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7: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篇(1)

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可以不必按照传统舞蹈教学模式来进行技能训练。应将舞蹈训练中的软开度和控制能力等训练适当地减少,难度也要适当降低,而应更加重视锻炼学生的动作和协调能力,从简单的单一动作到一整套的动作训练,以此来达到使学生肢体灵活和动作协调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的素质

由于初中阶段的教学在舞蹈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所以幼师专业的学生也普遍缺乏舞蹈功底。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才能更好地保证他们步入社会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也同样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语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对舞蹈语汇的理解,在练习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舞蹈课上教师提问学生的内容可以是舞蹈的作用、动作要领等。此外,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进行相互的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在找到难点的突破口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让学生在组织管理上也得到一定的锻炼。

(二)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

1.进行模仿训练。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有舞蹈编排的能力。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编创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应做的是模仿训练。从模仿开始,逐渐再向创作的方向发展。幼师专业学生中不乏一些舞蹈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采用留作业的形式,将固定的歌曲分配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视频,并进行模仿,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尽量降低舞蹈创作的难度,使学生能够萌发创造的意识,通过对舞蹈模仿的总结来产生联想,从而创造出新的舞蹈。

2.动作重组。动作重组指的是将原有的动作进行变化,做出其他的动作来。变化可以分为:节奏变化、改变部分动作、改变顺序等。教师可以用简单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变换,可以从方向、顺序各个方面进行变换,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动作的点评,最后选出一组合适的动作再由学生进行练习。

3.了解幼儿。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例如:可以在幼儿卫生学当中了解到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骨骼比较软,容易变形。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为幼儿选择舞蹈,使他们能够在舞蹈练习中避免伤害。在动作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体发育规律及特点,且动作的设计可以具有一定的童话色彩。

篇(2)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在以下方面尽快尽力健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1.提供多元就业指导服务。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把就业能力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职业供求信息。就业指导机构应该在学生和社会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面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这就需要针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服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实施。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及时更新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宣讲就业政策法规等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为舞蹈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业乃至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助力。2.就业指导工作在时间上要有延续性。本次调查的回收问卷结果显示(图9),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大三(研二)时开始接受就业指导,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大一、大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在毕业时开始,而是要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展,贯穿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甚至在学生毕业后形成反馈机制,更好地为在校生服务。相信有科学的就业指导,舞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多些自信,少些盲目;舞蹈专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能够得到凸显;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能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篇(3)

自2003年至2008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已从212万人激增到532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舞蹈专业毕业生跻身这庞大的就业阵容中,其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舞蹈类学生就业状况与我国舞蹈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关系密切,直接体现了舞蹈高等教育的成果。笔者以问卷的形式,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部分舞蹈院校进行了有关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以期对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总结。

一、舞蹈类高校学生所期望的就业选择

根据调查,并将普通高校(含师范类)和舞蹈类专业院校(图1)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与专业院校的学生在所选择的职业方向上存在一些差别,针对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各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标准来实施具体方案,不论是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上都会有其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也是不同学生最初选择该校的原因之一,并导致其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与院校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据图1数据显示,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简称“普通高校学生”)和舞蹈专业院校学生(简称“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院校老师”“中小学老师”“专业演员”3个选项上差异最明显,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选择“专业舞蹈院校老师”“专业演员”是继“高校老师”之后第二选择方向,对比普通高校的学生超出15%的人选择“中小学老师”(遵循普通高校〈含师范类〉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培养基础教学人才),专业院校的学生在历经至少8-10年系统的专业培养后,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很难从已形成的高精尖意识形态中脱离出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放弃选择同自己长期以来已适应的培养模式相关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高校的扩招政策同就业岗位的缩减所造成的就业紧张问题,造成在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不同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却竞争同一岗位的局面,明显表现在两者对于高校教师岗位的竞争。国家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教师岗位的减少,使得大批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走向了普通高校,他们将多年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意识常不假思索地传授或重述给即将走上舞蹈普及教育岗位的群体,而面向广大普通高校舞蹈学生的岗位同样有限,加上四年来被培养的专业院校教育意识却又无法真正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这种情况造成了择业错位。简言之,人才培养的趋同化始终是高等舞蹈教育事业的硬伤,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舞蹈高校学生首选的就业地点和所期望的薪值

针对择选率较高的区域,毕业生首选的原因有:50%认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20%认为“生活条件好”;20%认为“薪水高”;10%认为“有良好的人才政策”。

根据“就业地点分布”(图2)显示,“北京、上海”“中部地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是即将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最期望能够工作的地区(各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不仅是因为上述3个区域对舞蹈教育事业的开发及重视,同样也因为这3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大中商业城市几乎聚集在此,生活环境较好,物质条件更加优越。尽管也会出现另一种情况:毕业于西、北部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选择就近择业,这样的选择比其去大城市闯荡也许更加有利。但根据调研了解,凡从上述3个地区毕业的学生却无一例愿意去外地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众意识的支配下就业定位较高(图3),在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多选择首都、省会和东南部沿海城市等大中城市,而在对择业的认识上, 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认为发达的城市就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和“良好的人才政策”,不仅如此,生活条件好、薪水高也是其选择上述选项的重要原因。此外,根据对某师范类院校2005级舞蹈学方向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调查显示:该班级毕业人数29人,正式就业率为48%,毕业去向地点多集中于北京或籍贯所在地,东部地区及珠三角人数其次,仅有一人支援内蒙古。广大的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提升,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应该吸纳更多的人才。对此,政府和社会应对有意愿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加大引导力度、提供优惠政策,以平衡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地区特需人才缺乏的局面。

三、影响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形势的首要原因

调查显示,影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的原因大体分为4种(图4)。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着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高校舞蹈教育体制来说同样如此。学校的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等不利因素都是造成毕业生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下,舞蹈专业学生对求职形势的看法同样不算乐观,调查显示,10%认为“乐观”,40%认为“一般”,41%认为“不乐观”,8%认为“非常困难”。

在被问到“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什么”时,不少学生表示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毕业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首先遵循自己的意志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面临就业单位减少、就业岗位逐年饱和的情况下,上述两项条件也成为了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导致尚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忽略社会整体的现实形势,因为期望值过高、择业挑剔而错失了许多合适的机会。

四、学生认为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专业实习”(图5)都被选择,其中参与“社会兼职”“专业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更是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学生非常重视学校提供的各类就业前的实习形式,舞蹈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期间应该得到足够的锻炼。

五、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

前些年扩招政策实行之后,考研和出国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之外的两大热门选择,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城市和教育大省,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的几率高达80%—90%。对于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骤然升温,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原因认为,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考研或出国于是成为了众多对择业前景感到悲观的学生的“缓冲地带”。大部分学生认为,找工作难度很大,不如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在拥有高学历的同时还能避开严峻的就业形势,那么找份好工作自然就不是个奢望。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所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要不就干脆转行或是投奔到考公务员的大潮中。从图6可以看出,“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而这成为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很多学生发现在继续深造之后依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同时,激增的生源又刺激了我国舞蹈高校层次的盲目攀升,导致舞蹈专业学生更高学历层次的新一轮就业竞争。

在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处境更为艰难。一方面是大量的舞蹈专业学生及家长为找到一份工作而四处奔波,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经过多年专业训练,家庭、社会、学校均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培养的舞蹈人才成为了闲置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且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国舞蹈艺术的长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尽管当前国家、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政策性措施也开始实施,然而舞蹈专业毕业生似乎难以看到冰雪消融的景象。结合上述调查分析,笔者以为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同舞蹈院校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之间存在着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激增,各地区涌现出大量的招收舞蹈类专业学生的院校。这些院校办学实力参差不齐,对本校培养的舞蹈专业学生定位不清,造成盲目办学的局面。培养的学生因为在校期间不能接受有针对性、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而面临就业难的困境已成为普遍现象。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舞蹈专业课程外,音乐、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实习等与教师素质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应该被纳入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体系中;而以培养演员为主的专业类舞蹈院校在当今社会对文化艺术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应该适当拓宽办学思路,设置艺术管理等与文化产业、市场接轨的课程,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使其更好地就业。

(二)毕业生个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除上述原因外,笔者认为舞蹈类毕业生个人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舞蹈类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图表中(图7),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一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专业水平与就业力的正比关系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依旧期望通过引进具有优秀专业素质和充足实践经验的人才,造成了学生学无所用、用人单位对舞蹈类院校教育质量质疑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下,“人才”在21世纪已不只被定义为专家型人,而是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即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对于这一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已从过去只埋头练功、攀比技术而走在象牙塔的时代中解放出来,现在的学生已熟知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对综合素质的重视,从侧面却造成了学生与用人单位在薪值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学生希望自身能力在单位中有所体现和提升,强调的是个人的“领导力”,而用人单位则更在乎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踏实勤劳的精神品质。二者之间似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社会单位、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合作。

(三)舞蹈类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就业指导机制。

就业指导是帮助择业期的学生依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应的职业的一项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要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医学生理学、职业社会学、教育学的原理,对个人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不完善阶段,而对于面对严峻就业形势而无所适从的舞蹈类学生而言,校方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某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就业情况调查中,当被提及“您首选的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的问题时,有超过63%的学生选择网络,其次是亲朋好友介绍、社会招聘、电视报刊媒体,而首选学校的就业信息的只占不到30%。这说明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在学生择业时所能提供的信息还不构成目前舞蹈类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而在回答“您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提供哪方面指导”(图8)的问题时,66%的学生选择了职业供求信息,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急切需要。同时,还有42%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机构应该提供就业心理辅导服务,13%的学生需要了解就业政策法规相关内容,可见目前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多元化的。

篇(4)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天马”课程系统涵盖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包括舞蹈基训、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实习等专业技能课程,舞蹈史等专业理论课程,古曲、国画、诗词欣赏等艺术修养课程,哲学、美学、文学、文艺理论等人文外延课程。其中舞蹈基训课程以“人体自然法则”运动为核心,以“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为先导,使学生科学地了解身体的结构关系、力量对比、运动规律,自由地表现人体力学上的自然美与运动线条。舞蹈表演课程由呼吸节奏和表演训练两部分组成,使学生在呼吸的长短、轻重、缓急、抑扬和动作的力度、速度、能量、沉浮中,体验情感与呼吸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舞情”、“舞律”。舞蹈理论课程由舞蹈三要素、舞蹈美与舞蹈思想、舞蹈模式化与创新等内容组成,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舞蹈特性、功能的认识。创作实习课是一门发展学生创造性的课程,有机融合了舞蹈理论与舞蹈技术,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文学、音乐、绘画等修养,“在学员中播下创造性的种子”。“天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还表现在吴晓邦广泛借助社会资源邀请客座专家进行短期授课,包括昆曲、京剧名师的水袖、翎子、扇子等戏曲舞蹈技巧课程;金艺华的朝鲜族舞蹈课程;刘恩伯的东北秧歌课程;太极、四平拳、长拳等武术课程;美籍现代舞蹈家陈西兰的现代舞课程;楚辞专家文怀沙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溥松窗的水墨画课程;古琴大师溥雪斋的古琴文化课程,音乐家郑律的音乐理论课程等。舞蹈基训课程与舞蹈表演课程解决形体训练与艺术表现中身心统一、形神兼备等基本问题,是顺利开展排练、创作实习的保证。舞蹈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舞蹈学科范畴、属性、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艺术修养课程与人文外延课程扩充学生知识储备,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涵养,为舞蹈创作实习课程奠定良好根基。这些具有关联性的课程涵盖了学生形体、节奏、呼吸、身体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艺术修养等,有效弥补了传统舞蹈课程设置中重技术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体现了“天马”课程设置的系统构架。

2.课堂与社会紧密结合的课程组织形式“天马”的课程设置不仅类型丰富,形式上也较为灵活开放。“天马”承担着教学、创作、演出、交流等多重任务,工作室的特殊性使其容易受到时间、环境、突发事件的影响,故吴晓邦打破以往课程组织形式的封闭与单一化,将工作室的年度工作计划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融入采风、观摩、演出、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超越课堂、教材、学校的局限,在课程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如旅行演出时,吴晓邦因地制宜,灵活地将舞蹈基训课与舞蹈表演课等室内课程放在厦门鼓浪屿等户外场所进行,在广阔天地间锻炼学生的感觉与意识,体验身体与自然的关系。吴晓邦以“吸天地精华,养浩然正气”作为“天马”的学习理念,开启了舞蹈面向生活的大门,有效地将学生身心从教室的小课堂中解放出来,以大自然为“教室”,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课本”,使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感受名山大川的万千气象,触摸世代相传的历史文明,从而在时代与社会的熔炉中练就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的本领。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1.“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的身体动作训练呼吸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枢纽,人在呼吸的支配下形成不同幅度、力度、速度的动作,由此引发节奏、表情的变化。而“想象和情感是主宰舞蹈家呼吸和动作的最高意念。”缺乏呼吸、想象的动作是僵硬呆板的,不能充分诠释出舞蹈节奏与表情的对比。因此,身体动作训练不仅是四肢的纯技术训练,还应包括对呼吸、节奏、想象、身体表情的训练。在“天马”舞蹈基训教学中,吴晓邦主要通过对“‘出进出’、‘进出进’、‘进进进’”等多种呼吸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从内心情感出发,将呼吸、节奏、想象贯穿进人体肩胸、脊柱、四肢、头颈等身体部位弛缓硬直的练习中,用垫步、跑跳步、踢毽步等步伐练习使学生感受呼吸的升降、控制,体会呼吸与身体节奏、动作质感、想象的关系。在舞蹈表演教学中,吴晓邦则通过单一的节奏练习,将情感与想象做“舞律”上快慢、虚实、轻重、圆滑风和顿着风等处理,强化学生的节奏意识,使学生掌握动的韵律与自由。再通过人物内心情感与人物外形的表演性训练,如喜怒哀乐等“单词式”情绪表达练习,“‘行路’、‘过河’、‘摘花’”[等日常情境想象练习,“‘嬉戏的顽童’、‘步履艰辛的龙钟老者’、‘庄重自持的妇女’”等人物形象塑造练习,“非正常人和动物怪异形象”练习,训练学生动作与呼吸通畅,节奏与表情和谐,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呼吸和表演,吴晓邦还“研究和部分地吸收了民间巫术中迎神驱鬼的一套表演技法,作为教学上讲授呼吸和表演的基础”。吴晓邦时刻强调着“‘舞起于心,而止于心,’,‘情由心生,形随心起’”,在“呼吸、节奏、想象”贯彻下将“舞情”的心理契机与“舞律”的生理机制紧密相连,从而建立起合乎人体运动规律的身体动作训练,使学生在舞动中身心统一、形神兼备。

2.开发创造力的创作训练在吴晓邦看来发展舞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从模仿阶段进入创作阶段”[。“天马”中无论是解放形体与思想的舞蹈基训课,还是启发想象力的舞蹈表演课,都围绕着创造力的培养而展开。尤其是创作实习课,以学科、术科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舞蹈教学的新内容,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在教学上,吴晓邦主要从回忆生活片段、音乐的主题动机、绘画的色彩、构图分析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使学生完成造句、编舞到舞剧编创的初、中、高级阶段。期间配合“哲学、美学、文学、文艺理论、音乐、绘画”[等基础知识与舞蹈表情、节奏、构图等舞蹈理论的学习,为创作提供灵感与理论支撑。他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即兴作舞或命题习作中自由联想,勇于创新。笔者认为创作实习是真正推动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智慧、情感、想象将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整合、学以致用。吴晓邦正是借助“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分析综合力”[的合力,锻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创造力,从而“以心灵的教育带动身体的教育”,铸就学生灵活的肢体、自由的头脑,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3.身心一体化的人格训练“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天马”教学内容的创新,还在于吴晓邦以前瞻的眼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融入高起点的人格训练内容。“天马”学生年龄在16—22岁之间,其情感、社会认知、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作为发展中的人,可塑性很高。基于此,吴晓邦注重环境、情感在舞蹈教学中的影响,除了培养学生无产阶级的立场和道德品质,更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情怀、革命理想等德育内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育内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理想与时代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实现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学生蒲以勉对“天马”教学的回忆:“最使我们难忘的是第一堂课,老师教我们做第一个动作的情景。他要我们把两臂从胸前打开到两侧,他一边示范一边说这个动作最美,因为它展示了你坦荡的胸怀。这句生动的语言,几十年后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作这个动作时,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在展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在表现民族传统上一种理念的美。”又如手位练习中吴晓邦使用了佛手造型,“从手的无名指向拇指扣拢、拇指与中指微合,食指柔和向外伸展的形态里,流露出东方民族善和美的情操。”做动作时,吴晓邦会配以传神的解说:“做人要有菩萨心,想着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幸福撒向人间。”于是,“学员们舞蹈时的心态是慈悲的,动作的神情是安详的。再配着相应的传统民乐为动作组合伴奏,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是舞蹈中所蕴涵的传统气韵,是含蓄安详的审美取向,是博大宽宏的中华民族情怀。”此外,吴晓邦还用“威武”、“神气”等命题训练学员的表演意识,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民族格言塑造学生的人格、气节,创造性地将舞蹈训练与人生态度、人格操守、真善美的追求紧密相连。吴晓邦不仅从艺术思想上给予学生启迪与熏陶,更注重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度责任感,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人”。树立格调高远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吴晓邦正是在言传身教中,为人师表,以“‘慎思’、‘慎独’、‘慎小’、‘慎微’”的作风,使学生格物致知、正心、修身。“天马”学生床头那些如“‘过规律的生活,做合理的动作’、‘勤勤恳恳学舞,坦坦荡荡做人’、‘艺术即人生,生活即舞蹈’、‘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厚积薄发、天道酬勤’”等不断变换的格言,墙上挂着的竹节、松枝、瘦石、残荷等书画,无不显示出“天马”“吸天地精华,养浩然正气”的学习理念,渗透着吴晓邦对学生品行操守、尊严、信仰的启蒙。

(三)教学方法创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吴晓邦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以主观灌输为主,缺乏民主与交流,是单向、封闭且封建的教学方法。因此,他提出舞蹈教学“要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即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使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天马”“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上,吴晓邦坚持鼓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等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贯穿实践、学问结合、手脑并用、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法,并开拓性地引入讨论、座谈、情景模拟、指导自学、探索发现、互助合作、单元作业总结等具体方式。如在形体训练中以“现代舞蹈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运动路线与动律,由忘至化,化为己用。在创作实习中,贯穿模仿与创新的说明性讲解,鼓励学生创新。以座谈形式与各类文艺团体交流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听取不同意见。演出观摩后,引导学生从题材和艺术手法上进行评价。请优秀学生担任老师或工作助手,情景模拟,进行教学见习。排练剧目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协商、寻求解决方法,发挥集体智慧。创作实习时,审视学生差别,并以互助合作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创作实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启发学生对习作进行分析、总结、反思。在“天马”中吴晓邦以导师、父亲、朋友等多重身份,与同学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生优长,因势利导,鼓励大家勇于实践、突破、创新。吴晓邦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统领全局的教学指导原则。其优越性体现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因材施教,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促进教学互动,建立人格对等的师生关系。吴晓邦“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树立的是人本、科学、民主、主体性的教育精神,并由教师启发逐步转向学生自我启发,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此外,吴晓邦不仅根据时代需要开设了具有本科性质的新舞蹈教育,还以预见性的眼光制定了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期望完成初、中、高级阶段的系统教学。尽管受时代政治气候影响,吴晓邦的教育理想与艺术主张并未得到全面实施,但吴晓邦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后延性宏远目标的人才观,对“新舞蹈”教育之路的开拓与探索,已表明他走在了时代前沿。

二、“天马”对当代舞蹈人才培养的启示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9-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歌舞方向)专业是一门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其中,《舞蹈》作为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歌舞创作、专业表演、专业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无论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方面,都要求教师在传统舞蹈教学基础上寻求突破,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歌舞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道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

结合音乐表演(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在具备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基本技能进行音乐剧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剧表演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展,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音乐剧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21世纪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歌舞表演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要和目标,适时调整和改革舞蹈教学的重心与内容。

二、立足培养目标,形成“八位一体”的舞蹈课程体系

音乐表演(歌舞)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但在教学实际当中,学生的舞蹈基础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教学规划必须联系实际制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经过系统地研究,将舞蹈教学与音乐剧表演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挂钩,制定了“八位一体”(即集成整合芭蕾基训、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性格舞、剧目排演、舞蹈编创、舞蹈史论等八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舞蹈教学计划,分别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

(1)芭蕾基本功训练。指古典芭蕾舞训练,目的在于运用这种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方法规范学生的身体形态,解决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问题,使他们对舞蹈训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在舞蹈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2)现代舞和爵士舞。在音乐剧中运用的较多,而且对于以前没有正规学习过舞蹈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可以挖掘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舞蹈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舞蹈感觉和表现力,更加有助于我们个性化的表演人才培养。

(3)性格舞和踢踏舞。主要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储备,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风土人情的舞蹈,为以后在音乐剧中的表演打下基础。

(4)中外舞蹈史。作为拓展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于艺术发展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积累,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

(5)舞蹈编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舞蹈学习程度、兴趣和未来的个人发展进行选择学习。

(6)剧目排练。从第一年就逐渐进入学习范围,因为单纯的舞蹈技术课是较为枯燥的,剧目排练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广泛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演出和比赛作好准备。

在教材选用上以核心教材与自编教材结合为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关注国际最新专业资讯;积极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指导学生排练音乐剧、开办大师班等,努力探索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三、教学创作并进,形成素质优良、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成立舞蹈教学课程组,吸收多年从事舞蹈表演及教学的教师加入。保证课程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方法和理念。鼓励课程组成员加强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创作,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编排多个优秀剧目。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学,并与专业院校单位开展教学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交流,开阔师生眼界,了解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创作型、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结合专业实际,形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可归纳为以下“四结合”的原则: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结合。舞蹈技术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必须是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形象。歌舞专业的学生或许不能达到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始终将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联系戏剧表演课程学习内容,强调人物感、戏剧性,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舞台感觉。

(2)音乐素养与舞蹈训练结合。该专业的学生大多有教好的声乐或钢琴基础,对音乐语言的敏感性大于肢体语言,因此在教学中,用不同风格的钢琴曲、爵士乐、民间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舞蹈,舞姿、动作、呼吸、感觉都要与音乐融为一体。

(3)集体授课与个性培养结合。学生个性不同,对于不同舞种学习和掌握的能力就不同。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挖掘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了解了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在学习时就更有动力。同时绝不放弃以声乐为主考入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舞蹈潜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全面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

(4)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除课堂学习外,大力加强剧目排练,结合歌舞专业的特点,编排音乐剧舞蹈片断等,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通过艺术实践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积极改革教学形式,以课堂集体教学、教师个别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练为主要手段,针对基础不同、专长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制定教学方向,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歌舞表演人才。

五、强调舞台实践,形成“从教室到舞台”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幼儿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提高幼儿的综合艺术素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幼儿园迫切需要具有唱、跳、说、弹、画等综合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舞蹈是主体教学内容之一。舞蹈技能是幼儿教师的第二教学语言,良好的舞蹈能力有助于教师与幼儿的沟通。

舞蹈课程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如何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根据笔者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加强专业教育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学习自觉性,渴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加强专业和课程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理解舞蹈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大部分学前教育学生来说,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舞蹈,个别的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舞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教师就要对舞蹈课程做好学习动员,全面介绍课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要始终把幼儿舞蹈教学法的思想融汇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熟悉幼儿各阶段的基本生理、心理特征,掌握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在每个时期所表现的情感都不同,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会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舞蹈是他们心理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学习舞蹈能够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塑造美好的心灵。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和激发舞蹈学习的动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走上各种岗位实施舞蹈艺术教育时,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幼儿舞蹈教学、创编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应当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保持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利用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开展表演比赛,展示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高职学生理解能力强,善动脑爱提问,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大家共同探讨,使学生尽快明白动作要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舞蹈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强烈的自控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无法真正领悟到舞蹈艺术的真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动作和技巧,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在班级内树立几个典型,带动其他同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舞蹈训练中,他们大多能够忍耐疼痛,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下来。

2 增强学生信心

学前教育专业属于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都从来没有接触过舞蹈,且已基本处于成年阶段,对有难度的动作完成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对舞蹈训练课产生了恐惧感,出现一些消极应付甚至逃课的现象,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

信心是指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信心是学习的强大支持力,舞蹈技巧学习需要身体的协调能力、音乐节奏感的表现能力,教师要从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等要素方面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困难和掌握克服困难的办法,调整情绪,增强自制力。一是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好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白动作要领和关键点;二是树立典型,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对成绩突出的学生树立成标兵,带动其他同学迎头赶上;三是分组教学,肯定学生的付出,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分成不同训练小组,采用优差(下转第67页)(上接第65页)组合,互帮共进;四是梯度教学,根据难易程度,对分解动作多次进行细化,循序渐进;五是开展兵教兵活动,对于一个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教练,利用课余时间练习。

3 精选教学内容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缺乏规范的、针对性强的舞蹈教材,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照搬艺术院校的教材,教学内容多、难度大,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特长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要深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处理,精选教学内容,编制适合本院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一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切实抓好形体训练,改善身体基本条件,掌握肢体语言的基本技巧,为舞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进行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及创编理论、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全面锻炼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为幼儿舞蹈的教学、创编做好充足的准备。三是针对舞蹈课程课时短、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时要抓重点抓关键环节。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民间舞之前,先让学生对该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做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开始训练。首先从简单的手位和脚位开始练习,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体态律动及代表性和典型性步伐,再选取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组合让他们进行实践,这样既能巩固舞蹈基础知识,也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审美水平,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4 提升职业技能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教学、表演创编能力,能在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上运用舞蹈教学手段,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只是单纯停留在了解舞蹈基础知识和一些简单的肢体练习上,实践课时少,只有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才能简单了解学前教育工作,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舞蹈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实践锻炼,舞蹈教学脱离实际,学生舞蹈职业能力不强。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会教、会演、会编的职业全才。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演练活动。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互动式教学,在体验模仿、协作性练习、小组展示、观摩互评、总结归纳等教学环节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参与探究,进行交互式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教学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通过成立学生社团,开展专题展示和评比活动,活跃校园生活,展示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育见习、实习及各种艺术实践,给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平台,让他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加深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践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舞蹈表现力等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我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是艺术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记,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舞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迁,发展到今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当代舞蹈的发展运用到教学中是怎样体现的呢?首先舞蹈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与普通教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点。舞蹈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方案,按确定的培养目标,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舞蹈技能、使其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

一、舞蹈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

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舞蹈知识,将学生培育成具有舞蹈专业技能和创造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的舞蹈人才,它从头至尾都表现为教与学的关系。怎样认识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舞蹈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舞蹈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在舞蹈教学中,教与学很容易产生矛盾。因为舞蹈教学不仅要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而且要对学生的体态进行训练。改变正常人的习惯,这是一个十分艰难十分痛苦的过程。学生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要流许多汗水。有些学芭蕾的女孩,练到脚趾经常流血;有些孩子的膝盖在练跪转、滑转等技巧时也会流血,流血后结了疤,再练时要重新破裂,重新流血,皮肉的痛苦加上教师的严格要求,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此时的学生需要老师给予勇气和信心,更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师的施教过程,不仅是在传授某种技能,同时也是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的过程。

舞蹈是创造美的艺术,但舞蹈教学是充满了痛苦的。

因此有人常说:“舞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残酷的后面是美。为了美的体现,舞蹈教学必须严格。在某种程度上说,舞蹈教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强制,就改变不了正常的体态习性,就达不到超人的柔韧和力量。在这样的训练中,教与学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处理得好,师生之间不仅能达成谅解,而且能加速训练的进程。因此,舞蹈的教与学这对矛盾又是统一的。 二、舞蹈教学的原则

舞蹈教学原则,是指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是根据舞蹈教学的基本目的、任务所提出来的,也是从中外古今的舞蹈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舞蹈教学是以实践性强为特点的,在舞蹈专业课中发表长篇演讲是不适宜的。但舞蹈教师在课堂上讲话、插话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好的舞蹈教师善于把自己的认识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即寓认识与舞蹈训练中,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知识。这里所说的认识包括:对身体运动规律的剖析、各种舞蹈常识、情感在舞中宣泄、舞蹈观等等。舞蹈教师应根据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意识地在舞蹈课中向学生传递各种认识。

2 .启发与强制相统一的原则

舞蹈教学虽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一个有修养的舞蹈教师是善于在舞蹈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所谓启发性原则,是教学过程中,要造成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学习的心态,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要求。这样学生不仅重于学习和掌握舞蹈技能,而且善于思考,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严格训练中,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严格寓于启发中。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远大而又实际的思想、养成勤奋刻苦的品德等等。

篇(8)

一、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定位

现代高师音乐这一专业,在高校中是一个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就应该突出其师范性,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是突出其师范性的象征。高师音乐专业的师范性,决定了其任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都终将用于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当中。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管是什么样的乐器的学习,还是舞蹈、声乐、乐理、欣赏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都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法。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最多只是你个人的知识本领,不能“教出去”,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所以,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音乐专业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教学法的学习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技能水平,使学生充分掌握音乐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

二、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中对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安排在后面一学期。其中,体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音乐教材教法课,大约38课时;体现音乐教学实践的教育实习课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约6周上课时间,但是多数都成了毕业前的应急教育。此外,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材内容也存在不足。如音乐教学法教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大纲;音乐教学法原则;中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特征与音乐教学特点;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教法;音乐教学的组织工作;课外音乐活动;音乐教学设备与电化教学;音乐教育实习;国外著名乐音教育体系与教学法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音乐教学法教材中没有安排舞蹈教学法这一内容。同时,由于音乐教师是一个多重性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音乐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标准的普通话、精湛的歌唱表演技术、强大的组织能力。但是,这些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法课程中都没能体现出来。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具有完善的人格形象、语言形象、职业形象、专业形象、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音乐教学法课程承载着如此之重的历史责任使命,可见其教材的重要性,也能发现其中的很多不足之处。

三、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改革

1.课程设置的改革

将原来的音乐教材教法改为由音乐教学论(50课时)、教材分析与试讲(40课时)、教育实习(6周)、音乐教学心理研究(34课时)构成的四门系列课程。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单一性,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及自身的专业素养。

2.训练模式的改革

其具体设置如下:第一学期是课堂音乐教学基本功演练阶段。主要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的语言形象训练、仪表形象训练、板画板书设计训练、三笔字训练、普通话训练等。第二学期是音乐教学基本环节演练阶段。主要进行音乐课题教案的编写、熟悉和分析教材、组织教学、课堂内容教学和方法的设计等。第三学期是听课、见习阶段。到就近的中学和小学观摩课堂音乐教学;让每个学生轮流到中、小学实践音乐课堂教学,体验“准教师”的角色感,利用假期到家乡所在地的中小学了解音乐教学现状等。第四学期是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掌握阶段。主要熟悉课堂音乐教学常用的方法,创新教学法,国外著名教育体系和教学法的学习。第五学期是课堂音乐教学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主要进行歌唱、音乐欣赏、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器乐、舞蹈等训练。第六学期是教育实习与教学总结研究阶段。到中学进行实际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外活动、排练节目、担任班主任等。

3.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学法一贯都是“讲授”式教学,即老师在讲台上教给我们上音乐课的方法和理论基础,缺乏思考,缺乏总结创新。教学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独立思考,多假设实际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教室也可以明确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找出答案。

4.教育手段的改革

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应该借助这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丰富现有的音乐教学深度和广度。以前,出于师资方面的考虑,很多专业的课程都无法大量开设,有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十分受限制。但是现在借助网络技术,可以运用远程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感受到专家“远在天涯,近在咫尺”。还可以利用网络上大量的视频资源,对学生的各个专业技能技巧进行培养,或利用视频资源纠正学生专业知识中的缺憾。

四、高师音乐教学法与训练模式

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对中小学进行音乐教学。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或者说如何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法课程的训练中下工夫。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58-01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趋于多样化,不仅限于文化课,还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舞蹈编导专业作为舞蹈教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加快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不断进步。

一、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概述

舞蹈编导专业是舞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研究舞台导演、剧本创新以及舞蹈人体动作编创等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对该专业的学习,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从事舞蹈作品的编创和导演的人才。在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中,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世界各地著名的舞蹈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二、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开设舞蹈编导专业的高校在逐渐增多,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有20余所高校开设了舞蹈编导专业。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与专业性的舞蹈类院校相比,高等院校对于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性与创新的多元化素质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公共选修课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较多;从招收的生源来看,学生的综合知识以及综合素质都比较高,个人能力也比较强。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校也为社会输送了很多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他们已经遍布于祖国的各行各业,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原有的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三、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一)对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进行价值分类。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将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分为四大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和一般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而重点在于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因为这两类课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基础课程是关于舞蹈编导专业入门的一些简单课程,包括民族民间舞、艺术概论、现代舞以及身韵。一般课程则是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包含的课程主要有舞台美术灯光设计、舞蹈剖析学、舞蹈艺术心理学、太极、舞蹈基础理论等,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学科权重。核心课程则是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舞蹈编导,其次是舞蹈剧目,还有舞蹈基本训练课程。最后,通过实践课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进行实际的操练,包括创作实习和艺术实践两大部分。

(二)因材施教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开设舞蹈编导专业的高校比较多,但是由于每个高校招收的生源的素质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源,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不同的人才。比如,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高校,如北京舞蹈学院,由于该校招收的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素质也比较高,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就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举例来说,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可以设定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培养学生基础的舞蹈理论、舞蹈编导理论以及一些技巧,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舞蹈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够独自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并具备舞蹈编导的知识结构,未来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能够从事舞蹈编创的工作。各个高校要根据招收生源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或者一个高校可以设定多个培养目标,用于为社培养不同类型的舞蹈编导的专业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当前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10)

一、进行科学有效的形体训练,以提高学生基本专业素养

教师不能因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部分学生不具备舞蹈专业学生的良好形体素质,就完全放弃了对他们进行形体训练。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激发他们对舞蹈的求知欲,形体训练是培养舞蹈人才具有基本肢体表现能力的开端。事实上,适量而科学的形体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和有效。

实践证明,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形体训练不能照搬高等舞蹈专业院校“舞蹈基训课”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软开度内容,而应更多地以学生的体态美的塑造,以及从多学科、多方位的角度去构建课程内容。在形体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舒展而优美的基本体态练习,甚至简化的芭蕾基训和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肢体动作作为基本的训练内容。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站立行走坐卧,基本的体态举止也都可纳入训练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才去有区别的分组教学,教学目标因人而异,课程的难度适当、进度适宜。通过易学易练的舞蹈形体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形体变得均匀协调,举止优雅端庄,学生不仅由原来的自然身体形态转变为初步具备了舞蹈表演所需要的身体能力和基本素质,而且自卑的心理也日渐克服,自信心日益提升,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涨。

二、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按需施教

在大量的舞蹈教材中遴选出最适合学生发展和未来需求的内容,往往让每一位老师都破费心思。何为适合?满足社会需求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最优的教学。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舞蹈素材的选取不能只是秉承舞蹈艺术院校中“以经典作品为导向”的传统模式,而更应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据调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中80%以上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少年宫以及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据此,多年来许多舞蹈工作者本着这样的理念,积极进行舞蹈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和积累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同时又易学活用的舞蹈教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选取富有日常生活情趣的舞蹈教材,特别是学生们熟知的人与物,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2.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以镜促知,由镜生情,使学生对情绪感知准确、理解深刻,对情感的表达真实逼真,同时注意不让学生因感到难度过大而产生挫折感,注意保护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

3.在教学中可以插入一些民族舞蹈元素,并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编,加以拓展。

三、融合于多门艺术的综合性实践训练活动,培养表现力和创造力

舞蹈编创是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服饰搭配、化妆造型、布景设计、道具选择和灯光调试等内容,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舞蹈艺术的综合把控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文学内涵、舞台效果、音乐特征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对舞蹈艺术形成完整的认识。

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方案。比如我们选择群舞的形式来创编,作品表现一个山野娃子在校外窥视学生读书的场景,并以此角度展现校园生活和激发学生珍惜读书学习的主题。根据这样的立意在服装、灯光、道具等方面也提出了编创要求。

1.基本按照校园生活设计舞蹈。如同学歌唱的声音、敲击电脑键盘的声音以及课后的辩论声,等等,都可成为音乐要素。服饰基本是学生日常装束,只是在某些特别时刻做了一些灯光的处理。

2.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校园的每一天都将在分秒中悄然逝去,光阴如梭,只争朝夕,以童年、少年、中年等几个人生阶段来构思。相应地在服饰、妆容和布景道具方面也加入了相应的变化。音乐也可以采用具有人生各阶段标志性的音乐素材,如儿歌或《夕阳红》等串接而成。期间,还可在万籁寂静的音乐氛围中时而出来朗朗读书声,间杂着遥远的钟声,以此为作品的意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这样逐一的分析、讲解,学生开始感到豁然开朗,对舞蹈的各环节有了整体的把握。

四、增设编导编舞及相关技法,培养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基本的舞蹈编创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应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中增加“编舞与相关技法”训练,分别从队形设计、对音乐的把握以及舞台驾驭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基本理论常识的教学以“够用为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简要介绍舞台方位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队形调度,深浅繁简以“够用为度”。

2.强化学生对音乐整体结构的认知和把握能力。舞蹈离不开音乐的渲染与烘托,恰当地理解和运用音乐对舞蹈编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舞蹈中的音乐,学生在注重音响风貌的同时,对音乐的结构也应该做到了如指掌,仅仅停留在性感层面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如这段音乐由几个段落组成?段与段之间有怎样的区别?每段包含几个乐句?音乐的节拍律动有什么特征?音乐中哪些部分重在抒情,哪些重点在描摹人物的心理?哪些更突出节奏特点,等等。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舞蹈音乐的领悟与表现。

3.注重舞蹈语汇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舞蹈音乐表象,完善其认知结构。能力发展离不开知识积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相关艺术门类的演艺活动汲取养分,丰富学生的音乐舞蹈表象,以提高学生的舞蹈编创能力。

4.坚持工学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坚持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实习、毕业演出、舞蹈比赛、公益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等途径,让学生岗位练兵,在用中学、学中用,既服务于社会,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舞蹈课教学,可谓老课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教学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让我们共同为这一学科的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篇(11)

一 学前教育的现状

对幼儿园等早教机构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得知,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普遍偏低。随着扩招的开始,应往届毕业的初中生都可以上中职,她们缺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切身体验,没有真正遇到过教育问题,而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和课程的封闭性等问题却一直存在,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生的个性特点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中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2.课程设置

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和技能课。专业理论课所包含的内容中确实存在着理论阐述偏重,操作性知识偏少,技能课中学生喜欢唱歌和跳舞,不喜欢学习理论性知识。

3.实习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在校期间没有安排实习,对于幼儿园的改革以及环境创设完全不了解。一直在校学习的她们没有接触过社会,进入幼儿园工作后,人际关系让她们很头疼,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抱怨,心态发生了变化,渐渐地产生了职业倦怠。

二 建设性意见

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形式,特提出以下创新性建议:

1.“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个学生是否只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不能在其他方面保持相同进度时,对于这种情况,不要让学生受到责罚。这些学生本质上是不坏的,十五、六岁的她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因为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时间长了便形成了“烂苹果”的心理。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们学校校训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和而不同。每个学生擅长的领域都不同,只要经过细心雕琢,都能成才。

2.“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观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除了唱、跳之外,还要会说、做、操等。幼儿园对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技能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幼儿舞蹈的创新性。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有去幼儿园实习才能知道所学的东西有用,才会在无形中改变学习态度。按照2+1培养模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开设实践课,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她们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问题,从而对教育理论知识更加的了解,更多地参与到幼儿园实践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环境创设,还有班内区角的布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观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提出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在某项技能上具备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生存、发展与成功。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结束后,就要走向工作岗位,她们面临的问题就是就业,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解决好自己的择业问题,下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自主学习。工作以后,不要满足现状,多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水平。学前教育这门学科,属于现阶段热门的行业,每年毕业生都很多,比如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如何在这个集体中脱颖而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生活中,要多学习,多关注与学前教育有关的信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及时查阅资料;在工作中,多向老教师学习,要不耻下问,学会总结和整理知识。

第二,团队合作。现在不是一个人单独面对的时代,而是团队合作的时代。进入工作单位后,要多向同事学习,互相帮助,相互合作,学生在刚开始工作时都会有一个适应阶段,进入到陌生环境,少说话,多做事,要不怕苦,不怕累,摆好自己的心态,虚心学习。

第三,培养创新意识。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非常聪明。可以让学生进行儿童歌曲、儿童舞蹈的创编,不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而在于是否会运用。正如古语所言: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培养,学生会更加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

总之,让学生学有所得,正符合我们的校训:教以实用,学以致用。要求教育、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并重,还要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应用于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