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学期又将过去,可以说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度过了这一学期的时光。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不足,总结经验,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耐心辅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38-01
新课程改革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尤其低年级学生的课本多以情景图来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打开教材就好像打开了一本故事书,翻开了一本连环画。这样的教材对学生来说,是他们所钟爱和喜欢的,但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把具有生活素材即情境图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分析和运用。因此,从情境图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呢?
一、对情境图进行有序观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在观察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他感兴趣的某一个点上,而不去观察其他的事物,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对情境图中出现的信息,不能有效地提取或者提取不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指出一个方向,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或者是说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观察习惯,而不是只用一句“你能从情境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就让学生自由观察,这样的观察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而且还有可能偏离你要的答案。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8和9的认识中的情境图中,个数是8和9的物体很多,我们不能只让学生找个数是8和9的物体,还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物体个数,不然在数的过程中就会出错,很容易少数或重复数。
二、对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新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图,数学信息比较多,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提取、筛选。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图中所画的辅助物,如草地或者学校等,跟教学内容无关,只是为了反映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更真实,才这样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信息。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的情境图,是母亲叫女儿起床的图。有的学生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图中的一只小猫上,因为学生对小猫钻到小朋友的被窝了很感兴趣,所以就回答图中有一只小猫了,而这恰恰是本图的辅助物,只是为了让学生感觉情景更证实才这样画的。然后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各条信息中提取主要的信息,学生找到相关的条件之后,就要让学生知道哪两个条件是有联系的,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自己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体会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中,从图上得到的信息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其中一个队进了4个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信息,有16人来踢球和现在来了9人,这两个条件是有了联系的,再根据这两个条件解决还有几人没来就很容易了。
三、对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指将已掌握的情境图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交流,通过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并能利用信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例如:学习《平均分》的时候,把准备好的糖果、橘子分给几个人,每个要分的一样多。分好之后与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有的学生会说:“我是一个一个分的。”
有的学生会说“我是每份先放两个。”
还有的同学会说:“我们不是学了乘法口诀吗?我就是利用它分的。”
……
在学生交流信息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是其他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时间久了学生就会知道我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给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编者意图,对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有序观察,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讨论,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低年级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对物体进行整理分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标准来分类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思: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房间吗?谁是自己整理的请举手。我们共同阅读同学们整理的效果如何?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有自己的房间,想不想去看看?
这是淘气的房间,这是笑笑的房间,你想说点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淘气整理房间。
二、启思
1、都说笑笑笑房间整齐,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整理的?学习她的好方法来帮淘气整理好吗?生:好!
2、看看笑笑房间里都有些什么?这么多东西,她是如何摆放的?
3、你知道她为什么把球和玩具熊放在一起吗?仔细想想他们是干什么用的?(引出三类:服装类、学习用品类、玩具类)
4、我们看到笑笑是把有相同用途的物品一类一类来摆放的,分成了“玩具类”“学习用品类”“服装类”。
这就是:分类。
三、展思
1、再来看看淘气的`房间,看来淘气像你们大多数人一样还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
今天老师把淘气房间的一些物品带到了课堂上,来看看这是什么?应该放在哪一类?为什么放在这一类?
例如:这个是铅笔,学习用的,所以放在学习用品类。
2、看看这是什么?应放在哪一类?为什么放在这一类?
(袜子、玩具熊……)
师:现在淘气房间的其余物品都在你们手上了,拿到物品的同学请你想一想,你要把它贴在哪一类?为什么贴在这一类?准备好了来站队,把这些物品在黑板上分类贴好。
5、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房间中每一类都有哪些物品?(生读)
6、经过你们的整理,看看淘气的房间变成什么样了?
7、淘气要用铅笔该去哪一类找?玩具小汽车呢?
8、淘气的妈妈又买来了故事书,放在哪一类?为什么?
9、冬天来了,妈妈给淘气买了一条围巾,应该放在哪一类?为什么?
10、现在你觉得分类有什么好处?
四、促思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类也有许多分类,我们共同阅读(欣赏生活中的分类)
五、拓思
1、今天学习了分类,帮淘气整理了房间,你收获大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2、那就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阳光之旅吧!
(1)一缕阳光:
你能按照会飞和不会飞来给下列动物分类吗?
(2)光芒闪耀:
小组合作:你能给下列物品分类吗?温馨提示:
1、拿出学习袋里的学具,小组内说一说都有哪物品?
2、小组讨论,你想怎样给他们分类?说说你的理由。
(3)潜能无限:
请你给下列图形分类。(形状,颜色、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少,用你智慧的双眼和灵活的大脑去发现生活中的分类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与化。
2、理解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课堂练习本、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现晋江市少儿图书馆照片,简介图书馆,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观察交流,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
2、探索算理,体会多样化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几本?
指名列出算式:28+4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全班交流算法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拨计数器
方法三:8+4=12
20+12=32
方法四:28+2=30
30+2=32
方法五:列竖式(指名学生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4)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
方法一、二比较直观,但需要借助实物;后三种方法比较简便。
三、选择算法,巩固应用
1、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解决问题:《童话世界》和《学院》一共有几本?
要求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用竖式算一算
58+7=
5+32=
38+6=
8+27=
四、自我评价,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探索:什么物体的个数用7个点子表示?8个点子表示的`是什么?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一、生本预案,因学设教
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及他们能学到什么水平,以此来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而不应该单方面地考虑教师自己应该教什么,甚至是怎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因学设教也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数”这个内容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有时候2是不是也可以比3大?”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3比2大”,而是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你们认为2有可能比3大吗?请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结果竟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2有时候就是比3大,答案无一例外都是家里的二姨、二姑、二叔要比三姨、三姑、三叔大。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为什么家里人会说二姨比三姨大呢?
生1:因为二姨的年龄比三姨的年龄大。我二姨今年都28岁了,可我三姨才25岁呢,28比25大,所以当然是二姨比三姨大了。
师:二姨是外婆的第几个孩子呢?三姨呢?
生1:二姨是第二个,妈妈是老大是第一个,三姨是第三个。
“原来是这样啊!”至此,那些原本认为2有时会比3大的学生恍然大悟。“二姨”中的二是“第二”,表示排序的,而不是表示数量。
二、引渡迷津,顺学而导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顺序,不能完全由教师备课时的预设来定。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里,教师应该谨记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跟着学生的学情走,及时地对他们的学习进行因势利导,充当好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小数”这个内容时,教师本来预设以学生每天早上吃的2两米粉作为切入点进入课堂的,可是还来不及说,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某某同学借了我12块钱,那么,10块钱是整数,剩余的2块钱是不是就是小数了?”教师顺学而导,提出让其他学生来帮助解答。
生1:12元就是10元加2元,2元也是整数。
师:如果某某同学借这位同学的人民币总数是12元5角,我们一定要用元做单位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示?
生1:可以表示为12.50元。
生2:我知道啦,5毛钱要用元做单位的时候,就要写成0.5元,这就是小数。
显然,教师这样的顺学而导,导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在点子上,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真正实现了“还学于生”的要求。
三、智慧转身,化教为学
化教为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要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而是要让学生多讲多练。但没有“教”的“学”,学生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 “学”需要在“教”的引导下从自发走向自主与自觉。 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当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给学生多一点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课堂活起来,真正做到还学于生。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2-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教学策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比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采用比较法助推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巧用比较,促进概念教学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概念之间比较相似,学生很难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具体区别。此时,如果结合概念的性质把比较策略引入概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出概念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出概念的本质,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中秒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对于时针与分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1小时=60分。因此,在秒的认识教学中,教材中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对“秒”下了定义: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并且告诉学生1分=60秒。为了深化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明确这些表示时间单位词语之间的具体区别,笔者就采取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的异同。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1小时=60分,1分=60秒,然后让学生就这两个式子进行对比,并且说一说,同样是60,在这儿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在这种直观的比较中,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对于时、分、秒各自所表示的意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上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梳理、总结、内化所学知识,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巧用比较,加快问题解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较为肤浅,采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进而在比较中获得深刻的认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进而达到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实践较少,对于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个测量长度单位和一个词汇阶段,具体各部分代表多少,学生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这就给学生正确填写数量单位名称造成了困难,比如对于橡皮的长与宽是写8厘米还是8毫米,学生并不清楚。怎样才能杜绝这种错误现象的发生,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给力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具体区别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尺子量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短,然后以此为参照物,让学生拿其他物体与之做比较。比如手指的长度、手指的厚度、身高、手掌的宽度……然后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以此为参照,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达到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在比较中合理优化,从而选择出较为恰当、合适的答案。这样,在比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比较,优化计算教学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讨厌计算,不想做计算题的状况。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索发现的梯子,促使学生在发现中探索计算题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4-01
数学思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并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和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和规律,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追寻基于“数学思考”的理想课堂。
一、利用教材功能,挖掘“数学思考”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载体,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数与形只是数学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隐藏在数形背后更多的还是数学思考。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寻找与数学思考有关的内容,促使数学课堂随时可以围绕学生的数学思考展开,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9加几”时,教材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形:有9个红苹果,再加上4个青苹果,一共是几个?为了便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教材出现了多方面的提示:①数一数。②把盒子凑成10个,然后再计算。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做一做,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出最简便的算法。这样,学生会依据教材的提示展开对比分析,用数学的眼光去总结规律,自然明白了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主要让学生紧扣教材,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思考,这样一来,教材的提示功能就不再是摆设,而是成为了引领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的“风向标”。
二、关注学习过程,凸显“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主要存在于数学知识之间,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鼓励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真正地展开数学思考,进而使数学思考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大助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2、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具备了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总结4的乘法口诀。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笔者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有学生说,是用学具盒里的圆片通过1个4、2个4、3个4、4个4摆一摆得出来的;有学生说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的,在练习本上画上1个4、2个4……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自己是通过画正方形来解决的。就这样,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收获了不一样的数学精彩。
本案例中,学生用数学知识自行总结乘法口诀运用的正是数学思考中的一种,而且,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想推陈出新,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提升教学理念,深化“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以应试为目的,他就会把教学重心放在题海战术上;有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感兴趣,他的教学重心也就落在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同样,当教师以数学思考为目的时,他的教学重心自然也就转向了引领学生展开数学思考上。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深化“数学思考”。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进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愿意接近它、内化它、提升它,进而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呢?
一是认真分析教材中编者的思路。也就是教学每节内容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编者的意图,这部分内容为什么放在前,那些内容为什么后学等,做到心中有数,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数学思考上奠定基础。
二是广泛阅读先进的教学理论。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参以及手中仅有的几套资料,而应持续进行多方面的阅读思考,这样,教师的见解就会不断得以深化,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时也必定更加深入。
三是经常进行反思。对数学教师而言,反思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数学思考来进行:比如对于同一课内容,这位专家这样教,那位专家那样讲,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呢?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必定会让我们的数学思考更加深入。
读题时不能分析出重点、关键字句。读题没方法,不会分析。1个足球28元,小明正好带了足够的钱,最多有几张十元的?(3张)
回忆法解题,遇到似曾相识的题型,经验主义解决问题。不读题,只看题型瞎做一通。小明排队做操,从前数第5个,从后数第4个,这一队一共多少人?(5+4+1=10人)
不能有效读题,读题时缺乏理解,读题形式主义。读题和思考断层。篮子里有20个苹果,发给幼儿园5个,还剩几个?20÷5=4个(与刚学过的除法混淆)
读不出单位变换,标点符号的意义。读题不仔细。一根绳子10米长,用去了5厘米,还剩多少厘米?(10-5=5厘米)
通过几年来的观察与研究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会读题,不能读题,不会做题,这样循环往复,形成恶性循环。而每次总结,这些孩子总以“粗心”为由,遍把错误的主因全部涵盖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头疼,有的孩子怎么新授课上表现尚可,做到题目就一团糟呢?殊不知,读题也是一种能力,一种修养,一种习惯。
在中、高年级发现了此类现象,我发现读题能力,读题修养,读题习惯这几方面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就进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每个老师共同协作,方能显现效果。近两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低年级学段培养孩子读题好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我惊喜的发现效果显著,学生解题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下面从几种题型来谈谈数学中的读题教学。
一、计算
这不仅仅指计算中的计算,还包括其他题型中的计算。计算题怎么读?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而是感知理解,当计算中出现连续的运算符号时,要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如:12-2×5=( );12-2+5=( )这两题,学生能不是出手就写,而是事先有一个短暂的即时判断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再如在竖式计算840÷6=? 106×3=?要有意识先去估计出得数是几百多或者几百多,并能够根据计算结果验算出原来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再从全局上观察,是否横式上漏写得数?是否漏了余数?当然在解决问题中,你的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题目的情境。这样长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解题时细致,不再会出现大片计算错误了。
二、看图列式
低年级教学中,出现最多的是看图解题了,虽然图很直观形象,属于解决问题范畴。但如果不会看,就不能抽象出题目的数量关系了。该如何引导学生看图呢?下面以几道看图列式为例,谈谈看图列式的教学。 总体来讲,一年级数学上册看图列式计算,有:一图一式,一图二式,一图四式。一图一式在初学时出现,有加法的,也有减法的。一图二式在后续学习时出现,有两个加数交换的,也有减法转换的,还有加法与减法转换的。一图四式在一图一式,一图二式学习熟练后出现,有两个加数交换和减法转换,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加法和减法的互换。
(1)、
猴吃了几个桃?( )()( )=( )(个)
(2) (3)、
以上几道题中,首先抽象的是物体的数量,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图的变化。在第一题中,看到小猴吃桃原来有几个,后来桃子的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此一来,学生就能看出图中数量的变化,并能准确列式解答了。其次在2、3两题练习中,一副图便道出了小猴吃桃的情况,还要看猴子的话语中隐含的条件,仔细分析研究,获得正确的解决之道。
新课标突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综上,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看图列式计算时,可分为几步走:
(一)、观察图画,交流图意。
( 二)、说出过程,提出问题。
(三)、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四)、多种算法,复查对错。
以上几步中,开始时第一步要老师多加指导,多加启发。第四步要老师多加引导,开阔思路。总起来说,还是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解决问题
A、课堂解决问题例题教学
例题教学中,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通过对题目作深入细致的审题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审题方法,步骤。例如: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但是,教师要掌握好度,避免变成包办代替,反而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
如:一年级30人,二年级33人,一年级和二年级一起做游戏,平均分成7组,每组多少人?在反复读题后,让学生划出关键字(和、平均),并理解和是让我们求和要用加法,平均是让我们分得一样多要用除法,而且是先用加法再用除法。在最初可以让学生先划关键字,慢慢地让学生试着说去对关键字的理解,从而培养其理解能力。
B课后习题中的解决问题分析指导
习题中的解决问题,需要教师适当指导,学生便会依葫芦画瓢,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解决问题是用语言来表达其内容和数量关系的。其中有些词句是解题的纽带,在解题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理清关键词句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可使题目数量关系明确,有助于迅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读题时只要抓住一关键句进行分析,解开“扣子”,就可迅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这些小朋友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加上一年级数学的基础、简单,教学起来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教学图文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先观察图意,不要求他们编题,只要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1、首先抓住数学,要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一个数分别代表什么。
2、再次抓住题中的关键字,如,一共,还剩,比….多, 比….少,飞走了,下车,游来,游去等关键字,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能初步的了解一共是去做加法,还剩是去做减法。
3、根据问题去列式。
一年级逐步形成从完全的图形题到半图形半文字题转变过程,再到最后的完全文字解决问题,今天主是是针对图文解决问题来开展研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尝试学习:
1、观察法:请全班同学仔细观察,然后点名回答,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举手的人不是很多,并且都是那么几个成绩较好的能够回答出来,大部份虽然能列出相应的式子,但表达不出意思。
2、讨论法:同桌之间进行讨论,看看大家发现了什么,可以大声的说出来。
3、提示法:老师可以首先提示出这是个什么主题,引导学生从哪方面去思考。
通过这种巧抓关键字的训练,发现大部份学生还是能基本掌握关键字的含义,如知道,一共,是来列加法;看到还剩,是来列减法;看来图文中的问号也知道是什么法来处理,可以基本上达到目地。
所以,教学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口,以口带动脑,从而活跃学生的大脑,读懂关键词句才能使他们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考察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其富含了看图、文字的综合,相对其他的题型来说,略显复杂。所以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教学任重道远,需长时间培养其解题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后练习中加以引导,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读题能力,要求学生读题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从低年级开始,长期以往,学生的读题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导入环节中指向数学思想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数学广角时,课堂伊始,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明确的指向性,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到数学思维方法上。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刚入小学,我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师是这样教我们认识数的,(课件出示1-5数的认识);到了二年级,我们要学习乘法口诀,老师又是这样来教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课件出示5的乘法口诀);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学习植树问题,老师通过线段图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植树问题的线段);到五年级,我们学习了分数加法,老师是这样教我们分数计算的(课件出示分数加法计算的图片);六年级我们要学习分数应用题,通常老师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大部分的数学学习都把数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可通过形解决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解决形的问题,我们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说明数与形密不可分,本节课我们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在这个导入中,教师历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实际渗透过的数形结合内容,然后引用华罗庚的话,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导向数形结合思想。
二、在探究环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数学广角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充分的探究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到其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进一步的提炼、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以教学《数与形》为例,教师借助“有趣的拼图游戏”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来拼出更大的正方形,从中发现数与形的奥秘。(1)观察图1,你能用哪一个数字来表示图1中,正方形的个数?(2)观察图2,图中有多少个方块儿?如果用一个加法算式,该怎样表示?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图2中方块的个数?(3)观察图3,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像图2一样,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4)让方块的个数继续增加,来看一下图4,有多少个正方形?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5)如果像这样依次类推,你能够继续写下去吗?在这个自学提纲的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感悟到了数形结合的奥秘。
三、在拓展环节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数学广角教学虽然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但在课堂上教师一样要在完成授课任务之后,进行当堂的拓展训练。在拓展训练中,教师设计与所学知识暨数学思想方法相关的针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知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双重收获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把握程度。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拓展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题:(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2)如果用0、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3)照照片:三个坐姿最端小朋友站成一排合影,有几种站法?(4)排汉字:大数人三个字,请选择其中两个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最多?这些习题都与《搭配》中蕴含的“排列与组合”有关,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排列组合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使用了两年的新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学期除了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潜能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一、时、分、秒;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
三、倍的认识;
四、多位数乘一位数;
五、分数的初步认识;
六、长方形和正方形;
七、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
八、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2.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
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帮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
三、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学难点
时、分、秒的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预计)教学时间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4)班数学科教学工作,全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0人。这班里有许多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教过,对于他们的一些情况也有所了解,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本学期重点工作除了继续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以外,还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
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四、教学进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71人,男生40人,女生31人。上学期平均分62。66。及格人数39人,不及格人数25人。但90分以上的却只有1人,总体成绩不理想。本学期人数增多,但学生积极性较高,希望本学期能有所进步。
二、教学内容:
除法,认数,千克和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数与代数:
(1)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3)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4)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5)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6)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1)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面图形的周长。
(3)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3、统计与概率:
(1)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1、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3、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3、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4、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三、教研活动安排:
1、研究课题:如何构建全纳的数学课堂。
2、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
(2)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倡导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探索、相互合作。
(4)加强学生的数感、提倡算法多样化。
(5)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6)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做好补差工作,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7)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关心与支持。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除法,十五课时
第二单元认数,十三课时
第三单元千克与克,九课时
第四单元加和减,十课时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九课时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十一课时
第七单元乘法,十四课时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六课时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八课时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十课时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七课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
难点: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讨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
1、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时间的长短(准确的时间观念)?
2、在解决时间的应用题中,如何写计算过程?
3、对于“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8:30,每节课40分钟,第二节课什么时间下课?”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4用什么方法让孩子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
修订意见
1、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体验活动,逐步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
2、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
3、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解决措施
1、把一分钟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数数、倒计时、一分钟能做的事等去亲自体验时间的长短,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2、不强调必须写计算过程,只要学生能写出结果就可以,灵活处理。
3、要区分时间与时刻,借助动态的转动钟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当60分时,时针走了一小时。
4、首先要弄清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进制,然后和100进制的米与厘米的题进行混合练习。
反思总结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研讨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
1、如何体验1千米的长度?
2、如何更好的认识及感受1吨的重量?
修订意见
1、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加深对1千米长度观念的理解。
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
2、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例如,可以抬一抬25千克的大米,然后推算多少袋有1吨,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吨货物的多少,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名学生的体重,然后在算一算、估一估多少名学生的体重是1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1吨。
解决措施
1、教师要组织学生真正到操场上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体验1千米有多长。
2、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88-01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我认为要想做到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是老师课前精心准备的产物。因为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如在上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一课时,我了解到学生在一年级时只学过1格代表1个单位,而现在要学习1格代表2个单位。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故意给学生出示统计图的格子,问学生:如果按1格代表1个单位则格子不够,让学生在教师“怎么办?”的追问中通过小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1格代表2个单位。接着,我顺水推舟,明确告诉学生:1格还可以代表3个、5个、10个等单位。
二、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资源,一个可以深入挖掘,可以供我们创造性使用的资源。我们要根据它设计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如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黄世忠老师讲《数的产生》一课,使我对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这一教学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中《数的产生》的内容是很少的。虽然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但是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是很难理解的。很多老师设计这节课时,都会把下一节的内容十进制计数法添加进来。可黄老师不是这样,他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做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入了“一一对应”、“代数思想”和“计算法则”这三大数学思想,设计了对古代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数字意义的探究活动,增加了阿拉伯数字的产生史和传播史,并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这些内容,大大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历史始终怀着浓厚的探究兴趣。
三、创造活动化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变数学教学为“数学活动教学”,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如在上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一课时,我以带学生逛数学广角为主线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用数字卡片1、2、3摆成的两位搭成数字桥”、“让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握手”、“让全班同学为一个小组的学生照相”等一系列极富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数学活动中始终兴趣盎然,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会了用数学1、2、3可以摆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一共可以握3次。特别是学生在小组内用数字卡片1、2、3摆成两位数的活动中,全班出现了3种不同的摆法:交换法、先固定十位法和先固定个位法。学生通过动手摆,体会到只有按一定顺序,才能使摆出的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样精彩的生成让我轻松地达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