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三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把家长“导好”。提高家长的素质,农村家长缺乏相应的培训,可以说“三生教育”是何物都不知晓,何谈对孩子的教育,存在着太大的困难和艰辛,家长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指导好家长,不能只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最重要的还要回到思想教育,教会孩子在社会上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这里也许显得有些苛刻荒凉,但我们必须走此道才行,只有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荒凉的沙漠会长出粗壮的大树,山沟里才会飞出金凤凰的。
2、放好自己的位置、导好学生。“三生教育”渗透在整个人的一生中,小学生刚步入知识的门槛,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尤为重要,基础不牢,何谈高楼大厦呢?教师在教育中充当主体地位,不但要交给学生知识,更得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确认识生命等。我曾经做过长大后要干什么这个调查问卷(1—6年级学生),低年级好多填现在还不知道,高年级科学家等,看到这些我有些迷茫而不感,我们应该从新正视理想教育,显得有些可笑,从而给我们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如何指引好孩子完成伟大的理想,不管怎样教师应贯彻落实好“三生教育”,辅助孩子成参天大树,从实际出发体现人生价值。
二、“三生教育”产生的过程及背景
我们可以从许多地方查阅到“三生教育”的产生的背景及过程,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社会人群中轻视人生命,甚至虐待生命用死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深刻教训。这里说得似乎有些尖端刻薄,但我们能否以这样的事实吗?学习、就业、生活是我们现代人饭前茶后的话题,无人能逃避。“三生教育”或许给我们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至少给我们辅助指明了方向,征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优化了个人的思想情操。我们再来看下则报道:据世界卫生部调查报告显示,我们国家每年约有112983个15—34岁的人死于自杀,约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心里不健康导致情绪激动引起的自杀。大家或许会怀疑其真实性,或许他人另有歧图。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些人群中,也许将来会成为科学家、文学家、学者等等,我们也难以肯定,但我们不为这样短暂而未开花结果的花儿提前凋谢而感到惋惜和沉痛吗?是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已迫在眉睫,让这样的惨剧不再重演,请每个社会人反思生命,正确诠释自己人生观和社会观。
三、让农村“三生教育”增光添彩
农村现状信息交流不畅,硬件设备不足,明显摆在我们面前,或许存在着更大的困难,有些教师认为“三生教育”小考、中考、高考都没有参加考试,何必那么费心,只关注主考科目的分数,其实仔细一想,是这样的吗?古人云“磨刀不费砍柴功”,只要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生活、生存有正确的认识,难道还学不好吗?现在不管是城市学是农村的孩子都在温暖阳光下成长,可一到冰天雪地就不知去向,这还不让我们每个敲响了警钟。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给独生子女的教育成为教育的难点,这些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还是先打个问号吧?农村“一般家庭两个孩子”在家是长辈们的宝中宝,放星期只是在家做作业,哪有家长特别愿意让他们到地里干活锻炼呢?这些孩子在这样特别优化的环境中,能很好地锻炼吗?反而让他们的生存能力大大折扣了。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正确审视,坦然面对。
四、农村“三生教育”中的困惑
教师方面:农村教师师资队伍建伍不足,一个教师几乎是全面手,什么都要教,苦累是明显的,可精神生活并不富裕,这样让课堂融入“三生教育”是不是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教遇学这样感叹道“有心而力不足”并无道理,在应试教育这个大包袱中,“三生教育”也显得微不足道哪也是必然的了。这些也许显得农村教师有些缺少奉献,展现出自私苗头,当然每个人在社会上要生存,都有美好的梦的追求应该没错,只有这样顺理言说一下吧!
我们设想一下吧,如果没有这个“应试教育”大包袱,是否有更多的时间来传达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本领。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似乎找到了一些安慰,何必到羊圈里只剩一只的时候,才想起来修圈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是个让全世界振惊的事实——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在地震中只有自救才能和死神搏斗才幸存下来,再看北川的孩子们通过平时的生存演练而幸存率达到最高,由此可见生存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
家长方面:要上大学,跳出农门必须考高分,何必搞什么“三生教育”,甚至读到了大学,就业还是一个大问题。这些也许和家长们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奉劝天下之家长,有生命、才可能拥有一切,生命是一切的前提,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呢。
学生方面:一方要面临着家长的压力,必须考个高分,考了高分过春节才有新衣服,分考不高,一切免谈。另一方面教师追求全班学生都能考个高分,才显示出自己的能干和才能,全班每个都考100分,但上完大学后,面对挫折,产生轻生,这也显得太传奇色彩吧?第三方面现在孩子缺乏自信刻服困难的决心,再给他们多加一门“三生教育”课似乎增其他们的负担,产生怕学、愿学也是在情理之中。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团结合作,贯彻“三生教育”
(一)“三生教育”校本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 开发校本课程是形成和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 “折射点”, 因为它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 教育传统致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离开了这种特色课程那办学特色就只能是空谈。 第二,校本化课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素质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选择,“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三生教育” 校本化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第三,校本化课程所具有的“贴近地方实际、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能有效增强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设置“三生教育”的目的。
(二)“三生教育” 的特点为校本化的实施提供了空间与可能
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它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成其为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 它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和目标都比较笼统、抽象、分散,由于各地区、各高校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必须使课程的实施与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从这个层面上说,“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校本化实施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三 )高校的办学资源以及经验积累为 “三生教育 ”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 地州高校的办学水平在逐渐提升, 办学条件日益完善,“三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资金逐渐充裕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逐渐丰富,如师资队伍的充实稳定、校内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这为“三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本条件。 另外,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课程观念、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还是课程的实施能力、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储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强,最后,各地州高校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以及近年来的众多高校推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积累都为“三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的良好的基础。
二、“三生教育”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分析
(一)“三生教育”课程实施目标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 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目标是指通过对学校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环境、师生状况的细致分析,确定总体目标之后细化的课程目标。 可以针对各地州高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情状况和教师的特点设置分层级、分类型的教学目标,“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的校本化教学目标的设置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的学情状况有不同要求,甚至不同的地区(比如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同的重点要求,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以笔者所在的滇西北一所高专为例,“三生教育”课程的目标设为三级:一级目标为学校层面已经定位的办学特色; 二级目标为课程实施对上级目标的解读,以类别划分;三级目标为具体目标,分学生类别、专业类别、学制类别、课程类别,三个层面分别设置课程目标,将“生命、生存、生活”三个内容逐层细化,确立重点后分别实施。
(二)“三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 教学内容的校本化是指在严格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地州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等情况教师有意识地对所授课程内容、教材进行合并、改编与补充等。 “三生教育”课程总体来讲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又较少,一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生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教学内容理论性强、 笼统、抽象、可操作性差,可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要想收到教学实效就必须对“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处理。 处理的途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创新。 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是重要的“三生教育”资源,结合这些资源对“三生教育”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更符合本校学生认知的材料;(2)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 在结合本地实际和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三生教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做到更有针对性;(3)整合,它指根据教学需要,联系其他学科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展与延伸,各高校都有与“三生教育”相关的通识性课程,所以此举并没有太大难度, 这种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达成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与方法。
(三)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课程评价方法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课程评价方法要在深刻领会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评价模式,由于“三生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并非应试,所以考试这个手段可以适当弱化,科学的“三生教育”评价模式应当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使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适宜性”为原则,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作一次性的“优劣”划分,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课堂日记、日常表现访谈记录、学生的学习笔记、小论文、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等等。
(四)校本化的“三生教育”教学方法
“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校本化是指教学方式 、手段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本校学生学习需求与个性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情境变化和学校或学校所在地区的资源条件等因素,形成的有效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在自身发展中个性的差异,各高校、各地区、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目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都会不同,基于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的理论我们需要校本化教学方法。 “三生教育”的校本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选择讲解、讨论、合作、探究、实践等多种方法的组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首先,开发校本课程是形成和体现高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高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因为它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致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离开了这种特色课程那办学特色就只能是空谈。第二,校本化课程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素质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赢选择,“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三生教育”校本化使得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第三,校本化课程所具有的“贴近地方实际、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的特点,能有效增强教学实效性,真正实现设置“三生教育”的目的。
(二)“三生教育”的特点为校本化的实施提供了空间与可能
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它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成其为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它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和目标都比较笼统、抽象、分散,由于各地区、各高校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必须使课程的实施与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从这个层面上说,“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校本化实施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三)高校的办学资源以及经验积累为“三生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地州高校的办学水平在逐渐提升,办学条件日益完善,“三生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的资金逐渐充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逐渐丰富,如师资队伍的充实稳定、校内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这为“三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基本条件。另外,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课程观念、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还是课程的实施能力、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储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强,最后,各地州高校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以及近年来的众多高校推行的课程改革的经验积累都为“三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的良好的基础。
二、“三生教育”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分析
(一)“三生教育”课程实施目标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目标是指通过对学校教学理念、教学资源环境、师生状况的细致分析,确定总体目标之后细化的课程目标。可以针对各地州高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情状况和教师的特点设置分层级、分类型的教学目标,“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的校本化教学目标的设置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情状况有不同要求,甚至不同的地区(比如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同的重点要求,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以笔者所在的滇西北一所高专为例,“三生教育”课程的目标设为三级:一级目标为学校层面已经定位的办学特色;二级目标为课程实施对上级目标的解读,以类别划分;三级目标为具体目标,分学生类别、专业类别、学制类别、课程类别,三个层面分别设置课程目标,将“生命、生存、生活”三个内容逐层细化,确立重点后分别实施。
(二)“三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校本化
“三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校本化是指在严格遵循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地州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等情况教师有意识地对所授课程内容、教材进行合并、改编与补充等。“三生教育”课程总体来讲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又较少,一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大学生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笼统、抽象、可操作性差,可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要想收到教学实效就必须对“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处理。处理的途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对教学内容的重组与创新。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是重要的“三生教育”资源,结合这些资源对“三生教育”课程进行重组与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更符合本校学生认知的材料;(2)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在结合本地实际和本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三生教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删减和增加,做到更有针对性;(3)整合,它指根据教学需要,联系其他学科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展与延伸,各高校都有与“三生教育”相关的通识性课程,所以此举并没有太大难度,这种教学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三生教育”的课程目标达成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与方法。
(三)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课程评价方法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校本化的“三生教育”课程评价方法要在深刻领会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评价模式,由于“三生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并非应试,所以考试这个手段可以适当弱化,科学的“三生教育”评价模式应当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使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以“适宜性”为原则,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作一次性的“优劣”划分,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课堂日记、日常表现访谈记录、学生的学习笔记、小论文、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等等。#p#分页标题#e#
(四)校本化的“三生教育”教学方法
“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校本化是指教学方式、手段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本校学生学习需求与个性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情境变化和学校或学校所在地区的资源条件等因素,形成的有效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自身发展中个性的差异,各高校、各地区、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目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都会不同,基于因材施教、差异教育的理论我们需要校本化教学方法。“三生教育”的校本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选择讲解、讨论、合作、探究、实践等多种方法的组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
三、“三生教育”校本化的条件及策略分析
正是被这种“为家乡做贡献”的真实情怀感动,主办方授予了曲明杰“IT知识普及英雄”一等奖的荣誉。茌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参加这次活动―方面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带动家乡的发展,还对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应该联合更多的人去做普及,而在这之前,我们应该锻炼好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本次活动改变的不仅有曲明杰,来自沈阳工业大学的程冉也表示,寒假将会联合一部分同是参加本次活动的学生,编写一本真正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电脑教程。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常被网民昵称为“围脖”。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天然地与这一新媒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本调研报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探究微博在大学生群体流行的原因,并从需求层次论的角度探讨微博是如何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求及满意程度这一问题,并以此提出建议,以完善微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基于研究背景,我组织了“大学生对微博的看法”的调查,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选取了相关学院进行了调查,采取了非随机抽样的方式。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310份问卷,有效问卷3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7%,其中男生有150人,女生有150人;大一生有100人,大二生有100人,大三生有100人;文科生有150人,理科生有150人。另外,在正式调查前,我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做过探索性试验。最后用Excel对资料进行分析,试图结合需求理论找出微博流行的原因。
二、主要研究数据与分析
(一)微博的使用程度
表一:“请问你平时上微博的频率是多少呢?”调查分析
表一显示,在已经使用微博的被调查者中,35%的同学每天至少访问一次,15%的同学每周有4―5天访问,并且13%的同学每周有2―3天上微博,26%的同学则表示平均每周访问一次微博,甚至有9%的同学称其开了微博但是平均每周访问不到一次。这正说明微博在大学生间普及度正在不断上升。
(二)使用微博的原因
表二:“你使用微博的原因(多选)”结果分析
表二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27%的同学认为微博是一个关注并讨论热门话题,可以分享想法的平台;19%的同学认为微博可以提供多方面资讯,包括学习、生活等;17%的同学称其认为微博可以消除压力;14%的同学表示微博可以消磨时间。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这正反映了现今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也正表示了微博这一新媒体从各方面满足了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求。
(三)微博的用途
表三:“你把微博用于以下哪些方面(多选)结果分析
从表三显示,25%的学生使用微博来了解最新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问题;30%的学生使用微博关注资讯或者个人动态;而有22%的同学使用微博是希望同时可以关注好友动态;17%的同学喜欢在微博上评论或转发消息;5%的学生是在微博分享学习经验或探讨学习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用途十分广泛。
三、微博流行的原因分析
(一)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需求
微博通过实现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知觉,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需求。一方面,微博可满足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微博具有整合信息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获得各种信息,特别是通过提供关乎大学生自身利益的信息,实现大学生的社会知觉。正如调查中有将近两成的同学认为微博可以提供多方面资讯,包括学习、生活等方面。这样学生通过微博了解更多世界各地的资讯,增强社会联系。
另一方面,微博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安全。大学生由于害怕被孤立,在进行选择时,往往具有从众心理,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为选择标准,以保证自身安全。微博提供可供大学生选择的各种关注对象,数据显示有22%的同学使用微博是希望同时可以关注好友动态,这样使大学生了解大多数人对某些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二)满足大学生的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包括友爱和归属等。作为社会成员的大众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都有一种社会归属感或群体归属感。而微博便是具有虚拟社群属性的公共空间。数据显示有27%的同学认为微博是一个关注并讨论热门话题,可以分享想法的平台,因此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和信息共享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大学生可形成人际交往,满足社会归属需求。因此,微博成为了拓展人际网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选取与自身具有共同兴趣的关注对象,建立联系,形成社会环境。大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则能够从社会环境中获得支持。大学生在微博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度越高,社会归属感就越能得到满足。
(三)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求
微博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尊重需求,具体表现为它赋予大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权,改变了大学生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加上微博的“零门槛”准入,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表达自己,使自己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某位被调查者称他将日常心灵语录写入微博,吸引了众多粉丝,目前已有几千人关注他,他自身的尊重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因此,当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四)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
微博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其一,个人在微博中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其二,微博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推广”功能,成为大学生展现自我的窗口。许多明星不再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宣传自己,而是通过微博与粉丝影迷互动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相同的,在微博中,大学生通过提供生活、学习的信息赢得“被关注”,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四、结语
身处这个信息爆炸、快速变革的时代,大学生必须在众多信息中寻求满足自身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的道路。而微博应运而生,符合时代特性,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各种需求,因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他传统媒体可以借鉴微博形式,改变传统传播方式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围绕受众需求进行传播活动,从各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以期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5):84-86.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认识
1.利用基础雄厚的优势营造规范汉字书写的浓郁氛围。
我校奉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先后被评为xx市、xx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起点高,师资力量强。全校216名教职工普通话水平全部达到二级乙等以上,人人能写一手规范漂亮的三笔字,说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95%达到一级水平,拥有杨万红、蒋其雯、张超、赵群英、刘俊英等省级普通话测评员,另有xx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杨彪、姚继南、恭学安三位教师。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广泛宣传,形成人人讲普通话,人人写规范字的浓郁氛围。
2.组织管理机构健全,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走向常规化。
语言文字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须步入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校早在XX就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XX年改组为官五中“字正腔圆”工程领导委员会,XX年委员会中增设“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小组”,将全体初高中32位语文教师纳入领导机构,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官五中“字正腔圆”工程领导委员会通过分层、分工、合作,扎实有序地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现已形成覆盖学校各条线,深入各教学班的汉字书写教育管理网络。同时,借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专项工作资金,加大对师生普通话与“三笔字”培训、推普周活动、演讲竞赛、学生书法比赛等活动的投入,使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有了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3.学校逐步建立健全规范汉字管理制度,使师生在规范书写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深入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校长亲自动员布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实施细则》、《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关于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通知》等法规文件,使全体师生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并依据工作开展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出台了《xx区第五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基本要求》、《xx区第五中学语言文字工作规划》、《xx区第五中学语文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发展要求》、《xx区第五中学语言文字规范监察制度》、《xx区第五中学语言(语音)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xx区第五中学文字工作规范化实施细则》、《xx区第五中学语言文字工作奖惩办法》等,这些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我校“书写经典,传承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
同时,教务处专门编制了《xx区第五中学教师上课要求》、《xx区第五中学教师行为规范十八条》,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落实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训练,把汉字规范化贯穿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写教案、上课板书、批改作业、考试评卷、课外辅导、自编教材与讲义都要做到汉字使用规范化。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效果检查,与奖惩挂钩。教科室在每年的教研工作计划中都把规范教师语言文字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三笔字”比赛和教师口语表达技能大赛,并积极开展学生“小小书法家”竞赛和“啄木鸟纠错行动”。德育处利用“国旗下的演讲”、艺术节书法作品展、各班主题班会与黑板报评比,将规范汉字书写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并在宣传橱窗里定期展出学生书法比赛的获奖作品,随时检查“校园用字”,净化用字环境。
二、精心设计,多措并举,开创具有官五色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
“书写经典,传承文明”教育由七个特色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官五中人在探索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方面的智慧。
(一)诵读经典——将学生的识字、写字教育与国学经典诵读有机统一
写字教学应与识字教学紧密结合,规范汉字的书写离不开学生的识字与认字。而学生最难过的识字关,莫过于承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国学经典著作,所以我校十分注重以文言文诵读抓好学生的识字与认字教学。
XX年5月,我校初一年级400多人齐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品味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诗词曲赋,走进那些流芳千古、掷地有声、回味无穷的佳作名句。同学们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以班级为单位诵读了《论语》、《三字经》、《弟子规》、《诗经》、《汉乐府》等著作,在全校范围内揭开了“诵读国学经典”的序幕,增强了同学们文明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XX年11月,为抓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高一年级组织“配乐诗文朗诵比赛”活动,激发高一新生对优美诗文的喜爱,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感受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探寻祖国文化的无穷魅力。此次活动将优美配乐、深情诵读与现场书法挥毫完美融合,彰显了我校规范汉字教育的核心理念——“书写经典,传承文明”。
(二)书法课先行——学校保证写字课时,根据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开设书法选修课与必修课
XX年xx省实施中考、高中会考、高考实施网络阅卷后,各学科都有专门的答题纸,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扫描到电脑上根本看不清,造成不必要的书写失分。“书写工整规范”成了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热门话题,我校由此开设了书法课,按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原则组织。初一为必修,每周一节由专职教师姚继南任教。初二至高三年级书法课安排为选修课,每周二下午第七节进行,各班级语文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以《新课标学生必背古诗词钢笔字帖》(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李放鸣主编)作为专门教材。学校制定了专门的课程目标,初一是按笔画顺序正确书写,注意间架结构;初二年级要求规范、端正、整洁书写正楷字,测试作业中能快速找出二简字、异体字和简化字;初三年级要求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高中阶段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实践证明,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的学生往往学习认真、成绩优良。而笔画凌乱、字迹潦草者大都在学习上自由散漫、成绩也不怎么理想。通过书法课,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大为改观,现在转变为“提笔即时练字时”。
XX年高中新课程在xx全面铺开后,我校书法课与语文课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学校在高一年级安排了“优秀的汉字”为题的研究性学习,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形体”和“汉字的构成”、“汉字文化” 分类别类介绍汉字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梳理探究,让学生认识到汉字的“优美” (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从情感上真正理解汉字、爱上汉字,去体会她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三)“小小书法家”——成立学生书法爱好者协会,积极参加各类书法竞赛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结晶,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XX年9月我校专门组建官五中“小小书法家”协会,覆盖全校各年级,在册会员最高纪录达到982名书法爱好者。“小小书法家”聘请xx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本校书法教师姚继南为辅导员,它以“规范汉字书写,传承书法艺术”为宗旨,在各类书法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XX年11月,“小小书法家”初试牛刀,我校33名初中同学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术水平考级中心组织的软笔书法等级考试。其中初二(1)班郑洁、刘芳等7名同学达到国家六级水平,初二(1)班xx、xx等5人达到国家五级水平,初一(5)班xx、xx等21人达到国家三级水平。在XX年6月的第二次国家级硬笔考试中,官五中“小小书法家”协会再创辉煌,初一年级xx、xx等36人获四级水平,xx、xx等7人获六级水平。
XX年5月,由全国新课程写作文艺大赛组委会举办的“文心雕龙杯”书法大赛,高一(5)xx等8人获金奖,高一(6)班xx等24获银奖,另有17获铜奖。在丹桂飘香的XX年10月,xx省首届“三生教育”书法比赛中,官五中“小书法家”一举夺冠,初二(1)班xx等4人荣获一等奖,初三(4)班xx等6人二等奖,初二(2)班xx等7人获三等奖。xx老师参加教师组比赛获一等奖殊荣。
XX年5月在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大赛和第八届“龙人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中,我校以参赛作品多且质量高而荣膺“集体优秀奖”和“集体一等奖”。xx老师荣获“模范辅导教师一等奖”,我校参赛的同学18人次获金奖,32人次获银奖,21人次获铜奖,15人次获优秀奖。我校学生大面积地在全国性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荣获大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XX年8月,我校“小小书法家”参加了第五届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其中“中学中专组毛笔字”一项就有5人获一等奖, 8人获三等奖,21人获优秀奖,学校荣获集体三等奖。
官五中“小小书法家”协会先后参加过国家级、省级书法比赛11次,达300多人获奖,89位小会员通过国家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学生书法水平在xx市、xx区处于领先水平。它成为我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奇葩,是我校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
(四)啄木鸟行动——充分发挥同学们规范用字的积极性,开展汉字书写大调查
随着各种网络语、“火星文” 的流行,社会上各种错别字“满天飞”,文字使用不规范现象也比比皆是。为此,我校开展了“啄木鸟”纠错行动,各班成立一个小队,每队至少3人,按“学习中找错、校外纠错、寻找病因、完成调查报告”的要求开展行动,纠正校内外错别字、二简字、繁体字。“啄木鸟”四步行动分别如下:
第一步、在学习过程中找错别字。学生准备一记录本,在自己的作业本中去寻找错别字,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同学之间互查,找出同学们容易写错的字,将找到的错别字记录下来。分小组组成合作组,在组长的安排下在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看看哪个小组“捉到”的错别字最多,评选出最佳“捉‘虫’小能手”。
第二步、校外纠错。在家庭、街道、社区开展用字不规范调查,还可以围绕电视、电影、广播以及日常交流当中不规范的用字进行调查,并积极做好“推普标兵”,宣传普通话。
第三步、寻找病因。各小组对所收集的错别字进行分析整理,寻找造成使用错误的病因,这一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各班语文教师给予指导,力求使学生的归纳整理工作能顺利进行。
第四步、形成调查报告,总结出预防常见错别字的方法,可用顺口溜或儿歌等形式,也可整理出易错字的表格。
官五中“啄木鸟”自开展以来,同学们深入社区、街道、市场、工厂、火车站、旅游景点进行规范用字大调查,最远的“啄木鸟”达到过大理、贵阳等地,先后完成调查报告600多份,纠正错字达到2500多例,发放普通话宣传资料上万份。
经过“啄木鸟”行动,学生规范用字的思想意识加强了,认识到使用不规范字的危害和不便,决心从我做起,正确使用规范字。在调查活动中,他们学会了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为以后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调查活动中,他们欢乐多多,阻力重重,真正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决心为规范社会用字、提高民族素质做贡献。
(五)教案大比拼——正人先正己,教师教案严格检查
在我校制定的《xx铁路第三中学教学管理二十条》和《昆铁三中教职工手册》中,明确规定每学期实行教师教案“三段检查制”,开学第一周由教研组长检查,期中、期末由学校教务处检查。检查的核心内容一是看教案文字书写、整体设计是否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要求;二是看教师在教案中是否存在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错别字的现象。检查结果与教师业绩挂钩,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计入业务档案。
(六)三笔写人生——重视教师“三笔字”书写培训
我校每学期由教科室开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基本功训练,把规范汉字书写渗透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之中。只有教师能写一手好字,才能给学生做示范,也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练字。我校为教师选备规范练字本、小黑板等,定期举办书法讲座,学习“三笔字”书写技巧,组织教师交流写字教学经验,要求每个教师都以规范美观的书写做表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多年来随着活动的坚持开展,规范了教师们汉字书写的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书写水平。在今天的官五中,每块小小的黑板上,每张小小的练字纸上都展示着教师们的笔墨风采。
(七)写字要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汉字书写教学专项研究
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组成员王宝顺先生认为:只有方方正正写字,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还要让学生在书法的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XX年9月开始,我校就开始筹划《提高中学生书写教学效率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并于XX年6月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学生课外写作与小记者活动》顺利通过xx市“xx” 教育科研规划开题论证,正式确立为市级科研课题。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学校开展全体教师写字教学的培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写字教学指南》、《书法》等教材,掌握了有关写字教学的基础理论。为及时了解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以及为实施阶段做好准备,学校教科室制定了《写字教学培训登记表》、《写字教学检查登记表》、《学生写字情况调查表》等表格,安排课题实验教师认真做好记录。将初一(5)班、高一(6)、高二(3)列为《提高中学生书写教学效率研究》课题研究实验班,在本班开展书法竞赛活动,建立书法园地,评选每周书法明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本课题目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课题组长姚继南老师以身作则,先后在xx省《课程教材教法》上连续发表了《钢笔书法及其基本知识》、《浅谈书法蕴涵的素质教育功能》、《毛笔书法的临摹与技能形成步骤》三篇论文。课题组彭硕老师指导高二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报告《春城街名探究》、《xx街道名研究》,双双荣获XX年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大赛三等奖;张亚东老师指导高三学生金丽、孙俪维研究《古钱币上的文字》,获XX年第七届全国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大赛二等奖。另外,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成功研制了《官五中语言文字工作科研规划方案》,编制了校本教材《常用字词》、《翠语明音》、《美文品读》等。
除开展大规模的“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主题教育外,我校不断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规范用字育人氛围。学校里竖立的“写好规范字,讲好普通话”的宣传牌,把学生带到了一个优雅整洁的书香校园。走进校园,到处可以感受到规范与整洁:走道里的宣传用语,教室门上的温馨提示,教室后墙精美的黑板报,一个个规范的汉字,一句句至理名言,一幅幅彩色的插图,都让人清新爽目。走进一间间教室,就好像走进了一个个漂亮而又整洁的小家,走进校园,就像走进了一个书香四溢的知识花园。
三、反思完善,持之以恒,坚持规范汉字书写教育
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个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当下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许多的于课堂教学存在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沉闷等不良现象;教师缺乏激情,学生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缺课现象很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学生不但考试成绩差,其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也令人堪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课堂的时效,真正实现德育课的育人教化功能,是摆在中职德育教育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认为首先应找出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方法。
1.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综合素质不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的“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在听课中普遍感觉,一是德育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大家知道德育课是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概念多,而且比较复杂、抽象。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又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素养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二是德育课教师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不敏感。德育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化之快,青少年学生非常关心,如果教师缺乏对时政资料的收集和将其综合引入教学,必然造成教学的“理论空洞”,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课堂效果自然低下。
1.2 教学活动组织缺乏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课教师在组织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现实中的大部分德育课教师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是“填鸭式”、“一言堂”的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作用,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特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和单一。
1.3 德育课不受重视。
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是部分中职学校盲目偏向于“重专业”、“轻文化基础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德育课也随之受到轻视。其次是中职德育课教学研究薄弱,德育课师资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德育课教师见识少,教辅资料相对短缺,教师教学方法老化等问题。
2.改进步
2.1 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进程,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1)增加时政新闻知识内容的教学。教师应及时把国内外以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长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非常乐意的事情。
(2)适时增加专题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教师要注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当增加选修课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近年来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时间增加了“三生教育”、“新农村建设”、“环保世纪行”、“低碳生活”等知识竞赛与讲座,学生参与的热情高、兴趣浓、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极大地增强了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2.2 重视课堂教学艺术。
实践证明,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学习教过,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问题。德育课教师只有不断改进各自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一言堂式”的教学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扮演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组织与引领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和增强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2.3 重视课堂导入艺术。
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些的序幕。开头组织和引导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2.4 重点抓好教学的组织环节。
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点拨释疑,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通过有效的点拨释疑,才能使学生在解开疑团的基础上,切实掌握知识,提高认知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有:①引探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即: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发,激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各自的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选用; ②幽默式教学法即错式教学法;它是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最佳方法。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一种艺术的表达,是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当然,好的教学方法还很多。有道是: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及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既能获得功半事倍之效果。
2.5 完善考试方法。
一是改变传统的书本上划知识点,头脑中记知识点,试卷上考知识点,阅卷评知识点,并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这是一种的片面考试评分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新的《德育大纲》要求:德育课的考试将逐步走向科学化,并从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成绩实行三方面的结合: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课本上的内容);三是卷面成绩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真正把德育课育人的功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是本人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德育课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文社会科学,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大有学问可做。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提高,必须加强对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必须加强对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师资的培训,唯有如此,中职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