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糖尿病诊断标准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6:1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糖尿病诊断标准

篇(1)

妊娠期糖尿病(GDM) 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其是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或者发生的糖代谢异常,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若得不到及时诊治,可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健康[1]。目前国际上尚未有GDM的统一诊断标准,目前其主要诊断标准包括《妇产科学》第6版的诊断标准、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以及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DDG)的诊断标准[2]。为研究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筛查时机,我院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6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69例和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参照第6版《妇产科学》的GDM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年龄21-37岁,其中68例初产妇,33例经产妇。

1.2 诊断方法

使用二步法确诊GDM,首先在妊娠24-28周对所有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50g葡萄糖筛选试验(GCT),作为GDM的初筛试验,患者于受试前3天正常饮食,于受试日上午8时给予空腹口服50g葡萄糖,将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一次性口服,1h后抽取静脉血检测其血糖水平,若患者1h的血糖量超过7.8mmol/L,则需要进行口服75g葡萄糖的耐量试验(OGTT),若OGTT试验有两项或者两项以上出现异常,即可确诊为GDM,若仅一项出现异常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前3天可正常饮食,然后受试当日禁食8-10h后检查空腹血糖水平,然后口服75g葡萄糖,75g将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5min口服完,从开始服糖水开始计时,分别于1h、2h以及3h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的血浆葡萄糖值。

1.3 诊断标准

第6版《妇产科学》、ADA以及NDDG 3种诊断标准中2项以上为阳性即为GDM,1项为阳性即为GIGT,4项均阴性即为正常,见表1.

3 讨论

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未有GDM的统一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与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共同起草了《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推荐指南》,以逐渐规范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以尽可能降低母婴的相应并发症,该指南推荐采用NDDG或者ADA作为GDM的诊断标准,由于这2种诊断标准是基于美国人的标准而制定的,能否适合于我国孕产妇的临床诊断还需通过循证医学的验证[3]。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ADA 诊断标准诊断GDM检出率与第6版《妇产科学》诊断最为接近,明显高于NDDG诊断标准,ADA诊断标准将更多的孕妇纳入诊断,利于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预测巨大儿具有更高的敏感性[4]。

由于GDM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因此及时发现并进行积极干预,对于改善GDM孕妇和新生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及时进行GCT糖筛查对于诊断GDM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本组患研究显示,GDM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孕期24-28周,占79.71%,明显高于其他时间,尤其可见GDM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期,主要是由于处于该时期的孕妇糖类代谢以及胰岛素敏感性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此期更容易检出GDM[5]。综上所述,采用ADA诊断标准作为GDM的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筛查时机以妊娠中期为最佳,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月辉.两种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妊娠结局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 39-41.

[2] 徐国珍,鲁成林.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2,29(14):138-139.

篇(2)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参考标准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本院一直采用教科书(乐杰主编的第七版《妇产科学》)GDM的诊断标准,卫生部2011年12月在全国并实施的GDM诊断的行业标准,IADPSG标准。这一新标准出台后引起广泛争议,根据这一新标准,GDM的发生率是否会更高,是否会加重医疗负担,是否能减少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是否具有更好的临床适宜性,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本研究对本院行OGTT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GDM的发生率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的临床适宜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进行糖代谢检查并分娩的3923例孕妇,于妊娠24~28周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及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GCT≥7.8mmol/L,≤11.1mmol/L者行OGTT。

1.2诊断标准教科书GDM诊断标准[1]:①2次或2次以上空腹血糖≥5.8mmol/L。②50gGCT≥11.1mmol/L。③50gGCT≥7.8mmol/L,≤11.1mmol/L行75gOGTT,0、1、2、3h血糖正常上限为5.6、10.3、8.6和6.7mmol/L,2项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诊断为GDM,1项达到或超过正常上限则诊断为GIGT。IADPSG诊断标准[2]:妊娠24~28周行75gOGTT,0、1、2h血糖正常上限为5.1、10.0、8.5mmol/L,1项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则诊断为GDM。各种妊娠并发症均参考乐杰主编的第七版《妇产科学》诊断标准。

1.3分组达到教科书标准的GDM及GIGT均接受妊娠期的血糖管理,未达到教科书标准的但达到IADPSG标准的未行血糖管理。G1组为既达到教科书标准也达到IADPSG标准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共计370例,接受血糖监测和治疗。G2组为未达到教科书标准但达到IADPSG标准患者共计163例,属于按IADPSG标准新增加的妊娠期高血糖患者,未行血糖管理。G3组为达到教科书标准但未达到IADPSG标准共计42例,接受血糖干预和治疗。N组为同期妊娠分娩的糖代谢正常孕妇,共计3348例。

1.4血糖控制标准按照教科书标准诊断的GDM及GIGT的患者均进行GDM管理,先行饮食指导,进行饮食控制,监测7点末梢血血糖。如血糖水平控制在空腹及三餐前血糖≤5.6mmol/L,三餐后血糖≤6.7mmol/L,且患者无饥饿感、尿酮体阴性,则继续饮食控制;如血糖控制未达到此标准,则收入院经胰岛素治疗,共78例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所有孕妇的分娩时机及方式根据产科情况决定,记录妊娠结局。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资料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行t检验,方差分析计算组间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诊断标准的妊娠期高血糖发病率按照教科书标准GDM270例,GIGT142例,发生率为10.5%,需要接受血糖监测和管理;按照IADPSG标准GDM533例,发生率13.6%;两种标准诊断的需要血糖干预的妊娠期高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健康影响较大,易引起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因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加,难产、手术产几率增加,增加围生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如医学营养治疗,能有效降低母儿并发症,改善预后。G1组与N组的妊娠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证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GDM筛查和诊断的关键问题在于确定一个合理的血糖界值,即发生围产期不良母儿结局的风险阈值,筛查出高危人群,进行规范的血糖干预和治疗。G2组的妊娠并发症明显高于N组孕妇,证明这部分患者是需要血糖干预的,但教科书标准并未将此部分患者纳入管理组,增加了妊娠并发症的发生,采用IADPSG标准,将能减少妊娠期高血糖孕妇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教科书标准与IADPSG标准妊娠高血糖发生率分别10.5%和13.6%,意味着采用新标准将需要投入更多的医疗资源,但根据本研究显示,GDM患者81%仅需饮食控制,且新增的患者血糖异常程度更低,更多的患者仅需饮食指导、医学营养治疗,医疗负担较轻。有研究表明,GDM患者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为正常的7.5倍[3],若产后加强随访,改变生活方式,可延迟或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生;暴露于高血糖环境的胎儿将来患成人代谢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从胎儿期进行干预,将来对整体的医疗资源是经济有效的。G3组孕妇为新IADPSG标准丢失孕妇,其亦经血糖监测,母儿并发症与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是否是血糖控制后的良好结果还是3h血糖异常组对母儿影响较小,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IADPSG标准只进行一次75gOGTT检查,且只行0、1、2h血糖化验,减少3h血糖的检查及GCT检查,取消了GIGT的诊断,简化了诊断流程及分类,减轻患者负担,减少GDM漏诊,与教科书标准相比,有更好的临床适宜性。

参考文献

篇(3)

目前在加拿大很少有根据最近修订的HbA1c标准评估得到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包括未确诊和总体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且目前仍不清楚HbA1c与FPG中哪种作为糖尿病筛查指标的表现更好。

Rosella博士及其同事使用加拿大健康衡量调查(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CHMS)数据,根据加拿大不同指南中的临床诊断标准评估糖尿病前期、未确诊和总体的糖尿病患病率。

2型糖尿病定义为FPG≥7.0 mmol/L或HbA1c≥6.5%(≥48 mmol/mol);

糖尿病前期定义为FPG≥6.1 mmol/L且

使用FPG标准诊断的未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1.13%,但使用HbA1c标准诊断的未确诊糖尿病患病率升高至3.09%;同样地,使用FPG标准诊断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4.3%,而使用HbA1c标准诊断后患病率升高至12.5%。

使用FPG和HbA1c标准评估的未确诊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在女性中的差异大于男性。

Rosella博士说,“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不仅是使用某种指标诊断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更多,还调查了这些患者的不同类型。如,我们发现经HbA1c标准发现的患者比经FPG标准诊断的明显更年轻且超重者较少。

篇(4)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是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之一,从数据来看[1],现阶段GDM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血糖增高对妇女的正常妊娠、围产管理,对新生儿的质量,都有许多负面的影响。GDM的诊断标准一直仍有争论,国际妊娠与糖尿病研究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IADPSG)在2010年了新的更加严格的关于GDM的诊断标准[2],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前期执行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National Diabetes data Group NDDG)标准诊断,自2012年底后开始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诊断标准。研究人员观察了护理干预对按照旧标准未诊断为GDM、按新标准诊断为GDM的患者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建立档案、生育的孕妇321例,所有孕妇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为干预组;同时回顾检查了2012年1月~12月建立档案、生育完毕的孕妇,检出按照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按IADPSG标准诊断为GDM的孕妇30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5.6±5.3)岁,初产妇280例,经产妇41例;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7.0±5.6)岁,初产妇252例,经产妇51例。两组间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入选的孕妇在妊娠之前未发现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表现,排除高血压、肝肾疾病、慢性感染等孕妇。

1.2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新旧标准

1.2.1 NDD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之前执行的2000年NDDG标准诊断[3],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测血糖值,空腹不超过5.6mmol/L,1h不超过10.5mmol/L,2h不超过8.5mmol/L,3h不超过6.7mmol/L,超过一项诊断为糖耐量异常,超过两项及以上者,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2.2 IADPSG标准 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执行的新的诊断标准为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4]:孕妇进行75g糖筛查试验,血糖空腹不超过5.1mmoL/L(92mg/dl)、1h不超过10.0mmoL/L(180mg/dl)、2h不超过8.5mmoL/L(153mg/dl),只要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标准,诊断为GDM,进行干预。

1.3孕产期的护理干预 对照组孕妇按2000年NDDG标准诊断准为正常情况,按照原指南建议给予常规的护理,定期进行随诊,随围产周期接受常规孕期教育。

干预组孕妇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严格的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干预。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孕妇的交流与沟通,详细讲解GDM相关知识,使孕妇了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②饮食干预:干预组孕妇接受较为严格的饮食护理干预,定期营养宣教,按照体重的不同制定营养食谱,补充所需营养物质;③运动干预:根据干预组患者血糖、体重增加、胎儿发育等情况,设计合理的运动方案,促进糖代谢利用,指导孕妇运动量的合理性、注意的禁忌事项等。

必要的降糖治疗:干预组患者定期复查血糖,经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后,血糖仍高者,根据内分泌科医师的指导,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或者合理的胰岛素治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等。观察两组患者新生儿的围产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9.0中文版,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分析。以P

2 结果

2.1妊娠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总的妊娠并发症的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其中:妊高症、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子痫及子痫前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窘迫、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P

2.2妊娠结局的比较 干预组孕妇引产失败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发生剖宫产、侧切、产道损伤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P

2.3新生儿质量的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Apgar评分未表现出差异,发生新生儿黄疸、难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比例区别不大,P>0.05;但是干预组孕妇出现巨大儿、低体重儿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也较低,P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无糖尿病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糖耐量异常、血糖升高,常见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肾糖阈下降,肾性糖尿,严重影响母婴健康。近年来,我国饮食结构变化,成人肥胖率上升,GDM发病率既往报告在1%~5%,许香香等人报告[5]采用第七版《妇产科学》、ADA标准的GDM发病率分别为10.40%、10.66%,采用IADPSG标准后GDM的发生率则有19.83%,上升趋势明显。

本病虽多能恢复,然而血糖升高对母婴的近、远期影响是明确的,诸如胎盘异常、子痫前期、子痫、妊高症、胎儿生长受限或过度生长等[6]。GDM主要影响在于,孕妇体内往往同时有胰岛素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的情况[7],同时,妊高症与GDM在发病环节上存在一定相关性,GDM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往往是早产的重要诱因[8]。GDM孕妇在妊娠中后期,血糖控制不佳,存在潜在的胎儿畸形、诱发流产等意外风险[9]。对胎儿,其可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胎儿过度发育,出现巨大儿[10];胎儿在娩出后,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往往不能立即纠正,可诱发低血糖反应[11];其肺泡活性物质合成降低,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胎儿[12]。因此,严格的妊娠期血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相当部分的GDM孕妇无明显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江苏大学附属江滨医院妇产科在执行2010年版IADPSG的GDM诊断标准后,发现检出的GDM孕妇有明显增加,同时由于IADPSG标准检查更为简单,并未对临床工作增加明显的负担。通过研究发现,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NDDG标准未诊断为GDM的孕妇人群中,进行严格的护理干预,加强血糖管理,明显降低了妊娠并发症、改善了妊娠结局与新生儿质量。可以认为IADPSG标准简便易行,利于优生优育工作开展,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青.妊娠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29(1):23-25.

[2]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变迁[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4):295-298.

[3]杨慧霞,魏玉梅,孙伟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新里程碑[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0,13(3):177-180.

[4]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Consensus Panel.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 pregnancy[J].Diabetes Care,2010,33:676-682.

[5]许香香,冯一奇,汪云,等.3种不同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分析[J].交通医学,2013,27(3):295-297.

[6]肖苑玲,潘石蕾,陈炜,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3(23):3575-3576.

[7]王炎,于健,于江.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紊乱的临床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3):40-44.

[8]熊英,孙长学,李玲,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311-314.

[9]吴昊,谢毅,张炜,等.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与胎儿畸形的关系[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0,19(2):107-110.

篇(5)

(1)有“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症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浆血糖≥7.0毫摩尔/升;

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

(2)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只要重复两次血糖化验结果均达到以上标准,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正常人空腹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受损(IFG)”;与此类似,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IGT)”。这两种情况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以后很容易发展为糖尿病,将这部分人称为糖尿病的后备军。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干预。

2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1型糖尿病患病率远低于2型糖尿病。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症状一般较为明显,不易漏诊。据资料分析,世界不同地区1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差异甚大,以北欧国家最高,而东南亚国家则相对较低。近年来,世界各地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但增高速度远不及2型糖尿病。欧洲国家1型糖尿病发病率有自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1型糖尿病发病率与季节和病毒性疾病流行相一致,提示1型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中国是世界上1型糖尿病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故1型糖尿病患者的绝对例数并不少,据国内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在200万~300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上海市长风社区筛查的年龄40~79岁糖尿病高危人群[3]。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定义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04年2型糖尿病筛查指南[4]并做调整,即具有下述任何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1)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超重和肥胖( BMI≥25 kg/m2);(2)高血压(坐位血压≥140 /90 mmHg,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3)脂代谢紊乱,高密度脂蛋白(HDL-C)

1.2 方法

(1)问卷调查:采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调查人员经培训合格后进行询问和填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中风等疾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等。(2)查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3)生化检测:空腹10h以上抽取静脉血测定血糖、TG和HDL-C (日本日立公司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所有筛查对象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测定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

1.3 MS诊断标准

分别采用IDF(2005)关于MS的工作定义[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建议MS诊断标准[5]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共调查社区居民1197人,其中经筛查符合糖尿病高危人群定义982例,男281例,女701例,平均年龄(61.2±9.6)岁。见表1。表1 糖尿病高危人群MS的筛查结果(略)注: TG:甘油三酯,CHO: 胆固醇,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女性比较:P

转贴于

2.2 两种诊断标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中MS的诊断结果比较

运用两种诊断标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MS进行诊断,其中用IDF(2005)标准诊断为MS者为40.43%(397/982),用CDS标准诊断为MS者为36.35%(357/982),二者比较,χ2=346.36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种诊断标准对不同年龄层糖尿病高危人群MS诊断的比较

见表2。表2 两种诊断标准在不同年龄层糖尿病高危人群中MS诊断的比较(略)

2.4 两种诊断标准对不同性别糖尿病高危人群MS诊断的比较

见表3。表3 两种诊断标准在不同性别糖尿病高危人群中MS诊断的比较(略)

3 讨论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个体聚集的现象,因此及时有效地发现这一人群进行适当干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的前提。对MS的诊断有多种标准,其中IDF和CDS的这两种诊断标准都强调了临床实用性,实验室检查较为简单,可行性较好,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医疗单位,为广泛开展MS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6]。IDF标准强调腰围是诊断MS的必要条件,CDS标准同样将中心性肥胖(BMI≥25)纳人MS诊断标准,但非必须条件,两种MS的诊断标准除肥胖外,均包含了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及高血压。本研究对同一糖尿病高危人群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对MS的诊断和该人群的患病特征产生不同的调查结果。作者应用这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对上海市长风社区982位40~80岁、无明确糖尿病史,但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测算的患病率为IDF 40.43%、CDS 36.35%。两种标准基本能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但由于IDF标准将中心性肥胖作为必须条件,符合中国人有总体脂不高但体脂易在腹腔内积聚的特点,内脏或者腹腔内脂肪积聚与MS关系密切,而腹型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表现[7],需要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腹型肥胖予以积极干预,而CDS 诊断标准仅将其作为条件之一,并非作为必须条件,相对提示的危险预测的有效性弱于IDF标准。

经年龄分层后应用两种诊断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各年龄组MS患病率均有明显差异,运用IDF标准显示MS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提示随年龄增高活动减少,肥胖的发生增加,而IDF标准将肥胖作为诊断必须条件其测算的MS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CDS标准显示60~69岁组MS的患病率最高,提示该年龄组发生MS危险组分别较多。性别分层后两种诊断标准测算结果同样有明显差异,男性人群中CDS诊断标准测算的MS患病率高于IDF诊断标准测算的结果,而女性人群中结果恰恰相反,这是否是由于人群选择的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尚须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Grundy SM, Cleeman JI, Daniels SR,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 Circulation, 2005, 112(17):2735~2752.

2 夏宁,梁瑜祯,肖常青,等. 南宁市居民不同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调查. 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6): 336~337.

3 江孙芳,高鑫,盛建华,等. 上海市长风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糖代谢异常和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8): 466~469.

4 宋秀霞译,纪立农校.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的全球共识定义.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175~177.

篇(7)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6-135-02

Significance of 2h PG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ZOU Chunxia

Longchuan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ey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Heyuan 517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st Plasma Glucose and the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and assessed the role of 2h PG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thods OGTT was carried out on 1047 patients and 2h PG and FPG level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misdiagnosis rate by 2h PG was only 1/8 of that by FPG. Conclusion The result shows 2h PG is more sensitive for diagnosis diabetes than FPG.

[Key words] FPG;2h PG;Diabetes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开始进入老龄化进程,因此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谢异常疾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已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近年的统计显示,糖尿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类疾病后的第三大健康杀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对餐后2h血糖监测关注的不足,导致在某些无症状下,未能及时确诊患者的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受损,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除了监测空腹血糖,血糖控制良好与否还取决于餐后血糖水平[2],因为在糖尿病病程早期,β细胞代偿功能还未受影响,虽然胰岛素分泌已出现缺陷,但仅表现为胰岛素高峰期延迟,难以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一致,但此时空腹血糖水平仍表现正常。长期餐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更可能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所以定期监测餐后血糖使其达到正常水平是必不可少的[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单位体检科的配合下,对工厂和企业体检人员中糖尿病或疑为糖尿病的对象共1 047例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1 047例参与检测对象中,男523例,平均年龄(49.8±7.3)岁,女524例,平均年龄(52.1±6.7)岁。

1.2 研究方法

OGTT按照WHO标准监测口服75g葡萄糖后2h的血糖变化情况。血糖水平的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本研究中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特征

最终糖尿病诊断结果为阳性与阴性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平均腰臀比、体重指数(BMI)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血糖病理分布

统计1 047例检验对象的FPG与2h PG,绘制病例分布图。因为FPG为ADA建议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而2h PG为WHO建议的标准,因而FPG按照ADA建议的5.6与7mmol/L为切点,2h PG按照OGTT的WHO建议的7.8与11.1mmol/L为切点。

由图1可以看出,若以WHO建议的2h PG高于11.1mmol/L为诊断标准,则共有17+871=888人确诊为糖尿病阳性,若以ADA建议的FPG高于7mmol/L为诊断标准,则仅有3+871=874人确诊为糖尿病阳性。由此可见,若按照FPG为诊断标准,则有17人因空腹血糖低于7mmol/L而漏诊,漏诊率为17/1047≈1.6%,而以2hPG为诊断标准,则仅有3人因餐后血糖低于11.1mmol/L而漏诊,漏诊率为3/1047≈0.2%,漏诊率仅为FPG标准的1/8。因此2hPG作为诊断标准具有更高的预警能力。对于已经表现出症状的疑似患者,较低的漏诊率才更有利于进一步检查,做好干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对于正常人群,餐后血糖水平会保持在一定的高限之下而后逐渐恢复至基准水平。糖尿病患者饭后阶段的早期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上升甚至比正常人更高且维持更长时间。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大多时间为餐后状态,几乎为从早餐到临睡前的整个过程,比空腹血糖(睡前至第二日早餐之间)时间更长,从而可以说,餐后血糖水平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状态。餐后血糖水平的控制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更具临床意义。糖尿病高危人群表现出胰岛素抵抗明显,β细胞功能逐步减退,进而大部分衰亡。初始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但负荷后血糖升高迅速,β细胞持续分泌胰岛素,自身调节能力丧失,甚至使得餐后血糖低于空腹水平,造成餐后或代谢后低血糖。此外,维持基础血糖比控制糖负荷后血糖需要胰岛素的量小,一般2hPG的升高早于FPG[4],因此2hPG的诊断灵敏度更高。

本文中选择1 047例疑似患者,对其进行OGTT,结果显示以2hPG为诊断标准漏诊率仅为以FPG为诊断标准漏诊率的1/8,因此2hPG做为诊断标准更有利于患者及早发现、控制糖尿病,也更具有临床意义。

此外,餐后血糖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可以更好地控制并发症的产生。餐后高血糖对于细胞和组织可产生高血糖毒性作用,该作用在对人体的危害中占主导地位。由血糖升高而形成大量糖基化终产物,引起氧化应激,导致血管收缩,抗血栓能力下降,血栓增加,血管基质增生,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此过程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5]。此外,进餐后血糖水平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循环血液中的物质如脂肪向血管壁内流入增加,这将加重血管类病变的发生[6]。有研究表明,控制餐后血糖比单纯控制空腹血糖更有益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餐后2h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诊断及并发症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给予重视。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及早采取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干预措施,以降低血管及其他类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Carlos E,Ferrantedo A,Benhard W. Current development in 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J]. Med Eng Phys,2008,30(5):541-549.

[2] Hirohito S,Yukio Y,Sachiko T,et al.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BMI,glycemic control and energy intak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nalysis from the Japan Diabetes Complications Study[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7,77(3):S23-S29.

[3] Maria EC,Timothy WJ,Martin S,et al. Diabetes care,glycemic control,and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from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J].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07,21(5):280-287.

[4] 郑少雄. 糖尿病研究2007年回眸:诊断、分型、预防和治疗[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2):1-13.

篇(8)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即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主要是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下降或缺失而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和表现,现泛指胰岛素在周的早期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笔者自2011年以来在基础治疗以外,应用健脾化痰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内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69岁。病程2~10年。

1.2诊断标准

1.2.1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脾虚痰滞证的诊断标准,即主证:胸脘痞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周体困重;次证:少气懒言,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或有甜味;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腻,脉虚弱无力。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参照舌脉即可诊断。

1.2.2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 参考《胰岛素抵抗综合症》[3]中相关内容制定:即符合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血清空腹胰岛素浓度正常或增高者。

1.3纳入标准 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①经确诊为1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②存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③年龄在70岁,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有严重心、肝、肾等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存在精神问题患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来源不全的患者。

1.4方法 在基础治疗(非药物治疗,如戒烟、限酒、运动、低盐低脂低糖、良好生活习惯等)加上健脾化痰祛浊法,予黄芪30 g,白术、茯苓各15 g,葛根、丹参、鸡内金、藿香、佩兰、黄柏各12 g,苍术9 g,砂仁6 g,薏苡仁21 g,鸡血藤3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治疗12 w后观察疗效。

2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0例患者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10.01±1.39)mmol/L,治疗后降至(6.10±1.10)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平均餐后血糖治疗前(15.97±3.97)mmol/l,与治疗后(7.37±2.83)mmol/L比较也有明显降低;平均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治疗前(32.33±5.93)mmol/L,治疗后降至(17.93±4.17)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降低。

3体会

研究IR机理,总属过食肥甘厚腻,醇酒炙焯,困遏脾土,脾主运化功能失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不归正化,湿浊内生,气机阻滞,久则成消渴之病。病源于湿浊阻滞,而非阴虚,治当芳香化浊,宣化祛湿,俾湿去则脾旺,水精四布,消渴自止。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治其本,既可化痰除湿,又可防痰湿再生,从根本上杜绝生痰之源。其次应注重行气,因"痰随气消"加入行气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力,另外,痰湿易阻滞经脉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致痰瘀互结,胶着不化,因此痰湿夹瘀者可适当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增强祛痰化浊之力。再者痰湿阻滞日久湿热内蕴,必要时配以清热药。痰湿还会引起其他变证或与其他病耶兼夹致病,因此要兼顾调理其他脏腑功能,同时要辨证施治。

总之,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在健脾除湿化痰的基础上,兼顾行气、活血、清热及调理其他脏腑功能等治法,方能得到良效。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6-01

糖尿病前期是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1],由遗传、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进一步可发展为糖尿病(DM)。中医谓之“脾瘅”,多由中焦失调,或虚、或滞后,湿热内生所致。我校门诊部从脾论治糖尿病前期患者35例,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笔者将其总结后报道如下,与同道共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糖调节受损指南标准。6个月内2次以上进行OGTT检查符合:6.1mmol/L≤FPG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消渴拟定。

1.2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甘肃中医学校内科门诊就诊的初发 IGT 和 IGF以及二者并存患者,排除已患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慢阻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已进行药物治疗者。入组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4岁;IFG 14例,IGT 21例;BMI≥25kg/者14例,占40.00%,19≤BMI

2 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脾虚痰湿证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证采用三仁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兼瘀血着加用桃红四物汤。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空腹血糖

3.2 治疗结果 疗程最长者90天,最短者15天,平均疗程48天。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无效4例中有3例因患者个人原因中断治疗,1例发展为2型糖尿病。

4 讨论

糖尿病前期现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如不进行干预,则大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并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寻求便捷有效的干预方式成为临床医生当务之急。

《素问・奇病论》谓 :“有病口甘者,次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唐・孙思邈《千金方・消渴》认为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 由此可见过,食肥甘厚味或大量饮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内生,津液散布失调是导致脾瘅、消渴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回顾性研究提示我们:(1)早期采取中医药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阻断或减少糖尿病前期患者向糖尿病阶段发展;(2)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以体型中等或偏胖者为主;(3)从脾辨证论治糖尿病前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进一步研究前景:(1)扩大研究样本,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体质学研究;(2)建立糖尿病前期患者个人档案,进行长期回访,探讨中医药对其长期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DiabetesCare,2010Jan;33Suppl1:S11-61.

篇(10)

为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临床诊断率,笔者对医院近两年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得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86例,将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甲状腺减退诊断标准;③自愿加入本组研究。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合并心血管疾病;③肾脏功能障碍。本组86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25±2.61)岁,病程8个月~16年,平均时间为(11.05±1.84)年。临床症状:便秘、肥胖、高血脂、记忆力减退水肿。取同期入院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为39~73岁,平均年龄(59.97±2.53)岁,病程为1~14年,平均时间为(10.67±2.35)年。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压、体重等检查。入院后第2d行静脉采血检测患者血液中、TC、HbA1c、LDL-C,并取适量血液标本进行TSH、FT4、FT3。餐后2h取血液标本,测量餐后2h血糖量。

1.3临床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制定的2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正常人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值为3.6~6.1mmol/L,餐后2h血糖为7.8~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3.9~6.1mmol/L。检查期间,患者任一指标存在问题,且复诊结果相同,则可确诊为2型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制定的2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正常人的甲状腺观察指标为FT3、FT4、TSH分别为0.71~1.85ng/dL、1.45~3.48pg/mL、0.49~4.67mU/L。当患者FT3、FT4未见异常,TSH高于正常指标,可确诊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并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状况见表1。

根据表1中相关数据可以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状况,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见表2。

根据表2中相关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FT3、FT4均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TC、TSH、LDL-C、HbA1c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与转归两组患者入院期间均进行饮食控制,并辅助其进行运动,观察组患者予以胰岛素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行抗血脂、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优甲乐进行治疗。经一段时间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均出得到控制。

3结论

临床研究表明[1],2型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均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两种疾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几率明显较高。2型糖尿病的症状较为明显,常表现为食欲增加、尿频等症状,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早期临床症状隐蔽性较好,且无明显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期间易被忽视,出现误诊的现象。若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仅对糖尿病进行治疗,受到甲状腺激素缺乏的影响[2],患者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会大幅降低,很难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诊断期间,必须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进行诊断,了解患者是否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进行针对性用药治疗[3]。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加强对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并及时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魏增勋.2型糖尿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1):81.

篇(11)

【关键词】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医证候学;冠脉造影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ronary artery in patient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mbined with diabetes (CAD-DIA). Method By epidemiological way, patients with CAD-DIA were collected and compared with CAD without DIA, including clinical characters, characters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ronary artery, characters of syndrome. Result Compared with CAD without DIA group,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nd blood vessel rebuilt in CAD-DIA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CAD-DIA;syndrome of Chinese medicine;coronary arteriography

心血管疾病是对糖尿病患者威胁最大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年龄更早,分布更广,程度更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有很好的前景,本研究旨在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于2005年6月-2006年8月期间,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河南医科大学心内科、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和抢救中心5家医院收集1 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255例,男176例,女79例,平均年龄(63.30±9.54)岁;冠心病非糖尿病患者783例,男580例,女203例,平均年龄(60.66±11.02)岁;另外31

例糖耐量减低,未纳入统计。

1.2 诊断标准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参照血瘀证诊断标准(1986年11月,广州)。虚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6年5月修订)。痰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代码》。气滞、热蕴、水停、湿邪、寒凝等参考《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等2002年联合议定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1],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2]制定。

1.3 入选标准

①入选冠心病以下类型:稳定性心绞痛、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同意接受调查。③年龄在35岁以上。④性别、民族不限。

1.4 排除标准

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②经检查证实为其它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颈椎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胆心病、胃及食管返流等所致胸痛者。③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为Ⅲ、Ⅳ级者)、重度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快速房颤、房扑、室速)、脑梗死(急性期)、重度肺功能不全等急性疾病者。④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2 方法

以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为基础,制定好病历表。对入院的24 h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化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作初步诊断,然后对其四诊信息进行收集。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非冠心病患者剔除。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用独立T检验。

3 结果

(见表1~表4)表1 2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略)表2 舌脉情况2组比较(略)表3 中医证候情况2组比较[例(略)]表4 冠脉病变情况2组比较[例(略)]

4 讨论

本研究显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的冠脉造影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单支病变少见,多为多支冠状动脉受累,病变冠状动脉多为弥漫性狭窄。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浓度高于非糖尿病组;血管重建和高血压病史明显高于冠心病非糖尿病组。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①高血糖直接引起内皮损伤;②糖尿病时内皮修复减慢,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时间延长,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内皮上,聚集增加;③糖化代谢产物的增加使得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产生减少或活性降低,而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1产生增加,冠脉张力增加,管腔缩小·本研究发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气虚、血瘀和阴虚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热证35人(14%),与传统认为糖尿病“阴虚燥热”理论不符,可能本研究病例多为病情日久,而阴虚燥热的病机多为疾病的初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变化可能为初期表现以燥热为主,渐伤阴津,而见阴虚,后期则损及肾阴,兼有气虚。而气阴两虚亦为胸痹的基本病机之一。虚火灼阴血而瘀,灼津成痰而痰瘀互阻心脉发为胸痹,或气虚而无以行血,胸阳不运,血停为瘀,阻滞心脉而发为胸痹。因此,瘀血是消渴合并胸痹常见病理产物,又是胸痹发生最直接的原因。提示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多用益气、养阴、活血之品。