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闻实习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闻类型:会议、暗访、突发、投诉、封面、跑腿等。
会议——广州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批赖帐者名单,电视不可能把那批名单播出去,只能从中找到典型的。比如欠钱最少的一个公司只是欠了几千块,但是法院还是将它的名单公布了出来。记者等开完会还要跟法院的人聊下,可以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来解决或者缓解赖帐的问题。法院想通过媒体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建立一个诚信的信息平台,可以通过那个平台来查询个人或者公司的信用信息。在这个新闻的处理上,记者要找出与别的电视台不同的东西。
暗访——社会新闻的暗访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记者要懂得保护机器,保护自己,要有忧患意识。养成好习惯是减少错误的最好方法。取机器时要检查,到了目的地要用机器之时也要检查,特别是隐蔽采访。检查过程可以在隐蔽的地方,比如在车内检查就要将机器低于窗口的位置。用小动作来把对方的视线转移开放置机器的地方,比如可以抽烟或者挠头等。【手机诈骗,伏击三天两夜】那个封面我在火车站等人的时候就挠了很多次头。
突发——突发事件不全部是灾难新闻,也有冲突的相关方加强冲突力度,比如暴力等。抓捕现场,还原现场很重要。关于车祸的突发,【失魂金杯车连夺三人命】由于当时事发地距南方台很远。等我们打车过去的时候,尸体已经运走,只是路上还留有血迹。在拍摄过程中我差点也给车撞了。事发在一个S形的转角处,汽车路过也不减速就在我身后擦过,现在想想都后怕。拍突发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保护自己。
投诉——有矛盾才有投诉新闻,矛盾相关方对事件的阐释,跳出事件本身。一次跟马东东老师去拍一个墙上漏水的投诉。小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强烈要求不准拍摄,我们的摄像叶剑老师就把机子放在大腿上,静坐在那里。把该拍的采访镜头都拍了下来。记者与摄像要配合默契,摄像注意看记者的暗示。【区划调整便民先行】——8月11日,早上8点半我就在办公室了。杨海涛老师问我有没有空,说要去拍一个新闻。当初也没问什么就跟着去了。到了现场才知道是原东山区矿泉水街道划归越秀区管,正在开现场咨询会。迅速摆好机位就开始拍了,心里默记从多角度拍,还要在现场抓典型人物。一个阿伯每个档口都去咨询一下,我就决定以他为重点来拍。拍了三个镜头我觉得够了,就去拍空镜。后来记者说我典型人物的镜头拍的还不够,不是三个镜头都能用的上,刚开始拍的时候就要多拍几个。
实习与学校所教的配合方面教与用
电视跟平面媒体一样都是要讲故事,只不过电视是要通过电视画面来表达。电视一定要在现场,有现场的画面。特别是要尽量塑造故事的主角,并要有故事主人公相关的画面来支持要讲的故事。
电视编辑学中的编辑思想:动接动,静接静。常理思维(比如有一段采访是记者A站左边,受访者B站在右边。如果编辑一下子就接下一个画面是A站在右边,B站在左边。给人一种视觉的错感。)主置相似衔接,在拍摄,编辑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用到这点。主体人在左边就要在他的右边留有一定的空位,做方框的时候也在他所面对的一面留空镜的框。
记者出镜,如果背后画面不能说明问题就要考虑选取正确的位置,可以通过记者的走动来说明一下现场的信息。带着编辑思想去拍摄,比如一些比较急的会议。当天的新闻非当天播不可,下午5点才拍完,晚上7点就要用稿子了。只能是不剪辑拍摄。要求非常熟练,可以采取对着通稿来拍的方式。拍到要的内容,构图倒在其次。一个字快。比如镜头起幅、落幅,重点在落幅,起幅、落幅都两秒,中间两秒匀速摇过。少用摇镜头是为了多表达信息量。一个摇镜头要6秒左右,相当于两个镜头。所有镜头都要求到最稳。
新闻是有立场,做给谁看?利益相关的选题,利益相关的镜头。与主体相关的一切有用镜头。全景交代环境,特写表达情感,中景交代事情的进展。空镜头用来衔接下个画面,不至于镜头硬接,让观众有中突兀感。
摄像
摄像,首先确保机器的安全,爱惜机器。出发前检查DVCP机器配套是否齐全,Mic电池是否有电。检查DV,偷拍机是否使用正常;调白,晴朗室外优先考虑D3、D4档,室内用C、B档,星光效果用A档;采访环境光线不足,带灯;调好水平,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用脚架。调白、水平、对焦、构图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用一个镜头可以表达的内容不用摇镜头。摇动镜头,重点在落幅,中间匀速,起幅、落幅留有两到三秒。
注意多角度,使镜头画面有冲击力。全景、中景、特写为一组画面镜头。每拍完一组镜头,拍个特写或空镜。画面简洁,突出主体。选定主体,将镜头拉到最近,调好焦,再拉开构图。暗访,隐藏身份,保护机器。预制室内C档4.3k室外D档6.3k(可以根据当时天气适当调灰度片,晴朗调到D4都可以,以画面的斑马线为准。主体物体有两三条斑马线就可以了。比如主体人的脸部突出骨头部位)灯泡3.2k演播厅黄色灯光AB档。镜头推进调实,再拉开构图,面向留空。
注意景别变化:全景-中景-特写-大特写(会议:近景中间三个主要领导)多拍不同镜头画面,多景别,镜头画面尽可能多的信息。镜头画面3秒,特写2秒,中景3~4秒,全景5秒。逆光主体,B手动光圈,细节用手动光圈。低室温拍高温(比如用C档来拍室外物体)画面偏蓝。高室温拍低温(比如用D档来拍室内物体)画面偏红。
电视新闻记者的能力:画面思维能力,现场掌控力,故事讲述力
现场报道现场目的:在现场的什么位置,最终展示在电视屏幕现场。画面表达不了的,记者出镜,补充画面信息,事件以外相关信息。要求记者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状态自信,具备应付突发的能力。大型直播,混乱事件正在进展等,记者要对现场适当描述,点评,预测。这时就要靠记者平时的积累与阅历,读书多、杂,能举一反三。多角度的镜头也可以运用图表字幕,动画在一起才更有感染力。
到达现场之前要考虑好将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一个跳楼事件,事件可能场景是什么?要讲怎么样故事,如何组织信息量,要有效地传达信息,并巧妙表达记者立场。讲故事开头,吸引观众眼球,在故事中塑造主角才是有特色的新闻,不是大路货。电视新闻将发生过的真实影像完全显示出来。现场掌控能力很重要,要求对围观的群众要判断能力,找到哪个群众?判断事件的事实,如车祸,就要找到目击者,死者。在现场不要被人利用,处于事件中能抽身出来。在事件之外用怀疑精神来思考。
感言
主动积极,多做笔记,多问。
如果单湘石老师的时间允许,我都请他看下我拍的新闻,请教下他镜头构图等不足之处,以后的注意事项。还有经常跟管炎子老师谈每个镜头的把握度。说出一个真实的场景或者模拟的,问管老师,假如是你会怎么样处理这样的镜头等等。
最多的时候办公室里面坐着28个实习生,如果不主动就什么机会都没了。每个实习生都有一个实习老师带。带我的记者是今日一线记者跑腿的组长,也跑南方报道的气象那条线。很多时候他不方便带我出去采访,并且他个人也忙,没空顾及到我。过了几天,他就对我说,以后有空看见哪个记者出去采访缺人的就跟去吧。以后如果是哪个记者、摄像要人手我就主动要求去帮忙。
开始的三个星期都是抬脚架,搬机子。三个星期后,杨文副监制说要我们主动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主动要求摄像让我们拍几个镜头。有时候跟着好的摄像出去,他会让我拍几个全景或者空镜,并且教我构图,拍摄中注意的细节问题。养成良好的用机习惯可以保护机器,也能尽可能减少失误。
第一次完全由我用dvcp机器拍的是一次省高院的院长会议。一到省高院,摄像就让我自己调白平衡,自己移机位。结果我拍出来的东西没对实焦,画面偏暗,构图不知所言。所拍的一系列镜头全部作废,导致当晚的南方报道关于省高院会议的新闻,用的都是资料画面。记者说,还好不是很重要的会议新闻,如果是现场报道,后果不堪设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以后用dvcp机器的时候就好了很多。八月十号左右出差的记者多,实习生也走了一批。汕大的两个师兄跟王世军、单湘石老师到罗定去拍专题片了。新闻中心的杨文副监制就说现在台里缺人就把我当成正式的摄像派出去。因此第一次在派单上看到了我名字。那是跟刘彪老师出去拍一个关于天桥装电梯的投诉,随后也是跟他去拍过一个关于眼睛能吹气球的奇人的现场,还拍了一个关于抗战图片展的南方报道【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刘彪老师说构图可以了,还要再提高拍摄的速度。新闻特别是突发新闻关键是要拍到画面,至于构图倒在其次,速度很重要。
兴宁矿灾发生后一个星期,我在六楼的编辑房帮董杰老师编辑一个关于流浪汉的现场。杨文老师在那里说要派我出差,我刚开始一听不信是真的,还在那里笑。肖琳老师就说正经点,笑什么笑,领导派你任务呢。杨文老师说大概是明天下午3点去兴宁换回第一批特派记者。被当作特派记者派出去,当晚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8点半就到台了,早上跟杨海涛老师去拍了个南报。本来派给他的摄像是崔航,但崔航老师说下午去兴宁就早上休息了。下午等我14:10收拾好行李到新闻部的时候,记者告诉我说去兴宁的特派记者14:00提前走了。可惜,这么好的机会就没了,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碰上这么大的灾难事故。我错就错在之前没有跟记者沟通好,以前每次有任务我都会提前跟记者打声招呼的,说要跟他一起去采访。那天刚好忙,晚上又兴奋的忘了。
――――――――――――――――――――
附录1、参与作品:全部参与作品名,稿件。
1、主要拍摄新闻作品:
暗访:《伏击两天一夜电话诈骗团伙落网》、《买件豆瓣酱附送三十多只蟑螂》
初到广州的第一天,还没有地方落脚,行李暂放在同学的亲戚家,我们便要马上动身在陌生的广州为自己寻找一处地方落脚。
好不容易才在电视台后面找到了一所两房一厅的住所,环境一般,价钱也不低,不过有个好处,就是接近电视台,从住处步行回电视台,两三分钟就可以了,不愁迟到。于是就迫不及待地和房东签下了一纸两个月的合约,同去南方电视台实习的一行十人在往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就挤在这个狭小的临时窝中度过了这次难忘的实习生活。
第二天,我们便到电视台报到,人事处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接待我们。在分配部门的时候,除了不会讲粤语的要分到经济频道,其他人都可以选择在经济或都市频道实习。就这样,我们一行十人,四个去了经济频道,其余的都去了都市频道。
我所在的栏目是城市频道的《城事特搜》,我们学院有两位已毕业的师兄师姐恰好在这个栏目工作。有了前人开路,我的实习之路也顺利了很多。
由于我们是学院与电视台签约的,都市频道总监罗虹就专门接待了我们,吩咐我们下周一早上来参加频道的例会,就这样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顺利开始了。
写稿大过天
在《城事特搜》,专题的制作流程是:选题-报题-选题审核-采访拍摄-写稿-审稿定稿-配音-根据稿件编辑-审核播,在这些流程中,写稿是非常重要的,电视台对稿件的要求很高,编辑必须先写稿,写完稿还必须经过值班监制审核,然后有专门的记者为稿件配音,然后才能进行编辑,而编辑的时候也是要根据稿件来编。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受过专业的新闻采写训练,但是电视台所需的稿件与我们在学校写的新闻稿有很大的差别。不同栏目的电视稿也有不用要求,在《城事特搜》,稿件不但要口语化,还必须引人入胜,所以稿件的开头往往不是简单明了地介绍5个w,而是设置悬念,吸引观众看下去,稿件的描述一定要生动活泼,有时候,为了把稿件写好,记者往往要数易其稿。
我第一次写稿是介绍一个天然“浴缸”,记者让我写稿的时候已经是拍摄回来的第三天了,很多镜头已经忘记,但写稿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拍摄到的镜头写,为了把稿件写好,写之前我收集了一些记者以前写的稿件,体会特搜的风格,然后上网查找资料,回想当日拍到的镜头,慢慢琢磨着写。还好第一次写的稿件被采用了,不过记者也提醒我,稿件逻辑还是有点问题,看来当初没修逻辑学是个错误。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才发现写稿不是一般的简单。有一次,当我和另一位实习生国辉把我们花了整天时间琢磨出来的稿件给记者看的时候,满以为可以顺利过关,可是记者看完后不甚满意,他拿回家研究了一天,把稿件彻头彻尾修改了一番,后来还是觉得不满意,第二天他又从另一个角度重写了一份,一直到正式编辑之前,稿件还在继续修改。
实习好与坏在乎沟通与交流
《城事特搜》有十几名记者,绝大部分都是年轻记者,有些甚至是今年的毕业生,因为年龄比较接近,我们也习惯把记者叫做师兄师姐。
虽说特搜的记者比较容易相处,不过实习生还是应该注意和记者的沟通和交流,平时除了要有礼貌,更要学会主动。平时有空呆在办公室里,可以整理一下报纸,收拾一下桌子,这些细微的小动作,人家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问”也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在适当场合主动发问,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外出拍摄以及编辑的时候,在这个场合记者往往忙于工作,而忘了身边的实习生,这就要自己大胆发问了。曾有一名记者对我说:“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教实习生,因为我不知道他有那些不懂,他问我什么问题,我就回答他的问题。”
《特搜》的每一位实习生基本上都有一名记者带着,如果记者出差或手头上暂时没事做,实习生就要等监制指派另一位记者带了。但是,如果和记者混熟了,你可以自己主动跟别的记者,这样就自然就不怕没事做。而这就靠平时和记者的交流了,反正去实习就尽量不要让自己闲着。
有一次,带我的记者去参加培训了,我自个在办公室看报纸找选题,旁边两名记者在谈一个有关路名的专题策划,恰好我在选题的时候曾在网上专门搜索过广州路名,于是打岔进去,跟记者介绍了那几篇有关路名文章,记者就让我去网上继续搜索古怪的路名。我随后搜到的路名被记者采用,这样我就可以跟着记者做这条专题了。
当然,有时候有的记者会主动叫实习生帮忙,这个时候,实习生应该向带自己的记者交待一声,这可是基本礼貌。
动脑
我来这里是实习的,实习就是学东西,学东西就一定要学会用脑。来到这个栏目,师兄由于时间的问题,他们在拍摄的时候不会专门教你东西,那个时候就是你要动脑的时候。
就算是搬脚架,这也是一门学问。你要很清楚他们什么时候需要脚架,在那个位置,要多高,这些都要你去动脑没,而不是单纯地记者叫你干什么就怎么做。还有在记者拍摄的时候你的脑袋同样不能休息,他们为什么需要这样拍,他们取什么景别,这些同样要动脑,这样你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搬运工”。
如果让你去拍摄的时候,动脑的时候又到了。你需要考虑那个是主题,从那个角度去表现主题,该怎样去拍摄。这些准备工夫事先都要想好,要不到时只会手忙脚乱。
到了后期编辑,同样需要动脑。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卖点是很重要的。因此编辑的时候,创新就显得极为重要。动动脑筋,发挥你的想象力,将节目弄得有趣又有说服力,这样你就成功了。
在南方台实习,动脑是必不可少的,想学东西,要动脑;想节目吸引观众,摇动脑;想拍好东西,同样要动脑。
花絮:
在烈日暴雨下
广州最热的一天超过39度。那天,我和实习生国辉早上8点出发,提着摄像机、脚架坐了两个钟头的公交车来到海珠区的七星岗,找一处号称全世界最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迹。
烈日高照,行人稀少,屡问无果。唯有茫然四处奔走,正当我们彷徨不知所措之时,忽见有一处荒野小山坡与报纸上所见的七星岗古海岸遗迹相似。嘿嘿,终于被我们找到了。
好事多磨,我们竟然碰上了目前为止广州气温最高的那一天出外拍东西。面对这样的荒野小山坡,我们一下子呆了,就几块石头,我们该如何下手呢?毕竟有任务在身,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于是我们就开始商量我们该如何去表达这些石头,用什么角度去拍摄这些石头。有了计划之后,我们的工作就顺其自然开始了。
由于刚好是中午,恰巧出门的时候又没有带伞,太阳公公没有给我们丝毫面子,无情地将它的热量倾泄到我们的身上。实在顶不住了,就只好折了树枝当伞,但是拿着伞的时候却又妨碍了拍摄,干脆就扔了树枝,顶着烈日拍摄镜头。为了找到最好的角度,我拿着摄像机摆来摆去,力求每个镜头都是满意的。但过不了多久,上衣就给汗水湿透了,头也开始痛了起来,心理疑惑是不是要中暑了,于是我和国辉轮流拍摄,预防真的中暑。我们还开着玩笑说我们明天会上报纸,因为我们成了今个夏天头两个中暑的实习记者。
最后经过四个钟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光荣”地完成了任务。在回电视台的公交车上,我们两个都累到睡着了。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
前言
到皇城根下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是我梦寐以求的。
那梦幻神秘的故宫,曲折动人的小胡同,地地道道的京片儿,扑鼻而来的烤鸭香味儿……组成我梦中的北京。除此之外,在这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国内重量级的媒体聚集京城、国内最出色的传媒院校落户京城、此起彼伏的报业大战的硝烟更是包裹着整个京城,这样的北京,怎么能不吸引人?怎么能不令人向往?
有幸可以得到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实习,我不仅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激烈的媒体氛围中,还可以亲身感受京城独特的生活味道和文化气息。出发之前,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用我的相机和文字记录下北京生活的丝丝片段和点点滴滴。
到了北京之后,每天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发誓要把北京的大报小报看个够,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着好好掂量掂量一份报纸的价值;工作之余,带上一张北京的公车卡,自己一个人背着相机到处走走,不奢望拍出什么经典的大作,只希望可以留下我走过的足迹……
所有的这一切,我把它们整理为文字,汇成这样的一份实习报告。网名为圆圈,初次感受京城之大,故把实习报告取名为“把皇城塞进圆圈里”,希望这一切都能在记忆中得到永存。也许这其中生活的感受多于专业的见解。但是,对我来说,此次的北京实习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更多的是对独立生活的磨练。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之工作五步曲
第一步: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机会
学会争取,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求生技巧”。三年下来,我更是明白成长中的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蕴藏着无数机会的大舞台。无论是实习还是其他实践,学院都会提供无数的机会给优秀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要出类拔萃,除了学好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就不应该放弃争取。
暑假来了,又是一年选拔优秀学生到各大媒体实习的时间。这个时候,我已经是大三下的学生,如果再不争取到这次选派实习的机会,那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对将来就业的信心。在选拔赴北京的实习生之前,是选拔赴香港的实习生。虽然我明白自己在粤语能力方面存在着缺陷,但是我仍然毫不犹豫的递上了申请表。结果并没有让我意外,在四个名额的选拔中,我落选了。我开始怀疑了自己的定位,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尝试。虽然落选了,但是起码我可以骄傲的说,如果我的语言能力过关的话,我一定可以和其他优秀学生再来一次公平的竞争。
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并没有失败。也许,学院还有其他更合适我的机会在等我。按照往年的情况,应该还会有赴北京上海实习的机会。于是,我就一直等着机会的到来。当时的心情很慌张,因为作为学生,没有能力知道学院下一步的安排,更没有渠道知道这次暑假实习的具体媒体有哪些。我也害怕错过了香港,究竟还会不会有第二个实习单位?来了第二个实习单位,还会不会有更好的第三个实习单位?情况不容许我有太多的犹豫,只能有机会来了,就去争取。毕竟我对这次实习的期望在于长见识,学本领。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趋向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多尝试些新的知识有利而无一害。
也许我也是幸运的,在结束选拔赴香港的实习生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选拔赴北京人民网实习的通知。我立刻就报了名,并亲自把报名表送到了学院。感谢我当时的当机立断,如果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或者迟交了报名表,那后来的一切都只是梦想了。我后来才知道,选拔赴北京中央级媒体实了到人民网和国际广播电台外,就没有了其他媒体了。其他的更也只是到地方电视台。对于想到中央媒体的我来说,的确抓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步: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
也许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得到了可以去北京实习的通知后,才开始认真准备实习事项。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两次实习的经验,所以我知道作为实习生,想要学到有用的本领就要融入实习单位当中。这样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地先把实习单位的各个情况了解个透彻,包括单位的部门设置,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
经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自己在网上的查找,大概了解了人民网的基本运作情况。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人民网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等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
在我之前,有两位01级的师兄到过人民网实习。具了解到,他们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方面对实习单位作出贡献,并且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也好在有他们的努力在先,才让我们这些后来的师弟师妹能有机会再进去体验。
同时,相对与两位01的师兄,我也看到了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是存在不少缺陷的。在出发之前,除了恶补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外,还明确的给了自己一个定位。以前的实习都是在报社,或者文字媒体,自己的兴趣也在于文字,我不应该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应付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但是结合人民网的实际情况和三年来我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我明白自己不仅可以借此机会直接挑战我的弱点,而且可以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所长。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现拥有记者千余名,70余个记者站遍布全球,合作媒体超过500家,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除此以外,人民网现在还在致力发展多媒体频道,希望可以通过和电视媒体的合作来丰富网站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相对于那些没有采访权的商业媒体来说,人民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结合了采访和的新型的网络媒体。
初步了解了实习单位情况后,我更加坚定了我北上的决心,至少来说,我通过努力得到了别人没有的机会,更应该不放弃努力去争取因此换来的成果。
第三步:报到
和往年赴北京的实习生一样,我们这一回到北京后应该先到北京中心向中心的老师报到。
随着学院选派实习生的规范化,学生外出实习,学院开出来的实习介绍信、学生自己制作的简历、正规医院开出来的体检合格报告单等各样手续一样都不能少。此次到北京,因为准备的仓促,我忽略了不少去实习必备的东西,结果在北京耽搁了好几天,也着急了好几天。好在得到了北京中心的赵老师和程老师的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了实习介绍信,重新制作了简历,并且到医院进行了肝功能的体检。做完这些必要的步骤,这才可以在中心老师的陪同下到实习单位—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报到。
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东三环边上,之前路过两次由于没有相关的证明都不能进入参观。心想着这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单位,古朴?严肃还是充满了生机活力?心里默默的期待着。
带队的老师在门口的传达室打通了人民网人力资源部的电话,得到了电话那头的许可,进而领着一张传达室的证明,才可以通过门口士兵的检查,进入警卫森严的人民日报社大院。
北京的东三环很多建筑都在装修,因而周围的沙尘比较大,空气质量很差,但是报社里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偶尔列步走来的士兵为这个古朴而又宁静的大院增添了几分严素和庄重。
人民网在大院的办公区的中心,离大院的南门、北门、西门、东门都差不多一样的距离。相对于其他古朴的建筑,人民网大楼门口独特的落地玻璃更显得现代和独特。在老师的引见下,我们和人民网的人力资源部领导见了面。根据专业和年级,我们三个人分到了不同的部门。而我作为大四的实习生,则被分到了人民网刚好要大力发展,而且正在缺人的多媒体部。报到当天,我们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第四步:开始工作
如果说在人民日报社里面,人民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单位;在人民网里面,多媒体部门更是一个年轻人的天地。
多媒体部的办公室不是在人民网的信息平台,而是和人民网的金报电子出版中心以及人民日报社子报例如《讽刺与幽默》、《健康时报》、《市场报》等同在一栋楼—人民日报社一号楼。据说这栋楼是人民日报社里面历史比较悠久的标志性大楼。每天上班下班,我都可以闻到各类报纸的墨香……
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是一位名叫苏瑞的编辑。虽然我尊敬地称她为老师,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却像位大姐姐一样帮助我。在我报到后不到一个星期,就部门里新来了一个员工,一位原来在黑龙江电视台知名栏目工作了几年,后来因为不想和爱人分居两地而转过来的北京工作的大姐姐白静姐。在办公室的对面,是多媒体部的领导罗华老师的办公室。除了一号楼几个员工外,在平台演播厅里还有几位部门的同事。
多媒体部主要负责人民网的视听频道。除了常规的文字报道,更多的是给网友提供视觉信息。多媒体部门的及时的视听咨询结合其他频道的快速的文字报道,组成了人民网这样一个全面而又完善的信息平台。具体工作除了负责整个人民网的视听资料外,还有录制网上直播的嘉宾访谈等等。而我实习的7、8月份,刚好是部门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部门内外正在致力开拓和电视台合作的新业务。这个时候,学广播电视专业的我刚好可以派得上用场。除此以外,人民网和我们学院合作主办的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我更多了一个大展拳脚平台。
争取外出采访
无论是多媒体部,还是人民网的其他部门。都有出门采访的机会,只是看你会不会争取而已。部门里的苏瑞编辑,只是在我实习期间,就重大课题随着其他重要媒体的记者到各个城市采访了半个多月。单是听她回来讲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成为实习中珍贵的收获。毕竟,这是了解正式的媒体人的工作状态的好方法。
当然,除了常规的“复制粘贴”网上的文章,只要部门里面有采访的机会,我也会尽量争取。多媒体部常年来和《大众DV》杂志社有合作关系。该杂志是行内获得一致好评的DV发烧友的乐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常年举办的DV观片会,更是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目光。刚好在我实习期间,《大众DV》杂志社就举办了多场观片会。
为纪念抗战60周年《大众DV》编辑部特别策划组织班忠义先生的记录片《盖山西和她的姐妹们》观片会。《盖山西和她的姐妹们》是一部记述山西盂县某农村的多名妇女在二战期间受日军蹂躏而顽强奋争故事的纪录片。主人公侯冬娥老人,因为貌美在当地被人称作“盖山西”。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公开承认遭到侵华日军集体性暴力侵犯的受害者。年间,她积极协助并参加抗日,被日军两次抓获,受尽磨难和人身侮辱。但她心地善良,爱护姐妹,两次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同村的姐妹。二战结束后,由于日军的摧残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并受到周围的歧视。婚姻、家庭生活不理想,身体状况极为恶劣,最终,因承受不了精神和病痛的折磨,盖山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班忠义通过多角度的采访,再现了盖山西的催人泪下的受害经过。我作为人民网唯一派出的一名记者有幸参加了此观片会,并且可以和班忠义先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交流。回来之后还在人民网上发表了署名图片和文章。
经过了这次成功的采访,每次一有著名导演的观片会,《大众DV》杂志社就会给我发来邀请函,让我这个小小的实习生好好的得意了一回。
任何类型的记者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文字写作训练
虽然说人民网多媒体部是人民网的视频部门,侧重点在于视频方面,但是拥有文字特长的人在此也不会没有用武之地。在我看来,“任何类型的记者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文字写作的训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在专业上,除了可以采写发表自己的文章外,专业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字特长争取到不少机会。人民网和我们学院合作一起主办的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大赛。能和人民网的老师一起,成为这个大赛的组委会成员还得益于我过硬的文字功底。平时负责起草编辑一些重要通知和信件、直接和参赛者交流、约稿以及做文字纪录等等。看似一个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好可以锻炼我做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通知参赛者DV格式不合格,我可以从中了解到视频文件中何为标准,何为次品;发信去约稿,我更是可以提前体会一个文字编辑的用心良苦……
如果说视频技术是专业技术的话,文字功底则是任何专业技术的重点基础。这一点我感慨良多,只喜欢平面编辑、文字游戏的我以为以后只可以到报纸、杂志工作,经过此次实习,我发现自己不仅可以应对网络媒体、还可以直接挑战电视媒体了。
不应该忽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如果说校园里面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的话,那么现实生活更是残忍和无情。人际关系始终在其中扮演着无可厚非的重要角色。外出实习,把自己真正的扔进社会中,可以提前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单位里,无论是外出采访、还是办公室实习,时刻都明白自己仍然是一个学生,应该学会谦虚对待身边每一位同事。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向前辈请教。实习不到一周,我就可以混熟办公室内内外外,平时还和办公室的同时一起就餐,参加活动。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在大媒体中应对自如。这一点也许是终身受用的。
记得有一次,单位里组织到坝上大草原春游,正式员工还可以享受春游补贴,一般的实习生当然就没有这种美差了。刚好部门里一个同事不想去,就把大好的机会让给了我。能和单位里的领导同事一起出游,不仅可以交流一下感情,还可以请教一些专业问题。这件事情把我美了大半个月。
第五步:结束实习
由于要赶回学校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排练,在实习时间不到两个月的情况下,我结束了实习。
先是向北京中心的赵老师提出结束实习的申请。赵老师会请示院长,得到院长的同意后,再在老师的指示下向部门领导罗华老师提出结束实习的想法。部门的领导同意后,会写出实习鉴定。接着,再把实习鉴定拿到人民网人力资源部请示人力资源部的领导。最后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会在实习鉴定上盖一个章,表示实习生实习成果满意,该实习生实习期结束。
新闻学院的实习生还应该到北京中心向北京中心的老师汇报实习成果,以答谢北京中心的老师两个月来的关心和操劳。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北京中心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人民网是新闻学院的签约单位,这次实习是组织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协议。所以,你们要为学院争口气。”实习结束了,我可以大声的说:“我做到了!”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之生活拾零
天子脚下的小三轮
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上到飞机、公交车、的士,下到地铁,总会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前提是:只要你有钱,没有的士到不了的地方。可苦了我们这些没钱的又人生地不熟穷学生了,坐的士钱不够,做公车和地铁又找不着站,只能拼命往街头瞅瞅,看看有没有中小城市到处泛滥的小三轮车。看看能不能以便宜的价钱送我们到目的地,也省得隔三岔五的向路人问路了。
那天从昌平区到天安门,拖着我那个只用机托运的行李箱,受尽了路途的波折。从吉利大学打的出来昌平市区,再坐公车到德胜门,再从德胜门乘地铁2线复兴门,再转1线到天安门。走出地铁口,这可没完,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两条街道。
辗转奔波的我们脚上再也使不出半点劲,口中喃喃叫着“三轮车”、“三轮车”,脑海里浮现着汕头市区内挥之即来的三轮车马上就停在我们脚下。可是当我们回过神来,发现迎面列步走来一群兵哥哥,抬头一看天安门城楼就在跟前!亏我们还妄想可以在天子脚下截到三轮车,用北京话说就是“门儿都没有!”。只能乖乖的向兵哥哥问路,我们一句“请问北河沿大街走门走?”就得到了一个立正、敬礼外加详细解答的回报,有点受宠若惊了。呆着看着他们不肯走了。
这可好了,兵哥哥刚走过,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停在我们跟前的小三轮车。据了解到,北京除了逛胡同的旅游三轮车,就只有残疾人可以明目张胆的开着三轮车载人了。眼前的车夫也是残疾人,只见他慌慌张张的招呼我们过去,嘴里还在嘀咕:“快点,快点,等会城管就要来了。”他还有个“把风人”--貌似他妻子的一个中年妇女,在路上不停地张望,不停地和车夫做手势。看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在就连在天子脚下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政策对策了,像见了救命草般的提着行李奔了过去。说是三轮车,其实也不过是摩托车改装而成的改良摩托车。北京这种类型的车都一个样,车子的外层是绿色,车的后尾只可以坐两个人,背对着司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可以看沿路的风景、直接一点就是省掉了乘客上车要司机下车让位的麻烦。坐上车的我们也没得半点轻松,撇开车子的设计不说,单是个大行李已经把我们两给折腾得出不了半点声音了。可传说中北京的
的士司机也好、三轮车夫也好,都特能侃。这不,我们从上车开始,这爷们就说个不停,东北口音,听得我们一咋一咋的。无奈都已经筋疲力尽了,要不还真的要好好体验一下和三轮车侃大山的乐趣。
和车夫侃大山是乐趣,可是侃价钱就不知道是什么趣了。从天安门到北河沿大街,沿着长安街走,转个弯就到南河沿大街了,穿过南河沿,这不就是北河沿了吗?可这车夫就报了十元的价钱。我们想还价嘛,这车夫急了:“哎呦,姑娘!我绝对没有叫高价,这个您可以大可放心。”让我怎么放心啊,游胡同40多分钟才20块钱,这不才分钟工夫就收10块了。算了,算了,出门在外,就别计较这小钱了。给了车夫了事。作罢!以后出门提防点,坐三轮游景点就还可以,还可以听车夫做景点介绍,要是想图方便坐小三轮啊,还是算了吧,还不如打的去呢。
次日,偷闲到恭王府玩玩,这不还离景点还有几百米嘛,路上的三轮车就成排成排的摞在路上,见到游人走过,就招呼着:“游北京胡同,20快钱一个人,还配讲解!”说着还把胡同“地图”伸到跟前,让你拒绝不得,还得停下来跟他说两句。这时候,一句“不了,谢谢!”随口而出,而且还得面带微笑,眼光注视着热情的车夫。让车夫觉得你这拒绝还文雅而又不失果断,于是,他便觉得有面子的消停了下来。可是一个车夫消停了,接下来还有成百个车夫拿着地图晃悠悠的等着你。嘿,这几百米下来,“不了,谢谢!”重复了不下20回,把这个拒绝接受“人民为您进行有偿服务”的本事练得了炉火纯青。
自打那日被割了10块钱的肉,我就没再坐小三轮。天天上下班在公车上看着铁绿铁绿的小车,心里还真为在里边坐的人捏一把汗。
在王府井大街当穷人
“这就是传说的金街王府井啊?”刚刚看到眼前短短的步行街,我的确有点意外。
找了个房子就在王府井隔壁,下班了、吃饱了、洗澡了就去逛逛王府井,步行不用5分钟。把那些专门大老远国内国外跑来北京看王府井,却只能在这个“金街”上逗留几分钟得游客们羡慕得不行了。
说起来这街还真逗,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除了书店里多几本中国历史书,还真的一点古香古色的气息都没有。就连老字号的帽子店、筷子店、布店都装修生怕老外不知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既现代又摩登。我想不明白,外国人来这有什么意思,不就权当是回到自己的家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王府井就是为外国游人的家。家里什么都有,只要在自己国家里见过的高级名牌,在王府井都能见;只要是在家里见到过的中国饰品,在王府井也能见;只要是在家里能吃上的菜,王府井也能见……还有这做这行生意的人,可精明了。看到外国游客,就热情得直想抱他,还可以用勉强的英文和外国人交流;看到中国游客,特别是看到喜欢讨价还价的国内游客,态度就不怎么好了,感觉就是你不买就算了,诡计还给你看穿了,没劲。
而我们这种穷学生,就是商贩子们捞不到半店油水的人。平时只能从街头逛到街尾,街头看到街尾了,眼睁睁看着本来是自己国家的国粹、手工艺品,现在却被商品贩子们搞成“中西合璧”状――就好像笔记本电脑也非得加点刺绣才算是中国制作,才能有点留念的价值一样。价钱就标得很高,咱们普通老百姓是想不明白不就是一个仿制的铁片嘛,写上“光绪帝曾用过的XX”,就上百,甚至是上千。兴许只有老外才能体会到其中包含着多少咱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吧。
东西是买不起,但看着不用钱,也可以让眼睛过把瘾嘛。咱学院北京中心的所在地东方广场就是一个让眼睛过把瘾的地方。记得第一天到东方广场的长江商学院报到,还被人误认来参加EMBA的新学员呢。我都被说得不好意思了,连说误会误会,可人家偏说:“看着你长得像长江商学院的新学员啊。”吐血……我是看起来有钱啊?还是看起来老啊?心想,既然长着这副样子,就好好打打如意算盘。哪天穿得漂亮一点,把楼下东方新天地里贵得乍舌的衣服通通试个遍,镜子面前东捏捏西扯扯,骚首弄姿一番,最后再给那些势利的服务员扔下一句话:“这衣服穿起来怎么一点也不舒服,便宜货就是便宜货!”,然后头不回的走人,嘴边还叨念着:“唉,香奈儿这一季出的衣服不如上一季!”这个计划当是想想就开心,也为咱们老百姓出口气。
不过话说回来,像我这种又怕热、又怕晒的南方人,在炎炎夏日的北京,除了逛王府井那些中央空调吹得你感冒的商店,就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了。怎么说都是免费避暑的好地方啊,还可以又视觉享受,可真应该偷着乐。在街道的西侧,还有一些蜿蜒的小胡同。精明的游客肚子饿的时候就可以去那里找吃的,范不着在所谓的王府井小吃街上吃那些贵又不地道的小吃。胡同里多的是家常菜小炒店,两个人吃饱一顿也不用25元。和王府井正街内精致的餐厅比,这里偏街的小店也又另一番的风味。对了,就是胡同里老北京的风味。
整个王府井大街有三个大书店:外文书店、王府井书店和商务印书馆。看来,在王府井这样高消费的地方,是满足不了物质需求的。即使满足了,也会精神颓废几天――心疼白白花掉的钱啊。所以,带上个面包去逛书店真不愧是好选择。
我这个人也够肤浅的了,第一次到王府井大街,逛的就是卖漂亮衣服的地方,书店自然是吃饱了、喝足了、衣服买够了才去看的。说起来也惭愧,第一次进商务印书馆是因为手头上有采访任务进去的,也没怎么看里面卖的书。过了几天,终于有时间到外文书店去了,一进去,真的是忘记时间了,直扑到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那块角落去。真不愧是旅游地区的书店,介绍当地文化、当地历史的图片、书都很多。在这类书前停留的大多都是外国人,瞧他们看得起劲那样,可真有点洋洋自得。
王府井书店比外文书店要大得多了,书的种类也齐全得,的确是一个可以放松身心,投入到书的海洋里去的地方。这不,前几天,哈利波特第5版全球同一时间上市的时候,这书店就装饰得成个城堡得模样,引来了全国各地得读者。我对哈利波特不感兴趣,心里想着,既然来网络媒体实习了,就应该多了解网络媒体得行情,王府井书店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在三楼的西边新闻类图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我坐一小会儿的地方,手里捧着新浪总裁刚出的一本新书读得津津有味。这时,身边来了一个中国妇女领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来看书,妈妈嘴里念叨着:“怎么都是中文书啊。”小孩一出声就把我吓着了。“mom,let’sgo.Idon’tlikeChinesebook.It’sboring!”他令我吃惊的不仅仅是他流利的英文!
唉,这王府井啊,什么人都有!穷人就是在此看看世界万象,也是值得的。
与北京人一起看话剧
在北京,你不“文化”一下,一天到晚逛商场,看着那些这辈子都有可能买不起的衣服发呆会给人瞧不起。那天,恰逢是个愉快的周末,再恰逢是戏剧学生票价大打折扣的时刻,280元的入场券只需10元就可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去“文化”一下就对不起父老乡亲了。
这人民艺术剧院,离住处并不远,横跨灯市口大街,就在王府井大街上。上班下班,逛街买东西,还真路过了无数次,就没机会走进去瞧瞧。门口上贴着近期上演的话剧海报,演员导演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可一看报价,可都不敢往里面瞅了。好不容易让我碰来了学生特价活动,心里喜得不得了。大学三年,怎么说也在咱学校气派的大礼堂像模像样的主演过两部颇具影响力的话剧,偷偷把自己定位为“行内人”,再偷偷的与那些没事做看话剧消遣周末的俗人区别开来。这不,剧院的门儿都没进都自个一个人偷笑,得意地想象着待会高雅地欣赏话剧的样子。
可这高雅的大门口还没进,高雅的兴致就被门口那些倒票贩子磨得一干二净了。我们以那么低的票价买了票,当然不会理会那些票贩,可是那些票没买着,又想座到好座位的人就不那么想了。可别说,票贩子周围还真围了不少人。他们大声讨价还价的分贝,一点也不亚于菜市场上卖猪肉。于是,我在想,猪肉是否卖得个好价钱除了本身的质量外,就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这倒卖的票兴许也是这个道理吧,管他人民政府禁还是不禁,只要有人想要就有人卖,还光名正大的卖。
绕过票贩子,好不容易走进大厅,在预定的位置坐下,眼前的舞台幕布随着音乐慢慢拉开。刚好一分不早,一分不晚,坐下马上开始。第一次可真的是第一次,无论看的是什么剧,剧里演的是什么人,那人手上拿的是什么道具,都震感了半晌。
剧名叫《全家福》,著名女作家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描写的就是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故事刚开始那会,东直门、西直门、复兴门、朝阳门和护国城墙都还在坚守着皇城。故事却以这几个城门的拆除为结尾,其中穿插着居住在老北京四合院古建队王满堂一家其邻里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生死沉浮、悲欢离合的动人心魄又发人深省的世俗生活故事。可别说,要不是真的来到了这城里,我还真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儿,就连什么是东直门,它是不是真实存在着都会让我纳闷。这像是一个老百姓生活的戏剧,更是一个反映北京几十年来变迁的历史剧。
主要演员是冯远征,那个不许自己老婆和“陌生人说话”的男人。恕我肤浅了,除了这个演过不少电视剧的冯远征老师,其他演员都还真没能叫上名。都说演话剧比演连续剧更能考验演员的演技。这话一点也不假,这演员都还没正式出场呢,就听到周围的观众在唧唧喳喳的讨论:“这冯远征啊,可厉害了!一连好几十场了,场场都有哭戏,场场都能哭得特动情。”咋一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却不对劲了。这几个观众怎么知道人家场场都演得动情留泪了?凑过去问了一下,才知道人家可是标准的“有雅兴的人”,场场都来看,还场场都有不同的感受。哟!这皇城根儿下的人,可真有闲情逸致。人家问到“你不会是第一次来看话剧吧?”我这个貌似来看热闹的人,着实给人家好好的鄙视了一回。
说到这道具,可比我们平时在学校里面小打小闹的戏剧强多了。戏剧是讲述一个居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的故事,舞台自然就得以一个典型得四合院为背景。这哪是一个背景啊,活生生就是一个四合院,有墙壁,有井,还有窗户。一场落幕了,舞台就沿着中轴线旋转,四合院的另一面就展现在观众面前。这舞台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让人看了就感觉真实。
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三个小时,演出结束了,观众有序的离开了剧场。人群中,我还“到此一游”的在剧院门口留了影,算是长见识的纪念。回头望望海报栏,这几天的话剧还挺多,黄磊监制的《晃晃悠悠》,《猫一样的生活》,还有试验话剧《confession口供》……看来,在北京闲不了!同时,钱包也不蔫不行!
“咱这可是正规单位”
“哎哟,小姑娘,你可别坐!这床单干净着呢!”
刚来北京那会,找房子可把我折腾得天昏地暗。太便宜了又不干净,干净的,又太贵。好不容易让我找着一间紧挨着天安门、王府井的招待所,可把我们乐坏了。进招待所看房间,一屁股就想坐上那舒服的床。才半蹲下呢,就被招待所里的服务员阿姨吓了一声。“你们可别坐,这床单刚换的。你们要定下了这个房间才能坐。”哎哟,这个的阿姨可真够厉害的。旁边的小师妹满意极了,连声说:“从这里的阿姨可以看出来,这间招待所绝对卫生和安全。”
这个时候,那阿姨还在不停的说:“咱这可是国营单位,没有正规职业的人咱还不让住呢,”说完,好像还没交代清楚似的再重申了一遍“咱这是正规单位!和在大街上看到的小旅馆可不同”!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说如果不是看着我们两个小姑娘一副学生模样,还在人民日报社这样正规得不得了的单位实习的话,还不让我们住进来呢。这招待所出了门口南边就是民政部、东边就是总部、王府井大街、西面就是咱们伟大的故宫、北面是北海公园,街上随便走走就都是“笔直”的兵哥哥,要不就是卖冰棍的便衣警察叔叔,能不安全吗?
住下是安心住下了,可真还没想到这个招待所里除了一个干部模样的大伯外,全是清一色的阿姨。她们的年纪都在50岁上下,讲着一口纯正的京腔,每天早上7点以后,整个招待所里都是她们的声音……
我到现在还搞不明白,招待所的退房时间是下午2点,可为什么所里的阿姨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整理卫生?这一整理卫生,可就没完没了。从第一间开始敲门“您好,我是服务员,给您打扫卫生来了”,碰到个客人好脾气的,就睡梦中嗯一声,就让阿姨开门进去打扫,打扫完了,阿姨自己会把门锁上,再去敲第二间。可是碰到脾气不好的,不免牢骚了“怎么那么早就打扫卫生?不打扫了。”阿姨也就作罢。
可是过了这个打扫的时候,等熟睡醒过来了,9点10点的,想叫阿姨再回来打扫一下卫生,我劝你还是别去了。那天周末,碰巧留在宿舍里看电视,安静的楼道里突然传来一个男生:“服务员!打扫卫生!”想想,如果这是在一个星级的酒店里,这么一招呼服务员一定会过来打扫,可是这可是老北京人开的“正规的、国营的”招待所,在这你这么一吆喝,服务员就火了,“刚才要给你打扫你不打扫,现在过了时间我们都休息了你才要打扫,安的什么心啊?”接着的场面可想而知了,双方谁都有理,一个说“服务员不就应该随时为人服务的吗?”,一个说“服务时间已经过了”,那个男子脾气也太硬了,最后骂得连不雅的文字都说出来了,阿姨当然也不甘示弱……经过那次,我们都学乖了,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北京的阿姨,要不然可真是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知道是北方人习惯6点起床还是怎么着?从7点开始以致整个早上,走廊里不是吆喝声就是阿姨的闲聊声。看来,在这招待所里睡懒觉也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久了就都感觉到了虽然这里的阿姨都口口声声说这是正规单位,国营单位,可都把招待所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爱护,这这里的客人当成到她们家做客的客人一样招待。
有一天,北京来了罕见的大雨。我把东西收拾好了,刚要出门就被阿姨叫回来了:“小姑娘,要出门啊?外面下的雨可大着呢,先待着,等雨小了再出去吧。”可把我感动得啊,在北京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鬼都不认识一个,更别说还有一个嘘寒问暖的长辈了。我连拿出藏在包里的雨伞,说是有急事,阿姨这才让我出门的。
一天夜里,不知道是保险丝坏了,还是人为的恶作剧,整个招待所里停电了,一片漆黑。这个忙坏了两个值班的阿姨,不停的打电话找人帮忙、不停的跑进跑出。眼看楼道里的应急灯都快没电了,供电维修人员还要30分钟后才来到,一个阿姨就跑出去想借隔壁商店的插座充会电,可没半会,她就气愤的回来了。“没想到咱北京还有这样的人,不就是借会电嘛,还不愿意,我都跟他说了咱是正规单位,他还这样!你说这气愤不气愤啊!”眼看着她气得直跺脚,还不忘在黑暗中跑来跑去的小孩唠叨,“这谁家的孩子啊?大黑天的,别摔着了。”说完,还把买回来的蜡烛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送去……半个小时后,供电维修工人来了,阿姨这才松了口气。
现在我可想通了,招待所里的阿姨用的是她们那个年代的思想,服务的是这个年代的人。当时,究竟是她们该与时俱进还是我们该适应生活适应环境?
为什么不把自己也丢了?
来到北京,脚都还没站稳,就把几百块的眼镜丢了。在这样一个“沙尘暴”的天气,带上隐性眼镜也只能落下一个红眼病的下场。看着王府井的大商场里,就算是小柜台也只能看到“GUGGI眼镜”几个字在闪闪发光,我还不如看不见呢。
也罢,也罢,丢了几百块的眼镜就当花钱买教训呗,总好过别人一下在丢了几千几万块这个时候,再也怨不得自己小时候怎么虐待自己的眼睛,怎么不听老爸老妈的话……心里也只能这样想:北京怎么说也是首都,估计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盲道应该不少吧?
几天后,眼镜事件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可另外一个风波又来了……
此次来北京,我带上了经过朋友鉴证无数次的天堂伞。它可是如今太阳伞中的骄傲,无论是款式还是抵挡紫外线的能力都是同类伞中的佼佼者。我得意的撑着它,拒绝太阳先生无数次热情的亲吻。那几天,北京的太阳可不是开玩笑,高达40度的温度随时都可以把我烤晕。想着,在这个异地他乡,即使晕在长安街,也没人认识我,稍不留神,把我当非法外来民工处理那可怎么办?越想越严重,为了保护我脆弱的生命,我发誓一定要保护好这个贴身的宝贝。
不知道我亲爱的眼镜是喜欢我从汕头带过来的天堂伞还是它也惧怕北京的骄阳?在眼镜消失不到一个星期,我的天堂伞也在我一次坐公车的过程中丢失了。巧合的是,丢失的地方都是北京的北边,昌平区。小两口双双徇情好不让人感动,可就苦了他们的主人我了。
没辙!只能在前门大街的街头小档随便买把十块钱的伞遮遮阳。我回去还有没有人样,会不会被人误认为刚从非洲实习回来的看来也只能靠它了。可别再让我出什么差错。
伞是勉强够用了,可这伟大的首都除了骄阳似火以外,沙尘也强劲如刚。刚刚从山清水秀的学校出来的我,怎么说也是把自己养得细皮的,怎么经得起烈日加沙沙尘的洗礼。一个星期不到,头发变得枯黄开叉不说,脸上还狂长痘痘。想着自己也老大不小了,青春痘这玩意儿早几年就丢还给后来居上的师弟师妹了,这回一定是适应不了北京“含金量”特别高的空气而起来抗议了。
天啊,趁着头发还勉强留在头上,脸上还没成为月球表面,赶紧给自己买了一瓶高效清洁肌肤外加抗痘的洗面奶。头发就还好,师妹的特润洗发露还真挺管用的。我想着老天也不至于和我这样的一个“四无青年”过不去吧?贵重的东西丢了也就算了,这些小玩意儿好好的留在我身边也不碍谁的事儿吧。心安理得的过了几天……
“师姐,你看到洗发露了吗?”下班回来,从师妹那么一问,我就知道没什么好事儿发生。洗发露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接下来洗面奶也不翼而飞了……不知道是丢东西丢惯了还是麻木了,这回我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自己对自己说:“丢了就再买过呗。”果真还真是屁颠屁颠跑去王府井买了新的。
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救了,明明从丢眼镜的那一刻开始,就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小心,可这屁事还接二连三的发生,这一次,还没完……
能和单位里的同事领导一起去号称中国第一草原的坝上大草原春游,作为实习生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荣幸。老早就跑去超市买好干粮,准备到大草原去好好放松一番。最少假假的也应该去慰藉一下因为丢失了那么东西而伤痕累累的心。
经过八个小时的奔波,美丽的大草原就在眼前了。单位里的同事纷纷慷慨解囊,开吉普的开吉普通,骑马的骑马,好不潇洒。虽然自己囊中羞涩,但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马儿在我眼前跑,再说了,心里想着骑马作为付费项目自然也有他让人给钱的理由。犹豫了片刻,就登上了一匹马。马儿可真乖啊,一下子就服服帖帖,带着我在草原上悠闲的漫步。一尘不染的绿树,温和动人的阳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悠闲自得的马儿,多美的一副画面。微凉的高原天气真的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和忧伤。同行的游客都驰骋的奔跑着,可能是胆小吧,或者是预料得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始终不敢“快马加鞭”的畅游在大草原。都那么小心翼翼了,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下了马之后,兜里的手机消失了……据说是因为手机舍不得美丽的大草原,誓要留在那里享受余生!我相信了这个“据说”。
一路上回来,脑海里面只有一个问号:“为什么不把自己也丢了???”
后记
实习工作:
1.国际新闻。对各大中央媒体的国际新闻进行核实、把关,组织标题以及导语。
2.更新国际页面。决定国际头条新闻及每日十大要闻,确定每日要闻图片并组织《深度报道》、《纵论天下》的导读。
3.更新各大国际专题。对各通讯社的新闻进行筛选及重组,保证各大国际专题的日常更新。
4.策划、编辑《特别策划》栏目原创稿件。
实习感言:
向北京中心的赵老师道了别,步出东方新天地办公楼,程老师将我跟两位女生带到人民日报社。在传达室根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通电打了招呼之后,站岗的武警目送我们走进报社——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人民日报社。
人力资源部的主任把我跟两位女生分到三个不同的部门。我在总编室,何彦在评论部,媛媛在多媒体部。
我便开始了我与国际频道的亲密接触。
在人民网实习,代表的是学院,不能给学院丢脸。在总编室实习,我负责做的事情大概有以下几种:
1.新闻。这是最基本的事情了,几乎每天都要做。实习期间,国际发生了不少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G8峰会的时候发生了7?7伦敦连环爆炸,再接着便是伦敦第二次爆炸和埃及爆炸;四国争常和朝核六方会谈每天也都有新进展,我便只有时刻紧盯中国日报与新华网最新播报里边的新闻,以便及时强贴。
在办《汕大青年》的时候,大家有着这么一种思维,就是只要你是编辑,你就有改动文章的权利。无论是谁的文章,该改的地方就一定要改。而文章的标题是抢夺读者眼球的利器,导语则是文章的灵魂。
我开始对文章动手笔。每道新闻都换上自觉得可以吸引读者的标题,并努力组织新闻的导语。一开始琢磨的时间有点长,后面就越来越顺手了。
——总编室的实习编辑没有署名权,颇让我感受到幕后英雄的。既然坐在编辑台上,就不能对不起“编辑”二字。不过人民网的编辑还无权编译外电,如果这一点可行的话,人民网便具备与中国日报、新华社抢新闻的基础了。在新闻网络的世界,抢新闻比什么都重要。
2.决定国际头条及要闻。这是总编室给我的最大挑战了——当然,也是一种激励。
每天早上7:20进入工作状态,转发完昨晚漏发的要闻后,我便得试着从一排密密麻麻的新闻列表中选出11条要闻,并按新闻的重要性排序,排第一的便是本日的头条了。当然,每条新闻都要事先自己阅读、比较过。
国内外的平面媒体都要通过举行编辑会来确定头条新闻甚至是头版图片。而来到这里实习的第四天,便要独自完成古今中外编辑们履行的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惊诧中带着兴奋。
此外,还得确定该日的深度报道、纵论天下专区的头条,并拟定摘要和导读。这个在新闻写作的课中已做过不少,很快便能上手。总喜欢把导读写成问句形式的,因为往网站不是报纸,点击率是关键。
在校读书时丘老要我们每天读一条新闻,并在讲课的时候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大国际观念,我也涉猎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如果不是这样,当时一定会因知识匮乏而无法完成,因为大二的学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国际新闻训练。
也给低年级同学一个建议,要及早看到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有计划地强化一些知识。
3.调整页面。人民网有一条规定,就是页面要闻区的新闻标题必须长度大概一致,不多不少19个字。网络毕竟与报纸不同,我只能放弃原来的文章标题,在页面上放上一个临时的19字题。
在学院学的软件基础在这里就用得上了。剪裁图片,调对比度,贴在人民网的主页上,看起来还算能入目。做网络媒体,电脑技术一定要过得去。
4.策划、更新专题。这是编辑能够自由选择新闻,自己进行组稿的舞台之一。无论是新闻还是选定头条新闻、要闻,抑或写摘要导读、调页面,所有的技巧都能用在这里。没有国际经济、政治背景知识是不行的。我在独力完成7?7伦敦连环爆炸这个专题的时候深深发觉,在学院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对于组织一个大型的专题是非常有用的。美术基础和计算机基础也不能忽视。在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没有基础的话就很难上手。
当然,借鉴也是少不了的。新浪、搜狐在进行大型专题的报道时稿件组织方面经常有亮点,新手上路,多看看总是应该的。
5.发短信新闻。考验编辑技术的时候到了。人民网每天需发送三条要闻短信。每天70个字,不能多不能少。在编《汕大青年》的时候早对多几个字、少几个字的编辑手段运用自如了,问题自然迎难而解。
其实,老师平时教的东西都很有用。我觉的我们较弱的是将老师讲的系统地理解并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到了这里才深深发现,很多看似用不上的知识,到了这里都能巧妙用上。
6.制作“特别策划”和“第一解读”。非对国际事务了解透彻的编辑无法完成。这是人民网编辑整理解释性报告的一个形式。我曾花了五个小时做出一个关于非盟、四国、“团结谋共识”的“入常”风波的解读,恶补了近五万字的文字资料,可惜因内容太冗长而被编辑刷下来,很遗憾。
后来,在六方会谈举行的第二天,我策划了一个栏目:《六方会谈:调和世界还是背水一战》。花了6个小时,凭借在平时的学习里面锻炼出来的眼睛和鼻子,从寻找切入点到筛选信息到挑选图片、制作网页,都是独自完成的。这次会谈,主角还是朝鲜和美国。我了解了从朝核第一次会谈到今的所有信息,便开始动手做出这个策划。——这是我第一个登上人民网主页的《特别策划》。
紧接着我又完成了《美国核政策:披着羊皮的狼》、《日本右翼:沉迷在历史深渊的猖狂》等等策划,都在人民网主页跟广大网民见了面。
主编评价说,这几个策划在形势和内容上在人民网里都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留下的模版,也被国际频道日后采用。
7.与各位同事沟通。来人民网前,我对这里的编辑流程全然不懂,兵强和金雪两位老师教会了我技术上的东西。凭着年轻好问和虚心请教,跟总编室人员多了不少交流,并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不时向同事,领导介绍学院的办学理念,现状,尽量为以后到这里实习的同学打造招牌。
实习在于发现不足。这里的编辑都能编善写,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平常一起说笑吃饭的编辑,一遇到国际性事件便带上相机出去跑新闻。兵强老师采访了赖斯访华,金雪老师采访了六方会谈,这些我都是等到他们发回稿件的时候才知道的。
主要作品:
/GB/1030/3597735.html《日本右翼:沉迷在历史深渊的猖狂》
/GB/1030/3575710.html《六方会谈:各国开始攻坚》
/GB/1030/3591864.html《六方会谈:众志铸就共同文件》
/GB/1030/3587100.html《美国核政策:披着羊皮的狼?》
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实习更接近于一次独立学习,而不是一份真正的工作。这次香港有线新闻台的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香港媒体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记者的使命感和态度。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小时对于无冕之王——记者的就有过很多幻想。在学校我的梦想实现了,成了一名校园学生记者,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感到自豪,骄傲。虽然没有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联系结合起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追求新闻的爱好。因此我报考了江西师范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利用本不多的业余的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报社成了我学习书本知识的验收场。虽然我平时很累,很少有属于自己个人支配的时间,但是这对我来说很有价值和意义。
在报社的近三年的实习过程中,我不仅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思想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收获很大。
一、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朱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朱老师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和学生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
二、政治思想上的提高。做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对政治思想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所以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了解党和国家、学校以及近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工作能力上的提高。使我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1、通过“润华奖”、“中华杯”、“运动会”、“红衣坊”、内参、以及校园生活的一线采访,锻炼了我组织、策划、协调的能力。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学校校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老师、学生,形形,各具特点,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3、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大大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也学会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工作,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4 、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
5、通过三年的报社学习,是我对记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在“润华奖”、“中华杯”、“运动会”、“红衣坊”为了等等大型赛事的时候,让稿件发表出去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忙到深夜。
在今后的学习的路程上,我将不段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想,多读,多学,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当我发现爱上了记者这个职业的时候,离别的钟声也敲响了.幸好,总有一些记忆驻留下来。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为自己的脚步感到骄傲。
大学行将毕业,我的学校记者工作也将会结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不过我的心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疑问的。我当然第一职业是去报社或是电视台应聘记者工作,如果不成功的话,那我只好再去想别的办法,我相信迟早会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更多:实习报告
大学生总结性实习报告
新闻报社实习报告范文
大学中文系实习队到中学实习报告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当一个记者,在体力和脑力上要付出很多,当一个香港的记者,要付出的是双倍的体力和脑力,这也是香港媒体竞争的激烈情况所决定的。记得年前在维多里亚公园,做特首曾荫权的直播的时候,记者和摄像师就像洪流一样,围着曾荫权,大家都是想要抢到一个好位置,我和同行的记者都被踩烂了鞋子,甚至连裤子都被扯破了。
专题部——专供我啃带子的圣地
专题部一周出两档节目,一个叫《香港刺针》,由梁文道主持。专门针对热门的事件,主持和嘉宾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形式有点类似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不过不同的是,《香港刺针》的节目里面还会插入记者对这个谈论的题目做制作的外拍,另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是单纯的talkshow。另外一个是《时事宽频》,是类似于香港电台的《铿锵集》的一档专题节目,相对《香港刺针》来说,《时事宽频》的题材更为广泛,可以是当前的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历史人文,科学技术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时间只有一周,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一周的收获特别的丰富。专题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让我静下心来吸收他们前人做过的专题片。每天一早上班,我就是抱着一叠有小山高的纪录片,跑去剪片室看。一天下来,可以看差不多7、8个小时的片,但是自己都不觉得累,反而一边看,满心欢喜的写笔记,抄下他们好的制作方式。一个星期下来,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有时,在记者们有空的时候,会跟他们交流国内和他们不同的制作方式,看到一些他们做的很棒的专题,例如中国戏曲、SARS系列,医护前线系列,还有一些国内目前还没有办法涉及的区域的专题片,都会问他们整个制作的方式,如何采访,怎么确定整个片的结构,等等。
在专题部的实习过程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看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专题片制作方法。少了出去跑的时间,更可以静下心来回顾实习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和把之前来不及消化的东西,重新消化。对于我来说,这一周,也是自己进步最大的一周。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个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的实习经历,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而对于大学生而已,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虽然**个多月的实践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这些是我在大学课本上不能学来的。它让我明白什么是工作,让我懂得了要将理论与行动结合在一起,让我知道了自己是否拥有好的交流技能和理解沟通能力。而交流和理解将会是任何工作的基础,好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
实习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次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是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机会,是我们走进生活,接触社会,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希望通过实习来提高自己的实地采访能力和写作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很大进步,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不曾学到的知识,“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在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技巧,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有些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所处的范围有什么涉及面,根本无从下手,后悔自己在学校没有学到足够的知识。
通过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个月,总结了以下几条实习体会,具体如下:
一、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实习的**个月发现善于与人沟通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与各年龄段的人工作接触机会很少,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尤其是与年龄大或者辈分长者会谈,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个时候感觉很是尴尬。人在社会中都需要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很多时候需要合力去做事,能够很好的于人沟通能够使得大家在做事的过程中相处得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要尝试客观的去分析,正确的你就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与人交往接触要有自信。自信不是对自己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在多次的宣传活动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能够把事情干好,领导放心把事情交给你,自然事情做多了,领导见识了你的能力,开始赏识你了,自然你自己也越来越自信,领导也会给你更多锻炼的机会。社会工作经验也是这样良性循环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实践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同时丰富自己的阅历。“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四、加强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在工作中,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在实习中,要仔细的跟着身边的同事进行学习,不懂就问,同事不懂得,可以去网络、书籍中去查询。同时,还要大胆的接收领导安排的任务,认真仔细的完成,通过这种简单的工作的经验累积,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作用。
五、与人交往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在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铁路公安处宣传科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明白,领导交代的事情很多时候难免感觉到有些困难,有时候无法将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宣传科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是有些欠缺,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很很渺小,由于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在与人交往时难免蹑手蹑脚,有些担心,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记得曾经有个学姐对我说过“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凡事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位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肩上扛着摄像机、胸前挂着照相机、口袋里装着手机、背包里是无线上网本……他们既是记者、编辑,也是播音员、主持人。这可能就是媒体融合后媒体从业人员的真实写照。作为媒体融合的产物,这部分从业人员被称之为全媒体记者。他们需要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等载体样样能玩得起来,还需操弄3g、4g等流媒体技术。由于我们不知道我们的下一站会到哪里。所以,最好样样功夫都尝试着练一练。
xx年1月13目,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全媒体新闻部,首批15名记者每人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实行“24×7”的多媒体信息模式。国内其他媒体也尝试在部分领域内资源整合,比如浙江嘉兴日报及其子报南湖晚报,成立统一的视觉新闻中心;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建立集团层面的视觉中心,向集团内各媒体提供图片;滨州日报社目前也正在进行全媒体的尝试。
全媒体已经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全媒体记者奔走四方,活跃在公众的视野之中。面对媒体融合大潮,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现在的我该为未来的工作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媒体从业人员呢?
我们面对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必须学会“一鱼多吃”,这是我们未来媒体从业人员努力的方向。全媒体记者是一个多功能的记者,需要有多种采访技能。进行采访时,记者不能只简单地拿笔去记,至少要会使用录音笔等设备。如果不再单独派摄影记者跟随,文字记者还要现场拍照。为适应网络传播,记者还要学会制作dv、动画等。掌握了这些采访技能,就初步实现了向全媒体记者身份的转变。
我们要学会在全媒体新闻生产中“用脑”、“用眼”和“用手”。用脑,即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用眼,即做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用手,即全媒体记者要会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实习期中,公司融洽的工作氛围、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让我很快进入到了工作角色中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清晰的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不断的进行自我培训,
作为未来媒体从业人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沉默不语的尴尬,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与别人主动交流,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交流。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精神,而且我还必须去帮助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已完成工作。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有时候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不仅仅使自己的工作进程受阻,还会影响广播播出的新闻质量,因此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件事情就显得尤其重要。正如老师所讲,要做到“眼尖”、“手勤”和“心细”。其中,眼尖包括“观察”,再者就是有“眼力见”。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单位里首先要不给人家添乱。虽然有指导老师,但提问也要看准时机,别在老师正在忙的时候去打扰人家的正常工作。在初步了解了行业的内部运作后,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岗位上的具体工作,为以后的就业打基础。手勤:尽管是实习岗位,也不要有丝毫懈怠的想法。不能把自己还看成一名大学生,而要像正式员工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熟悉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单位文化。心细:单位都喜欢把一些琐碎、单调、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实习生做,如给复印机加纸,换一下饮水机上的空水瓶……这个阶段缺乏乐趣和挑战性,只有经过这样的考验,才有机会获得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除了指导老师交代的工作要用心去做,还要细心地记录观察,最好做实习日记,将每天的收获、感触和遇到的问题,企业的信息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不仅会对学习有益处,而且在写实习报告的时候会有帮助。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赵主管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凡事得谨慎小心。 “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 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领导,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
刚去报社的几天,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神秘的,一切都是自己有些仰慕的,尽管我已经清楚一张报纸出品的全过程。
特别是在第一天,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董方义,就留给我一个独立采访的机会,在对这个城市几乎处于完全陌生的时候,我要自己联系人,自己找目的地,当然也要独立完成采访任务。清晰的记得:我匆忙的去7路车站,下车后,沿路问人民航大厦在那?烟台其中在那?最后我才知道,从车站到烟台七中只需走四分之一的路,而我却绕了一个圈,走了四分之三的路。从这一点,我也明白了一位师兄为什么会说,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他至少会用一个月的时间来熟悉这个城市的街道和标志性建筑。
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天过的似乎有些相同,似乎又有些不同。由于住在学校,每天都要做10路车去单位,在单位早上很少有记者在,所以我的任务也就是给他们分发报纸,当然只是我所在的热线新闻部的10名记者。接下来必做的就是,翻报纸看看我老师发表了几篇文章,以备汇报。这就是我每天要做的相同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很是无聊、无味,学习的含金量又少,根本就不能提高专业能力,然而,我始终觉得,就是这短短的十分钟,给我带来了好多朋友,其中有6位记者,我们保持了长久的联系,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就可以与他们聊天,每一次,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作为一个实习生,去现场、参与新闻采访使我们很期待的事情。我去过建筑施工现场,亲眼目睹民工在烈日下的劳作,倾听他们的期盼,真的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其实那次采访,开始并不顺利,我们先是去了建委,不知出于何种缘故,门卫不通报,也不让我们进。又来到施工地负责人办公室,里面很简陋,一办公桌,一台落地扇、一张长椅、一张床,别的就没有了,屋里有六七个人,可是他们并不愿做我们的采访对象,并对我们的身份表示怀疑,这几个人相互推让,相互喊领导。无奈之下,来到施工现场,可是我当时真的万万没想到,这些工人竟然不敢说实话。“我们工作时间自己安排,吃饭有肉有菜,住板房还有风扇……”这是他们的原话,然而当我看到用布蓬搭建的小房子,在污水上用几块木板拼砌的案板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那天的采访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我为他们这种命运的反差感到不公平,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盖房子、建大楼,自己却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采访过程有喜有忧,生来见不得生命的离开,今年我却亲眼看到一个生命的逝去。事情是这样的,指出派出所接到110的指令说有人跳入夹河桥,民警于是急速赶往事发现场,分两路人马,接力营救落水妇女,当时生命继续爱那个已经很微弱了,接下来落水者被接到福山医院抢救。我们是第二天才知道的这个消息,也去看了事发现场,此时的河水依然是浑浊的,但是河面却平静的只有鱼尾起的波纹,似乎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我们很想知道落水妇女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便赶去福山医院,不料得到的结果却是,因抢救无效死亡。
生命就这样没了,不再去在乎是不是因为妇女身体不适,不小心跌落水中,还是因为与丈夫的吵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逃到水中,我只是觉得生与死之间太不公平了,一个生命的诞生,要母亲辛辛苦苦的怀胎十个月,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又需要父母、社会在感情上、精神上、物质上的大量投入,然而生命的逝去竟然只需短短的一瞬间……
一个人所能见到的新闻不是每天都有的,在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可寻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浏览网页、聊天了,为了不浪费实习的每一天,我不想就这么浑浑噩噩的过,我要找其他可以锻炼我的地方,于是我找到了“策划”,先先后后我总共做了《暑假,大学生带情侣回家成话题》《暑假万名大学生留守校园》《孩子越来越受重视聪明家长把“双休日”留给和孩子》《记录:雨中谁是最可爱的人》《校园经济因学生放假经营受损》《我的假期我做主》等6篇文章,有的在报纸上发表了,有的在网站上登了。这其中《记录:雨中谁是最可爱的人》给我的压力最大,因为我并不明白社会上到底有什么样的职业是在雨天作业的,感慨颇多,社会太大,我要学的东西太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在做新闻、做记者,很多人做的要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报社的高层领导也很少是新闻专业出身。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业集团作为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实践与理论之间有太大的差距这一点我也认可,但理论与实践间的必然联系是绝对不可以忽略的。在我们的课堂理论上,新闻要真实、客观,尽管也只能做到相对真实,同样,在实践中,为了发行量,为了广告,也要求有高质量的稿子。
结合理论与实践,我认为要做出高质量的稿子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必须符合新闻的定义,即新近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一件事情首先要考虑他是不是新闻,是一条怎么样的新闻。第二,必须从大局出发写稿件。即这条新闻写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其中影响包括积极的和负面的。要想办法把新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损于国家、党和人民利益的新闻坚决不能写。第三,要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办事,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第四,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即所谓的创新。就像我们在开发区的公安局,孙老师为他们做的策划一样,为了创新,为了独到,为了让读者把文章读完,这次策划主要是以小映大,以例论理为原则,得到了局长的认可,这个方法,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得到,但是没有多少人会用在大事上,在学校的这期迎新专刊上,我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老师也是欣然同意了。
二、实习体会
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最终我将其归结为《记者行军背囊10要素》,即:(一)脑袋,(二)利嘴、快腿,(三)人脉,(四)博闻,(五)玩文字游戏,(六)储备稿子,(七)时机、时间意识,(八)良好的心态,(九)健康的身体,(十)政治敏感性。
当然这些是对一线记者的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中可称之为最高要求。践行中有部分人会对某些新闻事实进行夸大和扭曲,为了营造一个富有冲击力,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打球,偷换概念,竞搞文字游戏。
三、实习领悟
第一,工作一定要认真扎实,做就要做到最好。
第二,做一个记者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在实习中发现,做记者是很累的,虽然报社没有硬性规定,每人都要按时上班,但是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是每天耗在报社,并且加班加点,甚至很多人都在半夜写稿子。还有,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需要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往往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
第三,做一个好的记者必须要有职业道德。做一个记者不难,难得是做一个好记者。在报社实习期间,常常有群众到读者接待室找我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 他们总是十分热心。对此,孙主任说得一句话我记忆尤深,那就是做记者要有职业道德。很多老百姓办不了的事情,比如说工厂拖欠工资,民工的工伤无人管,记者只要一句话一个电话就能给他们解决。当然为老百姓说话就会得罪很多当权者,但是,记者是个良心活,只让小部分人说好不是好,只有在老百姓中有口皆碑才算好。
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多年,大多会有种走上不归路的自我放逐感。当然,前提是他还在媒体圈子里混。我这人并没有多少高瞻远瞩,连当初进新闻系也是在阴差阳错的恍惚中完成。不过在这个准圈子里混了三年,自然也沾染了一些圈子里好大喜功的习气。二零零四年七月,在教二那个明亮教室的讲台上,雷蔚真老师负责代表学院向台下二十五个懒散且孩子气十足的学生宣布你们的实习开始了。我的位置距离雷老师不是很远,在这个重要时刻,雷老的表情被我很不小心但很忠实地记录下来。这是一种复杂的表情,一种过来人的故作镇定和一丝狡诘。台下这批学生的实习以及以后的命运,似乎早已在他的意念之中——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对于实习,台下的学生看起来有很多选择,不过实际上就两种:决定工作的,去央视新闻中心实习,为的是毕业时能在那里留下几个;想考研的,自己找个地方弄份实习鉴定有大红公章就行。我当时就知道这是新闻人的试行放逐,为了见识一下我泱泱大国第一大台的风范,我没多想就选择了前者。于是在七月中旬的一个我被告知我的发配接收地是央视新闻中心部时段一组。
所谓时段一组,就是早间组。所谓早间组,就是夜班。夜班组三班倒,也就是说干一天休息两天。这个待遇很是不错,搞得我上铺的小C很是艳羡。我得以将夜猫子的习性在夜间央视方楼二层发挥得淋漓尽致,白天则回到宿舍蒙头睡觉。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活实在有悖人性。我现在回忆那段时光,马上感觉有千万个苍蝇瓮地冲进脑袋并将其吞食。人说睫毛长的人爱睡觉,我睫毛长,但根据多年生活经验,我了解自己并不是很嗜睡的人,我能一次性熬个48小时不睡觉,但我却始终没法适应没48小时就要倒一次生物钟的生活。我没有熬过几个班就开始疲倦并开始怠工。到最后虽然我的怠工并没有影响我留下的可能,但几个月下来我欠下的睡眠帐最终让我选择离去。
在早间组值夜班,所谓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其实我是有心睡眠而身不由己啊。工作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地方台用卫星传送过来的稿子放到对编机上重新一下。这个工作没什么挑战性,因此我的斗志在无用武之地的情境下开始休养生息。说到这里要提醒诸位看官:想做事的兄弟,就找点挑战性的工作,不然斗志会很快消磨光,等哪天你想振作一下都找不到感觉了。我就在那里无意识地消磨着我的斗志。看看HBO的电影,翻翻栏目组的杂志自得其乐。每每自感无聊之时,就开始做起未来的春秋大梦来。我开始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钱多,活少,逍遥,有自己时间可以搞点私活。按照这个标准看,央视部的日子也是过得的。只是最终我实在没法忍受那万恶的夜班,只得拜拜了。
在这期间,我还跟CRI的有过一段短暂的邂逅。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她的招聘启事就投了份简历。后来就被通知笔试,然后面试。很轻松的搞定了一切,然后过去上班。主编对我也是颇为照顾,他安排我跟他做头版。在M上我跟他说前辈您要多多照顾我,他回话说没问题你很有灵气。现在想起来,在一个新环境中领导这种赏识还是相当难得的。以后我还碰到过一些领导就没那么好了。于是我又得出个结论:在别人瞧得起你的时候,千万别瞧不起人家,等到你之后被另外的人家瞧不起时,你会很怀念被人瞧得起的时光。这结论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很是重要,遗憾的是我当时竟以为有央视的夜班在手,工作便不用发愁,参加CRI的招聘只是练练兵而已。当然,报纸本身有它自己的局限,我知道这个事情做不大。于是带着半分糊涂和半分理智,我向主编提出我要回去考研。主编有些愕然,他肯定明白这是个托辞。当然我也知道在他看来,这无意于一种背叛。在我留下工作证走出CRI的大门一刹那,我有些莫名的怅然,又有点莫名的释然。
这种不痛不痒的日子一晃就是半年,我逐渐从央视夜班的迷梦中苏醒过来。这里只会不定时地发一些钱,没有三保一金且不解决户口。工作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并没什么感受,难道就是央视三天一倒的夜班?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必须要从头开始找工作。我被迫开始照相,做简历,去招聘会,到处乱撞。这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同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我和所有人一样感到彷徨,绝望。而实际上我到底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我心里并没底。直到深圳电视台的出现。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得知深圳台招人信息的。在一个阳光有些刺眼的我去中关村陪一个朋友看笔记本,顺便去了趟北大。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楼里,我漫不经心地填写了他们发给我的报名表。之后的第二天傍晚,他们通知我去深圳大厦参加笔试面试。我去了,依然是有些漫不经心。试的题很空,什么应具备哪些素质,媒体应该怎么有竞争力之类,都是博士论文的题目。我答起来竟毫无感觉,四道大题竟只用千把字答完了。接着就是面试,HR问我喜欢做哪类新闻,我说做时政类,他说做民生类你干不干。民生?我只在南方周末上看见有个民生版,似乎也有些深度,做起来也应该不难。于是我马上表示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疾苦云云。HR略略点头,跟他旁边两位同伴说还需不需要问其他的,另两位均表示没有问题。临走告别时,一位副考官冲我笑了笑,我知道这应该是个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