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如何写记叙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2: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如何写记叙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历史题材记叙文不是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再述,故而在选材时,要注意挑选的素材并不是历史记录越丰富越好,而是找到其中一个小的切入点,小的横剖面,进而结合自己对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的关照,围绕主题阐发出新意即可。因此在写历史题材记叙文时,首先是结合写作主题来挑选素材;其次是根据阐述的主题选择写作的切入口。在写作过程中,除了涉及到素材的主要事件需要符合历史事实之外,其他细节都可以在符合逻辑的情况下进行合理想象、虚构。

如《际遇》一文,开头简单一句:

溪流边,琴台上,一缕琴声人惆怅。人空空,弦亦断,一段际遇佳话传。

作者所选择的历史题材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这个选择和“际遇”的主题是契合的,但由于这个故事古今流传,记录相对来说也比较详细,要想写出新意,必须要找好新的切入口。一般写这个题材,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钟子期死去,俞伯牙摔琴不复弹的内容,而作者选择的却是他们偶遇那一瞬间,通过写他们偶然相会的际遇,友情难得、盛赞知音难觅,这个角度是比较切题的,也会更好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

二、叙述生动有场景

历史题材记叙文的叙述相对而言,虚构、想象居多。很多历史事件在古代文献上也许就是一句话、几个字而已。如何再现历史事件的原型,如何在叙述时使之符合题旨需要,这是历史题材记叙文的关键所在。历史题材记叙文切入口小,因此叙述起来就要更加生动,更要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如在《际遇》一文中,作者是这样叙述的:

层层云雾缭绕在山上,看起来总是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带来了丝丝清凉的香味,沁人心脾。山上树高草盛,仿佛是在守护着什么。山路九曲十八转,最深处,那一袭白袍安详地坐着,双眼微闭,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慢慢地,指尖缓缓滑动,迎来了那次邂逅……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以第三人称口吻,将两人相遇的现场给读者描绘出来,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就在旁边看着,接着,作者又更换成第一人称,以俞伯牙口吻来写:

我穿着一袭白袍,坐在这座山的最深处,面前摆着一抱琴。琴早已弹过无数遍,我却不厌其烦地弹着,心里无限感慨。这么多年了,还没有一个懂得我的人出现。

“唉……”伴随着一声感慨,那早已熟悉的曲子便一泻而下。琴声中夹杂着许多破音,我不想改变,也许,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思绪吧。林中,那些早已厌倦了这琴声的鸟儿一个接一个飞走了,我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沉浸在这悲哀的乐曲中。

简单的叙述,将俞伯牙知音难觅的苦恼呈现出来,特别是林中鸟儿飞走的场景读来生动有趣,更是把俞伯牙的这种哀怨逼真呈现,很是形象。

三、描写曲折合逻辑

历史题材记叙文不是历史,而是一种再创作,完全可以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结合主题需要,虚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进而栩栩如生地将历史事件中的人和物再现在读者面前,当然这个历史再现已经是虚构的了,但是只要符合逻辑、符合题旨就是成功的。如《际遇》一文作者接着这样写道:

“啪啪啪”,突然间闯入一个客人,“先生,您弹的曲子为什么如此忧伤呢?”指间忽然颤抖起来,我抬起头,原来躁动的心又冷下来了,唉,只是一个樵夫,你懂我吗?不过我还是问:“这位朋友,我这把琴很多达官贵人都不认识,您认识吗?”

他笑了笑,“在下也略懂一点音律,这琴我还是认识的。不过,我听先生弹的曲子,却比这琴更精妙啊。”

在短短的几句对话和心理描写之中,已经是一波三折,樵夫的身份设置,更是隐喻知音不分身份贵贱,关键在懂得。接着作者写到“高山流水”的主要情节:

我半信半疑,旋即指尖又抖动起来。一幅高耸的山峰便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琴声便雄浑地流淌出来。山间,树为之振动,鸟为之呼鸣,草为之狂舞。一时间,整个山林都沸腾起来。好久,它们已经好久没有听到这么激昂的乐章。

听罢,那樵夫愣住了,好像是被震惊了,他不断地说:“先生真是奇才啊,一座高山竟能被描绘得如此生动,在下佩服。”

我同样被震惊了,他听出我的心声。接着,我又低下头,一阵轻柔的曲声便缓缓流下,这次我心中是一条小溪。琴声悠扬婉转,完全没有刚才的磅礴。那樵夫也沉默了。一曲听罢,他缓缓地说:“我真想不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流水,真想不到啊!”

应该说,这段情节包括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甚至是人物设置基本上都是虚构的,但却那么逼真,一方面是符合历史记录的,另一方面却加入了作者的虚构与细节处理,合乎故事发展的逻辑,显得很生动、很形象,历历在目。

四、主题深邃有意味

好的历史题材记叙文,绝对不应该是历史故事的扩写,更不该是历史内容的换新瓶装旧酒,而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义,渗透作者新的价值观。在具体写作中,对于历史题材的写作方向应该有一个新的确定,一方面结合写作的主题进行确定,另一方面则要结合自己的解读写出新的意味。如在《际遇》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是这样来赋予主题以深邃的内涵的:

我狂喜,眼前的人是达官贵人也好,是山野樵夫也好,我都绝不能错过,这才是我等了多年的知音。我亲扣琴弦,立身作揖,问道:“先生何人?”

“钟子期!”

一段际遇成就一段佳话,一个知音成就完美人生。从此,在我心中这个名字就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哪怕他是樵夫,哪怕他并不会弹琴,哪怕我俩远隔千里,有知音就不会寂寞,有他高山流水万古传。

这个结尾讲述了两个层次的意思。其一,知音与身份、年龄、地域等等一切外在的元素无关,懂得、理解、欣赏才是能否成为知音的关键。其二,知音难觅、友情难得,有了知音人生才不会寂寞,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珍藏去珍惜。可以说这样的主题,在今天这个比较现实、比较势利的时代和社会,是有着一定的新意与深意的,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迪,体现了中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值得称赞。

篇(2)

一提到写作文很多初中学生就会连连摇头、咳声叹气,在他们的眼里,作文就是一座大山,写作文成了他们的头疼事。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但是有一些是共同的,他们的语文功底差,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真地观察和体验,平日的练笔马马虎虎、态度不端正等等。为了帮助这些同学,我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一些方法,我们先从记叙文说起。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隔河观柳,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在课外阅读中,应该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写阅读提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我们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

勤观察、勤动笔,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三言两语,可以是一个片断,可以是流水账。只要人人都动起笔来,每天都写一点,做到语句通顺,交脉贯通就行。

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记叙要素要交代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因果要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必须把这六个方面都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叙述中一定要把这三方面写好,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记叙的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2 写作内容要真实,切忌胡编乱造,要以真情感人。

这里的“真情实意”要靠平时的观察、体验、感悟积累所成。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首先材料要从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或是感受最深的生活中去选取,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编造故事。其次,表达要自然,切忌矫揉造作。第三,叙述中要融情于事,融情于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描写的对象之中,渗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

3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3.1 悬念法。

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2 抑扬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3 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 在叙事中进行生动描写。

记叙文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描写。描写内容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描写、细节描写;按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并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法,就能使记叙文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在描写时除了细致之外还要注意善于捕捉人或事物之间的美学特征,学会恰当地安排叙述与描写。凡是与主题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但又必须交代的内容,用叙述;那些对文章主题有重要意义的的内容,用描写。另外注意安排情节。在情节过程中设计起伏,别让情节进行得那么顺利,在矛盾中现主旨;或写两件以上的事,让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曲折,在对比中见精神。

5 做到语言形象化。

5.1句式灵活。语言的鲜活和生动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之美,即通过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多种形式的灵活搭配,追求参差错落、灵动自然的美感。

5.2 善用修辞。善用修辞会使文章内容丰富,气势充沛,辞采华茂,形象富丽。修辞是用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方法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可以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修辞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修辞格,也就是修辞方法,属于积极修辞,它本身就是作者为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主观地调动艺术手法去表现。比喻可以用来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篇(3)

1.写人要绘言绘形,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写事、写景、写物,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状,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

3.主体内容要细腻可感。

二、写法演练

第一步:讲一个故事。

(1)案例:学生记叙文习作:《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十分尊重我,我的小秘密,妈妈一律不追问,我的日记妈妈也不会主动去看。

妈妈很爱我,从来都把好吃的让给我,每次做饭都做我爱吃的,每个星期天又煮汤我喝。

妈妈也很注重我的身体,不让电扇的风直吹我怕感冒了,定时定量玩电脑,看电视。

妈妈总是接送我上学,照顾我十分细心,天热就睡凉席,天冷就盖厚厚的被子。

我敢打赌: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好的妈妈。

(2)学生尝试大刀阔斧动手术:(示范)

“妈妈,我回来了”,我一进门就大喊着:“饭熟了没有?”

客厅里没有妈妈的身影,家里有明显打扫的痕迹。糟糕!我的心里陡然一惊,我的房间很乱,妈妈一定会打扫,而我的日记本正放在课本的下面,妈妈肯定会发现的。我鞋也没有换,三步并做两步冲进我的房间,房间已经整理得整整齐齐,我那精美的日记本赫然就在最上面,那里面我写满了对高飞的仰慕之情,完了,彻底完了……

饭桌上,我埋头数着饭粒,时间过得真慢,暴风雨来临之前难道就如此恐怖,妈妈镇定自若,一如既往的有一句没一句的唠叨,平时我早就不耐烦的频频打断了,可今天……

妈妈突然说:“女儿,今天打扫房间,看见你的日记本,第一页写着未经允许不许翻看,我本来很想看的,忍住了,里面写的什么呀……”

妈妈后面说的是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只在心里不停的说:“妈妈,妈妈,我的好妈妈,相信你的女儿吧!”

(3)明确: 要避免空洞,记流水账,首先要学会讲一个故事,用故事说话,也就是要具备记叙文的六要素。

第二步:讲一个好故事。

明确:所谓“好”故事,从写作理论角度来说,就是选材要典型,新颖,能破旧立新。

第三步:讲好一个故事。

明确:讲“好”一个故事就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很多,下面我们来讨论最重要两个方面。

一、行文曲折

1.波澜起伏。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不是直线发展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2.伏应关联

伏应,是指伏笔和照应。所谓伏,是作者为使作品情节生动,令读者牵肠挂肚,而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在似不经意中提出或交代的一种叙事方法。所谓应,是对前边暗示的关照或回应。

3.渲染氛围

渲染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调节情节节奏,深邃作品意境,贯穿文气。

二、善于描写(主要是人物描写)

1.善于运用简笔勾勒与工笔细描

明确:简笔勾勒:就是用极简洁的语言把人物的基本特征勾勒出来,不着颜色,不加烘托,给人以清晰的印象,这种方法也叫白描。运用这种技法,应“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以少许的笔墨取胜。

举例说明:

课文《一面》人物示例:

瘦、直直的头发、隶体“一”字的胡须――坚毅。

篇(4)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素材,再好的也难以写出深情款款的文字。紧扣话题选出适合的、有一定深度、可以拓展延伸的素材是文章写出深意的首要前提。比如亲情这个话题,一般学生选择的素材都是父母一开始对自己很严厉,甚至不近人情,最后才偶然发现父母的真实用意,理解了父母的伟大的爱,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但是这样的素材本身就有点不合道理,亲情在一开始的表现也未必就是让孩子反感、不理解的,而可能是在特定年龄段不能明白或者想不到那么深刻,但在当时孩子也能觉察到父母好的那种,这样的亲情岂不是更加伟大,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请看《记忆深处》的作者是如何在开头紧扣话题来写这种实实在在的情感的:

记忆深处是母亲的呵护与关爱!

儿时,调皮得像一个野孩子。常偷奔出去,不顾安危地疯玩疯乐。每次回家,不是满身泥巴一脸黑,就是两眼汪汪,鼻青脸肿,母亲总是焦急如焚,心疼不已,扬起的巴掌每每变成怜惜的。

作者选择的素材是自己很淘气,母亲对自己的淘气既焦急又心疼,这样复杂的情感就比单纯的生气或者严厉来得深刻,也就注定作者并不打算走“欲扬先抑”的老套路。这样的情感也更加符合实际,那种故意欲扬先抑写出的情感总是透着一股不真实的矫揉造作。

二、锤炼细节传深情

记叙文表达情感,注重细节。精彩的细节能传神,更能在细微之处传达人物的深情。高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在对事件进行描述的过程中,要善于有意识地设计、描绘那些能够传递人物内心情绪的细节,如特别的神态、特定的动作、特殊的语言、特异的心理,总之写出细节中的与众不同、特别之处,以此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深情。如文中这样描述人物:

一次,我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地赶回家中,母亲正翘首以盼,见我回来,长舒一口气。“孩子,妈今天给你一个惊喜。”母亲蹲下身,双手揽着我的腰,平静地看着我说,“不过,你要先去洗澡。”

耐着性子洗完澡,又耐着性子坐在小板凳上等待惊喜。终于,母亲从背后拿出一束花,有红的、黄的、粉的、紫的,朵朵鲜艳夺目,又像极一个个美丽的精灵,微风拂过,满屋馨香,沁人心脾。母亲拢了拢黑而泛黄的的头发说:“好看吗?送给你啦,你今天真乖!”

“好看。真香!它叫什么?”花的美丽与馨香立刻攫住了我的心。“想知道吗?那你这个星期得做到每天回来得比今天早,而且不能满头大汗,这汗味会冲谈花香的。如果做到,妈妈一定告诉你。”母亲显然已有些于心不忍了。

文中对妈妈的几处细节描写既动人又显示对孩子的深情。如“翘首以盼”、“长舒一口气”,表现对孩子的担心和孩子平安回来的放松;“双手揽着我的腰”、“拢了拢黑而泛黄的头发”,显示了母亲害怕自己的办法不灵而内心微微紧张的心理;语言上对孩子循循善诱,耐心十足,都能体现这种情感。

三、紧扣人物煽真情

记叙文中除了情节描写,少不了对人物的描述。记叙文要写出深情,就需要塑造出饱含深情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在主要情节中的不同一般的表现来体现的,如文中这样写道:

我坚持了下来,虽然有些痛苦。第七天晚上,母亲送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康乃馨”三个大字,我如获至宝,看着纸片上的字逐渐扩展、模糊,氤氲成一片康乃馨,蜂鸣蝶舞,热闹非凡。

文中的母亲很不一般,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有耐心,循循善诱,将孩子的喜好与引导孩子学好结合在一起,接着母亲的表现更加像是一位教育家,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

“你的表现真棒,妈妈明天放你半天假,但不许跑远了。”母亲仍有些担忧。而我兴奋之极,如开笼之鸟,一转眼便无踪影了。傍晚时分,闯祸了。我因攀爬铁栅栏而划伤头部,被送往医院。闻讯赶来的母亲早已泣不成声,待我缝完针,母亲双眼已又红又肿。“乖,疼吗?别动啊,要躺着休息!”顿了顿又说,“我马上回来。”不一会,母亲手捧康乃馨快步走了进来,她把花斜放在我胸前,我抚摸着鲜花,愧疚不已。落日的余辉斜照进来,光艳动人,不仅是花,还有我那慈祥的母亲!

当孩子实现了承诺,做得比较好的时候,这位母亲尽管还是担心,但是依然去奖励孩子,让孩子如愿地出去玩耍,当因此孩子受伤,这位母亲既没有严厉地苛责孩子,也没有约束他再也不准出去,更没有很俗套地如祥林嫂般喋喋不休地自责,而是送去孩子喜欢的花,当然还有自己伤心的泪,这样的母亲既理性又真情,如花般温雅动人,这样行文,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如花香般淡淡抒发出来。

四、巧解妙点出至情

记叙文文章的结尾是深化主旨、升华情感的关键之处。对文中情感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揭示、诠释是结尾的应有之义。要善于对人物的情感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表述和深入解读,如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现在的我回忆起来,突然觉得母亲的伟大:母亲知道我是一匹贪玩的马驹,常常会面临各种危险。然而,她却一时找不到驯服我的办法,只能不断用各种新东西新玩意新招子哄着我。所以,担心与痛苦便仿佛深山野藤般恣意疯长,紧紧缠绕着母亲,使她艰于呼吸,近乎窒息。可惜,那时的我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啊!

这一段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作者紧扣文题――记忆深处――回到现在回忆过去,站在高中生的立场反思当年母亲的做法,这样对情感的理解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对母亲当年的担心、痛苦理解起来才会那么深刻,那么铭感五内了,于是结尾情感的抒发也就如此至情至性至诚。

篇(5)

在我们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 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记叙文, 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写人的记叙文。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让学生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让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受到了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那么, 我们的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文本, 让那些沉睡在文本之中的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并逐步感染、影响我们的学生,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 想结合人教版教材, 谈谈如何教学写人的记叙文。

一、关于对教材的一些理解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选文的精美。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中, 呈现给学生的有许多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 有的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 也有的就直接出现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无论是一年级, 还是六年级, 每学期教材中都有一些专门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中, 有写历史人物的《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李时珍》中的李时珍、《王冕学画》中的王冕、《西门豹》中的西门豹; 有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诚实的孩子》中的列宁、《飞机遇险的时候》中的、《军神》中的; 有写英雄人物的《王二小》中的王二小、《》中的、《丰碑》中的军需处长、《我的战友》中的、《倔强的小》中的小; 有写中外名人的《爱迪生》中的爱迪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詹天佑》中的詹天佑; 还有写生活中的普普通通人物的《小珊迪》中的小珊迪、《挑山工》中的挑山工、《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小抄写员》中的小抄写员、《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

二、课标对这类文本的教学

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人的记叙文虽然没有一个直接、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 但在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中, 对叙事性一类的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低年级段, 能阅读浅近的故事, 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中年级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高年级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低年级段的故事, 还是中、高年级段的叙事性作品,都包含着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因此, 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的教学同样应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

三、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物,试图找出身边人物的“招牌”动作或者话语:

生活是一切写作的现实源泉。尤其是记叙文,尤其是写人记叙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只会闭门造车,就不能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引导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观察父母、身边的同学,仔细看看他们的样子,他们独特的动作和语言,并选择性记录下来。

2. 写人常用描法指导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写。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写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都十分生动。

(2)动作描写。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尊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使小学生写好人的记叙文,除了要做到以上所提到的几点教学建议外,还要注意日常的积累。

参考文献:

篇(6)

1.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写,而要择其一二浓墨重彩地写。当然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决不能无的放矢。

2.一定要让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特征等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不要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说60岁老人才说的话,也不要让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说些大道理等。无视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程度等而乱写一通,是不能写好人物的,更谈不上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精心描摹人物与众不同之处

共性的、人人都有的东西,写得再多也不会吸引人。只有有特色的、独具个性魅力的东西,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人拍案叫绝。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一是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二是侧面描写。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来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所以肖像描写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描写,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因此,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语言描写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二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三要性格化,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个性特征来。四可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语言描写要生动、简洁,忌八股调、学生腔。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同样要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

5.神态描写。神态描写专指面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篇(7)

常听不少学生说,三点一线的生活太过平淡,根本就没有可供写作的素材。其实,我们身边的素材有很多,关键在于要能够发现其动人之处和写作价值所在。我们在写作中,就要善于挖掘身边素材中的感动点、价值点,而不是粗线条地罗列事件。要将写作的视野从单纯的自我拓展到身边的人或事、社会上的人或事;要将写作的内涵由事件本身延伸到事件的本质或本源;要将写作事件的外在表象过渡到事件的内在精神或情感。

如考场佳作《别无选择》一文中,作者挑选的素材也并不是那种独一无二、“天生丽质”的,而是很普通的“亲情”类素材,是写爷爷去世后,奶奶所表现的种种,以此来说明,人的逝去是别无选择的,但爱却可以平淡、永恒地存在。这就在对比中呈现了素材的特质,也就是作者挖掘出的素材中的价值点,也就是平淡事件背后给予人的认知上的感动。请看下文片段:

又是一个除夕,没有了爷爷,似乎焰火也不再炫目。没有兴致再去忙,年夜饭是在饭店吃的,桌上六个人六双筷子,沉默的奶奶突然尖声叫服务生添一双筷子。全家人都没有说话,看着奶奶,大家都知道,那一双是给爷爷的。当服务生要添椅子时,奶奶却忙说:“不用,老头子说了,跟我挤一张就够了。”大家都沉默着,只有奶奶说:“孩子们都孝顺,老头子最爱吃的菜都点了,快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心里的那道防线决堤了,奶奶却笑着,眼里晶莹一片。

这个片段的事件其实很简单,但作者借助奶奶的几句话就很好地将素材中的价值点挖掘出来,突出了奶奶对爷爷离开的不舍、不习惯、无法割断情感上的交流等,成功地煽动起“我”、妈妈以及所有在座的的情感,当然也包括我们读者。

二、提炼写作的“煽情”点

找准了素材的价值点,还要在具体写作中善于提炼出“煽情”点,“煽风点火”,让情感的堤坝不再设防。提炼写作的“煽情”点,就是要将素材中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用细节化描写的方法凸显出来,就是运用艺术化的手法呈现出来,就是用文学性强的句段展示出来,让读者深深为之动容。写作中“煽情”点的选择,也很有讲究,应该是整个素材中最具震撼的、最具细节表现力、最有情感申发空间的地方,而不是想在何处“煽情”就“煽情”,“煽情”太多也就俗了。如《别无选择》一文中虽然写的也是“煽情”中比较常见的亲人重病或去世等事件,但其并没有将“煽情”点放在事件本身,而是放在人物的情感上,借助细节描绘和文学语言来“煽情”的:

可是,世事无常,不好的事总会在你快乐的时候到来,在你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爷爷病了,病得很严重。最终,爷爷躺在洁白的床上,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奶奶坐在椅子上,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但我知道奶奶的心很冷,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

对爷爷去世后奶奶的情感刻画,作者采用了极具“煽情”的笔法,很好地将“煽情”点提炼出来。在整个文章中,自然是爷爷去世那一刻的素材是最能触动人心的,文中作者用“在温热的心上浇上冰块,将心冻结到冰河时代”这一艺术性的说法来加以暗示,手法夸张却极具艺术感染力。对爷爷去世时情节的细节描绘,也极具泪点,“白色的布盖到了他的脸上,留下浅浅的印,但深深地刻到了我的心里”,试想,我尚且如此,何况奶奶?这里以我来进行衬托,自然而又突出。最后才直接写奶奶的反应,“没有哭,没有泪,似乎很平静”,这是欲扬先抑,“泪已被冻在心里,再也流不出泪的爱多么让人心酸”才是作者真正的“煽情”点所在,此刻的语言已经不需要太过夸张与深刻,映衬铺垫至此,情感的洪流就如在最后的堤坝千被阻挡,就等着蓄势一击的迸发了。此段描绘极具文学艺术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实在难得。

三、抓住情感的迸发点

如何实现作者情感与读者情感的同频共振?这就需要抓住情感的迸发点,将这种情感用或直白或含蓄的方式喷发出来、渲染开来,在情感的迸发方式上下功夫、做文章。往往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情绪,自然流露情感;也可以借助内心独白来宣泄情感,直接表达心意;还可以储力蓄势,卒章迸发。抓住情感的迸发点,就是要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适当抒感,以自己的真情来打动读者。如《别无选择》一文是这样写的:

那是一个拥有无限暖阳的冬日午后,天很蓝,蓝得让人没有哀伤。初春的温度已回升了,爷爷的墓旁冒出了些许小野花,积雪还有剩余,空气那么清新,我站在墓旁,看不见所有的东西,只有那一丛突兀的红衬着残存的纯白。

奶奶坐在黑色的墓旁,那么静那么淡然。有时候,我真想对奶奶说:“你哭吧!奶奶你哭吧!也许哭出来,心会轻些。”但我也怕,我怕这些话将奶奶那最后一点坚强打碎。毕竟,我知道,这层保护自己的坚强像冰片一样伤不起。可是别无选择,人随风逝,就像这初春飘飞的柳絮,如雪花般落在奶奶的发丝中,但是却难以拂去,爷爷,多希望你是雪花中的一片,落到奶奶的眼中,让她哭出来吧!

篇(8)

在英语教材中,特别是初中,每课都有显眼的话题,谈论不同的事情。因此,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换口味,学生们积极好奇地动手,动口和动脑来学英语。然而,学生们在写作天地里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例如:(1)束手无策。(2)不知道怎样用英语表达出来。(3)学生对自己的构思写出来的内容没把握。

要改变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学生用英语写记叙文出现的问题。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探究了一些值得师生借鉴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如下:

一、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一些知识。例如:记叙类文体常称为“记叙文”。它是一种通过真实地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文体。记叙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因果五要素;讲究真实性,这是一种社会真实,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手法,同时兼有抒情、议论和说明等。其结构上主要以时空为序,也兼有逻辑式,情感式;语言具体简洁、含蓄;它主要作用于读者的情感。记叙文的写作要强调:内容真实,所记叙的人物、事件、景物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人真事真景,不允许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二、了解记叙文主要通过记叙和描写人或记事的。

人物记叙主要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整准确、鲜明、深刻地表现。英语教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有外貌描述、心理描述和行为描述等。如:

(1)描写人的性格时,用kind 、friendly、selfless、serious、forgetful、cruel、careful、careless、greedy、optimistic等词。

(2)描写人的外貌特征时,常用tall、short、fat、thin 、strong、weak、handsome、beautiful、gentle、pretty、ugly等词。

(3)描写人的心理感受时,常用pleased、happy、glad、sad、lonely等词。

(4)描叙人物的家庭成员时,常用grandmother 、grandfather、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cousin等称呼。

(5)描叙人物的职业时,常用assistant、businessmen、teacher、student、carpenter、cook、clerk、driver、engineer、guide、office-work、policeman、postman、farmer、soldier、singer等词。

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描写的目的,恰如其分地泼洒笔墨;其次要使美在真实自然中流露,要重点突出,特点鲜明,再次把作者主观的爱憎感情 “润物无声”地渗透到自己的描写中 ,有鲜明的倾向性。所让学生可选用以上的褒、贬词描叙,以增强作者的情绪来体现主题思想。

三、事件记叙文的写法特别注意把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实的过程写完整,变化明白,把记叙的要素一一告诉读者,使记叙的内容有一定的完整性;线索清楚,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脉络,把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凝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波澜起伏,记叙不能一马平川,平铺直述。而要 跌宕生姿,以加深读者对内容的印象。这样使读者对该事件有个清楚的完整的了解。

四、写人叙事类英文题时,指导学生分组说一说或同桌商讨,各抒己见,自由联想,不受限制,理清思路。教师在作适当的讲述和归纳,使学生对题目的主要内容和大体框架有全面的了解。要提高合作写作的效率,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每个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在写作表达时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五、英语写作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型。关键要学生大量阅读英语积累词汇和句型,在阅读中认真观察词语不同语境或句型中的不同用法。随时鼓励学生把已掌握的词汇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做到用词恰当,语法正确,语句通顺,言简意赅。

中学课本均属精读内容,学生应把课本中的知识学透记熟,把课文背熟,夯实英语基础,为写作打好语言基础。通过背课文(1)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课文背得越熟,便理解越深刻,知识就会巩固得越好,学生会从中得到成功的经验,激发尝试写作的意识。(2)能增强学生英语 语感,正确的英语语感不但能帮助学生正确的阅读文章,理解文意,也能帮助学生准确得写作。(3)有利于学生模仿写作,背课文,一些句子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这样的句子进行写作。课文中的句子是 非常规范的,学生的 模仿写作也会较规范,记忆中的句子也是学生写作时处理句子的依据。

六、教师安排学生观看英语电视节目,从中吸取教益和积累素材及模仿语言和语调,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心情的放松。学生绘声绘色地写出教师意想不到的英语作文来。

七、教师善于指导学生在众多报刊和书籍中寻找适合自己阅读的英语短文和故事。学生在阅读体味到读书的快乐,吸取书中的词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英语思考能力,同时也在搜集写作素材。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1)善于运用词典。词典是学生身边最近的老师,它会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生词问题,应培养学生用词典的习惯。(2)指导学生善于猜词。英语中许多词有多个词义,通过上下文可判断出具体某个句子中应选择的词义,要求学生坚持课外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

篇(9)

二、叙事记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陡然一转,就会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白杨礼赞》中,用黄土高原的美景来衬托白杨树的挺拔傲立,在人们的赞叹――恹恹欲睡――惊奇的情绪变化中引出了白杨树,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形象,第七段中又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伟丈夫”的品格。通过这一“扬”一“抑”,巧妙地制造出文章的波澜,激发读者的审美效果。学生在写《这样做,挺美》的作文时,借鉴了《白杨礼赞》的写法,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10)

像《老王》那样的文章,也只有像杨绛那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饱受沧桑、阅历世相,文风归于平淡之后才写得出,也只有如我这般有了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才喜爱。我也相信我的审美情趣能代表多数已不再年轻的阅卷老师。

既然如此,那么,可否让学生在考场上也写《老王》样的作文,让阅卷老师心有触动而对作文给予高分呢?

不行。原因是,《老王》写得一点都不漂亮,没有用到“作文宝典”之类书籍中列出的任何一条“高分秘技”。虽然这些“秘技”从文学的角度看,都显得那样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老王》真拿到考场上来,恐怕只会得个比平均分高一点的分数。

这不能全怪阅卷老师喜欢花哨的东西。阅卷期间,每天几百份作文的评阅量,换作谁都只能看到肤浅的层面。考场作文的评阅,本质上是一种高速阅读,高速阅读必然是浅显阅读,浅显阅读必然止于作文表层。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有与高速阅读相适应的特点,要有使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就能看到和看清的东西:明朗的结构,明晰的思路,明丽的语言,明显的主题等。所以,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尽管总有专家教授呼吁作文要反璞归真,而中学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在课堂上传授那些能让阅卷教师眼睛一亮的“高分秘技”。考场作文面临的这种尴尬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事实,中学教师目前最应研究的是,如何写那种既能激起阅卷老师兴趣、又不让老师感到矫揉造作的作文,也就是说,如何有技巧地抒写真情。

由于所有的中考作文题目都能写成记叙文,并且大都更适合写记叙文,所以下面就以记叙文为例,谈谈写好记叙文必须建立的三个意识。

第一,要建立写自我的意识。考生其实用不着借古人、洋人说事,自己经历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及耳闻目睹到的社会生活就有取之不尽的作文资源。阅卷老师最想看到的就是考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感悟。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感到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可写的。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教学生学会“分解”。把一天的生活从早晨起床到晚上上床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分解,再分解,就会发现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写之处。还要教会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适当的加工。通常的做法是,将几个人的特点综合起来进行取舍,将几件事综合起来进行重组,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情节更生动,作品主题更鲜明。这并非“造假”,因为写作(不包括新闻报导)从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连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也是“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26-01

一、认识话题作文的特点

什么是话题作文?迄今为止尚无明确的定义。怎样写话题作文,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也没有具体安排。话题作文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作文形式,也是近几年作文的命题模式。

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其想象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相比,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象,说自己想说就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话题作文是一种新的作文形式,是一种只提供一个写作范围,而没有限定文章,选材和写作方法的自选作文、自由作文。

二、写作话题作文的基本方法

1、“两个不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一是不忘揣摩“提示语”。提示语是引出话题的材料,是命题人思维的轨迹,也是考生审题的起点。“提示语”对考生既有启发作用,又有限制作用。作文思维应始于“提示语”。考生要认真审读提示语,切不可滥用甚至扩写提示语揣摩提示语。应寻找与“话题”的内在联系,从联系中领悟题旨,然后选择适合作文的最佳材料。二是不忘紧扣“话题”。“话题”是命题者对作文范围的限制,是考生选材的依据和标准。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

2、“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写好命题作文和其它非命题作文一样,首先要拟订一个题目。有了题目,才能进行立意、选材,才能确定作文的中心和写作方法等等。话题作文的题目,一定要准确、醒目、生动、新颖、简洁,做到紧扣文章的内容,能揭示文章的中心,对文体亦有所揭示。

3、“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要求自选文体,那么应当怎样选择体裁呢?这就要根据作文的“提示语”和“要求”来考虑。如果需要通过自己忆、记、闻,或涉及人物、事件、景物、场面时,一般应选择记叙文;如果需要介绍、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时,就应选择说明文;如果有的内容兼用几种体裁都可以时,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采用的文体。一般来说,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文体,都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选择记叙文,甚至可以选小说、童话等文学体裁;擅长推理,逻辑思维强的同学,则可选择议论文。

写记叙文时,应注意克服考场作文的通病:人称不统一,记叙文不清晰,结构松散,平铺直叙。能合理运用记叙的人称、要素、线索、顺序,是考生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巧妙地组织材料,精心构思,增强表达效果的能力。

4、“立意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保证

学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二、写好话题作文的方法

怎样写出有创新的作文

创新就是要求所写的作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见解新颖,指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这见解有新意,甚至有创意;当然,有新意的见解首先应该是正确的见解,新颖来自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不要刻意“新”,为“新颖”而“新颖”。

1、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议论文观点要新,举证要新;记叙文立意要新,故事要新。概而言之,即不同凡响,不落窠臼,不循旧制。那些从小学到初中再写到高中的老故事重讲、大道理空论、老模式重讲、旧话题再题之类的文章是断然登不上“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的大雅之堂的。

要善于阅读间接生活(读书人博览积累,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化为已用);要善于感悟直接生活,实践人勤于思考,抽象概括,摒误求真,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和挖掘。一句话,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2、精巧

同样的题材,因为构思巧,那就会独领。“审时度势”的角度选择,主题提炼,材料安排,技法选用是何等重要。构思无定法,但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要刻意开掘事物的内涵,追求立意之高远;

(2)要学会“蓄势”,做好一个引人入胜欲舍不能的开头;

(3)要做好一个“落地生根”余音袅袅的结尾;

(4)应全方位地考虑如何运用象征、倒叙、插叙、单线、双线、虚实、抑扬、张弛、动静、正侧、起伏等手法。

3、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想象是创造的准备,想象腾飞的翅膀。从作文的角度看,创造性想象“形象”不仅是新颖的,而且是首创的,它是不依靠任何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形象、表达个性化理念的结晶。

4、有个性特征

所谓个性,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点,承认个性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