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同时它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教学过程和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还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它有其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正常学生群里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但其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围绕着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的展开而展开的,那么,如果我们想发挥出教与学的有利相互作用就必须搞清楚这一过程包含的要素。一般来说,这一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基本上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这三大过程交织在一起。
再来看外语教育心理学,显然是教育心理学中语言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清几个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基本概念。首先,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一组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第一语言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首先接触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其次,我们来区分一下母语与外语,这是一组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两个概念。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一般是指外国的语言。通过对比分析这四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母语不一定是第一语言,外语也不一定是第二语言,我们不能将它们互相等同。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再来思考,本文是想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心理,首先要对对外汉语教学做出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讲,这里指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并且是一种针对外国人进行的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为重点,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在语言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强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接下来就分别从教育心理学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中包含的五个重要要素来分析,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成果的进步。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的教育心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个人因素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生理、认知、情感三大方面。下面来分别看一下它们是怎样影响学生学习的。
(一)从生理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跟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目前比较受学术界认可的语言习得“关键期”也叫“临界期”假说,是由伦尼伯格提出的。他的理论认为,所谓语言习得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这一假说现在也被广泛运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所以,一般认为,2-12岁也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
所以,这就启发我们,在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角色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不同优势。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也都不一样,我们不能认为所有人的学习语言最佳年龄段是固定的,也不是学习语言越早越好,还要看后天的学习时间长短和努力程度。我们一定要分析教学对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从认知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一般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1.智力因素
大体来说,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多用智商来表示。尽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有所了解,要特别鼓励智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培养他们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2.语言学能因素
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其他科目成绩都不错,但学习外语却十分吃力,这就说明其缺少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即语言学能,它包括对语音编码解码的能力、语法敏感性、强记能力和归纳能力等。语言学能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老师要了解学生哪部分的语言学能不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强化记忆,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
3.学习策略因素
学习策略主要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我们可以看学习者是否有求解的意识,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课文,培养学生对汉语知识的求知欲;其次,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很容易自己推理,造成母语的负迁移等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另外;实践和记忆是学习语言比较重要的环节,教师一定要带领大家进行大量的练习,从模仿、重复到记忆,以达到学习效果。
4.交际策略因素
交际策略是指学生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对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初级汉语学习者,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还不是很多,在遇到自己无法用汉语表达的时候一般会采取以下几种交际策略: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语义替代、描述、造词、重复、使用交际套语、利用交际环境、等待、体势语等。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交际策略鼓励和培养,并且要紧密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从情感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作为个体因素的情感因素,一般包括:动机、态度和性格三个因素。
1.动机因素
动机是指激励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这也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有的是为了升学,有的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有的是为了旅游临时性的学习,有的是为了贸易等,教师要根据学习不同的需求和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结合鼓励、表扬等外部动力加以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运用竞争机制,展开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进一步鼓励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态度因素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态度一般包括:学生对目的语社团和文化的态度,对目的语的态度,对课程和教师、教材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有好感,而且教师要提升个人魅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不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汉语太枯燥又难学,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不利于学生学习。
3.性格因素
性格因素主要体现在个性特征方面,有的同学性格内向,有的同学性格外向,有的同学自尊心很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内向的同学要鼓励其多参与课堂活动。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可能地排除学生的心理屏障,教师要有正确的奖罚措施,不要用不恰当的言语行为造成学生的焦虑、自尊心受挫等。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心理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教师,是一名学习的示范者、教学的组织者和研究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与学习者。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对外汉语教师身份的认同、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调适与自我控制、具有教育独创性、具有情绪稳定性、能克服文化冲突以及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有效的适应。
教师只有在保证心理素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指导者的角色功能。
三、从教学内容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除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汉语本身的基础知识外,还包括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和基本的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每一种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都要掌握针对汉语各方面的特点以及教学难点,根据各个内容的教学原则,综合针对不同方面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等。这些特点都是汉语与印欧语系的语言做比较得出的结果,所以对于很多本国语言没有声调的学生来说,汉语拼音的声调就是学习难点,也是教学重点。教师要首先排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听别人说难学,就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害怕学”过渡到“想要学”。
四、从教学媒体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教学媒体就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介质或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为教师和学生传递信息提供了辅助作用,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反映在课堂上,教学媒体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比如:板书、投影仪、计算机、录像、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配合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且有吸引力,这也是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心理负担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媒体,既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五、从教学环境角度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也可以是心理环境。而这两类环境又可作为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构成要素。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我们这里主要说其狭义的教学环境。就座位模式而言,我们知道西方的座位模式和中国的传统的座位模式不一样,他们通常一个班上只有10-20个左右的学生,座位也是围绕老师呈拱形排开的,不像国内课堂一排一排、一行一行排列整齐。所以,在教授西方学生汉语时,也要把每班人数控制在10个左右,座位模式也要随意些,让学生保持一个相对习惯、轻松的心态下学习,这就是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之一。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建立平等、民主、开放、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这样才能塑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本文开始从介绍教育心理学为切入点,先理清楚教育心理学的范畴,在深入研究其分支之一,即语言教育心理学,从而引出外语教育心理学,本文最终是要介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所以还要讲清楚跟语言有关的几个重要易混淆的概念,接下来,就集中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方面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心理,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教师找到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和心理障碍,保证学习效果。
一、对外汉语的教学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它的任务是培养、训练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对以汉语研究、教学和翻译为职业的学生则必须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多半是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爱德华?安东尼说:“语言的背后是有故事的,并且语言不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础形态,民族文化对于语言的约束性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的差别,发展文化的轨道在语言中会留下深深的印记,民族文化对语言的约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达范围;另一方面,是表达方式。并且民族语言也反映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非常强烈的约束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语言也影响着地方文化。正如爱德华?安东尼在《语言》所表示的方法是,“语言是一种文化功能”“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史和语言史沿着平衡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语言自身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自然载体,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并且人是使用语言的文化的缔造者,是一种高级的文化产物,不可能摆脱文化之间的约束。
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在情感与思想上表达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语言,在这个社会中语言的表达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是字、词组、语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构成所谓的语言系统,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化,它都必将是人类社会所必须的,是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在对汉语教学的进程中加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时,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去理解并运用汉语。可见,文化的差异是在语言学习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的到突破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是要有一定的统一性。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对这个语言进行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并且通过语言学习、推广并且传播这种语言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进程中,通常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在语言上有些用法使得学生总是会弄不懂或是含糊其辞,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学生不能够进行完全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说,语言的核心就是词义,并且基础是词汇,而且词义与文化的关系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词汇也就是表现着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语言结构的方式,在词汇结构中文化内涵的发掘也是需要花费很打的功夫。在对词汇的内部结构上看来,汉语的词义与词形中的关系要比西方中的表音文字是更为紧密,在汉语的词汇中一些词形是直接来表示词义的,可以说是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其固定词组与习惯语的作用是突显的,成语典故大都是与民族得习惯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吕必松先生曾说过:“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在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词汇和语音以及语法的规则,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交际进程中的表达完全符合语言要求的规则要素外,还要帮助并且使得他们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和这种特定民族文化背景所产生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特征,能够让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话非常得体并且有效地传递心中所想的信息。
学习迁移广泛存在于学习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中。任何一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会受到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技能以及自身学习态度的影响。本文旨在结合认知理论分析外国留学生的母语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认知理论对母语迁移的解释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变量:
1.在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有价值的观念可利用,即观念的可利用性
2.新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原有的系统之间的可以辨别的程度,即观念的可辨别性
3.只有稳定且清晰的观念才会为新知识提供正确的逻辑关系和切入点,即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二、母语迁移在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语言迁移一般分为三大类:正迁移、负迁移以及零迁移。语言迁移的影响体现在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用、文化等多个层面。
1.语音方面的影响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语音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韩国语中没有[f]这个音,相较于欧美的留学生,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学习语音可能更快些,但也更容易犯错,这是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
2.词汇方面的影响
留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会将其母语与汉语对比着来学习,在一些基础的词汇学习中这种方法起到了正迁移的作用。但有时就会造成负迁移,用“比”造句时,就有了“我比我爸爸大。”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没有语法错误,但逻辑上不正确。这个同学想表达的意思是他比他父亲健壮,该用英语中的“big”一词,而汉语里的“大”既可以表示在体积、面积、数量等方面超过所比对象,还可以表示程度深等意思,但所比对象有限制。
3.语法方面的影响
“We study Chinese.”是主谓宾结构,汉语中也有此结构即“我们学习汉语。”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种结构能对应的句子时,往往很快就能掌握。如果句子结构发生变化,如:“我们非常努力地学习汉语。”英语中则是“We study Chinese very hard.”汉语修饰动词的状语位置与英语不同,汉语初学者有时会将母语的语言习惯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这样母语就阻碍了外语的学习。
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教材编写方面
若想有效地促进正迁移,在教材编写中应尽量做到:
(1)针对性
不同语种的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应该区别不同母语对象而编出符合语言文化心理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2)适用性
教材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层次地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
(3)情境性
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为学生到社会中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际做准备。
(4)实用性
教材要考虑收入的语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常用,如果不考虑实用性的话,学生很容易学成“哑巴”汉语。
2.教学方面
为了促进语言知识的正迁移,将课本中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必须要采用适合的方法:
(1)初级阶段要打好基础,精讲多练
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正确而规范。大量机械的练习是必要的,目的是使正确的语法结构等能重复出现。最后安排一些情境练习使学生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要难易有序,循序渐进
尤其是语法教学,不要把一个语法项目的多种形态和规则一起来教,这样会分散难点。实际上,汉语的词、短语、句子的结构是相通的,都是五种结构。所以,短语、句子的讲解可以参照词汇讲解,这样逐层递进,有条理的讲解,掌握先学的内容再学新的内容。
(3)启发学生主动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造字法入手,给学生讲解造字法以及每种造字法造出的一些有具体形态结构的字,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汉字读音和字义的规律,逐渐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4)努力构建与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模拟生活情境去设置教学情境,这将有助于学生受到启发而增加正迁移的机会和尝试。
3.学习方法的指导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学生接受专门的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将可能有助于正迁移的产生。教学中学生一旦学会了阅读技能,就可以利用它习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激发探究欲望;
(3)帮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引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线索;
(4)有指导地进行“发现”学习,将无意识学习转化为有意识地理解和吸收。
语言有其社会性,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会交流,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者难免使用母语补充。因而母语迁移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教授不同的语言认知方法,加强语言学理论的教学。这样无论是语间迁移还是语内迁移,只要从认知角度出发合理运用有关的理论进行教学,就能极大地发挥正迁移的效用,把负迁移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知识内容。目前更多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也会涉及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注及理论的运用,但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不管是教材的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又或者是学生的学习,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成功的教材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也需要在心理学方面进行思考。而这些设计的成功与否,更多的体现在教材的针对性上。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征来进行编写,这样才更具有正对性。例如教学对象的国别、年龄、成长背景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等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原有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学生对母语的先行掌握,对汉语学习有着正、负迁移的双面影响。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所以不同国家的语言系统又各不相同。针对学生国别进行教材的编写也是有必要的。同样年龄、知识结构、学业水平、文化背景等也会对汉语学习有影响。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认知方式也需要考虑进教材的设计之中。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心理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还要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心理活动规律。同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已具有的水平和能力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把新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有关联、有层次的系统,由易到难,让后一步学习建立在前一步学习的基础之上,逐步向复杂的阶段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与一般教学有一定的共性,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提问同样有深刻地心理学基础。恰当的提问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尝试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良好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但提问也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如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
当然教师的激励也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激励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同时激励也具有导向功能。学生受到激励之后,能够依照所激发的方向,向前迈进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兴趣亦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也是产生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内部因素。兴趣也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外活动、情景教学等方式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新奇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来激起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第二语言的学习既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又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情感因素在认知与学习的成就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心理活动中,学习者是否能够完成认知过程,是否能够控制情感过程,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因素的。所以情感和意志在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汉语学习者肯定是喜欢中国、喜爱和认同中国文化,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始学习汉语。光有情感上的喜欢和认同也是不够的,当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还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坚信自己能把汉语学好。
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1日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内容安排模式
口语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来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内容的展示过程也应该是从读到听再到说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以读写为起点,以听说为操练过程,将视觉信息逐渐转化为听觉信息和口语信息。这一过程是从模仿到记忆的过程,采用“互动型”的教学模式,刺激学生说话的欲望,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问和指令。
(一)充分发挥“问”式教学的优越性。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人的记忆负荷,充分利用人的大脑机能,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知识和技能。“问”的方式有多种: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互问互答。
(二)通过教师的指令,实现真实性的交际练习。即教师确定话题、设置情境、制造信息落差、规定词语句式、分配角色等,要求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性练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应该从易不从难,避免随意性,具有启发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力争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人人有说话的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
以上是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内容安排模式,但在真实教学过程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由于学习者的风格和情感因素的不同,课堂上的反馈就不同,能不能刺激学生说话的欲望,怎样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这就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把握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学习者心理,积极地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
二、学习者的风格和情感因素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一)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认知风格差异是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1、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两种方式。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知和认识具有各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这些认知方式是有差异的。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1962)指出:“凡在知觉活动中依赖外在参照或受背景影响大者属场依存特征,反之属场独立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是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依存者倾向以外在的社会参照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其行为是社会定向的,并且表现出擅长与人交往的技能;而场独立者倾向以内在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这种人不注重别人所提供的社会线索,而且不善于与人交往。
2、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型和冲动型认知方式是卡根等人提出的。沉思型和冲动型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它们是在相对复杂的认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或快或慢,或精确或失误的反应。心理学根据测试过程中的思考时间和错误率把认知风格划分为两大类别:(1)对问题思考的时间在平均数以上,错误率在平均数以下者,划分为沉思型;(2)对问题思考的时间在平均数以下,错误率在平均数以上者,划分为冲动型(王初明,1997)。沉思型的具体特征是:对问题深思熟虑,追求完美、确定的答案;冲动型的特征是:遇到问题急于做出回答,常凭预感猜测答案。
(二)学习者的性格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心理学上把性格有时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外向型的学习者由于练习外语的机会多而其学习成绩要优于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但后来有些研究者做了相关的实验却发现,事实并非总是如此。研究者们分析,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对处理不同的学习任务运用了不同的策略。外向型的学习者其善谈和善于反应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的机会,但他们往往不十分重视语言的形式;而内向型的学习者更善于利用其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尤其在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占有优势。
三、对外汉语口语课的学习者情感因素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提高语言认知的效度,还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性格培养,以积极有效的方式获得语言技能。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品质和强烈的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一旦进入某种情感状态,就会产生极其明显的动机力量。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如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恰当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对于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有明显作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利用游戏、卡片、绘画、唱歌、表演、小组活动、互相竞争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巨大兴趣,发掘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口语课上,教师更不能一言堂,精讲多练,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从认真准备讨论话题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模仿到记忆,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转换生成条件,循序渐进地输入;从简单到复杂,谨慎又积极地推动语言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培训的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取得汉语学习巨大进步的同时,在心理素质与行为模式方面也可得到长足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自信心。自信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品质,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自信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在经历了成功之后,亦会逐步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对学生的错误要给予充分的包容,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对以后的学习充满成功的期待。同时,口语课中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进多样化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口语课堂中,要使留学生能够敢于表达,教师就要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把它作为一种正常现象,委婉、适度地给予纠正、指导。如果单纯因为学生初学汉语过度紧张或不够熟练出现的问题,可暂时忽略,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成绩若能及时获得教师的赞扬、肯定,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并由此增强自信心。
(三)调节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外向性格的学习者和内向性格的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有明显的不同。外向型的学习者喜欢多说话,乐于表达,喜欢交际,即使犯了错误,也无所畏惧。这样,获得的语言输出与输入机会就更多一些,特别有利于汉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内向型性格的学习者不爱说话,往往不能容忍自己常常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把握不住课堂上有限的练习机会,可能在口语能力的提高方面会慢一些。对于不同性格的学习者,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意识地调节学生的情绪。
情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教师不仅要注重内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要经常与学生在感情上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应对本职工作、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爱,在课堂上有良好的情绪,授课时做到声情并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一旦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信任,便自然地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这种积极的情绪便可转化为学习动力,推动学习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晨.发展汉语――初级汉语口语(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晓琪.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6]范玲荣.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诸要素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6.1.
[7]刘君栓.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6.3.
[8]秦乐宇.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04.1.
一、概述
对外汉语专业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适应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能在国内外相关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英汉双语教学及研究的创新型师资;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涉外文秘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性专门人才;同时,向高等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1.健全机构、采取措施。
(1)为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我国于1987年由8个政府部门(现扩展为11个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严格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管理制度;(2)各高校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行政级别(有的从教学小组提升为教学中心,多数从教学中心提升为系或学院);(3)加强了对从教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开始进行统一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简称“能力证书”),从教人员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率也逐年上升,这都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
加强了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队伍。近20多年来,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逐步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应走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开放性的兼容整合之路。这就大大推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改进,因而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而这也同时对于汉语本体研究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已成为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同时,设立了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了国家级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并正逐步在一些基础和条件都比较好、学校领导也比较重视的高校建设一批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以便在教学、科研、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起示范、辐射的作用。
(三)对外汉语教学基金和汉语水平考试
设立了面向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基金――“汉语桥基金”,加强了与国外汉语教学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加强了对国内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建立了被定为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和相应的HSK汉字、词汇、语法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
1.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
(1)突出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一般该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文字学”、“语音学”、“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等课程。(2)充分重视英语课程的地位。“对外汉语”专业属于外语类招生,因此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外语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北语为例,该专业在低年级主要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等系列课程;在高年级主要开设“英语翻译”、“英美文学”、“西方文明史”、“第二外语”等课程。(3)注重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留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兴奋点会转向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课程。
三、小结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同时又是一个交叉型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一般大学中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同时,“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且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该专业所培养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与汉语言文字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同时还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因此我们所培养的学生除可在学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还可在新闻媒介、国家机关、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还有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既不是政治工作也不是教育产业,而是一项教育事业,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规则来办学。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要抓住当前“汉语热的机遇,大力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其次是要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改进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状况。对外汉语教学的办学方向应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宏扬中华文化,使汉语成为具有文化魅力的世界性语言;培养理解中国、对中国友好的汉语人才。这项事业的本质属性应是教育事业,而不是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与意义[J].管理观察.2011.
[2]陆俭明.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3]和跃.语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J].管理观察.2011,(1).
[4]袁飞.简述对外汉语教学理念[J].社会经济与教育探索.2011,(2).
[5]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1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的原因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国内的一些论文对此五个因素做出了解释。王英华( 2004) ,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母语的语法规则来帮助解释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一致,促进了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么就产生了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不一致,阻碍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被长时间的使用,这就产生了石化。吴丁娥( 2001) (6)提出, 实验证明, 因母语迁移而造成的错误仅占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很小比例, 而绝大多数错误是其他原因所致。牛强( 2000) (7)认为培训转移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第二语言教师的因素,在培训的过程中,如果第二语言教师的运用一些不正确,不地道的中介语进行教授,那么长久下来,就会让学生对某些语言点留下长期不正确的理解。而且这种学习初期的不正确的语言点的理解,可能会形成习惯,并长久存在。第二,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材料的因素。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应该是真实的,与实际生活非常贴切的教材,如果采用的是不真实的语言材料,那么也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石化。关于学习策略,最典型的就是简化目的语材料, 特别是句法上的简化。接下来是交际策略。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在某些一定程度的学习者中,当他们通过使用一定的交际手段达到交流的目的时,他们很有可能停止学习,或者不会继续那么重视学习。目的语过度概括指的是,学习者将已经学习过,掌握好的语法规则进行错误的运用,或者我们可以说泛化,从而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如何防止石化
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基于这门学科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学不只要教学生汉语,而且要进行汉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能反映语言。对文化的教学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汉语学习者多多观看中国的影视剧,动画片,与当地中国人进行交流,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多多阅读中国的报刊杂志,了解中国人生活发展的速度。
(二)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汉语热在一片大好的局势下,也隐隐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中大量的符合资质的汉语教师的缺乏就是其中最大的不足。大多对外汉语教师来源于外语专业或汉语专业,造成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缺乏扎实的语言基础,造成我们现在急于建设一支符合资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迫切性。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优秀的教师专业素质,通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到充分地做好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的三大问题,即通读教材,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并且有侧重点的进行备课;接下来是备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所教学生背景是否统一,然后再在备课,课文教授中有所侧重和规避;最后是备教具,在了解课文重点和学生背景后,运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完善教学。其次,在二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教学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并且教师一定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期间进行一定的辅导教学。
(三)注意课堂互动
一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一部分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紧密结合语言教学,着重解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介绍目的与国家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为语言教学服务。
2要想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中华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核。马林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汉语的学习和传播始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汉语教学中,学生要真正理解中华文化,必须掌握作为该文化载体的汉语;学好汉语,必须同时学习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越是深刻细致地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3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出现脱节,因此必须强调结合进行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往往不只是掌握一种语言而已,而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亦即文化适应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化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汉语教学变成了仅限于传授学生字词句、说话、写作等基本应用知识的技能课,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汉语之美认识的严重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下降。教学实践证明,汉语教学必须也只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积极倡导现代教学理念,才能重新激发其活力,展现其魅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原则
语言教学本质上是交际文化的传授。交际文化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适时性原则,即交际文化教学必须与语言教学的阶段性相适应;适度性原则,即交际文化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服务性相适应;针对性原则,即文化因素教学与学习者的真正需要相适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文化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习者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原则:
1主流原则
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自身的多元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常常不单内容丰富,而且非常复杂。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或群体由于所受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不同,其生活方式也相差很大,从而产生出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说的主流性原则,是指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把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即该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世界观、思维方式、是非取向、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使之成为学生对该文化的主体认识,避免以次代主,以偏概全,形成偏紧和误解。此外,在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对文化的多元性、对亚文化之间可能有的区别有清醒的认识。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教授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国外学生。目前在我国,语言教学已经有自身较为独立和完善的系统,但在文化教学方面还没有进入大纲设计层面。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随意性很大,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缺乏统一和具体的要求。学生所学到的“文化点”主要来源于授课教师本人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文化导入过程存在盲目和混乱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大纲亟待制定出台并付诸执行。文化导入大纲的制定首先应该以语言教学大纲为基础,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具体明确文化导入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以及对学生所应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要求,使文化教学实践有章可循。
3客观性原则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客观情况不同,因而所衍生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各具形态。但是,所有这些不同的文化表现之间没有绝对的“是非优劣”之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传统和情感,也都有足以使自己民族引以为骄傲、自豪的方面,而这些方面是理应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尊重的。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客观、辩证地对待这些差异,冷静地分析其文化的成因;在坚持和弘扬本族文化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理解、尊重、适应现实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的基础上逐步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尊重、宽容和吸收。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策略
1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和专门的文化课教学,也被称为“分散式文化教学”和“集中式文化教学”。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交际,而学好语言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习者可以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两种形式的教学在性质上有所不同:文化课教学侧重于一般综合性的和某些特定性的文化内容的传授,知识性和学科性明显,是语言之外的东西。而文化因素教学则是在教学汉语结构规律的同时,帮助学习者了解以至习得目的语本体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就是说,在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教学是以学习或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文化能力为指归的,具有技能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比分析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将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进行对比,帮助学员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文化的干扰,进而把握那些“貌合神离”、大同小异的部分。
2模式创新
随着全世界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彼此影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之间关系越来越加复杂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不同文化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事实上,不同语言之间也非截然孤立存在。许多语言向前追溯甚至会发现是由另外一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的。因此,学习者不应该用很生硬的标准来区分语言。同时,单纯的模仿也不足以学好一门语言,文化的融入在语言学习中越来越显得至关重要。语言学习中有种说法叫做达到“第三位置”。在这里,“第三位置”是指学习者特有的,既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又不同于其母语文化,而是与目的语和母语都有关联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思想是强调平等看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和汲取目标文化的思想内涵的能力。为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达到“第三位置”,教师就应该在设计教学模式时突破以往以目标文化为载体,以目标文化的行为为标准的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立足多元文化,求实创新。
3教材编写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主要采取以句型训练为中心的结构法。之后出现了“结构—情景—功能”,“结构—功能—文化”等教材编写的新思路。其中“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界已得到的广泛认同响应。有意识、有计划地选择与安排文化项目、充分重视文化项目研究,以及在所编教材中采取双向文化的态度等观点如今已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文化内涵的选择和融入成为教材编制中的关键和重点。在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中,应该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安排文化点。这些文化点一般来源于介入性文化行为和非介入性文化行为。介入性文化行为是指在一些交往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介入其中,成为真实交际中的角色的活动,如打招呼、约会等。非介入性文化行为指的是学生不一定能参与其中、只能作为旁观者项目,如中国人的孝敬长辈、家庭教育等。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在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并非意味着中国文化本位论的渗入。“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交流也是多向的”。外国人学汉语,并非一定要认同中国文化,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更多地考虑人们的文化通感,要让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更多地感到人文性。多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4教师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师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色,除了普通教师所应具有的全面素质之外,还需要具有其他一系列的专业素质,尤其是高超的语言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营造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是一项基本任务。语言是动态的,教授语言就更应该是动态的。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习者了解书面的目的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可以在日常交流中灵活恰当地使用它。语言和文化是一体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处理好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从两方面着手:(1)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了解掌握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饮食禁忌,以增强平等对话意识、意识和文化对比意识。(2)专业知识的培养。按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五点专业知识: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语言习得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已进入许多国家的教师教育学习的计划之中,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汉语学生的关怀者、本土知识的专家和传授者、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016年临海市中小学公开招聘新教师招聘岗位一览表
招聘岗位
招聘岗位数
学历要求
专业要求
备注
中学语文
10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教育
师范类教育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专业报考岗位以教师资格证学科为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论、学科教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报考岗位以研究学科方向与本科所学专业结合为准。
中学数学
10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数学教育、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中学英语
6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英语教育、英语、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英语
中学政治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哲学、政治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
中学历史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历史教育、历史学、世界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中学地理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地理教育、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中学社会
3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人文教育及中学政治、历史、地理招聘岗位所需专业
中学化学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化学教育、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级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
中学生物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生物、生物教育、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
中学心理健康
2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学科学
7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科学教育、物理教育、物理学、应用物理、核物理、理论物理及中学化学、生物招聘岗位所需专业
小学科学
17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职教旅游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职教电子商务
1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
中小学体育
20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体育教育、体育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中小学音乐
20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音乐教育、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艺术教育(音乐)、舞蹈表演、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中小学舞蹈
2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舞蹈表演、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教育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中小学美术
18
中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
美术教育、美术学、绘画、雕塑、中国画、书法学、摄影、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角传达设计、工艺美术、动画
小学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小学计算机
2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小学语文
50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教育
小学数学
45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数学教育、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基础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小学英语
12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英语教育、英语、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应用英语
特殊教育
1
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
学前教育
21
大专及以上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幼儿教育、艺术教育(学前)、音乐与舞蹈学类
关键词: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建设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TCF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3-02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一股强大的“汉语学习”热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有近4000万人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将到达1亿,全球将建立近500所孔子学院。面对这种“汉语热”,我国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用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还以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为基础建立对外汉语系。上海师范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对外汉语学院。作为高等学校办学机制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在这一浪潮的席卷下,也纷纷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之间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压力激增,独立学院如何根据社会需要结合自身优长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建设,培养更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是关乎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1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学科定位
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与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普通高校以及培养“专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有所降低,但实践能力应有所增强,也即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独立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是一个能突显学院特点的优势专业,找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而重点的问题。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赵元任、曹靖华等先生已开始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取得很大影响。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应当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此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建设工程开始启动,学科建设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1](P8-9)1983年在京沪等地的4所高校中设立了对外汉语专业。1998年高等教育司编纂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事业、专业和学科三个层面的丰富含义,作为一个专业又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特点,在不同的院校中该专业的隶属关系含混不清。多数院校依据规定将该专业置于“中国语言文学”之下在文学院的培养计划中开展教育教学,有的设置在教育学院中,有的设置在国际交流学院中,还有的在不同学院同时设立该专业。结果造成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相差很远、参差不齐。普通公办院校存在的这种混乱更提醒独立学院,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设置和定位应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制定。
《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则以下有关用语作相应调整)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有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也有明确的课程设置要求:“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家的规定要求,还是从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角度看,应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设置在外国语言文学系之下,这不仅能够突出该专业的特色,又可以满足就业的多渠道拓展。
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为例,其前身为有十几年办学经验的恒星外国语(民办高中),具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是国际师生交往的一个良好窗口。自2003年升级为民办综合性二级学院,学院设置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商学系、艺术系和信息科学系等多个专业系别门类。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学院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独立院校以来,学院继续秉承这一传统和特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院近10年来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贝德福特郡大学等多所国外院校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办学,成为学院的一大亮点。学院在引进外籍教师方面也走在省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学院在校园内修建的4栋外教别墅,可同时接纳48名外教入住。校园内的外教别墅和活跃在学生中的外籍教师都成为校园内独特的时尚风景。自2003年以来,学院已累计引进外籍教师300人次。多年来,学院已累计送出到国外学习的学生达1400人次,还派出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30人次。在外语系英语、俄语、日语和韩语等语种方向之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合理的,既能够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又能够将专业特色发挥出来。
2有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优化课程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定位归属不清,造成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不明确。拿高等院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秘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比,会发现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并无差别,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只是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论”等稍有区别的课程。为了突出该专业的特色,有的高校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选修课,课程种类繁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业繁重但重点不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似乎什么都学,又什么都没学到位。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课程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就业的实现。独立学院之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高下之分归根到底是课程设置的比拼,只有将课程设计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高标准的人才培养。
尽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该专业的课程有较明析的介绍,但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应有不同的课程设计。王路江先生“会通型”学科认识对独立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优化设置有启发意义。他在《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一文中提出:“对外汉语学科首先是一种会通型学科:基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与中国学生学外语的会通性质,我们可以寻找到‘双语’教学这样的会通模式;基于‘汉语’作为技能和工具的多向通用性,我们可以设计出诸如‘经贸汉语’之类的专门化模式;基于在从‘汉语’口语学习转变为书面语学习的过程中必然通向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这一事实,我们就有必要像中国学生本科专业设置那样,使‘汉语’教学会通于‘中文系’模式的教学;此外,尤其在汉语进修教育、速成教育的领域,针对种种不同的社会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以深入到各种需求的领域里去。……由于它主要是一个应用性学科,所以更需要强调它的多向伸展的会通性质。在这里,我们可以有一点‘泛’学科意识或‘广’学科意识。”[2](P51)
从这样的开放学科意识出发,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外语系下设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课程应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部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英语听力(或另一种外语,以下相应调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模块课应包括: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专业选修课部分又可以分为基础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基础选修课包括: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语研究、中外文化概论等;任意选修课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际、外事工作概论、语用文化、经贸概论、中国民俗学、计算机教程、书法等。从这三大板块课程出发,遵从难易梯度变化,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合理有序地开设,并且注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实践、基地实践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地贯穿其中。这样才能凸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将独立学院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
3建立有效的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专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该专业之下三级学科的建设,其水平是衡量和体现专业的教学、科研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和学科方向的确定、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条件建设、管理等方面。”[3](P22)对于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来说,能否切实地落实教育教学的优化课程,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有力有效的教学管理为保障。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容量大、涉及面广,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独立学院要加强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才能避免“多而杂、泛而不精”,“样样皆知、样样皆松”的尴尬。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监控和保障制度,如教学检查制度、督导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保障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院校,分享其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师资源,同时又具备灵活机动的专任教师队伍。这种独特的教师构成使得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依照“公平公开、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专职教师团队,承担基础课和专业模块课的教育教学,同时,打破学科局限聘用高素质的兼职教师丰富选修课的内容,建立兼职教师信息网,扩大兼职教师选择范围,加强管理。
最后,校园文化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不仅是课堂这一小空间,还包括整个校园这一大空间。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会,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特点和学院的资源,可以适时有机的开展一系列具有涉外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相关活动,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育教学的展开。
综上,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剧烈的今天,在汉语国际化浪潮的推动下,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基点的独立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须以开放的目光、个性而实际的课程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机制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谋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月阳.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性质及定位新探[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4).
[2]王路江. 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2).
[论文关键词]潜在课程 隐性课程 对外汉语教学 开发与利用 高校
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外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种族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活力。对高校来说,招收留学生既可以扩大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又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重视留学生教育,并把招收留学生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高校外国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留学生层次的日益提高,对留学生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全面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有赖于高校为外国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潜在课程“不经意”的表达手法、“随意”的影响方式,可使外国留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汉语教育的熏陶,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艺术。因此,探讨潜在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开发与利用,可有效地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其在中国度过富有成效而又有意义的留学生活,最终实现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潜性课程的解读及心理学基础
潜在课程(Latent Currlcultim),叉名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隐含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内隐课程(Covert Curriculum)、无形课程(1nvisible Curriculum)、非非正规课程(Unofficial Curriculum)等,是相对于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而言的。如果说显性课程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那么,隐性课程则是通过环境要素(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在学习环境中由非正式的教学渠道,以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价值观、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寓教育于环境的全部信息的总和。与显性课程相比,潜在课程具有潜隐性与普遍性、非计划性、渗透性(感染性)、持久性(稳定性)、愉悦性等特点,二者同为整体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潜在课程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威(Dowey,S)的“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及克伯屈(Ki—patrick.W)的“伴随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思想。他们认为学生的学正式学习外还有情感方面的“同时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人类的学习是伴随态度与情感、生理与心理作用的统一。基于以上两者思想,美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hilip.W.Jackoon)于1968年在他的《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从此,隐性课程就一直成为西方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理念把“人”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从人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来实现教育的组织与实践活动。完美的课程应该是情感与认识的整合,即通过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
二、潜在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一)物质形态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教室和温馨舒适的留学生公寓,是留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属高校的硬环境。在整体上要求色彩明快、布置优雅、空气清新,使留学生感到身心舒畅。学校应为留学生公寓配备安全监控系统、宽带网络、空调、电视机、电话、24小时热水供应等必备设施,尽量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留学生教室也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功能,墙上张贴的名家头像和格言可以为留学生起到人生导航的作用。为增加教室中的文化氛围,可以开辟竞赛栏、学汉语图书角,也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汉语水平,让其自己动手定期创办学习墙报,所选登的材料应该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包括小故事、小诗、中国文化及民俗知识、词汇辨析、病句分析、惯用语、流行语,等等。此外,高校校园优雅整洁的环境、绿色宜人的花草树木以及良好的校园治安、人文景观、图书馆、校园网站等,都能化为一种语言并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留学生的信念与态度,具有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效。
(二)制度形态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学生守则,它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了评判的标准,对学生不良行为具有约束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但外国留学生来自于不同教育体制、政治体制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对事物的认知有其独特的判断力,思想与行为比较自由,如他们把不能上课应向教师请假等制度看作是干涉他们的隐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管理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解释、沟通和疏导工作。英语中也有“入乡随俗”的说法,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要理解和明白对方。遵守在华留学生管理规定。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外国留学生活跃的表现欲和渴望才能发挥的需要,努力挖掘留学生自身管理的积极性。重视和发挥留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运用鼓励、表彰等精神激励法调动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热情,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以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成就感的高层次需求,并以此来激发留学生的潜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使其保持一种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精神形态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1.活跃课堂气氛。外国留学生大都是成年人,来自异文化体且见多识广,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就会降低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是某一个留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其他留学生在旁边听,有的甚至连听也不听,这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死板僵化,不适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结合国外最新教学法,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1)合作型。合作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增加课堂的信息交流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果。(2)情景型。情景型教学模式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他教学用具,利用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让留学生通过做动作来体会语言的表达,使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汉语的魅力,从而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成生动的语言,进而把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更透彻。(3)任务型。任务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做中学”,即通过选择、编排教学任务,创造有交际意义的具有真实性的语言环境,使留学生在完成汉语使用任务的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语言材料,并在真实的活动中去主动习得汉语,从而培养外国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交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凝聚力。
2.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一般来说,外国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除了学习汉语完成学业外,还想了解汉语所负载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今中国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着文化的烙印。对外汉语教师应把文化知识融入到语言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说,不要给某人戴“绿帽子”,中国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对外国留学生来说,找遍辞典也找不到恰当的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应着眼于跨文化,着眼于用文化的观念去提升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比如在进行数字教学时,除了讲清楚汉语数字表达的特点,简要介绍中国人对一些数字的偏爱而对另一些数字的忌讳外,还要介绍一下“250”这个数字在汉语言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需注意的问题。此外,还可以用游戏、绘画、唱歌、表演、小组活动等教育方式介绍中国的春节、中秋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并与西方传统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相比较,挖掘学生学习汉语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可以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更充实、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从而极大地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致。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与魅力。外国留学生来中国一般都会经历一段“蜜月期”,即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学习汉语充满激情。当“蜜月期”消失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学习的畏难情绪,一般表现为上课低头、睡觉、吃东西、思想开小差、说话等。教师这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心理特点并加以引导,这类学生可能就不来上课了,有的甚至可能走上放弃汉语学习、回归本国的道路。为避免这类现象发生,对外汉语教师应主动找留学生谈心,给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语言交际,尽量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即使发现了留学生的语言错误,也应在肯定进步的基础上,用委婉的方式指出来,而不能劈头盖脸地批评,以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外汉语教师应把握公平和统一的原则,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采取平等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类型的留学生,鼓励他们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对外汉语教师得体的服饰、慈爱或友好的微笑、优雅的举止、文明的行为习惯(如自觉地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都会使其自身产生磁场效应,潜在地吸引着学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外国留学生对其产生尊敬感或亲近感,从而对其所教授的内容产生认同感,愿意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使留学生感到——我可以学好汉语。
4.健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激励和抑制作用,对外汉语教师要树立一个亲切友善的形象,充当好严师与慈父(母)的双重角色。要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