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科带头人申报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科带头人申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科带头人申报材料

篇(1)

1994年底,刘正东教授被浙江大学作为光学学科带头人引进,1995年被批准为理论物理博士生导师。1997年组织并领衔申报光学博士点获批准。并历任浙江大学光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成员、浙江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4校合并后任浙江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重点学科“光学学科”带头人。两届浙江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00年底,他于香港科研合作回校时被检查出身患肺癌、旋即赴北京手术治疗。2002年获香港包氏奖赴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做访问教授。

2003年,他被家乡的南昌大学引进,领衔申报江西省“光学工程”一级硕士点成功,同时成功申报江西省光学重点学科并担任学科带头人。2006年他被调到南昌大学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期间参与申报材料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获得成功。

刘正东教授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6项,国家863子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180多篇。已培养博士硕士近30名,指导青年教师多名。

2008年4月底,他在兄弟院校讲学时突发脑溢血晕倒在讲台上,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医治,9月又回到学校继续从事科研以及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篇(2)

今天布置的三项工作,在时间上都有规定要求。学科带头人人选材料,5月30日前上报省厅;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的申报材料,5月30日之前报我们市局;全市教学技能竞赛,5月24日就要正式举行。这三件事,无一例外地都要在5月下旬做好。时间有一个月,看起来似乎很松,其实很紧。

一个月做三件事,为什么我会说时间紧?这是因为:第一,任务重。这三项工作,都是属于“首届”的。既然是史无前例第一次,那就意味着没有曾经的经验可循。没有经验,就要去摸索经验、总结经验,再用经验去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这就得花费时间;第二,影响大。三项工作都是人的工作。人都有名誉感、都有利益观,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而我们即将去做的这三项工作,无一不涉及到教师的名誉、利益、地位。因此,要慎之又慎,不可等闲视之、等闲处之。否则,就要影响教师的情绪,影响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工作量大,时间花费就多,这是成正比的;第三,要求高。选学科带头人,就是选人材;选巾帼建功标兵,就是选先进;举办教学技能竞赛,就是选选手。这三选,都要名至实归,都不能滥竽充数。这就需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要在选中比较、比较中遴选,就得费力耗时;第四,程序多。做好这三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动作:要组建机构,要宣传发动,要组织报名,要考察评议,要确定人选,要张榜公示,要上报材料。整个推选工作,规范有序、井井有条,严丝密缝、环环相扣。要做到环节不脱、程序不乱,一步一脚印、一环扣一环,不耗时、不认真,绝对不行。

任务重、影响大、要求高、程序多,集中到一点,就是时间紧。所以,我希望同志们一不要错误地认为时间宽裕而丧失紧迫感;二不能错误地低估它的意义而丧失使命感;三不可错误地看待求之过苛而丧失责任心;四不得错误地对待规范程序而丧失道德心!我的要求是:各县(市、区)教育局人事股包括市局人事科的同志,都要在做好本职岗位的日常工作的同时,把握中心、突出重点,统筹全面、协调各方,以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超常行为,把今天会议布置的三项事情抓紧落实,做到得令即动、雷厉风行。县(市、区)教育局的同志也要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积极部署、认真安排,勤加过问、严加督促,使这三项工作顺利地进行、如期地完成。

二、工作要从严

今天的会议,是部门会议,也是全局性会议。我们局党组之所以对这次会议很重视,我之所以要挤出时间来参加,是因为今天的会议直接涉及到人。我们都知道,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本质而又最活跃的要素。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就得重视人的作用,就得充分地发掘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和效能。以人为本,为什么会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道理就全在这里。我们同样都知道,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要发展教育进而振兴民族,首先就得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得充分地调动和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党的十七大在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任务中,为什么会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道理当然也在这里。正是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认识,正是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视野去看待,我们局党组就必须重视今天会议所布置的三项工作。否则,就是缺乏政治敏感性,就是缺失政治洞察力。

我们做党务工作的同志、我们做人事工作的同志、我们从事党的教育事业的同志,无一例外地都是做人的工作、做教师工作的。因此,对开展今天会议布置的三项工作的意义,认识上不能糊涂;对其影响,思想上不能轻视;对其作用,考量上不能低估。我希望同志们按照三个文件的要求去做,不可松动、不得走样、不容违背!推荐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一要严格局限于规定的评选范围内,要突出一线教师,不能突破教研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10%、正职校级领导5%、副职校级领导15%的名额分配指标;二要坚持基本条件和评选条件,基本条件不得或缺,评选条件不容降低。我们要做到宁缺勿滥。要知道,只要有一人滥竽充数,就会人心不服而至天怒人怨,而至教育秩序大乱;三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群众公认”的原则,不得关亲顾友、徇情舞弊,不得弄虚作假、徇私枉纵。如果因为丢失或者抛弃原则引起举报告状或者上访滋事,我们将严肃实行责任追究,决不姑息、绝不手软!评选“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标兵”,同样要坚持范围、条件和原则,真正体现名实相符,真正能发挥典型引领、模范带动的榜样作用。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要认真组织、扎实开展,通过层层选拔,使真正的优秀选手脱颖而出,使参赛选手一路过关斩将,在省赛中争银夺金、一显身手。

因此,要将这三件事情做好,要将这三项工作做出色,我们就得从严要求。规不能破、矩不能乱,威不可降、律不可废。只有重威峻法、严纪治律,我们就能达事全功。

三、任务要求实

篇(3)

课题负责人必须是我科在职的医师。鼓励全科与医院各科、室、部门横向联合申报,以利资源共享。参加评审的项目负责人须填写并提供有关表格。

二、课题类型

科研课题要围绕我科专业设置方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开发、科技推广和成果推广,旨在解决本科室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问题。所有的课题都要注重创新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课题遴选

本科要对申报人提供的申报材料,对申报的科研、教研等课题进行审议,以确定所申报课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先进性以及所给扶持资金的款项。

四、课题的审批

科内课题要经本科室全体人员评审通过后,上报院领导批准。

五、课题经费

设立科内科研、教研课题专项研究经费万元,以后根据科室发展和课题申报情况增加,以扶持科内立项的课题。对技术难度较高,有创新的科研课题和较重大的教研课题方可拨给一万元以上的专项研究经费,一般的科研、教研等项目的专项研究经费原则上在一万元以内,专款专用。

六、课题专项研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科内科研、教研专项研究经费是项目入选者进行科研和教研的经费,由入选者在全科监督下自主使用。经立项的科研、教研项目,课题负责需持有关的报销凭证经院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由院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在专项经费中开支。课题经费一次核定,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项目主持人应在所填写课题申请书的有关栏目中写明“项目研究计划进行”);项目阶段性工作结束后,项目主持人应提交“阶段性工作报告”,在项目研究期间,本科室负责人要定期对项目执行进展和经费开支情况进行考核,如项目入选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视情况给予减少拨款、中止拨款或取消资格等处理。

1、逾期不上报“阶段性工作报告”者

2、提交报告内容严重实者;

3、无正当理由,未按原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者;

4、违反项目专项经费使用有关规定者。

对弄虚作假或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者、无正当理由随意中断项目研究者,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七、成果鉴定

篇(4)

1.1 专业化评审

按专业类别将专业技术人员分为5个专业组组织评审,分别是临床医学、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学辅助技术、预防医学、综合(药学、护理等)。如遇专业组申报人员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专业组评审,专业组申报人数超过150人时,分成2个专业组进行评审。按专业不同制定侧重点不同的量化标准。

1.2 两级评审

1.2.1 推荐评审 各分支局级企业职改办组织所属医疗单位的推荐评审。首先对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然后组织推荐评审会议,按量化标准对申报人的能力与业绩进行量化评分,得出量化成绩。

1.2.2 评审 评审会前,各局级企业将推荐评审成绩及申报人的评审材料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组织专职人员审查上报材料,主要审查:①上报材料的真实性;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③对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文章、科研等业绩指标进行初步量化评分。另外,评审办公室还要将全部申报人员的材料按专业分组、按已量化成绩排序。评审会分为两程序:①专业组会议,5个专业组分别对本专业组的申报人员进行评价和量化评分,按量化评分结果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员,形成专业组评审意见报评委会;②评委会,对5个专业组报送的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逐一进行审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绩较差的申报人,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1.3 基本申报条件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1.3.1 基本申报条件 对申报人的品德、学历、资历、外语、年度考核结果、科研和论文著作、企业服务等业绩进行基本条件设置。对在学历、资历上不符合基本条件的,设置破格申报条件,对破格申报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条件的要求相对提高。

1.3.2 量化评价 由推荐评审的职改部门、评审会的评审办公室先后进行材料审查和初步评分,在推荐评审会、专业组会议、评审会上,由评委再次审核材料、复核评分的准确性。推荐评审会、评审会,按量化总成绩进行排序,分别得出推荐评审成绩和评审成绩,按排序结果等额投信任赞成票。

2 量化指标与权重的设置

2.1 基础指标的量化

2.1.1 学历 按申报人员所取得的最高学历、学位计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学位的9分,硕士研究生8分,本科硕士7分,本科学士6分,本科无学位者5分,破格评审0~1分。

2.1.2 资历 按申报人员取得现任职资格之日开始,计算到拟评审高一级任职资格当年的12月31日。累计1年计1分,满分10分。

2.1.3 外语和计算机 要求申报人员参加全国卫生系列高级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且成绩合格,成绩×0.1进行量化。

2.1.4 单位年度考核及荣誉 按申报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结果、任现职期间获得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劳动或技术荣誉称号进行评价。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技术能力、工作实绩的考评。近三年年度考核结果“合格”的5分,“优秀”1次加1分,依据获得与专业技术工作相关的荣誉称号,如劳动模范、优秀老师等,按国家级、省部级等级别不同给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局级的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创新奖等政府奖给予量化计分,见表1。非政府奖如各医疗单位、各种协会、学会评定的奖项在评审会上不计分。

2.1.6 论文著作 论文按发表的期刊的性质、等级、论文类别、作者排名情况评分,见表2~4。单篇论文得分=4×期刊性质权重×期刊等级及论文类别权重×排名权重。

著作要求是有学术价值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专著或译著。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的编者均以中华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即计4分;其他著作或译著的主编按中央级核心期刊论著第一作者的权重计分。计分的权重与申报人著译部分的字数相关,著作中未明确标识作者著译章节、无法统计个人编写字数的,按“0.8×著作总字数/作者人数”计算。单部著作实得分=3.2×著作作者的计分权重(不包括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见表5。

2.1.7 教学 按申报人员承担继续医学教育课程、研究生和本、专科等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等业绩进行评分。

2.1.8 推荐评审成绩 本项指标只用于评审。依据“各单位在推荐评审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化评分-本单位全部申报人员推荐评审的平均成绩+50”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

2.1.9 继续医学教育与专业技术考试 本项指标只用于推荐评审。要求参评人每年必须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要求,在本单位组织的各项技术考试(如“三基”考试)中成绩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术考试平均成绩直接量化[2]。

2.2 评审指标

2.2.1 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 根据申报人的述职答辩情况、代表个人最高技术水平的诊治病种、手术、技术操作及开展过的新技术项目的病例资料、科技资料等,结合相应的年度、地域等技术环境因素,在本专业组内比较,评价申报人技术水平情况。

2.2.2 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工作量、工作质量 评分以专业技术履职岗位、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报告、工作业绩和成果为重点,参考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在本专业组进行评价。

2.2.3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从3方面评价。一是学会等社会兼职。学会限于本专业全国性一级学科学(协)会及其各专业组、各省市级分会。国家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局级学术带头人10分,省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处级学术带头人8~10分,地市局级学术委员会成员或科级学术带头人6~8分,本单位学科带头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员等学(协)会负责人酌情按评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员等学(协)会主要成员酌情计分,委员降一等级酌情计分,会员不计分。二是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需组织过临床、教学、科研、卫生、管理等工作,凭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学秘书、护士长等)或有效证明材料计分。三是组织的一次性的学术活动或工作。要求有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省部级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项及成果证书,仅限主研人。

2.2.4 述职、答辩 除考察答辩论文的质量,按期刊级别、影响力、文章类别、作者排序、文章设计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实用性、与本专业的相关性进行评分外,还要结合申报人员的现场述职、答辩情况,特别是回答提问的情况(提问问题一般为与答辩论文相关的专业基础、专业应用和新进展的学术问题,不少于3个),进行评分。

2.2.5 专业技术工作环境、条件 参考申报人员上报的各项申报资料,同时要考虑申报人所在单位和科室等技术工作环境,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比较按一至五级评分。见表6。

2.3 权重的设置

2.3.1 基础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基本业绩的依据进行评分,主要反映了申报人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完成继续医学教育等能力与业绩基础,以及科研、论文、教学能力、推荐评审成绩等,权重共占总成绩的55%。

2.3.2 评审指标 根据申报人的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履行技术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学术影响力、述职和答辩、专业技术工作环境和条件进行评分,反映申报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由评委进行评分,权重占总成绩的45%。

3 矛盾分析与政策应对

3.1 地域分布不同带来的问题

因企业所属卫生机构分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疆、内蒙等西北部地区的医疗单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整体上不如东南部地区,在偏远地区医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员更难在科研、教学、论文上取得较好的业绩。在评审指标中酌情考虑为企业服务和地域因素进行评分。

3.2 医院等级不同带来的问题

在企业的卫生工作中,三甲医院负责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医院,对企业员工和家属的医疗服务工作也非常重要。考虑医院等级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不同,小的卫生机构更难取得科研、教学的业绩,在指标权重的设置上,分三甲医院和非三甲医院两个标准,非三甲医院的学历、资历、外语、计算机、年度考核及荣誉、工作量、工作质量等权重设置较大,科研、论文、教学等权重设置较小。

3.3 评审会不能现场答辩的问题

因人员在全国散在分布,统一现场述职答辩困难较大,在评审会上不进行现场述职答辩。通过要求推荐评审会组织现场述职答辩、并将推荐评审会的现场述职答辩成绩、总成绩纳入评审会成绩中(占评审最后成绩的20%左右)、对推荐评审的答辩论文质量重新评分,作为评审成绩的指标之一,弥补了不能现场答辩的不足。

4 成效及体会

4.1 提前公示量化标准

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指明职称评审、职业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医疗机构的发展[3]。学历、外语、计算机指标的设置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动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质量、新技术项目等指标的设置(以病历为依据),使专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日常的点滴工作;教学、科研、论文、学术影响力等指标设置使大家更加重视教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的动力[4];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工作环境等指标的设置,促进了医院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4.2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

程序和结果公平是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评审制度的理性诉求[5]。建立评委专家库,将企业全部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作为专家库成员,随机抽选评委;专业化评审,将相近专业的申报人、评委相对集中分组;量化评审、两级评审;细化《评审标准》,评委在评分时对能力与业绩的具体评分“刚性较强、弹性较小”,对全部申报人员的评审条件、推荐评审和评审量化成绩进行公示。每个申报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报人员中总体得分和排名情况,看到自己各项量化考评方面取得的业绩和不足,将职称评审材料相关的电子版材料归档保存备查[6],增加了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广大申报人员对职称评审工作的支持、认可程度。另外,通过权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地域不同、医院等级不同引起的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程序和结果的公平。

4.3 重视日常工作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工作实绩[7]

“三基”等技术考试、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质量、年度考核和荣誉等指标的设置,以及将推荐评审成绩、推荐评审时的答辩成绩纳入评审总成绩的方法,改变了以往论文和科研业绩主导职称评审结果的局面。在申报材料中要求上报能代表个人技术水平的病历、科研任务书等资料,端正了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钻研业务、开展新技术、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正确应对技术难题的工作态度,改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只重视科研和论文、不重视日常工作和日常技术工作进步的工作作风。

4.4 严格量化评审

量化评审能够对申报人员进行相对全面的能力和业绩评价,改变了以往评审专家只能对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历、外语、发表文章形成感性认识的弊端,减少了评委的主观因素,能够形成对申报人员的业绩进行具体刚性评价的结论,避免了评审结果的确定弹性过大等诸多矛盾与弊端,评审结论能够得到申报人员的普遍认可。

4.5 严格评审纪律

评审办公室、专业组评审与评审委员会相互核查评审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评审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在评审程序上,各局级企业的职改部门将申报人的申报材料、推荐评审结果上报到职称评审办公室,评审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对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复审、终审三次审核,明确并公示核心期刊目录[8],对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奖等业绩进行检索核实[9-10],并对基础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渐杜绝了论文、科研、教学等业绩造假现象,消灭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报送现象。专业组评审会上,专业组评委对评审办公室的材料审核和对基础指标的评分情况进行核查,对评审指标逐一评分。对每个申报人员,明确主评、副评人,如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责任追究到主评和副评人。评审委员会会议最后对评审办公室的工作、专业组评审的工作进行核查。通过以上措施,杜绝了职称评审中的舞弊和违规现象。

4.6 科学设置量化指标和权重

量化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评审方法的核心和关键[11-13]。本研究共设置指标14项、20多个方面,包括了卫生技术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承担的工作和业绩等内容。在指标和权重设置前,注重工作实绩,向各个医疗机构专家、职改部门广泛征求了意见,复习了各个省市职称评审的文件要求和相关文献报道。在办法正式实施前组织了专家进行了模拟评审,对办法进行了反复修订和广泛宣传,保证了办法正式实施中无重大缺陷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淇敏,史峰,诸海英.医院职称评聘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6):375-377,412.

[2] 马海泉,王冬,许红民,等.将“临床技能考核”纳入医师职称晋升评审的做法[J].中国医院,2007,11(5):45-47.

[3] 周丽蓉.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职称评审中加强临床技能考核对临床队伍建设的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兴龙.以公平为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构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华.信息化背景下职称材料归档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荣,徐键.我院职称晋升实行评分制的实践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3):218-220.

[8] 谭长拥,赵飞,彭国莉.高校职称评审中核心期刊认定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四川省高校职称评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绘玲.高校职称评审材料学术检索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华.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J].现代医院,2009,9(1):134-135.

篇(5)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科学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863、973等重大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的绝大多数由高等学校承担,而且高校在应用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国防工业领域的大型工程、生产性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等。而高校科研发展的水平与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管理的效能,如何有效地激发和调动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校科研管理和谐机制是科研管理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就此问题做简要分析和探讨。

1.目前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高校本身基础和条件的差异性、认识的不统一性、环境复杂性以及科技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未能得到很好利用,优势潜能未能充分发挥,使高校科技工作尚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求,影响了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当前高校的科研管理存在如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1对科研管理缺乏正确认识,科研管理模式陈旧

高校的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形式上来讲,各高校都有一个专门从事科研管理的部门,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仅仅是对科研课题的管理,而不是对整个学校的包括学术研讨会、科技讲座等科技活动的管理;同时部分高校的科研管理机构只是从事科研课题的信息,科研课题申报材料的传送,对于科研过程缺乏监控,对科研结果缺乏有效地审查和推广。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科研的发展。

1.2科研竞争机制的不平衡

高校科研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把握世界研究脉搏的最直接途径。提倡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为了推动各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然而,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作为高校教师等级制度的划分,不仅将教师的工资收入与职称直接挂钩,而且在一些科研项目的申报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许多科研项目的申报,其课题负责人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无形之中,将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创新意识浓厚的年轻人限期在配角甚至申报门槛之外,严重地打击了年轻教师从事创新性性研究和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科研管理服务意识不强,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服务意识是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与缺乏对科研管理的正确认识、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不够,以及科研管理机构处于被动的地位是直接相关的,主要表现为,在科研管理中缺乏积极主动、有效地与科研课题单位、科技活动的组织者等的有效沟通,缺乏对该自身高校科研成果的介绍、转化等。

以上这些问题与和谐的高校科研管理方向时相悖的,不利于高校的科研管理向着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2.构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和谐机制的对策

2.1高校要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

“三分科研、七分管理”通常来比喻科研管理工作在科研事业中的作用,因为没有科研科研管理,事实上就无法进行有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的取得,固然和高校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积极进取、敢于探索和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是没有一个健全的科研管理机构,没有一批具有一定组织才能、不同专业人员组成的科研管理人员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科研难以开展,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科研成果。高校应该将科研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来,在人员安排、经费划拨方面高度重视,这一点在研究型高校中尤其要加强,在教学型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科研是保证教学质量和高水平的社会服务的桥梁。

2.2以人为本,建立并营造科学、民主、独立的学术氛围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激发科研工作者创新思维的基础。把“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运用于高校科研管理中,充分关注教师、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把教师和科研人员置于科研工作的核心位置,通过科研管理活动来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能激发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术氛围和机制,提高工作效益,实现创新和发展。同时,高校还应及时表彰在科研方面取得较大成果的学科带头人,使教师学习有榜样,赶超有目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

2.3注重培养科技队伍的持续性发展

科研要不断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这是科研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要在稳定已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不断培植学术新人,避免人才断层。要有意识、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发现和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科研热情,训练其科研技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支持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术会议,宣传和扩大其学术成果的影响,帮助他们进入各自学科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利用现有各类专家和人才的评比机制,帮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为他们攀登更高层次的科研高峰创造条件。

2.4增强科研管理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组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队伍作为高校科研管理职能部门。首先,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意识,是科研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一个体现,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全面提高管理队伍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其次,科研管理人员要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水平,敢于挖掘、触及和研究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不仅熟知业务,更善于协调管理。最后,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政策贯彻、计划落实、组织策划、运作协调、信息咨询、成果评价、合作搭桥、产权保护等主动性工作上来。

参考文献:

[1]袁木棋.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5):38-41.

[2]王仁蓉.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管理理念及其机制创新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005,(6):153157.

篇(6)

一、指导思想

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在职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全省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为人才强省和科教兴鲁服务。

二、建设目标

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高等学校中分期分批建设40至50个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使每一品牌专业中的2至3门主干课程成为示范性特色课程,形成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群。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三、建设原则

(一)坚持导向,强化建设。品牌专业建设,要有利于全省成人高等教育科学定位和专业结构的优化,办出特色,形成优势;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全省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三)择优建设,科学分类。依据专业的整体水平和社会需求,分类评议,择优遴选,公平公正,宁缺毋滥。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

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突出岗位、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培养方案紧扣“突出行业性与职业性、应用性与实用性”等特点,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实行“双师、双证”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品牌专业建设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应人才发展需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体现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为支撑。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能够充分和及时地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三)课程建设

大力开发符合培养目标、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与特色课程群。认真设计结构完整、内容新颖、体例规范、体现课程设计目标及符合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对象、学习层次和学习形式的课程教学大纲。注重编写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高水平教材,尤其突出案例教学与实验环节,适合继续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高质量的自学指导书。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课件与网络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享。

(四)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建设,培育和扩大一批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实践要求高的专业配备“双师型”教师。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积极研究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基于网络的、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五、申报条件

(一)申报专业须是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骨干或重点建设专业,具有较完善的办学条件。

(二)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稳定的生源,在近3年内能够连续招生或有200人以上的办学规模。

(三)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特点。

(四)注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发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专业建设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丰富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配置合理。

(六)有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与设备;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合作紧密,成效显著。

(七)有完善的投入机制和稳定的经费渠道,经费投入满足专业持续发展需要。

(八)毕业生质量较高,综合素质好,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

六、评选立项

品牌专业每2年遴选1次,今年首批遴选立项30个品牌专业,实行限额申报,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院校每校限申报2个,高职高专院校(包括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每校限申报1个。鼓励普通高等学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合作建设品牌专业。各校应严格按规定的推荐名额申报,超报的不予受理。

(一)学校申报

各高校按申报条件组织初步评审并签署意见后于20*年9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报送*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同时发送电子文档至sdcj@,逾期不再受理。

申报材料包括:《*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申报书》(一式3份)和与之相关的书面材料(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有关证明材料等)。

(二)组织评审: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专业进行评审,必要时,将通知有关负责人到场进行答辩或组织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考察。通过投票表决方式产生品牌专业立项建议名单。

(三)公示批准:经省教育厅审核公示后,确定*省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七、项目管理

(一)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明确建设目标,理清建设思路,落实建设任务,切实制定和完善建设规划,尤其应在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落实相关人员责任,加强改革创新,在“品牌”上下功夫,确保建设成效。

(二)各高校要加强对品牌专业的指导与支持,加强监督,每学期至少集中组织检查1次。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导向和大力扶持,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投身品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高质量实现建设目标。

(三)省教育厅将对品牌专业建设给予适当的资助。各高校至少按照省专项经费的2倍进行配套投入。

(四)品牌专业建设周期为2年。从批准立项建设起,省教育厅将不定期组织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进展缓慢、工作不力的,将停止资金支持,终止立项。

(五)完成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后,由所在学校向省教育厅提出验收书面申请,并对申请验收专业的建设、改革和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交自评报告。

篇(7)

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xx]34号)要求,为加强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推动我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以新药研发为驱动,重视开展仿制和大品种的二次开发,推进创新药物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依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药研发,搭建我省新药研发必须的成药性评价、药效学研究等关键技术平台,攻克一批药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大品牌药品等重大标志性成果,切实惠及三秦百姓,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旨在整合我省优势药物科研资源,搭建创新药物和转化应用研发平台,加快创新药物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我省创新药物的研制能力,完善创新药物研发体系。三年内,在全省建设一批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推广、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创新药物和研究技术,为创建陕西医药大省、强省提供技术支撑。

三、重点任务

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要依托省内制药企业及科研机构,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组建。建设一批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我省创新药物协同研究体系,优化省内创新药物研究的组织模式,建设创新药物研究与转化应用平台。

主要任务是引领创新药物研发、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创新药物研究的转化和应用、培养创新药物研究专业人才等,具体包括:

1.组建基础药学与创新药物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技术平台,积极开展创新药物的发明、发现与研制,尤其是创新药物优效性、安全性和药物质量可控性评价及药物生产集成化与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推进我省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新药的产出与产业化进程。

2.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提出本领域重点研究任务和实施方案,开展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退行性疾病、传染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代谢障碍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药物研究,取得一批创新药物的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

3.选择陕西省年销售过亿元、安全优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等)进行技术提升与二次开发,孵化一批高品质、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的上市药品大品种,推进我省上市药品产业链的发展。

4.通过搭建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环境;培育创新药物研究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完善省内创新药物研究的组织管理机制,促使我省创新药物的长足发展。

四、要求和程序

(一)申请的研究中心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单位须为我省从事新药研究的机构,鼓励多家单位产学研结合联合申报。中心与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变,依托单位从组织措施及人、财、物等方面须为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提供科研用房1000平方米以上,近5年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及软件等资产原值总额1000万元以上。

2.中心须具有突出的创新药物和转化研发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近5年,牵头主持过不少于3项省部级以上新药创制项目;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件以上;累计获得新药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不少于5件。

3.中心须拥有较高水平的创新药物研究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由长期从事创新药物研究的专业团队组成,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不少于5人,专职科研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带动省内相关学科的发展。

4.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实验条件、基础设施、仪器维护及人力资源保障等条件,每年投入该中心的专项科研经费合计不低于500万元。

5.中心要建立与创新药物研发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组织机构及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二)研究中心的确定程序

1.省科技厅将按照定期、集中受理、专家评审的方式开展确定工作。

2.申报单位在填写《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建设申报书》后,将加盖公章、手续齐备的纸质版《申报书》及相关附件材料一式8份报省科技厅,同时提交电子版。

3.省科技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申报单位,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

4.省科技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通过相关程序确定,并对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下达批复,授予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并挂牌。

(三)省科技厅对中心进行年度检查和绩效考核

篇(8)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

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

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篇(9)

二、工作思路:

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以教研组建设为依托,以教学科研为突破口,推行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师评价方法,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潜能,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观念先进、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质量的恢复性增长,进而实现跨越式的增长。

三、具体内容: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坚持业务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施读书行动计划,建设学习型教研组。为达到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教研组要引导教师养成“阅读”的习惯,唤醒教师的读书需求。在教师发展规划中,每位教师制定每学年的读书学习计划,并上报教科室,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对“多读多思、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予以表彰。

2、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开展教学交流活动。

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生存的根本,通过一年的努力,“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现在的课堂教学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相差较远,有的老师仅仅在公开课中加强了研究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很少,还有极少量的教师对其兴致不高,知之甚少。今年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四有”生本课堂的理念,普及“四有”生本课堂教学,力争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以教研组为单位,在今年10月和11月举办“四有”生本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以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组内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听课评委组,进行量化打分,实现课堂教学人人过关、力争80%达到优秀的目标。

在今年9月下旬,举办教研组长研究课活动,10月份举办高三第一轮复习探讨课,在明年2月上旬举办新进教师汇报课,下旬举办高三第二轮复习探讨课,3月举办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4月举办中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3、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认真执行《远安一高备课组量化评估方案》,备课组长要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研究。提倡以备课组为单位备电子教案,尝试学案导学的做法。高一备课组要加强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研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衔接,在学法上进行指导,9月份完成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二年级备课组在培优辅差上加强研究,制定计划,在明年5月份完成远安一高培优辅差校本教材的定稿;高三备课组要加强高考的研究,提升复习效率的方式方法研究,落实基础和培养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培优的研究要加强,尽快出成绩。

(二)教科研工作方面

4、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开发。

课题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用课题带动教科研,以研促教、教研相长;课题研究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课题研究采取分阶段进行,分级要求,并以制度做保证进行考核奖励。

省市级课题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教研组要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积极协助课题组开展研究、整理资料和汇报结题,并在教研组内推广实践,力争在二至三年内完成。学校对其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并按照《远安一高教改课题立项及管理办法》对课题组给予奖励。

小课题研究(包括校级课题和个人课题)要立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本着“低起点、小切口、短周期和大影响”的原则确立。学校平常的教学研究主要是日常教育教学的小问题,课题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教师的教研要强调问题解决,不搞花架子。一般在一年完成,并把研究的成果以论文形式写出来,学校汇编成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优奖励。

在9月15以前,教研组长对本组的课题进行摸底,对本学年的课题研究写出详细具体的计划,包括课题、课题负责人及课题成员、课题实施方案等。

5、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生活动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按照《远安一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开展活动,可采取先分学科小规模研究再分教师全范围研究的策略,逐步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做大做强。本学年,由教科室与高一年级具体实施。

以科技体育艺术节活动为契机,教研组每学期开展1~2次大型学生活动,如语文组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活动;外语组的口语比赛,书法比赛;化生组的环保社团活动等等。

(三)教师队伍培养方面

6、加强师德建设

教书是一种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教师是一种事业,它需要用心去做,它要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应具备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本学年,我们将丰富教师师德档案内容,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考核,结合学生评教。一学年进行师德评比,树立师德标兵(一个学科一至二名),进行表彰和宣传。

7、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启动“名师工程”

(1)建立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主要包括“三定两勤”,即定方向、定目标、定措施、勤学习和勤总结,同时把个人课题研究,读书计划,,个人博客建设等纳入发展评价体系。在今年10月15日以前,教师完成个人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教师本人、教研组长和教科室各持一份。

(2)在明年5月前,完成年度感动一高十大教师和“远安一高名师”的评选,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大力宣传其事迹,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3)培养青年教师,使其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储备人才和教坛新秀,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争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学会、论坛等组织。给教师评职晋级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8、创新教师培训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1)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请专家进校讲学讲课。以教研组为单位联系挂靠一个学校,签订协议,教研组长在今年10月20日前列出计划,定期把教师送出去学习,以两年为一个时间周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一次出去学习的机会,及时获取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一切外出学习交流活动安排均由教研组长决定,统筹兼顾,做好记载,要求外出学习教师在教研组内汇报,并有关材料上交教科室存档。

篇(10)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国家医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医院的发展和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医疗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军队医院要抓住机遇,推进医院全面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研创新来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科研创新是构建军队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1]。科研管理则是促进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科研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加强军队医院科研管理,提高军队医院科研水平,是军队医院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军队中小医院科研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管理人才缺乏,体制不够健全 大多数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未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多为医务处代管,代管人员兼职较多,一方面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没有接受过科研训练,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管理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军地科研政策、特点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及时将有关科研信息传递给医务人员。大多医院的管理模式为在医院科委会领导下的课题负责制,科委会由各临床科室主任及院领导担任,医务处科研助理负责组织协调,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抓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申报,对成果数量注重的较多,对科研过程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关注较少,在科研过程中也不能给予很好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1.2 科研理念滞后,科研平台搭建不足 多数中小军队医院,科室小,人员少,再加上近几年部队编制体制调整,医院为了完成保障官兵医疗保健任务,更好地为地方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聘用了较多地方医药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年轻、资历浅,没有更多的科研经验,学科带头人缺乏,技术理论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效益、医疗收入,不能把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认识不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带动医疗质量的提升,对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也有许多医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因为军队中小医院设备不全,资金投入少,部队保障重,医务人员不能抓住有价值的临床资料,基础性研究又缺乏可行性,科研课题无法选项,工作较难,医院各科室之间沟通较差,有些有科研意识的技术人员之间不能有效配合,都是独立科室进行工作,不能起到有效带动作用,所以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 军队中小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对策

2.1 领导重视,更新观念 军队医院应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科研工作部门应加大医务人员对科研工作的教育力度,使大家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科研创新在医院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积极为大家创造条件,增加科研必备的仪器设备,以老带少,加强有关科研知识的培训,包括人才、项目选题、科研工作计划、申报材料的书写、经费的使用、项目实施、科研成果的申报等。近年来本院党委高度重视医院科研工作,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2]。建立健全了一套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鼓励大家撰写论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设立奖励基金,除报销版面费外,根据质量的高低,年底再给予适当的奖励;对获得国家、军队及地方科研成果的,给予更高的奖励,并与晋职、晋级、立功、受奖等挂钩,医院领导更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仅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更是为他们搭建起一个有力平台。对于医院年轻工作者,要求他们进一步向更高一级学历迈进,2012年本院除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工作人员外,另有三名军人分别考取301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为本院未来科研创新和医院发展积蓄力量。

2.2 提高科研管理者素质,为科研工作搭建有力支撑 科研管理人员面对的是特殊的管理群体,不是普通的管理对象,而是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高级知识分子,是科研的主要参与者和完成者,这就要求科研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勇于创新,敢于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同时自身的正确的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3]。对于科研工作来说,科研管理者只是科研工作者的服务者、合作者,而不是管理与服从的简单的上下级关系,所以,科研管理者应该与科研工作者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管理关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透明、合理,对科研进度的监督要到位,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都要围绕科研人员及其科研活动,尽最大能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为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搭建有力支撑。

3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在信息化的当今时代,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了解掌握医学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利用信息化技术广泛采集科研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有价值的科研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医务人员,为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科研进展,避免低级、重复的科学研究出现。充分发挥科技网络的信息化桥梁作用,加强医院内外医疗信息沟通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对科研人员提出的有关问题,提供实时帮助,建立高效率的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科研管理者还可以及时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得当,科研人员分配是否合理,科研工作的进度是否达到要求,有关科研政策是否贯彻执行,起到了有力的监督和督促作用,使科研管理更加方便有效,有利于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

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医学人才的作用手段,科研管理工作则在提高医院科研水平、提升医院综合发展内涵过程中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军队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一定要适应医疗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医院科研管理,提高医院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利用信息化现代技术,增强医院科研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医院整体科研水平,依靠科研创新的能力增强医院在医疗行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琳,杨志平,陆伟,等.科研创新是构建军队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11(4):658-660.

篇(11)

名校评选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教育局具体组织实施。县(市、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所属申报学校的预查、资格确认、初评、择优推荐和材料选送等工作(市直学校的预查等工作由市教育局组织进行)。各县(市、区)要按市政府的要求,加强对名校评选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质量。

二、评选标准

申报学校必须具备衢政发〔20*〕42号文件规定的四项基本条件。评审以各级各类省示范性学校评估标准为主要依据,即高中段学校须达省等级重点高中要求,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小学须达相应的省示范学校标准,幼儿园须达到省一级幼儿园标准,特殊教育学校参照相关标准评定。已经被命名为各类省等级重点高中或示范学校的,以组织评估验收时上级部门提供的评估报告为基本依据,着重考核评估时尚未达标项目的达标情况和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未经省等级重点高中评估或各类示范学校(幼儿园)认定的学校,要认真对照标准,做好自查自评工作。

为体现“坚持标准、注重实绩、尊重民意、好中择优”的原则,名校必须达到以下标准:

1、办学历史10年以上,办学行为规范,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学科抽测中,后20%学生的比例逐年下降。近三年,学生在教育部门组织(或经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德智体美等各项竞赛中至少有获市集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以上的项目。

3、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市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小学(幼儿园)专科学历以上专任教师,城区学校达95%以上、农村学校达75%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城市学校达90%以上、农村学校达72%以上。高中段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10%以上。

4、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教师。普通高中拥有在职全国优秀教师、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市名师、市名校长、市学科带头人等5人以上,其它学校3人以上。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列入评选范围:

1、在评选活动中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在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

3、违章招生、违规收费,社会反映强烈的;

4、发生重大安全、卫生事故,经主管部门认定为学校应负主要责任的。

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第三批*市名校的评选继续向农村初中学校倾斜,以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申报名校的农村初中,在硬件建设、教科研成果获奖档次、拥有名师数量等方面可适当降低要求,但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作为重要条件。

三、准备工作和评选办法

名校评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学校申报、县(市、区)推荐和全市联评相结合的办法。评选工作重在过程,重在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创优、创特、创新的积极性,重在发挥名校的示范导向作用和品牌效应,重在提升教育的综合实力。

申报学校要在当地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以争创名校为动力,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争创活动。通过争创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努力把学校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窗口学校。

2、全面回顾学校发展的历史,认真总结近几年来(以近三年为主)学校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办学特色和教育创新方面的经验,对照相应标准,实事求是地做好自查自评工作,找出差距,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强化优势,弥补不足,认真做好整改工作。

3、在广泛发动、全员参与、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自查自评报告,填写《第三批*市名校申报表》(见附件),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向市政府提出正式申报要求(有关申报材料送市名校评选办公室)。学校的自查自评报告应包括学校历史沿革和概况,对照相应标准的自查自评情况,近几年主要工作和办学实绩,学校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等内容。在“主要工作和办学实绩”中,要求陈述申报名校的理由,重点介绍学校的办学特色、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和成效,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教学成果,以及在学校管理、事业发展、示范辐射作用等方面较新较突出的成就。农村初中还要着重介绍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名校评选的申报程序和实施办法:

1、资格确认。学校经自查自评后认为符合申报名校基本条件的,可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并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预查及初评。预查的主要内容是:学校是否符合申报的基本条件;申报指导思想是否端正,申报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陈述的申报理由是否客观真实;学校在当地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得如何等。经县(市、区)初评确认具有申报资格的,由县(市、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上报学校的自查自评报告、《第三批*市名校申报表》和学校情况简介。

2、专家组考评。在接到学校的正式申请后,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学校进行全面、综合、动态的考评。考评的重点是: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办学特色,队伍建设,办学水平和示范辐射作用等内容。在深入考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考评组对学校工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如实地将考评结果报市名校评选领导小组。

3、社会公认度测评。对县(市、区)推荐的名校候选对象,由名校评选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进行社会公认度测评。在*教育网上介绍候选学校情况,以投票的方式接受公众测评,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放民意测评表,广泛收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测评结果作为名校评选的参考依据。学校情况简介由各校提供,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

4、组织联评。在学校自评、县(市、区)推荐、专家组考评、公众测评的基础上,由市名校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评委会进行联评,评选出第三批*市名校若干所。

5、社会公示。对通过联评确定的第三批名校通过有关媒体进行公示,在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市教育局组织核查,并根据核查结果,按市政府文件精神,作出相应的处理。

6、命名表彰。第三批“*市名校”由市人民政府命名公布,授予奖牌并予表彰。表彰时间定于2009年教师节。

四、评选工作日程安排

1、7月15日前为学校申报,县(市、区)初评、推荐阶段。由申报学校根据申报条件和评选标准,进行自查自评。符合条件的,向县(市、区)提出申报,经当地县(市、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初评后,由县(市、区)教育局从中择优向市教育局推荐,并同时上报被推荐学校的自查自评报告、《第三批*市名校申报表》和学校情况简介。各项书面材料的电子文档一并上报。

2、8月10日前为专家组考评和社会公认度测评阶段。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申报学校进行综合考评,分别写出考评报告,提交市名校评选领导小组。同时通过有关媒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申报学校进行社会公认度测评,广泛收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

3、8月20日前为组织联评、社会公示和结果审定阶段。由市名校评选领导小组召开评委会进行联评,确定第三批名校的初选名单,向社会进行公示。在公示期间,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而后,由名校评选领导小组将评选结果报市政府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