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林业硕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6: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林业硕士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林业硕士论文

篇(1)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问卷主要围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监控和论文把关展开,过程监控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导师指导情况、教师实践基础,论文把关包括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论文审核。

(二)问卷调研与基本信息统计

本次调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为针对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抽样调查,定性为针对专任教师和导师的专家深度访谈;调查对象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专任教师以及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导师;调查时间为2015年10月7日至11月5号,历时30天,回收有效问卷539份。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定量分析

(一)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在教育方向定位上有明确的的区别,但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仍然有329人认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全日制学术性硕士并无区别,这个比例占到了总人数的61%。

(二)过程监控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过程监控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至关重要,但从满意度调查来看,满意程度偏低。从图1中得以得出,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队伍配备、导师指导情况、教师实践基础的不满意比重(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占59%、28%、54%、26%、31%、48%。

(三)论文把关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最后关口,是研究生的代表性学习结果,是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从调查结果来看(图2),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论文审核的不满意比重(包括不满意与很不满意)分别占36%、39%、16%、9%、43%,其中论文选题、论文形式和论文审核不满意程度较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定性分析

(一)应用性目标被弱化,未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开来

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来看,培养过程中要把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向专门化、职业化和应用性方向发展。但在实践过程中,专门化、职业化和应用性的目标并没有得到落实,培养单位实际执行过程中,模仿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方式,偏离和模糊了培养目标,弱化了应用型目标。其中培养方案的设置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学位点设置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偏重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基本相同,唯一的差别就是要求宽松些。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环节仍然存在“偏理论,轻应用”的情况。

(二)双导师制形同虚设,教学实践未落实

师资队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部分,其作用毋庸置疑。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主要沿用已有学术型导师,校外导师主要聘任专业领域相关工作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沿用的学术型导师队伍长期居于理论研究前沿,在指导过程中还是注重理论研究,远离实践。

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实践教学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实践只是流于形式。

(三)论文选题实践性不足,缺乏论文审核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时间短,不少学生选题准备时间仓促,并且很多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还是按照学术型模式进行,导致他们学位论文仍然较大程度上地遵循学术型研究生的传统形式,毕业设计内容及方法难以体现应有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论文审核上也缺乏区别于学术性硕士的论文审核体系。学生无法精确获取专业型硕士论文的具体要求,教育部也无相应的规范,只能沿用W术性硕士论文的模式,这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无法体现出应该具备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满意度提升的建议

(一)制订实践诉求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订中既要考虑与学术性学位之间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标准的显著差异,又要结合其全日制教学方式的特点,突出其多元参与性与实践性,尤其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专业实践、论文撰写的时间比例与内容衔接。

(二)培养实践型师资队伍,加大实践教学投入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队伍,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导师遴选标准,使得校内导师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校外导师能够充分深入学校指导学生实践。为了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势在必行高校应制定适用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业考核标准,稳打稳抓学生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创新,将学生的学业考核焦点应放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培养过程上,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三)提倡论文形式多样化,健全论文审核机制

高校应倡导专业学位的论文以应用为导向,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专业实践或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成果要有明显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的选题与在学期间的实践学习相结合,并且在校内导师和校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定题。针对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论文标准尚不明确的问题,相关部分应制定详细的专业型硕士论文审核标准,使得导师在指导论文时有据可依,放心大胆的将专业型硕士论文往实践性和职业性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王健,曲鲁平.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

[2]万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李秀坤,李琪,高明生,孙凤义,宋瑞琳.影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及对策研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电子通信工程学科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5).

篇(2)

伴着世界范围内关于工业生产形势的转变,在城市的市中心内不断出现了许多工业废弃地。这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使用价值,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把重心放在对于环境污染的解决上。在预想的范围内,提前对可能会发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做好处理方案。

一、概念

(1)工业废弃地

工业废弃地是只之前曾经进行过工业生产活动的地方,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交通,仓库等用途的地点,但最后废弃不用的地段。

(2)棕地

棕地是包括废弃不用的,在一定年限内未进行使用的,或使用价值为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性质的用地及在用地内存在的各类工业设施和材料。对于棕地型土地的重新开发和改造时,容易遇到一个在其他类型用地上不存在的问题———污染。这就给改造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同时,棕地也被认为是按照城市规划政策或城市复兴目标有再开发可能的土地。

(3)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

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是对工业废弃地的景观部分为重点的改造活动,而被改造的对象需要具备历史,文化,技术,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景观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场地规划,废弃地设施以及废弃材料的艺术加工。从气候,土壤,水汽和植物等方面着手。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现实的研究价值。

二、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废气景观,国外的研究与国内相较是超前的,这与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以及工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是分不开的的。而非其景观这一课题也成功地饮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也早已意识到,面对适量如此放大的城市废弃物以及废弃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无法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今年来哈佛大学提出的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是对四大学科(景观设计,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动反应,它是一种革新性的城市景观研究的实践方式。

(2)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逐渐兴起的,20世纪的90年代快速发展。国外工业废弃地景观丰富经验的设计阶段如下:1960年由于传统的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开始出现,1970年美国景观艺术家参加在新的地方实践中更新了煤矿与大地艺术相结合,在20世纪的80—90年代,生态思维和进一步发展科学和技术促进工业设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废弃景观;1990年,鲁尔区工业标记荒地景观设计成熟,21世纪初,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促进繁荣的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生态审美观念的普及。

(3)国内研究进展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实际项目,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结语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较,我国目前的工业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明显还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阶段,出于对目前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的急需解决和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我们要对中国的工业废气地景观改造的问题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将研究深入下去。废弃景观是我们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的重要方法,是具体解决城市积极而有序前进的一个新方法,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课题那么简单,他代表了全世界人们对与城市环保问题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发展和前景及其理论实践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景观设计实际操作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发展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牛慧恩. 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

[2]梁芳. 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3]蔡海燕,彭震伟. 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21999) 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2010) [J]. 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288.

[4]潘百红;吴健 国内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现状。北方园艺

[5]吴健;潘百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现代农业科技

[6]吴健城市记忆的延续:长沙火车南站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7]谢欣明上海产业类历史地段景观改造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篇(3)

[2]Madanipour, A., Why Ar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s Significant for Citie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26(6): p. 879-891.

[3]代伟国,邢忠.转型时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策略[J]. 现代城市研究,2010,11:p.12-16.

[4]张虹鸥,岑倩华.国外城市开放空间的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7,171(5):p.78-84.

[5]Maruani, T. and I. Amit-Cohen, Open Space Planning Models: a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Metho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2007,81(1-2):p.1-13.

[6]Webster, C., Pricing Accessibility: Urban Morphology, Design and Missing Markets[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10,73(2):p. 77-111.

[7]Knox, P.L., Measures of Accessibility as Social Indicators: A Note[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0,7(1/4):p.367-377.

[8]Hillier, B. and J. 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M]. 198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D].200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0]Giles-Corti, B., et al., Increasing walking: How important is distance to, attractiveness, and size of public open sp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5,28(2):p.169-176.

[11]Pasaogullari, N. and N. Doratli, Measuring Accessibility and Uti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in Famagusta[J]. Cities,2004,21(3): p.225-232.

[12]Cuthbert, A.R., The Form of Cities: Political Economy and Urban Design[M]. 2006, Oxford: Blackwell. 304.

[13]Cuthbert, A.R., Designing Cities -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in Public Art & Urban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M]. 2003, Universitat de Barcelona: Barcelona.

[14]Cuthbert, A.R., The Right to the City: Surveillance, Private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Domain in Hong Kong[J]. Cities, 1995,12(5):p.293-310.

[15]Loukaitou-Sideris, A. and T. Banerjee, Urban Design Downtown: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Form[M]. 19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Postmodernism and the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2,16(4):p. 588-601.

[17]Ellin, N., Postmodern Urbanism. Revised ed[M]. 1996,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8]Cuthbert, A.R. Urban Design and Spatial Political Economy: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Past 50 Years. 2005 [EB/OL]http://fbe.unsw.edu.au/staff/Alexander.Cuthbert/extendedchapterone.pdf.

[19]Carmona, M., C. de Magalh?觔es, and L. Hammond, public space: the management dimension[M]. 2008, London: Routledge.

[20]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p.30-33.

[21]Catharine, W.T., Urban Open Space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2,60(2):p.59-72.

[22]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1961, New York: Vintage.

[23]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1987,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2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198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5]Jacobs, A.B. and D. Appleyar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87, 53(1):p.113-120.

[26]Whyte, W.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1980, Washington, DC: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27]Preiser, W., Universal Design Handbook[M]. 2001, New York: McGraw-Hill.

[28]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J].规划师,2001,17(6):p.9-17.

[29]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p.304-314.

[30]李文,张林,李莹.哈尔滨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分析[J].中国园林,2010,08:p.59-62.

[31]李小马,刘常富.基于网络分析的沈阳城市公园可达性和服务[J].生态学报,2009,03:p.1554-1562.

[32]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p.1647-1652.

[33]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J].城市规划,2001,25(12):p.36-41.

[34]任超.老龄社会环境下城市线形公园绿地的设计浅析[J]. 华中建筑,2005,23(1):p.136-138.

[35]邓小慧,鲍戈平.广州人民公园使用状况评价报告[J].中国园林,2006(5):p.38-42.

[36]高琴.城市公园使用状况(POE)初探——以北京紫竹院公园为例[J].2007,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37]刘杰武.滨水区公园使用后评价(POE)研究——以台州永宁公园为例[D].2007,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篇(4)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市长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编辑:向宇雁)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整个家具行业相比,学校家具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模块化应用于学生公寓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如今市场家具模块化的发展,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是很必要的,模块化设计是通过设计具有标准性和通用性的功能模块,达到组合多样化的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对家具模块化进行分析,在美学设计的角度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的建立、模块的选择、模块的组合,充分体现出模块化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划分来提高学生公寓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功能丰富、使用安全、设计美观、灵活多变、相对独立的家具,以符合现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公寓组合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结合学生公寓布局相关规则,研究实用、合理、高效的公寓空间布局方法,利用量化的算法合理地评价量化学生公寓布局,从而改善布局的效率以及优化布局的格局,使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模块化设计可以创造多种不同形态的产品,而且是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学生公寓设计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标准化的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能充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可提高学校家具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模块化设计系统在家具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适合时展要求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现代工业进步与模块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3.国内外研究的情况

20世纪初期,德意志制造联盟的HermanMuthesius开始倡导标准化。后来包豪斯校长WalterGropius进一步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联合部分设计师进行标准化设计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二战以后,重建欧洲使得家具业十分需要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装配且具有良好结合性能的家具。在这种情况下,32mm系统应运而生,产生了“部件即产品”的全新概念。它是以单元组合设计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现场装配来完成板式家具产品。70年代,32mm系统的逐步成熟,生产设备、五金件及原材料生产实现了模数化、系统化,拆卸设计模式在板式家具生产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在我们中国,在传统家具设计中就已经体现出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几案类家具中。从宋朝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到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到后来的组合式家具“匡几”和“套几”,无不将模块化设计的意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由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如图1所示),以七张几桌为单元,可以拼合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这七个单位三种规格是:长7尺,宽1.75尺的长桌两张;长5.25尺,宽1.75尺的中型长桌两张;长3.5尺,宽1.75尺的小长桌三张。可见,它们的宽度相同,而长度则分别是宽度的4、3、2倍。

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如图2所示)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组合而成,计六种十三只小几。能组成瓶、山、鼎、亭和蝴蝶等方类、直类、曲类、空类和杂类等130多种形式,变幻无穷。

“匡几”(如图3所示)以委婉胜,拆卸后的小部位可整理成箱,组装后可成架、成柜。变化组合更见精妙之处。

“套几”(如图4所示)是清代制作得十分有特色的家具。套几使用方便,一般为四件套,同样式样的几逐个减小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套用还是拉出分别使用,故名套几。这种套几的组合方式在现代模块家具中仍有运用。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对于家具模块化的重要研究、重要的学术理论为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杨文嘉教授在1992年和2002年在《家具》杂志上连载了文章《32mm系统家具的应用》以及《崭新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定制》。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开了先河,行业开始关注系统家具的设计,并为中国家具业实现大规模定制和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胡剑虹博士2002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住宅家具系统设计》重点讨论了家具模块化设计当中标准板的设计方法以及家具的接口设计,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随后,林海博士2003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中明确研究了大规模定制下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系统框架与设计的方法、步骤,提出家具产品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思想。

近几年,与家具产业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板式家具的模块化的设计上,最突出和集中的是应用在厨房空间的橱柜模块化设计。此外,重点大多都是以宏观的角度,分析家具模块化的等相关理论,对于家具模块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具有代表作用学术研究如东北林业大学杨玲的硕士论文《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李雪莲的硕士论文《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设计实务》,南京林业大学柳献忠博士的博士论文《现代美式家具结构模块化及其应用研究》等,都在家具的模块化概念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如重点研究拆装、组装等家具形式,拓展了模块组合家具的范围,借鉴其优点和长处,丰富和发展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研究了如何令不同结构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模块统一的方法,实现了较高的模块化通用程度,并对其他品种的家具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研究方法;应用模块化原理和方法对结构模块化进行了应用研究,对现代美式各种常见家具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模块分解和详细设计等等。还有合肥工业大学钟华的硕士论文《基于模块化的柜类家具的绿色设计应用研究》以家具为研究对象,立足绿色设计理念,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探索柜类家具的设计原则,达到保持产品个性,提升产品绿色性能的目的。并对柜类家具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建立了绿色模块化系统,从良好的可拆卸性能和绿色材料选用体现家具的绿色性能。以上的研究内容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结语

迄今为止,在国内对于学生公寓设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空间布局以及室内设计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关于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具有意义非常的价值,拟通过相关对应的研究,为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景初,方海,彭亮. 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篇(6)

沈阳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如果简单将沈阳故宫这一世界遗产资源,其旅游装饰产品简单地按照市场化的旅游方式定位,必然造成以旅游价值评价取代遗产价值评价的后果,甚至可能引起遗产资源的核心价值――历史的深刻性和文化的传承性的丧失。所以,对沈阳故宫这样世界遗产的旅游装饰产品的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潜在作用,对遗产资源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挖掘,包括美学、思想史、宗教、社会学、历史、科学与技术等,即通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而不断发掘其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断提高对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民风、习俗等资源价值的研究与开发。这就是笔者对沈阳故宫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定位。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是旅游目的地不断扩展和深化其旅游产品的前提。通过对沈阳故宫旅游装饰产品开发设计定位的分析,今后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装饰产品的深入开发,似应将重点放在能够充分反映满清历史文化民俗特点的旅游装饰商品的开发上。而在设计这些旅游产品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文化架构上要充分反映满清文化的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清代初期政治的中心,充分体现着满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满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长期居住在祖国白山黑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在不断的生息繁衍中,经历了从野蛮社会形态进入文明阶段的历史进程,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不断分化、整合,最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其中不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风俗,也被列入保护或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满清的这些民族文化习俗,虽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里没有逐一的具体展现,但是人们从其建筑风格、艺术设计、展品陈列中,仍会领悟到这些民族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一定要坚持以满清宫廷文化为其内核,以满清民俗文化为其外延,充分挖掘满清文化的深刻内涵,以生动的形象设计体现满清文化的独特个性。

2 商品品味上要体现旅游地的地方特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美称。沈阳作为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沈阳远在七千多年前,本土先民新乐人就在这里农耕、渔耕,生息繁衍,创造了光辉的新乐文化,成为华夏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系。之后,这里发展成为汉族和东北各民族的共居地。由于沈阳靠近中原,作为其进入东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被历代中央王朝列为其控制东北的战略要地。沈阳城邑形成于汉代,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历经数代王朝的更替,几经废置,又不断得到复建,并逐渐形成规模,而且始终处于东北边地军事重镇、区域内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后,它是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它区别与其他地区的产品开发的特殊性、地域性,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旅游产品时。一定要以当地的民风、民艺为载体,充分反映当地物质文化产品的历史渊源,使每个旅游者所购到的旅游商品,都能铭刻着对这个旅游地难忘的经历。

3 商品装饰上要坚持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如前所述,我们在开发设计沈阳故宫博物院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满清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说,要以博大精深的满清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和根基,但又不能拘泥于满清文化的传统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的装饰艺术的设计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满清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将现代的设计元素合理的运用到传统文化的设计中去,使二者恰到好处的融合起来。创作既有深厚的满清历史文化的气息,又能反映出现代装饰艺术特点的优秀设计作品。

4 市场定位上一定要坚持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

我们开发设计的旅游产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市场需要。它必须从旅游者的需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考虑。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其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一定要考虑其实用性、方便性和礼品性。所谓实用性,就是所设计的旅游纪念品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用途,如文化衫、风情包、特色扇子、室内装饰产品等;或者有一定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如历史文物的复制品等。方便性就是体积不要过大,要便于旅游者携带。礼品性就是包装要牢固轻便,外观造型要美观大方、精美别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其亨.建筑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M].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篇(7)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佛教与植物象征文化

1.1佛教的“中国化”概述

作为外来文化的印度佛教,它在中国的传播先后经历了两汉时期的初步接触、魏晋南北朝的激扬交融,最终于隋唐时期创建宗派,才真正成为“中国佛教”(用中国语言和中国概念解释佛经,称为中国佛教)。不过,直至宋明理学大盛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才完全融为一炉(外来文化传播的真正完成)。这个过程昭示了文化的输入冲突、选择发展及创新的内在规律,因为一种文化要入主(或入流)于另一个文化圈之中,首先得依附于当时当地的传统文化,寻找一个立足点,与其发生契合,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谋求自身的独立发展,这是传播的先决条件;一旦特定的历史条件来临,随即随机而动,跻身于本土文化之林,或弥补其不足,或参与其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当然,以上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讨佛教的“中国化”,实际上,佛教在其观念上依托了黄老道术和魏晋玄学以宣明其旨;在宗教教义上为适应中国的儒学而屡次改变其形式;在思想理论上,经过与儒、道两家的依附、对抗和吸收,在隋唐达鼎盛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尤其是在中唐以后,“禅宗”将烦琐的佛教教义归于简易,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此外,唐朝统治阶级倡行的儒、道、释三教并行的政策也从客观上促进了三家的融合。于是,唐宋之际,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加深,逐渐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潮,佛教终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佛教的传入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孕育出“禅宗”这一强调“我佛一体”、自称“教外别传”的高度思辨化的佛教派别,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而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与其说是“释迦牟尼舍园为精舍”的传说(《上品大戒经》说“施佛塔庙,得以千倍报”)导致当时“以园为寺、舍宅为寺”风起云涌,不如说是其教义中的某些思想对于人们的鼓动和麻痹所产生的作用。此外,在其兴建初始,“由于衙署园林和达官贵人的宅园的舍作寺院,加深了寺庙与园林的特殊关系,也奠定了寺园一体这个中国寺庙的基本特色。”[1]。这往往与宗教所追求的“净化心灵”和“荡涤尘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其建园一般都追求着和私家园林相似的“淡泊”、“宁静”的意境。即使建于“闹市”,也会通过植物和建筑等来营造出名山秀水的感觉。而向着“文人园”发展的寺观园林,其“园主”往往都是学者型的得道高僧。他们“既没有汉魏时的方士气,也没有后世佛教徒的虔诚,而是与魏晋名士毫无二致的倜傥名流。”[1]此时的他们,与“士”经常近距离接触,探讨哲理,体味“风流”,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合而为一,为中国的寺观园林频添“禅”的意境。如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原名为“菩提正宗寺”,后由天如禅师改为今名。“狮子林”既无佛殿,亦无造像,反映的正是“心外无佛”;再如“沧浪亭” 曾为大云庵,住持是个诗僧,他追慕第一代“园主”苏舜钦,自称沧浪翁,著名文学家归有光还曾为他写过《沧浪亭记》。不仅寺观园林如此,江南私家园林中一些景点也多取意于佛经,如“无隐山房”、“闻木樨香”,……,不一而举。

1.3佛教的“中国化”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佛教典籍浩若烟海,理论博大精深,说教、寓言、戒律、故事等等无不和世间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些植物往往被寓以灵性,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禅宗神韵:

一、莲花

莲花之于佛教,一如十字架之于基督教,新月之于伊斯兰教,已成为佛教的标志和代名词,佛家也常取莲花自喻,如《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取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以象征佛性的清净高洁;相传摩耶夫人坐于莲花座上生下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池中生出千叶莲花;《观音菩萨授记经》中也提到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生于莲花且都住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妙法莲花经》、《杂宝藏经》、《无量清净尘经》等也多有莲花的记载......

二、菩提树

“菩提”一词为梵文的译音,意为“觉”、“智”、“道”。相传释迦牟尼尝于菩提树下证得菩提(觉悟),菩提树遂成为佛教圣树。对于其典故也较多:“传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后,潜心修了六年苦行,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但仍未得道。后悟出明智之法,独自去菩提迦耶,在一颗菩提树下打坐,豁然开悟,证得菩提果而成佛。”[46]随着佛教的传入,菩提树也广布我国南朝的寺院中,深得人们的尊敬与崇拜,僧侣们常常焚香散花,绕菩提树作礼。

三、银杏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无法栽种菩提树,僧人们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敬仰,于是选择了我国古老而珍贵的银杏来代替。

四、娑罗树

娑罗树又名“无忧树”、“摩诃娑罗树”,与释迦牟尼的诞辰与入寂相关。传说“王后摩耶夫人产期将近,净饭王派宫女和卫队送护她归宁,当王后行至娑罗树下,想去攀扶树枝,忽见一枝自动下垂至手边,王后伸手握住,端然而立,悉达多太子就从她右肋出生了。佛陀在娑罗树下出生,也在娑罗树下圆寂,相传释迦牟尼传道40多年,届时80高龄,自感时日不多,想去看看众寺院。在路途中疲病交加,力不可支,最终在一片娑罗树下圆寂。”[2]。所以娑罗树堪称佛家圣树之一。

五、阎浮树

阎浮树也是佛教圣树之一。相传悉达多太子最初就是在此树下开始思索世间及人生真谛的。马鸣的《佛所行赞》中就有关于阎浮树的叙述:“净饭王带悉达多太子去举行下种仪式,安排太子在场边一株阎浮树下,铺设坐具,上覆镂金天幕罩,四周围上帷幕,嘱咐侍从小心看护,净饭王率众臣举行下种仪式,引得侍女们走出帷幕去观望,只留下太子一人。当悉达多太子掀开帷幕,看到青草被犁翻起。散布着许多虫卵和被杀死的幼虫,他不胜悲哀,仿佛目睹他的百姓遭受屠戮,又见农夫受风尘日晒,面容憔悴,便起了深深的怜悯之心,他坐在阎浮树下,默想到世间的苦难和烦恼,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后来太子出家成道,创立佛教。”[2]

六、其他

除上述外,佛教还涉及如茉莉、金银花、石榴、无患子、棕榈、牡丹、等。如茉莉在印度因其纯洁、芬芳而作为佛教的吉祥物,在菩萨的宝冠上常装饰有镂金的茉莉花;金银花被寓以“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的佛理,在我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装饰图案中常有“忍冬纹”;石榴则常与棕榈叶和莲花结合在一起,象征吉祥如意。

参考文献:

[1]曹林娣等著. 中日传统园林文化比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4~8587~88 85~86 19~20 121~124 91~94

篇(8)

0引言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成果就深刻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伴随科技对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调整,越来越多的工业设施、工业设备被淘汰,工业闲置空间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工业废弃的产生伴随着昔日繁华的老牌工业区的没落,同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工厂倒闭等经济问题、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城市人口外迁等城市问题、税收减少等政治问题、工业污染等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大量的工业废弃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综合性难题。尤其在二战后,工业变革日新月异,工业废弃的产生以几何体增加,在处理这些工业废弃的过程中各国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对工业废弃的处理经历了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销毁、销毁重建、回收再利用、综合性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渐渐认识到工业废弃物是人类社会自身历史的见证,工业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与遗存属于人类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工业遗产的概念由此而来。

 

1工业遗产研究成果概述

 

工业遗产的理论依据是工业考古学,是一门包括调查、考察、记载保护工业遗迹的学科,目的在于从社会史和技术史的角度评价这些遗迹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学者相继引入工业考古学的概念,并对本国工业遗产展开研究。我国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2006年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伴随着工业考古学半个世纪的发展,工业遗产的实践也在不断推进,相关的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纷纷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于2003年通过并提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下塔吉尔》,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内涵、工作原则与技术方式和形态分类,成为目前各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指导性章程。工业遗产被定义为:那些在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方面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组成。它们由建筑物、机械、车间、制造场、工厂、矿场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所、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设施、交通设施所组成,与工业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礼拜地和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

 

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开发的实践,主要以四种模式为主: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景观公园改造模式、艺术创意介入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

 

工业博物馆保护模式是指将该工业遗产所在建筑、厂区等,再造为同一主题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或者把工业区连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建成生态博物馆,原工业设备、机器、工具等制品就地展示,如意大利罗马的蒙特马尔蒂尼中心博物馆、巴黎的奥塞美术馆。

 

景观公园模式,指利用原工业遗产与城市记忆的链接,保留一定的原有工业设施,在原工业遗产所在地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整理规划,建立城市公园。

 

艺术创意介入模式,指利用工业遗产原有的特殊美感和空间特色,如工业设施的历史斑驳痕迹或工厂建筑宽敞高大的厂房仓库,把工业遗产改造成为艺术空间,北京798艺术区就是利用大型厂房的包豪斯建筑风格,重新注入艺术功能。

 

综合开发模式,往往在一个区域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中出现,如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策划,把没落的德国鲁尔区改造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目的地,其中包括亨利钢铁厂露天博物馆、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奥伯豪森中心购物区,区域内的废旧铁路和旧火车车皮成为社区儿童艺术学校的表演场地,焦炭厂被改造成餐厅、儿童游泳池。在工业遗产的实际改造中,往往采用综合开发模式,涵盖工业博物馆、景观公园、艺术创意介入等模式。

 

短短50年间,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工业遗产相关的法律、制度、组织、学科渐渐建立起来。对工业遗产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目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观念的转变,工业遗产改造的重点变为对遗产的保护和对历史记忆的保留。

 

2台湾地区工业遗产研究概述

 

工业遗产,台湾常使用的说法是“产业文化资产”,强调其所具有的价值涵义。台湾地区大多数工业遗产形成于日治时期,日本占领中国台湾的50年中,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把台湾作为日本的物资补给地,大量搜刮台湾的盐、铁、糖、粮,并由此兴建配套的铁路运输系统。日本退出台湾岛之后,给台湾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存,主要以大型厂房、工业设备、铁路为主。20世纪后期,由于受到国际经济影响、岛内产业结构的更迭和转型,工业遗存遭到闲置或废弃。

 

台湾地区开展工业遗产保护起步较早,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成立,1982文化建设委员会公布施行《文化资产保存法》,正式开启台湾的文化资产保护。1998年,台湾“行政院”成立文化资产委员会,确定工业遗产的内容、分类、范围,利用工业考古学的方法建立工业遗产调查操作手册。

 

在工业遗产评估和调查的基础上,文建会开展了三个计划:1998年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2002年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计划、2002年产业性文化资产保存计划。

 

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具体指向铁道艺术网络及五大创意文化园区。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是指把闲置的铁道仓库作为艺术家的工作坊和艺术展演场所重新规划,具体包括台中20号仓库、嘉义铁道艺术村、枋寮F3艺文特区、新竹铁道艺术村、台东铁道艺术村、花莲铁道文化园区。五大创意文化园区是指,2002年,台湾文建会推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在全台范围内选择了四个闲置酒厂和一个仓库,具体指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嘉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台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遗产再利用为创意文化园区,强调的是艺术创作与商业机制的连接。

 

台湾早期的工业遗产保护是出于环境整治和日常维护需要,并且以观光商业利益为重,忽视工业遗产本身的社会文化功能、历史文化价值。2000年之后,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行一系列文化资产“再利用”主题活动,特别是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之后,大量古迹和历史建筑受到很大的破坏,工业遗产再次受到重视。

 

笔者在台湾学习期间,重点考察研究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走过台湾知名与不知名的很多文化创意站点之后,发现台湾的工业遗产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多是从工业遗产出发,缘于台湾历史古迹的缺乏和工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业遗存;第二,台湾铁路的记忆贯穿整个台湾当代社会,工业遗产中的大部分资产或直接或间接都会与台湾铁路产生联系,“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阿里山窄轨铁道”、“盐铁专线”、“台铁便当”等,从火车站、铁路线路、铁路仓库、铁路制造厂、铁路餐饮服务等等,台湾地区都把其纳入文化资产,并进行主题开发、品牌管理,台湾铁路不仅从交通地理上串联全台湾空间结构,还从文化记忆上搭建台湾的时间意象。所以对台湾铁道文化的研究就拥有了,了解当代台湾文化的意义。

 

3台湾地区铁道文化再生历程概述

 

台湾铁路,自1837年刘铭传建立第一条铁轨以来,已经有180年的历史,期间承载客运货运,对台湾经济发展和大众交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20世纪末,台湾地区社会结构的改变、大众运输系统的进步,都让百年台铁原有的功能逐渐被替代,2005年台湾高铁运行之后,台铁的实用功能锐减,多条支线凋零直至废弃。

 

对于包含台湾记忆的台湾铁路,台湾地区没有选择粗放式的销毁或丢弃,而是在多方势力介入台铁的留存与保护研究之后,最终确认借由台铁原有的功能与条件打造文化艺术观光路线,让台铁的功能延续,生命力拓展。

 

3.1大陆对台湾铁道文化研究综述

 

大陆地区对台湾工业遗产和台湾铁道文化再利用的研究早已有之,多零散见于建筑、城市景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类的论文期刊。如石颖川的硕士学位论文《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人类学思考——西直门火车站的变迁与历史记忆》(2010年)从社会学角度讨论铁道再利用的必要性;林双毅的硕士论文《城市铁路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2013年)中提到台湾铁道文化开发。还有一部分论文以某一个铁道艺术村为案例,从一个角度讨论研究,如范丽的硕士论文《旅游开发与既有建筑再利用研究》(2013年),从改造的背景、策略、使用评价角度研究“台东铁道艺术村”;樊丽媚的硕士论文《台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13年)通过对台湾的工业遗产现状进行普查、分析和总结,提到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并从建筑类型和改造类型分析“台中20号仓库”和“嘉义铁道艺术村”;王蕾霰、周波在论文《台湾产业遗产保存与再利用实践研究》(2015年)中详细讨论台湾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认识和实践,以“台东铁道艺术村”为例,论述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的缘起;赵红霞的硕士论文《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台湾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2015年)从空间结构、建筑类型、改造手法、改造理念等角度分析“台中20号仓库”;李星敏的硕士论文《铁路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设计对策》(2015年)从景观更新的角度讨论“嘉义铁道艺术村”。由此可见,把台湾铁道文化作为单独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目前还没有出现。

 

3.2台湾铁道文化再生实践

 

台湾人的铁路包含的是浓浓的化不开的世代记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台铁衍生出的产业链上下游基本上可以涵盖50%的台湾文化营造,台湾人喜欢并擅长开发铁路文化,例如,制造铁路用铁的铁厂工人,用铁路部件废弃物组装成的装置摆放在台北市政府广场;铁路运输过的木材和旧铁轨为主体建成的“宜兰罗东林业园区”;铁路旁边原来用来存储货物的旧仓库、职工宿舍、办工场所,改建成艺术园区,如台中20号仓库铁道艺术村、新竹市铁道艺术区、枋寮F3铁道艺术村、台东铁花村、花莲铁道商业街区;台铁便当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牌,铁路途径的台东县池上地区,为过路的台铁旅客准备的池上便当,成为众多游客的旅行的目的;很多火车站本身就是历史建筑,由于台湾地区历史上被众多不同的政体治理,期间留下的痕迹,又以火车站的建筑样式最为明显,如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日式风格明显的集集火车站、花莲火车站、平溪线十份车站,巴洛克风格的台中火车站,原住民元素突出的台东火车站、台东海端火车站等等。

 

3.3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项目

 

“台湾铁道艺术网络计划”是台湾文建会推行的“闲置空间再利用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铁道艺术网络利用各个火车站闲置的仓库改造为艺术家创作的工作坊及展演场所,借由此带动台湾文化艺术发展。2000年,位于台中火车站后方的20到26号仓库成为铁道艺术网络的第一个运营点,开放仓库给艺术家进驻,其中的20号仓库免费开放给大众参观,并同时作为展览和休憩的场所,之后台中的铁道艺术村被称之为“台中20号仓库”。继台中的铁道艺术村之后,陆续完成嘉义、枋寮、新竹、台东四处铁道艺术村的建立,2009年又推动花莲铁道艺术村的规划运营,自此台湾铁道艺术网络串联起由“点”到“面”贯穿整个台湾铁道东西南北的艺术创作网络,并借由此网络整合台湾艺术创作活力、地方文化特色、交流互动方式及相关观光与产业资源。

 

4结语

 

篇(9)

一 解析传统文化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传统是已经形成的遗产或文化;也有人说传统是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的文化。本文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1 什么叫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中国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六千年历史,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所刻画的动物形态栩栩如生,如鱼纹、鸟纹和蛙纹等,至今在室内设计中仍起着装饰的点睛作用。又如古埃及文化距今也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与建筑关系极为密切,它所建筑的金字塔,至今还令世人叹为观止。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在室内设计上都喜欢遵循具有文化传统的建筑理论。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对环境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心理行为的取向,其宗旨是周密考察了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如中国古代园林布局,无论是北方园林的宏伟、大气,还是江南园林的玲珑、典雅、都强调园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思想,即“天人合一”。常运用曲折萦回、欲扬先抑、意犹未尽等手法,达到人工园林与环境的惊人吻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效果。我国四大名园,即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拙政园,都是浓厚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 传统文化在室内装饰上的艺术表现

室内设计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它以儒家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标准。传统室内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文意识,其装饰内容和载体大多都有文化的意义,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室内装饰成为传统艺术隐喻、象征和表达心愿、信仰及审美意趣的主要手段。如我国主要图腾物“龙”和“凤”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装饰元素,具有人格精神,和人共融,为人所用。“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骨干脉络,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至今我们还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凤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并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象征了美好与和平,预示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装饰语言生动地表现龙凤多姿多彩的艺术风韵,龙凤组合的题材有很多,比如龙飞凤舞、游龙戏凤等。龙凤题材一直在民间室内装饰设计中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及力量的象征。

二 现代室内设计的含义与内容

现代室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高度集成的产物,它将功能实用性和审美艺术性融为一体,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特殊艺术。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是通过调整空间的尺寸和比例,处理好空间的分隔,强调空间的性质,解决空间的对比和统一等的精心设计,赋予空间更具人性化及更为丰富的内涵。如使用不到顶的墙、家具等实体性界面来划分空间,形成一定的视觉范围,又具有开放性。还可以使用栏杆、玻璃、悬垂物等非实体的手段来划分空间,造成空间界面模糊的感觉,使空间更开放。

2 整体装饰效果

整体装饰效果包括室内墙面、地面、屋顶的造型、色彩、材质等构造的设计,是室内空间从造型、色彩、工艺到风格的综合体现。如可利用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等通过对地面的高差处理,可实现转换空间、界定功能,让光线、视线、空气在无阻碍中自由融合。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色彩处理既要符合功能性又要能获得审美的效果,通过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象征与寓意。如为了打破单调的六面体空间,可以采用超级平面美术方法不依天花、墙面、地面的界面限定,自由地突出其抽象的彩色构图,模糊了空间原有的构图形式,从而扩展了空间形式,创造空间意境。

3 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包括家具、橱具、电器、灯具、工艺陈设品、装饰品以及花卉植物等的选择与配置。他们之间的合理搭配对于形成室内环境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工艺品、雕塑、字画、纪念品等的点缀是室内设计中必需的内容,可以起到赏人悦目的作用。

另外,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材料也随之快速更新,生态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设计在强调人类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注重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以此带给人们持久的精神愉悦。

三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不同感受的改变,这要求室内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但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寓意并没有改变,它们仍然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富贵吉祥的向往。因此,用现代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并将其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使设计在满足实际功能和理性追求的基础上,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特质,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1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对自然加以改造,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并将其思想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自然环境能和谐共生。在现代家居室内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观念上将室内空间看成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区环境、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等一系列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组合。

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自然一致中,把古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手法结合实际住宅巧加运用,更能体现人本身的内涵。如将中国传统园林的手法引入室内空间的设计,将其融为一体,做到室内空间室外化,让阳光温暖着室内与室外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外面的美妙景色,再利用光影创造出明亮、宜人、愉快的视觉效果。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的交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感觉,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别墅的赏花露台,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通常用透明的玻璃进行隔断,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室内与室外、空间与空间互为借景,形成视觉上的空间的连续与扩充。

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人们对空间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人们进门一刻的脚步移动,如由客厅走到卧室,或由卧室走到书房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空间设计是要让人们随着视点的转移体会到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艺术品位。传统建筑空间中弯曲流畅的线条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流动感,空间分隔上的隔断、花罩、窗、门让人对于传统空间有无限遐想与希望。因此,现代设计师可以根据传统设计,针对室内空间大小,利用色彩、明暗线条设计出感官上的空间延伸效果以及将室内与室外环境交织相融的效果。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要尽量利用窗户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的教育背景等。古代窗户的形式多种多样,大都取法天然,如梅窗、扇形窗、尺幅窗,等等,而现代的平窗、凸窗、斜窗等虽然在取材用料方面与古代已截然不同,但用意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与自然对话。因此,现代设计师要借鉴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窗户把室外的景色纳入室内。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陈设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中国家具上的印记很深,传统家具民族性特征极强,尤其是明式家具的艺术造诣和文人气质在世界家具史上别具匠心,至今无法超越。我们在书房放置一组典型明清风格家具,往往会因其独特的艺术气质,唤起历史情感的回归以及陈年的记忆。

雕刻、匾额、书画、挂屏、文房四宝等陈设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意识的载体,它们既能从形式上供人欣赏,又能从内容上起到激励、自勉和警世等作用,有效地围成一种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空间。

另外,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装饰纹样进行移植嫁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象。传统文化中的几何纹样有水波纹、回纹、冰裂纹、万字纹等,它们在窗花、屏风、隔扇的传统装饰点依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被使用,并且还用在了电视背景墙、天花、铺地等装饰的造型中。现代设计师打破了狭窄的传统文化概念,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华,配合新的造型和新空间对传统纹样大胆创新使用,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借鉴传统的创作手法,使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了新的生命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结语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强调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并巧妙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研究传统文化,应用其美学思想,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本文系延安大学校级重点扶持学科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其亨:《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成都地区餐厅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论文,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年。

篇(10)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森林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过度的幵采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都在不断削弱自然资源基础,不但缩短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还影响了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结果就是将自然资源变成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更为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自然资源,并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森林资源起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原材料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林业资源经营和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到木材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上,而很少忽视森林资源中其他价值,这就造成整个森林资源中出现明显的管理不平衡缺陷,给森林资源发展带来影响。现代社会发展中,林业工作人员基于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就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工作将实现资源新价值作为主要的工作重点,进而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森林资源管理。

2 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其管理主要对象为林地、野生动物、林业环境以及林木材料。而在现阶段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为主,优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现阶段林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森林资源经营范围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管理问题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森林管理资源是围绕树木生产经营为中心展开的林业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工作是围绕树木这一核心进行林业资源面积、树木生长情况和森林资源的采伐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林业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随着目标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传统的专注于林业生产的管理体系逐步朝着森林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发展,生态建设也逐渐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伴随着近年来各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更新和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对象也出现了新的改变,其由传统的人工存林和用材林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拓展到目前天然林的领域当中,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繁衍出的各种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的广泛采用,森林管理工作也逐步囊括了这些方面,将这些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出现与产生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同时其与传统经营管理策略存在的不同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在近年来社会发展中,无论是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对象、目的以及调查结果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森林管理经营工作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2.2 林权变动带来新要求

在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工作中,以科学化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深入分析森林资源的管理现状和形式,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基础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进而制定出新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模式。

3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取得较好的成绩

近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工作中能够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强化管理体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强调服务至上,在工作中积极努力,不断进取,同时要培训员工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管理理念,这种做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明显。

3.1 森林管理体制完善逐步完善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主要是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其相关配套任务提出了完善的思考理论。通过多年的林业改革和创新,其逐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的林业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广泛应用为林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改革动力,极大的解放了林业生产能力,提高了林业管理技术水准。就目前我国社会生产技术发展中,林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全面配合。这就为林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依据。

3.2 林地林权保护更加规范有序

在过去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林业破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十分严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下,实现合理有效的科学技术管理是目前工作人员探究的重点,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前提。在林业发展中能够,既要保证现代化林业建设覆盖率目标,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通过过去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林业征地目标基本编制明确,林地保护利用逐步规范,同时对于林业生产技术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3.3 森林资源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森林资源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过多年实践,我国森林资源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了联席会议、监督通报、案件督办、跟踪检查等一系列制度,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监督机构还聘任了基层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联络员,充实和完善了监督体系,使森林资源监督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素质得到切实加强。

4 正确把握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原则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4.1 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发展区划、矿区植被恢复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这三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党组确定的重点工作。

4.2 认真组织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及林地保护管理的相关政策。一是要做好征占用林地定额的分解落实工作。二是要抓紧出台征占用林地专家评审办法,今后原则上对征占用自然保护区、重点公益林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都要经过专家评审,各地也要抓紧建立省级评审专家库,出台相关办法。三是要尽快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制度。

结束语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准。森林在发展过程中因受人为经营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森林资源始终处于消长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必需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1]徐永飞.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

[2]张美华.中国林业管理体制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05,01:

[3]邢红.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05,01:

篇(11)

这时距离2011年3月12日,第十三个植树节还有一周,2011年还是联合国为提高可持续管理、保存和发展各种森林确定的“国际森林年”。

前方的黑板上写着一个醒目的标题:《植树节,“反生态”的帮凶?》。

生态保护学者于长青觉得,城市植树是好的,在自家门口种棵树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有问题的是“植树造林”。看着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每年不断上升的森林覆盖率、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六大林业工程,可是反思起来,为什么我们仍然普遍感觉生态环境并没有之前的好?

在于长青看来,植树造林“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其实不少专家、政府官员都意识到,但都没说破,犹如“皇帝的新衣”。

记忆中的布尔根

于长青的“纠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1988年秋至1990年春,于长青在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做河狸考察研究,写硕士论文。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在新疆东北部青河县境乌伦古河东支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河流域。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保护河狸,将蒙古国流入我国境内的布尔根河,沿河道长约50公里,河两岸各500米划为保护区范围。上面分布着杨、柳等树种组成的天然河谷林。

那些年,交通很不发达,冬天的布尔根,大地盖着厚厚的雪,分不清哪儿是河流、哪儿是草原、哪儿是湖泊,于长青两年的春节都没有回家。也没有电视和广播,北京的消息过了三个月才能得到。

像是与世隔绝的天堂,这里有他太刻骨铭心的回忆。

秋天来了。他从研究所抓了两根大头针,一把小面包出门。野外是蓝天、白云。他骑着马,繁茂的河谷林在风中“沙――沙”,用鼻子嗅一嗅,甚至能闻到河谷林成熟的味道!

“鱼特别多。”于长青想起那时的情景时,眼神深邃,脸上泛起微微的笑。

而2006年,他来到这里想再钓鱼,坐在河边等……两个小时过去,他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灭绝了,就这么快。”他眉头紧皱。

“你可能不相信,我就在那里流眼泪。”于长青回忆着,对记者说。他到布尔根一看,要么是被铁丝网分割的一块块的草场和遍地牛粪,要么是淹没了大片河谷林的“一坝两渠”。“森林都没有了,河狸也没有了。”惆怅写在脸上。

“保护”的精髓

1990年,于长青把硕士论文写完。他收拾行李,作别河狸、河谷林和五道黑(鲈鱼,因身上有五道黑色的斑纹,当地人称其为“五道黑”),带着只属于他和它们的记忆,来到北京。

毕业分配把他送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林科院)。在林科院他也做过关于森林的调查和研究,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植树造林”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同事一样,他也觉得植树造林是件公益的大好事。

从1996年开始,他涉足国际组织的项目。第一年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1997年后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任顾问、官员、主任,直至2003年。国际组织的工作慢慢地改变他的“科研观”。

“主要是关于‘保护’的概念。我们的很多概念都是引自国外,像‘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由此而生的保护动物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科学。但在引进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偏差,国内并无法真正理解‘保护’的精髓。”于长青说。

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专家眼里,“学术”是最崇高、最神圣的目标。但是在保护生物学领域,这恰恰是错误的。因为,若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可能会为研究野生动物而杀害野生动物。

还没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之前,于长青是个打鸟的神。为了完成论文《泰山鸟类调查》,他每几天就上一次泰山,必带的东西是录音机和枪。看到不认识的鸟,用录音机录下它的声音,好以后细听辨认;再一枪将它打下,回去查书看是什么鸟,然后制成标本。当年的他意气风发,又是神又会制作鸟类标本,他常帮别人打鸟,觉得天经地义,要研究,就得做标本。

“做保护的,要有使命感。不像做数学,好好研究数学就行了,没有使命没有政治。”国际组织的经历让于长青重新定义保护的概念,他明白,科学研究只是手段,目的是保护动物和环境。“你若为了保护,凭什么杀了它们,拿它们做标本呢?”于长青反思。

当然,今天的他仍然是神,只是这把枪再没有拿起过。现在的鸟类标本已经卖到很高的价格,许多人邀请他建标本室。他坚决不同意。别说让他做标本,他看到有人拿着枪,心里都跟煎熬一样。“就想上去制止别人……我甚至想象如果对方跟我打起架来我要怎么应对。”

国际组织的工作改变了于长青的观念,也让他更进一步接近森林。因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七年,他做的主要是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保护大熊猫首先是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的自然进化以及为之提供舞台的当地生态系统。”而大熊猫就住在森林里。

于长青的“纠结”

在大熊猫保护这个项目中,于长青慢慢意识到,植树造林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纯洁、那么慈善、那么绿色”。他开始陷入植树造林这个“纠结”之中。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是8.7%,到九十年代之前徘徊在百分之十二十三,但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大幅增长,一直到2009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也就是说,我们的森林覆盖率是解放初期的两倍还多,但有谁说我们的森林状况比当时好?我们的生态还在持续恶化,每一年环保部门、林业部门都说,(生态状况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

在很多人看来,植树造林的好处、国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不需讲,每年都在上升的森林覆盖率绘成图表像一条30度倾斜的向上的直线。然而,于长青展开一张图片,枯死的树苗,成两排单薄站立,没有一片绿叶,画面是一望无垠的土黄色。

牧民桑杰的例子也许可以说明于长青的纠结,这是于长青亲手调查的案例。

桑杰来自阿拉善右旗呼德呼都格嘎查,2005年12月15日,当地旗政府、林业局宣布:呼德呼都格嘎查作为公益林项目实施区,将实行全面禁牧。这时桑杰的草原承包刚过了两年,尽管承包合同上写的是30年承包期。

禁牧,把草原圈出来,成“封山育林”区,这在文件上呈现的森林面积已经增长了。看着光秃秃的草原,零星分布着红砂、珍珠等木质化植被,于长青很费解,不足三十公分的木质化植被就叫森林?他拍下照片,连连问国外的专家,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如此计算森林面积。这是中国特色的国情。

在荒漠地区种树面临更严峻的问题是,这些树将大量抽走地下水。“它们就像一个大型水泵”, 于长青接着讲道。树的蒸腾作用是巨大的,造林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益,一般种植杨树等温带落叶阔叶树,但这些大阔叶呼吸阳光和地下水,如果想其生长得好必须有充足的水保证,这无疑破坏了荒漠地区最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当地下水被大量抽走,当地的生态则进一步被消耗。

待实现的梦想

讲座开始之前。于长青在一旁调试电脑,播放幻灯片,很多人上前跟这位主讲人交换名片。接过对方主动递上来的小卡片,他抱歉地说,“不过,我还没有制作名片。”

之前,名片他是有的。上面印着的身份是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于长青离开了这个为他而建的研究中心。于长青走了之后,这个研究中心也关了。问及离开的原因,他笑着摇摇头,“他们搞工程,而我是做生态保护的。”

与待印制的名片一样,名片想知道主人是谁,于长青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2010年之前,于长青的工作几乎都围绕着项目进行。2003年,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张,于长青仍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接着做,其中做得最大的是北京西山的生态恢复规划。

但这些都不是于长青的归属, 在于长青看来,植树造林扩大化的问题根源在于这个工程的管理体制,但这也不单单是植树造林的问题,而是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普遍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