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慧课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7 04:58: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课堂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课堂论文

篇(1)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一些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的想法正确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对于回答问题同学的语言混乱也表现出厌烦,这样就更影响学生的表达。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例如,在进行《负荆请罪》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等到每组都表演完之后再提出问题,此时学生必然会有较强的兴趣,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再予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采用交互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导入,触发想象

老师在上课期间应该要注重带动学生的想象力,这对于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带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呢?最常见的一种是利用多媒体,多媒体能够非常直观地将事物表现出来,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例如,在进行《太阳是大家的》教学时,由于这是一首儿童诗,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进行创作。在诗中,作者将太阳比喻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她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一样。“太阳是大家的”代表的含义是世界是和平的,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和善良的对待,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快乐和温暖中成长,世界永远处于和谐中,永远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篇(2)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生活味和哲学味。然而,要让课堂洋溢着生活味相对容易些,而充满着哲学味却并非易事。因此,很有必要对《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充满哲学味进行探索。

一、让课堂充满理性思辨的魅力

普通人对哲学家所大惑不解的那些问题往往终生不疑,甚至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它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哲学的问题就深深地蕴涵在日常生活中,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使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性思维罢了。

哲学的土壤,尤其是“辩证法”,孕育的是人的思维方法,敢于否定自己的、客观的、不拘泥于任何束缚的思维方法。研究哲学的人受过这种逻辑思维的训练之后,长于推理及判断,不容易自相矛盾。哲学家大都具有整体而根本的立场,在提出观点时,也明白自己的预设及限制,总是温和而有商榷的余地。我们常不可避免地要从哲学意义上对“人”进行思辨。尽管有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说法在先,但是“如果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

有个故事,说是一个瞎子在森林里迷了路,摸来摸去却怎么也找不着方向。后来,他一不小心被什么东西绊了一跤。这时他听到地上有人骂到:“谁踢我了?”原来绊着他的是一个瘸子。两个人于是坐到地上聊了起来,瞎子说自己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方向,两人彼此诉了很长时间的苦。后来瞎子灵光一闪说:“我把你背在背上,你为我指明方向,我来行走,不就能走出去了吗?”两人一拍即合。故事中说的瞎子即指理性,而瘸子即直觉。同样,日常工作中,它们缺一不可,我们只有合理地使用二者才能取得成功。毕业论文,“三思”。这种理性的思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舒展着师生的心灵。

二、重视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哲学是一门特具思辨性的学科。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立场观点的教育外,还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属性,从广泛的社会实践中,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个性中找到共性,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身边的人、事,我们的社会、国家,我们的思想,大到宏观天体、小到微观世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着。因此,我们看事物的时候应该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在运动、联系、矛盾中去考察和分析事物。毕业论文,“三思”。《生活与哲学》教材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构成章节内容的基本框架,而哲学思维方式则是隐涵于教材中的一种思路。如果教师机械地分成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形成,就会造成学生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理解上的分离。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是把知识、观点、方法串连起来的一条暗线,没有这条线,教学结构就缺少内在联系,不能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生活与哲学》课程是一个前后连贯、互相渗透,包括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人生观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用哲学的思维来备课,通盘考虑,准确地把握各部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每一部分都看作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哲学是一种对各种思想和认识的贯通和超越的思想,是“智慧之学”,是追求真、善、美的学说,是人类精神的灵光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毕业论文,“三思”。要在求“是”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重视对他们性情的陶冶,重视人格与个性的教育,重视对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重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倡导,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这才是我们要给学生的最最重要的东西。

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哲学注重思辨,思辨需要时间与空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教师往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大量的提问,使得课堂热闹非凡却失去应有的思考时间。教学提问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一节优秀的《生活与哲学》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第一,巧妙设疑,善于解难释疑。巧妙地设疑,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结合热点,密切联系实际。多提一些应用型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毕业论文,“三思”。第三,留有余地,巧设课堂“空白”。毕业论文,“三思”。中国的绘画、书法很讲究“布白”艺术。毕业论文,“三思”。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空白”艺术,要求教学中要留有余地。

篇(3)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篇(4)

语文的情感,生命的美

朱光潜说过,所有的纯文学都是诗意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即给你诗意的感受,诗意的文学在李镇西诗意的课堂上得到了精美的绽放。那是一种生命的美,是一种至真至纯的美,这种美,需要师生用生命去体悟。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的基本结构简约而大方,即读——问——答——结,即学生阅读——学生质疑——师生释疑——教师补充。用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更为精练,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自己是欣赏,读出问题是研究。

课堂结构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是以教师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的,整个课堂学生情感在碰撞在交流,学生的感悟在逐渐深化、生命体验在逐渐丰富。他的一句话就能表现他对于学生生命地位的尊重:“我不追求我讲了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悟出了多少。”“哪怕学生只领悟了五分,也比老师灌给他十分强。”

的确如此,所有生命中的美好情感是需要个体自己体悟的。诚如韩军所言:“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悟文本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而在悟的方面,除了语文的理解能力外,他特别注重语文的人文,这也体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但是,他的语文既不是纯粹的修养,也不是简单的品德,而是以语文修养为核心的融合了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与深邃而健康的思想的精美的多面体。

李镇西老师注重语文的思想深度,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无限飘逸,有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细节,让人叹为观止。李镇西老师还经常变换课堂的预设,设计是三节课的可以上成四节课,而他的回答是“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是很活跃的,思想也会得到深度拓展。比如李镇西对《孔乙己》的副标题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实际上就表现了他对文章的独特理解。而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居然想出了“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作为副标题,有的学生能用鲁迅的原话“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来理解。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实在让人眼花缭乱。

即使是课文中看似不很重要的文字,他也能从中发现背后的精髓,比如《荷塘月色》中对于采莲场面的描写,他认为是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他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一般的老师望尘莫及的。因为这种微观个案分析,需要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李镇西老师丰富的文化积淀,对现实的诙谐调侃,使课堂随处洋溢着思想的精美花絮,妙不可言,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底蕴,极大地提升了语文课堂的质量和品位。

如果把李镇西的课比作小说,那也应该是第一流的小说,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第一流的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于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他的课堂结构就是花架,细节就是满园的葛藤花卉。

注重人文并不是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作为代价的,对于语文的语法,他并不忌讳,而且在深入浅出阐释的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趣味。比如对于通感的阐释,他先告知学生钱钟书先生把这种特殊的比喻叫做通感,然后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来例证,又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当学生笑的时候,他又说“看,每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感的这种修辞手法学生就理解了,实是举重若轻。

李镇西老师也注重读书方法的传授,比如“厚书读薄”。在他对《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的教学中,他对“什么叫做读懂了”做了详细的阐释:

什么叫做“读懂了”?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

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但是归根到底,语法和读法不是他的课堂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他的语文还是人文的、唯美的,其中还包括深刻的思想、深沉的情感。从语文课堂上流淌的激情揣测李镇西也应该是性情中人,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所以他的课堂是真正诗意的语文课堂。爱心和民主,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

因为这种唯美的倾向,所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所选实录以散文、小说、现代诗等纯文学的作品居多。他的课堂如一位秀外慧中的妙龄女子,有着旷世的才华和绝代的美丽。在这样美丽的课堂里熏陶出来的学生也是既有激情又有深度的人才,书中摘录的学生发言,实在文质兼美。

语文的智慧,生命的智慧

李镇西老师的课很少有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案例相对比较少(仅有《师说》一文,而《沁园春·长沙》虽是词,到底是今人所创),与之相反的是魏志渊的《语文课》,其中收录的多是古文教学的实录。

《语文课》收录的是魏志渊文言文的课堂实录。相对于李镇西老师大致统一的结构而言,魏志渊的课简直就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这是《语文课》封页上的话,这句话也充分印证了他的课堂教学特色两个关键词:思辨与智慧。他的课堂流淌的更多的是理性,学生思维的理性在碰撞,在交流。

以《六国论》的课堂实录为例,实录名为《黯淡了刀光剑影》,醒目的题目就让我们感知到铁皮鼓的智慧。这堂课,他先让学生改写《六国论》,通过与自己的写法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什么,进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然后引入了“囚徒困境理论”,引领学生跳出文本,认识六国“互丧”的原因,这种分析已经不仅仅是语文层面了,已经升华到了哲学层面。再结合当前实事——,带动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话题:大陆如何走出囚徒困境,这又到了社会学的层面。这一系列的设计穿越古今,别具一格,学生的回答让人震惊,拍案叫绝。引入囚徒困境理论,从哲学的角度观照课文与现实,既激发了当代学生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结构的改变,这就是智慧。难怪钱梦龙老师到成都盐道街实验学校借班上课时,学生说,他们有两个语文老师,李镇西老师教给他们道德,铁皮鼓老师教给他们智慧。他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语文可以是思辨的、哲学的、社会学的。

如果说《六国论》只是告诉学生可以哲学的分析语文的话,《人生的境界》则直接走进哲学的殿堂。魏老师先用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例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们真正理解了冯友兰所说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内涵。然后又针对儒家哲学里的义利观辨识现实生活中的义与利的统一,通过分析“王海打假”的例子指出冯友兰“动机论”的局限。他在课堂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给学生装上智慧的翅膀,我几乎看得见师生的思想在飞扬。

因为爱好哲学,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从叔本华到尼采,从康德到黑格尔,他的课堂闪烁着哲学的色彩,所以他选择的课文多是充满思辨的议论性文章。比较、联想、想象这些思维的方法是他的课堂常用的手法,他的课堂也没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框架,但每节课都切入独特,波澜起伏,在此起彼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哲学的思想方式逐渐凝聚成珠贝,成为学生终生的宝藏。

他的语文课堂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并不是说他的课丧失了情感的魅力,他喜欢读诗,他与李镇西老师一样有着诗人的气质和学者的机智,他对诗歌的比喻都既有理性的内涵又有文学的诙谐:“如果说《诗经》是天真无邪的小女孩——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当然这个无邪不是现在所说的无邪,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则仿佛少女,素衣垂手,‘羞颜未尝开’,‘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唐诗则是,风情万种,宋诗像是更年期的妇女,絮絮叨叨,因此宋诗以说理见长,什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明清诗歌就是老太婆,靠回忆打发时光,所以明清诗歌喜欢用典。”大概没有人能够如此既尖锐又贴切地比喻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了。

大多数的公开课赛课上,一般的老师都不会选择议论文,因为议论文的魅力在于思辨,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极难的,对于多少有些作秀的公开课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而《语文课》充分说明了议论文的课堂不是枯燥的,议论文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拓展议论文教学的深度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不张扬语文的人文,而张扬理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叛逆。这种叛逆来源于魏志渊对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的叛逆。魏志渊不是一帆风顺的走到今天,他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核心人物,可是他至今都没有高级职称,他率真地对抗着我们这个社会里种种俗气的功利的框框,他睥睨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看出身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当今臃肿、无聊而苍白的教育评价的叛逆。正因为这种叛逆,他承受着“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寂寥和艰苦卓绝,终于站成了一座丰碑。如果说,断臂的维纳斯呈现的残缺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美,魏志渊呈现的也是一种旷世惊俗的美,我们相信这种美还将继续传递给我们勇气和智慧。

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

如果说李镇西的语文课是一位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青年诗人,魏志渊的课堂是一位傲然独立、满腹经纶的中年学者的话,王开东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位屡经风霜、沉稳儒雅的智者了,他诠释的是生命的深度。

《深度语文》一书并没有具体地阐述什么是深度语文,但我明明感受到语文的深度:一是语文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这具体体现在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一是学生思维的深度,这具体体现在课堂拓展的广度和深度。

王开东的教书历程写满了勤奋和执着,除了大量的哲学著作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专著,我还为他的文学素养折服,他的课堂语言根本就是一首精致的诗歌,抒写生命的深度。

最让人欣赏的是他的《文本解读》的深度。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最难得的一种能力。记得我很敬重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文本解读是一件十分惊险而有趣的事情。”我想,惊险在于一个人兀兀穷年也不一定有新发现,它要求独辟蹊径却又不偏不倚,因而显得举步维艰;有趣在于它是一种独自深入幽暗昏惑的旅途,往往能见世之奇伟瑰怪之景,见人之所未见。

而王开东就发现了高踞险峰的无限风光,他十分擅长于分析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时人物的内心。他对《和氏璧》的和氏献玉的心理分析就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卞和的执著其实是一种病,其实质是封建的奴才思想,他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概没有人会如此评价这因为忠诚而失去的生命。

他似乎戴上了一双透视的眼镜,能深入人的血液、社会的骨髓。他认为夏洛克的残忍是一种反抗,是对于不公平的民族歧视的悲剧性抵御。他还认为魏征和唐太宗是双方互相成全了对方,他说魏征不是个从一而终的人,先是降唐,又归顺了窦建德,再是李建成,最后才是李世民,他说魏征是个良臣不是个忠臣。他就是这样如海潮一般冲击着历史的定论。

除了对个人形象的透视让人叫绝外,他对中国全体文化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的剖析也是“真实而又醒目”,让人心生慷慨和悲凉。他说:“从某种层面来看,整个中国的王朝史,就是一部文人的失意史。他们都在卞和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抚摸到了自己的辛酸苦辣,照见了自己的枯槁形容,复制了自己的希望和绝望。……然而,特别遗憾的是文人买家只有一个……卞和的泣血,实际上是文人的呐喊,和氏璧散发的光芒,也只是黑暗中的星火一点,它或许是一个巨大的偶然 甚至是一个骗局,但却能使文人拾掇好自己的心灵,把沉甸甸的‘治国平天下’揣在怀里,继续朝着他们的梦想朝圣。无才不可补苍天,有才不许补苍天,而读书人又以补天为己任,所以献宝,所以泣血;所以崭露头角,所以毛遂自荐……甚至玉碎宫倾,直至杀身成仁,这就是古代读书人永恒的悲剧,真实而醒目。”

的确,中国的文人承受了太多的精神风暴和思想分裂,承受了太多的锥心的苦痛,更可悲的是这种苦痛几乎是不可解救的,因为期待明主几乎是一个荒唐而不切实际的梦想。所以,只要历史还在,这种苦痛就会延续,永无终期。

除了对人,王老师还传达了他对文学、社会等的理解,他这样传达对悲剧的理解:“所有脱俗的美好,定是一场烟花的美丽,它脱离了我们的空间,在另一个领地短暂的开放,然后归于黑暗的虚无。” 他的讽刺,也是一针见血:“农人不懂得战争,战争是高等人的事情。”关于教师的自我修养,他的表达是如此奇崛:“老师没有独创,就会倒在课本下。”对当下教育的实质,他一发言就震聋发聩:“把没有文化的奴隶培养成有文化的奴隶。”

这哪里是在上语文课啊,分明是在呈现生命的喜剧与悲剧,呈现世界的本质。周国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在场。而王开东的每一堂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他的灵魂在场,所以他传达的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深度,更是文化的深度、社会的深度,是生命的深度。

篇(5)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篇(6)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XX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国家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 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XX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篇(7)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篇(8)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导,导的含义就是导演,指导演出,而不是自己演出。自己演出那叫一言堂,早就过时。科学的解释就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记忆语文课本。

居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语文课本。胡国源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智慧的“课堂首席”,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必定能导演出一堂生动的、让学生流连驻足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一项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下,现场的直觉反应能力和执教行为水平。可以说,教学智慧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及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课堂教学智慧呢?

篇(9)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6-01

智慧首先是一种能力,是透过所有相关现象直抵事物本质的能力,人们得到这种能力的过程可称作获取智慧!用获得的这种能力再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叫实践智慧,是以检验获取的智慧和获取更高一级智慧为目的的智慧。这样的周而复始,让人们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这就是智慧以及智慧学的本质属性。

以智慧学观照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学生在学习与获取教师提问的智慧后,再对教师与同学提问,其间包含了由“获取智慧”到“实践智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智慧导引和影响着学生的提问智慧。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首先要智慧。

当今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摒弃那种简单的“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而要从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来向学生提问,或是主问题,或是组问题。这从简单语文教学角度来讲,是没有错误的,但从课堂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思维对话”)和文本阅读的本质(文本阅读的本质是“视野融合”即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与阅读和阐释者的世界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间的融合。)来说,却是不理想的,不智慧的。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怎样才算是智慧的,笔者认为就是要能直抵课堂教学和文本阅读的本质,能引发学生对作者的文本意义世界进行深度探究欲望,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课堂教学多向对话。这样的提问可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需研究细节描写,可设计如下组问题:(1)课文中几次写到哭?分别是谁哭?(2)“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是否一样?又如教学《祝福》,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向学生提问,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还可以是紧扣文本内容的组问题。如教学《药》,可让学生在通览的基础上,关注第三节“茶馆议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文中三个人物都说到“疯了”?无论是主问题,还是组问题,都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从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关要处设计问题而后提问,二是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可抓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想像点,还可抓让学生拓展创新之处,学生认为的无疑之处,学生的争议之处。如教学《雷雨》一课,可向学生提这么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真爱?

语文教师的提问要智慧,学生的提问也需要智慧。教师作为引路人,还要教会学生智慧提问。怎样教学生智慧提问,笔者认为有以下工作可做:

一是提问的准备。要让学生明白:智慧提问的首要是熟悉文本,其次是周全思考,再次是小心别问错了问题,就是说问题不能基于错误的假设。最后是提问前的努力。提问时要向老师与同学表明你曾经做过一点什么,可在提问之后,附加这样的话:“谁能给点提示”?“我探究的过程缺了什么?”以及“我应该再做什么?”,要注意的是别提该自己解决的问题。

二是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及语言表述要求

教师要教会从哪些地方发问。要告诉学生,就文本阅读来说,可?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之线索提问,可抓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意象之线索提问。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文眼提问。可?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提问。

教师要教学生提问的一些常用方法。语文教学中的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尽可能地紧扣教材训练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也包括生字生词,但更是指单元重点和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做法是,除了让学生找出有关字词句障碍,还让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具体要求——一般记叙文:①记叙的要素是什么?②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③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④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⑤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

小说:①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等)?②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等)?③社会环境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等等)?

散文:①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等)?②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等)?③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渡、详略等等)?

议论文:①中心论点是什么?②论证结构怎样?③运用了哪些论据?④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⑤有什么语言特色?

说明文:①说明对象?②说明特征?③说明条理?④说明方法?⑤说明语言?

学生围绕这些重点来阅读课文,一般来说他们所提的问题也就会和教师的教学重点相吻合了。

另外,为了使学生钻入课文更加深入,我还提倡学生对所学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教师还可让学生们掌握如上一些常规提问法基础上,再讲究一些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如趣问法(即把问题趣味化)、比较提问、发散提问、追问法、反问法、模拟提问法、联系实际提问法等。

篇(10)

1. 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仁智”校园环境。我们以“自然与生命”为主旋律,营造了“仁智大堂”“仁智长廊”“仁智教室”等文化特色氛,整个格局以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为出发点,黄绿色的色彩为主调,每一条长廊,每一根柱子,每一条花槽,每一个雕塑,每一种生物,都让孩子们感受着生命的张力,整个校园温馨而又美丽,生机勃勃而又书香飘逸。

2. “仁智教育礼为先”。我们以礼仪为切入口营造人文环境,倡导“礼仪”就是“发自内心对别人的尊重”,是一种灵魂的高贵。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孩子们团结友爱,老师们互帮互助,家长们凝心聚力,学校成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孩子们沐浴着爱与智慧,快乐地成长。

二、让“仁智之光”沐浴课堂

“教育者要有大爱,教育工作要有大智慧”。如何引导教师扎根自己的课堂,运用智慧的教育策略和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我们以“研学后教理念”为主导,以“电子书包双课堂实验”作为突破口,以国家级课题《智慧教室下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个案研究》为主线,在学校的统领下,每一个科目都有了自己的研究的子课题,都形成了自己学科相应的教学模式。2015年我校参加全国个性化学习教学比赛四人获奖,其中一节以震撼全场的优势获一等奖,参加各级的论文、案例、微课比赛获奖颇丰。2015年12月送课到新疆库尔勒市进行交流,2016年4月在全国个性化学习交流会上展示课例,5月新疆库尔勒市教育局不远万里到我进行电子书包交流,6月北京三区教研员及校长,江门市教育局、东莞市教育局、荔湾区等领导校长及教师纷纷而来校观摩课例。经过两年扎实的实践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让“仁智之光”引领教师职业成长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老师是同样的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从原来的仅有18名教师队伍到现在45人的团队,每年以吸收10名新毕业教师的速度增长。面对这样一支教学经验缺乏的年轻队伍,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焕发老师们的精神活力呢?

1. 走上“智慧课堂的快车道”,使老师快速成长

在“研学后教”教学理念引领下的现代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课堂模式,让老师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展示的平台,在一次次的课例展示中,一次次的赛课中,老师们专业化水平迅猛提高。

2. “量体裁衣”,打造品牌教师

篇(11)

经过1段时间的学习、实践与反思,我都在试图构建1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在此,我就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吧。文那么,如何构建音乐学科的绿色课堂,从而真正把音乐课上到孩子们心里去,谈谈我自己粗浅的看法,以与大家共勉。

1、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人”,是最主要的。教育,应该关注人,应该真正把“人”作为1个关注的核心。“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存环境。国家新1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人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人的生动、主动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1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人和未来的创新主体,学生不仅仅要优化包括认知能力在内的智力要素,更要发展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的新人文本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在课程的每1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想。 或许是因为音乐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平时,孩子们往往把音乐教师看得比较特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就更应该“利用”好这与生俱来的“条件”,学会格外尊重每1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时刻激励学生,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把课堂作为师生互相关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舞台。我们常说,要把孩子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这要求教师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注孩子们,更重要是从心理的角度和高度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中顺应孩子的年龄与心理特征,孩子们能始终处于被重视、被激励的气氛中,更能让孩子们焕发生命的活力。

2、做会思考的“智慧型”音乐教师是构建绿色音乐课堂的前提条件。

反思现行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屠宰场”,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高效顺利进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这样又怎能让孩子尽情地畅游于音乐的无限乐趣之中呢

近年来,大量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教育需要“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只有教育本身的智慧,才能培养智慧的人,对小学低段的学生,尤其是1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新课程的介入让他们有了更多施展天性和才华的天地,但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常规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不,有!确切地说,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聆听音乐不能做到静听;跟着节拍做动作时,部分学生过于兴奋自由,任凭老师喊破喉咙也停不下来;或者是耳朵不去听音乐,管自己乱跳,往往打破良好的教学氛围;回答问题时,只管自己的答案,而不愿仔细地去倾听其他小朋友回答的内容,或者是趁机乱说乱讲,忙成1团;为歌(乐)曲伴奏时,某些学生拿着乐器乱挥乱舞;同学间相互点评,很多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同伴的行为,会出现相互取笑的现象……等等之类的出现在音乐课堂上的常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音乐课是1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里严格的学习常规,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1步凸显出来。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1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培养学生建立相应的科学的、良好的学习常规首当其冲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3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是构建绿色课堂的重要所在

1、思想认识:课改中我们似乎更多在关注课堂音乐教学改革,其实这只是音乐教育的1部分,需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学习方式改变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常规的和强化和改革。

2、创导、优化崭新的学习常规: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课堂教学及其培养出来的求“静”、求“齐”、求“严肃”的音乐学习常规观念,提倡营造民主的、愉悦的、激励的、竞争的教学氛围,更新音乐常规观念,把好常规尺度,落实常规改革,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4、有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型音乐教师教师运用智慧育人,才能培育出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