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物流认知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认知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物流认知实训总结

篇(1)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完善

篇(2)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急剧上升,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00余所,另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在相关专业开设物流课程或增设物流方向。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要求,因此为了顺应社会的需要,部分民办院校展开了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开设的课程较基础课知识更为抽象,综合性要求更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特点采用适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迎合对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为求学者提供了一个占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世界,以及选择文明方式的蓝图,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使学生逐步获得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该课程的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根据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应用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规律,课程教学应重点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整合知识的学习能力、指导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擅长实践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了“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物流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最后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创新实验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集成创新教学体系

根据“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管理类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一种模式,两个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是指以课程项目链ICDOF为综合教学模式,以教师指导教学平台、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两个平台为教学平台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在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理念指导思想下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1、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即ICDOF综合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基于项目设计的课程项目链ICDOF(如图1所示)培养模式来展开,通过项目将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其中,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链ICDOF是指信息化理念(Information Idea)——物流认知(Logistics Cognitive)——物流设计(Logistics Design)——物流运作(Logistics Operate)——认知反馈(Cognitive Feedback),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强调以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为载体,以系统观念为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集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化理念是课程构建的导向,信息共享机制贯穿整个链条;物流认知是课程项目链的理论基础,包括三大重点课程的体系与案例分析;物流设计、运作与培养目标的“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相呼应;认知反馈环节是对以上环节的总结,学生通过总结提出问题,并将反馈信息提交给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反馈连接其他环节成为一个闭环学习有机圈,是知识理论学习的升华。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ICDOF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创新项目设计与环境营造,将整个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有机、系统的结合起来,相应教学团队设计的各类项目为重要的课程教学载体。其中,信息化理念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明确发展背景与职业发展规划,营造专业职业能力修习氛围,具体项目可以设置导论性课程的概念项目;物流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项目主要有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项目,如模拟大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项目,包括物流管理集成创新设计项目。

2、物流管理教师指导教学平台。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优化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案,编制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相配套的教学指南、案例集、习题集、背景资料、教学课件,建设立体资料体系;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实时统计,作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的依据,构建外部评价与 “开放式”考核系统。

3、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计项目与职业技能项目,针对不同实践项目的目标、项目背景与来源、项目实施过程、项目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实践平台的要素进行创新。

篇(3)

以物流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物流管理专业推行双证课程、加强实训为核心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与交通行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对接。开展职业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等实训场所,重点完成括运输调度、管理业务、货物跟踪业务、采购业务、仓储业务、配送业务、搬运装卸技术如电动叉车等、物流信息处理业務、报关报检业务、办理货运业务、物流业务管理等物流专项技能实训。

例如在仓储管理专项能力培养中,根据仓储岗位流程,制定了详细的能力训练任务,具体包括能力训练任务名称、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持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和训练结果。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掌握仓储技能重点。

另外,还需要通过虚实比的方式构建仿真模拟实训项目,替代了传统枯燥的理论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在必要的情况下,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省里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获取相应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企业项目入校

篇(4)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吉林经济贸易学校骨干龙头专业,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技能大赛基地,2013年被评为省级首批示范专业。因此,学校在中央专项资金、省市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建立了吉林省首个中职物流实训中心,并于2013年正常投入使用。

在实训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们发现,以国家职业大赛标准进行建设的实训设备,是完整的工作流程作业形式,但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只有一个工作岗位,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只有三四个学生在一整条工作流水线完成操作,其他学生无法介入的现象。若是以单一的实训内容进行训练,学生参与的范围有限,一节课分组循环操作,就会极大浪费实训资源,课堂效率低。基于此,笔者学校大力开展实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着力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实训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训练质量,提升实训课堂教学效率。

一、组建团队,制定研究方案

为了课改的顺利实施,由教学校长亲自带队,由科研处、实训处、物流教研室主任组成团队,致力于理论研究、实训训练、专业教学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制定走出、观企、听讲、研磨、求实、形成的实施方案,保证研究与实施的有序进行。

二、走入企业,外出听课,开展调研

一切研究源于实践。2014年,学校物流职教集团的成立,给专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优势。根据课改方向,课改团队设计企业调研表与工作实践问答表,积极联系专业相关企业,组织召开吉林市快递企业联席会议,先后走访吉林市邮政公司、吉林市申通快递公司、天地华宇物流公司等企业,组织研究团队去企业一线进行调研,观察工作作业流程,记录工作规范与操作标准,为专业课程模式改革采集丰富资料。

在进入企业调研的同时,课改团队积极走入中、高职国家示范校,汲取先进经验。我们先后到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机械工业学校听取物流仓储作业、汽车营销、物流仓储基本技能、电子装配实训等理实一体的实训类专业课程,与授课教师深入进行有关工作过程导向课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应用等的研究探讨与交流,为学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三、校内试行,听取建议,反复研磨

走出去的同时,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团队认为实训教学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逐步开发适合中职、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物流企业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每个流程有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具有相互延续的作用,因此,我们将企业工作的形式移入实训课堂,在校内试行。研究团队在听取各方建议,反复研磨,经市教育学院职教部指导确认后,最终确定“工作流程式”的实训课堂教学模式。

四、建立“工作流程式”实训课堂教学模式

1.涵义及适用范围

(1)涵义:在实训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依据典型工作职业岗位,将工作项目和任务流程化,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微课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下,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合作性地完成项目或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情境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实训课堂教学模式。

(2)适用范围:《仓储作业实训》的实训训练、《运输作业实训》的实训训练、《物流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的实训训练。

2.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提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角度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做、考,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此达成学生从所学知识到工作实践应用的岗位工作建构。

3.模式特点

(1)典型任务流程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工作岗位实际,依照实际工作流程,学生分组分岗位进行工作流程操作与实训,使工作任务清晰、岗位职责明确、实训技能具体,利于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2)主体训练开放化。在工作流程化的实训教学下,突出学生的主体训练,依照工作流程和岗位需要,学生自主分配任务与岗位,不但依岗位工作流程操作,而且依岗位进点对点跟踪检查评价。训练全程开放、有序,教师只是做实训教学的主持者和引导者。

(3)职业能力综合化。在工作过程导向理论指引下,实训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该实训教学模式下,不但突显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在工作流程的体验中培养了学生的个人操作、监督协作、团队合作的职业能力,强化了物流人吃苦、严谨、规范、有序、服务的综合职业素养。

4.操作流程(基本环节)解读及流程图

(1)课前准备。该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将教学场地分为理论教学区和实训操作区。课前,教师根据需要进行实训场地布置、实训货物准备,并下发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提前做好实训理论和操作环节的预习与准备,初步了解本组工作任务。同时,教师需备好学生工作单、学生实训评价表。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引导文法,学法是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提出工作任务。目的是让学生由理论学习快速进入工作情境,能够清晰地明确完整的实训操作任务。由教师提出实训项目及工作任务,学生则明确此工作情境中的完整实训操作任务,并对其工作流程和技能操作有所了解。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学法是认知法。

(3)明确工作流程。由教师下发工作任务单,根据实训任务单,各组讨论岗位分工,目的是将课堂主动权交与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工作任务中每位学生的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在对组实训中,要明确监督评价组各岗位职责。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引导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4)解析工作流程。目的是向学生明确本课堂实训任务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要求及行业标准。教师针对工作流程中各岗位易出现的技术难点及协作注意事项进行提示,由学生自主探究工作流程及工作岗位实训操作要点。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演示法,学法是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5)实施工作流程。教师下发学生实训评价表,学生分组在实训作业区进行实训操作,强化操作技能。操作过程中,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单实施工作流程,同时各岗位依据实训评价表进行跟踪评价。教师随时查看每组操作,遇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当学生操作出现总体故障或秩序混乱时,需返回解析工作流程,学生到理论场地,教师进行流程解析,重新进行工作实施。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指导法,学法是分组操作法、角色转换法、合作法、竞

赛法。

(6)检查工作流程。教师贯穿整个工作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检查。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学生记录实训评价表。每项工作完成后,学生示意教师,由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项实训操作,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实训操作有效进行。当分组工作流程操作结束后,可适当进行归纳点拨,以利于下一组实训的顺利进行。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指导法,学法是自主探究法。

(7)评价工作流程。综合实训操作完成后,学生回到理论学习区,填写工作任务单上的在线问答,进一步巩固实训操作技能操作点,并总结实训评价表内容,进行自评、组评。教师针对实训过程及实训操作效果进行点评,及时渗透职业素养,使学生领悟物流操作人员肯吃苦、善精细、循规范、练技能的工作态度及精神。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引导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评价法。

(8)归纳总结。由教师进行综合实训点评,肯定学生操作,总结实训过程中操作不当现象,并对学生做进一步要求,对实训场地货物进行清扫整理及完成实训报告书。该环节应用的主要教法是归纳法,学法是总结法、整理法(见下图)。

工作流程式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5.应用效果及注意事项

(1)应用效果。该模式的应用效果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提高了实训教学的实效性。目前,物流实训中心的建立是以国家职业大赛设备标准进行建设的,是完整的工作流程作业形式。但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只有一个工作岗位,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只有三四个学生在一整条工作流水线完成操作,其他学生无法介入的情况。应用此实训教学模式后,基于教师细致的实训设计,将项目分解为任务,同一任务进行分组分岗位点对点操作与跟踪评价,有效地克服了实训课只能单一轮岗操作的问题,积极推进全员参与并完成工作任务,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训练效果。

第二,加强了实训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衔接。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将受教者培养成可就业的技能型人才,其关键是如何加强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衔接。在此模式下,依据企业工作业务流程,划分工作岗位,依岗工作,依岗管理,按工作流程操作,极大加强了实训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衔接,促进了人才培养。

第三,激发了学生认知与实操的兴趣。理论教学为实训教学的提供了知识储备,但缺乏兴趣的实训也将会让学生的认知和实操效果大打折扣。在此模式中,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创设工作情境,模拟工作岗位,考核工作流程,有效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认知与实操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兴趣。

第四,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工作过程导向指引下,通过翔实的教学设计与实训准备、实训训练,使学生在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归纳分析与评价能力、整理能力得到锻炼与养成。

第五,提升了教师实训教学的设计与管理能力。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在一步步实践中走出来的。在该次模式改革的实践中,不论在多项任务的设备、货物、资料单的准备,还是在严谨与细微的教学设计上,实训教师在课前的准备都下足了功夫。实训教学是现场教学,要求实训教师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前期走入企业、带队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工作流程与岗位要求,提高了认知与实践能力,使其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对实训中突发问题的解决及时、有效,大大提升了实训教师的驾驭课堂与管理课堂的能力。因此,每一次完整的实训教学都是授课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

篇(5)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众多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①且几乎都开设了运输管理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项目化教材难找、教师教学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广大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好的项目化教材少,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很多出版社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但是从教材质量来看,还没有真正实现教材项目化,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盲目堆砌。例如大部分教材包括水路运输、集装箱运输两章内容,其中水路运输一般都是以散件杂货班轮的形式编写的,而在当前国际集装箱运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散件杂货班轮的比例逐年降低,因此应该把传统的水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内容进行整合。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根据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把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实训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介绍运输托运中涉及的基本运费和杂费时,首先用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运输成本的构成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着运输费用的高低,然后再具体讲解每一部分的费用如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锻炼学生的运输费用核算能力。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枯燥。

1.3 实训教学难以开展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从校内实训场地来看,基本上是关于仓储和配送方面的实训室,对于运输方面的硬件投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运输方面的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实训投资主要以软件为主,其中第三方物流软件(即公路运输软件)占主要比例,而关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国际集装箱海运方面的软件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课程的正常教学效果。

另外,部分学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本集中在公路运输行业,主要是因为公路运输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数量需求比较大,企业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铁路运输行业、国际海运集装箱、航空运输等方面的校外实训很难开展。

2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措施

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主要的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1)各类企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2)物流企业运输计划、调度人员;(3)商贸企业配送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4)快递业务拓展、操作人员;(5)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6)制造企业生产计划、控制与改善人员。从以上六类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看,第(2)类和第(5)类就业岗位与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息息相关,因此,应该着重根据以上两类就业岗位来设置本课程的教学项目。

2.1 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流运输环节的业务处理能力、运输费用核算能力、运输单据和合同的制作能力。具体来说,其能力目标为:能根据实例拟制所有运输方式中的单据和合同;能准确核算所有运输方式中计费重量、运费和杂费;能准确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环节并能进行模拟操作。

2.2 设置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在选择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运输行业认知—业务流程(包括单据、合同制作)—费用核算—软件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二十三个子项目,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

运输认知:几种运输方式优劣势分析;运输市场调研。共计4学时。

铁路运输托运:铁路运输认知;合同、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共计8学时。公路运输托运:公路运输认知;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某公路运输软件操作; GPS及GIS在公路运输中的应用;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共计16学时。航空运输托运:航空运输认知;业务流程模拟;运单制作;费用核算;共计10学时。国际海运集装箱托运:水路运输认知;集装箱班轮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集装箱运费核算;集装箱班轮单据制作;进出口贸易软件操作;共计26学时。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公路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我国物流顽症”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公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成本来源。(2)图片、视频教学法。通过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将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方便学生理解。(3)情境实验教学法。在介绍运输业务流程时,一般涉及多个角色及单据的流转,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不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手工填制的单据,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模拟。②(4)软件操作实训法。对于海运集装箱运输业务,由于涉及的环节多、角色多,可以采用软件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整个业务流程。

2.4 建设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本课程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教学资源库的标准,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网络课件、教案、视频录像及图片、案例、试题试卷、文献资料等。③

通过对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利用,学生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论坛与同学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5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篇(6)

C8-4;G712

一、该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待加强

改革之前,主要围绕各种运输方式展开,重点不够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对于重点的内容掌握不透彻。而实训环节,大多数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完成,真正进入对口企业实习则很少。由于缺乏完善的实训条件,对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教材设置不够合理

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物流运输管理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大部分物流运输管理方面教材的很多编写人员,都没有在物流运输企业工作学习的经历,更没能掌握技术前沿,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运输部门实际发展情况。在教材编写的方式上,多是几人分章节编著,教材系统性不强,大多知识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与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

3.实训环节薄弱

实训环节应该要求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岗位技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流程以及各岗位的主要职责等。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与技能训练,以及顶岗实习,掌握应具备的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各种原因,这门课程的实训环节比较薄弱。从历届毕业生求职及工作情况来看,企业普遍抱怨实习学生技能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操作。

4.缺乏现代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仍然以期末考试为主,比较单一,无法真实的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会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学习的状况。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就会感到实践能力方面的缺乏。

二、本教学改革的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了物流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并将相关要求融入课程,将《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符合运输管理认知逻辑的、以各种运输方式为主线的、以“业务流程――货运单证――运输成本”为关键要素的运输管理教学内容。以构建适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从事物流运输企业相关流程及其相应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本项目改革的主要特色

1.课程内容整合后再分割,进行模块化重组

本课程设计时,把《运输管理》、《运输信息系统》、《快递业务》等课程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将教学任务进行重组,根据行业特色、市场细分方向等,将课程分为运输认知、运输方式、运输管理三个大的项目;再将运输管理细分为运输单据、运输费用、运输线路规划及快递业务三个子项目,把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细分,既增强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又避免了上课内容的重复。

2.引入案例背景,设置工作任务,采用情景教学

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工作任务,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下发工作任务,营造工作情景,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主动学习,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时刻用职业人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

3.以过程化考核主导考核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本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项目,共六次考核。考核由作业、方案、报告、实操等不同方式组成,切合教学内容实际情况,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四、本改革的主要工作思路

1.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关于运输管理的理论知识点较多,但结合具体工作岗位来看,较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其实用性并不强,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运输型物流企业岗位设置的具体要求,结合其工作内容,有增有删,合理安排本专业学生运输部分的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培养更适用的运输型物流人才。

2.构建实践体系、改善实训条件

与仓储“点”工作所不同,运输有很多“线”上作业。而普通学校的实训条件是很难设置“线”上作业的实训场景的。正因如此,其他院校及我们以往的运输管理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显得过于枯燥,缺乏实用性。所以此次改革,我们应根据岗位需求,结合自身实际,设计课内实践内容,联系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或案例支持,改善实训条件。

3.编订校本教材

如前述,市场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涵盖面广、内容多且冗杂,而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不强。因此,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决定根据我们教学改革的需要,编订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作业模块》教学的需要。

4.改革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项目,其中项目三又细分为四个子项目,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较强,授课方式差别也较大。因此,我们将为每个项目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变期末考试为过程性考核,以切合本课程教学实际,满足教学需要。

五、课程改革主要任务与内容

1.精准定位对应岗位

物流行业从业门槛低、就业面广,造就市场上出现一大批“伪物流”公司。我们应该对物流行业的岗位设置作调研分析,找出真正与物流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再根据岗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筛选教学内容。

2. 选择教学内容

选定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特定岗位,分析其岗位需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合理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岗对接。同时根据中级物流师考试要求,合理增删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衔接。

3.编订校本教材

根据对应岗位需求筛选教学内容后,我们团队应将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编订适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校本教材。

4.完善案例库

以本次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之前课程案例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库。

五、总结与改进

评估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比分析项目改革的成效,总结实施项目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项目改革方案。

篇(7)

二、现代物流课程教学的特点

学生在现代物流课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要积极培育其想象力,特别是要着重对于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实训教学的过程是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认知过程,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本质,对于实验现象的认识,同样是“学而不思则罔”,要学会理智地看待世界,更加理性的去认知,要有自己的思想,不满足现象的观察,要学好积极地思索和探求。

1.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现代物流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和总结,结合实训设备的操作演示,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物流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物流过程控制方法的掌握,使理论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社会实践。

2.重视团队协作和沟通现代物流实训教学是一种参与型的学习方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时展的需要。要经过小组的合作思维,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这一过程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比如用幻灯课件演示制造性企业生产工艺物流流程,运输工具,立体仓库、货架等等)、观后感(以所看的现场或节目为案例),读后感(以阅读方案材料为案例),体会(以挂图设计为案例),还有讨论等方式,能够为实训课程的开展提供充分的辅助。4.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教学必须注意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考

核标准应明确、具体。众所周知,戴明循环是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整个质量管理过程需要经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测(Check)、行动(Action)四个阶段,简称PDCA循环。这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从而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教学方法质量管理是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种双向的劳动交流,把知识和能力内化于学生,把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内化于教师的特殊劳动过程。在PDCA循环中的十五个要素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在整个现代物流教学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现代物流教学的创新关键是物流实训课程

目前我校在物流实践教学的组织中,具体教学实施关键为四点,首先转变传统实训教学观念;其次了解我校现有实训情况;然后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最后强化反馈考核机制。

1.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新理念

在物流仓储与配送等实践性课程中,我们转变理念,从“教师授课”支点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支点转变,突出技能性、操作性、实用性。我校在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培养层次,并根据以上所述我校物流实训室设备的现有条件,开发了仓储与配送等课程的实训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做到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北京工贸技师学院物流实训室设备配置现状

(1)信息管理实训室提供供应链管理软件、物流综合作业实训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实训软件、报关、报检、货代和国际物流综合软件的模拟仿真操作。(2)仓储与配送实训室条码生成实训、条码识读实训、RFID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实训、叉车库区装卸搬运设备的存储、展示与演练,立体库区出入库流程操作、流利货架电子标签拣选实训等业务。

3.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

(1)备学生,重视学生差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多数同学存在自卑心理。要相信和鼓励学生能够做好实训,有能力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展现他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能够促进师生更好的配合。(2)备内容,重视教学内容和流程在进入实训室之前,课程小组成员要认真讨论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材,这是实训教学的纲领。首先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从实训设备出发,比如要进行条码的设计和打印,需要先学习条码设计软件和条码打印机设备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其次合理设计课堂内容要从优化操作流程入手,比如,装卸与搬运实训中,除了要介绍叉车、物料盒、托盘及货架的特性及使用方法,还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装卸搬运接力赛,指定摆放位置,规定动作步骤,以时间短质量高取胜。让学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意识。(3)备教法,使用合理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以及示范法等。比如使用角色体验法让学生穿上仓库管理员的衣服,来到实训室仓储区进行出入库的操作,让学生完全熟悉仓库的工作流程,真切体验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内容。培养学生职业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职业素养,对物流岗位更加熟悉和热爱。

4.强化反馈考核机制

一般将参与实训的学生分为3组(一个班级人数为30人),由三名小组长辅助任课老师组织教学。在每一小组完成相应的任务后再进行互换。首先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围绕本次课的任务、目标进行知识准备;然后三组同学分别进入相应的场地进行操作(操作时首先教师认真规范演示操作流程;使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通过不断地轮换操作都能规范、熟练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最后是课堂总结,填写实训报告。其中有三个关键步骤需要注意:(1)撰写实训报告在实训完毕后,学生应按照报告填写规范撰写实训报告,包括实训内容,实训设备,技术要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能够在撰写过程中回顾操作重点,加深学习印象,加强知识掌握。并使其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2)期末抽签考核实训课多为考查课,事先制作考核计划,对每一项考核项目设置相应的评分标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名考生的考核项目,按流程操作,各自评分,做到公平合理。(3)综合考生表现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不要求所有人尽善尽美,根据平时练习努力程度,相应的增加分数,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引导和启发比苛刻的制度与考核更易得到共鸣,使学生更加投入的学习,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8)

1.1教学难度较大

一方面,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物流机械设备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包装设备、集装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运输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选用和配置等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点多且跨越度较大,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与机械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高校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系多为管理类、商学院类(参见表1),且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失力学、制图基础、机械原理等前设课程的基础,兼之欠缺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进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1.2校内实训条件有限

基于前述情况,《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结合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或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然而物流机械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速度很快,一所高校往往无法同时具备各式各样的设备作实训之用,同时建设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购置成本花费不菲,使在校内开展实训条件受限(参见图1)。

1.3校外实习安排困难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验证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参见表2)。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的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单个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种类有限,导致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形成一定干扰,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面临诸多困难。

2.《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改变

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开始讲授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适当为学生补充部分识图和机械基础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物流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通过就地取材、网络收集、与设备厂商联系等手段逐步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更新。

2.2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笔者从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归纳凝练出若干案例,如邮政快递企业邮件处理流水线设计、制药企业成品仓库设备系统设计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践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愿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由教师设置任务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分工,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关键信息提炼、解决方案设计及整合工作,最后撰写书面报告并形成PPT,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打分,以此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强化各种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内容。在场地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物流机械设备模拟操作实训软件和仿真教学,在模拟实训和仿真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篇(9)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从物流数据的自动识别与采集技术到对物流运输与配送的自动跟踪与定位技术;从企业资源计划的优化技术到各企业间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从自动化系统到各种物流管理系统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和物流经营的方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通过实践操作和应用,从而达到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应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特点、参照助理物流师、信息技术处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

一、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随着专业“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课程组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资源,全方位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工作,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教材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据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过程,分析、归纳出所需要的岗位流程及岗位能力。根据岗位流程对应的任务,将课程的内容分为物流数据收集、物流数据追踪、物流数据交换和物流数据存储四大模块,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模块组合,并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分别了解模块的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课程模块

三、在课程实施设计中以“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

推进“职业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和实践“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职业情境、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以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以任务为驱动,结合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情境,通过小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应用,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适应本课程以真实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案例教学法

课程设计在基础部分采用了综合案例,教学中,对于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等,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由教师提供真实企业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案情,开展讨论。

(2)小组工作法

根据信息系统操作内容,如SCM知识,由教师提供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如调研、协同完成模拟软件操作。学生分组后,进行任务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步骤完成任务,最后由师生共同进行判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法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现场教学法

以校内实训室,开展条码技术、RFID技术的制作、扫描识读教学,以企业实训基地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仓库布局规划、入库扫描、无线手持终端的适应,仓储配送、运输管理系统等任务的教学。

(4)综合练习法

综合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练习,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实践课中占重要地位。综合练习主要应用于应用部分的综合实训内容。

五、完善“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可以通过一周的企业认知实习为导入,结合信息化职业岗位到物流企业参观岗位员工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实训教学设计环节,通过校内实训室模拟软件的强化操作练习,强化学生对物流信息化流程体系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能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实训教学设计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物流信息技术与管理》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专项工作而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按照职业能力递进规律,确定每个物流业务中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核心能力、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形成“物流操作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一体化运营能力”三层次能力目标的递进式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初建.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10).

篇(10)

[中图分类号]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57-02

1 引 言

我国早在2010年7月29日就正式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六章“职业教育”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学生应在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们从历年毕业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和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来看,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等等。基于此,对于承担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我们在校内只有通过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并对接物流企业岗位,以企业岗位需求并依据职业标准开发设计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在综合实训室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努力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的合格毕业生。

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按企业标准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该基地主要由建筑面积近312平方米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其场地布局如图所示)和400多平方米的物流管理实训室组成。该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各项功能。在实验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模拟物流企业中各岗位角色,使学生掌握物流各环节的基本操作,熟悉物流信息管理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物流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2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为此,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同类或相近专业的职业院校和从事流通与服务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法人单位,组建了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我们充分利用集团资源,组建了由物流企业负责人、核心岗位责任人、物流领域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建委”的有力指导下,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等制定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物流企业认知实训、专业核心课程校内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实践课、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四部分,具体情况如表1~表3所示。

3 基于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通过对毕业生参加工作的物流企业,结合职教集团中的物流企业,当前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物流企业主要从事的工作有: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货运和物流市场开发7个方面,其具体工作岗位见表4。

根据对物流企业用人部门主管、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建议和要求,我们总结并分析得出:要想使毕业生毕业时能做到零距离上岗,就必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扎实的实验实训提升专业技能,练就符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的本领。因此,在物流校内实训基地内分设了物流信息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采购模拟谈判实训室、普通仓储实训区、流通加工实训区、电子标签拣货区、理货区、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实训区9大实验实训室(区)。并开发出相应的实践课程,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实训的要求。

4 基于物流生产作业流程要求的实践课程开发

当前很多高职学院重项目申报,轻实训基地建设,如何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开发单元实验实训模块再将各单元实验实训模块按照物流企业业务作业流程要求开发实践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物流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四类。下面以供应物流的业务流程为核心,主要开发模拟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同时通过简单的加工,模拟生产物流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中主要环节与活动,熟悉第三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具体运作、管理,理解商流、实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关系,同时了解企业(生产)物流的过程。

供应物流由原材料采购、运输、入库、库存管理、配送5个主要流程组成,其生产流程为:制造商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供应商送货到制造商指定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收货并进行各种库内作业(上架、移库等)配送中心进行库存管理制造商根据生产需求向配送中心下达原材料需求指令配送中心向生产线进行配送。为此根据供应物流生产作业流程可以开发出请购单制作、订单有效性分析、合并订单、采购申请、收货验货、储位分配、组托(RF组托)、上架(RF上架)、订单处理、拣货(包括托盘货架拣货、大地货位拣货、轻型货架拣货、电子标签拣选拣货等拣货模式)、看板生产、打包、配送、条码/RFID及单证制作等各种单元实验实训项目。这些单元实验实训项目可以作为相应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类各种综合实训,满足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学生毕业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以及社会培训与鉴定等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物流行业;高职物流;实训

1.引言

随着全国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很多高职院校不惜投入几十万甚至成百上千万建设物流实验实训室,但是,很多花了大成本建设的物流实训室成了摆设。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物流业务的实际流程,更谈不上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从行业需求出发,开展高职物流实训体系的相关研究,对于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与素质,推动其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物流行业对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现在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大体上可以分为操作应用型、管理型和战略型等三钟。不同层次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

操作应用型人才主要是能够在物流的各个岗位上做出具体工作的人才,具体的操作包括仓储,配送,包装、信息处理等等。

管理型物流人才主要是在日常的物流作业中能够起到计划与指挥控制的人,这样的人才一般都是物流部的经理或者某些主管。管理型物流人才应该具备更加完善的物流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具备更多的信息应用水平,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对于外语的掌握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战略型物流人才主要是负责企业宏观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的研究、企业管理软件的研究和开发、为企业做出物流规划和改进措施的研究型人才。

调查结果表明:物流的高职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都是从事操作型的工作,3~5年后,其中一些坚持下来,能力突出的就会升任作业层主管,5~10年后还可能升任物流中层主管,10~20年就可以升任物流中心主管。所以我们在做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培养的时候,不光要重视技能的操作,还要融入到一部分知识的外延,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指明方向,才能在这样的一个层次上与本科生还有研究生去竞争。

3.高职院校物流实训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必要的实训基础设施设备

受限于资金以及场地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仅仅购买一些软件让学生进行操作,对于硬件方面的操作基本上比较困难。于是相应的物流实训教材也就无法从一个体系来编写。另外对于实训教师来说,物流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对于物流的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授课效果也并不好。

3.2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合理

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要求,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环节:课内实训、校内集中实训和校外的实训。

首先是课内实训。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课内实训主要通过教师播放视频、课堂进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学生得到的只是视觉的认识,缺少了实际的动手操作。其次是校内集中实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所以校内的集中实训很大程度上都是买一些物流软件进行模拟实训。第三是校外的实训。这个环节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感官认识,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效果并不会十分明显。因此,很多的认知实习最终都流于形式了,紧紧是学生参观一下。

3.3 物流实践教学的监管有待提高

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除了有一套实训方案以外,还需要有对实践教学的监管,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的效果进行评价。但实际中,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配备了相应的监督管理人员,但是某些原因致使实践教学的监管往往不如理论教学的监督到位,所以就这个过程就流于形式了,使学生的实训也不能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效果也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面向行业需求的高职物流实训体系建设的建议

对于高职的物流实训体系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利用学校资源的基本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合作的定向培养、企业参与的非定向培养等方式。

4.1 充分利用学校资料

这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相应的实训设备设施,加大物流实训中心或者实训室的建设。在一定的软硬件的基础上,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去实施实训。

4.2 大力推行定向培养模式

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由学校和企业一起培养学生,等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定向的企业工作。这种形式培养的学生更有针对性,企业也可以直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进行技能培养,学生毕业直接上岗,不需要再经过企业的培训,节省了很多的中间环节和费用。

4.3发展企业参与的非定向培养模式

企业参与的非定向培养,是由学校定期请企业的管理层来给学生和老师做讲座,讲解企业现阶段对于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技能及素质,以及日后提升应该具备的素质。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在学校应该掌握的技能。因为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做基础项目实训的时候就会更有目标性。

5.结束语

物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物流实训体系建设是一个关键环节。要以物流实践为基础,以先进标准的物流流程为重点,以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专业设备及完整的物流实训模拟环境为核心,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特点、适合教学实训而又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训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