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前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一些幼儿园自发地组织开展这样的研讨会,并加入到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列当中。如今,这一活动已经成为群众自觉自发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在幼儿园和幼教意识中的普及,作为管理部门,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北京主要利用何种手段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赵保和:我们以课题为引领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八五”阶段,北京市的幼儿园开展用课题做引领实现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自始至终没有间断过。研究的课题中,不仅是北京层面的,国家级的课题就有近百个,从“八五”阶段《电化教育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转变》到“九五”阶段《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形象思维发展》,体现出我们的研究方向和视野在不断地改变和提升。此外,在这期间最重要的是我们打造了一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专业队伍,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在此后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管理部门,您是怎样来培养这专业支队伍的?
赵保和:作为管理部门,针对这支队伍我们有组织地来安排他们进一步的发展。五年前,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幼教应用信息技术的专业组织(北京学前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孔震英园长任会长。我们认为要推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干预,因此,淡化行政色彩,强调两条腿走路是我们此时的理念。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几个亮点:
首先,我们坚持组织的专业性,结合幼教的特点来开展培训与教研,强调独立开展有特色的工作。其次,坚持群众性,重在发挥群众的力量,贴近教育实践。最后,坚持学术性,强调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总结理论。
除此之外,“培训在先,设备在后”的发展路线,省去了幼教等待设备完善的时间。我们自发组织针对幼儿园的专业培训,使面向幼教的信息技术培训呈现多元化,其中“四路连评”:评论文、评课件、评课例、评博客,是我们检验培训成果、汇聚优秀资源的最佳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核心团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曾经的幼教,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并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这些都是我市幼教信息化发展的特色。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而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奠基石,它的信息化对整个教育信息化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教师们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信息素养,通俗的理解是对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信息内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素养、能力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幼儿教师朝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素质。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学前教育教学信息,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学前教育培养基地,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300~5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布在闽南、闽西和闽北等地区,为提升海峡西岸的学前教育质量做出贡献。为适应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幼儿园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培训内容从以前单一的办公化软件应用基础,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更高技能。
由于幼儿园教师多来自闽南三地,数量庞大,可以利用深度访谈、网上问卷、网下答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所需的信息,从而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随着调查研究的展开,数据资料和信息量将会急剧增大。以泉州地区为例,截止到2004年共有幼儿园604所,加上各种幼教机构,将达到700个单位,一个普通幼儿园一般师资有40人左右,这样单单泉州地区从事幼教行业的人员就有近3万人,而每个教师的数据资料包含有多方面,其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要如何合理地、高效地挖掘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培训提供指导,单靠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是无法胜任的。因此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以及所在单位的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向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现在已经在一些领域上得到成功的应用,在高层次的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不仅是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包括很多大公司、大企业也参与到这项造福未来的事业中。
在学前教育管理领域上,数据挖掘还是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将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被研究对象——幼儿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包括:
1.个人信息意识与态度,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环境建设,以及教师的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主动性。
2.个人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教师多媒体软件使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技能、知识技能与课件制作的能力。
3.个人信息素养综合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道德与安全、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困难。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从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的制订,更有助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管理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正在慢慢地被推广,主要是应用在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评价、数据分析等事务中,但总体上研究不够成熟。当前国内各大师范院校也意识到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均开设了“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Web数据挖掘与推理”、“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课程。随着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据挖掘必将在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日益关注,相信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从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学前教育领域内,由于管理人员在技术上的不足,数据挖掘的相关应用基本上是空白,更多的是利用Excel图表或SPSS等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汇总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前教育界的专家也开始注意到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并对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但对于得到的数据、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相互制约等关系,没能进行更有意义的发现、推理。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作为主体的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年轻群体,她们普遍学历不高,研究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不如中小学教师,但却是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教学对象,使得她们需要借助更多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正是最好的工具。因此,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已通过调查问卷、网络答题等方式,不断地收集、积累相关数据,构建数据库,而如何利用有效的途径,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有着长远的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
1.持续地通过问卷调查,网络答题等方式获取数据,形成“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数据库”,并结合个别访谈形式,探讨泉、莆、厦、漳、龙岩等地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
2.根据领域专家要求,将各因素分成11个挖掘问题,并利用挖掘工具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设计数据挖掘模型,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不同的挖掘问题分别采用关联规则、聚类方法进行研究;
4.探讨不合理规则,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挖掘结果进行检验;
5.挖掘结果可视化、直观化,方便用户对结果的理解。
参考文献
信息素养,通俗的理解是对信息的搜索、加工、处理,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信息内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素养、能力在网络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幼儿教师朝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素质。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学前教育教学信息,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幼儿园教育资源,合理、灵活运用多种信息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技术技能”。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学前教育培养基地,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300~500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布在闽南、闽西和闽北等地区,为提升海峡西岸的学前教育质量做出贡献。为适应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幼儿园信息技术师资培训,培训内容从以前单一的办公化软件应用基础,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更高技能。
由于幼儿园教师多来自闽南三地,数量庞大,可以利用深度访谈、网上问卷、网下答卷等多种形式收集所需的信息,从而建立起相关的数据库。随着调查研究的展开,数据资料和信息量将会急剧增大。以泉州地区为例,截止到2004年共有幼儿园604所,加上各种幼教机构,将达到700个单位,一个普通幼儿园一般师资有40人左右,这样单单泉州地区从事幼教行业的人员就有近3万人,而每个教师的数据资料包含有多方面,其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要如何合理地、高效地挖掘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培训提供指导,单靠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是无法胜任的。因此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以及所在单位的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向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现在已经在一些领域上得到成功的应用,在高层次的教育管理领域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不仅是师范院校、综合大学,包括很多大公司、大企业也参与到这项造福未来的事业中。
在学前教育管理领域上,数据挖掘还是个全新的课题。本文将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被研究对象——幼儿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息素养,包括:
1.个人信息意识与态度,包括教师的业务能力、信息环境建设,以及教师的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手段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主动性。
2.个人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包括教师多媒体软件使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技能、知识技能与课件制作的能力。
3.个人信息素养综合因素以及学习目标,包括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道德与安全、信息技术培训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困难。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分析,我们希望能从中找出影响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从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的制订,更有助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
二、教育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现状
在教育管理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正在慢慢地被推广,主要是应用在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评价、数据分析等事务中,但总体上研究不够成熟。当前国内各大师范院校也意识到数据挖掘的重要性,在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均开设了“数据挖掘”等相关课程,如南京师范大学的“Web数据挖掘与推理”、“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等课程。随着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据挖掘必将在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随着人们对这一技术的日益关注,相信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从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学前教育领域内,由于管理人员在技术上的不足,数据挖掘的相关应用基本上是空白,更多的是利用Excel图表或SPSS等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汇总分析,得出结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前教育界的专家也开始注意到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并对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调查研究,但对于得到的数据、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相互制约等关系,没能进行更有意义的发现、推理。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
在学前教育领域中,作为主体的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年轻群体,她们普遍学历不高,研究水平有限,学习能力也不如中小学教师,但却是个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教育环境、教学对象,使得她们需要借助更多高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正是最好的工具。因此,如何加强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笔者已通过调查问卷、网络答题等方式,不断地收集、积累相关数据,构建数据库,而如何利用有效的途径,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进而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有着长远的意义。
因此,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
1.持续地通过问卷调查,网络答题等方式获取数据,形成“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数据库”,并结合个别访谈形式,探讨泉、莆、厦、漳、龙岩等地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
2.根据领域专家要求,将各因素分成11个挖掘问题,并利用挖掘工具探索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设计数据挖掘模型,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不同的挖掘问题分别采用关联规则、聚类方法进行研究;
4.探讨不合理规则,利用测试数据集对挖掘结果进行检验;
5.挖掘结果可视化、直观化,方便用户对结果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安平,周期玉.Big6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构建[J].实践研究,2006,(6):730-734.
[2]戴莹.东台市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C].江苏省2005年度学前教育优秀论文,2005.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趋势,正如《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所言:技术与教育互相渗透呈现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等结构性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12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包括终端、移动数据接入、移动互联网服务和网络设备)总收入约7500亿美元;移动用户数达到64.3亿,其中3G用户14.8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7.2亿部,同比增51.6%;前摩根士丹利互联网分析师,KPCB合伙人MaryMeeker在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目前达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约80%,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关键的大多数”;2014年IDC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网民数量达5.27亿,使用率超过传统PC。《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近年来,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5905.6万人,同比增长13.8%;到2013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6720万人,同比增长13.8%;从大家耳熟能详的QQ、微信、京东、天猫,到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掌上某某”,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生活、学习、娱乐或者工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由此可见,正如吴吉义等在《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中所预言的一样:“移动互联网被视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结合体,必将成为未来人们进行移动通信和获取互联网服务的首要模式”。
二、试题作为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既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手段。作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通常以试卷形式组织、以文本如Word或PDF等方式呈现,无法实现在线应用;第二,建设学前教育类资源库时,如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信息化专项建设项目“湖南学前教师教育资源库”,试题往往以“碎片化资源”方式呈现,容易被忽略;第三,通过检索国内知名的学术库如CNKI、万方等,不难发现,以“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等相关关键词的研究非常少;第四,通过知名搜索引擎如百度、Bing等搜索发现,结构化、系统性的学前教育类题库几乎空白,优质试题资源的流通、共享非常困难;第五,通过搜索苹果AppStore和谷歌应用商店,没有相关应用。郭文斌等人通过进入CNKI检索主题为“学前教育”自2003至2013年的所有文献,对3833篇有效文献关键词做出的统计与分析表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围绕宏观政策和政府职能展开,对于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的研究则较少”。
三、因此,从移动互联网的视角来做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研究,探索模拟题库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具有研究理念的先进性和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其一,从微观层面、结合技术手段、跨学科着手学前教育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其二,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需求引导、应用驱动”,有利于知识发掘与传播。其三,基于开源平台,以开放、兼容的思想来做APP开发,成本小、可持续改进、可持续研究,切实、可操作。其四,选择学前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蓝本,通过信息标准化及资源建模等手段加工资源,并将其以模拟试题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训练、考察、考核各个章节、知识点与技能点,通过案例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后台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用户行为,并试图摸索出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结构、系统及应用上的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25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165
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将世界文明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农业、工业、电子信息化。在第一二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方式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世界的改变,而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必须转变已有的学习方式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教育信息化是此阶段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教育领域正悄然发生的变革,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变革、融合与创新的精神。而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微课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当前,幼儿园正需要通过利用微课这一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来强化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具有时间简短、内容精细和资源容量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等特点。
二、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和时代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涵盖对新的信息和技能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内化的各项能力。微课的拍摄和录制过程使用了多种软件和工具,丰富和拓宽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知识内容加深理解,能促进幼儿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弥补自身的不足。此外微课运用在何时何活动都需要很好的设计和规划,这提高了幼儿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及活动整合能力。微课无疑是一次新潮的思想改革,其在幼儿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待于幼儿教师更多的重视和积累。
1.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紧跟时代步伐
微课的主体是微视频,而制作微视频需要掌握的技能有PPT演示、手机或其他数码设备的拍摄,以及后期制作时录屏软件的使用等,拍摄时灯光的设计、构图的选取声音的调试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自己解决。幼儿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对于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她们很容易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快速且熟练地掌握,年长些的幼儿教师也可借助制作微课的机会接触和学习到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技术。
2.提高教研能力,壮大幼儿教师科研队伍
目前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水平较低,许多一线的幼儿教师学历不高。有调查数据显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第一学历以初中和高中为主,初中学历占62.48%,中专和高中学历占28.14%,仅有9.38%是大专学历。另外科研的门槛太高,且程序相对繁杂,很多幼儿教师不写论文或论文质量低,而制作微课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发现身边小问题―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解决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的微研究让每位一线幼儿教师都能参与到教学研究中,从而壮大了幼师的科研队伍。
3.促进自主学习帮助幼儿教师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微课是以某个重点、难点或某个环节设计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无法在活动中用简单语言描述而需借助视频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让幼儿通过视觉感官直接感受的活动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备教材、备孩子”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使教师加深了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层次地思考教学目标和内容。因此,在选材和确定微课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随之产生,他们要通过书籍、网络和各个渠道去更新观念、理解新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三、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微课资源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
1.幼儿园微课资源少、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虽然网上微课资源很多,但幼儿园微课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并且这仅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幼儿教师对微课制作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专业性不够强,不知该如何选择微课以及如何让微课融入幼儿园各类活动中。
2.幼儿园微课资源缺乏系统性
网络上现有的幼儿园微课资源十分散乱,没有根据幼儿园五大领域和各年龄层进行整合分类,缺乏系统性。
3.微课知识在幼儿教师中的普及性低
虽然近几年微课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大部分幼儿教师来说,微课还是个较陌生的词汇即使有所耳闻,也只是对微课的表面认识,制作要领、运用方式都还不了解。
四、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笔者根据专家学者关于微课发展的问题研究,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微课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规划地区幼儿园微课资源的开发
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学前教育专家共同确定各年龄段和五大领域参考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幼儿园和教师系统且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11-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2
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两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学前教育信息化起步之始,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现状是什么?二是国外有哪些先进思想和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稳定而庞大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学术群体中,苏姗・霍兰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 苏姗・霍兰德其人及其对幼儿教育技术的贡献
苏姗・霍兰德(Susan W.Haugland)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专家,也是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于1979年至1999年期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Southeast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儿童发展中心工作,是该校名誉退休教授,现分别为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College of Denver)和大都会州立大学(Metropolitan StateUniversity)的早期幼儿教育系教授。1992年,霍兰德开始负责发展性软件和网站的评定(Developmental Software and WebSite Awards),1999年开始担任KIDS&Computers公司的总裁。
霍兰德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事幼儿教育技术研究以来,论著等身且被广泛收录和引用。她的个人介绍也被收录进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Executives andProfessionals、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等书籍、年鉴。她对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在美国,尽管教育技术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发展迅速,但在早期教育领域发展也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者、教师和家长担心技术对于幼儿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霍兰德就是这早期开拓者的代表性人物。她于1985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发起了KIDS计划(KidsInteracting with Developmental Software),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霍兰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的潜在好处,她的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建立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这与全教协会(NAEYC)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对美国早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研究
软件作为信息载体在计算机用于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幼儿软件却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不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霍兰德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研究工作,并将之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点。她1985年主持制定的Haugland/Shade幼儿软件评价量表自以来,经过不断地完善修订已经得到全教协会的认可,并成为全美权威幼儿软件评价标准。从1990年开始,全教协会吸收了Haugland/Shade量表,从1993年开始在每年的年会上都开设专门分会场,并将其定为NAEYC年会的技术特色专场。1997年,霍兰德在KIDS计划基础上创建KIDS&Computers公司,开始将幼儿教育软件评价进行商业化运作。面向社会提供教师培训、咨询、软件和网站的评价等服务。KIDS&Computers公司作为第三方幼儿教育软件评估机构,以其专业性和职业操守在全儿软件评价领域享有盛誉。其每年推荐的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以及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对全儿软件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二 苏姗・霍兰德的技术观
长期的幼儿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霍兰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具体包括技术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1 本体论:技术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育学者,霍兰德并没有专门讨论过技术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她关于技术本质的认识渗透于其众多相关论述之中。霍兰德所指的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站、幼儿教育软件等。霍兰德认为,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技术有时如同黑板和粉笔,为幼儿学习提供信息,幼儿从技术中获取知识(Learn fromtechnology),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有时技术在“信息收集、全球性的交流、学习成就的展示、互动性活动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机会”。技术的“支架”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以使其不断建立认知能力和技能并掌握难度较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作为幼儿学习的资源、环境和伙伴而存在(learn withtechnology),是幼儿的认知工具。
2 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
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持负性观点的居多。霍兰德作为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者,她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充满乐观,但同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她认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霍兰德接受之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计算机在取代其他幼儿活动和幼儿的基本生活经验,剥夺儿童的童年、提供非现实世界图景、增强社会孤立性、降低幼儿情感意识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危险。另一方面,霍兰德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儿童应该有机会早点在生活中适应技术”、“我们几乎没有选择,计算机已经摆在那里,而且会更加普及”。信息技术在应用得当的情况下,也许是在促进幼儿发展上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为强大的工具。信息技术在促进幼儿更为主动的学习、更为独立的学习、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增强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另外,霍兰德非常看好网络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认为网络在“信息收集、研究、虚拟野外考察、全球交互与分享、发表成果、增强动机等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不可替代的学习机会。”
3 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霍兰德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所以其技术观的核心就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取向问题。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出现的种种问题源于幼教工作者两种错误倾向:技术工具主义和技术万能论。前者仅仅将技术看作一种工具,以传统的方式使用技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教学游戏。后者将技术的优势无限扩大,无条件地将其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百宝箱”。为此,霍兰德引入了“发展适宜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取向。她认为幼儿在体质、情感认知上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需求,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才会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受益”,包括:“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更多不同的知觉和概念的学习模式,较少的精神乏味性学习任务,学习的思考速度提高,更适合幼儿个体的学习,更多独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帮助以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 苏姗・霍兰德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
相比计算机硬件,软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更具有决定性。如何选择与评价幼儿教育软件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也是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全教协会(NAEYC)在1990年开始吸收了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并从1993年开始在NAEYC年会中设立专门会场对教师进行Haugland/Shade评价标准使用培训,标志着霍兰德在全儿教育软件评价领域的领军地位。
1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幼儿教育软件也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在霍兰德的早期调查中发现,市场上90%的幼儿教育软件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训练-练习”(drill-practice)软件,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霍兰德还曾专门对这些非发展性的幼儿软件和发展性的幼儿软件教育效果进行过对比试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市场上占90%的非发展性软件对幼儿的认知、自尊等关键领域影响不明显,甚至很大程度上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软件时困惑,或根本不做任何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兰德开始关注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问题。并具体提出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1)幼儿软件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评估幼儿软件的发展适宜性,除了分类鉴别之外,还通过评估为幼儿软件设计开发提供指导方针;(2)通过制定标准,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工具,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可以增强对幼儿教育软件选择和判断的能力;(3)对管理者来说,通过适当的幼儿软件评价可以用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2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霍兰德看来,“幼儿不是小大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幼儿软件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幼儿的独特性。和任何提供给幼儿的课程资源一样,幼儿软件必须是健康发展取向的。”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根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更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全教协会1986年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思想。霍兰德根据“儿童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性软件评价”思想,并于1985年开发出第一版本Haugland/Shade量表作为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基础。霍兰德曾专门对其研制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标准和全教协会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指导方针进行了对比,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都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完善中,霍兰德将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称为“发展适宜性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是在学前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背景下提出的,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的一套理念。它是全英幼教协会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是学前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年龄适宜、个体差异适宜和文化适宜。
3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选择教育软件时,霍兰德强调应考虑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软件产品要符合学校、学区、州所认定的目标或标准;二是软件内容中即使是幼儿发起或控制的暴力也应该避免;三是发展适宜性是最根本的考虑。她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她和谢德制定的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之中。该标准始创于1985年,后经1991、1996两次修订不断得以完善。该标准从幼儿发展适应性的角度出发,从儿童、教师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十条指标。具体包括:“年龄适宜性、儿童控制、清晰的指导、可延伸的复杂性、操作的独立性、无暴力性、过程导向性、技术特征、模拟真实性和可变换性。”随着全教协会对发展适宜性概念的不断完善,霍兰德在她的软件评价中新增了“文化适宜性”,即充分考虑到语言、国别、性别、文化、家庭等因素,新增了反偏见(anti-prejiudice)作为评价内容。文化适宜性的增加使得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更加公平全面,还为其评价思想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4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方法
霍兰德曾经运用其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对众多幼儿教育软件进行评价。从她对其软件评价标准的描述和实际进行的软件评价来看,霍兰德对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指标体系评价法。她的十条指标根据各自定性特点的描述,对被评价幼儿软件采用0、0.5、1计分。总分达到7.0分的被视为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否则为非发展适宜性的。在依据指标定量评价的同时,还有专门的栏目对软件进行简短的描述和评论。通过这些定性评价,“我们经常为软件设计者就软件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这种以定量为主,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霍兰德软件评价方法的显著特点。另外,为了促进自身软件评价研究的发展,霍兰德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软件评价,“这些评价很多是基于教室中早期儿童利用软件的实际反应。”
5 霍兰德关于其他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研究
教师选择幼儿软件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一些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推荐来选择;二是采用某种评价系统自己来进行评价选择。无论采取哪条路径,教师选择采用某一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是第一步。尽管霍兰德研制出了Haugland/Shade评价系统,但为了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依据和指导,霍兰德专门对多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
首先就利用软件评价系统来选择幼儿软件,霍兰德进行了中肯地表述。她告诫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软件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无需预览软件。这为教师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也同时存在两大局限;首先,不存在包打天下的软件评价系统,所以事实上有不少很不错的软件并没有通过评价系统的评价脱颖而出;其次,评价系统的评价和这些评价变得被公众可用之间具有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的时间取决于软件评价系统本身。霍兰德指出,当教师选择软件评价系统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所选择的评价系统符合他们自身的教学哲学取向。通过调查,霍兰德在众多的幼儿软件评价系统中遴选出了7款幼儿软件评价系统,并着重分析了这7款评价系统的教学哲学取向、适用年龄段、各自不同的优点。这项研究成果成为教师选择评价系统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四 苏姗・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教育资源,虽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如何用好才是关键。在霍兰德看来,“计算机活动越来越趋向与所有课程的整合”。“只有当计算机融入课程时,儿童才能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言语技能、问题解决等方面获得发展。”所以霍兰德的不少研究围绕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其整合思想。
1 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为确保幼儿园教室中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霍兰德提出了五个关键因素:“计算机摆放的位置、软件选择、教师指导、支持活动和教师培训。”
在幼儿园课程学习中,计算机方便易得是前提。所以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至关重要。霍兰德反对幼儿园惯用的成立计算机室或技术实验室的做法。她认为这些做法使得幼儿不能随时根据需要接触计算机,而且很难与课程活动有效衔接。她主张在教室中设立“计算机中心”,在具体摆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视角等因素,以使所有幼儿都能看得见,并易于获取。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软件。霍兰德强调教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软件,一定要保证是发展适宜性的。鉴于目前市场上此类软件仅占20%份额,幼儿教师在选择软件时往往遇到困难。霍兰德还为教师选择发展适宜性软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霍兰德认为,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要求幼儿都具亲身实践的机会(hands-on opportunities),教师应该鼓励但不能强迫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由于幼儿对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为此,霍兰德提出教师应建立一个有计划的轮流指导系统,并就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幼儿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霍兰德还提倡家长也应该加入到指导队伍中来,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同时霍兰德也非常强调幼儿伙伴之间的作用,“记住,计算机指导并不总是来自于成人,儿童伙伴之间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当他们互帮互学时,也增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霍兰德早期研究显示,只有当延伸活动在有效增强幼儿软件的主要教学目标时,幼儿才会获得显著发展。所以活动为丰富幼儿在教室中的计算机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持。霍兰德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保证活动对各类软件的支持作用:“一是设计特殊的活动,以丰富幼儿正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二是将计算机整合到课程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课程重点内容起支持作用的软件。”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会操作技能,建立自信,并掌握将计算机整合到他们课程中去的策略。”霍兰德吸收爱普斯坦(Epstein)的观点,提出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四个关键步骤: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工作坊的交流学习、典范和导师指导示范、后继监督。霍兰德进一步认为,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真诚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效培训的关键。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霍兰德提出教师培训应该是持续性的。
2 关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室中配备的数量
霍兰德除了专门对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进行研究外,为了提高应用的效果,霍兰德还专门就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与幼儿的比率最好能达到1:5,最大不能超过1:7。”在计算机不够的情况下,可将计算机集中起来,每个班级按月、季度或学期轮流使用。霍兰德认为,很多幼儿园将计算机平均分配,往往在一个教室中只有一台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有才能的教师也无法实现计算机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3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霍兰德明确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其课程中的失败根源在于“她们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而非是发展适宜性的”。在其众多的论著中,霍兰德反复指出技术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展适宜性,即要考虑到年龄适宜性、个体差异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在尊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他所有整合原则都以此展开。
具体活动支撑原则。在发展适宜性的指导思想下,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developmental computer experience)是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霍兰德认为,“如果幼儿的计算机经验不是发展性的,他们还不如不接触计算机。”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单靠选择出发展适宜性的软件是不够的,还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具体活动(concrtetactivity)来丰富、支撑这些软件”。换句话说,软件的发展适宜性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作为中介,才能用活、用好。霍兰德认为,具体活动是一种亲身实践的经验(hands-on experience),幼儿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在课程学习中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发现、操作和探索,并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
儿童参与性原则。霍兰德深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影响,认为在发展适宜性的课程整合中,幼儿是参与性的学习者。计算机作为教室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认知的工具,为幼儿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通过设计的具体活动,“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由幼儿负责”,“幼儿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探索构造概念与建立知识。”
易接触和有效性原则。幼儿在课程整合活动中经常需要主动操作计算机,这就决定了教室中的计算机在摆放上应该是易于幼儿接触的。霍兰德还非常重视性别差异在幼儿接触计算机时的影响,强调教师在软件选择和教学时应予以注意和提供必要指导。而要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室中的每一个幼儿对使用计算机充满自信,并且将之视为可用的学习资源”。霍兰德强调应鼓励而非强迫幼儿使用计算机,每一个幼儿在课程活动中都应该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4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不同年龄段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霍兰德认为3岁之前的幼儿通过身体(眼、耳、口、手、脚等)进行学习,计算机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所以霍兰德不赞成3岁之前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对于3岁之后的幼儿,霍兰德经过实验研究提出,教师进行整合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对于3~4岁的幼儿,应该顺应他们的意愿,在具体活动框架下由幼儿自主探索。3~4岁的幼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时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时间是关键。即使幼儿在利用计算机学习时遇到障碍或毫无预期的结果时,教师也不应该给予太多干预,而是给予一两句话的提示即可。霍兰德认为,在教师提供最小帮助的情况下,幼儿仍能成功使用计算机。为增强和扩展幼儿的计算机经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从霍兰德的上述观点看,3~4岁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显然应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对于3~4岁幼儿,4岁以后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但这取决于提供给他们的计算机经验的类型和他们接触计算机的频次。霍兰德认为,4岁以后的幼儿在他们的计算机经验方面应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该相对具体一些,可以直接指向幼儿的学习目标。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适当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组内和组间分享他们的成果。
5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思想
全教协会一直以来非常强调在早期教育中提供反偏见课程(anti-bias curriculum)的重要性。提倡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避免提供刻板性(stereotypic)的材料和活动。霍兰德认为计算机在开发和促进反偏见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指出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四个环节:第一是选择使用反偏见软件。霍兰德还专门进一步指出了反偏见软件的六个特性:多语言、国际视野、性别平等、种族差异、不同年龄能力、多元家庭风格;第二是教师应创设一种环境或活动,促进幼儿认识并肯定班级中存在的不同,帮助幼儿接受他人;第三是保证性别平等。教师应该为男孩和女孩提供接触计算机的相同机会;第四是利用计算机提升幼儿文化意识。即通过交互软件或网络,幼儿感受其他文化,消除壁垒,真正理解个体差异,并建立全球理解。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未来6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绘制了一幅清晰的“施工图”。
据了解,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实施方案将总目标进行“分解”,不仅有了“施工路线图”,而且还有3个明确的“时间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可量化目标。
《方案》规定,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初步建立起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普遍共享,并输送到全国具备网络教学条件的学校、班级,实现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使用。
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将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全国50%的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高校90%以上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开放大学100%的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
与此同时,将建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市场化的汇聚和共享机制;建成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学籍、教师和学校资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基础数据库。
《方案》要求,到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完善,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2M(兆),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4M,义务教育阶段城镇和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分别达80%以上和50%以上;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与第一阶段不同,到2017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将实现普及化,教师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普遍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学习,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基本实现“人人通”。
在此基础上,国家平台将与地方、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数字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渐趋完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动态更新,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完成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
2020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收官之年”。根据《方案》,届时将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全国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具备条件的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10M,有条件的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应不小于5M,有条件的教学点接入带宽达到4M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率先实现
中小学“三通两平台”
南县是湖南省于去年确立的15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县之一。2014年10月,南县信息化教育平台通过最终验收,在全县135个学校及教学单位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据悉,此举在湖南领先。
据南县教育局局长翦万能介绍,南县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提出的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新机制为导向,采取“服务驱动―校企合作―运营推动―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融合模式,提供给企业10年教育网络市场的经营权,由企业自主研发经营。
南县教育“三通两平台”项目建成了一个教育城域网网络中心机房、3套录播直播系统、632套“短焦投影机+电子白板+计算机+钢制讲台+推拉式黑板+视频展示台”班班通设备(200人以上的学校)、274套“大屏幕电视机+视频展示台”(200人以下的学校)、2520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同时,天闻数媒免费提供各种应用软件和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承担全县所有学校10年接入互联网费用;承担学校班班通设备的维护、更新;负责各种应用软件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新;负责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等。
天闻数媒战略与MKT部部长黄友平称,南县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验收合格只是开始。今后,天闻数媒将为每所学校培训一名信息化管理员;积极探索教育网络运营,引进并开发新的教育网络运营产品,培育教育网络产品消费习惯,通过运营支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另外,天闻数媒将利用云技术,进一步开发并运营南县教育云,推广云课堂产品;发挥公司在出版行业的图书存量资源,开发中小学生数字图书馆,在南县开展中小学生数字化阅读;同时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与南县教育局校车管理办公室合作,对全县校车的运营进行信息化管理与监控,保障校车安全。
以考评机制为导向促进应用
据了解,益阳市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意见》,做到全市“个人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推进本地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13-0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办学规模与层次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专幼师院校数量也不断地扩充,绝大部分的高专幼师院校都是由中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从原来的中专(中师、中职)升为高专(高职)。学校的办学层次改变比较容易,而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内涵建设,如何让原有的教师迅速转型适应高等教育办学要求,让新进的教师迅速适应岗位,完成角色的转换,则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研究问题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高专幼师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等,旨在回答几个问题:(1)当前高专幼师院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如何?(2)高专幼师院校老师的职业认同感如何?(3)高专幼师院校教师发展的现状如何?(4)高专幼师院校教师发展的需求如何?(5)高专幼师院校老师的信息素养怎么样?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该研究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了解高专幼师院校教师发展现状是什么,教师有什么样的发展需求,进而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建议或对策。根据研究的内容,初步设计了“教师发现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对研究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基本情况、职业认同、发展现状、发展愿景、信息素养。问卷初稿经过了部分专家审定和小规模的测试,最后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定稿。
(二)调研情况
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于2016年7月7日―7月11日期间实施。我们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任教师全体为样本,以自愿参与的形式开展。该校的专任教师(含行政兼课教师)共280人,参与问卷调查为242人,参与率达86.43%,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率达97.52%。回收问卷后使用EXCEL2013与SPS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样本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全校242个教师样本,有效样本为236个。其中女教师多(占74.15%),男教师少(占25.85%)。青年教师为主,40岁以下的教师占83.05%。学历以研究生、学位以硕士为主,占六成。教龄以10年以下的居多(其中3年以下占34.32%,3-5年占18.64%,5-10年占19.07%),20年以上占14.83%。职称方面,讲师以下占88.14%。周课时数13节以上占46.61%。近两年参加过培训情况,短期培训占77.97%,长期培训占2.97%,学历进修占6.78%,没有培训占12.29%。
三、调查结果
(一)职业认同感的调查情况
职业认同感易受到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本研究为了解教师的发展现状,先从职业认同感入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职业的满意程度,从受调查的教师情况看,“很满意”占23.31%,“基本满意”占60.59%,“不太满意”占15.68%,“很不满意”占0.42%。二是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热爱教育”占58.47%,“社会地位较高”占2.97%,“教师待遇好”占1.69%,“从小的理想”占13.56%,“实属无奈”占6.78%,其他占16.53%。三是教师职业倦怠感,“经常有”的教师占15.68%,“偶尔有”的教师占71.19%,“几乎没有”的教师占13.14%。
(二)教师发展的现状
1.发展现状满意度。从受调查的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觉得“很满意”占5.08%,“基本满意”占58.05%,“不太满意”占32.63%,“很不满意”占4.24%。在教学工作中有27.97%的教师“经常会”感到自身的不足,67.37%的教师“有时会”,4.66%的教师“很少会”。
2.发展与规划。就教师的发展与规划而言,先从总体进行调查,再深入地具体调查。对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成长的总体调查发现:“经常思考,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占58.47%,“考虑过,没有发展空间”占25.85%,“听从管理部门的安排”占9.32%,“从未思考”占0.42%,“没有成长的条件”占5.93%。
教师要发展,必须有进修的意识。对“您有学习进修的想法吗?”进行调查发现:“经常有”的教师占63.56%,“偶尔有”的教师占34.32%,“很少有”教师占2.12%。而获得培训进修的机会情况看,只有4.66%的教师会“很多”,50%的教师是“一般”,45.34%的教师机会“比较少”。通过对教师培训后的效果与变化的调查发现,思想变化与实践变化“两者都大”占35.17%,“思想变化大于实践”占18.64%,“实践变化大于思想”占5.51%,“两者都有点变化”占35.59%,“两都没有变化”占5.08%。
发展离不开日常的反思与研究,从日常教学反思的调查分析如下:只有5.08%的教师“一直这么做”教学反思记录,39.41%的教师“经常”做,54.66%的教师“偶尔”做,还有0.85%的教师“从不”做。而受调查的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过教学研究情况,“经常做”占25.85%,“偶尔做”占61.86%,“从没做过”占12.29%。
3.困难与挑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11.48%的教师认为是“专业知识陈旧老化”,7.87%的教师认为是“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支持”,18.32%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8.90%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调控能力”,8.13%的教师认为是“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和掌握”,15.48%的教师认为是“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10.97%的教师认为是“缺乏教学科研意识和方法”,3.87%的教师认为是“缺乏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14.97%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设备破旧问题”。
在做研究时,碰到的主要困难是19.70%的教师认为“缺乏理论指导”,22.35%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重”,14.07%的教师认为“缺乏科研素质和能力”,20.20%的教师认为“缺乏资金和可供参考的资料”,4.30%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意义不大”,9.77%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9.60%的教师认为有其他的原因。
遇到教学上疑难问题时,有30.69%的教师“向本教研室教师请教”,34.36%的教师“个人钻研”,31.85%的教师“向其他教师请教”,3.09%的教师“顺其自然”。
职称晋升的阻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教学任务重”占23.29%、“科研能力不足”占29.35%、“缺少激励机制”占23.29%、“学校重视不够”占11.94%、其他占12.13%。
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列如下:学校制度(占16.79%)、团队气氛(占12.75%)、自身能力(占11.49%)、进修途径(占11.36%)、职业理想(占10.98%)、工作压力(占10.48%)、教学兴趣(占9.85%)、专业挑战(占7.70%)、教师专业互动(占4.92%)、家庭环境(占3.66%)。
专业知识影响最大的因素,有21.94%的教师认为是“学科知识”,15.38%的教师认为是“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22.93%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和技术知识”,16.52%的教师认为是“课程开发及设计知识”,23.22%的教师认为是“教师个人实践经验”。
对教学能力影响最大的因素26.80%的教师认为是“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29.11%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表达及师生交往能力”,19.74%的教师认为是“教学研究能力”,13.11%的教师认为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11.24%的教师认为是“自学能力”。
(三)发展愿景
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者,每个教师都会有发展的愿景。
其一,渴望提升。“您希望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调查结果为:教育理论占17.44%、教学理念占24.44%、信息技术占15.65%、教学方法占22.21%、教学技能占20.27%。“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当前最需要提高的三种能力”,调查结果为:教学能力占18.34%、教育管理能力占14.76%、教育科研能力占25.64%、实践操作的能力占11.17%、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占17.05%、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占9.17%、交流沟通能力占3.87%。“您认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占21.77%;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占22.31%;追求职务职称的提升占11.69%;追求更高的收入占11.29%;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占14.92%;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占18.01%。
其二,通过何种活动来提升教学能力。“您希望通过参加哪些活动提高教学能力?”调查结果为:名师教学观摩占23.95%、教学经验交流占18.72%、专题教学研讨占18.72%、个别教学指导占9.65%、言语表达技巧辅导占7.21%、PPT优化设计培训占9.53%、微课制作培训占9.07%、其他占3.14%。
其三,学校能提升的机会与条件。“您希望学校提供哪些机会或条件?”调查结果为:学历提高占14.02%、创造学习化环境占6.17%、赴名校参观访问占25.07%、业务进修占22.91%、教学观摩占18.33%、其他占3.50%。
(四)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素养,通过几个调查问题,了解当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如何。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在教学工作中碰到问题,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以求解决问题。48.73%的教师选择用网络,25.42%的教师用专业书籍,21.61%的教师咨询他人,4.24%的教师选择其他方式。
通过网络获取消息时,能否迅速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所需信息的困难程度,“很困难”占0.58%,“比较困难”占14.41%,“有点困难”占50.42%,“容易”占30.51%,“很容易”占3.81%,其中六成多的教师信息获取都存在困难,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状态。
而对于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56.78%的教师能熟练运用,38.98%的教师达到一般程度,4.24%的教师不太会使用。
对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用途,调查情况如下:以聊天休闲为主占19%,以获取最新信息为主占68%,其他占13%。
对于提升教育的信息素养,培训如何开展,42.32%的教师认为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36.00%的教师认为要“精心安排培训内容”,18.53%的教师认为要“增加培训时间和次数”,3.16%的教师认为“不需培训,主张自学”。
四、基于SWOT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内部优势
1.教师职业认同感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可和接受,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结果发现,八成的教师表示对当前的职业满意,选择教师职业是因为“热爱教育”、“从小的理想”,可见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相当强,为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师个人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必要的根基。
2.教师发展需求较强。只有对自己的工作需求,有思考才有进步的空间。从调查中可知,教师对自己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思考,经常有想学习进修的想法,教学之余经常进行教学研究,比较关注自己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比较足,发展需求强烈。
3.高学历人才占主体。高专幼师院校基本都是近几年陆续升格而成,都面临着院校大发展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大量引进高学历的人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向博士研究生看齐。在调查中发现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的人才占六成,成为当下院校的人才的主体,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4.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由于教师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即以“80后”教师为主,根据人群的数字化“进化”程度,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区分为三类:数字原居民、数字移民、数字难民,可见中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数字原居民,有少量的移民,因此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天生的感知能力,技术应用掌握得比较好,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二)内部劣势
1.教师发展存在诸多困惑。虽然教师有较强的发展需求,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但自我发展的方向、途径方面还存在许多的困惑。一是没有系统地对自身发展进行规划,更没有着手制定相关的规划,只是停留在想的层次,而没有落实到行动;二是由于青年教师占主体,且有一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三是反思能力有待于加强,有近六成的教师没有反思或偶尔反思,反思深度是不够的;四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于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设备都装备到教室、办公室,没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特别是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能力,将成为教师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信息筛选能力略弱。在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时,能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而没有困难的占34.32%,即不到四成的教师有较强的信息筛选能力。在信息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服务教学、支持专业成长的信息,显得尤其重要,其将成为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突破,以适应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3.队伍结构失衡,发展任重道远。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队伍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队伍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别失衡,以女性教师占绝大多数,比例为3∶1。二是年龄结构失衡,以青年教师占八成,教龄10年以下的占七成,且中年教师较少仅占13.14%,出现了典型的教师青黄不接的局面,特别是5年后副教授职称将出现大规模的退休,情况会更严重。三是职称结构失衡,副教授以上职称不足12%,讲师以下及未定级占近五成,从侧面与年龄结构失衡相互印证。
面对诸多的结构失衡问题,教师发展的重点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调查结果上看,未来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任务艰巨,压力相当大,可谓任重道远。
(三)外部挑战
1.多校区办学困惑。从中专升格到高专,在办学规模、校园面积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存在着多校区办学的情况,而多校区办学给教师发展带了很多的不便。一是教师时间与精力的巨大耗损,二是校本培训的成本大大增加。
2.可获取的资源有限。由于办学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幼师院校归属到高职院校系列,带来了一系列的尴尬与不适,同时使得幼师院校获得的培训的机会少,形成团队合作的机会减少,通常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1-2所幼师院校,造成了可获取的资源途径大大受限。
3.学前教育行业的高要求。由于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政府对学前教育办学的要求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行业,特别是幼儿园对生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对幼师培养单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外部机遇
1.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国家及省(自治区)政府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幼专院校的发展。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从宏观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引领与指导,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从经费给予资助,为幼专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2.政府对教师发展的政策支持。为了促进教师发展,国家与省(自治区)高度重视,建立了示范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支持各高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为保障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培养教师的梯队,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培计划”、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十、百、千优秀人才”资助计划等,为高校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
五、策略与建议
(一)发挥优势,改变劣势
对于自身的优势,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利用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感与发展需求,合理地引导,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想办法加以改善,争取转化劣势。
1.善用职业认同感,尽力满足教师发展需求。教师职业认同感是难得的好条件,充分利用好教师的职业认同,合理引导,增强对学校、对部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当前教师们的具体的培训需求,如希望获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需要提高的能力等方面,根据实际的调研结果,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制定培训方式,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内外结合,尽力满足教师发展的各种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
2.合理引导高学历人才,善用技术做好教科研。学校老师主体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引导人才,以专业为基础,结合学校与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帮助教师选定教学研究的领域,确定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原居民的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无缝的结合,找准研究点,做好教育教学研究。
3.针对教师发展困惑,组织多样化培训化解。对教师的困惑进行分析归类,组织相关的培训或活动化解教师的疑惑。主要包括:一是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只是想而没有行动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培训,开展新入职教师的系列培训,对上课、听课、评课、备课进行系列化为期一年的培训学习,同时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高级职称示范课、教学名师公开课等。三是开展教学反思的教学沙龙,帮助教师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特别是有深度的反思,同时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分享并指导。四是配合学习数字化建设,对教学信息化应用进行全面的培训,同时兼顾个体的差异性,开展小班式的个性化的培训,解决小范围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如针对信息筛选能力较弱的情况,专门开展信息搜索与处理技巧的专题培训,以教师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学以致用,做好教师发展的服务工作,形式多样化解教师困惑,促进教师的发展。
4.制定相关的制度,改善突出的失衡问题。调查中发现的失衡问题想在短期内解决,就必须改革体制与机制,优化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特别是对学校发展有阻碍的问题。例如在人才招聘与引进上多侧向于男性,以减缓性别的失衡。年龄结构唯一的改变方式就是人才引进,特别是加大高层次、高职称的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年龄结构,改变职称结构失衡。对于职称结构失衡,建议做出相关的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争取在3-5年较大幅度地改变当前教师的职称结构,增加高级职称的人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下突出的失衡问题。
(二)利用机遇,迎接挑战
利用当下政府各个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抓住发展的机会,争取更多的支持,为学校与教师的发展谋福利。
1.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获取多方可用资源。充分利用当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大好发展机遇,利用学校与专业的优势,多争取国家的政策的支持,从办学经费上获得倾斜,从教师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国家支持名额,为教师“走出去”提供各种机会,同时利用好“走出去”的资源,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2.多管齐下,突破多校区教师培训困境。针对多校区办学教师培训成本大大增加的现实问题,可以借助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依托信息技术工具来较好解决。一是开通校区间的视频会议系统,可以满足较大规模的培训。二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库功能,实现培训资源的分享,利用视频点播系统实现异时的学习。三是购买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建立教师在线学习中心,让老师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课程。四是小范围的教研活动可以借助QQ群教育模式进行,打破时空局限。
3.内外结合,提升教学品质,满足行业高要求。学前教育行业对生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教师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让教师全面地提升,改善教学质量,改变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行业的需求。教师要内外兼修,提升内涵是重点,这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有前面的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应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利用好外部环境提供的各方面条件,让教师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学品质不断上升。
【参考文献】
[1]陈伟玲,翁宁娟.对中小学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3)
[2]吴庆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纪明泽,周坤亮,夏寅.新教师发展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12)
1 研究设计
高师院校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输送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合格教师。随着全国逐步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已经进入了历史日程。凯里学院目前还是以师范生为主,担负着为黔东南州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这样就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一条适合本校学生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途径。
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次问卷在设计中以《标准》为指导,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的能力和教育技术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大三、大四的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研究中还注意选择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涉及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物理教育等本科层次的师范专业,其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50%。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0份,有效率为86.6%。
2 现状分析
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灵活性的知识和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等的相关概念,有利于运用理论向实践教学的过渡,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地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在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不断学习、总结。教师是否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知识和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调查显示,凯里学院师范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
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这也是影响师范生个人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的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能够正确认识;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认识,“同意”的态度占到了84%以上;在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自己“完全不懂”或者“不太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的人数占到了48.2%;在对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调查数据中显示,有8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熟练地进行网络资源的信息检索,有76%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熟练地操作常用的办公、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软件等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总的来说,凯里学院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相应的强化。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相对集中的有以下几个。
课时不足 公共课开课周数为16周,每周两个学时,一个学期也就32个学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是大概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或者是有针对性地就某些重要的内容进行讲授,这样根本不能够系统完成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学生也很难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学生表示课时不足的占到87.6%,这就证明学生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实验设备缺乏 教育技术是建立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凯里学院属于新升本科院校,正处于建设中,目前还没建立教育技术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也少之又少。该门课程应该开设的实验课程,由于缺乏实验设备,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流于形式,进行泛泛而谈的讲授和设备操作的演示实验。学生不能够得到设备的实践,对技能的掌握也就只能是处于“空想”状态中,这样就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只有理论而没有操作的尴尬境地。即便有些实验可以开设,但是由于设备有限和老化,学生人数也相对较多,很难应付实践操作课的开设。故而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设备的需求占到94.3%,可见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已经提高很多。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凯里学院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采用的还是笔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方式只能考核到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不能对教育技术的实践技术能力进行测试。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应学生教育技术的实际能力,另外也不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促进作用,使得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3 改革建议
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潮流[2]。针对在本次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调整课时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由于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只有32个学时,授课时间太短,应该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中对课时的安排进行调整,增加到每周四个学时,使得总学时数达到64学时。只有增加课时,才能够系统地对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充分掌握教育技术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搭建学习平台 利用学校的校园网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校园网搭建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环境,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媒体素材等多媒体资源上传到平台中,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的答疑等互动。这 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
增加投入,加强建设 目前实验设备的匮乏是凯里学院实践教学中的软肋。凯里学院应该增加对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第一,建立起60人的计算机实验机房四个,这样就能够满足在校师范生学习在教学资源开发中,制作CAI多媒体课件所使用的软件,如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Edius等。第二,购买数量充足的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硬件实验设备。因为师范生对硬件设备的操作是构成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部分,而目前学校硬件设备非常缺乏,所以增加设备,加强师范生教育技术硬件操作能力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建构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它能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第四,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闭路电视系统和调频台广播系统等学校教学资源,搭建出混合式(B-Learning)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该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相应的系统和学生进行交流,形成协作式的探讨学习模式。
合理设置课程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据各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专业的特点来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应该在相应的学期开设计算机的后续课程,该课程可以根据专业来进行开设,如美术专业可以开设Photoshop,而物理、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几何画板等。这样就更好地让学生从实践入手,充分将教育技术能力整合到所学专业中去,从而体现教育技术能力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够全面反应出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由于教育技术课程的综合实践性很强,所以传统笔试的考试形式已经远远不能够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应该在最后期末考核评价中增加实验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重视实验的环节。将平时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如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相关软件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实验的完成质量,作为期末实验能力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样就能让学生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进一步让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4 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每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应该依据《标准》,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增强选择和运用各种媒体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处理教育信息资源的水平,改善教学传播的效果。让学生走出校园就是一个合格的、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让他们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教学,为中小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地方教育部门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扩大幼儿园保教人员培养渠道,开展幼儿教师的全员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
这些年来,在在职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方面,无论是幼儿园本身,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培训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继续教育幼儿教师是与小学教师一起培训,培训内容基本是小学的,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针对性就比较差,当然效果就不尽人意。还有一些幼儿园虽然有园本培训,但不规范,没有形成制度,使得很多培训形同虚设,实效性差。
一、调查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按照目标,云南省将于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城镇高度重视0―3岁婴儿教育。具体指标是:2012年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0%,2020年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95%,学前两年受教育率达到88%以上、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要实现目标,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我们在2011年4月对云南省民办、公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分层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0份,回收率93.2%。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曲靖市)35份、昆明市32份、文山州33份、西双版纳州32份、怒江州35份、昭通市33份。
二、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表1 幼儿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情况表
表2 幼儿园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效果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而且有46%的培训效果一般,甚至不好。
表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
表3表明,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参加专门的培训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其次是园本培训和自我反思。可见幼儿园第一线教师是非常看重专门培训的。
过去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主要是集中学习一些课程,而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强调在职培训,强调个人的参与。教师间合作、学校与大学合作、专业培训机构、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评定等形式越来越广泛地被认可,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一)建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我国的各级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学院等都直接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课程。这种依托“教师中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逐级的”培训模式,即一组培训者培训一群人,逐级传递一些关键信息,它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系统支持自上而下的方式。近年来,以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依托的国家级、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提高我国教师整体素养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由于覆盖面小、成本较高及组织者的关注点(培训教师还是赢利)不同,也受到不少非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将在三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因此,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各级培训网。尤其是农村,农村的特点就是资金短缺,加之教师工作繁忙,不可能经常组织外出培训。为广泛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农村幼教师资培训,可建立以县/市、乡、镇中心园为资源中心的骨干幼儿教师培训网,骨干教师既是被培训者,又是培训者。在培训时要注意下面几方面。
1.要培训目标要明确,端正培训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9.5%的幼儿教师认为参加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41.5%的幼儿教师认为培训是为了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更新;29%的幼儿教师把培训作为一种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而不仅仅是为服从学校和上级的安排,完成任务,为评职称而培训。
2.了解幼儿教师的实际需求,确定培训的内容。
表4 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表中幼儿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次是缺乏专家引领;知识结构狭窄;教学方法单一;教育观念陈旧和教研意识能力薄弱。
表5 目前幼儿教师比较欠缺的知识
目前幼儿教师比较欠缺的知识的知识是依次信息技术、多媒体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教育科研方法;对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新教材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策略。
表6 教学中最亟待提高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最亟待提高的能力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园本课程开发能力。
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目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需求和能力的培养最迫切,但也反映了幼儿教师对园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不到位。
3.选择恰当的培训的方式方法。
表7 教师培训中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调查表明幼儿教师培训中最适合的方式方法依次是:观摩教学;专题讨论;系统讲授;课题研究;读书指导。读书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但没有引起幼儿教师的高度关注。
在选择培训内容和方法时既要考虑到一线幼儿教师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学者专家的意见,由专家来引领幼儿教师发展的方向,纠正幼儿教师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二)有效开展园本培训。
园本培训在克服经费困难、解决交通不便、缓和师资紧缺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园本培训的开展可以不拘形式和规模,由幼儿园自发组织,以园为本,形成“专业对话”的良好氛围,促成教师互帮互学以至共同提高。同时,还可以仿照园本培训,发挥区域优势,开展“村本培训”“乡本培训”“县本培训”等。
由于教师专业发展是经验性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进行具体的教学、评价、观察和反思,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由“被动性进修”向“主动性、参与性进修”转变。校本在职进修以教师为本,以教师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教师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表8 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表中可以看到当前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已经深入人心,幼儿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园本培训,但有的幼儿园只开展观摩教学、课堂教学竞赛,这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幼儿园没有形成制度。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强园本培训。
1.幼儿园应加强园本培训。
园本培训是一种成本低而有效的培训。园本培训是幼师的在职教育,是利用专业领域提升幼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幼儿园可以找准切入点,通过园本培训,如组织业务自主学习、科研沙龙学习和骨干教师讲座互动等,来提高理论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师徒结对和专家名师指导等途径,提高实践教育专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岗位进行实时实地的练兵,如案例研讨式、头脑风暴式、主题辩论式等。园本培训对幼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因园施训,加强园本培训,从而促进幼师专业发展。
2.开展园本教研和科研活动。
园本教研和科研活动都是在幼儿园中,基于幼儿园,为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前者是以幼儿园为本,基于幼儿园内部,幼儿园自身实际的保教工作的实践问题,以促进幼儿园和幼师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旨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后者是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基于本园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揭示规律,进而有效地改善幼儿园保教管理质量,以幼儿园、幼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幼儿园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而开展的研究活动。
3.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
环境对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改变虽隐而微,但是却深刻久远。良好的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作为幼儿教师每天生活的场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开门办园,积极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保证幼儿园及教师群体能紧跟时代步伐,保障教师拥有个人专业发展自,使幼儿园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幼儿园集体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在这样的组织里,学习是前提,思考是基础,创造是灵魂,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下,教师不仅能勤奋地工作,而且能聪明地、有创造性地工作,从而享受工作中不断向自己的智慧、人格、智力发出挑战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鼓励教师参加幼师专业学历教育。
教师的学历水平也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幼儿教师的学历偏低,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弱,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历水平偏低。因此,高师的专业学历教育要具有形式灵活、层次多样的特点,满足各种层次幼儿教师提高学历的要求。这些学习形式不仅会增强教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水平,而且会起到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作用。
(四)积极开展园际交流,发挥示范园的作用。
可以采取园际互动和园际交流的形式来弥补“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的不足。园际交流,既可以密切教师间的关系,又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使幼儿园之间达到优势互补,扩充可利用资源。特别是我们有很多的各级示范幼儿园,它们的办学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应发挥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一般幼儿园的发展。
(五)探索“对口”服务新模式。
政府部门要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开发中的援助政策,鼓励城市条件好的幼儿园、幼儿师资培养培训单位及相关科研单位开展无偿或低酬的“对口”支援,可以是资金、设备的援助,也可以是业务指导或职业心理辅导,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我国,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以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了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课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现已使用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是覆盖全国城乡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教师网联的任务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全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教育、非学历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培训,进而大幅度提升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七)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随着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反思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于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或教训,既可以减少自己盲目探索的功夫,又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灵感顿悟和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也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因此,我们平时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以便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的素材。
2.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第一,由一名执教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第二,由执教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第三,由执教老师与其他听课老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第四,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行动研究法。
1、补齐高中学校硬件短板。一是投资1000万元,按照省级示范高中配备标准,尽快为两所高中配足配齐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二是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完成县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和操场改造完善,大力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2、抓好薄弱学校升等改造。一是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争取中省市项目支持,为全县村级小学按国颁标准配足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使全县中小学内部设施配套基本实现标准化。二是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729万元,实施师生餐厅、学生宿舍、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体育场地改造等5类项目工程,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3、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并落实省上“电子白板班班通”项目设备60套。
4、强化农村薄弱学校帮扶措施。切实加大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并将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综合工作考评之中,评选表彰一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
5、加快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进程。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标准,整改完善、查漏补缺,认真做好各种数据审核和申报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全力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二、以岗位培训为抓手,不断增强两支队伍素质
1、抓好各类师资配备。一是争取解决7所新建镇公办幼儿园师资配备问题,确保7所镇公办幼儿园今年投入使用。二是继续通过省考和人才振兴计划、免费师范生就业等途径,招聘一批短缺学科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强化教师业务培训。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专业标准,推动校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改进校长教师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岗位培训、交流培训等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年内完成国家级及省、市、县四级各类培训3500名,同时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适时外出交流学习,大力提升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执教能力。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名校长、名教师评选奖励长效机制,年内评选县名校长10名、名教师50名,推荐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并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优秀人才落实相关待遇,为真正干事创业的校长和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
4、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全县教师逐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逐人进行体检,确保全县教师身心健康。
三、以深化学校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1、建立学校班子综合研判制度。根据《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建立完善学校班子综合研判制度,通过现场查看、工作述职、民意测评、个别谈话等程序,组织开展全县学校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将研判结果纳入学校综合工作考评,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评优数模、提拔任用、交流轮岗的主要依据,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
2、建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探索县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实行校长和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推进师资均衡配备,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制定刚性激励政策,对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和轮岗交流教师实行倾斜支持政策,调动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积极性。
3、建立绩效工资分等发放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办法,按照中省规定,严格落实《县教育系统教职工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试行)》(政教发〔2009〕302号),将教师30%的绩效工资按照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由学校实行分等发放,从而规范学校财务支出结构,从机制上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4、建立学校管理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学校管理创新专项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激励全县学校争创知名学校,年内创建省级知名学校1所、市级5所、县级30所,以知名学校创建活动引领全县学校实施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内涵、提升质量水平。
四、以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1、努力深化高效课堂改革。一是实施高效课堂建设深化年活动。深化课堂改革,提升课堂核心竞争力,不拘一校一法,倡导百课争鸣,百花齐放。加强备课环节,名师引领,教研跟进,促进交流,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试点校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评选表彰高效课堂示范学校30所、优秀教师50名,编印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全面推广适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二是组建“课改专家组”,以专题讲座、名师大篷车、高效课堂论坛等形式,科学指导学校课改工作,全面促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
2、扎实开展教学资源应用。一是抓好校校通、班班通项目及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管理和应用,大力开展常规多媒体教学、电子备课实效性研究,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电教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抓好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组织远程教育设施使用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电脑制作辅导教师培训等,不断提升全县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三是抓好电化教学竞赛活动开展,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说课竞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评赛、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征评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3、不断强化质量提升措施。一是下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对小学、初中之间教学质量相互衔接与促进的研究和指导,探索实施贯穿各个年级质量形成及评价考核的新机制,切实加大教学质量检测监控和奖惩兑现的力度,尽快在义务段学校之间形成个个强内涵、校校争名优的竞争态势。二是稳步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指导两所高中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促进两所高中形成各自的管理特色、教学特色、文化特色和课程特色。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日常考核及学生管控力度,将日常检查考核结果纳入终端质量评比之中,强化质量形成过程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效益;改革高考奖惩模式,实施高一、高二、高三联动推进的激励措施,促使各个年级合力抓质量、保提升;科学优化高考备考策略,扎实搞好模拟练考、质量分析和研究指导,及时吸纳高考改革信息,切实加强与省内外质量名校的交流力度,学习借鉴外地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全力提高高考复课质量,力争实现2014年高考工作新突破。
五、以第二课堂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抓好“三爱”教育和“三节”活动,组织力量编写印发地方教材《美丽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争取省市县重视和支持,努力办好县青少年宫和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力争将其创办成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2、不断强化体育艺术教育。严格规范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并将其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充分利用学校青少年宫,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评选表彰100名优秀学生和50名优秀建设者。
3、努力改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指导学校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扎实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积极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健康讲座,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以学校骨干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幅提升职特幼教办学水平
1、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以县职教中心内涵升级为抓手,改革职教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年内完成职教招生1500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1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名,实现与2家全国职教名校联合办学,并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使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把县职教中心创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2、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特教特办,积极协调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和师资人员,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及特教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和安排,促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推动我县特殊教育迈上新台阶。
3、狠抓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奖补政策,完成省市下达的村级公办幼儿园改造建设任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城区和有条件的镇发展学前0-3岁早期教育。制定和完善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考评办法,把“启智健体”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专项督查整治,改革幼儿园教育方式,推广游戏教学、活动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全县幼儿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大力开展示范幼儿园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所省级、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及10所星级民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力争年内使我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8%上。
七、以法制教育为抓手,下势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1、强化师生法制教育。一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制教育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及法制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10学时的法制培训,提高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施教的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大力开展法制讲座、模拟法庭、法律进校园、宣传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遵规守法意识。
2、狠抓学生安全教育。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制度,以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伤害、防上当受骗等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并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指导督查学校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各类安全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3、严抓隐患排查整改。按照《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落实教职员工安全职责,实行校园安全日查、周报、月汇总制度,坚持每天开展一次校园安全检查,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中队力量,切实加大校车运行监管及城区学校上下学时段交通治理力度,全力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4、加大奖惩激励力度。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评比表彰活动,年内创建2所市级“平安校园”,评选10个校车安全运行先进单位、安全管理示范学校30所、安全管理先进个人80名。同时实行学校安全工作“黑牌”警告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失误的学校进行黑牌警告,取消其评优资格,并对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通报,进一步促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八、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