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讨论式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最近十来年在对素质教育的探索中,一些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力提高的各种方法,讨论法就是其中之一。如,北京三中的朱尔澄老师曾就“三国鼎立”一课和“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问题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各地中学历史教师还组织了对“落后是否必定挨打”、“评价康熙”、“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和作用”、“如何看待垄断”等问题的讨论。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就大多数中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实施讨论法教学的十分罕见。除了历史课教学内容繁重,讨论法所需时间较多而难以采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讨论法的误解。分析如下:
高中阶段初步接触文学名篇,学生对一些作品尤其是距离现今较古远的作品,理解的难度较大,较难产生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他们对作品内容的注意,积极思考问题,并能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遇到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地站出来“救助”,给予适当的提示,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然,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有些问题本来就是长期争论不休、争议性很强的。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关注,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加深理解。
例如,在讲完了《氓》这一课时,我补充介绍了《静女》这首诗,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而《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如何解释两位女性不同的境遇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相互展开热烈讨论。
三分钟后,生甲回答:“这是因为《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恋爱的初期,所以热情高涨,一旦当他得到爱情后,就不会这么有热情了,或许也会和《氓》中那位‘士’一样对‘静女’变心。”
生甲刚回答完,生乙就站起来表示反对:“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我认为出现这种境遇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人与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氓》中的‘我’所嫁的‘士’是个负心汉,而《静女》中的‘静女’遇到的却是一个对爱情专一的男子,不是每个男子都很容易变心的……”
乙还未讲完,就有一女生丙予以还击:“但你要知道,《氓》中‘士’一开始也是很痴心的呀,其程度绝不亚于《静女》中的‘我’,但最后不还是变心了吗?谁能保证《静女》中的‘我’不会也走这条路呢?其实男子是最容易变心的……”这话遭到了几乎所有男生的一致反对,于是一场讨论快要变成了一次舌战。
火候已经成熟,看来我不得不出来“主持公道”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确实,《静女》中的男子还处于热恋时期,自然热情万分,至于婚后他是否会变心,就很难说了,这要看他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两个男子的身份是有差别的,大家能否看出这种差别?”课堂里又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从《氓》中的‘士’‘抱布贸丝’,我们可以估计‘士’可能是什么人?(生答:商人)对,可能是商人。而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又可以猜出‘我’可能是什么人?(生答:农民)对,可能是农人。而商人和农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也是有一定差别的。相对来说,农人比较朴素,思想比较纯洁,也许不会像商人那样容易变心,这从后来的一些文学作品中也能得到一些验证。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亦属一家之言。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继续做口头或书面讨论。”我的话刚完,下课铃声响了,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源头,创作年代久远,不少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于是有些学生就将学习要求降低了,仅仅满足于弄懂字面意思,对作品内容不求甚解,更不注意作品之间的联系。部分同学甚至因为不懂而厌烦这些看似艰涩的文字,学习古文的兴趣也一落千丈。
上述所提的问题让不少同学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个问题和作品联系紧密,同时又让同学们感到有话可说。于是大家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下子来了劲头。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争议性,思考的角度较多,因此在讨论过程中难免发生争论,而争论愈激烈,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愈浓。这样,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加大难度,引发辩论,教师作重要补充
在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了初步接触、逐渐产生兴趣时,可以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理解作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学生对有关历史背景缺少了解,思考问题很难做到全面、深刻,这就需要教者在关键时刻作重要的补充说明,扩大学生视野,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在教完《离骚(节选)》这一课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战国那样的时代,面对楚国黑暗的政治,屈原是否非得要自杀呢?他可不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呢?”
我让大家各抒己见。
生甲首先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屈原根本没有必要自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生笑),战国时期有那么多诸侯国呢,随便去哪个国家都有可能受到重用。”
生乙立即反对:“我不同意甲的观点,战国时期诸侯国虽多,但自己的祖国只有一个,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跑到其他国家去,那不成了卖国贼了吗?”
讨论训练法能理顺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实践机会,潜移默化地积累语文基础知识,锻炼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个人素质和应试能力。
一、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法
运用讨论训练法要解放思想,不要担心课堂里不安静,一片哗然,这是传统教学法最忌讳的。但讨论训练法却反其道而行之,讨论时力求闹哄哄。闹哄哄正说明学生进入了角色,迈入佳境,学生身上蕴藏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发挥出来,久而久之,语文能力正在讨论中逐渐提高。
二、确定教学目标
运用讨论训练法,首先要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例如,同样是鲁迅小说,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故乡》应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中心思想”为教学目标,孔乙己应以“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为教学目标,《一件小事》应以“心理活动描写对人物的作用”为教学目标。
三、精心设计讨论训练题
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对课文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训练题。题目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切忌空乏玄虚,难度不宜太大,难度大了学生无从下手。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后半部分时,如果教师要学生回答“鲁迅当年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学生无法从课文里找到答案,就在课文注释里找,这种方法对理解课文没有好处,倘使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要强调“偏有中国人在里面”“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强调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学生也就理解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那么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也就容易理解了。另一方面,题目也不能太容易,让学生回答出来,题目要有让学生思考回味的余地,也要有坎儿,如果课堂上都是“是不是”“对不对”这类的提问,那么课堂气氛再热闹,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是毫无意义的。总要像从树上摘苹果,踮起脚摘不到,跳一跳或跳几跳就能摘到一样,这样激励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有好
处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实施讨论法
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去。如果一堂课,始终一本正经地讨论问题,枯燥地做练习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训练法。创设情境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模仿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指导学生表演,根据课文排练小品,分角色朗读,展示教学挂图等,都能引起不同意见辩论。如,《愚公移山》分角色扮演愚公、智叟表演,学生就会在笑声中认识人物的性格,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叶圣陶先生指出,老师要“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底于不待教授之谓也”。要能“导”出趣味,“导”出创造,“讨论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1.1 “讨论法” 能调动、增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是非优劣等取决于教师的牵引、评价,教师成为摆布、控制学生的权威,这大大压抑了学习主体的创造才能。而采用“讨论”方式就要打破这种束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化被动的吸收知识为主动的学习知识。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亢奋的气氛中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
1.2 “讨论法”便于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进而开发学生思维的潜能。“讨论”一开始,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地激发出来。而“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媒介,能使学习过程积极化。
1.3 “讨论法”能训练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加强“说”的规范训练。传统评文教学方法,重教师的讲,轻学生的说,因而造成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严重下降。而“讨论法”认为既为“讨论”就必须用语言;要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就必须依赖语言交流这一形式。“讨论”法打破课堂抽问的局限,尽可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在这一自由热烈的氛围中将心中所想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表达。尤其让平时不善言词的同学有一个很好的训练机会,并能在讨论中相互指正,纠偏纠错,在切磋中提高能力。
1.4 “讨论法” 可以促进交流,培养学生虚心学习,积极多思的良好习惯。“讨论”又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缩短了距离,学生间增进了友谊,而通过讨论达到的共识实质上是整个“思维集体”共同劳动成果,是集体合力的结晶。而且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者和被学习者的双重身份,也易养成学生间平等、尊重,虚心向学,积极思索的好习惯。
1.5 “讨论法”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表现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参加讨论的学生,思想活跃,敢于陈述已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再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决不仅仅是某些知识点,而更重要的是展示了自己的特点、修改乃至人格力量。
2 用“心”设计课堂讨论
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和极大的热情,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去积极参与。教师尽量做到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引领着阅读对话的主题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设计课堂讨论,不是图热闹和赶时髦,而是为了有效的达成目标。课堂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效果也迥然不同。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冷场现象或偏离中心议题,没有成效。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度适中。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然而学生的认知过程还伴有情感因素,只有以情感为动力,以认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才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把握好议题的难易度应从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因为太高或太低会导致讨论的问题失去科学性和价值性,无法做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就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做到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和重难点,从而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
3 “讨论法”的实施
3.1 树立目标,设置观点,激发兴趣。这就是老师的“指路”。魏书生老师把它称为“定向”,也就是让学生的思考讨论围绕这个中心,思维从这里发散。
“问题讨论法”简单地说,是“提出问题—引导探索—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这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提出问题。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就是通过观察分析身边生活中事物与现象,从而提出疑问。例如,在刚接触立体几何时,很多同学没有空间概念,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正确认识空间图形,作图没有立体感。可以让学生实际观察:在太阳的照射下一个长方形状的窗框投射到地板上变成了平行四边形。两根平行的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仍然平行,且电线杆中点的射影仍然是影子的中点。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认识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
二、激发学生情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是“问题讨论法”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例如,在讲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时,给出一个画面:在一座铁路桥上火车轰隆着向前行驶,桥下轮船在河面上来回穿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火车行驶的方向与轮船行驶方向能否形成一个夹角?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不能,因为火车和轮船不在同一个面上。”有的说:“可以,因为通过平移可以把轮船和火车放在同一个面上,在同一个面上相交直线就能形成夹角。”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轻松地提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不仅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也就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学生而言,由于长期受“注入式”教学法的影响,形成了思维惰性,不愿意独立思考;就教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愿意扔掉“注入式”教学方法这根拐杖,结果学生也独立不了。而“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勇于打破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从运用教材、资料,到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时,都要求学生通过演示观察、讨论、独立寻找答案。在讨论中出现争议时,老师正确引导,指点迷津,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四、精心设计和把握讨论的问题
实施“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上,这就需要注意:(1)设计问题要科学。提出问题最忌含糊其辞,不着边际,无法作答。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知识准确理解,科学地设计每一个问题。(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有一定的梯度。(3)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每一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对不同结论各执一词时,教师可以参与讨论,分析学生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面角的时候,对于二面角的定义:有一条直线引出的两个半平面所形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根据定义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演示二面角?经过讨论,一组同学拿出课本,以装订的一边为棱任意翻开2个页面,就可以形成不同的二面角。另一组同学,走到教室的门口,推动门板,而门板和相邻的墙面也形成了不同的二面角。通过讨论和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通过具体模型的展示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4)解决问题要彻底。运用“问题讨论法”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教师要及时补充,学生理解不深刻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知识点把握不准确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便于准确把握知识体系。师生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65-01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讨论教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教师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和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讨论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带有争论性的问题,上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准备。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并利用电脑上网或到图书馆利用各种资料作好上课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在上课时,先将班级学生分为8―10个小组,每组3―5人。各组成员就讨论的主题或问题,互相交流意见及分享。在此之前教师可作简短的发言,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内容和步骤;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教师随时补充。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完毕后,各组选一位代表提出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最后予以全面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并对各组所进行之讨论情形评估其优缺点。
2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学会“放”。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要放手让学生学。课堂上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从讲的模式中跳出。二要精心准备。在实施讨论教学之前,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积极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胆量,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简单的方法做准备,上课多鼓励学生说话;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时聊;设计简单的话题,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后逐渐提高难度和深度。三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讨论教学通过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式的交流、探讨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否则就不是成功的讨论。
3 正确处理好“放”与“收”的辩证关系
R-4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物理课堂中的探索和应用,充分满足了医学物理抽象性、实践性的特征,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围绕着课堂活动的核心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并促进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
一、问题讨论时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医学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它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能够发现问题,经过共同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久以来,他们对医学物理这门学科感到厌烦和枯燥。而在医学物理教学中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问题的刺激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紧贴教学内容的问题,并使他们进行热烈的讨论,培养他们探索的能力,从而可以使他们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在众多的学科中,物理知识具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面对着众多的挑战,因此,他们的接受能力比较慢,经常难易理解,而通过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问题。在医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分的把握。
二、医学物理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法的内容
(一)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趣味性会陡然增加。依据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特别是一些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等,推动物理知识的应用。比如,在学习流体运动这一章节时,在让学生了解流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伯努利原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伯努利原理的生活应用,比如刮台风为什么房顶容易掀掉,风中打伞为什么伞容易翻上去,烟囱为什么越高越好,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加深对伯努利原理的理解。物理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验性。因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使他们在实验中论证学到的物理知识,并在实验中进行归纳、总结。
(二)联系专业知识
医学物理是临床等相关医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学习物理的同时与专业课联系起来,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专业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第二章物体弹性时,可以联系人的骨骼,骨折从物理角度来讲也是因为受力而发生形变,骨骼受力不同发生形变也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骨骼的受力特性。
三、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内容时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题材,而且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对问题进行合理设置,使他们在和生活的接触中,进行充分的讨论,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从而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就“激光的特性”来说,在对问题进行设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激光的应用,比如激光笔、激光碎石、激光全息摄影,然后让学生把应用特性对应起来,例如,激光笔是利用了激光的方向性好的特性,激光碎石是利用了激光的高强度,激光全息摄影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好。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的模式也叫导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讨论探究”,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进行相互地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比如,在学习“眼睛”时,可以对“近视、远视、散光”等现象进行讨论,然后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这些现象”,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近视是用眼姿势不正确,引起眼睛发生形变而近视,再进一步提问学生“近视眼睛的形变是怎么样的呢”,从而得出近视的生理成因。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在积极引导学生并参与到讨论活动中的方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培养物理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保证讨论和课堂教学的可控性。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引入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设置的内容要与实际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启发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营销策略时,我会先让学生们说说他们喜欢的品牌,然后,再让他们去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品牌,对这个品牌了解多少,是否知道这个品牌是如何推广的。最后,自然而然的引出要讲解的营销策略相关知识。
讲解完以后,再让学生们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为自己喜欢的品牌设计一套营销策略。这样一来,学生们一入题就会处于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并会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思考,直到最终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思维,也锻炼了其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们带到与之相关的场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在现实场所中更深刻、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产品组合时,我会将学生们带到校园内的一家超市中,结合该超市的实际情况,现场为他们讲解什么是产品组合,该超市的产品组合情况、宽度、深度和关联性等,让学生们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习,使他们在现实场所中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战教学法
中国有句俗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创新和改革市场营销教学方式,其终极目标无非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应用性的市场营销人才。所以,采用实战教学法,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战,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的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人们对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交际。事实上,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导致英语学习和交际中的误解。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英语课程也开始成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那么对英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里,有不少院校开始增设小学英语专业。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这就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同时,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又要发展文化意识。
发展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1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发展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逐步发展“文化意识”,引导他们形成开放的、合理的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观念。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了解西方文化,能激起学习兴趣,进而爱学英语、学好英语。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发展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必要的,使其能够在将来的实践中将英语教学与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1.2 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发展文化意识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94年开始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标志着教师专业化进人实际操作阶段。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把握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明确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为小学英语专业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英语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结构中,专业的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文化知识。因此,在对小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时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发展其文化意识。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发展文化意识 2.1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原有教材资源,精心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开放性延伸。案例:①教材: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实用英语》第一册,Unit 9 "Holi-days and Festivals" o②学习对象: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09级小学英语教育班。③设计思路: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本单元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中西方节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图片或鲜明直观的多媒体画面,通过对“Spring Festival’,与“Thanksgiving’,这两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食物、服装等方面的对比来开展语言教学。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发展文化意识。
2.2在英语活动中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在开展英语活动时,教师可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以烘托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预定目标。例如,开展Halloween(万圣节)的活动,这是西方既有趣又盛大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教师可让学生尝试做各种各样的面具及南瓜灯,扮演节日里的邻居们和索要糖果的孩子们,进行一场万圣节表演。通过诸如此类的英语活动,学生们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见识,而且会对英语国家的重要节假日及其风俗习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了解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2.3借助教材,融人文化内容,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根据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度的安排,适当地融人文化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直接把英语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直接编成教学内容,介绍这一文化中的习俗、风土人情、有趣故事等。在选择文化内容时,可以关注与小学英语内容相呼应的素材,这样能为他们将来的教学提供材料。
2.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对英语文化产生兴趣。
ZHONG Hui, ZANG Han, DONG Jie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China)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a problem-oriented class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 teaching, it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and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major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disciplinary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mechanism,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 unified teaching system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ory learning, innovation experiment discussion, innovation project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active thinking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explanation,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argu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interes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skills,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collaborat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requires tha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Key words:Problem-oriented; innovative projects; interdisciplinary.
1 概述
近年?恚?跨学科的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本质上仍不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内容:众所周知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比较快,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又不能及时更新。其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变革性不断加快,然而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于计算机类课程教材和大纲的更新一般都是落后于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因而使得计算机众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使用旧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总是跟不上计算机最新技术的发展,没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2)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跨学科课程教学面临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单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少,单调乏味,教师上课难,学生学习更难。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不好,因而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常规使用教学方法
2.1讲授法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目前经常使用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授知识。主要讲授包括讲述知识内容、讲解概念含义、讲读启发引导思路和讲演实验演示过程。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知识还是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自己去理解掌握领会,才能消化和巩固知识。
2.2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验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作示范性例子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用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的知识。它能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3问答法
它是教师按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解读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它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问答可以是根据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深化、系统掌握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提出思考??题,逐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问答式教学可以由教师和学生互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它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
2.4实验法
学生使用教学设备,通过亲自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跨学科教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快速发展,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把跨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2.5实习法
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加强实验操作水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操作,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实习法和实验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能力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1]。
3 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讨论法提出
问题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单独提出来,在结合实际和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方法,可分大组进行。在对大量参考文献参阅和亲身教学经历提出切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跨学科专业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源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类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在计算机类部分课程中进行教学方式和开放方式的改革。该方法要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课堂讨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理解方式和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为基本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主要针对适合跨专业学习的课程为实例,研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和讨论融入课堂,以项目实例为案例,引导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以小组讨论为基础,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研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逐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针对《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模式组织教学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循规蹈矩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变为生动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如在《无线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解决课程教学难点,把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无线局域网wifi连接、wifi漫游连接、无线手机蜂窝通信、智能家居无线传感网、无线mesh网应用等问题,进而解释无线网络通信的各层协议原理,同时在培养综合技能方面也采用任务驱动模式[2]。
(2)问题导向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是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如在无线网络系统课程中设置了4个开放无线实验,在教学要求中规定学生自主选择2-4个开放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参加专业教师的课题讨论工作,鼓励以项目导向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协作式教学:计算机的发展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协作式学习起到一种互相启发,分工负责,团结合作的锻炼学生团队工作精神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适合于分组进行的较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探讨性课后实训的完成。
(4)开设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创新项目。为适应多专业学生学习和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时增加实验项目,以综合实验为主,提供探索性项目提高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师“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包括自主实验、综合项目和问题研究等研究型实验课目。其实验课程只对实验结果提出要求,不说明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的用所学专业理论和思维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案、步骤、装置,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完成实验目标。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关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多方面自主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进一步引导和针对性对个性化学生的科研训练[3]。
(5)体验式教学:为了使学生得到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得到锻炼,使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标准得到统一。学生在工作中承担课题任务,并获得定期讨论。
(6)互动式讨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还要进行教学方式的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努力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原因,研究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过程中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找到能够让学生方便理解,提高知识接受能力的方式方法,找到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类似实例和知识原理,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讨论,知识问答,内容辩论,让学生能够有逻辑的由浅入深的接受课堂内容,了解知识的起源、过程、解决方法和结论总结,扎扎实实理解,为下一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大小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 H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111-03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在毕业之前提交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仅能反映出本科生的专业水平和参与科研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无论在实验内容或格式规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就在日本学习期间的经历和接触到的毕业论文(设计)做法,比较了日本与我校和兄弟院校理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做法,重点分析了日本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设置的一些特点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实验方法和经验,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定位、起始和完成时间
日本和我国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定位为学士学位论文,是本科生毕业之前提交的一份综合性答卷。在修完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同时,本科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才能获得本科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在日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首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而后已经确定研究方向的学生直接去找指导教师,根据双向选择来确定本科生所属研究室及导师。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时间为一年,从第七学期开始,本科生在修第七学期计划课程的同时就开始从事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的工作。本科生在最初的几周或几个月里要了解情况、参与和熟识相关的研究工作、收集和了解相关的资料、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最后和导师协商,选定研究题目。而各研究室也为新生举办特别研讨(轮讲)会,在研讨会上,首先由研究室负责人介绍本研究室的总体情况、各成员的简历、研究课题及项目、年度活动计划(学术报告会、实习、参观、调查、旅游、聚会)等情况。接下来由几位学生(包括博士生、研究生、四年级学生等)报告最近一段时间内的科研情况,最后还举行一个小型聚会,给新生创造另一个“近距离”相互了解的机会。而我校和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大多是在第七学期末时由教师出毕业论文题目给学生,学生只看题目和导师就选题,根本不了解该题目的研究内容。由于这时已经是学期末,学生正处于最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教师也处于出题改卷、计算考核成绩的最忙时期,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没有安排实际性的任务。第八学期开学后,学生才着手了解情况、查阅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购买相关药品材料,开始做实验。因布置时间过迟,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不能及早进入状态。加之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很多学生参加就业招聘会、研究生面试、考各种资格证和毕业补考的时间,诸多因素使得学生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这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造成了影响。
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提倡循序渐进
在日本,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导师不要求学生马上就开始做实验(设计)。他们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了解和掌握毕业论文(设计)做法的条件,要求学生重复和了解前人的工作,选修有关的课程,收集资料,自学有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在研讨会上作简单的报告。总而言之,第七学期是学生适应、了解和掌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和初步进入正式制作毕业论文(设计)的阶段。在此阶段导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及自主意识,在已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内容。在第七学期末的某次研讨会上就专门作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报告,争取导师和研究室人员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各种条件准备就绪以后,再开始做实验。相比较而言,我们只有一个学期(实为14周,有些学校甚至只有半个学期)的时间做毕业论文(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没有创新性,连自主性也很难有了。
三、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注意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
在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离校前对其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其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后检验,是对其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向他们传授具体知识更重要,授人以渔胜于授人以鱼。在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最长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和独立自主意识的重要环节。只有培养出学生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学生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日本,在实验课和制作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都要亲自动手,独立完成有关实验和仪器的操作。此外,学生必须亲自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拟定实验计划,订购仪器、药品,订做实验装置。从扫描仪、投影仪、复印机到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的使用,导师一般是不会亲自去教的,他们要求学生自己看说明书解决问题,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所有实际问题也要求学生自行解决。
四、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自觉性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过程
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性教学,学生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因此毕业论文(设计)的顺利完成和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综合素质。在日本,从家庭到学校以及全社会都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也很高。这个从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每个研究室和导师给学生提供电脑,每个实验室也都有电话,电话随时可打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但是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等娱乐性活动的学生很少,而将研究室的电话用在私事上的情况就更没有了。研究室的所有学生都配有钥匙,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各种贵重物品也放在桌子上,不锁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公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24个小时开放,学生(提前预约)随时都可以使用。相比之下,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道德建设还需加强。另外,日本学生的穿着打扮也相当朴素,在实验室和校园内几乎看不到几个一起闲聊的学生。导师经常提醒学生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这种习惯或遵循这个规则,在实验室熬夜的大有人在。他们既朴素、勤奋又自觉的精神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这点值得导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在学生面前反复提倡,更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
五、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提倡环保意识
在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面临亲自配制各种溶液,处理各种废物等问题。这种问题的处理不仅影响室内环境和个人的健康,而且影响室外环境和他人的健康,如果处理不妥当会直接影响本人和他人的健康,从而间接地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在日本,每个研究室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了包括管理水暖电、仪器药品、废品处理、学生行为规则等各种规章制度的学生手册。导师也经常提醒并监督这方面的工作。在研究室锂电池、金属、玻璃、塑料、纸张、可燃物、不燃物等废弃物都分类装箱,化学废弃物也要分类存放。酸类、碱类、有机物、无机物都有专门的回收桶。而对于那些毒性很大的废弃物,研究室单独设立了回收桶。连纸盒的小钉子,玻璃瓶的金属盖子都分别存放。如有违规行为,环境监测部门就马上通知学校有关部门,调查肇事者,并对其进行处罚。可喜的是师生们已经把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很少出事故。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学生做实验的场地很小,一般每个学生只有1-2米长的实验台,人员密集,但实验场地还是很干净、很整齐。在学校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书房和实验室,教师几乎每天从早上九点工作晚上七八点,甚至很晚都在那儿备课、从事研究和处理日常事务。学生也都有学习备课的房间。实验室与学习备课区是严格分离的。这样业余时间既可以把教师留在学校,也可以保护师生的身心健康。而我们很多学校不仅没有把垃圾分类存放的制度,就连有毒物品也不进行特殊处理和特殊存放。大部分教师在学校没有自己的书房,只有实验室,实验室和学习备课室也没有严格的区分。
六、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研讨会制度
日本大学里都有研讨会制度。[2]一般每周一至两次,每次2-3小时。研究室的所有人员包括导师(教授、助教、讲师)、博士生、研究生、三~四年级学生都参加。他们(每次几个人)轮流介绍自己的科研情况或国内外的科研动态,汇报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内所作的研究工作,遇到的问题和今后的计划,并回答师生提出的问题。导师围绕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于有些问题导师会进行重点讲解。要投稿的论文也先在研讨会上宣读并征求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当科研上有所进展时,其摘要或全文会贴在走廊里,供师生参阅,这样既可传播和交换信息,也可炫耀自己的实力,吸引更多、更好的学生或项目,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尊重。
这种研讨会制度有以下优点:1.由于每个学生,无论是博士生还是本科生都得每隔一段时间在众人面前作汇报,这就给学生增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既要认真做准备,也要抓紧时间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2.给学生提供了锻炼多种综合能力的机会。从查资料、拟定实验计划,订购药品,使用仪器到数据处理,归纳总结写成文稿,制作多媒体等都得学生亲自完成。3.导师、博士生、研究生及本科生都要参加讨论,这就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思想、集体合作、互相提高的机会。4.台上的学生得到锻炼,台下的学生受到启发,这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和研究的气氛。有时,某个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激励与启发作用比教师讲课的效果还好。在研讨会上学生敢思考,学方法,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值得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倪哲明,(日)增田慎治.日本大学化学教育的特点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0,(4):34-39.
[2] Satoshi Niibori. Assessment Method of Master and Doctor Thesis[M].Japanese:Dobukan Co.Press,2002.6.
[3] 陆玉梅,唐世学.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8(1):32-35.
[4] Yoshimatu Shibata.The New Principle of Education[M]. Japanese:Yuhikaku Co. Press,2003.3.
[5] 于青春,何江涛.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的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4,(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