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广播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我国广播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广播技术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发展,更大程度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①所谓“技术现实”就是指广播电视发展的技术支持,研究广播技术的必要性已经昭然若揭。笔者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平台,并辅以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寻找到与“广播电视”直接相关的论文519篇。本文就以这519篇论文为主要样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互联网上的论文,对广播技术的相关研究做出整体梳理,试图形成一份关于广播技术的研究完全记录。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阶段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根据广播传输手段的发展不同情况,广播技术的发展及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波广播。这是较早开发出来、供声音广播专用的频段。频段范围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绕地球表面传播到很远距离,晚上还可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得更远。
2、短波广播。使用频段主要分布在5.95kHz-26.1kHz,介于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使用的频段之间。主要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声音信号,传播距离比中波还要远些。最适合对远距离几百至几千公里外进行广播,主要用于节目传送实现对地广人稀地区的人口覆盖和对国际广播。
3、调频广播。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50年展起来的传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纳210个频道。由于波长短,会穿过电离层,而地面波衰减很快,绕射损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线、视距传播。
4、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DAB)是第三代广播技术。它与模拟广播系统相比,其声频接收质量明显提高,频谱利用率也高,对多径效应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在相同的覆盖面积其发射功率比FM发射机小很多,可以增设所需附加业务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5、数字多媒体广播。所谓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由于数字信号在进行各种处理过程中,只有“1”和“0”两种状态,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形失真等,均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同时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数值运算及各种逻辑编码运算。由于数字技术这些独特的优点,故在引入成替代现存的模拟系统后,便极大地改变了现存系统的技术运作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存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运作质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广播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21世纪中国广播的主要的技术形式。③它最早是欧洲人开发出来,并很快传入中国。它的关键技术是MUSICAM信源编码和COFDM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有四大特点: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频谱效率;取代模拟广播以后在节目运作上会出现若干新特点等。④
三、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影响
要做好广播节目的改革,就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节目改革的好与坏是依赖于广播技术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由于直播设备、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直播节目应运而生。广播热线更接近群众,改变了广播过去的说教形式,甚至类似“闭门造车”的形式。⑤
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台与台,地区与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广播所获得的信息量、信息的时效性更为加强,节目的交换和交流更为快捷方便。可以说广播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的发展和生存。其表现为:一是节目的制作质量,二是节目的覆盖范围,三是节目的时效性,四是节目的交互性,五是节目的多样性,六是节目的网络化。更高质量的节目制作需要更强的技术手段和优良的设备。
广播技术也直接制约着广播节目的改革。发射机的功率大小及发射台址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覆盖范围的大小及覆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众率,受众率是决定节目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频道的数量和节目的声音质量也是影响节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推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飞的引擎;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呈同步发展的趋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广播电视业要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并驾驭这种变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将使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某种新的生命力,将改善节目制作环境,中国广播电视业应把握住这一历史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⑦
四、21世纪中国广播技术的走势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说,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到2010年期间,其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用世界广播电视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开放通信市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按照卫星优先、光纤为主、无线为延伸的指导思想,完成广播电视卫星从模拟向数字、从C波段向Ku波段、从转发到直播、从兼用到专用的过渡。另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其传输、发射和播出质量,重视开发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数据库,使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成为全国信息平台中最重要的子平台。
黄勇在《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对于广播技术的走势主要分成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数字音频广播(DAB),二是网络广播,三是同步调频广播。⑧
五、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
广播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播节目的交互性使得主持人与听众得到更好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直播类节目只有依赖很好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广播的系列化、栏目化决定了节目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多套节目制作系统和多套节目的传输系统。网络化更为重要,它是数字广播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引入并应用于广播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广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术现状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是随着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的广泛使用,采、编、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由于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网络传输给电台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采、编、播人员的工作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这就给电台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战线》,2007(11):84、85
②③④卢英锁,《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J].《中国有线电视》,2003(1):4、5、6
⑤⑥孙生和,《广播技术的发展对电台改革的影响》[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2):15、16
⑦廖卫民,《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新闻大学》,1999(2):67
⑧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42,43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波广播发射机的核心是真空电子管,经历了各种调制的变化,从方法上来看,真空电子管的工作方式属于模拟调制,很难克服存在的非线性及线性失真、整机效率低和产生的自激振荡问题,而且电子管自身的寿命有限,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脉宽调制技术出现,有效的提高了中波广播的各项技术指标,截至到现在,很多中波广播站台依然在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数字调制方式的全固态发射机出现,并且很快得到了普及,促进了中波广播的调制方式与音频处理发生了改变,数字调制的转变使整机稳定性、电声指标、整机效率等大幅提升。
一、全固态发射机的工作原理
1.电源供电
两个变压器构成电源供电部分,一台提供高压,一台提供低压,高压电源主要保证射频放大器与功率合成器的工作,低压电源保证各功能模块的正常运行。
2.射频功率
在该模块中,主要的功能包含功率合成输出与数字幅度调制,构成部件主要有射频放大器、振荡器、带通滤波器、功率合成气及阻抗匹配网络等。首先,振荡器产生射频信号,经过放大器及推动环节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范围内,然后推动功放。功放继续将射频信号放大,经功率合成器以后将信号传送到带通滤波器,再经A/D转换量化成分,同时,输出阻抗匹配到50Ω以后,将信号输出。
3.音频处理
广播节目源是模拟音频信号,音频处理完成模拟音频信号的模数(A/D)转换,即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把模拟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需要经过低通滤波后,再经过取样、保持、量化和编码等四个步骤来完成。为防止出现频谱折叠噪音,输入的模拟信号首先用低通滤波器滤除信号中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因为输入的模拟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量,而输出的数字信号是离散量,所以进行模数转换时必须瞬时对输入的模拟信号取样,每次取样后,就将取样量保持为常量一定的时间,以便将取得的模拟信号幅度值转换为输出的数字量。取样后的信号需要量化,量化就是把模拟信号划分成若干个级每一个取样信号按照四舍五入的规则纳入这若干个级中。把量化的数值用二进制代码表示就是编码。我们把输出的数字信号经调制编码器编码后输出数字编码,再去控制射频功放产生“数字幅度调制”。音频处理包含模拟输入、A/D 转换、调制编码等功能模块。
4.监测控制
包含控制、外接口、显示、开关仪表等部分,对设备状态、操作控制及故障进行监测测与控制。
二、全固态发射机关键技术
在对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幅度调制时,通过开通一定数量功率放大模块,并进行叠加来合成电压来实现的方式称为数字调幅,也就是在音频调制信号的每一个时刻内,都必须要产生相应的射频输出电压。因此将数字调幅也成为量化幅度调幅,是融合了数字处理与幅度调幅为一体的调幅技术。数字调幅完成的几个主要步骤包含A/D 模数转换、调制编码、功率合成、滤波输出。
在经过A/D模拟转换以后,模拟音频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以12Bit的数字序列表现出来,对这些数字序列进行编码以后,对各个射频功率放大模块的关闭与接通主要通过调制编码输出的字数编码信号来控制。
三、新技术动态
1.循环调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为了有效的把射频部分功放单元能够按照一定的次序轮流继续工作,使功放单元所产生的热负荷能够均匀的分配,从而提高该单元的工作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循环调制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功放单元存在的故障进行自动检测、自动替补及自动退出,保证了该单元在出现问题以后,能够将故障自动检测出来,同时自动退出存在故障的功放单元,并将替补功放单元自动补上,确保了发射机整体的运行效率,在个别单元出现问题以后,保证了发射机的三大指标及调幅度、输出功率的恒定。
2.浮动载波技术
采用浮动载波技术,解决调幅广播发射机在覆盖场强和收听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发射机电能消耗的问题,因而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数字循环调制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和调制度的大小决定于调制级的“音频+ 直流”参数,其中直流的大小决定输出载波功率的大小。当载波电平小时,调幅度大,会出现负峰平头,可以通过“负峰检测器”所输出的电平来控制载波功率的大小。
浮动载波技术在保证边带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随调幅度的增加则载波功率也线性的增加。由于在设定的预置载波内经常会出现高调幅度,也就是比非浮动载波时边带功率要大,这样即保证了接收机的响度、减小了对收听不起作用的载波功率的浪费,又保证了较大调制度时正常载波边带功率,所以采用浮动载波技术可以大量节能。
3.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
为达到中波发射机输出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的严格要求和方便地更换频率的需要,频率合成技术在全固态中波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是利用一块温补晶体振荡器作为基准频率,输出的高精度频率信号经倍频电路进行倍频,倍频后的信号由DDS 电路作为直接数字合成的频率输入信号,通过外置拨码开关选择需要的频率数,并发送该频率数的频率控制字送给DDS 电路,DDS 电路通过送来的频率控制字产生所需要的频率。
4.数字音频接口(AES/EBU)
数字AES/EBU 音频接口, 是实现DRM数字音频广播必备的音频接口,是DAM 发射机为承担起传统和数字的双重音频广播功用设计的,并遵循2007 年实施的GY/T225-2007的技术要求。它与模拟音频接口相互切换作为机器的音频输入接口,与数字频率合成(DDS)相结合,以实现数字音频广播。
5.FPGA 技术
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是当前较先进的复杂数字逻辑实现技术,由可编程FPGA 芯片和VHDL 语言平台构成。采用FPGA 技术对发射机的调制编码部分进改造,并涉及到编码板、功率合成母版、功放板等部位。FPGA 实现的发射机数字调制技术,是以先进的数字逻辑生成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调制方式,解决了早先使用ROM 芯片存在的不足,克服了门电路复杂的缺点,既降低了设备成本,也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
6.微机智能控制技术
先进的工业单片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控制技术运用在发射机的控制、显示、报警功能中,实现了智能控制逻辑,以代替老式发射机中较为复杂的控制电路,同时采用无触点的LCD 触摸系统替代指针电表指示和开关,实现发射机的智能化检测、控制、诊断、记忆等控制保护功能,人机界面对话、界面状态显示等更友好、便捷,能迅速在LCD 触摸屏上快速操作控制并观察机器的全部各种主要数据及运行状态。
四、结论
多种先进的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中波广播发射效率的提高。近些年,随着数字广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在多种先进技术的推动下,必然会取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不断的为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0引言
近年来,由国家投资、各地实施广播电视节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对于覆盖区域为平坦区的,设计相对简单;而对于山区设计要复杂得多。
1影响调频接收效果的几种因素
1.1客观因素
1.1.1地形、地貌
大山、沟壑都可以对调频电波的传播造成影响。地形、地貌越复杂,影响越大。在实践中,我们对此深有体会。在离我们调频发射台直线距离1 km的某路段,由于地势较低,信号传输通路的前方受到一小山丘和大片密集高楼的阻挡,正向信号的衰减非常严重,信号不能反射回来,因而该路段接收场强比同距离的其它地点明显偏低了15 dB左右,导致了接收效果不理想。
1.1.2电磁环境
在中心城市的部分区域,各个广播电台使用的频率密集拥挤,邻邻频干扰不可避免,各种无线电通讯、汽车、工业电磁污染等交织形成的互调,以及交调再成的新干扰源,凡此种种造成这些区域电磁环境相当复杂,即使场强较大,也难以很好地接收调频无线广播。在离我们调频发射台距离4.3 km的某路段,信号场强尽管高达72dB,但进行移动接收时仍会听到断续的“喳喳”声干扰。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为市区高楼密集,工业、电气设备、汽车等干扰比较复杂,因而对接收场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十多个分贝。反观农村乡镇,由于各种电磁污染较少,电磁环境相对纯净,即使场强较小,却能获得良好的调频广播接收效果。广州台在肇庆市区设立的调频发射点,发射天线不高,且功率仅为1 kw,在其覆盖区域,包括肇庆市区及高要、云浮等周边地区,尽管场强不高,部分地点仅为40左右,但收听质量却均较为理想,声音清晰、响亮,无干扰杂音。
1.1.3高大建筑、森林、高山
调频波较易受高大建筑、森林、高山的阻挡、吸收,从而使调频广播接收效果大打折扣。广州台在东莞乌石排山顶设立了一调频发射点,尽管东莞厚街和虎门镇与该发射点直线距离不远,但由于受到大岭山和水帘山等山丘的阻挡,所以东莞厚街和虎门镇的一些区域覆盖不够理想。
1.2主观因素
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造成“沙沙”声的主要原因,由于多径传播,电波到达接收天线走过的路程,到达接收点的相位都是不同的。城市由于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并且是越来越高,这个因素就造成多径传播更加严重。
发射天线,在同等条件下,发射天线增益越高,调频广播的有效覆盖面积就越大,然而,天线增益并非越高越好。原因如下:天线增益越高,则天线层数越多,由于水平波束过于集中,造成许多“零点”,因而在移动接收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引入“沙沙”噪声。发射天线极化方式对移动接收效果影响较大。目前,国内调频发射天线多数采用水平极化方式,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实现大面积覆盖。但水平极化不利于移动接收和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域接收。
2广播发射天线技术
调频广播工作频率为87一108 MHz,其发射天线主要以偶极子天线为主,如单偶极子、双偶极子等,在实际工作中辅助以反射面等调整辐射方向和区域,实现对不同地形的有效覆盖。
2.1天线极化方向
指调频广播辐射波在空中的电场方向,常用的有垂直极化(电场垂直于地面)和水平极化(电场平行于地面)两种。由于极化方向与接收天线振子一致时接收效果最好,按普通接收机以拉杆(单鞭状)天线为主的实际情况,一般调频广播都选全向辐射效率高的垂直极化天线。但在频率紧张,空中信号干扰严重的大城市,也可选择水平极化天线,回避干扰、优化辐射效率,如呼市地区呼市台和内蒙古台信号,包头地区的105.6 MHz与105.9 MHz的干扰隔离措施。
2.2方向图
指天线辐射功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调频广播在实际条件下形成有效覆盖的关键指标,应按工作要求,选定方向图匹配的发射天线。
2.3组合天线的高增益
实际工作中,偶极子组合天线的增益与偶极子间距成正相关性,灵活配置多层偶极子的天线,可在高增益下实现方向图的按需调整。其中,垂直极化天线特点是简单,全向辐射效果明显,但安装空间大,不易进行定向反射。而水平极化天线有方向性,定向效果好,安装空间小,易使用反射器的优点。实际考虑时,为减少共塔天线间的互调干扰(调频广播与民航冲突的主要原因),三套以下共塔天线常选单独的垂直极化天线,三套以上常选共用的水平极化多层反射天线
2.5功率容量的选择
由天线振子材料、间距决定,要使发射功率与天线功率容量相匹配。3馈线指标及其重要性 调频广播频率高,具有直线视距传输特性。以地球半径尺=6370 Km的理想球体来计算对端天线挂高均为100 m的微波地面中继距离,即视距约为50 km,因调频广播传输视距远小于1kW调频发射机有效覆盖半径,所以实际调频广播的有效覆盖半径主要由夭线挂高决定,也就是说相关的馈线长度指标至关重要,其中低损耗馈线是提高有效覆盖的很好选择。
另外,馈线的频率特性和匹配阻抗对发射效率也很关键,是提高辐射效率、实现理想覆盖的有效措施。同时馈线功率容量也由尺寸和填充介质材料决定,要求发射总功率小于馈线额定功率容量,或最大传输功率。
3思考
提高调频频率的利用率,第一,要提高频率规划预测的准确性,不仅要根据国际电联的预测软件,更重要的是采用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作为规划的基础,前者造成的误差是在可预知的范围内,后者造成的误差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采用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分布信息数据作为规划的依据,这是目前我国最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第二,将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于调频覆盖网工程,这不仅可以降低同频保护率,同时也可以采用技术手段解决同频相干区的干扰问题;第三,适当调整相邻发射台的载波频率间隔,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间隔太大,频率利用将降低,间隔太小,保护率将提高,覆盖重叠区的干扰将加大;第四,尽量减少发射台同一广播的重叠覆盖区;第五,如果可能,尽可能采用调频同步广播来实现同一广播节目的覆盖。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上世纪80年代调频(FM)这种广播技术曾以很好的声音广播质量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模拟的窄带传输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对多径传播缺乏重要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在信息移动的接收时,由于选择性和时间选择性的特质,无线电信道的频率多径传播就会在接受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衰落现象。
现在数字技术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数字音频广播以其极高的播出质量和以及发展优异的性能开始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这之前为了改进调频广播的相关技术质量,虽然我们尝试采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 这样的改进也的确让我们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在传播中并不能彻底改变FM 广播以前所显现出来的固有的弱点。
从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充分的认识到,现下我们所有已经掌握的模拟方式的FM 广播己经没有进一步根本改善的相关技术性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的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也对当前广播技术以及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广播技术的音质能够更加清晰最好可以达到CD质量水平。在这个时候数字音频广播(DAB)的及时出现就是在某一方面适应社会发展,进一步体现科技进步改善生活的良好例证,它不但是一种新的广播系统,也是一种新的技术革新。
二、数字音频广播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讲的数字音频广播,其简称是DAB,这个名称是继AM、FM 传统模拟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广播技术的代表。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系统是一种多媒体广播系统,它的技术既可以用来传送声音广播类的相关节目,又可以精确的传送数据业务以及静止和活动图像等;这种系统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既可以固定和便携接收,也可以移动接收,并且接受信息良好。抗干扰性能好是这种新传输系统的最大特点,数字音频广播可以消除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出现的噪声和失真问题,而且还可以修正传输中出现的差错问题,为广大观众直接提供CD 立体声的良好品质;另外,我们还发现数字在传输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的发射功率小,这样的特性有利于节约能源和进一步降低电磁污染、改善环境保护。
当今社会将数字音频广播(DAB)看作是继调幅和调频广播之后的第三代声音广播。与之前模拟广播相比, DAB不但音质好、抗多径干扰能力强以及可保证高速移动状态下的接收质量,比起之前的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还可以在恶劣环境下接收,真正做到发射功率小、覆盖面积大,不但可以大幅提高广播覆盖率,还可以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彻底解决了之前技术中出现的多径传播和快速移动时产生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和时间选择性衰落的技术问题。除此之外数字音频广播技术还可作为多媒体数据的无线传输平台。当前,我们可以这样说是DAB广播技术将传统的声音广播质量推向了它的极点,并且它还将传统的单一声音的技术广播业务推向了现下时兴的多媒体领域,使广播这种特殊的技术在发送高质量声音节目的同时,还能够提为广大听众提供影视节目、电子报纸杂志、智能交通导航、互联网、金融股市信息、城市综合信息等可视数据业务,从而为广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也同时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数字音频广播优势
(一)包含信息量大并且电台数量多
包含信息量大是数字音频广播的第一个重要特点,使用数字播音,同一个技术频率上面可容纳更多的数字信息,另外,由于在技术上数字广播每个电台所占用的频带非常窄,因而比起之前的其他技术数字音频广播在同样的可利用频段中,它所能容纳的电台数量就达到一个相当多的数量。在这里我们举一个事例,广播电台可以在数字音频技术的帮助下在播放普通调频或者调频广播的同时发送相关其他地方需要的数字信息。也可以这样说,使用数字收音机或者手持此类设备的人可以在接收激光唱盘音质的数码信号的同时享受高音质信息,而与此同时普通收音机的听众依然在生活中和能够收听相关的广播节目。
(二)音质好
在音质的问题上,与之前传统的广播服务相比,数字音频广播绝对能够良好的减少声音失真,进一步改善音质。可与激光唱盘匹敌的音质是数字广播电台所播出声音的品质保证,并且绝对没有杂音和干扰。如果听众在收听过程中听到的是音乐或是歌曲,他们就会产生参加音乐会的真切体验并且很享受这样的良好音质。
(三)更加强调自主性
之前我们在使用传统收音机的时候,只能是在收听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广播电台播放的相关信息内容,一旦有事情错过自己喜欢的某一节目,便没有办法再次欣赏,除非电台重播,但是电台一般重播时间都是在午夜时间段。在采用数字音频广播之后,这种情况就得到了良好的改善。改变我们收听无线广播的方式,这可能是数字收音机长久性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听众在收听过程中可以及时地暂停和快进数字广播节目。如果听众在节目中间有一个重要的电话要接,可以在这个时候按一个键使节目暂停,当听众完成通话时,可以接着之前的节目继续完整的收听。目前,在我国其他的娱乐平台都已经开始有暂停、录音和快进的相关技术功能,数字音频广播的出现一定会使人们对传统的广播耳目一新。
(四)对听众的收听状况进行及时监测
如果说,比起之前的广播技术数字音频广播还有其他强大的功能,那么在节目播出时对听众的及时监测就是之前的广播技术所不能想象的,比如在节目播出时什么人在收听以及他们在什么时候收听,他们在收听的过程中会不会进行下载,他们认为播放的歌曲是否合他们口味等等。这样的功能会使电台能够以最快速度的知道听众的喜好,以便于及时改变他们的节目来适应听众的需要。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一旦有了一台便携式的数字收音机,人们还将能够在收听节目的同时看电影、下载游戏、读新闻,以及更多。
四、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和数字多媒体广播(DAB)的对比
随着现在社会人们对于图像画面的要求数字地面电视标准(DMB) 是就为了数字电视而被进一步开发,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地面数字电视数据传送业务。由于想要找到非常合适的无线电频谱十分的困难、其数量也是很有限的,这就在很多方面意味着,只有等到取消模拟电视业务的时代,才有可能针对移动接收机的音频业务投入最大容量。
笔者在这里所指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AB) 是从数字音频广播(DAB)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与之前DAB 广播有所不同的是,数字多媒体广播(DAB)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单套节目的音频广播,而是一种可以在同一时间传送多套音频节目、数据业务和视频节目的广播。当前发展的多媒体信息不但可以在室内外固定接收,更加可以移动接收。并且做到在节目播出同时还可传送与节目相关的图文信息。
五、我国有利于DAB 发展的综合优势
我国的DAB主要是基于欧洲DAB的相关标准,所以可以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国的数字音频技术都有成熟可靠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鉴于我国地面数字音频广播(DAB)的相关标准已经颁布,在这样的前提下为我国DAB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目前,我国数字调幅广播(DRM)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我国与之相关的正式标准也还没有完全确定,数字调幅广播(DRM)技术的使用必定会涉及现有的模拟广播系统,因为其发展就是在现有的模拟AM技术基础上的改进技术,而DAB则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从传输容量方面来看,DBA比数字AM的传输量要大得多, 于此同时,DAB在本地范围广播有非常突出的优点,而DRM是主要为远距离考虑的。由于现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用的无线电频谱在技术上十分有限,所以在消除模拟电视业务的同时,地面数字视广播还存在着相当多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相关问题。在数字电视的基础上我们开发了数字地面电视的相关一系列标准,主要的用途就是为了地面数字电视传送业务向模拟电视向数字广播转换期间不大可能特别有针对移动接收机的音频业务投入大量的容量。所以与DAB相比, DAB的便捷性是网上广播等其他技术还难以达到的,网上广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通过电脑收听,在便携性的相关方面,网上广播远不如DAB来的方便。卫星数字音频广播(DSB)在我国存在着在城市高密度建筑物环境下,接收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由于数字多媒体广播(DAB) 是从数字音频广播(DAB)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优点可以在地面高速移动的状态下接收高质量的声音、数据信息和视频节目。这样的优势刚刚好符合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音频技术的特殊要求,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体改人民的生活质量。
六、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 TN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144-02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接收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调频接收的低成本,广播由于具有接收设备小,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这些电视设备不可取代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这其中调频广播因其优秀的音质和抗干扰性能而成为城市广播覆盖的主要手段,所谓调频同步广播,是指在覆盖区彼此衔接的发射台采用单一频率及相同的节目进行调频广播,用以扩大单一频率的覆盖范围。
调频同步广播是在不改变现有调频立体声广播格式的基础上,对不同地点发射的调频同步广播信号在技术条件上作了一些具体要求,采用调频同步广播发射系统, 可以有效地解决广播移动收听、减少信号交迭区干扰、提高广播收听质量、节约频率资源和加快广播专业化发展, 特别给公路、铁路交通干线移动人群收听带来便利,同时还可以减少电磁污染,保证广播网络的安全性。
1 调频同步广播的主要原理
1.1 概念
调频同步广播就是要求多个台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对地区实现单频率广播覆盖技术,能够不管是在乡间,城市,山区,隧道,高速公路还是列车都能不间断的收听节目,由于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是采用的同一传输链路,即使全部采用相同的传输链路也会存在延时抖动,很难保证稳定的传输延时,所以保持时间同步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1.2 技术标准
在2000年12月,生效实施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T154-2000,它由广电总局科技司提出,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计量中心,联合杭州众力传播公司、青岛广电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共同起草,1999年6月开始经多次讨论、实验、修改、征求专家意见、专家审定、报批等程序,共同完成。
1.3 原理
同步调频广播要求多个台站采用同一个频率、同一时间发送同一套节目。由于每个台站传输链路不同,若全部采用同一种链路也存在时延抖动、传输路由参数变化等问题,也很难保证恒定传输时延,所以时间同步是一个技术难点。如果在音频传输链路上插入1PPS 时间基准,可以通过SFN适配器解决自动延时调整问题,使系统实现自动时间同步。再在前端“SFN服务器”中插入识别码,到激励器中解出,又可以剔除中间环节插入的非法信号。
2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设计组成及相关技术
2.1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设计组成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网络,所以要首先从网络化宏观考虑,具体内容包括:
1)在网络规划中,注意“三网”配套,远程监控管理网与无线覆盖网同步进行,充分考虑节目分配网的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覆盖设计中,首先从系统考虑,解决相干的问题。
3)强调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可扩展性等,通过系统化设计,充分发挥系统的性能。
调频同步广播系统采用E1链路传输,发射机配置数字调频激励器。同步激励器除了有音频输入口和射频输出口外,还有带有锁定显示的同步信号输入口。为了调整音频信号的时延,内部还增加了带有显示的数字延时器,延时精度为1 s,最大延时量为
10 ms。发射系统可以由N套同步调频激励器和发射机组成,由于N路音频信号传输的路径和距离不同,固有的时延不同,距离越远,时延越长。在两个距离较近的同步激励器加了时延,使调制波时延一致。系统在覆盖区只是可以实现近似的无干扰广播。
2.2 调频同步广播相关技术要点
2.2.1 数字调频激励器
同步广播激励器是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核心设备,它采用先进的DDS技术实现高稳定度的射频输出,实现载波同步。数字调频激励器主要由音频处理模块、调频调制器、激励器功放、监控模块、电源模块等部分组成。数字调频激励器是调频发射机系统的核心,它对输入音频及附加信道信号进行处理并合成基带信号,再将基带信号调制到VHF波段的载波上,并经激励器功放放大输出。立体声数字调频激励器的性能直接关系到载波和调制度的稳定度,是实现高质量同步广播的关键。系统所设计的激励器功能上可以实现从音频输入(AES/EBU)、立体声编码、数据处理直至射频数字调制(DDS方式)输出87 MHz~108 MHz调频信号的全数字过程。采用数字激励器后,不但解决了立体声同步广播的技术问题,还大大提高了立体声广播的性能。
2.2.2 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
音频SFN(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单频网络)服务器/适配器是一种基于数字音频传输的时延同步设备,主要功能是解决数字音频信号(AES/EBU)传输链路中自动时延补偿问题,使音频信号在各个发端站保持“绝对时间”同步。通过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设备,将GPS中的“秒脉冲”时间基准插入到传输流中,实现延时“动态自动调整”,从而改善系统时间同步性能和系统调试、维护工作量。
音频SFN服务器/适配器采用数字SOPC技术,通过GPS时标、频标发生器实现音频实时同步,确保同步精度,并且具有可靠的工作稳定性。
2.2.3 保证发射机有相同的调制度
如果两部发射机的调制度不同,会产生一个动态的于扰。因此必须保证不同发射机的音频信号的调制度相同,防止因调制度不同而造成的附加失真和衍生成分。在立体声播出的情况下,为保证在相干区内立体声信号的可靠解码,还应使导频信号同频并尽可能锁相。
2.2.4 保证交叠区最低可用场强
实际上,保证最低可用场强是为了在相干区里,相干驻波谷点的场强,通常要比单发射机工作时要低,这是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要想感觉不出峰谷现象,必须把谷点场强提高到接收门限以上。提高谷点场强的办法是采用垂直极化天线,并适当缩短设台的距离。
2.2.5 覆盖相关设计
1)覆盖的顺序:首先是人口密集地区,保证人口覆盖率,而且要保题,证信号质量、其次是高速公路无缝覆盖,“以线带面”带动公路沿线,最后是边远地区。
2)小功率多布点方式无线覆盖效率低,系统性价比低,必须尽可能考虑中、大功率覆盖。在规划调频同步网站点时,也需要避免一些该技术的不足之处。
3)相干区处理办法:首先是通过站点选择、地形条件等避免或减小相干区,其次是通过天线场型控制相干区,最后通过同步调整缩小或消除相干区。
4)所谓的相干区实际上就是干扰区,同步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干扰区,在相干区内收听效果只会变差不会变好,所以在设计中要尽量避免重复覆盖。
额外要充分的利用有利地形来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站,选用定向性强的定向天线,只有把方方面面做到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的性能才可以得到良好的改善。
3 结束语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253
0 引言
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人们都离不开广播电视。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由此,有必要对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展开研究,以便通过合理应用和发展无线发射技术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及其优势分析
1.1 广播无线发射技术
作为城乡人民群众获取广播电视基本服务的主要技术,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大、成本低、系统简单和接收简便等多种特点。在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应用方面,广播无线发射技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诸多服务。而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编程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完美融合结果,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社会生活内容得到了不断丰富。而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模拟广播电视技术已经逐步遭到了淘汰,从而引发了广播技术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广播电视用户开始采取无线广播的方式进行广播电视覆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播天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1.2 广播无线发射技术优势
从技术优势上来看,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任务量得到减轻。因为,过去的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才能够正常播放。而这种播放模式虽然可以确保用户打开电视就能接收节目,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用无线发射技术,则能够利用其高效率和智能化的特点,使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终端实现系统的远程操作,从而实现对无线信号的发射控制。而采取该种控制模式,可以在确保电视台工作质量的同时,减轻工作者的工作量。其次,利用无线发射技术,可以使广播电视的安全性得到增加。因为,利用无线发射技术可以使用高频电磁波进行电视信号的由点及面的传播,所以能够确保节目自动播出。而电视发射机则能够对发射信息进行自动统计,并且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此外,利用无线发射监控手段也能够对发射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1]。而一旦出现发射故障,也可以根据监控信息进行故障位置的准确判断,从而及时进行故障的排除,继而确保广播电视台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未来发展分析
2.1 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全面进入到数字化社会。而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广播无线发射技术也必将实现技术转型,从而更好的满足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无线发射监控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能够为更加完善的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构建提供支持。利用该系统,广播发射设备将得到循环细致的检测,广播电台管理人员也将更好的实现无线设备的控制和日常管理。所以,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广播无线发射的智能化管理操作的实现,并且最终为实现广播电台全智能化的无线监控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相信随着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将逐渐完成数字技术转型。
2.2 感知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在广播发射的过程中,无线发射技术对频谱资源的利用十分重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需要进行广播信号的紧急发射,就会遭遇到无法查找可用无线电频普的困境,从而导致广播数据的传输遭到阻碍。而感知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2]。利用该技术,可以完成闲置的无线电频谱的迅速查找,并且实现频谱的迅速连接,所以能够使无线电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发展感知无线发射技术,可以解决突发状况中的频谱连接问题,从而使无线发射技术变得更加灵活,并且能够促进广播无线发射的智能化发展。而将感知无线发射技术当成是广播无线发射的新型技术利用,也能够为广播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3 空时无线发射技术的发展
在过去的军事作战中,空时无线发射技术就已经出现。但是在当时,空时无线发射技术被当成是雷达声纳技术的一种,主要应用在空间定位和电波过滤方面。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空时无线发射技术也开始在互联网络的范围内得到了开发和应用。利用该技术,可以进行空间资源理念的倡导,并且激发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兴趣。因为,使用该技术可以在广播电视范围内实现无线发射信号的信息资源的自动化处理,并且能够为广播电视带来丰富的空间资源。通过合理进行空时无线发射技术的利用,将能够使空间资源得到科学的利用,所以将能促进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创新发展。因此,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其将在广播无线发射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从而使无线发射技术的科技竞争力得到提高。
3 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建议
为了更好的进行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应用,广播电台首先还应加强对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组织广播电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大量的广播电视人员掌握先进的无线发射技术,继而更好的确保广播电视的质量。其次,在应用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高空光缆进行信号的传播。而增加光缆的架设高度,则能够使广播信号发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提高信号发射的覆盖率,所以能够有效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此外,广播电台还应该加强无线发射设备的维护。在平时的工作中,维护人员应该加强无线发射设备的避雷地网建设,并且做好发射铁塔、天线等设备设施的防锈蚀工作,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3]。而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无线发射设备遭受雷击伤害,所以能够为广播电台信号发射提供更多的保障。
4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才能使行业的发展与时展保持同步。所以,广播电视行业也应该加强广播无线发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而在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和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1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结构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包括信宿、信道和信源。信宿是信息的接受与显示,通过机顶盒、显示器、接收机和天线来实现;信道指传输信号的渠道,包括卫星、电缆、地面无线和光纤等,信号的传输过程其实就是信号的处理过程;信源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摄像、录音等。在信息系统的三个组成单元中,信道是信号的传送信号的媒介,随着SDH技术的进步和在广泛的应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传统信息传输技术的优点,使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2 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的媒介,光波成为传输的载波。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光纤连接器、发射机、光中继器、光接收机和耦合器的无源器件组成。在所有的组成部件中光端机是核心部分,光端机由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组成,光接收机中的光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在经过加工和整理输出,光发射机是将光源转换成光信号,之后光信号通过光纤实现传输,通信信号传输的质量直接受到光接收机和光发射机性能的影响。光纤通信系统的优势在于,信号的传输速度快,传输的容量比较大,而且光纤的体积小,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保密性比较强,适用于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制作光纤的材料丰富,能够耐腐蚀。在高性能通信网络可使用光纤通信系统,能够提高视音频的清晰度,可用于制作电视数字化节目。但在使用光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弯曲半径不宜过小,光纤的连接和切断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在光纤系统的建设中给予特别关注。
3 微波传输系统
通信微波的波长在0.1毫米至1米范围内。通信微波的传输与接收之间无障碍时便可使用,成为现在网络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发展与无线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为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媒介,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微波站的设备主要由多路复用设备、天线、收发信机、电源设备、调制器和自动控制设备等组成。微波通信系统特点在于系统使用周期短和线路建设时间短。微波传输系统适合在山区、海峡、水面和不易铺设光纤网的地区使用。其抗干扰性比较强,更容易适合复杂的自然环境,如水灾、风灾以及地震等。微波传输频带宽、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数据、电话、传真和电报等多种业务的传送。但微波的缺点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线型的传播方式,对物体的穿透能力比较弱,因此微波系统的搭建必须要在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管理中实施,线路设备的铺设必须与市政建设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响。
4 卫星传输系统
卫星传输系统由星载转发器、上行发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测控站。星载转发器接受地面上传送的微波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变频和放大处理,再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星载转发器作为空间的中继站,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电视广播信号。上行发射站是把节目制作中心输送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调试,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C、Ku波段信号,同时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地面接收站对来自卫星的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通过伴音解调电路和视频恢复电路的途径,建立起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在电视机里实现音频和视频。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 卫星传输系统得到了广泛使用,一颗通信卫星的通信范围广,可以对几百套电视节目进行传输,在卫星信息覆盖的空间弄均可实现信息通信,由于卫星的信息传播功能强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效能好。电路和话务量可灵活调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区域,但卫星传输受雨衰、日凌、风向等天气影响较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卫星系统的传输性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不断提高,增强了卫星传输信号的质量。
5 SDH传输技术
SDH传输是一种线路传输、功能交换、融合复接和统一管理的网络操作信息传送系统。
SDH的功能比较强大,可实现动态网络管理与网络维护功能,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满足现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要求。SDH传输技术是未来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发展的趋势,SDH在广播电视传输网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热点。SDH同步传输模式(STM-N)承载信息业务,根据ITU-TG.707规范的SDH速率,STM-1对应的线路速率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级接口。SDH网能够与PDH网兼容,具有统一的光接口和复用标准,它采用同步复用映射结构和先进的指针调整技术,使来自不同业务提供者的信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步复用,同时可承受一定的基准丢失;SDH具有健全的网络管理功能,可以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并可以对网络单元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业务的性能监视、网络的动态维护、不同供应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功能。
6 结语
广播电视的产生与人类生活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信息传播是人类对世界在深度上和广度上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最主要的是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速度,光纤、微波、卫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广电节目中,SDH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有的传输技术得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应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广电信号传输速度和质量是我们的共同要求,也是未来广电传输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技术的发展预示着一个全新信息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弥俊伟.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2(24):45-46.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使音频文件在网络媒体中的顺利传播成为现实,从而使网络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直接竞争开始突现。本文以“流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媒体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流媒体带给网络媒体的新变化、广播媒体所面临的挑战、生存机会,并提出了广播媒体的生存对策。
当我们在网络上尽情享受美妙的在线 音乐 、欣赏精彩的flash动画、观看感人的在线电影的时候,“流媒体”已经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在线广告、网络广播、网上直播等流媒体形式以其直观、互动、实时等特点,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等静态信息载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网络用户的注意。数据表明,无论是接触频度和范围,还是市场的前期投资反响,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未来属于流媒体。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it业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对流媒体的未来非常乐观。
2006年,流媒体的 发展 更是来势汹涌,一日千里。直播点播、internettv、p2p流媒体、iptv,视频监控、可视电话、视频会议、音乐视频网站、网络游戏,流媒体几乎在音视频应用领域中遍地开花。广播一向被视作四大媒体中的弱势媒体,流媒体时代带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给广播以前所未有的机会。“流媒体时代”的春天会不会是传统广播的冬天?还是随着流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二个春天?
一、流媒体带来的变化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是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流媒体技术的出现,音频、视频文件得以在网络媒体中顺利、实时地播出,人们不仅可以在网络上顺畅地收听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还可以直接收看赛事实况直播。以前需要通过收音机、cd机、电视机来收听、观看节目,现在只需要一台 计算 机就可以全方位覆盖需求。网络媒体也由以前单纯地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发展为对动态的音频、视频的传播,这是对网络媒体功能的拓展和传播价值的整合。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的下载时间,而且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广电媒体在互动、实时、直观等传播特征上,开始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流媒体技术使网络用户不再需要经历漫长的下载等待时间,就可以实现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影音文件,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极为相似。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的冲击真正开始了。
自从1995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progressive networks公司(即后来的realnetwork公司),在美国全国广播者联合会上推出了一种名为realaudio的软件,实现音频在因特网上的实时传送以来,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络音频、视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一组来自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2000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西方网络发达国家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已达到1.1亿人,约占网民的1/3,在亚洲也迅速增加到2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9。
二、传统广播面临挑战
自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以来,广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作为宣传战的最锐利武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从电视出现之后,广播作为媒体的地位开始衰落。由于广播稍纵即逝、形象性差等劣势,在电视蓬勃发展、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广播更是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大战中找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霹雳的前十秒种——刹那间,眼前诸象皆改观。”贝若斯如此形容网络的骤然降生。网络媒体的优势不需多说,除了公认的互动即时、开放性、信息海量等特点之外,网络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独有特征,即高度的整合性,也可以称其为多媒体性。从技术手段上来看,网络媒体几乎将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悉数囊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互联网被称为“媒介大融炉”并不过分。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带宽等因素的制约,网络媒体仍然以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为主,而要顺畅、实时地收听、收看影音文件则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出现,边下载边收听、收看的实时传播成为可能,人们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来收听和收看。而且,众所周知,宽带是网络发展的主流,随着网络带宽建设的不断发展,网络广播和网上电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事实上,目前在网络媒体中,流媒体已经被大量地运用,而且深受网民欢迎。
目前网上广播主要有两种形式:直播——即时播音(live)和点播——随选播音(audio-on-demand)。前者的形式与目前的广播相类似,即按照固定的节目播出表的节目时间播出广播节目,只不过听众收听节目的硬件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这种形式只是在接收载体上与传统广播有所区别;而后者则是在网站中存放广播节目,听众可以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与传统广播相比,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具有很多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范围大。网上广播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进行全球化传播,各种功率的电台获取听众的机会更加平等而广泛;
2、多媒体性。传统广播传播信息的载体相当单一的,即仅通过声音,这也是传统广播被视为四大媒体中的相对弱势媒体的一大原因,而且其稍纵即逝、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也使其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网上广播则大大弥补了传统广播的这一先天不足,结合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载体,可使信息传播的丰度和厚度大为增强;
3、互动性。互动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天然优势,双向交流使得网上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被动模式,使听众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收听过程,网上点播是对听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的最好佐证;
4、可检索性。网上广播的技术优势使得广播电台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资源库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听众对广播节目资源的搜寻检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播节目成为可查询、可检索的信息资料;
5、全新经营模式。传统广播电台基本依靠广告作为其收入来源,网上广播则为广播电台的这种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即对节目内容资源的经营上的转变,付费收听节目可以成为广播电台生存的新方式。
1995年8月,美国abc广播网首先利用网际网路进行全球播音。如今,已有约85%的美国区域性或全国性广播电台都开始了网上播音。dataquest的数据显示,1998年时,因特网上已经有2,500互联网广播电台,这一数量在1999年时增长到了2,700万。据统计,目前因特网上每周约有45000小时的广播节目,58个美国电视台提供web广播,34个电视台提供点播服务[1]。有近半数的跨国 企业 公司在内部使用流媒体实现web广播。据英国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在《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一文中所提到的,12岁以上的全部美国人中有22%,即5,000万美国人曾经访问过一个广播电台的网站,在广播网站的访问者中,46%的人停留长达20分钟以上[2]。
据统计,到1999年初为止,世界各国建起网络广播电台1500多家,其中从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美国已经有85%的广播电台建设了网络广播,到1998年上网的电台超过了2000家。1996年12月15日,广东的珠江 经济 广播电台首创我国广播电台上网的先例,到2000年5月底,我国的网络广播已经达到100多家[3]。《世界广播电视 参考 》的资料显示: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听到100多个国家的1550多个网上电台的广播。截止到2000年7月,著名的yahoo中文在“电台”的检索字串下,已编入了15个类目和347个网站。荷兰电台的节目总监马克思说“现在有超过6000个电台在互联网上各种形式的流式音频。”[4]
三、广播的生存机会
流媒体技术给网上广播带来的全新气象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历次传播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新旧媒体共进共荣;而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即新的媒体会以整合了旧媒体传播优点的特征出现。
流媒体技术在技术上的进步,也遵循了人类传播革命发展的 规律 。传统的广播媒体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并不会消亡,而是会对其功能与价值进行整合,以自身的调整来适应技术变化带来的冲击。
在流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依然具有自己的生存机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广播媒体已经建立起自己独有的、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优势,这种优势将转化为流媒体时代下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上广播在实现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在网上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因特网结合的最优化模式,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如果洞悉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就不会对广播的发展前途悲观失望。因为广播的某些独有的优势,可以成为“流媒体时代”广播生存的新契机,迎来传统广播媒体的“第二个春天”。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广播的固有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机会:
1、伴随性。广播媒体伴随性的优势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收听广播节目只占用了听众的听觉器官,并不影响眼、手、口等器官的正常活动,听众可以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如做饭、散步、旅行、锻炼等)兼顾广播节目的收听,大大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使用率。伴随性的优势在网上广播中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为网络用户在上网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聊天的过程中,占用的只是视觉,其听觉处于闲置状态,而广播伴随性的特征使其在不妨碍网络用户视觉运用的同时,可以顺利完成依赖于听觉的信息传播。网上广播可以顺利避开视觉层面的激烈抢夺战,并转入后台工作,作为背景声音完成对用户听觉的占用。
2、低成本。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的运行成本相对低得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来讲,广播媒体要完成一个节目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要小得多。相对电视节目的上网,广播节目上网只需调动音频资源,从技术角度看广播上网比电视上网简单便利,从成本角度看广播上网也比电视上网成本更低。
3、高普及率。广播是普及率最高的传统媒体,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相比,广播由于通俗易懂,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只要是听觉正常的人都可以接收;与电视媒体相比,广播体积小、携带方便,流动状态也能接收,而且接收装置价格低廉,尤其在
3、努力借鉴国内外网上广播的先进经验。
由于起步较早,国外广播界的 发展 经验对我国广播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广播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开始摸索广播电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而现在我国广播界也已经开始在专业特色和个性化战略方面进行了尝试。同理,在广播与 网络 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有一些广播电台已经做得相当成功。借鉴一些成功的例子,对于更好地认识广播在“流媒体时代”的生存不无裨益。
英国bbc的网上广播。2001年3月,英国bbc首次实现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网上直播采访。这次访问既有声音,也有图像,并进行 英语 和俄语的同声翻译。在电脑屏幕底端还有显示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的比例,并编辑了有关普京总统执政第一年的资料。在bbc的网站上,网民们可以浏览此次采访的全部内容,包括普京先生的所有讲话和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网上直播,全世界公众都获得了向普京总统提问的机会。这次网上直播采访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对普京总统采访时,bbc网站收到了大量的关于此次采访的e-mail提问和评论,共计24000件,且来自世界各地。
日本的网上广播。日本的网上广播大致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把无线电广播里的节目原封不动地通过因特网广播;二是广播与因特网的互动节目;三是专门在因特网上播出的节目。自1999年4月开始,日本七家较大的商业广播电台就开始通过与微软公司合作,播出具有个性且具有因特网广播特点的网上广播节目。如“tokyo-fm”电台于1999年7月开始的《tfm即时剧场》,最早使用了活动的画面,用了5分钟的电影画面剪辑介绍最新的电影;被称为开发了因特网上的“广播新娱乐方法”的《山田的有限弧度》属于第二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当地面广播节目播出时,网上的节目主页就会出现主持人和节目小宠物主人公的网上漫画,而漫画中主持人和小狗的变化是根据用户听众的反馈意见来左右的,深受日本听众、网络用户和广告商的欢迎;而“文化广播”的《望世界》和《因特网广播·在网里相见》则属于第三种形式的网上广播节目,这是专门针对卡通电玩迷们编排的因特网节目,由卡通片的配音演员与特定的因特网听众相互交换电邮地址,向传统广播本体进行挑战,希望把很少收听广播的电脑一族——年轻一代吸引到广播里来。
香港电台的网上广播。1994年12月香港电台率先进行“香港电网版”的网上实验服务,以提供新闻演示文稿及少量电视及电台节目为主。1995年9月17日上午7时起,香港电台运用同步直播科通过互联网36小时向全球直播电台选举新闻和节目,成为世界上首个应用同步直播科技进行36小时直播的电台。1997年6月,香港电台在互联网上进行连续48小时视像直播报道有关的各项庆祝活动,吸引了全球25万人次的收看和收听,到访其网站的人次高达900万。2000年4月,香港电台全面拓展网上广播服务,每天直播全部6个电台频道、所有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节目(每周共7小时视像节目)、提供中文新闻文本。
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1998年12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式推出了自己的网站( .cn )。1999年底,国际台网站已初步形成了华语(包括普通话、粤语、繁体字)、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共九种语言的广播节目文字和声音上网。在国际台的网页中目前已经链接了实时收听和节目回放,在节目回放中还会放上文字稿,以满足用户收听和学习需要。
自1995年推出第一个互联网流媒体播放器以来,流媒体的应用呈爆炸性增长。到2004年,流媒体市场有着巨大的收入潜能,其中为消费者服务创收90亿美元,内容提供商创收28亿美元;全球将有1000多个流媒体网站,2亿多小时视频流。去年在网上访问流媒体的人数增加65%。亚洲访问流媒体的人数迅速增加到3500万人,将近网民的1/6。到2007年,流媒体发展的重点将从以“流”应用为中心转移到以“媒体”为中心,随着iptv以新媒体的身份出场,将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6]。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资料整理显示,移动流媒体作为移动多媒体业务的一部分正逐步受到重视,市场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07年,日本的移动流媒体用户数量将达到2144万人,其次是德国和韩国,而预计中国将有超过190万的用户数[7]。
图表引用自艾瑞资讯网站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流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事实上,从技术角度、网民数量的增长,以及宽带的逐步普及等角度来看,流媒体的应用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政策因素、版权等各种相关问题的制约,流媒体的长足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环境催化。传统广播媒体要想在“流媒体时代”下生存并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懂得与网络媒体进行正确有效的合作和功能、价值的整合,从而实现双赢。对我们传统广播媒体而言,必须利用这个时间差,跟上发展的潮流。
“流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可怕,反而是传统广播焕发“第二春”的绝好契机。由于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传统广播在传播特征上的不足得到弥补,传统广播转瞬即逝、选择性差、直观性差的弱点得以修正。通过流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段落,反复多次地收听,同时可以配合文字、图片等各种其他载体,丰富广播内容的传播形式。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广播媒体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重要的是要在这种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8]对广播媒体而言,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怎样更好地改变。
[注释]
[1]《宽带网络的发展将使流媒体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 .cn ,2003/9/26,19:56。
[2][英]克里斯•韦斯科特,《新媒体变革对bbc的影响》,选自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3]张潇潇、郑一卉《中美两国网络广播现状的比较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第3期。
[4]杨叶青《论网络广播——网络广播现状和经营理念》, academic.mediachina.net/ ,传媒学术网,2003/11/22,21:30。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23日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微波传输系统
通信微波的波长在0.1毫米至1米范围内。通信微波的传输与接收之间无障碍时便可使用,成为现在网络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发展与无线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为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媒介,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微波站的设备主要由多路复用设备、天线、收发信机、电源设备、调制器和自动控制设备等组成。微波通信系统特点在于系统使用周期短和线路建设时间短。微波传输系统适合在山区、海峡、水面和不易铺设光纤网的地区使用。其抗干扰性比较强,更容易适合复杂的自然环境,如水灾、风灾以及地震等。微波传输频带宽、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数据、电话、传真和电报等多种业务的传送。但微波的缺点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线型的传播方式,对物体的穿透能力比较弱,因此微波系统的搭建必须要在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管理中实施,线路设备的铺设必须与市政建设相结合,制定科学的规划,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响。
3.卫星传输系统
卫星传输系统由星载转发器、上行发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测控站。星载转发器接受地面上传送的微波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变频和放大处理,再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星载转发器作为空间的中继站,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电视广播信号。上行发射站是把节目制作中心输送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调试,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C、Ku波段信号,同时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地面接收站对来自卫星的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通过伴音解调电路和视频恢复电路的途径,建立起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在电视机里实现音频和视频。在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卫星传输系统得到了广泛使用,一颗通信卫星的通信范围广,可以对几百套电视节目进行传输,在卫星信息覆盖的空间弄均可实现信息通信,由于卫星的信息传播功能强大,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效能好。电路和话务量可灵活调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区域,但卫星传输受雨衰、日凌、风向等天气影响较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卫星系统的传输性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不断提高,增强了卫星传输信号的质量。
4.SDH传输技术
SDH传输是一种线路传输、功能交换、融合复接和统一管理的网络操作信息传送系统。SDH的功能比较强大,可实现动态网络管理与网络维护功能,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率,满足现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信息传输与交换要求。SDH传输技术是未来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发展的趋势,SDH在广播电视传输网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传输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热点。SDH同步传输模式(STM-N)承载信息业务,根据ITU-TG.707规范的SDH速率,STM-1对应的线路速率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级接口。SDH网能够与PDH网兼容,具有统一的光接口和复用标准,它采用同步复用映射结构和先进的指针调整技术,使来自不同业务提供者的信息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同步复用,同时可承受一定的基准丢失;SDH具有健全的网络管理功能,可以进行统一的网络管理,并可以对网络单元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业务的性能监视、网络的动态维护、不同供应商设备间的互通等功能。
中图分类号:TN943.3文献标识码: A
一、什么是卫星广播电视
卫星广播电视就是利用静止卫星上的大功率转发器向特定的地区传送广播电视信号,用户通过相应的接收设备直接收看电视和(或)收听相应的节目,一般地称这种广播方式为卫星广播电视。
二、卫星广播电视的特点
1、覆盖面积大,传输距离远,能量分布均匀,但信号弱
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约35786km的高空,一颗卫星的视区可以达到全球面积的42.4%,三颗卫星可覆盖全球,由于卫星转发器是利用定向天线把电波聚集成窄波束,能够比较均匀的辐射到覆盖区域内,服务区中心和边缘地区的电场一般相差2~4dB,同时在服务区域内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是解决边远地区和山区的电视覆盖的最好办法。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复杂,用一个转发器就能均匀地覆盖整个国土。由于卫星的辐射功率小,且卫星离地面距离远,因此,到达地面的场强要比一般地面电视广播弱30dB以上,故要接收卫星电视信号需要较大的天线和低噪声前置放大器。
2、卫星广播电视质量高、传送节目套数多,信息容量大。
卫星通信的传输环节少,不受地理条件和气象的影响,可获得高质量的通信信号,且采用的是调频,抗干扰能力强,输出信噪比高,失真小;工作频率高,受工业干扰、无线电波等干扰较小,而且可实现较宽的工作频段。如:KU频段(11.7~12.2)GHz、宽度达500MHz,能容纳24个模拟频道,每个频道带宽可达27MHz;卫星电视天线发射的波束窄,而且是直接视线接收,不存在向地面广播电视那样多次中转和变换带来的失真以及信噪比下降的情况,信号比较稳定。
3、投资少,成效高
在同样容量、同样距离的条件下,卫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设备相比,耗费的资金少,卫星通信系统的造价并不随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设计和工艺的成熟,成本还在不断降低。
据亚洲广播联盟(ABU)估算,如果覆盖10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微波中继线路相比,总投资要节约60%,我国只需一颗卫星即可覆盖全国,而相同条件下则需要架设100米高的电视塔2400座和更多的微波中继站,而且卫星传播还可以减少大量的维护人员。
三、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主要有上行地球站、广播卫星、卫星电视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四大个主要部分组成。
上行发射站把节目制作中心送来的信号加以处理,经过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C、Ku波段信号;同时也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星载转发器用于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上行微波信号(C波段为6GHz,Ku波段为14GHz),并将它放大、变频、再放大后,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因此,星载转发器实际上是起一个空间中继站的作用,它应以最低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广播电视信号。地面接收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经过低噪声放大,下变频为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调频、解调后得到基带信号,分别送到视频恢复电路和伴音解调电路,重新得到正常的视频信号和伴音信号,直接送到电视监视器或电视机,重现彩色图像和重放伴音,也可以重新调制到电视频道上传送给用户。
1、上行地球站(简称上行站)
上行地球站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电视广播中心的广播电视信号加以信号处理,并经过调制、上变频,然后对输出信号的功率进行放大处理,再通过定向发射天线向卫星发送上行微波信号。同时也接收由卫星下行微弱的微波信号,以监测卫星转播节目质量。
首先,经过视频处理电路处理后的视频信号与经过伴音处理电路处理的伴音信号相加混合成基带信号,然后对中频载波进行调制,将输入的基带信号变为70MHz的中频调谐波。中频信号再经过上变频,变为指定的发射频率后,送到高频功率放大器进行放大,再由发射天线发射给卫星。上行发射站可向卫星传送一路或多路信号,通常采用主瓣波束较窄的大口径发射天线发射,以提高上行站的抗干扰能力。
通常将地面发送到卫星的信号称为上行信号,把卫星传送到地面的信号叫做下行信号。上、下行信号的载波频率是不一样的,这样就避免了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上行地球站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2、广播卫星
广播电视卫星,它类似于一个电视差转站,将设置在地球上的上行站发射的电视载波信号接收放大和频率变换处理后,再向所服务的覆盖区域转发。为了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转发,要求卫星保持精确的姿态和轨道位置。并且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以便地面卫星接收站准确地接收卫星传送的信号。
3、卫星电视接收站
卫星电视接收站由天馈部分、高频头、卫星接收机等部分组成。天线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通过高频头将微弱的电磁波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并将它变换为频率为950—1450MHz的第一中频信号。中频信号经过电缆送到卫星接收机进行解调。选台器从950—1450MHz的输入信号中选出所要接收的某一电视频道的频率,并将它变换为固定的第二中频频率(通常为479.5MHz),经中频放大和解调后得到包含视频和伴音信号在内的复合基带信号。视频信号送到视频恢复电路先经过去加重处理。所谓的去加重处理,实际上是让视频信号通过一个频率响应特性与预加重频响特性相反的无源二端口网络,从而抵消预加重网络对信号产生的频谱畸变,恢复原本信号。由于在发射端对信号进行了能量扩散处理,即在视频信号中加入了30Hz的三角波扩散信号。因此必须在接收端进行能量去扩散处理,去除叠加在视频信号上的三角波信号,恢复视频信号的原来特性,得到正常的视频信号。伴音信号送到伴音解调器经过放大、副载波解调,去加重后得到正常的伴音信号。
4、遥测遥控跟踪站
该站的主要任务是测量卫星的各种参数,监测调整卫星上所有设备的工作状况。如卫星内部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温度、压力等;对卫星实施各种功能状态的转换。测控卫星的姿态和轨道位置,调整卫星状态以保证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并使卫星天线波束对地球表面地覆盖区域保持不变等等。
四、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现状与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广播电视工程的发展也得到
了快速的发展。我们看电视,从之前的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电视、高清电视、3D电视、移动电视。广播经历了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演变,现在正向网络化迈进。这些都能够反映时代的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的精神需要。虽然我国的电视广播工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的国家相比,在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发展现状是: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节目并存;C波段卫星电视与Ku波段卫星电视并存;数字加密电视与数字非加密电视并存。今后应尽快建立广播卫星频段的大功率直播卫星系统(DBS)。
今后应尽快建立广播卫星频段的大功率直播卫星系统(DBS)。Ku波段DBS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依靠卫星网络进行多功能开发利用,并与地面有线网络结合开拓多媒体市场,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新闻采集(SNG)和数据广播等业务。逐步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VOD)、互联网接入、家中银行、实时信息、远程诊疗、远距离教学、电视会议、电视购物等多种服务。
2、试播HDTV。将高清楚度电视节目通过直播卫星向全国发送,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接收的地方,可用小型卫星接收天线进行高清楚度电视的集体和个人接收。
3、采用更大功率容量的Ku波段卫星开展直播卫星/直播到户(DBS/DTH)业务。使广大用户使用0.4m甚至更小口径的接收天线,即可收到数十套至上百套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
随着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我们必要
引言
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在许多方面优于其他光缆通信,已经成为国内通信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光纤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国通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国外的差距也正逐渐缩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亦不例外。随着人们对光纤通信的逐步认识,我国很多领域都对光纤通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加以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不需要再提高了,相反的是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光纤通信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使光纤通信业得到大的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随着光缆运用的拓宽,它在我国通讯领域已有20多年的运用历史,在这20年期间光纤光缆和光通讯技术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光纤通信与其它通讯方式相比,具有较大传输容量和传输速率,另外体积小、损耗低、重量轻、传输频带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这些都是使得光纤通信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在各种通信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光纤通信技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光纤通信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光纤通信模块是采用光波为依据,以光纤为传输媒介的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光发射机
光发射机是光纤传输西戎中可以确保电信号到达光信号的转换光端机。光发射机主要由驱动器、调制器、光源等部件组合而成。它可以把源自电视音频的电信号对来自光源发射的光波信号进行调制,达到已调制光信号的目的。
2、光接收机
光接收机是光纤传输系统接收端确保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光端机。光接收机可以划分为放大器、均衡器、光电检测器等部件,该接收机的功能是把光纤传输过来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可以经过放大器和均衡器等设备把电信号进行整形、放大,从而输出至用户接收的端点。
3、中继器
中继器的作用可以把光纤传输过程中遭受畸变的光信号加以放大或补偿,中继器主要有光源、判决再生电路、光检测器构成。如果脉冲的波形受到影响出现失真的情况,中继器可以及时对其继续拧整形或校正,从而形成相应强度的光信号,确保传输过程中通信信号的质量。
4、不同耦合器件
光纤的长度受到施工环境及光纤拉制的影响,一根光纤线路可能跟多跟光纤相互连接。因此,光纤连接器、耦合器这一系列的无源器件在光纤进行连接或耦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光纤数字广播系统的优点
(1)本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收费站亭,公路隧道,广场,地铁,校园等地方。这些明显的优点在光纤数字广播系统中使它得到更多使用者的一致青睐,应用广泛。
(2)此应用程序有助于控制流量,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简化网络管理,减少设备投资。
(3)和高稳定性。网络系统自愈环可自动恢复故障。
(4)每个光纤数字广播机根据需要多个扬声器,可分为寄存器可以被编程,固定广播系统点。
(5)先进性。利用现有的最先进的光纤和数字技术。
(6)模块。根据需求灵活组合和扩充系统的功能。
三、数字广播系统中的光纤技术的应用及需注意问题
1、广播电视网络传输
目前,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迅速发展中光纤通信是有线网络的基础。光纤传输技术系统的宽频带传输,通信的抗干扰能力强,串扰少,容量大和耐腐蚀性能,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城市最可靠的数字电视和数据传输链路。电视台控制室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发射信号或基本上选择使用光纤技术、光网络传输技术通过电视和广播信号,只有通过微波中继传输方法的变化,在过去也消除由于微波中继,同时确保信号的可靠性。
2、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的双向转换
广播和电视网络,基于HFC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传统的HFC网络主要是电缆传输的业务,所以它是单边下行广播传输方式。在人力资源方面广播的最大特点是同轴电缆已进入千家万户。同轴电缆的工作频率可以达到1GHz,随着国家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了,会有更多的频率资源空出来用于数据通信,并与Hzp频带承载比特数的增加带来技术发展的调制。广播和电视网络提供宽带接入,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的HFC网络双向转换。广播和电视广播业务是传统的单向交通之一,传统的HFC网络是一个树状的点对点网络结构。5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
(1)超大容量的WDM系统
电的时分复用这一系统所具备的扩展容量的潜力已不大,但是光纤200nm的可用宽带资源却只利用了不足l%,而另外99%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如果把多个发送的波长适当的错开光源信号并在一极的光纤上进行传送就可以使光纤所传输的信息容量大大增加,这就使利用波分复用的主要思路,利用该思路的好处主要是:第一,能够使光纤具备的巨大的宽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可以使容量迅速地扩大到几倍甚至上百倍;第二,在大容量信息的长途传输过程中能够节约大量的光纤以及再生器,进而使传输的成本大大降低;第三,和信号速率以及电调制的方式无关,这也是引进宽带新业务的一种比较便捷的手段;第四。通过WDM网络可以实现网络交换以及恢复有望实现的具备高度生存性的、透明的光联网。
(2)朝着超高速系统方向发展
从电信事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传输速率的提升与网络容量需求一直存在着矛盾,传统的光纤通信发展均是依据电的时分复用来进行的,传输速率没增加四倍,每比特的传输成本就会下降30%至40%,所以高比特率系统经济效益大体上是按照指数规律来增长的,同时这也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光纤通信系统具备的传输速率持续在增加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情况来看,商用系统的传输速率已经由原来的45Mbps快速增加至了现在的l0Gbps,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其传输速率增加2000倍,相对同期的微电子技术集成度的增加速度还要快很多。
3、需注意的问题
光纤系统的主要故障来自接头不清洁、连接不良,光纤断裂、、变形,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调试不正确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对于光纤部分的故障,一般都可以通过OTDR(光时域反射计)的测试来找出故障。
前端的光发射机应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注意防潮,防止灰尘的进入,要保证其工作电压的稳定可靠,要经常检查光纤是否变形和断裂,光纤尾纤不能过于弯曲,要有一定的曲度,对于光接收机,要检查其输出电平。
结语
光及光纤的应用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与变革,光纤通信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的的发展将成为未来通信发展的主流。光纤通信系统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缺陷,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被一一克服。实现光纤到户、全光网络的时代将不会遥远了。
参考文献
[1]孙殿伟,候飞.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