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远程研修磨课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6: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远程研修磨课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远程研修磨课总结

篇(1)

“磨课”运用的基本规范是“三次备课”。为了便于老师理解和把握“磨课”与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浅显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是观察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胞

在这里,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为什么大家往往对“课”的研究情有独钟?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课,总结课。其次,教师们最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第三,课是观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最客观的“直接源”。第四,课如其人。课最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授课教师的个性、能力、魅力、品德与知识素养。我们看到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研究与反思课,就是研究与反思教师这个“个体的人”。正鉴于此,课堂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必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例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确立了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之后,我们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课才具有研究价值?这里有两种课堂:一是常态课,就是发生在常规教师的课堂的课。二是优质课。这就是优秀教师创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我们称之为“课例”。“课例”往往体现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风格,是优秀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留下的教育财富,除了他培养的优秀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创造的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具有示范、引领与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广大教师对“课例”特别感兴趣。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优秀教师创造的课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师的课堂。这是因为“课如其人”,而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可以供别人学习借鉴,但他所创造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供别人复制一样。那么,在这里,优秀教师的“课例”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习、体悟和借鉴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课例背后蕴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三、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课例的范式

远程研修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学习、借鉴、实践优秀课例的范式。其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部分:(一)一堂好课是如何形成的?(二)按照一堂好课产生的范式,教师在同伴引领和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的设计,即“磨课”;(三)运用“磨课”的办法,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自己的课。前两个步骤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后一个步骤在开学后的校本研修中进行。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磨课”如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不能不谈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思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独立备课,成果是形成第一个教案;第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课例,成果是形成第二个教案;按照第二个教案上课后进行第三次备课,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个教案……。于漪老师就是借助这样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位卓越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磨课”流程设计的经验模型。

按照这个“磨课”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有以下三个关键环节:(1)独立“研课”。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分工备课,搞所谓成果分享;二是不动脑筋,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这两种做法,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必须坚持教师的独立备课,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俗话说: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其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激活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与同行对话。包括与优秀教师的“课例”对话、与同伴对话。这个环节的要害在于寻找自己与优秀教师或同伴在课的设计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识储备上……找到了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3)实践反思。包括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讨。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寻找下一步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磨课”流程是形式,蕴含其中的价值对话是关键。可以说,第一个环节是对自我的“观照”,第二个环节是对同行的“观照”;第三个环节是对实践的“观照”。在这里,所谓“观照”,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价值的观察与省思。只有出现了这种自觉的观察与省思行为,才能有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在远程研修中,我们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师们的“磨课”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而是对上述三次观察与省思的记录。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理念改进、方法借鉴、知识提高、能力发展……。

篇(2)

一、引言

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多是以培训机构为主、以参培教师为次,这种培训模式在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方面有很大缺陷,培训效果也会因人而异,甚至不太明显。在电子信息广泛运用的时代,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逐渐突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县域教师的培训模式成为必要。

教师培训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新形势下县域教师培训模式是教育适应当前时代环境、符合县域当地实际情况的教师培训模式。

二、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教师培训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使日常工作上升为经验,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够全面推广。

从近几年的教师培训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下经验:

(1)培训前做到有针对性。

(2)培训中加强管理,优化内容。

(3)培后及时交流总结,撰写心得体会。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在近几年的教师培训中,我们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我们介绍三种培训模式。

(一)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是以互联网通讯系统为基础,利用远程培训平台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的一种网络培训。2011年始,我县教师每年都参加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全员培训的承办单位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参与进来。培训平台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此项培训属于完全线上,管理上相对比较难,针对性要差一些,需要参训者有较强、较主动的学习意识,甚至有关部门的行政干预也成为了必要。

2015年,我县承担了“国培计划”――河北省中西部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这个项目的承办单位是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工作坊的形态进行,全程由承办方组织引领,坊主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研修计划,并分阶段逐步实施。工作坊的特点是线上线下相结合,针对性强,能够实现我县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的精准培训的目标。2016年我县又承担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坊研修项目,承办单位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织形态和研修模式也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尤其是线下安排了集中面授,为教师答疑解惑和研修理论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二)磨课研课,同课异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教师如何掌控课堂,如何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师觉得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各种培训中多次进行磨课研课、同课异构活动。

进行磨课研课和同课异构的教师有的是基层学校推荐的,有的是我们在培训中选的。2015年特岗教师培训中,我们通过说课比赛,选出四名参训教师进行汇报课。参训教师和县域内同科优秀教师也分别听了课。课后,大家对课题和教学进行了交流研讨,帮助授课教师提高能力。

2016年我们和保定学院联合进行的名师送教活动中,先由基层学校选拔参加磨课研课、同课异构的参训教师,并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参训教师在专家一对一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路进行修改。几节课下来,参加磨课的几位学员都感到受益匪浅。

(三)“1+1”模式

“1+1”指示范课加讲座,即邀请名师先做一节示范课,然后进行学科讲座。这是一种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模式,通过课堂案例和课后讲座,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这种形式最受一线教师欢迎,尤其是在教学中有困惑的年轻教师。

这种模式的培训,参训教师可以从示范课中学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还可以从专题中学到备课上课甚至把握类别教学和学科教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又要有丰厚的学科专业知识。我们一般会从市、省级讲学团中遴选我们需要的名师,而且每次讲座之后我们都会安排面对面交流的环节,让参训者和培训者直接对话,并且互相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便于今后继续交流。

示范课加讲座的授课教师均为来自教学一线的名师,他们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从根本上把握课堂和学生需求。他们成为了竖立在我们参训教师面前的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在我们举办的各类培训中,这种培训模式最受欢迎,效果也最明显。

有效的培训模式对提升教师培训的质量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致力于教师培训工作,寻求有效的培训模式,这是我们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呢,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点。

四、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一)培训前做到有针对性

培训前,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广泛征求参训教师的需求和意见,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培训教师的内容依据。远程培训要在调研的基础上,由基层学校确定参训教师。专家讲座要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确定讲座内容。1+1培训模式运用前要做好细致调研,了解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提前和名师做好沟通,确定讲座方向和讲座内容。

(二)培训中加强管理,优化内容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们有了较为成熟的集中培训管理模式,比如一页纸管理。一页纸管理是将目标所指、时间安排、职责所在、课程安排、生活管理情况等以表格形式直观地展示在一页纸上。一页纸管理清晰明确,培训者和参训者对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目了然。

另外,针对集中培训中参训教师出勤情况不积极的状况,我们采取按学号就坐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即训前给每一位参训教师编制学号,培训中要求他们按学号就坐。这样既便于迅速了解出勤情况,也便于管理。我们在百人以上较大规模的培训中,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效果非常明显,保证了参训教师的出勤率和听课效果。

优化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有效性最直接的方式。尤其送教到农村的培训,选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观念很重要。教师培训要以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实践反思能力和对实施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为重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发展。在这种观念下,优化培训内容,让参训教师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培训后及时交流总结,撰写心得体会

篇(3)

2013年12月,笔者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山东省初中美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历时10天,主要内容是基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课例研究。按照研修要求,参训教师共分成6个研修小组,每组13人。整个研训活动按照“确定研究计划――备课(裸备)――一次探讨磨课――二次备课――二次探讨磨课――制定观课量表――课堂实录――总结反馈”的模式进行。本次研修是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集中研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热点问题针对具体课例进行打磨,以配合山东省暑期初中美术教师远程研修,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课例资源。

过程一: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

本次研修中,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组确定了在“造型表现”领域中的两个研究问题:(1)处理好美术文化价值与美术技能、技巧学习之间的关系。一要解决单纯的强调技能、技巧学习,忽视美术的人文性;二要解决过于强调文化情境的创设,忽视学科本位的现象。(2)探索多元有效的评价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单一和作业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

基于两个问题,我们确定了两个研究目标:(1)使学生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在文化情境中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2)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通过积极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美术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激发创造,体验成功,彰显个性,促进发展。

过程二:确定研究课题

依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我们确定了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壶中日月》作为本次研究的磨课课题。

《壶中日月》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这一课属于文化含量较高的课型,散发着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解决研究问题,我们既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在情境中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又要在技能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渗透人文色彩,引导学生带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创意表达的意愿,展开造型表现活动。另外,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多元评价也是本课的一项研究任务,教学评价的实效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方面,要针对本课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开发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适合课堂教学需要的评价方式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评价方法能够准确把握、灵活运用和有效落实。

过程三:同伴互助,共同打磨

课例经过了授课人的三次备课和研修组成员两次合作打磨,俗称“三备两磨”,最终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课例。本次研修中,笔者承担了这一课例的授课任务。

1.迷茫的“一磨”

一个好的课例需要精心打磨。基于问题的研究,在“一磨”过程中,同伴们对我的“一备”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1)深入分析学情。课前对学生情况准确细致的分析了解,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如何在课前更好地了解学情,老师们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如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课前做一个学前问卷等等,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情。

(2)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作为总则,但要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性,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定位。

(3)细化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要“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因此,在本课中,我们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单纯学会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把壶,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材料感知、动手实践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创作出造型独特、构思巧妙、装饰新颖的壶。

经过团队的精心推敲,调整后的“二备”教案相对“一备”要合理了许多。但是具体实施效果怎样,一切在迷茫和期待中。因此根据“二备”我们组织了一次试讲,研修组成员观课。每位观课成员分别被安排了不同的观察视角,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发现和记录。比如,有的老师观察学生的发言,有的老师观察课堂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有的老师观察学生的作业情况等;课后,我们对这些记录进行汇集和认真地分析总结,以便为进一步的磨课做更充分的准备。

2.黎明前的“二磨”

“一磨”后,通过对各个观察成员记录的总结分析,我们对课堂中所出现的问题更加明朗,对研究问题和目标也更加清晰。针对存在的问题,各观察成员分别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内容确定了更明确的策略和目标:

(1)情境创设比说猜想重要。万事开头难,一个新课的导入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这一节课的成败。《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这个课题的导入环节,很多老师通过对材料的触摸,猜猜是什么等方法导入课堂,但这种导入不能体现出在文化情境中学习这一理念。针对这一问题,研修组成员建议增加一些文化的元素,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办法。如现场泡茶、沏茶,在沏茶、泡茶的过程中,体会茶艺的韵味;播放茶艺表演、茶道表演;通过布置教室的环境营造气氛;在服装上要跟茶文化相关,再配上古琴背景音乐等等。无论何种建议,其目的都是创设一种浓厚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炼概括比贪多重要。由于中国壶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壶文化的欣赏和知识的传授如果占用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作业质量;毕竟是在造型表现领域而不是欣赏课。为此,研修组成员也给出了好多建议,比如:可以根据历史的发展,追踪壶文化的发展脉络,并且在欣赏各个时期的壶作品时,利用比较的手法概括出各个时期制壶的审美特点,如古朴之美、典雅之美、时尚简练之美。让学生跟随老师的引领把壶文化的历史贯穿一遍,这样就对各个时期的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引申出壶中精品――紫砂壶。之后,再引导学生认识壶的结构,为下面学生制作做好铺垫。同时,要准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观,一把好壶的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独具美感而无累赘之处。有了这个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制作过程中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创作目标。

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是境界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增加文化的厚度,创设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的文化情境,多维度的感知文化魅力;或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引领,进行文化、历史的脉络传承;寻找壶与相关美术作品的联系,拓展人文视野,以此解读壶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与此同时,通过挖掘壶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明确艺术与生活、与文化、与自然间的关系。

(3)体验比说教重要。在陶艺技法的学习掌握中,一开始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我用一张图片总结了陶艺的三种技法,但这种方法比较间接,学生接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不理想。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改用让学生直接动手体验,先自己动手做最简单的尝试,如搓泥条、压泥板、盘泥条等。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发现原来技法并不难掌握,增强了自信心的同时,学生也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来由师生共同解决,这样迅速突破了这个环节的教学难点。紧跟着下一环节,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搓出来的泥条可以用在壶的什么地方,压出来的泥板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茶壶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装饰?这样学生有了体验了的过程,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后续的作业效果看,这些方法和策略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3.特色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近年来美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仅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评定,同时更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针对这一课题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用“爬格子”方法形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和激励方式。所谓的“爬格子”,就是每个组一个跑道,用一种颜色的纸片代替,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准确就可以上升一格。由于本课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用“爬格子”的方法对学习过程即时评价,即直观又实用,一目了然,学习相对积极的小组胜券在握,相对落后的小组摩拳擦掌,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效率。

(2)利用“小组作业自评量表”进行终结性评价。“自评量表”的内容不但包括构思创意、制作方法、造型美化等造型活动方面的要求,也包含小组合作学习、自评陈述等学习表现方面的要求,通过自评表,学生对自己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知识技能掌握、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自我认知和反思。

(3)六个评价视角的确定。六个评价视角是作为教师整体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指导和调整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有力参照。根据本课题的教学和学习,我们确定了以下六个评价视角:第一,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状态做出的评价;第二,针对学生互动(合作・竞争)做出的评价;第三,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的评价;第四,针对学生作业・作品的评价;第五,针对学生情感、意志的评价;第六,针对学生的发表过程的评价。有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积极有效,必然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充满趣味,学习效果也会有一个更好的保证。

篇(4)

一、磨课促使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广泛吸取知识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学过程中固然要深刻理解教材,抓住关键、分清主次。但是磨课的过程不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对教材内涵见仁见智的解剖。所以,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平时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加强课外学习,广泛吸取知识,才能应对磨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在执教老师第一次备课后的研讨时,关于谁被谁吃的“箭头”指向问题,该怎样向学生讲解?有的说“被谁吃箭头就指向谁”简明扼要,学生易懂;有的说“应该从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说起”;还有的说从“能量的转换上”讲解;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质疑、驳斥,各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互不认输,一时难以定论。于是大家商定,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网查找资料、研读课标、请教专家、翻阅教学参考书等,然后再次一起研讨,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预设探究中发生的“意外”以及执教者所掌握的学情分析和广泛的科学认证,最后终于达成共识,拿出最佳方案。大家如释重负却不免感慨,科学课真不简单,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执教者不仅要深刻领会教材、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还要懂得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拘泥课本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虽然我们为了一个问题耗费了不少精力,但是为执教教师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小组成员们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人尽其才,孜孜以求,努力向上。依靠专家的专业引领,借力本组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和大量课外知识的吸取,群策群力,集思广义,最终取得磨课的顺利完成,真正起到磨课的最佳效果。

二、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有人说:好课时“磨”出来的,这是很有道理的。课前应首先分析所授课的类型,例如《密切联系的生物界》这节课不是“动手做”的科学课,也不是“阅读”的科学课,它基于对话,基于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积极探寻问题的态度、缜密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的经验获得生长。在这样一节40分钟的科学课里,选择什么内容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如何运用开放性导语激活学生的思维,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及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因此,我们一致认为,执教者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开发,有效的组织语言,强化课堂生成,才便于学生的经验获得生长。同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因为科学讨论课的乏味来自课堂交流的肤浅,来自过多的相同思维,只有充分挖掘课堂交流的思维深度,去激活其他同学,才能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在磨课的时候,一般作法是先让课的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则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如“草原”对本地区的小学生而言,并不是很熟悉,一般都只是从电视上、电影和书籍中对其有些了解,没有亲身的体验,学生在课堂中的分析和推理也都是一些理性的思考。有的教师认为为了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不仅要制作丰富的课件,更要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对生态平衡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教学手段更能为教学服务;有的教师则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课堂通过呈现具体事件,展示矛盾冲突,挑起话题,采用以谈话、讨论、交流等语言传递为主的呈现方式,让孩子经历思维与语言共同交织的理性探究之旅,无须制作太多的媒体课件。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们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明显地发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在的为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其实,也可以让其他成员抱着“找刺”的心里,满腔热忱地帮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促使执教者开阔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执教者则自然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分析哪些意见更加切合自身的素质,那些看法更能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然后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务必精益求精地使课更加完美。

三、磨课促进团队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磨课的过程是一群智者对话的过程。在磨课计划的导航下,每个研修组都唱响了远程研修课例打磨的主旋律。每一位执教教师根据大家提供的备课素材开始了“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随后,每个研修组的全体成员就本组执教的第一稿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然后在省专家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了备课研讨。研讨会后,执教教师经过同伴互助,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第二次教学设计。

课后诊断是课例研究的灵魂。为此,继执教教师的第二次教学设计后,每个研修组就召开了观课准备会,讨论明确观课主题和要求、确定观课维度、做好观课分工、准备观课工具、确定观察点、落实上课观课时间等。课后大家及时对观课记录进行了整理、补充和分析,写出观课报告,并召开评议会,全组议课。

执课教师再一次进行实践反思,调整修改方案,并提交第三次备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的课例打磨主要突出“三次备课、两次飞跃”,即先由个人进行“基于个人经验的第一次备课”,然后进行“基于群体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一次飞跃,最后进行“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的备课”,实现第二次飞跃。整个磨课过程以教师及其群体为主题,以教学要素为内容,以体验过程和生成好课为目的,让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一次次扎实而规范的课例打磨中,磨砺出团队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砺出团队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砺出团队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使所有参与者在磨课的反思中成长着,进步着,快乐着,收获着。

四、磨课推动教师养成良好的教科研习惯,端正教学理念

无论是从教学意义、还是教研意义看,磨课的终极目的是: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本质要求。从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大部分教师是基于个人的教学经历日复一日、课复一课的“自由式教学”、“应付式教学”,存在着不少低效、甚至无效乃至负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与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磨课则可以把经历中的低效、甚至无效乃至负效的教学实践磨掉,把经历磨成经验,上升到系统的理性的反思总结。当我们具有了更高的能力,掌握了更高效的方法之后,教研工作会卓见成效,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教师们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会有一种成就感,大大激发浓厚的磨课兴趣,以更大的热情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习惯。而当磨课真正成为习惯之后,磨课便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教师以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面对它,从而端正教学理念,使之真正成为加速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还值得一提的是,磨课并不是说要磨我们的每一节课,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用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精力去磨。我们是要磨一部分的课,最根本的是磨出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原则,磨出我们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2013.4月-5月有幸参加了山东省的远程研修的课例打磨。磨课即磨练,老师们在磨课中成长,在磨课中合作,在磨课中受益!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团队协作课例打磨中我不断的反思教学,偶有所得,现梳理反思如下。

1.追本溯源,解决问题。

课例打磨之初,首先要确立本次课例打磨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明确了问题,我们才能够围绕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问题的提出,目标的确立并不是我们拍脑袋拍来的,而是我们通过探讨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追本溯源,找到了出现这些现象的教学误区。然后确立的研究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高效,准确的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自己也是教学中的有心人,教学中通常也不乏对教学的思考,遇到问题也会跟同伴讨论、交流。寻求一些解决方法。现在想来有些思考很肤浅,也是无效的。因为我们的思考只是停留在了问题的表象,而没有通过表象,依据有力的理论依据,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本质。这就导致了自己在教学中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无助。不能够有更好的成长。课例打磨教会了我追本溯源,解决问题。

2.团队的力量,促我们成长。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磨课中无论是问题的确立,备课研讨还是观看议课。都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在交流和合作中我们得到迅速的成长。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如果我们平时多交流,多参与集体备课,多相互听课,互相学习,互为其师?一定会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水平上大有长进。教学就要会“磨”,善于“磨”,在自我磨课中发现不足,不断进步。

3、创设语境,自然习得。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运用英语,用英语进行交际。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言之有物,有交流的必要,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习得运用语言,我也会想方设法的为孩子们创设自以为真实的情景,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操练、运用。而上完课之后就会觉得自己设置的任务太过浮于表面,孩子们没有真正的学会。现在想来,一是语境的创设不够真实,没有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语用功能。导致了孩子们只是机械的操练,而没有真正的用语言做事情。脱离了语境的任务是不真实的,是无效的。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意义的。

通过这次磨课,我对情境和语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学习手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而语境是能够体现语言运用的情境,强调的是语言的运用,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来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而对于语境的设计,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语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考虑一下几点: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学英语可以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会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学习英语。

2.注重课本语境的充分使用。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语境的创设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语境的创设往往会脱离课本的语境,为创设语境而穷其所有,但效果却不显著。而实际上,我们平时教学所用的文本恰恰就是交际背景和文化背景最恰当的语境。是编委通过不断的推敲而创设的语境。所以在备课是我们应该充分的理解文本语境,并恰当的使用文本语境,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新版的PEP三年级上教数词的这一课,文本中创设的语境就是,孩子们捉迷藏,要找人的孩子,就会在找之前数数的语境。这个语境真实有效,充分考虑到了语用的功能。这就比我们将单词与语境割裂开讲,要有效的多。

篇(6)

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携手能力提升工程2.0,助推学校信息化发展》,请项目组领导及各位同仁多多指导。

首先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下初镇中心学校共有14个教学班,330名学生,现已配备办公电脑100台,达到办公全覆盖,并全部接入互联网,所有教室、功能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脑等设备,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学校的软硬件设备配置基本到位,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都已完成建设。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全校师生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方面的服务和管理,在家校沟通方面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

我校共有中小学教师94人,这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3人,总体年龄偏大,求知欲不强。大多数教师都可以简单操作计算机,制作WORD文档、EXCEL表格和简单的课件制作都没有问题,但也只限于简单制作,再深一点的比如需要进行音视频编辑之类的事情就不行了。而且随着近些年教育技术和装备的不断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接受度不高,使用能力不强,这个时候到来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了。

我校自从开展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以来,扎实研修,积极配合,不断探究,深度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市教研中心领导的好评,今天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科学谋划在前,确保顺利开展

自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 0实施意见》以及乳山市能力提升工程2. 0相关文件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校领导班子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分析时展趋势,树立时间紧、任务重的紧迫意识,加强教职工提升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成立了以衣月光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积极参加管理员培训会议、能力提升工程2. 0启动会、推进会,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工作落实能力;鼓励教师抓时代脉搏勇于学,顺发展潮流敢于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教学难点问题,使信息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工作推进要求,我们首先要制定本校的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和发展规划以及对教师的考核办法,这需要对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评估。

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我校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依据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多媒体覆盖程序与操作水平,可以确定我校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另外根据我校教师的思想意识状态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为了保证能力提升工程2.0的顺利开展,制度保障要先行,在制定各种制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做到:

(1)发展规划下接地气。结合我校推出的“金拇指”特色教育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看清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切合教师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作为线下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改变落后观念,使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会继续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备课、网上教研、数据分析、学情诊断等目的。另外我们还特别关注个性化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层人员思考并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数据、学习数据、教师数据、教学数据等信息,为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提供支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推进方案切实可行。在制定整校推进方案时,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和教师的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团队的多次集体研讨,确定了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明确信息技术学习重点,明确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短板和努力重点;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和转变学习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组织动员,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摸底,成立下初镇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组织机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采用分组培训的方式,将全体教师按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分组;第二阶段为实施培训,主要是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线上线下培训、组内研讨、听评课活动等;第三阶段为测评验收,主要是完成参训教师的校内考核和评价,完成校级培训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工作,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应用考核评价,力争全体教师顺利达标。

(3)考核方案切实可用。管理团队共同研讨制定了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方案,通过评价和激励的双向措施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赛促学:通过教师教学设计比赛,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化:基于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将本校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全校教师的数据分析水平。总之,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使能力提升工程2. 0项目得以在本校顺利开展。

二、团结一致选点,齐心攻坚克难

为了将能力提升工程2. 0切实做好,经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下初镇中心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工程领导小组,其中衣月光校长为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整体工作的安排部署,业务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能力提升工程在学校推进的具体工作部署,业务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信息化培训管理团队,以技术骨干教师于蕾为主负责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的全部技术培训和督导工作。有了领导架构,接下来的就是教师的分组了,我们定下的分组研修的总方针就是分工合作、组长担责、综合考量、合理选点。

先来说一下分工合作。今年4月份我校召开了全校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大会,解读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 0校本研修实施及考核方案,并以教研组为核心,根据学科相近的原则进行小组划分。下面我以初中部为例,我们将初中部教师分为5个大的研修组,一线教师按学科相近和技术骨干合理分配的原则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是语数英组、物化地组、政史生组和音体美组,全部后勤教师单独分为一组,每组设两名组长,一名为技术组长,一名为督导组长。

组长担责就是说每个研修组的组长都由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担当,技术组长负责全组成员线上学习的指导和跟踪工作,指导学习困难的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指导并完成作业的上交;督导组长由工作细心者担当,负责研修过程材料采集工作,搜集组内成员研修计划,研修简报、活动图片,作业的发言稿、课件、案例、反思等等成果。每日利用工作空闲时间,确定为组内研修时段,沟通交流能力点应用的同时,完成作业的录制、上传等,两位组长的配合,将此项工作完整、完美的呈现出来,效果明显。

接下来是综合考量、合理选点,我们根据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根据教体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规定,从6个基础能力点中选取了4个能力点,分别是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在6个基础能力点之外选取了两个能力点,分别是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这些能力点的选择主要针对的是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以及急需的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学习与培训,可以使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混合方式研磨,校本应用整合

我们的研修方式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方式,线上课程学习,线下讨论实践,培训与校本研修活动深度融合,通过校级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骨干教师认定等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和评先选优工作。

1、线上研修,线下培训

每位教师共需要完成50学时的研修学习,教师按照个人选择的能力点,完成线上25学时的课程学习。线下活动的25学时平台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经过讨论,规定了教师按时参加线下课程部培训与实践,完成并上传三个“能力点”成果15学时;研课磨课5学时;教学展示与分享5学时。线下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教研中心举办的市级培训内容,再结合教师完成三个能力点任务的需要来确定的,通过讲练结合、组内研讨等方式来帮助教师消化培训技术。由于时间紧张,截至暑假前我们一共组织了四次培训,教师们参与积极性非常的高,培训效果也非常显著,到暑假前所有教师全部完成了研修任务的制作与上传工作。

2、校本实践,丰富多彩

有了知识和技术,自然要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我们多次开展研修组内的教学与技术相融合的教研活动和讲课磨课活动,要求每个研修组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并在研修组内选定两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展示活动,其他成员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为了丰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我们还尝试了最近很火的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联系市直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的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而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则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查漏补缺、巩固练习等工作,这种新颖的上课模式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虽然受平台条件所限,还不能达到真正的“双师教学”授课条件,但就现有的尝试来看,这种先进的授课模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效果非常理想。

3、扩充资源,方便共享

为了深度融合校本研修活动,我们借助威海市智慧云平台建立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成果展示任务,寻找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与微能力的切合点,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的资源展评和网盘等工具,分学科、分学段将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和展示,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在畅通的网络环境下,师生可以随时、随地、安全、高效、便捷地接入互联网,使用校内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从而使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了最基础的保障。同时鼓励教师建立个人资源库,方便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对研修和培训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使用,同时也对把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4、激励评价、测评助学

所有研修组长都是测评项目学员,以测评活动为契机,提升其业务水平,达到以一带整的目的。以学校研修组、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研修组、教研组贴近教学实际的优势,立足课堂,发挥教师的能动性,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学员成果,通过对比,提取他人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成果,上传至平台。首先采取组与组、人与人互评的模式,简单、直接的评论是对成果的最好的见证,然后对参加研修的每一位教师,管理员和组长根据上传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分,数据及时进行公布,科学的数据反馈,既是指导又是督促,使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四、多样性校本教研,信息化成果展现

通过几个月的研修学习,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有了大幅度地提升,不仅提高了研修质量,而且感受到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魅力与能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1.参加网络研修的所有教师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三个能力点的学习与任务上传,校级管理员已经完成点评,等待专家最后赋分。

2.以研修组为单位,组内讨论推荐两位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其他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提交听评课记录。

3.以研修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能力提升工程2.0专题教研活动,集体讨论研修重点和难点,并提交教研活动记录。

4.智慧云平台开展的系列活动,极大地充实了校级资源库和个人资源库的内容。

5. 教师每人撰写了一份研修计划,每个研修组上交了一份组内研修计划,学校制定有校级研修方案。

6. 研修平台简报14份,导学和研修组完成研修总结10份。

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在我校顺利开展至今,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热情高涨,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攀升,2021年用教研中心初中部领导在全市分析会上的评价是“下初初中四个年级成绩优异,全线飘红,六九年级都进入前三”。初中部和小学部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部进入全市乡镇前四名。仅上学年,我校教师就获得了威海市优质课8节,乳山市优质课31节,乳山市公开课7节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推广,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篇(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开展富有实效的教科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工作策略,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让青年教师在教科研训一体继续教育工作策略活动中获得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地掌握教育教学概念与术语并娴熟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用教育教学概念来提炼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以形成有个性特质的学科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改变“管理手段”,成就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优质化理念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可持续发展,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青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有效地发展,不断地进步,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改变“管理手段”,变单纯的行政号召为行动引领,变教育督导为服务教育,变规定为典型示范,用优质的服务管理行为,引领青年教师的个性化专业成长,同时也成为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和发展策略。

(一)引领召唤

确立“三个确信”指导思想:即确信每位青年教师都有提高自身的理想诉求;确信每位青年教师都有提高自身的教学潜质技能;确信每位青年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多元化成功。为每一位青年教师“指路、点睛、搭台、助唱、圆梦”,促使青年教师优质快速成长。

如青年教师王永强,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积极尝试课堂教学范例研究,潜心于“生本课堂”教学,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虚心向省级名师臧立本老师学习,拜其为师傅,经常与师傅一起研读教材、编制教学案、选编模拟试卷等;在“三个确信”的平台上,王老师从站住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成为学校教学的“品牌教师”,他也一步一步成长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

丹阳五中的杨洋阳老师,在学校的“品位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特级教师丁双六、侯建成与其结对师徒,带领杨洋阳老师一起探索政治学科的有效教学;杨老师也凭着青年人的朝气和韧劲,积极参与学校的省级重点课题“有效教学的个性化行动研究”,认真钻研有效教学新教学理念,倾力编制有效作业,打造活力教学,在参加教育工作三个年头的时候,即一举夺得江苏省青年政治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全国政治优质课赛课评比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服务行动

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困惑,组织大家学课标、习教材、解理念、共研讨,约请专(兼)职学科教学顾问有针对性地为青年教师开设示范课、专题讲座,组织教学沙龙,引领青年教师快速转变教学理念,解放思想,轻装前进。同时,学校应为青年教师的阶梯跨越式进步与成长提供各种研修学习继续教育模式,例如,“七二八五”研修学习模式。“七学”,即“专家引领学”、“课题研究学”、“师徒结对学”、“带着问题学”、“从实践中学”、“同伴互助学”、“上网‘淘宝’学”。“两帮助”,即帮助推荐教学新理念图书、帮助推荐专家指导。“八步”法,即“理念研修——专家引领——联合助学——行动实践——同伴互动——研修反刍——成果彰显——群体共振(进)”的青年教师教学继续教育研修运营机制。形成青年教师“五个一”工作要求,即:一个好的成长定位,正确树立自我研修进步的标杆;一个好的课题,用于团队(或个体)研修的抓手,课题要对学科教学起到“能引领、有内涵、成体系”的促进作用;一支好的服务队伍,助推青年教师更优秀地成长;一个好的教学成长机制,为青年教师的幸福成长助力;一个好的教学研修氛围,会营造优良的青年教师进步平台,为有志于成“名”成“家”的青年教师助威鼓劲、摇旗呐喊。

(三)典型示范

建构青年教师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教书育人的方向,使青年教师能够深层次地参与学科课程建设、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深层次地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进行双向多维度地思考;深层次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专业化水准和能力进行有效、广视域地积累、迁移、拓展、丰富和提升。同时,认真做到“四个抓好”,即抓好典型人物、抓好典型事例、抓好典型成果和抓好典型辐射,产生积极的正向度、正能量效应,最终实现在青年教师教科研训一体背景下,教学实践专业化继续教育校本研修中立足课堂、修品塑德的宏伟蓝图。

第五中学、第八中学、丹凤实验小学等依托“党员名师工作室”网站开展系列主题研讨。围绕“抓一点,析深刻,论透彻,勤练笔”的教学框架,具体学科依据自身教学实际,每学期生成一个研修主题;以研究课的形式为载体,探索解决之道,给青年教师营造一种“伙伴对话”的继续教育研修氛围。

二、创新“研修形式”,引领青年教师的教学品质专业化诉求

(一)重构“校本研修制度”

第一,重构备课制度,提出“三不三重”:不求形式重实用;不求规范重适合;不求教案重课堂。

第二,重构开课制度,校内人人开课,面向社会开课,面向农村开课,和兄弟学校共同开课。

第三,重构议课制度,提出“三个一”:肯定一个优点,并用新理念解析;指明一个教学缺点(不是知识缺点),提供“行动式”修改方案;实现一次“深度会诊”或网络远程“专家会诊”,形成一个过程式教案。

第四,重构复课制度,在深度汇淡中,开课教师面对评课者的意见,强调“乘胜追击”,整合新方案,回到课堂中实践,再上、再评、再思,走向深入。

第五,重构家长进课堂制度,积极邀请学生家长走进教室,开设家长“原生态大讲堂”,请家长讲“家庭式工业作坊”的联锁经营模式等,用真实的社会生活、生态化的“家长原生态大讲堂”丰富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化“活文献”知识库,提升学校特色课堂新理念。

(二)设计“学科教学后跟进质量观”

通过各种途径的正规培训,青年教师“知道”了新理念,但“知道”与“做到”有距离,必须缩短“知道”与“做到”的距离。为此,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们设计了一个“学科教学后跟进质量观”自检表(见表1)。

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就“学科教学后跟进质量观”评估要求,由研训员组织各学校、各片区、各年级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学期期中、期末检测的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请专家对试卷中所反映的典型错例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跟进措施。教学质量办还结合有关数据和具体教学实例,从课标要求、知识分布、学生答卷情况、教师批阅、分析试卷情况等诸方面做分析和反思,提出加强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对学生容易错的题型强化训练、重视学习习惯和指导做题方法等有效措施。

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相关研训员还从区域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等方面客观总结各学科教学质量情况,帮助青年教师认识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形成原因,反思日常教学得失,总结成功经验。

(三)注重团队教学专题反思研修,打造青年教师专题教学继续教育软实力

在进行网络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体为单位,在教研组层面适时地就研修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化研究,积极开展教研组层面(针对学科)的以课例、案例和叙事研究为载体的网络校本教科研修;开展备课组层面(针对学科)的团队式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网络研修活动;开展教师个人层面(针对教师)的集体观课议课网络理论实践研修活动。在校际层面:发展校际联谊学科教学互助共同体(如“城乡学校学科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科教师课改论坛”和“学科教师教学互助共同体”等,进行校际间的网络教科研研修活动等);开展市级及以上学科大组层面(邀请市学科教研员组织)的网络教学应用研修活动等。

三、实行“课堂改进”,实现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化技能

(一)“磨课”研训方略,创新研课模式

第一,选一个优秀案例,教师用批判的眼光去继承该教案中优秀的思想和方法。

第二,请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个设计。

第三,大家一起评课并对所设计的课进行反思。

第四,自己选择设计中的优秀思想和方法,经过加减再实践、再反思。这里最早选取的优秀教案是实践到理念的结晶;大家运用设计的新方案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个人加减、实践、再反思又将实践提升到了理念。

(二)

“六要”研修策略,塑造教学品行

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提倡“六要”研修策略,塑造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品行。主要做法有:

1.科学合理的预习安排

为避免学科教学预习的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放任自流,明确要求青年教师要在课堂上科学安排好“预习”,以真正确保“把时间还给学生”,为其自主积极学习提供“时空保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教学自修学习习惯。学生预习时,教师应该蹲(俯或曲)下身段对学生进行“零距离”辅修,以利于教师迅速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学习困难或问题。

2.对学困生的“零距离”关爱

在课堂上对学困生进行短暂辅导,就教师而言,心平气和,就学生而言,有利于保护自尊心,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还可以了解学困生的困难,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如丹阳八中的“人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着眼于学困生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改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人性化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升了学困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和成绩。

3.学生主动积极的提问

课堂上安排一次提问,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分类,抓住主要问题,组织师生讨论,把做“学问”变成做“学答”,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4.生命活力的生本互动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全员反馈又优于双向反馈。课堂预习后,学生各自产生不少问题,可先在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有价值的问题提交班级讨论。生生互动与合作学习相比,外延更大,形式多样。

5.“微课堂”型考试

所谓“微课堂”考试,就是把“课堂即时作业”的一部分内容作为考试题目,这样可起到复习巩固、加强记忆、领悟考试方法与技巧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反馈矫正,减轻学生负担。

6.“多维度”的“必须”提问

应提倡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教室“角落学生”的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扩大师生互动范围,引导青年教师对教室“角落学生”的关心力度,以真情实感提升“角落学生”学习的集中注意力,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和成功感。

决定今天的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近三年来,该市有1,098位青年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29位青年教师获得江苏省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356位青年教师获评为丹阳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07位青年教师获得全国、省级规范性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有708位青年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的在国家级、省级CN或CSSCI杂志上。

参考文献

篇(8)

小组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研究的,旨在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教学以教学中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把个人之间的评价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1. 小组教学的优势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当前众多教育专家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其中对于“合作学习”,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哪些形式呢?主要的应该由Pairwork, Groupwork,Classwork。

Classwork是我杜撰的一个词。之所以杜撰这个词,是因为大家在提倡两人学习,小组学习的同时往往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活动讳莫如深。而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教育大国,普遍存在着“大班额”的情况。而在一个班额大于六十人的班级,是难于实行一些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LECTURES或者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应该仍然有着广阔的市场。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全班有33个人,外教依然嫌人多,我们是分成两个小组来上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教对于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我们也从中受益匪浅。

我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够做到从善如流的,但是每当有人向我提出,不应该让学生齐声回答问题,我感到有些不以为然。我知道让学生整体齐声回答问题往往导致对每个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难以捕捉到,但是,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已经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我们常用的单个提问往往锻炼了少数学生,特别是部分优秀生。平时,我经常把单个提问作为一种抽样检查的形式来使用。

在大班的情况下,为了更加有效的教与学,适当应用小组教学是有着较为有利的作用的。在一个小组中,组长实际上代行了教师的职权,他对于小组成员的关注度高与低就非常重要;他对于小组成员学习的指导、帮助和分工也很重要。

2009年,在杜郎口学习一周回来,我就搬开桌子,试行杜郎口模式,后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完全实行下来,作为杜郎口学习的副产品,作为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小组教学留了下来(其实,以前我们也有小组,只是没有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试用,所以要感谢杜郎口)。逐渐的,不只是在课堂上,就是在家长会上,我们也开始以小组的形式来组织和进行。实践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曾经有一位教师到我们学校来讲课,那是一位新教师,她没有制作PPT,也没有其它的形式。刚到校,就问我,“你们有小组吗?”我说,“有啊,”然后告诉了她我们的班级结构形式。上课的时候,她就完全利用我们的小组进行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小组教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1)把学生分小组,卫生、学习、纪律,捆绑式教学评价。(2)引入竞争机制。(3)班级管理相对精细化。(4)发挥兵教兵,兵练兵,学生互助的优势。(5)课堂活动易于操作。(6)有利于班级管理。

现在,小组教学已经几乎成为合作学习的代名词。大家对于它作用有目共睹,深有感触。

2. 小组教学的劣势

在小班化教学中,小组教学对于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实行小组教学,只是一种相对效果较好的措施而已。

正如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小组教学也有着较大的劣势。小组教学的劣势主要体现在:(1)不利于建立班级的整体集体荣誉感――过分强化学生对小组的认识会使一部学生只知有“组”,不知有“班”。(2)把学生生硬的按成绩分组及组内编号,不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很难在本小组内提高位次。(3)过分竞争不利于教学,就像最近电视上流行的选秀活动,成功永远是极少数,打击的总是绝大多数选手的积极性。(4)如何应付那些永远不举手的学生。

实行小组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过度竞争,小组教学竟然导致了班级的分裂,如果后果严重的话,我们就会得不偿失。在共同的竞争目标面前,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成年人,我们教师,也会。

3. 例证

2013年省培我们的任务是去南通大学开发为明年远程研修而准备的课程资源。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我们的总人数大约有100人左右。南通大学的做法是把我们分成了六个组,每个组有一个指导专家。然后要求每个小组要在首席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出一份课例研修的课程资源。据说,我们的这六份课程资源只会选上四份。

拿到分组名单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分组不公平:教授分在第一组。首席专家兼任第一小组的指导专家,那我们就已经输了一步。幸亏,于教授高风亮节,指导所有的六个小组。

而我们几个小组的指导专家的合作就不是那么的顺利了。这种情况在对授课人的调查问卷进行讨论的时候就初露端倪了。在按照于教授的要求把我们的磨课计划送交其他几位指导专家的时候,我们就碰了软钉子:这个送给于教授审阅就行,不用给我。在整个的课例研修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凝聚力空前高涨,大家你追我赶,力争上游,暗地里攒着一把劲。而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就极少,甚至没有。

这不是由于大家素质低,而是竞争太过激烈,哪一位指导专家也不愿意让自己分工指导的小组落后,否则,怎么对得起支持自己工作的战友?

对我来说,这次研修的一个副产品就是:我先后多次提醒我们六组19名成员:小组学习是很有效,但是不要搞这样的竞争,否则对于整个班的集体荣誉感的树立是有消极作用的。

当然,我确信,在这次研修中,每个小组完成的任务绝对是高质量的,但是它代表的是每个小组的整体工作和实力,而不是整个研修团队的成果。

我们在应用小组教学的时候,特别是在制定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整个班级目标的整体性,然后才是在这个大目标下的分组目标,然后要采取措施在竞争的同时要注意合作。

合作学习是相对individual study而言,其形式可以是group work也可以是pair work,但不是whole class。whole class、group work、pair work、individual study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whole class、group work、pair work、individual study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例如,大家在拔河的时候,如果绳子够长,而班额较小,需要大家一起上。在拔河的时候,是需要集体合作的,不能PAIR WORK, 也不能GROUP WORK,否则力量会分散。那么,这是不是在全班基础上的合作呢?合作是两人或以上的人共同做一件事情。个人认为拔河是合作,但全班学生一起听课、一起朗读、一起自习不是合作,是大家在同一时间的individual work,是形合心不合。再比如reading,it is individual work。合作的突出特点应该是互动性。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笔者欣喜地发现,小组教学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不断的改进的完善。

篇(9)

读书是教师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已成为教师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对读过的书教师会写下心得体会,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论坛”,以便将好书推荐给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心得体会。近日笔者被推荐参加区“读书明星”的评选,觉得有责任向各位推介一本书,是李烈的《给生命涂上的底色》,最感动于 “一个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生命是悲哀的。诠释生命的教育中不能没有爱,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这种源自教师心灵深处的爱,会在师生间产生共鸣,在爱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励中,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互动圈。

三年前,笔者任教的一个班里来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叫罗嘉,他来自四川山区。有几天总有学生反映罗嘉一到下午放学总要到学校的垃圾池一趟,笔者观察后发现罗嘉去垃圾池是为了捡里面的矿泉水瓶子,笔者明白了但没有声张。几天后“六、一儿童节”聚会上,学生们把好吃的都往罗嘉桌子上放,聚会结束后,有几个孩子帮着把易拉罐、饮料瓶都收集到一起,让罗嘉带走,秋天快到了,班里的几个女生带来几件自己穿小了的衣服,有些还是新衣服,因为他们听说罗嘉还有个妹妹。现在已读六年级的罗嘉成了学校运动队的一员,他依然不善言谈,但当他看到教师在黑板上写字不停咳嗽时,他会带来含片,憨厚地说:“我感冒咳嗽时,妈妈就给我吃这种药,很管用的。”当同学学习上有困难,他会很热心地去帮助别人。罗嘉热爱自己的老师、关心自己的同学,相信他也会将同样的爱心和善举回报社会。

二、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校本教研强调的是老师通过自己不断地反思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可以记下许多内容,记所得、记所失、记所疑,所难、新设想等等。我们学校有一位英语教师,曾写过这样的教学反思:

为了激励学生多背单词,我设计了“单词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第二天比赛。结果有一天英语课一学习比较差的学生缺课了,询问原因,同学说他课间把腿摔了一下,回家看医生了,走时说:正好下节英语课不用上了,我们组不用因为我而拿不着冠军了!听了此话,我的心猛得颤了一下,我有些感动,这个孩子算一个学困生,可他依然关心自己小组荣誉;我又有些难过,为自己考虑问题不周,忽视了每一个孩子的感受,我能想象这段时间该生的思想压力有多重,他不想为自己小组抹黑,但又战胜不了自己的惰性,他内心该有多矛盾!所以他选择了逃避,宁可不上英语课!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新课该理念中的以人为本的含义,英语教学各环节都应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课后反思记所失既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三、合作互助成为教师的工作作风

合作精神可以使人的能力范围得以延伸,抵抗困难的能力得以加强。几年来一直进行两周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集体评课,经过2011年山东省的远程研修,我们又开始了集体磨课,从指定计划开始,经过三次备课、上课、观课、课后评议、总结反思,每个教师在磨课中得到历练,收获了许多。

我们学校的去年刚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的新教师,在市新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除了教师本身素质高外,与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合作互助、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是分不开的。

四、教研员成为教师校本教研的引领者

都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上进,而我们区市英语教研员也是如此,她像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姐姐,一位像德高望重的长者,以她的人格魅力在感染、激励着教师。几年来,教研员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和教师一起分析授课中的优缺点,我们英语教学上的进步与教研员们的悉心指导和专业引领是分不开的。

篇(10)

自从做了一年级一般的班主任,每天脑子里总觉得还有件事情没有做完,在忙碌中度过。近些天,除却上自己的课之外,其他的时间要做很多事情:上传教学计划、备课,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入学登记表以表格形式一个一个的输入电脑,还要做远程研修的作业,各科室组织的会议,听课,评课磨课。奥!mygod!头大了。但是还是要按部就班的做好一切!使我安慰的是孩子们已经逐渐的认知了在校的规章制度,相比刚刚入学,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如果按照教龄来算,我也算是一名老教师了,17年的教龄,从事音乐教学,也曾经取得了很多自认辉煌的成绩,也培养了很多在音乐方面突出的学生。也曾经指导了很多次的比赛一等奖,节目一等奖。这17年,我自我感觉是满意有价值的!虽然以前没有做过班主任,但是我教了无数个班级,接触了不同情况的学生,组织课堂,管理学生,我始终都是宽严相济,尽量做一个让孩子们喜欢的老师。今天下午,碰到了一个上学期教过的四年级的孩子,老远就朝我跑过来,扑进我的怀里,说了一句话,着实让我感动了好一半天:“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我想死你了!”然后就抱住我好一会不撒手。此时此刻,我感觉再也没有比学生这么认可你更幸福的事情了!谢谢你,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关注你们的!

现在,我也是一名真正的班主任了,应该比以前当课任老师时对孩子们付出多倍的关心和爱护。我做到了!虽然累,但是是有价值的!

每天清晨,我7点半左右就会来到学校。晨检,组织晨读。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每个课间,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太小,我得经常监督他们是否在安全的区域内活动,同时还协同卫生小组长检查孩子们的桌椅文具是否摆放整齐,地面有没有纸屑垃圾。

每堂课前,我都会帮助各任课老师组织孩子们安静侯课。

每天中午放学,等孩子们都走了,我会简单的把教室的地面清扫一遍,确保孩子们有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

每天中午饭后,我会提前到校组织孩子们懂得静静的坐在教室看书,尽量避免在外跑跳打闹,以免影响下午的听课质量。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后,我都会协助课任老师组织孩子们做眼保健操。每天放学,我都会把孩子们安全的送给家长们,然后再回教室进行桌椅摆放清扫拖抹,关好门窗方可离开教室。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每个夜晚,我都会细心的备课,仔细看教案,确保第二天给孩子们生动有趣的上课,让他们轻松愉快的学知识。然后在时间不太晚的情况下,再总结一下每天孩子们的表现,做好详细的记录,以备第二天的反馈有效。

这就是我的每一天!

我不能说我是个多么高尚伟大的教师,但是我总是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每天我会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其实嗓子也哑了,鼻子里面总是干干的起结痂,一天下来脚丫子总是酸酸的。(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每当家长打来电话询问孩子在校的表现,我都会耐心细致的把孩子的情况告之他们,每个家长都很关注自家的宝宝,我也是一个妈妈,我理解他们的心情,每当这时,我都会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妈妈,我同样也会关注孩子在校的一切,所以,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放心!

今天书记给我们新任的班主任老师开会,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引用书记的话,做一个班主任,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能真正的拥有“自己”的学生,做这项工作,能增长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做出自信,做出幸福!每天的工作要做到细致!扎实!做到“脑勤、嘴勤、手勤、腿勤”这四勤。我总结了这短时间的工作,我觉得自己还是基本做到了!

篇(11)

校长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教师。教师都有被别人认可的需求,校长要懂得欣赏教师的优点,学会慷慨地在小事情上去赞美教师;要尊重教师。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优秀的。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聆听、感悟、讲述发生在你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演讲比赛活动,让教师去寻找、发现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用心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都去用放大镜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弱化别人身上的缺点,从而建成和谐幸福校园。通过讲述他们的感人琐事,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感染全体教职员工,而校长也以教师为榜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鞭策自己。

坚持抓好、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主要是针对刚走上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培养重点是提高教学基本功。在每学期,我们都要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做好“青蓝工程”结对活动。培养形式是,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选配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当师傅,建立“师徒协作”共同体,师傅帮助徒弟制定工作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即用“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带动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一听课一评课一总结等环节,促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培养目标为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序与基本方法,引导青年教师养成学习、反思、总结、积累的良好习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融入团结、进取的教师队伍。“名师”是指教龄在几年以上,获得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名师工程”的培养重点是独立的研究能力,形成自己教学特色和风格,在本学科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开拓创新大胆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形式为学校聘请名师、名家为导师,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年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努力提高专业研究水平。采用名家讲座、强化听课、案例剖析、教研沙龙、同伴互助、外出学习、公开展示等形式,切实提升各层面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成熟程度。培养目标是,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实现自我超越。各学科涌现出一批成熟型教师,积极向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靠拢,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广阔的舞台。

采取多种措施,大面积地提升全校教师水平。坚持以校本研训为基础,开展每周例会――“走近新课改”,即五分钟演讲活动;派出去、请进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聘请专家到校做专题培训。比如,组织教师到商丘兴华学校、山东莘县实验小学、杜郎口中学、郑州、泰安、济南去学习考察;邀请《中国教师报》的专家和菏泽市教研室领导等到校做讲座。外派学习培训人员回校之后,要做执教汇报课,学习汇报演讲或撰写学习心得等,并挂到学校QQ群或学校博客,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从而达到“以培促研”的目标。再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讨交流和网络研修。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参加国家、省、市的远程研修。经常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磨课”和“赛课”、“师徒同课异构”和“师徒同构异上”,以及“专题研讨”等培训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三字”、“一画”、“一话”的训练与考核,强化教师的基本功。

二、奠基学生幸福的人生

坚持以“争当小绅士、小淑女”为切入点,深化养成教育。落实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为内容的文明习惯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用行动关爱他人,规范自己言行,让男孩彬彬有礼、女孩温文尔雅。为确保活动落到实处,首先召开全体师生会,讲解相关知识,并对教师进行礼仪培训:其次利用宣传栏介绍具体的内容,以及在国旗下呼吁同学们争当“小绅士、小淑女”;再次利用各班的班会主题课深入开展学习,建章立制,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选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作为班级的榜样,从而由“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并公布每周评比结果。把班级“小绅士、小淑女”张贴到教室外的小黑板,校级“小绅士、小淑女”张贴在校园宣传栏。

坚持以“读好书、写好字”活动为抓手,养成学习习惯。每个班都有班级图书角、流动图书车,学校把图书馆里的图书搬进每个教室,让图书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每天都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每天早晨开展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及读书展示活动,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还注重抓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练写一页钢笔字,低年级学生练写一页铅笔字。把每天练字二十分钟落实到课程表。在每次练字课上,学生随着“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一拳、一尺、一寸”写字歌的旋律,开始每天的练字活动,现在“写好字”已成为学校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坚持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提升各种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充满阳光、让校园充满活力,学生在活动中激感,深化认识,强化各种习惯。首先是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开展韵律操、队形队列演练、拔河、踢毽子、跳绳和冬、春季体育运动会等体育单项和综合项目活动。每天充满活力的阳光体育一小时,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做着由学校音乐教师谱曲、语文教师填词、体育教师量身定做,节奏欢快、活力四射的韵律操,韵律操做完之后,各班进行富有本班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韵律操表演已成为前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与参观学习的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其次是丰富多彩的师生联欢。让整个校园充满歌声、掌声与笑声;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艺术节等,都让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再次是独具特色的比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礼仪知识竞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我的读书卡”评比等活动,有力地推进各种习惯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开辟课程改革“主阵地”

改革备课方式。教改的亮点之一就是改革备课方式,用教案本写教案已退出历史舞台,代替它的是导学案集体备课簿。在使用集体备课簿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现在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为分配任务一个人主备一集体研讨一个性修改一形成定案(资源共享)一教后反思。在集体备课、互帮互带的影响下,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升,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