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国务院于2001年5月23日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部于2002年1月5日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第8号令〗(以下简称《安全评价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第9号令〗(以下简称《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第10号令〗(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三个配套规章,自3月20日起施行。《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标志着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动开始实施全面管理。根据《条例》的规定,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省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加强依法行政,保障《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法规,全面做好实施准备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准确理解《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宗旨和规定,熟悉掌握各项条款所规范的内容,这是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加强《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宣传,根据本行政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农业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知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切实保障贯彻实施。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职能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部内成立了由主管部长为组长,有关司局负责人组成的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实施,研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重大问题。在科技教育司设立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具体实施工作。同时,成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尽快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规定、有关管理程序(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的要求,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试验、生产、加工、经营、标识等各项监管工作。
三、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有关监督检查的规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人员,切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落实监管任务。
(一)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安全证书的范围和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年3月31日以前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交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的年度生产计划,每年12月31日前提交年度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二)按照《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规定,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为前置条件,强化与品种审定,农药、肥料、兽药、添加剂登记及审批的衔接。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认真核查;对未经农业部批准进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品种审定,肥料、农药、兽药、添加剂登记和生产、经营,违规扩大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及假冒伪劣的行为,要严格查处。发生或发现农业转基因生物扩散、残留或者造成危害的,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控制,并及时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三)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的监测工作,要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不同类别,选择有能力承担监测任务的技术依托单位,在批准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重点区域建立监测网点,跟踪调查,积累数据和资料,定期提交环境监测报告,为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四)做好标识审查认可与监督实施工作。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监督职能,严把标识审查关,强化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监督检查工作。凡违反标识管理规定和不符合标识管理程序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及时报送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为了保障《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顺利实施,在今年3月20日前,各省要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试验的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研究开发的进展、安全评价申报、生产种植、生产加工和经营情况,于2002年4月底前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四、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中图分类号:Q78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15
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作物迅速发展,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由1997年时以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为首的1 200万hm2的土地面积扩展到了2011年的1.60亿hm2。在这期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将近94倍。这一数字同时也说明转基因作物的时代已经到来,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简单阐述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与生态风险[1-2]。
1 转基因作物概述
1.1 转基因作物的概念
转基因作物,是利用基因工程将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并将不良基因移除,从而造成品质更好的作物。
1.2 转基因技术的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入的基因主要包括抗除草剂基因、抗虫基因、抗真菌病害基因、抗细菌病害基因、抗干旱基因、抗盐碱基因等。应用这些基因创造出的转基因作物能更有效地防治害虫和杂草,全面减少农药的应用,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土壤结构、植物养分等。然而,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环境问题、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等问题已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1.3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
1983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1986年,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进入市场。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 [1,3-4] 。我国自1997年3月以来,共受理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703项,批准517项,申请单位涉及国内科研教学单位41家,国外公司2家。批准商品化生产的有棉花、番茄、甜椒、矮牵牛花4种植物,基因工程疫苗和饲料用微生物;批准环境释放的有棉花、大豆、烟草、番茄、甜椒、马铃薯、水稻、黄瓜、杨树、玉米10种植物,4种微生物[3,5]。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约有3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和棉花等[6-10]。
英国在生物技术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进展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英国现在有500处转基因作物试验田,总面积约为290 hm2,但这一技术在英国还没有进入商业化应用。其他国家也在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加拿大批准了18种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日本批准了7种,澳大利亚批准了4种等。
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
2.1 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的危害[6,11-19]
2.1.1 直接危害 (1)转基因寄宿、受体或带菌生物感染人类、动物及植物;(2)转基因生物、组份或代谢物产生毒性或引起过敏反应;(3)因意外释放转基因生物而对环境产生影响。
2.1.2 间接危害 (1)产生具有传染性或抗药性的微生物;(2)将有害的基因传给人类;(3)产生克隆环境、抑制原生植物或富有攻击性的转基因植物;(4)转基因植物中有关基因物质转移到杂草类的相关植物中,使之增加抵抗力而变得具有生长的竞争性。
2.2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之争
转基因作用的食品安全性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转基因作为食品对人类安全问题的影响,即转基因作物潜在的风险。重要问题是转基因作物作为食品是否会引起人类一切不良的过敏反应。
2.3 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作物的争论愈演愈烈,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一问题是值得思考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有其的必要性,虽然传统育种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还只局限于种内或者是近缘种间的有性杂交,没有任何的突破与重大进展。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很多,而且环境的多样性极其复杂,应该逐个去分析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品,无论是否是转基因作物,关键是应该落实在如何去控制量这个问题上。转基因作物目前还是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尚不成熟,但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于解决日益剧增的世界人口温饱问题上,转基因作物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1-2,20-24]
转基因作物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风险:
(1)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如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2)转基因作物本身可能变为其他生物的杂草;(3)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转移至其野生亲缘种,产生“超级杂草”;(4)转基因的水平重组可能形成新的有毒细菌;(5)病毒型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重组有可能产生新的病毒;(6)杂草或害虫的抗性进化问题;(7)转基因作物可能会成为自然界的外来品种;(8)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的影响;(9)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等;(10)使靶标生物产生抗性;(11)目标性状有效性的减弱或丧失;(12)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13)知识产权缺失潜在威胁社会稳定;(14)转基因食品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15)转基因作物使人体产生抗药性;(16)转基因作物的副作用能杀害人体。
如何应对上述这些潜在的问题,促使了研究人员不得不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管理。在转基因作物飞速发展期间,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同时加强自我创新工作,加速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进程中对其安全性的评估的重视程度。
4 对转基因作物的未来展望
转基因作物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这一技术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转基因作物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要明确它的优点,同时看到它的劣势。从而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与分析,争取早日取得更多的成果。而转基因作物目前的发展趋势,很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产品,成为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其他问题应运而生。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几乎都是受到专利保护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掌握这些专利的公司和商家寥寥无几。日后的趋势是否会发展成为垄断的形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同时,还应同时关注转基因作物是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的影响等方面。
虽然政府在积极扶持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具有一定差距的,在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贴近国际化。转基因技术带的不仅是餐桌上的革命、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利润,而且将是思维上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它的出现和发展正如哲学中的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参考文献:
[1] 苏少泉.转基因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12-14.
[2] 李建平,肖琴,王吉鹏.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19(1):5-9.
[3] 郭文文,李建勇,诸葛王平,等.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10):86-90.
[4] 徐征.农业转基因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8):47-49.
[5] 杨崇良,张君亭,路兴波.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J].山东农业科学,2002(5):50-52.
[6] 肖玫,朱铭亮,赵桂龙,等.国内外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展望[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7):13-16.
[7] Hillers Virginia N.Food safety and quality topics in national plans Of action for nutrition[J]. Food Control,1997,8(1):7-13.
[8] 张慎举,袁仲,宋成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及其安全性管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3-115.
[9] 秦伟闻,邢莲莲.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研究进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57-60.
[10] 王建平,秦海峰,温晓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J].华北农学报,2006(S3):102-104.
[11] 蔡磊明,王捷,宋宏宇.主要国际组织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动态[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1(5):29-33.
[12] 邓平建,李良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1):31-33.
[13] 王扬,张海琪,郑重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保障[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2(4):59-61.
[14] 王瑞淑.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6):3-9.
[15] 郭红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概况[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4):5-7.
[16] 李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管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9):10-11.
[17] 徐茂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6):64-68.
[18] 魏伟,钱迎情,马克平,等[J].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1(2):85-91.
[19] 黄幸妤.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00(7):1-3.
[20] 陈刚,吴晓霞,顾蕴洁,等.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34-38.
[21] 史红梅,李爱军,张海燕.对转基因作物应用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6):12-15.
中图分类号 TS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19-01
转基因指利用生物技术将生物中某种基因抽出后植入另一种生物内,如科学家将北极鱼体内某个具有防冻作用的基因抽取出来植入番茄内,培育出耐寒性较强的新品种番茄,这种被作为原料而制造出的食品则成为转基因食品。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蓬勃发展,转基因技术成果不断推广于食品行业等应用领域,传统食品概念由农业食品、工业食品发展到了转基因食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成为庞大食品家族中一名新成员,人们在寄予转基因食品厚望、以此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对基因移植、改性工作进行程度等造成的食品安全性提出质疑,这种技术究竟带给人类的是福还是祸,主动权是否还能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是否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风险等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问题已成为全世界热门话题之一。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管理成为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各自针对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导向手段来控制转基因食品潜在风险,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执行“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消费知情、自主选择”的开发政策,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管理政策,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转基因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分析
1.1 食用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和现实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自身健康。受传统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概念认识模糊,对这种新鲜事物接触相对较少,而商家和媒体在转基因食品的宣传报道方面过于热情夸张,人为炒作偏多,缺乏客观性报道;政府部门对转基因科普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公众无有效渠道了解转基因食品客观情况,在未确定转基因食品为安全食品时,消费者对这种改变了传统食品或作物本质特性的新品种始终坚持保守和观望态度,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着短期或长期危害。
1.2 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破坏也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转基因生物相比自然生物有着很大优势,释放在环境中可能会打破原有生态环境,使生物竞争关系扰乱;尤其一些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极强,可能排挤原有物种基因结构,威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或生成其他新的物种;转基因食品还可能会引起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1.3 消费知情权和选择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心食品安全、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和档次,尽管还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确切方面的不利影响,但消费者理应具有自己所消费食品的安全性和潜在危险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关于消费者选择、涉及标识等公共政策监管方面应尽快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今后转基因食品普及后消费者明白消费和知晓如何消费。
1.4 伦理问题分析
人类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产生各种转基因物体,对自然进化过程和生命直接进行人为篡改和彻底干预,这样人类似乎有了“任意改变上帝作品”的本领,甚至可以改变自然进化速度,这种自然及生命本身直接预的现象冲击着人类传统观念及内在价值,不得不令人担忧。转基因食品为人工制成而非经自然生长后加工制作,如将人的某些基因导入动植物食品加强其性状或增加生长速度等,这种非“天然”食品是否违背自然及其伦理道德,人类会不会产生“人吃人”等心理反应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2.1 育种安全性
选择育种、人工杂交及转基因育种是当前动植物的主要育种方法,其中前两者必须限制在种内进行,为常规育种法,常以基因突变和有性杂交为基础,种内或同一种属之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换时间偏长;而转基因育种可以跨越物种属性、界限,短时间即能将其中一种生物或人工合成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体内,彻底打破生物物种界限。实际上,自然界中生物基因重组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进化过程中,且其安全性需经历长时间过程才得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基因再重组,仅是人为的加快了常规育种自然选择和进化速度,在理论上是与由常规育种获得的食品本质基本无二。
2.2 食用原理安全性
动植物及微生物食品中构成基因的DAN物质经食用进入人体后即被分解为小分子,转基因植物中的抗生素抗生基因为一种蛋白质,其在人体肠道内扩散的最大障碍是DNA的降解与失活,而人的胃液为强酸环境,在胃液降解酶的作用下,易能消除DNA生物活性。而且,先进的技术使得被转入动植物体内的基因只能在特定组织和条件下表达,如只在转基因植株茎杆内表达,完全不作用于食用种子,这样就不存在食用安全性顾虑。
2.3 伦理方面安全性
根据生命本质的一致性分析,动植物及微生物基因组中大量的基因存在同源性,这就说明,很多基因不是为某种动物或植物所特有的,其中一些动植物的基因组还与人的基因组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当前所食用的所谓的“纯天然”的生物食品也是经过人类长期人工培育、驯化得来的,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生物伦理的发展,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转基因食品或生物冲击了“谁在扮演上帝”传统的伦理观和进化论的现代自然观的狭隘思想认识上,而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的出现。
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公共政策演变
当前,在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存在着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观念,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政策,其次欧盟相对较为严格的政策,还有就是我国等一些国家在对待转基因食品开发与消费方面保持着积极态度,实施政策较为灵活。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开发与消费,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积极稳妥发展转基因技术,主要有:
1)201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卫生部制定《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2)原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3)1996年,农业部制定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4)2001年国务院制定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5)2007年卫生部实施《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取代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随后我国又先后酝酿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等,如《国家生物安全法》等。
4 小结
转基因食品是解决食品短缺、营养匮乏及相关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只要开发政策合适,评价、监管措施得当,转基因食品均可以做到不比传统食品危险的保证;根据转基因食品及其特点,应以“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消费知情、自主选择”为开发政策方针执行并调整控制转基因食品开发利用方向;同时,注重建设、运用非营利性机构,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检测能力和评估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为公众参与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提供表达愿望和意见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费疑虑,提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丁存宝,刘海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J].生物学通报,2006,41(3):25-26.
[2]洪涛.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3:4-7.
植物转基因技术将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它将为农作物的持续增产和解决全球人炸所造成的粮食危机做出巨大贡献。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目前人类还不能对它的潜在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在大规模应用前有必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意义
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将克隆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或组织,并在其中进行表达,从而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这一技术克服了植物有性杂交的限制,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可将从细菌、病毒、动物、人类、远缘植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转基因作物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的使用量,并节省大量劳动力,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200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猛增了1200万公顷,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大关。转基因植物产生至今仅20年时间,但其研究和应用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
2对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说,转基因技术和常规杂交育种都是通过优良基因重组获得新品种的,但常规育种的安全性并未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理由是常规育种是模拟自然现象进行的,基因重组和交流的范围很有限,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并且,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并未发现什么灾难性的结果。而转基因技术则不同,它可以把任何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植物。因为这种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人们无法预测将基因转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而对其后果存在着疑虑。而消除这一疑虑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也就是说要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积累足够的数据。人们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判断转基因植物的田间释放或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是否安全。对试验证明安全的转基因植物可以正式用于农业生产,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则要加以限制,避免危及人类生存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巨大应用潜力。
3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按照要求必须进行了严格审查,证明它们对人类健康无副作用。检验不仅在生产国进行,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负责监管。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环境安全性,另一个是食品安全性。
3.1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环境安全性评价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转基因植物释放到田间去是否会将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中,或是否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
⑴对野生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种植推广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机会多。因其具有野生植物缺少的多种抗性,将会迅速成为新的优势种群,从而影响生态平衡。虽然利用"终止因子技术",以及"化学催化"技术可以限制转基因植物的扩散,但因此项技术对农业的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而受到多方面的关注。
⑵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出现高抗药性有害生物。"病毒重组"或"异源包装"是否会产生新的农作物病原物,自然界存在着植物病毒的重组现象,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抗病毒植物,当有其它病毒侵染时,入侵病毒的核酸有可能被转基因植物表达的外壳蛋白质包装,从而改变病毒的寄主范围,使病毒病防治更加困难。担心作物中转入抗虫或抗病基因后,会加大对某一种害虫或病原体的选择压,使害虫或病原体加速突变产生抗性,给防治增加麻烦。
3.2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具有实质等同性,则可以认为是安全的。若转基因植物生产的产品与传统产品不存在实质等同性,则应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在进行实质等同性评价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一些主要方面。
⑴有毒物质:必须确保转入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对人畜无毒。如转Bt杀虫基因玉米除含有Bt杀虫蛋白外,与传统玉米在营养物质含量等方面具有实质等同性。要评价它作为饲料或食品的安全性,则应集中研究Bt蛋白对人畜的安全性。
⑵过敏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形成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则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转入过敏源基因的植物不能批准商品化。另外还要考虑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等。
4总结
植物基因工程食品在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可通过转基因能源植物为缓解世界能源危机作出巨大贡献,尽管与之相伴的转基因植物安全性问题与公众态度、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伦理、宗教等复杂因素交织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转基因植物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不容置疑的。在研究与开发转基因产品的同时,理智、客观、安全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加强其安全性防范的长期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检测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进出口的安全性,让植物转基因生物技术成为21世纪解决健康、环境、资源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君石主译,转基因食品:基础知认及安全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
[2]闫新甫,转基因植物(生命科学专论),科学出版社,2006.3
近段时间,随着国家农业部今年6月批准三种转基因农作物进口,以及10月份甘肃省张掖市明令禁止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规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产品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高度关注,引发了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广泛讨论。本文就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及发展
转基因产品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的事物。什么是转基因产品?通常认为,转基因产品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工设计的基因)改良生物品种及其新性状,甚至生成新物种的制成品”。转移因产品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转基因生物、药物、食品等,本文主要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进行粗浅的探讨。根据我国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1983年美国培植成功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1991年转基因农作物获准在美国田间进行试验,1994年世界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西红柿获准开始进入美国市场,1996年转基因食品——西红柿酱开始在市场销售,这也意味着转基因食品开始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美国因其生物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非常广泛,相比较而言,欧洲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上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开始,我国也开始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制度,我国目前已经获得安全批准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番木瓜和玉米,其中棉花和玉米已经批准可进行商业化种植,获准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只能用作加工原料。
虽然转基因作物实行商业化种植和转基因食品上市流通已有20年历史,可关于其安全性的争议从未停止过,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主要涉及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方面(笔者主要从人类身体健康方面进行分析)。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技术都存在风险,但能够人为控制风险的技术就是安全的,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并没出现大的问题,说明其具有安全性。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在下列方面存在危险:一是有些转基因产品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问题,也就是说某种食品添加了另外一种食品的基因,那么对后一种食品过敏的人可能对本来不过敏的前种食品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可能会导致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三是外来基因会以人们目前无法知道的方式破坏食物的营养。也有的专家提出,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潜在的毒素,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二、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考虑,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国际上也有关于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国际条约。我国自本世纪初也相继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及《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5部规章,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我国管理制度包括:第一是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即指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食品须在其产品或包装上标注其产品为“转基因食品”或采用“转基因食品原料”( 根据《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16条);第二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制度;第三是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加工及经营和进口的行政许可制度。
目前,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法律规制方面主要存在下列缺陷和不足:
(一)转基因食品方面的立法层次较低,法规之间缺乏协调性
我国现行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法律主要为国务院颁布的一部行政法规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颁布的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立法位阶较低,而且法规之间存在内容不协调的情况。比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条例》第28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有明显的标识。”其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列举了 5类17中转基因生物,并没有包括在我国种植面积达3.5万亩的转基因番木瓜“华农一号”,所以转基因番木瓜“华农一号”由于不在目录里可不标识,但根据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第16条的规定,食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须加以标识的规定,转基因番木瓜“华农一号”应作标识。
(二)审批程序缺乏透明性,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我国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实验以及生产、进口环节实行审批制度,颁发安全许可证书,但到目前为止,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工作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人员组成并未公开,对实际大众安全的转基因生物进口和生产许可的审批的程序不够公开透明,消费者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只知道审批结果,对审批过程和安全性的论证缺乏了解,这难免会导致一些不准确的信息流传,造成百姓误解。
(三)监管体制不健全,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处理
1.我国目前市场上存在某些转基因食品未加标识;或者虽有标识但不够明显或过于隐蔽,消费者不仔细查找根本无法发现;再有就是某些食品的辅料含有转基因成分但未注明,进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2.部分地区违规商业化种植、加工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水稻等)。据报道,湖北等地早已经进行水稻的商业化种植。
三、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思考
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量进口和商业化种植的趋势日益明显,转基因食品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保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目前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日趋重要。
(一)完善转基因农作物尤其是转基因食品的立法
我国目前关于转基因产品立法层次较低,法规及规章之间也存在不够协调的情况,建议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增加转基因产品(食品)管理的规定,对转基因产品(食品)的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及标识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另外,根据张掖市的做法,笔者建议在转基因产品的种植以及推广方面,应允许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选择,以保障地方对传统农产品的保护和发展。
(二)建立公正透明的安全评估机制
自从转基因食品市场化和进入大众日常生活以来,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就未停止过,由于信息公开程度的欠缺,加上社会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传言较多,导致老百姓对转基因食品缺乏信任。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建立和健全公正、客观、科学和透明的转基因食品风险安全评估体制,转基因农作物安全委员人员的组成应公开和实行回避制度,定期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报告,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出现的“黄金大米”和“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等事件反映出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管理方面的漏洞。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农业部和卫生部等部门对转基因食品负有监督管理职责,这些部门应切实加强管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安全。
转基因食品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关于其安全性的讨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说:“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至少需要两代人的时间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机构,对于转基因,可以允许科研,但不应该强推这种食品,除非你能拿出真正的科学数据来告诉老百姓它是安全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法律方面健全相关制度,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闫新甫.转基因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
[2]汪萍.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法律保障机制的具体制度构想[J].经济师,2004,(4).
[3]陈德敏,邓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汪平,美国、欧盟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法律规范[J].广西社会科学,2004,(4).
[5]柯坚,论生物安全法律保护的风险防范原则[J].法学杂志,2003(1).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转基因食品作物存在的优点和劣势,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有初步的了解。由于转基因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文章指出不仅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子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检测,而且要依据“实质等同”等原则,从营养学、毒理学和过敏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严格的食用安全性评价,由此才能给消费者带来合格放心的转基因食品。同时严格的评估和监控也能促进中国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70
作者简介:孟书燕,女,1986 年出生,河南人,助教,硕士,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通信地址: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姚电大道中段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科研楼,Tel:0375-3397027,E-mail:symeng2010@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09,修回日期:2014-09-28。
Research Statu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Its Safety Assessment
Meng Shuyan(Henan Quality Polytechnic, Pingdingshan 467000, Henan,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there had been a growing number of geneticallymodified (GM) crops and foods. This review had summarized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also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GM crops, so thatpeople would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n the GM crops. However,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d certainrisks, and therefor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GM foods to be detected on molecular and protein levels. Based on“substantial equivalence”principles, the GM food safety assessment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nutrition,toxicology, allergy aspects and so on, which would bring qualified and assured GM foods to the consumer.Furthermore, the rigorou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could also promote our transgenic technology and GMfoods to develop more rapidly and healthily.
Key words: Transgenic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Detection; Safety Assessment
0 引言
转基因技术的出现是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医学等领域共同发展的结果。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现有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朝向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而转变,这种技术就是转基因技术。而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就是在转基因技术的基础上以转基因生物原材料加工制成的[1]。依据原材料的不同,转基因食品可划分为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3 类。但由于技术所限,目前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其他2 类食品。自从世界上第1 例转基因植物在美国成功培育后,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种类被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中,但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以及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何种影响却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争论。为此笔者将对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以及检测方法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1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1.1 国际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1983 年,全球首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诞生;1986 年,世界上首批转基因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4年,美国Calgene 公司研发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首次被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2]。之后许多国家都开始对转基因作物展开研究,近年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研究已经有了迅猛发展。
从1994年至今,全世界共计36 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用于食物、饲料、环境释放或种植,涉及到的转基因作物有27 种,主要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木瓜、马铃薯、南瓜及西红柿等。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由1996 年的0.017 亿hm2 增长到2013 年的1.752 亿hm2,15 年间增长约103 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也从6 个增加到27 个,其中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3]。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于世界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转基因作物种类根据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和马铃薯[4]。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十几年间,其种植面积扩大了约百倍,使转基因作物成为现代农业史上采用最为迅速的生物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 国内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现状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研究。经过20 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新成果,开发出包括具有抗虫、抗病、抗逆、抗除草剂、耐旱、氮磷肥高效利用、产量提高、品质改良等性状的多种转基因作物。中国也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2 个自主研发出抗虫棉的国家[5]。至今,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的重要转基因品种,获得多种新品系、新品种,这为加快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2013 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排在世界第6 位。正在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转基因作物约有47种,通过相关部门批准,进行大田试验的达13 种,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甜椒、番木瓜等[6]。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以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华恢1 号’为代表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及其衍生材料[7],耐贮藏番茄、抗病辣椒和改变花色矮牵牛,都已完成安全性评价的各阶段,也已经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随着转基因农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可能会有更多的转基因作物被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
2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缺点
2.1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优点
①转基因作物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这种特性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粮食产量。由于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单纯利用传统农业已不能充分满足世界市场对食品的需求,而转基因技术可保障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效解决世界温饱问题的途径之一。②转基因作物的生产成本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使传统农作物具有抗旱、抗涝、抗虫、抗除草剂等特性,使其可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生长,并能减少化学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从而降低种植成本,提高食品质量[8]。③转基因作物的营养成分更高,口感更好。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农作物相比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类的健康有利,同时还有助于抵抗疾病[9]。利用转基因技术,根据人类的需求培养农作物,使其生长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满足人类需要。
2.2 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缺点
①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和转基因食品相联系的健康风险主要有毒素、过敏原和遗传风险。转入基因的表达和其表达的新蛋白可能会被整合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过敏反应。例如经过基因修饰增加了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的大豆作物之所以被取消,就是因为发现其表达的转基因蛋白具有高度致敏性[10]。②转基因作物会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转基因作物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插入外源基因到植物基因组中,外源基因随机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后,可能会引起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从而使其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因此会对食物营养成分有所破坏,降低转基因食品的积极效果[11]。③转基因作物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界大量种植,其具有的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可通过基因漂移进入野生植物品种,创造出难以根除的“超级种子”,这会造成基因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2]。这种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难以消除。
3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对外源基因的检测和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2 类。
3.1 对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和基因芯片法。这2 种检测方法都以转基因产品所导入的外源基因的通用调控元件或基因作为扩增的靶序列,通过对这些通用元件和基因的鉴定完成转基因作物的筛查。常用的调控元件有CaMV35s 启动子/终止子,T-nos 终止子,常见的通用基因包括bla、hpt、npt II 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基于PCR 的检测技术分为定性PCR 和定量PCR检测技术。普通PCR 技术通过设计针对不同目标DNA的特异性引物,经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标DNA,能实现对不同转基因DNA成分的初步鉴定。巢式和半巢式PCR技术对同一模板使用2 对引物,经过2 次扩增,提高鉴定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也广泛应用[13]。
而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是目前定量PCR技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该反应体系除特异性引物外,还含有靶序列特异性荧光探针。利用该技术可将转基因成分的检测限值提高到20~30个拷贝[14]。基因芯片技术能同时对成千上万的靶模板进行分析,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和集成化的优点,已被应用到转基因产品的检测中。Zhou 等[15]报道利用芯片技术,成功检测了大豆、玉米、油菜籽和水稻的目标序列,其中转基因大豆的最低检出限为0.5%。
3.2 对外源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主要有ELISA 和Western 印迹法(Western Blot)。ELISA 分析法特异性高,获得结果快,仪器操作简单,能使测定达到很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美国FDA已用双夹心ELISA 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玉米成分。Western Blot 和ELISA法原理相同[16],但操作繁琐、成本高。此外,还发展出试纸条法,以试纸条来代替ELISA 检测方法中的酶标板后出现了试纸条检测技术。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成本低廉,适用于转基因样本的早期筛选[17]。
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既与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就是安全性评价。
4.1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是以科学为基础,个案分析,实质等同性和逐步完善相结合。遵循科学基础的食品安全性评价会对转基因食品技术的进步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科学理论及技术已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由于转基因食品研发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供体、受体以及目的基因都各不相同,因此要对每一个个案制定有针对性的验证方案,进行综合考察以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而个案分析原则就可在食品安全性评价时最大限度的发现安全隐患,进而保证食品安全[18]。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对转基因食品采用传统毒理学的食品安全评价方法已无法对其进行正确的安全评价。1993 年,欧洲经合组织(OECO)首次提出“实质等同原则”(substantial equivalence)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即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营养拮抗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若与相应的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若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19]。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对转基因作物的表型和农艺学性状、成分、全面安全性、营养和饲料性等方面的等同性进行综合评价,证明其与传统作物是否等同,是评价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的一个有效途径。
逐步原则指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应当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首先要分阶段对转基因食品管理进行审批,其次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要分步骤进行,逐步而深入地开展审批和评价工作。逐步原则提高了工作效率,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潜在的风险[20]。
4.2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程序主要包括5 个方面:(1)插入基因安全性和其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分子特性的研究[21];(2)分析亲本(宿主)作物各种营养物质和已知毒素含量的变化;(3)潜在致敏性的研究;(4)转基因食品与人类或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发生基因转移的可能性及其影响;(5)转基因食品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活体和离体的毒理和营养评价[22]。对这5 个方面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营养评价、毒理性分析、过敏性分析和抗生素标记基因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的。能否通过安全性评估是转基因食品能否被批准商业化和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政府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管理的依据。
4.2.1 转基因食品营养评价和毒理性分析转基因食品的营养评价主要针对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氨基酸等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物质,与传统食品进行比较,以确定其与传统食品是否相同或相似。毒理性分析包括对转基因食品中新表达物质的分析和全食品分析。欧洲新食品领导小组建议转基因毒理性分析评价项目包括毒物动力学和代谢试验、遗传毒性、增殖性、致病性、啮齿类动物90 天亚慢性喂养试验及其他毒性试验。
4.2.2 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分析食品过敏是人类食物史上历史悠久的问题,过敏性分析可预防转基因食品中引入新的过敏原,从而保护敏感人群。2001 年举行的FAO/WHO会议上提出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转基因食品过敏性评价策略[23]。该评价主要分为2 种情况:(1)转基因食物中含有的外源基因来自于已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如果该序列与已知过敏原序列具有同源性,则表明食物是过敏原;否则还需要对过敏病人进行血清学试验。(2)转基因食物中的外源基因来自未知含有过敏原的生物,则应考虑对过敏患者的血清做交叉反应,进行胃肠道模拟消化试验以及动物模型试验[24]。Zhou 等[25]研究发现BN大鼠会对重组后的人乳铁蛋白产生较弱的过敏反应。
4.2.3 转基因食品的抗生素标记基因研究抗生素标记基因是目前转基因作物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常见的抗性基因有抗卡那霉素、抗潮霉素、抗新霉素等基因。由于抗生素对人类的疾病治疗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对转基因食品抗生素标记基因的安全性评价意义重大。2004 年进行的一项人类志愿者服用转基因大豆的试验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和抗生素标记基因并未从食物转移到人类肠道微生物菌群和胃肠道消化系统中[26]。这说明转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概率很小,但在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时,还需考虑抗生素在人体和动物中的使用情况以及胃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
5 展望和总结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3 个难题,而发展转基因食品有助于缓解这3 个问题。转基因作物通过改良自身的遗传性状,可以带来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转基因作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转基因作物的政策制定和调控,以及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等[27],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价值。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开展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研究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将来转基因食品的应用会有很多方面,包括药用食品、能合成乙肝疫苗的香蕉[28]、成熟周期更短的基因工程鱼[29]以及结果更早的果树[30]等。虽然以上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价值还有待检验,但科学家们已经预测转基因食品在未来几十年间将会以指数形式增长。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作为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成果,其发展历程只有30 多年,因此它们对于人类健康影响风险的数据还不充分,大部分转基因食品和亲本作物之间仍被认为达不到实质等同性的标准[31]。但科学研究总是在探索中前行,正因为社会大众对转基因食品争议不断,因此既需要建立严格健全的转基因食品审查制度,也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和标准来研究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在结构学、营养学、毒物学和代谢上的差别,探索遗传技术用于转基因作物上的安全性,从而打消公众认知和情感上的疑虑,进而促进转基因技术、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德强.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概况及其安全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4(1):93-95.
[2] 沈志成,刘程毅.新绿色革命:转基因农作物[J].科技前沿,2009(7):8.[3] Clive J.2013 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34(1):1-8.
[4] 于建荣,毛开云,陈大明,等.主要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及其商业化发展态势[J].生物产业技术,2013(1):50-57.
[5] 范云六,张春义.中国转基因作物发展机遇与挑战[J].生物产业技术,2010(3):1-1.
[6] 黄大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转基因生物育种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9-12.
[7] 梁青青.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发展现状研究[J].生态经济,2011(12):146-149.
[8] Butler T, Reichhardt T. Long- term effect of GM crops serves upfood for thought[J]. Nature,1999,398(6729):651-653.
[9] Shelton A M, Zhao J Z, Roush R T. Economic, ecological, foodsafety,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deployment of Bt transgenicplants[J]. Annu Rev Entomol,2002,47(1):845-881.
[10] Conner A J, Jacobs J M E. Genetic engineering of crops as potentialsource of genetic hazard in the human diet[J]. Mutat Res GenetToxicol Environ Mutagen,1999,443:223-234.
[11] Zhu C, Naqvi S, Gomez- Galera S, et al. Transgenic strategies forthe nutritional enhancement of plants[J]. Trends Plant sci,2007,12(12):548-555.
[12] Steinbrecher R A. From green to gene evolution: the environmentalrisk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J]. Ecologist,1996,26:273-281.[13] 邓汉超,尹长城,刘国振,等.转基因植物核酸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1):86-95.
[14] Huang C, Pan T. Event- specific real- time detection andquantifica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oundup Ready soybean[J].Agric Food Chem,2005,53(10):3833-3839.
[15] Zhou P P, Zhang J Z, You Y H, et al.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modified crops by combination multiplex PCR and low- densityDNA microarray[J]. Biomed Environ Sci,2008,21(1):53-62.
[16] 王莉江,明小天,安成才,等.籼稻明恢63 成熟种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转基因水稻的抗性检测[J].生物工程学报,2002,18(3):323-327.[17] 郭斌,祁洋,蔚亚辉.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0,30(2):120-126.
[18] 张晓鹏,李宁.转基因动物的食用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33(4):250-253.[19]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afetyevaluation of foods derived by modern biotechnology: concept andprinciple[R].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Development, 1993:9-16.
[20] 吴振,顾宪红.转基因食品及其食用安全性评价[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2):11-14.
[21] 侯大军,李洪军.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与未来趋势[J].四川食品与发酵,2007(5):24-27.
[22] 崔永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J].粮油市场,2012(5):16-21.
[23]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Evaluation of allergenici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R].Italy: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Allergenieityof Foods Derived from Biotechnology,2001:22-25.
[24] 祁潇哲,黄昆仑.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14-19.
[25] Zhou C, Wang J W, Huang K L, et al. A 90- day safety study inSprague- Dawley rats fed milk powder containing recombinanthuman lactoferrin(rhLF)derived from transgenic cloned cattle[J].Drug Chem Toxicol,201l,34(4):359-368.
[26] Netherwood T. Assessing the survival of transgenic plant DNA in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J]. Nat Biotechnol,2004,22:204-209.
[27] Bawa A S, Anilakumar K 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safety,risks and public concerns—a review[J].Food Sci Technol, 2013, 50(6):1035-1046.
[28] Kumar G B S, Ganapathi T R, Revathi C J, et al. Expression of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 transgenic banana plants[J]. Planta,2005,222:484-493.
发展历史。转基因植物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是美国,世界上第一例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随后又产生转基因大豆、玉米、大米、土豆、棉花、油菜等。
发展现状。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报道称:转基因作物在世界范围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1.797亿公顷,20年时间取得约20倍的增长。美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多的国家,大约90%的棉花、玉米、大豆都是转基因食品。中国已颁布22种国外转基因作物进口许可证,在中国市场上70%大豆制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进入中国消费者生活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使用转基因大豆加工的食用油和豆制品。在中国,真正推出的转基因的食用农产品非常少,中国是世界上转基因农产品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国家,但是主要是转基因棉花,食用的农产品中只有一个木瓜,现在舆论上说的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等都不是。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990年召_的第一届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咨询会议,在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之后,世界各国的相关组织机构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转基因食品的环境安全性,另一方面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在转基因大豆被大面积种植之前,科学家们就做了很多的实验,来验证它对环境和人体是否足够安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成分在大豆里是存在于BT蛋白里的,所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验证这种蛋白是否安全可食用。对蛋白的安全评价,国际上有通用的要求,首先要确定它是无毒的,其次是关注转基因有无致敏性问题。为了验证这两点,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例如,进行了极性毒性实验。就是在短时间内给小白鼠喂食大剂量的含有转基因成分的BT蛋白,观察小白鼠的反应,然后评价这种转基因成分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小白鼠体内存留的BT蛋白达到极值每公斤4000毫克时,小白鼠仍然没有死亡。如果将其换算到人身上,一个人一天起码要吃24吨大豆,而这是不可能的。多以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安全评价,就BT蛋白的例子来讲,BT蛋白对人类是没有毒性的。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2017年3月7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转基因是传统育种技术的延伸发展,安全性是可控有保证的。经过安全评价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除了增加人们预期的抗虫抗旱等功能以外,并不增加额外风险。目前世界上没有发现一例被证实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监管。审批程序需要进一步完善, 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对于已商业化的转基因产品在批准生产销售之后, 还应设立定期检测的长期安全性管理程序。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国家对转基因的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应用上要慎重,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就是要严格依法监管。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法规,对于违法生产销售的行为建立健全的处罚制度。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最早由英国的普庇泰教授提出。他在研究中提到,幼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其免疫系统受到破坏,这一结论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英国皇家学会也对此进行了审查。虽然皇家学会宣布这项研究证据不足并充满漏洞,但由此引发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热烈探讨。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技术,很可能由于谬用或生物意外而造成难以估量的灾难。有研究表明,有的新型遗传基因链很难成功转移至靶细胞,而外源基因转移到靶生物DNA链的错误部位、或者转移后抑制了正常功能的基因、或激活了正常情况下失活的基因等意外,都可能出现突变,使得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出现毒性、致癌性、抗生素抗性等,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影响超出了目前科学的预测能力。虽然目前没有发生过由于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但转基因食品用于人们消费仍须要谨慎。
1.2国外监管现状
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难以准确预测外源基因在受体生物遗传中将如何表达,因此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对该项生物技术从实验研究到商品化生产进行全程安全性评价和监控管理,已建立起一系列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规范。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研制出的新食物应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来进行安全评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AD)于1992年颁布了食品安全和管理指南,对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和食物进行管理;并在1997年公布了转基因食品咨询程序指南,要求开发商提交基于实验数据的安全性和营养性的评估报告,与未经转基因化的同类产品在成分、特性以及营养成分、毒性方面进行比较后,组织企业与专家讨论实验数据和信息,以支持评估报告的结论。另外,FDA强调管理方针必须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允许随技术革新做出必要的修改。欧盟委员会认为,对于新生物技术食品需要执行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并对其评估、监管做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欧盟议会和委员会新食品和食物成分管理条例”规定新食品和食物不能误导消费者,更不应给消费者带来危险。同时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欧盟要求新生物食品必须贴有标签。加拿大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新食品管理条例》和《新食品安全评价准则》要求生产商在销售和广告前应就新食品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使用及估计食用量等方面提交书面报告。此外,对于提出申请的生物技术食品进行评估,在批准前要提供详细的监测报告,包括对环境长期影响的风险评估。法国政府早在1997年就规定,禁止除玉米以外的其他转基因农产品的种植,并要求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必须明确标志是否为转基因产品。英国政府虽然支持生物科技的发展,但对转基因食品明确立法规定,在开展新生物技术食品之前,必须对其是否对环境、其他植物有害进行评估。
1.3国内监管现状
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转基因食物和食品的安全监管,相继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1990年国家卫生部出台《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方法》,对新资源食品的定义及其管理范围做出明确规定。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进行规范。1993年科技部制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2000年出台《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2001年国务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许可制度、安全评价制度以及经营许可制度、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做了规定。2002年,农业部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示办法》这一规章进行细化,《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对转基因食品及农作物实行安全评价标志申报、审批制度;同年7月,卫生部出台《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规定要标注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产物的食品产品,并按照新资源食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2003年我国“绿宝牌大豆色拉油”明确标示其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2009年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于其他的相关法律,并强调转基因食品应以品种管理为主。另外,为推进我国新技术生物食品的规范化管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总的来说,我国对转基因生物持审慎态度,积极引导以确保转基因技术的平稳发展和应用。
2我国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转基因食品具有特殊性,其安全性问题的管理相对于一般食品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较为合理谨慎,也正在完善相应的法规标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统一标准;二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测分析及评估缺乏完整系统的检验技术,目前监测技术远不能满足新产品研发及增长的需要;三是转基因食品标示制度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证。
3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对策
首先,完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的评估和生物监测预警系统。机构完善且分工协作的有机管理机构,是统一规范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加大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较弱,应加大研究力度,加大科技人员培养投入,研究出更为高效经济的监测和评估技术。最后,建立规范的转基因产品标志体系。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持否定态度,因此有必要让消费者清楚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制作过程、性能等准确真实的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确保消费者知情权的实现。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领域,转基因食品和克隆食品都是从基因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食品原材料,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地应用于食品领域,转基因食品和克隆食品都是从基因层面上改造着我们的食品原材料,但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1.克隆食品
1.1克隆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克隆技术不需要雌雄,不需要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1.2克隆的种类
克隆的种类主要有:一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即每个基因彼此相同);二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受体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即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
1.3克隆食品
克隆食品(Klone Food)是以克隆动物为原料制作的食物,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
2.转基因食品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不包括传统育种、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迁及多倍体诱导等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并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
2.2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是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
2.3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转基因食品主要包括转基因植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和转基因的特殊食品(疫苗食品)四大类。
3.克隆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
3.1原理不同
克隆动物是指不经过有性繁殖,通过对母本动物进行基因复制而得到的一模一样的另一只动物,它和母本动物就像不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是1996年出生于英国的克隆羊多利,随后克隆牛、克隆猪等不断诞生。克隆动物技术可以使一些优良动物品种快速产出大量“后代”,比起传统培育和繁殖方法,采用这种技术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优越性。
转基因食品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一些传统食品来源,加入一些外来基因或去除一些原有基因后得到的食品。转基因食品同时涉及动物和植物,目前讨论最多的转基因食品还是玉米等农作物食品。在经过基因改造后,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3.2种类不同
克隆食品主要是克隆动物的肉和奶,是动物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有转基因的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微生物食品。虽然转基因植物性食品早已进入平常百姓家,但有关转基因动物食品(包括药品)却被炒得沸沸扬扬,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转基因动物食品被批准上市,也没有转基因微生物被批准进入市场。
3.3安全性不同
不管是克隆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都是新生的食品资源,所以他们的安全性都颇有争议。
克隆食品可能导致早产、致畸或夭折,可能导致新的疾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这是许多人反对克隆食品的原因。伦敦遗传学家库兰博士说只要动物本身是健康的,它产出的奶也应该是健康的。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像转基因农作物的超级杂草问题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等等。但是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转基因食品,系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包括:
(一)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二)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
(三)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第三条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类新资源食品,须经卫生部审查批准后方可生产或者进口。未经卫生部审查批准的转基因食品不得生产或者进口,也不得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
第四条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其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第五条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不得低于对应的原有食品。
第六条转基因食品的生产企业须达到国家有关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要求。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所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
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应当保留转基因食品进(出)货记录,包括进(出)货单位、地址、数量,相关记录至少保留二年备查。
第二章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
第七条卫生部建立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
卫生部制定和颁布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规程及有关标准。
第八条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等原则。
第九条卫生部设立转基因食品专家委员会,负责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委员会由食品安全、营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卫生部根据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工作的需要,认定具备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的验证工作。
第三章申报与批准
第十一条生产或者进口转基因食品必须向卫生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批准文件;
(三)企业标准;
(四)食用安全性的保证措施;
(五)设计包装及标识样稿;
(六)与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
(七)申请单位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报告和卫生部认定的检验机构出具的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的验证报告;
(八)其他有助于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的资料。
第十二条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六)项规定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包括:
(一)转基因食品的(物种)名称;
(二)转基因食品的理化特性、用途与需要强调的功能;
(三)转基因食品可能的食品加工方式与终产品种类以及主要食物成分(包括营养和有害成分);
(四)基因修饰的目的与预期技术效果,以及对食品产品特性的预期影响;
(五)基因供体的名称、特性、食用史;载体物质的来源、特性、功能、食用史;基因插入的位点及特性;
(六)引入基因所表达产物的名称、特性、功能及含量;
(七)表达产物的已知或可疑致敏性和毒性,以及含有此种表达产物食用安全性的依据;
(八)可能产生的非期望效应(包括代谢产物的评价)。
第十三条申请进口转基因食品的除必须提交本办法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供出口国(地区)政府批准在本国(地区)生产、经营、使用的证明文件。
第十四条卫生部自受理转基因食品申请之日起六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十五条批准的转基因食品,由卫生部列入可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转基因食品品种目录。
第四章标识
第十六条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和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
转基因食品来自潜在致敏食物的,还要标注“本品转XX食物基因,对XX食物过敏者注意”。
第十七条转基因食品采用下列方式标注:
(一)定型包装的,在标签的明显位置上标注;
(二)散装的,在价签上或另行设置的告示牌上标注;
(三)转运的,在交运单上标注;
(四)进口的,在贸易合同和报关单上标注。
第十八条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应当真实、客观,不得有下列内容:
(一)明示或暗示可以治疗疾病;
(二)虚假、夸大宣传产品的作用;
(三)卫生部规定的禁止标识的其他内容。
第五章监督
第十九条卫生部对已经批准生产或者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进行重新评价:
(一)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的科学认识发生改变的;
(二)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受到质疑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重新评价的。
第二十条卫生部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经营组织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抽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抽查结果。
第二十一条卫生部认定的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检验机构须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规程及有关标准进行评价。
对出具虚假检验报告或者疏于管理难以保证检验质量的,由卫生部责令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收回认定资格。
第二十二条从事转基因食品检验、评审和监督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第二十三条转基因食品生产经营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管理,按照《食品卫生法》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