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理课堂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语言的形象性
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兴奋,对认识产生兴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化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2、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0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中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下来在高中讲授牛顿第三定律,对力概念加深一步,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和加速度的原因。这样对力的概念就逐步深化和完善了。
所谓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的教育性。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任何语言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老师应紧密地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语言要注意严谨性、针对性
物理教材中用来表达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等的语言都是十分确切和精练的,常常是少一个字不行,多一个不好,前后颠倒也不行。例如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就不能将“所”漏掉,也无须在“平面”之前加什么修饰,不能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置互换,更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物理语言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精辟、简练的,但也必须考虑针对性,物理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其次还要受到学生年龄的制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必须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再次是受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灵敏性、随机性,也就是因材施教。
4、语言技巧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丰富的想象力,理智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物理学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说想象力是物理教学语言技巧的源泉,其原因是:教师可以想象知识的演化,想象实验的结果,想象学生认知过各的不同特点,想象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借助于想象提高语言技巧。从想象中采集,由造化中迸发,语言的技巧性,不是造作而得,语言的技巧性恰是自然形成。那种为技巧而技巧,煞费苦心的做法,是蹩足的,徒劳的。
5、语言要幽默可亲、有较强的趣味性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境的创设这个控制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活动环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针对性、好奇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作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如在《焦耳定律》的实验时,要用控制变量法研究Q与I、R、t的关系,怎么样设计实验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满足这个条件不变?利用实验桌上的一些器材,思考如何选取器材和控制变量。学生很积极的思考和合作交流,气氛和效果很好。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练直接制约着物理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形成猜想――验证的教学活动模式。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
创设实例,不仅能帮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途径发展,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钻”劲,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采用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优化组合多种媒体,不但能够展示活动内容的某些细节和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而且可以节省活动的时间和拓宽活动的空间。如分子间的扩散现象,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一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又如火箭发射这一壮观场面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带给学生震撼,感受科技的力量。
二、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台词,字字句句都能打动听众的心,其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名优教师都很注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从不嗦、重复。教师的讲述、设问或提问都很注意推敲自己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或“好不好”、“热闹不热闹”诸如此类的问题。
现阶段,部分中职学生厌倦了文化课的学习,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良莠不齐,学生的物理水平普遍较差。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存在种种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中职物理教师要收集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利用物理演示或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来解决物理知识的难点,创设学习情景,发展学习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使学生从学习中产生兴趣,并注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演示实验或用多媒体教学来讲解物理知识的难点
作为中职物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依据中职物理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进行备课,明确学习目标;其次,注重教材教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物理知识,分析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模拟、再现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较好地克服了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文字说明的抽象性,能很好的弥补了抽象概念讲解上的困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如对“弹簧振动”这节内容,中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如果采用砂摆演示实验,学生会观察到砂摆演示实验时拉动木板匀速运动,让学生认识到振动图像实际是将质点运动的位移按时间扫描的结果。通过砂摆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简谐运动图像的得出过程,直观看出该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能从此图像上观察并判断出振幅、周期及质点的运动情况;通过砂摆演示实验,理解了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使学生能感受到可用图像表示物理现象,并领悟正弦(或余弦)曲线图像中的对称美、简洁美。借助演示实验及多媒体的教学,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灵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创设学习物理的情景,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情感教学,注意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情感因素,用以情导知,情知交融的方法。比如学习“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设计以下情景:(1)演示“平抛物体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判断两球是否同时落地。要求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再由教师作点评,最后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讲述伽利略三百多年前对平抛运动的研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思维的美感,又能感受到学好物理知识的责任感。又如牛顿运动定律,把力和运动统一起来;动量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纵横于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力的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热学中,溶解与凝固、升华与凝华;原子物理中,裂变与聚变,粒子与反粒子等等构成了物理知识和谐的对称美。通过创设这些物理情景,使学生增强学习物理的情感。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46-01
物理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弘扬主体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中学物理教学多倾向于机械式的生搬硬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创造力。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为了把主体性教育落实到物理学科教学当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优化物理课程结构,体现主体性教育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蓝图。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的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弹性和活力,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桎酷,这种课程结构有待于人的调整。
现在我国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基于“学科课程论”,所学的内容偏多、偏难,而且学生主要以学习学术知识为主,以升学作准备为目的。中学物理课程设置首先应充分体现发展的原则,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使他们在尝试、探究等活动中,获得自由、主动的发展。其次应体现多样化原则,过去那种单一的课程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加物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选修课的比重应有所加大,综合性的活动课值得推广。
二、实施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
根据课堂上情感教育优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生情感教育的三条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的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首先、中学物理课堂上寓教于乐原则,中学物理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绪,要努力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教师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的组织教学,给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乐于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师要善于感性的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真正做到以情施教。以情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充分的挖掘了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才在教学中“用情”。
第三,有意识的促进中学物理师生情感交融。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此来熏陶、感染学生相应的情感。学生、中学物理教师主动创设促使师生情感交融的中学物理教学情景等方面。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演示实验,还有大量的学生动手实验,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可以通过课堂实验探求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物理教学基本上成了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原因就在于“教会”并不等于“学会”作为教师的职责应重在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会”上,也就是重在能力培养,重在物理素质培养。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物理现象、规律都是很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课之前,就已经凭知觉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认识: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前概念”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所以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针对学生在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模糊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
同时这种实验探求法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物理这门课程的性质的内在要求.物理课程,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对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样的课程内容决定了物理课堂改革中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比如高中物理中速度和加速度知识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跟现实生活结合较为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汽车的制动距离,以及刹车到车辆完全停止距离的计算,这都需要用到加速度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书本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际运用的典型例子,如果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也具有必要性.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具备,但还不是特别成熟,另外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抽象程度高,学生理解起来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还需要辅助一些直观的、现实性的例子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同时运用,更好理解高中物理知识.这也是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状况对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一个必然性要求.
二、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1.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性情景
为了使物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可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性情景.通过现实性情景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对所学物理知识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性情景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利用各种事物或者模具来进行辅助教学.物理中有很多知识属于直观知识,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应该着重突出直观性,可以通过事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学生也就能更直观地获得知识.比如高中物理中力学知识的学习,力学知识比较抽象,并且有的力的作用不容易体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借助一些实体来模拟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参与,切身感受一下力与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另外创设现实性情景还可以充分运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现在的多媒体技术能把很多知识很直观地表现出来,有的还具有3D效果,让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多媒体技术也能把某些物理知识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展现出来,比如初中阶段对光和声的内容的学习,光和声的某些知识运用模型或者老师直接讲解的方式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这些知识则能够直观形象展现出来.
2.组织实地参观和实际观察
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与生活实际结合更紧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观察和操作.这样也可以算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知识更直观,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比如学过高中知识中比较复杂的电力知识之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力故障尝试加以解决,应当鼓励学生在家中在家长的陪伴下做一些电力方面的实际操作,比如家庭线路的走线等.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也就有了更好的理解,对老师来讲也达到了这一块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跟传统的完全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具有很大优势.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强调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这样学生学得的知识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能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原则.比如物理学过光和声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知道光传播速度比声快,对于雷雨天出现的先闪电后打雷的现象则不能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加以解释.这就是物理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和只注重课堂书本知识教学的差异.而运用实地参观和实际观察教学方法,则可以充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目前的物理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实验只是为了辅助于理论课而存在的,这就导致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物理中有很多公式定律,需要通过计算就验证,学生觉得难,教师对与如何教会学生也觉得困难。所以针对物理学科必须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也可以有效的验证公式定律的规律,这对理论知识的的学习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参考。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抽象的公式定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抽象的教学难题。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就需要进一步推进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方能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在黑板上写学生做笔记,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和平时小测的成绩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至今依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从物理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这种教学模式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今天的教学中依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长远的发展来说它也许会成为前面推动素质教育的障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教材本身,没有教师的传授是不能获得知识的,所谓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是十分不利的。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会让学生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多多采用实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二、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方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也就是所谓的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公式定律的由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种示范性的实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验通过用相关实物或教具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亲手做实验不仅可准确地掌握仪器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这是最实用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的。向学生演示实验是为了揭示物理规律,在培养技能方面的能力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明确。在做实验前要做好一切准备,教师最好可以提前演练几遍,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可以为学生加以提醒,估计好实验所需的时间合理提高课堂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观察前做好预习准备。在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观察,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的时候要多思考、多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让学生在试验中增加公式的理解力。
3.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要讲解、演示、板书有效结合在一起。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反复进行示范,演示实验时的可见度尽量要高,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才能看的到。如果演示实验的难度比较大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FLASH动画的方式去演示,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课堂体验。比如在做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的的时候,在课堂上演示不仅浪费时间还有可能会失败,但是,如果用动画去演示的话,就可以轻松的展示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还能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很好的展示出来。
三、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
1.课堂讲解要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教师在做物理实验时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改造,把枯燥的实验变成一场有趣的物理魔术来吸引学生兴趣。教师在做实验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要求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小实验,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予合理的回答,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实验的客观性和趣味性,还能很好的激发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成求知动力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那么,如何创新物理课堂教学呢?
一、给予自由空间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物理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才被允许,才能得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是一句空话。有效物理课堂,就应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在“浮沉条件”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实验,在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鸡蛋放进清水里,则鸡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鸡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些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把发现的机会让给他们,让他们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究,而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听并记忆。这样的获取知识方式和直接教给他相比,对学生的刺激更深刻、更持久,效果当然更好。
学习物理重在“理解”,物理学习必须通过过程思维活动,来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因此,物理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种在教学中体现“思考过程”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效的。例如,在组织教学“欧姆定律”这一节内容时,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教师制作了一套完整的引导学生参与,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电阻、电压、电流三者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要在表格中输入一些假定的数值,相应的其它物理量的值就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完成,学生很快得出了三者之间的正、反比关系。在外行看来,这堂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明眼人一看这正是这节课的败笔。其实,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在“我们想知道……”“我们在研究……”“我们发现了……”的这样一个探究中进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加强直观教学
新时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理念,主张“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切实要求教师放低姿态、走近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研读教材特征,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如今的初中物理学科经历了新课改这一事件,整个物理教材内容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后的初中物理教材内容编排更科学、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理论知识也更有弹性,这就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因而,初中物理教师更应仔细研读物理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教学内容,将生涩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比如,《物态变化》一章中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一些物态现象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也需要学生娴熟掌握,同时还要求学生要能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因此物理教师应投入一定精力在课堂教学环节,确保列入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具有实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循着教材中名词概念的出现顺序,依次阐明“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现象,随即细致描述每一种物态现象的发生条件、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尝试引入学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或多媒体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有章可循,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完善备课方式,创新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备课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土壤,课堂教学设计基本上都是在备课环节正式定型,因而教师应尝试完善备课方式,进而有效创新教学设计。我认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最好采用共性教案与个性教案相结合的方式,“共性”即吸收和借鉴多数物理老师的备课方式,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减少劳动的重复;“个性”则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人教学的特色与风貌,竭力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营造出耳目一新的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可以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备课时便确定好教学目标,同时制作好上课所要用的PPT课件,准备好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钩码等实验教材,明确整节课采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课中: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演示整个物理实验过程,然后给每一小组提供固定且有限的实验器材,鼓励学习小组成员依照课件中的实验步骤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课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结合理论知识再次认知整个实验活动,从而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部分是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大纲,却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可根据实况灵活调整。
三、革新学习方式,引领合作探究
新时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主张“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教学,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务必遵循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精心设计出有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以及层次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引发学生思考与合作探究,进而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他们的知识框架。比如,在讲授“压强”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简单实验:用木板和手指分别压住气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木板压气球时,用很大的力也无法将气球压破,而用手指却可以轻松压破气球,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根据这一现象,提出压力、压力方向、压力作用效果等多个名词概念,同时提出压力作用效果如何表现、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相联系等问题,这样由浅至深、层层递进,经由学生思考、交流与合作之后定然都会有所获。因此,在某一节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善于组织探究,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切现象和达成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奠定了基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真正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物理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而努力,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张金良.浅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4(08).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机械地对物理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探索、观察,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之中,缺乏应用知识去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强。为了处理和解决好上述问题,在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时,必须对以下两个策略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烦燥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文教学或操作实验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因为高中学生的思维已逐步转向逻辑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不像初中生那样活跃、主动
地参与课堂教学训练活动,这就更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
二、物理学科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
(1)科学方法的第一层次称为具体方法,如观察法,使用仪器法,实验法。高水平的观察往往能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本质;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学会不少基本仪器的使用,同时在实验中,也应向学生归纳小结实验研究的各种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等效法、逐差法、外推法等。
(2)科学方法的第二层次称为逻辑方法,即进行物理思维,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最后上升到思维的三个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科学方法的能力。
(3)科学方法的第三层次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较高的层次。纵观中学物理教学,在这一层次上,等效法的思想渗透于很多章节;近似方法在教材中也比比皆是;而物理模型法则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解决问题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方法。
三、物理学科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1)结合物理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物理理论的细胞。因为每一物理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物理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形成物理概念。
(2)结合物理规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反映,是构成物理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物理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物理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即教会学生:①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物理规律;②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物理规律;③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3)结合物理学史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中学物理教材涉及到几十位物理学家,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的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学史上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科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则无疑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4)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四.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精彩生成
课例一,《摩擦起电》一节回顾:教师在讲完电荷后,可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指导学生对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多数小组依据教材的内容所做的分组实验,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有一个小组他们挂起来的橡胶棒总是与手里的那根橡胶棒相互吸引。笔者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因为桌子上有两根橡胶棒和两根玻璃棒,但却只有一块毛皮和一块丝绸。他们两个人各拿了一根橡胶棒,一个用毛皮摩擦,一个用丝绸摩擦。最后在交流实验现象时,他们听着别的小组的正确结论而面面相觑,其中一个学生举手向老师报告了自己的异常发现:我们的两根橡胶棒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啊!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执教教师不假思索地下了结论:你们的实验做错了。看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老师走过来问清情况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们,因为没有认真看书和听老师的要求,才造成实验结果错误。
评析与反思:从整堂课教师的设计上看,有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这位教师也在努力践行《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这里只来探究一下前面那两个学生的异常实验:因为摩擦橡胶棒的物质不同,结果使两根橡胶棒带上了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如果教师抓住这一突发“生成”的“怪异”事件,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正电荷、负电荷这两个概念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为后续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不同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是不同的,同样的橡胶棒用毛皮摩擦会带上负电荷,而用丝绸摩擦却会带上正电荷。教材上没有涉及这种情况,教师课前可能也没预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然而,学生却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且正处于非常疑惑的时候,教师为什么不能抓住这一“疑惑点”,选择这一“切入点”,让它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呢?究其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否得到与教材相一致的正确结论,学生的个人想法、独特的体验几乎很少被顾及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有精彩生成的课堂才是最优化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并合理利用课堂生成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应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正确的方向。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更改、完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正确处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
课例二,《平面镜成像》一节的回顾: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与学生齐读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面镜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重视知识、努力学习知识的意识和精神。接下来,教师通过课件创设情境:猴子照镜子;平静的水面中倒映着岸上的树木和建筑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入新课,然后,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器材:两根相同的蜡烛、一个平面镜,开始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课上实验进行顺利,结论得出正确,最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评析与反思:整节课教学有条不紊进行,学生参与学习也较充分,学习目标似乎也已达成,听课的老师对这堂课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我却认为,他太过于重视“怎么教”而忽略了“教什么”,进而导致本节课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和对知识的拓展不够,学生只学到了课本所呈现的表象知识,而物理素养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有所欠缺。
教师轻视“教什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得过于笼统,这也反映出“教什么”在教师的心目中并不够清晰、深刻。如,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而且要体现出对学生物理思想、物理素养的培养。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教材是通过对光的反射的光路图的分析得出的,那么,在课堂实验中,怎样让学生确认成的是虚像而不是实像?实像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教师想到了这些,那么教学设计就可以变得更加深入,可以让学生先复习小孔成像中像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得出从本质上讲,实像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结论,从表象上看,实像是可以用光屏承接的。然后让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或者可以在每组的实验桌上放一个凸透镜和光屏,让学生先试试凸透镜成的实像,再跟平面镜成像做一下对比,那么“虚像”这个概念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真正建立起来。②平面镜成的像跟物体是等大的。在本节课前教师已经知道这样的结果,但学生不知道。在探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根据自己已知道的结果给学生准备了2根相同的蜡烛,实际上这是在探究结果出来之前就已经给定了结论,这样的探究早已失去了探究实验本身的意义。如果教师在课前知道自己要教的不仅仅是得出物像等大的结论,而是要更深入的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意识、实验设计能力和物理素养的提高,就不能只准备2根相同蜡烛,至少要准备4根,即2根一样大小的、1根大的和1根小的,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得出正确结论,而且真正体现了物理问题探究中的思维方法,即比较、等效替代等。学生的物理思维、物理素养、实验探究能力也会在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既重视“怎么教”,还要重视“教什么”,只有恰当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三、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大量的演示实验,还有大量的学生动手实验,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和综合能力,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探求法让学生自己发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物理现象、规律都是很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在学习物理课之前,就已经凭知觉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认识:一就是所谓的“前概念”。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前概念”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是不符合认识规律的。所以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针对学生在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模糊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亲自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有效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势必会激发学生求知欲 和动手实验的兴趣,学生会跃跃欲试,也想亲自试一试,有的学生甚至能用相似的原理设计出一些趣味小实验,所用的仪器有时也只不过是日常常见的东西。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积极、能动的学习。
中学物理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但一些学校由于实验条件不好或为了节约时间,不让学生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说实验,认为只要 能得高分即可,学生是否亲自做过并不重要。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也正针对了这一错误思想,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考察的内容也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指定实验,出题较活。这正表明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物理课程结构,体现主体性 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蓝图。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的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弹性和活力,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桎酷,这种课程结构有待于人的调整。
关于课程的设置,在教育史上一直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也就是“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框架及经验背景,但是只顾学科本身的体系或只顾社会的要求,全不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理论与实践不结合,各门学科间不联系。“活动课程论”反对分科教学,反对把一堆死的知识分别孤立地教给学生,认为分科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接受能力。但是“活动课程论”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其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零碎的知识,也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