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正高职称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转换教学思路来适应新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比如教学观念的更新不够快,教师容易忽略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们的潜在能力没有得到挖掘,缺乏关注,长期下来会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和新课程,即使高中政治课程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也没有真正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其教学方法依然没有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应付统考与高考,没有太多精力学习新理论。也有的教师固步自封,没有跟随时代变化的脚步去更新教育理论知识,没有对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另外,有些教师的权威意识过强,都习惯在课堂上将标准答案给学生,没有摆脱定势思维。
2.教学方法分析教师要对教学观念进行革新,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转变。
而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无法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即使以学生为中心,也依然过于注重课堂讲解,学生的被动地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教师们注重教材的理论讲解,教学理念的使用缺乏创造性,没有对新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3.教材理解分析
高中政治新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但是却没有对知识与知识之间进行良好的过渡,缺乏紧密联系与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教学中的图案、案例等没能清晰地表达一些理论。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去对有限的文字表达的知识进行透彻的讲解。但是新课程的内容太简单、太理想,虽然有创新意义,却没有考虑到高中学生们有限的学习时间,无法进行太多的探究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学习。
4.教学反思分析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们缺乏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没能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性的审视与总结,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
二、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困惑解决对策分析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应该将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与其他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有机联系,也可以增强知识综合性。新课程要引导学生们去多想、多记忆与回忆、多动手,多讨论,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对政治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与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第二,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使得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比如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师的教学思维不能定势,要灵活变通,引导学生们去积极主动地探索政治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要改变将标准答案给学生的习惯,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多思考,多实践。第三,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争取做一个更加优秀的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对新理论进行不断学习,从而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学生心理学等方面进行掌握,保证教学质量。而在学校方面,应该为教师们的学习提供条件与机会,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进修等。第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去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去自主思考、探索、学习,从而发现新问题。当学生们发现新问题时,教师们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引言:
自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课堂逐渐构建完成。尤其是近两年来出现的微课,更是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对于微课程的研究,不仅是国外学者,也包括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尤其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更需要探索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构建微课程运用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微课程改革简述研究
微课程,需要从微课程的内涵与特点入手。
1.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简称,是一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做出的短小精悍、集中解决问题的在线视频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1.2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的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时间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制的。(1)时间短:一般而言微课程是控制在10分钟之内,大多微课程在6、7分钟上下,相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是时间偏短的。(2)重难点突出:微课程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知识点而进行的课程片段,因此相对而言其重难点比较突出,更为对症下药,效果也更为鲜明。
2高中政治教学的微课程改革方法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微课程改革应该坚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2.1改革传统教学理念
(1)“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为本,尤其是政治课程,更是主要运用“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述政治知识,很少跟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太了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也与微课程相悖离。因此,高中政治微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为本”转向“以学为本”,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将时间交给小组,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就某个点进行讨论,并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合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同时又能够准确把握所学政治知识。如,在市场经济的相关教学单元,教师开展了“如何规范市场秩序”的微课,在微课中就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规则进行了探讨。在微课程视频播放完成之后,教师没有直接教学,传授知识点,而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一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并且进行互动。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内派出代表总结本组的意见,进行总结陈述。对于小组的总结内容,教师应该委婉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对于小组讨论的正确部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2)“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
微课程应该涵盖什么内容?是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定义、法律条文呢,还是案例、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以为,高中政治微课程应该抛开固定的知识点,寻求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方法。如何在微课程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一段时间的微课程学习之后能够提高相关的素质与能力。
2.2加强教学重点突破:
由于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来进行的课程展示,而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开展微课程时,教师需要从突出知识要点和进行重点讲解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知识要点:
微课时间较短,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我们突出知识要点。例如,教学《神奇的货币》时,由于这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重点突出货币的意义、货币的兑换、汇率等内容,利用形式新颖、内容突出的微课程,达到突出知识要点的作用。
(2)进行重点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教师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学习《神奇的货币》时,微课视频播放完之后,学生对于货币的本质和发行了解得并不是特别清晰。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两个问题:1.货币的本质是什么?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之后教师总结,重点讲解,突破重难点。
3高中政治教学中微课教学的难点
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但是由于产生时间并不长,微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经验方面的欠缺和资源方面的不合理。比如,很多教师并不擅长运用微课,也不擅长选取资源,就会导致微课处于尴尬境地。对于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4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推广更是功不可没。微课程教学作为信息时代的副产品,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还需要在坚定微课信念的同时,加强对微课的研究和对高中学生的研究,以及加强对高中政治学科的研究,最后进行综合与交融,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
跨栏跑,是途中设有固定数量、固定距离、固定高度栏架的短跑项目,也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项目。它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多种运动能力和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同时注意在运动中避免受到伤害,这都是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有力保障。
一、运动损伤原因
(一)思想因素
1、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不重视,训练不注意安全,对损伤的发生不分析原因,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盲目冒失地进行锻练,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3、意志品质不坚强。
(二)准备活动
1、不做准备活动:由于机能惰性,各部分机能没有相应提高,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2、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还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就投入到紧张的正式运动,或者准备活动较马虎。3、准备活动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4、准备活动过量,机能下降,已经疲劳。5、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间隔时间过长,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三)技术错误
个人过栏技术不娴熟,出现“跳栏”由于运动员专项素质差,并且针对中学学生的特点准确性、巩固性差,柔韧性较好、力量弱,又有部分运动员身高、速度等诸多因素制约,想过栏,必然要大惊大部分力量用于获得垂直速度,造成“跳栏”,从而加大了对跟腱承受力度,造成跟腱的运动过量,是跟腱劳损或受伤。
(四)负担过大
1、局部负担量过大,超出生理负担量。①过多的跳跃和蹲杠铃,导致膝部负担过大,易患髌骨劳损。②过多的跳、跑能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2、人体机能状态不良。身体疲劳,机能降低,伤病刚愈,肌力减弱,反应迟钝,再进行正常的训练,就难免出现伤害。
(五)其他原因
1、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组织方法上的缺点;2、场地、设备上的缺点;3、不遵守竞赛规则,违反体育道德;4、气候条件不良,高热中暑,寒冷冻伤,光线不好,看不清物体,易发生跌、撞等。
二、运动损伤预防
事实证明,人为因素是发生伤害事故的根本原因,预防运动损伤首先要思想认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努力消除各种因素,才能达到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一)加强思想教育
在实施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安全教育可以在训练前下达科目时进行,也可以通过典型事例、黑板报等方式进行。
(二)做好准备活动
在参加训练或比武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活动量应根据训练的内容、个人的身体功能状况以及气象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损伤的部位要特别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在夏季训练或持续时间较长训练科目,准备活动时间可短些、强度可小些;反之,可长些、大些。一般认为,准备活动后要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三)加强全面训练
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增强,可使肌肉的力量、弹性、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都会获得相应的提高,防止在运动中造成损伤,如果忽视运动将会造成身体素质的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不能承担相应的运动负荷,导致出现运动损伤。
(四)合理安排训练
“科学施训”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要认认真真落实到行动中去。一是训练计划必须科学、合理。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考虑训练任务的完成,也更给予必要的训练时间;既要依据气候、季节的特点合理安排,也要保证训练质量的稳步提高,也要考虑运动员身体、心理的承受能力。真正做到科学计划、灵活安排、严格施训。二是坚持因人、因才施教。由于人的个别差异很大,因此每个人的训练成绩不可能处在旧水平上,决定着教练员必须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训练方法。让训练尖子“吃得饱”,训练水平低的“跟得上”,做到分级训练,因人而异、因才施训。三是坚持循序渐进。训练工作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打牢基础稳步提高,坚决克服急于求成,任意加大训练量和训练难度。实践证明,只有科学施训,才能在保证训练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训练成绩。
(五)严防训练伤害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二、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最终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三、传统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制造环境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成本控制系统,而服务于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传统成本控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传统成本控制系统以责任会计控制、标准成本制度等为核心,具有如下特点及局限性:1、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不易分清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关联性和同质性的费用的归属。同时,容易造成不同责任中心为了本部门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成本控制难以达到全局的最优。2、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等成本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的标准成本是单一的、僵化的,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现代管理潮流相抵触。3、传统成本控制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事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4、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以数量为单一基础编制费用预算,容易造成成本费用信息的扭曲。5、传统成本控制的差异分析基准只是与产量相关的业务活动,通过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来确定成本差异额。这种差异分析是滞后性的,只揭示结果而不是原因。由于传统成本控制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我们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控制系统,简称作业成本控制。
四、作业成本控制
以作业成本作为制造阶段成本控制目标。作业成本法是以生产的自动化、电脑化为基础,同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紧密配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着眼于成本动因,依照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从成本计算的角度看,它是以成本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通过企业成本的核算,追踪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根据作业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可以把作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价值的作业,一类是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作业成本法不仅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信息严重扭曲的缺陷,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努力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综合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之发挥最大效用。因此,作业成本法不单纯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种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新型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控制符合现代企业高风险的经营环境、灵活性的顾客化生产、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成本控制方法。它将标准成本制度从为产品制定耗费标准转向为作业制定增值成本标准,费用预算从以数量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编制的弹性预算,差异分析从以数量性变量为基础转向了以成本动因为基础进行,从为各个生产部门之间转移产品或劳务制定以传统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转向为各个作业中心制定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的内部转移价格。以作业为基础的新的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是成本管理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应用,也是成本控制系统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必要性
1、深化政治课改革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政治课的教改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学习方式应有所改变。在教学中传统的传承式、接受式教学方式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传统的预成性学习方式中,是以预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习得为目的的。教师传授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可预见的。这是我们现在的政治课,尤其是高中政治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因此,以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以参与性学习取代被动式学习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经验为本位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既是学习结果的创造者,又是学习目标、内容、活动的安排者和制定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自选的现实问题,通过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悟出理解知识,培养探究技能和探究气质。可见,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参与性、创造性和生成性。而将这种学习方式与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整合,部分地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培养。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培养。它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的、内容及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培养。
其次,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同时,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再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整合的策略。
1、挖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提出问题是研究性、探究性活动的首要问题。然而,许多学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许多学生要么提不出课题,要么课题太大而无法实施。实际上学科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教师通过对教材挖掘引导学生从客观上探索教材体系,把握政治学科领域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思想教育点,并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提出研究的问题。如从“五一”、“十一’,黄金周看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从超市兴起看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学生消费面面观;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哲学视野中师生关系等等。
2、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全过程,激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人思想政治课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疑给政治课教学注人了一股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一是改进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指导学生进行“背景式”预习和“相关式’。预习,要求学生收集新知识的背景材料和相关内容。二是改进课堂教学。坚决摒弃教师“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行“精讲多议”的教学方法。三是改进课后作业环节。可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改进作业方式,除个人独立作业方式外,可适当组织“小组式作业”、“自由合作式作业”等。
3、加强综合研究,循序渐进地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实施模式
综合性是研究工作性学习的显著特征,因此要构建研究性学习与思想政治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学科内综跨学科综合以及与生活实际综合的研究,这也有助于适应高考考查的方式。另外,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在生活经验、知识、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高中阶段则可以采取“全研究书性学习”,让学生自定研究目标、自拟问题、自主进行研究,教师只是“适时指导”。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研究性学习也应有不同要求。从便于操作上看,最好是围绕一个“大主题”,学生分成小组将大主题细分成若干子课题,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如围绕着“人生机遇的探索”这个主课题。可分成“什么是机遇”、“人世给予教育带来的机遇”。人世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机遇”等子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实践
1,创设研究情境,激发研究热情
创设研究情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理性的概括,因此创设正确合理的研究情境就更为重要。
2、加强“内联”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和渗透
随着教育部总结性评估的结束,电大开放教育进入了“后评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质量、规模、效益是包括电大开放教育在内的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的考量维度。持续的规模性发展后不可避免地会使从事开放教育的群体产生惯性松懈和大意等问题。有可能在表面的繁荣和暂时的成绩下,懈怠了教学改革的推进和运行机制的探索,如此作为中国成人教育主力和终身教育基地的电大如果在保证教育质量体系上无所作为的话。那对于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便是“罪莫大焉”了。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以体系为控制标准和操作抓手,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保证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也是电大直在着力探索的。
一、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在要求
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就是为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成人培养过程中建立各种规则、制度。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手段,对开放教育的全部环节进行监控,使教育质量达到规定标准以及不断提高,并形成一套对质量进行全面及全过程的监督系统。因此,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包括目标要求,又包括过程控制。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动态和静态结合的整体,要满足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渐进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1、质量保证体系应体现发展质量观的要求
人才培养质量是开放教育生存的根本。质量的标准和要求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大众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教育需要一种新型的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必须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只有社会需求的满意度和个体需求的满意度有机统一,整合协调。才是高质量的开放教育。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和个体的一定需求,就应该说达到了开放教育质量标准。因此,质量保证体系应体现发展的质量观的要求。要正确认识发展与质量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并且这种要求和标准是随着发展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2、质量保证体系应体现多样性质量观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拥有超大量的信息,知识更新频率明显加快。新行业、新岗位不断出现,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来的强烈,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呼唤和迫切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人们也日趋将吸纳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格局的出现,必然促使成人及社会对开放教育的主客观需求日趋丰富多样。并因此对现有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使开放教育质量多样性。因此,开放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等都应体现多样性的要求。而这些环节同时又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
3、质量保证体系应体现适应性质量观的要求
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就是适用性,能否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否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衡量开放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学习型社会及终身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开放教育必须通过教育过程来实现社会的要求和人的愿望,必须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等,来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来满足个人对开放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而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正是开放教育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
4、质量保证体系应体现特色性质量观的要求
打造品牌,创造特色,是体现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成人高等教育更好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以质量取胜,而且要以特色领先,没有品牌,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生存必然出现危机,甚至逐步被淘汰。随着开放教育生源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开放教育办学单位必须充分发挥开放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充分发挥各自领域内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和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目标培养、师资建设、教学安排、组织管理等方面创造独特,创立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特色。上述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质量保证体系做保障,同时又是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二、开放教育三维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三个体系。即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开放教育的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开放教育的质量监控保证体系。
1、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指开放教育教学直接实施者及其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实施是由教学的各种条件和要求来具体实现的。因此,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下列几个子项构成:专业设置(专业规划、专业特色、专业优势等)、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术水平等)、教材建设(教材选用、教材编写、自学指导书等)、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及实践环节(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等,各子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高,同时每个子项又包含各自的内容、指标及要求,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在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有效发挥作用。
2、管理质量保证体系
开放教育管理质量保证体系是指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包括开放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教务处、教学处、教育学院)、各学科学院、各教学基层单位及开放教育教学指导小组(包括论文指导小组、答辩委员会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照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定,结合开放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开放教育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包括在何种管理观念指导下的管理机制、制定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配备的管理人员及素质、使用的管理手段、提供的物质条件等,从而更好地推动开放教育各环节的顺利实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作用,保证开放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70-02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虽然一些高校、高职校乃至中专校都先后开设了该专业,但该专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一些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不高,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如中文工具书使用、应用化学等课程,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教材,其编写内容都不太适用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依据这些普及性教材,一门课程学下来真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量很小,并且也无法把原本互有关联的课程内容穿插融合。而如中国书史、造纸史等课程甚至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 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和学生(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 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提出了相关建议,比如,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 整合具体思路
1.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需求,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并进行修订;第三步,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 课程整合的意义
1.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包含书法史)、《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将在后续时间里,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修复方向)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精化了教学资源,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亦有助于教师的教,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2012.(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不仅意味着休闲娱乐,着力于追求物欲和感官刺激,还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主流价值、集体主义等价值目标,都在这种过度的追求娱乐中变得迷茫,所谓 “第二文化空间”,预示了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大众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带来变化。
一、大众文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大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注重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引领和对政治理论的把握。而具有娱乐性、商品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则更容易把学生引向注重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的平台,从而使青年学生越来越少地关注政治意识形态,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处于一种边缘地位。由此,不良的价值观念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产生,而且带有明显的高校校园特色。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消费结构有多样化的特点;经济困难学生与家庭富裕学生之间、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之间、因奖学金、保研等产生的竞争行为等,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情怀逐渐远去,代之而起的是强烈的消费欲望、前卫的消费观念与脆弱的承受能力,这已然表明了大众文化正在逐渐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地位。
(二)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
大众文化有可能具有的品味低俗化和过度娱乐化,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来说是不利的。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中,不同程度的恶搞、低俗、八卦、娱乐等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来说是有负面影响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大学毕业后工作不再包分配,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地位也不复存在,大学成为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对象。一些诸如“读大学不如卖烧饼”、“神马都是浮云,赚钱才是王道”的“大学无用论”甚嚣尘上,加之社会上选秀、造星等活动的层出不穷,也加剧大学的浮躁和边缘化。刚刚摆脱高中紧张压抑的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又不得不面对身份的边缘化、背负起“就业压力”的沉重包袱,此时他们急需学业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但由于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每个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以至许多人只能选择谈恋爱、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三)腐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上,我们用十年时间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规模也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但量变并没有带来质变,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使得质量没有得到很充分保障,低俗歌曲的逐渐泛滥、高校恶搞事件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谩骂亢奋、八卦新闻的痴迷陶醉以及语言暴力等,伴随着各种不太适宜大学生年龄阶段的保健、美容、整形等,都逐渐成为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的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且难以被禁止,它们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作用让人担忧。高度狂欢和零度痛苦,正在被视为大众娱乐的准则和规范,消解人们最基本的同情、理解与尊重。大众文化中的这些负面效应,侵入高校的文化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扰乱他们对于真善美标准的向往,充斥着功利、娱乐、媚俗等,都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忽视的。
二、大众文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崇高与大众文化平庸化的矛盾与冲突。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两大功能,其现实主要表现在保持稳定,维护现存的秩序和制度;其超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超越物质束缚的基础上使人的精神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以崇高精神为追求指向,弘扬积极向上的高尚精神,号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在大众文化发达的年代,大众文化的平庸化影响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的崇高。大众文化所倡导的是学生关注现下的自我,直接面向现存的生活境遇,从而消解理想和崇高精神,触及的大多是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生活模式,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追求崇高精神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热情。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与大众文化的自发性的矛盾冲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灌输历来都是其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就高校学生而言,灌输的内容往往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并且是高于他们自身的认识水平的。因此大学生在自觉接受这些内容时会有一定的阻碍,另外,学生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学校的灌输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制性,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大众文化以诱导大众对其产品的消费为目的,它向大众传输的内容主要是符合大众的生活趣味,与大众的现有认识水平相当的东西。另外,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建立在大众的无意识和自发性上,而非建立在大众的高度自觉上。因此,大众文化削弱了以往强制性的政治说教和思想灌输的作用。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中心地位与大众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倾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本标准和科学范畴,并对其性质和方向进行了规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注重对道德修养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而具有娱乐性、商品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容易把大众引向注重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的平台,从而使人们越来越少地关注政治意识形态。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一一课堂:为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落实?为什么“三维”课程目标仍然游离于我们的教学表面?为什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仍然很累、我们的学生仍然很苦?等等,种种洁问最终集中到了一个话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实就是伴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学习和思考,拟就“什么是有效教学”、“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学”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想学到乐学。WWw.133229.CoM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并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不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能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当前,在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内涵丰富的教学,教师们对于有效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一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给课堂教学提供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其次,从有效教学的要求看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第二个层次应该是课堂教学更高的追求—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第三,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学生有效的学习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二、时代的呼唤—为什么提出有效教学
(一)学校教育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学领域、企业注重的是经济的效益。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一样,学校也追求教学效益。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利,从有学校教育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应该是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升学率,那种“片面的、短视的”传统的教学效益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按照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其核心是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最大教学收获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
三、策略的探讨—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政治学科独有的与时俱进的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们的备课要素相比于其他学科也更加丰富。备课也应该讲求效益,实现“有效备课”。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钻研教材、筛选时政,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3)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但是,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一直以来,好教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教师,好的“讲授”也总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那些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那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思维的深刻、问题的语境等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其实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的时候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最后,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当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和不断的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的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力求解决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力求激励而发扬。要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人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好形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
(四)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度,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可以说,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作的效应,取决于评价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情况。因此,重视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明确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发展的评价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确匕发挥课程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人。所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人浅出,左右逢源。
一、生成性问题的涵义
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如雅思贝尔所说,它是一门由历史积累与自身的不断重复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价值观。生成性教学法不仅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学知识,而且包括通过教授知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作为基本的认识论,它将教学的认识论与学生的生存发展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通过形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
二、生成性问题带来的困惑
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课堂中发现问题的机遇都是随机的,所以要把握这一时机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捕捉这一信息,然后将其延伸,但是在教学中往往都被教师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学“文化生活”一节,教师让大家回顾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一学生大声回答:“划龙舟。”因为声音过大,回答过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时教师也没有理睬。而这就是一个有利时机,教师未能抓住这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机深入分析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所以造成了课堂沉闷的现象。第二,对生成性问题的简单否定。这是教师容易犯错的地方。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思想新颖、想法特别,所以学生对很多观点都持不同看法,而这些想法难免会有失妥当,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分析与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正确观点,而不是简单否定学生的观点,失去生成问题的时机。最后,生成性问题生搬硬套,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会因为时间、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生搬硬套的错误,让生成遇到阻碍。
三、解决生成性问题的策略
面对生成性问题存在的种种困惑,教师要具备有效利用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现与预留生成空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教学设计的质量影响到问题的生成,决定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预留生成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如: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的“违法必究”时,有学生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与违法必究的矛盾冲突,这是这一问题的矛盾所在,学生能够对此问题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决,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激发,这时候提问:“制定好了法律,难道就是法制社会了吗?”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精心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法制社会的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设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讨论与比较,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证思维,消除疑惑。这节课中,教师就敏锐而机智地抓住并运用了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学生对法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亮点。
2.巧妙利用生成问题,使生成教学顺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发展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控课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教学的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还能有效避免生成问题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我利用之前热播的《功夫熊猫》进行教学导入,引出生成问题:“就网上有关‘抵制’与‘不抵制’《功夫熊猫》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可能只会抓住为什么要抵制与不抵制这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里已经将问题引进课本,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其实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一生成问题。抓住这一生成点,继续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解惑,就能在这一点上拓展开来,讲述文化创新的三种途径。并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总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问题,使教学的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拓展生成的内在张力。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应该朝着政治本身的发展方向前进是政治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之,教师要深化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将获得的信息有效重组,使生成性问题得到拓展,使教学资源得到转化与创造开发。如:教师在教学“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一哲学原理时,面对阳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体屏幕上,导致学生看不清显示在大屏幕上的字这一课堂实际情况,为遮住阳光,转身拉上教室的窗帘之后,抓住这一时机,手臂一挥,风趣幽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现在的这个行为应该算是哲学家的行为吧?并借机要求学生就这一举动说说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隐藏的哲学问题,并联系自身情况,举例说明。由于教师本身根据课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示范,并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源源不断,有的从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讲自己喜欢看韩剧的原因;有的从自己平常的习惯出发;有的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态深入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临场发挥的教学场景设计,是最有效的创新教学设计,比预先设计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强化生成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被调动来,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师闻所未闻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一节课的生成知识与情感价值。让学生理清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总结有效知识,使一节课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升华。如: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候,堂课的总结就做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要对课题进行升华,使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得到体现。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情感互动放飞理想”引入讨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远大理想,只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同学们的明天会更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教学的升华也就达到了,而情感活动这一生成问题,也使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过程,只要你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师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无穷尽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