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行业经济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1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共计完成砖5413.89亿块标砖,与去年相比增长6.2%。瓦的产量有所回落,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128.55亿片,比去年减少8.8%。其中,砖的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的省份有黑龙江、广东、福建、贵州、陕西、新疆和安徽,分别增长46.8%、41.8%、31.1%、28.4%、28.3%、27.8%和23.1%;降幅较大的省份分别有、山西、辽宁、内蒙、北京、河北,分别降低48.3%、41.7%、36.6%、30.4%、27.8%、22.4%。瓦的产量增幅较大的省份分别有云南、福建、湖南、重庆、江西、河南、陕西、甘肃和浙江,分别增长了132.1%、58.1%、40.1%、34.4%、27.4%、25.7%、25.0%、25.0%和24.0%;降幅较大的省份分别有广西、青海、广东、山东,分别降低了79.0%、63.4%、58.4%、41.1%。
1.2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砖瓦及建筑砌块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为1807.5亿元,增长了9.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49.7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完成263.5亿元,同比增长5.8%;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增长了8.3%、10.6%和5.9%。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为西部地区,增长了15.4%,其次为中部地区,增长了9.2%;私人和港澳台及外商控股企业分别增长了9.9%,集体和国有企业均呈现负增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省份有贵州、陕西、广东、福建和重庆,分别增长了42.3%、33.5%、32.2%、28.7%和20.3%;降幅较大的省份有北京、甘肃、辽宁、海南、山西、青海和上海,分别降低了51.0%、36.3%、27.3%、26.4%、23.9%、19.5%和18.3%。利润增长幅度较大的主要是西部地区,增长了16.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了5.1%和2.1%;私人控股企业增长了7.9%,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降低了36.8%和23.8%。其中,利润增幅较大的省份有广东、新疆、陕西、重庆、福建、江苏和广西,分别增长了76.2%、57.0%、42.4%、39.1%、30.2%、27.0%和20.7%;降幅较大的省份有宁夏、辽宁、甘肃、山西、浙江和青海,分别降低了70.7%、36.1%、27.5%、20.9%、27.7%和27.1%。
1.3投资完成额完成情况
2015年,砖瓦及建筑砌块投资完成额完成1672.72亿元,比去年增长13.09%。中部地区增长17.82%,东部地区增长14.13%,西部地区增长5.94%。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省份有重庆、贵州、江苏、河南、天津、山西、江西、吉林、湖南和浙江,分别增长了56.72%、51.31%、46.40%、44.09%、41.19%、34.86%、29.54%、28.45%、23.13%和22.57%;降幅较大的省份有、青海、内蒙古、宁夏、海南、新疆、辽宁,分别降低了80.93%、75.02%、46.35%、40.27%、38.90%、30.11%、21.51%。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砖瓦企业虽然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主要产品产量、经济效益指标和投资完成额有升有降,但总体仍然保持了比较平稳的运行态势,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也在逐渐优化。但也应该看到,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仍然缓慢,产品结构仍然以中低档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甚至陷入困境。
2.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布局日益集中,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日益成为推动行业平稳运行的中坚力量。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4%,其中有11家企业比例已超过6%,海尔、华为等研发投均超过50亿元。九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成为引领产业增长的重要地区,并发挥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分别在通信、计算机、家电、集成电路、电子元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等专业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合计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4以上。
3.产业优势逐渐突出:如能源消耗处于较低水平,信息化程度较高,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竞争优势突出。而从能源产品看,电力、原煤、燃料油、柴油占据前四位,分别占全行业能源消耗量的49%、15%、11%、10%。互联网用户达到2.1亿人,比上年增长70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达到59.7台/百户,彩电拥有量超过151台/百户,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5%和5%。国家信息化投资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接近10%,电子政务投入占电信建设投入的比重为12%。企业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电子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营业额的比重达40%。
另外,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2007年,我国主要消费类电子产品价格指数为85.2,降幅较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比全国CPI低19.6个百分点。其中微型计算机价格指数为85,笔记本价格指数80,液晶电视机价格指数78,CRT电视机价格指数为95,手机价格指数85,数码相机80,激光视盘机价格指数96.5,音响价格指数98.5。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平抑了物价上涨的趋势,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产业化链条不完善,没有低成本的配套能力。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中,产业化既是创新的目的,又是整个创新链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链形态,包括基础材料、电子元器件、核心部件、生产线以及规模产能配套条件等在内的完整形态。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上述各环节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动与合力,导致技术发明人、投资人和政府部门出现产业投资不到位、政策不落实、专利实施少、生产规模小的现象。特别是在专用设备、装备、材料、测试仪器仪表等基础环节薄弱,更是影响产业化持久发展的基础。
2.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我国信息产业在充分利用外资的同时,没有迅速提高自主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某些关键环节非常薄弱。尤其是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整机产品所需的关键集成电路和重要材料基本依赖进口。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中的后果之一,就是产业发展对外依存度高,对内带动不够,缺乏主动权。
3.投资前景不容乐观
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目前,国家在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同时在土地供应上将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工业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因此产业投资增速受此影响可能有所减缓。但是,如果能争取国家在投资上对信息产业予以倾斜,并引导地方将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调控措施对产业投资的冲击将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加工生产的成本比较优势弱化,将进一步导致外资转移的扩大。目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调整,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加快、两税并轨正式实施、新的劳动合同法生效等,国内生产制造的成本逐步上升,原有比较优势有所弱化。2008年外资企业开始将部分投资外移转向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这种现象可能有扩大的趋向。相比而言,对外投资前景看好。目前,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对外投资调整结构的趋动力日益增强,部分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开始走向正轨;国家为缓解贸易顺差过快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出台了鼓励对外投资的措施意见,这些都为电子信息企业对外投资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4.内外资企业呈现不同发展格局。从往年看,三资企业一直是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但2007年内资企业各项指标增速均大大高于三资企业。从规模看,三资企业仍占较大份额,比重达到78%,但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内资企业,其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为19%,分别比内资企业(24%、25%)低了5和6个百分点。从效益看,内资企业利润增长42%,税金增长23%,分别比三资企业(15%、8%)高了27和1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内资企业增长35%,比三资企业(25%)高了10个百分点。从投资看,内资企业增长38%,比三资企业(21%)高了17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仅为7%。从创新看,内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6%,比三资企业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5.技术升级带来的结构和市场变化十分突出。2007年信息技术转型对产业和市场结构影响特别明显。一方面,基础行业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整机更换效应尤为明显,高低端市场呈现不同的格局。由于结构升级,主要产品增幅同比均有所下降,但高端产品增长很快。
三、全球化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
1.全球产业链分工和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跨国公司日益专注核心技术和业务,产业链的分工与整合日趋深入。首先是制造环节代工化。以台湾地区企业为代表的代工企业基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介入整机制造领域,在产业发展中占据强势地位,甚至出现产品制造通吃的苗头,使产业的生产模式发生调整变化。其次是非核心业务外包化。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正是大力发展面向欧美跨国公司的信息服务外包业务所致。第三是业务外包的整合化。由于国内企业的业务相对单一,在产业链中处于较低的环节,面临产业链的发展变化,亟需加强资源整合,才能适应更高层次的竞争。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从产业链条入手,避免产业化过程中的单点突进。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创新的终端是市场的回报,加强官、产、学、研、商的合作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建立健全产业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产业化的具体实施中,要加强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与衔接,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将政府支持、技术研发、专利申请、建立标准、组织生产和工程化建设以及市场拓展等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支持和促进自主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此外,在产业化的链式突破过程中,短期内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化,是不现实的,应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以提高自主创新产业化的起点。而且,要利用在集成创新中积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快速内化到自主创新的体系中,为今后的技术跨越进行储备。
2.伴随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产品更新加快,部分产品售后服务(如平板电视机等)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的问题日益突出,基础产品标准不统一也对市场规范和环境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形势日益严峻,由于国内法制建设并未健全,导致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其三是代工业快速发展,市场上出现许多无品牌但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对企业营销思路和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另外,随着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大型运营商和渠道商不断介入制造业,基于增值服务的产品定制步伐加快,渠道商开始发展自己的品牌产品,都使国内品牌企业面临与市场关系割裂的格局。
3.产业发展的生态化要求日益迫切,对我国的挑战极大信息产业兴起一股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热潮。最为典型的代表来自欧盟,近几年先后颁布了ROHS、WEEE、REACH指令,EUP指令(用能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要求),这些指令针对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在内的用能产品,在设计阶段,对其生命周期涉及的节能、环保要求,提出全面的框架性指令,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全新的理念。企业要从设计源头重视产品的生态发展,建立生态参数档案,并将生态评估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二是出口面临新的壁垒。我出口企业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企业将因原材料、设备更换以及内部机构调整和设计生产流程变革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关的检测成本也将提高,这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成本优势是一个新的挑战。
面临着产品的升级与产业的生态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就是人才。政府或者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稳定的人力资源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进步,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竞争力。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一定要在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的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毫无疑问,在当今以信息技术为显著性标志的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进程中,实现这个目标势在必行。目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度过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成功地实施信息产业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优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确引导电子信息产品需求结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摘要: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活力。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息产业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我们应该因势利导积极引导与发展信息产业。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参考文献
[1]胡玉梅,戚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2).
截止2013年11月,电工行业重点统计的11种产品中,除个别产品高速增长以外,大多数产品产量增长缓慢,甚至接近一半的产品是负增长。市场需求仍不乐观。(见表2)
2、产品价格低位运行
从电工行业28类重点产品来看,其中价格指数连续在100以下运行的有15种,占比53.57%,这15种产品包括电站锅炉、水轮发电机组、互感器、隔离开关及断续开关等重要电工产品。(见表3)
3、资产投资趋于理性
电工行业保持了1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此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也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造成产能过剩,电工行业中的某些细分行业过剩产能已经达到了市场需求的一倍以上。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致使行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近一两年电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趋于理性。2013年1-11月电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7327.2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1.45%。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低,一方面有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业市场信心的不足。
4、国际贸易优于去年
2013年1-10月电工行业进出口总额1289.92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69个百分点。进口额467.63亿美元,同比增长6.12%,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98个百分点。出口额822.29亿美元,同比增长8.15%,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19个百分点。
二、电工行业重点细分行业运行情况
1、发电设备
1.1产量情况2013年发电设备预计完成1.12亿千瓦,同比下降11.9%(44家发电设备重点企业统计数据)。其中:水电机组1883万千瓦,占16.8%,同比下降18.9%;火电机组7409万千瓦,占66.3%;同比下降8.7%;风电机组1288万千瓦,占11.5%,同比下降14.5%;核电发电机599万千瓦,占5.4%,同比下降46.6%。火电汽轮机8633万千瓦,同比增长32.9%(含燃机442万千瓦,同比下降27.3%)核电汽轮机242万千瓦,同比下降75.8%;电站锅炉7575万千瓦,同比增长12.9%。30万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占火电机组72.2%,超超临界机组占火电机组45.4%。1.2行业概况及全年重点投运项目我国火电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已经处于世界前列。火电设备正在逐步地向大容量、高参数的方向发展。2013年生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10台套,至今累计生产80台套。东锅提供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容量(60万千瓦级)、国内首台白马电厂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于2013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运行状态良好。二次再热机组已经在研制和制造中,预计2015年3月会投产。我国水电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装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二大国美国装机容量的两倍多。从2003年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到2013年10月19日三峡电站累计发电7000亿度,2012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9591亿千瓦时,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相当于我国2012年用电量的近1/7。溪洛渡水电站18台77万千瓦机组,国产化机组达到15台,东方电机厂为溪洛渡水电站提供的自主研发、制造的机组已经于2013年7月15日投产,现在已经投产12台。向家坝水电站8台80万千瓦机组,国产化机组达到4台,哈尔滨电机厂为向家坝水电站提供的自主研发、制造的机组已经于2013年10月24日投产,运行状态良好,现在已经投产5台。国产化高水头仙游抽水蓄能电站1#机组2013年4月16日并网发电,标志我国抽水蓄能技术迈上新台阶,填补了国内国产化抽水蓄能机组的空白。二代加技术的宁德1#机组,红沿河1#机组分别与2013年4月和6月投产,两台机组的国产化率高达75%。由一重集团大连基地制造的红沿河1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是我国首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建造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2013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7160万千瓦,装机规模世界第一,规划到2015年要达到1亿千瓦。2013年继欧美分别对我国出口光伏产品进行了“双反”调查,并征税,对我国光伏生产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行业内进行了深度调整。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前不久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将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预计2013年太阳能累计装机1500万千瓦,规划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1.3招投标情况截止2013年12月17日,国内火电市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招标120台,总计9985万千瓦,同比增长39.16%。1.4投运情况2013年1-11月,发电设备新增装机容量6931万千瓦,其中水电2471万千瓦,火电2956万千瓦。预计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9000万千瓦。
2、输变电设备
2.1总体情况2013年输变电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处于平稳运行、稳中有升,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3年统计的10707家输变电企业1-10月主营业务收入达22026.37亿元,同比增长13.44%,同比增幅高于整个电工行业1.6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45.52亿元,同比增长10.26%,同比增幅与整个电工行业基本持平。2.2细分行业情况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82.95亿元,同比增长15.59%;利润总额123.68亿元,同比增长1.43%。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9.37亿元,同比增长16.49%;利润总额320.73,同比增长18.87%。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7.61亿元,同比增长15.01%;利润总额19.91亿元,同比增长26.73%。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362.62亿元,同比增长14.10%;利润总额72.37亿元,同比增长6.35%。其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553.77亿元,同比增长26.74%;利润总额99.66亿元,同比增长13.83%。2.3投运和在建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截止2013年12月,已有2条特高压交流线路、4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在运行,3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在建,另有5项特高压交工程取得路条。国家电网管辖区域内已建成特高压交流工程两项(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特高压直流工程两项(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工程、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工程);正在建设的特高压工程有三项(浙北—福州特高压交流工程、溪洛渡—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哈密—郑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南方电网管辖区域内,已建成特高压直流工程两项(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工程、云南普洱至广东江门特高压直流工程)。
3、智能电网
3.1国家电网公司加快以智能电网为特征的强大电网建设一是显著增强电网接纳新能源能力。目前国家电网并网风电装机超过62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超过600万千瓦。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发电与送出联合调控技术。建成具有10万千瓦风电、4万千瓦光伏发电、2万千瓦储能和30万千瓦智能输电能力的风光储输工程,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和智能输电容量将分别达到50万、10万、7万和66万千瓦。二是电网智能化水平持续提高。已建成智能变电站575座,正在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实现了3100多条特高压及高压输电线路状态监测。在30个重点城市核心区建成技术领先、灵活可靠的智能配电网。预计2014年智能电网建设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3.2南方电网公司竭力打造3C智能电网一是加强和优化电网建设。“十二五”期间投资4005亿元建设电网,建成投产220千伏及以上交流输电线路3.5万公里,变电容量1.89亿千伏安,直流线路5150公里,换流容量1460万千瓦。到2015年达到:500千伏交流线路3.6万公里,直流输电线路9620公里,500千伏交流变电容量2.16亿千伏安,直流换流容量2720万千瓦。二是采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建设高效、可靠的绿色电网。首先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提高电网资产利用效率;其次是通过标准化、一体化、全局化、实时化、和共享化等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增强系统的可测、可观、可控和自愈;再次是促进新能源接入,推广节能发电调度,降低网损,激励合理用电、高效用电,迎接大规模电动汽车接入;最后是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定制的电能。
三、2013年电工行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能过剩
三大电站锅炉厂的产能总共有9000万千瓦,但实际的产量只有53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仅为58.89%。我国核电设备的产能在12台套左右,但核准的只有3台套,产能利用严重不足。电线电缆行业、变压器行业、电炉及工业炉行业、风电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目前电线电缆行业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电炉及工业炉行业甚至出现一批企业倒闭的现象。风电行业的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2、电工行业进入到深入转型期
我国已经成为电工装备生产大国,但离电工装备生产强国还存在一些差距。从目前的情况看,转型升级是我国走向电工强国的必由之路,是电工行业企业摆脱经营风险的最好途径,必须提高软实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简单的制造转向生产业。欧美装备制造业巨头60%的利润来自服务收入。通用电气服务创造的价值相对于海外工程总承包收入的70%。
一、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总体生产情况
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加速持续回落,第四季度回落更加明显。当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低于10%,去年11月份仅为5.4%,且环比又回落2.8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份,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0.1%和3.4%。去年1~11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3.7%,比1~6月份增速回落2.6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企业开工不足及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明显回落,同比上涨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环比下降1.6个百分点。
2008年1~11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了24819.53亿元,同比增长13.04%。其中,电力生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56.08亿元,电力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13.31亿元,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1%、13.67%和15.98%。 火力发电业在我国电力生产业中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2008年1~11月,火力发电业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871.77亿元,同比增长10.04%,占同期电力生产业工业总产值的84.14%。
(二)产品销售情况
2008年1~11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共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839.33亿元,同比增长13.38%。其中,电力生产业、电力供应业和热力生产供,应分别实现销售收入9573.89亿元、15799.91亿元和465.5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05%、12.83%和19.00%。在电力生产业内部,去年1~11月,火力发电业、水力发电业、核力发电业和其他能源发电业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实现了12.18%、24.80%、12.15%和62.47%的增长。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火电和其他能源发电业的增长速度同比下降,水电和核电增速有所上升。从环比来看,火力发电业、水力发电业、核力发电业和其他能源发电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出现下降。
(三)企业总体经营情况
企业效益指标。2008年1~11月,电力和热力生产供应业实现利润251.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31.33亿元。其中电力生产业亏损4.36亿元;电力供应业实现利润284.57亿元;热力生产供应业亏损28.73亿元。在电力生产业内部,火力发电业亏损39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996.31亿元;水力发电业实现利润268.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86亿元;核力发电业实现利润105.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51亿元;其他能源发电业13.53亿元。去年1~11月,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销售收入增长13.38%的情况下,销售成本却增长了20.06%。其中,电力生产业的成本增长29.01%。
偿债能力分析。截至2008年11月末,电力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3.92%,同比提高了6.02个百分点。电力生产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0.17%,同比提高了3.42个百分点,其中, 除了核力发电环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发电行业均有所提高。电力供应业的资产负债率为55.54%,同比提高了8.45个百分点。
二、电力供需及投资情况
(一)发电量情况
由于煤炭供求紧张、价格看涨,火电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生产意愿受挫,2008年二季度以来,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增速逐月回落,去年6月以来发电量增速回落更加明显,发电量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低于10%,特别是去年10月份以来连续两个月当月发电量同比下降。去年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完成2540.2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9.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3.4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5.6个百分点。去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31292.70亿千瓦时,增长6.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0个百分点。
从电力供给结构来看,由于水情况较好,水电增发明显,去年1~11月份,全国水电发电量4904.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25582.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增速较上年同期降低10.8个百分点;核电发电量627.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年降低3.6个百分点。由于需求下降过快,加上水电、核电发电量高速增长,导致火电发电量增速快速下降。但由于火电发电量增速持续低于全部发电量增速,电力供给结构有所改善。2008年1~11月,火电发电量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3.82%下降为81.75%,下降2.07个百分点,较上年全年下降2.41个百分点;而水电发电量占比则由上年同期的13.88%提高到15.67%,提高1.79个百分点;核电发电量占比较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均提高了0.06个百分点。火电发电量增速的放慢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电力生产对煤炭的强劲需求。
由于发电量增速放缓,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继续下降,下半年更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去年1~11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4317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269小时。其中,水电3415小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小时;火电4508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326小时。去年11月份当月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到336小时,比上年同月低65小时;而11月份水电设备利用小时305小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更是加剧了火电设备利用小时的加速下降。
(二)电力消费情况
去年以来,电力消费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表现出增速逐月放缓的总趋势,并且在10月以来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月度用电量负增长。去年1~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1530.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7%,比上年同期回落8.27个百分点,比1~10月回落1.60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份仅完成2573.3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14%。
从分产业用电情况来看,去年1~11月份,第一产业用电836.9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2%),同比增长3.14%,增幅回落2.78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同比下降4.02%,增幅比上月回落1.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用电23754.74亿千瓦(占75.34%),同比增长5.35%,增幅回落10.86个百分点,其中,去年11月份同比下降12.95%,增幅比上月回落6.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3225.39亿千瓦时(占10.23%),同比增长10.86%,增幅回落1.70个百分点,其中,去年11月份同比增长8.04%,增幅比上月回落3.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723.79亿千瓦时(占11.81%),同比增长12.75%,增幅上升1.79个百分点,其中,去年11月份同比增长13.10%,增幅比上月回落1.36个百分点。去年以来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一直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去年11月份下降幅度首次超过-10%。与此不同的是,去年以来,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一直高于全社会用电增速,保持了高速增长。
去年1~11月份,轻、重工业用电增速分别为3.02%和5.7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6.66和12.03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份,轻、重工业用电增速分别为-7.92%和-14.33%。去年以来,重点行业用电波动较大。去年1~3月份,化工、建材、冶金、有色四大行业用电增长放缓比较明显,增速远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的情况已经明显改善。去年8月份以后由于重点行业企业停、限产导致其用电增速开始放缓。去年1~11月份,四大行业合计用电量10297.87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2.66%;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6.30%;四个重点行业用电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为30.97%,比2007年底的贡献率(44.84%)降低了13.87个百分点,比1~8月份贡献率均降低7.19个百分点。可以说,以重点行业为主的工业用电快速回落是导致全社会用电加速回落的主要原因。去年下半年特别是最近两个月,重点行业停产限产较多,用电量更是加速下降。受宏观经济增长等因素影响,从去年5月份开始当月分省用电基本都呈现放缓的趋势,且放缓省份明显增加。据统计,在各省中(除外),5、6、7、8、9月当月用电量增速低于10%的省份分别有11个、15 个、18、22和20个。但是,10、11月份分省用电形势更加严峻,全国只有新疆用电量增速高于10%,已经分别有15个和26个省份用电量出现负增长,华北供电区域各省用电量均为负增长。
三、电力行业发展预测及政策取向分析
(一)2009年电力需求量及特点预测
我国电力需求增速与GDP的相关度较高,尤其是重工业的相关度非常高。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2009年我国经济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09年,我国经济的目标是保证8%的增长,社科院预测2009年我国GDP的增速为9.3%,IMF的预测为8.5%,世界银行的预测为7.5%。按照这几个预测,我国GDP增速的范围在7.5%至9.3%之间。
如果给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就可以知道2009年电力需求增速。从历史上来看,在GDP增速处于下行周期时,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值一般小于1,从1993至1999年的经济周期来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值在0.36至0.80之间,大部分都在0.75左右。
2008年10月单月发电量增速出现同比大幅下降,降幅达4%;继8、9月连续出现大幅下降后,发电量增速出现加速下滑迹象。考察1995年至今的单月发电量同比增速数据,最小值出现在2002年2月(2001、2002年春节分别在1、2月),但扣除了春节因素后的单月发电量增速最小值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肆虐的1998年5、6月,分别为-0.8%、 -0.4%,此外该数据基本都为正值,尤其是2002年至2007年,单月发电量增速基本都在6%以上,在本轮中国经济的长上升周期中,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始终在0.9以上;1997年8月至1998年6月发电量曾出现连续的单月同比增速下滑,由1997年8月的5.8%一路下滑至1998年6月的-0.2%,到达阶段底部区域。2008年8月至10月的大幅下滑数据与1997年下半年走势类似(只是幅度更大),处于下滑初期的加速阶段,出现奇异值的概率较大。一个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规律是,发电量出现连续数月增速下滑后,滞后1至2个季度的GDP增速往往呈现同样的增速连续下滑趋势;我国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两三个月出现连续大幅下跌走势,工业企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多个行业消化库存原料,减限产动力增加,也是电力需求增速骤降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底,电煤供应紧张形势较5月至8月已有根本性好转。目前的电力需求下降基本由经济体的真实需求决定,因此,目前的数据对实际经济状况的反映虽有可能过度,但趋势已很明显。
2008年,我国的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在0.9以上,2009年的电力弹性系数大约在0.5至0.6上下,GDP位于7%至9%之间的概率较大。我们认为,2009 年的电力需求增速在4.2%至5.4%之间。从时间段表现来看,上半年由于基数较高,需求增速将更小;下半年将企稳回升,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
(二)2009年电力供给预测
一是电价有望继续调整尤其是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电力工业作为中央两年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相关产业,2009年总体发展向好,但是具体到各个行业,可谓分化严重,甚至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二是火电预计将继续“沉沦”。2008年我国用电需求整体增速趋缓,这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出现的这种现象。包括广东、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都出现了用电量下滑,甚至负增长的情况。社会用电量的直接下滑导致电网公司利坡。不过,电力行业2009年获得巨大投资机会,产业结构将产生重要变局,其中电力设备产业将成为最大赢家,而清洁发电能源如核电、风电积极谋取“上位”,火电行业预计将继续“沉沦”。 从中央资金投入看,2009 年,南方电网预计将投入900亿元用于电网建设,比原定计划高出300亿元,国家电网投资额度暂时没有公布,但绝对不会低于900亿元,因为国家电网的总规模远远大于南方电网。
三是核电和风电行业将受宠。由于电网投资的增加,电力设备需求势必升温,发电行业保持惯性的投资和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技术方面的要求日渐严格,也将使得一些环保、节能类的电力设备需求热升高。综合来看,电力设备产业将成为今年电力行业最大的赢家,国内外的电力设备商都有望迎来大发展周期。2008年,发电行业出现两极分化,其中核电和风电行业将成为新能源的代表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统计,2008年我国将开建超过10座核电站,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 万千瓦左右,而风电发展更快,将在未来三年内达到1亿千瓦。欧洲一家证券投资机构分析人员告诉记者,核电、风电行业都是新能源产业中最成熟的,发展潜力很大,尤其是风力发电,虽然本身发电盈利空间薄弱,但随着“碳排放交易”的兴起,风力发电厂可以通过出售“排污权”盈利。相比之下,火电投资进入冰点,从中国电力联合会的统计数据看,火电投资是负增长,中电联还统计称,2008年前8个月全电力行业利润总额仅193.2亿元,同比下降81.6%。发电行业中,火电亏损成为大头。火力发电行业2009年的盈利能力将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要在“上网电价”和煤炭价格的制约中寻求突围。
四是电网行业盈利空间继续下滑。我国电网行业只有两大公司,南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年11月,部分省市用电增幅同比下降超过30%,由于去年经济趋紧,电力需求继续下降,两大公司盈利能力会继续下降,但由于高度垄断,两大电网公司基本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此外,两大公司对于电价的控制有望松动,国家能源局将对电价做进一步调整,理顺目前的电价体系,今后包括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可能更加灵活。
四、行业热点
(一)我国电网建设投资首度超电源
电网、电源建设投资比例在2008年首度实现扭转。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5763.29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电源投资额2878.73亿元,同比下降10.78%,电网投资额度达到2884.56亿元,同比增长17.69%。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在电力投资中所占比重首度达到50%,走出了长期以来电力投资失衡的状态。投入电网的资金主要用于全国特高压、超高压电网以及跨区送电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电网22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已达36.48万千米,同比增长11.10%,220 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138714万千伏安,同比增长17.80%。国家2008 年四季度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其中电网投资建设将成为未来建设重点。未来两年,电网建设投资力度将继续大增,预计2009年我国电源、电网的投资比例将大致为4:6,电网投资所占比重有望再增加10个百分点。
(二)电力成为中美能源合作重要内容
中美两国在2008年12月4日举行的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5项具体成果。第一,在电力、清洁水、清洁交通、清洁大气、森林与湿地保护5个领域完成了启动行动计划的准备,制定了分、子项目和分阶段路线图;第二,双方同意将能效合作确立为两国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的第6个领域;第三,双方已就十年合作框架下的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文件达成一致,主席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和布什总统特别代表、美国财长保尔森将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第四,两国有关机构,包括中国国家发改委和美国贸易发展署,以及两国的进出口发展银行,就共同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能源合作十年规划签署相关的谅解备忘录;第五,在十年合作联合工作组及两国有关地方政府和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已有7对绿色合作伙伴确立了合作意向,并将于当日签署合作意向书,包括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杜兰大学将共同开展关于湿地保护的研究,中国的大连港与美国西雅图港将就建设绿色集装箱港开展合作,中国重庆市与美国丹佛市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将就在城市应用电动、混合动力清洁汽车开展合作。2008年6月,中美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期间签署了《能源和环境合作十年框架协议》,确定了十年合作起步的优先合作的5大领域;电力、清洁水、清洁交通、清洁大气以及森林与湿地保护。本次对话中,中美双方力争就此达成更加详细的协议。
(三)煤炭出口量连续两个月明显下降
海关统计显示,自去年6月份起我国煤炭出口量连续两个月明显下降,预计全年出口规模基本上控制在上年水平。
数据表明,2008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煤3364万吨,同比增长0.3%;价值33.6亿美元,增长75.6%。其中,去年8月份出口煤337万吨,比7月份减少141万吨,比6月份减少362万吨。在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际煤炭市场需求旺盛,而主要煤炭出口国纷纷采取限制措施,国际市场煤价持续攀升,我国煤炭出口意愿显著增加;同时,国内煤炭供需矛盾十分紧张,一些电厂因缺煤而不得不停机。为加强煤炭出口的控制力度,确保国内需求,避免煤价上涨对下游产业链的价格传导和负面影响,国家决定自去年8月20日开始,对炼焦煤出口暂定税率由5%提高至10%,其他烟煤等征收出口暂定关税,其税率为10%。 为了更好地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煤炭资源,海关总署报告建议: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煤炭进口力度,保证煤炭运输通畅;有效控制年度煤炭出口配额的发放进度;整合煤电资源,探索煤电产业联动新体制。
(四)中电联预计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5%
据中电联预测报告称,预计2009年一季度甚至二季度将是电力增长最困难的时期,上半年仍有可能持续出现负增长。预计自二季度末期,华北、华东等部分地区,相对上年同期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恢复。进入三季度,各地区特别是华北、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量可能陆续出现正增长,并逐步带动中部、西部地区进入四季度后有一定的用电增长。
2009年,华东、南方电网供需平衡,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电网电力富裕。受煤电矛盾、来水、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以及个别发达地区存在的电网“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个别省份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段仍可能存在少量电力供需缺口,需要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
1诸暨市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1.1诸暨市纺织企业发展现状
诸暨与绍兴、萧山、义乌、富阳等8个县(市)接壤,交通相当便利,民营经济发达,其中袜业、织布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是中国的袜业之都,像大唐的袜业城、洁丽雅毛巾、太子龙服饰、步森衬衫都是全国知名的纺织企业。截至2010年底,诸暨市共有大小纺织企业8万多家,其中上规模的纺织企业978家,行业从业人员90余万人。2010年,纺织产业实现的产值占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42.58%;实现利润696323万元,占诸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45.1%;出口创汇173174万美元,占诸暨市出口总额的48.97%。
1.2诸暨市纺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现状
就目前来看,诸暨多数纺织企业以及个体经营户都有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想法,上网用户越来越多,比较知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官网,而且都比较专业,信息涵盖量也大,也适当涉及到了电子商务的信息,比如诸暨袜业网、洁丽雅官网,都是比较系统的电子商务网站。近几年,诸暨纺织电子商务网站上,企业的数量有增无减,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而且幅度一年比一年高,到目前为止,许多诸暨的中小纺织企业选择加入阿里巴巴诚信通,试图借助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的B2B平台来帮助自己带来更多的业务。2009年8月诸暨市人民政府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滨江新园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诸暨特色产业集群专市,借此整合诸暨市的企业资源并进行统一推广,促进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诸暨市搏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袜业网()是诸暨市全力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该公司与阿里巴巴支付宝公司签定绍兴区域战略合作协议,将支付宝引进中国袜业网,消费者在中国袜业网上买袜子将可实现在线支付,该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大唐袜业从实体市场模式迈向现代商务市场模式,给中国袜都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给全市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带来了一场变革。
2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
诸暨许多纺织企业属于中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这些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基础就非常薄弱,企业领导自身未受过高等教育,信息化意识不强,整个企业的计算机设备很少,网络基础设施也非常陈旧,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再加上诸暨很多纺织企业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网络贸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根本不了解电子商务,认为电子商务就是上网,许多企业管理者单方面觉得在网上搜索供货信息就以为是电子商务的全部,或有些企业简单地建一个网站,而相关的管理基础却没有跟上,这些错误认识和落后的观念影响了诸暨纺织企业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2很多中小纺织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开展有所顾忌
诸暨绝大多数纺织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一些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可谓少之甚少,加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企业管理者就会有所顾忌。首先建站尤其做好一个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网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而且需要定期维护更新,又需要费用;其次,网站的宣传又是一个需要下血本的环节,对于很多不景气的诸暨纺织小企业来说,都望而生畏;最后,高额的物流成本也使得开展电子商务对于诸暨的纺织企业来说举步维艰。但是企业在做这些工作后并不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当企业在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电子商务网站的过程中,会发现网站的信息更充实了,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了,在量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质变的一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为了赚钱,而是要不断努力摸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和积累自身的经验。
3网站功能单一,响应速度慢
由于在诸暨纺织行业中电子商务应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是大多数企业极少进行实质的网上交易,绝大多数诸暨纺织企业的网站都是以展示企业形象为主,只有个别企业真正进行网上交易,总体来看诸暨的纺织企业以传统的交易为主。诸暨市纺织企业的网站虽然很多,几乎有点规模的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网站,即使没有自己的网站也会在一些电子商务平台上有自己的店铺,但是纵观诸暨的电子商务网站几乎建设都流于形式,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的网站很多都是由企业与IT公司合作创建,一方面网站功能非常单一,网站几乎都没有在线交流功能和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纺织企业干脆把网站维护和更新的权利都交给IT公司,很多信息由于缺乏更新导致信息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有些企业在与IT公司解除协议之后,IT公司就不帮企业网站续费,所以很多企业也成为了实质的空壳网站。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不健全
一、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的行业规模继续扩大,但是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64.75 亿元,同比增长24.9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89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资产总计为3044.22亿元,同比增长18.6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9个百分点;企业数为381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82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82.0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81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的资本/劳动密集度有所提升。2008年11月末,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3.70 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65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37.1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67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7252.75 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41.17万元/ 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7985.88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71.74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由于国民经济下行,我国玻璃产品市场需求量下降,导致行业产销率下降。2008 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2928.11 亿元,同比增长28.2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78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2832.15亿元,同比增长27.8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56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6.7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25个百分点。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223.63亿元,同比增长37.4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95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产品销售成本是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最重要的成本,2008年,行业的成本继续快速增长,但增速略有下滑。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2646.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36.12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2330.42亿元,同比增长27.2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5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88.05%,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98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162.34亿元,同比增长22.5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2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6.13%,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40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107.12亿元,同比增长24.2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8.20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4.05%,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32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46.84亿元,同比增长25.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56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77%,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0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0年玻璃行业经营形势好转,重复建设的暗流又开始涌动。产品价格一跌再跌,库存量不断攀升,亏损企业数量继续增加。导致中国玻璃行业再次步入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重复建设所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快增长。1999 年、2000年两年,新投产浮法玻璃生产线只有7条,增加生产能力1725万重箱,但2001年一年之内就有15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新增浮法玻璃生产能力约3140万重箱,年增长达14%,2002年、2003年玻璃产量仍维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根据中国玻璃行业协会测算,我国平板玻璃消费量年均增长仅在5%~8%之间。相对于现在两位数的增加速度,玻璃的供求关系出了问题,行业的盈利情况不容乐观。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56.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0.77亿元,同比增长73.3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23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亏损面为18.86%,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1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9.7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59个百分点。
二、市场竞争状况
(一)企业规模结构
产品销售收入。2008年,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小型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最快,占全行业的比重也最高。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64.75亿元,同比增长24.9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8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8.74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0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7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52.02亿元,同比增长10.0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0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4.9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8.05%,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43.99亿元,同比增长41.4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09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6.5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52.23%,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35 个百分点。
利润。2008年,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的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的行业占比最高。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56.17亿元,同比增长0.2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0.1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1.34 亿元,同比增长-14.4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6.8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4.6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3.6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53.27亿元,同比增长-28.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1.0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9.16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34.11%,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81.56亿元,同比增长45.8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83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5.61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52.23%,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15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亏损额。2008年,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大型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增长也最快,但从占比来看,中型企业最高。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07699.20万元,同比增长73.33%,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3.5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944.60万元,同比增长407.6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95.0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34.3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12.33%,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9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79153.40万元,同比增长77.53%,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5.5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2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58.22%,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70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0601.20万元,同比增长31.0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93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2.2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9.44%,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67个百分点。
亏损面。2008年,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中型企业的亏损面最高。2008年1~11月,我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亏损面为18.86%,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7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面为23.81%,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05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9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面为28.50%,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06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高9.6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面为17.74%,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65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
三、行业热点
(一)洛玻在阿合资公司首产12毫米浮法玻璃
日前,由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欧洲标准兴建的6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首次成功生产出12毫米大规格浮发玻璃。据悉,该600吨级浮法玻璃生产线为阿尔及利亚塞维塔公司所拥有,由洛玻集团公司按照欧洲标准设计兴建,于2007年7月投产,2008年正式生产。塞维塔公司为洛玻集团同阿尔及利亚方的合资公司,阿尔及利亚方以资金和土地出资,洛玻集团以技术出资。
目前,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玻璃市场低迷。塞维塔公司针对欧洲市场需要大规格12毫米厚的浮法玻璃的要求,同洛玻工程技术人员一同研制生产出12毫米厚的大规格浮法玻璃。12毫米连续生产3天,总成品率为75%,产品质量100%达到汽车级标准,规格按照欧洲标准生产的6000×3210mm.12%PLF级大规格玻璃,质量达到欧洲质量标准,产品将销往欧美市场。
(二)宜昌南玻建成国内最大多晶硅单条闭环生产线
1月9日,国内已投产的最大单条多晶硅生产线建成投产典礼在宜昌南玻举行。这标志着南玻集团突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掌握了多晶硅闭环生产工艺技术。同时,这也是南玻集团在开拓半导体高纯度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更是南玻集团加快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南玻多晶硅项目计划总投资约60亿元,规划占地1500亩,分三期建成。首期年产1500吨高纯多晶硅项目于2006年10月奠基,2007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条按电子级标准设计和建设的生产线于去年12月30日投料生产,目前设备运转良好,所生产出的产品纯度达到八个九,单炉产量达到设计指标。近3年来,南玻集团在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宜昌南玻硅材料项目的建成投产,南玻集团已完成对由高纯多晶硅材料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封装玻璃、组件的完整产业链的建设。它将成为南玻集团在以节能产品为主流的高档玻璃产业后又一个新的产业链和利润增长点。作为南玻集团的长期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石能源日益短缺、气候变暖的情况下,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将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高纯硅材料主要用于制造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是发展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石。
(三)多晶硅“国”字号工程实验室落户中硅高科
制约我国高纯多晶硅产业发展的环保处理技术瓶颈有望在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被一一打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同意在中硅高科建设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安排1500万元国家投资补助资金给予支持。组建该实验室的目的是打破技术封锁,提升我国多晶硅产业化技术水平;开展前瞻性研究,使我国多晶硅产业健康长久发展;建设我国多晶硅产业化规范与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培养高多晶硅产业化人才队伍,确保多晶硅产业长远发展。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期为3年,在3年内将力争突破多晶硅高效还原等7项以上关键技术。
该“国”字号工程实验室的建设法人单位是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这公司是由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洛阳硅业集团有限公司、偃师金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组建而成的产研联合体。中硅高科现有两个多晶硅生产工厂和一个省级研发中心,已在国内率先攻克了“12对棒、24对棒节能型多晶硅还原炉”等一系列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目前正在开展3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及1项信息产业部重大专项的研究。
中硅高科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将联合国内实力强、有多晶硅产业化研究基础的单位共建,共建单位包括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基础,以6个研发平台即:氯硅烷分离提纯技术和技术装备试验平台、多晶硅还原技术试验平台、还原尾气干法回收技术试验平台、四氯化硅氢化试验平台、氯硅烷生产白碳黑试验平台、多晶硅高纯破碎技术试验平台和1个测试分析中心为载体,针对制约我国高纯多晶硅规模生产的瓶颈,开发大规模、低能耗、高品质的高纯多晶硅清洁生产工艺,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吨级以上规模多晶硅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硅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多晶硅产业化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改委还要求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紧密围绕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提高多晶硅制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科研课题,开展相关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
(四)华中最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在荆门投产
一、计算机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生产情况
从产量来看,主要计算机产品产量增速出现放缓或下降趋势。2008年1~11月,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达到1.37亿部,比上年同期增长17.4%,比上季度增速略有下降。显示器产量为1.25亿部,比上年同期下降5.7%,其中CRT 显示器不到10%,绝大部分为液晶显示器。打印机产量达到3952.5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1.8%。除笔记本外,高端产品产量增速有所回落,去年1~11月共生产笔记本1.02亿部,同比增长31.1%;液晶显示器1.16亿台,同比增长5.7%;服务器产量为184.5万部,比上年同期下降42.3%。
(二)行业经营情况
从增速看,2008年1~11月电子计算机行业收入达到13567.4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上季度的12.4%下降近三个百分点;利润达到373.4亿元,同比下降0.7%;税金达到60.9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加值达到2459.7亿元,同比增长9.1%。
(三)总体进出口情况
2008年,我国计算机产品进口1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出口63.7亿美元,增长28.9%,增速大幅回落44.8个百分点。
二、2008年计算机产品市场描述
(一)PCs
市场规模及结构。2008年,中国PCs市场受到整体经济环境较大影响,增速比上一年都有较大的下滑,具体来看,PCs市场销量达到3218.5万台,同比增长15.2%,销售额为1612.4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台式PC与预期相比下降最大,销售额呈现负增长。消费类市场成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在消费类市场的增速都有明显的放缓,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哪怕是远离风暴中心的中国消费者,也出现持币待购的情况。行业市场,受全球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影响,金融、政府等行业对IT 集中采购出现延后,部分中小企业资金也出现问题,采购有所停滞。2009年全球经济都将面临考验,虽然各国出台不同的救市方案,但是金融风暴带来的实体经济下滑,还将在一定程度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
市场预测。展望2009~2011年,电脑下乡将带动农村市场发展、国家网吧牌照的松动将极大推动DIY市场发展、以3G为主导的各项投资在电信业的深入展开将打动PC 服务器等产品需求的增加、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计划使得交通、医疗、环保等行业相关IT 支出将会增加,再加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农村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热点领域对IT 产品的需求,PCs市场还是充满了机遇。如何把握住这些机遇,是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重点。未来3年中国PCs 市场销售额将达到2169.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水平为10.4%。
(二)超移动笔记本
市场规模及结构。2008年,中国超移动笔记本电脑市场增长迅猛,Netbook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市场主要增长点来自家用市场,从区域来看,传统经济发达地区销售量最大。2008年,中国超移动笔记本市场销售量为80.6万台,销售额达到28.9亿元。在产品销售渠道方面,为区别于传统笔记本电脑产品,超移动笔记本电脑产品加大了与3C卖场的合作力度,入驻网上商城,并积极拓展新渠道,例如手机卖场、电视购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等新的营销模式,也被部分厂商采用。
市场预测。未来3年中国超移动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将保持快速,2011年市场容量有望达到175.7亿元人民币。预计2009~2011年,中国超移动笔记本电脑市场销售额的年均复合增长水平将达到59.0%。
(三)投影机
2008年中国投影机市场销量为74.5万台,增长为14.2%。从细分市场来看,教育、政府投影机市场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商务、家用娱乐投影机市场仍保持较快增长;从品牌竞争来看,日立、夏普在中国投影机市场的地位提升;从投影技术发展来看,LCOS技术的发展打破了LCD和DLP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从投影机的长远发展来看,商务、家庭娱乐投影机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大。
未来商务、家用娱乐投影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与相对稳定的教育投影机市场相比,留给商务投影机市场的空间还很大。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中小型企业都在缩减开支,因此商务投影机市场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并不会阻碍商务投影机市场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对投影机价格、可维护性和综合维护保障成本非常重视。目前,商务投影机的价格越来越低,厂商对产品售后服务和增值服务越来越重视,低廉的售价、优质的售后服务,将会吸引大量尚未配备投影机的中小企业购买投影机。2009年,在商务投影机市场具有发展潜力条件下,各投影机品牌应该加大商务投影机产品的推进力度,实现更加精准定位,为多元化需求的中小企业者提供更加适合的产品。相比于教育、商务投影机市场,家用投影机市场的空间更大。目前,家用投影机市场的发展存在瓶颈,相比于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来说投影机的价格还是太高,同时投影机的灯泡使用寿命也是家庭用户比较重视的。国内投影机的品牌种类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厂商市场中心将转移到家用投影机市场,这有利于家用投影机的技术突破、成本价格降低。随着家用投影机价格、使用成本的降低,未来几年后家用娱乐投影市场将快速成长。
(四)下一代数据中心
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数据中心面临硬件投入不断增加,运营成本高居不下,同时又很难满足企业业务模式不断变革的难题;另一方面,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IT投资的效益,因此,满足企业开源节流双重目标的下一代数据中心,将成为其未来IT 建设重点,以减低成本、拓展业务,度过经济寒冬。
中国下一代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与增长。2008年中国下一代数据中心市场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赛迪顾问通过对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现状的调研发现,在虚拟化应用、业务整合、集中化管理、节能降耗等需求的带动下,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投资规模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 年总投资规模将达到326.75亿元,同比增长24.6%。
中国下一代数据中心发展趋势。尽管面临许多挑战,未来下一代数据中心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首先,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基本面仍然较好。随着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相关措施的陆续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的落实将带动地方10万亿以上的投资,大规模的投资必将带动IT 投入的增加,这无疑将对中国下一代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其次,目前企业面对传统数据中心管理复杂、运维成本高居不下、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对数据中心建设热情依旧,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未来投资力度依然很大;第三,中国下一代数据中心处于高速增长期,项目建设也需要一定周期,所以对市场波动和风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第四,目前数据中心厂商在加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力度,针对行业应用特点的各种整体解决方案不断推出,节能、安全、智能管理等概念逐渐深入,厂商之间以及厂商和用户的合作日益紧密,也为数据中心产业今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下一代数据中心市场,在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带动下,随着政府、电信、金融、能源等重点行业IT应用的深入,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因此,未来几年,肩负开源节流双重责任的下一代数据中心,必将成为IT市场一大亮点。
(五)企业级IT市场
市场规模及结构。包括企业级服务器、存储系统两大产品系列的中国企业级IT市场,在2008年也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下半年增速放缓,但就全年来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销售额达170.8亿元,同比增长11.8%。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存储系统市场,在电信、金融和政府等重点行业带动下,中国存储系统销售额突破61亿元,同比增长达22.5%。在产品结构上,企业级服务器市场规模109.8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下降0.7个百分点,
市场预测。展望2009~2011年,中国会进一步加大基础市场投资力度,并采取积极政策加快民生工程建设,通过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金融、电信、政府等传统企业级IT产品需求大户大批新建、改扩建项目的启动,会给未来市场带来难的发展机遇,特别是3G牌子的发放,必将放大电信行业对UNIX 服务器和相关存储产品的需求;其次,政府对交通、电力、医疗、农村信息化等投资力度的加大,也会给市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随着中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业务整合、下一代数据中心建设、虚拟化应用等,也会对带动企业级IT产品需求的增加。未来3 年中国企业级IT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球IT市场中最具活力的区域市场之一,2011年市场容量有望达到256.2亿元人民币,预计2009~2011年, 中国企业级IT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5%。
三、2009年电子政务展望
(一)预警和应急管理信息化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
从2008年年初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少,如南方冰雪灾害、手足口病疫情、胶济铁路列车相撞事故、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各地发生多起矿难和等。在防灾减灾、控制疫情,快速处置,快速展开重大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建立经济社会预警体系等方面,电子政务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2008年,许多政府部门都把应急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对预警和应急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很迫切。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生产现场视频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重大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重大疫情防控信息系统、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金融安全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等,将被有关政府部门(如应急办、安监局、环保局、药监局、卫生局、地震局、国土局、气象局等)提到议事日程。
(二)移动执法平台将成为执法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亮点
许多政府部门都有行政执法方面的职能,如公安、工商、城管、环保、国土、运政、海事、水务等部门。移动执法就是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新型行政执法模式。移动执法具有不受网线、网络接口的限制、配置简单、应用灵活等特点。执法人员利用移动执法系统,可以快速发送现场图文信息,查询嫌疑人有关信息,现场进行行政处罚等。一些政府部门率先建设了移动执法系统,将被更多的政府部门所仿效。例如,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应用取得成功后,在全国许多城管部门推广应用。2009 年,将有更多的城管部门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目前,有不少公安机关已经应用了警务通。2009年,在交警移动执法、警务信息无线查询、违章车辆短信通知、短信110报警等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加。在移动执法系统建设过程中,建议各大电信运营商与软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深入开展合作,开发出贴近执法人员实际需求的移动执法系统。
(三)电子政务评估重点将从网站评估向工程评估转变
近年来,国内多家机构推出了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业务。各家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一样,对各政府单位的评估结果也不一样。这不但引起政府门户网站排名的混乱,也滋长了一些政府单位急功近利的心态。政府门户网站只是电子政务建设中很小的一个组成部门。电子政务更强调的是应用,即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以前电子政务效益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评估体系,即事先没有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科学评估,事后没有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2009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管理,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评估将受到各级发展改革部门、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重视。在项目开工建设前,请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项目建成后,请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对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意见进行整改、完善。这样,电子政务才能走上规范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四)基层单位电子政务建设将以信息资源整合为主
(一)产量保持增长,增速明显下滑,增量继续向晋陕蒙集中
据快报,2012年全国煤炭产量约36.6亿吨,比上年增长4%左右,增速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山西产量9.1亿吨,增长4.7%;陕西产量4.6亿吨,增长14.2%;内蒙产量10.6亿吨,增长12.3%,三省区合计占全国产量的66%左右。
(二)净进口大幅增加,增速保持高位,对国内煤炭市场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
2012年全年累计进口煤炭2.89亿吨,同比增长29.8%;出口926万吨,同比下降36.8%;累计净进口煤炭2.8亿吨,同比增加7190万吨,增长34.5%。
(三)煤炭转运能力提高,但铁路发运量及港口转运量双双下滑
近年来,铁路、港口建设投资快速增长,煤炭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受煤炭需求下滑的影响,2012年全国铁路发送煤炭22.6亿吨,同比下降0.5%;主要港口转运煤炭6.2亿吨,同比下降5.4%。
(四)库存居高不下,去库存压力依然很大
2012年末全社会存煤2.8亿吨左右,其中煤炭企业存煤8500万吨,同比增加3120万吨,增长58%;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13万吨,同比减少52万吨,下降0.6%,可用天数仍保持19天以上;主要港口(包括宁波、上海、广州等主要接卸港)存煤4351万吨,同比增加919万吨,增长26.8%。
(五)价格总水平大幅降低,中期市场价格急剧下滑,四季度以来基本保持平稳
2012年12月28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70.7点,比年初下降28.8点,较10月份回升了3.1点。12月末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平仓价630―640元/吨,比年初下降了170元/吨。冶金煤价格较年初普遍下降300―400元/吨左右,9月份以来部分地区炼焦煤价格止跌并有小幅回升,涨幅大约在100―200元/吨。
(六)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月大幅下滑,已明显低于“十一五”平均水平
2012年二季度以来,煤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下降,全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86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由一季度的35.1%迅速回落了27.4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个百分点,与“十一五”煤炭投资平均增幅相比下降了18.8个百分点。
(七)企业成本上升,行业盈利能力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2012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4.4%,利润同比下降17.4%;前11个月协会统计直报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24.1%,利润同比下降22.3%,其中19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面21.1%,亏损面比上年上升了14.5个百分点。
(八)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处于较低水平
2012年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持续处于负值,12月份指数为-5.5,比11月回升19个基点,反映市场有所回暖。
分析影响2012年煤炭市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严峻,世界煤炭需求下降;二是国内经济出现困难,用煤需求下降;三是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产能建设超前;四是国际煤炭价格下跌,我国煤炭净进口增加;五是水电满发,跨区域送电能力增强,燃煤电厂利用小时减少,重点发电企业电煤消耗降低。
二、2013年煤炭经济运行态势预测
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经济运行中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初步判断2013年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或将延续低速增长态势,煤炭市场还将继续呈现供应宽松的态势,煤炭行业科学调控产量的任务繁重。
从近期市场情况看,受雨雪天气影响电力需求增加,煤炭需求有所好转(2013年1月前10日重点发电企业日均耗煤427万吨,环比增加12.9万吨,增长3.1%),但受煤炭进口大量增加(12月份进口煤炭3511万吨,环比增加613万吨,增长21.2%,同比增长31%),国内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1月10日重点发电企业存煤7837万吨,可用18天)的影响,煤炭价格呈现小幅波动(1月18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170.7点,与上月末基本持平)。预计一季度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将总体平衡。
三、相关建议
(一)科学调控煤炭总量
加强煤炭市场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大煤炭总量调控力度,坚持依法办矿,深化“打非治违”活动,严禁超能力生产。
(二)推动全国煤炭交易体系建设
总结区域市场建设经验,研究制定全国煤炭交易规则和区域市场建设标准,规范交易行为,健全煤炭市场交易体系。
(三)加强行业自律
论文正文:
地质勘查行业论文
1、中国地质勘查行业的特点
第一,地质勘查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致使各行业对各种矿产资源的消耗逐日增多。因此地质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国家的工业、农业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最佳的物质保障。
第二,地质勘查工作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咨询性、服务性的极具科学研究性的工作。地质勘查行业通过利用地质规律和工程手段,使人们逐步掌握掩藏于地下的地质体,帮助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由于地质勘查工作要认识的地质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地勘行业的工作具有探索和研究的属性。
第三,地质勘查工作具有特殊性。地质工作具有很强的超前性和探索性,工作环境条件艰苦,行业风险程度高。投入、产出及成果能否顺利转让的不确定性因素都体现了地勘行业的不确定性。
2、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当前,全球经济衰退,我国经济放缓。矿业市场大幅降温,矿山企业以及社会资本投向勘探业的积极性已经大大降低。地勘工作项目严重萎缩,许多勘探项目目前面临停滞。
第二,地质勘查行业本身面临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地勘单位事企不分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使得实行企业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诸如矿业权市场建设不完善、风险勘查市场还未建立、缺乏勘查技术的综合运用。地质勘查单位市场化程度浅,企业自身内部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机制不灵活,事、企管理混在一起,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只能低水平运作、低效益徘徊。
第三,部分地勘单位规模偏小,专业从事境外矿产勘查技术服务公司为数不多,员工老化,缺乏足够的投入,技术力量存储薄弱,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成矿条件复杂,对地质勘查技术要求较高,高端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其在市场中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四,国内地质勘查的投入往往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为主,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而世界上成熟的勘察市场有期权、上市融资等一系列融资途径。
第五,缺少与现行勘查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虽然国家在勘测施工质量管理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按照规范执行的勘查检测法规权威性不高,在工作执行及监督执行的过程中法律依据不充足。
3、地质勘查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深化地质勘查单位的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并与市场资本结合,壮大企业,发展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地质勘察单位的投入产出机制,将离退休人员从体制中剥离出来归入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地勘单位负担。
第二,逐步转换经营模式,加速地勘单位产业的经济发展,以地勘局为依托,以局属各地勘单位为基础,按其已形成的产业规模以及从事的行业特点,组建成若干个大型专业化集团公司。通过资源整合,将资质和经营人员统一管理起来,发挥团队集成优势,建实建强地勘单位产业。
第三,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规范矿业市场,优化市场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淘汰那些缺乏实力以炒作矿业权为目的的矿业权人,使其让位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投资风险勘探,实现谁投资,谁担风险,谁受益。同时,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勘察行业技术与矿业权结合,逐步完善自身结构调整,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加速实现向勘察型矿业公司转变。
第四,拓宽市场领域,扩大增收渠道。地勘单位要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思想,积极争取各级别勘查项目,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拉动中央和地方的投入以及后续项目的跟进。采取新技术、新方法,结合经济建设,开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以及水文地质等工作领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应建立健全事企分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机制和体制。通过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重点考核和监督资产收益率,人均收入,资金回收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相关指标,完善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人才资源保障制度以及监督检查制度。最终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适应当前形势和市场经济要求。
第六,在行业内部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增加人才培养投入,不断注入新生力量,配置专业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提高现场勘查技术含量,保证勘探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中药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中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49.09亿元,同比增长23.2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2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中药制造业资产总计为2299.68 亿元,同比增长8.7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6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01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0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43.1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7万人。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企业数分别为611、1408个,占行业比重分别为30.26%、69.74%。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分别为6.71、36.47万人,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5.54%、84.46%;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人均资产总计分别为48.16、54.20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5.10、多0.94万元/人。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329.17、1419.92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8.82%、81.18%;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36.75%、20.52%,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3.48、低2.75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资产总计分别为323.16、1976.53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4.05%、85.95%;资产总计同比增长分别为13.33%、8.06%,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4.56、低0.71个百分点。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11月末,我国中药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40.5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81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53.2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45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8663.1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22.19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1390.21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71万元/单位。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9.05、38.93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多8.54、少1.58 万元/人。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人均资产总计分别为48.16、54.20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5.10、多0.94万元/人。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5387.32、10084.66万元/单位,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3275.81、多1421.53万元/单位。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单位资产总计分别为5288.99、14037.82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6101.22、多2647.61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中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965.91亿元,同比增长24.6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62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1858.80亿元,同比增长25.7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4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5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66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48.09亿元,同比增长12.11%,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18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86、1601.05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8.56%、81.44%;累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33.03%、22.89%,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8.38、低1.76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349.97、1508.83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8.83%、81.17%;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34.33%、23.9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8.59、低1.84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分别为95.92%、94.24%,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37、低0.31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分别为28.96、119.13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9.56%、80.44%;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增长分别为10.51%、12.5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1.60、高0.39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中药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564.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2.33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1154.83亿元,同比增长25.4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42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73.82%,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18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263.44亿元,同比增长14.6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93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6.84%,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49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118.16亿元,同比增长12.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49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7.55%,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59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27.93亿元,同比增长17.1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5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79%,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0个百分点。
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成本费用总额分别为300.59、1263.78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9.21%、80.79%。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成本分别为263.36、891.48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22.81%、77.20%;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长分别为36.91%、22.42%,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1.46、低3.03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产品销售费用分别为18.35、245.09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6.97%、93.03%;产品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14.97%、14.62%,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0.33、低0.02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管理费用分别为14.68、103.49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2.42%、87.58%;管理费用本同比增长分别为-3.64%、15.6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16.44、高2.80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财务费用分别为4.20、23.73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5.04%、84.96%;财务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20.28%、16.61%,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3.13、低0.54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中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6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32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62亿元,同比增长9.4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0.03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中药制造业亏损面为21.8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81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5.8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18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分别为19.46、145.16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1.82%、88.18%。 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分别为1.74、7.89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8.09%、82.0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3.15%、6.85%,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3.69、低2.61个百分点。 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亏损面分别为15.06%、24.79%,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6.78、高2.95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亏损深度分别为8.92%、5.43%,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3.07、低0.42个百分点。
二、中药行业热点分析
(一)中药材市场低迷,名贵中药材价格首次大幅下滑
受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侵蚀的影响,全国中药材市场整体低迷,名贵中药材亦走动缓慢,价格近年来首度出现大幅下滑。据相关市场数据统计,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大部分名贵药材有较大幅度降价,部分品种降幅达30%。广州采芝林药业总经理周路山分析,此次名贵药材大范围大幅度降价主要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全国物价普降,但是对上游产业影响不大。
名贵药材普降接近20%。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和部分珍稀中药材品种数量急剧减少,名贵中药材价格一路走高。以虫草为代表的部分贵稀药材更是水涨船高。据青海省相关统计,2001年的每公斤1万元左右的虫草到2007年飙升至每公斤10多万元,部分高端虫草每公斤价格甚至超过30万元。但近几个月以来,全国各大药材市场多数名贵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平均降幅接近20%,以地产药材降价幅度最大,特别是虫草价格下调比较明显。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中旬至今,2000条规格的虫草价格由12万~12.5万元左右降到9.5万~10万元左右,白皮统炉贝母也由650~750元每公斤下降至480~560元每公斤,下滑幅度接近30%;另外,国产洋参、鹿茸和人参等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下跌。除了田七等少数品种的价格目前略有增长外,在以虫草为代表的部分品种的带动下,大部分贵稀药材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大势仍是涨。据了解,贵稀中药材以零售为主,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人参、虫草、燕窝等名贵药材的销售高峰,价格也会有所上扬,此次大幅降价的情况近年来首次出现。对于此次名贵药材大幅降价,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虫草等几个品种的炒作囤货和夸大功效导致价格虚高的现象得到缓解,带动整体行情下跌;另外,一部分品种季节性采收,经销商和药农因资金链紧张而低价出售。药材价格出现波动是很正常的,不过这次幅度比往年大很多,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出现这样的降幅也很正常。由于名贵药材本身多为野生资源性动植物, 每年产量一定,而且采收季节性比较强,因此此次降价对上游影响不大,但是目前的经济形势对经销商进货会有一定影响。也有人认为,目前上游10%~20%的降幅对名贵药材零售影响甚微,这个幅度的降价还无法真正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名贵药材此次降幅较大,对上游种养类品种如国产洋参等会有较大影响,可能会降低收购价和药农种植的积极性,但野生珍稀类品种影响不大。据预测,大部分贵稀药材价格可能还会持续下滑,主要是看金融危机是否触底,随着经济好转,后期肯定会涨。
(二)中药材质量问题亟待解决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药材质量存在以下五大问题亟待解决。
种质不清。种质是决定中药材质量的内在因素,不同种质的药材成分、药效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在药材品种方面,以往有一定的研究,例如,我国药典收载的大黄为掌叶大黄、唐古拉大黄和药用大黄,秦艽收载了秦艽、麻花秦艽、山秦艽和粗茎秦艽。但是,对一些品种的变种则研究不够。一些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药材的化学多样性比较常见,即存在不同的化学型,例如,野生薄荷有薄荷酮型、胡薄荷酮型、香芹型等六个化学型,药用质量差距很大。此外,资源科学化学的发展,正在为区分不同种质药材之间不同化学成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但是,与种质客观差异相对应的实际情况是:不加区别的采挖、种植、使用,药材内在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存在先天不足。
科学种植、加工技术被忽视。药材是供药用的特殊商品,优良的栽培、加工技术才能保证药材的内在质量,因此在栽培年限、采收部位、采收期和加工方法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但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些技术往往被忽视,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杀青”。大黄不是要六年后采挖、黄芪不是要栽培五至七年吗?等不及了,缩短为三年。党参现在也改为两年采挖,而且连手揉板搓的工序也省略了。
药材种植遇到“农残”问题。“农残”问题是随着药材种植业的不断扩大而逐步受到重视的。种植业必然会遇到病虫害的问题,药材也不例外,例如人参有黑斑病、枸杞有蛀蛾等等。在目前实际防治中,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经常不顾毒性,滥用农药。如种植枸杞时使用呋喃丹、1605等剧毒农药,甚至在采果期使用。最近有报道指出,美国在人参样品中检出农药残留五氯基甲苯,已向FDA报告。原本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无可厚非,但滥用农药已严重影响到药材的药用安全性,就必须严肃对待加强管理了。
药材质量科研工作有待加强。药材质量科研工作不足有两方面:其一,对药材标准的研究,因其成分的复杂和用药机理的复杂,制定定性、定量标准在目前还有很大困难。其二,药材生产如何规范化研究,缺乏这样的研究,也就无法从药材质量形成的角度有目的地稳定质量、提高质量。标准的研究和规范的研究是相辅相承的,由于我国药材生产情况复杂,更需要药材质量科研工作对药材生产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提供质量稳定的药材,促进药材标准科学、合理。
野生药材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不同程度的掠夺性采挖,给野生药材资源带来了极大损害,许多药材不仅数量稀缺而且质量下降。许多药材特别是贵重药材往往是“越贵越采,越采越少,越少越差”。以杜仲、厚朴、黄柏三种木质药材为例,不分大小乱砍乱伐,甚至连收树种的成年树都所剩无几。还有野麝,几乎被一网打尽,现在麝香的质量连科研需要都很难满足。再如虫草,现在价格涨到每斤几千元,质量明显不如以前。
三、2009年中药行业出口展望
2009年,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药贸易影响进一步加剧的一年。从2008年11月以来的中药出口数据,已经感觉到2009年的中药产品出口将受到严峻考验――出口增幅趋缓或者出现下降。
一、水泥行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我国水泥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较上年有所加快。 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31.49亿元,同比增长23.9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6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水泥制造业资产总计为5791.76亿元,同比增长17.8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37个百分点;企业数为5087个,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8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112.54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57万人。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89.72亿元,同比增长34.1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资产总计为1610.85亿元,同比增长18.9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2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73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28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32.3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78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我国水泥行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人均资产等反映资本/劳动密集度的指标较上年有所提高。2008年11月末,我国水泥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7.6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67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51.4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23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8318.2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75.34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1385.42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75.32万元/ 单位。2008年11月末,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52.2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14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49.7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61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6171.37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63.60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5883.30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0.06万元/ 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我国水泥行业产销情况较好,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显著提高,增速同比有所提高。但是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水泥产品库存有所增加,产销率有所下降。
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4381.99亿元,同比增长24.4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46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4295.41亿元,同比增长24.0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63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0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39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200.02亿元,同比增长24.3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90个百分点。
2008年1~1月,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783.87亿元,同比增长34.6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46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1754.50亿元,同比增长35.47%,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43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3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7 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26.52亿元,同比增长17.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22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由于油价上涨、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实施的影响,我国水泥行业的成本增长较快,增速较上年有所提高。 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3962.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75.05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3589.45亿元,同比增长24.3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28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0.58%,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65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113.94亿元,同比增长5.8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10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88%,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31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170.57亿元,同比增长15.4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84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4.30%,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23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88.99亿元,同比增长17.1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63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25%,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0个百分点。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591.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9.69亿元。
(五)盈利情况
受固定投资增加影响,2005年以来,我国水泥行业的需求比较旺盛,水泥的价格处于上升阶段,不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行业规模呈现扩张的态势。2006年,我国房地产等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加大了对水泥的需求,整个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06年底,我国水泥制造业扭转了亏损态势。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6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1.5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42.09亿元,同比增长20.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4.60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水泥制造业亏损面为27.1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03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6.1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1个百分点。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9.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8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0.48亿元,同比增长16.3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00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水泥制品制造业亏损面为23.05%, 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67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5.0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28个百分点。
(六)利润
2008年1~11月,我国水泥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61.35亿元,同比增长30.8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3.8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1.89亿元,同比增长52.5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8.4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1.79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4.55%,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61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50亿元,同比增长-7.7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3.4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38.56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49%,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0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3.81亿元,同比增长36.6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6.4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5.82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的1.46%,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21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0.43亿元,同比增长11.0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7.20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9.78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5.4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6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70.25亿元,同比增长35.8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9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5.06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6.88%,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0个百分点;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3.34亿元,同比增长28.1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2.8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69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6.59%,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7个百分点;其他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85.12亿元,同比增长41.3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8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56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32.5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66个百分点。
二、行业热点
(一)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投产120条新线
经中国水泥协会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投产120条新线,新增水泥熟料产能14334.4万吨。其中6000吨/日生产线6条,5000吨/日生产线66条,3000吨/日生产线5条,≤2500吨/日生产线43条,另有6条老线技改生产线,当年新建和技改后形成熟料产能14405.7万吨。2007年底已有新型干法水泥802条,熟料产能61352万吨。因此,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新型干法水泥922条,熟料产能75686.4万吨。2008年已开工建设的新线初步统计有208条,如投产将新增熟料产能24177万吨。预计2009年末,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设计总产能为85435万吨,实际产能可能突破9亿吨。按40%的42.5水泥,和60%的32.5水泥品种计算,可生产水泥达14亿吨,总量已基本满足经济建设的市场需求。控制水泥总量,谨慎适度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维护未来行业健康发展已到刻不容缓的时刻。
(二)全国水泥熟料产能百强公布
近日,2008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百强公布。海螺水泥继续占据第一位,产能达到7681.8万吨。通过兼并重组新建立起来的南方水泥一举位列第二位,产能为5917.9万吨。3到10位分别为:台泥、中联、冀东、山水、华新、中材集团、天瑞和红狮。
(三)浦发向中建材提供70亿综合授信
2009年1月19日上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在上海举行《战略合作协议书》及《企业年金合作协议书》签约仪式,浦发银行副董事长陈辛、中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长江养老保险公司董事长马力等出席了签约仪式。此次,浦发银行和中建材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书,浦发银行向中建材集团公司提供总额为7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授信,显示了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浦发银行对中建材集团的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双方在融资、结算、财务顾问、年金各业务领域全面合作的承诺。此次签约仪式上,浦发银行、中建材集团、长江养老保险公司三方还签署了《企业年金合作协议书》,浦发银行担任集团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长江养老保险公司担任集团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人,双方共同为中建材集团提供企业年金一揽子服务。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直属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目前在国内水泥、新型建材和玻璃纤维、建材工程服务、成套装备等建材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浦发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16年来在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过程中取得良好经营业绩,资产总额已突破1.3万亿元,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在同类商业银行中名列前茅。此次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和企业年金合作协议的签署,奠定了浦发银行与中建材集团的业务持续合作的基础,成为双方合作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四)亚泰集团斥资10 亿元整合东北水泥企业
亚泰集团将投资10亿元,在吉林省的通化市启动水泥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去年2月2日,双方在长春南湖宾馆举行签约仪式。此间专家称,这标志着亚泰集团对东北三省水泥企业的整合全面展开。按照协议,亚泰集团将以投资收购通化特水集团为基点,在收购完成后,投资建设一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生产线,进而发展年产500万吨熟料、水泥的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同时,亚泰集团还将对通化地区的石膏、石灰石、铁矿石等各种水泥上游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大型原材料和煤炭生产供应基地,延伸水泥产业链。据介绍,亚泰集团是中国东北最大的水泥企业。2009年1月,世界第二大重型建材集团爱尔兰CRH公司斥资21.32亿元人民币,买下亚泰集团旗下水泥投资有限公司26%的股权。当时便有专家预测,二者合作,标志着中国建材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亚泰集团董事长宋尚龙表示,2009年亚泰集团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和投资的有利时机,继续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通过投资和收购,增强主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从面加快对东北三省水泥企业的整合及水泥上游资源的控制。
(五)红狮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落户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