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文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首届“爱心观山湖”旅游文化节从今年6月一直持续到8月,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活动。
6月29日,“爱心观山湖”欢乐嘉年华开启,以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商户开展的“全场1折起大型市民回馈活动”为主线,举办“10分心意,100万爱心”大型公益购物活动。活动期间,消费者每到购物现场签到一次,商贸城就定向公益捐款10分钱。
7月初举行首届“爱心观山湖”城市形象大使校园选拔赛;7月22日举行“2016世界超模进贵州清凉之旅观山湖文化旅游国际推广大使选拔赛”集结仪式及开幕式;7月23日至7月28日举行“爱的起点――2016观山湖集体婚礼”以及美食与旅游商品联展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学好诗歌,可以从中获得美的感受,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人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多角度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掘的文化内容,都承载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诗经》,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在漫长的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诗经》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遗产的主体。其次,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考古发掘证实,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到了周代,农业已成为周人的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几乎所有人都与农业生产发生直接关系,许多政治、宗教等活动也都围绕农业而展开。
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可以这样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都反映了农业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无论从题材、从道德观念到审美情趣都带有农业文化的性质。《诗经》中有关农业生活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农业生活中人们勤劳朴实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风,而且在表现技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
翻开《诗经》,除了感受到它的乡土情蕴之外,另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充溢于其中的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在祭祖诗中,诗人把他们的祖先奉为神明,祈求祖先神保护自己的部族事业昌盛,人丁兴旺。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是最具有伦理情味的诗歌艺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产生它的周代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族意识的农业社会。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的宗族血缘关系,在周人的农业文化生活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变成一套由家庭宗族推而广之的宗法制国家的结构模式,并由此形成一套更完善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并赋予它一种理论形式。宗族观念既是周人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观念。同时,它已经转化为周人最为真挚的社会情感,它植根于故土,情牵于亲人,继而升华为爱国之情,这已经成为贯穿作品的中心主题之一。它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或深沉或热烈,或委曲或直接地出现于《诗经》的大部分作品中,从而使《诗经》的抒情诗中处处充溢着伦理亲情,充盈着爱心。
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和妻子的相亲相爱,对父母的教敬、对兄弟的关心、对朋友的忠信,乃至对宗族的依恋和对国家的忠诚。同样,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颗崇高的爱心,才使诗人更加痛苦于亲人的离别、朋友的失信、宗族的破败和国家的灭亡。
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学创作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西方文学相比较,如果说古希腊最发达的是史诗和戏剧,那么中国就是一个抒情诗最发达的国家。诗被中国人视为最崇高又最普通的艺术形式,也是人们抒发个人情感的最好的艺术工具。所以,诗歌一直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理念。
【Abstract】this article in chengdu sports institute at“the 2010 national sports college calisthenics championships and sports dance championship”as a background,separately from the team spirit,the referee JingSaiZu cultural spirit,coaches moral and spiritual,athletes culture spirit and volunteers culture spirit aspects,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on are embodied in the cultural spirit.
【Key words】chengdu sports institute;aerobics;culture spirit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01-03
当前的体育赛事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赛事规格、赛事规模、赛事区域、赛事设置项目、运动员身份、运动员年龄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体育赛事的动机各有不同,通常与其自身性质、需求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前体育赛事早已远远地超越出体育自身的范畴,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联系,使组织机构在选择赛事的动机方面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从一场竞赛我们不仅能看到竞赛的表象更应该看到竞赛更深一层的内涵,它所传达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是运动员身上的,更是裁判员、教练员以及竞赛组、志愿者等团队中都有所体现的。
本次在成都体育学院举办的“2010年全国体育院校健美操锦标赛及体育舞蹈锦标赛”是一次高水平的竞技比赛运动,来自全国的14所体育院校的代表队,他们都是各省各地区的精英也有国家队的队员出现在竞技场上。这就要求本次赛事的组织者将赛事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成都体育学院的全体研二和部分研一体操健美操专业的学生参与到此次比赛的裁判和组织中来,亲身体验和经历了比赛的全过程。一个体育赛事的全过程要经过申办、筹办、举办、收尾。中间包含着很多的步骤,赛事的举办并不是最主要的,赛事之前的筹备过程才是致为重要的。赛事能否成功举办要看前期的筹备是否完善,只有保证赛事中的每个环节都完善才能为赛事的举办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比赛我们未能参与到整个赛事的筹备过程中去,了解并熟悉体育赛事的赛前筹备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这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习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现如今的研究生应该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和学习知识。例如在此次比赛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边裁、跑分员、放音员、主持、记录等等。虽然并不是正规的裁判工作?但是对整个的比赛过程却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真正称的上是辛苦的幕后工作者。从学习这一层面来说,1、要有超前的学习意识,善于学习新的东西,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一场比赛是多个环节相互配合完成的,我们应该纵观全局,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了解别的工作是怎么样的,该如何去操作以及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要如何去解决和避免。2、学习要虚心,研究生还处在一个学习的阶段,虽然经过了本科教育但是各个方面还并不成熟,要想能成为一个实用的人?必须加倍努力提升自己。在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中研究生要正视自己目前的状况,有一个端正的学校态度,虚心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以一个虚心的态度去学习,才会有一个好的学习效果。
一、竞赛组的团队精神
整个比赛过程中这只研究生队伍也表现出高度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实现团队的共同利益和目标,需要团队内的互动、协调与配合。团队精神主要包括:1、共为一体:竞赛组所有成员结成高度牢固的共同体,个人的目标与团体的目标高度一致,都是致力与为大赛的顺利举行。每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只有保证每个环节都做到完整无误,团队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2、协作互助:团队之间应该把其他成员视作为一家人。尽管每个人在比赛中所负责工作上重要性有所不同,但每个位置都有其重要性,不可缺失。同时,成员之间能协调配合、相互帮助。遇到问题是能及时的相互沟通,尽可能快的将问题解决好。3、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全体竞赛组的成员要全方位投入,在履行任务时都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相互之间能互敬互重、相互宽容。每个人的个性和做事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竞赛组的所有成员相互包容和接纳彼此的差异性。
二、裁判员文化精神
裁判员是对竞技体育运动成绩做出评判的人员,同时负有组织、教育、管理的责任,因此,裁判员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严肃、认真、准确、公正。1、公正是裁判的天条,公正要求裁判员必须遵守规则的基本要求和运动员实际表现,对各队运动员给予公平合理的裁决,客观的反映各运动员的技术竞技水平和竞技状态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对于比赛结果排出的名次,基本符合各队实际水平,让运动员、教练员、其它裁判员以及观众都感到满意。在有些比赛中会出现如此情况:裁判员为了照顾主办方的利益而刻意提高主办方的参赛队评分,这种搞平衡、顾利益、照顾面子等问题,都是裁判员规范所不允许的。在本次的裁判工作中裁判员能秉着公正无私的态度来进行评判工作,虽然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争执,但是这也是严谨公正的一种体现。2、精通业务是裁判的必要条件。竞技赛场比赛激烈,而规则很难对一些细小动作和所有技术环节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为求公正,裁判员必须刻苦钻研业务,精通项目规则。所谓精,就是洞察入微;所谓通,就是出神入化。3、为求公正,生活作风也要正。裁判员在生活中必须作风正派,不,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裁判的社会角色是具有同一性的,生活中的东西对他的职业生活必然产生影响。一个在生活中作风都不正的人很难要求他在激烈的比赛中以一个公平、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相反一个生活作风很正直的人,也一定会以相同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三、教练员的道德及精神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指导者和管理者,教练员应该爱岗敬业,勤奋创造,通过持续的、科学的教练计划寻求不断的改进,推动体育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运动训练进入极限训练的今天,训练的刻苦要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现代先进的运动技艺,必须接纳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1、教练员应具备高度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创新一方面是要学会利用新奇的手段和生动的内容调整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使运动员成绩快速提高。另一方面是要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上探求新的训练方法,以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不断推动运动项目的创新发展。2、教练员在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训练技术也要重视运动员的人格、个性和道德的培养。运动员只有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练员应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3、教练员应该真正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运动员。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运动员呢?我觉得是教练员要舍生处地的为运动员考虑,而并非是仅仅将运动员视为取得成绩的手段。当我们看到那些成功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光鲜的一面,很难会想到那些在奋斗途中被踩在脚下的那些运动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取得突出的成绩。很多人从小就跟着教练员训练,生活中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文化知识学的少,与人交往少,与社会接触少,并没有学习到生活的本领。尤其是很多运动员在退役以后因为各种伤病或者长期训练的效果而导致长不高并使之后的身型迅速的发胖,这就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后来的发展。真正爱护运动员的教练员应该做到多方培养,考虑到运动员的实际需要去关爱他们。
四、运动员文化精神
凡是优秀的运动员都有着诸多的良好品质。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英雄”。英雄时代的英雄从外的体格上看,具有“健”与“力”的特征,从内的精神看,具有克服艰难险阻、天不怕地不怕的大无畏特征。这些内外的特征完全符合体育对英雄任务的要求。体育中的英雄人物也要主要是按照古代英雄的模式延续、顺承下来的。现代体育中的英雄是古代英雄的历史再现和现代翻版。体育是战争的仪式化,是无硝烟的战争。从运动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主要包括:1、搏击奋斗,它要求运动员在竞赛中全力以赴、奋勇搏斗、调动全部潜能去进行力与智的激烈较量。运动者不畏艰难险阻,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压倒一切困难勇往直前,这就是搏击奋斗。2、刚毅执着,这种执着建立在运动者对体育酷爱的基础上,是一种对事业的忘我追求。运动者通过自我控制,不惧前进途中的任何困难、风险、障碍、挫折,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忍不拔的品质。3、顽强抗争,竞赛双方不肯轻易退却和服输,这就是体育的争强好胜。4、奉献上进,高难度的竞技运动决定了必须要奉献,奉献意味着要献出宝贵青春,要面对疼痛伤病,要熟练高风险的技术动作,要承担逼近极限时的生理痛苦,意味着超负荷运转并失去部分自由和悠闲,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尽管从肉体到精神都面临重压,但运动员仍然努力向上、向前。5挑战征服,体育的挑战主要还是指挖掘运动潜能、挑战身心极限。有挑战存在就有征服出现。征服是由内向外扩张的,可以征服对手、征服裁判、征服观众、甚至是可以征服自然。6冒险精神,是英雄救意味着敢冒风险,体育敢冒风险去发展高、难、新、尖的复杂技术动作,敢冒风险去创造和发现新的运动项目,敢去尝试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冒险精神的背后隐含着人类具有英雄般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五、志愿者文化精神
谈论到竞技比赛人们往往会忽视在比赛中默默奉献和辛苦工作却不求回报的志愿者们。他们全部来自于成都体育学院的学生们,他们是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整个比赛活动服务的人。志愿者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1、奉献,“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他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学会了奉献就等于学会了爱,它教育我们付出不一定是为了回报,精神的回报比物质的回报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2、爱,有许多种,母爱、父爱、师生爱。人世间到处充满爱,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爱的搀扶下生活,在爱的拥护下成长。在众多的爱当中,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但我认为最贴心的爱是经常爱被我们忽视的、也是最纯洁的――“友爱”。友爱,真正的友爱是心灵世界的感应,是生命不断的给于――给于了,你便充实。权利、金钱、地位绝不能充当友爱天平的法码,嫉妒、自私、仇恨是友爱的天敌。荡开世俗的迷雾,友爱才能像婴儿般可爱,大海般纯洁。志愿者将友爱带给每一个人温暖着每一个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都享受着他们的关爱。3、互助,意为彼此帮助、共同合作、互助互利。人类在一个大集体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天接触形形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有时候会是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有些时候却是敌对或者是不友好的因素。志愿者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互助的精神,“你们需要我,所以我就来了”。如果人们都有这种不计较自身利益去帮助别人的精神,社会必然会和谐、健康、向上。4、进步,社会不断的在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的进步。在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观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新的价值观在产生。志愿者这种牺牲自己的利益并不求回报的精神品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虽然这种进步尚未全面系统的建立,社会上大批的损人利己的事情比比皆是,但是志愿者们用他们的行动在告诉我们社会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的这种精神。在此次比赛中,我们的志愿者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为整个活动奉献着,做的是最累的工作,如搬运器械、布置场地、提供后勤保障等。为此我们对给予他们以崇高的敬意。
六、竞赛的整体精神文化
整个竞赛过程中处处都有闪光的一面,都有着不同的教育意义。放眼整个竞赛它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和价值又是值得深思的。“2010年全国体育院校健美操锦标赛及体育舞蹈锦标赛”是一场在学校内举行的又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大型比赛,与其说是比赛我觉得更是一种交流,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这个竞赛更是具有其教育功能,它表达出来的精神和价值需要去认真领悟和体会。1、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体育的主体是能主动思考、有能动性的人,体育的课题则主要是人的“自身自然”自我的身心。在塑造人体格健康和体质强壮的同时,注重从观念上树立人的自主、自爱、自立,强调人独立存在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特价值。2、重视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体育是人们经过自主、自由的选择后,主动并自觉自愿的参与运动项目的身体活动过程,它表现了人的自主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人们热烈的追求胜利,光明正大地通过公平竞争去赢得荣誉与尊严运动者自由和自觉的参赛选择,自尊和自强的强烈要求,都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权利、自由和尊严。3、乐观自信,体育反映了人类的乐观自信。体育运动中,人们注重人的身心愉悦,追求追求运动带来的快乐和乐趣,展现了人类旺盛、欢快、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传达了人类面对这种挑战与风险时豁达自信的乐观态度。4、运动家风范,运动者即公平竞赛,又敢于冒险,失败了也不恼怒或烦躁不安的高姿态、高风格。具备运动家风范的人能坦然面对成败、荣辱、得失,具有襟怀宽广、荣辱不惊得坦荡荡君子风度。5、尊重、理解、友爱。若运动家风范主要指人体的理想模式,那么尊重、理解、友爱则主要指个体与个体间的理想模式。体育不仅尊重对手、尊敬竞赛中的成功者,还尊重竞争中产生的大量失败者。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在打败对手后,无论从技术、心理、意志或人品上都征服对手,从而赢得对方的尊敬、理解和友谊。
此次比赛已经顺利落幕了,它的精神是有待于我们去思考去回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到更多。
【参考文献】
1、刘飞舟,尹碧昌。 体育竞赛规则的文化审视 [J]体育与科学 2010年04期
人们一向惯于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研究奥运精神,本文则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奥运精神的核心所在。其实,无论是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研究、对西方现代奥运精神的探讨,还是对北京人文奥运精神的分析,都必然要穿透这种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表现为对文化本身的研究,也就是对奥运文化的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奥运精神的内涵。对奥运精神的研究则既要注重对其外延的研究,又要注重对其内涵的研究,这样才有助于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奥运精神。
一、奥运精神的历史和现实
1.奥运精神与西方文化
(1)奥运精神与古希腊文化
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奥运精神远承的是古希腊奥运匹克竞技会的精神。古希腊奥运匹克竞技会不仅是体育的竞技,而且是集哲学、艺术、美术、文学、民俗和市民文化为一体的盛会,是“神权政治”时期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制度[1]。
具体说来,奥运匹克竞技会是祭神典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奥林匹克”一词的本义就是向奥林匹斯山诸神献祭的典礼,所以经常举行“奥林匹克”仪式的地方得名奥林匹亚[2]。从体育运动在祭神典礼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对身心合一的崇尚。希腊人既重视身体的训练,也重视精神的修养,强调人的身心要全面发展。据说古希腊的文献中有这样的文字:“男人留着漂亮的胡须,健美的身体,和善与智慧的表情,具有整体和雕塑感。”[3]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而奥林匹克竞技大会上的胜利者与艺术表演大会、歌咏大会中杰出的诗人,所得到的也是同样的欢迎,他们都会被授予橄榄枝、棕榈枝编制的花冠[4]。
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在希腊文化中还担任着教育的功能,发挥着训练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合格公民的作用[5]。首先,体育场发挥着公共空间的作用,满足了人们通过竞争获得荣誉并展示自己身体的要求。像健身房这样的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6]。其次,运动会是公民参与竞争、为城邦获得荣誉的重要舞台,公民从运动会上接受了民主的教育,将城邦的价值观念深深印在头脑里[6]。
由此可见,对于古希腊人而言,奥林匹克竞技会是一种宗教制度,也是一种政治制度,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展示个性的舞台,它发挥着教育公民的作用。作为一种抽象和概括,奥运精神是古希腊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2)奥运精神与现代西方文化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顾拜旦,他创办现代奥运是为了“创造一种既能弘扬古希腊文化思想和古代奥运人文精神,又能使体育运动同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藉此对世上所有青年人进行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教育”[1]。在他看来,古代奥运精神并非简单的体育比赛,而是教育青年的手段之一:“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体格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而是为了教育人。要培养坚强的个性,只能通过竞赛来磨炼身体,以此来发展和增强思想和能力,并塑造完善的独特个性。”[7]可见现代奥运与古希腊奥运有着相似的旨归,都希望通过体育来实施教育,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现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理想,现代奥运精神也与古希腊奥运精神一脉相承。具体说来,现代奥运会是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推动了西方文化向其他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勇于开拓、敢于进取,追求的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个性生命力的张扬,“更快、更高、更强”的主张正是这种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8]。
2.北京奥运精神与中华文化
随着奥运会在世界各地尤其是非西方国家的相继举行,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盛会,因为不同文化的参与而增添了新的色彩。从文化上说,奥运会的举办所伴随的是文化的双向传播和互渗。
(1)双向传播包括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仅以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为例:首先,这次运动会使国人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去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背后的西方文化。其次,通过举办这届奥运会,中国获得了一个使世界关注和了解我们的机会[9]。
(2)双向互渗包括对内输入和对外输出。仍以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为例:首先,通过争取和承办奥运会的过程,我们集中地受到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正是表明了北京对奥运精神的一种学习和认同,也表明北京的加入将为古老的奥运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因素,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其次,通过承办奥运会,我们向世界输出了“人文奥运”的价值观,“人文奥运”正是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中国式的“天地人和”与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相互对接,激发了古老的传统文化资源。两种精神都“以人为本”,这是二者的共通之处,只不过前者更重的是群体中的人,即人伦,后者更重的是个体的人,即个人。将“和合”文化与“更快、更高、更强”的竞争文化结合起来,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新贡献,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新发展[10]。
二、奥运精神的人文内涵
以上我们简要梳理了奥运精神由古至今的发展,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这就是“奥运精神”的外延,而其内涵则是在各个形态背后那个稳定不变的东西,具体说来,这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它既关注个体的完善,又关注社会的共同幸福[11]。
对个体而言,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追求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精神。正如《奥林匹克》所说:“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无论是古希腊、现代西方的奥林匹克精神,还是北京的“人文奥运”,它们都表现了人不断超越自我、奋勇拼博、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人类而言,奥林匹克精神意味着和平、友谊和互助。从奥林匹克精神在每个具体历史时期的表现来看,它一直相当注重体育的教育作用,注重在运动中教化青年,提升他们的身心素质,训练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对社会、对社群的关心。从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过程来看,它是从希腊开始,从欧洲逐步扩大影响,直到波及全世界的范围。这一过程也是世界参与、改变原有奥运文化的过程,是文化融合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2)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3)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12]。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奥林匹克精神既能满足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又上升到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高度,这正符合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所以说,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绽小霞.奥运精神与东方体育文化的弘扬.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哥舒翰.揭秘奥运圣火精神源头――奥林匹斯山:不高但有名.省略s.省略/news/2008/03-24/12195.shtml.
[3]裴东光.“有体无育”背离奥运精神.体育教学,2006年第5期.
[4]彭俐.奥运文化回眸.群言,2001年第8期.
[5]傅国涌.如何找到“同一个梦想”――也谈什么是真正的奥运精神.同舟共进,2008年第4期.
[6]赵立行.古希腊人的公共生活――赵立行教授在东方讲坛・上海博物馆的讲演.文汇报,2008年6月8日.
[7]王德瑜.奥运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激励作用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
[8]张玲,汪伟信.试论奥运精神与中国体育文化.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9]冯霞.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特点、性质及其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新闻界,2008年第2期.
有情有义丰县人精神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丰县在经济发展中形成的艰苦创业的大沙河精神,在抗击“非典”中所形成的舍生忘我精神,都使有情有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得到充分彰显。特别是丰县人民群众敢于创新创造的首创精神,成为有情有义精神的时代特色,是江苏“三创三先”精神在丰县的生动实践。丰县人民敢于创新善于创造,以智慧汗水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丰县农民率先在全国发展木线条生产,利用家乡丰富的梧桐木资源,生产木线条,10多万农民走出家门,木线条销售点遍布全国,为丰县农民致富积聚了第一桶金。2000年以来,丰县的企业,率先在全国研发出适合广大农村的电动三轮车。目前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专用车生产基地,丰县生产的电动三轮车还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开展“有情有义丰县人”活动,有利于干部群众在广泛参与中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时代精神的洗礼,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气改善和人际关系和谐。
丰县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有情有义”地域文化对外宣传,让人们亲身感受“有情有义”精神文化的魅力和突出的实践效应。
树立重大典型标杆。渠立强是丰县农委土肥站站长,2006年在切除一个半肾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在农技推广的第一线。从2012年3月初到4月中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刊发播出渠立强同志先进事迹稿件、报道120多篇。同时,以渠立强为原型,创作了现代戏《渠立强》、电影《渠立强》。徐州市委、江苏省农委、丰县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向渠立强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社会掀起学习渠立强同志的。渠立强同志被誉为“丰县焦裕禄”,当选为2012年中同好人、2012感动江苏十大人物,入选2012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被誉为全国基层农技人员的先进典型标杆。宣传渠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弘扬“三创三先”江苏精神、加快丰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加强宣传推介。2011年以来丰县在中央电视台大力推介“刘邦故里、道教之源、情义丰县、中华果都”的丰县城市形象。201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10多次报道丰县,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内最高端的宣传平台,较好地宣传了“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新闻联播”栏目报道的《渠立强:用生命丈量土地》、《李影和她的花园公厕》,“聚焦三农”栏目报道的《基层农技干部的榜样渠立强》,“道德观察”栏目报道的《王满喜回家》,这些节目通过人物专题访谈,集中报道一大批有情有义的丰县人,在全国宣传弘扬了丰县人有情有义的优秀精神品质;“乡土”栏目报道的《丰县梨花开》,“乡约”栏目报道的《江苏丰县》;“消费主张”栏目报道的《帝乡家宴,农家美味》,通过这些节目充分宣传了丰县作为汉高祖刘邦故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物产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风饮食文化。
开展实践活动。从2011年开始,我们县电视台、电台、报纸开办了《有情有义丰县人》栏目,已播出、报道先进典型100多个,成为弘扬“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的品牌栏目和主阵地。通过不懈的宣传、推介活动,促进了一系列项目实施、城市拆迁、文明城市创建等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情有义”丰县地域文化精神宣传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有效提升了全县人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一些不文明的陈规陋习明显改观,丰县四次蝉联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创建文明城市的新路子。通过“有情有义丰县人”各项宣传工作的实施开展,丰县有情有义的城市特质被挖掘、被丰富、被拓展,许多普普通通的丰县人以凡人善举谱写着新时代的篇章,打造了“情义丰县”品牌,而且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加快了“经济强县、和谐丰县”建设步伐。
我们从搭载体、建制度促使“有情有义”的地域文化精神汇集成丰县经济发展的力量,为丰县“全面达小康,冲刺百强县,开启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人力保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2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枢,是整个班级成员生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彰显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做了如下探索。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如七年级(1)班(2)班,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既显示学生精神,又代表班级特色,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下放权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每组4-6人,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载体,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每星期安排一组,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轮换组内角色,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并分工协作,安排版面,编辑报纸。每周一份,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如“2017届七年级(1)班成长记录袋”,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确定主题,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反思,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发展,重塑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做到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甚至组徽、组歌等,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竞争能力,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捆绑式评价,构建组间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分组宣读小组口号,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今年两个获奖队伍各是:队伍一,四名攀登者Sean Villanueva,NicoIas、Ollvler Favressse和Ben Ditto在格陵兰海岸岩壁开辟九条新路线,其中“恶魔的啤酒”路线耗时10天,高800米。队伍二,日本横山胜丘和冈田康开辟麦金利第二高峰mount logan东南壁新路线(2500米,W15,M6,ED+),四天攀登三晚露营。后者凭借此攀登,已在之前获得了亚洲金冰镐奖。
今年颁奖更新颖,以前从来没有获奖者这样多元而不同。格陵兰岛的探险队,是一个混搭,充满创意,75岁的老船长,牧师、音乐家、攀登者,极致的环保行为,多元身份的一场艺术行为。难怪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打动:我们辛辛苦苦所追求的梦想,被他们以难以置信地,巨牛逼地艺术化实现了!老战士Greg Child作为评委会主席,他说:“这些活动里,无疑格陵兰探险我最想参加,因为其他攀登都有点太吓人了……”
这两年入选攀登及获奖项,都体现了攀登风格多元化,团队,在司所未闻的美丽山峰,到极端偏远地区的旅行,不停歇的攀登,单人攀登,大岩壁线路,混合线路,个人小团队等等。但都有共同特征
创造力、想像力、环保风格、轻快灵,也就是“纯粹”而艺术风格的“阿尔卑斯风格”。
什么样的攀登值得嘉奖和鼓励?多元化的风格在这两年尤其今年的PioIet d’Or评选上,得到了一致的认同与体现。越来越清晰的是,老中青攀登者们,评委们都认同这一点真正的爵士气度和精神,一种可以传承历史及未来的文化内在。
今年,继前两年Walter Bonatti、梅斯纳尔获奖后,终身成就奖颁发给了Doug Scott。令人感动的时刻是Walter Bonatti和Doug Scott拥抱在一起的那一刻,这两个老男人的精神气息相通,前者年纪更接近爷爷辈分。他们身上都流淌着阿尔卑斯的血液:自由、纯净,悲吝,宽广,这是艺术家的气质,传承着登山文化的血脉――人在大自然恶劣,艰难环境下的努力,理性和激情的完美结合。金冰镐奖,从东方日本到西方欧美,从早年代的WaIter Bonatti到后来梅斯纳尔、鲍宁顿和Doug Scott,乃至今天入围者及获奖者们,阿尔卑斯攀登精神跨越了时代、地域,融合到一起。
对攀登山区自然地貌,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公益扶持,对山地社区的社会发展积极参与,Doug Scott这些年直在尼泊尔做工作――这也是阿尔卑斯精神与灵魂所在。阿尔卑斯精神,是一种人类奋斗,关怀,探索灵魂的融合。从阿尔卑斯到喜马拉雅……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冰镐奖在人类广泛度上甚至超越“奥斯卡奖”――毕竟后者更拘泥于好莱坞美国电影工会。金冰镐奖的评委来自全球,攀登本身作为亚文化发展有着其他文化载体无可替代的特征经验性。生命和肉体的体验理性与激情的结合,尤其人与自然的交融。所以,金冰镐奖或攀登文化,超越了“风格”,是一种主义、精神与文化。
宋:它的艺术发展对现当代文化,对中国文化、艺术曾有哪些影响?
刘:近代中国环境雕塑的发展黄金时期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20世纪新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的产生,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们也开始了对新的文化现象和各个艺术流派的关注和思考,并积极地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并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当代环境雕塑。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环境雕塑随着整个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新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流派在这时期也显得愈加活跃,人们在经过了对外来文化不断学习和引进后,经过长时间的冷静思考,并不断探索和实践,迎来了个具有民族文化与世界相互交融并产生出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审美精神的典型作品的时代。如西安《大唐芙蓉园》巨型石刻组雕《诗魂》《西游记》,兰州的《黄河母亲》、南京雨花台石刻组雕《英勇就义》等。但是我们从这些众多公共艺术繁荣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中国艺术家整体所呈现出的审美缺憾或先天性丧失审美基因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这个时候中国的整个文化现象仍处在种徘徊、惶恐、缺乏自信的状态,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之下,
方面努力想摆脱贫困,而另
方面民众又在内心世界非常脆弱,这是发展中的个必然现象。但是西方文化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向着我们走来。但那不是我们民族要的。
宋:这种状态对你个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刘:影响是肯定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在国内那样个环境下,你的所有的社会关系、社会影响与艺术创作都与国内这个大环境下密不可分,它培养了你并影响着你。此刻我指的是体制内所谓的优越感。
当你要决定终止它的时候,实际上你并没有考虑得很充分,突然到了美国,没人管你了,你获得了所谓自由,但精神并没有完全接受这种状态。
就这样在美国纽约待就是十几年,当然,初到美国几年的日子里我几乎走遍了美国重要城市,密集且带有很强目的地考察了每个城市公共艺术及城市雕塑的发展状态。此外,大量的时间几乎都浸在了各类美术馆里,这对我今天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和所选用的形式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西方艺术家对艺术形式自身审美语言的构成表现,人的精神状态与人性的自我尊严反映在各个层面的艺术创作中所传递出的那种精神理念和道德追求。
通过对各类形态、材质、色彩、空间要素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我们强调造型空间语言自身的种美学语言体系、情感诉求和美学造型的种追求,几年下来我发现美国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中,无论造型本身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它都有人类赋予某种精神内涵或它自身所呈现的美学意境。如悲哀、欢乐、刚正、萎靡,颓废、积极、柔美、节奏、韵味、空间、秩序、神秘或者空灵等。在他们的作品里已经很难区分或解释抽象作品里所呈现的古典美学韵味的道理何在,今天看来都与当代多元化文化思潮和精神追求有着必然的联系。
至此,我忽然明白了,原来艺术原始造型符号本身是有情感传达的,而我们恰恰在这个地方忽略了它。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本来是走在世界的前端,从开始我们的祖先就非常智慧地明白如何切入审美意境与自然形态之间的关系和表达。只是由于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导致了我们在审美情绪与审美境界的表达与探索出现了滞后。这看起来是艺术创作之表象,实际上是我们丧失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象征。
纵观当代美国公共城市雕塑总体脉络,在审美诉求与造型特征总体气质上所呈现的是当代精神气质。审美情趣正派,造型语言干净,材质选择多样,就是在表现“性”文化方面及反叛社会的作品里,大多呈现的也是人性、健康,平等,愉悦,享受,这和欧洲及日本完全不样。
宋:不是扭捏做态的。
刘:十几年来我访问了大量的美国艺术家工作室,发现美国雕塑家大多是围绕着雕塑自身的构成问题来展开创作的,比如雕塑材质本身的情感诉求,艺术原形态本身自身的艺术规律和情感诉求,看似抽象和概念,但却极具生命力,这些东西都是艺术最本性之要素,除了他们要面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以及艺术家对这些问题所持的某种态度,都反映出艺术家的担当和责任。
宋:我认为,你在美国的境遇,人生的磨难或者说是心理落差,正是你的财富,正因为你零距离接触美国,所以,你看美国的当代艺术的心得肯定是不一样的。
刘:不是在心境,它是什么呢?
种自然诉求,一种自然对接,无论它的思想,它的教育乃至整个人文状态都是非常的积极与平和。这里面包括前卫艺术,现代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以及当代波普艺术,特别是公共艺术。
宋: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平等精神。
刘:是的,尊严。
宋:美国的当代艺术,对于你的艺术形态有什么样的裨益?
刘:我们雕塑上也讲究构造,构造是雕塑的个基本前提。于是我学会了构造,我懂得了如何盖房子。艺术自身的这种关系,原来是这么
回事情,它并不是很难,它需要定的气质和修养就马上可以感恬到,怕的是你感恬不到它的灵魂在什么地方,它干净之境界又在什么地方,它简约到极致又是在什么地方?这需要个专业的审美方法和态度,以及当代的人文精神和情结为基础方能做到。
宋:所以我说你那个《铧犁》,还有那个《金戈》,构造形态特别明显,那是回国之后创作的吧?
刘:是的。当代人的情感诉求、人文价值,文化品质。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审美倾向及形式传达,但这实际上是当代文化框架内的整体组成部分,简约,干净、正派,责任与担当。
宋:你是从人性上来看?
刘:是的,比如说芝加哥千禧公园的巨蛋,就更加印证了我对美国城市雕塑整体面貌的分析与判断,就是干净、简约、正派、积极和尊重,我们会发现艺术家用极其干净的心境与视野来观察社会、解读世界,这实际上就是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在具体环境里的沟通和对话,
个极其简约的艺术语言包含着诸多审美功能与心灵感恬的超强控制和判断,将这种艺术境界和审美体验达到了极致,不锈钢是人们非常反感的,但此刻,你会发现现代语境,现代语序,现代审美与文化构成在这个作品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宋:你就是从这个人文的境遇角度去理解的,是构造一些正能量。
刘:以及他的处事方法和美学诉求。他们对形式、对材质的这种探索实践,就如同我们喜欢光亮,而他们喜欢亚光,这个亚光来自于他们对当代艺术的种独特解读和气质。而我们则喜欢抛光,审美境界之高低和意蕴就通过这么简单的雕塑材质的光与不光得到了答案。
宋:你说的这点很好。
刘:我这样说,你就能理解我想要说什么,他们对皮革,对面料,对建筑的材质等等,非常讲究,非常理性。理性到什么程度,差度都不行。所以说我们会看到,在意大利或者说荷兰,包括纽约、芝加哥的艺术家在对各类面料及皮革的处理上,是极其讲究并富有当代审美气质的,在时尚的背后则能看到当代艺术的种境界,甚至他们对色彩的运用,对色彩的解读,对色彩的敏感和苛刻,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所呈现出的当代审美意境,都是对世界文化的又贡献。
宋:重要的是对肌理所带来的质感有认识。
刘:这里我指的各类材质,一种是肌理,一种是色彩。美国现代公共环境雕塑,除了它们自身的审美诉求以外,其雕塑表面运用彩绘加以装饰也非常普遍,出国之前我以为,那是种宗教特有的表现方法,我们几乎在公共环境空间里看不到彩绘在雕塑中的运用,现在我把这种彩绘普遍用在我的城市雕塑创作中,除了展现民族文化符号和特征,更是为了给城市增加种新的活力和视觉享受。而这种将色彩运用在雕塑里,实际上是我从美国的当代文化以及土著文化、印第安文化所受到的启发。
美国铸铜的颜色除了黑色基本上是粉绿色(不包括室内架上雕塑),透气且水润。这和我国的黑绿色铸铜颜色完全不同。铸铜雕塑的这种粉绿颜色和他们的环境、空气、植被、建筑形成了完美之结合,无论是传统雕塑还是抽象雕塑,无论是动物雕塑还是些装置性雕塑,将这种粉绿色的运用所呈现出的现代、明朗、轻松、飘逸、灵动的意蕴达到了新的境界。还有法国雕塑的这种绿色,漂亮到这种程度就达到了浪漫的极致,这和法国的人文气质是致的,我们中国没有这个绿,我们雕塑着色不会追求这个境界。我在美国学过雕塑着色,在艺术商场里面能买到各种着色配方,就是很贵。这种粉绿色彩既有古典艺术情结,同时又是当代的种独特艺术语境。
宋:对,是颜色,是色彩所带来的认识性。
刘:我们过去对雕塑各类材质的运用还停留在表层的审美状态下,基本上只知道铸铜、铸铁、各类金属材质的锻造,如不锈钢、钛合金等,来到美国后才发现这里的雕塑家对各类材质的运用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如亚光工业板、工业锈板及各类金属材料之肌理处理,通过氧化、腐蚀及各种表面肌理上所做的大量尝试,运用在雕塑作品不同审美层面和审美与表达绽放出的当代审美气质和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从艺术家对待各类金属材料的运用和作品之间的造型关系和审美结构中,你就能断定他的气质,他的水准,他的感觉,他的审美境界,乃至雕塑与具体环境中的融合与对话也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环境雕塑的认识,比如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美国的许多城市雕塑,包括毕加索的城市雕塑,米勒的城市雕塑等等,雕塑原来可以这样生存和生长,雕塑在这样的种语境环境下,以及在这样个建筑与建筑之问狭小的空间里面,雕塑和高耸的现代建筑之间形成完美呼应的关系,会是如此和谐。
宋:其实,你是说它的城市雕塑和公共环境里面的艺术品,都很自然。
刘:我发现的个重要问题,很少看到美国的雕塑规划中,有在个专设之广场中心设立雕塑的,即使很古典传统的具象雕塑,也基本上不在环境及建筑中心位置。过去我直崇尚坚持个理念,环境雕塑定要有宽敞的欣赏空间,现在感觉非常幼稚,我们应该懂得不同环境下对雕塑的需求以及雕塑对环境的依赖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法也非常丰富。越是在狭窄的空问里,反而雕塑更呈现种张力,审美气质反而更强。有的雕塑甚至挨着玻璃幕墙,在建筑材质的陪衬下,更具有现代感,这就说明雕塑的体量关系和自身的审美诉求通过某种抑制和某种材质的呼应,反而来得更加震撼。雕塑和建筑空间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正是体现了人类从新塑造城市公共艺术新的空间秩序和人文审美诉求。
宋:从材料到空间以及体量,雕塑要有在地感,不是摆谱,是为空间服务的。
刘:包括许多美国各类传统纪念性雕像,他们大多都没有为它们设立个广场,体量也都不是很大,高度适中。雕塑基本上放置在公共环境空间里,和人有着种极其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种缅怀关系,而不是膜拜关系。它的艺术氛围能使得各种不同的艺术思想和思想理念在个环境下和谐共处,因而也使得各类雕塑形式和表现方法丰富而多彩。
同时,彩绘雕塑和铸铜着色都是当代艺术审美境界的体现,那么我今天可以看到,我在创作《香包》这种带有强烈民族化并将原始形态经过梳理变形,加之经过重新将它们构筑成种新的构成形态,加之将当地的剪纸符号以浮雕形式运用在雕塑的局部以及将民族之传统彩绘装饰图案运用在雕塑表面某些部位,简繁,光暗,形成了完全现代的艺术语境和精神气质,这实际上就是民族的东西。来自于民族,但我们许多艺术家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因素糅合在起使之变为件当代的艺术,这需要磨练,这需要功力,这需要灵气。
宋:为什么我今天问你对美国艺术的认识。就想扯出来,它的文化不是符号拼接式的挪用。而是把那种理性的东西转移出来,进行视觉化处理。
刘:是的,所以这里面,还牵扯到了艺术家个人的灵性,同时也对艺术家自身的种艺术修养、灵性和总体的这种控制能力,是个综合性挑战和要求。任何点的疏漏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成败,就是这个出发点,经营的过程当中你落后不落后,当代不当代,马上就可以看见。你比如说有人做剪纸雕塑,他把剪纸用个框子给框了起来,这框立马就土了,落后了。充其量是个窗户,
个放大了的窗花而已。框子在这个时候的运用就是种落后,他既起不到弘扬传统文化之意蕴,反而极大的限制了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蕴。当你把框子打开的时候,豁然发现,你所要表达的艺术意境就像笼中的乌放飞大自然那般美好。此时的剪纸审美意蕴的外延完全被扩大化,剪纸此时要表达的是何内容已经不重要了。主要是这个创作方法,这个基本剪纸的气质OK了,这是民族性的你跑不掉的,然后当代人文出来了。我觉得要遵循这种创作构成法则、叙事法则,空间法则。
宋: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只是关于空间问题。雕塑家都知道空间,但是真正地理解空间的人不多。因为它不是把一个物体,放在空间里面,就具有空间性了。而是一个物体要向很多角度放射。
刘:除了放射,还有吸收,还有吸纳。
宋:通过不同的触角来散发作品的“生理”信息。
刘:你说得太对了,当件当代艺术品和这个环境形成个非常美好的对接的时候,你会发现每棵树,每个台阶,每个长廊,都是雕塑组合部分。
宋:它们都在说话。
刘:当个雕塑和环境拧着的时候。
宋:有好多雕塑体量很大,但是它就说了一句话;有的东西体量不一定大,它说了很多有趣的话。
刘:我们当代的公共艺术家,不论做多好的现代大型的还是商业性的公共艺术品,可能更多的是考虑雕塑自身的种理念的诉求和文化的体验,就怕自己没有文化,殊不知雕塑的自身它定要跟环境形成个不可切割的整体,它的环境会给它加分的。
宋:为什么咱们今天由架上雕塑往外来谈,你会发现我的目的,就是审美的自律性,所谓自律就是自身的规律。
刘:是的,所以说我们专注于我们的工作,总觉得缺个什么东西,缺什么呢?缺整个磁场和雕塑问的关系,所以说有的时候会发现这东西如果这么调整下子,就会更加别有洞天。
宋:这也是对空间的理解和运用,空间是放射性的,是需要四周蔓延,当你放射出去,同时还有吸纳,那些是内置的,相当于内在的。
刘:回国以后如何做公共艺术7无论是对文化符号和形式的种探索,色彩的运用,还是雕塑和环境之间的融合和相互借力,我都下了很多功夫。
宋:所以,我们看到你的城市雕塑的时候,感受是不太一样的,我不是恭维,我没这个必要,我觉得这个感觉不一样。因为这里面有构造,关于雕塑的构造,许正龙有专论。我发现你现在创作的这些西咸新区秦文化园的雕塑系统,有构造学问,它们抑扬顿挫,收纳自如。
刘:它是个总体经营的个系统工程。
宋:所以说美国的当代艺术对空间的运用值得学习,要把这个真经吸纳过来,不是一个符号的拼接,不是人家把那个卡衣服的卡子放大了,把一个牙膏皮放大了,不是这个概念。
刘:我有句话接着你这个启发,它实际上是个方法论和
个构造论,
个框架,你掌握这个东西的时候,雏形就有了。等具备了基本的构造以后,内容就可以直接往里面贴了,但这个时候的这种构造和地形的这种结合,需要个当代环境艺术的综合素质。
宋:比方说你在空间里放两根筷子,但这个筷子有一个构造关系,将一支一动,就有了空间关系。
刘:我们讲个实体当竖向横向来比较的时候,很明显横向有很大的侵略性、侵占性,这种侵占性就是对我们空间里的种把控,对不对?
宋:对的!物理学上讲,纵深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刘:这件《惊世情缘》,用了中国和外国的经典爱情故事,全部用剪纸的形式。灯光打的夜景,我想叫它炫,我想让它酷,我想让它从民间走向当代。我想教观者看到《惊世情缘》这件作品时作为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
宋:《惊世情缘》从资料上看是你和你夫人陈敏教授合作完成的?
刘:是的。
宋:所以这个效果很好,形成了一个队列。
刘:你看到这个安放浮雕的墙本身在规划建设时就构造好了,正常般人讲的话,艺术家希望这个墙越大越好,殊不知它本身就没了框架结构,你看像我们的雕塑、浮雕,通常都安放在
面墙上,它没有这个意识,它没这个空间关系,就像把钥匙,当你旦捅开的时候,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捅不开的时候,就会按照过去的语序,
整面墙,越大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内容已经不重要,做什么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是你这个雕塑本身构造,
种构成感,它已经替你解决了所有的地方。
宋:构造本身在说话啊!
刘:再加上每个雕塑家自身修养气质的不同。
出手你就能感受到它的状态,它的审美,它的气质,它的造型,它的格局。
宋:关键点在什么地方,普普通通的东西走向当代,其关键的要素在什么地方?
刘:你来总结。
宋:就是体会,咀嚼,一个文化现象它是从哪里出来的,它不是凭空的,任何一个艺术现象都是社会的反射。所以,当一个普通的东西走向当代的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就在于你对这个系统的文化没有一种对其性质的理解。当你理解到它的性质的时候,你才可能提取出,变化为形式语言。当你不理解它的性质的时候你是提取不了的。
刘:你说的是个整体的方法论和系统论的问题,作为个雕塑家,需要个公式来解读这个问题,我顺着你的话来延伸,我们说从剪纸到剪纸是愚蠢的,但将剪纸原始形态解构、重构,放置在个空间环境里,怎么放?局部放,还是整体放?却是个新的课题。要有多种方法,理念,形式与它共存,如环境、材料、空间、色彩,灯光,比例关系以及剪纸本身如何进行诠释,让它形成个当代的个意境和气质,这需要个艺术家运用多方修养和诸多能力来控制。
宋:另外我得补充一点,如果从文化的起源上来进行考察,我想对问题的解读会有另一种面貌,比方说剪纸,剪纸的原始起源可不是窗花,这跟汉代的招魂有关系,它要把那个魂魄给我招回来,出现了剪纸艺术,这是它的源头,如果在这方面来思考,又不一样了!
刘:太好了,看似是个剪纸,它实际是个载体而已,它解决的问题不是纸的本身,它是个文化现象和个图腾文化的文化和艺术的关系啊!
宋: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现象的研究下过工夫,但是我有些东西我也解释不了,对于剪纸有没有像我这样解读的?这需要考古学、历史学作为相依傍的这么一个知识储备。另外,凤翔的那个泥老虎,你说你对它有什么感觉?我认为它有商周青铜器的感觉。
刘:是的,它同时也在那个环境里面。
宋:青铜器那儿出土很多嘛,如果你局部地来看凤翔的泥老虎,你只能说美,古朴,民间,土腥味,这个不解决问题,如果你把它推向过去,去追问,这个老虎可就有来头了!
刘:你去挖掘它的原点。
宋:如果你再往前推,中国人为什么要造楼?祖先这个符号代表着什么,他跟什么东西发生了关系?如果你解读了这个东西后,当你运用凤翔老虎的时候,你的观点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变得高的很。不仅仅是以视觉的,还是视觉背后的那个故事,所以咱们今天谈了很多,通过美国现象,谈到了你的人生磨砺,财富的储备,而磨难才是真的财富,所以像说的一样,“顺境太久,必生波灾”,这个人享受多了,他肯定要倒霉的,一旦倒霉他爬不起来,因为他没有经过苦难训练。
刘:所以,我经常告诫青年艺术家,不要总在表面打转转,这样会形成锚觉。让个人飘来飘去,总有飘的感觉,实际上你的审美就开始堕落了。在美国的十几年中,我实际上没有怎么做雕塑,用当代的话说,我在潜水,我在观察,我在学习,我在体会,看得多了,就有了大量的储备记忆和信息,这些对我现在的艺术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际上人在水底下的时间长短决定着露出水面的价值,不要像油星飘在水面上,虽有诱惑,但价值不大。
刘:另外,我还从毕加索的雕塑、米勒的雕塑中找到了灵感。并不是当时我就要这样做,是将灵感储存起来。
宋:你常常提到康定斯基,他的艺术对你非常有感触?
刘:嗯。对。
宋:因为康定斯基的每一个笔触都是跳过它的生命轨迹的。
刘:嗯,是的。
宋:这个生命痕迹就好像梵高画的那个《向日葵》啊。
刘:梵高这个人曾经颠沛流离极其不正常,而且是底层草根艺术家。但是你看他的画,高级极了。高级到什么呢?朴素的淡定和倔强与自信。他没有大幅画,但他的画像吸铁石样,把人给吸进去了,人像被附了体,灵魂虽有型,但没了灵魂。当再出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无比的浅白,白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文字,抵不过人家梵高片洒着金色阳光的向日葵叶子。
宋:他不拘淤泥形而下的些细节的角色。
宋:有一种抽象,是对物的意象。它变了一个物体的形,它总是能让你找到与物之间的图像联系。譬如说,这个像月亮,那个像人体,等等。这个类型在中国很多。而西方的这个抽象艺术,它有自我的体系,它是什么体系呢?纯粹的数理逻辑体系。
刘:你说得非常对。
宋:它不需要跟现实当中的物象产生联想。
刘:我们讲它的个性更加理性,这是哲学的体现。
2008年5月5日,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走入会场,映入眼帘的是“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的大幅会标。在会场上,记者见到了自小就崇拜的文学大师王蒙先生,还有著名小说家莫言先生以及诸多的中韩双方艺术领域的泰斗。
在会议的间隙,记者采访了此次活动的韩方发起人柳在沂会长。
当记者问起在韩剧风靡中国、韩流已经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时,柳会长是这样回答的:“我之所以成立韩国韩中文化艺术FORUM,就是觉得韩中两国在大众艺术方面,比如说电视剧或电影方面,还有年轻人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方面的交流,已经非常活跃了,但是经典文化、传统艺术文化方面的交流还不够。”
他说,自1992年韩中建交十六年来,两国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合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举行过很多次的论坛,但是有关文学文化领域的交流却多是单个领域,如电视剧、歌星演唱会的交流等,像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交流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过。此次他们选了十个文化领域,都是有深厚积淀的主流文化,没有包括流行文化。这次论坛,是中韩两国建交以来规模最大、涉及文化艺术门类最为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它为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最高的艺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的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出席论坛的中国人士有前文化部长王蒙,著名作家莫言,著名导演翟俊杰、贾樟柯,著名作曲家瞿小松,专家学者有刘梦溪、资华筠等人,韩国代表团则由三十余位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组成。可以说,韩中两国来的都是文化艺术领域中德高望重的人士,是最权威的专家,他们带着一种热情、为亚洲文化复兴的热情而来。此外,作为观察员国家的日本、新加坡、越南等也派出了专家学者出席。
柳会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1月,他曾为此事专门来中国,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进行磋商,双方共同策划了这样一次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柳会长的心中,对艺术充满了敬畏之感。他认为,治疗社会疾病的人应该是文化人,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应该成为这个世界的灵魂工程师。
他还说,亚洲很多国家的文化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吸收。当然他也表示,在此前提下,亚洲各国更应该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同时在创作本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民族的东西,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和而不同,努力促进亚洲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一、传播奥运知识。让学生了解奥运内涵
在班队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更快、更高、更强”“相互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赛”“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等奥运精神和奥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在多方面受到影响并获得良好发展。
1 开展诸如“奥运史话”“奥运科技”“奥运精神”“奥运建筑”等专题讲座,举办奥运演讲、辩论比赛,让学生了解奥运历史,体验奥运文化,关注北京奥运。
2 把历届奥运会留下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同时组织学生交流,谈体会、感想、得失,充分挖掘感人故事背后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和追求。
3 开辟班级“奥运之窗”,就某一奥运话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分期制作“迎奥运”专题黑板报,将奥林匹克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4 组织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如奥运知识趣味接龙比赛: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一组说顾拜旦,其他组可接“教育家”“文学家”“法国人”“现代奥运会创始人”“奥委会主席”“体育颂”等等。
二、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感悟奥运精神
中小学学生普遍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文艺会演、体育比赛、校运会中亲身体验参与集体活动的快乐,体验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乐趣,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奥运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血液之中。
1 在学校举办相关展览、文艺会演等集体活动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其中,既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长,又能强化团队精神,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2 以迎奥运为主题定期举办一些班级、年级间的体育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深刻理解参与与获胜、过程与结果、竞争与友谊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感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道理。
3 在每年一度的校运会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会徽、会歌、海报,开展体育征文、摄影比赛,聘请体育教师帮助培训裁判员、拉拉队员和解说员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奥运文化内涵。
三、依据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奥运教育
普及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也要注重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奥运教育与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确保教育活动务实、高效,真正做到奥林匹克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
转贴于
进头脑、人心灵。
1 把奥运教育与节日结合起来,如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儿童节等。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渗透到这些节日之中,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40-01
人们在土地上平静地生活着,人会因土地而变得灵动;土地在人们内心里存在着,土地会因人而变得神奇。
民间艺术背后的这片土壤,还有这片土地所具有的精神和情感气质,决定了她具有超越自身的信仰。任意一种材质的艺术和他们的生活都有可能被点石成金借题发挥,所以即便是最简单最廉价的材质,在其孤独而苦难的岁月里,因为找到了那种可以相依为命的大文化,都会顽强地生长,并结出硕果累累,从而打开了一个释放生命的渠道。所以艺术才完成了她千百年来对生命的塑造。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不断的融合同化,又在融化中顽强地显示着各自文化的特性。黄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独具个性的文化体系。
何谓“黄土文化”?简单地说,黄土文化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得名。黄土地,本来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一个代称,然而这个区域太辽阔了,包容了众多省区、众多民族,而这众多省区、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不尽相同的,更无法用一个概念去概括之。那么,“黄土地”是对何而言的呢?
按照人们习惯性概念和文化内容的属性及特点,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这一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部分。这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权且称之为“陕北黄土高原一带”或“陕北一带”。这就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
黄土文化是我国古老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剪纸文化,石狮文化,窑洞文化,面人文化,还有皮影文化。在那个遥远而偏僻的农村,这些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都向往过上安逸,舒适的城市化生活,大量的农村的都涌向了城市,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为这座城市而默默的奉献着,但是他们却丢了他们最本质,最淳朴的东西。
曾经在我大学的校门口会做着这样一位妇女,简陋的外衣遮不住她的淳朴和憨厚,她手里拿着一把剪刀,地上铺着些红纸。剪刀在她手里灵活自如的剪着各种复杂的图案,她是靠着我们悠久的剪纸文化而生存着……而如今像我们这样的文化却越来越少了,也许到了若干年,它们会像青铜器一样摆在我们的博物馆里,让后人瞻仰。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我们有义务来宝物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一个国家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化与内涵。只有那些土生土长的本原文化才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土文化是我国本原文化和文化符号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母体。它融于民族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我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她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切感,这或许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的一种归属感,它讲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印记,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在前人留下来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字.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
在审美观及价值观严重扭曲的今天,很多人远离泥土远离寂静而居于钢筋水泥的喧嚣闹市时,失去了内心的理性与镇定,貌似繁华的表象缠绕住心灵自由飞翔的翅膀,人的思想也由于物欲的影响逐渐僵化。一切变得毫无生机、毫无生命力!无限膨胀的物欲、恶俗的时尚潮流、虚伪夸张的吹捧像恶性肿瘤一样腐蚀着人的心智,污染了人的双眼。
黄土文化本属于地域性文化,但由于它具有以上所说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点,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种探示和涵盖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黄土文化作为一种艺术,他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黄土文化追鲜明的艺术特征。正是这种“乡土味”指引着我们去生活,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