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精品活动申报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2: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精品活动申报材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精品活动申报材料

篇(1)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档案工作;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2003~2010年,教育部已经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3862门,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各高校实施校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上到下,形成三级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严格的教学管理与优秀的教学效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构成了精品课程档案。精品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档案多是纸质材料,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运行、验收等整个过程,其材料主要以电子文件为主。[1]精品课程注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使用,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在课程网站上与之有关的通知文件和课程共享资源,有效记录、保存精品课程档案,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对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精品课程档案的内容

1.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档案内涵相当广泛,有体现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的,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申报材料及批准、中期评估以及结题验收、总结等;有体现教学共性资料的,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听课情况记录、教学工作总结、重要教研活动记录、教材建设、考试大纲、试题库、学生成绩等;但更多的是教师个性化的资料,如典型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教学心得、教学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材料,以及从报刊、杂志、网络上摘抄或剪辑的文字资料或图片、声像资料等。

正确界定精品课程档案的内涵,是为了了解哪些材料属于归档材料。精品课程在申报、评审、运行、验收整个过程中,其材料基本以电子文件为主。如申请书及其汇总表格直接通过网络报送电子版,授课录像、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制作成网页形式,只需报送网址。产生的纸质归档材料主要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申报通知、正式公布年度精品课程函件以及学校签字盖章的精品课程申报表。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源和实体资料两种都要储存备份。

2.按项目建设过程分类产生的归档材料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归档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运行、检查验收等全部过程。

申报阶段的材料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申报学校在申报平台上,登录‘精品课程工作网站’,录入本年度推荐的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课程网址等信息”。

运行阶段的材料要求:“申报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上网内容,并要求“每门精品课程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有形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效果及特色、学校政策支持及辐射等指标,也就是说每项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其相应的材料也应做变更并归档。以师资队伍为例,如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工作发生变动,所在学院应及时填写变更决定,上交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并报送精品课程授予单位。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指导思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应用于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的成果,如果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有所调整,其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可能发生一些改变。

检查验收阶段的材料要求:“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高教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二、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现状

1.档案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

在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中,领导重视与否是关系到课程档案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项目申报阶段,由于时间紧,同时还有许多具体的工作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比较重视申报材料的填报,材料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准备得比较完备,而对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精品课程档案的搜集以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为主,以高校教学管理和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参与为辅,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档案训练,对档案价值和档案工作规律缺乏了解,忽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资源规范制度等教学档案基础工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原始记录没有及时收集、归档,当需要查询和使用时,无处可找。档案管理部门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对课程档案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2.精品课程档案建设规范性、系统性不强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实践过程,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档案建设也需从申报、评审、运行直至验收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但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建设周期,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文件中提出“荣誉称号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档案建设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由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以网页的形式展现其教学资源,其档案资源以电子文件为主,传递过程中或因计算机网络等产生技术问题,一些课程的网站建设处于随意状态。

目前,高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规范主要限于校级,精品课程档案基本上是教学院部上交多少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再移交多少给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且教学院部的文件(档案)二级管理没有统一规范,各部门、各院部自行建设,自行管理本单位基础资料。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全部移交给学校,既给学校档案管理带来负担,也造成查阅不便;有的院部将精品课程档案移交学校时,由于从档案形成到归档时间过长,部分主要材料遗失,致使精品课程档案建设的完整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三、精品课程档案的构建

1.强化档案意识

领导重视,将精品课程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增加投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增强精品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的档案意识,档案工作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教师要注重收集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材料,并及时上交;稳定专职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明确管理职责

按照文件规定,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由申报学校存档。高校要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管理,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课程建设所在院部、教学管理部门、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各司其责,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课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有序地进行。课程建设团队是精品课程档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体,应指定专人负责材料整理、申报、汇总及归档,并将课程档案管理与日常的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建设所在院部不仅要加强前期申报阶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强化后期建设的检查、督促;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通知文件,对精品课程档案建设定期检查和验收,建立考核与激励制度;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宣传,拟定精品课程归档范围,明确归档材料要求,加强对精品课程档案的编研,档案人员要充分挖掘精品课程档案内容,并能根据教学人员需求,将收集的文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经过科学归纳、筛选、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向三次文献加工发展,形成系统、权威、深层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实用性、时效性。

3.建立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管理

精品课程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与要求,以每门课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进行归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上要保持连续性和成套性,教学过程和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考虑到精品课程没有明确的验收要求,则更应当注重过程材料的归档。重要批复文件作为事件的结果可以先行单独存档,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重要的声像文件如课堂教学录像可以以光盘的形式备份,网页形式的课程资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管理部门都应留有备份。

4.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篇(2)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73-01

一、背景

我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建园于1929年,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自有自己的骄傲和传承,形成了一幼教师的共性特点:优秀、敬业,自信、优越;同时教师年龄结构偏大。

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园连续几年公招了十几位年轻教师,幼儿园又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了一个园区,一幼的教师团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有了不小的改变。对原有的教师惯性有了不小的冲击。现在,我园的教师队伍相对复杂,三分之一老教师,三分之一新教师,三分之一自聘教师。

面对这样的教师队伍,我们班子认真分析各年龄段的教师特点,在职、聘用教师心理特点,我们针对性的制定了教师分层培养的规则制度。如:根据教师年龄层次及专业水平,分层次、分组开展教研活动。将教师分为新教师、进取型教师、骨干研究型教师、经验丰富型教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等分为年级组或研究小组,每个组安排骨干教师引领,克服了过去研究活动中的盲目性,增强了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这样在我们的设想中顺利地进行着,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管理。

二、事件回顾

我市在组织市级精品课程的申报,根据我园的办园理念和特点,我园准备申报以健康领域为主的“快乐体育,健康成长”的健康课程,要求大家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准备大量的视频、照片、案例、反思等用来制作申报材料。为了赶时间和质量,我们就指定了一部分老师进行准备,制作申报材料。经过近一年的申报,我们的市级精品课程“快乐体育,健康成长”终于申报成功,为了奖励这部分辛苦劳作的老师,我们制定了奖励方案,要对这部分老师进行了奖励,因这部分老师都是年轻教师,方案一出台,就引起了没参与老教师的不满和情绪波动,她们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给我们班子,希望引起我们的重视,要求解决。而年轻教师也觉得老教师针对她们而对老教师不满。

三、应对策略

我们的奖励是根据幼儿园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的奖励,为什么会出现其他老师不满的情况呢?幼儿园的班子进行了研究讨论,有班子成员认为,幼儿园就是要奖勤罚懒,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应该维持决定;但也有班子成员觉得,这么多老师都反对,而且又是老教师,为了幼儿园稳定,我们应该重新研究奖励方案。为使班子意见统一,我们首先分析为什么一件我们看来都理所应当的事会引起老师不满?然后我们怎样应对?我们通过了解教师想法找到症结:1、奖励方案不完全合理,在课程组里工作分配不均奖励却一样,她们对做了工作的老师没意见,但对个别老师的工作存在质疑。2、事先没考虑过老教师的想法就将她们排除在课程组之外,使她们没机会参与到课程中的工作中来。情况分析后,我们应对措施如下:1、幼儿园的奖励方案照常进行,但不合理的地方经查实后调整,并做好解释工作;2、对没参加第一期精品课程研究的老师,我们在第二期纳入,而且第二期精品课程研究是“体育玩学具、器材的制作”,这恰恰是老教师的强项。于是,我们的精品课程“快乐体育,健康成长”提前进入了第二期的研究,整个幼儿园轰轰烈烈的开展了利用各种材料自制体育玩学具和体育器材的自制活动。老教师愉快的接受了我们的奖励方案并满怀热情地投入研究之中。

篇(3)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主席:黄|

副主席: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主席: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常委、科协主席)

刘芳(庐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政府副区长)

评委会主席: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主席、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主席: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军(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篇(4)

二、在20__级高职新生中推行了学分制。组织各系部制定、规范了适应学分制的各专业教学计划,完善了实行学分制的各项制度,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三、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发挥专业带头人和教学与科研骨干的作用,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和扶持力度,每个教研室都有精品课程或后备精品课程,有2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并参加国家级精品课评选。

四、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完成了院级教改课题的评审,并有2项课题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改立项课题。[文秘站网-]

五、完善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通过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纠正、调整了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在教学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完成了20__年新上专业的论证申报工作。专业申报材料准备充分,材料齐全、规范,内容充实,得到了省教育厅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七、加强教学管理,坚持教学秩序值班检查制度,组织了由教务处相关人员和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期中教学检查,起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规范教学管理的作用。

八、按照“科学管理、不断创新”的理念,结合学院管理软件平台,积极探索院系两级排课管理模式:公共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管理,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由各系妥善安排管理。既能充分调动各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能使各系的课程编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九、认真落实青年导师制工作。组成了由教务处人员、青年教师导师和督导办人员组成的听课小组,对青年教师逐一进行听课、评教并召开了座谈会,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和尽快适应教师岗位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顺利开展了20__年专升本辅导工作。全院共有900余名高职学生报名参加。

十一、成功举办了首届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本次活动设计科学、组织严密,共有20件作品参加角逐。本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师运用多媒体科技开展教学的水平和学院多年来开展教学手段改革的成就。

十二、加强技能鉴定工作,学生技能考核鉴定纳入统一管

理,初步建立了“系部-教务处-省(部)鉴定部门”三级鉴定工作运行机制。

十三、按时征订、发放教材,确保教学秩序。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困难,做到教材随到随发,服务热情周到。

十四、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统一思想,严把教材质量关,坚持把高质量教材引入校园,杜绝劣质教材、人情教材进课堂。

十五、围绕“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的参编工作,深入各系部,发动优秀骨干教师编写高质量教材,先后有三部教材入选国家级教材编写范围。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048-02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教研室功能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教研室建设得不到重视;教研活动缺少计划性,缺少谋划,见子打子,盲目低效;教研活动开展不正常,或只停留在安排教学工作等常规事务上。上述弊端,极大地削弱了教研室功能的发挥。如何增强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有有效性?笔者结合本学院应用写作教研室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试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举措,以改变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效率低下的现状。

一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

教研室是教学管理最基层的单位,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最终都要通过教研室才能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因此,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强化教研室的功能,前提是搞好常规管理,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应用写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做好规范管理的基础工作。

为了贯彻落实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教研室“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按学院“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步骤,夯实规范管理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本室教学管理、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基本制度,使本室教研工作、教师的教学行为、科研行为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最终达到提高本室教研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 以实训教改、课程建设为中心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室按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它不仅是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还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等的重要平台。为了增强教研活动的效能,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务求使教研工作收到实效。

在学院应用写作实训教改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下,为确保实训教改顺利推进,我们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开展专题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实训教改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引导教师进行探索,寻找化解突破难点的办法。公开课,特别是专题研究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选择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举行公开课或研究课开展专题研讨,有利于活跃教研气氛,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规律,向教研活动的深度进军。针对应用写作教学存在重视格式训练,忽略思维训练的弊端,我们举行了“应用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的专题研究课,探讨在知识讲授、例文导读、技能实训中如何进行写作思维训练,如何增强学生写作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增强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这些专题研究课对突破实训教改、课程建设的难点,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推向纵深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三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在应用写作实训教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启动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为了确保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订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的评估标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作为依据,致力于将应用写作课程打造成为院级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时间紧迫、技术陌生、工作量大等困难,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应用写作精品课程网站两个网站。2009年应用写作课程进入院级精品课程的冲刺阶段,我们对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进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测评,拟写修订了一万多字的精品课程评估申报材料,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成了近十万字的实训题库、考试题库,进一步充实了精品课程网站。应用写作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专家评审组的充分肯定,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建成了应用写作院级精品课程。

四 围绕实训教程编写开展教研活动

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实训教材建设三者密切相关。随着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的深化、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必然要求加强实训教材的建设,突破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而实训教材建设的加强,又将极大地促进实训教改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紧紧把握实训教程编写这一契机,借风,适时启动了校本教材《经济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的编写工作,以此推进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教程编写组拟订了《应用写作实训教程编写方案》,精心谋划,周密组织,认真实施。实训教程的编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编写体例打破了传统教材编写的老套,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为中心,以技能为本位,注重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要素,因此,教程编写的过程,实质就是转变教学理念、锻炼教学团队、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的过程。

五 围绕教改课题研究开展教研活动

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注意总体的谋划,按“三位一体”的总体思路,注意将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训教改课题研究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了切实推进实训教改,促进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凭借学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的良机,成功申报了院级基金课题“高职院校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研究”。教研室的每个教师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成为课题组的成员。实训教改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如期结题通过评审。此课题与学院实训教改、精品课程建设紧密结合,对实训教学的内涵特征、教改的系统观、总体思路、模式构建、类型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材建设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教改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实训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使我院应用写作实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推进。

篇(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09-03

立项评审、结题鉴定和成果评奖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三个实质性环节,可以“课题审定”概括之,其特征是“回头望”,即同行专家(承担裁判角色)在审阅了你的报告及材料之后,对你过去的努力与行动给予适当的评判,并赋予总体上肯定与否的结论。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仲裁活动,属于终结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和监控作用。

一、课题审定的类型

(一)立项评审——择善而从

立项评审是指申报者将课题申报方案交到对应级别的科研管理部门(即课题管理单位)后,该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课题是否立项进行评判的过程。如立项评审通过,则标志着该课题正式纳入规划管理序列。实际上,立项评审是科研管理部门依据科研规划对课题研究方向、规模、分布等要求,邀请专家对所申报课题进行质的和量的审定。其目的是让合适的课题由合适的人来承担,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立项评审的主要指标有:⑴选题方向正确,所申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⑵研究切口适宜。要求所申报课题有比较明晰的研究起点、研究目标(假设)与研究内容。⑶研究设计得当,所申报课题能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并有可行的研究步骤。⑷支持条件具备,拥有研究所需要基本的人力资源与物质条件(如经费、图书资料)。⑸研究已有基础,所申报课题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经验和初步研究成果,尤其是课题负责人。评审专家主要是依据这些要求,对课题申报方案进行综合评分,以确定课题立项与否。

(二)结题鉴定——脱颖而出

结题鉴定又称结题评审,是指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对上交的课题研究报告及附件进行审查和评价,确定课题研究是否完成的过程。如结题鉴定通过,则标志着该项课题研究任务正式完成,并已达到规划管理对结题的要求,可颁发结题证书。结题鉴定是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真伪辨别和优劣鉴定的工作,既是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评价,更是对学校在课题研究上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检查,不仅能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普及,也有利于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师的科研素质。

结题鉴定的主要指标有:⑴科学性,这是科研成果的基本属性,主要考察研究问题提出是否有依据,资料取得是否客观可靠,能否对研究资料进行合理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⑵创新性,即研究成果是否有特色或新见解,是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⑶实践性,即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革有无针对性,在实践应用上是否具有指导价值和推广意义。⑷规范性,指课题研究的操作是否规范,文本表述是否准确,行文逻辑是否严谨等。在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有待规范背景下尤其要强调这一点。

(三)成果评奖——大浪淘沙

成果评奖是指课题结题后一定时间内,由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专家,依据一定的标准从上报的课题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成果并赋予等第的评价过程。它可分为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推广奖两类。其目的,一方面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激励广大教师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锻造精品,推动教育科学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为教育科研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最终为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成果评奖的主要指标有:⑴方向正确,即课题研究方向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符合当下的新形势要求。⑵质量上乘,即指课题研究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学术价值高低主要看研究成果在对教育规律的发现、知识经验的改造有无突出的贡献,是否提出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形成的新方法与策略能否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促进作用等。应用价值高低则主要看研究成果在区域和学校发展、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实施中有无被推广应用,对解决教改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无促进作用,对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有无明显的成效。⑶社会认同。课题研究成果社会认同度主要看其在何种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成果有无发表或出版,研究论文是否获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同行与专家的认可等。⑷简明易学。成果理论简明,方法易学,切实可行,能在更大范围内被实践者乐于接受。其中成果推广奖评比,更要注重对研究成果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适切性和实效性的考核。

课题立项评审与结题鉴定,在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主要是达标性评判,合格者即获得通过。而成果评奖则是选拔性评判,是成果优选并区分出不同等第。三者构成逻辑递进关系。

二、课题审定的方式

采取何种方式评审,不仅由评审者决定,更要由评审客体来决定,客体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审所采用的方式。目前课题审定的主导方式是同行专家评议,其合理性是基于学术产品的特性。具体可分为会议审定、通讯审定和直接认定三类,同时可结合实地考察、答辩展示等辅助之。也可采用其它变通方式。

(一)主要方式

1.会议审定,也称会议鉴定。这种方式需要科研管理部门召集同行专家,以会议形式对课题的申报方案或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并作出课题是否立项、结题或获奖的裁定。往往是专家们先阅读文本,然后面对面交流,对分歧的意见,通过讨论逐步达成共识。在汇集到更具体的、全面周到的评审意见后,由各个专家独立打分,最后统计、评定结果。当评审课题过多时,可按类别分组进行评审,以提高效率。会议审定是由专家组集体充当裁决者的,因人的从众心理,必定有评审者容易受别人观点所影响(特别是多数人持有的观点),使评审结果难以完全民主化。还有会议审定往往保密性不好,易受人情关系干扰。

2.通信审定。以通信方式把评议材料(包括评审要求与说明)寄送给专家,由专家个人对评审内容写出评语和打出分数,并将评审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寄回科研管理部门,以进行统计得出评价结论。这种方式需要专家独立工作并作出判断。专家可坦率地发表意见而不受外界干扰,评审比较公正。另外,通信审定相对会议审定而言,效率较高,成本也低。但是,通信审定过程中专家之间缺少交流,可能因对评审的课题缺乏全面了解,导致审定结论有一定的片面性。

3.直接认定(即免于审定)。对课题在一定范围内已获得社会专业机构的评价、专业刊物发表或正式出版作品、获政府或教育部门奖励等,科研管理部门可以直接认可其结果。常用在结题工作、子课题备案中。

(二)辅助手段

1.实地考察。即去考察现场,查看实物,对研究涉及的一些突出问题(如研究伦理问题)进行详细的查询。实地考察应明确考察的对象和目的,运用多种观察方法了解事物的总体与局部。做到边考察、边记录、边分析,然后作出评价结论。这样的评价结论更加客观、可靠。

2.答辩展示。即通过答辩会来展示成果,让研究者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解释并答复专家等的质问。答辩展示更多地围绕研究过程中的亮点和薄弱环节展开。

课题审定如结合使用实地考察、答辩展示等辅助手段,不仅加强了课题审定的客观性,弥补仅凭文本材料来评审的一些缺陷,而且能发挥评审的导向功能。通过研究者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能充分得到专家对课题研究的评价,可以启示研究者完善课题各个环节,有利于提升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做准备,同时参与活动的教师对科研方法与知识也得到了实时培训。这些辅助手段,虽然收益大,但成本高、投入大,比较费时、费力。一般用于重大课题的评审或有潜质课题的精品锻造。

(三)变通方式

为提高申报方案与结题报告的质量,可采用二轮审定制与现场会相结合的方式。二轮审定制是组织教科专家对教师上报的材料进行第一次初审,反馈相应意见或面对面交流,让教师做二次修改,然后再统一对修改后的材料进行第二次审定。现场会是先由选中的几位教师结合课件分别报告思考的情况,然后是其他听讲教师提问——报告人解释——专家点评,研究者对照自己的申报方案或结题报告做二次修改后,再统一进行立项或结题鉴定。因中小学教师研究的专业化整体水平还不高,而他们参与科研的目的更多是提升自己,所以也可以给个别很有意义的课题或很投入的教师,在规划时间许可范围内留个缓冲期,如二次修改、延缓结题等。

可以借助于OA系统,实现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业务流的信息化,如课题材料可直接在网上、递交、审核、鉴定,教科资源的网上录入、统计分析等。这种在线评审的操作,可以不受场地、环境的限制,并且专家和同行可以就有关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且能有效地对审定结果达成共识。也因只是呈现电子化材料而避免了浪费,更加灵活经济。

现在教师小课题研究方兴未艾,教师可以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只要能清晰地阐释、呈现就行。如某学校的校级小课题,用对话式(汇总所有等待评价的小课题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式(以学期为单位展示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讲演式(让教师讲小课题研究故事)等,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结题鉴定方式,达到了“过程展示”和“成果分享”之目的。

三、课题审定的组织

由于同行审定有太多的主观因素介入,需要严格的程序加以保证。规范的操作程序优于评价者对审定标准的主观把握,程序的可靠性、适应性和客观性对保证评审的公正、公平相当重要。

课题审定的一般程序是:材料准备聘请专家专家审定公示发文。

(一)材料准备

课题审定首先要准备好申报材料,不同类型的课题审定应准备不同的课题材料。如,立项评审应准备课题研究申报书与研究方案;结题鉴定应准备课题结题申请书、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成果评奖则需要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主件及相应效果证明的材料。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根据评审需要,要求申报者上报经申报人单位审核盖章后的申报材料(常是一式3份),然后逐一进行核实登记,且分门别类(可按学段或学科分类);同时准备相应的评审表,明确审定要求,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为减少对审定过程的不必要干扰,要做好评审相关资料的保密工作,对有些材料要作匿名处理,便于评审专家能客观公正地行使其评审权利,确保课题审定质量。

(二)聘请专家

聘请专家是课题审定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专家资源库,以供各类课题审定选用。在具体选择专家时,要把握好一定的标准,聘请的专家要有足够的学术资格和评审水平,且熟悉本区域教育科研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同时也要注意到专家在学科、学段分布上的广泛性。评审专家选择对保证评审质量和提高评审效率有着决定性作用。坚持专家回避制度,避免参与其直接相关的课题审定。做好所聘专家信息的保密工作,以防有人托关系说人情,影响评审的公正性。

(三)专家审定

篇(7)

在办公室工作,我时常有一种危机感,甚至有一种本领恐慌。领导对我给与了许多关心与信任,同志们给了我许多支持与帮助,这既让我充满信心,也让我倍感压力。怎么才能为大局服务好,为同志们服务好,把任务完成好,成了我考虑最多的事情。我知道,自己到==部门工作晚,时间短,经验较少,业务不熟,要干好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此,一年来,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牢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工商工作的职能定位;不断加强工商管理知识学习,熟悉工商业务,不求成为行家里手,但求业务熟悉精通;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立足自身岗位,认真抓好文字材料工作,不求过得去,但求过得硬,力求出精品,努力挖掘分局的特色和亮点,展现分局良好面貌和风采。通过一年的学习,自己基本上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当然,学无止境,要更好履行职能,更好干好工作,对于我来说,还需要多学业务,学透学深,还需提升本领,博采众长。

二、进一步推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今年来,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完成综合文稿撰写任务。不论是领导讲话,还是汇报材料;不论是工作计划,还是阶段性总结,从接到任务起,我都坚持认真分析、研究,定出写作提纲,加班加点撰写。对文稿质量,不管个人水平如何,在态度上,我都坚持精益求精,坚决杜绝次品,争取多出精品。全年共完成综合材料80余篇,近30万字。

二是不断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发动各单位信息联络员,动员他们重视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深入挖掘分局工作的亮点,加强包装与宣传;主动加强与各科室协调沟通,及时发现线索;积极参加分局组织的各种专项活动,把握工作动态。全年,处理各类信息357条,上报316条,被市简报采用159篇,省简报采用37篇,报送国家局2篇;编发《行政管理简报》24期、督查通报4期;分局全年在各级媒体上发表宣传工商形象稿件412篇,其中国家级12篇,省级48篇,市级280篇。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督查工作。针对基层工作实际,结合作风整训等全局性工作,配合监察室,深入基层,深入经营户,进行调研,较为准确把掌握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为领导作决策提供了依据。就基层工作规范进行明察暗访,连续四周深入到=========等乡镇大小集市,全面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工作不规范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同时,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大力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每周一、三、五报送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逢8报送项目推进进展情况,在招商引资重大活动期间报送工作计划、总结,每天报送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申报、验收等材料。

五是全面作好其他服务工作。每天向区政府报送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主要领导工作开展情况和次日工作计划;每月报送副科级领导工作实绩申报材料;每周报送当周重点工作总结和下周重点工作计划安排;每月向市局报送重点督查事项完成情况。同时,在分局领导和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接待上级调研、检查,以及其他协调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篇(8)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该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构成部分。教育部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到2008年,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已经达到605门,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推进、已通过的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的传播,对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笔者所在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小组从2004年开始开展系统地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申报工作,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的经验积累,本文尝试从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视角分析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对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作用,以及在精品:

1 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1.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的平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有必要通过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起到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通过开展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改善网络条件,完善网上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1.2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评价的窗口。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成败的关键所在。

1.3 精品课程网站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窗口。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教案、习题、实验指导、

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课程资源上网一方面有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接受外界对于课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和检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作细致工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同时注意教学活动的一致性、连贯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道路。

2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步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需要完成以下的步骤:

2.1 明确网站定位。

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要根据网站建设的目的、网站的内容与网站的访问对象等进行正确的定位,网站的定位决定了网站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网站提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网站的服务对象和预期效果。

2.2 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有了清晰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定位之后,可以着手进行网站整体风格的设计和构架的确定。精品课程网站属于教育类型的网站,网站的设计应该做到简练、清晰,网站的风格设计应该符合所属课程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能够突出体现课程特色。精品课程网站在架构设计方面,应该对网站的整体布局、栏目内容等加以明确,设计总体上要以完整的网站形态建设。课程网站架构的整体布局应该适应多数学生教师普遍的浏览习惯,将重点内容放在重点浏览区域。

2.3 网站内容及资料上传及审校。在网站的设计和制作完成之后,就可以将课程的申报材料和课程资源逐步上传到站点。应注意网站内容准确、格式统一,在整体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编辑过程保持风格一致。对于评审观测点的描述需要支撑材料充分。要做到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丰富,需要课程团队在较长的时间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无法一蹴而就。

2.4 网站的维护。对于精品课程网站来说,只有不断地更新课程建设内容,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长效性,保证网站的生命力。在精品课程网站建立以后,网站的维护至关重要,在课程建设团队中应配备相应的职能对于课程资源进行设备维护和定期内容更新,对实现交互功能的互动平台给与及时反馈,使精品课程的网站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资源共享、示范和辐射作用。

网站制作步骤地第2个步骤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如若课程团队中不具备设计和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可以采用外包的形式将这两个环节交由有相关资质和专长的第三方来完成,但这样一来,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时间的规划和与第三方沟通协调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学校支持,可以从学校层面统一调配设计和网页制作资源,避免不同课程的重复建设。

3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问题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目的不明确。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是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教学质量,而不应该单纯为了追求“精品”的称谓和可能附带的利益。只有将申报精品课程的目的和出发点摆正了,才能够督促教学单位通过仔细审视课程定位、教学设计等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最基础的环节入手逐步梳理,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程建设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努力寻找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

3.2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计划性有待增强。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的网站建设是课程建设在网络环境下的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延伸。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效的工作,它不应该是突击行为和短期行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上缺乏整体的计划行,将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建设割裂开来。申报精品课程前才开始突击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殊不知精品课程的建设应该基于对日常课程建设经验、资源的积累和提炼,只有课程建设的功夫做到位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为课程的建设和积累提供了有效的图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对课程网站的开发、建设、使用和优化上,为课程建设提供新的平台并积累素材。这样在申报期间,申报网站的建设才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从课程网站借鉴。

3.3 申报网站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使学生、教师和社会受益为出发点。然而,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使用情况来看,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院校网络精品课程单纯为“评”而建,网站的构建仅仅为了满足申报和评审的需要,缺乏长远的使用和维护目标,一次性建设结束后即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因而在课程网站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网站在教学中的可用、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在精品课程网站构建初期能够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参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的要求以及使用者的交流反馈提供课程资源并及时更新。使精品课程网站真正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发挥应有作用。

3.4 课程团队的构建和分工协作至关重要。

高职精品课程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包括要建设一支由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梯队,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技能结构、专兼职教师比例等各方面有合理的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期性”要求课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团队意识需不断加强,具备不同知识、经验和职业技能的专兼职教师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各自发挥所长。仅仅依靠课程负责人等一、两位教师担任课程建设工作的课程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非常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和课程资源能够被更多的职业院校所参考和借鉴。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的分工协作和有效配合同样是网络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网络课程的建设由于需要与学生和大众分享,同时也接受受众的检验,因而对于网络课程的建设在课程定位的准确性,内容的系统性、规范性、可借鉴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等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需要课程团队成员之间充分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并积极寻求学生和社会的反馈。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另外,网络课程的建设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不同程度的理解、掌握和使用,课程的专业教师不一定具备相应的技能,因而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需要配备具有相应技能的人才。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个课程团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只有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科学、设计合理、资源丰富的网络精品课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屠群峰.高职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分析及建设方向[J].职教论坛,2009年4月(下),9-12

[2] 赵颜,郑锡伟.现代教育技术与精品课程制作的整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185-188

[3] 朱剑萍.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共享机制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4,57-58

[4] 曹亮.论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J].科技信息,313

篇(9)

二、进一步推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今年来,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完成综合文稿撰写任务。不论是领导讲话,还是汇报材料;不论是工作计划,还是阶段性总结,从接到任务起,我都坚持认真分析、研究,定出写作提纲,加班加点撰写。对文稿质量,不管个人水平如何,在态度上,我都坚持精益求精,坚决杜绝次品,争取多出精品。全年共完成综合材料80余篇,近30万字。

二是不断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发动各单位信息联络员,动员他们重视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深入挖掘分局工作的亮点,加强包装与宣传;主动加强与各科室协调沟通,及时发现线索;积极参加分局组织的各种专项活动,把握工作动态。全年,处理各类信息357条,上报316条,被市简报采用159篇,省简报采用37篇,报送国家局2篇;编发《行政管理简报》24期、督查通报4期;分局全年在各级媒体上发表宣传工商形象稿件412篇,其中国家级12篇,省级48篇,市级280篇。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督查工作。针对基层工作实际,结合作风整训等全局性工作,配合监察室,深入基层,深入经营户,进行调研,较为准确把掌握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为领导作决策提供了依据。就基层工作规范进行明察暗访,连续四周深入到=========等乡镇大小集市,全面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工作不规范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同时,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大力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每周

一、

三、五报送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逢8报送项目推进进展情况,在招商引资重大活动期间报送工作计划、总结,每天报送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申报、验收等材料。

五是全面作好其他服务工作。每天向区政府报送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主要领导工作开展情况和次日工作计划;每月报送副科级领导工作实绩申报材料;每周报送当周重点工作总结和下周重点工作计划安排;每月向市局报送重点督查事项完成情况。同时,在分局领导和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接待上级调研、检查,以及其他协调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篇(10)

教学管理行为涉及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教材管理、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研究与信息管理、交流合作、教学设施管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应包括三层含义:(1)效果,指对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2)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管理行为工作量;(3)效益,指管理行为的收益、价值的实现。

1.2调查研究的对象与主要方法

调研关注某高职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人、方式与方法、制度等因素,采用了自然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但观察法、访谈法运用较为开放、非结构化。文献、案例等具该学院院本特征。

1.3调研目的与研究思路

问题提出源自于学院各方面对教学管理活动有效性的质疑。针对性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查找学院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方式和途径。调研通过选择典型教学管理案例,剖析其具体环节,查找问题,以其解决有效的教学管理行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同时,也尝试研究是否存在特定的因素影响了各方面对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判断,即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影响。最后提出本次调研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以及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研究过程

2.1.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该高职学院2005年由中专校升格,2007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获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教学秩序长期稳定。各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管理各方面各环节有制度保障,具体工作有流程规范。教学管理部门根据院系两级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发展布局、学生素质特点等情况,适时修订和调整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主动性,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创新,如借助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自主开发系统提高成绩录入、学生报名、教学采购与申报、课务管理等教学管理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成绩、师生教学评价数据等教学管理信息集成分析,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支持;推进课务两级管理、实习生分类管理按专业指导;学院教务处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制,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

各项教学管理任务、教学管理目标如期达成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付出,但也同样少不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尽心尽力的工作。尽管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仍然经常通过不同的途径听到教师、师生、上下级教学管理人员、上下级其他行政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人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等)的抱怨;而抱怨的内容总能用教学管理行为低效或无效来总结。

就总体效果而言,该高职学院教学管理水平逐年提升,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但现实的“差评”反映出师生对教学管理存在更高要求。为此,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启动学院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的专题调研。

2.2案例呈现与剖析

调研通过对三个典型的教学管理实践案例的剖析,查找探究问题,以期举一反三,以点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2.1课务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该学院课务管理包括学期任课安排、课表编排、日常调停课等内容,贯穿整个学期(甚至寒暑假),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学院2006年开始使用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排课,2011年开始院系两级排课,日常调停课随之下放至系(部、办)。近年,每学期均有110个左右的班级参与排课,6个教学单位(二级院系、专业)以及2个校区教学管理部门实际具有相同的排课权限。因专业教学特点,每学期编排两次课表,期中考试前、后各一次。课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教师可向授课班级所在教学单位办理调课相关手续;教务处根据学院要求安排国庆、元旦等特殊周次调(停)课。学院具有较为明确和规范的课务管理工作流程。

面向部分教师代表、教研室负责人、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表明,课务管理有效性的负面评价通常指向以下内容:课表公布得太晚(影响实验教学安排,不能满足行业专家教师要求等),个人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每天都有课、没有腾出预定的时间等),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实验教学时间不足,课程一周教学时间分布不合理等),教师学生课都太多(大班的理论课做实验需要小班进行,只能安排到中午或晚自习上课等);教务处给基层教学单位安排工作时间太紧,不能理解基层教学单位的困难等。

面向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务处、分校区教学管理办公室)进行访谈,他们基于具体工作效果及相关数据,提出了几组情况比较。

(1)教务处从未出现无课表上课的重大教学事故,但无法满足基层教学单位要求更早一些公布课表,做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近三年共6次教学任务落实与报送工作,所有基层教学单位都不止1次逾期不达,且班级数较多的系(部)逾期次数均不少于3次;但即便是拖延到最后的基层教学单位(甚至其系主任)也会提出要求,要求两三天后公布课表以方便实验教学准备、方便行业兼职教师工作安排等。

(2)两级课务管理之后,有教师反映课程实验安排更加合理,实验调课更便捷;但有关调课汇总数据比较研究及课务管理检查发现,平行班级众多的课程实验调课等并没有显著减少。

(3)两级管理后,教务处没有听到教师、学生对课表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或明显降低的评论、意见,但两级管理前后都能听到教师不满意的声音;两级管理后,有教师反映调课手续简便了,但公共课程以及在多个教学单位之间交叉任课的教师反映正常调课不便。无论是两级排课之前还是之后,个别教师总会在课表公布之后要求调整课表,以便使其课表更“合理”。

调研人员分析:(1)学院各专业相关性高,任课具有交叉,且网络排课各项工作任务也具有延续性、关联性,一旦某环节脱节,必然会造成总体工作效果、效率和效益欠佳。排课人员加班加点或者匆忙完成排课,实现了出课表的目标,但就整个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来说,排课效果和质量会有折扣,各级人员工作效率不均衡、总体效益欠佳。该学院现行为两级管理体制,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相对独立,但又是整体教学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学管理必须要符合科学管理思路,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教务处应该反思工作计划、工作要求的合理性,基层教学管理单位对常规工作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执行,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各个成员应具有系统意识和大局意识。(2)基层教学管理单位更了解本部门专业、课程、教师的特点和需求,课务管理下放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但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如课程设置、课时数不合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生师比仍需优化、乃至学制和行业办学特点等。上述问题客观上导致教学管理行为整体有效性欠佳,导致无法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时间紧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重、学生周课时偏重等问题。(3)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需要辩证进行。个别教师对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具有明显的主观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个人化的原因可能导致其不能客观评价教学管理有效性。教学管理服务对象是众多的师生,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合理的个人要求。但就教学管理而言,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确保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确保学生学习权利无疑更为重要。

2.2.2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申报突击战

该学院现有部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32项,涉及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精品课程、省级高校精品教材等各类教学质量项目。学院积极培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增长点,遴选建设院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实践项目48个。该学院高度重视上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成果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该学院相关申报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发文和通知(有时候会在书面行文到达之前发出相应口头通知);按照学院要求,教务处解读、分解申报要求,协调相关工作,向基层教学单位下达申报通知;基层教学单位课程、专业或系(部、办)填写申报材料、提供相关支撑素材;受学院委托,教务处组织院内评审;教务处指定专人负责申报材料汇总、加工、装订、报送;上级公布申报结果。如根据效果、效率、效益的角度进行表面化的粗浅分析,可能会认定相关组织管理工作是有效或者高效的,毕竟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加班加点也好、多次返工也罢,闪亮的金字招牌已经收入囊中。但事实并非尽然。

教学质量工程申报工作中,基层教学单位负面评价包括:教务处下达任务时间太紧,大量的文字材料应该做成什么模样、支撑材料应该包括哪些教务处没有提供明确的标准,大量的具体工作以及与其它部门协调工作没有安排好,经常返工浪费人财物,教学或其它工作任务太多无法按期完成申报材料等。

而教务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愁容满面则因为:作为申报扎口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关于此项目的信息,如上级部门相关负责人评论的只言片语,相关的文件精神或者进一步求证后的具体解释等,然后将这些虽没有深加工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基层教学单位负责人或者项目负责人,但是却被认为是朝令夕改、指令不明确、乱指挥。学院的规定期限之前收不到、收不齐材料,所收材料凌乱粗糙,需要加班加点再加工。申报材料不合格,被上级主管部门拒之门外或发回整改。

调研人员分析认为:一方面,针对具体的申报项目,教务处等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反思在工作流程、工作方式、职责分工、时间等安排方面的合理性。基层教学单位、教师也应认识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是一个系统,面对学院外部工作安排时,尤其如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都是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评价应是结果导向,整体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更应认识到包括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内的诸多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功夫在平时。基层教学单位、专业、课程应、脚踏实地做好院级梯队项目,工作出成效,平时有总结和提炼,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务处应该做到长期培育,适时督查,主动提供服务,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状况出现。

2.2.3教学物资采购的烦恼

典型的关于教务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不力的抱怨是这样的:我们要的××(仪器设备、实验物品等)已经报上去好几个星期了,马上实验要用了,耽误上课了……通常这样的抱怨来自一线教师或者系(部、办),教师向教务处工作人员抱怨、向系主任抱怨,系主任向教务处领导或者院领导抱怨。

学院有明确的设备物资采购工作流程。结合相应流程,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分析了教学物资没有及时到位的几种原因:(1)申购时物品规格、数量不准确,需要临时调整;(2)没有在规定的时间申购而后临时申购;(3)特殊物品,无法按正常途径采购;(3)教务处或者其他部门审批未通过;(4)招标采购过程因故延时;(5)已经到了库房没人领。

调研人员结合该学院设备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分析认为:(1)该学院现有的教学物资采购工作流程并不复杂,教务处与相关部门应该在制度上规避操作环节可能存在的外部因素影响(比如特殊物品的采购政策、招标采购程序等),做到早做计划、提前准备;外部因素影响确实产生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应及时信息,做到实时沟通反馈,避免或者减少对教学的影响。(2)对于常态的教学管理工作,工作人员应照章办事,避免出现由于责任心不强而犯下低级错误或造成细节失误。管理出效益还在于节约成本、过程优化,教学管理各环节能够按照工作流程办事可以创造更大的管理效益。细节影响成败,管理工作效率来自细节。

3结论与建议

通过选择不同层面的典型教学管理活动案例,剖析教学管理具体环节,分析查找影响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规避教学管理行为“被认为”低效或无效的途径,以及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3.1结论

本文所提教学管理行为指包括教务处、二级院系教学办公室在内的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实施的教学管理活动,也包括教研室、课程组。

教学管理行为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效果,指对行为结果与预期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管理行为工作量;效益,指管理行为的收益、价值的实现。

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系乃至教研室)、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一些教学服务部门都是教学管理系统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教学管理效果、效率、效益的全面实现需要教学管理系统各个环节的沟通、协作与努力。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以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办事可以提高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

各部门或者教师应辩证地评价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尽量避免主观因素或者非理性因素影响。评价时应考虑到教学管理系统性影响因素。

3.2建议

为了提升教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促进学院教学管理系统的活力,我们建议:

(1)教学管理系统应更加开放,沟通渠道畅通,确保教学管理有效。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教学管理人员主动明确并公布公开各自的教学管理(服务)职责、教学服务形式以及搜集服务对象反馈意见的途径等,以便更好地为教学、为师生服务;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学院定期开展教学管理(服务)主题活动、师生座谈会,建立开放的网络教学管理议事与交流平台等,广泛设立教学管理(服务)宣传栏。

篇(11)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列入社区各项年终考核内容之中。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体制,形成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机制。三是宣传发动到位。主要采取会议、悬挂横幅、宣传栏、社区短信发送平台、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工作要求,并积极向鳌江网、鳌江报等媒介推荐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好例子,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整合远教资源,加强理论学习,重视道德教育。

墨城社区以创建“远教精品示范点”为契机,整合社区内各方资源,让社区内更多村民因远教受益。为了加快幸福社区建设,社区新建了便民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作为远教会议室,并重点抓好学用结合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内海城村、cs野战基地及大坪早香茶基地资源,多多开展村干部素质远教培训、茶叶种植培训、海产品养殖业培训等培训工程。今年是十召开之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社区突出红色教育学习,每季度定期组织社区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到社区会议室观看学习中央会议精神;在七一、十时,组织并要求全社区村站点观看现场直播;日常工作中坚持将“三心四德”工程建设融合到家庭、学校、社会中,做到三个结合,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参与“三心四德”建设的积极性。一是“三心四德” 工程建设同家庭教育相结合,今年组织了社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让“三心四德”渗透到每个家庭中;二是“三心四德”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今年暑假社区组织和协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义务支教队伍结合学生实际和身心特点在鳌江第六中小学开展《子弟规》、《感恩的心》等课程进行“三心四德”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三是“三心四德”工程建设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今年端午节和镇妇联共同举办了“与粽飘香、爱心传递” 墨城敬老院巾帼慰问活动,关心、关爱老人,弘扬尊老敬老传统文化。

三、扎实工作,宣传到位,服务全局。

墨城社区紧紧围绕中心,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类宣传工作,有效推进社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1、建设文体服务中心,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目前,文体服务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内设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健身房等配套设施,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精彩的比赛,积极调动了村民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兴趣,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