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理想信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理想信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理想信念

篇(1)

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动摇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对于中国的大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相对更加传统及古板。学生从小在教育方面比较束缚。当进入大学时代,相比较而言,学习环境及节奏氛围更加轻松,学生接受到的文化教育也就远远不止师者传教这个途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等等都直接抨击着大学生的想法及内心。在种种环境因素影响下,我相信大学生不能果断地做出抉择,确定方向。踌躇不定、徘徊不前是常见的问题。作为教师,相对而言,我们更加有经验。无论是对于未来的学习,还是生活工作,我们都是一个长者的姿态。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不能直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及犹豫,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及眼光去指挥学生的未来。教师应遵循“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的原则。但是我为了避免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教师有责任及义务去导向学生的理想轨迹。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到“三多一少”。

的确,相对而言,大学阶段的学生增添了成熟、懂事。但是并不代表学生就能成熟地处理生活及思想上的矛盾,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生活的学生而言。新鲜元素给其刺激,新的节奏给其自由,新的环境给其影响。在多元化、强有力的刺激下,部分大学生会招架不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及生活,学生会感到盲目。学生会发现这种学习及生活与想象中的偏差,或者是这种安逸的生活与学习直接导致学生的懒惰。当学生的思想出现该矛盾时,就会忘却当初的理想信念。不再坚持努力奋斗,而是换一种生活方式及态度。这种状况在大学教育中是较为常见的。因而,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大学生多一分关心。许多人认为,大学主要是自学成才,教师只将你领入门,修行靠个人的努力。我不否认这样的观点,大学生活及学习本应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探知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选择了关注大学生成长。但在理想及信念方面,我们应适当给予关心,让大学生在理想前行的途中并不孤单,让学生在举棋不定时有正确的导向。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理想是人生中的必备因素,正确的理想将更好地指导人生,关心大学生,陪伴学生的理想成长。

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学生的交流对象是广泛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同年龄阶段的,也可以是与学长学姐的交流。不同的学识及见识会让大学生感觉到差异。与社会人士的交流,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让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经历及生活经验会让大学生感受到截然不同。与网络文化的交流,更是让大学生大开眼界,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人生。我相信生活中接触到的点点滴滴都在抨击着大学生的内心,同时也激励着学生的前进。例如在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下,钱、权的诱惑让大学生有着成为成功人士的理想。于是便断然抛弃学业,决定从基层做起,或者从经商开始。这种决定的唐突与不成熟是大学生的理想问题之一。当然这其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些激励因素,指引大学生深思熟虑地树立理想,并朝着理想奋斗。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动向。凭着教师的经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鼓励学生的想法及行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坚持,在坚持中成功。

生活是公平的,它有着成功与失败,有着幸福与苦难。正是因为失败及苦难的存在,才会显得成功与幸福的美好。大学生活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同样存在着成功失败、幸福苦难。而最终决定结果的是学生的理性信念及为之付诸的行动。若是理想摇摆不定,更新换代,这必然直接影响生活中的行动。若是坚定理想与信念,便只顾风雨兼程,我相信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味到幸福的味道。对于大学生的理想及信念,教师只能是建议。因为学生的个人特性及经历决定着学生选择的人生及态度,教师只能在学生困惑时、迷茫时给予建议,让学生重新坚信、坚定,再次重整旗鼓。当然,我并不能肯定地表态,教师给予的建议就是正确的,只是相对地更有可行性。当学生采纳了教师的建议,当学生再次被理想及信念打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与学生一起分析、成长。对于未来及生活的无知,我们只能不断地尝试探索、建议,然后去应证。生活是学习的一个大舞台,经历过、尝试过、总结过,学生总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

篇(2)

一、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解读大学生实际需求,阐述大学生现实理想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个人需求的解读。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需要的一般规律。首先,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内在的需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驱动和激励作用。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个体需求表现越强烈,越能产生引起积极行为的动机。其次,个体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各种需求“以一种层次的和发展的需要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的秩序,彼此联结起来的。”[2]同一阶段常常存在几种需求,其行为受当时最迫切的需求支配。当前最迫切的一种需求得到相对满足后,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会渐进产生并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但同时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最后,低层次的需求可以从外部得到满足,而且一旦得到满足就不再具有强烈的内驱力。但高层次的需要则是个体内部产生满足的体验,能够对个体产生持久而巨大的激励作用。二者的需求存在性质上的差异。

(二)理想信念的表达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的确立是个体自觉接受并内化的结果,而这种内化过程又是与个人需求相联系的。需求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本能,它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而是人之为人的合理表现[4]。理想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培育,同样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离不开无数个人的努力,“小理想”应该是“大理想”的基石。当前在实际中,理论过于抽象化、文本化、高度化,不能够将理论进行大众化、通俗化的表达,对大学生的现实理想缺乏正确的看待与引导,脱离了个人实际需求,无视或轻视了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诉求和人生目标,仅仅通过居高临下的灌输,一味强调“共同理想”、“最高理想”,自然很难被大学生接受,只能成为一种高大、空洞的理论口号,对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真正理解与正确树立起不到应有的指引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去正确把握个人需求与理想信念的关系。

(三)大学生的多层次实际需求存在对应的现实理想。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特殊群体,大学生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多层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直接产生了他们各种现实理想。

1、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与生活理想。生理需求是人类为了维持其基本生存最原始、最基本,最必不可少的需求。生活理想则是人们对于基本生活条件的期望与设想。当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很受国家,社会,家庭的重视,衣食住行基本上都能够到保障,一些较为贫困的学生也能够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积极帮扶,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大部分学生的生理需求与生活理想都能得到基本实现。

2、大学生的安全需求与职业理想。安全需求主要侧重于混乱不稳定或者其它有危险的事情尽量不要发生,现实生活中主要包含社会稳定、职业稳定和生活有保障等。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教育教学秩序较为正常,学生基本安全与基本花费得到良好保障,因此,他们在这一层次上的理想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期待与关注。然而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部就业环境很不确定,给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来了冲击。

3、大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与人际理想。爱和归属需要也称为社交需要,人们需要亲朋好友的爱,希望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渴望得到社会,团体与个人的认可、接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离不开人际交往,他们的人际理想表现为渴望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与广泛的社交机会,多认识朋友并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大学生的尊重需求与价值理想。“尊重需求包括自尊和被他人的尊重。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5],因此,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尊重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期望通过积极的意见表达,通过实力展示,获得社会与他人的注意与认可。并最终获得自信与自尊。

5、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与人格理想。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哪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6]”大学生渴望一个积极的,稳定的,公平的外部环境使自己真正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挥,当前职业理想,人际理想,价值理想的实现受到的限制都对人格理想的实现造成了冲击。

二、中国梦结合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指引着大学生的理想的实现

篇(3)

一、“微博”的概念、特点与使用优势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它允许用户通过手机、Web等方式向个人微博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 个字符之内, 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态,“微博”具有更加显著的特点和优势。

(一)信息传播迅捷、即时、高效

“微博”具有迅捷、即时的沟通优势。微博简易操作、便利的终端服务器,它是一种裂变传播,传播速度呈现几何增长,从而使微博占据信息的制高点。 用户一条消息, 它的所有 “粉丝”能同时接受,其“粉丝”再一键转发给自己的粉丝,其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

(二)多平台网络终端支持

“微博”的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通过一个网络终端进行汇集这些信息,网络终端不再单一,使微博逐渐呈现出信息流转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带有实时性、随意性的特点。

(三)运行成本低廉

微博用短消息的形式来,技术门槛要求低。不论是企业的微博招聘还是毕业生的微博求职,其所产生的成本都很低廉的。一般而言,毕业生利用微博求职,对于其所关注的意向单位可以添加“关注”或者成为它的“粉丝” ,企业的招聘信息也必然会得到众多粉丝的关注、转发和评论。

(四)宣传效应良好

通过“微博”招聘信息,对招聘企业的宣传度提升显然要比传统的招聘宣讲会和海报宣传更为明显,并且网络招聘又是一个非常绿色环保、节省资源的招聘方式,因此很容易受到企业和毕业生的青睐,并可能逐步发展成一种流行的招聘求职新模式。

二、利用微博开展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就业工作的价值分析

(一)微博在高校就业工作具有良好的拓展性

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就业创业指导方面,微博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极大地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学校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转移至网络上,通过微博平台的交流与互动,帮助广大学生在收看微博和参与讨论中提高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微博使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更具灵活性

与传统的信息媒介有所不同,毕业生只需要对学校就业工作微博添加关注或成为它的“粉丝” ,由该微博所发出的信息便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其个人微博中, 毕业生只需要利用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就可以随时随地收发微博,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三)微博提高了学校就业工作的服务性

利用微博互动、共享的优势,并且通过组建就业工作信息员队伍,及时将招聘信息分类整理,并编辑微博专刊发给毕业生,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信息滞后的问题,拓展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微博应用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微博在高校就业工作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源共享加剧了岗位的竞争压力

微博采用的是一种“无围墙”的开放式信息管理模式,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在扩大信息覆盖面的同时,也造成了对非指定用户群体的传播,就业信息的无边际共享,吸引了来自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的围观和参与,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也必然造成本校就业资源的浪费。

2.微博平台上就业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无法甄别

虽然通过学校就业工作微博所发出的信息一般都经过学校资格审核,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利用微博开展企业招聘,并吸引了一批“粉丝”的关注。但是微博的低廉运作成本和“不可验证性”的特点,极有可能被个别不法分子利用并假冒企业进行诈骗, 从而给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广大求职者带来严重的损害。

(二)微博在高校就业工作的应对策略

1.微博在就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加以深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分析其对求职招聘领域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挑战,不断增强应对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使其在就业工作领域最低限度地发挥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2.传统主流媒体和微博的融合应大力推动

目前,微博在招聘求职领域尽管增长迅速,但微博就业仍未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流模式。高校既要对这一新兴就业模式加以重视,并主动利用微博占据信息传播平台。将传统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与主要微博网站开展合作,力争将微博的即时性和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结合起来。

3.信息力度与合理设置权限的有效结合给予加大

高校需注重对信息的采集力度并加强筛选,保证就业信息的充分供给;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将网站信息同步于微博,学校通过设定就业网信息查看权限将微博上的信息共享人群有效地限制在本校学生,从而保证就业信息在本校学生中的有效利用,实现传统网站渠道与微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篇(4)

21世纪国家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如何做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所高校所应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首先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核心任务之一。作为培养祖国建设人才摇篮的高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当代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教育成型期,思维活跃,自尊意识突出,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很容易为外界感染和侵蚀,受到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冲击。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基本理论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个别大学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甚至走上了极端道路。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只因打牌不合锤杀了自己的四名同学;上海某名牌高校学生运用高科技手段窃取国家资金数千万元。出现上述问题与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密不可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帮助学生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为研究依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新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摆脱空洞的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和吸引力,把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加追求物质利益分配中的公平;(2)要求面对现实;(3)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4)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5)渴望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不能否认,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得到了加强和改进,逐渐走向科学化、实效化。但由于对新时期急剧变革的现实及其特点缺少深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最紧要的就是研究和适应新变化,探索新方法。

三、明确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

新时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内容和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科学体系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根本观点,是人生的坐标。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每个人都期盼着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成为事业的成功者,当代大学生们也不例外,但这仅凭一个努力成才的美好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科学、乐观、正确的世界观,明确自己的人生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积极推动祖国向现代化强国发展的世界观才是科学的。当代大学生要将个人事业的成功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结合起来,将个人的人生实践与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这样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

四、如何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1.根据大学生思想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原则方法的更新势在必行

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原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需要相互间的尊重;教育者要切忌居高临下的指挥和训导姿态,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要坚持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因为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的过程。思想教育也应该从浅层面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达到深层思想方面的问题。

要坚持真诚坚定的原则。教育者只有对自己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坚信不移,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学生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否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

要坚持灵活性原则。教育者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问题,灵活机动地采用各种方法,解决各种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要坚持惩戒管教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而在惩戒的同时把刚、柔两个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2.要重视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机构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才能的挖掘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想信念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这方面首先要做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即教育的过程中,感染学生,取得积极的效果。

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内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至于以偏概全、以点盖面。

3.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营造社会氛围上下功夫

当前社会信息时代早已到来,网络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上捕捉自己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网络上年轻群体的思想脉搏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趋向。大学生对网络的如此依赖,也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园地。因此,除了通过传统手段开展教育之外,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利用,大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深入研究的课题,需要教育界各位同仁的共同探讨,也需要这个社会各阶层的关心。希望通过不断地探讨和努力,能够切实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之中,发挥它应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

[2]珀金.论教师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64-02

一、中国梦与理想信念

2012年11月29日,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其本质简单归结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中国梦。这个现实的中国梦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一个、两个、三个直至千千万万个梦想汇聚起来所形成的一个大的梦想体。理想信念是“理想”和“信念”两个词有机融合为一体的。“理想”是对未来的期盼和期望,是人生追求的奋斗目标。“信念”是确信某种思想见解或理论实践,并以之为准则付诸实践。理想信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1]。崇高的理想信念会激发人们的热情,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中国梦就是所有中国人理想信念的汇聚。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我们提供了共同的理想及为之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促进国家发展,绵延历史记忆,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每个人坚定社会责任感,发挥主人翁意识,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身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怀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2]。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个人梦想的汇集就是伟大的中国梦,自我价值实现的累积才能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大学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以小我激发大我,才能铸就中国梦这个更加辉煌的事业。

二、中国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理想信念发挥着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关系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阻碍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渗透,大学生深受各种错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崇尚金钱,把“成为百万富翁”、“有房有车”视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淡化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出现了信仰危机;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传播渠道,大量地灌输西方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理想信念的迷失和扭曲。如果大学生当中出现的理想缺失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么文化强国建设将无从谈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成为海市蜃楼。可以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途,也是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之路。

三、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抓住实现“中国梦”这个契机,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应该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课程入手,进一步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其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出发,加深印象,通过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要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借助课程渗透作用,抓住实现“中国梦”这个契机,通过讲座论坛形式,学校组织开展国家形势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讨论两会精神,引导大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重任,从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熏陶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通过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比如:以当前大力宣传“中国梦”为背景,学校组织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集科技、学术、娱乐、教育为一体,体现各个院系自身专业特点,具有积极向上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无形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从形成到成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结合“中国梦”主题教育和大学生的特点,培养大学生运用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把企业、社区、基层、农村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充分体会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充分利用网络新阵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近几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重要阵地,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养成。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诸如微博、校内网、QQ群等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新阵地的优势,不断提高网络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技术建设,积极开发建设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网站,采用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方式,开设红色教育、学习专栏、在线党校、校园新闻、校园论坛、心理咨询、校长信箱等,不断提高栏目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点击率,加强思想引导,无形之中做到理想信念教育。

篇(6)

【基金项目】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MBV理念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及实效性研究》科研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SY0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3-01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流是好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文化的多元性发展,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形式化、过场化现象严重,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价值观管理(MBV)是继指令管理(MBI)、目标管理(MBO)之后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是通过建立一套与企业内外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来引导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新地管理模式,在国内外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人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自身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创新性的将价值观管理引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分析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管理的内涵,并提出了运用价值观管理推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1.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事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都是各高校的理论课,师资队伍强大,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新形势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化、过场化现象严重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理想信念教育处在“文件规定上重要,实际执行中次要”的困境。按照规定开展的教育也是照本宣科,走过场、流于形式现象普遍,针对理想信念教育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

1.2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滞后

据调查,多数学生认为听老师讲理想信念教育太枯燥是导致他们不喜欢、不欢迎它的主要原因。部分老师只是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他的讲解内容,而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另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设置的课程与社会实际、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缺少针对性。

1.3教育对象自身因素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相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他们更多地关注培养锻炼自己的技能,获得奖励,顺利完成学业、就业等关乎自身利益的理想,容易忽视理想信念的培养。

2.运用价值观管理推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与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高校在运用价值观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真正把理想教育落到实处,应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

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全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来分析、提炼、确立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与大学生积极对话和交流,把他们所渴望的美好未来形象化,形成一套既符合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又符合大学生个人理想追求的价值观体系,并通过教育,使其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

2.2开展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2.1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当作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客观事物对人来说是否具备价值,在于其能否满足人的需要。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亦是如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获得生长的沃土。因此,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要一点就是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尽可能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理想。此外,积极教育大学生在重视个人理想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理想,要逐步引导他们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用社会理想来引领个人理想,真正做到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个引导大学生成长的过程。

2.2.2以人为本,创新方式方法,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反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尝试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方法的新途径。一是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我们既要借助理论课等显性教育渠道,又要积极开展隐形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二是以人为本,实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相结合。我们既要进行必要的知识教育,用的真理性、价值性和逻辑性的力量让学生信服,又要以情感人,将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大道理融于小道理中,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的典型事件中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是合理利用网络渠道。教育者要在继承传统载体的基础上,摸索创建一些如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BBS、博客交流、红色网站等网络渠道,方便师生间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要密切提防大学生受网络的虚拟、自由、非他律等特性而淡化理想信念和道德理念。

2.2.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基础。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和巩固他们学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同时,通过正面的指引,使学生克服或消除不良的价值观,自觉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正面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契合,最终成长成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论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1,4:31-35.

[2]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道德与法研究,2011,(148):57-60.

篇(7)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随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改变和发展。从大学生生理特征上看,他们已经进人了青年时期,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都达到了高峰。从大学生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各方面意识也日趋增强和成熟。同时,通过学习,他们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参与社会竞争和投身社会建设的能力。

然而,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还不能准确定位,并且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他们往往不能树立正确且牢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应地也就不能树立正确且牢固的人生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主导和统帅作用,不仅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精神动力,更是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发展方向的一盏明灯。因此,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优秀人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保障。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空前活跃和价值取向的复杂多样,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深刻影响,使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性日渐突出。大学生理想信念定位,更多地立足于个人前途命运和价值满足,一定程度上降低和削弱了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命运的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追求在务实作风推动下,变得浮躁、短视和狭隘,缺乏终极关怀意义,充斥着强烈的功利色彩。

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感性化日渐显现。 大学生理想信念情绪性、非理性有日益强化趋势。 由于生活阅历简单,社会经验不足,成长于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评判理想主义色彩强烈,政治情感往往停留于表象的浅层,无法触及政治生活本相,同时,在价值选择上以感性统率理性,导致其理想信念存在偏差,感性化日渐显现。

三、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1.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做到:一是要明确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并将理想信念教育融人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内容中去,促使大学生个人利益和需求得到保护和自由发展,进而实现自身权利以激励他们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实现价值。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将理想信念教育强加给大学生,要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自己感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力。三是将教育内容通过鲜活形象的例子进行阐述,让青年大学生切实领悟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

2.突出理念教育层次性。

一是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理想信念教育不能“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题材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二是教育内容丰富化。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指导思想为核心,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丰富教育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向学生展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适时地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与个人的发展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感受到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与民族这个集体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从而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真正发挥其引导作用。

3、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还是在政治理论课堂上,在其教学方面,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即要注重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深入分析,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在教学中达到用这些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且还要注重思想的时代特征。将学生周围的多种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进来,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动态。使其具有更高的时效性与针对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4.扩大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校园中度过的,校园对其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也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校园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具有内在的导向功能,能够在不经意间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陶冶大学生高尚情操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实际,根据学生成长规律,来适当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当前形势来看,国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互联网的普及,西方国家不断传递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高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难度。

(一)多元文化冲突,大学生理想信念观念淡化。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利益成为统领人们思想的核心要素,在利益最大化的负面影响下,人们的奉献意识日趋弱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有所滋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淡化,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也乘虚而入。

(二)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抬头。来自国际环境的影响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新的难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升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被置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无时无刻都面临着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信仰危机、生存危机和多元文化价值共生共存等问题都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向。以为主阵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中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人伦秩序受到西方腐朽文化的严峻挑战。

(三)教学内容单调,缺少情感体验。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朝气和锐气的特殊群体,理应去追求个性和找寻自由,单纯或者是过多的理论灌输,只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既不会激发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热情,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不满,甚至逆反等负面情绪。理想信念教育要想深入人心,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需要内化为一种情感。这就要求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感体验,加强对的情感认同。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提升策略

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是仅仅通过一门课程或者几次实践活动就能够解决他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我们必须把加强和改进“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常抓不懈,从而抓出成效。

(一)把时代精神作为贯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线。一是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把握时代精神。政治理论教学,不仅要讲透理论内涵,更要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方法。二是要在坚持以引领的社会思潮中把握时代脉搏。三是把弘扬民族精神与把握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弘扬和学习时代精神不是搞,任何民族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和未来,只有把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够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上自觉的认同时代精神。

(二)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队伍立体化网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动员全校各级学生管理工作部门的教师和学生一道来推动,形成“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网,构造立体化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具体应由校院(系) 党总支主抓,宣传部、学生工作处(部) 、校团委、勤工俭学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班级党团学生组织及学生社团等部门互相配合、分工负责、明确目标,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形成“梯形”的队伍结构,凝练整体力量,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普及开展且深入人心,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三)坚持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统一。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把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大学生内在需求,变成他们主动和自发的去提升自身的理想信念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如此,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也可以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和定位,从而确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人生规划和理想。

(四)加强网络教育和管理。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将传统的学校教育内容与现代的网络教育相结合,探寻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载体。第二,要积极建立“红色网站”,开通网络心理咨询、电子信箱、QQ聊天、BBS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这都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随时随地为理想信念教育铺设阵地,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手段,是形成综合育人的有效机制,是高校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水平的现实需要。现阶段,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务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以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篇(9)

[作者简介]徐丽丽(1972- ),女,安徽萧县人,南京工程学院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基金项目“‘大思政、大平台、大合作’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2013年南京工程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20132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59-02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的基本情况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只有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当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等多种问题,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也不容乐观。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开展此次调查与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方法。课题组在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中的积累,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以南京工程学院在校大学生为主,抽取一、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按性别划分,男生占85.7%,女生占14.3%;按专业分,工科占92.3%,文科占7.7%;按年级分,一年级占63.3%,二年级占36.7%。问卷随机发放,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85份,有效问卷677份,有效回收率96.7%。问卷回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和大学生进行交流与访谈。在此基础上,将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分析与研究。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与分析

(一)能充分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缺乏明确的目标

对大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会失去明确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只有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大学生才能积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调查显示,97.3%的大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很重要”,只有2.7%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而在被问及“你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吗?”时,52.7%的大学生回答“有,但很模糊”,4.1%的大学生回答“没有”,2%的大学生回答“没考虑过”。可见,当代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在跨入新的人生阶段时,部分大学生没能及时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其生涯规划方面的具体指导。

(二)选择趋向更加务实,更加关注自我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产物,与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社会化程度和社会实践的水平密切相关。当被问及“你最看重哪些方面的理想信念”时,78.7%的学生选择“生活理想”,60.8%的学生选择“职业理想”,34.8%的学生选择“社会理想”,只有8.9%的学生选择“道德理想”。当被问及“当你选择自己的职业时,你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时,65.9%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爱好”,65.2%的学生选择“个人事业发展机会”,57.8%的学生选择“个人待遇及收入”。大学生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表现在完成学业、顺利工作、生活富足等方面,而对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则较少涉及。这使得部分大学生陷入空虚和迷茫,在前进的道路上缺乏持久的动力,在遇到困境和挫折时缺乏顽强的毅力,容易导致碌碌无为和虚度人生。

(三)社会理想淡漠,缺乏坚定的信念

大学生在关注个人价值与利益的同时,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与个人理想相比,大学生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且缺乏强有力的信念作支撑。对于“在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方面,你深度认同哪些观点?”这一问题,44.9%的学生选择“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8.2%的学生选择“坚持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32.4%的学生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成功”。对于“你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这一问题,27%的学生选择“能结合实际,运用于实践”,69%的学生选择“知道主要观点,主要为了应付考试”。可见,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对科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刻,甚至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存在着迷茫和困惑。基于此,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理论的入脑入心教育,让大学生不但明白“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坚定的科学信仰,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影响因素多元而复杂,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影响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被问及“影响你的理想信念的因素主要来自哪些方面”时,61.5%的学生选择“家庭”,49.7%的学生选择“社会”,44.3%的学生选择“自身经历”,36.5%的学生选择“书籍”,32.8%的学生选择“学校”。数据显示,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首要因素,父母的价值观、理想信仰、心理素质、言行举止往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复杂而深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育却排在了第五位,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也不满意,84.5%的学生认为“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这一点,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要认真总结和反思,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实效。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策略

(一)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想信念形成规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和眼前的事情。比如,某一课程的考试能否顺利过关,能否拿到某一个奖项或技能证书,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挣更多的钱,或者能否找到自己心仪的恋人。而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多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从高处着眼、大处着手,单方面强调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强调社会理想和长远理想及理想的崇高性,而对个人理想、近期理想和一般理想关注不够或很少关注,把理想的目标与实现理想的过程割裂开来,造成理想信念教育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虽然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却收效甚微,甚至陷入让学生反感和抵触的尴尬境地。

根据关于价值和人的动机发生理论,客观事物对人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客观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对人的意义就越大,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理想信念对于人的作用和意义也是如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或管理人员,不能一味地批评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功利化,批评他们目光短浅、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是要首先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理想信念形成规律,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比如,关注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学习理念、人际关系、情感生活、职业规划、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提高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产生良好互动,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二)唱响主旋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层辅导和高端引领

科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决定性的指导、定向和支撑作用。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已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适应的音符,在基本价值观念、传统道德、社会政治信念等认识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动摇和迷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的信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尤其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好“六个为什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有效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力戒空洞说教、隔靴搔痒。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忽视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针对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一定要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构建层次分明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相当比例的学生自己认为他们在大学中迷失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认为大学生活过于自由,有的认为大学生活无所事事,有的认为大学生活学无所用,他们为此迷茫和郁闷,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运用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围绕有效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的需求,密切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关注他们的个人理想,引导他们将社会长远理想融入个人近期理想中,引导他们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人的成长成才要求结合起来,将价值引导与其自主价值的建构结合起来,并将传统方式和网络传媒手段相结合,及时帮助大学生解除生活、学习、情感交流、人际交往和生涯规划中的困惑,并根据需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责任教育,在有针对性的深层辅导过程中,运用榜样人物、典型事迹等对大学生进行引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基础上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的过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忽视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将其主动性调动起来远远要比单纯灌输的方式有效得多。多元文化背景下,互联网的发展不仅速度迅猛,传播快捷,影响也非常广泛,正急剧地改变着大学生传统的认知渠道、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而大学生对传统媒介的冷落和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日趋强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作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断弱化。许多大学生面对信息爆炸的纷繁世界,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己。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我们要积极抢占网络阵地,建立红色网站;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系统掌握媒介基本知识,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对媒介信息能够客观地加以分析和评价,能够甄别信息的真假,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引导大学生在接触、使用媒介时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拒绝接受和传播不良信息,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62-02

在大学生这个重要的青年人群体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党的十以来,提出的“中国梦”的系列论述在全国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高度关注,教育部等掀起了开展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大学生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本文试就“中国梦”境遇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一简要分析。

一、“中国梦”和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内在关联性

1.青年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被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即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思想政治观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于2013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第一,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实现“中国梦”当代青年大学生重任在肩。

2.“中国梦”是青年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归宿。“中国梦”是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的利益,具体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因此,“中国梦”折射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是个人、民族和国家三位一体的梦想,三者相得益彰,理应成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追求。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命运,都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国家困难时期,无数的高校都停办或者为了逃避炮火而迁移校址,教师和大学生颠沛流离,教学用的宝贵资料数据都在迁移中遗失。因此,青年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民族梦相结合,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专业去攻克,祖国越强大、经济越繁荣、社会越是安定团结,就越能为青年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二、“中国梦”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影响

1.“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程的推进,国家改革开放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当代大学生深刻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同时也享受了国家前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优越生活。一方面,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理论知识,对有一定的认知,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自己的坚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网络技术优势,实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与此同时,国家正在进行各类深层次的改革,社会矛盾频发,西方社会思潮潜行进入,这既让青年大学生挣脱了思想的束缚,同时也暂时地契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导致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性缺失,理想信仰弱化或迷茫。“中国梦”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梦”理想信念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国梦”提出唤起了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引起了他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思考,为青年大学生注入了精神抗体,引领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2.“中国梦”完善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要就是希望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时代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使全体大学生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中国梦”对理想信念教育在观念上系统地更新了,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是遵循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针对他们不同阶段的需求,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3.“中国梦”开启了大学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当代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正在经历从青涩懵懂的学生到成熟独立的“社会人”的身份转换,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和被认同感。与此同时,他们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精英,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选择相对更加思辨和自觉。“中国梦”让青年大学生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努力的同时,也能关注个体价值的实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这大大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态度从被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变成主动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他们主体态度的改变,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用“中国梦”来引领西方社会思潮,防止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同时,也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汲取西方文化的养分,激发和酝酿新能量。

三、用“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若干建议

1.坚持思想引领,搭建“中国梦”思想教育平台。在“中国梦”的教育活动中,要坚持思想上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功能,将“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时代内涵等理论要点讲解透彻,让学生认清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精神支撑和力量来源,促使青年大学生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内化为自身强大的精神动力,自觉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将自己成长成才的需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统一,将实现个人价值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征程上,在学习中不断坚定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中国梦”的实践。

2.坚持文化育人,推进“中国梦”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精神、舆论导向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上几代中国人的梦寐以求的目标,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把“中国梦”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意义重大。高校校园要避免“高大全”的形象,过分重视校园物质建设,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导致大学精神的贫瘠。高校应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以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打造具有影响力、同学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品牌。以此,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校园活动的参与中感悟、内化和提升,凝聚爱国情怀,激发报国热忱。

3.坚持实践育人,构筑道德实践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培育大学生具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要引导大学生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现实环境中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学习的知识一定要与实践结合才能取到真正的成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体察民俗风情文化,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瞩目成绩,寻找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中国梦”和自己的梦想紧密结合,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中作为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

4.坚持网络阵地,构筑网上精神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及时抢占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开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天地,构筑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高校可以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视频、图像、影音能技术,吸引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网络,明辨网络的多面性,培养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免疫。

参考文献:

[1]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篇(11)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Key words: multi-culture;ideal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53-03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及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影响着思想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被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取代。

在我国,多元文化体系的特点为:一方面,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反映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与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并存。这一发展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就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探索创新适时的对策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对多元文化的一般性认识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的差异渗透到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民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群体和宗教之间均存在着这种差异。就我国而言,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正统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文化,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科学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情趣、理想人格等文化观念体系。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非主流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化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不同的个性文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和谐共处的一面。由于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所以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价值冲突。

多元文化其本身的存在对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信仰的迷茫与困惑、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纷繁复杂,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主体的多元化,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多元文化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其思想的不稳定性和易受影响性使得多元文化既为其提供了找寻更多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的契机,而多元价值标准又冲击着其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2.1 积极影响

2.1.1 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大学生的思想来源拓宽,文化丰富多彩,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纷纷传入我国。现阶段,我国除了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外,还存在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不断兴起且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如休闲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也存在着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

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群体,他们热切地渴望知晓东西方各国的文化知识、渴望了解五彩斑斓的文化习俗;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个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独立树立理想信念的文化接收主体,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需求有所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于文化的需求都大相径庭。在多元文化体系下,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开阔了大学生的观察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来源,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状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也满足了其不尽相同的各种需求。

2.1.2 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大学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多元文化体系的背景,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西方文化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渗透到了中华大地。西方文明中诉诸理性、崇尚知识、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先进精神也逐渐渗透进入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之中;其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观点也改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其大力发展科技、注重效率、锐意改革、科学管理的丰富经验在我国也广为流传、掀起效仿热潮。这些先进开明的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丰厚宝贵的经验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可借鉴、可吸收的巨大宝贵财富。同时,通过对这些先进精神、知识体系、发展经验的有意识地批判性吸收,也有利于我国不断地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进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 消极影响

2.2.1 多元文化碰撞冲突,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迷茫和困惑,进而导致其理想信念缺失。多元文化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成为了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他们不仅渴望广泛涉猎各种文化,而且更热切于揣摩和效仿各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然而,各种价值观及其根源的文化基础内涵有时是不尽相同甚至是有激烈冲突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角逐,引发了大学生在选择价值观时的犹豫与困惑,进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严重后果。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理想信念缺失,往往会表现为奋斗目标缺失、奋斗动力不足、精神状态不佳……而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日趋加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心理负荷已经超重,但是由于理想信念缺失、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减压渠道,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纾解,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无所适从,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失范”状态,诸如酗酒、斗殴、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2.2.2 多元文化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缺失。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注重的是效率、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济导向使得国家过热地追求GDP增长,而社会大众对于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卓越”的依据,人格的高下优劣反倒成了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如此的社会观念导向,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往往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重物质利益轻道德利益,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校中,有的学生盲目讲求物质生活享受却不愿付出努力,宁愿冒着道德风险瞒报、谎报家庭收入情况以骗取贫困证明、获得国家补贴而不愿在学习、工作上勇于争先获得奖学金;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往往以短浅的、眼前的金钱收入为依据选择工作,而并没有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来确立理想;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总体表现为国家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

2.2.3 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地位模糊,大学生出现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极为深刻。通常而言,文化模式的更替要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慢得多。尽管有一些观念的改变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要比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滞后得多。

我国的主流文化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即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弘扬“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旧的价值观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而主流文化所宣扬的状态与社会现实状态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因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都远远不够,主导地位日渐模糊,然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动摇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危机重重。

3多元文化体系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形势纷繁复杂,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意义重大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拓探索出能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新思路,利用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1 积极顺应文化多元化趋势,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古语有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由此可见,多样化对于人和事物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潮流,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制定合适、合时的工作计划并及时有效调整,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对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想来源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能力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文化多元化趋势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疑会为满足大学生多样的需求提供便利,但当前国际环境复杂,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的网络语言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渗透,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主体的辨别力。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翁。

3.2 利用多元文化契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多元文化趋势加强,一方面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价值取向特点;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先进开明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丰厚宝贵的经验也随之而来,对这些先进文化的有意识的批判吸收有利于不断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契机。

多元文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而言,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是形式,“和”――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才是社会的根本。正视文化多元化趋势,正视社会存在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高校价值观念教育的一元化矛盾与冲突之现状,我们必须重视主流文化和社会共识、共享价值的构建与宣传,以加强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坚持其政治导向性;加强民主教育,构筑高校德育的制度规范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平实的语言和鲜活的形式来诠释主旋律、表现深刻的理论以进一步做好的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同度,赢得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认同和忠诚、增强意识形态在当代高校的话语权威。只有对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达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3.3 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价值观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疏导等)课程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保持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多元文化固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尽相同甚至是激烈冲突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

应对多元化趋势现实,要求我们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课程或活动,如开设各种有关价值取向、人生观选择的公选课程以指导大学生在广泛涉猎各种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加坚定对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的认同;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系列指导活动,使大学生尽早地在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现状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既利于社会发展又利于充分实现自己才能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重视学校、学院心理咨询室、心理联络员的培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有效机制以及时跟踪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提供其需要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积极应对、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相关辅导课程、活动才能使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各高校需要继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义禄,王敏,刘带.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8.

[2]汪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与创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2007.

[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