下,两国如果需要对方的商品却无法进行交易,就引出了第二幕亚当·斯密出场。接着四位重要人物陆续出场,对前一位观点提出质疑和改进,两国工人在他们理论下进行生产和贸易往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加深了印象又提高了兴趣。
1.2 视频教学法
这部分教学因为内容较枯燥,偏理论,现在学生受电子媒体的影响较深,因而在课堂里放一些视频可以吸引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音响和视觉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贸易的起源、发展过程。例如纪录片《大国崛起》就是很好的素材,让学生了解贸易的发源来自海上贸易及物物交换的需要,也可以顺便了解九大强国的历史。教师课堂上可以截取一些片段播放,并附带讲解。因为一共有12集每集有45分钟多的时长,不可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因而可以作为学生课下的延伸学习。学生课外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或者阅读解说词来增加对本课程的兴趣。
1.3 小组演讲法
谈成一笔跨国贸易,需要知己知彼,通过了解贸易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可以有效地促成一笔贸易的顺利进行,为学生今后在贸易谈判、磋商等环节中打下基础。因此可以安排5~7人为一小组,自行确定准备进行贸易的国家,查找该国家相关贸易的背景资料,制作PPT和拟演讲稿。教师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左右时间,让小组代表向大家介绍该国与我国的外贸关系、商务注意事项等内容。之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并对该小组的演讲做评价。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打分制度,最后以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政策环节
2.1 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政策部分主要涉及WTO、关税、非关税壁垒。这部分内容如果简单地介绍概念,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相关政策对贸易进行的影响。可以结合热点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比如讲到WTO的时候,就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些有关上海自贸区落成后,政府的一系列开放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红利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入世后的逐步放开以及顺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最新的贸易动态。
2.2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自己通过学习书本内容和网上查找来解决,也就是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各国要设置不同的贸易壁垒,有些是明文规定,有些隐蔽性很好。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应对和避免这些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3 小课题讨论法
此时,学生已经对贸易理论与政策有了一定的掌握,需要顺势活学活用一下,因此安排一个学期中加分环节,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对这门课的热情。当下学生网购使用频繁,教师选取和课程贴近又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海外代购话题,引导学生从为什么海外代购会出现,有哪些形式,有哪些渠道,代购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是否合法,需要注意什么等方面分析。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以Word或PPT形式发到老师邮箱。老师从中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分享。这个过程是学生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个问题我怎么没想到”,“还有这个角度可以分析啊”,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势头,同时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了解学生兴趣点,乐于接受的授课模式。通过这个任务可以给一些平时课堂发言少,胆子不大但有想法的学生一个激励,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3 实务环节
3.1 项目化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相当于一票贸易的整个工作流程,书本里面涉及的知识点又多又细,不易掌握,而实际的外贸工作中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会用到,因此教师可以化繁为简,为学生精炼出常见的常用的知识点和一些需要注意的贸易细节。以往,教师大多按照书本章节顺序教,学生被动地记忆,学完之后仍然不知道完成一笔贸易需要如何操作,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个环节的时候,可以试着就按照实际贸易工作流程来,把一笔贸易划分为四个项目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有完整性、连贯性。项目一,贸易准备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线上主要通过公司官网或者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网络交易平台企业所售商品信息广告,寻找意向客户;线下主要是通过参展、布展,直接在会场与意向客人洽谈业务,也可以发展后续线上业务。项目二,交易磋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主要环节。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主要锻炼学生的报价、成本核算、商务函电等技能。项目三,合同签订:这个过程包含如何签订有利于所在企业的条款,例如选取什么贸易术语,什么运输方式,哪种保险种类,哪里仲裁等。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规避风险意识和合作协调能力。项目四,合同履行:这部分主要涵盖了运输、投保、报检、制单四个典型步骤。学生通过跟进一单业务了解所要接触的几个主要部门和任务环节,从中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
3.2 情景化教学法
在项目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情景化教学法,就是设置线上线下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完成货源,寻找客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引进的模拟平台上,查找货源信息,制作货品广告,研究市场行情,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寻找目标客户。也可以分别在教室空的区域,进行实际的场地布展,选取金额小的货品例如文具类商品做产品宣传和业务洽谈。在项目二、三、四中,可以通过分设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船公司、货代公司、保险公司、银行以及海关、检验检疫局、税务局、外汇管理局,并安排学生轮流承担某一部门的职责,经过几个来回学生可以从模拟的场景中,对整个贸易活动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做到心中有数。
3.3 软件模拟演练法
学生可以在学校购置的外贸模拟平台上,对具体的过程进行演练,如何拟定合同,填写各种单据,在目前电子化贸易推广的时期,让学生在电脑软件平台上多次练习电子单证的制作过程,将大大缩短他们日后进入外贸企业的实习时间。通过软件平台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程度,可以通过提交后自行查找错误点,及时改正,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学生的自主性。
4 综合
4.1 课证融合
为了使学生增加就业砝码,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例如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报检员、跟单员和物流师。会计类可以报考外贸会计、涉外会计。英语类可以报考剑桥商务英语BEC。学生可以通过考证来带动平时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4.2 商务大赛
高校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内的商务技能大赛,从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外贸人才参加市级、省级的比赛,从中可以让本校学生与外校学生交流学习,并有机会去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参观学习。
4.3 双语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涉外性的课程,教师可以尝试双语教学,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实际贸易流程用语。高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一些日语、韩语、越南语、印度语等小语种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外资企业工作做好语言准备。
4.4 校外实践
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定期安排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并从中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场所。
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需要,几种教学法并用,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彦.会计类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法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五年制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核心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如何能让学生轻松的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运用,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和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及目标
(一)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基础理论和实际业务,如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运输与保险等。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基本知识、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熟悉进出口贸易的整个流程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的签订,以及通晓国际贸易的惯例。
(二)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目标建设十分重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来建设课程目标,从课程的内容特点出发,把教学理念贯彻于教学全过程。我把课程目标设置成三部分:(如表1.1所示)
表1.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外贸进出口业务 国际贸易规例 国际结算方式 国际市场营销 外贸法规政策 市场营销能力 商务谈判能力 函电处理能力 业务处理能力 政策理解能力 诚信品质 责任意识 团队精神 敬业精神 开拓能力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尽合理
1. 教材选用上多数是理论多于实践,缺少技能培训的内容。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理论够用,技能为主的原则。
2. 国际贸易对外语有一定的要求,而我们很多的高职校在教材的选用上忽视了这一点。如很多书本上没有常用词组、常用条款的中英文对照,学生学习、记忆起来都不方便。
3. 教材内容的更新不及时。如最新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以2011年1月1日生效的INCOTERMS 2010为准的,而我们的教材很多还是INCOTERMS 2000。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应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是以理论讲解,单向的填鸭式传递教学模式为主,教学过程难免枯燥乏味,过于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模式上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模式上,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社会实践,实践课程仅流于形式,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实习实践时间相对较短。然而,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建立业务关系,合同的磋商、签订到合同的履行,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它的理论知识相对容易掌握,而实务操作相对比较繁杂,短期的实习活动往往只能针对性的安排学生熟悉整个业务流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无法通过短期的实习来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技能。这是一项时间跨度较长的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学科,可能会用到我们学习过的绝大部分知识,方法和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演示。
(四)对双语教学重视不够
众所皆知,国际贸易的很多工作都离不开英语,无论各式各样的填单制单还是报关、付款。然而,正是这样一门对英语语言环境要求程度高的专业课程,教师却很少展开双语教学。当然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三、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选用基于真实业务案例的教材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上,以学生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在教材配置上,有针对性的筛选、组织、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在案例选择上,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基于真实业务的案例。在教学效果上,充分考虑学生对所选教材的关注度、认知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在案例的选取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 引导案例。新课导入之前,教师准备一典型形案例,将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分析案例、讨论案例、研究案例、处理案例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同步提高。案例的导入,注意贴切、完整、形象、真实、有趣、易学,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案例。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基本概念、理论及重点内容是比较抽象的,需要教师适时引入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教师结合案例对理论进行讲解,可以使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而且通过案例分析的引导,较好地运用基本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和外贸人才急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更显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南京交院(简称我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的考试课程。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立项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本研究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1.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1.1教学管理不合理。
教学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学任务安排不严谨造成师资变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例如某高职院经管系在5年内教过本课程的教师竟有10人之多,导致某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反而从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专业教师一个学期甚至同时教3—4门课程。二是教材选用混乱。例如有的教师从事某班本课程教学,但该班教材却是另外一个人订的;有的高职院教材频繁变动,甚至每个学期都换,有的选用教材还是本科教材。三是下企业难度较大。虽然有些高职院口头提倡工学结合,但真正本课程专业教师要求教学下企业时却往往无法如愿。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费、学生安全、教学督导和工作量核定问题等。
1.2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许多教师不具备此条件。主要原因有: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1]。二是缺乏定期专业培训。有的教师数年得不到一次外出培训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外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三是部分教师厌学及科研能力缺乏。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出于惰性,很多教师不愿继续学习,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不关注,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使用同一个教案。此外,科研能力是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的教师从来不愿写论文。
1.3实践教学不理想。
许多高职院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实践条件差。有的高职院国际贸易实训室仅有1套模拟操作软件,且模拟软件利用率也不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没有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讲解。三是少数国际贸易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不能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因而忽略了许多实践部分的教学任务。四是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没有进入企业,有的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职院评估的一纸空文。五是有经验的企业校外指导老师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有些所谓的校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1.4考核方法落后,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并要求填空、选择、问答等不同类型按一定比例搭配。这种考核方法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为避免麻烦,会花大量时间按照传统的书本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不愿尝试改革。考核方法落后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许多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标准陈旧,不利于从事教改的教师考核成绩提高,因而制约了教师进行教改的动力。此外,本课程的涉外性很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生看懂各类外文单证及专业贸易术语的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10%,对于此类学生,许多教师对单证、函电部分教学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2.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实践及思考建议
2.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立项精品课程及自编教材。
组建一个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方沟通和努力,我组建了一个以4人为主讲教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7—36岁之间,均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1人具有丰富的单证培训经历,3人外语水平达到6级或专业8级水平。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团队成员均参与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团队建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此外,团队骨干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操作规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下企业相关规则,鼓励企业外贸人员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仍然太少,部分教师的所谓暑期下企业实践证明也仅仅是找单位盖个社会实践章,并未真正下企业实践,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下企业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高职生第3学年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社会实习,这是学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进一步专业知识指导有待加强,这也需要学院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工作细则与绩效考核制度。此外,教师要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进入课堂,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新鲜知识。目前我院只是偶尔聘请部分专家进入学院做些讲座和交流,外聘专家数量与进入次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讲解,应用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师生互动,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而现阶段该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95后,相比往些年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自我认同感很强,不在乎别人看法,只对自己负责。对于学习,兴趣是唯一的驱动要素,想学就听一下,不想学就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干脆逃课,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人员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此外,基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授课课时限制严格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且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也有部分专业开设成专业选修课。以我校为例,面向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是专业必修课,课时量设置为40学时;金融学、经济学开设的是专业选修课,课时为32学时。而国际贸易与理论课程的内容较多,即使是40学时的课时量,也难以满足授课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并且课堂内也不能大量使用比较耗时的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该课程的实务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是否有实践经验对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在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没有过国际贸易操作的实战经验,因而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时显得很空洞,案例教学也只能选用来自于教材或者参考书籍的现成案例,而这些案例中有些比较陈旧,有的明显脱离了显示背景,质量普遍不高,因此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点的解释力度也不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实践性培养环节缺失影响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基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操作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在专业培养方案安排中,由于学分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设置相对应的实践课时,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生都限于书本而没有落到实际应用中去,教学就像纸上谈兵。以本校开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除了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该课程设置了10学时的上机实践操作外,其他专业均没有设置实践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提升,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方式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
以上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建议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正在突破时空与规模的限制,实现着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慕课的兴起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应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借鉴慕课平台和教学技术,以精品化的微课程为教学单元,设计完善的融合慕课的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工作量,而在课堂上则更多采用案例分析、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互动较强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变相扩大教学课时,解决了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内容讲解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安排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案例尽量是实际发生过的真实案例。真实的案例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的,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很多教材上的案例为了举例而创造的案例,有明显的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案例,通过多渠道收集真实案例,如保险实务的案例,可以去保险公司找相应的人员进行咨询、沟通,以获得支持。
第二,案例必须能紧密联系主题,最好能做到贯穿多个教学内容。一个案例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学生会觉得课程更系统更有条理,也减少了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此外,贯穿全教学内容的案例也能全面的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也能通过学生回答情况掌握学生的分析、知识应用、表达等能力,能使教师在今后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当学生对案例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并在课堂上公开陈述自己观点时,如果获得老师的肯定,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自信心会得到极大增强,以后课堂发言会更加积极踊跃。在案例分析中,教师也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尤其对于不常发言的同学,可以点名回答,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教师外出参与实践,增强教学的实践经验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是高职教育改革要求下的产物,是把课程体系的开发建立在工作系统上,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把教学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教学。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做到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但这项改革进行得相对较晚,比较零星,真正对课程内涵建设进行系统、全面、彻底地改革的不多,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并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项目化,强化实践,突出课证融合和双语教学,开发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注重师资建设。
一、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课题组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开展了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与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向深圳20多家外贸企业和100多位毕业生发放了问卷。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整理,课题组发现目前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仍以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为主
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设置仍按传统学科体系进行设计,不能适应职业工作需要。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用一些实务性课程取代了理论性课程,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直接导致了课程的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都很难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之间重复内容过多
目前,各高职院校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统一,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必然会造成课程间内容的重叠交叉现象。比如,“对于单证的缮制、信用证审核”等内容的讲解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实务》等课程中重复出现。因此,这种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严重影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课程设置太细,缺乏综合性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按照国贸实务活动的环节分别开设的,其所涉及的谈判、运输、物流、报关、报检、制单等内容的开设,强调了全面、细化、深入,但没有注重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割裂了完成一项具体专业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整体性知识。这样往往会出现学生掌握一大堆理论,学习了一大堆课程,却仍然不能顺利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现象。
4.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有待加强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只能在实训室采用模拟软件、课堂中模拟场景来进行,不能接触真实的客户、产品或订单。因此,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难以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职业性”的要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设计
1.设计理念
在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依据外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真实项目为课程载体,把专业培养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设计,实现教与学、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2.设计思路
在保证岗位能力要求和后续课程需要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严格规范的操作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流程,并以贸易流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真实的工作性学习任务,以此为教学载体实施教学。
3.课程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为外贸英语专业最重要的职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以国际贸易合同内容为基础、以合同商订为起点、以合同履行为轴心,是一门具有涉外经济活动特征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本课程理论教学注重创新思维、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以外贸职业岗位要求为指导,以实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充分体现“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教学做统一”的原则。
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施建议
1.教学项目化
在国际贸易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以仿真的项目和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课程内容遵循国际贸易业务的一般程序,以外贸业务员的具体工作为主线,将课程设计为4个项目:项目一,贸易准备;项目二,合同磋商与订立;项目三,合同履行;项目四,业务善后与争议处理。
2.突出实践环节
教学内容组织采用课堂讲授与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每个课程任务完成后,均设计一个业务技能训练,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设计一个综合训练。校内实训主要借助贸易软件来仿真模拟,校外实训由实训基地公司的业务员带领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实际业务操作,熟悉业务流程,强化动手能力。具体实训项目为:选择目标客户、函电磋商、签订外贸合同、审核和修改信用证、租船订舱、报检、投保、报关、缮制海运提单和核销单、办理退税等内容。
3.突出双语教学
外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工作时经常要用商务英语来处理相关业务。为此,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单证、函电、合同条款等知识要求采用英语进行教授和模拟练习。随着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生适应性增强,逐渐扩大教学过程中英文部分所占的比例,探索一种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4.突出课证融合
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将考证知识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课证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课程相关内容的选取要尽可能做到与单证员证、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跟单员证等职业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一致,并尽可能在课后练习和模拟测试中使用相关的模拟试题进行演练,做到课证融通、双证并举。
5.开发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料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材种类繁多,但在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安排方面过分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弱化实践环节,这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国际贸易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和编写教学内容,做到流程化、任务化、项目化;教学资料包括企业实际的业务单证、实际运作案例等。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外贸实务操作能力、教学组织和协调能力、教材的编写能力等。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尤其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或到著名的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外贸英语专业的教学教改研究。
四、结 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解构学科课程,重构行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工作岗位、职位所需综合语言技能。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对进出口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引领、带动和辐射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2] 潘琼,李亚丽,李欢,张之浩.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1,(4).
在当今的大环境下,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语教学旨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外语水平,为培养发展新型双语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并不局限于传统课堂外语授课,而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发散,以达到让学生多方面接触、了解、掌握乃至于熟练的应用英语以及所学的技能来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各个产业国际化趋势的目的。
一、国内外的双语教学模式现状综述
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双语教学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目的。它主要是将各种教学元素以双语的形式相互组合起来。或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双语应用型人才,或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化的互相融合,或是为了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由于国外的语言环境十分理想,各国间文化经济沟通交流频繁,双语教学当前在国外的应用十分的成功,并已大致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五种模式:沉浸式、过渡式、保持型、综合式、双向式沉浸。
然而在中国,由于语言环境相对贫乏单一,一般双语教学所应用到的语言仍被视为“外语”。这无形之中为推行双语教学模式的过程带来了重重阻碍。也正因为对外来文化或是政经体系的不熟悉,我国双语教学模式不能一概照搬国外。这也激励了众多同仁不断摸索实践,钻研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综合叙述,现今我国应用相对于广泛的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四种模式:全英文型;双语交替型;中文辅助型;英文辅助型。
二、国内现阶段双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在教材制定、教案设计、课堂授课、作业、考试等方面难以做出统一规划。若盲目向所有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其最终的结果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二)教师双语水平难调
教师双语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目前虽大多数高校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初步能够承担双语教学。但由于不少教师缺乏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或因各种原因导致口语不流畅,对国外文化、政经体系了解较少从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常常出现英语能力强的教师专业知识相对欠缺而专业知识强的教师英语能力不出色,从而导致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少而又少。
(三)教材内容滞后
目前各高校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中采用的教材不同,各具特色,甚至有教材内容新旧不一,相互矛盾的情况出现。由此给顺利展开双语教学带来层层阻碍。
(四)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于学习书面知识,而忽视相应的应用技巧方面的培养。传统模式的双语教学侧重于死板的翻译。往往是教师将教材上的内容翻译成英文教授给学生而忽视双语教学强调的互动从而使双语教学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其应有的灵活性和运用性。
(五)缺乏有利环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应用双语教学所需的语言环境。学生没有养成英文交流的习惯,缺乏英文交流的有利环境从而对双语教学反应慢,效率低以至于在课堂上难以真正地投入到双语学习中来。
三、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规范编写教材
由于国外教材成本高,层次高,很难满足于各个高校开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需求。所以各学校应因以国外教材为基准结合自身情况编写英文教材。
(二)分层次开展双语教学,多样化考核
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在开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各个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多样化选择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模式。同时,考核方式要与教学模式相互衔接,协调,对应以确保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适当摈弃传统答卷考核,引入实训考核等新一代考核方式,多方面多样化灵活考核学生的双语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引入新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手段,在讲授课本的基础上补充大量专业英语词汇及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查找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接触到专业英语以弥补教材之不足从而能更好地掌握用英文理解专业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熟练运用。此外,应该增强与学生的双语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用英语体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思考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创造双语环境
在校园中提倡双语交流,双语学习的风气。组织办理各种双语交流活动。如英语口语角等。开设语言训练设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相关实训,利用国际外贸模拟软件给学生创造实际外贸情况模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中,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提高教师双语能力水平
通过国外交流、访问、进修,或者国内双语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水平。提升专业知识水平高而英语水平不足教师的英文水平,加强英语水平高而专业知识水平不足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胜任双语教学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新型双语人才。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含义及特点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是Jane Willis,在他著作《任务驱动学习框架》中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应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前任务活动阶段为介绍主题和任务,第二是任务周期阶段为完成任务准备报告计划,第三是语言聚焦阶段为分析和再练习。近年来,国家提倡结合自身实际并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应广泛推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所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指能为学生提供情境-体验实践的和感悟问题的,以此围绕任务展开学习,最后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借此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学生改被动为主动掌握认知规律,深入理解掌握各个知识点,建构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类课程适合采用此种教学方法。
在项目导向教学法中,项目是最核心的部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辅助、引导的作用,主要包括“项目介绍-课程学习―项目讲解一实施项目一项目总结’几个步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独立的任务,从收集学习信息,分析方案设计,到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的评估、总结,均由学生在教师的适时指导下,以小组合作或单独的工作形式完成。总的来说:任务驱动教学应包含五个特征:1.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有一个适当的环境;3.任务要考虑学习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4.任务活动要导向人物作品的产生;5.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能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框架。
二、以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具体过程和实际业务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行外贸实务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的可模仿性,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促进作用。根据外贸业务岗位群分析结果,结合学情分析,该课程以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依据外贸业务工作流程,将各种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行重新整合,除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内容部分外,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形成教学模块。
根据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查,外贸业务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及进口贸易有共同的学习模块,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只是在出口与进口一些具体业务有些区别不同,依据外贸业务工作流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国贸实务部分教学内容分为3大项目5个子项目若干个任务。3大项目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跨境电商,5个子项目为国贸实务知识准备、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贸实务知识准备子项目分解为认识世界贸易组织、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认识贸易术语等3个任务。例如整个外贸出口流程可以分解为如表1所示的4大工作项目,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4大工作项目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便于实际运作的任务。第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将此项目分解为3个任务: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制订出口商品经营方案、办理商标注册。进一步分解为两个重点子任务:一为寻找客户,二为资信调查。在“寻找客户”这一子任务中要着重了解寻找潜在客户的渠道,在“资信调查”这一子任务中要重点讲解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的通常途径。第二,贸易磋商。将此项目分解为4个任务: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第三,合同签订。外贸合同的订立是外贸出口中的重点,合同订立的整个过程从买卖双方磋商开始到签订外贸合同共有8项任务,据此项目教学中可以分别设计8个任务,即品质、数量、包装商品相关条款的讨论、双方在价格上的谈判、确定运输事宜、确定保险事宜、确定支付方式、确定商品检验条款、确定索赔仲裁和不可抗力条款、合同的签订。外贸合同的订立是对外贸易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项目教学中也应把其作为重点内容,并充分体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项目设计的原则。在该项目的具体实施中,子任务设计紧紧围绕合同,以外贸合同订立的工作流程,即从最初的询还盘到买卖合同生效的完整过程为主线,进行外贸合同订立中8个工作任务的学习,这8个工作任务完全符合外贸实际业务情况。第四,合同履行。在出口商对外贸合同的履行这个工作项目中出口商需要完成从单据的准备、发货、货款的取得、出口退税等10项工作任务,据此可以设计10个任务,即原产地证书的申请、租船订舱、商品检验、保险、报关、装船、交单、核销、结汇、退税。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1.对任务设计的要求。任务设计要适应高职学生的实际。为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可通过设计出高职学生可以接受的实际应用性强的任务。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设计任务时还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相对而言比较复杂难以为高职学生接受的任务可根据设计要求给予适当的精简后予以采用。实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
2.对教师的要求。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定期到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设立更真实的项目情境使学生通过练习能力得到更高地提升。二是教师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是指教师将知识传授到位,作为帮助者是指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可包办过多,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项目任务实施。采用案例导向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一个外贸企业业务员为案例贯穿整个项目导向教学模块,这样学生理解掌握外贸业务知识点也比较容易。再例如在品质、数量、包装商品相关条款的讨论任务当中,要求每位同学登陆中国制造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找出其中一种商品,摘录其中对于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的表述,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在机房现场完成。一是掌握中国制造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的基本操作。二是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各种常见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的表示方法。学生在中国制造网登录国际站,进入英文版,选择其中一个产品,将其产品信息先复制到word,并运用有道词典鼠标抓词功能,将其产品信息翻译成中文,并提交作业成果,最后进行评价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同时也理解掌握了国贸商品品质、数量、包装理论知识。
2.项目实施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协作,并评价总结。有些任务实施要进行适当分组,例如在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任务当中,为使学生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影响,设置任务,要求学生登录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中文版,解决如下问题:“自由贸易协定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商机?”,并提交ppt电子档。抽一组上台宣讲分享成果,剩下小组每个小组提一个问题,上台宣讲小组负责回答。可以辩论,以及相互评价一下各自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教师再做总结。
四、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标准
项目导向的课程考评体系的完善也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的一个关键。通过设计项目,差别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进度,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国贸教学设置的项目要求完成任务,进而据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在品质、数量、包装商品相关条款的讨论任务当中,同学登陆中国制造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网站,提交完翻译的中英文对照的产品信息word文档后,评估、总结是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完成任务后,各学生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成果,抽查学生演示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教师可以提问,由抽查学生负责回答。教师应根据成果展示效果、完成任务内容的情况、任务活动组织情况等方面,评价每个同学的表现。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结合学生个人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明确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经验。考核成绩相对客观,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动力,以及同学相互之间竞争的趣味性。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占50%,包含考勤、平时作业、上机实训完成项目情况,终结性考核及期末考试占50%。
参考文献
[1]彭荣华,李志长.“项目驱动教学法”对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的影响及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8):127-128.
[2]曹先娉.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通讯世界.2015(06):207-209.
[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EB/OL].
http:///web2/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2
[4]李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95-97.
[5]李红英.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兰州大学,2006.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80年1985年、1990年提出的竞争三部曲,《Competitive Strategy》、《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构筑而成的,该理论认为该产业甚至一国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国特定产业是否俱备国际竞争优势,即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取决于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是否具有优势,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两个辅助要素,四个基本要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其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以及两个辅助因素。
还有两个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一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例如,第三次世界革命),进行生产创新,制定适应的产业发展战略,是一国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波特认为繁荣是政府的选择,政府合适的角色是市场的辅助和催化剂,为企业创造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1]。
二.竞争优势理论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和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正从比较优势理论方面解释了旅游服务贸易中,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绝非仅靠一国的比较优势就能形成竞争优势,而是依靠本国或本产业比较优势并结合竞争优势理论来提高一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别从竞争优势理论的四个方面阐明。
第一,从生产要素方面上来说,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主要是依靠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得,在旅游服务贸易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旅程中,他们不再单纯地满足于视觉的享受,更重要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所相关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和科技知识甚至更多方面获得了解,期望达到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优秀的导游以及当地的相关咨询机构,也就是上述所说高级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因此,我国要促进旅游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就必须大力提高我国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水平。
第二,从市场需求条件方面,国际市场需求是一国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国际市场需求,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将无从谈起,本国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取决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需求状况和国际市场的大小,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需求刺激企业的创新能力,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又依赖本国旅游企业的发展,所以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需求是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三,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门关联性涉及度较强的行业,从其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来说,只有优先发展此类行业才能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发展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住宿业,娱乐业等。
第四,从企业战略结构的制定和竞争优势分析,企业的良好发展才能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应用于旅游业,即旅游业竞争力的提高来源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的合理战略结构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企业产销规模的持续膨胀迫使企业的竞争意识需要提高,并以此为出发点提高各方面竞争力。
第五,从政府政策及机遇角度来看,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政策和机遇扮演与促进所有贸易发展一样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形成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四个要素条件着手,进一步可知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获得是依赖竞争优势理论[2]。
三.竞争优势理论对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启示
(一)转变传统发展的观念,提高服务业的发展的重视程度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十五规划中才首次提到要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并未形成一个完善可实际执行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国对服务贸易的政策和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薄弱与对服务业的定位和认识偏差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与发达国家差距过大。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观念。[3]
(二)强化进出口结构的优化,保持并增强传统型优势,发挥潜在优势
随着目前这些产业中所要求的知识及技术含量的提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传统的优势,就必须充分强调培养高级生产要素,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附加值。从另一方面来看,挖掘潜在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更是不言而喻。只有大力发展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才能确保与国际同行激烈竞争时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让我国的服务贸易真正享受到货物贸易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好处。
(三)扩大内需,挖掘国内潜在市场,推动内需导向型服务产业的升级
刺激消费者行为,挖掘国内潜在市场,对于一国建立竞争优势有重大作用。通过引导实施一系列促进消费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消费行为合理化、多样化。一方面从内需的增加和结构变化引导厂商对于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使有高技术含量,大市场需求、出口前景好的高关联度和高附加值服务产品。全面规范国内服务消费市场,以优良的服务消费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吸引人群扩大服务消费水平,从而作为依托带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必须有一套可行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首先,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带动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国际合作,使企业在对外开放中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次,企业应有不畏风险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化险为夷,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市场,主动挖掘国内不同层次居民和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更多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1.减少体制垄断的副作用,培育有效的市场,使企业公平竞争并优胜劣汰,并与国外资本集团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2.通过产业、货币、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企业资源向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聚集,一方面保持传统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法规着手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以保护国内企业。
3.持续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使高级要素的培育成为长期不变的战略任务。
4.在大量引进发达国家先进企业集团的同时,更要鼓励服务企业勇敢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李良波 谈比较优势理论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异同[j]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第35期
[2] 宋瑛 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启示经贸论坛[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14-01
国际贸易实务不但是国际经济同贸易专业的主要课程,而且还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今后从事国际商务方面工作的人来讲,此门课程属于必修课。就此意义上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之重要地位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育方向就是培育能够熟练运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了解通用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能够履行涉外经济工作的并且发挥作用得人才。
1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有着较强的实践及应用性。对于高等职业学院来说,需要教师不仅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方面的教学,而且也要突出实际业务技能的培育和训练,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尚存很多问题。[1]
1.1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现今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规划及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形式,只是注重理论教学,尽管大多数只在部分内容方面对普通高校的教学规划及教材内容有所扬弃,偏重于实践性,可体系上依旧是普通高校教学规划与教材内容的翻版,在现实教学中多少都存有部分过分理论化抑或不实用问题。学生缺乏参与进出口事务亲身操作的机会,导致实际操作技能很差,不容易全面系统规范的了解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操作技能与方法,致使学生几年后毕业进入企业工作时,会感到当初在教室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客观实际操作相脱节。
1.2 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课程因为理论偏多的缘故,教师只照课本灌输知识,学生依赖记笔记,而后利用解题的模式取得学习状况的反馈,借助试卷检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亦是高校中的普遍授课模式。若是也依据此法照本宣科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学科,不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高涨,而且也不会学到真正的实践技能。总体概括来讲,就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
1.3 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不但要熟悉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最主要的是应当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而当前绝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员均是大学一毕业就步入高职学院当教师,根本不具备外贸实战经验,授起课来便是纸上谈兵,导致教学效果显著下降。
1.4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
所谓职业资格证书是凭借职业资格作为导向的社会检验,不仅是考察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衡量广大毕业生是否具备应用型人才类型重要标准。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并未讲教学同获取考证融合起来。许多学校也未建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的相关体系,致使学生只学到课本知识,同职业技能相脱钩。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科专门探究国际间商品交易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科具备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其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务实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最有权威的专家,并非是搞经济理论分析的理论学者,而是在外贸工作年头较多的业务员工。国际贸易实务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外贸业务具体的操作方法,当学生毕业面对国际商务有关职业的面试时,主考人也会问其贸易实务有关实际操作的常识,而非理论方面的内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能够为今后投身外贸行业的学生提供完整、务实的理念与实际操作手段。
2.2 综合性
国际贸易实务有着战线较长、涉及面较广、过程环节较多、实施难度较大、变化情况发展较快等特点。这便需要高职教师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培育更多优秀的外贸专业应用人才。[2]
3 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建议
依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若要提升学生综合业务操作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如下几点。
3.1 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商务英语口语方面、外贸英语函电方面与国际贸易实务之间均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学生把过去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用到现在的现实业务中去。写函件、订制单据对于外贸员工来讲是一定要必备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促成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便利及高效率,同时也需要今后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一定要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2 大量引入案例
案列应当从如下两方面引入:(1)讲解知识点。案例外贸即实际业务本身,高职学生以后从事的行业也无非如此。教材内容里体现的外贸专用术语,譬如FOB、FAQ等等,依据书本方面的说法了解比较抽象,因此,一定要以大量实例说明基本概念,同时,告诉学生在业务中怎样运用此概念。促使理论同实践教学紧密相连;(2)通过案例检验学生了解知识的程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许多的案例,大多数集中于贸易术语、结算模式以及交易商榷环节,抑或把几个知识点融合起来。[3]
3.3 与学生互动
任何一科课程,都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着关系。特别是此注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课程,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履行外贸业务的体验。因此,必须准备许多实际中会遭遇的问题,观察学生怎样灵便处理。而解决模式或许不仅如此,结合不同状况,可以采取不同的解决模式,最好是将全部可能性的案列都列举一下。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创造了机遇和提出了挑战。近两年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在内容方面创新与精简、案例研究的题量与质量、教学方向更注重实际操作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国际贸易实务是牵涉经济同贸易各门类必修的一项专业基础课,只有熟悉了解国际贸易的实务知识,方能于外贸进出口事务中,正确执行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及经营理念,以保障外贸行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