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酒店管理实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4: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酒店管理实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酒店管理实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53-01

对于农电企业来说,当前普遍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众多农电企业在当前所思考的,农电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责任,在电价上也有着政策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从企业管理方面人手,通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便成为获得企业获得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农电企业应用集约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管理效率

在农电企业中实施集约化管理,也就是将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集中,统一进行管理和分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集约化管理能够对农电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革,并且对管理机构进行整合,合理的进行人员分配,从而使得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在我国农电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因而在农电企业中应用实施集约化管理有助于农电企业的效益提高和企业发展。

2.降低管理成本

施行集约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农电企业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成本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的:整合机构,降低人力成本;优化资源,避免物资浪费;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可以看出,集约化管理在降低农电企业管理成本有着显著的作用,这也是农电企业应用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而且就农电企业的性质而言,降低管理成本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集约化管理中,节俭、降低成本也是核心价值体现,农电企业对于降低成本的诉求和集约化管理的内涵得到了统一。

3.合理配置资源

在农电企业中实施集约化管理,能够使得企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通过集中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企业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在采购、建造、结算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合理配置资源能够促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配置来说,实施集约化管理能够促使人力资源工作的改善,真正的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以达到精益经营的企业管理目的。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提高农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和长远发展。

二、农电企业集约化管理的应用策略

1.优化人员结构

农电企业应当积极进行人员结构的优化,这是农电企业集约化管理应用的重要方面,施行严格的定员、定岗制度,在机构设置上应当更加合理,进行机构合并和简化,避免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相关人才,加大对于企业原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相关知识、业务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农电企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就农电企业管理现状来看,进行人员结构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农电企业在应用集约化管理中易于取得成效的一个途径,通过人员结构优化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完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集约化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农电企业应用集约化管理来说同样如此。因而农电企业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财务管理,增强财务控制能力,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集约化管理实现成本的降低。在财务管理中,应当实现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例如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对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等,纳入到统一财务管理体系中。这样以来,能够使得企业管理层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进行改正,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农电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3.完善物资管理

农电企业在供电设施建设中需要大量的物资保障,做好物资管理工作同样是集约化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农电企业进行更加完善的物资管理。在农电企业中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对于各级农电企业的物资使用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设置专门的物资管理机构,对于农电企业物资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在物资申领流程上,应当更加严格,评估农电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物资需求,杜绝物资浪费问题。在物资采购中,制定严格完善的采购计划,并且进行公开、公正的招标,以此控制项目建设成本。

三、结论

对于农电企业来说,应用集约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必然性,集约化管理能够将农电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集中并且统一管理,从而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并且还能更加合理的配置农电企业资源。农电企业应当提高对于集约化管理应用的认识,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促进农电企业集约化管理的应用,这也有利于农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有序用电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1.1 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要“精”

所谓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要“精”,就是指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努力求得所有有序用电工作的参与方的共赢局面,实现整体效益的提高。通常来说,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从而提高电力用户的满意度,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而电力用户的用电目的则在于尽可能不出现电路故障的情况,保持用电的畅通性。在这样的基点之上,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就需要彼此进行良好地沟通与交流,电力企业应当对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以及满意度进行充分了解与调查,根据用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期望来制定相应的协调机制和制度措施,从而确定具有实践价值的有序用电方案。理想状态下的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就是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综合损失的最小化,从而得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1.2 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要“准”

有序用电管理工作除了需要做到“精”而外,还需要做到“准”。这里的“准”就包括方案的准确性以及时间把握的精确性。首先,在制定有序用电方案的时候,应当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不同的用电策划。比如国家明文规定限制的“五小”企业以及“三高”企业等,应当优先纳入有序用电管理工作当中。而一般的工业企业和其他普通用电户,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另外是管理时间的确定问题。在有序用电管理工作当中,应当对每一个参与有序用电管理的企业的参与时间都明确下来,做到对有序用电管理时间把握的“准”。

1.3 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要“细”

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要“细”,不仅是指管理的细化,更重要的是权责的分明。在实际管理活动当中,应当对有序用电管理的每个阶段和管理单元进行细化,从而方便监督工作与考核工作的实施。另外就是对电力用户的细化划分,从而对每个参与有序用电管理的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及时地掌握和分析,根据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向进行灵活地调整和规划。因此,市场调研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了。通过有效的市场调研,能够科学地掌握用户的用电特性,从而提高用电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有序用电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电力企业还应当在权责划分方面下功夫,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权利职责,方便后续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

1.4 有序用电管理工作要“严”

在实际的有序用电管理过程当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找到管理对象的重点与难点,对重点进行重点考察,对难点进行反复实践。由于在实际工作当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需要管理人员睁大双眼,对用电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严格地监督和控制。除此之外,管理人员还应当明确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来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工作,从而促进有序用电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有序用电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过程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从实际调查过程来看,我国有序用电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的管理手段,行政色彩鲜明。虽然采取行政手段能够方便管理措施的采取和实施,但是这可能会对用户的参与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用户的主动参与度不高。

2.2 无法掌握电力用户的用电特性

想要真正提高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根据不同的用户特性来制定不同的用电方案,从而提高有序用电管理的科学性。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由于难以对电力用户的用电特性进行跟踪调查,因而难以掌握用电方案制定的依据,实施难度较大。

2.3 有序用电管理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在有序用电管理宣传工作方面,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做得不到位。由于很多电力用户对有序用电管理的认识存在盲区,缺乏科学的认知和了解,因而想要进一步推广和实施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相对较难。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2.4 电力MIS系统的支持作用较弱

从电力系统的实际观察情况来看,电力MIS系统对有序管理工作没有起到较好的支持作用。从电力MIS系统的内部功能运行情况可以看出,主要是大客户的负荷管理以及用户监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从而促进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上述分析的问题可以看出,很多问题都源于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不足,目前所有的也只是一些理论上所提出的参考意见,还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具体执行起来,就会出现很多细节上的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本文针对有序用电的精细化管理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来提高我国有序用电管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篇(3)

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是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通过信息技术对高速公路实现现代化管理,而且也是发挥高速公路设施交通功能的重要支持。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但是,现行的人工维护和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在此背景下,ITIL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已成为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背景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在电子、通信、机械、电气控制等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监控、收费、通信等子系统。这些种类繁多、复杂精良的智能设备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和管理,但是,现行的人工管理模式越来越跟不上用户需求,市场要求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ITIL信息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一)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实施的重要性。

1、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知道,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的设备大部分都是高精度智能设备,对这些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和管理,一方面能够减少系统故障,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现代化高速公路的支撑管理系统,对于收费、监控、通信等系统影响巨大,维护好机电系统,保证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可以形成高速公路的良好的交通环境,发挥其交通功能,保证高速公路的有效运营。另一方面也能延长设备寿命,提高高速公路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性。随着国家经济大形势的变化,经济增长点由基建行业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这种大背景下,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利润空间被压缩,机电系统维护将成为公路行业的最后一个利润点。虽然用专业化的维护公司进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的实践工作还在起步阶段,但是,ITIL信息化管理模式有着专业、规范、能够系统化管理的特点,符合新形势的要求。所谓ITIL,是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的简写,即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它主要适用于IT服务管理,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使IT与企业业务融合在一起,IT为业务提供最佳的技术支持,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率。对于ITSM和IDC来说,ITIL为企业提供一个客观的标准,让企业参考。因此,信息化维护管理模式可以增强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证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跟不上信息化的脚步。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维修管理和备品备件管理。目前这两种管理流程都是有人工方式来完成,比如维修管理中的故障报修,故障被发现后,先是故障审核,然后将故障报给维护中心,维护中心在进行工单分派,最后由维修人员进行具体的维修,整个环节流程繁琐,用时较长,一般要在30分钟左右,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走流程上,工作效率低下。备品备件管理工作量更大,出入库登记、统计查询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时间,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维护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信息化的脚步,不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2、维护成本高、效率低。人工维护管理方式成本较高:传真操作造成了纸张、硒鼓、传真机的浪费,人工往返浪费了汽油、人力、时间等,导致维护成本降不下来;对故障报修、工单分派等进行人工处理,不能及时反应,也无法合理安排,造成维修工作不能高效进行,同时统计数据不准确、效率低下等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3、管理难度大,用户不满意。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修工作范围比较广,一般遍布全省甚至更广,参与维修的人员比较多,车辆也比较多,维修工作又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因此,管理难度极大。同时,成本导致维修费用居高不下,巨大的工作量使得工作人员疲惫不堪,服务不到位,这些都导致用户的不满意情绪,对服务质量评价不高。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人工维护管理已经不能高效率地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也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更不能适应企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引入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具体研究

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中,引进信息化管理模式,以ITIL作为ITSM的知识框架体系,从原来的技术管理转化为流程管理、服务管理,实现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以便更好地提高维护服务水平和质量。

(一)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前景。

1、转变维护工作方式。将信息化管理方式引入日常维护工作,全面使用维护管理软件,初步对日常维护工作进行信息化处理,这样,工作人员通过登录系统就可以准确地谅解相关情况,比如,故障的处理情况、备品备件的状态,等等。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缩短工作流程,使工作环节简单、快速,并且能够统一管理,统筹调度,合理地利用资源。同时,信息共享和统计查询服务的使用,提高了信息的流转速度以及准确度,完全符合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趋势。

篇(4)

0 引言

配网工程项目数量多,通过报表填报工程进度,难以快速汇总、对比分析,从管理层面难以及时、准确的跟踪和监控配网工程的建设进度。配网工程ERP物料挂接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漏挂情况。ERP物料专工需手工逐项提交工程物料,时间紧工作量又很大,而且物料缺失,价格超限等问题频出,普遍反映ERP物料挂接难。

实现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共享是提升配网工程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文章提出设计了配网工程设计与管理系统,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现已在4个供电单位使用,实践证明该系统可有效缩短配网工程建设周期,实现配网精细化管理,目前准备在河南省进行全面推广使用。

1 中压配网工程标准化规划设计与管理系统建设

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与管理系统(PDM)是整合GIS、概预算、ERP等已有信息系统,充分实现数据共享,对配网工程从设计、储备、到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将标准化设计直接融贯于设计平台中,非标准的设计和物料不进入平台,全省配网工程采用同一平台进行设计,从根本上保证了全省配电网工程设计的统一和标准化。从而大幅缩减配网工程设计和建设周期,有效提升我省配网工程管控水平。

1.1 系统设计开发

1.1.1 开展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工作,规范箱式变电站、开关站、架空线路、环网柜、电缆线路、电缆分接箱、地下式箱变、10kV柱上开关、10kV柱上变压器、10kV配电站等10个模块设计、选型,对标准化设计图纸的编制及评审,筛选物料构成标准化物资序列,建立配网工程标准化体系。

1.1.2 搭建系统标准化设计的计算机建模,完成标准化设计图纸计算机建模工作,通过将标准化设计成果直接融贯于设计平台中,非标准的设计和物料不进入平台,确保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的推广应用,从而保证了网、省供电公司配电网建设的统一、规范,解决了物资型号不通用的难题。

1.2 系统建设

1.2.1 建立配网工程标准化图形设计与设备平台,实现配网工程的标准化设计、配网物资的标准化选型、配网物资的规模化采购和配网设备的集约化库存。

标准化设计平台负责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体系的具体实现,该平台将配网工程形成了标准化体系直接融贯其中,非标准的图纸和物料不进入平台,通过标准化平台设计的工程,材料只能选自标准化物资序列,组装图等只能取自标准化设计模型,将从根本上解决配网设备型号众多、通用性较差、招标批次过多、缺少规模效益的难题,实现配网工程物资储备库的资源共享。

1.2.2 建立配网工程“配网项目预备库”、“配网项目储备库”和“配网项目实施库”三级储备库,实现配网工程提前储备,变“项目等资金”为“资金等项目”。

系统建立“配网项目预备库”、“公司配网项目储备库”和“配网项目实施库”三级项目储备库,实现配网工程项目的填报审批管理与提前储备,缩减配电网工程前期准备时间。

1.3 系统业务实现流程

工程项目实施部门立项后,设计单位可直接在GIS信息平台上进行选址,标准化设计物料清单与概预算自动统计生成。提交工程批复部门或单位进行项目批复、储备。

项目批复后,工程建设部门可进行实施建设,系统可自动汇总直接进行ERP物料挂接,并对工程实施进度进行自动上报。设计单位可在系统中直接完成施工与竣工图的绘制。完成工程预决算。

2 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与管理系统实现功能

2.1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组装式绘图

通过开展配网工程标准化设计工作,完成了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和配电站室三大部分标准化设计图纸的编制,筛选出由主材、辅材构成的标准化物资序列,达到了施工设计的深度。通过在计算机中实现图模一体化,能够将标准化设计成果直接融贯于设计平台中,非标准的设计和物料不进入平台,从而确保了标准化设计在全省的推广应用。

标准化设计的另一个业务创新是模块化、组装式绘图,由于已经建立了图模一体化模型,在工程制图时,设计人员只需拖动相应的模块到指定位置进行组装,并在标准库中选定使用型号,就能自动关联组装图、基础图等标准图纸,这种模块化、组装式绘图既保证了标准化设计的应用,又提高了绘图效率。

2.2 GIS辅助选址

通过与GIS系统集成,设计人员可以在国网GIS地理信息上进行站、线的选址定位,确定线路走向,精确测距,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设计人员的现场勘测。

2.3 全过程闭环管理、竣工图等电子化归档

系统对配网工程从规划立项、标准化设计、工程概算、项目储备到施工监管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能够将工程各阶段文件如工程概预算、结算书,施设、竣工图等在工程设计、核算过程中实现电子化自动归档,供今后生产运行调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4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00-00

2008年9月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规定了高校档案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同时提出,“对于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以及《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执行”。以往诸多实践和研究均认为高校档案资料有历史借鉴和参考作用,不仅有较高的保存、使用和借鉴价值,更为学校和学院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党政工作、人才培养、学生事务及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提供有据可查的宝贵信息。[1]但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普遍面临着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缺乏档案管理标准、缺乏经费保障、缺乏具体经验等诸多问题。

与校级层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比而言,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则缺乏相关规定性文件以及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二级学院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多是依据校级层面的制度要求和经验进行。二级学院办公室在日常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信息需要进行处理和存档,随着学校不断发展,学院师生与日俱增,学院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越来越庞大而繁杂,汇聚的信息更是包罗万象。这些难以数计的档案信息不仅是学院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未来学院发展进步的基石,所以加强学院办公室的档案信息整理工作迫在眉睫,将对学院乃至学校的发展发挥不可或缺的参考和推进作用,尤其是在无纸化办公的大背景下,推进办公室电子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二级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的问题和困难

1.办公室电子档案的概念界定模糊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为电子文件和归档电子文件做了定义,其中“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电子文件称为归档电子文件”,相当于通常意义上档案的意思。而“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于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规范》中对于这些文件的归档、整理、移交、接受与保管也做了相应的要求。而对于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作为服务性的职能处室在学院整体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协调稳定的促进作用和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承担了较多的原始信息的汇总、整理和传递的工作,因此对办公室电子档案的界定、何种类型的文件属于电子档案、原始信息是否应作为档案予以保存,是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的首要问题。

2.办公室电子档案的标准化难以实施

学院办公室档案是学校档案中的重要组成和延伸,学院办公室档案内容的完整性、分类的规范性、时间的延续性、形式的多样性、归档的及时性都是保证学院档案质量的基础,而档案在保管和使用过程中的严格管理也决定着学院办公室档案的价值。在当前信息化、电子化办公的时代背景下,纸质版档案的形成也大多是基于电子化办公软件的制作,因此传统纸质版档案的标准化建设,其基础也就在于必须加强电子档案的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学院多次迎接校级及以上的专家团来院检查,其中翻阅近年来学院建设工作档案是检查工作的重点,也是学院工作痕迹的重要体现。在迎检筹备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规定、档案内容保存不够完整、分类不够规范、形式单一、时间不连续、没有及时进行归档等原因,给档案整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深切感受到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标准化实施的迫切和深远意义。

3.办公室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意识

由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缺乏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背景,欠缺档案管理的相关知识,面对工作时较多考虑按时按量完成工作,而对信息的及时归档和整理的意识则稍显薄弱。[2]另外办公室工作多为一人一岗,各负其责,日常工作中缺乏岗位间交流沟通,信息不共享,在档案整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原始信息的重复采集,浪费办公资源,工作效率难以提高。

4.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相对粗放

日常工作中,对于办公室档案的管理,从领导层面更加重视传统的纸质版档案的归档和管理工作,电子档案在归档前也多保存于相关工作人员处,管理相对粗放,对于工作人员档案整理的相关规定不到位,没有将电子档案的整理形成制度化的工作内容,因此无论从领导层面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缺乏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识和要求。尤其是在工作人员进行业务交接时,缺乏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的相关规定,从而造成电子档案内容的不连续、不完整、不规范。

二、电子档案管理精细化在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的应用和实践

1.总结经验,调整细节,建立电子档案整理存档标准

通过以往工作中不断积累,鼓励办公室工作人员总结日常工作要点,将职责内工作进行分类汇总,对过去三年工作的电子信息进行整理,并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电子档案整理存档的标准,包括电子档案的层级目录、文档格式、文件命名等相关规定和模版。通过对电子文件的层级目录的调整、文档格式的规范和文件命名的精准,从细节着手,捋顺工作思路,按电子档案信息的重要性排序,简明扼要地反映学院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加强重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提高学院办公室的工作效能,体现工作痕迹和业绩。

2.集中讨论,制定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内容范围

在工作人员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召开办公室集体会议,讨论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的范围、目录和内容,商讨、汇总并制定学院办公室档案整理的标准和制度。协调整理电子档案的交叉的和未覆盖的内容,落实到人,相互监督,逐步建立完善的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数据库,建立以人事档案为基础,包含党建、科研、教学、学生、工会等诸多工作的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

3.组织业务学习,开展技能培训

学院定期召开业务学习,鼓励办公室工作人员学习电子档案,整理相关业务知识,熟悉档案管理的业务规定,鼓励学习第二岗位的工作技能,促进办公人员综合能力全面化和技能化。同时能够使一个岗位的电子档案归档和复核分开,提高办公室电子档案整理的质量。锻炼档案管理的基本技能,使办公人员工作能力逐步提升。

4.召开讨论沙龙,完善办公室档案管理标准

随着理论学习的跟进和办公室电子档案工作的开展落实,不定期地召开档案整理的讨论沙龙,办公室成员提出整理档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交流档案整理便捷的方式方法。每季度进行全学院的档案梳理和汇总,及时修改档案整理的标准和制度存在的问题。

5.以评促建,对优秀工作者进行表彰

进行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内部的评比,对档案整理优秀的工作者进行表彰。对已经整理的档案进行翻阅,查找过去学院工作的优点与不足,提升员工自身工作能力。

三、推进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管理精细化的意义

1.精细化管理,统一业务标准

通过制定和完善学院电子档案管理标准,明确了学院办公室内各项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归档要求,对学院日常工作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汇总做出精细化的规范,做到统一业务领导、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分类方法。能够防止办公室工作人员因为制度规定的不明确而造成档案的缺失和疏漏,保证每个岗位即使更换了工作人员,其电子档案的存档内容能够有一致性和延续性。

2.精细化管理,约束业务行为

通过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约束工作人员养成及时整理、及时归档的工作习惯,防止由于工作人员疏忽造成电子档案的丢失。学院也能及时收集档案,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精细化管理,重视信息安全

学院的电子档案包含了科研、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大量信息,电子档案具有可用网络传输、查询速度快、利用方便等特点,[3]同时电子档案因其可复制性强、可篡改性强的特点,在电子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安全,提升电子档案的保密措施,不可盲目地用电子档案替代传统纸质版档案。[4]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监管电子档案的传输和保存的过程,避免信息的外泄和网络威胁的侵入。

4.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办公室电子档案整理的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进行档案整理的评比,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督促其重视电子档案的储存,并将档案整理和归档纳入日常工作当中,提升办公室工作效率。

5.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档案整理和档案回顾可以总结日常工作中优秀的工作方法,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带动学院整体协调发展。

6.精细化管理,保证数据支持

建立较为完整的学院办公室电子档案数据库,能够简化信息查询流程,节约办公成本。通过掌握有效的信息资源,从纷繁复杂的冗长信息中快速拣选出实用信息,能够为学院班子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辅助学院领导做出科学决策。[5]

参考文献:

[1]徐伟.浅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作用和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5(1):276-276.

[2]青玮,张妍.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人员现状与素质要求[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3(3):46-48.

篇(6)

关键词:

1. 施工现场

安全、文明、卫生、设备

2.管理

3、绿色建筑

一、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的意义:

1、安全文明施工是现代建筑生产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建筑工程越来越多,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及复杂,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2、安全文明施工是加强建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员工,大多数是来自乡下的农民,没有经过大工业生产的严格训练就成了建筑工人,他们的技术水平、文化程度一般较低,还不同程度有着小生产的意识和习惯,不习惯严格的纪律,单凭经验干活,不照操作规程办事。

3、安全文明施工是建筑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必要保障。安全文明事故所造成经济损失是巨大的,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安全责任分工逐渐明确,一旦发生事故任何单位与个人均要承担责任并赔偿损失。

二、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

1、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文明施工组织管理机构,配备相应数量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常驻现场,对现场的施工安全进行全面的管理。

2、有整套的施工组织总设计或施工方案,施工总平面布置紧凑,施工场地规划合理。

3、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指挥系统,岗位分工明确;工序交叉合理,交接责任明确。

三、安全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组织管理措施

1、健全管理组织

施工现场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主管成产副经理、技术副经理、栋号负责人(或承包队长),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消防、保卫和行政卫生等管理人员为成员的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组织。施工现场分包单位应服从总包单位的统一管理,接受总包单位的监督检查,负责本单位的文明施工工作。

2、健全管理制度

(1)施工现场考勤制度

(2)施工现场例会制度

(3)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制度

(4)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管理制度

(6)施工现场保卫管理制度

(7)施工现场消防管理制度

3、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检查

(1)安全检查的要求

1)根据检查内容配备力量,抽调专业人员,确定检查负责人,明确分工。

2)应有明确的检查目的和检查项目、内容及检查标准、重点、关键部位。对大面积或数量多的项目可采取系统的观感和一定数量的测点相结合的检查方法。检查时尽量采用检测工具,用数据说话。

3)对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不仅要检查是否有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还应进行“应知应会”的抽查,以便了解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安全素质。对于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检查人员可以当场指出、进行纠正。

4)认真、详细进行检查记录,特别是对隐患的记录必须具体,如隐患的部位、危险性程度及处理意见等。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的,应记录每项扣分的原因。

(2)、安全文明施工检查的内容:

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主要是以查安全思想、查安全责任、税踩制度、税踩措施、查安全防护、查设备设施、私逃培训、查操作行为、查劳动防护用品使用和查伤亡事故处理等为主要内容。

3、安全文明施工的检查形式:

1)定期安全检查。

2)经常性安全检恕

3)季节性安全检查。

4)节假日安全检查。

5)开工、复工安全检查。

6)专业性安全检查。

7)设备设施安全验收检查。

四、十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一)环境保护技术

环保是绿色施工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节材是四节的重点,是针对我国工程界的现状而必须实施的重点问.题。

(1)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降低材料损耗率;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应就地取材,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撒;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2)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优化钢结构制作和安装方案,装饰贴面类材料在施工前,应进行总体排版策划,减少资源损耗。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

(3)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并减少材料浪费。

(4)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

(1)施工中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

(3)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管理。

(4)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尽量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

(5)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四)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

(1)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2)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设备的单位耗能。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他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3)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冬天取暧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4)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合理配置采暧、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5)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五)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

(1)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1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大于90%。

(2)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篇(7)

一是移交主体不明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档案一般还以存储在本单位档案室为主,没有形成向本地区档案管移交的习惯,使档案馆藏档案奇缺,而档案馆由于人员编制及工作量的问题,对基层移交档案也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致使许多有价值的档案因管理不善而丢失。

二是管理方式还显落后。目前许多单位查阅档案仍然是采取传统的人工检索方式。要想从众多的档案里查找出一份档案,只靠人工检索往往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有的档案因目录编制的不清晰,无法确定有无此档案,导致查阅人失去耐心,贻误当事人的需要时机。同时,在大量的查找和多次的翻阅过程中,也会造成使用率较高的档案磨损严重,破损不堪,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产生档案灭失的后果。

三是各单位电子文件管理混乱。虽然许多单位从新世纪开始就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但因没有及时和档案管理部门衔接,使本单位的电子文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特别是一些单位人员更换频繁,“前人不管后人事”的混乱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大量电子文件存在于各个工作人员的电脑里,或是部分丢失。

三是信息化基础硬件缺乏。目前大部分单位都配备了电脑,部分单位也配备了扫描仪,但却没有专用档案管理软件,内部局域网使用率低而且配套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也极匮乏,从而导致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远远滞后。

四是领导不够重视。许多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本单位存好档,就大事完毕,而且一般只派一些年纪大的,对其他工作无法胜任的人员转做档案工作。一般只重视纸质档案,而对电子档案不够重视。

五是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奇缺。许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多是单位年纪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对档案只能起到收集,简单存档的作用,而一些会使用电脑的人员往往又兼职档案,其工作内容繁杂,对档案工作力不从心,通常年末存一次档。信息化人才的奇缺,严重影响了档案事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更加现实。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应用,人们希望档案部门提供更加方便、优质的信息服务,但目前许多档案部门信息化管理跟不上人们的需要,更无从谈起共享计算机信息资源。因此各级馆藏纸质档案应尽早转为信息化模式,以适应社会更阶层的需求。

二是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更加紧迫。网上电子信息,有助于推动政务公开和提高办事效率。目前虽然各级单位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文件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的主流,一个U盘,一个邮箱就能存储上千万条信息,但由于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及时的收集、管理,势必会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一旦这些电子文件丢失,将严重影响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连续性及关联性。因此,保护、收集、管理电子文件应提上档案部门的重要日程。

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更加有利于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建议:

一是应建设区域性的档案数据中心。县市级政府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专项整治工作,拿出专项经费,由本地区档案馆安装档案管理软件,同时要配专业服务器、微机、高速扫描仪、刻录机、防磁柜等必备设备以及安全防护系统。在各单位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检索、传递、保护、使用等环节上要有统一的系统数据模式和档案管理软件,并能与本地区各单位网络相贯通,做到及时收集需要存档的电子文件,使电子档案相互转化,实现有效对接。

篇(8)

[分类号]G250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是一种集服务、设施、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于一体,能够促进用户学习、交流、教育、研究、协作的服务模式与工作空间。本文探讨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e-learn-ing)融合的可行性、障碍及其融合模型。

1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审计、获取、创造、共享、应用、保护和评价等活动的系统管理以达到提高个人或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电子化学习是利用电子数字技术通过不同方式(如互联网、内部网、外联网、卫星广播、录音及录像带、交互式电视及光盘等)来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分别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两者紧密相关,因为电子化学习需要恰当的知识管理帮助学习者尽可能获取所需的内容与正确的信息。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具有相关性与互补性,而且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相关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在目标与技术上存在共同点。一般说来,组织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建立“组织大脑”或组织记忆系统,知识管理把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产,关注组织行为中知识的作用,旨在促进和管理知识创造、转化、应用等流程来创造价值,并鼓励个人通过创建知识资产或参与论坛使个人知识显性化。知识管理不仅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知识管理最终目标之一,而且可以把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过程(如知识创造、知识连接、知识更新、知识存取、知识应用)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知识学习循环(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ycle),并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支持有效组织学习所需的知识活动,包括学习者知识构建与合作学习。

电子化学习集中于个人新知识的获取和支持这一过程的技术方法。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各种电子数字技术,帮助个人大脑构建与获取有教育意义的知识。电子化学习在开始阶段,可被认为是维持学习者和教育者可利用的电子资源库的过程,这与知识获取与知识组织有共同点。学习结果与其说是知道某些事实,不如说是掌握某些实际技能和开发某领域能力,即进行了知识开发。因此,电子化学习可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波兰图书馆员协会利用电子化学习平台一-BIBWEB能够获取如下领域的新知识与新技能:①开发远程学习课程的方法;②电子化学习技术;③内容管理;④国际项目管理;⑤新技术项目协调;⑥图书馆员专业社群需求分析;⑦大学生课程与证书的有效性分析;⑧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1.2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互补性

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两者具有互补性。从知识管理观点来看,学习者需要经历知识协作、交流、共享、获取、创造、分发、存储等个性化过程以便获取知识。知识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学习:①知识协作与交流工具,如群件、工作流系统、电子邮件通讯、聊天室、工作区、论坛和电子公告板,可以帮助学习者寻找领域专家或相关知识,或通过知识协作与共享创建知识;②社会性软件,如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图、网络日志、简单内容聚合、播客(podcast)、照片分享、人际网络、虚拟现实、博弈和共同编辑,可以帮助学习者一对一或一对多分发、传播、交流和分享各种多媒体信息;③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分类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类与索引、内容管理、知识制图,也可帮助学习者存储与吸收新知识、实现知识的个性化管理;④通过收集所有学习者的共享信息,可以建立一个虚拟的、分布式、个性化知识资源库,从而加速学习者学习进程与提高学习效率。

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化、综合、内化)来看,电子化学习有助于改进知识管理五个阶段(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认知)效果,并增加反馈阶段:①在知识社会化阶段,能力与技能测试有助于鉴别组织内具有专门兴趣、技能和知识的人员;②在知识外化阶段,通过给人们传授知识的教学系统,知识可以被人们掌握,并改进知识获取过程;③在知识组合化阶段,有关产品和流程知识可以被组织起来,同时运用教育技术使学习知识更有效率;④在内化阶段,能力和技能测试能用来发现那些缺少完成工作所需知识的人员,为他们提供在线培训,并利用评估和学习方法确保他们学到所需的知识;⑤在认知阶段,当人们需要某种知识以完成某项任务时,电子化学习可以利用培训为他们提供支持;⑥在反馈阶段,评估可以提供有关人们如何学习以及他们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3 IC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IC可以突破图书馆物理场所的限制,以图书馆为中心整合学校相关机构(如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研究所等)和资源,在校园范围内为学习者和知识管理者提供一种协作与交流的虚拟社区。

1.3.1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例如:①提供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共用的网络与数字设备,包括无线存取、互联网连接端口;②提供知识交流工具,如在线讨论小组、合作论坛等,在知识提供者与需求方之间建立便捷的交流渠道;③提供知识表示语言,如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为学习内容标注详细的信息并同时完成知识描述;④提供对学习对象的内容管理来定制电子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并同时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

1.3.2 IC可以为电子化学习和知识管理的融合提供资源保障 IC集成了多种信息资源,既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也包括大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数字音频和视频资料。这些信息资源不一定非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也可以分布在Ic中的某个地方,如学校计算机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样,大学图书馆就可利用过去无法利用的合作单位的数字资源,在Ic内更好地进行知识组织、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专题服务、教学辅导、在线学习、学术研讨等多种活动。这种信息资源整合及其相关活动既可以更高效利用学校整体信息资源,减少图书馆与学院(或系)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重复

建设,也可以更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辅助作用,促进更多的知识交流与学习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创新。学生也不必非去图书馆或计算机中心,而是可以在某个知识节点咨询问题,然后接收来自于图书馆员工和其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教育与学习中心作为Ic合作伙伴也可以帮助教职员工开设新课程或改进教学方法。

2 信息共享空间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

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尽管是可行的,但会遇到来自于观念、技术、功能、内容、交互性等方面的障碍。

2.1 观念障碍

尽管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个概念并非今日才出现,但是许多人对三者的整合心存疑虑。比如,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是一个收藏并提供文献资料借阅的物理场所,不可能变成一个虚拟的IC、学习空间或知识空间;也许有人认为大学图书馆可以组织与提供文献资料,但是不可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更不用说实现两者的融合。这些认知缺失将会阻碍一些人利用Ic来进行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以及把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与学习活动连接起来。

2.2 技术障碍

由于Ic实质上是一种工作空间、学习空间与知识空间,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涉及校园内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与支持,因此,要实现Ic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系统或集成平台,如专门的桌面应用系统、电子化学习平台以及知识管理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本身的内容结构,从而使系统的集成更加复杂,由此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障碍。

2.3 功能障碍

知识管理多半把学习作为知识共享过程的一部分,关注一些专门的非正式学习(如实践社区中的学习)和致力于知识获取、存储、检索与应用等活动,却不能清楚地解释电子化学习与能力开发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对于那些没有经验的个人进行电子化学习只能提供少量指导,甚至不能提供任何指导。然而,许多电子化学习系统提供太多的课程指导以至于阻碍学习者进行自我学习,在知识组织与利用上并不灵活。因此,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存在功能障碍,影响了两者的融合。

2.4 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理想情况下,综合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也就意味着把组织内所有可利用的知识(如文献、人员、经验、操作方式、流程描述等)作为学习资料加以使用。这会引发一些问题,因为与知识管理相比,电子化学习更加重视传递个性化内容和利用学习资料中现有的各种关系、关联和参照。这就要求对零散的学习资料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组合成为更好利用的对象。除此之外,所有零散的和组合起来的学习资料都必须利用适当的元数据进行注释以提供所有与其他对象、技术条件和显示方式等相关的信息。然而,这种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自动进行,大多数必须由人工处理,且需大量时间,从而引发内容组织与注释障碍。

2.5 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电子化学习利用知识管理的一个障碍是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常常不是用于学习指导,且缺少交互性与动态适应性。为了在学习中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它们必须嵌入交互式学习活动之中,或者根据学习者个人需求与偏好定制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案。然而,传统电子化学习系统常常不能对学习资料进行动态选择与排序,也不能识别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相互关系或个人从事的主题,从而产生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交互性与动态适应。

3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要克服Ic中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的障碍,大学图书馆除了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设立专题咨询等方式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知识管理、电子化学习、Ic三者的认识,从而克服观念障碍以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设施建立基于Ic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系统。近几年来,面向的电子化学习系统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例如,克里斯蒂和冈本(Cristea and Okamoto)研究了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面向的web远距离教学系统。吉扎蒂(Guizzardi)等人分析了支持课堂外学生和老师交互的、面向的对等帮助桌面系统。本文把多系统应用于Ic以构建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融合模型。

3.1 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

多系统(multi-agent systems,MAS)是指由行为像的多个自治构件组成的系统。技术和多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方式来设计与实施开放分布式复杂系统,包括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在图1所示的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中,学生、老师和信息提供者是主要的用户,作为学生和老师个人助理的两个与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一起构成了框架的基本部分。另外3个构件(MAS、知识管理系统(KMS)、电子化学习系统)被用来提供网上学习与教学所需的服务。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构件为学生传递所需的资料、学习活动、支持与系统活动。系统活动不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但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如用户文档更新、用户身份验证。学生与学习过程之间的有助于过滤无用的信息,并处理所有系统活动,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工作量。对于老师来说,的作用是不同的。当学生提出的问题送到多系统,而多系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时,它就会把此问题传递给老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以及老师的教学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的帮助下将得到获取与存储,并经过滤与加工,可以成为提高系统效力的知识。

3.2 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

基于多知识管理支持型电子化学习系统框架,可以设计面向的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融合模型(见图2)。它分为4个层次:用户层、层、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基础设施层,各层之间可通过有线网或无线网实现内容交互。在用户层,学生、老师和其他信息提供者利用客户端机如个人电脑,经内联网或局域无线网访问该融合系统。在层,提供了知识管理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主要包括学习如学生1、学生2、学生N;教学如老师1、老师2、老师N;设施,帮助,检索,身份管理等。在KMS与电子化学习系统层,主要包括:①进行知识管理的各种管理器,如门户管理器、工作流管理器、知识流程管理器、内容管理器、查验管理器、网络爬行管理器;②与知识管理相应的管理对象,如门户文档、知识库、多媒体、课程资料等;③进行电子化学习的多种管理器,如资料管理器、考试管理器、学习过程管理器、图书馆管理器;④与电子化学习相应的管理对象,如学生记录、考试或评估、数字图书馆等。在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以及经校园网连接在一起的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院系研究所与资料室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持知识管理与电子化学习的基础设施与协作平台,并与用户、各种、KMS和电子化学习系统共存于同一个Ic中。在这个Ic中的用户,通过互联网与校园外的教育机构、信息提供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可取得进一步联系与交流。

篇(9)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3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67

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线损管理是配电运行过程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不仅对于供电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于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影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到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计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线损管理的质量。

1 计量自动化系统概述

在实际的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过程中,相关的性能更加全面,此系统能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计算机、计量、自动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利用,从而实现了计算机和现场计量的有效沟通。

1.1 主站部分

主站部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应用是实现计量自动化终端的计算机系统的有效连接,然后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能够及时地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1.2 自动化终端部分

在实际的系统运行过程中,此部分能够将各个计量点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然后能够将这些传递到其他终端或者向外传输,能够实现主站发出的命令。

1.3 通信信道

通信信道是主站以及终端的连接部分,能够实现两者之间的信息传输。通常来说,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码分多址、分组无线、调度数据网等。

2 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分类

2.1 低压集抄系统

此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将两者进行结合,还能实现对用户各项数据的信息的采集,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明确用户的用电状况,然后通过对其的综合分析,能够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此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系统的设置、分析线损、统计流量、统计电表数,从而能够为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提高了供电质量,保证用户能够正常用电。就现阶段来说,小区电表的安装都较为集中,因此工作人员都会选择带有485通讯的电子电能表,不仅利于计量,还能提高抄表的工作效率。

2.2 厂站电能计量遥测系统

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大多数厂家采用的电能表都不相同。对于此种现象,工作人员在选择遥测终端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保证工作人员抄表的多样性,还要保证其能够满足多表记工作的要求。在变电站遥测系统终端的通讯方式选择时,应该加强以太网专线以及主线的利用。

2.3 配变监测计量系统

此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将通讯系统检测系统和警报系统进行有效融合,能够推动整个系统的发展。另外,此系统还能实现对带电网的实时检测,能够准确的反映出系统的相关信息,明确对异常信息的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线损,还能防止偷电现象的出现。

2.4 负荷管理系统

在实际系统运行过程中,负荷管理系统主要是对系统进行监测,能够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监测的主要对象包括计量装置、供电质量、负荷控制等工作内容,能够提高工作质量。用户负荷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将用户的用电状况以及抄表工作进行统一,及时地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收费工作的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电企业用户管理水平,另外,供电企业还能依据用户的用电状况对相应的用电负荷进行控制,实现配电工作的合理性。

3 线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实际的线损分析过程中,对于电力负荷计算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取用系数的方式、二项式系数的方式以及耗电总量等,尤其是二项式系数方式,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应用得较为广泛。

3.1 相邻两电网之间电能传送过程中线损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此种现象,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进行设定,假设此电网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对另一电网进行电能输送的过程,此电网的售电量为B,产电量为W,则此电网的线损效率:W%=K%+CB=F%(1+β)。式中:F%代表负载出现的损耗效率;β表示损耗效率在整体结构上的数值。

如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此电网在对另一电网输送电能B1时,那么它所输送的电能总量以及电能生产总量的值可以表示为α,它的线损率可以表示为:W1%=W%[(1+α)2+β]/[(1+α)(1+β)]。

3.2 供电总量不断增加对线损所造成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负荷计算的方式很多,例如回归分析的方式、部门分析的方式以及密度法等,这些方式虽然都能够取得精准的计算结果,但是在本质上依旧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这些方式的特点也不尽相同。通过相应的比较,密度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工作人员通过对相关供电管理工作进行了解,积极对相应的用电总量进行统计,然后工作人员将相关数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区分、整理,最后在依据各个供电所的供电密度标准进行分析预算,在预算工作完成以后,工作人员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明确第二年中供电过程中负荷总值。在实际的密度法分析过程中,具体的算法为:E=2e/(1+β)。式中:e表示实际的供电总量增加的概率;E表示线损总消耗量增加概率。通过对上述公式的分析,可以知道:实际供电总量的增加会直接提高线损的总耗电量。

3.3 电力系统的功率系数因子提高对线损所造成的影响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供电系统所采用的功率系数都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一定的感性负荷。如果电力生产系统在总功率相同的状况下,电力系统中功率因子降低,就会导致线损逐渐增加。假设总功率为Q,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功率从γ1逐渐升高到γ2,则线损就可以表示为:Q=(1-γ21/γ22)×100%。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系数因子,才能降低线损率。

3.4 管理线损对线损所造成的影响

在实际的线损管理过程中,工作方式不合理也会对线损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线损的计算方式为:H=[(D-I)/D]×100%。式中:H表示实际的线损的;D表示电力系统的实际供电总量;I表示实际售电量。

4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管理中的应用

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配电水平,降低线损所造成的损耗,同时还能提高线损管理的质量,能够保证供电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此种系统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对问题进行处理,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文章主要针对四分线损进行研究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四分线损主要包括分台区管理、分线管理、分压管理、分区管理。分台区管理主要是供电企业对管辖地区的一些公用配电变压器的线损耗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然后再对其管理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分线管理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对管辖地区,各个电压等级设置相应的单个原件的耗能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其管理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分压管理主要指的是供电企业对管辖地区不同等级线损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其管理方式进行综合分析;分区管理主要指的是将供电企业对管辖地区划分成为多个行政管理区域,然后对各个单位的线损状况进行分析,对相关的管理方式进行汇总。

4.1 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说,线损问题主要包括:(1)配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线路的布局存在严重问题,部分供电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对线路布局的设计进行分析,导致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设备老化现象,并且一些设备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线损;(2)变电站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相关的设备功率的影响,使得部分设备的功率因数较低,并且用户没有安装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使得用户的无功补偿不能满足实际需求;(3)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应的计量装置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计量装置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会出现设备老化的问题,使得计量误差越来越大,不能准确地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测量,从而导致电量损失;(4)某些变压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轻载运行的现象,使得线损的耗能增加。

4.2 线损计算自动化

计量自动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线损计算自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只有保证数据完整性、统计周期灵活性、模型正确性才能保证线损率。其中模型的正确性主要包括电力营销管理系统、配网GIS地理资源信息系统、SCADA实时调度系统等各方面的资源,能够实现对各个资源的整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应该增加一些新用户,并且积极地对TA、TV等配件进行更新。在此种方式使用以后,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线损问题,及时地对其进行处理,使得线损率明显下降,保证了良好的供电质量。

4.3 计量自动化系统在线损管理中应用效果分析

在实际的配电站运行过程中,计量自动系统的应用,能够积极对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率、所辖区域联络线路和10kV公线线损率、0.4kV台区线损率进行有效的统计,并且其覆盖率能够达到100%。同时,还能对相应的线损进行监控,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对线路进行了解,明确各个台区线损状况,实现线损精益化管理。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电力企业中计量自动化的线损管理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提高了供电质量,推动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

电力资源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电能的应用的背后是电力系统强大的支撑。电力系统复杂且庞大,其中包含了发电、变电、输电以及用户组成,电力系统是电力企业的核心,是为社会可以持久供电的重要保障。如今社会科技发展十分快速,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中电力企业也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企业通过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故障,其可以帮助快速准确定位,同时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对电力企业中电能的产出质量以及其消耗进行科学地分析,从而可以使得电力企业的运作的安全性、稳定性,可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电。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确为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其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一、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电能需求越来越多,这给电力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给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并且也加大了电力企业对其管理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用电带来不便。目前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展水平不均衡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其实已经在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应用时间不短了,照常理说其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十分成熟,但实际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运行一日,社会就会发展一日,社会对于电量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在整个电量的输送过程中电荷负载量都特别大,再加上自动化技术存在设计上不合理的问题,导致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受到了影响。在我国很多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恶劣以及资金的不足,导致电力的建设水平很低,自动化技术也不高,不同地区的电力网络建设发展不均匀,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能够将全部电网进行覆盖,从而增加了各种不同的电力设备之间的连接阻碍,导致电力企业时常出现无法正常运输的现象。另外,电力统计的在设计上没有足够专业化,使得在投入实际的运行时,会出现用电安全事故。

1.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备老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备是其应用的关键,也是电力企业出现电力安全事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相应的电力设备的负载压力也会变大,但是实际生活中,电力企业没有对电力设备进行定期的修检和B护,长时间地运作,也不进行更换,导致电力设备逐步老化,难以去承受如此巨大的电荷,无法满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高要求,从而使得电力运作中存在安全隐患。

1.3技术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电力企业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所以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更高,需要自动化技术人员拥有很好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技术水平以及逻辑思维,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够胜任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但是现在电力企业存在的很大一部分技术人员,他们的技术知识欠缺,操作水平低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工作不够到位,使得不能完全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和应用,使得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还存在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管理方面,他们实行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没有与当下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实现良好的接轨,所以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工作效率不能有效提升,导致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受到阻碍。

二、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改进措施

2.1要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制度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拥有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是整个电力运作安全以及稳定的保障。所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都必须贯彻有关技术的标准与技术法规。要坚决杜绝违反其标准和制度的行为,并且在管理制度中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

2.2加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设计科学性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的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设计师在进行电力自动化的构造时,不能只是进行片面地分析,要将不同地区的实际电力水平进行全面的考虑,通过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科学合理的电力自动化设计,从而可以避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问题。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考虑这几种方法:第一种,模块化设计,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中,将设计构建的管理以及预警分离开来,避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二种,在电力自动化设计中减少接线的地方,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操作失误带来安全问题;第三种就是增强电力系统的兼容延伸性,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接口实现标准化,使其可以被应用在多种设备当中。

2.3加强电力设备的维护和更换

电力设备是自动化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设备出现问题,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肯定不能就行支撑下去。电力企业需要对电力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损坏,及时修复,并且需要进行养护,出现设备功能严重损坏,要立马进行更换,不能将就用。

2.4提高电力自动化工作人员的素质

对于一个建筑项目电力企业而言,其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的缺乏以及他们的自身素质问题也是电力自动化运作中一项严重的问题。首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够,导致无法制定出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而且没能安排好整个电力自动化的规划,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度也不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将影响电力自动化的正常进行。然后是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低下的问题。只有技术人员拥有扎实的技能基础,才会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技术人员的技能都是浅层次的,不够过硬,使得技术得不到提升,再加上管理人员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不够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力自动化运作质量,给电力自动化运作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加强电力自动化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提升,定期组织相应的培训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管理、专业技术素养。

三、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对电力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电力企业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供电服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帮助电力企业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运作,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会促进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大检修体系下;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探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80

0 引言

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越发的离不开电力这一重要的环节,所以相关电力管理部门也对现阶段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给以了充分的重视,对电力系统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投资与管理,目的就是为了电力系统的正常以及安全运行提供充分的保障,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对于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运行环节,变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则针对这一问题对变电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进行了切实的探究和分析,以下为详述。

1 关于变电运行管理的浅析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离不开电力事业的推动作用,电力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行业,它的安全以及顺利运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而且它也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所以,电力事业发展的正常与否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相关的电力管理部门已经对于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易出现的故障运用切实的措施进行了切实的保障,虽说如此,但是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在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的问题,如果无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就会使得电力系统的管理无法满足时展以及科技发展的脚步,这样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的矛盾,成为电力系统运行的阻碍。总结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变电运行系统进行监测并对故障进行维修,但是在对故障维修的过程中则会很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协作程度不够以及沟通不及时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对于变电设备的正常运作是极其不利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信息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就使得变电运行管理模式在这一变电运行的大背景下逐渐的发生改变,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应运而生[1]。

2 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分析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对于电量的需求增多以及对于电力质量的要求,使得变电运行的过程中不得不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逐渐地更新管理模式,将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应用在变电运行当中,这一新式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对相关的管理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也对相关的管理措施进行了重新的整改,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使得变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的实现了提升,而且也会对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切实的管理保障,这样就会间接的使得电力设备的运作成本很大程度的降低,而且在对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了规定也为变电设备运行中的故障解决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为电力行业的安全运作提供切实的保障,也保证了各行各业在安全且顺利的电力运行过程中的效益。

2.1 对于管理要求的要求

在进行变电设备维修时,首要的就是要对相关变电环节的安全运行进行切实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变电系统的安全并顺利的运作,虽说如此,现阶段的变电系统的运作过程中仍旧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且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来自于各个环节的安全问题,这些相关的安全问题就会对变电运行形成阻碍,而且这些问题也会给相关的变电设备维修的工作人员带来生命危险,那么在对变电设备实施维修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相关环节的安全运行得以充分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为相关的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维护的作用,所以,在对变电故障进行维修之前就要对维修计划进行针对性的制定,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和探究对易出现的电力危险因素进行良好的规避,通过这样的手段对维修人员的生命安全得以充分的保证。

2.2 对于工作流程的要求

变电运行维修一体化的新模式除了对于管理层面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之外,还对其变电设备维修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规定,首要的就是对相关部门的要求,相关部门要积极的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落实到实处,使得部门间的配合更为默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会使得变电运行维修一体化管理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并将其所具备的意义发挥到最大。另外,相关的部门还要对维修与管理人员进行切合实际的分配和安排,并对相关的维修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示,采用这样的措施有利于相关变电运行故障的高效解决[2]。

3 实施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新模式的具体建议

3.1 完善运行机制,约束员工行为

在现阶段“大检修”的环境下,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对于变电运行维护与管理的高效方式,但是在将其应用到变电运行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将所存在的切实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首要的问题就是当前工作管理过程中的模式与途径相对来讲处于较为落实的状态,相关的变电维护管理人员在进行变电运行维护时不仅要负责变电运行中的质量检测还要对运行故障工作进行解决,这就会间接的给相关的维修人员的工作任务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而且还会使得实践过程中的监管环节无法得到落实,这就会很大程度上埋藏下变电运行的威胁,面对这一情况就要对现有的机制进行完善和改革,通过制度的健全对相关的检修工作进行保障。在这样的“大检修”的架构下所面临着的一岗多职的情况,这时若是没有将机制与体系进行严格把关,就会使得故障维修的过程中出现工作落实不到位以及职责意识不明确的情况,那么如果通过切实的机制和体系进行约束,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就会使得维护一体化的业务真正的落实到实践当中,也为这一模式的应用提供有力的规则标准。

3.2 提升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准

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制度上的制约之外,还要积极的通过培训等手段对其进行定期的技术提升,因为变电站其内部结构较为特殊,所以在实施维修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系列的问题,面对着这一情况,相

关的电力系统的负责单位就要通过切实的措施提升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养,只有这样次才能为变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提供切实的保障。

3.3 增强维护以及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

在进行变电系统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很多相关的维修管理人员都面临着既要监测还要落实维修工作这一相对矛盾的工作,这就会直接的导致安全意识低以及岗位职责意识低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所带来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为变电运行埋下了危险因素,所以,面对这一情况,就要重视相关的管理以及维修人员的道德素养以及对于工作上积极的思想觉悟,很多情况下,在变电站出现故障时一般都是由维修人员负责处理,可见,相关的维修人员的工作觉悟对于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变电站维护以及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的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以及工作上的思想觉悟,通过对这些维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岗位职责意识以及技能水平等进行考核和鉴定,采用这样的方式对他们的薪酬进行重新调整,运用这样的途径可以使得在这样的既要监测设备还要进行故障维修的状况实现良好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维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能在发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由于电力故障所引发的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利益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我国的电力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所以,面对着这一趋势,相关的管理部门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整顿,对变电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的新模式应用到现阶段的“大检修”的背景下,通过这一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变电运行效率以及故障出现的解决效率,这就需要在对这一模式实现应用时要充分的对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规避,通过切实的措施,比如健全机制、提升维修人员专业素养以及增强管理人员的职责意识等手段对变电运行的安全性提供切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