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级人才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省、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给予上级经费数额相等资金匹配。(并视学科发展情况可适当增加)。
2、院重点专科给予15-20万元基础扶持资金。
3、重点专科开展重大新业务所需设备及病人医疗费用医院将给予支持。
4、基础资金的支出用于科室的业务发展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课题调研、资料费、提供出国考察经费等)。
二、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在人员调配上给予政策倾斜。
三、重点专科建设要明确一个主攻方向,针对关键技术问题,集中力量有所突破,从而形成专科优势。
四、可采取与省、及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建设的形式,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专科建设、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同发展,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高效益。
五、重点专科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五年内培养出2-3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业务骨干,逐渐形成结构更加合理的人才梯队。
六、加大重点专科的制度建设,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切实做好人、财、物等配套和后勤保障工作,以保障专科建设目标的实现。
七、院重点专科建设、重点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将对院重点专科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和目标考核,并签定合同书。每半年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照考核指标进行检查。未达标将给予警告,限期整改,考核仍不合格的不再列入院重点专科,并停止资助。
八、医院年终经考核对在实施重点专科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室、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对突出的科室和个人实行重奖。
九、院重点人才培养周期(二年内),给予基础扶持资金2万元。基础扶持资金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全国、省、市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出版专著,国内外进修学习、购买资料所需费用等(市重点人才每年可报销书报费1500元、院重点人才每年可报销书报费1000元)。
二、继续抓好增收、节支,进一步提升增盈创利水平。
紧紧抓住增收、节支两个环节,外抓收入,内抓管理,力争全年实现在足额提取应付利息,提高拨备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利润xxx万元,确保社社盈余和专项票据兑付全县信用社资产利润率逐年上升的目标。针对目标,制定出台《xx县农村信用社20xx年增盈创利实施方案》,围绕增收、节支两个环节进行了安排。外抓信贷质量管理,积极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应收尽收。内抓财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特别要加强营业费用的管理,在确保个人费用的前提下,压缩公费用,确保专项票据兑付全县信用社资产费用率逐年下降目标。
具体抓好五项操作
一是财务开支操作:对营业费用实行费用额和费用率控制,严格实行了“以收定支、先提后支、多收多支、少收少支、以率定额,超支自负”的费用计提开支原则,将费用控制在核定比例之内。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23号文件出台的重大意义
办发23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高技能人才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文件进一步确定了高技能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期间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含金量高,对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必将产生巨大的指导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技能人才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23号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带动技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同时指出,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增强经济社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摆上这样的高度,这在省委、省政府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随着2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将大为改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将明显提高,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显著增强。
为了贯彻落实中办发〔〕15号文件和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去年以来,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省厅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高技能人才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多次组织到外省学习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草拟了23号文件的初稿。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等领导同志签批后正式下发。从拟稿到正式签发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期间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23号文件不仅立足于解决高技能人才工作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而且着眼于构建今后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仅要求加大高技能人才各环节的工作力度,而且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领导等保障措施。省政府还将召开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我们一定要将思想统一到23号文件精神上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各项工作。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抓好23号文件的传达贯彻
第一,搞好传达学习,领会精神实质。从现在开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都要组织专题学习,23号文件分为六个问题21条,涉及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劳动保障部门作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主管部门,只有学习领会好文件精神,掌握有关政策规定,才能抓好落实。特别是分管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局长,科(处)长,主任,技工院校的负责人以及企业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和劳资工作的同志,要逐条逐句地学习领会,把文件精神吃透,把政策规定搞懂。要把传达学习文件与研究贯彻落实的办法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讲求实效,力争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高技能人才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地要按照23号文件要求,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抓紧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和指导高技能人才工作。我们既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自身优势,又要主动与组织部、发展委、教育、科技、国防科工委、财政、人事、国资、经委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搞好协调配合,争取重视支持,形成高技能人才工作协调机制。要制定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沟通信息。对于影响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提交联席会议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省厅计划在11月份开展全省高技能人才宣传月活动。我们将制定活动方案,撰写宣传提纲,会同新闻单位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早动手,及早安排,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国家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宣传培养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使敬慕高技能人才、学习高技能人才、争当高技能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把23号文件确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3号文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落实文件精神,要做的工作很多。根据劳动保障部门职能,当前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
各地要按照23号文件中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工作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数量和机制两个方面,研究确立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既要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又要重视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要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并逐级分解到院校和企业,明确目标责任,健全考核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研究制定配套文件
23号文件的出台,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把文件确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把各项政策用足用活用好。还需要制定相关的配套文件,比如关于加强技师学院建设问题、关于建立首席技师制度问题、关于省技能大师和省技术能手评选表彰问题、关于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问题、关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管理问题、关于安排部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等等,都要制定出操作性强、便于执行的具体办法措施。省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相关的配套文件,各地也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23号文件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第三,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建设
23号文件围绕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技工院校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扶持措施。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要抓住机遇,把23号文件用足用够用到位,进一步推进技工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一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把技工教育做大做强。各地要按照23号文件关于每个市州要重点办好1—2所高级技工学校,支持各大中城市建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技师学院的要求,以及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工程,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当地技工院校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以办学实力强、发展力大的技工学校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形成品牌。要把一部分技工院校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二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作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落实好23号文件确定的扶持措施,鼓励引导技工院校与大中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方式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架起学校教育与技术实践的桥梁,打牢技能人才的理论根基,提高技能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技工院校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制定实施校企合作的方案,采取最能满足企业需要和发挥院校优势的合作方式,形成校企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省厅将在适当时候举办“技工教育校企合作论坛”,把学术交流、理论探讨、经验介绍与现场观摩结合起来,推动全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三是要认真落实“政府投资兴办的技工院校的办学经费要足额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的规定。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要各负其责,主动向政府汇报,与财政部门沟通,确保所属技校的办学经费足额落实到位。这要作为考核各地贯彻落实23号文件的重要指标。最近,省政府就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召开了协调会,形成了会议纪要,今后技工学校招生将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统一规划,这将为技工院校降低招生成本、提高招生质量创造条件,省厅将积极协调省教育厅,支持各地抓好落实。
第四,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各地要按23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评价标准。坚持以创新精神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重点,以贡献和实绩为基础。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因业制宜,有所差异;既要突出技能水平,又要体现职业特色;既要体现创新能力,又要注重综合能力,把实际操作能力、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评、鉴定的重要标准。
二是优化评价方式。应积极推进评价方式智能化、科学化、社会化、网络化。各地应按照技能种类和等级,分别建立健全各类高技能人才考试、评价题库,运用计算机,现场随机抽题,模拟操作,微机评分,确保考评的公平性、规范性、科学性;考评队伍应实行职业化、社会化,由本行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知名人士、高级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和名师组成职业技能鉴??肃性和权威性。
三是规范评价程序。要切实把好三个关键环节。首先,要把好标准的认定关。坚持专业技能与工作业绩相统一,岗位要求与国家标准相衔接,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一致,做到有利于促进高级技能人才的知识更新、结构完善、技能提高,创新精神培养,锻炼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其次,要把好考题的审核关。应普及专业基础知识考试,突出实际专业技能水平,着力于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考评内容与考评专业技能脱节的现象,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实力。再次,要把好考试结果验收关。高技能人才的考评,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以上的本行业以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考评。要强化专家现场考评和面试答辩,真正让那些有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具有绝活绝技的技术带头人、关键岗位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促使他们脱颖而出。
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工作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建设。认真落实“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规定,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23-03
200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2008〕5号)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各院校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初期,状态数据采集平台采用单机Excel版的形式(以下简称“标准版”),各院校均采用单机版采集数据。由于单机版的局限,2009年,教育部批准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优化研究”的课题立项(教高司函〔2009〕234号),推介部分省市陆续开始使用网络版,使得平台不仅成为采集状态数据的主要工具,而且逐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日常管理、宏观调控、社会监督的重要工具,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虽然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存在标准版以及网络版两个版本,并且教育部相关部门也一直推荐和鼓励各院校使用网络版,但根据截止2015年初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仍有约70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标准版采集状态数据,可见标准版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存在的价值,从而,标准版和网络版一样,仍需不断进行优化改善。
一、标准版现存的问题
标准版虽然经历多次修改及完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在标准版中,数据普遍存在不唯一的现象。例如在表中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与其他工作表中的专业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另外,教工、课程等方面的数据也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2)在标准版中,数据容易出现岐义现象。例如馆藏图书资料的纸质图书(万册)、3.5固定资产(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等数据项,容易出现歧义数据,但这些数据对评估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至关重要。
(3)在标准版中,相关数据表的数据缺乏逻辑检测的机制。例如,表中7.5产学合作的专业合计数在逻辑上应该与7.1.1开设专业表中的专业合计数相等,但由于这两张表的数据可能是由不同的人进行采集的,从而往往导致这两个数出现不相等的现象。
(4)标准版难以多人协同工作。由于标准版是一个单机的Excel文件,所以,多人协同采集数据显得十分困难。
(5)在标准版中,多记录的数据表容易出现数据重复现象。例如,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等多记录的数据表,应该以教工号作为表的关键字,即不允许出现教工号重复的现象,但平台没有有效的检测重复关键字的机制。
(6)往年标准版的数据难以重用。在平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院的静态数据(即不会经常变化或变化较少的数据,如办学条件、专业设置、教师基本情况等),但平台缺乏对静态数据进行重用的机制。
(7)标准版在当年版本后,难以持续改进。软件制作的特点,决定了的软件一定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错误。但标准版后,如果发现错误,修改十分麻烦,因为用户可能已经开始使用旧版的标准版采集数据,而将这些数据移植至新版的标准版中的操作十分繁琐。
二、标准版的优化升级
针对标准版存在的问题,结合Excel文件的操作特点及VBA编程技术,笔者对标准版采取了如下的一些优化升级的技术手段:
(1)导入去年的静态数据。在标准版中设置一键导入去年静态数据的机制,通过VBA程序将去年的静态数据逐格放入本年度的标准版相对应的单元格中。根据统计,标准版中约50%的数据属于静态数据,这一举措可节省标准版50%的数据采集工作量。
(2)在标准版中将六张数据表定义为数据源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内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职教师基本情况表、校外兼课教师基本情况表、开设专业表以及课程设置表。用户在采集数据时,必须先采集这六张数据源表的数据,然后,在其他表的数据采集中,只需输入教工号、专业代码、专业方向代码或课程代码,然后通过VBA程序自动导入相对应的教工姓名(以及相对应的教师基本情况)、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名称和课程名称。
例如,在专业带头人表中,当用户输入教工号以及选择教师性质后,系统采用vlookup函数自动导入教师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单位名称,如图1所示。
(3)在标准版中用VBA程序实现分拆导出及合并导入功能。首先,该功能可分别将六张数据源表的每条记录,分拆导出成为单记录单文件的形式,以方便将这些文件分发给每个人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将各人的单记录单文件存放在一个指定的文件夹后,又可以合并导入至源表中,从而在标准版中初步实现了协同操作的功能。
(4)在标准版的多记录数据表中,如果在逻辑上该表应存在关键字段,则在该表中设置判断关键字段是否重复检测列。
例如:在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中,教工号应是不允许重复关键字段,因此,可在该表设置检测教工号是否重复的检测列,然后在每一行中使用数组公式检测该行的教工号是否重复。
例如,检测公式为:
=IF($C11="","",IF(COUNTIF($C$11:$C$1500,$C11)>1,"重复","不重复"))
(5)在标准版中建立逻辑检测机制,用VBA程序自动检测标准版数据的逻辑合理性。
在2015年的标准版中,共对19项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如表所示。
(6)在标准版中,对部分关键数据项设置合理范围检测机制,一旦输入的数据超出合理范围,则对用户进行提醒,如图2所示。
(7)在标准版中,设置导入当年旧版数据的功能模块,以方便标准版的持续改进。
三、数据智能同步系统
使用标准版采集完数据后,需将数据上报教育部,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数据上报系统“数据智能同步系统”,以将数据统一打包成XML文件,然后将数据包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数据智能同步的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
由于标准版在采集数据过程,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错误(特别是当用户采用复制、粘贴的方式从别的Excel中复制数据时),因此,在数据上报教育部云中心前,需进行多重的数据错误检测(如对下拉列表的正确性、时间格式的正确性、数据格式的正确性以及长度的正确性等进行检测)。
四、总结
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借助状态数据采集平成了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累计采集数据量达数亿条记录。其中,大部分的院校都使用标准版作为主要的数据采集工具。今后,标准版仍会继续使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作为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数据标准。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状态数据采集的标准,而标准版则是数据标准的具体表现。
(2)作为各种网络版与教育部交换数据的标准接口。当前,可供各院校使用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网络版有多个版本,这些版本的数据只需导出至标准版,然后就可以通过数据智能同步系统将数据统一上传教育部云中心。
(3)作为部分院校的状态数据采集工具。由于地区及管理的差异,不一定每间高职院校都具备条件使用网络版进行数据采集,因此,标准版可供部分不具备网络采集条件的高职院校使用。
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是农村沼气事业发展的领军人物,能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提高沼气使用率和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总站站长任济星介绍说,山西省高级沼气生产工只有1253名,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全省仅分别有7名和3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仅占沼气生产工的9.1%,远远不能满足每座大中型沼气3名、每处服务体系1名高级以上沼气生产工的数量需求,更达不到农业部对“金蓝领计划”试点单位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的要求。针对沼气生产工实训费用高、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导致高级沼气生产工动手能力相对较差等问题,山西省制定的农村沼气高技能人才培养“金蓝领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对解决这类问题进行了――部署。
一、狠抓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不同区域、不同项目、不同工艺特点建设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差问题。在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培训鉴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申请立项建设省级农村可再生能源(沼气)新技术综合服务基地,逐步建成完善的农村可再生能源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将山西省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确定为省级三沼综合利用实训基地;将在建的榆次区王郝村大中型沼气工程等确定为省级大中型沼气实训基地;将在建的各市级区域沼气服务站确定为市级沼气培训服务中心;在每县选择2-5个村级服务点,作为县级沼气实训基地。
一、我公司目前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
1、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等级结构
我公司现有技师3人,高级工96人,中级工54人,初级工170人,技师、高级工等级的人员仅占公司技术工人总数的5.5。
2、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年龄结构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由小到大以及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性质的决定,36—45岁、46-55岁两个年龄段中的中级以上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呈现为高龄化态势,年轻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很小。
3、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文化结构
目前,我公司技术工人在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所占比例依次为0.70%、3.5、1.4、35.7、58.7,由此可看出,我公司技术工人的文化结构还是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今明两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打算:
1、总量目标:到2008年底,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0人,其中争取增加高级技师1-2人,技师增加5人,高级工增加40人。
2、素质目标:全面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着力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工以上等级的人员的比例,尤其要提高35岁以下高级工及以上人员的比例。今明两年内,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每年达到80以上,每人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
三、公司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方法:
1、职工培训制度我公司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的劳动苦脏累,职工素质相对较低等情况,对职工强化培训。在**市建设局、**市建委举办的特殊工种、造价编审、质检员、安全员、等培训学习班中,公司都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让职工参加培训,不断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
2、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开展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制定技师、高级技师和职工持证上岗的培训、升级计划,依托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统筹实施,通过岗位培训和业务锻炼,我公司绝大部分技术工人都能执证上岗。
3、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培训,加强团队学习,大力开展QC小组活动,通过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组成的QC小组,大家共同学习、互相切磋,提高了职工的素质。
4、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我公司与**市建筑技工学校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公司搭建了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培训平台。
5、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竞赛。公司对各项技能竞赛都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并对在省、市以上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公司先后有吴小平、李冬林、贺建华等参加过各类技能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贺建华同志参加2004年木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市第一名,**省第二名,为公司争得了荣誉,促进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学习的热潮。
四、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我公司高级工以上人员仅占公司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比重太小。
2、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堪忧。
1、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等级结构
我公司现有技师3人,高级工96人,中级工54人,初级工170人,技师、高级工等级的人员仅占公司技术工人总数的5.5%。
2、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年龄结构
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的由小到大以及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性质的决定,36—45岁、46-55岁两个年龄段中的中级以上技术工人所占的比例呈现为高龄化态势,年轻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很小。
3、公司技术工人队伍的文化结构
目前,我公司技术工人在本科以上、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所占比例依次为0.70%、3.5%、1.4%、35.7%、58.7%,由此可看出,我公司技术工人的文化结构还是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二、今明两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及打算:
1、总量目标:到2006年底,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0人,其中争取增加高级技师1-2人,技师增加5人,高级工增加40人。
2、素质目标:全面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着力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高级工以上等级的人员的比例,尤其要提高35岁以下高级工及以上人员的比例。今明两年内,全公司高技能人才接受继续教育面每年达到80%以上,每人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
三、公司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方法:
1、职工培训制度我公司针对建筑施工企业从事的劳动苦脏累,职工素质相对较低等情况,对职工强化培训。在**市建设局、**市建委举办的特殊工种、造价编审、质检员、安全员、等培训学习班中,公司都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让职工参加培训,不断让他们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
2、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开展职工岗位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制定技师、高级技师和职工持证上岗的培训、升级计划,依托企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统筹实施,通过岗位培训和业务锻炼,我公司绝大部分技术工人都能执证上岗。
3、开展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培训,加强团队学习,大力开展QC小组活动,通过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组成的QC小组,大家共同学习、互相切磋,提高了职工的素质。
4、搭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我公司与**市建筑技工学校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为公司搭建了高级工、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培训平台。
5、积极参与各项技能竞赛。公司对各项技能竞赛都积极安排人员参加,并对在省、市以上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公司先后有吴小平、李冬林、贺建华等参加过各类技能竞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贺建华同志参加2004年木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市第一名,**省第二名,为公司争得了荣誉,促进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学习的热潮。
四、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高级技术工人占比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我公司高级工以上人员仅占公司技术人员总数的5.5%,比重太小。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转贴于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绩效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和原理来评估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结果和工作能力,促使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以及促进员工取得优异业绩的管理过程。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考核,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全面地考核和管理,从而完善对高校教师队伍的绩效评估。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激发人的工作动机,鼓励人的工作干劲,它起着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激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的某些刺激,促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干劲,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在高校教师管理中采用激励机制就是高校管理者为了达到既定的工作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使其切实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自觉努力地朝着预期目标奋进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是一个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态组织系统。
二、绩效管理对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影响
现在的国有企业对其员工的管理已经不能再沿用过去那种单纯进行说教的方法,也不能只是要求员工执行企业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它强调人本化管理,就是对企业优秀员工及技能标兵进行有效而积极的激励。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西方的那种单一强调物质刺激的方式在中国并不适用。这种激励方式忽视了企业员工的思想层次的目标导向,不但不能够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而积极的激励,反而会造成部分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走向一种“一切向钱看”的偏路,形成一种只讲报酬不讲贡献,只讲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目标,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的倾向。因此,企业管理需要运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因素来激发企业员工的内在潜力,不仅仅只依靠行政或物质刺激的手段,还需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内在的工作动机。作为一种管理方式,绩效管理近几年被引入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就是建立以绩效为基础的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员工工作绩效良莠的评价和有效反馈,来激发每位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企业员工的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就是国有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制度。参考国有企业对员工的聘用制度,建立起有效、灵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职务晋级等激励机制,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的重要基础,是促进激励机制对企业员工产生正效应的有效方式。相反,如果国有企业不能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就是说缺乏一套完善、健全的绩效管理机制,比如说考核脱节,不能对优秀的员工升职、加薪,就会严重打消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激励机制产生负面影响。
三、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一是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是进行绩效考评工作的关键步骤,也是绩效考评工作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着重贯彻的原则:其一,目标导向原则。即将本单位的总体战略目标、工作重点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每一个部门、岗位,通过每一个员工的有效行动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防止了各部门的绩效目标都完成的非常好,而单位整体绩效目标完成不好的现象。其二,SMART原则。即目标符合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现实的、有时限的五项标准。
二是协调有效地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实施绩效考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分配公平,提高工作效率。能不能达到考核目的,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核心在于考评主体能不能发挥作用。一是强化责任观念。要求承担考评主体责任的人员克服当老好人的思想和畏难情绪,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职业态度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地完成督查考评任务,保证督察考评工作的有效实施;二是强化证据观念,对工作业绩的考评,要求承担考评主体责任的人员坚持证据第一的原则,每一项加分要有加分的理由,每一项扣分要有扣分说明,确保了考核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三是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原则,成立绩效考评领导小组,重点考核工作各单位(部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关键业绩指标完成情况和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全面负责接受员工对日常绩效考评结果、年度打分排序结果不公的投诉,对扣分证据是否充分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组织实施对所属员工的绩效考评,审核绩效考评结果,落实绩效考评结果应用,做出最终裁决,维护员工的合理利益。
今年以来,我街道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广泛开展需求调研,深入分析全街道人才分布格局,根据我街道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针对街道内人才需求状况,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多方位拓宽引才渠道,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多渠道引进人才,积极为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版权所有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近两年来,街道属新成立的新兴街道,居住的农村农户全部拆迁住进了小区,农民转变为居民,农村转变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为此,我们在市、区人才市场和《扬子晚报》人才版刊登招聘信息,有200多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前来报名登记,经初试、笔试、面试,04年录用了10名本科毕业生到社区、机关及职介所等岗位锻炼,为社区及时培养了管理型人才,促进了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水平。
2、狠抓业务培训。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前来街道讲座,对街道中青年干部及新聘大学生进行人力资源业务知识培训,系统地讲解人力资源业务内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人才业务工作上台阶。
二、开展人才资源普查,摸清街道人才资源底数
今年下半年,我们在全街道范围开展了人才资源普查,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街道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培训,对各单位人事干部、统计员进行培训,通过普查正确掌握了街道人才资源现状以及人才资源的需求,及时了解紧缺专业分布情况,为本年度乃至2006年度引才规划提供基础性的依据。
三、强化考核机制,健全街道人才工作
今年以来,街道针对辖区特点,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人才考核机制,首先实行组织办、党政办为引进人才责任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收集人才信息。其次制订街道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对引进培养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重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进一步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三大项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再次是建立激励政策。通过人才引进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带动街道引才工程扎实有效的开展,目前街道引进教师10名,大专、本科以上人才5名,中、高级人才8名。
四、2006年人才工作计划安排
2006年街道将根据区委组织部人才引进工作总体计划安排,结合街道实际,大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成立组织
街道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工委书记××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工委副书记××同志担任,成员由组织、党政办、宣传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并制定好人才引进计划和考核办法。
2、多渠道引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