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教师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本着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切实开展教研活动,增强教师课堂实践操作能力,将教研活动当作科研工作来有效规划,围绕固定主体形成研究策略[1]。本文针对自身在教管中心工作经验,对语文教研活动组织实施详细做法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促进语文学科更好的创新发展。
一、组织课赛及观摩公开课活动
课赛活动是展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平台,也是教研活动的传统组织形式。年轻教师参赛前,需要充分准备工作,包括:参赛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引入、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选择、备课等等环节,进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效果[2]。同时,也要大量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向老教师吸取经验,指导不足,通过各方努力呈现一堂好的课赛。课赛的组织实施既能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又能激发教学热情;观摩课和公开课都是语文教研经常开展的传统活动形式,通过精心的组织安排课程内容,让教师见相互借鉴,学生摄取语文专业知识。参赛教师的选择上,第一轮应该选择学生喜欢的、有特色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主讲,这样能起到示范标榜作用。第二轮,安排有朝气活力的青年教师。新老教师通过相互借鉴学习的方式,相互吸取优点,发现不足及时更正。
二、组织评课研讨及说课研讨
评课研讨是教研活动的中心环节。小结或点评课堂教学内容,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教师自己难以发现不足,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评课过程中一定要真实反馈,敢于提出问题找出缺点,共同进步取长补短,实现教师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的评课目的。说课是语文教在对教学流程和备课准备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说课的水平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语文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方法及理念的引入,各环节流程的条理性设计。说课活动组织实施,促进语文教学行为的标准化和熟练性,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组织创建和开发教材内容
语文课本教材是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载体,与其他学科教材的选择有所不同,它在结构上更加侧重自由灵活性选择。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课本教材的选择可以大胆的进行创建重组及开发,删除学生难懂的文章,添加具有正能量时代感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内容,同时穿插考试知识点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组织创建及开发教材的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4]。
四、组织学习教学新理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完善,语文学科拓展需要追随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吸收其他学校的先进理念,提取改进创建适合学校全面发展的理念。避免按部就班的套用,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有效进展。
五、组织命题评卷工作
命题试卷工作体现了教师对于语文学科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是教师语文教学能力的提现,一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较好的分配命题中知识点的分配。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根据教学进度现状,通过教研活动组织语文教师开展命题工作,从而验收学生学习成果。
六、备课及编写导学案教研活动
集体备课能够促进教师备课的集体智慧,挖掘集体潜能,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一个教师备课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一起相互探讨,提出好的学科理念及优秀教学方法,每一堂语文课中,汇集教师集体的智慧力量,必将创建出最佳课堂效果;根据教学主管部门对于学科辅助资料的配备设定,如:三点一测,优化设计等资料。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这些资料书籍中的试题设定,有些不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会产生失落心里,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有效制定适宜的导学案十分关键。依据语文学科总体发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设定导学案联系,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学习的信心及兴趣。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实现高效教学成果。
教研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带动语文教师教学积极性。教研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开展环环相扣的组织流程,引导新老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最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确保教研组织活动的完整性和正确目标方向,实现的教研活动开展的优良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坚.教研活动的策划、流程与评价[J].教学与管理,2012(31).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相对较差,他们进入中职学校读书,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为了顺利就业。大部分中职学校对基础课教学的态度也不是很明确,由于基础课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少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基础课,同时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学生、社会的变化,不能改革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造成师生间的矛盾,使得语文教学更是举步维艰。针对以上现象,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把这些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编写并不断改革校本教材,突出实用性
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是兼顾各专业、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对于个别学校的特定专业学生并非完全适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下功夫去研究学生、研究专业,然后根据本专业、本年级学生的特点编写或改革校本教材,以适应学生的变化、社会的需求。
一定的阅读能力是所有中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一定要把这一项学习任务放在首要位置。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小学、初中的阅读基本功不扎实,所以在阅读全国通用教材时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由易到难地挑选课文供学生学习,还可以列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阅读,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个别指导。
虽然语文离我们的生活最近,但学生因此也就认识不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要求一学就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编写教材和教学中,与专业结合,提高语文教学中应用文的比例。
例如,我在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文秘等相关工作,在编写语文学材时,由易到难,最后的难度可以达到高职的水平,阅读书目也有四十多本,文史哲都有。因为学生还要学习《文秘应用文写作》一门课,所以应用文基本不编人他们的语文教材。
但在教车、钳、电、焊等工种的学生时,根据工厂对学生的需求,在编写教材时,把日常应用文的内容加入语文教材中,教学中也加强了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对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要求,也只达到高中一年级水平即可。
二、把文科基础课内容融入语文教学。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念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在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政治、礼仪、道德等是不分家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没有中学升学的压力,这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生在中职学校的语文学习,不仅要注重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大。目前,一般的中职学校开设的文科基础课有语文、德育、礼仪等。这种分类是自然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中的深刻体现,它的优点是学科化,方便教学。缺点是把内容相近、功能互通的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把教学内容客观化。其实,语文、德育、礼仪、政治教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主观情感因素,要求学生学会感悟与想象。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只能学会书本中的条条框框,只会在试卷中写出好成绩,能否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还得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耳濡目染,通过学习教师、同学的行为,感同身受,通过阅读感悟。礼仪教学中人文性的学习更是不容忽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语文课堂会更感兴趣,教师的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有活力,而不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当然,历史、政治、地理也可以融人语文课的教学当中,学生可以从教师“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文化的伟大、知识的浩瀚,从而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向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教学任务,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中,必须随着众多教学因素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探究式教学;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答,进行合作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唯有新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永远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下面介绍几种中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应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否则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学《项链》一文时,我让学生讨论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了总结,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2.愉快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期盼通过课题研究来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研和科研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影响,走入了经典而又繁琐的道路。因此,笔者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做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及操作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将繁琐的课题研究简化为“六步法”:选课题――报课题――说课题――做课题――写课题――评课题,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课题研究技术路径。
1 选课题――课题选择
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问题即课题,没有问题也就没有课题,没有问题也就无须研究。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从教育教学问题中选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中小学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一个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比如,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学生作文的批改上花费了很大精力,但收效甚微。她经过深入反思认识到,原来在作文批改中将学生当成被动的教育对象,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她以作文批改为突破口,确立了《初中学生作文互批互改模式研究》这一课题。她改变了以前作文由教师批改的惯例,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小组内互批互改,然后老师再分好、中、差对全班作文进行简单批改,并选出三类有代表性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她的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教师的工作量减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2 报课题――申报立项
选好题之后,就要填写课题申请书,向上级科研部门或学校教科室申报立项。课题申请书应根据填写说明逐项填写。其中,以“课题论证”部分的撰写最为重要。它要求研究者从“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研究的方法、途径、措施”等方面来阐述,语言要精炼清晰、简明扼要。在阐述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时,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罗列,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辨证的分析与评论,而且引述的文献应有所选择,最好是选择学术研究有影响力的近5-10年的同类研究成果。
3 说课题――课题开题
课题申报立项之后,就进入了开题阶段。本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研究者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的总体谋划,既可以保证明确的研究方向,又可以保证研究的有序进行,同时还利于课题的论证、评价和管理。由此可见,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者必须认真撰写。
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应回答:“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研究的结果”等几个问题。研究方案的文字表述可以不拘一格,但主要内容可归结为课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和研究保障等七个方面。其中,“课题依据”回答“为什么研究”的问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回答“研究什么”的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和“研究保障”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预期成果”回答“研究结果”的问题。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好之后,即可召开开题会,课题组作开题报告,介绍实施方案,听取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调整研究方案,修改开题报告。
4 做课题――课题实施
课题实施是进行具体操作阶段,即把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主要是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因此,我们倡导边研究、边总结、边辐射、边推广的滚动式发展的实施策略,可将课题实施阶段以学期为单位划分为几个小的研究阶段。每个阶段结束时都应总结和交流阶段研究成果,如发现有价值的成果就及时推广。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 切实开展研究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和方法应丰富多样。如,课题主持人对课题进行具体分析,让所有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学习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邀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参加课题下达单位的培训活动等。
4.2 扎实开展研究活动。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应与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可通过课堂观摩、课外实践、教研活动、课题研讨会、阶段总结会等形式来提高研究效果,切忌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搞成两张皮。此外,在课题实施中期还应做好中期总结。中期总结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所收集到的研究资料、总结前期研究经验和初步成果、再次修改调整研究方案、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撰写中期报告。中期报告应包括课题情况介绍、工作进展情况、已经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后续研究思路和打算等内容。
4.3 认真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所谓研究资料是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能为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提供依据。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应贯穿研究的全过程。课题组要把所有课题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还应把所有与课题有关的过程性资料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归类整理。如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一次了课例研讨活动,就应将本次活动的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同行的评议、专家的点评等收集起来。研究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课题申报立项资料(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立项的审批文件);(2)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实施计划、阶段小结、阶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原始资料等);(3)课题结题资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调查报告、 结题评审申请书和结题评审意见等);(4)课题成果资料(发表刊物、获奖证书等文字材料和软盘、声像、图表、模型、器具、实物等非文字成果等)。
5 写课题――成果总结
课题成果总结就是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述出来,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反映课题研究的成效。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教育案例、教育叙事等。其中,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有比较统一的格式要求。
课题研究报告也称课题结题报告,它是结题工作的核心。为了保证课题成果的质量,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时,撰写者必须注意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和可读性,应对原始材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尽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设计、主要措施、主要成果、主要问题等内容,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成果方面,详细介绍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
研究论文的撰写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选择主题。中小学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写作能力和积累的资料或实际工作经验,选择有价值而又力所能及的主题,尤其应当从一些小问题入手,还应给论文取一个好的题目,因为“题好一半文”;(2)草拟提纲。要认真构思论文的层次顺序,然后草拟好写作提纲;(3)完成初稿。初稿应根据提前准备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来撰写,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化整为零分题撰写;(4)修改定稿。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对初稿的修改主要应检查题目是否简洁醒目,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各部分的表述是否鲜明有力等。研究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文字精简,篇幅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此外,研究成果形成后,还应根据成果的内容、形式、质量水平,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论文应争取在有关杂志上发表;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专著,要根据出版的条件和要求,争取出版发行;声像或器具等非文字成果,要争取评奖和投入教育教学中使用,从而使研究成果能够发挥更大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6 评课题――结题评审
课题的结题评审,主要是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中小学课题结题评审常用的形式有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专家组将从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设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鉴定。若是通讯评审,课题组须提供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和研究成果材料等,尤其是要提供翔实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这是成果鉴定的最重要的依据。若是会议评审,那么课题组就直接向专家组汇报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并现场展示研究的过程资料和研究成果。
总之,经过“选课题――报课题――说课题――做课题――写课题――评课题”等六个环节,较好地简化了课题研究流程,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操作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当然,我们总结的课题研究“六步法”,仍处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去思考、去研究、去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