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动物细胞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动物细胞工程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动物细胞工程论文

篇(1)

1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主要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上述2个专业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各地中学生物学实验条件不同,学生实验水平参差不齐。此外,动物细胞工程实验中,会涉及病毒等微生物的实验操作,因此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前设置了“安全教育、规范化操作、仪器的使用”这一准备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资料,学习相关实验操作后,必须在线进行实验安全知识考核,测试通过后方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动物细胞工程课程操作。如不合格,必须重新学习,直到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

2优化实验课内容

教学改革之前,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主要包括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冻存等实验操作。虽然能涉及动物细胞操作内容,但系统性不强,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性差。因此,课程组成员对省内高校及生物医药企业进行调研,重新修订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生产岗位技能要求,编撰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工作手册。该手册下设若干工作项目,每个项目又包含任务书、准备单、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学生明确任务目标、了解工作流程。课程内容以吉林正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鸡新城疫疫苗生产岗位要求为基础,优化整合实验项目。改革中,删除鸡红细胞制备及融合这一实用性较差的实验项目,设置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培养的准备工作,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过程的传代培养、培养过程的检测与观察,鸡胚成纤维细胞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培养,鸡新城疫病毒的鉴定,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冻存与复苏及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复苏与传代(拓展性实验)。

3改进教学方式

3.1项目化教学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通常采取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讲解、现场演示、学生完成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改革针对上述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为主线,教学方式做出如下改进:授课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解析任务目标;学生自主成立团队,根据任务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来设计实验方案,授课教师指导并完善实验方案;各团队以教师指导为基础,在团队负责人组织下,进行工作;完成任务报告单,组内进行汇报交流;实践技能考核;课程实践教学全部结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收获与心得汇报。

3.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相结合的特点[2]。但在以往实验教学中,大多仅使用PPT中“图片演示”功能,忽视视频教学的应用[3]。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将视频教学作为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手段。课程组成员录制实验操作视频,使学生能对实验项目直观化。同时,课程组购买大量实验教学光盘,便于学生拓展知识面。

3.3虚拟仿真软件辅助教学

仿真教学又称模拟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真实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扮演某一角色,从而进行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客观条件的不足,能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验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及实践技能[4]。基于此,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考察各兄弟院校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基础上,购买了莱医特虚拟仿真软件。在实验项目过程中,学生在观看课程组录制的实验操作视频后,可以在学院机房仿真软件上进行“预实验”,即通过软件进行原代细胞分离、换液、传代、冻存、复苏等基本细胞操作。通过仿真软件的“预实验”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对细胞操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学软件的考核,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胞操作的注意事项,总体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升教学效果。

4改革考试方式

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也能调动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督促和引导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和态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5]。因此,课程组制定了适合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技能考核、小组讨论、心得汇报、组员汇评、本人自评、实验效果、教师评价、奖励分值上述8项内容,其中技能考核、实验效果、教师评价各占20分,其余4项各占10分(以百分制计算)。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重视课前预习、课上实践操作、课后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促进了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加能适应日后的工作需求。将一部分实验内容交给学生自主设计,仅向学生讲授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操作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仅发挥引导作用,试剂配制与器皿的灭菌等具体操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上述措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学生们能够自主申报挑战杯项目、各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各级生命科学竞赛等;能独立完成项目和毕业论文;还可承担教师的一部分研究工作,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5存在不足与改进措施

5.1实验室配套设施不完善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现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是位于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对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是生物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并能展现生物学科的逻辑结构;同时,它还具有高度的统领性、包摄性以及引领性,能够反映核心问题。教师围绕高中生物复习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少绕圈子,直达问题的主干及核心;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学,还可把孤立、零乱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地进行整合,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从而达到高三一轮复习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高中生物复习中,教师经常会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比如对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以及核心概念的把握不准确,定位不精准,这些都会影响一轮复习的有效备考。因此,如何对教材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而不是简单通过感性印象对其甄别,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各种概念、原理、理论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角度,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国内课程专家刘恩山教授也指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基于学者们的观点,生物学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是能够反映该教材核心问题,统领包摄教材章节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及规律,是构建整个生物学教材的基本骨架,并且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例如,在复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中“细胞工程”这一专题时,笔者通过罗列比较一般概念、重要概念,从而界定出该专题中具有统领和包摄作用的“核心概念”。在“细胞工程”专题中,一般概念有16个,分别是细胞工程、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细胞贴壁生长、接触抑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原生质体、合成培养基、愈伤组织、生物反应器、细胞株、细胞系、克隆。而重要概念有7个,分别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而通过比对、分析和界定后,发现该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其实只有3个,是细胞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单克隆抗体。正是这三个核心概念,很好地诠释了整个细胞工程的核心内容和知识所在。比如一般概念中的脱分化、微型繁殖、胚状体、外植体、原代培养、传代培养、愈伤组织、细胞株、细胞系都是围绕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这样,通过比较对比,学生就能够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了。 

2 核心概念教学 

2.1 运用概念图,整合新的核心概念 

概念图是由概念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特征,概念节点是表示某一命题或知识领域的各概念,连线表示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高中生物复习当中,教师通过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清晰有效地呈现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同时,也有利于理清相近概念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归纳的能力和兴趣。例如,在复习“植物组织培养”时,教师以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为前提,利用概念图呈现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的联系,在学生唤醒原有知识的基础,促进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图1)。 

2.2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学习 

所谓“问题串”,就是指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在高考生物复习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概念精心设计一组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热情和动力。如,在讲授“单克隆抗体”这一概念时,教师运用一组“问题串”(图2)进行巧妙设问,使得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易忘记。 

2.3 演示认知过程,学概念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有许多概念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久而久之就会有挫败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转换教学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通过演示知识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核心概念。 

以“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内容中为例,“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并不是很好理解。教师倘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看教材,读概念“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电位变化过程”,则显得抽象不易理解。那么,如何通过形象生动的具体指标来展示“动作电位”,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列的静息电位、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等相关概念呢?教师可以利用图解(图3)逐一演示,并加以说明,使学生有逐步认知的过程。 

首先,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即相对静止时,膜上有一个“内负外正”的电势差,这电势差的形成是由靠能量来维持,而维系这一电势差的能量主要依靠膜上的3个结构。 

第一个结构是“Na-K离子泵”,它是由蛋白质构成,在消耗一个ATP分子的情况下,能够向膜外泵出3个Na+,向膜内泵入2个K+。这样一个过程已经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偏多。第二个结构称为“K+通道”,通过前面第一个过程,膜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于是膜内外之间形成一个浓度差,使得膜内有一个向外扩散K+的趋势。在静息状态下,膜上仅有K+这个通道会打开,不断向外运输K+。通过上述两个结构,膜外的阳离子越聚越多,导致的结果就形成了一个“内负外正”的状态,这就是“静息电位”。第三个要介绍的是“Na+通道”。前面由于“Na-K离子泵”的作用,膜外的Na+浓度很高,当受到某一刺激时,Na+通道会迅速打开,在短时间内膜外的Na+会迅速向膜内回流,而回流的结果就使得膜内外的电势差瞬间发生改变,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内正外负”的状态,这就是“动作电位”。利用以上图解,学生对于电位的形成机制及概念的相应内涵与要点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也就达到了对“动作电位”这一核心概念深入理解的目的。 可见,演示认知是学概念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学习教材内容,掌握学科知识的必要能力。通过演示知识呈现过程,使得许多抽象的概念知识形象易懂,从而提高高考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2.4 利用生物科学史,构建核心概念 

全国新课标卷Ⅰ相对广东卷而言,更注重生物科学史的考查。利用科学史促进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建构,也是高中生物复习当中的一个重要策略。以科学发展史为材料,让学生重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体会概念的建构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例如,“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此前,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科学家接下来又发现:染色的成分是蛋白质和DNA,而染色体在遗传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探究遗传物质的本质无疑就落在蛋白质和DNA上了。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是蛋白质,他们的理由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多种多样的排列可能蕴含遗传信息,因而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又有不少人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挑战这一观点的有以下几个经典实验:1928年,格里菲思利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得出了“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的结论,但是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格里菲斯却未能搞清楚。紧接着,1940年艾弗里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转化因子”,以肺炎双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体外转化实验。他设法把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相互分离,分别单独和R型细菌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添加了S型细菌DNA成分的培养基上,部分R型会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这种转化后的S型细菌可以进行增殖,于是艾弗里得出了“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这一结论。遗憾的是,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于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首先分别利用35S、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进行同位素标记,然后将带标记元素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进行混合培养,观察同位素的去向。”如此,巧妙地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教师通过讲解“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这一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探究是要经历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形成质疑与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对发现史进行梳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核心概念也得到了构建。 

3 小结 

总之,高中生物复习教学关键在于核心概念的构建,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运用概念图、设计问题串、演示认知过程和利用生物科学史等策略进行核心概念的重构,是提高高中生物复习的重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梳理、归纳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内化相关概念,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 兰英,译.埃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篇(3)

一、根据目的,选择育种方法

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生命力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基因组成上看,目标基因型可能是纯合体,可防止后生性状分离,便于制种和推广;也可能是杂合体,即利用杂种优势的原理,如杂交水稻的培育、玉米的制种等。

例1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质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1)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科学家往往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设计育种方案,以便最快得到所需品种。非生物材料:可自选。生物材料有:

A.水稻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

B.水稻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C.水稻的高秆(显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①要得到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的品种,该品种应是 。

②所选择的生物材料: (填写代表生物材料的字母)。

③育种过程中运用的最常见的方法是 。

④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性状类型)的概率是 。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则获得该品种植株至少需要 年。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育种方法已经出现并投入使用。

①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的八倍体小黑麦的原理是 。

②航天育种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如“神七”就搭载了萌发着的植物种子。那么利用这种方法是否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为什么? 。

③螟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科学家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希望培育出具有抗螟虫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最适合的育种方法是 ,其原理是 。

【解析】(1)①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品种要保持优良性状,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一般为纯合子。②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抗倒伏、抗锈病)组合到一起,选择A、B两个亲本可以达到这一目的。③最快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常用技术有杂交、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等。④亲本杂交后的子代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4种纯合子,比例相同,因此抗倒伏抗锈病性状的概率为1/4。亲本杂交得到种子(子代)需要1年,子代花药离体培养、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纯合子需要1年。

(2) ①普通小麦为六倍体,黑麦为二倍体,两者杂交得到的个体有4个染色体组,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为八倍体,属于染色体变异。②“神七”搭载萌发着的植物种子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太空的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③抗虫性状的基因一般来自原核生物,运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移接到植物体,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1)①纯合子(纯种) ②A、B ③单倍体育种 ④1/4 2

(2)①染色体变异 ②不一定;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重组

【方法规律】在解答“育种”类试题时,需要根据提供的材料选择合适的亲本及育种方法,分析育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测育种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

育种方法的选用要求:一般作物育种可以选用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如果检测纯合子,则用测交或自交;若既要检测纯合子又要分离纯合子时,如果优良性状是显性性状则用连续自交,如果优良性状是隐性性状则直接分离;已知多对性状要获得纯合子,首选单倍体育种,然后才是自交。为了得到特殊性状,可以选择诱变育种或多倍体育种,如果将不同物种的性状组合在一起,可以选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小结:

(1)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选择自交方法最简便。

(3)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则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4)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土豆、地瓜等,则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5)若要培育之前没有的性状,则可用诱变育种。

(6)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

(7)将两个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可利用杂交育种(含植物细胞的杂交)。

(8)若要定向地改造生物性状,则可用基因工程育种。

(9)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并非单一地运用某种育种方式,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多种育种方式综合运用。

二、掌握策略,设计育种实验

例2 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棉花种子,诱变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诱变1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 性状,低酚是 性状。

(2)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 。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诱变1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自交,每株自交后代种植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从 的区域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诱变1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设计一方案,尽快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解析】棕色、高酚自交后代是棕色、高酚和白色、高酚,因此棕色是显性,亲代白色、高酚自交后代是白色、低酚和白色、高酚,因此低酚是隐性。诱变当代中,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aaBb,纯合体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应从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的区域中选择出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育种时间短应选择单倍体育种方案。

【答案】(1)显性 隐性 (2)AaBB aaBb (3)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为棕色棉或没有出现白色棉

【思维拓展】设计育种方案时,应该注意是“动物育种”还是“植物育种”。植物育种时,可以用连续自交的方法获得纯合子,这是由于植物中雌雄同体的物种较多。动物只能选相同性状的个体相互,待性状分离后筛选,然后用测交方法检测纯合子,这是由于动物大多是雌雄异体,不能“自交”。

育种年限的要求及计算方法:若需要获得植株,则比获得种子多一年,因为获得种子后,第二年才能获得植株。若需要获得跨年度的植物(如小麦),则比不跨年度的植物(如豌豆)要多一年。

生物工程技术育种的组合及其遗传性:

(1)转基因植物培育: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2)转基因动物培育: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3)核移植(克隆)动物培育: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4)胚胎移植:有性生殖+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5)植物体细胞杂交:酶工程+体细胞融合+植物组织培养,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6)试管婴儿:体外受精+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

注:异源多倍体具有两亲本的遗传性;胚胎分割产生的后代遗传性相同,相当于无性繁殖。

例3 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于是,科学家采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回答:

(1)家蚕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

(2)图中变异家蚕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 。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 。图中的限性斑纹雌蚕的基因型为 。

(3)在生产中,可利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培育出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的后代。请用遗传图解和适当的文字,描述选育雄蚕的过程。

【解析】(1)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其体细胞含56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生物,其生殖细胞含有28条染色体,因此一个染色体组有28条染色体。(2)由图可知,该家蚕的变异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应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限性斑纹雌蚕的Ⅱ号染色体有2个a基因,W性染色体上有1个A基因,故基因型为aaZWA。(3)用限性斑纹雌蚕和无斑纹雄蚕杂交,其后代中无斑纹的都是雄蚕,有斑纹的都是雌蚕。

【答案】(1)28 (2)结构变异 杂交育种 aaZWA (3)如图所示

(文字说明:后代中有斑纹的均为雌蚕,应淘汰;无斑纹的均为雄蚕,应该保留)

【应对策略】不同的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不同,其适用的条件会有一定的差别。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试题要求,结合各种育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如:

(1)集中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选用杂交育种,集中优良性状且缩短育种年限选用单倍体育种。

(2)获得较大果实或大型植株或提高营养物质含量选用多倍体育种。

(3)提高变异频率,改良或直接改变现有性状,获得当前不存在的基因(性状)选择诱变育种。

(4)实现定向改变现有性状选用基因工程育种。

三、规范审题,精准解答育种类试题

例4 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

B.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1:1

C.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D.过程④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解析】首先规范审题,审出关键词或关键语句。如本题题干中包含如下信息:两种基因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不同品种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应用杂交手段,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①②③过程);⑤⑥利用花粉培育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利用物理因素获取新品种(⑦过程)为诱变育种;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取新品种(④过程)为基因工程育种。

篇(4)

合作教学是一种充满乐观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性的教学体系,它坚信学生的天赋才能和心理潜力是无限的,它以开发学生的巨大的潜在资源为研究对象,它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的科研方向。[1]

一、动物学教学中合作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合作教学模式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本校生物科学专业04级、05级、06级、07级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学生的认可。我认为以下几种合作教学的组织形式很有实效。

1.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一定的问题,师生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内容。[2]另一种方式是教师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尽可能围绕教学内容自发提出各种问题,通过思考与讨论进行解答,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答方式中的最佳途径,并进行开放式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途径的多样化。[3]

2.以小组合作和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通过自由组合,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日常教学活动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加强课前学习指导,例如借助《动物学课程导学纲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资料查阅,小组交流。课堂上各组利用所准备的内容进行发言并回答其他组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借助动物图片、模型、影视等精讲重难点。

3.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动物学的很多内容探究性较强,可在课外按以下步骤实施:(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科内容,独立提出课题,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2)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3)展开专题研究。教师要及时了解研究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调整研究方案。(4)课题小结。要求学生写出小论文及时进行交流,使之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提高。

二、动物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习的愿望。在合作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起好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中介作用,提供学生质疑、证明、反驳的机会;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触及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作业的设计尽量需要动脑筋或动手操作,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来当几分钟的老师,讲解某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分析讨论,要适时加以引导,提供相关课外书目,让学生通过阅读完善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2.突出思想性、方法性教育。合作教学模式要求在广泛的认识背景中进行,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多个研究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例如,介绍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献身科学的成长历程,关于动物生长、繁殖和发育问题的历史、现状,等等。教师要用系统的观念来讲解动物的生理、发育、遗传、进化、生态、行为等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并在教学中渗透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让学生实际应用对比研究、系统树排列方法、测量统计等来进行学习。

3.体现知识的时代性与前沿性。动物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加速了知识的更新,而且使一些新的科技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过去被认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在今天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一些以前没有的内容却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讲述经典内容外,对动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动物遗传育种等方面的成果等,教师可结合相关章节进行介绍,要求学生通过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了解动物学的前沿知识,为合作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4.提升教师素质。合作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生物学知识,深厚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因此,教师要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从专业上满足学生日益丰富的学习需求,以及他们各种认识能力发展的需求;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使学生能够在教育价值相同但主观评价不同的学习中进行自由选择,引导、启动、激励学生进行独创性和建设性的学习活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合作教学模式只是无数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并且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各有特色,我仅仅阐述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动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10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X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XX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XX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XX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XX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XX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XX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XX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

篇(6)

近三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在项目的争资立项、成果转化、整章建制、规范学术活动、加强合作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校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量稳步增长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立项311项,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33项(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5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民委项目2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5项,中央其他部委24项,省级项目33项,厅级项目50项),横向项目48项。这比以往都有较大的增长。

(二)科研经费有了一定的突破

三年来,我校共获得各类项目经费1498.06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1031.8万元,横向项目经费466.666万元。同时,学校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学校对项目1:1配套,更是省内其他高校所少见。

(三)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来,我校共发表科研论文3060篇,其中CSSCII和CSCDA共计权威期刊论文338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出版著作(含教材)322部,其中专著133部,编著94部,教材90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90项;其中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四)科研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三年来,我校形成了由非实体研究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研究基地组成的科研平台体系。截止目前,有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统战部研究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五)科研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一是在科研管理建设等方面,2006年共出台各类科研管理文件14项,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三级系统,使我校在科研管理迈向科技化更进了一步。这套科研管理三级系统在省内院校处在前例。

(六)产学研一体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学校每两年召开校地校企工作会议,并已形成一项制度。在科研转化上,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我校建筑节能建材方面专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市场前景广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研各教学单位针对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与其他兄弟院校对照,归纳如下:

1、一是领军人物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还不多,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不强;

2、缺乏有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特别是对服务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做得不够,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存在畏难心理;

4、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当部分教职员工对学校科研的形势及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有的甚至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

5、国家级科研项目少,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少;

6、项目中后期管理滞后,项目结项率低;

7、科研质量还不高,权威期刊论文少,权威期刊论文在整个学术论文中所占比例偏低;

8、成果获奖少,特别是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少;

9、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率偏低,科技创新尤其是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与重大需求对接不够,产学研紧密结合不够;

10、科研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横向经费管理过严、过细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机构、科研团队缺乏有效管理。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管理创新,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1、着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一是要树立“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届人才”为原则,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科研工作的热情、想象力、创造力。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队伍建设。要出台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三是高度重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继续扶持我校中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力培养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2、着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是加强以“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博采众长、合作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注重积累、勇于跨越,求是求新、力戒浮躁”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对于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二是切实加强科研道德建设。要严格贯彻《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遵守行为准则,恪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剽窃侵权、学术霸权、功利浮躁等学术不正之风。

3.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科技管理队伍

要切实加强学校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知识;努力培养科技管理人员把握全局、开拓创新精神的力;要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热心服务的水平。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推进科研分级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单位在科研管理上的权责划分。科研处要侧重于全局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与科研发展规划制定及对二级学院的科研工作的业务指导、督促与考核工作。具体事务性工作应由二级学院承担。对此,通过一定的措施,激发基层学术单位的活力,

2、强化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

一是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和争取力度。要争取多渠道、采取多措施以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要在申报领域有所突破;要在经费有所突破;力争今年经费达到800万元。

二是大力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前培育,提高争取和承接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力。紧密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及我省重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目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预研项目。要做好目前我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前期工作。

三是加强对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对科研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今年准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项目申报有关问题进行辅导。同时加大对科研干事和主管科研的领导进行培训力度。同时,在2010年1月召开科研表彰总结大会,并对申报有关的国家级课题进行动员、部署,下达申报任务。

3、加大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鉴定的力度

要进一步提高我校在研科研项目的结项率。去年我校的结项率为63.7%,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和立项。对此,要通过加强管理、狠抓落实,提高项目的结项率。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要从经费上强化项目的中后期管理。

4、积极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

针对成果获奖少,应加强外联工作,保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畅通;力争在申请和争取组织好学校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有突破。要通过一定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申报成果的积极性。

5、加强科研工作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建设,要根据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多设立一些非实体研究机构。如尽快制定制定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二是切实加强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一,进一步做好委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学校现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二,积极组织建设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做好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第三,配合省委统战部,做好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的日常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第四,做好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族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和兰州高新区*民族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公共实验平台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第五,重点要做好兰州粘合剂工程中心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三是挂靠我校的各学会、研究会等,要策划组织好科研活动,发挥学会、研究会等的优势,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

一是促进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今年9月份要召开我校校地校企合作会议,进一步推动我校校地校企合作。同时,要建立与市、县政府、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是促进专家教授积极与企业家合作,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研发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活动。

三是做好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要鼓励与地方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合作承担完成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项目,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今年要做好*民族大学节能建材示范园工作。

7、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制定《*民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民族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民族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进一步创新我校科研机构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建设、国际合作项目管理。

二是要通过完善《*民族大学科研项目学校配套经费管理办法》《*民族大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民族大学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基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促进经费、校级中青年项目、学术资著等工作科学管理,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人员做科研的积极性。

(三)坚持统筹兼顾,抓好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1、抓好教学与科研的统筹

第一,将科研成果向课堂、向教学内容、向实验手段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实施研究生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制度;第三,努力促进本科生教学参与科技研发或成果转化工作。

2、抓好传统优势学科与其他应用学科的统筹

在优势学科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其他应用学科研究,注重应用技术创新。特别是要做好优势学科和其他应用学科结合,要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上发挥优势。

3、抓好数量与质量的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