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1: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

篇(1)

有人说 ,志愿者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加入志愿者协会两年多来,让我受益匪浅。首先,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不单单要学习,还要进行全方面的素质拓展,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而现在我肩负着不单是普通大学生的责任,而是一名志愿者。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比普通人更多的是激情、热心和奉献精神。只有做更多的志愿服务,才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其次,锻炼了我的协调能力。作为一名志愿者,这就要求我们能协调好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时间,很多时候工作与学习时间是有冲突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不能只顾工作将学习落下,又不能只顾学习而不工作。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学会了充分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兼顾。更重要的是:我明确了社会服务的意义。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做的都是无偿义务活动,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用心服务,传承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让这精神像阳光一样洒满社会各个角落。

篇(2)

二、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要求,以“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关爱、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校园大学生暑假活动策划书汇总(共8篇))

三、活动主题:志愿与社会同行

四、活动口号: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六、活动地点:安徽省蒙城县

七、活动人员

八、活动内容

1、开展“走进校园,服务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热情,走进校园面对面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对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针对性格孤僻和有心理障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捐资助学、对缺乏运动的学生进行游戏互动,对孤儿院的孩子们进行义演义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2、开展“走进社区,服务群众”活动。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接受能力强、沟通能力较好的特色优势,到基层社区开展生动活泼、结合实际的实践服务活动。根据社区和居民的需求,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烈军属、生活困难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特困学生、国家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扶贫帮困、文化教育、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生活家政等多种志愿服务。

3、开展“走进农村,服务农民”活动。联系当地相关部门组织文化、科技、法律“三下乡”志愿服务行动。组织有专长的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组成专业服务队,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做到文化下乡家家乐,科技下乡家家富,法律下乡家家安。重点开展送文化下乡、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等活动。

九、活动要求

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拓展、全面参与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我们要切实加强领导,集中力量搞好这次实践活动。

1、各个成员应高度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实践小组,制定详细、周密、安全的措施,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协调各方面密切配合,确保这次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2、充分发挥出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接受能力强、沟通能力较好的特色优势,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结合实际的实践服务活动。

3、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注重活动典型、活动图片资料的发掘和收集工作,对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十、活动目的和意义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加强中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走志愿服务阵地化、活动经常化、管理制度化的路子,使得志愿服务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和社会动员力的工作品牌,让头戴小帽的志愿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十一、注意事项

1、队员必须统一服装,配带相关证件,按照作息时间工作和休息,在活动期间要时刻注意安全,遵纪守法,合法有序的开展活动,维护学校形象,不做有损校容之事。

2、队员之间要互相告知联系方式,保持24小时联系畅通,外出时不得单独离队,以免发生危险和不测。

3、每天晚上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且落实好次日的工作行程,各队员向队长汇报日常活动情况。

策划书附录

前期准备

条幅、队旗、宣传材料、服装、相机、电脑、礼品、当地相关部门及各大媒体取得联系。

经费预算

1、条幅200元

2、队旗50元

3、宣传材料300元

4、服装300元

5、路费1500元

6、食宿费3500元

7、礼品费500元

8、其他费用150元

各项合计6500元

条幅主题

1、 志愿服务你我他

2、 奉献、友爱、团结、互助

篇(3)

一般而言,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属于课外学习的过程活动,是大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能够锻炼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强化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正面临重大考验。需要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有计划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基础保障。

1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的作用

1.1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常来讲,高校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会涉及到“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这些活动的涉及面较为广泛,且形式多样,与社会工作生活比较贴近。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活动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利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所提供的发展平台来促进自身向社会角色转变,方便大学生更好对自身开展角色定位。这些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就业创造了发展平台,也为大学生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与现实条件。

1.2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还需要经过系统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中,大学生走出了学校,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当中去,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也促进了大学生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完善自我、正确认识自我,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找准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相应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1.3锻炼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作为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锻炼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合理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让专业技能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检验与发展。除此之外,大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及时发展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有针对性对这些薄弱环节进行培养与训练。进而达到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明确自身学习目的的效果。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使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与健全,在锻炼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更好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也是大学生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让大学生自主去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的技能,特别是能够学习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为大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2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的方法措施

2.1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为了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建设,高校首先需要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参与这些活动对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能够站在活动组织者的角度,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去。高校要强化宣传引导工作,利用校刊、校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一些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参与这些活动的意义。从而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其中,进而促进了这项机制的不断完善发展。

2.2与大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到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与大学生专业相结合,这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凸显专业特色,主要是为了使这项“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更好与学生的“第一课堂”衔接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扩展自身的思维、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也可以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而最大程度实现了这些活动平台的价值。高校需要在这些活动中逐渐找到社会、学校与学生的平衡点,形成学生、教师、学校三方的有序联动,从而使活动能够高效优质地开展。

2.3要与单位建立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基地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平台,高校需要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才能使这项活动能够持续高效地开展下去。高校需要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使大学生拥有稳定发展的活动平台,在提高高校就业率的同时,也使得用人单位能够发掘出更多的人才,进而达到了互利共赢的目的。高校只有跟相关企业单位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才能推动这项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下去,让大学生能够真正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3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高校需要有效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构建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制来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高校提升就业率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绍荣、张东.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内涵功能与体系建构[J].高等建筑教育,2014,02:157-161

[2]刘海春、姚岱虹.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87-90

[3]薄爱敬.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110-111

篇(4)

专业:新闻学

学号:

实践地点:xx市司法局

这个寒假我参加了自治区司法厅、共青团xx区委决定联合开展2016年xx“青年志愿者xx行动”寒假服务活动,利用寒假返乡期间到家庭所在地xx市的司法局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期间,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有幸参与了两起民事纠纷的咨询和调解工作、了解社矫人员的社矫情况、到交通庭旁听一起交通事故的开庭情况、到公证处整理资料以及帮助公证处协管人员处理公证事务等志愿活动。通过这次志愿活动我能够深入基层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参与社会治理活动,为促进平安xx、法治xx建设奉献一份绵薄的力量,而且更加贴近社会、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点基础。做志愿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忘的宝贵经历,我在活动中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许多经验和感动。这次的志愿者经历让我对社会和人生都有了新的体会,也让我对法律和法制建设有了心得体会,实在是获益匪浅。

实践内容:

一、在司法所志愿服务期间,我主要是了解社矫人员的社矫情况,参与社区纠纷的咨询和调解工作。通过阅读社区矫正人员的资料,以及听司法所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描述和讲解,我大致地了解了社区矫正工作。当有社区纠纷的当事人来司法所咨询时,我聆听了当事人的咨询和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解答;我还和司法所所长以及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到纠纷社区居委会去参加纠纷调解工作。

二、一月二十三日,我和司法所里的一位律师,以及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去交通庭旁听了一起交通事故纠纷的开庭。在交通庭里,和工作人员交谈了一下,并阅读交通庭宣传栏里面的一些墙报,了解有关我市交通事故纠纷和交通庭的一些常识。

三、在司法所参与志愿活动后,我又去了公证处。在公证处我主要是做一些琐碎工作,协助工作人员的工作。此外还和公证人员一起下乡参加有关公证的事项。

发现问题:

一、在司法所参加志愿活动时,在阅读一些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的资料的时候,我发现他们不够认真,在接受法制教育后的总结略为马虎,令人有种在应付的感觉,我认为这或许既有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自身的原因,也有社区矫正工作方法上的问题,应该改进社区矫正方法,加强感化教育,让社区矫正人员真正受教受益。另外,有挺多接受社区矫正的人员都提到,十分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法律,导致不懂法的自己犯下错误。所以我认为,对于减少犯罪来说,进行普法教育也是重要的举措。基本的法律宣传和法律教育很有必要。

二、在司法所参加志愿活动时,在参加社区纠纷的咨询工作时,我发现一些来咨询的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十分严重,这种无知导致他们焦虑过度,认为问题无法解决是司法所工作人员不作为,甚至谩骂司法所工作人员。如果他们懂法、并懂得司法所等单位的一些程序怎么走,他们就不会如此急躁。因此我认为我国应加强对基层的普法工作,这有利于减少纠纷,和谐社会。

三、在司法所参加志愿活动时,在和所长、其他志愿者一起去社区参加社区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时,我发现我国的社区纠纷调解工作上的一些不足。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组织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当事人互量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进行人民调解能够减少法律纠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民调解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举措,但是在某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完善,比如缺乏深谙法律的专业人员协助协调、某些相关法律并不完善、对基层群众普法教育的不足等等。得有一次我和所长、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去某社区调解一桩土地纠纷,据说这是2006年的土地纠纷了,直至2016年都没能完全解决...那天我和几位志愿者就只是坐在后面旁听,争执的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争了好长时间,都没能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来,有时候说着说着竟谈到谁借了谁的钱、谁又诬赖了谁这种无关解决问题的事情上来了,实在是浪费时间。我觉得我国在立法、执法和普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59-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整体概况

为深入研究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本课题组以南京地区为例,选取了两所具有代表性的理科和文科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率达98.2%。

调查将社会实践依据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专业实践、志愿服务有关的社会服务实践、课题项目等有关的科研实践以及创业实践;并分别就四个方面的实践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问卷还涉及到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原因、实践形式、实践收获等内容。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考虑到社会实践的现实状况,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大二及大三学生为主,此外还包含部分双专业的大四学生和往届生,具体年级分布如下:大一学生为9.4%、大二为18.2%、大三为42.1%、大四为19.4%、往届生为10.0%。性别比例为男21%、女79%。

(二)不同实践形式的参与度对比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拓展到涵盖大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的全面实践活动。根据调查需要及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将社会实践分为四个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活动普及程度较高。其中,大三学生与往届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度为100%、大二学生的参与度为93.7%,有53.2%的同学至少参加过三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内容涵盖了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科研以及创业实践等四个不同层面。

但在四个不同方面的社会实践中,参与度有着明显区别,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的参与形式集中在专业实践与服务社会两个层面上。参与度最高的是专业实践、其次是服务社会,而科研及创业实践相比较而言,参与度就低了很多。

其中,经常参加专业实训实践的学生占90.6%,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也很高,选择经常参加的占77.7%;而参与度最低的是科研实践,其中有84.4%的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此类实践活动;而属于创业实践的勤工助学则有43.2%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过。具体内容如下:

(三)参加实践的动机和目的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抱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通过前期的调查了解到其动机和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分别是提升能力和为就业积累经验以及服务社会等,调查显示,这些动机和目的的选项区分度不是很明显,具体如下:

其中33.5%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能力素质,28.2%的学生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20.7%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就业更具资历,15.6%学生是为了服务社会,还有2.1%是其他。

总的来说,为了提升自己而参与社会实践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也是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所抱有的动机目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出于服务社会的考虑,但也有很多学生表示,无论是最初是出于服务社会或是提升自己的动机,在参与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两个方面会有所渗透和融合,也就是说,两方面动机的不同会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达成一致。

二、社会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制约

(一)服务社会与专业培养缺乏结合度而导致的实效性较低

如上文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两个方面。但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而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效益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因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需求,目前专业实践大多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有专业教师指导以及专业实验室等硬件支持,专业实践的专业性基本能够得到保证,调查显示在实践过程中有教师参与的达到89.7%,但在与社会的结合度方面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为薄弱,调查显示,专业实践的地点主要是实验室,占到68.3%;其次约有25.3%是在伴随课堂教学的教室里;在校园其他地方约有5.2%。可见大多数专业实践的场所往往仍旧是在学校里,参与人员也只有学生和专业教师,因而体现不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架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和验证理论的场所,具有认识作用、锻炼作用和教育作用的功能”[1]71。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理应体现高校育人、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但无论是专业实践还是社会服务实践,由于在专业和社会两方面结合度不够,在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而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

(二)实践活动缺乏整体规划性而导致与就业之间形成断层

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大多定位于复合型高层次,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相比本科院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也更加重视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作为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社会实践能力的生成过程将体现在整个大学生涯当中。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和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单一方面,因此,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和连续的生成过程。

从调查中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而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然存在内容相对单一、没有连贯性和整体规划性等问题。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而言,最为主要的社会实践形式是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实践,专业实践是专业课程的延伸,而社会服务实践的参与形式主要是暑期社会实践,参与度达到90%以上、此外还有日常的志愿服务,因为大多遵循自愿的原则,又依托于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区形式,所以参与度大为降低,其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很难保证其持续性与完整性。尽管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暑期社会实践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就业的关联以及实践形式的整体规划依然相对缺乏。社会实践的形式内容一直难以突破,难以在有效性上得到提升也正是缘于对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整体的规划,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缺乏整体规划下的统一部署与安排。

三、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路径分析

(一)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评价内容、方法的相对单一和不完善是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效用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追究根源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目前大多数院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往往过于简单,尽管目前很多大学已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分挂钩,但对于整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像评价一门课程一样进行整体评价考核,从而导致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同时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因普遍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而导致专业与实践的脱节。

因此,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层面,而应该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将其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来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加入对于教师的指导力度的监督,也就是说,需要将社会实践作为专业课程的考核环节。类比专业实践的活动方式,其他类别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服务,也同样纳入教师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得到专业的指导与监督,实现社会实践的社会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以切实提升专业技能为基础,并进而提升各方面综合素质;而高校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提升专业服务品质,从而达成多赢局面。

(二)社会实践与就业生涯规划实现对接

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愿或自行组织参与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必要的监督控制,同时,也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的规划性,学生的参与热情随着年级的增加反而呈现递减的趋势,而对于学生的就业也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需要与就业实现对接才会更有生命力,也更能够在培养人才方面凸显优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根据不同的、不同的专业进行设计,以类似生涯规划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再进行个别化的打造。例如:针对一名幼教类的大专学生,可以将其社会实践的主要定位在其未来将工作的场域,但并不一定需要所有的社会实践都是在幼儿园,可以从大一开始循序渐进地融入幼儿教育的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理念,如大一的主要社会实践以平日的专业实践结合志愿服务实践,可以走访各类幼教机构,以见习为主,同时配合有教师的实地指导;在大二的时候可以以较长期的实践为主,如暑期或定时家教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切实解除幼儿并实地开展幼教服务,教师的主要作用为督导。在这一过程中,也要依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能力特质进行规划,以实现社会实践真正为未来的就业铺路,无论是能力提升或是社会经验的积累,都能够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形式得到各方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邹柳云.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58-60.

篇(6)

今年是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十周年。十年来,全省共组织近200万人次的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和基层地区,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谱写出一曲曲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青春之歌。实践充分证明: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显示出强大活力和蓬勃生机。

篇(7)

我一直都觉得,人的心智取决于阅历,而非生理年龄,有些人阅历丰富,十七八岁看起来已有了大将风范,而有的人生活过于单调,二十多岁看起来仍像一个未长大的幼稚孩童。感谢《考试指南报》,因为去年订阅了这份报纸,今年才有机会成为该报纸的征订员。8月5号左右,报社的总负责人檀敏在空间里发信息,要招募精英队员。后来我就和他qq上聊了一次。因为当时确实是在家闲着没事,而且队员的工作时间是新生开学的那段时间,不会影响我29号开始上课,于是就匆匆买了10号的火车票,回到了西安。8月12号下午2点,在石油大学南区的一间教室内,我第一次见到了我们报社的总负责人檀敏,还有其他队员。培训人员慷慨激昂的话语,让我们很受触动,“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这是檀敏说的。还未23而且刚毕业的他,管理着陕西、安徽、广东,甘肃等六个省份的庞大市场,这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那天下午,我们先是开了一个动员会,然后又到了操场上去进行拓展培训。一个个小游戏里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之后的8月13号,销售战役正式打响,我也就从理论学习阶段突然过渡到了实战阶段。

8月13号,西安理工大学开学,这是西安开学最早的本科院校。当天,所有报社的销售人员都涌向了曲江校区,宿舍楼都被炸了。《21世纪英文报》、《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周刊》等等报纸,将新生弄得眼花缭乱。那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天,就在那一天,我们的销售队伍里,有人的销量达到了23份,而我却是一份都没订出去。一天下来,身心俱疲。当时真的觉得特别的失望,我开始怀疑——我的报纸质量不好?我的报纸内容不好?我根本就不适合做推销员?等等疑惑把我搅得头脑混乱。

接着,我想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想到了那里面的少年海菲。海菲不甘心永远做一个靠体力赚钱的苦工,拿着一件红色的袍子,开始了推销员的征程。我觉得我现在和他的一个阶段非常相似。他曾经不停叩问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我比别人卖的贵了?”“是不是我不是适合做这行?也许我还是应该回去重新喂养骆驼,继续做每天只赚几个铜板的苦工。”“要是我能吧把袍子卖掉,回去见到主人,那该有多么风光?”

我手中的报纸就像海菲手中的袍子一样,有人因海菲不肯降价而将袍子扔到海菲的脸上,有人根本不听海菲的说辞,直接将他扫地出门,类似,我也遭受到无数次拒绝、挫折和侮辱,但一想到海菲,我又重新鼓起了勇气。13号的晚上,一位精英队长给我讲了很多销售方面的知识,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抓住顾客的需求,如何取得对方的信任,我目前正缺的是——成功的经验。

第二天,西安交通大学开学,我带着昨天失败的经验,心中始终记着,我和海菲是一样的,走进一间一间的宿舍。困难依旧重重,直到下午5点,我依然保持着零的记录。就在我心灰意冷之际,我想到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想到了里面的男一号,他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很激励我。我想,如果我是一匹狼,那些签出去的订单就是我的猎物,那我早就被饿死了。稍微调整一下,我又走进了其他宿舍,这一次,我赚到了成功的经验。一位江苏来的男生订了我的报纸。当时的心情真是开心的不得了。接着又在国防生宿舍订出去了一份。然后,我就吃了点饭,坐车回到了住处。当时的我激动地不住的给爸妈、给朋友打电话,在qq空间里发动态,我说“人生第一次呀,太开心了。”

之后的感觉就比较顺畅了,因为前面吃的闭门羹太多,经验太丰富了。虽然于我自己,我算是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和其他队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而且,那些销量最大的,多半来自专科院校,或者不太知名的本科院校,这也让我很受刺激,我第一次发现——“西北工业大学”这几个字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力。

以前一直呆在学校里面,那个偏僻的小山沟里,觉得有很多人已经很厉害,很能耐了。但是,最近真的发现,牛人不仅仅是高考时成绩考得高的那一批。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有些人积极奋发,做事激情、耐心、上进,让我很受鼓动,也感到自自身的很多不足。突然发现,我们以前所拥有的一些,所谓的“名校骄傲”,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真的一文不名。高学历,低能力,在大学里太多了。再看看我周围的很多人,其实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书呆子。但发现周围很多人真的是书呆子。在地处偏远世外桃源般的长安校区,大家的日子过得太安逸,食堂,宿舍,自习室,图书馆,生活太单纯,太单调,处在那种闭塞的环境里,人的意志和斗志就会被磨灭,甚至逐渐被磨光。

以前也一直想找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现在这个机会就很好。哈哈,幸好有这个机会,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的道理。池子的大小会限制鱼的成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做事做学问,每一件小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呀!

篇(8)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目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社会实践的特征

社会实践立足于日常活动,又不同于日常活动,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的广泛教学形式,它具有教育性、民主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是德育的有效补充,是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是应用、教育、自为等。

(一)教育性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学校利用社会实践这一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使之成为学生欢迎的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事实上,社会实践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把手。

(二)民主性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接受校外、课外教育的机会,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外课外教育机会的民主化;二是校外、课外教育内部的民主化。它使得学生能够接受到民主平等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三)自主性

学生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整个过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践内容,并且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使个人的天赋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开放性

社会实践组织形式拓宽了学生的成长空间。首先,它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他们获得了更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的机会。其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扩大了他们的交往空间。

(五)丰富性

这主要是指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泛。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成才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表明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充实人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愉悦身心的重要渠道,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对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34份。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类别是:看书学习的占9%,如复习功课、参加学习培训等;娱乐消遣的占43%,如看电视、上网等;运动健身的占8%,如打球、跳操、爬山等;社会实践的占8%,如单位实习等;放任自流类占32%,如睡懒觉、闲聊等。

调查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学习较少,娱乐休闲较多

学生的主要任务本应以学习为主,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普遍自觉性、主动性、学习积极性较差,很多学生把时间用在了消遣娱乐上,或者有些同学愿意学,但被动学习的同学比较多,平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来上网、看电视、逛街等,而看书学习、社会实践等发展型活动则被学生冷落。

(二)网下活动少,网上活动较多

大学生平时上网现象尤为突出,其中上网进行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娱乐活动的占大多数。反映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并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只是作为一名学生所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没有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爱好。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的建议

健康积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正确引导,提高社会实践质量,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自身方面

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对整个社会就业状况有一个正确和清楚的认识。目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找工作相比,本身就不占据优势,学生就更应该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还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迎接挑战,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综合能力,才能让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利用班会课、主题班会以及团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讲社会实践的意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另外,学校可以在寒暑假主动联系一些单位让学生去实习锻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假期过得更充实、有意义,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并大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社会方面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受到积极的熏陶和影响。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高雅、时尚的假日文化氛围的形成;取缔非法网吧、关闭庸俗网站、清除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有利于控制和纠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良倾向,消除低俗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消极影响。

(四)家庭方面

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启蒙老师,应加强与子女沟通,尤其在假期做好正确指引,不能放任其自流。

篇(9)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

(1)大学生社交安全现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实践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被大大强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并不懂得该怎样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缺乏安全意识。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交友过程中发生的恶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小心一点即可,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此事与我无关。

(2)大学生勤工助学安全现状。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中,接近90%的学生都参加过勤工助学,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呈现普遍化、低龄化以及涉及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问题,有一半学生表示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曾有过勤工助学的受骗经历。

(3)大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现状。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安排学生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能型工作,需要用到各种专业工具、设备,由于安全教育不到位、工作尚不熟练等因素,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较弱。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在家庭的保护和关注下成长,在面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在交通、住宿、饮食、消防、诈骗等方面的安全意识较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在社会实践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如,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实习生的身份是在校学生而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所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勤工助学期间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处于一个空缺状态。

(3)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不够。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指导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紧密指导,避免“放羊”的状况发生。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对策

1.社会实践前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堂课,包括安全防范常识、人际交往教育、应急处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针对不同的实践类型,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案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可把社会实践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编制成册,让学生带在身边,随时阅读。

2.社会实践中应该做好过程管理

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制度,做好社会实践中的过程管理。教师从大学生离开学校开始,通过到实践现场检查或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跟踪大学生的实践过程,并要求大学生每天写社会实践日志,这样教师可掌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态,解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3.社会实践应做好安全预案和应急处理

篇(10)

(一)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所学医学专业的特点,为医院患者或者社区群众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和卫生诊疗服务等,从而提高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以便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主要为围绕医学知识宣讲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模式

1.参观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医学生到一些大型的医院中进行参观,主要包括医生的诊治过程、手术过程等观察,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敬业精神。

2.服务奉献模式。组织广大医学生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儿童聋哑学校等社会福利组织中,为这些人群开展各项医疗和卫生服务工作,从而帮助他们切身感受到这些特殊人群生活的疾苦,不断提高医学生的道德素养。

3.专题调研模式。在导师的带领下,将医学生划分成若干专题研究小组,主要进行对医学的研讨和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主要是为了培养广大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1]。4.其他模式。医学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模式还包括送药、送医以及送卫生知识下乡等。

二、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单一

当前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个别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个别医学院还不能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缺乏针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考核体系,不能在医学生中产生较大的教育意义。

(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脱离实际

从当前个别医学院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来看,很多都是根据教学课程安排的需要,缺乏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跟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个别医学院的组织者在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有效将活动内容跟学生的专业、社会热点的话题充分结合起来。

三、提高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区的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医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从而帮助社会及时了解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医学院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校园网、宣传栏、广播等宣传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

由于低年级的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业余时间少,学校在组织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时应该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模式,在充分整合社会和校园的各方资源的基础上,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医学生实践基地,并建立起具有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特色的创新机制,充分培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以及沟通能力[2]。

(三)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组织广大医学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不但可以帮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医学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医学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争取从动员——申报立项——时间团队资料审批——实践团长安全教育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的效果。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育人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RW201514)的研究成果之一。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地”,高校可以将本校志愿者可以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与城乡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有效对接,遵循因地制宜、调研遴选、分批建设、校社共建以及双向受益原则,建设功能定位准确、服务条件完善、服务效果优良、群众满意度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以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必要性

1.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需要。新时期,高校德育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价值观”[1],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依靠社会实践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依托平台,可以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建设具备不同服务功能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志愿者创设“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的志愿服务平台,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与品德修养环境,有助于他们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增强责任和奉献社会,有助于他们在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保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常态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常态化,既表现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经常性,又表现为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长期性。只有通过经常性志愿服务,才能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只有长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高校才能形成自身的实践育人特色和积淀实践育人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专业化表现为大学生开展专业性志愿服务。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二是志愿者接受与群众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并获取服务资格后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化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必然方向,因为它既可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又可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自豪感,促进志愿者的价值观升华。常态化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增强志愿服务效果和实践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对此,高校需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支撑常态化和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让它在高校的实践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高校有组织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规范化管理是保障实践育人活动长期、有序和有效开展的必由之路。规范化管理涉及服务场所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服务形式管理、服务过程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安全管理等,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基地,就不能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志愿服务就显得杂乱无章,规范化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各项管理措施便难于落实到位。因此,高校需要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以保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管理有条不紊、规范有序,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社会效应。当然,有了基地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保障,高校便有条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有序开发、合理实施与持续改进,以加强志愿服务精品项目建设和示范基地建设。

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性原则,它要求高校必须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现状,以服务当地城乡社区群众为宗旨建设基地。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开展的社会服务,如果高校建设的基地远离高校所在地理区域,势必给志愿者开展服务造成时间障碍和距离障碍,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安排与管理。如果高校建设的基地类型与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不相匹配,那么志愿者开展服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影响学校形象与声誉。因此,高校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合理策划和建设具备不同服务功能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为本校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搭建适宜平台。当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高校在同一社区建设具备多种服务功能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可行的。

2.调研遴选原则。调研遴选原则是指高校在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之前,需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调研,并谨慎遴选基地的建设位置。由于基地建设并非能够得到所有城乡社区的响应、支持与配合,因此,为了建设具备相应服务功能和具备基本服务条件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高校需要主动深入城乡社区调研摸底,了解他们对基地建设的意愿,并获取他们所需社会服务的项目、时间、内容、人员以及可以提供的基本物质条件等信息,为基地的遴选奠定基础。在遴选基地时,首先考虑对基地建设有强烈意愿的城乡社区,然后结合本校志愿者可以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及内容与相关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及其基础条件之间的匹配度加以综合遴选,让拟建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既名副其实,又能发挥有效功用。

3.分批建设原则。分批建设原则是指高校在拟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时应结合实际分批建设和逐步完善。由于不同类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不同,且功能定位又决定了对志愿者的服务能力要求,因此高校结合本校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包括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情况和有关社区的社会服务需求,按照“能力对接”要求分批规划和建设基地才是最佳选项。对于只需志愿者的非专业能力即可提供服务的基地可纳入一个批次予以规划建设,对于需要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方可提供服务的基地则应以院(系)或专业类别进行建设批次规划,从而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当然,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城乡社区的服务需求实际加以综合论证和统筹协调。

4.校社共建原则。校社共建原则是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由高校与社区联合共建。尽管基地建设非城乡社区之职能,但调查表明多数城乡社区都有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和提升群众对社区工作满意度的意愿,他们乐意为基地建设提供支持,这对基地建设是有利的。高校坚持校社共建原则,一方面应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之中,并给予基地建设以人财物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主动联合相关社区合作共建稳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定位基地服务功能、共同商定服务项目、共同研究基地建设方案、共同提供服务条件、共同指导服务过程和共同完成志愿服务考评等,以建设功能定位准确、服务条件完善、服务效果优良、群众满意度高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

5.双向受益原则。双向受益原则是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符合高校与社区共同受益要求。对高校而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为高校提供实践育人“沃土”,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城乡社区而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能够为社区群众提供多种类型的实实在在的需求服务,能够让群众感受到基层社区的关怀与温暖,能够增强基层社区对群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能够提升基层社区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同时也能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坚持双向受益原则,就是要坚持高校、学生和社区、群众共同受益,因此,高校必须将志愿者的社会服务提供与社区群众的社会服务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建立符合社区群众服务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体系与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互惠共赢目标。

作者:胡昌荣 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